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2024-08-10

浅谈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精选11篇)

1.浅谈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作者:施胜胜 张卫平

来源:《职业·中旬》2012年第07期

作为实践性和技能性突出的中职烹饪专业,构建起“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已势在必行。它既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学徒制的种种优势,又切合了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对烹饪中职教育在校企深度融合下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等进行了革新,呈现出许多优于其他培养模式的创新特色。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深度融合下,探索对中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创新,其根本意义在于:学校和企业在职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现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共同育人、风险共担。

1.有助于推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把工作岗位的技能训练与学校课堂的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也重视专业素养和从业技能的训练,增强了“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的融合度,成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有效化解了人才供需矛盾,也缓解了企业的“用工荒”。

2.有助于探索高技能烹饪人才培养体系

在烹饪中职教育中实施现代学徒制,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校企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二是“教、学、做”为一体,专业教学与顶岗实习紧密结合。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与浙北大酒店学徒制试点“浙北烹饪精英班”,根据双方制定的培养方案,试行工学交替学习,即对学徒制培养学生实行分时段交叉的理论和技能教学,实现教室与厨房、学校与企业的融合;试行两种考核评价方式,即学徒制培养学生要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重考核评价,考核合格的学生由企业招收为正式员工。

3.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

通过“教”可以把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掌握并运用一定的烹饪技艺。不仅如此,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能使企业提早介入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路径培养技能型人才。在传授专业理论和烹饪技能的同时,尤其需要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师傅”通过讲述自己和周边的一些真实案例来启发并告诫“徒弟”们,使参与学徒制

学习的学生“懂行规、有厨德”,徒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师傅的“认同作用”,感受着来自师傅德艺的熏陶和影响,有助于学生提早适应和习惯企业环境,提早接受企业文化,加深学生对企业的感情,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这也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重要特点。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框架

中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是学校和企业双元培养,学生具备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师资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培养任务的一种教学制度。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中职烹饪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餐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现代学徒制”旨在通过烹饪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坚持“厨德立人、厨艺立身、厨技立业”,使学生成为一名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基本功扎实、烹调技艺娴熟的现代厨师。

2.培养内容

(1)培养思路。现代学徒制是以学生为主体对象,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素质和烹饪技艺培养为基础;坚持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力,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2)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在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来设置课程,建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主要特征的适合学徒制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适合企业的项目课程。与此同时,现代学徒制模式要求理论与实践课程相互结合、交叉进行,其中实践实习课程应该占总课程的1/2以上,力求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听从师傅的指导,在“做”中学到更多实践技能。

(3)工学交替。在现代学徒制中,学徒的学习是在企业中的实训和课堂上的学习有机结合,目前可采用“1.5+0.5+1”的形式。即:前两年主要在中职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最基本的技能,第一学期以“企业体验”为主,第二学期开始“项目实训”和“轮岗实训”,采用“三天在学校、两天在企业”或“两周在学校、一周在企业”(根据企业的实际而定)的学习方式,其专业技能的要求和实训的内容均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最后一年到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3.培养方式

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亮点在于对传统培养方式的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克服以往师生关系中“一对多”的弊端以及实习时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发挥传统“师徒关系”中“一对一”的充分培养优势,让学生学到更多技能,有利于提高中职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

现代学徒制实施有一套标准的教学工作流程:提出学徒制教学改革方案→成立学徒制工作小组→聘请烹饪师傅→师傅专业技能表演→确定学徒名单→与师傅签订培养协议→公开隆重的拜师大典→实施学徒制教学→学徒制教学期中检查及研讨→学徒制教学期末检查及研讨。“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主要采用专业教师和烹饪师傅双管齐下,学校与烹饪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负责提供和挑选资深烹饪厨师作为学生的“师傅”,学校赋予“师傅”们一定的教育教学权利和义务,也对他们进行考核和监管。每个师傅需要带限定数额的学生,师徒比例不能过大,以免影响培训质量。烹饪师傅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自编讲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带领学徒深入行业一线学习调研。同时配备专职班主任或指派若干指导教师跟随,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和安全情况。

4.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是衡量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考量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学生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标尺。接受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要接受双重考核,既要接受学校教师的考核评价,也要接受企业师傅的考核评价。

在考核评价方式上,采取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为核心,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考核评价内容上,除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外,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资格认定考试、毕业宴席设计和制作,以及参加各类全国、全省烹饪技能大赛等项目的综合评定,考核合格者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由企业招收为正式员工。这种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也为其今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1.选好企业是前提

中职招生之前,在紧密合作的企业中选择实力强、资源丰富并热衷于职业教育的企业;由合作企业直接参与招生工作,按企业的用人标准通过面试的形式,根据学业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这些学生(学徒生)就相当于该企业的“后备员工”,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随着学徒制的不断推进,笔者所在的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就规定:今后就读中职学校的新生,先要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才能注册入学,或者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方可入学就读学校与浙北大酒店合作举办学徒制试点“浙北烹饪精英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签好协议是保证

在实施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学校与企业要签订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学生(家长)要与企业签订三年的学徒协议,在协议中要进一步明确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各自的职责。学校重点负责培养方案制定、教师和师傅的聘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日常管理工作等;企业重点负责学徒招

生、师傅选聘、带徒传艺、学徒聘用等;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和企业,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习和实习,自觉遵守学校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在企业实习期间要遵守安全制度。

3.聘好师傅是核心

要使学徒制真正发挥作用,承担师傅职责的人员必须是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资深人士,因此,企业和学校应通过相关制度,对师傅的选聘、指导等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荣誉激励,并对师傅的工作教学业绩进行有效评价。一方面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给师傅颁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优秀师傅评选,增强师傅的社会责任感和带徒育人意识。

4.建好机制是关键

为使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顺利成功运行,校企合作双方应构建起组织机构、经费保障和表彰奖励等机制。一是组织机构。建立由学校领导、企业主管、专业教师组成的学徒制工作小组,主要是负责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专业课程的建设、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学业的评价等等;同时,该小组还要负责选派优秀的厨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师傅),一般一个师傅不宜超过三个学生。二是经费保障。师傅既要承担企业工作任务,又要在技术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承担培养学生的重要责任。要使学徒制取得良好效果,师傅必须全力参与,其培训和指导经费必不可少;另外,学生在企业的实习经费也要有一定补贴。校企合作双方应从各自的职责范围出发,分别承担其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有关费用。三是表彰奖励。企业应建立师傅带徒弟的补贴金和表彰优秀师徒的制度,奖励培育有方的师傅和成绩优异的学徒。

2.浅谈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二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与思考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学徒制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 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制度, 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师傅带徒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徒制中, 知识和技能存在于实际操作的环境中, 学徒是在完成真实岗位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这种悠久的职业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当今社会经济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及经济全球化使得如何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劳动者成为许多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许多国家在吸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以及融合现代职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 发展了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企业工作本位职业培训与学校本位学历教育的紧密结合, 是生产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其核心要素与基本特征是校企一体化双元育人;学徒具有双重身份, 工学交替, 岗位成才[1]。目前, 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适合本国特点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美国的“合作性学徒制”等, 他们为本国经济的发展、招工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的解决以及校企合作教育形式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清远市地处粤北山区, 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依然是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缺口大和在岗员工素质不高与技术水平偏低的矛盾。为此,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经省教育厅批准, 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英德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4年, 是安徽海螺集团在华南地区投资设立的一家大型水泥熟料生产基地, 在册员工1100多人。公司采用当今国际最先进的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技术、集散式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一流的质量检测设备, 实现污水“零排放”, 各项生产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过调研获悉, 该公司的一线技术人员及部分管理人员存在学历偏低及理论水平不足的情况, 同时大部分低学历的员工有强烈的进一步求学愿望。鉴于此, 2012年, 该公司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联合实施现代学徒制, 首次招收符合条件的员工学员38人,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海螺班成立。

(一)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依托清远现代制造产业职教联盟, 在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指导下, 在英德海螺公司组建“厂中校” (企业教学点) 。成立“厂中校”管理委员会, 制定相关的运行管理制度, 由企业提供教学场所 (车间及教室) 、兼职教师、实习岗位, 学校投入师资、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确定“厂中校”管理机构及人员构成, 明确校企双方的权责和义务, 制定“厂中校”运行规章和考核制度。

