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念抒情诗歌

2024-12-29

碎念抒情诗歌(精选11篇)

1.碎念抒情诗歌 篇一

碎念投稿说明

一、关于内容

【碎念】就是个大杂烩,投稿文体和字数不受限制。随感、故事、段子、旅行、摄影、食谱、孕婴、时尚、保健、美妆……你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目前【碎念】设置了以下五个板块:

1。闲话:人生感悟、情感纠葛、职场故事、创意生活、科普知识……

2。在路上:旅行与摄影周边;

3。食来煮艺:关于吃的一切;

4。大手牵小手:孕育知识、家长与孩子们的世界;

5。看我七十二变:时尚、保健、美容等内容分享

二、关于文字

文章必须为原创,且注明授权【碎念】公众号使用,若该文章内容未经许可而造成的侵权行为,由作者自行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投稿时请备注笔名并留下联系方式(QQ/微信)。

三、关于配图

原则上由作者提供,特别是旅行、摄影、美食和科普类文章的图片。图片请单独发送,不要插在文档中,同时请标注相应的`数字顺序,以便编辑和发布。

四、投稿方式

投稿以word格式(以文章标题命名),请作者自行校对文字及标点符号以免出现错漏,可发送至本公众号或者邮箱316929029@qq。

五、其他

【碎念】公众号属于非盈利模式,因此不能提供稿费,在年终之时,会根据本年度投稿数量给予前三名小礼品奖励。若他日获微信团队宠幸,开通“赞赏”功能,投稿作品在发布后24小时内的读者打赏金额会以微信红包或者转账的形式返还原作者,以资鼓励(这是后话,也是本公众号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愿【碎念】能伴随大家一同成长,再次感谢各位的关注与支持!

2.碎念抒情诗歌 篇二

一、“独立东风看牡丹”

南宋诗人陈与义的《牡丹》诗云:“一自胡尘入汉关, 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 独立东风看牡丹。”这首诗写于诗人退隐于浙江桐乡的青墩镇时, 北宋亡国已经十年。河南伊河、洛河之间, 是当时的沦陷区。洛阳是北宋的西京, 自汉至唐至宋, 不仅是故乡的代称, 也是故都的代称。洛阳牡丹甲天下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 而此时洛阳也已经沦陷十年了。诗人在江南看到牡丹, 不由得思念起洛阳, 思念起沦陷的国土。“独立东风看牡丹”一句写得极好, 把诗人的无限思念、亡国之痛都蕴涵其中。面对牡丹, 思念北国故土, 是惆怅?是悲愤?从“十年伊洛路漫漫”一句细细品味, 大概两种情感兼而有之。在这里, 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全都通过叙事得以释放出来。

二、“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是妇孺皆知老少能诵的名篇。诗歌写了在月光如水的夜里, 游子转辗反侧夜不能寐的情景。诗人:“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也许故乡的亲人也在思念游子吧, 那算得上“千里共婵娟”了, 或者说是“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 。在这一俯一仰的动作中, 饱含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只是叙事, 没有抒情, 却非常真切地表达了天下游子共有的情感, 因而成为千古绝唱。

三、“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的最后两句。武判官临行之时, 苍天也许是替诗人留客, 于是“胡天八月即飞雪”, 这真是一场奇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就形成了这样的“咏雪名句” (陈毅语) , 也造成了诗人对远行友人的更多担忧:“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我们细细品味诗的意境:武判官骑着马早已转过山脚, 不见了踪影, 诗人仍站在那里凝望, 茫茫雪原上, 只有一行马蹄印留在雪地上, 清晰可见。诗人对友人的眷恋担忧、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那一行行清晰的马蹄印, 映衬着诗人满腹的惆怅。

