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感受

2024-09-29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感受(共12篇)

1.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感受 篇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收获和感受

这个学期,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我们开始进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认为黎老师讲课非常细致生动,很多内容分析讲解得很到位,使我感触颇深,我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

首先,我想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的理解和认识。这门课主要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和展望的理论,以及这个理论的哲学基础和政治经济学基础。从理论内容来看,涉及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学科内容。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我们不仅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且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政治思想观。

其次,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的学习,让我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对我来说,这些新的知识实在是让我受益匪浅。在黎老师的精心教授下,学习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基本知识,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黎老师独到的学术见解,配合着各种生活中的案例,深入浅出,语言幽默,使我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所讲的案例有时让我开怀大笑,有时又让我有所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来说不再是晦涩难懂,高深莫测了,所以,我常常听得津津有味。这样既开拓了我的视野,又加深了我思想的深度。我认为每次的课堂提问是很有意义的原因在于这不只是促进我们要“学”还促进我们要“思”,正像孔子说的那样“学而不思则罔”,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在黎老师的教导下,让我有意识得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辩证的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了解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再其次,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而且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辨别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政治思想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最后,非常感谢黎老师这学期以来对我们的精心教导和培养。让我们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了与书本相关的知识,还感悟到了许多人生的道理,让我们受益匪浅。虽然现在马上就要结束对这门课的学习,但我仍会在课下抽出时间继续深入学习,相信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一定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获取更多的认识。

2.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感受 篇二

一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原理”课必须树立问题式教学理念,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互动的多种形式,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和解决时代、社会、人生所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1]“原理”课教学必须有主体问题导向,以学为主更要以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或其成长中遇到的或生成的问题为主来设计专题或以此为导向开展教学,教学才会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因此,在“原理”课中运用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已势在必行。

首先,采用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是“原理”课内容整合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贯彻邓小平“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以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有助于处理好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理论性与针对性、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

其次,采用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是“原理”课实现课程目标的需要。“原理”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能够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为中心展开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以传授具体理论知识、改进学习方法、培养思辨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新模式的构建,最大限度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

再次,采用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是“原理”课提高教学针对性的需要。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实际上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中现实问题的教学。尤其是针对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在成长中的价值认同与选择中的困惑等问题,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新的形势和学生的不同情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把“原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讲清、学懂、弄通;通过比较分析、通过联系实际,使大学生自觉地接受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的实施步骤

1课前充分准备,合理设计专题,内容要体现“专”的特点

在“原理”课专题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既考虑到各专题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又考虑到各个专题的独立性;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考虑到贯穿于各专题之中的关于“如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主线,把各专题衔接起来,使我们的教学始终围绕着“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胜利?这一主题开展,同时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在与多种社会思潮的比较中认同马克思主义。专题设计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为此,我们共设计了十二个专题。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导论(问题导入——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没有停留于19世纪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专题二:世界的本质(问题导入———为什么人类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专题三: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导入———如何让辩证法思想开拓你的视野、扩展你的思维?)

专题四:实践与认识(问题导入———怎样提升你的认识水平和能力?)

专题五:真理与价值(问题导入———大学生为什么既要有科学精神又要有人文精神?)

专题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问题导入———大学生如何看待人的精神信仰?)

专题七: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历史主体 (问题导入———人类社会发展有无规律可循?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专题八: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问题导入———科学技术创造价值还是劳动创造价值?)

专题九: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问题导入———怎样认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专题十: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新变化 (问题导入———怎样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专题十一: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问题导入———如何解读社会主义产生及发展的历史正当性与合理性?)

专题十二: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问题导入———人类为什么要设想未来社会?)

2注意问题的“导入”,提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

首先,导入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提供材料、创设情景、与学生一起讨论等方式导入新课。其次,导入的问题要有趣味性,教学导入的设计一定要“新奇”,使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排除外来因素的干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主动并且愉快地进入探究学习的氛围。再次,导入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坚持正确价值观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为此,我们教师导入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决定着本堂课教学的成败。最后,导入的问题要简洁,要少而精,内容要生动,语言要精练,形式要活泼,时间要恰到好处,最好以几分钟为宜,把宝贵的时间让给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体验、领悟、实践,受到真正的教育。

3通过“导入”进入“正题”,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效组织和驾驭课堂

“原理”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逻辑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从事物的表面深入到本质得到规律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培养超越性的创新能力,养成科学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不是教师“一言堂”或单向“填鸭式”灌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精讲,把时间让给学生多活动、多参与。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的原则。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应灵活地采用多种具体的方法和形式。第一,由教师依据专题教学大纲推荐教学参考资料和阅读书目,指出重点、难点,拟定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进行自学,学生应在自学中就思考题作出简要答案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深入分析,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倡有不同的意见,在学生的认识基础上,教师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求同存异,找出其中的相互联系和逻辑关系,最后概括出结论,引出基本原理,同时也检查了学生的自学效果;第二,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及自学中发现的问题,重新修订自己的专题教案进行针对性讲解,通过讲解,将问题的分析、归纳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学会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式,提高认识能力;第三,根据专题内容的特点,设计适宜于学生讨论的、有价值的小问题,在教师主持下,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每组派代表陈述各自的观点,必要时还可以组织辩论、演讲等,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自然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差别很大,甚至是对立的,往往不能统一认识,这是正常的,也是我们所希望的。正因为如此,教师最后要作总结性发言,师生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最终达到全面认识;第四,“师生共同配合,总结本专题的内容,进行复习,并布置作业。”[2]

三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实施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专题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专”的特点,即集中地阐述一个基本原理,集中研究一、两个实际问题,不能面面俱到,搞“小而全”,要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下功夫。我们往往把针对实际问题的专题教学,理解成一定要解决具体问题,这是一个误区。但是一定要朝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不断努力,研究和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导入的问题要切合实际,要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情境。深刻认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正确把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心理特点,注意“原理”课教材中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复问题,必要时可以用中学已学的知识作为引子进行“导入”,使我们的教学始终切准学生这一脉。如果脱离了实际,无论你设计的问题多么精彩,多么诱人,都与教学无益,都会事与愿违。

再次,充分发挥教师对整个教材体系的宏观驾驭能力和专题教学的运用能力。我们广大的“原理”课教师,从“目前的知识结构来说,还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其原因不在教师本身,而在于我国长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存在欠缺和对马克思主义学科从整体上建设不足,过去只是分门别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05”新方案实施以来,不但要求“原理”课教师具有某一个部分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这就需要广大“原理”课教师接受培训,苦练教学基本功,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提高对整个教材体系的宏观驾驭能力和专题教学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倬.关于开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思路与措施[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2]李雪萍.多维互动专题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 2009 (6) :118-120.

3.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感受 篇三

一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原理”课必须树立问题式教学理念,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互动的多种形式,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和解决时代、社会、人生所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1]“原理”课教学必须有主体问题导向,以学为主更要以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或其成长中遇到的或生成的问题为主来设计专题或以此为导向开展教学,教学才会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因此,在“原理”课中运用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已势在必行。

首先,采用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是“原理”课内容整合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贯彻邓小平“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以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有助于处理好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理论性与针对性、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

其次,采用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是“原理”课实现课程目标的需要。“原理”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能够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为中心展开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以传授具体理论知识、改进学习方法、培养思辨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新模式的构建,最大限度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

再次,采用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是“原理”课提高教学针对性的需要。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实际上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中现实问题的教学。尤其是针对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在成长中的价值认同与选择中的困惑等问题,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新的形势和学生的不同情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把“原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讲清、学懂、弄通;通过比较分析、通过联系实际,使大学生自觉地接受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的实施步骤

1课前充分准备,合理设计专题,内容要体现“专”的特点

在“原理”课专题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既考虑到各专题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又考虑到各个专题的独立性;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考虑到贯穿于各专题之中的关于“如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主线,把各专题衔接起来,使我们的教学始终围绕着“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胜利?这一主题开展,同时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在与多种社会思潮的比较中认同马克思主义。专题设计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为此,我们共设计了十二个专题。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导论(问题导入———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没有停留于19世纪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专题二:世界的本质(问题导入———为什么人类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专题三: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导入———如何让辩证法思想开拓你的视野、扩展你的思维?)

