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重力教学设计

2024-10-26

八年级重力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八年级重力教学设计 篇一

本周我在组内上了一节汇报课,课题是《重力 力的示意图》。本节课内容教参安排两课时,我上课的主内容要是第一课时《重力》。对于本堂课的授课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

一、成功之处:设计理念新颖,教学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在这个环节中,书上只要求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而我考虑到学生会对“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各种不同的猜想,这时就应该教会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而去除一些不合理的猜想,最后提出由于条件的限制,本节课只对“质量、位置”这两个可能对重力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组探究。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方案的设计、器材的选取、实验步骤的制定以及列表格记录实验数据等全部由学生自行讨论决定,教师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我通过采取四人一组的分组实验, 进一步探究“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通过自主合作实验探究,表格归纳总结出“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的结论。在由此结论推导出重力与质量关系式的过程中,采取了引导学生利用得到的“重力/质量的比值为10N/kg”的结论和科学家定义g=9.8N/kg,得出关系式G/m=g,再将公式变形为G=mg的方法,这样可能更为直接,易于学生接受。同时,通过建立重力与质量的图像关系,进一步理解“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的结论.通过读一读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重力与地理位置的关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不足之处:

(1) 教师语言魅力有待提升

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物理语言的规范性是一名物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本节课在创设情景问题的描述中缺少规范性语言,虽然例子是生活中的,但是在描述时应抓住物理特点。还有我的语言平铺直叙,缺少抑扬顿挫的语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魅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2)部分难点未得到解决

在学习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作图时,学生对于坐标中没有(0,0),而为何在图像中需要作出这个点,需要联系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分析,这一点我讲的不够详细,没有讲解透彻。另外,关于g随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的问题,如果把月球引力是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教授给学生,效果就会更好。

(3)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整堂课显得前紧后松,引入时主要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感受地球吸引力的存在,从而引入重力,我在讲解的时候花费的时间偏多,用了3分钟的时间。在实验之前,学生猜想的时间偏长,猜想的因素偏多,这一点我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充分的备好学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备课时多备学生部分。

下课铃响起的那一刻我感到很轻松,但静心沉思后,发现自己在很多问题上仍存在不足,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在教师生涯的路上我才刚刚起步,未来的路还很长,我要坚定目标不断努力,争取缩短成长周期,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

2.八年级重力教学设计 篇二

1. 有班级读书计划。学生有读书摘抄本。

2. 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根据新课标读书要求, 向学生推荐五年级阅读书目, 分为 “必读书目”和 “选读书目”, 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里。

3. 班级建有图书角, 存书量达到学生数量的1—3 倍。有图书管理员, 有借阅制度和借阅登记本。

4. 有班级读书习惯, 每周学一首古诗, 利用每天的语文课课前一两分钟朗读背诵, 教师进行评价指导。

5. 最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 以利于教师课件、学生作品的展示。

6. 教师在课前有相应的安排, 学生有备而来。

二、活动对象: 班级全体学生

三、活动目标

1. 通过读书活动, 选择性地阅读书籍, 读有价值、有意义的书, 让同学们养成爱阅读、会阅读的良好习惯。

2.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形成 “多读书、读好书” 的良好氛围, 营造书香班级。

3. 使学生能在老师指导与管理下有条不紊地开展读书和交流活动, 从而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和概括表达能力。

四、活动过程

1. 课前活动——— “每周一歌”

( 说明: 为培养班级读书习惯, 每周学一首古诗, 利用每天的语文课课前一两分钟朗读背诵; 或者播放诗歌朗诵MP4)

课代表:“《春夜喜雨》” (齐背, 男女轮背、小组轮背)

(教师简要评价)

2. 新书推荐

( 1) 情景导入 ( 优美舒缓的背景音乐、PPT)

同学们, 读一本好书, 就像是进入了一座知识的宝库; 读一本好书, 就像打开了一扇扇心灵的窗户。阅读是一件快乐而有趣的事, 它可以塑造我们的心灵, 编织我们的梦想, 磨练我们的意志。

有这样一个同学, 他自小患成骨不全症, 经历10 余次大型手术……2013 年, 在完成一次大型脊椎重组手术后半年, 他回到了校园, 利用每日的空隙, 创作完成了17. 5 万字的长篇个人自传 《命运之上》。西北师大附中2014 届高三北辰班学生刘大铭的事迹和精神感动了无数人, 也激励着无数年轻人奋发向前。他就是文学少年刘大铭。他入围2013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也是我省唯一一位候选人。

(2) 文学少年刘大铭视频 (3~5分钟)

(3) 新书推荐

看了他的故事, 相信同学们一定都被他感动了。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的新书就是他的作品

( 教师展示推荐的新书 《命运之上》)

3. 名人读书故事

( 1) 教师: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 是人生奋斗的航灯。古今中外有不少名人都是非常喜爱读书的, 他们也留下了许多读书的故事。

(教师PPT示例名人读书故事2~3个例子)

(2) 学生展示

教师: 相信同学们也积累了不少名人读书的故事, 也一定有自己的感受, 请你讲出来和同学们分享。

( PPT示范语言格式: 我讲的故事是_ _ _ _ , 我的感受是_ _ _ _ )

学生一分享 ( 教师鼓励评价)

学生二分享、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做鼓励性评价)

学生三分享、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做鼓励性评价)

(3) 教师小结。

4.合作交流, 好书推荐———我的读书故事

(1) 小组交流

教师: 刚才几个同学讲了名人的读书故事, 其实, 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读书故事。上一个星期, 同学们也读了自己的书, 也做了自己的读书笔记。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可以用这样的格式去回答 ( ppt展示)

( 2) PPT展示回答示例及交流要求

①我向同学们推荐的一本书是_ _ _ _ , 作者是_ _ _ _ 。

②这本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_ _ _ _ ,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 _ _ _ _ , 我积累的书中精彩的词、句、段落是_ _ _ _ 。

③先在小组内交流, 选出一个最出色的在全班交流。

④在组内选出一份最佳读书笔记)

( 3) 小组交流, 小组长组织

( 4) 全班交流———我的读书故事

下面请各小组推荐出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学生一、学生二、学生三、学生四)

教师鼓励性评价指导

5. 读书笔记展示

( 1) 教师过渡语。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是我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 下面展示各组内选出的最佳读书笔记。

( 2) 作品展示 ( 或以投影形式展示) , 教师鼓励评价, 做出相应的指导要求。

6.“读书之星”评选

(1) 评出最佳读书奖

( 2) 评出最佳读书笔记奖

7. 文学诵读

这节课, 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文学少年刘大铭的作品 《命运之上》, 现在, 就让我们来朗读他的一首作品 《灵魂行者》。