四、“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出自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描写一个秋天的夜晚, “客”游的诗人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 繁霜满天 (应是繁霜满地, 范仲淹曾有“羌管悠悠霜满地”的句子) , 诗人心中充满了愁苦, 觉得寒意袭人。正因为愁苦之深, 而更觉寒霜满地。听江枫飒飒, 看渔火点点, 诗人愁肠百结, 无法入眠。这时, 悠扬的钟声响起, 一声声敲在游子悲苦的心上, 此时此刻, 那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尽在不言中。“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叙事中抒发了浓浓的游子之情。

五、“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烟花三月中, 孟浩然乘船东下扬州, 诗人李白到江边送别。这应该是抒发“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的离情别绪的时候, 但诗歌并没有用一个挽留、惜别的字眼, 只是说“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站在岸边一直眺望, 直到船帆在碧空消失不见, 只见天边的江水在奔流, 作者站在岸上的时间有多长?同孟浩然的感情有多深?自是不言而明。这样的写法, 含意深隐, 真是“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 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和李白的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 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后两句写朋友已经过江北去, 惜别的诗人还在江边眺望。不知诗人已经站了多久, 只见红日已经西坠, 秋日的黄昏, 江面上寒鸦点点, 江水悠悠, 表达着诗人对友人的无尽思念。这两句写景叙事, 不是抒情, 却比直接抒情更有韵味, 更感人。

李白还有一首送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别人给李白送行。这首诗以比喻的手法抒发了朋友的情谊:汪伦和我的情谊深厚无比, 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 也比不上汪伦送别我时的情深。这跟前面所举李、严的诗一比, 就显出来高低。它虽然说明了情谊之深长, 我们却感到有点泛泛, 因为那情是可以丈量的, 不过千尺。而前面所举两首诗虽然没有抒情, 反而让人觉得一往情深, 诗味极深。

六、“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行宫》:“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上阳宫在东都洛阳, 倾国倾城的杨贵妃虽然具有“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的魅力, 能让帝王“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白居易《长恨歌》) , 但她还是把后宫的美女全都赶出长安, 打发到洛阳等地的行宫, 即白居易说的“未容君王得见面, 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 一生遂向空房宿”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 这些宫女们于是在寂寞中度过一生。

这首诗中前两句以“寥落”“寂寞”概括了这些宫女们不幸的一生, 后两句“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最值得品味。这是叙事, 是一个场景:几个白发宫女, 百无聊赖地苦熬时光, 闲坐着回忆、谈论天宝年间的玄宗遗事。这些宫女年纪轻轻就被禁闭冷宫, “入时十六今六十” (《上阳白发人》) , 岁月把青丝熬成了白发。她们与世隔绝, 别无话题, “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于是只能回忆天宝年间玄宗的遗事了。此情此景, 令人悲怆。这两句诗纯用叙事语言, 以时空的错位, 表现出宫女们一生的心酸, 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盛衰感慨, 体现了诗人对宫女们凄苦命运的无限同情和对统治者摧残宫女青春的强烈愤慨之情。《容斋随笔》评价这首诗是“语少意足, 有无穷之味”, 其魅力正是来自于在叙事中借以抒情的表达方式, 含蓄, 隽永, 耐人寻味。

3.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 篇三

人生在世,常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灵感动,这种心灵的感动或源于自然界的“物象”,或来自人世间的“事象”。外界事物触动了诗人敏感的心灵,或喜或怨,或哀或乐,酸甜苦辣,各种情意在心中涌动,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了诗。那么,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把内心的情意表达出来的呢?有哪些规律可寻呢?

富于形象、注重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抒情诗中,一个个饱含作者情意的物象、事象叫做“意象”,它们和谐地组成一幅幅画面,叫做“意境”。这意境实际上就是诗人心灵感动的原因和过程。诗人心灵的感动是因外物引发的,而不是起于某个抽象的说教,所以诗人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动也必然要形容摹写这些外物形象,而读者也正是通过这些意象,去想像那些曾经感动了诗人的物象、事象,进而了解诗人的内心,并且自己也随之产生心灵的感动启发。因此,诗贵形象,诗歌的创作和欣赏都需要

古代抒情诗的内容,不外乎情、事、景、物,其中“事、景、物”属于形象,所谓“诗贵形象”,就是要用具体的形象描写来表达抽象的“情”。因此,古代诗歌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意”(情、志)与“象”的关系。古代诗人是怎样沟通形象与情意之间的联系的呢?

