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全套(共4篇)
1.高中语文教案全套 篇一
1.教学重点
(1)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中间物质──rna的基本单位、化学组成和种类,以及它与dna在组成、结构、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异同;
(2)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
(3)比较转录和翻译的异同;
(4)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
(5)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2.教学重难点
(1)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
(2)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
(3)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以图解方法解决。
3.教学建议
结合教材有关转录和翻译的图解或模型动画演示。
4.课时安排
3 课时
5.教学过程
学习
阶段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
活动 教学
意图
导学
引入课题
学生自学
教师指导
学生自学
教师讲解
思考讨论
教师讲解
思考讨论
与生活联系,激发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兴趣
教师导学
设置问题情境 播放2分钟《侏罗纪公园》电影。
提问:电影中的科学家是怎么使已灭绝的动物复活的?
(回答:复活的恐龙是科学家利用提取恐龙的dna培育繁殖而来的。)
教师引导:基因就像一张蓝图,生物体就是根据这张蓝图用蛋白质构建起来的。
思考:基因(dna)在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在细胞核的基因如何控制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的合成呢?
教师指出:在dna和蛋白质之间,有一种中间物质──rna充当信使。
复习旧知:两种核酸(dna和rna)在化学元素、基本单位、化学组成、结构、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区别
(列表,阅读课文10分种,学生填写)
一、细胞中的两种核酸的比较
dna rna
组成元素 c、h、o、n、p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4种) 核糖核苷酸(4种)
化学组成 一分子磷酸
脱氧核糖
a、t、c、g 一分子磷酸
核糖
a、u、c、g
结构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一般单链结构
功能 编码复制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合成 传递遗传信息,并通过蛋白质表达出来
分布 细胞核的染色体,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质的核糖体
另外,教师补充:rna的在细胞中有三种:
mrna(信使rna),trna(专运rna),rrna(核糖体rna)。
设问:dna→rna→蛋白质之间的关联?(学生阅读课文10分钟,小组发言。)
二、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
(一)转录:图示p63图4-4以dna为模板转录rna的图解。利用视频:显示转录过程。
1.定义:转录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是以dna双链中的一条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2.过程:细胞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与供转录用的dna的一条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依次连接,形成一个mrna分子。
3.小结:
场所:细胞核;
模板:dna解旋,以其中一条有意义链为模板;
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a、u、c、g);
合成产物:单链的mrna(信使rna);所需酶:rna聚合酶。
设问:dna的碱基与rna的碱基如何互补配对?
(二)翻译:图示p64图4-6蛋白质合成示意图。
1.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区分:
密码子: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
反密码子:每个trna上的三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trna(转运rna)的特点:象三叶草的叶形,一端是3个碱基,另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如图)。
思考:mrna的4种碱基如何决定20种氨基酸?
推理:1种碱基决定1种氨基酸?(不可能)
2个碱基决定1种氨基酸?(16种组合方式也不能决定20种氨基酸,不行。)
提出:mrna上每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
小结:64种密码:61个编码控制20种氨基酸合成,另外3个(uag、uaa、uga)不编码任何氨基酸,而是合成蛋白质的终止信号又称终止密码。反密码子:61种trna。
游戏:请学生看图,想象一下核糖体这个生产车间是如何工作的?能否做一个模型显示出来?
2、翻译:
利用视频:显示翻译过程。
(1)定义: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过程: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第一个携带氨基酸的trna的碱基与mrna的碱基互补配对,进入位点1。第二个携带氨基酸的trna的碱基与mrna的碱基互补配对,进入位点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第一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转移到位点2的trna上。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位点1的trna离开核糖体,位点2的trna进入位点1,第三个携带氨基酸的trna的碱基与mrna的碱基互补配对,进入位点2,继续肽链的合成,直到读取到mrna的终止密码为止。一个mrna分子可以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肽链合成后,从核糖体与mrna的复合物上脱落离,经过盘曲和折叠等方式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分子。
(3)小结:
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以mrna为模板;
原料:20种氨基酸(由trna搬运);
合成: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肽链。
设问:已知mrna的碱基序列是a u g g a a g c a u g u c c g a g c a a g c c g,这mrna上有多少个密码子?写出相应的反密码子,并根据密码子表,列出相应的氨基酸序列。
利用视频:显示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转录和翻译过程)
再次总结:
(三)比较复制,转录和翻译三个过程的差异:
dna复制 转录 翻译
场所 细胞核 细胞核 核糖体
模板 dna双链 dna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脱氧核苷酸 4种核糖核苷酸 20种氨基酸
合成 dna分子 mrna 肽链
特点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分子可以与多个核糖体结合
(四)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计算:
思考:dna的碱基、mrna的碱基与氨基酸个数的关系?
小结:
dna的碱基数:m rna的碱基数:蛋白质的氨基酸数= 6:3:1
反馈练习 学生观看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思考:有中间物质传递信息。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填写表。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小组讨论。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
学生跟随教师讲解,理解翻译的过程。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看。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以小组发言。
完成练习
2.高中语文教案全套 篇二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引言
实验复习首先是要对教材中的每个基本实验,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及注意等项。对实验中经常碰到的常用装置或操作进行归纳和适当延伸。如探究怎样使验证实验更加操作简单,时间短、污染少;在规范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第二是要注重教材实验的开发与整合,以提高创新实验的设计能力和评价能力。如失败原因探讨与诊断,引导观察分析“异常”,或结合信息材料,概括实验目的归纳实验结论。总之要学会分析,注重表达。专题一 常见仪器的使用及实验安全 知识点
《高考考试大纲》
对应教科书内容 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了解化学实验常见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化学1 第一章 第一节 安全标识、安全措施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 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
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化学1 第一章 第一节
一、重点知识解析
1.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用于加热的仪器】
(1)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硬质玻璃管。特点:受热面积小、材质易均匀分散热量。
(2)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圆底平底及蒸馏烧瓶)、锥形瓶等。特点:受热面积大,不均匀分散热量。【计量仪器】
(1)托盘天平:用于称量物质的质量。精度0.1 g。称量前调“0”点,称量时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夹取,称量干燥的固体应放在两盘等质量的纸上,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2)量筒:用于粗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精度0.1 mL。无“0”刻度。不能在量筒内配制或进行化学反应,量液体时量筒必须平放,观察刻度时眼睛平视。
(3)容量瓶:用于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用前首先检查瓶塞是否漏液,往容量瓶转移液体应用玻璃棒引流,液体应冷却到20℃,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4)滴定管:用于做酸、碱中和滴定。精度为0.1 mL。刻度由上向下一般为0~25 mL,但容积大于25 mL。酸式、碱式滴定管不能混用,碱式滴定管不能装氧化性试剂,用前应先检查活塞处是否漏液。
(5)温度计:用于测量温度。水银球不能触及反应器壁,不能当搅拌器使用,注意温度计的量程。
【分离仪器】
(1)普通漏斗:用于转移液体或分离固体液体混合物,也常用于防倒吸装置。
3.高中语文教案全套 篇三
Step I. Go over the new words.
Have a dictation to the following words.
teenager, get lost, confident, timetable, wallet, intelligence,
have fun, get used to, adult, junior, instead of, turn into
Step II. Lead-in by a poem
An English poem
Love is like the wild rose-briar,
Friendship like the holly tree
The holly is dark when the rose-briar blooms,
But which will bloom most constantly?
The wild rose-briar is sweet in spring,
It is summer blossoms scent the air,
Yet wait till winter comes again,
And who will call the wild-briar fair?
Then, scorn the silly rose –wreath now,
And the dark thee with holly’s sheen
That, when December blights thy brow
He still may leave the garland green.
Step III. Listen and read the test quickly, judg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 Li Ming and Jenny have been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through letters.
2. Li Ming is pretty good at English.
3. Li Ming and Da zhi are old friends.
4. When writing the letter, Li Ming has been a high school student for month.
5. Jenny feels more creative when she types on the computer.
6. Jenny and Pat are best friends.
7. In Jenny’s opinion, playing sports is a lot of fun and a good way to meet friends.
8. Jenny as well as 5 other girls will have a sleep-over party at School.
Step IV. 1. Ask the students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find out confusing language points and important sentences.
(1) It is always feels good to have friends to share the good times as well as the bad times.
(2) Friendship comes in all shapes, colors, and sizes.
(3) Her parents were not as angry as she had originally thought they would be.
(4) Although it was painful to lose such a close friend, it built me up into the individual person I am.
(5) It seems easier for me to express my thoughts and feelings.
2. Ask the students to ask some questions that they can not understand, then if other students can explain, make them answer. And if no one gives the answer, I will explain the confusing points to them, try my best to make the students learn more and be active.
Step V. Do exercises.
1. ⑴选择做 ________ ⑵需要 ________ ⑶想要做 ________
⑷由……组成 ________ ⑸过一种生活 ________ ⑹从旁边经过 ________
⑺压力重重 ________ ⑻由于,因为 ________ ⑼发生,进行 ________
⑽使某人逐渐成为_______ ⑾ 沉思 ________ ⑿喜欢做 ________
⒀上学 ________ ⒁集中于 ________
2. ⑴As the e_______ to the cinema, I met a friend of mine.
⑵ The news s_______ through the village quickly.
⑶ My father is not much a talker, and he is not good at e______ his feelings.
⑷ The encouraging speech a______ many people’s attention.
⑸ He has born in a w______ family, but he lived a poor life in his late life.
⑹ He is a very famous person, and he is always considered________(有创造力的)
⑺ He made an_________(通知)that he would go to Japan.
⑻ I am sure you will come to______(意识到)your mistakes
⑼ I am happy to have been_______(介绍)to the great scientist.
⑽ Our English teacher asked me to make a _______(相似的) dialogue.
Step VI. Homework
Preview section 2 and section 4
Section 2 and Section 3
Step I. Build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on
1. Have the students discuss the questions in groups of four.
2. Before I divide the class into groups for a short discussion on the this topic, practice the following language patterns.
3. When you agree someone you can use these words.
You are right.
That is true
You have got it
Sometimes you have to agree, but you do not want to. Use these words:
I am afraid I agree with you.
I hate to say it ,but I agree
When you strongly disagree, use these words:
I don’t think so.
I don’t agree
When you do not agree, but you want to speak less strongly, use these following words:
That is true, but there is a better way.
I see what you mean, but don’t you think …..
Let the students see the patterns on the screen, practice orally with the class. Keep the patterns on the screen,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refer to them when they are in groups discussing the topic.Then check the answer of the practice in this part.
Step II. Build your vocabulary
this can be assigned for homework
(Answers: 1. feel like 2. hate 3. agree with 4.go on the trip 5. feel good
6. choose/ chose)
Step III. Build the listening skills
With books closed, tell the students they will hear the tape once, then will be asked some true or false questions. Review the meaning of true or false.
Play one sentence at a time. After playing the sentence, ask for a volunteer to repeat what was said. If no one heard correctly, play it again. Ask if the statement is true or false.
Open the book to complete the listening activity.
(Answers: Part 1: 1. F 2. F 3. F; Part 2: 1. five 2. talk 3. friends 4. friendly)
Step IV. Build the speaking skills
1. First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with their desk mates and then ask some of them to act out in the class.
2. Than tell the students about the pronunciations of the vowel.
3. Now check other words on the screen, with each word, ask some students to pounce.
Step V. Build the writing skills
Ask the student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my best friend”
Step VI. Grammar: attributive clause
1. 关系代词 who whom 和that
The girl______ is sitting next to me is my best friend.