四、结束语

3.浅议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 篇三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合作学习

一、有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讲《消费者享有的权利》一节时,就可以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走进教室告诉学生:“新课开始前我们先来做个‘有奖竞猜的游戏,而且谜面由大家自己出。”此话一出,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个个都跃跃欲试。然后,再根据不同层次的搭配和就近原则进行分组,并安排一位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做组长,由各组组长负责抽取游戏的题目(即教材中介绍的消费者的六项权益),接着宣布游戏要求:“每个小组把所抽题目以小品的方式进行表演,其余的学生进行竞猜,每组有十五分钟的准备时间。”最后由教师和全体学生一起评出“最佳表演明星”“最佳组合”。任务布置完毕,学生便开始充分利用所给的十五分钟时间进行准备:阅读教材、寻找表演素材、分配角色、彩排,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全心投入,而最终的小品表演更是使课堂气氛达到了最高点,最后获奖的小组和个人都雀跃不已。

二、利用真实案例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学生知识日益丰富,视野不断开阔,社会经验的积累不断增多,对事物的判断标准不再简单化,开始用辩证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例如,学习《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这一节内容时,在讨论网络的优缺点时我没有直接问学生网络的优点是什么,弊端又在哪里,而是给学生呈现了两个不同的案例:一是残疾人郑明通过网络自学成才的故事;二是2007年发生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16岁网瘾少年王龙为要钱上网而残忍杀害其奶奶的故事。通过这两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网络”这个问题,这两个案例均取材于真实的故事,对比非常鲜明,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意识到网络的两面性,要取其利弃其弊,严格要求自己,不成为网络的奴隶。

三、加强教学手段的直观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持续上升,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因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给予学生的都是直观的感知,学生易于接受,获得更多的感受。在运用多媒体时,教师要加强教学手段的直观性,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在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荆西海.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珠海出版社,2000.

4.八年级下册物理重力教案以及习题 篇四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50克、100克和15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

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

1千克=9.8牛顿 ?

这是错误的,千克是质量单位,牛顿是重力单位,是不同的概念,是不能等同的。g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m=4吨=4000千克,g=10牛/千克。

求:G。

解:G =mg=4000千克×10牛/千克=40000牛

答:集装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作力的图示时,要画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装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点画在它的中心。方向竖直向下。结合标度线段的长度,重力线段长度应是标度线段长的4倍。

六、重心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人直立或睡觉时重心都在身体上,但跳水运动员的重心就不在身上了

物体的重心是随着物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给出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给出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的参考。得出这样实验的原理。随后给出关于重心的课堂训练,巩固重心的知识点。

七、总结

1、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2、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3、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4、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5、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八、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

5.八年级重力教学设计 篇五

《枣核》教案

萧乾

滑县老店乡一初中王辉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目标:

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感知课文结构: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三、作者介绍萧乾:(1910-)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人生采访》等。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四、整体感知,走进课文

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五、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六、体悟情感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7-10小节)

七、星级沙龙,合作探究

1、文中美籍华人“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还感到“心中总像是缺点什么”,为什么?

2、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八、、自主总结

九、拓展延伸

结束语:

6.八年级重力教学设计 篇六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作品。了解相关的文体知识是学生把握新闻特点的前提,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文体特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了新闻的特点,才能够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新闻作品,用新闻的方式去反映生活,养成关心时事、关注现实的习惯。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新闻作品,基本特点相近但样式各不相同,有消息、新闻特写、电视新闻和人物通讯。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比较阅读的作用:一是把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相比,比出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二是在本单元四篇新闻作品之间比,比出四种不同的新闻样式各自的特点消息讲求时效,语言简洁;新闻特写画面感强,对新闻事实的描述更集中;电视新闻讲究声画合一,多用短句;人物通讯翔实生动,注重思想意义。设计教学时,应该先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新闻作品的特点,然后提升、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新闻作品的一般特点。

三、教学目标

l、了解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

2.把握不同新闻样式的特点。

3.学习写作消息。

4.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现实。

四、课时分配

7.八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七

一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只有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首先, 教师在课堂上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每节课, 我都在课件中出示自学提纲, 然后让学生速读课文, 找出问题的答案, 并将其划在书上。对于一些不容易找出答案的问题, 让学生小组内讨论, 互相帮助, 我也在其中充当顾问的角色, 在学生需要时, 适当地给予提示和点拨, 让学生能顺着思路自己找出答案, 感受发现的喜悦。其次, 多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我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教我, 我可能不会;你告诉我, 我可能忘记;让我试一下, 我就会明白了。”无论学生回答对了还是错了, 都是一次学习的体验。答对者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自我肯定, 答错者在错误中进行反思和提升。学生只有参与其中, 印象才会深刻, 才会有所得。由于前面自学的铺垫, 学生已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有了初步的把握。这时, 我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方式, 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基础知识, 我会点名找学生回答, 由于学生不知道下一个问题问到的会是谁, 就要时刻有备战状态, 因而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对于重点知识, 我会以竖排为单位, 让学生一个个地起立回答, 这样反复说就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对于需要分析、归纳、整合后作答的问题, 我会鼓励学生大胆地举手回答, 在他 (她) 回答后, 先肯定他 (她) 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做法, 再给出一定的评判, 指出作答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比如说这个问题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分析, 其中涉及了哪个知识点, 哪个词是答题的关键等。同时, 我把每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在组与组之间进行竞答, 看哪个组答得准, 会的人多, 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这些方法,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 对历史的学习逐步产生了兴趣, 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学生识记能力的高低对学习有重要的作用。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会感到识记知识点比较枯燥, 往往是机械记忆, 记住后不久不是忘了, 就是记混淆了, 尤其是对时间的记忆, 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抓特点, 想出方法, 使识记成为一种乐趣。比如用时间段的方法, 记忆两头的时间。如由“十年内战”记住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的时间是1927年和全国性抗日爆发的时间是1937年;由“50年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记住“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是1895年和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是1945年等等。在记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时, 我让同学们把每个代表人物名字的首字串连在一起, 即陈胡鲁李, 谐音“沉葫芦里”, 学生在笑声中很快就记住了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这几个名字, 而且每次提到这个知识点时都很开心, 记得也牢固、准确。在记忆辛亥革命后, 社会风俗的变化时, 我告诉学生从头到脚看一遍自己就可以把五个主要的社会习俗改变记住。“头——剪发辫, 脚——废缠足, 身上——易服饰, 口——改称呼, 膝盖——变礼仪”, 我再让学生看着我一起说, 说两遍学生就记住了, 而且这种记忆维持时间持久, 印象深刻。在学习中, 这样的方法还有很多, 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 在学习中收获快乐。

