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精选20篇)
1.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篇一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小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的培养是开展教育教学的起点,而好的起点是好的结果的前提 。
以下就此次课题研究作一 总结 ,以期对教师的教与学有所帮助。
(一)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的逐步养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课题研究关键。
经过有意识的训练和潜移默化,陶冶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自动重复的良好学习行为、心理倾向等。
(三)课题研究内容。
⑴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⑵学生作业习惯的培养研究;
⑶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研究;
⑷学生语言表达习惯的培养研究;
⑸学生思考和质疑习惯的培养研究;
⑹学生操作习惯和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其中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作业习惯的培养研究、倾听习惯的培养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倾听习惯的培养研究、思考和质疑习惯的培养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难点。
(四)课题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反思总结法
在学着研究的过程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积极暗示、正面引导 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我提出了《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的微型研究课题。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一个班级中总有一些学习习惯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对于他们进行观察,进行模仿。同时让这些优秀的孩子谈谈平时是如何做的,以孩子的鲜活的事例,去引领、去塑造。同时教师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讲一些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去进行积极地心理暗示: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才能取得成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进步很快!
个案追踪、强化再造 在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反反复复难以更改。对于这些孩子,需要我们的耐心与智慧。因此,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他们促膝谈心,用鼓励、赞美的目光看待他们,等待他们,引导他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中,通过营造人人积极进取的氛围,让学生相互竞争,小组相互比赛,共同成长,共同提高。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中,通过营造人人积极进取的氛围,让学生相互竞争,小组相互比赛,共同成长,共同提高。
2.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篇二
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从抽象的观点来看,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数、量、空间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算是离不开数与计算的,空间形式及其关系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任何学科的规律归结为公式后基本上都要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来计算。
1. 创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
1.1 变通书本例题。
书本的例题往往枯燥、呆板、单一,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变通,使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题可变为先计算8/12+3/12,再计算2/3+1/4,让学生先计算可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接着将其约分,让学生尝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有一个启示和迁移的作用,学生从没约分前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受到启发,很自然地将两者进行联系,这样就发现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2 补充书本习题。
课本中的计算题,往往是纯粹的计算,而且答案唯一,忽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针对此种现象,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可以抓住问题的特点,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通过这些练习,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较少的时间做较少的题,掌握较多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由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2.1 看,就是认真对数。
题目抄错了,结果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2 想,就是认真审题。
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2.3 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
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2.4 查,就是认真演算。
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最后,对计算过程中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3. 计算教学应注重情境创设的巧妙性
数学情境创设是指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探索,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
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有必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主题图要紧扣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处理。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自然地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境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
4. 把握好情境与计算教学的关系
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景之中,这是新课标教材的突出特点。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情境的创设不只是为了引出老师想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触景生情”、“触景生需”、“触景生思”,强烈地感觉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这一环节常出现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对计算与现实情境的结合不管不顾,仍旧延续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一总结法则一巩固练习”的程序周而复始地循环。教学仍以熟练计算、提高计算技能技巧为目的。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计算的技能技巧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但学生仍旧只是做题的机器,计算之外的收获则少得可怜。二是教师对计算置入现实情境的意图不甚理解,盲目放大情境的作用。课上按照“观察图意一搜集、分析信息一提出问题一分析数量关系一解决问题”的流程把情境图的处理与解决问题混为一谈。本来计算课学习的重点应该是紧紧围绕明确算理、掌握算法展开,但因为教师不明白教材意图,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处理情景图、分析并不难理解的数量关系上,使算理算法这一计算教学的重点成了附属环节。在这样喧宾夺主的计算课上,学生没有时间去探究计算的原理,没有寻找方法、总结规律的意识,更不用说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也就谈不上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数学素养的形成。
5. 计算方法的优化
3.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师;三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178-02
教了几年的小学数学,时间虽短,感慨良多。回忆读书时对数学的印象,除了做题就还是做题。记得那时自己就在心中默默发誓:长大我要是当数学老师,就决不布置这么多作业,让学生们天天玩。儿时的想法虽然多少有些幼稚,但仔细想想,教师每天让小小的孩子们握着铅笔,埋头练习、计算,沉迷于题海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实在不可取。既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不符合小学生的数学发展规律,更不能引起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束缚有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面对当下的社会环境,我们必须去遵守社会的规章制度,其实教学亦是如此。小学生需要束缚,教学需要制度。只有适当的束缚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做到束缚有度。
1、纪律有度。只有拥有良好的纪律,才能保证营造出好的课堂氛围。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都十分地清楚小学生的性格。他们活泼可爱,他们好动、好表现,当然这些也是他们优点的一部分。纪律有度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清场所,看环境再决定释放自我的性格和情感。由于小学生刚刚踏入校园,他们还未习惯被束缚,还不习惯校园课堂生活。因而,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在课堂上他们更多的是考虑到自己的情绪。遇到开心和不开心的事都迫不及待地想要与同学分享,遇到问题也要马上问同学。这样的情况屡屡发生,也就会导致课堂氛围的杂乱无章。当然这就必定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同时这也是学生性格缺陷的一部分。课堂是学习、掌握知识的场所,活跃轻松的教学氛围是需要的,但是这应该是由教师去带动,并且能在教师的掌控范围内,才不至于让课堂氛围失去方向。因而,小学教师在教学之初要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让他们理解课堂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在适当的场所控制自我的情绪也是一种能力。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需要在良好的氛围下开展,小学生的性格也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导向。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埋下伏笔,因而,纪律有度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前驱步骤。
