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变化心得体会(共15篇)(共15篇)
1.农村变化心得体会 篇一
农村婚俗的变化
放寒假到现在做了几单婚庆摄像,有时还集摄像、司仪、主持与一身,有几点变化引起了的我注意。
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农村婚俗中婚纱、花车、车队、摄像、主持等现代元素已比较普遍。迎亲时要送八扇礼、到了新娘家门口要放鞭、不让新郎进,索要红包、新娘出嫁要撒糖、新娘改口,公公婆婆要给红包等传统习俗仍然保留下来。
二、枣南婚俗与枣北婚俗有所不同。
三、婚礼隆重但不热闹。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计划生育、搬迁、外出务工等农村青少年非常少,缺少他们来打浑插科因此婚礼不热闹。
四、传统婚俗在弱化。一对新人因为年青不懂礼数,有的新郎就不支事。就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也有不少不懂礼数的。
2.农村变化心得体会 篇二
近年来, 由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民间闲置资金增多, 农村地区民间借贷市场日益活跃, 借贷方式、期限、投向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借款方式由信用形式变成保证形式。随着农民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 民间借贷大多要求借款人提供有担保能力的担保人给予担保或以房屋等有效资产抵押, 有的甚至还办理了公证手续, 手续日益完备。贷款人可以收到比在金融机构存款利息更高的利息, 借款人可以不受金融机构审贷手续繁琐的制约。二是民间借贷规模逐步扩大, 资金投入由生活保障型转向生产经营性。三是借贷期限由长变短, 期限和结算方式呈现多元化, 灵活性增强。
民间借贷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利率偏高, 容易引起纠纷, 存在一定的隐患。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引导, 对正常的民间借贷应承认其合法性, 依法严格惩罚超过法定基准利率四倍的高利贷行为。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民间借贷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或者条例, 明确民间借贷的概念、性质和范围及其与高利贷的区别, 防范借贷风险, 使民间借贷在支持生产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喜看临沂农村村民生活新变化 篇三
临沂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这里战斗过。当时沂蒙山根据地人口420万人,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0多万人拥军支前,可以说是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有10万多革命烈士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闻名全国的“抗日楷模村”渊子崖,还有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典型。
临沂过去一度经济发展缓慢,到改革开放前,全地区13个县市中仍有7个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如今的临沂,横跨沂河的多条大桥气势宏伟,滨河大道有如一个花草繁茂的大广场,已然成为一个干净、漂亮的现代化海滨城市。
临沂农村村民生活的新变化同样让人欣喜。
“从没想到我这七十多岁的老头儿,还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生活比城里人过得还舒服。”村里的王大爷笑得合不拢嘴。王大爷是沂南县蒲汪镇某村的村民。前几年,这个村子还是成排破旧的小瓦房。新农村建设的这一惠民政策实施以后,这个村开始筹划建设新社区。新社区基础设施完善,独家独栋的住宅楼也成为一大特色。
村民张阿姨出门坐上公交车直奔县城,在县城里转了一圈,提着大包小包顺路坐上公交车,一票开到家门口,非常方便。她说,“要是放在以前,去县城很不方便,更别说是买这么多的东西了。现在好了,国家政策好了,老百姓享受的实惠也多了。”
新农村建设改变了村民的住宅,也为村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先前“村村通”建设已经让村民走南闯北不犯愁,这次新农村建设在之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公交车变得更宽敞,站点和班次也增加了。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下,村民住进沿街楼房,公交车直接开到家门口,出行变得很方便。
当年的贫困城县,如今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排到山东省的第六位。
4.农村的变化作文 篇四
谁想知道,跟我来。从农村人家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看见不少人家都已经不住平房,改为三层小楼了,并且还有阳台。走进屋子,会发现一个个小木橙摇身一变,变成了大沙发,一个个床摆在每个卧室里。这也是一个变化,如火炕变成了冬暖夏凉的床。人们养的动物也变了,从为人们服务的牲畜变成了一个个人见人爱的可爱的宠物,比如:宠物小猫,从前是人们为了捉家鼠而养的,现在变成了宠物,因为她可爱,家家都养起了小猫。
以前人们养狗是为了看门护院,还为了生小狗去卖。你看,新农村的变化多么大,人们的思想都这么开拓,现在乡村变化真大,人们都发家致富了。住上了三层小楼,养上了可爱的小宠物,人们的思想也不再落后,跟上了新时代的脚步。
5.农村的变化作文 篇五
早上一起床,我就忙着搜罗零食饮料,谁让那漫长的车程太无聊了呢!妈妈笑道:“不用找了,现在去外婆家可快了,用不了二十分钟。”
“什么?”我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
上车后,妈妈的话便得到了验证。我用秒表计时,结果只用了16分42秒83,快了不知几倍呢!
一下车,眼前的情景更让我大吃一惊,原来害我深一脚,浅一脚的乡间小道已经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路边还修了花坛,一下子气派了许多。
来到外婆家,我拎起一只大桶便往外走。妈妈连忙叫住我:
“你去干啥?”
“打井水。”
“傻丫头,外婆家早已安了自来水。”
“那我去买几块冰块凉快凉快。”
“有空调。”
天啊!我赚钱的机会一个也没了!不过外婆家的变化可真够大的。
6.农村变化心得体会 篇六
1 农村养老护理的特殊性与媒体的作用
1.1 农村养老护理模式的变化
农村养老护理模式正在经历由家庭到家庭与社会化并重的转型。受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影响, 传统农民“养儿防老”的理念仍然根深蒂固。家人护理也就成为许多农村老人的首要选择。然而,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 大量中青年农民外出务工, 农村老人的留守现象较为突出。他们已无法再像原来一样依靠家人, 精神世界也日益孤独。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近年来, 为了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护理问题, 各地方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不少举措。如河北、河南、山东等大力推进“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建设。这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日间照料为支撑, 介于家庭与社会化养老之间的方式, 老人们相互进行日常照顾, 由家人或专业人员提供护理。近2年, 国家大力推广“医养融合”的养老护理新模式。201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 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 充分利用农家大院等, 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在山西、江苏等的“医养融合”实践中重点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已经成为共识。
但对于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着力推行的养老护理方式, 作为主体的农村老人的理念却并没有开始相应的转型。有调查显示, 随着年龄增加, 农村老人虽然越来越害怕失去自理能力, 但更倾向于家庭养老, 对托老所、敬老院等形式机构及其他方式养老护理其实并不认可, 而且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对护理方式有着不同的需求[3]。对于农村老人的养老护理来说, 机制建设、护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固然重要, 但更需要同步推进, 还有农村养老护理的思想意识, 否则, 硬件建设都将成为“无米之炊”。这也是农村养老护理的特殊之处。