早在《诗经》中那些作品产生的年代,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诗人就娴熟地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现情意,把“意”与“象”巧妙地结合起来。最初,“赋”、“比”、“兴”是指一首诗开头所用的情意感发的方式,后人将“赋”、“比”、“兴”用得广泛化了,在一首诗歌的中间或结尾运用这三种手法,也都称为“赋”、“比”、“兴”了。

“赋”,是“直言”,直接就说出来。既可以写景叙事,也可以述志抒情,要表达什么,就直接叙述描写出来,属于直接抒情。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通篇用赋的手法,其中有事有景有情,都是直说出来的。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或比拟。是先有了内心的情意,然后找一个外物来比拟内心的这种情意,是由“心”及“物”的。例如《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把不劳而获、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比作令人憎恨的大老鼠。又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落红”比喻自己不甘沉沦,仍要有所作为的情意。贺知章为抒发对美好春景的喜爱,把春风拟作心灵手巧的裁缝:“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把山水拟人化,“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写出了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

“兴”(xìng),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是见物起兴。“兴”,有“引发”、“兴起”之意,也有“兴致”、“兴趣”的意思。这种表现手法是由“物”及“心”的,由形象引发情意。例如《诗经》第一首《关雎》,第一章开头就是“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是一种成双成对的水鸟,诗人听到它们的叫声,又看到它们亲密快乐的样子,触景生情,引起了内心的感发,联想到人也该有一个美好的伴侣。这种由外物形象过渡到内心情意的表现手法就叫做“兴”。

比和兴,都是托物寓意,借景抒情,使诗歌形象生动,属于间接抒情。区别在于:兴是触景生情,由“物”及“心”;比是以情附景,由“心”及“物”。比是用景物打比方,作比拟;兴是用景物来寄托,象征。比显而兴隐。兴实际上是暗比,古代诗歌中举出鸟兽草木等等暗中透露用意的,都是兴。历代相传,某些景物竟成了特定情意的“代号”。例如,“芳草萋萋”本是同怀念远人相关;“子规(杜鹃)啼”隐含忧伤;“枯藤”、“老树”、“昏鸦”、“西风”,则透出凄凉。

不用比兴的,就是赋。但“敷陈而直言之”的赋也并不简单,不仅包括叙事写景、述志言情,还包括诗歌的章法结构,也就是把形象和情意组合起来的组织手段。这里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章法”。

(一)通篇只写形象,不明说情意。依靠形象描写来暗示思想感情,这是间接抒情。例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者通过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景物描写,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通篇用赋的手法。这样的抒情方式又叫“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也有的诗通篇主要写人事,描写细节活动。例如王建的《宫词》:“宫人拍手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并未明说宫女的心情,只描写了宫女的一个细节:把钱给并不相识的太监,打听宫外的情况。这就把禁闭宫中的宫女们的寂寞苦闷表现出来了。这是即事抒情,寓情于事。

也有的诗通篇写物。如虞世南的《蝉》:“垂缍(蝉头触须)饮清露,流响出疏(高)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面上写的是蝉,实际上写自己的胸怀抱负:果能自身高洁,不须凭借他人,自然声名远播。这种手法是托物言志,诗中的蝉实际是作者品格的象征。

(二)通篇主要写思想感情,不去描绘具体形象,但在抒发思想感情的语句中含有景物形象。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中提到“古人”、“来者”和“天地”,没有具体写某个人和怎样的天地。但联系到他登的幽州台(古代燕昭王招揽天下贤士的地方),可以使人想到“古人”、“来者”指的是燕昭王一类的贤人,可知他抒发的是怀才不遇、孤立无援的悲愤,而“天地”、“悠悠”则隐含着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而壮志难酬的感慨。这种手法叫“情中有景”,“景外含情”。

