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are you doing?第六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what are you doing?第六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于学生对连加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掌握了连加的运算顺序,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并不存在困难。100以内的连加计算是以后学生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以前,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并掌握了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顺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在学习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根据所给的信息正确列出算式,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加法的含义,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在观察、比较、交流等学习活动中,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连加的方法解决问题,理解连加的运算顺序,并会计算。
难点:算法的多样性及优化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
口算卡、多媒体课件、小星星。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1.口算(出示口算卡):
4+3+1= 5+7+6= 9+1+4= 6+6+2=
9-6-2= 10+2-3=? 5-2+1=? 8-0-3=
师:先说说每一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过程。
师:刚才我们做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从左往右算。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从中你知道了什么?(有3个同学在折小星星,每个人折了6个,要求“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师:观察得很细致!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要求“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我是用加法列式解答的,算式是6+6+6=18(个)。
板书:6+6+6=18(个)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吗?算式中的3个“6”分别表示什么呢?
生1:题目说“每人折了6个”,也就是说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也折了6个,求“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就是把3个“6”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所以列式是6+6+6=18(个)。
师:真聪明!说得真清楚!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我是用数数的方法解答的。因为有3个同学,每人折6个小星星,那就是6个6个地数3次。1人折了6个,2个人就折了12个,3个人就折了18个。
板书:6个→12个→18个
生3:还可以列表解答。列表方法:
人数
☆数
生4:还可以先画图,再数出结果。
2.总结、比较解答的方法。
师:同学们想了很多解题的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1: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它简便些。
生2:我喜欢画图、数数的方法,因为它不容易错。
师:解题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是有道理的都可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解答方法。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9页“练习十八”第1、2题。(第2题重点练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练习时让学生先独立计算,再交流算法)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快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6+6+6=18(个)
6个→12个→18个
人数
☆数
2.what are you doing?第六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所教年级
三年级
选用教科书 书名
PEP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
教科书册次、课次
Book 2 , Unit 6 How many ? Part C Story time
课型
故事教学时间
40分钟
设计主题
围绕Zoom 和Zip 摘苹果比赛的故事,帮助学生在句子中理解单词,在故事中练习句型,并进行有效复习和拓展。
设计人
李艳梅、苏敏
授课老师
苏敏
1.本节与旧知相关性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为新编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art C Story time,我在教材内容安排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力,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Part C 中的Story time。本课时是Unit6最后一个课时,并且是教学故事的课时。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句型:How many...do you have? 及答语I have...以及20以内的数字的基础上,能理解新句子:Let’s have a race.Good idea!I won.并能灵活运用所学句型在情境中进行交流。最终通过生动形象地表演故事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英语学习效率和英语学习的各项能力。本课时的重点句型How many„?学生在本册的Unit2 和Unit3 中已有接触,在本单元中已进行重点学习。而对数字类的1-10单词在上册第六单元有所学习,11-20 在本单元已很好的掌握。所以本课在巩固旧知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与故事相关的更多的知识。也着重培养学生从词到句、从句到篇的口语表达能力。本课的教学设计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评价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唱、做、说、演等多种手段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培养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
2.教学设计思路
整体设计思路:
