社区管理工作经验做法(12篇)
1.社区管理工作经验做法 篇一
**街道辖2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2.4万人。共有11个党总支,52个党支部,党员1807名。街道党工委抓住开展第三批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一有利时机,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社区党建工作特点,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在党员的教育管理上摸索和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促进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及和谐社区的建设。
一、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做法
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初,我们针对街道社区支部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社区党员构成多样化、流动性大,在文化程度、就业方式、生活状况、利益诉求等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的特点,首先从组织机构上入手,对基层党支部进行了整顿,在11个大的社区成立了党总支,社区党支部由原来的21个调整增加到52个,解决了党员集中开展活动难的问题,为开展先进性教育和今后的基层党组织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党员的教育管理上,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1、明确社区党员管理的指导思想。社区党员是社区建设的骨干。加强对社区党员的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带头作用,对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指导思想明确,社区党组织比较有效地克服了畏难情绪和怕麻烦的思想,积极主动地探索社区党员的管理办法,使我街道社区党员的管理工作有了一个较好的态势。
2、有针对性地加强社区党员教育工作。社区党员中多数是离退休党员和下岗职工党员,离退休党员由于身体等原因参加组织生活有困难,下岗职工党员在重新就业不顺利时,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针对这些问题,社区党支部建立了为社区党员服务的有效教育途径。首先是政治上关心。指定专人和他们定期联系,及时了解掌握下岗党员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次是生活上关怀。对年老体弱,生活非常困难的党员,党组织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帮助和解决困难。如建立联系户制度,组织党员捐款捐物,申请社会救济等。第三是在组织上关注。对因故未能接转组织关系的党员及时帮助他们接转组织关系,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
3、对社区党员实行分类管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岗、失业人员的不断增多,社区党员在结构上呈现出复杂性,为党员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各类党员的不同特点,各社区党总支(党支部)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一是根据社区实际需要,本着切实可行的原则,依照居民关心的热点、重点事项合理设置服务岗位,使社区党员参与社区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二是对下岗、失业党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转换择业观念,引导他们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再就业能力。三是对离退休党员,从政治、思想、生活上关心他们,依据他们所想、所盼、所需进行教育管理,促使他们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如花园社区退休党员关宝山不仅自己投身社区治安维护工作,还动员组织周围党员、群众参加社区治安义务巡逻队,为社区安全稳定做出了贡献。四是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党员一帮一”和“一个党员一面旗”等活动,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有效地强化了党员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4、通过载体活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在社区党支部领导下,以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党员服务站和社区“党员责任岗”等形式,把前几年农村党建经验做法融入社区党建中,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载体,组织社区党员、团员积极参与社区党组织实施的“党员责任岗”、“一个党员一件事”、“提升素质树榜样、维护环境是模范、服务群众当标兵、结对帮扶做奉献”活动。特别是通过开展社区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标准大讨论,使党员找到了标杆,明确了在建设和谐社区中自己该做些啥、要做些啥。
二、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
通过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社区党组织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使得社区党的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是新时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环境、对象、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实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在我们街道社区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1、社区党员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性。由于当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许多变化,思想上的矛盾也日趋错综复杂:一方面,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使人们的经济收入差距加大,从而使不同利益群体中的党员,对改革和发展产生不同的愿望、要求、态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导致他们在思想观念上产生多样化,特别是一些企业下岗或失业的党员,经济上的困难,使得他们的心态不平衡,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理解;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滋长曼延,使得这部分党员对党的先进性失去信心,理想信念产生动摇;第三,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得不同组织中的党
员的思想普遍存在差异;第四,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给处于流动、分散状态,并且思想不一的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党员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由于社区工作事务繁杂,居委会人员紧张,有的支部书记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应付日常的政务工作上,不能静下心来琢磨新形势下,社区各类党员
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难有起色。一是教育内容单一,不能根据形势的需要及时调整教育内容。面对个别党员存在的思想问题,不敢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遇到矛盾绕着走,面对困难束手无策。二是教育途径简单,不能通过多种载体和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三是教育方式不灵活,墨守成规,只是定期在社区组织党员学习,党员的出席率不高。
三、加强对党员教育和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
社区党建的重要性和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客观上要求我们社区党组织必须结合社区发展和社区党建工作的实际和特点,深化开展社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1、切实加强社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社区党支部作为城市街道党的最基层组织,要表现出党的先进性和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一是配齐配强支部班子。将工作能力较强,年龄较轻,文化水平较高,热心于党的工作的同志充实到支部班子中,从而提高社区党组织班子的整体工作水平;二是加强对班子的培训和管理。一方面是鼓励班子成员不断加强科学文化的学习,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加强政治素质教育,经常组织引导班子成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提高班子整体的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措施不断强化和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水平和作用。
2、创新教育管理的活动内容。党员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在参与社区建设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因而党员的教育管理应以社区建设与管理为中心,以地域性、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为抓手,以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需求为纽带,围绕社区居民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广泛地开展各种活动。一是组织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实践活动。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创建首都文明县、创建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活动的不断深入,社区管理与整治的任务越来越重。社区党组织应围绕不同时期党的中心工作结合社区实际,组织各类党员参与社区义务劳动,从而发挥广大党员在创卫创模、创文明社区等活动中的突击队作用;二是组织党员参与社区日常工作。教育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自觉走在前头,始终成为居民群众的旗帜和榜样,使党员在社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治理、民事调解等日常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三是组织党员为民办实事。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作用,为居民提供多形式、多内容的服务。另外可以通过举办“爱心奉献月”、“科普宣传周”、“为民办实事集中活动日”等活动,积极扶贫帮困,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3、发挥社区党建的整体效应。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区建设和发展。因而社区党支部应协调和动员社区各方力量,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努力在党员教育管理上实现资源共享。一是加强阵地建设。社区党组织可以通过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在职党员之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活动阵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党员的活动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同时以此来吸引社区内的广大党员;二是加强制度建设。社区党支部活动与辖区内的单位加强联系,共同制定一些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规定。通过建立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社会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等协调或者协商机构,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和作用,来共同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