这种写法往往是跟“用典”结合起来的。“典”指典故,即历史上发生过的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句、传说。以写景为主的抒情诗,一般不用典故,因为用典不便描绘景物特点,不利于抒情。在以直接抒情为主的诗歌中,又当别论,如果所抒发的感情比较复杂深沉,在格律诗里表达要受到字数的限制,或者有些话不便明说,就可以用典故简练、含蓄地表达出来。抒情诗中运用的典故,相当于一些浓缩的形象。例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易水”、“黄金台”就是用典。相传燕昭王曾筑高台,上置千金,招揽天下贤士;易水是荆轲为报答燕太子丹而去刺秦王之前悲歌壮别友人的地方。用这两个典故写出了将士们知恩图报、不惜牺牲而浴血奋战的豪情。再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了汉文帝派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恢复他云中太守职任的典故,是作者在自比魏尚,希望朝廷重新启用自己,许多复杂的思想感情尽在寥寥数字之中。

(三)既写形象,也写思想感情,一篇之中,或“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或

“情景合一”。

先景后情的,前面写景,寓情于景,后面抒情,结尾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如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上阕写眼前之景,隐含几分凄凉,下阕触景生情,振作起来,旷达自勉。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面用景物烘托,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点明游子悲情。

先情后景的,开门见山,直陈胸臆,后面写景,以景结尾。例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前两句点明情意,后两句写景物来渲染。

以景结尾,比较含蓄,容易启发读者想像品味,一些送别怀人的诗常用这种方法。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真是恋恋不舍,情意绵绵。情景合一的,写景与写情交织在一起,或景中有情,或情中有景,难解难分。例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句句有景,句句含情,情景相生,隐隐透出作者的孤独寂寞、人生无常的伤感以及对大自然变中有常、宇宙永恒的达观认识。

清代学者王夫之谈到诗歌创作时说:“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意思是说,诗中虽然可以分出写景和写情的句子,但又是情景相生、紧密呼应的。情要藏在景中,景要融入情里,也就是要形象地抒情,含情地写景,而不要抽象地抒情,单纯地写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景中有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是情中有景。

情和景虽然“实不可离”,但并不是说二者地位相等,毕竟,情意是抒情诗的“统帅”,景物描写处于“三军”从属地位。因此,古代抒情诗常用景物来衬托情意。衬托又分两类:用美好的景物来映衬快乐的情感,或用凄苦的景物来映衬悲苦的情感,叫做陪衬,又叫烘托;反之,用凄苦的景物来映衬快乐,用美好的景物来映衬悲哀,叫做反衬。

衬托的手法,早在《诗经》里就有了。《君子于役》中写鸡栖、日落、牛羊回来,就是陪衬,烘托妇人对外出丈夫的思念。《采薇》写守边士兵的心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语助词,犹“兮”),雨雪霏霏。用“杨柳依依”之美景反衬士兵离家赴边时的愁苦,用“雨雪霏霏”之苦景反衬他回乡时的愉快,“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反衬。

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除上述之外,还有“重章叠句”、“虚实结合”、“夸张”、“对照”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例说了。

4.有关月亮的诗歌_抒情诗歌精选 篇四

《快乐的月亮》

那优雅的快乐女神

拒绝了太阳的盛情

翘首等待夜幕降临

携手风云繁星

共度爱的良辰

在风轻云淡中漫步

是她最惬意的时刻

品尝风脉脉温情的拂爱

体会云绵绵千般的柔情

她早已似醉如痴

她早就心花怒放

那爱的激流呀

让她仙姿佚貌

生辉熠熠

瞧!今夜

她披着若隐若现的风裙

驾着连绵起伏的祥云

在众星的呵护下

续写浪漫旅程

《两个月亮》

我望见两个月亮:

一般的样,不同的相。

一个这时正在天上,

披敞着雀毛的衣裳;

她不吝惜她的恩情,

满地全是她的金银。

她不忘故宫的琉璃,

三海间有她的清丽。

她跳出云头,跳上树,

又躲进新绿的藤萝。

她那样玲珑,那样美,

水底的鱼儿也得醉!