三注重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论从史出”。思是建立在对史实了解的基础上, 辨是由对史料理性及全面的分析得来。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时, 教师要注意呈现与之相关的史实, 并对学生的想法给予有效的引导。如在讲到西安事变, 张学良、杨虎城在扣押蒋介石后, 中共应怎样处置蒋介石时, 很多学生想到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屠杀了大量的共产党人, 学生们都说该杀。在杀声四起的情况下, 我没有立即指出西安事变是和平解决的并讲述这样做的原因, 这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 带着不服气的情绪上课, 不利于后面知识的学习。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 并指出当时很多中国人都有这种想法。但我们暂时不下定论, 先来看看当时国内国际局势, 再做决定。接下来, 我把西安事变后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呈现给学生。

日本:企图挑拨亲日派扩大内战, 以便扩大侵略中国。

美英: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 日本扩大侵华, 排挤美英的在华势力支持和平解决。

南京国民政府: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主张“讨伐”张学良, 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 取而代之。

亲美英派宋美龄等竭力主张和平解决。

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析得出, 如果杀蒋很可能造成中国国内混战, 日本有机可乘, 坐收渔翁之利, 这与中国共产党当时的主张是违背的, 为了国内的和平和人民的利益, 从大局出发, 应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因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采用了民主的态度, 呈现史实, 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所以学生不是把精力放在自己是否获胜上, 而是集中精力分析材料, 所以得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 并理解着记住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对后面的学习也信心满满。

四在教学中渗透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

在平时的授课中, 我有意识地利用史实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以及坚强、向上的意志品质。如在讲“难忘九一八”时, 我播放了《松花江上》的视频后, 问学生“我们东北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学生答“是一个富饶的地方, 有丰富的资源和物产, 如森林煤矿和大豆高粱等”。“这么好的地方, 东北人民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呢?”学生答“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侵略者在短时间内强占了东北, 他们烧、杀、抢、掠, 使人民无法在那里生活。”“面对这样一段历史, 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的人要怎样做呢?”学生立即答道:“我们要不忘九一八, 好好学习, 保护好自己的家乡。”在讲红军长征时, 同学们观看视频后也深受感动和鼓舞, 纷纷表示要学习红军战士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的精神。我抓住这一时机问:“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那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学生们马上表示要勇于面对、团结互助、积极解决。我马上鼓励他们说:“对, 我们要迎难而上, 战胜困难。老师是你们坚强的后盾, 我一定会做好你们学习的助手。”

8.浅谈八年级文言文教学 篇八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爱莲说》;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其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那么八年级文言文教学该怎样实施,笔者将对人教版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爱莲说》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学情分析

总的来说,八年级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对课文的理解可以采用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大体上是读中品析,赏与读结合。特别是让学生在音乐美、图画美的氛围中来读《爱莲说》,力求做到美文美读,熟读成诵。

二、教学目标设计

在《爱莲说》的教学目标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具有时代特征的德育方面,尤其要让学生体会到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与九年级语文教学要求知识的系统性不同,《爱莲说》可以在作者创作思想上讲得不十分深入,但是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却不能忽视。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句,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两种表现手法,另外,通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树立优秀的道德品质。教学重点是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则是文中对衬托手法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我们这些职前教师需要着重锻炼的部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探求一种让学生都参与进来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把课堂变成他们展示能力的天地,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减轻师生对于文言文教学的压力。我认为采用小组合作以及分组竞赛的方式更为合适,其中可以由互帮互学、成果展示、量化竞赛等部分组成。比如段落翻译的环节,分小组讨论和展示成果更能调动课堂气氛,让更多的学生在交流中通晓文章大意。为了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课前布置的预习活动中,就要让学生标出生字、熟读课文,并阅读书下注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应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尽快走入文章情境。笔者认为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的教学手段二者兼而用之,贯彻在情境创设的教学法即“情境法”中,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中,既可以用歌曲间接导入,如民歌风格的《采莲曲》或大家耳熟能详的通俗歌曲《荷塘月色》;也可以用古诗文直接导入,吟诵出学生熟知的古诗词中有关莲花描写的诗句;甚至可以用提问交流的方法,询问学生喜欢的花朵及原因进而引到北宋周敦颐为赞美他喜欢的莲花而作《爱莲说》。

三、教学方法选择

朗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朗读过程中配以中国古典乐曲,并在电子白板上显示课文的相关画面,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走进课文中去。在《爱莲说》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以用新课标推荐的名家朗读录音,也可以自己为学生配乐朗诵。音色好的教师亲自进行示范朗读,能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在节奏和感情方面带来更容易模仿学习的范式。听过范读之后,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体会课文,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形态特点。在此过程中,提问法也可以与讨论法结合在一起。教师利用投影仪出示两个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读、边想、边看。问题1:作者描写了莲花什么样的形象?(用文中七个短句回答)问题2:作者赋予了莲怎样的品质?(通过原文揣摩)

此外,还可以实施讨论的方法,解决如上问题。教师在“解读课文”中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莲花的形象。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清高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再找出莲与君子的相似之处,从而概括出君子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为人方正不攀附权贵;“香远益 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正是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莲为“君子”。作者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世人甚爱牡丹”反衬莲的高洁品质,都是为表明他不苟同于世俗、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作者在文中表面是写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实质是写人们对三种人生理想的选择。是在用隐逸者的消极避世和富贵者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君子的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可敬可赞。

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学后的“巩固与提高”,可以采取随堂练笔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留课后作业——熟读成诵,美文的背诵是语文素养的积累;另一方面,书后习题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方智范,郑桂华.初中语文[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

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八年级重力教学设计 篇九

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李解

教学设想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就是要广大初二年级的学生有大量古诗词的积累,我想换个角度用一个较为新颖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积累来编辑一本叫“古诗苑漫步”的“古诗集”形式,人人争当小编辑,参与到这本“古诗集”六个章节--分门别类辑古诗、诗情画意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诗中有趣赏古诗、一展歌喉唱古诗、心灵手巧用古诗的编辑过程中来,用自己的积累、热情、才华让这本“书”变得更绚丽。

活动目标

1、通过编辑古诗集,让学生体会到活动过程中的快乐。

2、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趣,加深对古诗博大精深内容的理解。

3、了解诵读品赏古诗的方法。欣赏古诗吟唱,陶冶心灵情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激趣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想当编辑吗?