2、思想无度。就目前社会上反应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上拥有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的人才正在逐渐地流失。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笔者不禁开始深思:是否是我们最初的教学已经在剥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于是,笔者觉得重视思想这方面的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尤为重要。由于小学生才刚开始接触到正规的教学,因而他们的思想还是较为原本的思想,没有受到太多框架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保留这份珍贵的思想,又要引导这份思想的成熟和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拥有了一份有别于他人的宝贵的独特思想,那么,教师要做的应该是鼓励和指导他(她),让他(她)能够保持并发展这份思想。事实上,适当地鼓励和指导,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也能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并且同时拥有了一份独特。总之,即使小学数学教学教给学生的是统一的知识,但是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思想,让他们在正确的导向下畅游无度的思想世界。
二、奖罚有度
针对小学生的性格,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况,笔者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奖罚有度是可行的。有支持才会有后盾,有鼓励才会有上进,小学教师理应成为学生的后盾。当学生有所进步时,不要吝啬我们的鼓励,适当的鼓励能让学生备受鼓舞,能让他们保持自信,能让他们愈战愈勇。当学生犯错时,我们应该适当地给予惩罚。适当的惩罚是为了让学生记住这次的错误,是为了防止他们的下一次出错。至于奖励,笔者更赞同的是精神上的象征奖励。物质的奖励可能会让学生养成不良的习惯,也容易让他们被宠坏。精神上的奖励更能鞭策学生的前进,也更能促进学生思想的成熟。因此,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在同学、家长面前表扬他们,让大家目睹他的进步和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家一同进步。当学生犯下错误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又不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在学生犯错时,私下教育是最好的惩罚方式。很多时候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或者家长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受,因而在进行教育时更容易触碰到学生敏感的心灵,反而起到了反效果。因此,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教师或者家长都要顾及到学生的感受,采取一种委婉的教育惩罚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认同自己的错误。奖罚有度,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情况适当地调整。
三、情感与思想的调度
小学数学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即对数学的情感。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为了数学今后的学习教育,小学教师理应重视情感的培养。因而,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一种更为活跃的教学方式,营造更为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不是枯燥的。对于数学课本中出现的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或者是有意思的课题研究,教师都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操练。学习数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只要是学习就可以不分场所和时间。数学思想的教育在小学阶段进行还尚早,也并不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当思想理论的教学削减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时,教师就会觉得得不偿失了。对于思想的追求,笔者相信学生在情感成熟时就会开始去自我追逐。因而,综合各方面的考虑,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调度好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带着感情学习数学,掌握数学。
创设竞争的情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 “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此外还可在每期适当地进行一次数学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4.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篇四
1、全体参与并突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发展修建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突出重点即夸大针对性,针对性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留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留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进步,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和生活性: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没有爱好的地方就没有聪明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遭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进步数学学习的爱好、思惟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遭到数学题目就在我们身边,熟悉现实中的生活题目与数学题目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的意识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题目的能力。
5.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篇五
鲁古完小 段坤昌
最近几天,我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一书,感觉收获很大。深感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终生学习的态度,才能不断提升自我。通过学习,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育事业的需要,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知道了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如何撰写论文。体会如下:
一、了解《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的特点
1.针对性。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科研上存在一定的疑惑和需要。不知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缺乏一定的写作基础,担心课题研究出不了成果。《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从小学数学教师应开展怎样的研究,如何开展研究,研究成果的形成等方面,给小学数学教师开展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应用性。根据小学数学教师开展研究的需要,结合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的体会,选择小学数学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素材,采撷不同层次水平的研究案例,并注重典型案例的分析。启示一线教师研究要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入手,研究数学教学中的现象与规律。
3.可操作性。《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各章节重点阐述“如何开展研究”,“如何形成研究成果”,在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的前提下,侧重于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研究过程的规范性。
二、如何做课题研究
在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人们在关注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更重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对教师提出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研究者的要求。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研究的热情空前高涨,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欲望异常强烈。感受到小学数学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科研上存在“畏难”与“困惑”。《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为我们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师开展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首先要选好课题
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选题作好了,应当说研究就成为可能。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课题要反映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也要反映科研前景的广度与深度,需要创造力与想象力。选题注意从实际出发,研究中实践,实践中研究,不要贪大求全。要注重平时积累,从小处着手。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平时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二)选题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选教育科研的前沿课题
2、选择应用研究型课题
3、选择主观条件比较成熟的课题
4、选客观条件比较具备的课题
5、选择大小较适宜的中观、微观课题
(三)做好方案
曾不止一次地听搞科研的专家说:课题方案制定好了,课题也就做好了一半。所以,一个详尽的课题方案,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保障。用心去做好方案,就是向课题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总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想只要在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过程中,认真去做、用心积累,一定有所收获。我将为此而好好努力。
三、如何撰写论文。
本书从小学教师的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地、有针对性地向教师介绍撰写论文的意义和基础方法,供我们参考借鉴。帮助我们广大教师拓展视野,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选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能力,使教学在不断的研究中创新。
(一)、了解撰写教学论文的意义
第一,它可以促进教师提高理论素养。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可以成为一种压力,“逼着”自己去读书,去啃那些原本并不熟悉的教育理论著作。这种压力不是一种外在压力,而是一种自我奋进的内驱力。每写一次论文,就要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论文写得多了,理论素养自然也跟着提高了。