The girl_______ I met just now is my best friend.
2. that 和which
The book______ I gave to my best friend is popular
The book_______ is popular was given to my best friend
3. whose
Do you know the girl______ name is Mary?
We are studying in the classroom______ door faces south
4. 关系副词 when ,where 和why.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______ I was born.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place_______ I was born.
The reason_____ he went there is unknown.
Ask the students to study the above part and than ask them to do the exercise in the text book and workbook.
Section Four
Step I. Revision
Go over the following words.
Make friends, express, live a…life, entrance, agree with, type,
Indeed, find out, focus, consist of, wealthy, thanks to, consist of
Entry, thanks to
Step II. Ask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ype and check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 At the beginning, the royal bull elephant enjoyed the poorly-fed stray dog’s company.
2. They soon got used to each other’s company.
3. One day, a man bought a dog and took it to a faraway village.
4. The royal bull elephant did not mind the dog’s absence.
5. The wise minister suggested the king make an official announcement to find the elephant.
6. At last the story has a happy ending.
Step III. Make the students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give th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Did you know that the elephants and dogs were “natural enemies”.
2. Is it impossible for natural enemies to become best friends?
3. What is the moral of this story? In other words, what truth or bit of wisdom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show us through the story.
Step IV. Ask the students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find out confusing language points and important sentences.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ask some questions that they can not understand, then if other students can explain, make them answer. And if no one gives the answer, I will explain the confusing points to them, try my best to make the students learn more and be active.
Step V. Exercise
短语翻译:
1. 像往常一样 ____________
2. 使 …..平静 ____________
3. 从旁边经过 ____________
4. 同意某人 ____________
5. 借宿别人 ____________
6. 发现,弄明白 ____________
7. 向…… 敞开大门 ____________
8. ….. 原因 ____________
单句该错:
1.I did not recognize your friend which came to our class.
2.Have you got everything which you need.
3. Can you think of a situation which you may use this expression.
4. She is one of the students who has won the prize money.
5. The doctor always worked heart and soul cured of me.
Step V. Homework
4.作文全套教案 篇四
1.用词要注意顺序。
为了明确地表达一个意思,每句话的词语都要按一定的顺序和结构排列组合。一般来说,这种顺序和结构不能随便颠倒,如果词序变了,表达的意思就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完全相反。
古时候,有一位将军,非常无能,老打败仗,但又不得不如实地把情况报告给皇帝,准备受惩处。他在报告里说:“„„我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他手下的一位聪明文人帮他把这句话改成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皇帝看了以后并没有生气,结果这个无能的将军也没有受处罚。
你知道吗?为什么词序这样一改,皇帝就没有处罚这个将军了呢?因为词序改了以后,意思和口气都不一样了。“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突出了“失败”,给人的感觉似乎没作什么努力,胜败任其自然;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重点突出了“战”,给人的印象是虽然屡屡失败,但不气馁,仍能坚持作战。因此,皇帝看了,觉得将军不怕失败,能坚持战斗,也就没处罚他了。
这个故事说明,用词造句写文章,词序的排列顺序非常重要,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绝不能随意排列。
想一想,练一练:
(1)“生活艰苦”和“艰苦生活”两个词语的语意重心有什么不同?按要求填在括号里。“生活艰苦”的重心词是______,“艰苦生活”的重心词是______。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哪个词?
我在贫困的农村插队落户,过了三年______,至今记忆犹新。当时,虽然______,但非常开心。
2.用词要注意准确。
古人说:“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国。”一词之差可以引起一场战争,一言之差也可以使一个国家丧失主权。可见,说话、作文用词准不准确非常重要。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词之差引起了一场战争1889年,埃塞俄比亚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迫切需要外援。意大利想控制埃塞俄比亚,就乘机和埃签订了‚乌查里条约‛,并在条约的用词上玩了个花招。条约的第十七条写道:‚埃塞俄比亚在与其他列强或政府所发生的一切交涉中,可以借助于意大利国王陛下的政府。‛这个‚可以‛表明,埃塞俄比亚与外国发生纠纷时,他们可以请意大利政府帮助,当然也可以不请。‚条约‛有一份在意大利手中,意大利人有意把条约中的‚可以‛改成‚必须‛,埃塞俄比亚忽略了条约中的一词之差。条约双方签字生效了。1890年意大利得意洋洋地宣布,埃塞俄比亚是意大利的保护国。埃塞俄比亚政府明白了自己受到愚弄和欺侮之后,宣布废除‚乌查里条约‛。为此,埃意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埃塞俄比亚人民团结一致,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迫使意大利于1896年重新签订条约,并老老实实承认埃塞俄比亚的独立。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歪曲事实。所运用的词语的含义要与客观事实相符合,要准确,这样,才不会出错,或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同学们在用词造句或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正确、贴切地使用词语。
想一想,练一练:
(1)为什么把“可以”改成“必须”,意大利政府就能向各国宣布埃塞俄比亚是意大利的保护国?如果按意大利文本中的条约执行,埃塞俄比亚还有没有自己的主权?
(2)想一想,下列句子的括号里选填哪个词最合适?
①他()坐在那里,手里捧着一本()的书。我不好意思去惊动他,便()地推开门,()地来到他的身旁。后来,他一抬头见到我,便()一笑,()地握住我的手。(轻轻 微微 慢慢 惭惭 紧紧 悄悄 默默 厚厚)
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是四化建设的()。因此,()人才是大家不应()的责任。(推广 推行 推辞 推荐 须要 需要)
③()原野里的矿藏,有待我们去();()的宇宙中的奥秘,有持我们去()。(探索 思索 开采 开辟 无穷无尽 无边无际)
(3)把下面各组成语补充完整。(补充的字不能相同)想一想:补充的字是什么意思?补充后的成语,每组只有一字之差,但成语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3.用词要注意简练。
有的同学为了追求文章的文采,往往不顾表达的需要,胡乱堆砌华丽词藻,使文章华而不实,使人感到眼花缭乱,甚至产生一种望而生厌的感觉。
文章应该写得有文采,但是,文采不是靠堆砌许多华丽词藻显现出来的,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一个不带任何修辞色彩的极普通的词语,乃至一个标点符号,只要用在合适的地方,用得恰到好处,就能产生一种朴实无华、精粹简练的效果。
我国宋朝一位叫欧阳修的文学家,写文章十分讲究简练。一次,他和两位朋友在街上散步,看到一匹脱缰的马在大路上奔驰,踩死了一只狗。他提议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件事最简练地记下来。一位朋友想了想说:‚有犬卧于通衢①,逸②马蹄而死之。‛(注:①衢q*——大路;②逸—逃跑。)只用了12个字。另一位朋友说:‚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也只用了12个字,都可算简练了。欧阳修仍觉他们说得不精练,想了想只用了六个字:‚‚逸马杀犬于道。‛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叫《悲惨世界》,他把书稿寄给出版社以后,急等回音。过了一段时间,不见消息,他就向出版社写了一封信,信的全文是:‚?——雨果‛。编辑部收到信后立即给雨果回了一封信,信的全文是:‚!——编辑部‛。不久,小说《悲惨世界》出版了,并且轰动了当时的文坛。这真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短、最简练的两封信了。
想一想,练一练:
(1)雨果和编辑部的两封信是什么内容?你能把两封信的内容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吗?
雨果信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辑部信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欧阳修用古文“逸马杀犬于道”六个字,简练地说出了一匹脱缰的马踏死一条狗的事,你能用一句话把这件事表达出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位制鼓的专家,只用了16个字既总结了他制鼓的经验又宣传了鼓的优点。这16个字是:“紧紧蒙上皮,密密钉上钉,下雨和天晴,都是一个音。”
有人觉得这16个字不够精练,可压缩成12个字,其意思仍然不变。你能压缩成12个字吗?这12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有人觉得12个字还是啰嗦了,可压缩成八个字,意思仍然不变。这八个字是______,______。
(4)美国影片《戴斯蒙医生的第十三个牺牲者》在奥地利放映后,一位评论家在奥地利《快报》上发表了一则影评,总共只有一句话:“我是第十四个。”这一句话的影评被许多人称“妙”!
你知道这句影评是什么意思吗?它妙在什么地方呢?
这句影评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用一句话评价你最喜欢的一本书,用一句话评价你最讨厌的一本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新学期,班上转来了一位新同学,在迎新会上,请你代表全班同学讲话,表达对 他的热忱欢迎,但只准讲一句话。这句话该怎样讲呢?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词要注意贴切。
用词贴切,就是要求在几个可用的词中,选出最恰当、最得体的那个,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究竟使用哪个词语最合适,要从具体的情况出发,仔细斟酌,反复推敲。
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不少字词的使用都是经过原作者认真推敲过的。用得非常贴切。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中的‚巨大的响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的道路炸开了。‛这里如果用‚打开了‛、‚捅开了‛或‚开开了‛未尝不可,为什么选用‚炸开了‛呢?因为课题是《……炸暗堡》。前进的道路是董存瑞用生命‚炸‛开的,用‚炸‛字紧扣了题目,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董存瑞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这个‚炸‛字就比‚打、捅、开‛贴切多了。
又如《视死如归》一课中,王若飞坚定地说:‚什么‘招’字,早从我的字典里抠掉了。‛ ‚抠‛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涂‛、‚划‛、‚消灭‛等,但都不及‚抠‛字好。‚抠‛是口头语,强烈地表达了王若飞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非常贴切。
想一想,练一练:
(1)读下面的句子,写出带点的词(字)在句子中的意思。想一想,还可以换上哪些词?写在横线上。
“突然,从一座桥上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冲锋的道路„„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山坡下面,抬不起头来。”
“压”字表达了下面几个意思:敌人的火力来得______,来得______; 敌人的暗堡处在______,我军处在_____,呼啸的子弹紧贴着______飞过。“压”字还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_____等词,但都不及“压”字恰到好处。(2)给下面带波浪线的句子换上简明贴切的词语。
①登上高山,同学们用尽眼力向远处看,祖国山河多壮丽啊!)
②那好像明亮,又好像昏暗的星星撒满了夜空。
(
4()
③在讨论会上,大家各自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气氛非常热烈。
()
④情况十分危急,大家面临着一场严重的考验。
()
⑤任脚上响着很重很重的铁镣。)
(
5.用词要注意搭配。
词与词之间的搭配是有一定的规律和习惯的。违反它的规律和习惯,就会造成搭配不当。搭配不当的词语或句子,有的在意义上讲不通,有的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说话、作文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词的合理搭配,不能违反语言规律和语言习惯。
怎样才能做到词语搭配恰当呢?