学生:想。

学生:不想。

老师:不想的同学没关系。今天,老师将让你们有一次全新的体验,想当编辑的同学,绝对会过足“编”瘾,不想的同学,将从此爱上编辑,狂热地喜欢上这个能充分展现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职业。

二、出示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形式:

活动命名:人人争当小编辑活动内容:编辑“古诗集”

1.诗集名《古诗苑漫步》2.前言(导语)待修订

3.目录

第一编分门别类辑古诗第二编诗情画意品古诗

第三编声情并茂诵古诗第四编诗中有趣赏古诗

第五编一展歌喉唱古诗第六编心灵手巧用古诗

4.编后记(课堂总结)说感悟5.装帧设计见封底

活动方法:分男女生两大组竞赛,互计参赛人次数,人次数多者获胜。

奖励方法:集体奖优胜组获得“最佳编辑参与奖”

个人奖参与次数前两名者荣任本书主编、副主编

三、活动过程:

前言:

有请本班课代表为本诗集致导语,为本次活动致开幕词。

语文课代表:

同学们,众所周知,中国乃一诗之国度,诗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更是浩如烟海,在华夏文明中蔚为壮观。辉烂的华夏文化,不仅仅是飘扬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串串悠远驼铃,不仅仅是四大发明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铿锵步伐,也不仅仅是万里长城屹立千年的永恒丰碑。在华夏文明璀璨耀眼的星空中,更少不了的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所谱写的一页页典雅华章!

在那里,我们可以领略到长江“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博大,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泰山“一览众山小”的雄奇。在那里,我们能够聆听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路历程,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文人气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圣人情怀。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去接受一次美的洗礼。(一)分门别类辑古诗

1、诗中有植物。

①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花始盛开。

③岂不罹凝寒,()有本性。④明月( )间照,清泉石上流。

⑤竹喧归浣女,( )动下渔舟。⑥荷叶罗裙一色裁,( )向脸两边开。

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花开。

2、诗中有动物。

①柴门闻( )吠,风雪夜归人。②千山( )飞绝,万径人踪灭。

③意欲捕鸣( ),忽然闭口立。④时时闻( )语,处处是泉声。

⑤江上往来人,但爱( )( )美。

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 )( )四五声。

⑦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 )( )深树鸣。

⑧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 )惊不应人。

3、诗中有色彩。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 )水东流至此回。

②等闲识得东风面,万( )千( )总是春。

③千里莺啼( )映( ),水村山郭酒旗风。

④千里( )云( )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⑤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 )( )柳色新。

⑥接天莲叶无穷( ),映日荷花别样( )。

4、诗中有地名。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

②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③()()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④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近酒家。

⑤已破章邯势莫当,八千子弟赴()()。

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五十州。

5、诗中有成语。

指出下列成语来源于什么诗歌名句。

①不拘一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②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③青梅竹马(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④心有灵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⑤柳暗花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⑥人面桃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⑦春风得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6、诗中有哲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道出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道出了此事自古难以两全的道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道出了新旧更替是规律的道理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道出了忧愁宜解不宜结的道理

(二)诗情画意品古诗

1、画中有诗:杜牧《清明》、贾岛《寻隐者不遇》、叶绍翁《游园不值》、曹植《七步诗》、陶渊明《饮酒》、孟郊《游子吟》。

2、品味名句。

以上我们欣赏了几幅诗配画,感到相映成趣,美不胜收。你想成为一名中国画的写意高手吗?请仿照划线句说出你读出的画面:

我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中读出了色彩美--“孤烟”是白色的,“落日”是红色的。

我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中读出了

(三)声情并茂诵古诗

配乐诗朗诵李白《行路难》、马致远《天净沙》、李煜《虞美人》

根据课堂临场情况采用学生试读、小组竞读、生生互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的朗读方式。

(四)诗中有趣赏古诗

1、诗中有谜语。

出示诗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请学生猜诗歌歌咏的是那种植物和动物。

2、巧改古诗。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你能否将这首诗改成一首五言绝句呢?

3、“诗”成“词”。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能否给这首诗加上适当的标点,让它形成一首优美的词呢?

4、诗中有“文化”。

①清高鼎有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纸鸢”我们称作什么?

②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为民间什么节?我们称“茱萸”为什么?悬挂门前有什么说法?

③流行歌曲中《涛声依旧》中有句歌词“月落鸟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句歌词是依据哪首诗而创作的?

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请问这两句是歌咏什么花的?

5、诗中有“科学”。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和地理上何种现象有关?另外,“平地三月花,深山四月花。”为什么平地与深山中开花时间不同呢?

(五)一展歌喉唱古诗

名家选段欣赏:《满江红》、《虞美人》。

邀请同学献唱。

音乐课代表领唱。

全班同学参与齐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心灵手巧用古诗

1、初试身手--用诗词解读以下话题,小组选题合作完成。

要求:构成排比

话题:生命、友谊、爱、潇洒、思念

例: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

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幸福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追求。

2、大显身手--学生习作(第二课时)

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习作,点评代表性作品。

四、课堂总结:

你对这次活动有哪些感悟?请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示例:漫步在古诗苑,我发现古诗中有鲜花的芬芳,有碧草的青绿,有蜂蝶的翩翩起舞,有鸟虫的嘤嘤成韵,我以生活在诗的国度而自豪!

教师寄语:亲爱的同学们:珍贵的灵芝深山里栽,美丽的珍珠大海里采,假如你要当诗人,请到编辑部里来。你们所辑录的古诗句,都是珍贵的灵芝,美丽的珍珠。希望同学们今后继续采珍探宝,让灵芝发出灵气,让珍宝绽出异彩!现在,我们已将这次活动展示的内容编辑成书,同学们都是出色的小编辑。

颁奖仪式:宣布获奖名单,集体奖获得者----;个人奖获得者---、---。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最后,让我们共同铭记这本非常特别的书,一起呼唤这个书名吧,她就是--《古诗苑漫步》!

五、出示本次活动编辑诗集的封面:

本“书”编辑:

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

初级四班全体学生

本“书”策划:

树德中学教师李解

教学反思

一、构想缘起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项全新的内容第一次被写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并以课程的形式走进了语文教材,如何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已成为课改实验中着力探讨的问题之一,八年级下第五单元《古诗苑漫步》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平台,为我们教师也提供了一次如何进行这个课题的探索机会和难得的实践尝试。

先看看教材,教材的导语热情洋溢地赞颂了诗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地位,并直陈漫步古诗苑,即接受美的洗礼的教化作用。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三个层面的设计:分门别类辑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后面还附录了“‘唱’古诗”这种别致的方式,并还举了一例加以说明。很明显,教材仅只一个轮廓而已,非常大体地给学生和老师一个大略的建议而已,如何利用本次平台和机会真正引领学生们在茫茫中国古诗苑林里来一次酣畅淋漓的体验呢?完全在教材的基础上给予具体化得过程?又觉得未免太单薄了些,缺乏让学生心动的东西。如何能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充分地调动起他们课堂参与的热情,甚至激发起他们展示表现自己的精彩和亮点呢?