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是社区党建的基础。社区党组织要立足当前,大力推进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要进一步拓展思路,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扎扎实实推进党的建设,从而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2.社区管理工作经验做法 篇二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美社区
2003年始建的草林新苑移民社区,位于草林红色圩场商业地段,占地总面积121亩,现已安置移民273户,1281人。八年来,该社区按照“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的工作要求,逐步打造成了一个“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为一纵十六横,建有新房300多栋,户均占地面积72平方米。近几年,县乡两级共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完成了社区内一纵十六横道路硬化工程,社区主道宽12米,横道宽7米,新房外部整齐划一,美观大方。并建有文化书屋、卫生所、幼儿园、门球厂、休闲小广场和社区办公楼等公共设施,小区内实现了四个100%到户:即100%移民户通自来水,100%的移民户通电,100%的移民户通有线电视,100%的移民户通电话。2005年3月,时任省委书记孟建柱到该社区考察,与移民户亲切交谈,看到社区居民洋溢的笑脸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感到十分欣慰,还兴致勃勃地与乡村干部合影留恋。
二、健全服务功能,建设文明社区
来自不同偏远山区的群众搬迁到同一个小区内生活,如何进行管理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强化自我管理。2005年,经上级批准,正式成立了草林新苑移民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选举成立社区理事会,并设立了5个工作站:互助救济工作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民事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公益事业服务站。将社区划分为5个自然村进行管理,让移民慢慢融合,和睦相处。二是开展“四进社区五到户”活动,即开展科技、文化、医疗、道德进社区;政策法规宣传,劳动就业帮助、致富技能培训、最低生活保障、邻里纠纷调处到户。公共服务走进社区,极大地丰富了移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移民的文化素养,保障了移民的卫生健康,满足了移民的生活需求,移民安居乐业、邻里融洽。三是搞好社区环境卫生。建立了卫生包干责任制,实行门前三包,并建设垃圾处理池,还专门安排3名社区居民负责社区公共卫生,保证了社区清洁,为移民户营造了一个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树立发展理念,建设和谐社区
3.社区教育工作之经验谈林建设 篇三
一、放低身段重学习
隔行如隔山。三年前我从义务教育转行进入成人教育行列,重点做学校社区教育工作。虽然自己是高级教师、骨干教师,但对于成人教育接触甚少,为了快速适应和做好本职工作,我必须用心请教并努力学习。
(一)学习社区教育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实践
自转行成人教育工作后,我经常出入图书馆、阅览室借阅有关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的图书杂志,以尽快熟悉社区教育、成人教育方面的有关内容,研究其教育政策与理念、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活动主题设计与方案策划等。
为了使自己更快地适应角色,我还订阅了《中国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河南教育》(职成教)等多种杂志,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同时我也把自己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并向有关刊物投稿。这样既检验了自己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又与全国的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交流,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学习网络媒体技术,紧跟时代节拍
网络应用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教育,我不断学习各种网络媒体新技术;为了记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内容,为了把网络平台做得更有吸引力,我还特意报了摄影学习班,适时把社区活动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使社区网络教育工作保持新常态。
(三)走进示范社区学校,学习成功办学经验
我珍惜每次学习机会,不仅经常请教身边有经验的社区教育工作者,还抓住各种机会向国内外的专家、行家学习。两年来,我赴全国各地参加各种社区教育方面的高端论坛,聆听国内外专家的报告,学习同行先进的工作经验,参观兄弟学校社区文化建设,提升自己的工作理念与应用能力。
记得那次去温州,有幸聆听到教育部领导对社区教育政策的解读,了解到四川、江苏、上海等多个地区优秀社区教育工作方面的经验,在开展“头脑风暴”分组活动中对现场问题进行参与研讨,我受益匪浅,也深深懂得了社区教育不仅要“看天气”,更重要的是“接地气、聚人气”。
二、深入了解百姓需求,切实搞好服务
深入社区了解百姓,是做好社区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要想把工作开展好,就要与百姓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不能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开展社区活动。
记得有一次,学校开展下乡调研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不同社区、不同村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员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同一乡镇不同村庄也都有自己的特色种植、养殖或文化。因此,身为社区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明白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才能真正做到察民情、体民忧、接地气。
那是刚刚进入成校时,我第一次组织“健康讲座进乡村”活动,自认为免费为村民提供讲座肯定会受到村民的欢迎,他们一定会踊跃参加,可结果出乎意料,来听讲座的不足20人,且都是老年人。最后调查才知道,村里人白天都去干农活或打零工了,如果把健康讲座安排在下雨天或者晚上,或者把讲座与义诊结合在一起,效果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再进一步走访发现,这个村是葡萄种植专业村,如果结合村里现有情况进行葡萄种植、保鲜、销售等方面的讲座,群众会非常乐意接受。
急百姓所急,送百姓所需。社区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多听取群众的声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社区教育的尴尬局面。
三、认清形势,抓好机遇
(一)服务乡村旅游业,助推民宿经济
目前,象山县“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专项行动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带动了乡村旅游业,助推了民宿旅游经济的发展。2016年5月,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一行来到我县墙头镇方家岙村,考察了乡村民宿旅游经济,对乡村旅游可循环的“美丽新经济”表示高度认可。
我校认清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对“民宿旅游”的从业人员开展了系列培训。培训主要内容有《农家菜制作经营与管理》《食品安全与卫生》《服务礼仪》《宾馆服务》及《消防安全》等。这些培训提升了民宿从业人员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了民宿经营的安全意识,助推了当地经济发展。
(二)引领健康生活,打造幸福人生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和自身健康状况也越来越重视,保健与养生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话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为了服务社区百姓,我们利用广场舞比赛、摄影书法比赛、健康知识讲座、送电影下乡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更多的百姓引领到时尚、健康的活动中,使他们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搭建网络平台,实施终身学习
随着电子产品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社区教育工作也要改变工作思路。每次举办社区活动前,我都把学校的公众号及自己的微信号告知群众,以便及时收到他们反馈的各种建议和意见。此外,我还利用这些平台时时传递正能量、适时制作知识小课堂,使其真正变成了干好工作的小助手、加强联络的小广播、终身学习的好渠道。
身处网络新时代,我们社区教育工作者只要敢于放下身段,认真调研总结,组织和搭建各种学习交流的平台,社区教育就一定会深入人心,从而助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4.社区管理工作经验做法 篇四
读党史。学习“党史”光靠党支部的导读是远远不够的,*党支部建立红色书单,开展红色书籍研读活动,让党员们通过“看”“读”“说”进一步深入学习“党史”。
拓载体。鉴于当前疫情防控需要,为减少人员聚集,*党支部号召广大党员依托学习强国、*观察APP等线上学习载体,以多平台互补学习的方式,将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结合起来,开展线上线下自学,聆听红色故事,进一步拓展党员学习渠道,让党员可以在家学、随时学。前期通过学*开发开放*周年专题,取得良好效果。
守初心。经过学习,党员们交流学习感悟,深谈学习体会。大家表示,通过自学、导学和微党课的学习,感受到先辈们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不易,感悟到何为“组织纪律”、何为“团结协作”。