专题四:实践与认识(问题导入———怎样提升你的认识水平和能力?)

专题五:真理与价值(问题导入———大学生为什么既要有科学精神又要有人文精神?)

专题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问题导入———大学生如何看待人的精神信仰?)

专题七: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历史主体(问题导入———人类社会发展有无规律可循?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专题八: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问题导入———科学技术创造价值还是劳动创造价值?)

专题九: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问题导入———怎样认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专题十: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新变化(问题导入———怎样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专题十一: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问题导入———如何解读社会主义产生及发展的历史正当性与合理性?)

专题十二: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问题导入———人类为什么要设想未来社会?)

2注意问题的“导入”,提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

首先,导入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提供材料、创设情景、与学生一起讨论等方式导入新课。其次,导入的问题要有趣味性,教学导入的设计一定要“新奇”,使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排除外来因素的干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主动并且愉快地进入探究学习的氛围。再次,导入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坚持正确价值观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为此,我们教师导入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决定着本堂课教学的成败。最后,导入的问题要简洁,要少而精,内容要生动,语言要精练,形式要活泼,时间要恰到好处,最好以几分钟为宜,把宝贵的时间让给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体验、领悟、实践,受到真正的教育。

3通过“导入”进入“正题”,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效组织和驾驭课堂

“原理”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逻辑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从事物的表面深入到本质得到规律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培养超越性的创新能力,养成科学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不是教师“一言堂”或单向“填鸭式”灌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精讲,把时间让给学生多活动、多参与。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的原则。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应灵活地采用多种具体的方法和形式。第一,由教师依据专题教学大纲推荐教学参考资料和阅读书目,指出重点、难点,拟定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进行自学,学生应在自学中就思考题作出简要答案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深入分析,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倡有不同的意见,在学生的认识基础上,教师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求同存异,找出其中的相互联系和逻辑关系,最后概括出结论,引出基本原理,同时也检查了学生的自学效果;第二,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及自学中发现的问题,重新修订自己的专题教案进行针对性讲解,通过讲解,将问题的分析、归纳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学会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式,提高认识能力;第三,根据专题内容的特点,设计适宜于学生讨论的、有价值的小问题,在教师主持下,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每组派代表陈述各自的观点,必要时还可以组织辩论、演讲等,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自然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差别很大,甚至是对立的,往往不能统一认识,这是正常的,也是我们所希望的。正因为如此,教师最后要作总结性发言,师生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最终达到全面认识;第四,“师生共同配合,总结本专题的内容,进行复习,并布置作业。”[2]

三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实施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专题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专”的特点,即集中地阐述一个基本原理,集中研究一、两个实际问题,不能面面俱到,搞“小而全”,要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下功夫。我们往往把针对实际问题的专题教学,理解成一定要解决具体问题,这是一个误区。但是一定要朝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不断努力,研究和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导入的问题要切合实际,要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情境。深刻认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正确把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心理特点,注意“原理”课教材中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复问题,必要时可以用中学已学的知识作为引子进行“导入”,使我们的教学始终切准学生这一脉。如果脱离了实际,无论你设计的问题多么精彩,多么诱人,都与教学无益,都会事与愿违。

再次,充分发挥教师对整个教材体系的宏观驾驭能力和专题教学的运用能力。我们广大的“原理”课教师,从“目前的知识结构来说,还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其原因不在教师本身,而在于我国长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存在欠缺和对马克思主义学科从整体上建设不足,过去只是分门别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05”新方案实施以来,不但要求“原理”课教师具有某一个部分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这就需要广大“原理”课教师接受培训,苦练教学基本功,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提高对整个教材体系的宏观驾驭能力和专题教学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倬.关于开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思路与措施[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李雪萍.多维互动专题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9(6):118-120.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篇四

玉侠、张鑫鑫、孙曦婷、刘雨薇、刘雪、王楠

案例分析(2009级)题目:我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院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09级3班 姓名:张洪斌、王晶华、袁琳琳、范金鑫、杨指导教师:李晓晴 得分:

2010-02-01 经济参考报发表题为《上面的政策是好的,但到了下面就走样》的文章:一些农民说,上面的政策是好的。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种粮大户张海清说:“国家的政策是真好,但下面一执行就走样,去年国家托市收购玉米,国标二等玉米每公斤1.5元,可实际到粮库根本卖不上这个价,很多时候都在水分上做手脚。”他认为,国家给了农民好政策,不能出了政策就拉倒,在具体执行中应加强监管力度,让惠农政策能真正惠及农民。

在松花江镇上一个小卖店里,几个农民正在闲话家常,农民张守玉说,他家里一公顷多地,今年也就打了6500公斤左右,比去年减产一大半;另一个农民李忠强说,他家的情况也差不多,1.5公顷地的玉米,今年才打了不到1万公斤„„由于遭受了严重旱灾,2009年吉林省粮食产量有明显下降,总产在275亿公斤左右,主产县很多农户都遭受不同程度损失。地处吉林省中部地区的德惠市是全国知名的产粮大县,全县336.9万亩农田有240万亩受旱,占农田总面积的75%左右,其中绝收面积就达到了10万亩,预计粮食减产要达到三成左右。

说起当前的困难,农民普遍表示,目前最担心的就是节后的粮价。他们说,产量肯定是不行了,如果价格再上不去,今年的收入就会出问题,还不上种地的借款,明年购买种子、化肥的钱都没有。《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中发现,当前农民对粮价的期望值普遍较高,希望能通过较高的价格弥补减产带来的损失。张守玉说,现在都说市场经济,市面上东西少了价格肯定就能高,估计挺到后期能卖到每公斤2元钱;小卖店老板李怀志说,春节后粮价肯定要涨,关键很多人等不到那个时候,很多人种地就是一年倒一年,赚点吃喝,家里没什么积蓄,年关到的时候想不卖粮都不行。

在磐石市取柴河镇新胜村,村民王辉回忆说,去年因为着急种地用钱,2万多公斤水稻的价格每公斤还不到1.5元,承包土地、种子化肥等农资、雇佣劳动力各项费用加起来,剩不下什么钱,但不卖根本没有别的办法。他说:“而且今年卖粮还不知道什么形势,去年虽然国家给了好政策,但卖粮过程中不仅要排大队,还要给好处费才能评上好等级,大伙抢着卖粮,国储库门前大队排出去有几公里远。”据他介绍,去年他们村普遍都往国储库送,有的排队排了几天几夜,最后还没卖上好价钱。

在德惠市松花江镇的小卖店里,张守玉等几个农民表示,他们担心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自从国家开始给农民补贴以来,种子、化肥价格年年都涨,种地的成本越来越高,国家给的那点钱实际上都不够填这个窟窿。”他说:“生产资料这个东西,种地必须得用,如果来年价格继续这么涨下去,恐怕大伙种地连账都

算不过来,也就没了活路了。”