再研究教参。洋洋洒洒的教参阐释说起来就是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要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诗词文化,接受审美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积累感悟,发展思维,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同时,在看看我们初中六册的语文教材,尤其是九年级的语文教材,入选了很多文言文和古诗词,且入选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在难度深度方面较传统的语文教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提升,这就对今天的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同时,树德中学的教育核心思想中就强调“卓越教育”,让学生接受审美熏陶,提高文化品位,让传统古典诗词浸润学生的身体并能让其闪耀出灼眼的光辉正好是“卓越教育”这种理念的应景。

于是,我想换个角度用一个较为新颖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积累来编辑一本叫“古诗苑漫步”的“古诗集”形式,人人争当小编辑,参与到这本“古诗集”六个章节--分门别类辑古诗、诗情画意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诗中有趣赏古诗、一展歌喉唱古诗、心灵手巧用古诗的编辑过程中来,希望通过对古诗词不同形式的品析赏读演绎活动,消除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畏难心理,进而提高他们阅读学习古诗词乃至较长的文言文的兴趣。在主动参与中体会到漫步古诗苑的快乐,加深对古诗博大精深内容的理解,提升对美的感悟和文化品位。

二、教学所得

自我觉得,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尽管实践有限,但是,无论从设计环节还是教学课堂都凸显出了许多亮点。教学完毕,也受到的听课专家和各位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总体说来,对于此次综合性实践活动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得意之处:

1、设计出发点、活动课形式非常新颖。活动课却不说是“课”而是调动学生利用自己的积累来进行尝试当一次“编辑”的新体验。整节课分为六个环节却不说“环节”而说是一本书得六个章节,而师生共同进行的40分钟的活动课程却说成是在编辑一本叫《古诗苑漫步》的诗集。这让本堂课在未上之前就引发了学生不一般的认识体验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参与和学习的兴趣,并从心理和思想上做好的进行一次“新”的心灵远足的准备。

2、课堂导入新颖巧妙。首先,教师以步步深入的询问带领学生参与到“争当编辑”的新奇之中,然后让学生中最熟悉的同学--两位语文课代表登台亮相,以一番精妙绝伦、气势磅礴、至纯至美、绚丽隽永的文字引领学生进入曲径通幽、芳醇四溢的古诗苑,同时也是“这本书”最诱人迷人醉人的前言和导语。

3、课堂结束总结升华环节也是别致有趣。本课以让学生谈感受、老师寄语、颁奖表彰的形式进行课堂总结和升华,第一,引导学生对本次实践活动有了一次直观的情感体验,并在古诗苑营造的文化的氛围里有了一次口头语言的表达。第二,老师寄语既是对本次活动课的一个小结,又对学生进行了鼓励提出了希望。第三,颁奖仪式既是对课前设计的一个很好的呼应又是最后对学生兴趣的再次激发、对学生荣誉感、自豪感的的极大满足。最后再出示本次“编辑”成果的封面,为这本“书”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也为这堂课画上完美的结局。

4、学生参与达到了最大化。六个环节,既层层递进又互有交叉和包融,有些内容和环节非常简单,这就创造了学生发言和参与的最大可能。并且,课堂采用了生生竞赛、小组竞赛的方式,竞赛中,学生的获胜的欲望被大大地激发,全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一浪高过一浪。由于各组都不甘认输,他们抢答,不但学得快乐,而且学得也快,课堂容量大大的增加了。整节课统计下来有四十多人次发言参与,学生发言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多。即便是平时上课从不敢举手发言的杨森若同学也登台朗诵了(即便是声音小、即便是读错了字,我从心底替他高兴),张羽嫣和熊超同学声情并茂、大气磅礴的《天净沙》《行路难》朗诵,更是把活动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尤其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品古诗和唱古诗的环节,王韵茜同学和李洁同学竟然有了“我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中读出了线条美--‘孤烟’是直线,‘落日’是弧线;我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中读出了层次美--“落日”是远景,“孤烟”是近景”的体验;范伊尹和张羽嫣两位同学居然能够声情并茂地演唱起了《长相思》和李煜的《乌夜啼》,在她们的感染下全班学生异口同声热情洋溢地唱起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极大地激发和保护。

5、活动课也充满了读书声。古之学校,诵读之声不绝于耳;古之读书人“口舌成疮”日诵不辍;古之贤者早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深刻阐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其他的语文活动课都应该让课堂充满朗朗读书声,师生不但要读,而且应该大声地读,快乐地读。本次活动课,声情并茂诵古诗的第三环节,师生们就在几曲美妙贴切的音乐背景下动情地诗朗了诵李白的《行路难》、马致远的《天净沙》、李煜的《虞美人》,而且根据课堂临场情况采用学生试读、小组竞读、生生互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的几种朗读方式,在朗朗的书声中,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接受熏陶。

6、教师的角色定位恰到好处。综合性学习应让学生唱主角,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参与和评价总结。执教者在学习活动中对自身角色把握准确,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活动,并用自己声情并茂地吟诵给学生以示范和引领。

7、整节课课堂展示自然、真实,清新、脱俗。避免了想有些所谓的公开课、展示课为了所谓的“学生为主体”教师几乎不起什么作用不参与,完全把“主动权”放给学生极大的“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前做下大量充分的“准备”从而把“公开课”弄成“表演”课、“展示”课、“戏剧”课;让堂课停留于表面的热闹和繁华以此来满足听课老师的视觉和味觉。

总之,本次综合性学习贴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实际,凸现了自主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体,学生在自主合作、兴趣盎然的情境中积累了古诗词知识,陶冶了思想情操,发展了语文能力。

三、教学遗憾

当然任何艺术总会充满遗憾,本次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的教学也不例外,由于种种原因这堂课也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由于课堂时间仅只40分钟,每个环节之间的推进速度有些“赶”,以至于有些环节还稍显单薄,进行得不够充分,比如品古诗学生发言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领悟环节、诵古诗的学生朗读环节如果还能再充分一些,学生对古诗词意境韵味的感悟会更充分深刻些,课堂教学的效果目的就会更凸显。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处理强大的课堂容量和教学时间的关系,是我今后需要重点探索反复实践的重要课题。

2、教师在处理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的转承衔接的艺术有待继续加强和锤炼。因为教学内容共六个板块,含量还是很大,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衔接语言的打磨还不够就显得有些仓促和粗糙,尤其是诗歌教学课,就更应该有美与诗意的语言贯穿于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部。