汲力量。党员们通过观看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系列视频微党课,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怎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视频时间不长,但让大家见证了最伟大的牺牲、最深切的柔情,看见一代代为建立和*新中国而倾尽所有、敢为人先、使命依旧的追梦者。
传星火。通过一系列学习,预备党员小王表示,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很受鼓舞,对“党史”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老党员们在学习教育中的表现是自己的榜样,会拿好接力棒,更认真学习“党史”,主动作为,始终坚持*,为推动社区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担使命。党支部把党史教育作为行动指南,将学化于行,组织党员志愿者主动靠前,担当作为。一方面引导党员们积极参与到创城、垃圾分类工作中,针对不文明养宠、楼道堆物、垃圾乱扔等社区陋习,党员们勇担宣传员、监督员,参加集中整治,通过宣传引导和监督评比,共同推动“垃圾分类新风尚,文明城区你我行”。
5.党建工作经验做法 篇五
【篇一】
**市****紧扣农村党建工作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将村党组织星级评选与村干部素质提升有效结合,组织开展村党组织抓党建促发展“比武争星”活动,推动农村党组织敢担当、善作为、勇争先,有效激发乡村振兴源动力。
考察调研、精心组织,描绘基层党建“新蓝图”。一是深入考察调研。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通过党建工作例会、督查、个别谈话等形式,就星级评选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组织部长带队,组织各乡镇党委书记、副书记、部分村党组织书记赴**市**区进行学习考察,通过实地观摩、座谈了解、观看视频资料等方式,学习了村党组织书记“大比武”经验做法,为全**开展村党组织“比武争星”活动奠定了基础。二是精心组织谋划。充分征求乡镇部门意见,制定印发了《关于在村党组织中开展抓党建促发展“比武争星”活动的实施意见》。结合**委中心工作设定了班子坚强、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 10 星内容,明确了 10 星加分项和负面清单,细化制定了 73 项考评细则,统筹安排部署,抓好动员培训,打足比武争星工作提前量。
乡镇评星、部门观摩,精选擂台比武“千里马”。一是乡镇比武评星。各乡镇及时动员,成立考评组逐村考评,在此基础上组织召开了“比武评星”大会,通过村党组织书记登台述职、现场测评、集体观摩等方式确定了比武评星结果,全**各乡镇初步确定了 54 个拟参赛村,同时组织拟参赛村书记进行集中培训,学习农村党建业务知识,反复进行演讲排练,力求达到最佳状态。二是**级观摩评比。组织召开了“比武争星”活动培训会,细化制定观摩评比工作安排,分2 个工作组,组织 10 颗星的 6 个牵头部门、18 个责任单位相关负责人,对乡镇“比武评星”上报的 54 个村进行实地观摩评比。观摩评比工作采取实地查看、听取汇报、查阅资料、个别访谈、入户走访等方式进行,并根据观摩情况进行现场评分,最终确定了 40 个村参加全**“比武争星”擂台赛。
**委摆擂、评优奖先,激发基层组织“新动力”。一是**委摆擂设阵。细化制定“比武争星”活动擂台赛工作方案,组建成立了统筹策划、文件起草、宣传报道和会务等 4 个专项工作组,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40 个参赛村同台竞技、切磋交流,晒业绩、亮特色、找差距、理思路,并进行现场互动、党建知识问答,既比业绩,又比业务。通过现场比武、现场打分、现场颁奖的方式,综合“观摩评比”和“擂台比武”评委打分结果,最终评选出优胜村 10 个,获胜村 20 个。
二是树立鲜明导向。**委专门拿出 60 万专项资金,对获奖的 10 个优胜村和 20 个获胜村集体和个人给予资金奖励,并作为各项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为优胜村、获胜村搭建外出培训学习的平台,达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效果。进一步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着力推动成功经验由农村向其他领域延伸,开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篇章。
【篇二】
**市**区坚持以提升城市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引领凝聚各类组织和人员参与基层治理,初步构建起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有效提升了城市基层治理水平。
建强组织引领体系,着力打造红色引擎。一是完善组织架构。建立社区党委(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全区共划分 152 个基层治理网格,调整优化疫情期间组建的 44 个网格党支部、110 个网格党小组,做到了党建网格和基层治理网格“双网合一”,实现基层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全覆盖。二是选优配强力量。整合街道社区各种资源力量,配齐配强了网格长、网格员和楼栋长,实现了专兼职互补。全区 11 个社区共配备专职网格员 109 名。全区 60 余个小区近30%的楼栋长由党员兼任,150 余名兼职网格员,切实把力量汇聚到网格上。三是完善职能职责。明
确网格党组织“三抓”职责。即抓基层党建,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党内活动;抓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群团带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抓服务群众,发挥社区、网格、楼栋党组织的组织功能、组织优势、组织力量,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便民服务。按照“全要素网格”要求,赋予网格长协调处理网格内全要素工作职能,梳理细化专兼职网格员职责清单,推行“网上在线、网下跑腿”工作模式,做实“人、岗、责”三本账。
强化实体运行保障,着力增强整体效应。一是规范管理体系。围绕网格服务管理实体运行,结合我区实际起草《**区网格化管理制度汇编》,详细规范上岗公示、工作例会、巡查走访、情况报告、考核奖惩、网格自治、教育培训等多项制度,网格员做到了定人、定岗、定责,有效推动了网格化实体运行。二是做实基础保障。明确网格党支部、村社(楼栋)党小组相关工作经费可从村(社区)办公运转经费、社区为民服务资金中列支,为网格化管理实体运行吃下“定心丸”。将专职网格员待遇纳入财政保障,月均工资不少于2800 元(不含养老保险),且逐年增长,让他们待遇有保障、工作有劲头。三是搭建共治平台。建立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探索建立社区党组织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发动群众性组织参与的联动机制,有序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持
续开展平安**建设,建立社区“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点位 1200余个,建立“一社区一警”机制,每个社区选派 1 名公安民警担任副书记,以各家各户的“小平安”成就社会的“大和谐”。聚焦为社会明德,建设区镇(街道)社区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16 个,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社会公德教育,培育良好文明风尚。
推动党建资源下沉,着力提升治理水平。一是深化社区“双报到”制度。借助“双报到双报告双考核”工作机制,为每个网格至少配备 1-2 名机关干部兼任党建指导员,通过定期参与党小组会、座谈交流等形式,指导基层网格党小组开展组织活动。同时,鼓励在职党员通过法定程序合理进入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引导居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二是大力推进党建“融合行动”。区委组织部强化顶层设计、全面布局,以 8 条“开放式主题党日”研学路线为基本路径,创新各领域基层党建融合方法,建立了“农场记忆”“红色家园”等融合载体平台,强化网格党组织凝聚力,推动党建带群建,推进“多元”主体融合,实现党建引领“以点带面、面面开花”的良好格局。三是优化推广“小微”治理。因地制宜把党建阵地布局到网格中,在每个居民小区采取租赁、购买或共建共享等方式,打造党群微家、网格微工作站、红色驿站等服务阵地,形成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主、“小微”阵地为辅的“一心多点”党群服
务布局让群众在最靠近的地方得到最需要的服务。围绕不同领域的群众需求,采取“线上+线下”“网格+网络”精准快速解决群众诉求,持续引领基层治理不断走向深入。
【篇三】
**市**县通过党建引领,切实建强基层队伍,壮大集体经济、提升服务水平、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美丽家园,推动全县基层党建工作真正融入社会发展,使基层党建工作焕发出崭新的动力。
以党建+好班子,领跑基层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基层组织政治属性,推动党员干部争先进位。一是全面推广《**县村干部奖惩实施办法》(试行),建立村“两委”班子成员激励长效机制,通过比武打大赛,对推选出 13 名村支部书记中评选出的前三名颁发荣誉证书,且连续两年评为前三名的村支部书记,工资待遇参照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标准执行。二是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注重从致富能人、退伍军人、务工返乡年轻人,大学生回村创业青年中择优选拔,力争打造一支“干事有思路、管理有规矩、服务有真心、群众有口碑”的干部队伍。
以党建+好门路,壮大集体经济。以党建创新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多措并举破解增收难题,逐步走出一条村级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路子。一是长顺镇新富村利用村闲置房改造成脱贫车间租给吨袋加工企业,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全村庭院果蔬种植 660 余亩,水地蔬菜订单育苗 600 万株,带动贫困户 88 户,年户均增收 2500 元。二是白音特拉乡白音特拉村引进档案盒生产技术,培训档案盒工人 70 余名,吸纳本乡及周边 5 个乡镇 40多人稳定就业,人均增收 1500 元;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村内资源优势,近2 年积极引进 3 家加工企业和 1 家药材种植企业,为村民流转 1200 亩土地种植黄,村民增收 15 万元。三是德包图乡庆乐村依托区域优势,利用光伏扶贫,2020年预计收益 20 万元。
以党建+好乡风,深化基层治理。民心在基层凝聚、矛盾在基层化解、问题在基层解决,以党风促民风,进一步实现邻里和睦、乡风文明。一是严管理,实行“123”管理办法,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致富带头人“三个人”作用,制定《村规民约》,设置文明家庭流动红**,每年进行一次“文明家庭”评比活动。长顺镇刀拉胡洞村聘请司法所干警先后在全村举办普法培训班 3 期,思想道德讲座 2 期,培训人数 460人次。二是作示范,创新实施建立“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制度,开展“党员五带头”行动,党员要带头服从大局、带头创业致富、带头服务群众、带头尊老爱幼、带头美化庭院。
6.机关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经验做法 篇六
一、健全制度,全力推动机关后勤管理的规范化
做好机关