我在教材内容安排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力,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Story time。本课时是Unit6最后一个课时,并且是教学故事的课时。本课时中,我主要围绕Zoom 和Zip 摘苹果比赛的故事,帮助学生在句子中理解单词,在文章中练习句型,并进行有效复习和拓展,最后引导学生能生动形象,积极主动地表演故事。以便最终达到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英语的效率以及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的各项能力的目标。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本课时的重点句型How many„?学生在本单元中已重点学习,而对数字类的单词,学生也已很好的掌握。所以本课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新的单词,新的句型,并进一步拓展与故事相关的更多的知识。且学生从一年级到至今已学过两年多的新起点英语,他们的听说能力都比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个能力特点,培养学生从词到句、从句到篇,层层递进地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语言运用的过程。在课堂中设计各种贴近生活的语言情景,开展各种适合三年级孩子的游戏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口、动脑、交流合作的能力,注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教学目标分析
语言知识目标:
能听懂、会说、会用故事中出现的语句:Wow ,so many apples ,Let’s have a race.Good idea!I won.2.语言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理解故事内容,能够复述、表演故事内容。学习策略目标:
通过将英语和体育学科整合,把学生喜欢的拔河游戏带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创设真实情境。通过儿歌、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活动中掌握语言知识并理解故事含义。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白“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的道理。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能听懂、会说、会用故事中出现的语句。教学难点:能积极、主动且准确地复述、表演故事。
5.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目的
教师活动/方法
学生活动/学法
条件/手段
Sing a song: Apple song
旨在激活英语课堂气氛,降低教学难度,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中,更能树立学习信心,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1.First say: Here come two friends today.Welcome them to our class.2.Then say: Now Follow Zip and Zoom.并播放歌曲视频。
3.(after the song)Ask: Who sings better, Zip or Zoom ?引导学生回答Zip/ Zoom.Today Zip and Zoom have a race.4.Say:Let’s help them.把全班分为Team Zip and Team Zoom.)
1.(两位学生扮作Zip 和Zoom, 各自拿个苹果)sing the apple song and come into the classroom.2.All the students follow Zip and zoom.(在Zip 和Zoom的声音和动作感染下一起开心地,放松地演唱歌曲)3.在老师引导下回答Zip/ Zoom.并理解have a race.头饰 Video PPT
2.引出新句型:
“Wow, so many apples.Let’s pick up apples.Good idea.”
使学生在相对
真实的环境中理解,体验,学习新句Wow,so many fruits.Let’s pick up „.Good idea.并创设情景与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新句型,为后面的故事表演做好铺垫。
1.(老师拿着苹果)say: I like apples.Zip and Zoom like apples , too.What about you ?
2.There are many fruits in the fruit park.Zip and Zoom go to the park.They see many apples.What do they want to do?
3.(出示水果公园)引出句子:Wow, so many apples.Let’s pick up apples.Good idea.3.(出示课件并做动作)引导学生理解 pick up apples.4.Ask : What do they want to do ? They want to pick up apples.They want to have a race.1.Talk about fruits.2.Guess: what do they want to do ? 3.在老师地引导下理解句子:“Wow, so many apples.Let’s pick up apples.Good idea.” 4.Answer the question : What do they want to do ?
PPT
3.Challenge 1
Listen and read
根据学生的表现欲及好胜心都很强的特点,竞赛活动能调动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更高效地掌握重点知识。
Listen, read and imitate the dialogue.Listen, read and imitate the dialogue.PPT
4.Challenge 2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in groups.从句子到对话的操练到情景自由操练,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学生不但学习了新知识还复习了原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知识整合、灵活运用、相互合作的能力。
Look.so many other fruits , too.What do you want ?(引导学生pick up他们喜欢的水果)进行交流。
1.Revise fruit words : pear , grape, orange , banana, watermelon ,2.(四人小组)Talk like this : Group leader:
Wow, so many fruits!Let’s pick up fruits.A:Let’s pick up grapes.B:
Let’s pick up oranges.C:
Let’s pick up pears.Group leader:
Good idea.PPT
Challenge 3: Finish the form
激发学生思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
1.Say: Every group picked up so many fruits.Can you divide the fruits into groups ? 并告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样水果。2.出示课件做出示范。
Group leader:
How many
s do you have ? B: I have ….Group leader:
How many
s do you have ? C: I have ….Group leader:
How about you ? D:
I have ….Group leader:„ + „ +„ = „
Oh!We have….1.理解老师做的示范。
2.按要求把水果分类,并各自选择一样自己喜欢的水果。3.小组长完成表格并汇报: „ + … +… = …
Oh!We have….PPT
Chant
好的Chant简单易懂、上口快、容易记忆,节奏感强,轻松有趣,有助于学生的听、说、读的训练。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辅助作用。
播放Video,和学生一起chant。
观看Video,和老师一起chant。
PPT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通过带着问题观察图片,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推断能力。
1.教师说:Look at the picture and number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 How many apples does Zoom have ? How many apples does Zip have ?