第二,它有利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由于了解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教师才有可能了解自己还存在什么不足,进而采取行动,改进自己的工作。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意识,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了解,则可能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更不可能有效地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第三,它可以促进教师开阔视野,博采众长。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可以“逼”着教师去广泛收集信息,增长见识,看看在某个问题上别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什么问题,自己有什么感悟和思考。这样就容易确定论文的写作角度和重点。如此,信息多了,视野宽了,教师研究和处理问题是就会站得更高。
(二)、了解新课程新理念
通过这半年的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改革教学首先就要具有敏锐的超前的意识,建立新的教育观念。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课程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三)、能有系统地掌握教育教学理论
6.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的心得体会 篇六
舒兰实验小学
张晓红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特级教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同样,各道练习题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与目标。”所以,对我们广大教师而言,要用好、用活教材,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
一、在解读教材中,使我进一步明确课标的要求,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1、小学数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对提高人的各种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一种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在解读教材中,使我进一步明确如何利用主题图进行教学 翻开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课标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情境的设计。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基于以上认识,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用好“主题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如在一年级上册“第几”这节内容中,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一幅“购票图”,其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是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排队购票”这一场景对于大多数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不定的生活经验,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二是从数学知识呈现的角度来看,“购票图”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学习素材,能“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外一个含义——序数,并用通过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在改变队伍人数的情况下变换排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儿个,对自然数的两层含义在直观情境中加以区分。这种情境有利于学生探讨数学问题,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从这一主题图中获得“按时间先后排队”是这个问题中产生序数的规则方面的体验。这也正是“主题图”作为“第几”这节内容的主题图的价值所在。又如在“0的认识”这节教学内容中,“主题图”设置了“小猴吃桃”的情境。这个情境的创设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考虑的,只有学生真正需要、真正喜欢的,才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情境中蕴涵了需要探究的数学问题,即一个桃也没有了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在已学过的数中无法找到,从而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就是要用一个新的数“0”来表示,这样的主题图既让学生从中感知到了数学问题的存在,又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趣。
三、在解读教材中,使我能注意读出教材的“空白”。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感知材料,但由于受篇幅所限,教材不可能反映知识的全部,形成过程和编者的思维过程。这样就留下了“空白”,也为教师通过研读,自己去体会、理解、运用留下空间。如“找规律”这一课中,当学生学会用实物搭配找到娃娃和帽子总共有6种搭配方法时,教材立即出示“如果用右边的图形表示帽子和木偶,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到答案吗?”(图:P51)这时如果我们教师就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那你就没有研透编者的思维过程和教材所留的“空白”。我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如果没有实物,又该如何选配呢?(小组里互相讨论,并把小组里的想法表示出来),学生按要求讨论,教师行间巡视,收集不同的表示方法。
当我备到这儿心里没底,不知学生能否想出什么好办法进行选配。但在课堂实施中,我发现学生有的用图形,有的用字母,有的用文字,还有的用数字,进行“连线”或“排列”选配,并且都是有序进行选配的。这时我从内心佩服孩子们聪明并且有创造性,这样的教学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不再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走,对学生今后能自己独立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教材中编者只不过提示一种方法去搭配,留有很大的空白之处,我们实施者要能从空白处挖出“金子”,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有创造、有数学思想的学生。
7.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篇七
第斯德说过, 教学艺术的全部魅力, 大致就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具、情境图和多媒体等手段, 数形结合, 启迪学生兴趣. 数学例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 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一、例题情境的创设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真实性”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简单地说, 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 由于生活和劳动上的需求, 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 也知道简单的计数, 并由用手指或实物计数发展到用数字计数. 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更想知道数学知识从哪来? 例题情境创设很好的体现了数学的 “真实性”. 例如,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16 页的体育馆, 如果没有此情境的创设学生很难想象能坐一万人的体育馆到底有多大? 学生也会疑惑我们为什么要认识这么大的数? 例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生活需要产生的, 也能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 再比如,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 ( 下册) 53 页的例2, 把1 块饼平均分给4 个小朋友, 每人分得多少块? ;例3, 把3 块饼平均分给4 个小朋友, 每人分得多少块? 把3 块饼平均分给5 个小朋友, 每人分得多少块? 三个例题循序渐进, 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分数学习的必要性, 学习分数是生活的需要, 分数是真实存在的.
二、例题情境的创设蕴含了问题解决的“多样性”
《数学课程标准 》 明确指出: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到:“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 所使用的方法必然也是多样的,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方法的多样化的意思是引导和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路, 解出同一道数学题的解题方式. 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开拓学生思路, 提高其学习能力,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发展智力,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72 页的例15:小明和小芳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 小芳已经看了这本书的1/3,小明已经看了这本书的2/3, 谁看的页数多? 教材给了三种方法, 画图;把这两个分数与比较;先通分再比较. 并给出了一句:你还有其他的比较方法吗? 学生还想到了和1 比较, 把分数化成小数, 通分, 还可以比较他们的差, 如果大于0, 说明被减数大于减数, 如果不够减说明被减数小于减数. 这样的例题情境创设, 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问题解决的多样性, 水到渠成, 让学生的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很好锻炼!
三、例题情境的创设蕴含了一定的“情感态度”
《数学课程标准 》 在课程目标中对情感态度给出了更加具体的描述, 要求学生能“了解数学的价值,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将“情感态度”作为数学课程的目标之一, 是着眼于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的发展既包括智力的完善, 也包括身心的健康与成熟. 数学课程既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 也关注包括非智力因素在内的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本人在教学中也深刻体会到情感在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去努力, 消极的情感将阻碍学生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因此, 在倡导和谐教育的今天, 数学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发掘、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92 页例4, 例5, 从生活, 从说明, 从操作中, 将圆周率这一静态知识的发展史得以还原. 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不只是“原来如此”的概叹, 更重要的是感受到数学家们在探索圆周率奥秘的过程中, 那种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和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性光辉. 同时, 由于细致地展开了圆周率研究的具体方法, 使得学生更真实地感受了前人研究这一问题时采用的逐步逼近的极限思想和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态度. 对于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这些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资源. 苏教版还安排了“你知道吗”栏目, 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数学文化教育的丰富素材!