但她有一点子不好,

她老爱向瘦小里耗;

有时满天只见星点,

没了那迷人的圆脸,

虽则到时候照样回来,

但这份相思有些难挨!

还有那个你看不见,

虽则不提有多么艳!

她也有她醉涡的笑,

还有转动时的灵妙;

说慷慨她也从不让人,

可借你望不到我的园林!

可贵是她天边的法力,

常把我灵波向高里提:

我最爱那银涛的汹涌,

浪花里有音乐的银钟:

就那些马尾似的白沫,

也比得珠宝经过雕琢。

一轮完美的明月,

又况是永不残缺!

只要我闭上这一双跟。

她就婷婷的升上了天!

《月亮》

月亮也聒噪多舌

百千年前谁看过她

百千兄弟谁颂过她

爱情,友情或者复仇

露水初生时抒情已有因果

过去只是别人口中的传奇小说

而她只对今天喋喋不休

不休的柴米油盐

不休的悲欢离合

诗三百的水草

汉学府的兰芷

那些男男女女的比喻

庙堂里唱出了君臣

月亮唠叨的却只是生活

南方的采莲,北方的收割

她看着也听着

土地上换了不同角色

相同的却是收获

爱情和庄稼的收获

月亮说:

满载汗水和相思的是岁月

5.敦煌优秀抒情诗歌 篇五

掀起我遥远的 尘封许久的梦

不为那祁连山驻足

只愿聆听罗布泊的浩瀚

那种直插心底的命运放歌

明了心智 醉了此生

戈壁幻海的神秘

沙漠绿洲的清新

迷醉的不只是我和你

你,可曾记得他们的青春

是一样跳跃的青春啊

我从来不去刻意追悔一个激昂的生命

只是知道 这里有股神奇的力量

可以留守我不甘寂寞的心

我们曾一度轻狂的青春梦魇

你在哪里

是不是己经寻着三苗人的足迹

穿越了时空

当神工巧匠再次为塑像披上神秘的面纱

当马可波罗的身影再次闪现

当古老的典籍文献重新集聚

当我再次深深地注目你曾经的辉煌

你的神经应该紧张

自信和骄傲应该属于你

这漫长的五千年不应再只是个数字

敦煌

在这飞沙走石的漠北里

在追逐地平线的使者中

6.缘分抒情诗歌 篇六

你我走过的路,缠缠绵绵地伸延。

你天真烂熳的笑脸,好像在寒冬里,给我带来阳光的温暖。

你我没有为爱情高歌,只是让爱情像一条河,流过你我的心田。

缘分,当你我松开手,你就在我眼前走远,在没有交点的路上,只是一条单行线。

我跟在你的后面,却无法与你肩并肩。

7.中国古典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 篇七

【关键词】诗言志 抒情言志 形象 艺术手法

在《毛诗·大 序》中,对于诗歌的写作目的与动机,提出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观点:“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作诗的目的是为言志。然而是他的内心产生激荡,并有所感悟的情感是诗人作诗的动机。因此,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一开始就与抒情言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与西方诗歌相比,中国古典诗歌偏重抒情写意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存录和表述。因而朱自清先生推崇它为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远的影响。“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性质。“言”,即说,吐露表达;“志”即志意,人们内心的志向、意念,即思想感情。它揭示诗歌不是记事、议论的,而重在内心志意的表现。“诗言志”的观念说明古人对诗作为文艺的本质特征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与西方文学中的诗歌相比,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中西方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存在着一些差别。欧洲最早的诗歌是史诗。史诗作为叙事诗,它本身便是神话艺术化的产物。马克思曾谈到古希腊神话正是荷马史诗产生的摇篮。荷马史诗一方面以古希腊历史曾经发生过的远征地中海东岸小亚细亚的战争作为素材,另一方面又大量融进神话的因素,表现战争中的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及人面对自然所焕发的巨大的生命力。从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伊尼德》,到中世纪的英雄史诗,从神的英雄到人的英雄,以力量、勇敢、强悍、智慧为特征的英雄成为民族崇拜的对象,从而表现出西方民族的人生理想。而且它还影响到其后欧洲各国的长篇叙事诗创作。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歌德的《浮士德》,从表现巨大的外部冲突的英雄史诗发展为揭示人内心冲突的人的史诗。