3.课件出示表格(用来记录各自推断出Zip和Zoom的苹果数量)4.了解答案。
1.观察图片。
2.完成表格:写下自己通过图片中的数字所判断出Zip和Zoom的苹果数。
PPT
8.Challenge 4:
Read the sentence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捕捉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理解故事及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了解完学生推断的答案后)引导学生重新思考问题:How many apples does Zoom have? How many apples does Zip have ?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故事最后的图片,找到答案。3.出示第3个问题:Who won the race ? 4.Why?引发学生思考。
1.阅读故事的结尾找到2个问题的答案:How many apples does Zoom have?(Three)How many apples does Zip have ?
(Seventeen)
2.回答问题: Who won?(Zip won the race)3.思考Why?
PPT
9.引出道理:
A good method is half of success.让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在理解完小故事之后能归纳出一个大道理:好方法是成功的一半。
1.Teacher say : Zip won the race.Why ?(引导学生思考并找到答案)He has a basket.2.When we pick up apples ,we can use a basket.What else ?(出示盒子,桶以及袋子)3.Zoom is sad.Can you help him ?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
1.在老师引导下思考:Why did Zip win the race?并找到答案:He has a basket.2.引导学生想想:除了篮子,还有什么东西可用?
3.自己从故事中领悟道理:A good method is half of success.PPT
10.Listen and read
通过听读录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
播放录音
听并跟读对话
Recorder
11.Let’s act out
利用学生爱表演的天性,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进行表演,并为下步篇章地输出做好准备。指导学生形象生动地表演故事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表演,进一步巩固故事。
PPT
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Unit 6 How many ?
Part C Story time Wow, so many apples.Let’s have a race.Good idea.I won.6.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1.对小组的评价
以记分牌作为小组评价的标志,根据各小组的表现,教师给予学生加分的方式进行评价。2.对学生个人的评价:
教师采用不同层次的口头评价:如good, great, super, excellent等等对学生及时表扬。3.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A: 学生的自我评价:每个学生有一份评价表格,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随时进行评价。B: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good, great, super, cool, try harder, excellent等等。
3.what are you doing?第六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用乘法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的内容。教材上只要求学生掌握相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问题,相应的例题也只有一个,但我觉得应该有所提升,结合前一个课时所学乘加乘减,我在原来例题的基础上另外设计了两个例题。另外我设置了走进卡通世界的情景,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练习设计中,我注意了多样性和开放性。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以“羊羊们的任务”为主线,以懒羊羊的“大象工厂”任务、喜羊羊的“松鼠摘松果”的任务、美羊羊的“小树林”任务,再结合参观“村长考验”、“灰太狼盗桃”“森林湖畔”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童话情景并且整个流程都是连贯的,有很自然的衔接,将新授和练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材料充满了趣味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这样设计,不仅使应用题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去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并且着重要求讲出为什么。三个任务的设置也不是随意选取,第一个是解决乘法的简单问题,第二个是用乘加和乘减解决问题,第三个是乘加和乘减解决问题,而且还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方法解决。 这堂课的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能够投入到所设情境中,学习效果不错。不足之处就是练习的设计层次感不是很好,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注意到这个问题。
4.what are you doing?第六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教材P55~56页练习七5~9。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退位减的口算过程,并能正确地、熟练地口算出已经学过的计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69一9= 78一7= 32一7=
84一6 = 46一8= 23一6=
55一8= 60一6= 83一9=
(直接说得数,并指名说说84一6、60一6你是怎样算的?)