8.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八
关键词:激发;兴趣;有效;学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有效性课堂的前提和结果,学生只要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好感,被教师幽默风趣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吸引了,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契机,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恰当创设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创新意识也会孕育产生。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尤其是低年级学龄儿童,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持久性比较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第几》这一课时,我创设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境(一边叙述故事,一边贴出图片):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行走着,八戒口渴了,去找西瓜吃,八戒吃了一块还渴,又吃了一块还渴,直到吃到第五块,才觉得不渴了。他拍拍胖肚皮,满足地说:“嗯,早知道吃到第五块才解渴,那我先吃第五块该多好啊!”同学们,他说得对不对呀?为什么?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议论:不对!不对!他吃了五块才解渴,要是只吃第五块,它只吃了一块,是不会解渴的。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这个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了“第几”和“几个”,把握了教学起点,让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参与学习。
二、教师要少讲解,学生要多参与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设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五个“多一点”提醒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留出时间、空间,保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想一想”……对于一个问题要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谁还想补充?”等等,尽量让学生张口说、动脑想,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教学《第几》这一课时,在拓展部分,我组织了活动:五个学生面向全班同学站成一排,首先学生从左往右报数,知道这一队共有五个人;然后每个队员说出自己是从左往右第几个;再次,由其他学生提出某生站到从左往右第几个的位置;最后,坐在下面的学生自己提出‘请谁下来,我要站到从左往右第几个的位置。学生非常高兴地互换位置,在玩中巩固应用了‘第几和几个的知识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到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三、化抽象为直观,增强观察与记忆
由于低年级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有待进一步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再延伸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不仅能集中注意力,而且能更好地接受。例如,在教学《第几》这一课时,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贴图,初步感知“第几和几个”,再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第几和几个”的区别,最后在活动中应用知识,组织学生五人一队,根据不同的方向说出自己是第几个,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师积极情感,感染学生情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长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幼小的心灵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爱护,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喜欢某一位老师,就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那是天性,爱别人的孩子那是高尚。”老师爱全班的孩子,和学生成为像家人一样的关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想法。要善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注意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尽可能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同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互相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都能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五、评价作业多样化,能引导鼓励学生
在评价作业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业的正确情况,用打分的形式告诉学生;二是作业书写的情况,其中包括字体工整、作业面干净、书写规范,用画三个笑脸的形式告诉学生。如果作业书写得特别好,就再奖励一个笑脸。每次作业本发下来时,学生都在看自己有几个笑脸。有的高兴地说自己得了三个,有的自豪地说又奖励了一个,还有的说自己一共得了多少个。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认真书写作业,也在和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明确写作业应该达到的目标。在数笑脸的过程中,锻炼了一年级学生数数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加法的口算能力。有时在作业本中的一句赞扬的话,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鼓起学习的风帆。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新疆博乐市第六中学)
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九
贾川小学 周引江
数学教学要给学生教生活,其核心主线是:以生活为起点,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激发数学兴趣;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究数学、理解数学,进而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在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数学观念。
下面就以课堂教学为平台,阐述一下自己在这方面所尝试的一些体会。.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
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应努力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生活资源,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进而产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如在学习“ 6 的组成”时,为了让学生能独立地发现数学,激发探究的欲望,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小明家有 3 口人,每天吃饭都是小明为大家取筷子。你猜一猜,小明会怎样取筷子?取了几次?每次取了几支?用小棒代表筷子取一取。通过操作,学生们发现可以取一次(6 和 0)、取两次(1 和 5、2 和 4、3 和 3 或是取多了再去掉多的部分)、取三次(1、2、3 ; 2、2、2 ; 1、1、4 ;……)……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取了 6 次,即 6 个 1。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个司空见惯的生活情境“取筷子”,学生便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并且玩得高兴,学得轻松。.借助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数学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去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亲自探究的机会和素材。如借助动画幻灯片的手段再现了“上车下车”的生活实例,以此来帮助学生探究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题为 4 - 2 + 3,动画展示:公共汽车上原有 4 人,到站后先下去 2 人(先减 2),又上来 3 人(再加 3)。使学生直观清楚地看到:计算时,先从 4 人中去掉下车的 2 人,再加上上车的 3 人,结果车上还有 5 人。即 4 - 2 + 3 的运算顺序是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一生活实例的引入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运算;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探得了知识的本源,培养了探究能力,而且使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这些意外所得的关键在于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生活实例紧密地融合到了一起。.提供生活背景,引导学生应用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数学要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之后,可让学生们用各种立体图形搭建一面墙或盖房子,看谁搭得最结实?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长方体或正方体,都不选择球体,因为球体爱滚动。刚学的知识就派上了用场,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10.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的心得体会 篇十
(一)亮点
参加“(湖北宜昌)十省市区第六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会”,让我受益匪浅,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感受很深:
1、教师们的教学观念新,突出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理念。教师们在课堂上激荡着积极创新改革的精神。每一位教师都在试图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
2、在教学中,教师都能较好地整合资源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都能较好地理解教材的意图,多数都能进行整合,如人教版和苏教版两种教材的整合,有创造性地生成教材。此外,还能联系、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的重要资源。
3、在课堂上,教师都能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用不同的思路去探究与解决问题,优化策略。
4、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课堂上老师们都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这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强化应用的过程中形成与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终身受益。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利用数学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
(2)利用数学关系等。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价值。
5、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
课堂上老师们都能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去解决数学问题,如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而且还注意到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和优化组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他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以一种方式为主,多种方式为辅;或者多种方式组合(优化)的结果。
6、学生思维活跃,表现出了良好的数学素养。
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直接感受到他们的数学素养。在理解“进一法”、“退一法”一课中,学生的回答:从生活角度看,为什么用进一法;从数学角度看,为什么用去尾法,体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功底。甚至学生的发言比老师的讲解更加重要。这有赖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方面:善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好;二学生方面:呈现出学生的发展不错,也进一步检验了教师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不足:
1、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是好的.,但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太少,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有些问题过难,影响了学生的思考。有时教师把问题讲得太透,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要改进教师的讲授,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
2、练习的安排有如下几个问题:
(1)练习的层次性不明显,大部分练习的难度相当。
(2)练习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完成。
(3)口头练习多,而实际动笔的练习偏少。
(4)一些课有执行教案的痕迹,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把握不好!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确实有好多地方需要改进,如果要想自己真正的进步,真的要多听课多反思,抓住根本的要点,去掉无用的细枝末叶。我觉得最好多听听同事的常态课,每一节课你只要认真去听,都会有收获的。
11.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体会 篇十一
一、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细致地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根据解题要求找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审题时可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和问题或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表示出来。
为了培养儿童细致审题的习惯,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同时出现,让学生分析计算。例如:①图书室的科技书与故事书共3000册,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2/3,有科技书多少册?