二、 抒情写意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

中国古代文学既然重抒情,不重模仿,就使它对事物的描写一般不采取工笔细描、追求逼真的写实方法,而是多采取简略点染、追求神似的写意方法。当然,抒情写意也不能完全脱离具体形象,但具体形象一旦与感情相结合,就改变了它的本来面貌,成了非写实的写意。

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 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诗歌《游园不值》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从形象与抒情言志的关系上来归纳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诗歌中情意的表达不是通过抽象的说教来实现的。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具体可感的形象与情志的结合才实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

三、 抒情写意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中国古代文学的抒情传统, 加强了作品以情动人的力量和诗情画意之美,它使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自由在作品中得到了自由展现,这正表现了文学的本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能思维和有感情。人的思维能力使之认识到自我与环境的区别和对立,并力求改造环境,超越环境的制约,进入一个无限制的自由天地。但人类虽然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出新的物质存在,然而任何新的物质存在都有其不可违抗的自然法则,所以人类始终未能超越环境束缚;新物质的创造只是更多地满足了人的动物性生理需要,却未能使精神获得彻底自由。而只有在文学艺术中,人才能让感情自由驰骋,照主观愿望自由地创造出不受任何限制的新天地。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表明,它正抓住了诗歌的本质。 因此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感为基调,以具体动人的形象为载体,以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就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言志的辉煌,这与西方诗歌的叙事传统是截然不同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叶嘉莹. 好诗共欣赏. 中华书局,2007.

[3]王国维. 人间词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2.

8.离别抒情诗歌 篇八

在繁杂陌生的城市里

我们匆匆与恋爱告别

我们告别啼哭的年代

像春天一般迎着生机

像牵牛花铺满了大地

天地间只有我们----少年

我们辞去晶莹的玻璃弹珠

向着我们各自的世界前进

念着曾经种下的梦想前进

曾发誓要实现所有的所有

我们躺在岁月的床上叹息

我们枕着昨夜积下的成果

却忘记了明日等待的行程

我们躺在懒惰的梦想城里

却埋怨时不我待命运多舛

无所不想无所不成的---我们

现在,我的无知随同我一起

无论我是要天南还是要海北

我的自尊也会随同我一起

无论白天无论黑夜

他将永恒的紧紧地

与我生死与共的我们告别了冲动和愚昧

我们弥补着无知也努力着

放下狠话要走聪明人的路

我们追赶着时间

时光催促着我们

有人已成为金钱与名利的奴隶

有人正徘徊在自由与生存之间

幸运是我离他们都很是遥远呀

我不知道我将骑上怎样的骏马

我们就这样告别着路边的野花

告别着一座座即陌生又熟悉的城市

一切都是为了告别

在风中

9.现代抒情诗歌 篇九

其一 雪在飘

窗外不知什么时候飘起了雪花

勾起了我心中的小情绪

扔下手中的笔

跑到雪中享受此时的清爽

风带着雪花落在

你的身上头上

有的还调皮的钻入你的脖子

凉凉的柔柔的.