(二) 搭建人才培养框架

“现代学徒制”培养的生源主要是企业在岗职工, 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员的岗位实际, 分析其岗位知识要求, 岗位操作技能, 同时结合学员的专业基础情况, 共同制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每位学员配备一名或多名师傅, 师傅由企业推荐, 学校考核认可。校内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培养学员, 校企双方对教师与师傅进行分工, 制定教师与师傅对学生的评价准则及考核方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海螺公司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 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 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 现代学徒制海螺班人才培养框架如图1所示。

(三) 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学徒制海螺班在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的指导和参与下, 校企“双导师”团队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 明确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能力和素质要求, 进而开发专业课程,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海螺企业职业岗位情况, 课程主要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 课程体系中分为四个主要的课程类型:岗位技术技能课程、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职业素质基础课程和学徒自选模块。构建海螺班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如图2所示。

(四) 双导师教学团队培养

在海螺班运行过程中, 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专业十分注重双导师教学团队的建设, 即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培养, 实施了校企互聘、双向交流, 建设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按照学校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团队培养标准, 培养了双导师带头人1名, 骨干教师3名, 企业骨干师傅10人。聘请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经验丰富的技师担任兼职教师, 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课程及教学资源开发, 师傅在企业进行在岗带徒实践教学;同时规范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 制定兼职教师课时补贴制度等。落实企业师傅教学考核评价制度, 定期对企业师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进行考核, 以确定是否继续聘用, 并建立企业师傅教学成果激励制度,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五) 教学评价设计

学校导师及企业师傅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 学校导师根据专业知识体系要求、企业师傅依据企业岗位技能标准共同制定考核方案, 学校导师主要须要通过笔试或面试等考核方式考查学徒的专业基本知识, 企业师傅根据学徒完成的岗位任务和业绩等考核学徒的专业核心能力, 最终加权得出学徒课程的学业成绩, 教学评价设计思路如图3所示。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我院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与推广树立了标杆, 带动了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等6个专业相继开办了7个现代学徒制班级;也为本专业进一步开展现代学徒制工作积累了经验。我院与清远美亚宝铝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现代学徒制美亚宝班于2014年9月开班, 与新玛基 (清远) 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现代学徒制新玛基班于2015年9月正式开班, 目前两个班级运行良好。

但是, 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由于缺乏相应的政府参与及企业激励机制, 目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深入度不够, 参与面还不够广。

2.对学徒关键能力的评价机制不够科学, 目前主要的衡量标准为是否获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而这很难切实反映学徒能力真正提高的程度, 因此, 建立一个科学的、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双导师教学团队”中的企业师傅存在着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足的情况, 需要引导企业师傅正确认识学徒在“岗位学习课程”中的重要性, 突破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惯性思维, 建立起现代学徒岗位能力培养机制。

4.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需要相互深入沟通,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实施人才培育, 共同制定评价考核方式, 才能够培养出学校满意、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合格学徒。由于没有建立起“双导师”的融合机制, 还停留在使用简单的方式进行沟通, 如会议、电话、电子邮件等, 双方沟通还远远不够。

参考文献

[1]赵鹏飞, 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2) :38-44.

[2]熊苹.走进现代学徒制:英国、澳大利亚现代学徒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浅谈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三

关键词:职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 机电专业教学 校企合作

中国分类号:G71

现在被广泛形象称之为的“现代学徒制”其实就是校企合作式的职业教育,是我们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目前,我校(厦门市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在基于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现代学徒制实践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题编号:FJJKCG14-386)的研究前提下,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也已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厦门市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在机电专业中实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既是机电专业教学在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它的主要教学模式是倡导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并且实行的是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是对传统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的一种递进。机电专业教学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有助于解决相关企业在招到合格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难题,最后也将是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服务企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发展途径。

虽然说,“现代学徒制”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也同样具有非常深刻的教育价值,但是“现代学徒制”在机电专业教学中走得通吗?虽然至今没有形成相关的特别行之有效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甚至还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特别主要的是相关政策的配套也很不完善,所以在我校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的模式也同样受到了这样那样的制约。特别是一定程度上出现的“学校热,企业冷”的现状,就是我们难于展开实施的普遍困局。我想,要使“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服务于机电专业教学,我们首先要充分了解支撑现代学徒制的几种要素以及实施措施,主要有:

1.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即学生、学校、企业的入学时候的合同的签订与自觉约定相结合。“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和学徒身份相互交替。学校在学生培养、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上应该与企业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实现双赢。所以,我校在教学研究方面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是招工即招生,首先通过与企业签订相关协议以求解决学生的员工身份问题。二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但是在这个上面,我们需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突破体制与机制的瓶颈,使校企合作纵深发展。

2.学习载体的重建,即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重构和重组。我校在机电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建成了颇具规模的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专门为机电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实践服务,有效地将企业任务与教学任务结合起来。教师以及企业的“师傅”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高效地将岗位工作任務与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并且做到与岗位对接课程,学校与企业合编课程教材,改变以往使用的教材与实习课在内容上脱节的现象。我们学校机电专业在教务处和就业处的合力配合和支持下,每年进行一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评价”的调查,通过企业的反馈意见和厦门市机电行业的发展情况,对专业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突出机电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开设企业特色课程,使专业教育努力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3.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即“工”与“学”的交替。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对于我们的工学交替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改变教学管理模式就是要依据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来选择教学组织管理的方式。实行校企合作,使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模式,即包括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进行学生评价。以合适的管理模式来为“现代学徒制”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管理上的支撑。也就是说,以“学校课堂教育+岗位师带徒技能培训”相结合为主要方式,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既继续发挥传统学徒制师傅带徒弟的手把手、一对一的优点,又充分发挥课堂授课的长处,进行集体授课。使企业提前介入培养人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学到真本事,而不是沦为廉价的劳动力。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一名学徒。

4.教学团队的建设,即实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协作和互补。“现代学徒制”要求机电专业的专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具备本专业领域内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而兼职教师是现代学徒制中“师傅”这一角色的主体,担任学校兼职教师、专业课教师指导师傅和学生技能导师3个职位,所以我们要有计划地组织这些兼职教师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和教育教学方法及综合执教能力的培训,使其具备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执教能力。

5.校内企业情境的创设,即企业文化的校园化体现。按照“校内基地生产化、 校外基地教学化”的理念,围绕学生技能的培养,经过几年的建设。虽然我们机电专业教学有相关的校外企业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进行校外实习,但是不能完全服务于我们的机电专业教学的需求。所以需要创设校园内的企业文化,根据“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下的要求来改变实训场所的环境以及教学策略来模拟企业。一是,实习场所名称的更改,由原来的“XX实训室”变为“XX工厂XX车间”,让学生意识到身份是企业员工,是学徒。二是,我们将实训场所的宣传标语换成“今天努力工作是为了明天有更好的工作”“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等。让学生到实训车间就有一种上班的感觉。三是,教师上课时采用工厂的管理模式,严格考勤制度,计入学生学分。四是,一个工作结束后教师要评选出“优秀员工”,并且对于每位“工人”要有工作鉴定。endprint

6.共享型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本着创新性、开放性、共享性原则,依托校园网平台。在“现代学徒制”的大环境中,机电专业已建设了专业建设标准库、课程资源库、培训资源库、专业素材库四大子库,校企共建了多门校本教材课程资源;中级维修电工培训、PLC编程员培训等培训资源,有虚拟仿真软件(主要服务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数控维修与调试专业等)4套,开发素材资源上百个。全部资源已在校园网络学习平台公开,以供师生共享使用。校内机电专业的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建立了个人空间以及专业教学资源库为专业教学及学生和合作企业员工自主学习提供了开放的平台,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区域共享。

7.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即针对性与发展性相协同的学习评价。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框架下,要建立以目标考核和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机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而且评价考核是实习教学和技能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的学生毕业必须获得毕业证书和一个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普通车工、 数控车工、焊工、维修电工等四个工种中的一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的评价更加是要要贯通校企,全面体现于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学习和实践环节。所以学生毕业时要由企业和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 学习成绩、 职业能力、 身体素质),优等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给予奖励,优先安排上岗及待遇从优,综合评价差或不合格者,企业可以让其待岗或降低待遇。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做到了:(一)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通过在模拟的企业环境和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施专业教育,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强化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 稳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切实提高了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与此同时, 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动参加专业学习或学历进修的教师多了, 热衷于教科研工作的教师多了, 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教师多了。(二)建立了校企共同参与的育人机制,“现代学徒制”不仅让学生能够就业, 而且也促进了企业对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的更好开发。企业参与培养学生的教育过程, 实现了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 共同检查教学质量的三大联合, 使我校的机电专业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直接与现代化生产相匹配。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 机电行业的发展、 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推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 形成了动态的、 开放的、 与社会进步同步的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与“现代学徒制”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1):21-27

[2]陈宏图,我国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6):17-18

[3] 王永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培育高端技能型人才 [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5(6):123-125.