②图书室有故事书3000册,科技书册数是故事书的2/3,有科技书多少册?
题①中3000册为共有数,题②中3000册是一种的,因此计算方法不相同。经常进行此类练习,就容易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推理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机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分析法,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例如:甲车一次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运50千克,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
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甲车运的和乙车运的)?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甲车运的),哪个是未知的(乙车运的),应先求什么(乙车运的300+50=350)?然后再求什么(两车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推导出题中要求的问题。如上例,引导学生这样想:知道甲车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车运煤重量(300+50=350),有了这个条件就能求出两车一共运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过上面题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 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所求问题是思考方向,已知条件是解题的依据。
三、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对一些有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应用题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例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一是他们分不清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二是分不清计算时需不需要加括号。因此,可安排下列一组题进行对比教学。
①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占梨树的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②果园里有梨树240棵,占苹果树的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③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比梨树少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④果园里有梨树240棵,比苹果树少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⑤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比梨树多1/3,有苹果棵多少棵?
⑥果园里有梨树240棵,比苹果树多1/3,有苹果树多少棵?
两数相比较,以后面的数为标准数,前面的数为比较数,即与谁相比谁为标准数(通常设标准数为1)。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几之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类应用题的相同点是:都知道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不同点是:前者是已知标准数求比较数,后者是已知比较数求标准数。题①、③、⑤都是苹果树与梨树相比较,梨树的棵数为标准数,苹果树的棵数为比较数,梨树的棵数已经知道,因此,它们属于前类用乘法。题②、④、⑥都是梨树与苹果树相比较,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数,梨树的棵树为比较数,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数,梨树的棵数为比较数,苹果树的棵数题目中都不知道,因此,它属于后类用除法。题①、②中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已经知道,计算时不用“括号”,题③、④、⑤、⑥中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不知道,需由1加几分之几和1减几分之几求得,因此计算时需加“括号”。
四、要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
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重视自编应用题的教学,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低年级进行简单应用题教学时,就让学生了解一道应用题总题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部分组成,因此,可进行填空练习。
如:(1)学校举行运动会有女运动员153人,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多37人,?(补问题)
(2)学校举行运动会,有女运动员153人,,一共有多少人?(补合适条件)
在高年级要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通过自编,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如:
1、按指定算式编题:如按算式240×1/3=?编一道应用题。
2、把一种应用题改编成另一种形式的应用题:如我班有45名学生,女生占2/5,女生有多少人?把它改编成一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指定题目类型编题,如编道反比例应用题。
12.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篇十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教学生认数和数数时,经常利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儿歌、顺口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我教学生背诵顺口溜:“1像铅笔能写字 ,2像鸭子水中游 ,3像耳朵能听话 ,4像红旗迎风飘,5像鱼钩把鱼钓,6像哨子能吹响,7像镰刀能割草,8像葫芦上下圆,9像勺子能盛饭。”从而帮助学生记住字形。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是课堂教育研究的根本出发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尽最大努力,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以求取尽可能高的思维活动质量, 并在这一基础上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敏捷的状态,所能采用的比较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游戏。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 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的事物所吸引,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而不能长时间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他们身上还保留着对游戏的兴趣和对运动的渴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他们喜欢的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游戏有:小小运动会、优秀邮递员、猫捉老鼠、夺红旗、放风筝、摘苹果等。这些游戏不是学生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其目的在于利用游戏活动本身的趣味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的思维一直保持活跃状态。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在教学中使用学具 。
小学低年级学生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捆住其手脚,束缚其思维,故而上一堂课下来学生又苦又累,从小便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大面积的后进层,日积月累,延误孩子的一生。如果我们低年级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由于操作活动的需要,学具伴随教材进入课堂,学具的使用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学具操作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皮亚杰指出:“那种认为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在教学中仅靠语言 而忽视动 作的做法是错误的, 尤其是年幼的学生理解算术知识和几何更需要动作。”赞可夫把操作能力列为智能培养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年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意使用教具,对由学生操作的学具也引起重视,加强操作已成为小学数学教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正确运用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比如小棒、数字卡片、钉子板、奎逊纳木条等学具,在教学中已被普遍应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感性认识,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利于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改变过去只靠视觉、听觉的学习现状。
4.用数学课外活动发展兴趣 。
学生在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堂内所学的知识。这时,教师应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其创造自由的、宽松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生活化。例如在三年级组织全班性的数学表演会,通过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做数学游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得到发展。