后勤工作,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工作来抓。为此,我们注重吸收外地先进的后勤管理经验,先后健全和完善了35项后勤管理制度,其中行政管理和机关事务方面10个,文明卫生和城管创建方面9个,安全保卫和综合治理方面16个,形成了一整套针对性强、操作性高、实效性好的后勤保障制度体系,为后勤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健全制度严格管理上,我们主要突出了四大重点:一是规范财务管理。认真制订和严格执行《县委办公室财务管理制度》,坚持“一支笔”审批和廉政审核制度,切实做到了办事有计划,拨款有预算,收支有标准,监督有机制,有效杜绝了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特别是我们从2003年起着力推行了经费包干制度,即根据各组室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区别确定电话费、接待费和用车费等业务经费的补助标准,实行切块包干,定额到人,节约留用,超支不补,有效解决了以往因“吃大锅饭”带来的种种弊端,促使各组室把有限的经费用在了刀刃上。近三年来,我办办公经费与过往相比平均减少了20%以上。二是规范小车管理。重点加强油料、修理等主要开支项目的管理。对小车用油坚持在跟踪测试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油耗标准,实行定量考核,超过部分全赔,节约部分奖励20%,严格兑现。2006年有4名司机共节省油料2052升,领取节油奖2090元,其中最多的节省了油料1060升,得奖1080元。有2名司机因超定量耗油按规定全赔,分别扣款560元、210元。由于县委领导工作繁忙用车较多,小车行程和司机费用难以准确及时地核算和把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实际坚持和创新了一种小车费用先由司机实行逐日登记,再由用车领导核实签字的管理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和肯定。小车维修严格按照“司机申报、管理员鉴定并报行政组拟定计划、分管副主任批准、凭通知单定点维修”的程序进行,堵塞了管理漏洞,节省了运行成本。据统计,与往年相比,近三年来县委办平均每年节省小车费用4万元以上。三是规范宿舍房产管理。为切实解决前些年公房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产权不清、手续不全、交易不规范等问题,我们制定和完善了《县委机关宿舍房产管理制度》。该制度明确规定:县委大院的宿舍房产由行政组统一归口管理,住房从规划、建设、产权登记或变更、改建扩建、出售出租都要经行政组书面批准;对拥有全部产权的住房出售预先要到行政组申报、公示,优先售给院内机关干部,然后是其他单位工作人员。购房住进机关的人员必须由行政组核定身份。房产过户须经行政组参与,否则不承认其机关住户身份,不享受机关“三通”福利,并可向其征收投资补偿和有偿服务费;对仅有部分个人产权的住房,行政组负有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义务,有权对其实行监管,对违规出售出租或改建扩建者,要严格实行处罚。从2005年至今,机关内有7户住户因工作调动等原因出售住房,我们严格按照该管理办法操作,克服各种阻力,维护了机关房产管理秩序。四是规范物资财产管理。如对机关车辆、空调及大宗办公用品的采购严格实行公开招标、政府采购。对大宗废旧物品的处理坚持实行公开拍卖制度,既抵制了来自各方面的人情干扰,又有效促进了物品增值。如2006年我办2台旧车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拍卖,成交价高出底价近4万元,比我们期望的效果还要好。通过以上规范管理措施,较好地堵住了办公室费用开支的三个“无底洞”,即以领导名义办事开支的“无底洞”,出差办公事的“无底洞”和办公用品开支的“无底洞”。
二、深化改革,着力促进机关后勤保障的社会化
近年来,我们紧扣机关后勤改革与发展实际,始终坚持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来审视机关后勤工作,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解决管理服务中的问题,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配置机关后勤资源,切实增强了机关后勤工作的活力。一是推行协议式管理。早在2001年,我们就与县恒正物业公司签订协议,将机关院内生活区水电费收缴、水电设施维修、宿舍区卫生等工作委托该物业公司实行小区式管理。6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此举有效促进了机关水电和卫生管理的社会化,既减轻了机关后勤管理工作负担,又杜绝了过往管理中跑冒滴漏和损公肥私等现象。据测算,每年因减少水电损耗可节省行政经费3万多元。二是推行承包式管理。将机关食堂面向社会公开发包,每年收取2万元承包费,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可面向社会营业。管理方式的转变极大地调动了承包业主的积极性,促进其切实改善了服务条件,提高了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对机关大院的园林绿化和会议
室摆设的各种花卉盆景,也由花木公司承包管理,实行上门服务,定期更换,做到绿化、美化、花化机关。三是推行聘任式管理。从2003年起,我们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的方式,招聘了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小车司机。去年重点加强了机关门卫及治安管理制度改革,从县公安局保安服务公司择优聘请了4名专职保安,实现了门卫管理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的转变,有效净化了机关院内的治安环境,为机关安全保卫工作和环境秩序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以人为本,努力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的人性化
7.社区管理工作经验做法 篇七
根据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呼和浩特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 为了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清水河县人民政府出台了《清水河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召开了清水河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动员大会, 安排部署此项工作由政府牵头, 涉及水务、财政、人事、编制、监察、国土资源以及各乡镇。几年来, 清水河县淤地坝管理体制改革的做法和经验总结如下。
一、水利工程产权改革
方案明确提出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明晰管理业主为重点, 放开使用权, 搞活经营权, 大力开展以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管理制度改革, 推行管理主体明确, 资产所有权明晰, 管理维护职责分明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1.无收益的水库、护河堤防等水利工程要明确管理职责, 划分类别性质, 定员定岗, 深化水管单位内部改革制度。
2.有收益的塘坝、淤地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按照落实管理主体、明确管理责任、提高管理效益的总体目标, 积极推行竞价承包、竞价租赁、竞价拍卖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
3.农村供水工程整体移交有管理能力的乡镇或农村用水合作组织。
对有收益的塘坝、淤地坝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由财政、水务、国土、监察部门牵头, 会同水利工程所在地乡、村两级组织, 按其收益, 结合现行管理体制, 确定经营方式及价格, 在一定范围进行公开承包、租赁或拍卖, 并办理相关手续。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改制回收资金统一归县国资局管理, 专款用于农村水利建设, 以实现滚动发展、良性循环。
二、淤地坝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做法
县水务局会同县财政局、监察局, 首先在淤地坝比较集中、有效益的宏河镇、五良太乡、窑沟乡开展了淤地坝公开承包、租赁、拍卖工作, 先后在宏河镇、五良太乡后耗赖村、城道窑村、红庙村、八楞湾村、新窑上村、靳家梁村、丰队坡、范四窑坝系和前咬刀兔等村进行淤地坝拍卖、承包的宣传动员工作。
在窑沟乡正峁沟村委会对正峁沟小流域坝系的淤地坝进行实地面积测量、实地效益测算, 并对周边村召开淤地坝拍卖、承包工作宣传动员群众大会。同时, 根据每座淤地坝的淤积面积、经济效益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拍卖、承包价格, 在各村予以公示, 公示期限为十天, 尽量做到宣传到位, 家喻户晓。
截止目前, 宏河镇已完成淤地坝承包52座, 占全镇淤地坝总数87%;五良太乡已完成淤地坝承包21座, 占全乡淤地坝总数48%;窑沟乡已完成淤地坝承包32座, 占全乡淤地坝总数58%。于此同时, 在全县对涉及淤地坝的其他各乡镇也展开了此项工作。
全县在淤地坝管理体制改革实施过程中, 主要以政府为主导, 加强部门协作, 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清水河县水务局把水管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主要领导亲自过问, 亲自带队调研, 亲自出面协调, 使得该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展。经过前一阶段的工作, 我们深刻感受到此项工作涉及的人口多、范围广, 且关系群众切身利益, 所以每座淤地坝的拍卖、承包工作, 我们都尽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
为保证该项工作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县水务局和县财政局、县纪检监察局三家联合组成了清水河县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实施工作小组, 对全县境内的每座淤地坝都进行了实地面积测算、实地效益预测, 同时对相关村的群众进行了有效的动员宣传工作;在对每座淤地坝拍卖、承包时都予以公开公示, 积极推行竞价承包、竞价拍卖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 使参与者都感觉到政策的公开和透明。
清水河县淤地坝共有179座, 现在已完成淤地坝承包、拍卖105座, 占全县淤地坝总数58.6%。
三、淤地坝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介绍
水管体制改革既是行业改革, 又是一项社会改革, 需要政府多个部门协作配合, 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施。为此, 清水河县成立了由政府牵头, 相关部门参加的水管体制改革领导机构, 并且由县长亲自担任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有力推进了全县水管体制改革的进程。
在淤地坝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在努力完善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 积极探索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经验, 彻底落实经营管理责任制, 使该项工作实现了良性运作, 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是制定了《清水河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为淤地坝产权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是对经济效益好、适宜承包管护经营的淤地坝,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 实行竞价承包、拍卖, 签订合同, 自主经营。
以下例举我县淤地坝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种方法:
1. 淤地坝拍卖