[4]关晶,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77-83

[5] 刘一兵.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1,(5):99-100.

4.浅谈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四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项目导师制

一、现代学徒制发展概况

国外,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重心,辅之以课程讲授,以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参与为载体,以教师和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这一模式在以德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尤为完善。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企业广泛参与其中,大多数企业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双元制”模式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使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以及产品的高质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英国的学徒制教育体系:有效地将个人职业发展道路,用人单位对员工的人才培养投资,政府的公共资金辅助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最大化的发挥个人,社会,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作用。

国内,大力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如在江西新余市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新余市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模式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校主办,通过学徒对接岗位、学校对接企业、教育对

接产业,实现招生与招工互通、上课与上岗融合、毕业与就业衔接。企业先招工后培训再上岗。企业新招收的工人,上岗前,安排进职业学校培训。企业在与其签约之际,同时签订培训合同。学校先招生后学习再就业。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通过自身推荐,或人力资源市场与企业签订培养和就业协议,实行订单培养和协议就业,学生在校学习并进入企业带薪学徒。在2012年9月至今,重庆27所高校、中职学校相继启动旅游专业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还有许多高职院校,顺应高职教育发展潮流,结合本校实际,推行符合自身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面临的困境

教职成[2014]9号《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这就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现代学徒制教育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许多地方、院校也大力鼓励和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但是,在研究和实践的同时,出现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主要问题:国家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与学校很难协调统一;学生管理工作难;质量与考核体系难维持;经费支持难以保障。上述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三、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改革实践

尽管当前我省高职教育并不具备大规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条件,但这并不妨碍高职院校借鉴现代学徒制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学校)就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学校软件技术专业自2013年开始调整为移动应用开发方向,聘请技术能手指导特长生的项目开发、技能竞赛等,实施“项目导师制”的现代学徒制。

1、“项目导师制”的具体做法

以职业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进行“分层培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就业、就好业。师徒结队、个性化培养学生。每位“师傅”最多收6-10名“徒弟”,师傅为“徒弟”量身制订培养方案并负责实施。以真实项目(任务)、竞赛等为载体培养学生。“师傅”更多是通过企业项目(任务)、指导学生技能竞赛等来培养“徒弟”。

2、“项目导师制”的实施成效

提升了“徒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2014―2016年,“徒弟”先后在各级技能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湖南省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促进了“徒弟”就业、就好业。2015年毕业的6名“徒弟”在离校前全部签约,薪水比同专业学生平均高出50%左右。2016年毕业的10名“徒弟”在离校顶岗实习前全部签约,薪水比同专业学生平均高出80%左右。

3、对“项目导师制”的反思

总体来看,学校“项目导师制”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以及企业的认可,“徒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一方面,充分借鉴、吸收了现代学徒制的经验。一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就业、就好业”为目标,体现了就业导向;二是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紧密合作;三是加强考核,培养期结束后,学校按培养协议规定对“师傅”和“徒弟”进行考核,并基于考核结果进行奖罚。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要求“师傅”为“徒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四、我国高职试行现代学徒

1、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进

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总体策略。既可以自上而下,如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联合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再通过经验总结与交流来逐步推广。也可以自下而上,即由单个的高职院校进行各种形式的试点和试验,如实施带徒工程,逐步积累经验,将其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与提炼,并通过某种形式上升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度或文件,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

2、营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整体环境

首先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整体环境,通过出台诸如《校企合作促进法》《职业教育法实施细则》《学徒制培训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确立学徒制培训的法律地位,明确企业、学校和学生等各方的权、责、利,为试行和逐步推广现代学徒制提供法律依据与保障。二是要建立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政府应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利益与诉求,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和加入学徒培训,如对接受学徒的企业给予奖励或经费补贴,将学徒培训的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融合起来。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逐步形成企业公民文化,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企业充分认识到现代学徒制对于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引导高职教育形成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就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而言,由于政府在引导策略与方法上存在一定问题,导致我国高职教育一直未能形成以校企合作为基本途径的内涵发展模式。具体来看,一是政府对高职教育尤其是对其促进就业功能的期望值过高;二是政府对高职投入严重不足;三是政府对高职院校采取的“生均拨款+专项经费”投入方式弊端明显;四是政府对高职院校办学的干预过多;五是政府对高职院校采取了准政府机构的管理模式,从干部任免到收入分配,再到职称评定等,无不套用行政管理的模式,不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正因为如此,导致了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政府的供给引导不当,不但削弱了高职教育发展的供给引导动力,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反应动力。

因此,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高职院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不断完善高职办学的制度环境,大幅提高生均经费投入,大幅减少对高职院校办学的直接干预,使高职院校能真正面向市场独立办学,逐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途径、院校自主办学、行业评价、政府保障的高职内涵发展模式。

4、重视制度创新和方案设计

从实施项目导师制情况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在学习和借鉴现代学徒制时有两点非常关键。一是微观的制度创新,如学校为顺利实施“项目导师制”,专门出台了制度,学生在学期内可以整天或整周地进行实践,在学期外可以整月地进入企业学习和实践;制定了企业学习与课程学分的互换制度,学生在企业获得的学分可以代替其课程学习;二是科学、系统的方案设计,如“项目导师制”在实施之前,主要围绕着“师徒结队”“个性化培养”“企业环境培养”等关键词进行了系统的方案设计,使得“项目导师制”具备了很好的操作性。这为预期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5.浅谈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五

总 结 报 告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湘潭县劳动就业职业技术学校是2002年经湘潭市教育局批准创办的一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十四年来,学校积极探索符合职教规律、富有职教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就业渠道畅通可靠,社会声誉不断上升,多次受到各级政府和市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2011-2014年连续三年参加湘潭市的技能竞赛,获团体一等奖、优秀组织奖;2012年5月我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学生刘彬代表湘潭市参加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荣获机械加工类二等奖,2013年5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学生曾中怀代表湘潭市参加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荣获机械加工类二等奖;2006-2014年连续九年招生规模居全市民办学校首位;2005-2014年连续十年被评为“湘潭市职成教育综合评估先进单位”;2005年获“湖南省诚信单位”称号;2008年被评为“湘潭市十佳民办学校”;2008-2014年县人民政府授予我校 “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获湖南省教育厅“规范学校建设”奖励;2013年被评为“湘潭市优秀民办学校”;2015年被评为湖南省首批“省级骨干民办职校”。

机械技术专业创办于2004年,现有在校学生460人,专任教师26人,其中专业教师17人,市级专业带头人2人,市级精品课程2门。近5年来,在招生规模、培训规模、教学质量、技能竞赛成绩等方面,稳居湘潭市中等职业教育民办学校首位,2010年被湘潭市教育局认定为“市级示范专业”。2013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二、项目总体目标及建设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的以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对中等职校焊接技术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和意义进行分析;在对焊接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的调查分 析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出现代学徒制与本专业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促进现代学徒制在中等职业学校焊接技术专业所有课程的有效开展,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具体目标如下:

(1)人才培养目标

焊接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掌握基本的焊接理论知识,初步具有选择焊接材料和制定焊接工艺的能力,熟练掌握操作、保养焊接设备的能力和焊接质量控制方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面向生产第一线的能够操作焊接和气割设备、进行金属工件的焊接或切割成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既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同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业精神、实践能力。

(2)联合招生招工方式

专业设置要按照“对接产业办专业、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先后与中铁五新重工、湘潭三峰数控等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企业顶岗实训”等联合培养模式。为了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工作,走“校企融合、共育共管”深层次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后续要建立与企业的联合招生、招工模式的试点改革,调研企业对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要求,采用对接岗位的考试、面试的准入机制。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