5.承 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引入多种评价方法 ,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当以学业成就作为评价的单一指标的时候, 个体的差异是最易突现出来的, 我们必须面对它, 承认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与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仅仅掌握纯知识性的东西显然不够,社会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纳德教授的多元智力学说的提出, 使教育者拓宽了对个体差异性的认识, 个性化的教学能使学生的多元智力得到充分发展,即个性化发展。你能说迈克尔·乔丹没有比尔·盖茨成功吗? 这是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成功例证。
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她的学习成绩很差,但我发现她有一个宝贵的特点,上课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时,在速度上总要争第一。抓住她这一特点,我及时在全班学生面前给予表扬,还经常让她把解题方法在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给足她“面子”。在平常的课堂上只要发现她一丁点优点我都不放过,及时地在各种场合给予表扬。很明显这位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 学习热情更高, 也更愿意与老师接近、沟通,甚至改掉以往自私、不爱劳动的缺点。她的家长在电话中高兴地告诉老师,她的孩子在家里抢着做家务,也更尊重父母,与以前相比判若两人,她这一变化出乎我的意料。无论最终结果怎样, 单从这位学生的变化看, 你能说不成功吗? 这是评价重心转移的结果。像这种关注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所起的作用往往是意料不到的, 它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动力。
6.让学生在闯关竞赛中 ,紧张积极地学习 。
13.关于小学生的数学家教心得体会 篇十三
经历过从小学生过渡到初中生阶段的朋友都知道,初中阶段较之小学阶段的课业压力大,以数学为例来说,它是要求具备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特此搜罗了一系列关于数学学习的家教心得。
①制定合理学习计划,及时检查落实。
1)制定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要对自己目前的实际文化水平以及知识的掌握应有底。这是学习的一种打算,一种安排,以此来循序渐进地获取掌握知识。
2)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要达到什么水平,掌握那些知识等,这些都是在制定学习计划前应该非常明确。
3)长期目标和短期安排要相互结合好。应先制定长期计划,据此确定短期学习安排,来促使长期学习计划的实现。
4)要合理安排计划。计划不能定得太古板,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可根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做适当调整。
5)措施落实要有力。计划一旦确定,则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去执行,可附带制定计划落实情况的自我检查表,以便监督自己如期完成学习目标。
②做好课前预习,提高听课效率。
预习是学习过程的起始环节,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预习,了解要学习的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了解自己的不足,这样的可提前做好准备,课上听讲有的放矢,提高听课效率。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先理解感知新课的内容(如概念、定义、公式、论证方法等),为顺利听懂新课扫除障碍。
1)预习的最佳时间是晚上的8:00到9:00这一段时间,这时人的记忆力,智力,精力都处在最佳状态,这段时间预习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单科的预习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到30分钟左右。
2)比较理想的两种预习方法:
a课前预习:
a)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了解本节知识的概貌也就是大体内容。
b)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该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课程的内容的重、难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及新知识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而后再做练习,通过练习来检查自己的预习时掌握的情况,最后再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听课。
b.(适合一些能力较高的同学):
a)先试做习题,在一些从未接触的新知识中,看是否能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而后去领略课本中的新知识。有时也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
14.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篇十四
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初中化学资源网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县教育局举办了骨干教师暑期培训班。与以往的暑期培训不同,本次培训紧密围绕当前我县进行的大集体备课改革,不唱高调,进一步让老师明白课改如何进行才有效。虽然烈日炎炎,但我还是兴致盎然。因为,通过本次的暑期培训,确确实实对我下一阶段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初中化学资源网工作起了一个引领的作用。
本次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在校学习,第二阶段为全县学习,第三个阶段为在家自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网络大集体备课的学习、各校汇报本校的大集体备课、观摩课和评课议课。不但有自己学校领导作报告,也有外校的老师介绍经验;不但有教育法规的宣传,备课方法的讲解,也有老师自己的心得体会;不但有教学方法的指导,也有思想品德的提升;不但有集中学习,也有小组讨论和在家自学。这次暑期培训内容充实,但是重点突出。老师们用自己切身的体验告诉大家,网络大集体备课所展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优势,极大地鼓舞我们将备课形式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
网络大集体备课时我县改革实行的一种备课形式,可谓是集思广益的.突出表现形式。在以往的集体备课中,也有存在的问题及困惑,如何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打破过去一个人独立思考,靠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参书来完成课堂教学,今天已不能满足现在课堂教学的需要了。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们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设计趣味教学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成功的完成课堂教学。而今,通过网络模式,多人合作,共同探讨,将一项任务分开化,我们有了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在闲的时间里,通过互联网获取了更多的资料和信息。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以前我们都是“各备各课”每个老师在平时都是专注于自己备课,而县教育局在本学年暑期组织了“网络大集体备课”的培训,利用网络的优势和平台,集大家之思路,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各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各抒已见,从中学了不少经验,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少走很多弯路,个人素质将会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
各校代表讲授自己学校的大集体备课经验总结,给大家指引了正确的方向,提出了合理的方法。以里庄为代表的各学校讲解了自己学校在以往多年里总结的大集体备课的形式、方法、分工、优化等各个环节,通过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个性化备课、课后教案修订意见等步骤把一个备课通过集思广益,做到最好。
接下来是观摩课,我们欣赏了两位大师的精彩表演。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在课堂上看似表演的讲授,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而这位大师就是在教给学生知识点的同时,教给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人获益颇多,意义深远。
15.小学数学新课改的一点体会 篇十五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培养学生的 观察能力
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 阅历浅, 无意注意占主导, 观察能力有限。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 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 接着, 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 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 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 在教学“数一数”时, 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这时我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 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 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我再提出要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 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 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从数量“1”到数量“10”所表示的物体。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 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 再按要求深入观察, 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二、创设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动手操 作能力