首先要掌握词语搭配的几种基本形式。在小学语文《基础训练》中出现的词语搭配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详见《词语搭配训练表》)
要掌握好词语搭配的规律,就要经常进行练习。
想一想,练一练: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①()的阳光
()的大雾()的星星()的月亮 ②()的河水
()的枫树()的流水()的松树 ③()的面容
()的眉毛()的笑容()的面孔 ④ 洁白的()
胖胖的()湛蓝的()瘦瘦的()⑤ 亲切地()
刻苦地()欢乐地()殷切地()⑥ 从容不迫地()
你追我赶地()不慌不忙地()情不自禁地()
()的春雨()的云彩()的寒风()的露珠()的大树()的泉水()的柳树()的眼睛()的神态()的嘴唇 圆圆的()嫩绿的()矮矮的()踏实地()耐心地()艰难地()
()的天空()的白雪
()的湖水()的杨树()的海水()的目光()的鼻子()的声音 鲜红的()高高的()金黄的()和蔼地()辛勤地()悲伤地()全神贯注地()马不停蹄地()
争先恐后地()精神抖擞地()披星戴月地()摩拳擦掌地()词语搭配,除了注意结构规律外,还要看看词与词的搭配在意义上是不是讲得通,如果不通,就是病句,要进行修改。
例如下面例句:
(1)王医生挽救了许多垂危病人的安全。
(2)忽然,雷声、闪电和瓢泼大雨铺天盖地倾泻下来。上述两例中带点的词语的搭配都是在意义上讲不通,都是病句。
例1中的“挽救”不能和“安全”搭配,怎么能“挽救安全”呢?“挽救”的只能是“垂危病人”或“垂危病人的生命”。
例2中的“倾泻”在意义上只能与“瓢泼大雨”相配合,而“雷声”、“闪电”不能“倾泻”。因此,应改为“忽然,雷声隆隆,电光闪闪,瓢泼大雨铺天盖地‘倾泻’下来。”这样,句子就通了。
词语搭配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要看是不是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说“一个人”、“一本书”、“一口井”、“一只羊”、“一头牛”等等,这些量词与中心词的搭配比较习惯,是人们通用的习惯语言。如果不按照这些习惯,把“一本书”说成“一口书”,把“一个人”说成“一头人”,就成了笑话了。同样,我们习惯于说“人老”了,“岁数大”了,而不会说“年龄老”了,“岁数老”了。“年龄”“岁数”习惯上是跟“大”配合。“年龄大了”,“岁数大了”这些习惯了的词语,如果搭配错了,意义上也许讲得通,可是听起来,显得生硬、别扭、不顺耳,因为违反了人们说话的语言习惯。因此,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或地方领域中已形成的语言习惯,不要随便改变。
想一想,练一练:
(1)读句子,把搭配不当的词用“——”标出来,把修改好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①学校里产生了流行性感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教室前面是一个庞大的操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会场的秩序,要靠大家共同来爱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路灯如同颗颗明珠,把美丽的湘江点缀得婀娜多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语言习惯,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① 一()米
()书 菜
一()床
一()伞
一()饭
一()被
一一一
一()油
一()灯
一()
一()盐
② 一()心情
()影院
一()心眼
一()影片
一()影票
一()心意
一()心愿
7()影评
一()心思
③ 哭了一())
骂了一()
()
唱了一()
推了一()切了一()
说了一()
咬了一
一()影星 吓了一()
笑了一()
瞪了一(6.用词要注意分寸。
为什么用词要注意分寸呢?先请同学们读读下面这个小故事。——小勇为什么摔伤了腿。
小勇从小好强,胆子大,他说要学解放军叔叔那样勇敢。一次,他和几个小伙伴爬上一堵近三米高的院墙。别人赌他敢不敢从墙上跳下去,表演表演‚少年神功‛。小勇想:‚勇敢‛的机会来了!‚你们瞧吧,看我敢不敢!‛说着,‚呀——‛的一声大叫,从墙上‚飞‛了下来,结果摔伤了腿,一个多月不能上学。小勇躺在医院病床上懊悔极了。
小勇为什么会干出这种糊涂事呢?是因为他不懂得什么叫‚勇敢‛,不懂得‚大胆‛过了一定的分寸就是‚鲁莽‛,就会把事情弄糟。
说话、写文章运用词语也要注意分寸,也就是老师常说的“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例如说“我们不能损坏学校的图书”,就不能说“我们不能毁坏学校的图书”。又如“小明的毛笔字得到了书法家们的赞扬”,就不能说“小明的毛笔字得到了书法家们的奉承”。上述两例都属用词不当,没有把握住用词的分寸。“损坏”,不能说是“毁坏”,“赞扬”,不能说是“奉承”。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用恰如其分的词语,把握好用词的分寸。
想一想,练一练:
你能照“例”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吗? 例: 活泼但不(轻浮)
自信但不()
老实但不()
谨慎但不()
冷静但不()
灵活但不()谦虚但不()豪放但不()坚定但不()
果断但不()
忍让但不()
同样的道理,“赞美”过了头就成了“奉承”,“详细”过了头就成了“繁琐”。这之间的分寸、界限也要掌握好。
请仿照“例”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赞美),不是(奉承)。
(),不是简单。(),不是严厉。
(),不是溺爱。(),不是含糊。(热烈),不是()。(雄辩),不是()。(美丽),不是()。(尖锐),不是()。
7.用词要注意选择。
在我们学过的词语里,有些词意义完全相同,如爸爸、父亲;妈妈、母亲;衣服、衣裳;玉米、苞谷等。还有些词主要意义相同,但有种种细微差别,如优秀、优异;爱护、爱惜;保护、保卫等。以上这些词,我们叫它同义词。同义词在汉语词汇中非常丰富,我们在作文或说话时,就要进行辨析,注意选择,掌握好它们的细微差别,准确、恰当、灵活地运用,使文章表达得更贴切、更严密。
例如:“激烈”、“热烈”、“猛烈”、“剧烈”、“强烈”五个词的意思基本相同,都是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但是在运用到具体的句子中就不同了。
用在战斗中,就说“激烈”,如“激烈战斗”。用在情绪上,就说“热烈”,如“热烈欢迎”。用在性质上,就说“猛烈”,如“药性猛烈”。用在光度上,就说“强烈”,如“光线强烈”。用在体育运动上,就说“剧烈”,如“剧烈运动”。
因此,在选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时,必须注意这些词的细微差别。
一是要注意语意轻重的差异。
有些词,意义相近,但语意的分量轻重不同,运用时就要注意选择。如下面例句:(1)蝴蝶在花丛中翱翔。
(2)东风号万吨巨轮,是我们自己制作的。
在这里“翱翔”和“制作”都不恰当。“翱翔”一般用来形容雄鹰等鸟类在空中较有力的飞翔,用在蝴蝶身上,太重了。应改为“飞舞”等语意较轻且合适的词;“制作”在这个句子里太轻了,与“巨轮”不相配,也不符合实际,应改为“制造”才恰当。
二是要注意范围大小的差异。
有些同义词,虽然指的是同一种事物,但词义范围大小不一样,有的还有整体和部分(个体)之分。如果不注意选择,往往会出现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的毛病。
例如:我爷爷参加了解放隆化的战争。
“战争”的含意范围大,一场战争往往包括很多次战斗,而“战斗”是指一次具体的打仗,范围小。解放隆化是整个解放战争中的一次战斗,因此,在这个句子中只能用“战斗”,10 不能用“战争”。这是大词小用。
又如:我们的教室门前有两棵树林。一棵是白杨,一棵是梧桐。这句也是大词小用。“两棵”是表示树的数量,只能说“两棵树”。“树林”是表示很多很多树的意思。因此这里不能用“两棵树林”,只能说“两棵树”。
三是要注意应用对象的差异。
有的同义词只适用于某种对象或场合,如果用错了,就会造成语病或闹出笑话。如:我表弟长得又肥又高。
“肥”,一般用来形容动物的样子,说表弟长得“肥”,就用错了对象。“又肥又高”应改为“又胖又高”。
又如:爸爸有时对我很凶,但心里很爱戴我。
“爱戴”一词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父亲是长辈,对儿子只能是用“关心”、“爱护”一类的词。这句改为“疼”我,“关心”我较为合适。
四是要注意感情色彩的差异。
有些词表示的基本意义虽然相同或相近,但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带有肯定、赞扬或喜爱的感情,叫褒义词。有的带有否定、批评或憎恶的感情,叫贬义词。如果弄不清楚词的感情色彩,在作文中不注意感情色彩的差异,就会影响表达的效果,甚至出现病句。
例如:“入场式开始了,运动员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趾高气扬地迈着雄健的步伐走进运动场。”“趾高气扬”是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是贬义词,用在这里很不适合。这句话是赞美运动员队伍整齐、精神振奋的,因此,“趾高气扬”应改为“精神抖擞”或“神采奕奕”一类的褒义词。
又如:“中国与古巴的那场女子排球赛,打得十分残酷,争夺了好几个小时。”“残酷”是贬义词,是指用心险恶、手段毒辣。用来形容球赛紧张、激烈是不恰当的。应改为“激烈”一类的词。
想一想,练一练:
(1)比一比,下列词意思有什么差异,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① 改正()
发挥()
改变()
发扬()
改进()发展()
② 坚定()
合理()
③ 亲热地()
热情地()④ 美好的()
茂密的()⑤ 优秀()
()
安静()
()
坚强()
合适()
亲近地()热烈地()漂亮的()丰盛的()优异()
坚持()合格()亲密地()热心地()美丽的()茂盛的()优良()
优
越
寂静()
平静()
冷静(2)读一读下列句、段,想一想,括号里填哪个词最恰当。
① 探索 开采
无穷无尽
思索
开辟
无边无际
()的原野里的矿藏,有待我们去()。()的宇宙中的奥秘,有待我们去()。② 悄悄 轻轻
厚厚
慢慢
微微
默默
紧紧
渐渐
他()地坐在那里,手里捧着一本()的书。我不好意思去惊动他,便()地推开门,()地来到他的身旁。后来,他一抬头见到我,便()一笑,()地握着我的手。
③ 露珠晶莹
清澈见底
珠光闪闪
水平如镜
雨后的大地美极了。重重叠叠的山峰,有的深青,有的碧绿;又嫩又鲜的树叶();哗哗流着的溪水();点缀在草地上的野花绚丽多姿。
④ 顾客 游客
乘客
观众
读者
现在,社会风气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商店里的(),列车上的(),影院里的(),图书馆里的(),风景区里的(),人人都讲文明,讲礼貌。
⑤ 试验 消灭
特殊
实验
消失
特别
我那段时间,工作()紧张。一进()室往往十几个小时没法离开,实在太困了,闭一闭眼,疲倦稍一(),又继续干了起来。
⑥亲爱 亲切
亲近
亲热
亲密
亲情
几年来,他俩总是互相帮助,()合作,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周总理那慈祥的笑容,()的话语,至今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的老师啊,将来,无论我们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您对我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毕业了,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在一起,()地谈着,笑着……
8.怎样把句子写完整
一个完整的句子,要符合两个要求:一是表达的意思要完整;二是结构要完整。结构完整的句子一般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讲“谁”或“什么”,后一部分主要讲“干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或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一定要把句子的两个部分都写出来,意思才能表达清楚。
如下面例句: 1姐姐学打字。2妈妈是优秀教师。3菊花真好看。
这三个句子各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第一句告诉我们“谁干什么——姐姐学打字”;第二句告诉我们“谁是什么——妈妈是优秀教师”;第三句讲“什么怎么样——菊花真好看”。如果少了一个部分,句子就不完整,意思就不清楚了。
又如:
1你星期天去图书馆吗? 2房子建好了吗? 3爸爸下班了吗?
这三个句子是向别人发问的。都表达出了完整的意思,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句问:“你星期天干什么”;第二句问:“房子怎么样了”;第三句问:“爸爸是不是下班了”。为了表达出发问的语气,句子的末尾用了表示疑问语气的“吗”字和“?”,句意更清楚,听的人就更明白了。
还有一种表达感情的句子,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例三: 这棵白杨多高啊!2 我 玩儿得多么开心啊!