四平市农委副主任周一平说,去年,以化肥为代表的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很大,化肥平均涨幅在40%-50%之间,个别品种达到80%。以四平市用得最多的复混肥为例,前年平均1800-2000元/吨,去年已经涨到2000-2800元,涨幅高达50%。尿素的涨幅也在20%以上。对于今后的期盼,吉林省榆树、德惠、公主岭等一些产粮大县粮农表示,首先还是希望国家出台更高的托市价格,最大限度减少农民因干旱减产造成的损失。吉林省农发行办公室主任史德顺说,去年吉林玉米大丰收,创历史最高纪录,国家出台了每公斤1.5元(国标二等)的保护价初期,玉米收购并未出现量增价涨的情况,市场价格反而不同程度下降,农民售粮价格也都在政策性价格之下,政策“托”市场“压”农民,粮食并没有卖上好价钱。《经济参考报》记者去年在一些玉米加工企业采访时发现,当时由于气温偏高,湿玉米不便储存,养殖业遭遇寒冬饲料需求不旺,加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玉米市场整体需求不旺,市场上呈现出粮多但收购群体少的局面,不少企业纷纷下调玉米收购价。

分析去年玉米价格“托”不起来的原因,史德顺说,从供给看,季节性供给压力较大,农民销售心理存在差异,部分农民“卖跌不卖涨”,玉米上市量增加;从需求看,国内饲料需求不旺,企业采购原料态度谨慎,尤其对于玉米,在季节性上市旺季、价格可能继续下探的情况下,大多随用随购,批量采购现象很少,进而打压价格走低。一些专家认为,尽管目前的临储价格已经高于去年,但由于执行了不同的评价标准,而且经历旱灾粮食品质有所下降,对于农民来讲,实际的临储价格并没有强过去年;价格方面,建议有关部门在通过综合调查,在“保底价”基础上略微上调,既要尽量弥补粮农因干旱减产造成的损失,同时也要考虑到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谨防“粮价带百价”现象。

生产资料价格方面,一些农民认为,国家要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就不能任由生产资料价格无限制疯涨下去,必须给农民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维持生计,否则这边国家补,那边市场套,里外里农民还是得不着实惠,建议有关部门对农用生产资料生产厂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和价格控制,保护农民利益。

采访中,不少农民还表示,在今年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很多农户损失惨重,仅仅依靠粮价拉动恐怕难以弥补巨大损失,企盼国家明年在各项补贴方面能够继续加大力度,让中央的阳光雨露能够更多、更直接地照耀在农民身上。

【分析】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又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如何才能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呢?

第一、正确的宗旨和理论一定要回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②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第二、人民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①从案例中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党依据马克思的群众史观创造性的提出党的群众路线。

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活的灵魂。

②案例中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种粮大户张海清说:“国家的政策是真好,但下面一执行就走样,去年国家托市收购玉米,国标二等玉米每公斤1.5元,可实际到粮库根本卖不上这个价,很多时

候都在水分上做手脚。”这就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违背这一原则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 篇五

按照下列两个小题目完成一份作业:

1、哲学.生活.社会;

2、学好哲学,受益终生; 要求:

1、根据这两个题目,自拟一个题目进行分析;

2、题材不限,参考篇幅1000字或展示6分钟。

3、第12周提交,有展示意愿的可以提前进行。

作业2:经典著作阅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的集中体现,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习近平同志2012年6月19日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就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出了三点希望:要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追本溯源,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看待事物、看待历史、把握发展方向;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永葆理论之树常青。

一、阅读方法及要求

1、学习形式: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研读经典原著。每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组内成员采用通读、精读、讨论等方式阅读原著内容,可以分工完成查找资料、交流心得、撰写读书报告等环节。

2、学习内容:每组在下列阅读书目中选择2篇著作进行研读。其中,1篇为马克思、恩格斯或列宁所著,另1篇作者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原著在5千字以内的篇目全文阅读,5千字以上的选择部分内容阅读,最后上交时间为第12周。

3、学习要求:在了解原著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原著历史地位和意义的基础上,撰写总共4000~5000字的读书报告,2篇分开写,A4纸打印上交。每班可以推荐2~3组上讲台展示学习成果。

二、阅读书目

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6.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2篇序言、六、七),《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7.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恩选集》第1卷,1995年版; 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恩选集》第2卷,1995年版; 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马恩选集》第2卷,1995年版; 10.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节选),《马恩选集》第2卷,1995年版; 1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节选),《马恩选集》第2卷,1995年版;

12.恩格斯:《反杜林选》(节选)(一、概论;第一编哲学,三、分类。先验主义;

四、世界末世论;

九、哲学和法。永恒真理;

十、道德和法。平等;

十一、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第二遍政治经济学,二、暴力论、三、暴力论(续)、四、暴力论(续完);第三编社会主义,二、理论),《马恩选集》第3卷,1995年版;

13.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马恩选集》第3卷,1995年版; 14.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马恩选集》第3卷,1995年版;

1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第一版序言;

九、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马恩选集》第4卷,1995年版;

16.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恩选集》第4卷,1995年版;

1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恩选集》第4卷,1995年版;

18.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文的书信(恩格斯1890年8月5日和10月27日致康·施米特的信,1890年9月21—22日致约.布洛赫的信,1893年7月14 日致弗.梅林的信和1894年1月25日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马恩选集》第4卷,1995年版;

19.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1992年版; 20.列宁:《唯物主文和经验批判主文》,《列宁选集》第2卷,1992年版; 21.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1992年版; 22.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1992年版;

23.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4卷,1992年版;

24.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和《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列宁选集》第4卷,1992年版;

25.列宁:《论我国革命》,《列宁选集》第4卷,1992年版;

26.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7.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8.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9.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0.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1.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2.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3.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4.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6.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7.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8.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9.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0.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3.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4.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 46.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 47.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

48.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9.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

50.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

51.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2.江泽民:《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994年9月28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 53.江泽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5月26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

54.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9月28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

5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6.江泽民:《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 57.江泽民:《加强技术创新》(1999年8月23日),《江泽民文选》第2卷;

58.江泽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9.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 60.江泽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2001年8月7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 61.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2001年8月31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 篇六

1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本形态。答⑴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坚持物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⑵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⑶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2.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 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答: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⑴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⑵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则出发,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⑶唯心主义从侮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获得的,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联系。3.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

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答⑴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⑵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⑶政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例如,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就广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人用科学们的头脑。

4周转速度?.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

答⑴计算一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转速度,就是计算生产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围速度,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也就是要把生产资为同质的货币形式,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能计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⑵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周围额加上流动资本的周转额除以预付资本额,即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5.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

资料所有制的特点。

答⑴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资料变⑵在共产为公共财产,全部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全体社会成员者,真正体现出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完全平等关系,从而彻底铲除以往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阶级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同时也不再下的多种公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的利益差别也随之消除。共产主义社会中由全体社会成员组成的联合体,使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并共同生产的成果也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需要和全面发展服务。为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

6.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答: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⑵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义的标准。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

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实践是认识的性的作用。

⑵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8.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答:⑴剩余价值规律的内

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不断提高对雇佣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⑵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9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答:灭私有制、⑴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变迁一直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这之中也会发生革命,例如资产阶级革命。但与社会主义革命比较起来,资产阶级革命并不要求消除私有制,而是代之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⑵无产阶级革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级的剥削与统治代替另一以往的革命是以一个阶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无产阶级革命则是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并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⑶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私利,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没有矛盾和冲突。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动者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它的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必然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广泛的革命。⑷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政权并不是目的,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经过一段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过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生再经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得到全面发展,进而迈向共产主义,这才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远景和方向。10.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答:⑴德国古典哲学、英国