我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 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 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
例如, 在教学“7的组成”时, 我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 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师:“你有几种分法?你是怎样分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 很快学生就得出不同种分法,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 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三、发挥小组作用, 培养学生合作交 流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 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 在教学“分类”第二课时———“按不同标准来分”时, 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 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 集中在一起, 摆放在桌子上, 组内先观察, 再讨论, 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 向大家汇报是怎样分的。经过讨论交流, 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 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16.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十六
一、认真阅读数学题,仔细解答,勤于练习
关于阅读,一般人想到的首先是阅读小说、诗歌,就是文学方面的内容,说到数学阅读,他们会问:数学也需要阅读吗?答案是必然的,阅读才能理解题意,才会更准确、快速地解答。阅读之后,是答题,这是一个熟能生巧,巧能生灵的过程。学习,其实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认认真真地做,慢慢地就会有所悟、有所得,就会巧能生灵。《中庸》说:“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只要有耐心,有了学习方面的困难,反复研磨,困难自然能够迎刃而解。
二、让学生“想学”,增加学习的趣味
艺术是相通的,知识可以互补,技不压身,“书到用时方恨少”。举例说,数学和语文的关系有多大?一般人可能认为甚少,其实不然。数学家苏步青在专业上的研究可以说是赫赫有名,名震天下。就是这位数学家,他上小学时就能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这对他撰写论文来说如虎添翼。再如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上初中的时候就开始了对《孟子》一书的背诵,大约是初中毕业以后,已经能够非常熟练地背诵,并获益良多。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某个学科和另外一个学科没有什么关系,学不学都无所谓,只要学好专业对可以了。殊不知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错误,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习先人博闻多学的精神。一件件前人成功的事例,难道对我们没有启发吗?难道不能激起我们想学的动力吗?有了这些认识,想学的种子自然萌芽,学习的激情水到渠成地被点燃。
三、给学生创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教师一定要循循善诱。学生年纪小,天正烂漫,憨态可掬,甚至童言无忌,教师要唤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学过的知识,要利用生活的所见所闻与之结合,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逆向思维,多总结成功的经验,进行全新的有效教学,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数学课堂春风拂面、其乐融融。
四、了解学生的特点
小学生年龄幼小,天真烂漫,由于受到生活环境所见所闻的限制,他们的见识比较短浅,思维缓慢,反应不是很敏捷,很多事情他们都显得孤陋寡闻。因此,教师要引发他们重视学习数学的认知,认识到认真学习数学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帮助,同时引发他们的家长倒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平日里对他们进行一些数学知识重要的灌输,如果能够懂得辅助教育的方法,让学生有进取的人生观,则“善莫大焉”了。
五、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
教师的职业很平凡,但教师的努力,证明了三尺讲台,有我会不同!教学之路漫漫,有时候虽有泪流,却觉得幸福满怀,无法言喻。我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多次外出学习,寤寐之间,行止之际,对教学刻难忘怀、殚精竭虑。深研于课本之内,穷磨于课堂之外。我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精彩、春光融融,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欢声笑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让学生喜欢数学,热爱生活,注重对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学习数学,就是要学会探索,学会应用,学会在课堂上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给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7.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心得 篇十七
1、认真备课。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一开始每备一篇新课时,我最苦恼的就是如何寻找备课的思路。在一节课中可讲的知识点很多,而且似乎都很重要,但都讲的话一方面课时不允许,另一方面突显不出课文的重点。面对这么多的知识点,我应该如何取舍,而且应该如何安排组织才可以使整个课文得以连贯、流畅、圆满呢?于是,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找出重点、难点,并把各个知识点列出来按重要程度排列,进而组织安排上课的思路。
2、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针对不同的后进生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和目标,利用下午上课前的时间,对这部分同学有计划地进行课后辅导。我对他们经常进行鼓励,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有时在课堂上提问他们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多听不同老师的课。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值得我认真用心学习和领会。每位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听他们的课,我次次都有不同的领悟,都能收获到很多东西。目前我已经听过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的数学课,我希望在以后的时间里能听一听一、三年级的数学课。在以后的时间里不但要听数学课,语文课、英语课我也会去听,因为对于讲课来说所有的学科都是相通的。
18.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的心得体会2 篇十八
一、在解读教材中,使我进一步明确课标的要求,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1、小学数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对提高人的各种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一种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在解读教材中,使我进一步明确如何利用主题图进行教学
翻开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课标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情境的设计。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基于以上认识,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用好“主题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如在一年级上册“第几”这节内容中,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一幅“购票图”,其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是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排队购票”这一场景对于大多数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不定的生活经验,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二是从数学知识呈现的角度来看,“购票图”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学习素材,能“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外一个含义——序数,并用通过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在改变队伍人数的情况下变换排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儿个,对自然数的两层含义在直观情境中加以区分。这种情境有利于学生探讨数学问题,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从这一主题图中获得“按时间先后排队”是这个问题中产生序数的规则方面的体验。这也正是“主题图”作为“第几”这节内容的主题图的价值所在。
让学生从中感知到了数学问题的存在,又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趣。
三、在解读教材中,使我能注意读出教材的“空白”。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感知材料,但由于受篇幅所限,教材不可能反映知识的全部,形成过程和编者的思维过程。这样就留下了“空白”,也为教师通过研读,自己去体会、理解、运用留下空间。如“找规律”这一课中,当学生学会用实物搭配找到娃娃和帽子总共有6种搭配方法时,教材立即出示“如果用右边的图形表示帽子和木偶,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到答案吗?”