3、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准备中有些细节还考虑不够完善。比如在“诗情画意品古诗”的环节,根据图画让学生说出作者、诗名,由于两幅图非常相似,PPT投影学生对两幅图片的差异看得不够清晰,图片及材料的提示性又不够以及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不够到位等等方面的因素以至于让学生当堂并没有对两幅图画产生强烈而清晰的感知以致教学环节一度受挫,这都是我在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引以为戒,注意细小环节的打磨和考量的经验教训。

4、教师在遇到突然问题时候的引导和处理要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去考虑。比如在“诗中有趣赏古诗”的环节设计的问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请问这两句是歌咏什么花的?对未曾涉及或没有对这首诗歌有积累的学生而言他们是很难回答出这个问题的,换句话说这个问题就相当于不太合拍的废题了,幸好老师有了“我们小学曾经学过一首诗,诗中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名句,这里也有‘暗香浮动’的语句”的点拨,才让学生“恍然大悟”,也就是说,要注意问题的指向性,教学设计环节应更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我以后教学实践需注意的问题。

5、有些学生的发言的确精彩,但是由于它是即兴生成的,往往说过听过就忘记了,不利于永久牢固地记忆,这对于课前没有积极参与活动准备的部分同学以及还有少部分参与有些被动的同学来讲,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就课堂收获而言不大。如何最大可能的让每个听课的同学都能尽大可能地有所收获是我们每一个中学教师不断追求的虽然有些理想化的但有不能不追求的境界。

6、整堂课教学设计的环节中略微少了些对学生思维的积极诱发。因为是抢答或必答,学生答的都挺快的,加上有时学生很激动,这样就影响了听的效果,如果再安排个速写题,我想学生的收获会更好。

另外,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对一些学生的发言的点评还不够精道巧妙,活动结束时间在把握上还是出现了小小偏差等等一些教学背后的问题都还值得我去总结和反思。同时,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学与教应当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时代的变革迫切地需要教学人性化、人文化、平等化。关注与学生的平等化的交流、人文化的对话、自主化的感悟,放飞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我在教学道路上至始至终应当沿寻的目标。

四、结束语

今天,在网络作品、大众传媒、文化快餐、极速消费等作为关键词的今天,我们的学生还会有心情与精力去品读古典诗词,感受一点古典,沾染一丝衣袂飘飞,远离红尘的宁静独特的文化气息吗?或许,我们,这群行走在思想的圣坛、还要去捍卫文化的尊严、经典的诗美的语文教师们的一大任务就是在教学中贯穿审美体验,教学生诗意优雅且快乐地生活、思考,引领学生走近古典,关注古典,感悟古典,诗意且优雅地活着!

10.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篇十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汲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 的历史教训,培养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开放创新的活动方式,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悟历史,更深刻地了解历史。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见证了共和国的光荣历史。碑上所刻的八幅巨型浮雕,生动地浓缩了此前一个多世纪优秀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付出的,充满血与泪、剑与火的艰辛努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第一幅浮雕的内容是什么吗?

知道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吗?

知道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第一次文明冲突吗?

学生:虎门销烟。

学生:林则徐。

学生:鸦片战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完全正确。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第一课时──鸦片战争。(出示:第一课鸦片战争)

【评定: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2.1839年,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斤。6月在 销毁鸦片,虎门销烟的意

义。

领。

4、中英《南京条约》

时间: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 条约。内容:①割给英国;

②赔款 ;

③开放 五处为通

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 商定。

影响: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 社会,是中国 的开端。

5、仔细观察教材第5页两幅地图,完成填充图册相关内容。

(三)展示回报

学生展示、互评,教师给予点评。

(四)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识之前,请同学们提出希望在本课探究的问题。

1、相距遥远的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的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

3、林则徐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4、鸦片战争中,处处可见中国军民奋勇杀敌,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涌现了关天培、陈化成一大批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可为什么还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呢? 5《南京条约》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危害?

6、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这也是我们将要解决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先看一段音像资料,同时思考以下问题: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走私鸦片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危害?(播放相关音像资料,出示相关问题

学生: 我认为,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教师:为什么矛头不是其它国家呢?

学生:中国是西方人一直梦寐以求的地方。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旅行纪中这样描述过,东方遍地是黄金,更是激起了西方对中国的向往。在清康熙帝时,英国曾有使节到中国访问,结果无功而返。

教师:为什么不直接把商品卖给中国,何必走私鸦片呢?

学生:中国当时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社会经济,外国的商品很难在中国销售出去。在中英正常的贸易中,英国许多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处于出超。于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牟取暴利。

教师: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学生: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

学生:官僚吸食鸦片,腐蚀了清朝的统治机构。

学生: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体质,中国国民素质整体下降。

学生:官兵吸食鸦片,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学生:正如林则徐所说,“数十年后,中国几无御敌之兵,几无充饷之银。”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师:面对各种灾难,林则徐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

学生:强迫交出鸦片,并写下保证书。

学生:虎门销烟。

教师: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教师:除了上述以外,林则徐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

学生:温家保总理在第一次接见中外记者会上,引用了林则徐的这样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它体现了林则徐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的高风亮节。

教师:罪恶的鸦片走私受到中国抵制,英国政府决定发动鸦片战争。(出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多媒体演示英国入侵中国的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然后出示:

占领: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

结束: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长江江面。

签定:中英《南京条约》。

【评定: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感知历史,感受历史,享受探究的乐趣】

教师:请看大屏幕,这是有关《南京条约》的一个图表,图表下面是备选答案,备选答案中多项内容,给每个小组两分钟时间准备,然后选定一名代表利用多媒体手段完成这个图表,比比看哪个组又快又正确。

学生:(活动)

【评定:游戏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有利于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由上述图表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呢?下面有请两组同学演绎两场历史的对白。篇二: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了解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记住虎门销烟的时间及意义;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记住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与方法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比较战前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和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情况,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南京条约》内容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在讨论鸦片输入的危害、总结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战前的中国与世界,了解迅速发展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怎样把侵略矛头指向正在走向腐朽没落的中国。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从而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通过揭露鸦片贸易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认识作为毒品对吸食者身心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伤害,从而自觉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和牢记西方列强的侵略跟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

1、国际上把虎门销烟结束的第二天作为国际禁毒日。(6月26日)

2、面对毒品,我们广大青少年应该怎么做?(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而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借口)。

4、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形式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政治上领土不完整,主权遭到破坏;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教师出示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影响的比较表

