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作文

2024-07-05

第一次**作文(精选8篇)

1.第一次**作文 篇一

童年的生活多姿多彩,回味无穷,其中对于第一次滑冰情有独钟!

第一次学滑冰的时候,应该是在幼儿园中班时。刚开始学,我觉得滑冰好难,那时候穿着滑冰鞋连站都站不起来。不过爸爸鼓励我说:“不要灰心,一定可以站起来的。”使我勇敢的`站了起来。刚开始滑冰是跟爸爸学的,有一次去世纪广场,看见有许多教练在教滑冰,爸爸、妈妈和我认真观看了一下,感觉教练教的很好,于是就给我报了名。

我正式开始学滑冰的时候,教练首先就教我摔倒了怎么站起来,学的时候心里就在想:摔倒的方式怎么这么多呀!有往左摔倒,往右摔倒,还有前后摔倒等。学会了摔倒,其次就学习怎么站起来,刚开始学站立的时候,是摔倒了又站起来,站起来又摔倒,反反复复,终于学会了。学完怎么站立后,教练最后又教我踏步,我就一直穿着滑冰鞋练习踏步,踏着踏着就踏烦了,心里想我可不能仅仅学踏步,所以就趁教练不注意,偷偷的滑出去了,并没有跌倒,让我尝到了第一次学会滑冰成功的滋味,感觉滑冰真好!

过了很长时间,教练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姐姐说:“好像是去别的地方了。”我说:“难道他不教我们了?”姐姐说:“对呀!”教练走了,我还真有点不适应,不过我已经滑的很好了。以后每天晚上我都到世纪广场去滑冰,因为我太喜欢滑冰了!

我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因为我热爱滑冰,喜欢滑冰,没有放弃,所以才学会了滑冰。

2.第一次**作文 篇二

我觉得很多学生怕写作文, 老师不愿意上作文课的现象很普遍, 就算有作文课也是敷衍了事, 从而使作文课没有真正地起到指导作用。因此, 我认为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下水写作是很有必要的, 也是很重要的。有的同行的观点有失偏颇, 过分夸大了下水作文的负面作用, 没有看到教师下水和学生共同写作在作文教学中的很多好处, 而是一味地强调下水作文的种种不利之处。但我认为, 持上述观点的同行是把下水写作当作了一种负担, 不是一种享受而不愿意写作, 没有考虑好教师应该在什么样的时机出示下水作文。下面浅谈我的一点点见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不能把下水写作当作一种负担。如果你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你就一定要面对作文教学, 语文老师会写作就像美术老师会画画, 音乐老师会唱歌一样, 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美术老师需要画画给学生看, 音乐老师需要唱歌给学生听, 那么语文老师怎么可以不经常写点文章给学生看呢?

其实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多写“下水作文”, 带学生过河, 并适时、适度地展示给学生听、给学生看, 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到“美文”的“刺激力”, 心灵感动、产生共鸣, 从而喜爱作文、敢于作文, 并体味作文成功带来的快乐。老师的下水作文在带给学生快乐的同时, 老师本身也会从自己的写作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享受。

记得教学中有一篇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反映自己童年趣事的作文, 学生把作文交上来之后, 我才发现大多数的孩子所描述的童年生活是多么的无趣, 除了极少数学生的文章写得比较生动之外, 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停留在简单叙事上, 而且叙述的大多数事情也没有多少趣味性, 算不上趣事。在上作文评讲课之前, 我下水写了一篇叫《童年忆趣》的文章, 并在点评了学生的作文、讲解了学生本次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之后, 朗读了我的这篇下水作文, 特别当我读到我的童年伙伴为了要抄我的作业而哭着要和我同桌等情节的时候, 学生都笑得非常开心, 当我读完我的文章后, 学生给了我热烈的掌声。朗读完我的下水作文, 我还让学生进行点评, 让他们说说我的文章中哪些地方他们比较喜欢, 应该学习, 哪些地方是他们认为写得不够好的地方。小学阶段的孩子比较单纯, 都能大胆地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 当然在点评的过程中, 他们也认识到了自己的文章写得不够生动有趣, 我在这个时候再给他们讲解如何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写到文章中去, 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