二、练习设计:
1.练习七第五题: 算一算,比一比。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
(1) 第1组的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65-4先从个位上减,65-40先从十位上减)
(2) 第2组的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76-6个位够减,不需要退位,76-8个位不够减,需要退位。)
(3) 第4组的两道题为什么53-4的差是四十几,54-3是五十几?
2.练习七第六题:
(1) 判断一下题中的8道题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需要退位,每题的得数是几十多。
(2) 学生计算并与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
3.练习七第七题:
(1)老师说明题意:用题中的每一位数字分别减去8和5。
(2)同桌同学互相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好。
4.练习七第八题:
(1)12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5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时说一说60一20、40+32、61一4、45+9这四道题是怎样算的?
(2)统计正确率,了解错题情况,及时订正。
5.练习七第九题:
(1)出示第9题,仔细观察并提问:图中的三位同学分别买了什么商品?它们的价格是多少元?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时说说解题思路。(求男孩比女孩多用多少元、就是求买书包比买钢笔多用多少元,也就是求34比8多多少?)
(4)指导学生集体口答。
(5)以游戏形式围绕第9题进行提问题的练习。
三、堂上小测:
1、写出卡片上每个数减8得多少?
23 43 94 75 57 16 34 83 25 42
2、直接写出得数。
36+3= 47-20= 58-6= 73-8=
27-9= 64+4= 80-7= 25+9=
三、从90里连续减9,把每次减得的差写在横线上。
90 81
从37里连续减5,把每次减得的差写在横线上。
37
四、(1)36比8多多少? (2)4比21少多少?
5.what are you doing?第六课时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公式解答有关梯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 熟练掌握梯形面积公式。
3、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相关知识:
1、指名说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分别怎样计算?用公式怎样表示?用字母呢?
2、你能说说这些图形我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推导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同桌互说)
3、师小结:
4、说说求以上三种图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二、练习4-8题。
1、独立完成第5题。
先指名说说什么叫横截面;然后各自完成。
说说解答要点。小组订正。
2、同桌合作完成第6题。
讨论说说:你理解计算圆木总根数这个公式吗?它与梯形面积公式有什么联系?
如果上层有5根,底层有25根,每相邻两层相差1根,那么一共有多少根圆木呢?(各自练习,然后交流订正。)
3、独立完成第4题,然后交流反馈。
4、小组合作完成选作题:第8题。
三、课堂练习(补充综合练习)
(一)、填空:
(1)27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4公顷=( )平方米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9分米,高是底的2倍,它的面积( )平方分米。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2厘米,面积是156平方厘米,高是( )厘米。
(4)一个三角形的底是4分米,高是30厘米,面积是( )平方分米。
(5)一个三角形的高是7分米,底是8分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6)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7)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比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少12.5平方分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8)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如果三角形的高是10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米;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0米,三角形的高是( )米。
(9)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形。
(10)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5厘米,高是8.8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11)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分米5厘米,高是底的1.2倍,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2)梯形的上底增加3厘米,下底减少3厘米,高不变,面积( )。
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做完一个订正一个。
(二)、判断题。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 )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分米,高是20厘米,面积是100平方分米。( )
(3)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2平方米,高是6米,底是7米。( )
(4)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5)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6)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7)三角形的底越长,面积就越大。( )
(8)三角形的底扩大2倍,高扩大3倍,面积就扩大6倍。( )
(9)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于梯形面积。( )
(10)梯形的上底下底越长,面积越大。( )
(11)任何一个梯形都可以分成两个等高的三角形。( )
(12)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课件出示,学生手势完成,说理由。
四、课堂小结。
第七课时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92和93页 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
知道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图形面积的和(或差);
能正确地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并能灵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教具: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七巧板拼成的图形,你觉得它们像什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它们分别是由哪些简图表组成的?