宏河镇靳家梁淤地坝由靳家梁村李拴奇一人承买, 靳家梁坝上游有泉眼二孔, 常年清水长流, 水面约有10亩大小, 李拴奇在坝内投放半斤重的黄河鲤鱼二万尾, 搞起了休闲垂钓, 现在每到风和日丽的双休日或节假日, 坝内波光粼粼, 坝边垂杆绰约, 水面上鲤鱼隐约可见, 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李拴奇也因此而脱贫致富, 该坝也由原来无人管护变成了现在有人维护。
2. 淤地坝承包
窑沟乡小石也淤地坝由小石也村罗润祥承包, 期限十五年, 价格为叁仟元。该坝有坝地2公顷, 罗润祥在该坝种植良种马铃薯, 由于坝内土质肥沃, 下湿保墒, 坝内马铃薯单产比其它地块高出150千克。
3. 淤地坝联合承包
8.整合社区德育资源的做法和体会 篇八
利川市位于湖北西南边陲渝鄂交界处,是典型的山区县市,是世界优秀名歌《龙船调》的故乡。利川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天下第一的“水杉王”,有世界一绝的腾龙洞,有名冠全球的坝漆,有世界罕见的生物礁等,如何利用本地德育资源,拓展德育渠道,近年来,我们在校园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区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
一、协调育人
首先,构建社区德育网络,形成居委会、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团委、城建局、家庭、学校的社区德育网络系统,使学生的思想、科学文化素质在社区得到协调发展。其次,充分利用社区德育网络系统,一是定期召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沟通学校与家长的关系,使学校的办学动态处于家长的监控之下。二是利用居委会组织的文化活动。我校周围有两个文化广场,通过协调居委会,让居委会动员家长,使其子女经常参加广场文化活动,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三是邀请法院的法官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近年来,已三次成功公演模拟法庭,法官进课堂,法官任编导,这项活动不仅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教育了在校学生,而且使社区的每一位成员都受到启迪,为“四五”普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四是利用司法局的法制教育。学校按期举办法制讲座,由司法局牵头组织考试,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五是联合城建部门搞好路队护送,学校地处城中心,为了教育学生爱护市政设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每天放学,都实行教师和城建部门同志护送路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六是在团市委的指导下建立团员示范岗,全校团员分批城区保洁和岗亭站岗活动,使广大团员的社会实践经验得到了加强,充分利用了公安、城建部门的教育管埋功能。近年来,我校已成为全市学雷锋活动的典范,市人民检察院己把我校作为联系的重点单位,学校被授予“四五普法先进单位”。
二、环境优化
社区德育可以通过社会各界力量,消除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种场所和设施的影响,减少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净化社会环境。学校通过公安、城建部门取缔了学校周边的“三室一厅”、发廊,在学校门前的大道上安装了明亮的灯光,使学校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社区德育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素质,促进了家庭和睦,消除了“代沟”,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在这方面,学校与居委会、司法局的同志通过家访先摸清家庭情况,然后针对性地在文化广场开展了“五好家庭”经验介绍和学校一家庭大联欢活动,效果显著。社区德育通过动员社区居民治理脏、乱,植树种草,绿化、美化社区,消除环境污染,控制噪声,创建文明小区,为青少年创造了有利环境。通过德育网络系统,先后绿化清江河两岸,在体育场种草,建立了时代广场和清江小区两个文明小区,给我校2000名学生创造了有利的生活环境。社区德育通过丰富的旅游资源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学校分期组织了游天下第一洞,观华中药库福宝山,看天下第一杉水杉王等,激发了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学生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三、組织协调
9.法院审计整改工作经验做法 篇九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执行款管理。审计发现,虽然有关文件对诉讼费用、执行款的管理均有明确规定,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同
程度的滞留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客观原因上是执行工作涉及当事人多、收支金额大,部分执行案件情况特殊,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主观原因是法院执行款管理中存在重收款轻管理的倾向,面对结案率和执行率等考核指标,相对于收款(执行)而言,退款(执行款支付给权利人)重视不够。针对审计提出问题,**区法院表示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执法为民意识的高度来提高认识,加强执行款管理工作。
二是注重整改,狠抓审计反映问题的落实。在审计报告征求意见期间,区法院业务部门协同财务部门对多年来滞留账上的预收案件受理费、申请执行费和履行款进行了一次清理核对,并将审计已认定的滞留账上3-8年和已结案件的规费等200余万元资金缴入了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对办公大楼搬迁后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已落实人员,下步着手清查盘点。
三是完善制度,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把审计整改与建章立制相结合,对《物品购置、管理及财务审批制度》等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从源头加强管理。
**市审计局在开展2005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对市中级人民法院2004预算执行审计的问题整改和建议采纳情况进行了检查。结果表明:市中院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责任落实到人,改进财务管理,严格责任追究,从机制上预防各类违纪违规问题的产生、堵塞漏洞,实现了从积极整改、被动纠正到主动采纳审计建议、自主规范、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市中院首先从理顺机关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和实施内部监督、控制制度着手,一是加强诉讼费的收取、管理和监督工作,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费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绝不下达创收指标,不得将诉讼费收入与工资、奖金挂钩,从根本上杜绝为钱执法;二是加强对执行款及利息、羁押款物的管理,确定执行款物管理机构,按财政部门要求设立专户,明确管理原则、操作程序及审批手续;三是收回各部门印章,所有诉讼费都由银行代收,由银行开具专用票据,再安排专人与银行核对诉讼费收入情况,保证收费及时缴进财政专户。四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由政治部、纪检组对全院各部门是否设立“小金库”等财经纪律纪律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过程和结果记录在案,并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凡私自或以白条形式收费者,一律视为个人行为给予严肃处理。
二、严格财务管理
市中院在2005年对财务管理机构在进行调整,全院财务统一划归司法行政处管理,机关财务收支及固定资产、装备购置及处置等均由司法行政处负责,改变过去由办公室和司法行政处分开管理机关日常经费收支和诉讼费、执行费、罚没收入收取及装备经费支出等多头管理的模式。一是取消原有庭室包干经费办法,院机关经费开支实行总额控制,定额包干,实施经费审批一支笔制度,杜绝多头审批,乱开支现象。二是对会议费、招待费、办公费的使用实行限额控制,对财务报账手续报销票据作出了16条具体规定,补助福利由院统一发放,杜绝损失浪费现象;三是严格执行银行开户、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财政政策,大型购置和基建开支由院长办公会讨论决定。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市中院根据审计建议,一是规范购置手续。各部门购置属于政府采购目录限额规定范围内的物品,应事先提出书面申请,经办公室审核后,由办公室向市政府采购中心报送购置商品计划,并按规定项目划转资金,物品购回后,使用单位验收合格后在发票上签收。将购物发票和资金审批单、验收报告报分管财务副院长审批后,作院固定资产入账。二是建立登记制度,对全院固定资产作全面清理,登记造册入帐,对各部门购置的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实行专人管理,完善领用手续,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私分、挪用单位的资产。
10.我县警民恳谈工作经验做法 篇十
警民沟通的平台
两年来,警民恳谈活动已成为警民沟通最好的平台,我县警方通过这个沟通平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与辖区群众建立了
良好的警民关系。
2006年下半年,楚门、龙溪等镇乡连续发生电缆线被盗案件,造成当地居民、企业的电话频频中断。虽然电缆线上都安装了警报器,但因作案现场偏僻,当民警接到报警赶到现场时,窃贼早已不知去向。一次,楚门派出所副所长林森彬在“警民恳谈”会上,从与群众的聊天中得到了启发:群众对当地的社会治安、居住人员情况都非常了解,并且都有参与治安管理的热情,能不能把当地发生的一些案件在“警民恳谈”中及时发布,让群众在提高防范意识的同时,为公安机关提供破案线索呢?在所务会上,林森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后来举行的几期恳谈活动中,警方反复向群众通报案情。
事实证明林森彬等人的想法是正确的。2007年8月9日,根据一位村民提供的线索,警方破获了9起电信电缆线被盗案件。原来这位村民参加过几次恳谈,对电缆线被盗案件印象深刻,当那天深夜看到4名可疑人员鬼鬼祟祟走向当地的龙攻门山上时,他马上想到了警方通报的电缆线被盗案件,山上也有电信发射基站,莫非这几个人要盗割电信电缆线?于是,他向派出所报警。
2006年9月警方推出“警民恳谈”这一做法时,一些群众认为警察是在“作秀”,而这两年的实践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对恳谈活动从陌生到熟悉,从不理解到热切盼望、欢迎。群众参与恳谈活动的热情高了,提供的点子多了,对警方的埋怨少了,对警察的评价高了,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提升了。去年底,**警方在我县“万人评机关”活动中,以绝对的优势获得了“人民满意机关”称号。
警民和谐的桥梁
为什么要开展“警民恳谈”?“警民恳谈”的意义又在哪里?恳谈活动刚开始时,甭说群众在看热闹,很多民警也表示不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县公安局在全局民警中开展了一次大讨论,从民警做群众工作中存在“门难进、话难说”等尴尬现象入手,解读恳谈活动的意义,一个共识逐渐达成:“融洽警民关系,构建鱼水关系”是“警民恳谈”活动的重要目标。
沙门派出所通过恳谈,得知辖区群众吃水难,要到几公里外的水库拉水,所领导与民警一商量,大家提出可以利用消防车拉水到派出所集中为群众供水。消息一传开,群众开心坏了,纷纷提着水桶到派出所门口提水,连夸派出所给群众挖了一个“便民水井”。当地的孤寡老人、残疾人更是开心得不得了,派出所民警亲自把水送到了家门口。“共产党真好啊!人民警察真好啊!”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表达了群众的感激之情。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恳谈中,县公安局要求民警将群众提出来的实际问题详细记录在册,涉及公安的做到跟踪督办,解决到底,涉及其他部门的也要及时联系,并给予答复。民警走家串户,甚至跑到渔船上与渔民进行恳谈,近3000个问题和困难就这样通过“警民恳谈”得到了彻底解决。