1.2 农村老人养老护理意识的形成与媒体传播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 农村老人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 极少是通过家人、朋友等其他渠道获取的[4]。传统媒体在农村老人健康意识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20年代, 美国学者李普曼曾提出“拟态环境”的概念, 是由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媒介内部进行的, 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 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5]。对于主要依靠传统媒体来获取健康信息的农村老年人来说, 媒体的信息传播与话语建构, 就成为他们形成认知的主因之一。在媒体之中, 主流媒体因其权威定位, 在话语体系建构之中有着更重要的地位, 其信任程度较高。因此, 主流媒体恰当的报道选择与议程设置, 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护理理念的形成十分重要。
2 大众媒体对农村养老护理模式的报道特点
现选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三农中国》栏目播出的11篇涉及农村养老护理的报道进行分析。中国乡村之声是中国唯一一套面向全国的对农广播频率, 作为公益性广播, 其内容减少了商业因素的干扰, 更专注于国家政策传递和农民声音表达,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下设的《三农中国》是该频率唯一的新闻栏目, 在反映农村养老护理信息方面更具动态性。根据对11篇新闻的文本分析后发现, 其报道内容具有以下2个特点。
2.1 政策报道时效性强
对于农村养老护理的政策动态, 中国乡村之声的报道比较及时, 能够清晰地反映政策变动和各地的实践情况。如2014年1月播出的《盘点2013:农村养老谱新篇》梳理了2013年养老护理的基本情况, 并着重报道了新《老年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14年4月的《让留守老人安度晚年》报道了内蒙古的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建设。2014年7月播出的《走访村镇养老院, 看“医养结合”之路有多远?》详细介绍了江苏省常熟市推进医养结合的举措。整体来看, 这些新闻能够迅速地为农民听众呈现各地在养老护理方面的政策变动和新举措。
在报道呈现上, 通常会兼顾农村老人、政府官员、业内专家3方面的观点。其中农村老人作为主体, 主要讲述自己享受新型养老护理服务的情况和切身感受, 给其他农民提供最直观的事实案例。政府官员以政策实施者的角色, 介绍政策的实施情况与后续进展, 或是表达困惑与问题, 体现各地的相关实践, 并告知农民政策情况。业内专家以中立的第三方身份, 对政策或实践情况进行点评。总之, 报道内容基本可以将国家在养老护理方面的理念与举措传播出来。
2.2 议程设置以成绩为主、问题为辅
在内容表达上, 这几篇新闻均以体现成绩为主、表达问题为辅。如2014年2月播出的《新春走基层:社会化养老扎根新农村》, 讲述了山东聊城一家民办养老院的建设情况, 以及11名护理人员与农村老人的生活, 反映了参与到社会化养老护理组织之后, 老人们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2014年6月播出的《新农村建设, 农民最需要的是什么?》, 提到了河南省民权县村民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主动选择住养老院、认为养老院服务方便且护理更好的认知。
媒体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议程设置”, 虽然并不能决定人们对事物的具体看法, 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 来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以及注意的先后顺序, 即影响人们的关注方向。中国乡村之声以成绩为主、问题为辅的报道安排, 传递出了社会化养老护理机构“有益处”“值得去”的理念, 总体的报道风格积极热情。
3 现有涉及农村养老护理信息传播的不足
虽然总体上来看, 中国乡村之声能够坚持国家公益广播的定位, 积极反映现有农村养老护理体系的建设情况, 但其报道受新闻专业操作的影响, 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1 养老护理内容报道不够深入
所研究的11篇报道有2个比较相同的着眼点, 一是讲述农村老年人住进新型养老护理组织的好处, 二是指出该类组织存在资金不足的发展障碍。其中, 对于“好处”的描述通常十分简略。在长达2 000多字的文稿中, 只有1名或2名农村老人表达几句话。如在《走访村镇养老院, 看“医养结合”之路有多远?》中, 仅出现了一处农村老人的话:“我贫血摔了一跤, 到了这里来以后, 他们专门给我们量血压、听心脏, 家里也挺放心的。”由于对护理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 直接导致了报道内容浮于表面。这种情况的出现, 与记者的职业特点有关。目前, 记者的报道领域很难集中一处, 即使是农业记者, 也往往需要报道农业领域的各个方面, “多而不专”成为其工作特点之一, 专家型记者很少。由于平时没有积累和系统的研究, 故而在专业报道方面缺乏力度。
另外, 有3名记者的不同报道都落在了资金不足上。虽然资金不足的确是农村养老护理机构发展的重要制约, 但关注点过于单一, 仅仅反映机构建设者一方的困惑, 少有反映农村老年人和政府机构的困惑或声音, 话语倾向略显片面。这与记者、编辑的新闻专业操作不无关系。在新闻选择中通常以5个要素来判断其价值, 即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为了使报道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获得更多的关注, 采编人员会在新闻专业的价值判断下, 对所报道信息进行筛选、拟出角度。在新闻价值与养老护理等报道内容之间, 很容易在新闻选择之中出现雷同的角度。而缺乏对所报道内容的理解, 也会导致在新闻选择上的视野不够开阔。
3.2 以人为本的意识不强
研究文本中对农村养老护理的报道, 主要是从政策与事件的角度出发, 其报道框架为“政策如何扎根”, 而非“农民如何需要”。这虽然能够及时传递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变化和建设动向, 但却容易脱离农民的切身实际, 让政策成为“悬空”举措, 不利于农民更直观地了解所述内容。
农村养老护理模式的报道, 属于健康传播的一个领域, 它由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层次, 衍生出大量涉及个人发展、人际交往、社会机构和公共政策的问题[6]。而对养老护理来说, 无论公共政策的逻辑, 还是新闻报道的逻辑, 都应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意识。养老的主体是老人, 护理的主体也是老人, 因而在报道的隐含思路上, 应以老人为本。
上文曾分析到, 农村养老护理的特殊之处在于老人思想理念与国家体系建设之间的不适应。而媒体的话语建构正是打破这种不适应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是新闻价值判断、还是养老护理本身, 新闻的书写都应让农村老人感觉到报道对象与自己是有切身利益关系的, 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只有做好这点, 媒体才能让自己的议程设置发挥作用。
4 小结
随着人口和家庭结构的不断变化,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护理依然将是“三农”问题的重点领域之一, 国家对养老护理的扶持力度也可能不断加大。在不断变革的体系中, 主流媒体应在政府与农民之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农村养老护理体系变革下主流媒体的角色与责任。首先, 作为信息流通的载体, 主流媒体应全面地反映涉及农村养老护理的方方面面, 将所获知的各种信息以适当的表达方式传播出去, 尤其是要把政策及时传递给农民。另外, 主流媒体还应扮演“教师”的角色。由于农村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 传统主流媒体要帮助农民了解当下所处的时代情况、讲清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 把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以通俗的语言传播给他们。媒体本就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 更应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期、在目前的改革发展时期, 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承担起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杜鹏, 翟振武, 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 2005, 29 (6) :90-93.
[2]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2015.02.10.
[3]张玉扣, 郭智慧, 郭宇鹏, 等.不同年龄段的农村老人养老现状及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 (34) :12322-12324.
[4]国家卫计委.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EB/OL].http://www.moh.gov.cn/mohwsbwstjxxzx/s8211/201009/49165.shtml, 2015.02.10.
[5]李普曼[美].舆论学[M].林姗,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89.