第一句讲“白杨高”,第二句讲“我开心”,都是讲“谁”或“什么”“怎么样”,都有两部分,意思完整。为了表达对白杨的赞美和“我”的高兴心情,句子的末尾加上了“啊”字和“!”。
想一想,练一练:
1.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同学们(③太阳(友。
⑤(行。
3.照“例”把句子写完整。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读读培根的话,想一想,读书还有哪些好处,请你仿照培根说的句式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语文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育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乐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术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读书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大。
⑥()在海上航))
②小猴子(④())是我的好朋 15
9.怎样把句子写通顺
作文,除了要把句子写完整外,还要注意把句子写通顺。写通顺,就是写的句子要合乎语法规则、合乎事理,合乎人们的语言习惯。如果句子写出来词序颠倒、不合事理,不合语言习惯,别人就难理解句子的意思,甚至闹出错误和笑话来。
要把句子写通顺,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词语在句子中的先后顺序。哪个词在前,哪个词在后,哪个词和哪个词搭配,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排列,不能颠三倒四。
例如:
1.我告诉妈妈,鸡生蛋了。2.妈妈告诉我,鸡生蛋了。3.弟弟告诉我,妈妈生蛋了。4.告诉弟弟我,生蛋妈妈了。
上面四个句子所用的词都一样,但因词的顺序变了,所以句子的意思跟着起了变化。第一句是讲“我”告诉妈妈一件事;第二句则是妈妈告诉“我”一件事;第三句闹成了笑话——“妈妈生蛋了”;第四句由于词序排列混乱,意思表达不清楚,别人无法理解。上述例句说明,要把句子写通顺,一定要注意词序的排列与词的组合。
把句子写通顺,还要注意合乎事理。例如:
1.春天到了,种子在发芽、生根、长叶。2.春天到了,种子在长叶、生根、发芽。
第一句,通顺,合乎植物生长的规律,第二句虽然也通顺,但不合事理。植物的生长规律是发芽→生根→长叶。违背事理的句子,在意思上是讲不通的。
把句子写通顺,还要注意合乎人们的语言习惯。如我们常说“刮风了”“下雨了”。如果说成“刮雨了”、“下风了”。人家就要说你是胡说八道。
把句子写通顺,可以经常做如下练习: 1.扩词成句。
例:树→松树→两棵松树→栽了两棵松树→院子里栽了两棵松树→我在院子里栽了两棵松树。
2.整理词序。
例:好孩子/是个/小勇/懂礼貌的 小勇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想一想,练一练:
1.照样子扩词成句。
例:球:足球→踢足球→国安队踢足球→勇猛的国安队踢足球→中国勇猛的国安队踢足球。
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排列错乱的词整理成通顺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加上标点。①土层里的 乌鸦 啄吃 喜鹊 在 和新 翻松的地老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走来走去 大草原上 在 羊群 一眼望不到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军民联欢 我们 兴高采烈地 庆祝 八一建军节晚会 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词语连成通顺的句子。
妈妈悄悄地落下去。小勇轻轻地走上领奖台。太阳不慌不忙地走过去蒙住小三的眼睛。那像雪一样白的是天空中飘着的雪花。
那像晚霞一样红的是田野里的油菜花。那千变万化的是山坡上的桃花。那像金子一样黄的是果园里的梨花。
4.下面的话应怎样排列?排好后把它写下来,加上标点。①分给大家吃 妈妈让我把葡萄洗一洗 吃过晚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吹得树叶乱摇 一只蜘蛛垂落下来逃走了 忽然一阵大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词序颠倒的病句,请修改后写在横线上。①春风和煦地轻轻地吹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北风凛冽地呼呼地刮个不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他把劳动场面热气腾腾地写下来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10.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把句子写具体,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后,加上一些恰当的修饰或补充说明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明白,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
1.翠鸟掠过湖面。
2.机灵的翠鸟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
第2句加上一些修饰词语以后,就具体多了。它告诉了我们“是什么样的”翠鸟,掠过的湖面“是什么样的”。如果把第2句再修饰一下:“一只机灵的翠鸟轻轻地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表达的意思就更具体了。但要注意一点,把句子写具体并不是堆砌很多词语,只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该修饰的就修饰,不该修饰的就不要画蛇添足,以免造成重复、累赘。
例如: 1.我们高兴。2.我们高兴得跳起来。
第2句加上了“跳起来”,就把“高兴”的结果、程度具体地描绘出来,强化了表达的感染力。
练习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很多,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的,有下列三种基本方法:
(1).加定语。
例:队旗在空中飘扬。
“(鲜艳的)队旗在(蔚蓝色的)空中飘扬。”括号里的词语我们就叫它定语。加上这些定语后,就知道了是什么样的队旗,在怎样的空中飘扬。表达的意思更明白具体了。
这种练习同学们在语文作业里做过很多。
如;给下面的句子加上词语,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① 演员们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演员们()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欢迎。② 人群热烈欢呼起来。
()的人群热烈欢呼起来。
上面句子中括号里要加的词语就是定语。加上什么样的定语,能使这两个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呢?
根据句子的内容,第①句可以加下列一些词语:
“昨天”——说明表演的时间 “在百花剧院”——说明表演的地点 “精彩”——说明什么样的表演
“昨天在百花剧院精彩”的表演——说明了表演的时间、地点和水平。
加上这些定语以后,显然,每一句都比原句要具体。最后一句,不但告诉了表演的时间、地点,还把表演的情况也说明了,自然是最具体的了。
第②句可以这样加:
如果要让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更明白,还可以让中心词——“人群”带上递加式定语:“广场上参加活动的满怀激情的”人群„„
(2).加状语。
例:弟弟跑来了。弟弟是怎样跑来的?
弟弟(摇摇晃晃地)跑来了。
括号里的词语我们就叫它状语。加上状语就把弟弟跑的样子写出来了。句子就具体了。这种练习同学们也做过不少。
例:给下面的句子加个词语,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战士们完成了任务。
战士们()完成了任务。
括号里要加的词就是状语。加上哪些词语,能把意思表达得更具体呢? 根据表达意思的需要可以加上与“完成任务”搭配恰当的很多词语。如: 加上“胜利、圆满、光荣”一类的词,就能表明任务完成的“情况”。加上“提前、超额、昨天、早晨”一类的词语,就能表明完成任务的“时间”。加上“都、全部”一类的词,就从“范围上”表明了完成任务的情况。
加上“在极困难的情况下”一类的词语,就表明了是在“什么条件下”完成任务的。总之,不管加什么词语,只要与句子的中心词——“完成”搭配恰当,又符合句子的本意,都能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3).加补语。
例:飞机飞。飞机飞得怎样呢?
飞机飞得(又高又快)。
括号里的词语就是补语。加上补语,就把飞机飞得怎样写具体了。
又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加上括号里的词语就把漓江水静的程度写出来了。
以上是练习把句子写具体的三种基本方法,只要掌握了它们的规律,作文时就能运用自如。
想一想,练一练:
1.照“例”把句子写具体。例:燕子飞过田野。
(什么样的燕子?飞过怎样的田野?)黑色的燕子飞过绿油油的田野。①天空飘着白云。
(什么样的天空?飘着什么样的白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阳升起来了。
(什么样的太阳?怎样地升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西北风刮着。
(什么样的西北风?刮得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青蛙爬出来。
(从什么地方爬出来?)青蛙从洞里爬出来。(它是怎样爬出来的?)青蛙从洞里慢慢地爬出来。(洞是什么样子的?)
青蛙从又黑又湿的泥洞里慢慢地爬出来。①鸭子游过来。(从什么地方游过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怎样游过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溪是什么样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孩子数星星。
(什么样的孩子数星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在什么地方数星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是怎样数星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星星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教室里摆着课桌椅。(什么样的教室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样摆着课桌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桌椅是什么样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______机器______制造______零件。
崭新的机器日夜不停地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零件。①______春风______吹遍______大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山村里______闪烁着______灯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周总理______关怀着______战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使每个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①()太阳冉冉升起,照在()草原上,草原到处洒满(光。牧民们怀着()心情,放牧着()牛羊。
②在()土地上,长着()庄稼。那()玉米,(粱,还有那()谷穗,真惹人喜爱。)阳)高 想一想,练一练:
仿照上表的形式,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1.把样子写具体。
①原句:熊猫真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句:晚霞真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动作写具体。
①原句:老爷爷走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句:山羊跑得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程度写具体。
①原句:西瓜真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句:天气真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神态写具体。
①原句:老师望着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句:他沉思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概念写具体。
①原句:这棵树大得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句:这座山大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11.怎样把句子写灵活
作文,除了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写具体外,还要注意把句子写得灵活,用多种多样的句式来表达思想内容。这样,语句就显得生动活泼,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丰富多采,鲜明感人。同学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种句子形式,但最基本的,也就是在说话、作文中用得最多的是下面表格中的四种:
(1).用不同句式表达同一个内容。
例如:写文具盒的样子,就可以用下列三种不同的句式来描述: ①什么样的文具盒?
(长方形的、绿色的、塑料制的文具盒。)②文具盒是什么样的?
(文具盒是塑料制的、长方形的、绿色的。)③什么样的文具盒是什么样?
(塑料制的文具盒是长方形的、绿色的。)又如:①这是谁的钢笔?(这是小强的钢笔。)②这钢笔是谁的?(这钢笔是小强的。)③谁的钢笔是这支?(小强的钢笔是这支。)
(2)变换词序表达同一内容。
例①列宁打碎了花瓶。
花瓶是列宁打碎的。
例②空中的燕子摆着尾巴飞来飞去。
燕子在空中摆着尾巴飞来飞去。例③蚕姑娘在蚕山上盖起了白色的新房。
在蚕山上,蚕姑娘盖起了白色的新房。例④你把这道题再仔细做一遍。
这道题,你再仔细做一遍。你仔细一点儿,再把这道题做一遍。
上述四例,每组句子表达的意思虽基本相同,但词序改变以后句式变了,句子意思的侧重点就有区别了。如果我们能运用多种句式来表达同一思想内容,文章的语言就生动活泼多了,表达的内容也就更确切了。(3).变换“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两种不同的句式,但关系非常密切。它们可以互换。例如:“日本女排被中国女排打败了”,可变换成“中国女排把日本女排打败了”。这说明,这两种句式能表达同一个意思。不过由于句式的变换,表达的意思有细微差别罢了。作文的时候,用哪句好呢?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定。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可以互换的,互换以后表达的主要意思是相同的,但是意思表达的侧重点有细微差别。因此,在说话、作文时,要学会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句式,觉得哪种句式哪种说法最合适最得体就选用哪种。
(4).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例如:这是很值得赞扬的。
这难道不值得赞扬吗?