(3)教学方案制订

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案的制订,先由老师制订教学方案并提出申请,再由老师所在部门审核,教学管理部门审批,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审批,完成以后再与企业协商具体事宜。教学方案制订的内容包括在学校、企业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笔记与学习完成以后的总结;对教师的考核以及企业师傅的考核等。

(4)课程体系的开发

课程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要抓手,是联接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纽带,指引着人才培养的方向。焊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紧跟现在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根据 2 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与三一集团、三峰数控、中铁五新重工等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的课程等适合现代学徒制教学的校本教材;形成以模块化、任务驱动、项目化的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方法,实施“三证书”制度。

(5)教学过程安排

在教学安排上,基础训练在学校完成;对于专业性、综合性实训教学则在企业中完成,确保实践教学课时占50%以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评价采用“双导师”负责制。在基础训练学习阶段,安排理实一体严格的考核模式,对于通过考核的学生,则安排后续企业学习;在企业学习过程由校内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6)相关标准和制度建设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学徒制校企战略协作协议》、《现代学徒制校外教学运行与过程考核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协议》、《现代学徒制教师、师傅津贴暂行规定》等各项管理制度,做好相关标准与制度建设。

(7)证书获取

现代学徒制在教学运行管理过程中,实行“三证书”制度,即: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工)、素质证书(学校与企业共同认可)。

三、项目组织实施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联合招生招工,稳定办学规模

1、实行订单培养、走校企合作之路,学校先后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几家大中型知名企业签订了定单培养、顶岗实习、就业安置协议。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增强了学校吸引力,2012—2015年全日制教育年招生人数均保持在200名以上。

2、实行“校企融合、共育共管”深层次办学模式。学校以教学车间和合作企业为主要依托,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学校与中铁五新重工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与技术推广服务,推广技术应用4项,教学车间创收50 余万元。

(二)创建了一个省级特色专业

2012年-2013年共投入资金120万元,提质改造焊工教学车间120平方米,添置焊接设备10台,增加实训工位10个,目前焊工教学车间共有45个工位,可容纳学生55人;微机房接入千兆光纤,4M到桌面,电脑全面升级,推动信息化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达到专业总课时的85%(含一体化教学),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2013年7月,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含焊工专业)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专业”。

(三)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1、建了课程教学资源库。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明确技能操作评定标准、能力领域、训练项目,修订课程方案,开发了《焊接实习实训》项目化校本教材。

2、学生技能考核试题库。参与了湘潭市教科院组织的学生基本技能考核试题库开发工作,开发了《焊接技术》等各10套技能抽考试题,建立了学生技能考核试题库。

(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近年来,焊接技术专业毕业生“双证书”通过率达100%,技能抽考合格率达100%,学生技能竞赛屡创佳绩。2012年刘彬获湖南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焊接技术”二等奖。2013年曾中怀获湖南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焊接技术”二等奖。2011-2014在湘潭市职业院校师生技能竞赛中屡居民办学校团体总分第一名;

2、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均为100%,其中对口就业率达96%,省内就业率达93%,就业稳定率达95%,就业半年后超3000元/月。我校学生胡火明从三一重工辞职自办富民农机厂,年收入达60万元。学生、家长、企业普遍满意。

(五)优化了“双师主体、素质优良”的教师团队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0人,其中专任教师6名,兼职教师4名,双师型教师8名,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7名。学校坚持以科研为引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该项目实施以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省市培训和企业实践,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特别是和企业师傅对学生共育共管,真正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岗位对接。

1、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2012年刘旺执教的《机械制造技术》获湘潭市中等职业学校“说专业”竞赛三等奖,苏连湘老师在2012年市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荣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尹博敏获市职业院校教师技能竞赛“焊接技术”二等奖。

2、提高了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1)2012年邓清波徐柏林的论文《中职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实施项目教学的思考》被市教育局评为“教师谈教改类”三等奖;(2)2012年王洪林的论文《对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被湘潭市教育局评为“主任淡专业”类三等奖;(3)2013年王洪林的论文《机械制造专业“专业+车间+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论文评审三等奖;(4)2014年廖建新的论文《浅谈焊工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中职教育课程建设》被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为二等奖;(5)2014年徐柏林的论文《浅谈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被湘潭市教育科学院评为二等奖。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焊接技术专业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具体如下:

1、焊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完成资料上传。

2、焊接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的相关教学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价需要完善,以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6.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篇六

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 简志华

摘 要: 本文结合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实施“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后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谈了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认为现代学徒制符合黄炎培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体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职业教育实践,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正确途径,提出了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在职业学校构建一整套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与方法的构想。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模式 思考 教学做合一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近两年来的探索与实践看,这一模式已经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但在探索与实验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困惑。因而当前对这种制度的推行,也引起了一些思考和议论。有的人把这种“半工半读”的现代学徒制和文革前后所进行的“教育革命”联系起来,担心重走以劳动代学习的老路,怕孩子学不到知识和技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现代学徒制做了一些研究,以解目前的某些疑虑。

一、“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正确途径

实施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适应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绝不单单是为了解决贫困学生求学的经济困难。其目的重在按照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去塑造和培养新型的生产一线的技术操作人员。

实施产教结合,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途径。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按照企业需求的人才规格、人才模式、人才特点进行培养,才能真正完成这一任务。当前提出的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现代

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半工半读制度既有继承性,又有时代的区别。六十年代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一味强调人的思想改造,把一种教育和学习制度放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斗争的背景之下,打上了很深的阶级烙印。其结果是把一场改革引入歧途,受“读书无用论”毒害,劳动成为学校的主要课程,且劳动是纯体力的,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劳动的目的被限定在思想意识和观念的改造上,给师生带来严重的心理压抑。可见,把今天所提倡的半工半读与文革前后的半工半读相提并论是一种误会。因为这是在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背景下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模式。

今天倡导的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是在产教结合、企校合作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使学生既学习理论知识又参与实践,既能在企业内进行有效的技能训练,又能给学生一定的经济补助。一年前,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就开始进行这样的试点。如何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生产,既确保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又使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同时又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是试点初期面对的主要矛盾。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这一模式得到逐步的完善,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而且被逐渐认定为是一种有效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成功选择。试点初期,该校就已有100余名学生实现了这种教育。随着实验的逐渐成熟,现在每名学生不仅能合格毕业,而且三年内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这对于经济困难的农村家庭来说,不能不是令举家欢迎的好事。改变了孩子,改变了家庭,也改变了困难的乡村。正如教育部有关领导所说:这种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制度的改革,而且也是最好的教育扶贫形式。

在半工半读过程中.学校始终严格遵守国家关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规定,对未满十六周岁的新生,不安排到工读班学习。对工读班,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保护措施等方面,一定做 2

到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

实践证明,学生一面学习,一面参加生产,实现了学有所成、学有所养、学有所得。学生边学习理论,边进行技能训练,边生产产品,融学习、训练、生产于一体。从教学计划看,基本符合教育部所提出的教学与实习对半安排的比例。并且实习安排在企业设在校内的车间里。这样提前介入企业,学生较早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经受了企业管理与生产过程的磨砺,逐渐成熟。对企业来说,既完成了一定的生产任务,又培养造就了一支充满朝气的新职工队伍,同时也打造了融企业、校园文化于一体的新的企业文化。

二、黄炎培关于“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精神

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在他的许多论著里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一面教、一面学,一面做,在教中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合一,重心在“学与做”的密切结合上。这实质上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职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的培养,取决于这种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黄炎培先生说:“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模式的前提在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一。”

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只有走进社会,走进企业,才能完成在校园内不可能完成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训练。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把企业引入学校,利用学校实训车间和康展集团下属的汽车修配厂的设施,与几家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在车间轮流交替上岗,企业派骨干技术人员指导学生,使学校实现了由消耗性实习变生产性实习。融生产与实习为一体。这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从生产与实习结合所取得的效益看,也恰恰印证了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客观性

与正确性。从根本上说,这也正是职业教育自身规律的体现。

黄炎培先生还说:办职业学校最大的难关,就是学生的出路。怎样才使学生有就业出路?关键在于学校要和企业实现最为紧密的联系。实现这种联系的最佳选择则是半工半读。许多学生毕业后即就业的实例,证明了这一命题的客观性。笔者引用黄炎培先生的论述目的在于进一步说明:半工半读、工学结合这种教学模式有其历史渊源,是已经被历史上的职业教育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三、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具体的、合理的职业教育实践