7.农村变化心得体会 篇七
关键词:农村女性;家庭地位;变化
引言:任何事物的改变都会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有时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农村女性家庭地位的变化既有女性本身想改变自己现状的动力,又有外在因素的影响,并且在农村女性家庭地位的变化过程中外在因素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一、经济收入对女性地位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吸引外资进入,使得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给一些无业游民提供了工作机会,尤其是女性,女士们开始像男士们一样拥有自己的生活来源,不再是依赖他人生活的小女人了。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无论是在娘家还是在婆家都被视为多余的人,只有等到儿子结婚了“多年的媳妇熬成婆”,那时从“多余人”的地位转变为家长的地位,逐渐成为恶婆婆。以前经济收入微薄,娶媳妇要花掉家里的大部分积蓄,因此婆婆认为媳妇是花钱买来的,应该多让媳妇劳动,有时还会刁难媳妇,也许是在找寻心理平衡吧!总之,在传统礼仪的约束下媳妇不能违抗婆婆的命令,那时的媳妇真的挺受苦的。女性在娘家也不受欢迎,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农民只有通过体力劳动获取报酬,女性的体力有限,因此被称为“吃闲饭的人”。结婚前,女孩的娘家会向夫家要一部分彩礼作为父母养育孩子多年的补偿,而男方家长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是女方家贪图财富,因此,婆婆会把儿媳当做花钱买来的佣人。其实这都是传统文化制度产生的效应,女性朋友就是直接的受害者。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女性朋友走出家门参加工作,拥有自己的经济收入,不再是只会依赖他人生存的“多余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女性的家庭地位也在逐渐地改变,改变以前没有地位、没有发言权的现状。以婆媳关系为例,以前是媳妇必须按照婆婆的要求做事,后来媳妇开始反抗婆婆,直到现在是大多数婆婆害怕儿媳妇。夫妻之间的地位关系也得到了改变,以前妻子必须依附丈夫才能生活,可以说丈夫就是妻子的饭票,而现在的女性有了自己的经济收入,离开丈夫也可以生活的很好,有钱就有话语权,因此,现在在家正真当家做主的人并非是男性。
二、受教育程度对女性地位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经济收入逐渐提升,每个家庭的生活条件都有所提升,人们不再为一日三餐发愁,人们开始把孩子送进学堂。以前只有男生才有受教育的机会,现在女孩也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我国的传统教育是“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西方教育与我国的传统教育完全不同,他们的教育是“平等”、“自由”、“民主”。女性进入学堂后开始接受西方教育,逐渐地对我国的传统教育进行反思,男女平等,为何女性不能违抗男性说的话?为何女性只能在家洗衣做饭?西方教育的传入使得女性开始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不再是受人支配的“工具”。
以婚姻大事为例,女性在婚姻大事前沒有任何的话语权、自由权,只能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使结婚对象是一个恶棍也要和他相伴到老,只有男性才可以提出离婚,并且,无论什么情况导致的离婚,女性还有娘家人都会觉得是一件丢人的事情,甚至认为是家庭的耻辱。女性接受教育后意识到包办婚姻是错误的,自己也有选择的权力,现在的婚姻基本上能够实现自由婚姻,并且受教育程度越高,婚姻自由度也就越高。比如,初中、高中毕业的女生,家人还是不太愿意她们远嫁;大学生就不一样了,只要她们觉得合适,家长就不怎么干涉,尊重她们的选择。
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女性地位的影响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后改变了以前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的现象,现在孩子少了,家长对待孩子也越来越珍爱了,男孩女孩一样都是娘的心头肉。计划生育实施之前家里的孩子都是放羊式的养育,基本上弟弟妹妹们是由哥哥姐姐照看,那时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人口多消费就多,家长还要为家庭求生计,没时间照顾孩子,只能是兄弟姐妹之间多相互照顾。那时“重男轻女”现象特别严重,一方面因为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男性,没有男性就意味着没有经济来源;另一方面因为男性可以为家族传宗接代,我国传统社会特别注重传宗接代的问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传统家庭中女孩永远都是牺牲者,女孩在家庭里的地位无法与哥哥弟弟相比,如果哥哥或弟弟不容易娶到媳妇,父母还会用女儿给儿子换亲。
计划生政策实施之后,每个家庭一两个孩子,男孩女孩都是家里的宝,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给女性带来了就业机会,改变了女性“吃闲饭的人”的现状。孩子少,经济收入提升,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也提高了,女孩子不再是没有身份没有地位的人了。女孩可以进学堂学习,不再像以前一样为整个家庭洗衣做饭,现在的女孩出嫁前不但不用做家务,还被父母照顾着,结婚后,婆婆还要看儿媳的脸色行事,出嫁的时候娘家不但不要女儿的彩礼,还要给女儿置办一部分陪嫁(虽然现在的彩礼比较重,但是所有的彩礼和陪嫁都流入新婚夫妇的小家庭里,结完婚之后穷了父母,富了儿女)。
结论:由于笔者的知识范围有限,在笔者看来,导致农村女性地位改变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收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受教育程度。女性地位的改变说明社会在进步,在向文明社会方向发展,女性不再受到畸形的虐待。但是,就以现在农村女性地位改变的状况来看并非属于正常现象,笔者虽然不喜欢以前恶婆婆故意刁难儿媳的现象,但是也无法赞同现在的儿媳妇就是家里的“太上皇”这一现象,也有部分兒媳故意刁难婆婆的现象。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指出“传统礼仪吃人的本质”,但是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的礼仪道德还是要遵循的。
由于孩子少了,现在的家长太过于溺爱自己的儿女,导致孩子长大成人后什么都不会做,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废人。女性的地位提升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用自强自立了;女性自由了、解放了,应该变得更独立了。
8.农村变化的小学作文 篇八
一条条宽阔的公路,又平又宽,车来人往。公路两旁耸立一座座崭新的小洋房,红砖绿瓦辉映在阳光下,这标志着农民的生活奔向了小康。此刻,让我想起了几年前这里的景象,房屋错落无序。歪歪倒倒和破破烂烂,环境不优雅到处脏兮兮;路狭窄。泥泞不堪。到处坑坑洼洼。如今在这里,不但有了小洋房,而且还有了茶叶加工厂,机器设备,带动人们的经济建设,使人民生活多姿多彩。
在这里每家房前都载着美丽的鲜花。有水仙花、芍药、菊花……他们争奇斗艳,在微风中欢笑着,跳动着。在房后,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静静地流淌,无私地去灌溉每块农田,小鱼儿在水中互相追逐。嬉戏,它们多么快活呀!
在这儿没有高楼大厦,却又农家小院,是都市人们度假的天地,这里环境优雅,空气清新。
9.农村的变化作文400字 篇九
早晨,“咯咯咯”的声音,公鸡把大家叫醒了,小草伸了伸懒腰,用自己的手揉了揉惺忪的眼睛,小花绽开了美丽的笑脸,在向我们微笑着呢。鸟儿在枝头清脆得叫着———叽叽喳喳。小溪淙淙地流着。此刻,寂静的乡村开始热闹起来。
中午,太阳公公悄悄地从树梢里爬了出来,天渐渐热了起来。如果现在是夏天,孩子们就可以在小溪里踩水玩呢,玩累了,就可以在葱葱茏茏,密密层层,茂盛的大树下乘凉。还可以捉小鱼和小虾,用鱼网来捉螃蟹,那就可好玩了!