这两个句子,意思是一样的,但句式和语气不同。第一句是陈述句,语调平稳;第二句是反问句,感情比第一句强烈,它迫使读者经过思考得出肯定的结论。在作文、说话时,有时为了强调、突出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可变换句式来达到效果。
想一想,练一练:
1.按下面要求各写一个句子。
①述说一件事情的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提出问题的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示强烈感情(如赞扬、愤怒、惊讶)的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表示请求(或命令、禁止、劝阻)意思的祈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三种不同的句式写电冰箱的样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我的心情不能平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时间是非常珍贵的,难道我们能不珍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了孔繁森事迹的报告,谁能不深受感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改成带“把”字的句式。清脆的歌声打断了我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改成带“被”字的句式。肖强和李刚修好了教室里的门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日战士的鲜血染红了胜利的战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把”字句改成“被”字句。《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把他迷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霞把山峰、田野、村庄染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被”字句改成“把”字句。小树林被大雪覆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条小鱼都被猫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照“例”改变词序写句子。例1:明明捉到了蛐蛐。
蛐蛐是明明捉到的。巨浪吞没大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啄木鸟除掉了树上的害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荷叶上的水珠滚来滚去。
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里的小鱼欢快地游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蓝天上的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猴子在高杆的顶上倒竖了蜻蜒。
在高杆的顶上猴子倒竖了蜻蜒。山羊在铜丝上不慌不忙地走来走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只老虎在茂密的森林里寻找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照“例”把下面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例:张衡坐在院子里。
张衡指着天空数星星。
张衡坐在院子里指着天空数星星。小猴子扔了玉米。小猴子去摘桃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光淡淡的。太阳光一点也不刺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12.怎样把句子写生动
有些事物的形态、颜色、气味、声音、性质、结构及活动变化,用直接叙述的方法,很难表达清楚,需要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才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怎样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呢?请同学们先看看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位生下来就双目失明的善良少女,多次听人说绿色象征着生命、和平、青春,是最美的颜色。可是,她怎么也捉摸不出绿色的模样,想象不到绿色的形象。于是,她四处求人给她讲:什么是绿色?这个看来容易的问题却难住了不少人。后来一位有学问的阿姨知道了,非常同情她,为了让这位失明女孩理解绿色,她专程登门去安慰她,亲切而温柔地告诉她:‚绿色是春天的颜色,它像春天一样可爱,看着它,心里很舒服,就像春天的阳光照在自己身上一样;绿色是充满生气的颜色,它在阳光下闪烁着,就像生命在跳动。比方说吧,春天里,人们快乐地唱呀,跳呀,笑呀,朝气勃勃的,而绿色呢?就是欢快的颜色中的小孩儿,特别活泼可爱;绿色是一种十分柔和的颜色,看着它,好像给人一种亲切温柔的感觉,就像你用手去抚摸绸缎一样;绿色,还是一种谦逊的颜色,春天一到,你到大自然里放眼一看:山绿了,水绿了,田野也绿了,可是,人们总是赞扬花儿多么美丽,然而绿色从不计较这些。啊,这么说吧,绿色就像你的心地一样,宁静、善良、优美。‛双目失明的少女听了阿姨的这番描述,高兴极了,连声说:‚啊,我看见绿色了!我看见绿色了!真是太美了!不过,比起绿色来,我还差得远呢!太谢谢您啦!‛
这位失明少女为什么说她看见绿色了呢?这就是那位阿姨用生动的语言,巧妙的比喻对绿色的描述,引起了盲姑娘的联想,使她感觉到绿色的存在,想象出绿色的美丽,体会到绿色的温柔。
反复细读阿姨对绿色的描绘,想一想,她是怎样把句子写生动、形象的?是怎样巧妙地运用比喻的?
把句子写生动,写形象,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也是同学们在作文中常用的方法,除描写、比喻的手法外,还有拟人、排比、夸张等多种方法。如下面段落中的例句:
秋天来临了。
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村外那个小池塘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美好的天色。一对小白鹅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是否喝了过量的酒,红得像一团火似的。村前村后的稻子,低着头弯着腰,在秋风中默默地等待着人们去收割。半空中,排着‚人‛字形的雁群,高兴地唱着歌,告别人们,向天边慢慢飞去……
这段描写秋天原野景色的话,一共只有7句,却有5个是拟人句,如‚池塘睁着碧澄澄的眼睛,疑望着……‛;‚白鹅欣赏自己……‛;‚枫树的叶子喝了……酒‛;‚稻子低着头弯着 28 腰‛;‚雁群高兴地唱着歌‛运用拟人的方法,把无思维的动植物描写得活灵活现,使它们像人一样会思想、有感情、能说话,有性格有行为。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排比句也能增强语气、充分表达感情。这种句式由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意思相联、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组成,排成一串。并且,常常有一个相同的词语,反复出现在各词组或句子中,起连锁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有气势,很有表现力。
读读下面的排比句,体会体会句子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抗日战争时期没有教室,就在枣树林里上课;没有桌椅,就坐小板凳,双手搁在腿上写字;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用土块代替。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阵风吹来,柳絮不停地飞舞着。
它挂在小树上,像给小树披上了一层美丽的纱裙;它浮在小河上,像许多小虫在蠕动;它落在草地上,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小花;它飞到田野上,给辛勤的农民伯伯跳起了欢乐的舞;它来到幼儿园,抚摸着孩子的脸蛋……
以上三段都是用排比句来写的。第一段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孩子们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的情景;第二段歌颂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人的伟大精神;第三段则是描写柳絮飞向各处的景象。三个段落内容虽然不同,但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都用排比的方法,语言生动活泼,句子整齐有序,抒发了丰富的感情,写出了景物的生动画面。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在一句话里,同时运用几种修辞方法,句子更生动、形象。如下列例句:
1.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2.像鹅毛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空中飞舞。
3.踏进公园的大门,上百盆菊花张着笑脸迎接游客,黄菊花像一堆金,白菊花像一盆雪,红菊花像一团火„„
例句(1)先用排比“红的、白的、黄的、紫的”,后用比喻‘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例句(2)前面三个分句是排比句,但每个分句又都是比喻句。排比和比喻兼用; 例句(3)则同时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三种方法。描写公园的菊花。先用拟人法说“菊花张着笑脸迎接游客”,接着用三个句子结构整齐、字数相等的排比句运用比喻的方法写菊花的颜色。
这样在一个句子或一段话里同时并列地或交错地用几种修辞方法来表达内容,自然就更 29 生动、形象了。
想一想,练一练:
1.照“例”写拟人句。例:鲜花张开了笑脸。
星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月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猫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
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例”写排比句。
例: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悠闲自在地走来走去„„
公园里的菊花,有的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有______的______。他的歌声,飞到______;飞到______;飞到______。3.认真读一读下面的例段,做好后面的练习。
夏天的星星就像俏皮的孩子一般逗人喜爱,它们有的会跑到老远的地方,好像躲在纱帐里跟我们捉迷藏,使人只能看见一个朦胧的影子;有的活像一个怕羞的小女孩儿,闪着明亮的眼睛,躲在一个角落,在偷什么似的;有的又像天真活泼的孩子一样,扮着鬼脸不停地朝我们眨眼睛。
①这段话里运用了______和______两种修辞方法,描写了______。②照上面例段的写法完成下面的练习。
A.水池里养着许多可爱的小金鱼,这些小金鱼就像______。它们有的______;有______的;有的______。
B.山边流淌着一条小河。那清澈的流水啊就像______;那潺潺的流水声啊就像______;它欢乐地蹦跳着,就像______奔向远方。
4.什么是红色?请你用一段话描述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13.怎样把一段话写连贯
怎样把一段话写连贯呢?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注意句子的顺序。一段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一句一句要有个先后顺序,不能颠三倒四。
二是要注意过渡。一段话中层与层之间,一部分内容与另一部分内容之间,要用恰当的词语把它们连接起来,使表达的意思前后连贯。
写连贯一般有下列一些方法:
(1).以时间先后为序写。
例《瑞雪》中的一段
昨天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部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这段话按时间顺序写景色变化。先写从中午到下午刮风的情况,后写傍晚下雪时的景象,最后写整个大自然的变化。作者用“霎时间”作过渡,不仅把上下两层意思紧密地衔接起来了,而且写出了大雪中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下面这些句子。想一想,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排列才能使这段话通顺、连贯。(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整个大地好像盖上了一条白绒毯。()雪停了、小青和小刚拿着扫帚去扫雪。()雪花像鹅毛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北风吹,雪化飘。
()慢慢地,树变白了,房子变白了,马路也变白了。
(2)下面这段话没有按顺序写,请仔细读一读,应按怎样的顺序修改,才符合木棉树四季生长变化的特点?(可在文中标上序号。)
我们学校门前有一棵木棉树,挺拔屹立,气势雄伟,就像一个神采奕奕的巨人。秋天,树木落叶了,木棉树也脱去了绿色的外衣,现出了粗壮的骨骼。它顶天立地,枝条直指蓝天,全身长钉,像一位披甲的武将,好不威武!夏天,木棉树枝叶繁茂,叶大如扇,远远望去,像一把绿色的大伞。春天,木棉树开出鲜红的花,缀满枝头,像一团团烈火。一年四季,上学放学,一看到它,就想起那守卫在边防前哨的钢铁战士„„
31(3)按时间顺序写一篇日记。用上“早晨、中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2).以方位顺序为序写。
例《三味书屋》中的一段:
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的古松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照老样子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仿像。
这段话写的是“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按空间方位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的:书屋正中墙上——(挂着画)→画前——(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四面——(学生的书桌)→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书桌„„)。这样写,一目了然,且前后连贯,井然有序。
按方位顺序写段,多用于写景状物。由于观察景物的方位和角度不同,因而写作的方位顺序也就随作者的观察点不同而不同。有时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有时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有时也可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还可以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不管按什么顺序观察和写作,但一定要符合人们平常的观察习惯和语言习惯。如按照“前→后→左→右”的顺序,是符合大家的习惯的,如果写成“前→左→后→右”的顺序,就让人别扭了。
读一读,练一练:
(1)认真读下面这段话,把表示方位的词语用“
”划出来,然后按写作的先后顺序,把方位顺序填在括号里。
我家后面有座山。我经常登上山顶,向四面眺望家乡的景色。
往东看,不远处是新建设的城镇。城里有一排排高大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街道。街道两旁,绿树成阴。往南看,满眼是美丽的田野。田野里长着玉米、高粱、稻子、棉花,庄稼一片接着一片,在很远的地方跟蓝天连了起来。一条笔直的公路穿过田野,通向远方。往西看,是一片果园。那里果树成林,枝叶茂密,红澄澄的柑桔,黄灿灿的梨子压弯了树枝。往北看,一条大河伸向远方。河上架着铁桥,一列火车从铁桥上通过;河里有汽艇、帆船,还有连成一串的小货轮,来来往往,十分繁忙。我的家乡多美好啊!
这段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按观察方位的变化顺序写的,先写()看,再写()看,接着写()看,最后写()看。
(2)按观察的方位顺序写一段话,可以“我们的校园”、“我家的厨房”或其他景物为中心内容来写。
32(3).以事情经过的先后顺序为序写。
例《捉鱼》中的一段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水良去捉鱼。我们一个拿着小盆;一个拎着水桶,来到小溪边。在一处鱼多水稳的地方,从两边用泥筑坝,围成一个小水池。然后,我们用小盆往外舀水,水越舀越少,鱼儿惊慌得乱蹦乱跳。我放下小盆,一伸手就捉到一条鱼,这时候,水良也抓了一条鱼放进桶里。我俩你看我,我看你,高兴得哈哈大笑。不一会儿,我们就捉了十几条。看到桶里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我们的劲头更足了,又动手舀水。水舀干了,鱼儿再也没法逃啦!俩人越捉越起劲,很快捉了满满一桶鱼,心里快活极了。
这一段话是写两个小朋友捉鱼的事。小作者按照“捉鱼”这件事的先后顺序,首先把时间、地点、人物简单作了交待,然后重点写“捉鱼”的经过:先写“筑坝”的情况,接着写如何“舀水”,再写怎样捉鱼。一层连着一层把捉鱼的经过写得有条有理,前后连贯紧密。
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的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我把线穿在针上,在线尾打了个结,就钉起来。先从衣里向外钉,怎么也钉不中扣眼,好不容易穿过来,针却扎在了我的食指上,鲜血直流,疼得差点儿流出了眼泪。心想:什么事都有个开头,万事开头难呗,练多了就会干得好。于是,接着又钉起来,一会儿,扣子钉好了。我想扣上试试,可怎么也扣不上。啊,原来钉反了,扣子钉在衣里上了。唉!没办法,只好拆下来重钉。尽管这次我很细心,扣子也钉好了,但仍扎了几次手指。钉扣子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啊!