19.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篇十九
一、童趣还给学生, 激励唤醒, 开启探索的旅程
教学是学问, 更是艺术, 在于激励与唤醒。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稳定性不高, 无法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这就需要教师将童趣还给学生, 优化教学设计。
第一, 优化开端, 振奋情绪, 产生期待、渴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果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效率自然提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由童趣入手, 积极营造良好开端, 将孩子们的思维由“沉睡”中醒过来, 带领学生开启数学探索之旅, 走进数学王国, 探究数学奥秘。如教学“确定位置”时, 结合学生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 巧设情境:在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中喜羊羊最聪明, 但现在喜羊羊遇到难题了。原来, 早上村长告诉喜羊羊, 说羊村周围藏着装有宝藏的4个宝箱, 灰太狼也获知了这一消息, 为赶在灰太狼前找到宝箱, 喜羊羊要根据藏宝图由羊村出发去寻宝。打开藏宝图后, 喜羊羊一看, 全是数学知识, 便犯难了。同学们, 你们能帮助喜羊羊吗?该如何确定宝箱的位置呢?这样, 让学生自然的进入学习情境, 借助情境, 复习旧知, 并在情境问题的解决中始终保持热情, 理解方向, 学会描述位置。
第二, 趣味活动, 调动学习激情, 唤醒学习潜能, 开启智慧大门, 享受探索旅程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保留自由活动的时间是学生智力生活丰富的首要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学生特点与课程特征, 组织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 如数学实验、数学小游戏等, 让学生玩中学习, 趣中探知, 丰富课堂生活, 发展学生智力, 让数学学习变为探索乐事。
二、问题留给学生, 自主发现, 感受成功的“窃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太小, 认知不够, 偏重“灌输”式教育, 将每节知识点讲的非常透彻明白。实际上,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他们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希望自己是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事无巨细, 并非好事, 反而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需要适当留出“漏洞”, 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怀疑质疑, 不断思索, 用理证实结论。此时, 学生会感受到成功的“窃喜”, 因为老师未注意到的细节或问题却被自己发现了。当学生提出质疑, 说出那些“漏洞”时, 教师予以肯定赞扬, 让学生增强信心与动力, 保持质疑精神, 不断探寻“漏洞”, 形成自主发现、质疑精神。
最初时, 儿童的质疑提问从模仿开始。所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巧妙引导, 鼓励学生猜想质疑, 引发学习内在动力, 启动活跃思维, 大胆提出一些模糊认识, 创造性探究问题, 验证猜想, 体现发现的乐趣。如教学“平行与相交”时, 展示一张纸, 引导学生想象猜测:在无限大的平面上, 有两条直线, 它们会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是否能画出不同的情况?要求学生拿出白纸, 动手画出猜想情况, 小组汇总, 并选出一组展示所画的图。其他学生看看与自己所画的是否相同, 若不同, 可上台补充。这样, 为学生们创造了大胆猜想的空间, 并通过自主思索、想象猜想、动手操作等活动发现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不同情况, 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课堂还给生活, 实践运用, 体会运用的乐趣
数学与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探寻到最初的原型, 利用数学原理与知识可以分析并解决一些日常问题。比如购物时, 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看电影时, 需要根据位置关系来找到正确的座位等。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需要将课堂还给生活, 让孩子们快乐地探索, 快乐地生活, 智慧成长。如设置生活化情境, 使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 学习变得更有趣;例题训练时, 可选取或编写生活化数学问题, 让习题学习充满数学味, 更充满生活气息, 学会活用知识, 增加学习热情与动力。
如正方体与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 其表面积公式也被广泛应用。比如墙上刷漆, 家中铺木地板、地砖等, 均需要运用到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但在实际生活中, 运用正方体、长方体知识时, 不能生搬硬套, 还需要考虑生活常识。如给教室刷漆时, 根据生活常识, 只需要刷前后面、左右面、上面这五个面, 如果直接套用公式, 连地面都给刷了。而后习题巩固, 迁移运用:某健身中心新建了一个2.5米深、20米宽、50米长的游泳池, 假设让你来贴瓷砖, 请问要贴多少平方米的瓷砖?该题需要求面积, 并要结合实际分析。 (1) 游泳池, 需要求出底面积, 即长×宽。由于上面是水, 不需贴瓷砖。 (2) 四周要贴瓷砖, 借助公式算出地砖数量。另外, 注意单位是否一致。这样, 学生会因为解决生活问题而更兴奋、愉悦, 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而不是生搬硬套。
20.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篇二十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笔者有了很深的体会,我们的小学数学学习要想实现有效和高效,首先,教师要对新课标的理念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其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现有的评价方式以及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相符了,教师也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和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标 教学改革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32
今年,我们学区组织了校本培训学习,笔者有幸参与了本次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地认识到,课改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教材的改变,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果将课改与传统教学进行对比,就能明显地体会到课改的重大变革:传统教学对于知识的学习比较注重,而新课改则是将培养方向和目标放在了学生的各项能力上;传统教学对于教学过程不太重视,只要能够达到结果就行,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而新课改则将着眼点放在了学生的发展上,并设立了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个方面并重。因此,教师也要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使我们的教学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自己的感受,我浅谈一点浅陋的看法。
一、深入理解新课程,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新课标的学习中我们懂得,“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并且,它还知道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结合这些内容对数学进行观察、实验,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在数学活动中实现猜测与推理。我们都知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想让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加有效、高效,教师必须对新课标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对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有一个准确的理解,还要把握住新课标的总体思想和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新课本的要求,对教材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研究,进而准确地掌握教材的主旨,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使难点得到分散、疑点实现轻松突破。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轻松驾驭,灵活地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调整。
二、对于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
新课标认为:数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理解、接受能力,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并引导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实践和思考,在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学会学习,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完成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小学生都有很大的学习潜力,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开发,当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有了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时,教师要多加鼓励,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想象和创新进行探索和实践。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一种简单的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给他们,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组织和协调。小学生的知识面还较为狭窄,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对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进行敏锐的捕捉,并将这种长处进行拓展、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更好的发挥。
三、对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评价的形式和性质有很多种,有的评价是终结性的,有的评价则是发展性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比较适合小学生的评价形式,它是一个较长时期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发展的评价。它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不仅有学生的知识学习,还有他们的技能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和多种领域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我们之所以采取发展性评价,是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有效的发展。评价具有激励的功能和诊断的功能,只有在实际教学和评价中使它的功能得到科学有效的发挥,我们的评价才算是有意义的,学生也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同时,对于评价的主体,我们要尽量避免单一,利用多元化的主体以及交互性的形式,使评价的主体得到扩大。小学生在自我评价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获得健康的心理,幸福、快乐地成长。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3]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心得体会10-09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成果07-05
小学数学专题研究08-2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07-14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10-15
《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09-16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研究论文08-11
小学数学的培训心得体会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