下午,太阳公公慢慢地降落了,你到外面抬头一望,乡村的日落非常美丽。夕阳的余晖笼罩着大地。乡村一片祥和的景象。
晚霞,小草弯了腰,小花合拢了花瓣,小溪表面非常平静,萤火虫在小溪的水面提着小灯笼飞来飞去,水面上就像有许多小星星一般,非常漂亮。
10.农村变化心得体会 篇十
上述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一个共性的假定条件,即弱势农村金融状况下的金融供给或需求取向。当前中国农村金融结构瓶颈显著,简单地增加农村金融供给量以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有效,但是在实践当中发现简单地扩大农村金融供给,或者解困农村金融需求的过程中,总是会被某些内在或外在因素所减弱或抵消其效果,从而未能实现初衷目标。这里主要是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变量因素,即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农户的收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户需要的金融服务也应随之发生改变。
一、农户的收支结构变化分析
1.农户的收入结构变化状况。
作为最基本的农村生产与消费单位,农户的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等四部分构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化,全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在1978年到2007年间均呈现上升趋势, 增长了近30倍。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也呈现多元化,增加了诸如生产经营收入、打工收入、补偿收益等等,收入结构的比例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由图1可以看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各部分在总收入中占比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尽管家庭经营收入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但1993年以后全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快速,并逐渐缩小和家庭经营收入的差距,成为农民收入的重大来源。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一直占的比重较小,但也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农户收入中财富从实物转为货币化,即实物收入比重下降,现金收入占比提高。因为此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打工,越来越多的农户脱离原来单纯依靠劳动力获得收入的模式,开始转向向土地收租,走农户+土地+公司的新型发展道路,并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中所伴随的明显特征就是农户现金收入的增加,从图2中看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198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13.12元,2007年上升到4 958.4元,这就使农村居民的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有了一定的资金基础。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2.农户的消费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状况。
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农村、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均呈上升的趋势(见图3)。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138元增长到2007年的3 265元,绝对值是1978年的23.66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405元上升到2007年的11 855元,绝对值是1978年的29.27倍,表明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较大的增长。尽管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还存在差异,但差异却在逐渐缩小趋势。依据恩格尔定律,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用于食品的支出将会减少,用于其它方面的支出将会上升,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67.7降到43.1,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则由57.5降到36.3。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均呈下降的趋势。从下降的幅度上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的幅度略大于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目前,虽然农村居民没有像城镇居民那样普遍享受医疗保障、住房补贴、养老金等社会福利待遇,但是这些制度已在政府作用下逐渐均等化,由此变化带来的就是农村居民财富积累的增加和现金收入的增长,这就为农户对金融服务产品的多元化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见图4)。
二、农户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新要求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化使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越来越接近城市居民的需求特征,因而对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的载体不再是集中对政策性金融的要求、对小额贷款类信贷需求的单一化,而是商业化金融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全面深化与需求,是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全新要求,其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金融制度设计要以一体化取代城乡二元分割体制来架构。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社会功能、产业结构等从经济、文化、卫生、生态环境、社会服务体系等均体现出城乡差别逐渐消失,城乡二元金融制度必然要随此而变革。原先的以弱势金融为假定基础的金融制度设计应转向复合功能的强势金融制度的设计,譬如政策性金融就不再是以农业发展银行所主导的粮食及农副产品收购为主的政策性金融业务,相应的是中国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的介入和展开并日益扩大化,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型金融机构不再是农村社区信贷供给和金融服务供给的主体,所有银行机构都应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运行方式,纳入一体化大环境的市场中介服务。
2.金融资源要按现有一体化要素资源的基础来配置。
农户收入结构乃至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改变了传统农村地区的要素资源流动和配置,农业产业化有了巨大的提升,粗耕粗放的传统农业经过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形式的演变;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户收入工资化趋势明显,占收入结构比重上升;金融资产多元化和金融服务需求结构多层次化日益迫切,由此种种要素资源的更新流动,要求金融资源的配置与此相适应,金融资源的多元化和规模化的配置才符合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及农户对金融服务的现实需求。
3.金融功能覆盖面要根据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化全面提升。
根据Merton的金融功能观,金融功能是一个复合的金融服务手段及其载体的组合,金融中介提供包括“资源时空转移、管理风险、清算及支付结算、储备资源及股权分割、信息集散和解决激励问题”六项基本功能。Levine(1997)[9]认为金融体系有促进风险改善,信息获取与资源配置,监控经理与加强企业控制,动员储蓄、促进交易等功能。
从建国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功能的运用非常贫乏,基本上只有单一的投融资功能。随着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化,上述金融功能除了金融中介的自我强化,扩大金融功能的覆盖面是当代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金融服务功能的必要举措。从金融机构网点分布到金融工具的运用和创新,都符合市场供求关系的规律而运作。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至2005年之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在农村区域进行了大量的网点撤并和收缩,致使不少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的真空地带。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只设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乡镇全国还有8 231个,仍有1 424个乡(镇)金融机构为零[10],由此导致传统的存贷款、汇兑服务得不到满足,金融基础功能的作用无法体现,更无需谈金融衍生工具的惠顾。在农户收入水平及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条件下,金融功能的覆盖要求是立体型的,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工具的设立和运用,与发达的市场形成无差异的统一体。
三、农户的金融服务模式设计
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乡金融存在较大“失衡”,但是金融资源配置往往具有引导其他要素流动的预调作用,“失衡”反而可以成为中国新时代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进程中的必要金融推动力。第一,这种失衡本身就体现为一种预调性的金融资源配置,金融网点和金融资源向小城镇集中本身体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第二,在传统农业区向小城镇过度并最终完成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原有农村金融机构自然会按照商业化和市场化原则演变为城镇金融,而当前的覆盖面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正是由于中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长期以来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关注主要仍集中于信贷资金投入总量的增长上。因此,尽管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在农村金融层面上的思考都提到了包括农村信贷、农业保险等广义农村金融服务,但在事实上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用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和涉农贷款总量作为衡量农村金融发达程度的标志,也随之产生了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由于信贷投入成为支农绩效的体现,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资源往往被作为公共产品而被过度使用;第二,与扶贫开发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遭遇的困境类似(扶贫救济资源往往被支配者使用,在农村金融领域则体现为法人治理上的内部人控制),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不公平性质,即使这种不公平似乎是为了追求某种效率,比如支持大农户和农村企业;第三,信贷机构高度发展,而风险管理型金融组织却持续跟不上趟,时至今日,农村金融体系依然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主,但很少有人对以下问题感兴趣:农村金融的基本风险特征与城市金融到底应该存在怎样的差别。
信贷机构的发展对农村城市化的有效支撑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广大农户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也在增加。伴随中国城市化,农户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对上述原先农村金融问题进行颠覆性的再造,其基础就是从金融需求结构的动态演变中设计面向城市化的农村金融体制。因此,农村的现代金融服务的推进模式可以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化金融模式。
城镇化金融模式是完全以商业性金融为主导的金融结构体系,体现为金融机构的多元化、机构网点的密集化、服务对象大众化。各类金融机构门类齐全,形成了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环境,电子化技术较高,网络服务畅通,并且个人客户服务以消费信贷和中间业务为主,金融业成为突出的第三产业。以城镇化的金融模式替代农村金融模式,是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化,适应彻底改变农村金融结构薄弱及低层次状况,以及金融资源运用的政策化倾向所造成的效率低下和高风险特征。通过城镇化金融模式的涵盖,金融主体主动参与竞争,形成在市场化规律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现代金融服务的模式首先是城镇化的金融模式,尽管城镇化也有发达程度的差别,但总是比单纯农村金融形式要发达。
2.规模化模式。
规模化模式以城镇化模式为基础,以农村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变化为依据,推动城市金融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规模化发展。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即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规模化的农村产业结构形式,因而自给自足、小额信贷需求的生产经营方式和金融需求方式已发生根本改变。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客观上产生了金融服务的规模化需求,要求金融结构规模能够消化农业产业化的资源规模,实现规模衔接则须城市金融下乡,即形成城乡金融一体化和规模化。
3.城乡金融同质化模式。
所谓同质化模式,就是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以综合金融功能拓展消除城乡金融差别,改变原先农村市场金融机构不足、非竞争市场、金融功能不全的状态,代之以资金融通渠道的多元化,金融机构服务多层次,金融工具多样化,信贷、证券、保险市场广覆盖的无差别市场。农村金融不再是政策性金融和弱势金融的代名词,金融资源的流动在一体化的城乡之间其市场选择和预期效率处于同一平台,信息传递效率同等透明和畅通,金融产品的供求水平与城市区域市场化水平相当。
四、结论
农户收入的增长和收入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中国农村金融需求正从单调的信贷规模需求转向多元化金融产品及较高品质的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要根据农户收入结构和要素禀赋的变化并在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上发展符合农户需要的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体系。第一,确立商业性金融为主导、政策性金融为补充的信贷机构体系。第二,大力建设从事汇兑等中间业务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以满足由于劳动力流动所衍生的对汇兑业务的需求。第三,建立一批主要从事创业性投资的风险投资机构以弥补由于缺乏必要的风险投资管理形式,而使农村信贷萎缩的金融服务方式,并且可以在税收政策以及其他配套政策上给以优惠来鼓励风险投资机构的准入。第四,突破城乡金融资源画地为牢式的金融机构制度安排,以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为基础,在本省成立专门的产业投资基金,让基金投资者(包括城市居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经济剩余,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现代产业发展的金融约束,通过投资基金实现专业化的风险管理。第五,建立主要从事系统性信贷风险的再保险机构,由此实现农村金融风险在全国范围内的分散化来适应农户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卢聪,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2]叶兴庆.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当代金融导刊,1998(3).