这段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写“钉扣子”的?用简要的词语把写的顺序表示出来。穿针→()→()→()→()→()→()(2)观察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或自己参加一次劳动,把活动或劳动的经过写下来,注意把话写连贯。
(4).以物品结构为序写。
例《文具盒》
我有一只长方形的塑料文具盒。盒盖是粉红色的,盖面画着一个傣族小朋友,还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羊;盖里是白色的,有一只灰色的小袋,是放蜡笔的。文具盒里面有两层,一层装着铅笔和钢笔,另一层装着米尺和削笔刀。文具盒使用起来很方便,用手轻轻一关,盒边的小磁铁就粘住了盖边的铁片,盒就关上了。
这段话是以物品结构为序写的。先写文具盒的形状和质料,接着写盒盖的颜色和图案,然后写盒子里面的结构和用途,最后写盒子的开关,而且每一层都是把文具盒结构上相关的 33 部位连在一起写的。如写盒盖,写了盒盖上面的颜色和图案,同时又写盖里层的颜色和袋子,这样不仅写得连贯,而且非常具体。
读一读,练一练:
(1)下面是一些排列错乱的句子,请你按植物结构的特点(即茎→叶→花)为序,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叶子也与众不同,小而厚,表面像涂上一层蜡,碧绿如洗。()最可爱的是它的花。
()花的颜色鲜艳夺目,五彩缤纷,有的洁白如玉,有的鲜红似火,有的深黄若金,那粉色的则像一层又淡又薄的胭脂。
()太阳花的茎,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看上去很嫩,似乎一掐便能流出水来。
()花朵虽然不大,但很娇艳。
()多层花瓣的自然好看,单层花瓣的也别具风韵。
(2)你最喜欢什么植物、花草?先仔细观察,把观察的情况分项填在下面的表内,然后以植物的构造为序,写一段连贯的话。
14.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
把一段话写具体,就是使这段话表达的内容让人感到好像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呢?在我们学过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有下列三种方法。
(1)先总写再分述。
例如《海底世界》中的一段:
海里的动物……,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收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它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这一段的第一句是总起句,总写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后面四句是分述句,分别介绍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活动的不同方式,具体地说明总起句中所说的“海里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段,要注意开头的总起句与后面的几个分述句的配合和照应。一般的规律是:总起句里往往有一个统领全段的关键词语,而后面几个分述句的意思要围绕这个关键词语来展开写。如上面这个段落中总起句的关键词语就是“各有各的”,后面的四句话就是围绕“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来写的。这样写,段落的内容就具体了。
总分式,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先总后分,如上面例段,先作总的叙述,后从几方面进行分述。还有一种是先分后总。如下面例段:
我们扛着铁锹、推着小车来到劳动工地。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便分成几组展开了劳动竞赛。男同学个个犹如猛虎,一马当先;女同学也不甘落后,冲锋在前。看!十几把铁锹上下挥舞,十几个簸箕来回传递,十几辆小车穿梭般南来北往。工地上,处处呈现一派生龙活虎的景象。
这一段描写的是一个劳动场面。一共四句话,前三句具体描述同学们劳动竞赛的情况,最后一句总述工地上“生龙活虎”的景象。
除了上述两种“总分”形式外,还有一种是“总——分——总(小结)”。如下段: 那枝红色的月季花多美啊!碗口大的花朵,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火球。近看呢,那层层花瓣娇嫩鲜艳,还能闻到香味。在那细丝儿的花蕊上还有花粉呢!外国友人说中国的月季花是‚花中皇后‛,真的,这青枝、绿叶、红花艳丽极了!我真爱这枝红色的月季花。
这一段先总述月季花“多美”,接着具体分述月季花是怎样“美”的,最后总述“我爱
这枝月季花”。
上面所说的总起——分述;分述——总结;总起——分述——总结三种形式,都是我们在阅读写作中常见常用的方法。运用好了,能把内容写具体、写形象。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的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这是一只非常美丽的狐狸。全身毛色火红,像涂了一层油彩,在阳光下闪动着华丽的光泽;身段匀称,四肢稳健;两只肉感很强的耳朵,神气地竖立在额角;那条雪白的眉毛,使它的鼻子、眼睛显得非常传神,甚至还有几分妩媚。
①这段话是用______的方法写的。总起句是______。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狐狸“非常美丽”的?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写在下面。作者是从毛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个方面来分述的。
接着,是体操队表演。40名队员一色的白衬衫,红领巾,黄裤子,白运动鞋,个个精神抖擞。他们先表演队列,人人动作整齐、步伐一致;接着表演广播操,40个人的动作就像一个人做的一样整齐、标准;最后分组表演,有的表演垫上运动,有的表演单、双杠,有的表演爬竿……,体操队的表演真精彩!
①这段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2)以“百货商店的商品真多”为内容,用“总——分——总”的方法写一段话,分述的话最好能用上排比句。
(2)先概述再举例。
例《李时珍》中的一段:
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盛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自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这段话,第一句用“不但„„还„„”这个递进句,概述李时珍是怎样为写好书而努力作准备的。接着举了四个事例进行具体叙述:一是不怕辛劳,走遍名山;二是带干粮上山,山上过夜;三是亲自品尝,判断药性;四是奔波万里,四处求教。四个事例具体地表达了李时珍写书的严谨态度和忘我的精神。
用“先概述再举例”的方法写段,要注意概述要简明,例子要具体贴切。关键是要写好“例子”,例子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几件,不过一定要准确地围绕着概述句点明的中心意思
来写,而且要详略得当。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完成后面的练习。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学问,一点儿也不假。王婶打水,只见她把桶放下去,把绳索左右轻轻一摇,猛地一拽,满满的一桶水就提上来了。可轮到我们,左摇右摆,水就是不进桶里去,弄了半天,就是打不上来。打水有学问,想不到下种也有学问。杨红腰弯到90度,仍点不准,而王大爷点得可准啦,伸手一捏,就是仨,然后指缝一漏,玉米正好落在土坑里,不偏不斜正好成三角。盖土可是细活儿,瞧后面那两位,先撒细土,再把大坷垃砸碎,盖上。瞧他那认真劲儿,像给睡熟的婴儿盖被子。
①这段话是用先概述再举例的方法写的。段中的概述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举了哪三个事例具体说明“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学问”?哪是详写?哪是略写? 第一件:王婶打水;第二件:______第三件:______。______是详写,______是略写。(2)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概述句,举一两个事例,具体进行叙述。注意详略得当。
(3)先整体再部分。
例《荷花》中的一段: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段话的第一句,是从整体写荷花池里荷花开放的全貌:“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然后对刚开、全开和未开的各种荷花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描写:“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这样写,不但使读者能了解荷花开放的全貌,而且对各种荷花的形状也留下了具体生动的印象。
用先整体再部分的方法写段,一定要注意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写。不论是写人还是写景状物,如果只有整体的介绍,而没有部分的描述,那么给人的印象只有模糊的轮廓;同样,如果只有部分的描述,而没有整体的介绍,别人又会对全貌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一定要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记叙。
例如:
我爱小白兔。它全身长满了白色的绒毛,毛茸茸的,好像穿了一身白棉袄,远远望去,37 就像一个大棉团。它的头,有拳头那么大。头顶上竖着两只长耳朵,耳朵能自由转动。它的眼睛红红的,圆溜溜的,好像嵌在白绒中的两颗红宝石,红白相映,使小兔更加讨人喜欢。可小白兔的嘴巴,长得有点奇怪,上嘴唇从鼻子下面开始分为两瓣,下嘴唇是完整的,所以人家叫它‚三瓣嘴‛。它吃青菜时,胡须一翘一翘的,真像掉了牙的老公公。小白兔有四条腿,它的两条前腿又短又小,后腿又长又壮,它不走,只会跳。有时,我给它吃食,它还会用两只后腿站起来,像人一样直立站着。小白兔还有一截短尾巴,像个白绒球贴在屁股上,它跳起来,短尾巴一撅一撅的,显得十分调皮。
这一段是描写小白兔的外形。先从整体写小白兔的颜色和体形:“它全身长满了白色的绒毛„„像个大棉团。”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接着一部分一部分地写它的其它特征:头——拳头那么大;耳朵——长长的;眼睛——红红的,像红宝石;嘴——三瓣,胡须一翘一翘的;腿——前短后长;尾巴——短,像绒球。给人留下了具体而生动的印象。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例段,完成后面练习。
下了车,眼前出现了一幢崭新的楼房——它是由四上四下八间屋子组成的,雪白的墙壁,大红的门窗,雕花的阳台,漂亮极了。一进门,宽阔、平坦、牢固的楼梯迎着我们通向外婆的卧室。楼梯和栏杆漆成桔黄色,还散发着油漆的香味。外婆的卧室可美啦!墙上贴着草绿色的墙纸,地板油漆得通红透亮,天花板上还装着雪白的吊灯呢!舅舅房间的气派就更足了!屋里摆着一套奶黄色的组合家具,全海绵的三人大沙发,窗户上挂着紫红色的丝绒窗帘。楼下是厨房和卫生间。墙上、灶上是一色的白瓷砖,地面是磨光石的,嵌着金色的铜条闪闪发光……
①这段话是用______的方法写的。
②作者先写新楼的外观整体印象,接着根据新楼的内部结构特点一部分一部分地叙述。给人留下完整、具体的印象请填表列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按照先整体后部分的方法,把下面这段话写完整、写具体。
我们的校园里有一棵梧桐树,它高大、粗壮、枝叶茂密。说它高大,一点也不过分,它的树梢快到三层楼顶了;说它粗壮„„
15.怎样把一段话写生动
要把一段话写生动,光靠叙述是不够的,还要从下列几方面下功夫。
(1).学会描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如下面例段:
小姑娘长一副小的瓜子脸,黄黄的,没有红润色,这是标明着缺乏营养的迹象。两腮和小鼻梁上爬着几块硬币般大的癣,围着小嘴呈一圈青色,像长了一圈小胡子。只有黑黑的眸子是活泼的、有生气的;又长又浓的眉毛是精神的。耳边垂着两根编得歪歪扭扭的小辫儿,零乱的碎发,被风吹得在脸上飘来飘去。她穿着厚实的小皮袄,外面罩着一件紫红色灯蕊绒外衣,可能是不够长了,袖口和衣襟下边都接了一截相同颜色的新布。
这个例段是人物外貌的描写。作者主要抓住小女孩肖像的特征进行描绘:“瘦小的瓜子脸,黄黄的”;“两腮和小鼻梁上爬着几块硬币般大小的癣”;“小嘴„„呈青色”;“只有黑黑的眸子是活泼的、有生气的”;“两根歪歪扭扭的小辫”,“零乱的碎发被风吹得飘来飘去。”通过上述描写,一个家庭穷苦,严重缺乏营养的农村小女孩儿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下面例段。
我家有盏漂亮的台灯。它的灯座是块黑色的玻璃盘,放在写字台上,稳稳当当,显得朴素而又庄重。在玻璃盘上,镶着一只精巧的开关。开关旁边竖立着台灯的身躯——灯柱。灯柱分为三节:上下两节是六角形的黑色玻璃菱体,乌亮照人;中间一节是个白色的圆球,晶莹闪亮。从底盘开始,有一根克罗米银色铁管。穿过三节玻璃体,直通顶部的灯头,就像脊椎骨一样。再上面就是一个圆圆的脑袋——灯泡了。一个用彩色尼龙绸做的美丽的灯罩,像顶大帽子,歪戴在它那光光的脑袋上。这盏台灯陪伴我三年多了,它是我的好伙伴。我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这是描写台灯的一个段落,作者主要是抓住台灯的形状、颜色和材料的特点进行描绘的。按照台灯的结构:灯座——灯柱——灯头——灯罩,有次序地从下写到上,每一部分都抓住“形状”写。如灯座是“玻璃球”,灯柱是“六角形的菱体”,灯炮是“圆圆的脑袋”。除了形状描绘,还注意了色彩的描绘。如写玻璃的颜色是“黑”的,“白”的,管子是“银色”的,灯罩是“彩色”的。形状描绘的色彩描绘结合起来,把台灯写得非常形象具体。