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是对英国现代学徒制、德国双元制等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借鉴和发展。英国从2003年起实施一种新型的国家现代学徒计划,力求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学校脱离企业的弊端,这是一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途径。

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是在传统学徒制现场教学的基础上.发展为现场教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工读交替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做法是:整个学徒期4~5年,第一年脱产到继续教育学院的训练中心学习,以后的几年培训在企业进行。在完成整个学徒期的训练计划并经过严格考核后.可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种现场教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工读交替的教学模式,是在传统的单纯的现场教学模式不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之后形成的。

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借鉴德国双元制实施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种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诸多优势。德国双元制的实质是由企业直接担负培养学徒工的任务,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大部分时间在企业。企业承担了无偿培训学生专业技能的责任。目前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实施的“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借鉴了德国的经验。例如:学生到企业实训,企业师傅负责技术指导;学校负责管理。企业支付学生生活津贴,学校 4

安排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双方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四、实行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构建一整套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与方法

一是要准确把握起点、确定目标。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实施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证明,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这一教育模式的起点,既要按照企业生产与用工的要求。又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身体素质能力以及心理状况,要从确保学生身体、心理、学业、技术和能力的健康发展与成长出发,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且一定要严格遵守国家所制定的劳动保护制度。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这样提出: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必须做到“三个不谈”:企业效益不好的不谈,安全卫生状况差的不谈,劳动强度过大的不谈。对选择参与这一教学模式学习的学生时定了三个标准:一是家庭困难的学生;二是必须年满16岁;三是要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品学兼优。这样做正是为了从根本上做到依法施教,真正全面实现培养目标。

二是重在教育教学和实操的过程。目前实施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旨在不断积累经验。要始终坚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标准,决不随意放松和降低要求。既不可用劳动代替理论学习.也不可以强化理论学习而削弱技能训练。应端正对学习的认识,建立这样的观念:读书是学习,参加生产实践也是学习,关键要做到两种学习的结合。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学生智力发展和身体成长的实际,一定要从学生身心成长阶段的特点出发。在这方面,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提出了四个“到位”:(1)教学管理到位。要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工学兼顾,既有足够的学习与动手实践的时间,也有足够的供学生活动、全面发展、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时间。(2)企业文化渗透到位。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劳动保护教育和企业文化渗透,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信念。(3)工学补贴到位。按时按 5

质按量发放生活补贴。(4)监督管理到位。学校与企业各自明确责任.既要坚持对学生的管理,也要严格对企业职责的监督,确保学生在学习和生产实习中应该得的劳动保护,维护自己的权益。要充分考虑处于成长期的学生的实际需要。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是以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对这一管理过程的严密督导为保障的。这些要求旨在帮助学生树立企业意识,按照企业对职工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作企业主人公的思想。

三是需要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强化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企业人、社会人。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强化学校和企业的人文积淀.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用人类社会长久积累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哺育学生,塑造学生的高尚灵魂和健康心理。让学生学会做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时,也必须克服把学生当作纯劳动力使用的倾向。要把这种人文教育渗透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7.浅谈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七

1 背景

1.1 人才严重缺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数据, 发达国家助产士和生育妇女比为1∶1 000, 而我国为1∶4 000;全球缺乏70多万助产士, 我国缺乏30多万;我国每千人口的助产士人数为0.03, 不到芬兰、瑞典、英国的1/20。我国助产士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不及发达国家, 也不及部分亚洲发展中国家。助产士人才严重缺乏, 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1.2 临床实践技能缺乏

目前, 我国的助产学仍从属于护理专业, 并非一门独立学科, 医疗教育、职业体系划分中均无助产士专业, 专业体系的缺乏使助产技术发展缓慢, 专业进程滞后。我国的助产士大多来自于护士行业, 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经过短暂的临床培训便成为助产士。护理专业学生缺乏助产相关技能, 且各医院又缺乏统一的助产士培养模式和标准。

基于此, 我校于2011年开设高职助产专业, 以满足各级医院对助产士的需求。同时, 为增强助产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 我校选择高职助产专业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 试行

助产专业试行现代学徒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试行时所面临的问题很多, 包括生源选择、教学医院合作、双导师选拔、课程体系改革、学生管理、人才培养考核等, 都需要作进一步的研讨。

2.1 生源选择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 经山东省教育厅和教育招生考试院批准, 我校成为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院校之一。随后我院针对助产专业现代学徒制单独制定了招生方案, 就招生对象、资格条件、培养模式及学生待遇等方面进行宣传说明, 每年招收50名助产专业学生进行现代学徒制培养。

2.2 教学医院合作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 (三甲) 与我校相邻, 其技术力量雄厚, 师资水平高, 且与我校有常年合作关系。为此, 我校选择益都中心医院作为合作医院, 开展高职助产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校院联合成立了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负责研究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及人才培养考核评价等工作, 同时协调和解决试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3 双导师选拔

双导师教学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特征, 导师的选拔至关重要。医院师傅选拔先由个人申请, 再由医院审核, 最后由领导小组召集专家, 从角色定位、职业道德、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岗位技能、教学能力和身心素质7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最终确定人选, 由校院双方联合发放临床实践教师聘书。入选试点专业师资队伍的学校教师同样要进行选拔, 选拔标准除常规要求外, 主要参考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双导师选出后, 领导小组应定期组织师傅集体备课, 召开师徒座谈会, 加强校院教师、师生间的沟通, 总结经验, 弥补不足, 进一步提高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效果。

2.4 课程体系改革

传统的助产专业课程设置只是在护理专业课程基础上略作修改, 临床实践技能训练严重缺乏, 与医院岗位需求有很大差距。与现代学徒制要求构建的课程体系相比, 传统的助产专业课程设置有两方面缺陷:一是岗位工作任务没有融入课程中, 弱化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二是课程固化植入, 占用课时, 教学安排困难。通过充分调研, 校院双方联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加强专业核心课程, 淡化公共基础课程。经过校院专家论证, 最终形成3个课程模块:人文素养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 其中核心是职业能力课程。

2.5 学生管理

经我校单独招生考试录取的学生, 必须在两年 (在校期) 内完成100学分的理论及实践技能课程学习。我校构建“三段理实交互培养模式”, 实行双主体育人, 双导师教学, 即第一学年以在校理论知识学习为主, 岗位实践为辅;第二学年半工半读, 每天上午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下午在医院进行临床实践;第三学年以医院临床实践为主, 理论学习为辅。除了常规的学生管理外, 辅导员必须依照该培养模式进行针对式管理。新生入学后, 辅导员先对其进行学业规划指导, 就学习性质、学习模式、实习就业等方面作逐一介绍;在临床实践期间, 教育学生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 尊重师长, 处理好医患关系,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 提高其职业素养。

2.6 人才培养考核

在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中, 理论课程教学及考核由学校按常规模式组织,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及考核则按照现代学徒制要求组织, 着重突出临床实践操作技能。校院双方共同制定技能考核办法, 包括科室常规考核和学期末考核。科室常规考核内容包括学习纪律、学习表现、学习内容及学习体会等, 师傅每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打分;学期末考核主要由校院专家组成考核组, 就教学大纲要求的实践技能操作进行考核, 根据学生操作水平打分。科室常规考核与学期末考核共成构成临床实践考核。

3 思考

3.1 政院校三者加强合作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近年来针对职业教育提出的一个新理念, 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但政府、医院及学校三者间未达成共识, 存在“校热院冷”的现象, 现代学徒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为此, 政府应出台具体政策, 加大主导力度;校院间应加强沟通与合作, 寻找利益契合点, 共同培养高质量人才。同时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 让社会和家庭充分了解现代学徒制。

3.2 学徒双重身份界定

2014年8月,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础, 各地要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现代学徒制要求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 签好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两个合同。招生与招工一体化难以实现, 主要原因是招录的高中起点学生不具备专业技术人员准入资格, 其医院职工的合法身份、工作职责及薪金待遇等现实问题缺少法律政策依据, 而现代医院用人必须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方能上岗。按现有获取卫生职业资格的相关规定, 高职在校生不能取得相应职业资格, 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医院职工。科学界定现代学徒制下学徒的双重身份, 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尚未对此进行科学界定, 同时又要求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我校创新思路, 在与合作医院充分协商的基础上, 以学生、医院和学校之间签订三方协议的方式, 内部界定学徒的双重身份, 合作医院认可学徒是医院临时工作人员, 以“临床实践教师助手”的身份参加临床实践工作。