【正因为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我们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讲述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勇事迹。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和结束的时间及标志;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知道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了解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情况;讲述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列举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主要事迹。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编演历史短剧,让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运用历史材料和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与他人合作做事的能力;通过学习“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一目,培养学生从历史表格和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写作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吸取历史教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和用文章表达自己历史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丑恶面目;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

【重点难点】

一、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二、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概况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起讫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发 动者:英国、法国

重大事件: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1860年,火烧圆明园。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结果影响: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二、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1.火烧圆明园 时间:1860年。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损失殆尽,纵火者:英法联军。影响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侵略者的暴行:烧杀抢砸,无恶不作。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2.沙俄趁火打劫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时间:十九世纪中后期

主要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范围面积:在中国东北和西北占领150多万平方千米。

影响 : 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主权;沙俄成为地跨欧亚的帝国。中国东北西北边境安全受威胁。

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的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他是占领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三、战争引发的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851—1864年、洪秀全、天京)

背 景: 太平天国反清反侵略;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太平天国;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英雄事迹:青浦战役:1860年,大败华尔的洋枪队。

慈溪战役:1862年,大败洋枪队,打死华尔。

金坛战役:1864年,大败洋枪队,击伤戈登。

历史意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气焰。

【从太平军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

【巩固小结】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赔款,清政府把赔款转嫁到人民头上,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在这种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全盛,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反对侵略;清朝统治岌岌可危。西方列强为维护既得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决定先武力迫清投降,然后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于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课标要求】

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英、俄两国利用阿古柏入侵新疆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记住率军收复新疆的清朝大臣的名字,知道邓世昌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评价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解析有关“三国干涉还辽”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处理、鉴别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讲述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联系当前台湾人民的反台独斗争,培养学生迁移知识、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爱国将领邓世昌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的牺牲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马关条约》的危害,使学生认识《马关条约》是自《南京条约》签定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更加严重;通过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反对分裂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荣传统。

【重点难点】

二、难点:怎样认识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

一、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是在1884年,有利于加强中央对新疆的管辖。

(左宗棠,清末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民族英雄。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粉碎了俄、英侵略者肢解中国的阴谋,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所以说左宗棠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1、记忆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1894年);理解命名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1894年为旧历甲午年)。

3、从邓世昌身上学习的精神: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马关条约》内容和危害

1、《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地点、中日的代表人物

(时间:1895年;地点:日本马关;代表人物:中国是李鸿章,日本是伊藤博文)

2、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1)(运用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四点进行归纳记忆)

(2)三国干涉还辽其目的和实质在于维护其在华的利益,而非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3)危害和影响:(运用具体内容逐一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第一、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第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分析: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第三、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第四、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分析: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结论:《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出,认识《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中国所签定的最不平等的卖国条约。

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对于我们当前的建设有什么重大的启示?

教训: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必须加强党的廉正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将遭到失败并将永远铭刻于历史的耻辱柱上,而那些民族的英雄,千百年后,名字依然芬芳。

【巩固小结】 第

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标要求】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讲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故事;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记住《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收集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暴行资料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运用计算 篇三: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理解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具体过程,认识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绘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主要决定简表??学会利用表格的方法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2)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国旗、国徽、国歌、开国大典和西藏和平解放等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一系列问题,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一是开国大典的盛况,二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要突出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及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开国大典》录像片段,让学生通过展现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来感受和体验当家作主人的喜悦心情。

2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引导学生利用讨论的方法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重点。

难点 如何认识西藏和平解放。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民族关系、少数民族政策、藏族历史及政治制度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搜集的资料和课本上的小字部分,先让学生了解西藏解放的过程,然后通过讨论:?我们为什么要采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生日吧!(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表情)哪位同学能根据家中的资料(录像带、相册、成长记录袋等)以及长辈提供的信息,说说自己出生时的情况?

生1:我妈妈说我出生时体重很轻,天还下着雪,所以给我起名叫小雪。

生2:我经常翻看我的成长记录册,里面记录了我出生时的情况:体重、身长、接生的大夫,还有我小手、小脚的印记。对了,再补充一条,还有我出生时的照片,很可爱。

生3:我看了我出生时的录像,还听到了我第一声啼哭的声音,很响亮。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把老师的思绪带回了小的时候。(教师可以灵活处理,说说自己小时候的一二件趣事与同学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祖**亲的生日?

生齐答:10月1日。

师:你们一定也很想知道我们的祖国?d?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一些情况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多媒体展示本课课题: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学习新课

一、筹建新中国

师:新中国这个大家庭即将成立之时,百废待兴,筹建新中国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这个重担就自然落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全体代表的肩上。下面请出?开心辞典组?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个名词。(学生鼓掌)

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称?新政协?,以区别于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早在1948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这一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新政协筹备会于1949年6月在北平召开,同年9月21日,举行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继续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对外友好活动中发挥作用。

师:同学们,想一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请同学们先独立学习,阅读课本,勾画、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将找到的条目想办法归纳成体系,使其一目了然。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进行归纳?

生1:我们小组采用图示归纳法。

(教师提示学生到实物投影台展示该小组的作品)

生2:我们小组采用表格归纳法(实物投影展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内容简表

师:同学们表现都很不错,大家掌握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决议内容。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得到了什么收获?

生1:我学到许多有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知识。

生2:我学到了两种归纳历史事件的方法:图示法和表格法。今后我们再学习这类知识时,我要大胆尝试这两种方法。

师:(望着一名同学,发现该生眼睛中充满疑惑,老师及时调整)同学们可能会对刚才我们共同解决的问题有疑惑,可以大胆提出来。

生:老师,我们中国现在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据我观察现在通行的一系列法律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讨通过的,为什么临时宪法《共同纲领》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通过的呢? 师:这名同学在课堂上大胆质疑,说明他是一名善于思考、非常有勇气的同学。老师希望你们都向他学习。哪位同学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小组之间开始讨论)

生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之时,全国领土还没有完全解放,西北、中南、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还在继续顽抗,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选举,再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不可能,也行不通。所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师:让我们谢谢这位同学。师:同学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国旗、国徽、国歌是我们国家的瑰宝,也是对我们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要想进一步了解这些内容,还需要一些相关资料。上课之前老师布臵了搜集有关国旗、国徽、国歌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或实物,你们准备好了吗?下面我们将进行资料展示。展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可以挑选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同学比较感兴趣的资料,然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另一种方式就是将我们共同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进行多媒体展示。

1国旗。(多媒体展示国旗图案和有关国旗的文字资料)

新中国的国徽以国旗和天安门为主要内容。国旗表示革命政权;天安门象征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斗争,也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齿轮和稻麦穗象征工人、农民;绶带紧结齿轮和稻麦穗,象征工农联盟。

3国歌。(多媒体展示国歌词谱及文字资料)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师:同学们,据记载,代表们讨论确定国歌时,曾经过一番非常激烈的争论,有一些人认为,新中国已经成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不太合适,建议修改一下。但多数人不同意修改,请说出你的看法。(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讨论时小组的同学都要提出自己的观点)

生1:我们小组认为,新中国即将成立,我们的国家已经逐渐强大起来,不应该再要?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话。

生2:我们也赞同他们小组的观点。这句话已过时了,不符合新中国成立时的情况。

生3:我们小组持反对意见,尽管新中国已经成立了,但危险仍然还在,我们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醒。生4:我同意他们小组的看法。新中国刚刚成立,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还不高,一些强大的国家可能还会卷土重来,我们还需要万众一心,共同战胜困难。

师:刚才同学们对这个问题都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很高兴。其他同学还有哪些看法?