[3]乔海曙.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约束及解除[J].农业经济问题,2001(3).
[4]高帆.我国农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J].中国农村经济,2002(12).
[5]张杰.解读中国农贷制度[J].金融研究,2004(2).
[6]张琴,赵丙奇.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视角看农村金融改革[J].软科学,2006(2).
[7]李锐,朱喜.农户金融抑制及其福利损失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7(2).
[8]熊学萍,阮红新,易法海.农户金融行为、融资需求及其融资制度需求指向研究——基于湖北省天门市的农户调查[J].金融研究,2007(8).
[9]Levine,R.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
11.描写新农村新变化的诗句 篇十一
弯弯直直水泥路,
方方圆圆小广场。
红红绿绿花果园,
高高低低新楼房。
来来往往机车跑,
早早晚晚路灯亮。
男男女女忙耕作,
说说笑笑感谢党。
(B)
赏心悦目农家院,
姹紫嫣红花争妍。
朝飞暮栽葡嘉瑁
疑是仙境落人间。
(C)
翠满城乡花树稠,
麦浪滚滚逐春流。
和风送进乡间道,
再上农家一层楼。
(D)
漫天彩霞遍地诗,
乡间花木绽新枝。
农家喜谱小康曲,
能手欣填发展词。
试问何处景色艳,
五谷报于世人知。
(E)
往时三农穷难忘,
今日三农似蜜糖。
新楼新境新气象,
新瓜新果卖新粮。
(F)
端阳日近好晴天,
沽酒包粽乐丰年。
庭前榴花系蒲艾,
笑看池塘露小莲。
(G)
西靠龙潭东临沣,
杨楼花开四季红。
小楼林立如诗画,
大塘波平映山峰。
(H)
姚李是个好地方,
山重树绕百花香。
公路往东去上海,
铁路向西接咸阳。
下骆山上种油茶,
工业园中创辉煌。
美好乡村关山口,
漫流河边水流芳。
城镇建设珠光闪,
文化广电列金榜。
大别山下红土地,
工农商贸正兴旺。
(J)
小镇新楼映彩霞,
水泥马路进民家。
宜人景色风光秀,
超市如林众口夸。
时尚品、列鲜花。
美容霜脂减肥茶。
惠农政策般般好,
已缩城乡等级差。
(K)
塔岭千峰俊秀,
宜潭二水呈新。
粮鱼产业显精神,
项项尽添美景。
烟叶方兴未艾,
油茶再现青春。
公司农户正风行,
社会人文盛境。
(L)
春风拂大地,
泽惠满神州。
种地无粮赋,
读书免费酬。
病医有保障,
养老勿需忧。
社会和谐好,
人民赞不休。
(M)
细柳柔丝拂水塘,
溪流涧水荫稻梁。
翔空紫燕翩翩舞,
出水荷花阵阵香。
处处商场生意旺,
村村农户劳务忙。
行期恰遇甘霖雨,
12.关于农村变化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二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姓名:张海艳 学号:2015901049 关于农村变化情况的调查报告
本次寒假关于农村生活方式变迁变化情况调查,我选择的地方是我的家乡富源县。富源县隶属于云南东部,曲靖市东部,地处东经103°58′至104°49′北纬25°至25°58′。东邻贵州盘县,西接麒麟区,南抵罗平县,贵州兴义市,北邻宣威市。国土面积为3251平方公里,总人口数同比2012年增长了近2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18万人。这是一个充满了多元文化的小县城,地貌为中山山地,突出的峡谷地貌,地形破碎、山谷高深、耕地零星分布。耕地面积161.5万亩,土壤以红土壤面积最大。
同时,这是一个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城市,县城的土地下埋藏着煤炭、铅、锌、铁矿、石膏、金等。富源县下辖9镇1乡,其人口大多数是农村居民。他们大多数以耕地为主,也有少部分常年出外打工,以此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和地势偏僻等原因富源县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化才真正开始渐渐出现上升的景由于几乎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又因为地势是峡谷地貌,所以一直改革的落后地区,无论在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方面都是落后于其他的在全富源县人民共同的艰苦努力生活越来越好,农村人民的也上去
和文象。之上,都是还是地方。下,了,开始过上了好日子。但是,这十几年来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沧桑变化呢?农村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有没有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呢?现有的发展情况能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呢?为了彻底弄清这些,我利用这次寒假的时间做了一次农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报告。我的调查方式如下:
第一:通过对周围人民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和过去的情况对比;
第二:通过对一些年老的老人们的询问来对以前的生活方式有一个清楚地了解;
第三:了解当地的文化生活的变化情况; 第四:了解当地未来前景的发展。
一、衣食住行的变化:
1、对周围人民的生活进行调查时,我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进行了解。
首先从穿着情况来看,听爷爷说,他那时候由于经济水平发展比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需要布票,而且数量有限,色彩形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和蓝色解放装,放眼望去,一片“深灰色海洋”。由于数量有限,家里又不怎么富裕,一人一年就几件衣服,一件衣服就能穿两个甚至三个季节。而今天,人们的衣服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的名牌服装争奇斗艳,服装表演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衣服已经不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使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平台。在爷爷小时候的记忆里,每一年冬天都是最艰难的时候,一般人的家里都没有太多的衣服来保暖御寒,手脚经常冻得发紫。而现在的人们对穿衣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保暖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质量与美观。
2、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农村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餐桌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老人们说,过去在农村人们想吃饱但是奢望,大家吃的都是一些粗粮野菜。而现在人们不仅能吃饱,而且还能吃好。家家的餐桌上都摆满了鸡鸭鱼蛋,以前用来充饥的野菜,现在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被受人民的欢迎。现在到处都是塑料大棚,一年四季人们都能吃上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水果,菜市场上的蔬菜品种多样,相比以前那单一的种类真是好得没话说。人们都能轻易的品尝各地的美食,食物的品种越来越多,有的制作过程也越来越复杂。同时,最大的改变是饮用水变得非常的方便,以前要天不亮就起床去村里的古井处排队打水。现在给家都有自己的自来水管,再也不用为喝不上水而发愁了。
3、过去,咋在农村人们的自己用砖自己盖房子,盖好了也只简单的涂上一层白灰。盖好的房子没有家具来布置,里面空落落的,只有简单的床,吃饭的桌子就是写作业的桌子,家里除了必用的家具之外什么也没有。和过去不同的是,新时代的今天一栋栋居民楼房拔地而起,人们住上了舒服的房子,家中更是装修得非常的华美、精致。家具更是五花八门,现代的、欧洲的、古典的、原木的等等。即使是在农村,人们也盖上了小洋房,家里的装修一点也不比城市的差。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在城市里买房子。在改革开放以前每到下雨等恶劣的天气时,人们都十分害怕房屋会坍塌。而且屋里光线太差,可见度很低。在雨雪天气里,经常会发生漏雨的情况。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交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路都是人们走出来的泥路,一到下雨天,道路变得泥泞不堪,难以前行,那时候的人们谁家要是有一辆自行车,便是最富裕的了。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条条的乡间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以前那泥泞的道路现在已经变成了宽敞的大道,人们的交通工具的种类越来越多,自行车、公交车、火车、小汽车、飞机,自行车从原来的珍贵无比变的到处可见,从家里出发去远处的亲戚家做客,再也不用担心路途遥远,一天不到的时间里我们就可以往返,有的比较富裕一点的人家都有自家的小轿车,不论要去哪里,都能随时随地出发。以前走在大街上,只有零星的几辆小车,现在的十字路口平均一分钟就有几十辆各种各样的车子从这里经过。这些变化极大的说明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老人们的讲述:
在我们的周围都生活着一些跨越过改革开放浪潮的人,即使岁月在他们的脸盘上留下了许多的痕迹。但是那些记忆却始终留在这些老人们的心中,永不磨灭。通过对村子里老人们的讲述,我对这三十年的生活又有了新的了解,这些老人告诉我,三十年前我们这里的基本交通方式为步行。当时一天走十几里的路都是很平常的事情,自行车在当时属于稀罕的物品。吃的住的都比以前好了不知多少,所以这些老人分外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不能容许一点点的浪费。很多现在的年轻人不能理解他们的这些行为,这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么艰苦的日子,所以无法理解他们的辛苦与艰难。还有一点在这些老人们的心中变化是最大的,那就是通讯变得更加的快捷,无论对方离你多么的远,只要一个电话你就能无时无刻都听到他的声音,各种各样的通讯装备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他们都感觉自己是被这个时代抛弃的人,都快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三、当地文化的变化: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独特的文化底蕴,有其自己独特的特色。我对我的家乡的文化进行了了解,发现了许多我从来都不知道也不关注的一些东西。通过这些了解我才发现原来我的家乡也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文化,不了解的习俗。最让我惊讶以及震撼的是每年的祭祀山神的活动,由于往年我从来都不关心这些东西,只知道有这一活动,但是从来都没有仔细的了解过,借着这个机会我对每年的这个活动进行了调查。每年的祭山活动都是在除夕过后的第一个属猴的日子,今年这项活动就是定在大年初一,这天恰好是属猴。每年的活动都由十家人主办,全村的人轮流来当任,每一家都要配合这十家人。十家人要提前一天上山准备,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山神树的位置点燃一堆火,我特地询问了这么做的目的,年长的人说这是为了告诉山神明天这里将要举行祭祀活动,请他留下来。如果不提前一天告诉他,如果别的地方有祭祀活动的话,他就会离开这里到别的地方去。从而不保佑这里的人们。到了祭祀的这一天,十家主办人会一早就到达做准备活动,杀猪宰羊拉开一天的序幕。到了祭祀的时间每一家都去参加活动,当年生下的男孩都要由自己的父亲抱着去首先参拜山神,祈求山神保佑他健康长大。这项活动极大的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但是我个人觉得却有一个最不能接受的地方,那就是女性不能却参拜,只能在一旁远远的看着。因为在那个时候男子是一家之主,女子的地位没有男性的高,这在现在是一个弊处,但是由于要保留原有的习俗,所以将这一习惯保留了下来。所以,我认为对于文化我要保留优秀的,同时也要更正一些错误的观念,使得我们的文化变得更加优秀。同时文化的变化还表现在另一方面,那就是关于女性缠足的问题。10年前随着村里最后一个缠足的100岁老人的去世,那对中国女性造成极大伤害的漏习俗才真正的彻底的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不留下一点点痕迹。现在的人们更愿意相信科学的回答,用科学来保护自己,而不是去相信一些神鬼论。