3.3 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目前出现的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而提出的。我校选择高职助产专业试行现代学徒制, 就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助产士缺乏临床实践技能, 不能满足岗位需求。高职医学院校的教师大多是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 自身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实践技能水平不高, 且高职院校的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离医院真实工作环境有较大差距。为此, 我们应加强师资培养和实验设备建设, 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学校应制定青年教师定期到医院临床实践的措施, 并配以考核和激励机制, 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同时, 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 及时更新实验设备, 达到与医院同步。

4 总结

我校高职助产专业试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 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推进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需要政府、医院、学校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明确职责分工;同时, 高职院校应加强内涵建设, 树立品牌意识, 带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蒉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以学生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高职助产专业学生临床实践技能, 我校于2013年选择高职助产专业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 探索出一系列可行的培养措施, 本文就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

8.浅谈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八

【摘 要】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中国政治经济特点和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要求下构建的,具有较强的专业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主要适用于一般技能要求相对较高的专业,技术实用性越强,运行效果越好。目前,我国一些中职学校对理科、工科专业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 会计专业;现状;探索;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2

社会对中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量日益加大,但中职会计专业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与要求,因此常常出现了企业聘人难、学生就业难或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状,原因之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技能相断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需要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目前,我国一些中职学校对理科、工科专业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学习与借鉴。

我来自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广西玉林农业学校自办学以来,依托区域经济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导向,为玉林市、广西省甚至是全国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学校重视会计专业的建设以及会计人才的培养,于2012年入选广西五年职教攻坚115所示范特色职业院校,获得300万元经费支持,学校会计实训基地入选30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获得125万元经费支持,已建成现代化会计实训基地。最重要的是,我校依托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对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创新了“虚实交替、工学结合”基本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包含财务核算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综合基本技能,这对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方面提供了非常好的带头与示范作用,值得会计专业甚至是其他专业学习与推广,并加深研究与实践。我校会计专业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做了如下探讨。

一、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我校会计专业在课程体系上存在的问题

我学校会计专业是以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组成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摆脱学科教学模式的束缚,学习的大多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按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另外没有按照技能实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虽然加大了实习实训教学的力度,但由于受学科教育的影响,还不能按照现代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实习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账务处理,并不能真正运用到现实中。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短时间的实习使学生很难真正接触企业业务。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从以往“满堂灌”的方式转变为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引导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讲授过程中经常给学生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让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教师最后进行讲解、答疑。

2.我校会计专业在教学环节上存在的问题

在我校会计专业中,大部分的教师教育观念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上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和教材,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创新能力,再加上会计知识的原则性和规定性较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在实训课的时候,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也是账务处理,其实是准则、制度讲解的继续,是将平时做在作业纸上的作业改做在账册、凭证上而已,使实践课内容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师都是根据教材上的实训项目组织学生实训,由于人太多,而设备又少,很多学生都不参与实训或者是玩其他的东西。在对我校的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的有关教学的调查中,有60%的学生都反映会计知识枯燥乏味,内容复杂难掌握。

3.我校会计专业在师资队伍方面上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中职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并能及时掌握专业方面的新信息、新知识。我校的会计专业大部分教师大多都是刚毕业就立刻走上讲台,没有实际的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经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在教学中照本宣科,鹦鹉学舌,传授的“技能”犹如空中楼阁,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适应就业的需要。总之,师资短缺,整体素质偏低,“双师、素质型”教师不足。而随着我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师资不足越来越严重,师生比例越来越大,差不多快要达到1:50了,会计教师授课任务越来越重,大多数的会计教师一周都要上到20多节,也导致了授课质量的下降。

二、我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改革教学环节,创新课程体系

我校会计专业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新,减少理论课时,以“必须、用到”为原则。我校会计专业结合现代企业的要求,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采用模块式课程体系。通过邀请相关企业专家对现代企业会计岗位的要求进行分析,以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总结形成一个个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模块”。根据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思,在实践教学环节摒弃学科理念,展现实际会计工作岗位及其操作流程、管理制度与技能要求,使学校所学与工作所需保持一致。改变理论与实践教学孤立的问题。“课岗结合、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要求我们把教学活动与企业的会计岗位职责及工作内容相融合,以职业能力为标准,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师资培训模式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建立教师聘用、奖励、考核和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社会职业资格考试,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各项的国家级、自治区级的培训,同时聘请企业财务工作者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强化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同时我校会计专业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创新了我校会计专业师资培训的模式。每年寒暑假我校会计专业派出所有的一线教师到各个相关的校企合作企业去跟岗实习半个月。各位会计教师去到企业首先要从学徒做起,拜企业的员工为师。师徒双方本着自愿的原则,签订师徒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措施、期限,师徒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考核方式等。签订完协议后,给位老师就开始跟着师傅在企业了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学习。通过拜师学艺各位老师的教学、实训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各位老师在企业学习结束后,结束了学徒的生涯,然后就回到学校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训,成为学生的师傅。

3.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

中职会计专业的“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机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其中一元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传授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与并进行虚拟实训;另一元是指企业或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实际操作性训练。通过摸索总结,我校会计专业在实训时按照“课岗结合、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精心设置实训课程。按照岗位模块组织教学,使学生明晰岗位设置并掌握各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统一校企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和评价标准,使学生真正具有企业所要求的实际操作技能,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我校会计专业通过与金蝶玉林分公司、广州福斯特公司、玉林中茂商贸有限公司等10多家公司合作,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摸索出一些“课岗结合、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经验。邀请企业参与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校企双方根据企业财务岗位用人的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规格,按照职业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桥接相融。我们把学生送到合作的公司去实习,通过学徒制,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中,企业的师傅手把手教会学生企业财务会计的具体知识,让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理实结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与现实接轨,提升其就业技能。

相对传统学徒培训,现代学徒制在注重技能传授的同时,加强了知识的学习与素质的培养,从形式上的岗位与师傅传授到岗位与教室、师傅与教师联合传授,从传统的就业培训到系统的、规范的职业教育,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终身教育。我校会计专业将继续探索“课岗结合、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拉近校企之间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创新教学方法,理论够用为度,强化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建立和完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着力于培养职业意识好、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中职学校会计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文槿.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z]

[2]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M]

[3]宗鹏霞、姚鹏、陆德芳.校企“联姻”,共育技能型人才[J].中国校外教育,2012(8)

[4]翟吉林.以生为本,探索现代学徒制下专业课教学新模式[J].教师,2011(35)

9.浅谈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九

摘 要:本文以武汉铁路司机学校校企合作实践为例,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路径,以为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的现代学徒制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 培养模式 探索

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后,教育部于当年9月下发了《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进入了实质推进阶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以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的紧密结合为典型特征的新型学徒制度。它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和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诞生以德国双元制为重要标志。现在西方许多国家已实行了现代学徒制,但各国开展的模式却是多样化的,有德国的“双元制”、瑞士的“三元制”、英国的三级学徒制等。在现代学徒制不同的模式中,或注重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或采取结果控制。

我国现代学徒制尚处在试点阶段。在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应积极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走自己的道路。在这方面,笔者所在的学校――武汉铁路司机学校近年来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的一些做法,可以为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借鉴。

一、订单就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当前我国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实行现代学徒制,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作为利益主体之一,通常会用投资与回报的观点来看待现代学徒制。现实的情况是现代学徒制项目培养的人才到企业工作一定时间后,离职现象严重,企业的投资与回报不成正比,企业利益失衡;另一方面,学生由职业学校选拔,教学计划主要由职业学校制订,教学实施主要由职业学校老师承担,教学评估主要由职业学校主导,职业学校的话语权往往高于企业,企业参与失衡,削弱了企业的积极性,造成了推行现代学徒制遭遇了“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而推行订单就业,可有效避免“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

武汉铁路司机学校是一所以培养高级工和预备技师为主要目标的高级技工学校。近年来,抓住我国铁路和地铁行业快速发展,对一线技术工人需求量大的机遇,坚持“特色办校、质量立校、品牌兴校、和谐强校”,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订单就业为抓手,内强管理,外拓市场,先后与全国28家地铁公司和10多家铁路运输及工程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实现了订单就业模式,成功破解了招生难题,形成了“招生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学校连续五年报考学生与录取比例在5:1以上,订单学生高考成绩均在高职高专一批线以上,且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较好,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在校生均为高中毕业生的技工学校。