3.第一次**作文 篇三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对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标题的断句,有人认为应断为“春江/花月夜”,“江”与“夜”因为“春”和“花月”的映衬而美。

台湾学者蒋勋则认为,应断为“春/江/花/月/夜”,它们各自独立,并且有各自独立的美。

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

一个优秀的作文题应该审视当下的世道人心,关注这个时代人们的共同境遇,同时要激发高中生的生命意识和个人体验。当今之世,物潮澎湃,人欲炽盛,“独立”或“映衬”所蕴含的人性、人格和人伦之美,具有引导同学们向善、求美的作用。

【写作立意】

材料从对“春江花月夜”的断句入手,引出话题——“映衬”“独立”与“美”的关系。断句是形式,“映衬”“独立”与“美”的关系才是材料的本质。

如果扣住“断句”就事论事,就难以找到好的立意出发点。抛开“映衬”“独立”和“美”,大谈“对不同问题有不同看法”,更是离题万里。即便理解成“对美有不同的看法”,若对“映衬”“独立”视而不见,也是偏离了题意。

写作时,如果能先赋予“映衬”或“独立”以生命、文化或精神上的内涵,比如“红花还须绿叶衬”“配角也很重要”“旁人不懂也应兀自精彩”等,立意就深刻了。

【评分标准】

文章能扣住“映衬”“独立”与“美”的关系,就能得到42~49分。在此基础上,立意独到、议论深刻、材料丰富、语言优美,可得50分以上。

如果只写了“映衬”或“独立”,没有涉及它们与“美”的关系;或者只写了“美”,没有涉及“映衬”与“独立”,则属偏题,只能得36~41分。

文章和“映衬”“独立”与“美”完全没有关系,比如写“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得分不超过36分。

温州中学 刘良永

独立之美

● 温州考生

不必艳羡,你亦是风景。

若你歌《行路难》,你必歌不出李白那样的恣意狂欢;若你唱《虞美人》,你定仿不出李后主的婉转愁思;若你做自己,他人怕是也无法复制你的美丽,那么请打开自信的门,做一个诗意而美丽的你自己。

曾有人歌江南的小桥流水,也有人颂大漠的孤烟落日;有人唱黎明的红日喷薄,也有人赞叹深夜星空,而你就是你,你有自己无与伦比的美丽。

青石瓦檐,羊肠小道,古朴的乡村还沿袭着古老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清贫与自在镶嵌着他们的生活,然而他们乐于清贫不去追逐城市的灯红酒绿,自然拥有一份恬静的生活。或许平实的布鞋让他们踏实,也许朴实无华的衣裳让他们舒心,在他们心中,自己便是风景又何需艳羡他人?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人生。这里有太深奥的佛理,我参不透,就让我浅薄地理解为花儿也有自己的世界,芬芳便是它们的美丽;叶子也有自己的人生,它们不是花的陪衬,苍翠便是它们的美丽。做一朵花,一片叶,不争不羡,自信而又昂然地活着,这又何尝不是生活的哲理。

法国演员奥黛尔曾去参加电影面试,导演告诉她如果她愿意做手术修整她过于丰满的臀部便让她演女主角,奥黛尔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说如果观众喜欢她定会喜欢她的全部。这个坚毅、果敢的女子果然成为大家,拿下奥斯卡影后的殊荣。不正是这种不羡与自信为她带来了更加美好的前景吗?你本是风景,又何必因那么盲目的羡慕而失去了本真的美?