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诉直接理论来源。⑵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⑶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创立了剩余价命变革。⑷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二.论述题会主义理

论的变革。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⑴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

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把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引起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劳动保险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⑵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其表现是:技术的结果,科学不仅作为生产和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和生产的前面,而且走在技术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和生产的发展。

引导技术⑶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首先,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使生加速度的趋势。2.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⑴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 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质变以量变为前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单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⑵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实苦干、稳步的精神结合起分阶段地踏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2.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

度及其本质。

答: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⑵资本主义的国家是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衽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大和劳动人民处于受剥削而广和被统治的地位,这种基本的阶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阶级专政的实质是资产阶资产级凭借其所掌握的国家机器,法庭、监狱等,对无产阶级包括政府、军人、警察、和劳动人民衽强力统治。无论哪个资本主义国家,体都是相同的,都是实行资其国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它为国体服务,政的要求。但是,各资本主体现资产阶级专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阶级力量对比、统、国家制度沿革、民族地历史文化传区特色等许多因素的差异,因而其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尽相同,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⑶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根本经济利益,制度相适应、必然要建立与其经济并为其服务的政治制度,实现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4.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答:⑴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

级,垄断资本的统治在其国内不断发展,张势力,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并各级向外扩区实行经济乃至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侵略和扩张,削、奴役和掠夺这些国家和剥地区的人民,以实现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在国家垄断世界范围的扩展规模更大,形式更加多样,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建立起发达经济政治体系。

⑵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一手是资本输出,即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输往国外,些资本作武器,控制资本输利用这入国的经济命脉,剥削、压迫这些的国家劳动人民,夺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和掠物质财富,最终为金融资本控制这些国家、本的国际统治服务。形成金融资垄断资本主义阶级,资本输出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而大规模地发展了起来,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对外经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有必要性出有可能性。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资资本形态上来看大体有两种基本形式,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即借贷资本输出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资本形态上来看大体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是垄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础。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本是国际垄断的基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和特征,与输入国用到整个世界经对资本输出国济格局,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量剧增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有:资本流向的变化,要是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从原来的主国家输出,发展到当代的多方向输出,间相互投资的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私人资本输出增长的同时,长,国家资本的输出也在增并日益成为占重要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与过去时代不同,国家的资本输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多采取所谓“援助”的方式进行。⑶当资本主义的发展越出国界,在世界上扩展其势力范围时,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国际垄断组织,统治和垄断利益。来保证其垄断早期的国际垄断组织,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形式则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为主。经济上瓜分世界,国际垄断同盟在也即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组织在世界市场上和国际经济关系中划分势力范围,形成国际垄断局面。

7.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感受 篇七

一、专题教学法在《原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原理》自身的特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专题教学法

《原理》极具系统性、理论性和专业性, 要将该课程讲通、讲透确实存有一定难度。首先, 《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概括, 教学过程应体现理论本身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原理》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这种三大块的划分方式源自于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 也成为当今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设置教材结构的思想基础。教材本身虽然如此划分, 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照搬这种机械的认知方法, 而应将理论本身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凸显出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应将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分析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理论构想当中, 同时也要善于在现实社会的批判分析中把握经典作家的哲学思维。 其次, 《原理》源于社会实践, 是对实际生活的高度抽象, 教学过程应体现抽象与具体的高度结合。《原理》教材由国内一大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专家编写而成, 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鉴于教材自身的特性, 它只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高度凝练的抽象语句表达出来, 不够生动、鲜活, 给大学生们准确理解其理论实质带来难度。教学过程要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 力求通透、明快。再次, 《原理》的对象是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教学过程要照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性与非专业对象两个方面。大学生们普遍反映《原理》内容过于深奥, 听不懂, 这与他们缺乏马克思主义专业知识有很大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 要将深刻的原理讲清楚, 就需教师授课时能做到深入浅出。如何浅出, 这对每一位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来说无疑是种考验。

2.专题教学法能有效化解授课中所遇到的难题, 能适应《原理》教学的内在要求

首先, 专题教学法能有效摒弃传统教学中形而上的特性, 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认知。传统教学过于强调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间的区分, 看似很全面、系统, 但往往割裂了三者间的逻辑关系, 使各部分孤立起来, 难免给学生们留下机械划分的印象。专题教学以理论研究为基础, 能把握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 抓住三部分间的逻辑关联, 能从整体、系统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其次, 专题教学法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重传授轻研究的特点, 加强知识传授与理论研究间的结合, 增强《原理》教学的理论深度。“灌输式”教学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 是中学教育的“填鸭式”教育方式的延续, 大学课程不仅需要扩充学生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独立思考、 勤于钻研的方式与方法。专题教学法的本质是研究性教学, 主要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现实基础、 理论路径及方法论依据, 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有高度一致性。再次, 专题教学法突出马克思哲学的专业特质, 要求教学人员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内核, 提升专业素养。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 专题教学法对教学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原理》中选取与设置专题、专题内容备课、专题教学过程都要求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 这恰恰是把《原理》内容讲通、讲透、讲浅的基础。

二、专题教学法在《原理》中的具体应用———以政治经济学篇为例

专题教学法能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系列不足, 但是该法能否得到有效实施还在于教学人员能否较全面、深入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能否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融入教学实践, 让学生们抓住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实质, 学会马克思主义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专题教学法在选定专题、备课以及授课过程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因《原理》涵盖内容较多, 这里仅选取政治经济学篇即教材第四、 五章内容为例, 对实施专题教学法的步骤作简要分析。

1.选取和合理设置专题是专题教学法的前提

专题教学即分专题进行教学。在现有教学内容中选取专题、设置专题是专题教学的前提。当然, 选取专题不是对现有教材内容的简单划分, 专题教学不等于分段教学;设置专题也不能随意, 合理地设置专题需要既关照到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又需要通过专题体现《原理》的理论品质。因此, 选取和设置专题应对原有教学内容做出取舍, 剔除相对陈旧的教学内容, 做到精讲与泛读相结合;还应添加基础性、专业性及现实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以凸显《原理》的专业特质和现实意义。《原理》中有关政治经济学部分内容原有两章, 即“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和“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 笔者所在教研室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 分三个专题, 如下:

专题一资本生产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进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及其基本特点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前提

2.圈地运动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

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后果

1.机械化及其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冲击

2.市场化及其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

3.资本化及其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

4.全球化及其对传统民族观念的冲击

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出场路径及其特性

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过程

四、劳动价值论的本质及意义

1.劳动价值论的提出

2.劳动价值论的本质

3.劳动价值论提出的积极意义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缺陷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抽象性

2.价值趋同与资本生产

3.市场自由与资本控制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1.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反思与批判

2.剩余价值论的提出及思想特质

3.剩余价值论提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专题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反思

一、资本生产的转型及其现代特征

1.资本主义生产机制的现代转型

2.现代生产的后果

3.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

二、时代课题一:劳动价值论是否过时?

1.符号价值的提出及其对劳动价值论的批判

2.对符号价值理论的反思与批判

三、时代课题二:生产是不是一种意识形态?

1.消费理论的提出及其对生产逻辑的批判

2.对消费理论的反思与批判

四、时代课题三:资本主义社会是否成为历史的终结?