四、未来的发展和计划: 我县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矿产资源的开采,可是这些资源总会有开采完的一天,我们不可能永无止境的使用这些财富。要学会合理的利用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珍惜这些财产。但是我们不可能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所以,我县正在进行产业改革,希望未来能发展更多的新型产业。来改善这种单一的局面,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条后路。
13.农村变化心得体会 篇十三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农村幼儿教育,音乐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生在信息时代的幼儿们需要更强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拓展幼儿们的认知能力及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是现代化教育的一个重点。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够很好地扩大幼儿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为幼儿们成为下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复合型人才打好基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第二条: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学应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而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口头和图片教育,弥补了单一乏味的教育形式的不足,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教学能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大大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1]。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能让幼儿提升想象空间,拓展思维
幼儿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总是让人出乎意料。在他们单纯的世界里总是能够从与大人不同的角度和思维看待问题,也许这些见解在大人们看来是不符合要求的,但是教育工作者合理地引导幼儿的想象,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才是最关键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发明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创造者,摆在幼儿面前的机会是同等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引导。实践证明,当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提起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当我们在上《我想……》这节语言课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我想……》是一节互动课,需要幼儿们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他们的想象能力。以前口头教育的时候利用图片展示动物,静止的少量的图片无法提起幼儿们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想象力,而当我们用到多媒体技术的时候一切都变得简单。当课程开始时,我们在电脑幻灯片中插入录像资料,以“动静交替”、“形象生动”地展示动物界的各种有趣有特点的外形,以及结合有趣动画片段鲜明生动地描绘动物们特有的特点给它们带来的好处。幼儿马上被画面中有趣的动物吸引,并立即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求知的热情。这时老师开始问幼儿们有关画面中的问题时,幼儿们就能很快地参与回答,老师也能更快地和幼儿们互动起来。多媒体技术的好处在于不仅把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带到幼儿们的眼前,而且将静止的变为生动的,有利于幼儿创造想象;也可以将动态的变为静止的,有利于幼儿们更细致地观察。这样就能为老师更清楚更形象地上课提供帮助,并且打破过去图片展示的静止性、局限性,生动形象地描绘动物们的特点,为幼儿们的想象创造打好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人人是创造之人。”人们的创新潜能是可以通过专门的学习或训练,通过创新教育的实施而被激发出来的。在实践中,我们根据幼儿的直觉性、好奇性等特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在视听、时空、动态等方面的优势,为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欲望。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让幼儿发掘音乐的魅力
爱因斯坦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如果我在早期没有接受音乐教育,那么无论什么事业都将一事无成。”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为了孩子的发展,不惜重金投资音乐教育,这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更好地给幼儿们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他们喜爱音乐的热情就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们思考的对象。如今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幼儿的音乐教育已然成为新一代幼教工作者们新的思路和方向。
小班幼儿刚走进幼儿园,还没有形成上课的概念,经常会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和同学交头接耳,这时有些幼儿园老师采取的措施往往是加大嗓门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往往事倍功半,使幼儿因此而胆战心惊,失去上课的兴趣。实践证明,当我们在用运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比如当幼儿在上音乐课时,老师播放儿歌的MV,当银幕中可爱的动画场面和欢快的节奏同时进行时,幼儿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被吸引。他们会目不转睛、聚精会神地盯着银幕看,随着音乐盒画面不停变换,会完全被美丽的画面吸引,时不时地哼唱一下,时不时地在脸上洋溢出灿烂的笑容,很快就被儿歌带来学习的兴致。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解放幼儿教师嗓门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的大脑发育,促进他们看、听、学多方面的发展,从而提高幼儿对学习音乐、学唱儿歌的兴趣。当我们在给幼儿教儿歌的时候,并不是单单让幼儿们学唱一首儿歌,而是能让他们发掘音乐的魅力,而音乐的魅力在于能够美化幼儿们纯洁的心灵,使他们从小就发掘美好的事物,在音乐中寻找他们自己的童话世界。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和肢体语言,通过教师的魅力带领幼儿去领略儿歌的美感,并将儿歌所表现的情景结合图画表现出来,让幼儿直观地欣赏到儿歌的意境美[2]。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帮助幼儿们理解和感受儿歌的内容和意境,但是这些手段是平面静止的,无法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身临其境地体验儿歌表达的意境,进而理解儿歌的内容。当我们运用多媒体动画时就很好地弥补了教学中的不足。如在欣赏乐曲《茉莉花》时,随着音乐的变化,屏幕上展现相应茉莉花开放的图景,使幼儿一边看画面,一边听音乐,很快就被引入音乐作品的意境中,理解乐曲。我们必须看到儿歌教学活动中引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突破儿歌的难点、表现出儿歌蕴含的意境美,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其语言的想象创造能力[3]。
多媒体技术对幼儿教育带来的改变是显著的,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情景,改善了教学过程,而且大量的网络资源拓展了幼儿的教育时空,激发了幼儿的创作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教育工作者要合理地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把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幼儿负担,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桑青松等.幼儿园实施信息技术活动课程的保障措施..学前家与研究,2004(9):55.