订单就业,招生即招工,不仅使职业学校赢得了生源,得到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也很好地解决了企业在实行现代学徒制、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因订单是企业根据自己的规模、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制订的用工计划,订单学生的另一种身份就是企业的准员工,是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因而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和责任出发,愿意投入。为了保证这些准员工的培养质量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保证这些准员工到企业后能够尽快上岗,独立工作,满足用工需求,企业会以需求为导向,从源头招生开始,主动参与教育培养全过程。笔者学校的订单就业,实质就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司”。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共同招生的做法是根据行业用工标准和企业用工需求,校企双方制订招生计划,其特点有二:一是实行属地招生,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校企双方共同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离职和流失;二是增加面试和体检环节,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从视力、身高等身体条件及形象气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把关,使招录的学生能够满足铁路和地铁行业特殊岗位用工的特定要求,避免学生日后因行业准入标准的原因被淘汰,给学校、企业、学生本人造成损失。

校企合作、订单就业,实现了学校、企业的双赢,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二、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

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相比,虽然形成的基础、意义和价值与传统的学徒制有很大的不同,其主体、形式、制度以及师生关系均发生了变化,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即都有师傅、徒弟以及师傅对徒弟的培训和指导,都强调“做中教、做中学”。

“做中教、做中学”在校企合作中具体体现为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现代学徒制最核心的部分。它要求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校企签订合作协议,职业院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在校企合作中,笔者学校采取“课堂讲授+软件演示+模拟训练+现场实习”的教学过程四步骤法实现工学结合。其具体做法是与合作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包括通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四个部分。计划中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的比例基本达到1∶1。无论哪种类型的课程,均按企业要求,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比如针对各家公司不同的车型)地开发教材,组织实施教学。突出有用、实用的特点,重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学校大力推行模块化、一体化、情境化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和完善实习实训设备。每一位学生在校学校期间,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专业,每学期除参加仿真训练(即软件演示)外,还要完成列车模拟驾驶等实训项目的学习任务。借助搭建好的校企合作的平台,第三学年订单班学生到各自所属的公司现场实习,期间公司会对这些准员工安排入职培训,由培训中心、安全质量处、人力资源部、技术安全部、调度部、客运部、车辆部、设施部等部门对他们进行安全意识、规章制度、职业道德、文明礼仪、职业规划的指导和培训。接着参加岗前培训,学生们所属的运营分公司会指定师傅对这些学生(准员工)进行包括专业理论、岗位技能、技能提升的指导和培训,企业的老师(师傅)还特别会就企业文化对这些学生(准员工)进行指导和培训,而这些都是在“做中教、做中学”中完成的。在现场实习期间,不同专业的学生,还需通过考试获得实习司机上岗证等职业资格证书。

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能够有效地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赫威斯的能力发展理论认为,学习者只有亲自完成一系列能够为职业发展提供帮助的典型工作任务,才能发展职业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了系统的专业知识,校内实训和在企业的现场实习为学生亲自完成一系列能够为职业发展提供帮助的典型工作任务提供了平台。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展了其职业能力。

三、共同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传统职业教育育人责任和就业风险均由学校承担,而现代学徒制则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共同承担风险。现代学徒制的特征,一是招生即招工;二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学徒)的培养。

校企合作中,共同育人采取的具体措施一般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材,共同组织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学,共同制定学生评价与考核标准,共同做好双师(教师与师傅)教学与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实训与就业工作。其中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职业院校的教师完成教授,并组织考核;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并由企业师傅完成对学生的考核。这种校企“双主体”共同育人平台的构建,明确了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落实了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形成利益相关方分工合作、共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是落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深入校企合作,在共同育人这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上,笔者学校大胆探索实践,摸索和创新了一些好的方法。校企合作中,作为共同育人的一方,笔者学校始终把用人单位的要求作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积极探索“教学过程一体化、技能训练职业化、校园文化企业化、班级文化班组化、学生管理员工化”教学管理模式,精心打造“准员工”。在教材开发上,依据校企共同制定的专业培养大纲,已编写校本教材和出版专业课教材50余种,自主开发城轨列车驾驶员、车辆检修工等3个职业资格标准和10多套仿真模拟操作软件。教材的编写等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将按常规学生需要在入职后在企业完成的一些学习培训内容和训练前置到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帮企业节约了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在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向学生灌输企业文化、企业理念,结合工作岗位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遵章守纪、安全正点、热情服务等方面的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现场实习,学校派老师跟队,与企业师傅一起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公司组织的重大活动,学校组织订单班学生参加。学校领导及招生就业等部门每年都会到合作企业拜访,并组织教师带着课题到合作企业调研,根据反馈的信息,改进相关工作。学校还对订单班以企业名冠名,如西安地铁司机班,南京地铁检修班,合肥地铁运输班、青岛地铁供电班、武汉车都有轨电车班等,以此增加学生的归属感。在争取企业支持的基础上,建立企业专家委员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定期到校开展讲座。

作为共同育人的另一方,企业全程参加对学生的培养,一些合作企业专门成立了公司“订单班”管理领导小组并选拔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订单班兼职教师队伍,负责进行公司管理模式、采用的设备、技术参数等方面的授课,补充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学生入校,一些合作企业即到校组织开班仪式,对订单班授旗。每年订单学生所属的各公司都会派人到校看望学生,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并要求订单班学生树立“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职业意识,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和公司各有专人,负责协调校企合作中“订单班”的问题以及学生日常行为、教学、实训等方面信息沟通和反馈,掌握学生日常动态。企业参与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学生(准员工)在校学习期间和现场实习之前,公司会分别组织中期考核和验收考试,淘汰不合格的学生(准员工)。一些公司还建立了奖学金制度,对在校学习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准员工)进行奖励。这些奖励和淘汰机制,培养了学生竞争的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校企深入合作中还建立了“订单班双班主任”制度,即除学校老师担任班主任外,公司还指定专业技术人员任班主任,参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除“双班主任”的互相沟通外,学生(准员工)也可通过“双班主任”通讯录或QQ群随时联系公司的班主任。建立“校企文化交流园地”,通过“每周一题和每月一文”的方式,共同提升教学质量。学校组织的重大活动,公司派员参加。

上述这些举措大大缩短了教育对象从“学生”到“员工”的距离,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和用人单位岗位标准与员工管理零对接,基本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是落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当前正在推进的现代学徒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其实施会远比我们遇到的情况复杂。笔者学校目前虽然还不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但之前确在校企合作中,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些成功经验,可为现代学徒制试点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0.浅谈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十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应转变培养人才的方式,现代学徒制教育方式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本文主要研究现代学徒制在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方法。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烹饪专业 应用

我国已进入现代化社会,传统的培养人才的方式已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各高校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烹饪教学中,发展学徒制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将传统学徒制的的优势得以创新,进而使职业院校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竞争力得以提高。

一、职业院校烹饪教育的现状

1.身生源质量下降,教育难度加大

烹饪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职业得不到社会尊重,且发展前景小,收入也不乐观,这种社会现象会给烹饪专业的学生带来自卑感,而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想要迫切成才,太过急于求成,加之社会压力的原因,使学生对自己和专业失去信心,另一方面,是专业?毫?过大,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效率低,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对于烹饪专业有兴趣的学生少之又少,学习烹饪专业和的学生普遍对专业没有兴趣,对烹饪的学习秉着得过且过的心态,造成教育难度加大。[1]

2.市场对烹饪专业学生的需求量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市场上的餐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与日俱增,餐饮行业中职位和工龄的不同,待遇和薪资也不同,这给学习烹饪专业的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因餐饮市场对厨师的工龄要求较长,这就造成了人口缺失,餐饮行业对专业人士的期望很大,给自身带来招聘压力,影响了职业院校的教学。[2]

3.教学内容落后

烹饪专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较大,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教材的内容也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教师对于讲课内容依然沿用几年前的方式,学生不能够接受前沿的专业知识,而教材内容也与现代社会不符,造成学生接受的知识无法适应市场上餐饮行业的需求。教师在授课时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对于实践课教师没有给予重视,学生不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毕业后不能适应市场要求。