1.终结论的提出及其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

2.终结论的理论缺陷

这三个专题的设置力求做到逻辑与历史相结合, 一方面充分展现资本主义形成及发展历程, 另一方面把握历史发展的抽象形式, 即展现政治经济学产生、发展及各阶段不同的思想特质。 按照此专题设置理念, 在专题一中添加了在教材中未得到充分展现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部分内容, 以凸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及发展的思想路径。在专题二中添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缺陷, 以凸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另外, 针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受质疑的现实, 在专题三中分析资本主义的当代发展后又专门就一些时代课题做出理论回应, 这些课题牵涉对劳动价值论、生产的质疑及历史终结论, 它们构成当下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重要侧面。用讲解来解答这些现实困惑, 可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有更充分的理解与认识。当然, 该专题方案还存在一些不足, 期待学界专家、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2.依照专题进行备课是决定专题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备课是教学的先导, 专题教学更应把好备课关。专题备课应照顾到教材、问题与学生三个方面。首先, 专题教学不能脱离教材, 而应从教材出发。专题备课首先要吃透教材, 如此才能明确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分清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实质。在政治经济学篇的专题备课过程中, 既要充分吸收现有的《原理》教材, 同时还应将其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相关教材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做好对照补充, 拓展并深化大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当然, 专题备课更要超越教材, 把教材体系巧妙地转化为教学体系, 将教材中抽象的理论逻辑用鲜活生动的案例表达出来。其次, 专题备课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 必须把与《原理》内容对应的现实问题作为备课的必要部分。当今, 不仅学界中流行着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论调, 在学生们头脑中也存在诸如此类的困惑。作为该课程的教学人员, 面对这些困惑我们不能支支吾吾, 更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回避这些问题, 我们肩负解惑的责任, 要敢于面对学生们的各种问题,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理》和其他三门课程一样, 兼具科学性、思想性和政治性, 合理地解答来自现实社会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是确保该课程的理论与社会品质的必要前提。再次, 专题备课也需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抓住学生们的思想特征也是备好课的重要方面。 授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在于学生, 学生通过学习能否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体现了备课的实际效果。 要充分把握学生们的理论素养与专业特点, 做到有针对性地备课。北方工业大学专业门类以工科为主, 也包含经济管理类, 所以在政治经济学篇的备课过程中应做区分。 经济管理类学生有一定政治经济学知识作为储备, 对于他们的教学,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提高难度;对于一般工科背景的学生, 应力求备得浅显易懂, 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简单了事, 相反这更需要我们对该部分知识有充分、深入的理解, 把看似枯燥烦琐的概念堆砌化解为简洁明了的日常语言, 这更加考验我们的知识水平。

3.专题授课的实际效果是决定专题教学法合理性的最终尺度

专题教学法作为《原理》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途径能否得到有效实施, 最终还需经由实际的授课过程来加以检验。提升专题授课的实际效果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授课过程应充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各种信息充斥生活周遭, 生活经验不足、思想发展尚不成熟导致他们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使思想实际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授课过程应当结合这种思想状况, 善于从大学生的言行中总结他们的认知特性,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认知理念, 培养他们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 授课过程应保有理论演绎的深刻性与语言表达的通俗性。哲学原理均来自社会现实, 但并非社会现实的简单复制, 它是对感性具体的理性抽象, 是思维的具体。 但思维的具体要让学生听懂并留下深刻印象, 这就需要讲授过程通俗易懂。 在阐发抽象的原理时, 应尽量避免使用哲学语言, 要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再次, 授课过程应善于使用多种教学方式, 进行启发式、参与式、研讨式教学。大学教育应着力提升大学生独自思考的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一言堂” 式教学模式明显不能适应大学教育的宗旨, 教师应引入新颖活泼的形式, 活跃课堂氛围,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借此增强教学效果。最后, 为增强教学效果, 还应在课堂教学外辅之以课外实践。当代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一直从学校到学校, 导致他们缺乏社会实践能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原理》也不例外。通过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走向基层, 走向现实的生产过程, 积累社会经验, 深化对社会现实的理解, 提高他们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以此强化教学效果。

三、专题教学法实施的具体要求

第一, 顺利开展专题教学需有一支高素质又认真负责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 专题教学法需要教师对理论基础、学术动态及现实问题有全面深入的把握, 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所在教研室现有6位教师, 均具有国内知名高校的博士学位, 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具备较高理论素养。这为我们开展专题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 开展专题教学亟须我们转变教学理念, 即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型教学模式转变。在传统教学理念中,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绝对中心, 这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方式在思想上的延续。在大学教育中, 知识传授已不再是唯一目的, 相比之下, 提升思想水平、提高研究能力、推进心智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教育目的的转移迫切要求转变教育理念。 大学教育更需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转变教师“一言堂”的灌输方式, 为此需要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主动姿态, 深入教学过程, 才能让教学效果考核不再停留于单纯、 被动的目的控制模式。当然, 以学生为主体不等于放任学生随意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他们可以有选择性地自主学习, 但这种选择需有教师的指导。 如在政治经济学篇的教学设计中, 我们提供包含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理论等系列书籍, 除一些必读文本外, 学生可以从各系列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重点阅读, 形成阅读笔记或理论文章, 作为我们考核自主学习的主要依据。引入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

第三, 开展专题教学须摆脱以往单打独斗式的教学方式, 更强调团队合作。相比于以往按照教材章节安排授课, 专题教学需有独创性的专题设计, 有系统性的理论研讨与集体备课, 因此, 它不再提倡单个教师的单打独斗, 而是倡导团队合作。在专题教学法实施过程中, 我们尝试了一种分专题、分组教学及轮换专题教学的模式。备课过程中, 我们采取分专题集体备课的方式。 每位教师依照个人的学术背景和研究专长选取某一专题或专题组, 具体负责该专题的设置与备课。 先由负责人提出相关部分专题设置的基本构想与思路, 形成相对较成熟的提纲, 交由课程组共同讨论、审议并进行修订。备课过程也采取类似模式, 分老师分专题备课, 再进行集体备课。这种备课方式很好地将科研结合到教学当中, 凸显专题教学的学术品位。当然, 我们并没有把实际教学局限于现有个人负责制的模式当中, 经一段时间摸索形成相对成熟的专题教学模式后 (周期在三个学期左右) , 我们会轮换专题, 以确保我们对整个《原理》的专题教学框架有深刻明晰的把握。这种分专题、分组教学及轮换专题教学模式既能集中教师的学术优势, 提升备课教学过程的理论水平, 又能有效避免专而不全的弊端, 使教师既能在微观层面上把教学内容做深、做细, 又能在宏观层面上对《原理》有全局把握、系统了解。

第四, 开展专题教学还应善于利用网络等现有教学平台。当前,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原理》教学一方面压缩课内教学, 另一方面设置了许多课外实践模块。相对来说, 课堂教学的过程控制很好把握, 课外部分的师生互动相对较难,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缺乏灵活、有效的沟通模式有直接关系。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技术保障。在政治经济学篇的专题设计中, 我们提供了包括阅读文本、观看视频素材、社会调研、热点问题研究等多个辅助教学模块。我们首先提供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素材, 放在教学平台中供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借助该平台, 学生们课外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成果也能积极有效地反馈给我们。如此, 我们能对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状况做到比较清晰、全面的了解。