[2]易进,林丹华.幼儿语言教育[M].北京:北京市发大学出版社1995:38,38.
14.关于农村过年变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十四
再回到家过年,感觉又不一样了,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下,它对农村庆祝春节的方式究竟有什么影响呢,我就此以十五户人家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走访调查,与村民们的交谈中,获得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谈话中,总有人经常提起小时候在农村老家过年如何如何热闹,或最近几年到老家过年如何如何新鲜。在大家眼中,农村仿佛成了保持着传统过年风俗和浓浓年味的一块圣地。的确,农村的过年最为朴实和热闹,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传统习惯相对于城市保持的时间要长。但随着我国社会变化的加快,从90年代开始,农村传统的过年活动在慢慢地变化,有些持续了几百年的活动慢慢地消失了,传统意义中的“年”所具有的价值正在被淡化,人们逐渐用新的方式来度过新年。过年越来越被其它因素诸如经济状况和文化教育等所左右。
生活好了,吃穿自然不再讲究了。家人团聚这一意义仍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多忙,外出打工或上学的人总要赶回来吃年夜饭。但最热闹的这几天一过,很多人就早早回去了,气氛马上冷清了许多。
尤其是农村一些学生和年轻人他们切身感受着农村过年方式的变化,同样,他们的想法,也预示着未来农村过年方式的变化,透视出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着的变迁。
一,传统方式渐行渐远
1,年夜饭小家吃
在人们的印象中,在农村吃年夜饭,总是一大家人围坐在大圆桌前,上首坐着祖父母,一家子人轮流向二老敬酒、祝寿。但现在这种情况可能有所改变。
接受调查的人中,在回答“最近几年您家年夜饭在哪里吃”这个问题时,只有13.3%的人回答“在祖父家吃”,6.7%的人回答“未分家,大家庭里面吃”,加起来也只有20%左右,但是有70%的人回答“在自己家里和父母一起吃”,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小家过年。传统的大家庭思想、四世五世同堂的观念已经逐渐在农村淡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人们更加注重小家年的质量,而不是“大家”的形式。
这同时也反映出老人们的孤寂处境,分家以后,老人们平时和子女的见面机会就少了,要是吃年夜饭时也不能聚在一起的话,那么老人心中会作何感想?对那些丧偶的老人来说,他们心中的孤独尤甚。
过去农村普遍存在着逢年过节全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吃饭这样的风俗,但现在只有36.7%的人表示还有这样的习惯。传统的农村社会,血缘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现在随着四世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分散为一个个小家庭,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也不那么紧密了,各家都有各家过年的打算,所以也就很难像过去一样聚到一起吃饭了。
2,灶神还在送
送灶神、请祖宗、送红包等活动过去在农村中总是很常见,现在仍有40%的人表示村里还有“送灶神”的习俗,“请祖宗”有60%,“送红包”有50%。这些习俗还是比较多地保留了下来。
过去很多农村都有“杀年猪”的习俗。小时候每当年关临近,一些养猪的人家就把养肥的猪杀掉,小孩子是不准看的,被大人派去通知亲戚乡邻们。杀好了猪,一半请亲戚乡邻们吃,一半留给自己,过去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如现在,平时很少吃猪肉,所以杀一次“年猪”相当改善了一次生活。
但调查显示这一年俗现在已经在逐渐减少,只有36.7%的人表示村里过年还能见到杀猪。的确,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猪肉平时就可以经常吃,所以杀年猪就失去了改善生活的意义。只是这一习俗还有另一种意义,就是增进亲戚相邻的感情,现在不杀了,各家只顾自己吃买来的猪肉,浓浓的人情味也没了。
与“杀年猪”一样,“舂年糕”的风俗也已经衰退了,只有近1/3的人表示村里还有这风俗,老家现在也很难找到门前放着做年糕用的石臼和木柄石槌的人家了。
3,年货备得少
自己制作年货的风俗也在改变,过去在为新年做的准备中,自己腌制或风干点年货是必不可少的。年关将近,家家就会撑起一条竹竿,上面晾满了处理好的鱼、鸡鸭、猪腿、腊肠等;此外家里的盐钵里面,揭开盖子你会发现白花花的盐上面,也放上了一些肉或者鱼之类的。但自从买来了电冰箱以后,鸡鸭鱼肉等都可以吃新鲜的了,腊肠等也可以买现成的,家里嫌麻烦便都不做了。
调查也显示,56.7%的家庭过年还在腌制年货,风干年货则只有近1/3的家庭在做了。过去鸡鸭鱼肉没现在丰富,等到过年买太贵了,而且还可能买不到好的,因此每户家庭都要提前准备;那时又没有冰箱,只好风干起来或腌起来,这样才能保证过年吃到丰盛的大餐。现在东西也丰富了,冰箱也有了,但是感觉怎么也找不回那些东西特有的风味了。
我则还记得小时候整个腊月都是在为过年准备,炒花生,炒瓜子,炸麻花,麻叶,蒸馒头或包子,擀面皮包饺子,熬糖等等,可如今这些东西不是随处可以买到就是被新的商品取代,比如有了各类糖果,再也买有人费力去熬糖了,挺怀念那些馋嘴的守在大锅前迫不及待的时光,如今,过年几乎不需要什么准备工作你,没什么气氛了
4,送礼依然风行
像杀年猪、舂年糕、全家族一起吃饭、备制年货这样的习俗,是与过去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联的,时过境迁,这些风俗慢慢消失也是没有办法的。但有些风俗却不容易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比如说送礼。
90%的受调查者表示近几年过年期间送过礼。至于他们送礼的目的,77.8%的人认为是“农村的习俗”,也有近3/4的人认为“维系亲戚间的感情”,可见传统、人情在人们眼中还是很重的。
40.7%表示“对帮助过我们家的人表示感谢”。在农村,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是常有的事,现在更是如此,比如某家的孩子放完暑假要回杭州上学,另一家刚好有人要开车去杭州办事,就可以搭一下便车;作为回报,这家在过年的时候可以带点礼物拜访那家,两家的感情就拉近了。
随着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日渐增多,这样的事情肯定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基本上都是相互认识的,想外出办点事情,可以先托人打听打听;要是有力不能及的事,村里能人不少,可以请他们帮忙。所以人们之间的帮助只会越来越多,作为答谢的送礼也会越来越多的。
二,现在过年向城里学
1,娱乐打牌看电视
调查谈及农村居民过年期间的娱乐方式,90%的受调查者选择“看电视”,其次是打牌(73.3%)和打麻将(40%),超过30%的就这三项,说明农村居民空闲时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依然有待提高。此外有益于身心的“体育锻炼”虽然只占10%,但是说明居民们注重健康,注意提高生活质量的观念已经在形成。
2,旅游不是新鲜事
调查还谈及农村居民是否选择过年时外出旅游,结果表明有26.7%的家庭出去旅游过,看来最近几年的“旅游热”也影响到了农村。在出去旅游过的人中,去过省内景点(除本地外)的最多,占62.5%,其次是去过本地名胜(37.5%),去过省外的也占到了12.5%。由此看出,居民大多选择方便的短途出游为主。
在传统的意义上,过年主要就是待在家中,享受家人团聚的时光,要外出也是走亲访友,“旅游过年”说明这种传统观念已经在改变了。
记得以前村子里外出闯荡的人少,去过外面的人都被认为是“见过世面”的,村里人往往会对他们投以羡慕的目光;村里人对外面的了解少,对出门在外总是隐隐约约有着一种恐惧的心态。但现在随着交通、通讯的发达,居民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与外界的接触也越来越多,胆子也越来越大,外出也不那么希奇了。随着出去的人越来越多,居民外出也有了照应,想到某个地方去,总可以在那里找到亲戚熟人。以前出去,还担心语言不通,但现在家家户户在看电视,普通话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这个问题也不存在了。有了这些条件,在外旅游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3,气氛年轻人在闹
“现在过年,都是年轻人在闹了,同学聚会、朋友见面,你来我往添了不少热闹的气氛。”一位村民这样感叹。
“临近过年,我的短信、电话,以及QQ上的消息也多了起来,很多朋友、同学都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让我到他们家里玩。上初中、高中时有很多农村的同学,去年春节期间,七八个要好的同学结成队,轮流到各自的家里面去玩,那几天可真是过瘾。要招待这么多客人,各家的父母忙得不可开交,但脸上总是笑眯眯的。”
调查问卷中显示有26.7%的人表示过年是“与老友、老同学聚会的好时机”,这部分人多是年轻人或学生,现在是他们在带动这个过年的气氛了,这与过去不同。
过去过年,老人是受关注的焦点。很多传统的仪式,像祭祀祖宗、全族的人在一起吃饭,主角都是老人。现在随着传统大家庭的分解,全族的人吃饭也不大聚得起来了;祭祀祖宗的风俗仍在,但是这一传统也隐隐有了“断代”的危险。
老家的祠堂里,现在过年时仍然比较热闹,但在祝福祈愿的都是老一辈的人,稍微年轻一点的很少,而且都没有老人们那样的虔诚。
一位学生说:“年轻人很少会想到主动去祠堂,我虽然每年都去那边,但都是祖母提醒我去的。去了以后祈愿词我也不会说,是奶奶在一旁替我说,然后我跪下来向祖宗磕头。去祠堂的年轻人少,而且多半是像我这样外出读书的,由老一辈陪同去,希望得到祖宗荫庇,学业有成。很多年轻人都干脆不去那边了,嫌仪式太繁琐,又没什么意思,祭祀的那几天都早早地出去玩了。”
很多地方过去有过年时给老人磕头的习俗,小孩子和年轻人在村子里碰见老人都要磕头,老人是备受尊敬的。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已经由向村里所有老人磕头发展到向自家的老一辈磕头,也有人已经不在乎这种习惯了。
三,春节的“神圣”不会改变
1,团圆成第一要素
在接受调查的人中,73.3%的人表示过年是“与家人团聚的重要节日”,而当问及年初一最愿意干什么时,63.3%的人选择“呆家里”,这些说明在人们心目中,过年所代表的“团圆”、与亲人团聚的传统意义仍没有改变。虽然农村的变化很大,但是受调查的农村大学生们都表示,春节在他们心里的重要作用和神圣的价值不会改变。