二、学徒制的优势

1.促进院校和企业的合作

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式符合社会发展,能够推动院校员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专业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师傅带领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践课找出自身的不足,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对其进行再一次的指导。院校和企业应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分配给学生实习机会,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专业师傅的带领,使学生在院校和企业的帮助下得到更好的锻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能够马上通过实践运用到实际中去,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2.能够提高学生的责任心

传统的烹饪教学,教师只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烹饪专业的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会实践,因此,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学徒制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能够提前接受到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要求,院校和企业的合作还能够促进学生走专业化人才培养的道路,增加了学生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3.有利于构建培养人才体系

半工读的教学方式是现代学徒制模式的特点之一,学校和企业通过市场上餐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培养方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能够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一入学就会签订实习合同,表示学生不会缺少实习的机会,企业还会因此加强对学生实践的锻炼,建立培养人才体系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优化烹饪专业的教学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职业院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就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安排课程结构和课程设计,明确教育目标。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将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并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身作则,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知识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只有动手实践才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高学生对味道的品尝能力,并熟练掌握各种烹饪手法,使学生在高强度的训练下,学习烹饪方法,避免在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不能解决;烹饪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有要求,学生在烹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创新能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菜品进行创新,增加自身的竞争力,还能够完善自身实践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直接关系,院校建设教师队伍,能够提升烹饪专业教学质量,学生在优秀教师的带领下,才能够提升自身专业技能。院校可聘请专业教授来学校讲课,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的学习操作技能,在操作过程中若有问题,教授可以及时的讲解,更能加深学生对课程的记忆力,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3.更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模块学分制,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将岗位进行分化,使学生自由选择,也可安排学生根据院校当地的没事特色进行创新,鼓励学生到实习,并通过实习过程中,学生反应的情况进行及时解决,为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教师对学生烹饪的基本功应予以重视,若基本功没有掌握好,在工作中会增加难度,不利于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先进的技术,使学生了解到市场上最新鲜的知识,和用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进行职业规划。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餐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学徒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是教学改革的一大创新。想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就要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在不断探索中进步进而提高学生市场竞争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烹饪人才。

参考文献

11.浅谈机电专业学徒制模式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 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103-02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会计人才的摇篮。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造成会计人才与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当前需要一种高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概述

(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目标。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模式主要采用师徒传授和班级授课两种模式。班级授课的主要特征是对人才实行大批量的生产,在需求量上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然而采用这种培养方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显不高,人才的质量比较低;在师徒传授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人数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必须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在保证人才质量的同时满足企业对数量的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将目标定为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此,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理论知识不应该太多,只需要重视一些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应将重心放在动手操作能力方面,主要针对某一种专业的技能进行培训,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这是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最基本的目标。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内容。现代学徒制人才的培养内容要彰显中国特色,结合实际情况使现代学徒制发挥最大的作用,并且在每个学期中教学目标都要比较明确,其中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必须学习的内容,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实践活动时间。同时,课程的内容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教授专业课的过程中,邀请专业人士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教学内容。考试的形式分为考试和考查,考试的内容是专业的理论知识,考查的内容是专业实践课程,一般情况下是请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主要的评价标准也是由工作人员来制定。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方式。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两名以上的老师指导,这样老师能更加全面地去指导学生。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联合教育有利于提高会计人才的质量,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挑选企业的工作人员作为自己的师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去请教,师父也有责任和义务去对自己的徒弟负责,为了不影响教学的质量,每个师父所带的徒弟不能太多,高校要协助学生的师父来完成教学的内容,灵活地进行调整,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之下按时完成学习的内容。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用人单位的支持。虽然目前很多企业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特别感兴趣,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积极主动地给予支持,并且情况比较复杂。例如,很多高校的教务负责人表示,在实现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学校的学生数量比较多,很难找到合适的企业来进行实习,如果邀请企业单位的人来学校授课显然也是不现实的,与其他的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对操作环境的要求也很高,用人单位在这方面的支持还不够,包括在训练的场地、设备、人力和物力方面,因此在合作这方面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探讨和研究,共同完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采取合适的方式和手段对使得校企达到双赢的局面,消除企业的各种疑虑,获得用人单位的支持。

(二)缺乏对适用专业的论证。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职业进行详细的规划,规划得越细致实施的效果越好。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专业比较复杂,包含的主要模块有工、理、文三类,在这些专业中有很多都是不适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学生对这些内容往往不感兴趣,使用强制的方式效果必然会不明显,因此某些高校是否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是需要论证的。例如,在一些特殊的专业中,公路管理、国土资源的管理和法医等专业都是需要来考究的,如果能找到适合的用人单位对其进行培养也是非常值得去实施的,让学生早日地接触社会有利于在毕业的时候能更好地去适应和融合,这也是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的优势。

(三)“师父”的认证与监管不够严格,高职需要回归育人的本质。在实施高职教育学徒制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选择适合学生的师父是极为重要的,但目前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存在“师父”的认证与监管不够严格的情况。企业的用人单位必须通过严格的审查来选择“师父”,对“师父”的认证和监管一定要严格地按照程序进行,学校要适当地放宽对“师父”的要求,注重创造和实践的过程,避免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另外,在注重创新的过程中,一定不要脱离教书育人的本质,避免走入极端,严格地遵守教育的价值观和理念,避免片面地追求就业率和学生的成绩,注重知识文化的熏陶和渲染,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三、实施会计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一)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保障。调查发现,西方的一些学徒制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只有制定了严格的培养制度才能使实施的内容质量有保障。在制度中要明确规定校企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必要的情况下应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机构,明确办学资金的来源,这样能够体现出政府对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的重视,校企也能在合作中消除疑虑,提出更加大胆和实用性的建议,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也会更加强烈。同时,申请一定的支持资金,建立专门的资金制度来凸显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中重要的地位,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补偿优秀企业单位,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不断地去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经济效益,逐渐形成一种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的办学机制,使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发展更加有保障。总之,政府对合作单位的肯定可以极大地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校就业率的问题,不断地扩大合作的范围,通过高职教育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二)校企之间制定明确的法律条例,注重对适用专业的论证。为了保障高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质量,校企之间必须建立相应的法律条例,规范和合法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程序和步骤,要本着平等互利、相互信任、共同协商的原则明确责权,不仅保障学校的利益,而且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企业的“师父”不仅能够得到劳动的补偿,而且学生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法可依不仅有利于校企之间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根据每所高校不同的情况,对学校是否适合展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讨论和研究,不能采用一种强制的方式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受到更加高品质和适合学生发展的模式,因此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模式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跟风,一定要对自身的教育现状了解之后进行抉择。同时,也可以采用部分专业实施学徒制模式的培养方式,而一些不适合开展此种人才模式的专业采取一般的教育模式,两种人才模式进行相互结合才能达到最终的教育效果。

(三)采用灵活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回归高职教育的本质。要使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中去,需要在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合作的企业如果是大中型企业,那么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要以企业的学习内容为主;如果是中小型的企业,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国家的扶持,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信誉比较好的企业,灵活地利用竞争环境对学生进行培养。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也要进行适当地调整,将学徒的时间纳入参加会计师考试的工作年限,学生在企业学习之后可以参加助理会计师的考试,不断地去提高会计专业的吸引力。

无论哪一种教育培养的方式都必须回归到教育的本质,这是不能改变的原则。要促使高校师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教师的能力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即理论知识的专业程度和操作实践的经验,通过与高校进行项目合作,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为学生的教育提供良好的保障,必要的情况下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和教育,避免学生出现不必要的意外,适当地为学生减少压力,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发现问题要及时地去解决,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不断地改善高校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的情况,与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科学地利用政府的导向扶持政策,订立校企双方的明文法律文件,使得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更加有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培江,张洪安.高职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

[2]徐群英.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3

[3]黄享苟,郭自灿,陈卓.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

[4]孟迪云,赵芳.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5(2)

[5]彭思恒.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的探讨[J].商,2015(41)

[6]吴玉平.以“校中企”为载体,创新高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辽宁理工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J].财会学习,2016(3)

【作者简介】盘洋华(1979— ),男,瑶族,湖南永州人,讲师,会计师,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会计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会计与税务。

上一篇:现代农业的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下一篇:酒店酒店节能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