第五, 开展专题教学还需要学校及相关部门提供与教学相关的配套制度与措施。教学过程能顺利展开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首先, 学校应提供专题教学所需的资源配套。为配合专题教学, 学校应积极构建与之相应的专用教学平台;应配合教师积极准备教学必备的理论资源;应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 应配合课外专题实践活动积极联络社会资源等。其次, 学校应针对专题教学模式制定特定的评估体系。专题教学往往以课程组的形式出现, 以往针对教师个人的评估评价体系需要做出调整, 可专门制定针对课程组的评价体系。再次, 在学生评价与考核方式上, 学校也应做出调整。传统教学模式以闭卷考试作为学生评价与考核的主要方式, 在开展专题教学后, 学生表现由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 故而在评价方式上应针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制定更加科学、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我们在实施《原理》教学改革过程中尝试使用专题教学法, 提出并推进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探索出一种比较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自专题教学法实施以来, 教学质量有较大提升, 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给予较高评价, 对教学内容给予更多认可;教学效果也有明显改善, 学生对《原理》较之以往产生了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摆脱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偏见,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专题教学法的顺利实施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要:专题教学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尝试。它的提出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所面临的现实困难, 适应了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顺利施行专题教学法需要处理好专题选择与设置、专题备课及专题授课等环节的主要矛盾, 同时也需要学校相关部门、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密切配合。

8.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感受 篇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专题式教学 设计

实施专题式教学既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也是实现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在专题式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保证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设计的原则

1.专题式教学的设计目标要体现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专题式教学的目标设计首先要体现“原理”课教学的总目标,同时也要体现党和国家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门课程中,“原理”课主要承担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和立场、观点、方法的讲授任务。围绕这个教学要求,专题式教学在设计目标方面应该包括: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的目标设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设计;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提高思想觉悟的目标设计。

2.专题式教学的设计结构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逻辑体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包括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贯穿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线索就是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真理尺度和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因此,专题设计一方面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包含的科学真理内容;另一反面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人类解放和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价值诉求,这一价值目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领域中有具体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3.专题式教学设计的依据是统编教材

所有的专题设计仍然必须以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为基础。目前使用的“原理”教材,由全国一批知名学者、专家汇集集体力量编纂而成,应该说是代表了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最高水平,教材历经若干次修订,经过教学实践检验,证明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的。因此,专题设计必须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做到合理有度的结合。

除此之外,在进行课程专题设计时,还必须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条件、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回答他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理论热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设计的内容

“原理”课的教学,贯穿始終的主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但是也有相对独立的内容模块,根据专题设计的原则要求,我们初步按照以下的专题设计方案来安排“原理”课的理论教学: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论,从整体框架上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和当今时代的影响,尤其是通过对比当今存在的若干社会思潮,使学生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价值立场和辩证思维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感性认知框架,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专题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专题三“物质世界的联系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专题二侧重于从实践观出发,揭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说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专题三重点在于说明由实践创造、生成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阐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体系,同时从思维方式意义上阐述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内涵。

专题四“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揭示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认识辩证过程以及认识目的的研究。训练学生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引导学生从理性高度认知社会。同时,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专题五“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历史主体等基本原理。同时,强化历史观的方法论运用,引导学生对诸如“科学发展观”、“生态危机”、“文化软实力”等社会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唯物史观的解读。

专题六“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与本质”和专题七“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及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点内容,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做出的本质性的剖析。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角度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使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当中。

专题八“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和专题九“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部分。主要是从宏观层面阐述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与资本主义进行本质性区分。尤为重要的是,从实践观出发,阐明共产主义建构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实施的过程

1.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与协调

“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优化组合运用探究法、问题导向法、案例分析法、情境创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媒体、讲授式、讨论式、案例教学、原著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比较抽象的概念、范畴、基本原理,教师仍然可以也有必要采取讲授式方法;对于一些现实的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比较有疑惑的问题,可采取讨论与辩论、情境创设的方式解决,如针对近年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普世价值等观点,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批判并不见得能被学生接受,最好的办法是展开讨论,教师作正确引导,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这些思潮的来龙去脉,去比较这些思潮的长短优劣,从而自觉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原理”课的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还应包括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的经典原著,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矛盾论》、《实践论》等的部分章节,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甚至反复阅读,并写出读书笔记。

2.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空间的延伸与补充

专题教学要强调课外教学空间的延伸。所谓课外教学空间,一是指课间,课间十分钟如果能被很好地利用起来,比如播放一些与专题相关的影视片段、音乐、演讲等内容,那么,不仅拓展了专题内容,而且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延续性;二是指网络课堂,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已设置了“原理”课的网络课堂,网络课堂的优势在于首先不受时间限制,学生们可以在自己的任何课外时间段进行学习。同时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既可以满足学生系统学习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拓展学习的需求;三是指课外交流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如QQ、微博、微信等手段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新闻、书籍、评论等,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而有针对性的传道授业解惑。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课外教学空间各种平台的搭建,激发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3.注重教学组团队的配合与协作专题式教学是通过教学组集体力量完成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由课程主持人、主讲教师、主管教师和学生助教“四位一体”共同协作完成。课程主持人的主要工作是从总体上负责、主持整个“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讲教师根据设置好的专题,从其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若干专题精心备课,然后到不同的课堂进行讲授。主管教师(相当于课堂班主任,也是主讲教师之一) 除负责本课堂的几个专题教学任务之外,还要负责本课堂的日常教学管理、课堂讨论、答疑、批改作业和试卷、判定学生成绩等工作。学生助教一般由硕士研究生担任,主要是协助主管教师完成本课堂的教学管理工作,如负责考勤、放映录像、布置主管教师委托的教学事宜,同时了解学生情况并及时反馈学生信息等。

4.注重课程评价机制的改革与支持

专题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必须进行課程评价与课程考核。这就需要在完善以往的课程评价考核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评价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试和评价体系。把课堂教学的过程考核与期末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际表现结合起来。在考试方式上,改变过去纯粹的知识点考核,而代之以考核学生的思想理论觉悟情况和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考勤、课堂讨论发言、作业、读书笔记、小论文、课外实践等指标纳入课程考核的范围内,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原理”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使考试真正成为激励手段,力求切实有效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 吴倬.关于开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思路与措施[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 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9).

[3] 凌小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的尝试[J],教育探索,2012(3).

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课 篇九

一、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的两篇著作,写出读书心得,每篇不少于1500字。

二、实践教学活动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三、要求:字迹工整,独立完成,不能打印,只能用钢笔或签字笔在A4白纸上

手写。雷同者一律按0分计。

四、读书笔记基本格式: 读书笔记首先要说明所选读的资料来源(文章题目,选自哪本著作,著作出版社和出版时间),然后总结该文章的基本思想,最后联系实际总结心得体会。

五、上交时间: 本学期第15——16周。

六、阅读书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上);

3、马克思:《1844年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异化劳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商品》,第二——七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l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一——三章,第九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4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列宁:辩证法的要素,《列宁全集》第38卷;

20、列宁:谈谈辩证法,《列宁选集》第2卷;

21、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

22、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3、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乙种本);

24、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5、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6、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毛泽东选集》第5卷;

27、毛泽东:《人是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9、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0、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

3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2、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3、邓小平:马列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邓小平文选》第1卷 ;

34、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

35、江泽民:“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6、江泽民: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7、江泽民:发展要有新思路,《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9、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40、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

4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2、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

1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篇十

上历史舞台科学条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人文条件:德国古典哲学基本特征:

1、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第29页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是什么?

物质观:31页意义:32页

3.实践的含义、基本特点、形式、以及对社会生活意义是什么?实践的含义:35页对社会生活的意义37页—39页

4.如何处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如何处理42页

5.结合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第44页

6.结合永恒发展的原理,分析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第46页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7.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第48页关系

8.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依据第50页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9.掌握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52页否

定之否定

10.什么是实践?它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作用如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4页

什么是实践

第65页 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作用第66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第69页 感性认识含义70页 理性认识含义

辩证关系

12.真理、相对真理、绝对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如何?