只是在人们回忆中,过去的年是多么的红火热闹,它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它的重要性和全国范围的喜庆环境使人们对年抱有一种期望——今年能像过去一样的红火、热闹。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过年了。人们的期望得不到满足,便很容易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回到老家,经常会听到很多人皱着眉头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2,年味变淡是事实
调查中也反映了这一点,近2/3的调查对象认为“年味”越来越淡了。当问及年味变淡的原因时,42.1%的人认为是“传统的过年方式过时了”。社会变化的速度在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传统的吃团圆饭、贴春联、放鞭炮等人们已司空见惯的过年方式难以推陈出新,跟上变化的潮流。
有1/3的人认为是外出打工、上学的增多,人聚不齐。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的流动越来越容易,人们的生活不再限于农村这个小圈子了。
15.新农村建设的变化 篇十五
【摘 要】:建国之初,中国一穷二白,社会百废待兴,我国是个落后农业大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始,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当然实际建设发展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对于农村建设来说,更为亟待的是打破目前城乡二元化,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字】:“十一五”;“三农”;“一号文件”;新农村建设;变化
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四位一体”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四位一体”的中国农村社会,由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方面组成,每个方面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共存于农村社会这个整体之中。生产方式分散、公民素质不高、农耕意识厚重、公共产品短缺。长期以来,为保证城市工业化顺利进行,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城乡分治的惯性思维方式。在粮食短缺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时候,通过农村内部的各种途径安排,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基本上还能维持,然而,在农村经济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就显得难以为继了,特别是在城乡差别日益加大的状况下,甚至还引发了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重新思考以及对社会未来的担心与忧虑,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始,在国家政策、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农村农民百姓的艰苦奋斗下,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内部的各个部分、各要素、各环节都是密切相联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举全社会之力
量建设新农村,农村和农业发展了,又会给工业和城市带来新的发展。因此国家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方针。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9680亿斤。2006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长达2600年的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社会发展跨越农业时代的重要标志。2007年秋季,全国农村实行“九年义务教务”。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务院一号文件是针对“三农”问题,这是连续几年国务院一号文件针对于三农,足以证明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对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支持。因此,国家政府提出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出了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引导和帮助农民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等。“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
新农村建设以前,农村还很不和谐。很多农村是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畜禽乱跑,但如今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村通上宽阔的柏油路,农家小院干净整洁,部分农民住上了小楼房,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高效环保的天然气。农民腰包鼓了,生活宽裕了,农民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期间,高效农业蓬勃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明显。粮食生产单产提高、总产稳定,蔬菜、西甜
瓜等经济作物发展迅猛,畜牧养殖生产稳定,产销衔接。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村容村貌大有改观。更重要的是,农村居民收入连年攀升,在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如:衣服消费成衣化,膳食结构更加合理,住房宽敞、华美,交通、通讯费用增加,文化娱乐及服务消费支出大幅提高,电脑、空调、微波炉等高档的奢侈消费品已进入平常老百姓的家庭,农民在物质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日益充实。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发展,也给我国农村的消费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这一切并非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国家、地方及农民百姓一起努力奋斗下取得的辉煌成绩。但必须看到,当前我区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镇街发展不平衡等矛盾依然突出。例如,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等。诸多的问题的出现,既有政策方面的不足,也有当地政府盲目追求政绩的表现,脱离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的原因。
中国新农村的建设,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继续背负的责任;“三农”,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面临的问题。作为农村区域发展大三的一名学生,可以说要建设怎样的新农村、如何来建设新农村,是我必须思考的问题。说起新农村,有的实现了农民的搬迁上楼人均产值也很高可是农民的再发展问题困难重重;有些表面看起来朴素内部却形成了一条可持续的产业环;有些正在蓬勃发展;有些却还是处于最原始甚至连吃饭问题都没解决的状态。这样一种最广大农民生活的村庄现
状,正反映出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即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二元结构日趋凸显。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否有走形式主义的危险?
防微杜渐,保证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应当要寻找一种能适合现在一些落后贫穷农村发展的对策。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建设的城市化,而是呈现出外在朴素、内部软硬件建设全面发展的现象。也就是说农村的建设是完全在尊重已有环境的基础上,以不改变既有资源,着重于如何进一步保护、高效利用已有空间的理念下面开展的。比如说德国,一个在世界大战中重创了的国家,发展的速度是如此的惊人,其中的建设思路是否很有待探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工作目标,也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这不仅是沿海发达地区的重大历史任务,更是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农村变化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新农村新农民新变化08-19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变化07-11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教案参考11-06
作文初一变化06-18
家乡看变化07-09
家乡变化作文09-09
变化诗歌10-15
变化初中英语作文06-19
物态变化教学反思07-24
我家的变化征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