远处的建筑物

高大的树木

成了你落脚的栖息地

一会儿都成了白色的世界

绚丽的彩灯闪烁着五彩的颜色

洁白的雪花也变得多姿多彩

身后的脚印一会儿就被隐藏了

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

其实,飞舞的雪花在诉说

迷茫的掩盖只是一时

其二 雾

密密的尘埃结成茫茫的一片

近处的精致都变得模糊起来了

远处的一切都掌握在你的手心中

容纳了世界的所有

得意忘形的游走着

斜视着匆匆的路人

站在楼上尽力的远眺

收入眼底的只是失望

浮现在脑海里的是

家乡的青山和村落

依然还是那么迷恋

潺潺的小河流淌着

带去我欢快的心情

这温柔的杀手的侵略

一片净土也变得暧昧了

难道你真不知道

10.夜抒情诗歌 篇十

一种没有味道的黑

侵入眼,鼻,耳

在指间发隙

缠绕弥漫

跟着呼吸频率

到达肺里

夜来了

以一种温柔的狂热

不苟言笑的并排站的瘦长的路灯

一齐张开橘黄的眼

星星把自己点亮

挂在一匹柔软的黑色帷幔

月亮悄悄地透过冰凉的枝丫

碎碎的光斑像薄薄的`玻璃掉落地上

太静太静

月光

和窗里的呼吸声

都冻结成冰

而窗外是一双清醒的眼睛

像蚂蚁像野草

所有呼喊

没有回音

突然

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不悲不喜不言不语

也不离不弃

会不会

影子也有一颗心脏

包容悲伤与绝望

把灰色的液

换成鲜红的血

不知不觉

一种温暖的白钻到夜里

黑色慢慢被挤散

挡不住

抓不着

黎明侵占整个世界

恍惚孩童时

把纸板折成一个方盒

装几立方厘米黑夜

猜想白天它是否还在里边

11.爱你栀子抒情诗歌 篇十一

是谁的相思

染红了千树万树的桃花?

是那一抹浅浅的粉嫩

带着一缕淡淡的清香

用一份痴痴的情

谱写一支初夏的序曲。

//

在柔和的风中

婉婉徊徊

绵绵婉婉

撩起心绪的琴弦

弹奏着如花的心事

//

入夜

有风从帘幔吹来

带着淡淡的幽香

轻推轩窗

循着一缕幽香眺望

在清透的夜色下

看你宛若初生的栀子

//

素心裁月

白衣胜雪

清秀的妩媚

如莲的含蓄

袅袅生姿

清新脱俗

亭亭玉立在葳蕤的枝头

流漫着貌婉性娴的典雅

这情景似曾相识

熟悉而又模糊

感觉近在咫尺

却又触不可及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不是生离死别

却是天涯咫尺

似乎我的前生就在这里

//

人总是在最不经意的时刻

邂逅最心动的美丽

惊鸿一瞥

几番花醉泪

梦里花落

梦外清寒

阑干柔依

只喜这一朵洁白开在心海里

//

洁雅的花儿洋溢着温婉清丽

万千风情,无以伦比

有时仿佛初初停留的彩蝶

有时宛如回眸含情的微笑

有时又好似完美无暇的爱情

月风轻抚,清雅如斯

群袂翩然依依

灵魂为你涟漪遍地

蔓延了三生三世的期许

//

即使红尘繁花似锦

芬芳满溢

不恋的人亦看不见

她只愿为懂的人尘封它的妩媚

飘溢它的芬芳

懂得,便爱得值

//

在我心里

总希望做一个纤尘不染的女子

愿袭一身清香

乘一叶兰舟

划过秦时明月

穿过唐风宋雨

寻你在月色青青的柳岸

为你巧笑嫣然

拈花兰指

轻奏玉笛

倾尽我一生的温柔与诗意

//

为你着一袭素衣临风

融于素白

隐然成清雅风姿

行走于

遗世的画卷里

//

带着

从不丢失的印记

一袭清沁、清谧

花落枝头

在月光下曼妙、娉婷地盛开

氤氲流溢心底

随风而舞

一切都是因为爱你——栀子!

//

情丝万缕

激荡起无数涟漪

珍藏了三生三世的回忆

你淡淡的幽香

释放着初夏的薄凉

岁月轮回

仅仅是一个转身的距离

心若如你

漫步红尘不悲不喜

上一篇:齿轮泵工作原理分析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