“警民恳谈”的战斗力使得一些原先没有恳谈硬性任务的业务大队也自觉加入了这个行列,治安、刑侦、经侦、交警大队等相继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了“问计于民”活动。2008年元旦刚过,交警大队首次召开的恳谈活动就吸引了众人眼球。“**隧道多,尤其是一些省道与城区附近的隧道就像人的咽喉一样,车子一有小碰小擦就引起堵塞。你们可以重点管一管吗?”“这个问题,我们也很重视,已经落实人员于高峰时段在西青岭、黄泥坎、漩门等隧道附近执勤,今后视情况还将再作科学调整。”县公安局党委委员、交警大队大队长钱建平答复说。3个小时的交流让心与心凝聚在了一起,“这样的好活动希望今后能够多办。”恳谈还没结束,很多群众就已在翘首以待下一次的相聚了。
警务决策的参谋
安居才能乐业,如何加强小区的封闭管理,使得居住在其中的干部群众安心居住、开心创业,是萦绕在县公安局党委班子心中的一件大事。“社会治安要靠大家一起努力,群策群力才能共建和谐家园。”县委常委、公安局长蒋晓军多次在会议上强调“警民恳谈”活动的重要性。
就在今年8月28日晚上,蒋晓军与南门社区各个小区的居民代表齐聚南门社区警务室,就如何加强小区封闭化建设、共谋社会和谐发展进行恳谈,并提出要借鉴封闭式建设相对较好的ab小区、阳光小区和华龙榴岛公寓等几个小区的成功经验,对蓝天花园小区封闭式建设进行策划,争取南门社区所辖的小区全部实现封闭式管理。
公安局长虚心听取居民代表的献计献策,然后在公安工作决策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这是县公安局的一贯
11.社区管理工作经验做法 篇十一
一、创新公共服务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目前,这场改革运动仍然方兴未艾,并逐步扩张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影响西方公共服务的理论有很多,主要有:
(一)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公共服务领域,正是因为政府包揽所有社会公共服务,因而造成了重复投资、盲目建设,增加服务成本,降低服务质量等一系列问题。要改变这种情况:一是可以把一些私人部门能完成的事务交出去;二是在政府部门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垄断。政府可以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的良性互动与优势互补。
(二)公共物品多元供给理论
该理论认为,政府应该提供最广泛意义上的公共物品,但是政府更应该提供公民能够表达其价值观的舞台,在全社会形成公共利益观念。按照美国学者萨瓦斯的观点,公共服务的生产者直接或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而服务提供者则指派生产者向消费者、指派消费者向生产者或选择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不等于生产者,两者可以为一,也可以分离。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来“生产服务”并由政府购买,是政府履行服务职能的更加有效的方式。
(三)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福利也可以由公共部门、盈利组织、非盈利组织、家庭和社区共同负担,政府角色转变为福利服务的规范者、福利服务的购买者、物品管理的仲裁者以及促进其他部门从事服务供给等。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是依托社会部门发挥作用,由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非政府组织来负责。
(四)社会治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治理是国家与公民社会、政府与非政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强制与自愿的合作,要建立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者间有效互动机制,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局面。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与社会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基本认同基础上的合作,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治理。政府也有责任运用新的方法、手段和技术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使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管理绩效。
(五)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政府有限理性和政府官员的“经济人”假设,政府类似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组织,政府与公民关系变成公共服务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顾客至上,由顾客决定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选择。该理论认为,政府不仅要确保公共利益居于主导地位,还要与公众、社会之间互动,相互协作共同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理论的不断发展,对于公共服务实践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改革公共服务模式
在西方,公共服务模式大体经过了官僚制公共服务模式阶段、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模式阶段和“整体政府”公共服务模式阶段。
(一)公共服务模式的演变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西方各国普遍采用传统的官僚制公共服务模式,由政府机构以制度和规则的方法来提供公共服务,其服务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政府组织的内部。这种模式的主要缺陷是对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反应迟钝,出现“政府失败”和“公共服务失灵”。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先后开展了“政府再造”,用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模式替代传统的官僚制公共服务模式。此举虽然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但是往往忽视了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造成了碎片化的制度结构,影响了公共服务效率的持续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开启了以“整体政府”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政府改革运动。1999年,布莱尔政府颁布《现代化政府白皮书》,推出一个实施“整体政府”改革的十年规划。这个规划包括五项政策建议,即提供回应性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重视公共服务的价值、改进政策制定以及建立信息时代的政府,就是构建“整体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工党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问题上不仅关注“节约”与“效率”,而且积极回应公民意愿,以一种相当综合的标准评价公共服务。
(二)“整体政府”模式的内涵。
“整体政府”亦称“协同政府”(Joined-upGovernment)、“全面政府”(Holistic Government)、“网络政府”(Networked Government)、“连接政府”(Connected Government,CG)等。“整体政府”强调要打破部门界限,打破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建立以流程为中心的多团队的扁平化网络状结构,其中包括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以及政府内部各层级与各部门等基于业务合作形成的合作关系。“整体政府”的责任框架既要改善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保持垂直问责制,也要在横向协作和纵向问责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总之,“整体政府”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在不消除组织边界的前提下,通过部门之间的有效协作,向所有公民提供优质高效、“无缝隙”的公共服务。
(三)“整体政府”模式的发展
随着英国公共服务改革不断取得成效,很多西方国家相继进行了“整体政府”公共服务改革。在澳大利亚,“整体政府”是指公共服务机构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实行的跨部门协作,以及为了解决某些特殊问题组成的联合机构。新西兰则通过协作、一体化的管理方式,促使各种公共管理的主体达到协调一致与功能整合,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另外,荷兰、瑞典、加拿大、美国等国的地方政府也进行了类似“整体政府”的公共服务改革。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一个国家的公共服务体系与该国的社会发展状况、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有关系。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比较重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欧美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体系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国家的公共服务逐步变成为政府的核心要务,政府职能从以经济性公共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以社会性公共服务为主的阶段。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不断上升。国家政府职能广泛地介入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贫困救济、国民收入再分配、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体系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以美国、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公平与效率兼顾型”的公共服务体系;另一种是以英国、法国和北欧国家为代表的“公平主导型”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新加坡的公共服务体系
新加坡逐步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政社合作”型公共服务模式。新加坡的公共服务体系具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广覆盖,建立了以中央公积金为核心的、包括养老、住房、医疗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二是注重政府责任。政府集中力量重点救助最困难的社会群体,强调政府在扶贫解困中的主体作用。
(三)俄罗斯的公共服务体系