2、说一说我们学过图形面积的计算。
3、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认识组合图形
我们已经学习了五种平面图形,请同学们从这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中挑几个,拼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并想想你拼的图形像什么?(学生独立拼摆。)
师:谁愿意把你拼的图形展示给大家?(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拼出的图形,并说说像什么。)
分别说出这些图形是由哪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
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
二、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1、出示例4图片,怎样计算墙的面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在题卡上画出分割的方法,并试着计算出它的面积。
2、组织学生汇报,展示学生不同的分割方法。
3、师: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呢?(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4、师总结: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会有多种算法,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多动脑筋,选择自己喜欢而且又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在对组合图形分割的时候,也要根据给出的已知条件来进行分割。一定要分割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93做一做。
2、练习十八第2题。用多种方法计算队旗的面积。
⑴、师:现在学校准备为各班重新制作一面队旗,如果这个任务交给你,你打算怎么做?队旗的标准大小是这样的。(出示图片)在题卡上画出你的想法,并计算出一面队旗要用多少布?
教师板书:S长方形-S三角形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⑵、师:这种方法与之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不同点)
⑶、师总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把一个组合图形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求得面积后再相加;也可以把一个组合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再从中减去一部分。
四、课堂小结: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吧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之和
分割法、添补法
加法计算和减法计算
第八课时 组合图形的面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八第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组合图形,进一步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知识解解决问题。
教具: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点
提问:什么是组合图形?(由几个简单图形组成的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般有几种方法?(分割法、添补法)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八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1)分割法。
把它分割成两个梯形,求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和。
[(60+45)×(30÷2)÷2]×2
把它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求这三个图形的面积和。
30×45+[30÷2×(60-45)÷2]×2
(2)添补法
添上一个三角形,求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差。
(30×60)-[30×(60-45)÷2
2、练习十八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本题解题思路是:空心地砖实际占地面积=大正方形面积-小正方形面积
3、练习十八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本题解题思路是:草地的面积=梯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4、练习十八第5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尤其是要指导学生看图,它不是两幅图,而是一个组合图形的分解图。
接着,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10)×12÷2-3×4÷2-(4+6)×4÷2
5、练习十八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
10×20+20×10÷2
6、练习十八第7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明确要求火箭模型平面图的面积,就是求图中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的总面积。
接着,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8×10÷2+8×70+(8+16)×8÷2
三、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95页练习十八的第8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明确要求各部分的面积应先求出总面积(即图中长方形的面积),然后,根据各部分与总面积之间的关系分别求出相应的面积。
接着,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们有什么体会?
第九课时 整理和复习
复习内容:课本第96-97页教学内容。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将本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巩固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结合说一说、算一算等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3、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体会整理和复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再现知识
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已基本结束,请你们回忆一下,这个单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指名学生回答。
看来,这个单元学的知识和方法真不少,如果你们将你们刚才的回答进行一下整理,相信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会理解得更清楚。下面,同学们就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整理得又清楚又有特色。
小组展示自己的整理结果,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教科书第96页也对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整理,(出示下面的知识结构图)你会看这张知识结构图吗?你会把这张知识结构图填写完整吗?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把这些公式填写在书上。
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组合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哪些基本方法?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二、巩固深化
1、复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右图是一个梯形,当上底分别是6cm,4cm,2cm 和1cm时,梯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议一议:
(1)当上底为0时,这个图形变成了什么图形?面积怎样计算?
(2)当上底为30cm时,这个图形变成了什么图形?面积怎样计算?
通过这样的变化,你们知道些什么?
通过这样的变化,说明了图形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特定的情况下是可以互相转化。
2、复习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这个问题。
三、拓展应用
1、自学。让学生自学教科书第96“你知道吗?”内容
2、检查。
通过自学,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体会?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分割、移补法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 公式的过程。
你能用类似的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组织学生交流想法。
具体方法可参考如下:
推导过程:
从梯形的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
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6.第六课时 回收废品 篇六
回收废品
教学内容:教科书30—31页。(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的分析方法、解题思路、计算。)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2、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一些问题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的分析方法、解题思路。教学难点: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关键:
把这一问题转化为学具操作。教具准备: 学具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塑料的危害吗?小林、小红、小青利用假期回收塑料制品,你们想看一看他们回收的情况吗?