第73页真理的意义74页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75页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如何?第96页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的辩证关系

1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99页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第126页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16.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

内容是什么?

第131页人民群众的绝对性作用,地位:主体133页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7.商品二因素及其辩证关系?145页 商品二因素和二重性

18.价值规律内容、形式及其作用?148页

19.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152页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20.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154页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1.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什么。158页

22.怎样理解在“无人工厂”情况下剩余价值的来源是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163页无人工厂

剩余价值意义

2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成因?172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24.垄断产生后为什么没有消灭竞争?185页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特点

2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形成、形式、作用和实质?188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6.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内容、动因、及其后果196页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2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原因和实质(特别是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200页 当代资

本主义所有制新变化

2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241页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

29.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主要表述和基本观点。245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无

11.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感受 篇十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翻转课堂;学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宣传意识形态的主干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提高其实效性一直是学界探究的问题。2015年7月27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通知中明确强调“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这就明确地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而“翻转课堂”正是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融合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因其传入国内时间不长,故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运用尚属于探索和初步实践阶段。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公共课教学经历,试图对“翻转课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应用和建构作一尝试性的分析和探究,以期为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实效性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及特质

“翻转课堂”是一种舶来品,最早由孟加拉裔的美国人萨尔曼·可汗通过制作视频的形式辅导其家人学习数学,后这些视频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引起众人的关注和好评,于是可汗成立了专门的“可汗学院”,并得到比尔·盖茨和谷歌公司的高额赞助。对“可汗”的这一模式,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的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两位化学老师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在2007年首次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课堂之中,真正使“翻转课堂”名副其实。他们改进可汗的模式,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制作成视频,发布到公共平台上,让学生在课前自行观看学习,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讲解。这种一改传统“课堂学习十课后复习”的教学模式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在美国流传开来,并在各级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实践,并最终风靡全球。“翻转课堂”传入中国则相对较晚,2012年,国内出现首篇推介“翻转课堂”的理论文章,此后逐渐开始在中学、大学课堂里大规模地出现。

关于“翻转课堂”的定义,学界虽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它采取的是“课前视频学习+课堂讨论讲解”的模式,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重要知识点制作成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将学习的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带入到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答和探讨,且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由此可见,“翻转课堂”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采取的是教师单向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基本无法参与到课堂中去,只能被动地接受。而“翻转课堂”则恰是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可以在课下根据自己的学习速度进行自主学习,而不必担心像传统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速度而影响学习的效果。而在课堂上,教师亦主要起着穿针引线、解疑答惑、评价学生的作用。总而言之,“翻转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水平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评价体系趋于完善和合理

传统的课堂评价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类似于高考的“一考定终身”,而至于平时如何考评学生则几近空白,这种考评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而“翻转课堂”则将评价设置在平时当中,安排在每一个任务当中,每一节课堂中,这就有利于在平时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和薄弱之处,教师及时地给予查漏补缺,这就能够在平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至于到期末发现问题再去弥补。

(三)信息技术要求提高

以往的课堂教学只要求教师掌握最基本的办公软件如PPT的使用等,而“翻转课堂”之所以能够得到应用和传播,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掌握如何制作视频等等。因此,教师必须要利用各种途径去学习视频制作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质,从而能够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奠定基础。可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具有以往教学法所不可比拟的优点和特质。

二、“翻转课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之所以适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由以下三个原因决定: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本身就是理论性、政治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亦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一门课程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解决课程难理解的问题。众所周知,“翻转课堂”首先采取的是视频教学,教师可以将知识点制作成视频,视频当中可以穿插一些图文并茂的内容,使枯燥的理论以有趣的形式展示出来,还可以采取轻松幽默的形式予以展现,且这种视频教学具有回溯性、重复性,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学习,化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难以理解的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强烈的政治指向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示具有更加生动直观的效果。

(二)高校信息技术的发展亦为此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可能

“翻转课堂”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在我国当前的高校中,信息技术己然得到长足的发展,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学,且有录制视频的设备。更可喜的是,当前承担公共课的主力教师多为“80后”,他们具备相当的技术素质,一方面他们具有强烈好奇心,可以更容易地接受新生事物,另一方面也可以很熟练地运用各种办公软件。以上各方面的条件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奠定了硬件基础。endprint

(三)当前大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以及水平适合“翻转课堂”的应用

众所周知,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多为“95后”,他们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且多为独生子女家庭,这些错综交织的因素使当前的大学生具有一些不同于以往学生的特点,比如,这一时期的学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好奇心也比较重,尤其是个性张扬,有较强的表现欲望,等等,这些特质恰恰暗合“翻转课堂”的核心要旨。“翻转课堂”不同于传统模式,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就是说它是学生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比如说在课前,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视频学习,这恰好符合他们不愿意受约束和灌输的特质,而课堂上,则需要学生发挥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参加辩论赛,发表意见等,课后则需要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从以上可以看出,“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是完全可行的。

三、“翻转课堂”的实施步骤

不同于其他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实施有一定的步骤和措施,具体来说:

首先,剖析课本,精做视频。制作视频是“翻转课堂”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第一,教师要吃透课本,将知识点进行分析总结,区分哪些要制成视频,或者说视频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比如,在讲解“发展”这一节时,教师在选取内容时,应该将发展的定义、特质和内容包含在内。但是,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制作的视频内容不宜太多、太长,否则不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长度最好控制在10分钟左右最为合适。第二,视频内容要生动活泼,能够感动人,激发人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制作视频时不要做流水账似的,而是要插入一些生动的案例、图画等内容,以增加视频的可看性和欣赏性。比如,在讲解价值时,可以插入不同时期人们爱情观的变迁图,这样就更容易为当前大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到当前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接受信息的速度和广度都要胜过以前的学生。因此,教师也要及时充电,跟上形势,浏览新闻,关注娱乐,为丰富案例增加史料。同时,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动画的形式,使视频更加生动有趣。第三,在视频制作上,教师除展示知识点以外,也应该在每个知识点上设置一些思考题和学生应该注意的事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明确的方向,以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学习的效果。总而言之,教师制作视频应该考虑到视频的趣味性、知识性,而不是单纯地走形式,否则就不会激发学生在课前学习的兴趣,达不到“翻转课堂”所要求的效果。

其次,结合视频,展开讨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因为学生事先在课下学习过所讲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不必要像过去那样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结合视频,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式教学,而讨论的主题应该紧紧围绕所讲内容进行设置。同时,教师也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而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为若干个主题,然后将班级同学按照主题分成若干个小组,使他们在合作中去探讨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给予时间探讨之后,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小组派出代表讲解答案,与其他小组分享。当然,教师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开展教学,比如,辩论赛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政治性色彩非常浓厚,与现实政治、事实新闻联系密切,教师可就此展开辩论,比如,可以开展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还是意识、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正确的等等。通过这种辩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兴趣,更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比如教师可以采取主题演讲的方式,让有兴趣的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主动性。

再次,课堂评价。这也是“翻转课堂”的最为关键的一环。课堂评价是对课堂的参与者的表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的活动,它包含对教与学的评价,而这里的课堂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对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和过程进行评价。在这种评价体系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比如,奖惩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量化评价等。对学生完成课前视频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可以给予口头表扬,也可以采取打分制,在鼓励、肯定的同时,教师也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使学生明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从而充分发挥“翻转课堂”课堂评价的导向功能以及激励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尤其是对“95后”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主体性意识非常突出,个人的表现欲也非常强烈。因此,教师应该顺势而为,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个性,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评价时,千万不要以一套评价体系针对所有的学生,而是要多标准,采取个性化的形式进行评价,以符合不同学生的特质和表现。这才是“翻转课堂”的精髓,也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整体上提高思政课的学习效果。