俄罗斯的公共服务体系是由苏联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包揽”模式转变而来。普京执政后,主张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把消除贫困和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作为社会政策的重点,先后启动了劳动报酬改革,社会保障改革,住房、医疗、教育改革。2013年7月,俄总统办公厅官网发布消息称,政府拟在2016年前逐渐退出市政公共服务领域,采用BOT模式将运营职能转给私营公司,政府资本占比不能超过25%,并设定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要求:到2017年市政设施故障率下降到50%,2018年前市政资源损失率要达到正常标准,2020年全面提升市政设施的现代化水平。这是俄罗斯改革公共服务模式的一种新的尝试。
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加快建设和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将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管理模式
各个国家采取的管理模式不同。美国采取的是执行、监督和救济相分离的管理模式。美国对公共服务购买管理执行机构是联邦事务总局,该局具体负责政府的购买内容,规定服务的标准和规范。监督机构是联邦会计总署和行政管理与预算局。联邦会计总署由美国国会设立并向国会负责,职责之一是监督政府购买活动。它有权对政府购买计划进行评估,对项目进行审计并提出建议;对使用资金进行监督,并接受投诉。行政管理与预算局隶属于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厅,具体负责政府购买活动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发布各项管理政策,以及协调具体的购买活动。救济机构设置较复杂和全面,既有行政性质的联邦会计总署,也有法院系统的联邦赔偿法院、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等。一般的政府购买合同纠纷,还可向行政机关内部设立的合同上诉理事会申请裁决。新西兰则专门建立公共服务管理委员会来负责对全国公共服务的监督指导工作,具体负责绩效合同的签订、价格谈判和产品质量的认定等。在亚洲国家中,韩国是政府购买活动集中管理较好的国家。它在财政经济部下设立一个专门负责政府购买的“采购厅”。该厅业务独立,其厅长由总统直接任命,具体负责全国各项政府的购买业务,也包括政府公共服务的购买。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标准化程度较高
例如,美国规定了政府职能的两大类别:一是必须由政府雇员行使的“政府固有职能”;二是可由政府或私营部门员工展开的商业活动。在美国,即使那些所谓“关键”职能也可以外包。关键的标准是:行使联邦政府权力的自由裁量权或为联邦政府决策而形成的价值判断,包括关于财务交易和公众应当享权益福利的判断。美国政府购买服务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涉及公权力行使的事项。包括违规车辆拖吊、监狱管理、治安巡逻等。这些事项由于涉及公权力的行使,通常属于行政执法行为。二是涉及公共服务的事项。美国国际市县管理协会把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项目分成七个大类:公共工程与交通、公共安全、公用事业、健康与人力资源、公园及娱乐、文化艺术和保障功能。公共服务项目又可以分为针对不特定对象的公共服务和针对特定对象的公共服务。前者例如道路维护、垃圾收运等;后者例如老年人照料、毒瘾治疗、心理咨询等。公共服务的标准化有利于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
(三)积极发展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美国比较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更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在俄罗斯,各种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到教育、扶贫、医疗卫生、文化、环保、人权、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之中,已经成为公共服务的重要供给主体。但是,由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也带来一些问题。有德国学者就认为,欧洲的公共服务业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对效益和利润的关注导致了欧洲基本服务的商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因此,在欧盟,所有公民不再得到社会的、社会经济的保障。由于公共服务私有化和自由化在各个层面上造成了社会差距的扩大。一些人因为社会或财政特权从教育和医疗保健私有化中获益时,其他人被排除在基础服务之外。随着从前的公共服务产生的利润在私营供应商腰包中积累起来,公共当局的预算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 公共服务的私有化的实施,导致了“私人获益——公众受损”的结果。这是我们在发展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2.社区管理工作经验做法 篇十二
一、新时期加强社区建设的意义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的, 他认为社区是指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所以, 社区作为一种地域性社会, 是连接公民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 是微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在所指的城市社区组织是指城市中以社区居委会为单元的基层社区组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城市街道社区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与新矛盾, 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探索建立基层组织, 努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为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组织保证。
社区作为基层政权组织的载体, 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 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场所, 是党和政府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基础阵地。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建设和谐社区是我们党长期的不断前进的战略任务, 既要与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相适应, 又要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城市和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的大局出发, 集中精力和资源, 努力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上取得更大的成效, 把社区建设成人人讲信用、人人有事做、家家安居乐业、生活环境优美、百姓从内心感到幸福的“诚信、创业、平安、美丽、快乐”的和谐社区。社区建设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 是指依靠社区力量, 利用社区资源, 强化社区功能, 解决社区问题, 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 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健康发展的过程, 也是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过程。由此可见, 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建设, 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扩大基层民主, 维护社会稳定, 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不但可以推动城市的改革与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还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要求。首先, 市场经济使社会的流动性加剧, 社会成员的“单位”、“组织”属性逐渐减弱, 大量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还有大量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处于松散的管理状态。其次, 企业深化改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企业退休职工的管理、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 都将分离到社会, 必须有一个载体来承接。第三, 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 除一部分可以通过中介组织承担外, 大部分也要由一个新的载体来承接。由此可见, 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模式, 而这种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社区管理。
2.加强社区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随着经济、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体制的改革, 城市居民同所居住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 在社区服务、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 群众的要求会越来越多。但是, 目前城市在管理和服务方面还远不能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因此, 必须在拓展社区服务的基础上, 推动社区建设。
3.加强社区建设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迫切要求。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社区建设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由民政部门牵头探索和推进, 是国务院确定的职能任务。因此, 各级民政部门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增强推进社区建设的主动性。要充分认识到推进社区建设, 是社区服务巩固、提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改革的突破口和新抓手, 是城市民政工作新的着重点。因此, 只有加强社区建设, 才能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 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 从而加快城市现代化的步伐。
二、国外社区建设及发展模式
1. 国外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第一, 国外社区建设的内涵。国外专家对此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社区建设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 社区拟定本身的需要和目标, 寻找所需要资源, 并采取行动去满足这些需要和实现目标。二是认为社区建设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合理配置资源, 协助居民解决问题, 培养居民的参与、自决及合作的素质, 从而满足社区需要。三是认为社区建设是通过组织居民, 采取集体行动, 控制及影响社区的一切程序、计划、决定及有关政策。虽然观点不同, 但却一致认同培养社区成员的民主意识和居民自治、互助的能力, 鼓励社区居民解决社区内问题, 促进居民广泛参与, 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这是社区建设的主旨。