出示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问题: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袋?)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1、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1)摆一摆小红收集的塑料瓶个数。你想怎样摆?小组研究。汇报:
先摆小林收集的23个,再摆比小林多收集的6个。怎样列式解答?
23+6=29(个)
(2)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哪个信息最关键?(小红比小林多收集6个塑料瓶)
2、收集了多少个塑料袋? 你能摆一摆小青收集的塑料袋的个数吗?并列式计算。算式:26-4=22(个)哪个信息最关键?(小青比小林少收集4个塑料袋)
三、理解应用,巩固新知
1、练一练的1、2题。
先看图弄清从图中知道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再用学具摆一摆,然后再列式计算。
2、计算: 31页3题。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开放题:每个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喜欢的问题,并列式计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作业反馈:
7.《比例之第六课时》教案 篇七
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
2、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重点难点:
1、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3)根据对1: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
(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
2、做试一试。
(1)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2)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3)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再组织交流
2、做练习八第4题
重点知道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做练习八第5题。
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4、做练习八第6题
学生独立做题,投影展示,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八第7题
互相讨论解决问题,集体校对。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五、课堂作业
8.八下第六单元教案《诗》3课时 篇八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诗五首》(3课时)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诗五首》(3课时) 30.诗五首 目标定向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4)。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来源:(blog.sina.com.cn/s/blog_50dae4070100jvfv.html) - 语文八(下)30.诗五首(3课时)_曹静_新浪博客 来源:(blog.sina.com.cn/s/blog_3d20ee2f0100jncp.html) -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诗五首》(3课时)_红尘如歌_新浪博客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n
9.what are you doing?第六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表演《顽皮的杜鹃》,听辨两音填入括号内;聆听《森林深处的杜鹃》;创作4小节曲调。
2.杜鹃是可爱的动物,在感受、体验以“杜鹃”为题材的四首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即兴创作表演活动,以表达我们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低音掌握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
2.唱好《顽皮的杜鹃》。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问:谁有过去大森林的体验?也许我们大部分都没有去过。能称森林的是几万株几十万株的大树组成的茫茫一大片大树。今天要欣赏的作品是《森林深处的杜鹃》,你能从音乐声中想像吗?
二、欣赏
1.聆听《森林深处的杜鹃》
2.当你听到是你想像中的森林景色时请站起来?
3.师生讨论。
模仿杜鹃的叫声吗?
?你能
4.复听乐曲:要求,把你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用你认为最方便、最能表现的形式表达出来。如:简笔画、身体的动作……边听边表现,要保持教室安静能听清音乐,自由想像。5.简单介绍圣-桑的《动物狂欢节》。
三、学唱歌曲。
1、轻声学唱:注意唱“咕咕”时要短促、跳跃,想像
2、用口风琴找到1=F的“531”三音,按课本中的要求吹奏
3、表演唱:以三人为一组进行即兴表演。甲为歌曲主人翁“我”,边唱边表演。乙为杜鹃鸟,在规定时间内唱。
四、“音乐游乐宫”:
123、复习已学过的音高(注意唱准,尤其是两音的音准),讲解低音点(在记谱中,除了从八音外,还有低音区的音,简谱中用音符下面加点来表示,如“567”的低音就用来表示)。教师示范“5674、手势游戏。出示《顽皮的杜鹃》前4小节曲谱,让学生尝试视唱。
5、听辨训练:听出乐句的重复部分及出现最多的两个音是什么音?在什么时候出现?
6五、教学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马是人类的好朋友。在感受、体验以“马”为题材的四首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即兴创作表演活动,以表达我们对动物的一片爱心。
2.唱好《我心爱的小马车》。
教学重难点:
1.试用八个音即兴创作4小节曲调,唱自己的歌。
教学过程:
1.准备一段内蒙古大草原举行赛马盛会的录像,以及一段二胡演奏。如班上有学生会拉二胡或教师本人会二胡演奏
2.播放内蒙古人民赛马盛会的录像让学生感受赛马时
3.设问:刚才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什么场景?