描写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状物时,就要抓住物体的特点,写出物体的形状、大小、色彩等,给人一种具体、真切、生动的印象。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的例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春天到了。春风吹拂着大地。这时,泡桐树上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蕾。阳春三月,花蕾便争先恐后地绽开了。那花瓣是淡紫色的,里面还有许多小黑点,花心正中长出三、四根像蜗牛触角似的细丝,这是花蕊。近看泡桐花,像一个酒杯,一股浓郁的香气朴鼻而来,像是使人陶醉的美酒。远看泡桐树,好像一个巨人,长着比千手观音还多的手,拿着数不清的鸡毛掸子,仿佛要扫净空中的灰尘似的。
①这一段主要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按要求在段中找出有关句子分别写下来。
描写泡桐花形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泡桐花颜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泡桐树样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仔细观察一种你最喜欢的植物或花草,抓住它的茎、叶、花的特点进行描写。注意用词写句生动形象。
(2).运用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的意思。通过打比方,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陌生的变为熟悉的,把深奥的变为浅显的。恰当地运用比喻,能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形象鲜明。
例《第一次跳伞》中的一段
飞机起飞了,把我们带到空中。我从机舱的窗户向外看,一片片云朵就像一座座盖着白雪的小山。掠过云朵,我看见了地面上一堆堆的小村庄,房屋像鸽子笼,绿树像小草,汽车像甲虫,公路像一条线,一切都变得那么小。
这段话写的是从飞机的高空往下看自然景物的情况。一切都变小了,小得什么样子呢?作者在段中用了四个非常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把“房屋”比作“鸽子笼”,“绿树”比作“小草”,“汽车”比作“甲虫”,“公路”比作“一条线”。通过这些比喻,把地面景物变小的样子写得生动有趣极了。
又如下面例段
傍晚,天边飘来一朵褐色的云。天还没有落黑,就淅沥沥地下起雨来。热闹了一天的城市,在雨中渐渐安静下来。人潮流进了千家万户。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阴中轻轻地飘着。一群刚放学的孩子撑着伞,仿佛是浮动的点点花瓣。来往的汽车,就像穿梭奔忙的小船……
这一段是雨中街景的描写。段中运用了三个比喻:“马路”比作“绸带”;“雨伞”比作
“花瓣”;“汽车”比作“小船”,把“雨中街景”描绘得真真切切。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例段,做练习。
我站在梅关上,举目眺望,山峦重叠,漫山的树林郁郁葱葱。雄伟的梅岭像一条银色的龙在飞舞,气势磅礴。在这万绿丛中,一棵棵火红的枫树挺立着,像一把把火炬,像一片朝霞。一阵金风拂过,满山红叶像千万只彩蝶在翩翩起舞。
①用“”标出段中的比喻句。
② 第一个比喻句是用______比喻______;
第二句是用______比喻______; 第三句是用______比喻______。③想一想:这些比喻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写一段话,用上至少三个比喻。
(3).学会拟人。
拟人,就是把要描写的“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没有生命的东西“活”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如下面例段:
夏天来了。校园操场周围的小樟树更显得可爱了。一片片叶子绿油油、光亮亮,好像竖起无数只机灵的小耳朵,倾听着教室里小朋友们的琅琅读书声和清脆甜美的歌儿。小樟树陶醉啦,舒展着枝条翩翩地随风起舞。
段中描写的樟树,虽然是有生命的植物,但是是不会思想的。作者运用拟人的方法,赋于小樟树以丰富的思想感情。能像人那样用“机灵的小耳朵,倾听教室里小朋友们琅琅的读书声”,能“翩翩起舞”,能“陶醉”„„。这样写,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化到描写的景物之中,收到借物喻人的效果。特别是我们小朋友采用这种拟人的方法,文章更能充满儿童情趣,更显得生动、活泼。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按要求做练习。
秋天,花果山的景色迷人。青石铺的小路,由山脚盘旋回转,在树林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就像一条龙在波浪中玩耍。黄、橙、红、绿各色树林尽收眼底。那粗大的银杏树,这 41 儿一棵,那儿一棵,穿着一身金袍,很神气地立在山岗上。那高大的枫树林,红得像火似的,这儿一片,那儿一丛,在翠绿松林的怀抱里,显得十分耀眼。
这段话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横线上填上拟人的句子,把这段话写完整。
踏进公园大门,上百盆菊花______;那茉莉花______;还有那美人蕉______秋天,公园的花真美!
(4).运用排比。
排比,就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连在一起。如同学们记得很牢的一段话: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段话中接连用了五个排比句说明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是共产党人的可贵精神。运用排比,可以全面而充分地表达中心意思,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又如下面的例段:
画家喜爱鹰。爱鹰的健美——它像欢腾的海水送着夕归的帆船那么美丽;爱鹰的声音——它短促而悠远的歌唱,嘹亮,清脆,好像在遥远的天边吹着哨音,使人忘记忧愁和痛苦;爱鹰的眼神——它那目光像一团火焰,燃烧在画家心里,使人产生美丽的幻想;爱鹰的雄姿——它那‚一飞冲天‛的身影,像黑夜中的流星,闪烁着生命的光辉……
这一段写画家爱鹰。全段五句话,用了四个排比句,写鹰的健美、鹰的声音、鹰的眼神、鹰的雄姿。句子整齐有力,感情波澜起伏,鹰的形象逼真。表达了画家爱鹰的真情实感。
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的例段,想想运用排比各段有什么特点。
抬头看那秀美的杨树,刚刚结满的杨絮一串串地悬挂着,像绽开的花蕾,像洁白的棉丝,像晶莹的雪花,是那样的绚丽多姿。
秋天,蓝天白云。阳光像轻柔的薄纱,笼罩了大地。池边菊花盛开,有的如冰盘托桂,有的如雪里狮子,有的如红莲绣珠,有的如银针红旗,仪态万千,美不胜收。
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富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真是说也说不完啊!
(2)用排比的方法把下面的段落补充完整。
假如我是一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色彩,描绘出这壮丽的山河;假如我是一个诗人,我______;假如我是一个作曲家,______;假如我是一个建筑家,______。
(3)运用排比的方法写一段歌颂、学习孔繁森爷爷的话。
(5).发挥想象。
想象可以形象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生动活泼,使读者受到感染。例 《荷花》中的一段:
看着,看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这是一段写“我”看荷花时展开的想象。非常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作者当时迷恋荷花的思想感情。
作文时,展开想象当然不是胡思乱想,必须根据所写内容的需要,为表达中心思想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下面例段:
回家路上,我仿佛看到了在凛冽的寒风中,老大爷用焦急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眼睛看酸了,用手背擦一擦;脚冻麻木了,用力跺一跺;站得太累了,就稍稍坐一坐。从红日初升的早晨,到暮色降临的傍晚,一天、三天、五天……,这时,我觉得老大爷给我的不是五个鸡蛋,而是一颗朴实火热的心。
这段话是从一篇题为《卖鸡蛋的老大爷》一文中节选出来的。原文讲的是一个卖鸡蛋的老大爷,由于看错了秤少给了“我”半斤鸡蛋后,连续一个星期的时间找“我”补还鸡蛋的事。颂扬老大爷诚实的美德。这一段讲的是“我”收了老大爷的鸡蛋后在回家路上的心理活动。小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描写老大爷是怎样等“我”的情景。这样“想象”合情合理,既生动地表现了老大爷的品质。又起到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读一读,练一练:
根据下面的提示,选一个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①由种花的园丁想象老师的辛劳。②由一只孤燕想象失去母爱的孩子。③假如我有一对翅膀„„ ④我乘电梯到月球„„
43(6).巧用词语。
写话用词准确而富有变化,能使内容形象、生动,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真切。例 《花生花》中的一段:
花生的花,一般在七月开,青青的花生株上,露出一点点鲜黄的嫩苞。清晨,它浴着露水,湿漉漉的;中午,阳光照射着,它亮晶晶的。就在这时,小苞绽开了。一朵两朵,点缀在万绿丛中。几天后,倘若从花生地走过,一眼便可见到那些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地洒在椭圆形的绿叶中,绿中透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这一段写花生开花的时间和开花的情形。写了花的形状、颜色、香味。段中运用了不少准确而形象的词语,如带点的词语:“鲜黄的嫩包”,不但写出了花苞的颜色“黄”,还写出了花苞的“鲜”和“嫩”;它“浴”着露,“湿漉漉”,照着阳光,“亮晶晶”,这些词语把花苞在阳光雨露下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又如“那些小小的黄花„„洒在绿叶中”的“洒”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花生花开满田野的景象;“缕缕清香”则突出了花多,香味传得远,比用“阵阵清香”更有“沁人心脾”的感染力,表达作者爱花的情感更强烈。
又如下面例段:
一会儿,只见黄公鸡双翅一展,像只老鹰凌空扑食似的,冲向白公鸡,它用脚抓,用嘴啄,迫使白公鸡后退几步。但白公鸡也不示弱,它腾空一扑,嘴壳一啄,凶猛异常,把黄公鸡的毛啄掉了一撮。
这一段是描写两只公鸡争斗的情景。是动态描写。作者巧用“展、冲、抓、啄”等表示黄公鸡进攻形态的动词,用“一扑、一啄”写白公鸡不示弱反扑的动作。用词准确、得体,把两只公鸡好斗的样子写得栩栩如生。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春回大地,到处是一片绿,绿的草,绿的树,绿的林,绿的世界…… 这段话中哪个词突出了“春回大地”的特征?用“”标出来。
再看看下面例段是怎样描写荷花的颜色的?用了哪些写颜色的词语?起了什么作用? 夏天,阵雨过后,一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滴溜溜地打转,好像晶莹的珍珠。墨绿的荷叶之间,各种姿态的荷花亭亭玉立。有的还只是小花苞,尖儿红红的,好像谁在上面抹了一层薄薄的细粉;有的含苞欲放,玉色的花瓣之间可见开放的缝隙了;有的已经开放,正迎着和风舒展着自己洁白如玉的花瓣。荷花里面是黄色的花蕊,一丝丝的,多得数不清。花蕊的中间长着一个绿色的小莲蓬。……
这一段主要写荷花。也写了水珠、荷叶。重点描写了荷花的颜色。段中写了六种颜色,使荷花呈现一种五彩缤纷的美。
请你把描写颜色的词语找出来写在下面,读一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仔细观察妈妈煮饭、炒菜的全过程,以《妈妈是怎样做饭的》为题写一段话。至少用上5个表示动作的词语。
16.要学会观察与描写
作文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观察与描写。
同学们都知道,观察,就是用五官认真地察看、感受、体验周围的事物。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尝,用鼻子闻,用手摸,把那些不认识、不熟悉的事物的形状、颜色、姿态、结构、气味、滋味、声音、软硬、冷热等等,统统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有了这种认真的观察,有了这种深刻的印象,有了这种入微的体验,就有了丰富的、生动的描写材料。任何成功的描写,都必须有详尽深入的观察作基础。
怎样学会观察,练好观察的基本功呢?