第二, 国外社区建设的功能定位。一是社区服务和生活支持。服务和支持的对象主要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学龄前儿童、无家可归者、低收入家庭、单亲家庭、移民、难民、失业人员等。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社区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非营利机构和私人机构等。二是社区文化和体育设施。开展社区文化和体育活动是国外社区建设的普遍功能, 主要是利用社区中心、展览馆、音乐厅、图书馆、咖啡屋等社区场地和社区内的各种文化、体育设施组织开展文艺、教育、科普、娱乐、健身等活动。三是社区治安和警务。社区治安是全社区成员协同所具有的功能。社区警务是职业性功能, 其功能发挥具有专业性, 即预防和打击犯罪以及向处于危难中的人提供快速援助。
2. 国外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
虽然不同国家的社区发展各具特色, 但社区建设的参与主体却大致相同, 主要是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区非营利组织、社区企业和社区居民, 但社区建设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关系各具形态, 表现出自治型、政府主导型和合作型三种模式。
第一, 自治型的社区组织运行机制以美国为代表。自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相对分离,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协调社区利益主体之间关系, 并为社区成员的民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社区内的具体事务则完全实行自主自治, 依靠社区居民选举产生的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社区服务则由分布全国的140万个非营利组织具体承担, 政府根据服务成本和效果予以不同幅度的资助。
第二, 政府导向型的社区组织运行机制以新加坡为代表。新加坡政府国家住宅发展局负责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主要职能包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造;对社区领袖和社区委员会的领导人进行培训;发起社区活动, 倡导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对社区建设和活动予以财政支持。
第三, 合作型社区组织运行机制以日本和北欧国家为代表。日本社区运行机制的特点是政府与社区相结合。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规划、指导和经费支持。日本的市政府设立社会部全面负责社区工作, 基层区政府设立地域中心具体执行社区事务。北欧国家强调政府和社区的结合, 政府建立高效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 社区组织一般是行业性和专业性的, 以维护其成员的权益为主要职责。市政和社区的结合, 形成了社区安定和谐的有序结构。
三、国外社区建设和发展经验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1.政府高度重视和组织引导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条件。发达国家早期的社区发展带有较强的自发性质, 随着社区在应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挑战中作用的日益突出, 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发展。尽管政府将大量具体事务交给非营利组织和社区承担, 并鼓励企业参与, 但政府在规划指导、法律环境、项目组织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澳大利亚政府从1983年开始先后实施了“地方政府社区发展”、“家庭和社区护理”、“农村社区”等一系列项目。2000年由联邦家庭与社区发展部组织实施“强化家庭和社区战略”, 项目前四年投入2.2亿澳元, 其中包括对儿童的照料, 让儿童和青年人积极参加社区活动, 实现社区现有资源的增值, 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等。而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政府也通过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多种措施, 支持社区发展。在此之后,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制定社区发展规划, 并注意社区建设与城市建设规划、新区开发规划的衔接。近年来, 我国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社区发展, 有关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推动社区建设, 但是政府在社区建设方面的职责定位还不够清晰, 扶持社区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 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资金投入不足。为了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从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基础的高度, 增强政府对社区建设意义的认识, 在规划发展、制度建设、政策指导、资金支持和完善监督等方面真正承担起政府引导和扶持的责任。
2.多渠道资金投入是社区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外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资助、基金会和私人的捐款及收取的服务费用, 如加拿大的社区建设资金, 政府拨款占60%、捐助占11%、服务收费占29%。政府的资金支持, 一部分采取常规性拨款, 由非营利组织按政府的法规和与政府签订的合同, 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此外政府还提供各种专项资助, 安排一些特定的项目, 交给有关组织实施竞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投入, 由社区管理实施。目前, 我国政府用于社区建设的投资有限, 经费拨款也主要用于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开支, 社会捐助不多, 社区民间组织更难得到政府的资助, 主要靠收费维持, 这使我国社区大多徘徊在低水平运行上, 或以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面向少数福利人群为主, 或以高收费项目服务为主, 难以提供广大群众需要的大量无偿或低偿服务。解决社区发展资金不足是加快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的实际情况, 应研究多渠道筹资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通过建设示范项目或以补助、贴息等形式撬动更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 调动各方面力量, 研究有利于社区建设投融资的具体措施, 引导社会力量以资金、土地、房产等多种形式投资建设, 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捐赠赞助。
3.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发达国家社区的发展经验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 社区建设必须依托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正如英国政府的一份白皮书所指出的, “社区中心是正常环境下正常社区生活的一项基本福利设施”, 它通常具有相对完善的设施条件, 集社会福利、成人教育、职业培训、老年保健、儿童看护、娱乐休闲、信息交流等功能于一身, 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各种服务。同时, 英国的社区中心又与政府机构、志愿组织和慈善机构一同构成了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 通过为这些组织提供活动场所和设施, 支持和协调更加广泛的社区服务。目前, 我国有5亿多人口固定居住在城镇社区, 还有1.4亿左右的流动人口在社区生活, 特别是4 400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2 600万移交社区管理的企业离退休职工、2 200万城市贫困人口、1 400万失业人员更与社区密切相关, 社区服务需求量大, 涉及基层组织建设、扶残济困、社会保障、居民调解、便民利民服务等多方面, 内容十分广泛。为适应社区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必须努力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把社区服务业作为城市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以及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等。同时, 动员社会力量, 共同推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
4.非营利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社区及非营利组织是政府社区建设项目与计划的主要承担者, 成为推动社区建设的关键力量。社区及非营利组织贴近群众, 机制灵活, 社会参与广泛, 政府通过购买社区服务和投资增强非营利组织服务能力等形式, 支持其提供更广泛和多样的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居民, 尤其是社区的弱势居民, 如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以及其他居民, 社区服务以福利服务为主、以非营利为目的。最为关键的是社区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间是一种互济互惠的奉献关系。社区服务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终目标, 通过社区服务达到社会稳定。我国多数社区主要依靠社区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 提供服务, 不但行政化倾向突出, 而且负担过重, 难以满足群众需求。我国非营利 (民间) 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 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 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优势和特点, 广泛地开展社区服务。同时, 增强居民参与意识和互济互惠的奉献精神, 促进社会融合。
参考文献
[1].吴鹏森.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叶辛.上海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社区管理工作经验做法】推荐阅读:
社区党员教育工作的典型经验及做法06-30
创新建设星级文明社区经验做法及成效06-08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经验汇报材料09-07
百合社区网格化管理经验介绍09-25
环城社区党建工作特色做法11-03
社区工作经验总结11-12
社区网格工作经验总结07-09
社区网格工作经验交流10-07
关于激励村、社区干部的几点做法11-12
社区矫正工作质量经验交流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