生5:我们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进道路上还会有许多挫折,我们还应继续艰苦奋斗。

师:以上同学都发表了自己对国歌歌词取舍的看法,每一名同学都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下面老师也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没有过时,不应删掉,因为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虽然全国大部分领土获得解放,但是我们还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我们还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和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在今天,我们还应居安思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振兴中华民族不断努力奋斗。

二、开国大典

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闭幕后,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通过了哪些决议

生:通过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等决议。

师:下午3时,举世闻名的开国大典开始了。(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盛况的录像)师: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时,你的心情如何?

生1:我非常激动,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终于有扬眉吐气的一天了。

生2:听着熟悉的国歌,我很自豪,我们终于把侵略我们的外国人赶跑了,我们终于有了完全独立的国家了。

生3:我想到了我们学校每周都举行的升旗仪式。作为共和国的公民,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国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你们知道开国大典的礼炮为什么要鸣28响?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小组讨论,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

生1: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好经历了28年的历程。28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生2: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耻辱,国家任人宰割,生灵惨遭涂炭。中国人民当了一百多年的亡国奴。一百多年直不起腰杆,这都是因为我们贫穷,我们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一惨痛教训,珍惜我们的新国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我们的新中国建设好,让过去受压迫、受奴役的旧时代一去不复返!

师:你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老师很受鼓舞。你们总结出了一个规律性的结论:?落后就要挨打。?能分析一下旧中国落后的原因吗? 生1: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造成的。

生2:清政府采取了愚昧的闭关自守的政策,自诩为天朝大国,不与任何国家往来。

生3:清政府满足于过去的辉煌,不思进取,不能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所以抵挡不住列强的侵略。师:你们分析得很全面。新世纪的中国正处在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应吸取哪些教训?

生1:中国不能再闭关锁国了,要实行对外开放,中国必须进入世界发展的大舞台,与世界各国开展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的发展。

生2:我们现在社会也有腐败的现象,国家应该大力惩治那些腐败分子,才能更好地发展。

生3:我们应该发展科学技术,多培养人才,才会有竞争力。

师:善于吸取教训的民族才会强大。中国百年巨变告诉我们,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会实现经济的腾飞、民族的复兴。

三、西藏和平解放(多媒体展示)

师:新中国成立后,我人民解放军继续向西北、中南、西南地区挺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西藏和平解放历程纪录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从网上下载制作而成)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中央人民政府为什么采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请各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生1:我们小组查阅资料了解到,早在近代英美两个列强就窥视西藏,妄想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西藏上层反动势力在英美支持下,积极策划?西**立?,并在1950年1月派出?亲善使团?,赴美、英、印度等国活动,谋求支持,企图以武力阻止解放军进军西藏。

生3:我们学过西藏是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解放前实行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农奴制度,他们的宗教领袖称?**?和?**?。

师:同学们结合地理学科和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大体概述了西藏解放前的情景。解放前的西藏情况十分复杂,外国的一些政治势力利用宗教和历史上遗留的民族矛盾插手西藏问题,企图使西藏与祖国分离。所以解放西藏的核心问题是政治问题,应采取和平解放的办法。消除汉藏之间的民族隔阂,争取藏族同胞的支持,孤立少数分裂分子。1951年5月,中国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插上了雪域高原,西藏千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师:长期以来,不断有一些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策动西藏叛乱,**喇嘛也出逃国外,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还在1989年授予**喇嘛诺贝尔和平奖,进行反华活动。你们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生1:我们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对美国等国家干涉我国内政,提出强烈抗议。

生2:我们不能再回到近代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老路上去,屈辱的历史不能重演。

师: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在维护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决不会有丝毫让步,企图依靠外国势力达到?西**立?、分裂祖国的活动是背叛祖国的可耻行径,决不能让其得逞。

我们国家正在帮助包括西藏在内的西部地区发展经济,行动是什么?

生:西部大开发。

师:对,只要我们坚持发展西藏,加强民族团结,繁荣民族经济的政策,西藏人民就会过上好日子,我们坚信西部大开发会给西藏等西部地区带来生机和活力,西藏的明天会更美好。

学习小结(多媒体展示学习小结问题卡)

1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

3我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有哪些感受?

生1:我学到为了筹建新中国,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生2:我还学到了关于国旗、国徽、国歌的知识。

生3:我通过看录像亲身感受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生4: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西藏和平解放的重大意义。

生5:我尝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经过小组讨论和老师的帮助,解决了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生6:我学到了用列表格来归纳历史事件的方法。生7:我学会了通过搜集资料来帮助自己学习的方法。

生8:当我再次听到国歌奏响时,我会有不同的感觉,我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建设好祖国。

师:同学们谈得非常全面,你们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学到了学习历史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你们能从内心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学史使人明智?,老师希望你们与历史课共同成长。

课后扩展

以《新中国成立的故事》为题,出一本小册子,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连环画,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反思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即?你出生时的情况?,把学生引入到现实生活之中,引导学生生疑、生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带上浓浓的?生活味?,体现?历史源于生活?的理念。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的学生会提出:?我们中国现在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据我观察现在通行的一系列法律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为什么临时宪法《共同纲领》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通过的??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也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和个性,保护他们善于思考和乐于探究的热情。

3历史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如学习本节课第一子目老师让学生讨论国歌歌词的取舍问题、第三子目讨论?为什么要采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后,把学生的思维由历史引入现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新课结束后,老师让学生自己总结评价学习成果,自我反思,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过程,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统一,使学生学得快乐,学有所获。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课程标准〗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的大体情况。

正确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了解抗美援朝的原因及伟大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课前收集有关材料,掌握通过搜集、访问获得资料的方法。

通过讨论、讲故事,增强认识历史现象和组织历史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进行以及学习志愿军战士所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上一篇: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下一篇:歌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