(1).要选择好观察的位置
有目的地观察事物,首先就要确定好观察位置。因为观察者所站的位置不同,所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景物)也必然不同。同学们还记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吗?这说明虽然是同一个事物,但由于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观察得到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这也说明选好观察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或有目的地参观游览中,一般都是采用固定观察或移位观察的方式。如下列例段:
清晨,宽广的校园显得格外宁静。教学大楼刚从晨雾中露出它那巍巍的身躯。一扇扇相继被打开的明亮的玻璃窗,在晨光照射下,像刚睡醒孩子的眼睛,调皮地一眨一眨的。操场上空无人影,只有两只高高的篮球架站在那里。
操场边那一排翠绿的冬青,长得郁郁葱葱,像一队威武的士兵守卫着学校大楼。眼前的花坛,开满了姹紫嫣红的鲜花。月季花苞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令人喜爱。坛边是一圈小草,它在晨露的滋润下显得格外鲜嫩。
这几个例段描写的是一个宁静的校园晨景。很显然,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的。首先从上(仰视)到下(俯视)观察“教学大楼→玻璃窗→篮球架”;接着从远(远望)到近(近看)观察“操场那边的冬青→眼前的花坛”;再细看花坛里的月季花和环视“一圈小草”。这种以作者站立的地方为固定点,或仰视,或俯视,或远望,或近看,或环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我们叫它固定观察。
什么叫移位观察呢?还是先来看看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一个例段吧!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1000或是800人开个会,一定不觉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亮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黑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这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的一段描写。作者是按照他游览所经过的地方,所见到的不同事物进行观察的。游览顺序及观察角度是:在洞口抬头望(仰视)→走进去周围(环视)是石壁,抬头(仰视)是高高的石顶→洞内一团漆黑,„„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正视、环视、仰视)。我们把这种按照作者经过的地方(即移换位置)去观察事物的方法,叫移位观察。
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固定位置观察还是移动位置观察,都不能机械套用,应根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针对观察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交叉使用。什么时候要运用固定位置的观察,什么时候要运用移动位置的观察,也要取决于你计划写的文章的体裁和中心思想的要求。不过,一般地说,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决定描写事物的顺序和层次的变化。
(2).要注意观察的顺序。
观察任何事物都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或从整体到部分,或相反;或由近及远,或相反;或从上至下,或相反。这样,观察才会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对观察的事物才会形成一种鲜明的层次和完整的印象。
通常有下列几种观察顺序:
一是以空间方位为序。
如东南西北中,远近、里外、上下、前后左右等。如下面例段:
你来到葡萄架之下。四周是彩色飞金的回廊,朱红柱子,中间是小小的园林,典雅的布局,果木俱全。庭院上面,罩着绿叶的网。草地上铺着绿茵,白鸽蹒跚来去。伸手可摘盆中的梨桃、石榴和头顶的葡萄。
这个例段就是按照先四周后中间再上下的空间方位顺序进行观察和描写的。段落虽短,但庭院生机勃勃的景色却写得井井有条。
二是以时间变化为序。
如下段:
时间不容许人们多想,一阵狂风吹来,雷电接着从头顶掷下。顷刻间,一场可怕的冰雹倾泻下来。人们惊呼奔跑,躲入安全的地方。冰雹继续了两个小时之久,其间,有十多分钟,落地的冰雹大如小儿拳头,其中一颗有排球一般大,落在小李村,打穿饲养室的房顶,掉在 47 蓄水的石槽里。冰雹过后,稀疏的雷雨未停,人们从躲藏的地方走出来,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像久住大森林的人,忽然被抛到陌生的戈壁滩似的,面对着眼前景象,简直不明白自己身在何方。
密密的玉蜀黍林消失了,墨绿的棉田消失了,天空不见苍鹰飞旋,树头不闻燕雀鸣叫,田野里,也瞧不见野兔奔跑了,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瞬间,仿佛全从地面消失了。田野变得开阔而荒漠,村庄上空也豁然敞亮起来。光秃秃的树木,带着残断的杈桠,笔直地伸向天空。大地脱去浓艳的绿袍,换了一套坚硬的银灰色的冬装。
这个例段,以时间变化为序观察描写冰雹前、冰雹中、冰雹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田野村庄景色的变化。按时间的推移:顷刻间→两个小时→十多分钟→冰雹过后→顿时→一瞬间„„观察景物的变化,把下冰雹的全过程描写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条。
三是以观察移位变化为序。
我们外出参观或游览,地点和线路经常变化,因而观察的顺序必然随参观游览的顺序而变化。如下面例段:
每人买了一枚火炬,燃着由洞口进去。门很小,只容一个人走,先向下有石级,越走越暗,火炬的光,不到五尺,照到头上,顾不到脚下,路潮而滑,煞是难走。我们五个人一串,你拉了我的手,我拉了他的衣服,一步一步地蹭着走。偶然举起火炬,向上一看,只见奇形怪状黑黝光滑的大石,石上不时还有一滴一滴的水滴下来,滴到颈项里,冰冷彻骨,要接连打两个寒噤。把火炬提起向远处一看,只见七高八低的石头,有的地方很深,黑洞洞的看不见底。大家静默无言地向下走了十几分钟,翻过一个很高的大石脊,忽然发现前面几线天光,越走越亮,路也越宽。只见头上四周,尽悬着一条一条的石钟乳,大大小小,粗粗细细,各色都有。又向上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出洞的门,比入洞的门高大得几百倍。我先出洞,过一座小石桥,到对面山上,回看洞口,是一个高大的半圆形,一层层一条条的钟乳石,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排列着,有的像圆柱,有的像圆锥,有的像象鼻,有的像橡树杆,奇形怪状、五彩缤纷,真是瑰奇大观。他们几个人在洞里后出来,好像蚂蚁蠕蠕而行的样子,洞口之大,可想而知了。
作者按照入洞→洞中→出洞的游览顺序进行观察,按移位观察的顺序把山洞的奇景描写得非常具体细致。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四是以事物的结构为序。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结构,观察的时候按事物的结构为顺序,依次进行观察,思路清晰,48 条理清楚。如下段对芦沟桥的观察和描写:
芦沟桥全长260米,宽7.5米,共有11个孔,桥的两边,装饰有石雕栏杆,每边又各有碧柱140根,每根石柱上都雕刻有卧伏的石狮,殊形异态,各不相同。特别是小狮子,有的盘蹲在大狮子脚下,有的爬在大狮子背上,有的互相交头接耳,嬉戏耍闹,活龙活现,栩栩如生。……
芦沟桥的建造极其美观。在桥的两头,有两对石兽,东边是一对狮子,西边是一对象,象征着大桥固若金汤,坚实无比。东端,还有两座石碑,一座是清乾隆题燕京八景之一‚芦沟晓月‛四个大字,碑的四周有四根龙抱柱;另一座石碑记载了康熙三十七年重修芦沟桥的经过。桥的两端,还有精刻的华表,把芦沟桥点缀得分外美观,……
这一段是写芦沟桥的雄伟壮观。作者按照桥的构造艺术结构,先从整体(长、宽)后到部分(桥孔——栏杆——碧柱——石狮)进行观察和描写,再从建造艺术的特点写桥的美观,也是按照结构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的。给读者留下了桥的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3).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
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就是同一事物它的特征也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处于静止不动的时候的状态和处于活动、变化时的状态就大不一样。因此,在观察时,要特别注意抓住对象的特征。例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小黄巴儿狗从一堆烂柴堆里钻出来,汪汪地叫了两声,走近了一看,认出了小荣,它的两只前腿急忙搭在小荣身上。小荣把它抱起来,哭了,狗儿也像哭一样的唔唔叫个不停。
上述两段,一段写景,一段写动物,都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征。例段一,是对荷花的静态特征的观察和描写,具体地写出了荷叶的形状,荷花的姿态和香味;例段二,是对小黄狗动态特征的观察和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小黄狗和小荣见面时的动人情趣。
又如:
绿色湖面上,一支微微抖动着白色翅膀的小船,在润湿的微风中荡漾。那个样子,看上去显得很轻盈,很纤弱,就好像是投在水面上的一簇银色的蒲公英。
这里既抓住了事物的动态特征,又抓住了静态特征。第一句写小船在湖面荡漾的动态,第二句写小船的静态——样子„„很轻盈,很纤弱,就好像„„一簇银色的蒲公英。有动有静,把湖面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列各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的?完成段后的练习。
公园的中心是一个喷水池,池边呈梅花形,池台上放着一盆盆开得火红的“一串红”,池旁满是一盆盆粉红色的月季花和黄澄澄、沉甸甸的金桔。池中央一座假山石上面,是一个用绿绒做成的海豚。它嘴上顶着一个彩球,尾巴还调皮地向上翘着,好像在向大家炫耀自己的演技,一汪清水就从那尾巴尖上喷出……
公园的条条小径都通喷水池。小径的尽头,沿着围墙是一条环行土道,道上安放着排排木椅和石桌、石凳,原来是为人们下棋、玩扑克准备的,可现在都变成了人们学习外语的场所。
本例段写的是喷水池及其周围的景色。
段中描写了盆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凳等八种景物。作者是以_______为序进行观察和描写的。
一只大芦花鸡正在伸着脖子叫唤,叫一声,抖着翅膀一跳,用它那尖嘴叼住一支大麦穗子,左一摇,右一甩,肥饱的麦粒儿就给抖落在地上,拣几个粒儿吃,又去叼另一支麦穗儿了,好像要把每一支麦穗儿什么味道都要尝一尝。
①这一段是写鸡的生活习性。作者是通过对______的观察和描写来写鸡的生活习性的。②段中运用了十个恰当的动词描写了鸡吃食的动作。请把这些动词找出来,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要求观察写话。
①以空间方位为序观察自己的教室,写一段话。
【高中语文教案全套】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全套09-08
高中信息技术全套教案07-09
高二语文《高中语文始业课教案》12-14
高中语文必07-05
高中语文目录07-07
高中语文讲课07-27
高中语文摘抄11-23
高中语文笔记12-07
高中高二语文精选教案07-26
高中语文《氓》教学教案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