最后,在课堂结束之后,教师还要结合课堂学生的表现情况,针对学生的不足以及需要强化的地方,适当地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从而起到巩固课堂学习的作用。比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观看记录片《社会主义五百年》,并结合课本知识写心得体会,从而为课堂的学习做好充分的课外知识准备。

四、结语

12.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感受 篇十二

一、教育价值观的定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基础理论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 阐明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任务在于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了提高原理课的实效性, 必须对教育价值观进行准确定位。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教育价值的认识, 它主导着其他教育思想和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关于资本主义时代发展规律的论述,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本质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理论, 科学地概括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原理”课的学科特点, 决定了“原理”课教学必须坚持与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统一的价值取向。

几千年以来, 我国一直延续着一种教育价值取向, 就是改变个人地位的教育价值观。时至今日, 这种改变个人地位的教育价值观在我国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它通过应试教育的方式仍然在左右着我们的教育实践。考试分数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以“原理”课为例, 很多学生为了修满学分、获得奖学金、拥有更优势的个人经历而死记硬背, 忽视了对基本原理的思考与领会。思想政治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没有准确的领悟, 就无法形成深刻的认识, 更谈不上形成稳定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

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必须转变教育者的传统思维方式, 调整教育者对“原理”课的态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传统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不再是发展的手段, 教育的本身就是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不应是为了谋生, 而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能终生学习。新的教育价值观, 必须有利于“原理课”功能的发挥。“原理课”功能主要包含内容和机制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 一是“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即受教育者经过培养, 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 相信马克思主义, 并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自觉行为意识, 改造社会, 满足社会需要。二是“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即受教育着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下不断完善自我, 充分发展自我。

二、人才质量观的定位

教育的对象是人。原理”课改革, 必须有自己的人才质量观, 这是进行教学改革总体设计与技术设计的基本依据。

“原理”课作为以传播知识、养成学生健康人格、树立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主要教学活动就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被证明为正确和高尚的知识和道德, 并且通过传授知识和道德的活动, 对学习者的思想、精神、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等方面进行影响和训练, 以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康心智、良好道德品质的对社会主义发展有用的人才。可以说, 在一定程度上, 人才质量直接由教学质量决定。但是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不应该只由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等数字指标决定, 知识的内化程度也应该纳入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原理”课应该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知识实现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从浅到深, 从具体到系统, 从接受到内化的质的飞跃, 从而使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和自觉传播者, 这样才算是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的双达标。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无意地内化了教师的知识和理论, 内化了教师讲授的道理和案例, 从而使文明的、逻辑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代替了以往简单的、情绪性的、习俗化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 使其由幼稚、无知变得理智、文明和博学, 使其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和博大, 使其思想变得开阔和深刻, 使其心智收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启蒙和熏陶, 从而促使学生完成了从马克思主义的倾听者向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者、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人才质量观应该以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衡量标准。“原理”课的人才培养应该达到的理论目标是认真学习并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知识, 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提高分辨是非, 判断正误的能力, 提高理解马克思主义、深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原理”课的人才培养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是能够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并在实践中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具备理论创新的使命感和理论传播的主动性。

总而言之, “原理”课培养的不是表面说的是一套, 内心想的是另外一套的社会主义的“僵尸粉”, “原理”课培养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恪守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无产阶级的接班人。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方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总目标。“原理”课必须在这个总目标的指引下, 去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三、教育实践观的定位

“原理”课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实践观,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前提, 是实践活动的萌芽期, 而学习理论最终的目标就是指导实践。理论就是要将头脑中的观念进行“大换血”, 也就是所说的意识和精神层面的创新;实践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外化为改造外界事物的实际的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是“原理”课改革的时代要求。

传统的“原理”课课堂教学强调记忆和理解, 模仿和操作, 放弃了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方面的心智开发, 强调了文化继承, 忽视了技术训练, 放弃了对学生人格、气质、情感、意志的健康引导。“原理”课教学大多也遵循着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教师把知识讲解给学生, 然后通过考试来验证学生是否记住, 学生形象地把这种教学方法形容为“上课记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完忘笔记”。总的来说, 在认知、情感、行为的三位一体目标中, 更强调认知目标, 而且是其中记忆、理解等低层次的目标。这就让学生们的学习变成了枯燥的机械性记忆过程, 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善于思考的能力, 抑制了学生的特长式发展。“原理”课应该大力提倡讨论式教学, 中国古代就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 这反映了“教”与“学”双方的互动过程。通过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学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案例分析法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为“原理”课这种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将理论与社会现实、历史事件相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围绕案例来进行理论探析、道德评价, 是十分有效的。要注意的是, 要想有效推行这些教学方式, 教师必须熟知学科领域的知识, 且具备提出问题和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向的能力。

原理课不仅要注重创新课堂教育方法, 也要拓展践行式的课后教育, 这必将成为基础理论教学的发展方向。“当我们的教育变成了一种以觉察、体悟, 顶替接触具体琐屑事物的过程时, 相对于雁来说, 这种顶替的结果是, 将真实的雁换成一堆羽毛。”“原理”课不应该仅仅传授“原理”, 也要演示“原理”, 让原理在实践中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 最终达到运用原理指导实践的最终目的。践行不仅是知、情、意的集中表现, 也是“原理”课的教育任务。某种价值观念的获得, 不是也不可能是某种外在力量的给予, 而一定是个体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外部环境, 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的而获得的, 或通过实践活动过程本身获得的。“原理”课必须开拓途径, 增加文化体验活动, 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将学生的意识与实践活动完美结合与统一。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实在化变成具体的行为结果, 而这种行为的结果又进一步丰富了他原来的理论。“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丰富多彩的学生团体活动可以让学生提高主人翁意识, 是一种最好的自主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必须有足够的课余生活时间, 来让他们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在大自然中体会到生活的意义, 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来丰富自己的视野。通过摩尔训练、趣味运动会等团队活动, 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触到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的密切关系, 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定位;通过爱国主题讲演赛, 学生会更真切地感觉到民族使命感, 从而对“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终身”产生更深的领悟。

我们现行的管理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实践教学, 比如我们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去组织教学, 教学大纲具有指导作用, 但对创新教学方式而言, 也是一种束缚。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时间讲授同一课程, 他所讲的内容和方法应该有所不同, 这种不同才真正反映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目前标准化的考试题库、统一的测评标准, 无法完全包容授课方式与方法的多样性,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不断解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 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 也可以使受教育者理解和认识到在社会变更中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必要性, 推动他们去建设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和社会发展必然历程的新世界, 使他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之中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自觉地进行着自我的荣辱感、使命感等价值观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 必须坚持科学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质量观、教育实践观, 以创新性、实践性为着眼点, 与时俱进、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如何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改进, 以摆脱以往“原理”课的高道虚化无以着实的局面, 使它满足人与社会共同的的发展需要, 融于日常生活, 如细雨般润物细无声地发挥理论光芒,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忠华.当代教育理论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黄藤.学校教育基本功能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古波祥.现代教育理论研究[M].香港: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 2002.

[4]张立立.中学实用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上一篇:重阳节送客户的祝福语短信下一篇:危险化学品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