45.听听二胡的音色,讲讲二胡的主要结构与发音原理:二根弦,一个共鸣箱,一把弓。弓摩擦弦,振动发声,由共
6.聆听第一乐段主题。
音乐主要运用什么节奏型表现这种气氛?
7.聆听第二乐段的主题:
8.设问:这段音乐与第一乐段音乐比较,又表达了
?比赛的怎样情景?
同情景吗? 仿一下吗? 9.再听第二乐段。
?
?你能模10.完整地听全曲,边听边看课本上的五幅插图。听
完后谁能把这场赛马盛会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11.复听全曲,边听边用节奏乐器、或人声表演赛马时的情景。
12.歌曲《我心爱的小马车》的节奏较复杂,音程跳动
?
要求:你能把你印象最深的几句模仿唱一唱吗?
14.创作4
10.what are you doing?第六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2011-12-01 21:16:36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A Let’s learn 部分的黑体单词:stream, rain, cloud, sun, 听说认读白体单词:vapour
2.能够听、说、认读句子:Where does the rain come from? 并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
3.能够完成Let’s find out的任务。
4.学唱歌曲《Little Water Drop》.5.了解水结成冰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重点单词:stream, rain, cloud, sun, vapour。教师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巧记单词,并结合句型替换关键词,在情景中学习新单词。
2.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句型: Where does the rain come from?并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
【教学准备】
1.与本课时相关的教学挂图。
2.录音机和本单元的教学录音带。课件:各种水的声音
【教学过程】
Step 1:Pre-paration
1.上课开始,教师通过教学媒体资源给学生呈现英语童谣《Little water drop》.让学生静静地欣赏、感受。
2.教师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做Free Talk.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 „
T: Do you like rainy /sunny days?
S: „
T: What do you do every day?
S: „
T: Where does the water come from?
Step2: Presentation:
1.教师对学生说:“We drink water every day.We need water every day.What else needs water? Where does the water come from?”
2.教师简笔画“雨”,并对学生说:“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rain.Where does it come from? Does it come from the sky? 教师帮助学生回答It comes from the cloud.”用简笔画出cloud的图,将单词板书并进行教授教读。
3.教师用简笔画在原先的rain和cloud 下面画stream,自然而然的引出stream,板书并教读。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听海,让学生听各种水的声音,猜猜是什么,复习sea, river,并比较stream, lake 和river的区别。
4.教师用简笔画在stream 上面画sun ,教师夸张的描述太阳的火辣,引导学生想象溪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发热变成vapour。
5.听录音,并跟读
Step3: Practice:
1.教师找生抽词卡,如抽到: cloud,下面学生就问:Cloud, cloud, Where does the cloud come from? 上面学生回答:“It comes from the stream,依此类推,如果是stop,就换人重新开始。
2.教师把70页“Let’s find out”的教学挂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认真看图,教师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请一名学生示范回答:“I can see the stream.”然后学生五人一组找出图中的景物,用英文表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家园的意识。
Step 4: Production
1.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和大家一起拍手说唱自编儿歌。
Cloud, cloud, where does the cloud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vapour.Vapour, vapour, where does the cloud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Stream.Stream, stream, where does the stream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rain,Rain, rain, where does the rain come from?
It comes form the clouds.2.教师给学生呈现Good to know 的教学挂图,先让学生认真看挂图,然后教师结合挂图给学生介绍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形式,Step 5:Homework
【what are you doing?第六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故乡课时教学设计09-26
2-3课时教学设计06-11
《狼和鹿》课时教学实录09-03
《风筝》第1课时教学设计06-19
《夜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06-21
《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8-13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9-10
《日本》教学设计(第1课时)10-10
水乡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