“没有美貌,你拥有财富;没有财富,你拥有智慧;没有智慧,你拥有健康。”如果你依旧站在原地做你自己,你也可以站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这个世界来说,总会有人是主角,也总会有人当配角,但只要你坚守本心,又何惧你在他人眼中是主角还是配角呢?在自己的世界做一个主角吧,不倾城不倾国,不被他人的光芒所压抑也是别有一番韵味的人生。

不必暗怨生活是一场苦旅,不咕哝自己总是陪衬,不羡不争,你是风景,你的生命从来都只为你自己绽放不一样的光芒。

得分: 56分

点评: “做一个诗意而美丽的你自己”“你就是你,你有自己无与伦比的美丽”“自己便是风景又何需艳羡他人”“你本是风景,又何必因那么盲目的羡慕而失去了本真的美”“你依旧站在原地做你自己,你也可以站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章紧紧围绕题目,从自然风光到社会百态,从历史长河到现实生活,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独立”有其独特的美。不必借助修饰和映衬,更不必依附于其他,要不失自我、不忘本真,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展现出“独立之美”。文章材料丰富、情感激越、语言优美,读来酣畅淋漓。不足之处在于论述在一个平面上,欠缺深度。

相映成趣

● 温州考生

行游湖畔,若一峰骤然耸立,则不免突兀;怀想经典,若老庄韩墨尽失只余孔孟,则不免乏味;聚焦哲思,若只看到尼采独自的疯狂,又不免失落。如是,事物相映而趣!

古人叠累字词而为句者甚多。张若虚就以“春江花月夜”给人无限遐想。辽阔江面,明月共潮而生,多少文人羡其妙笔、自愧不如,何也?感知江水时便有春江滟滟涌来;面对静夜时便有花月乍现,它们交相映衬,是以美感迭出。若各自拆分,画面随即变得零散,如坍垮的机器,一枚螺丝怕是只能带来狰狞。

何其相似乃尔!曾有郢中歌者,歌《下里巴人》之曲,和者甚广,歌声融融,溢美和谐;转而咏《阳春白雪》,则收效甚微,城中仅数人相和,人群尴尬散去。无人映衬,草草收尾,趣味尽失,这只是歌曲本身造成的结果吗?非也。人群居于世,衡木之下得以栖迟,总是感念“会桃李之方园,序天伦之乐事”之美好。一旦失去周遭的映衬,就只剩下“昏昏之醉、踽踽之狂”了!

项羽,目有重瞳,在秦失政群雄蜂起的岁月里,他“非有尺寸”五年,将五诸侯灭秦,政由羽出,何等风光!然而他急于创造个人的辉煌,不以周遭的鼓励为赞美,反而视为羁绊。自其“放逐义帝而自立”,怨众诸侯叛己,则势崩如山倒。项羽“自矜功伐”,欲以武力经营天下,扫清周遭一切映衬,终失其英雄伟绩。可见,映衬是可以成就别样的美感。

昔者秦穆公西取由余,东取百里奚,迎蹇叔于宋,得公孙支于晋,众人相佐,衬出穆公的抱负和胸怀!而德国一家百货商城在圣诞来临之际,用刷条形码之音谱成圣诞歌,群众相和,氛围甚浓。试想:如穆公背离所有贤士,那么何人得知穆公之贤?若商场只是单纯播放一支圣诞歌而无人相应和,又何来支持和惊讶!所以映衬使美感聚集,将灵感与思想编织成网。

但这并不是说单独的画面无其独特的美感,可是将美感汇聚,使其相映成趣岂不更好?

“赌书消得泼茶香”,“赌书”不甚令人羡慕,“泼茶”亦缺少诗情,然而两相结合,便有了李三瘦与丈夫的琴瑟和谐。这便是映衬之美,即相映可成趣啊!

得分: 56分

4.五年级作文第一次作文 篇四

终于,到考试的地点了,我下了车子,勉强保持着微笑,不让被人看出我的胆怯。很快,我们找到了候考厅,我们看了看表,离考试时间还有一段时间,我们便找了一副座位坐了下来。过了一会儿,有位叔叔拿着话筒说:“考四级的小朋友,请按1到14考场的顺序上前报道。”顷刻间,涌上了一大群的人,居然全是考四级的,其中,还有几位大人呢。而后,一位阿姨带着我们13考场,和14考场的考生上了楼。到达后,那位阿姨对我们13考场的考生说:“左拐,第一间。”然而,不知为什么,我竟然一直往前走,或许是太紧张了吧,还好有人把我叫了回去。

进了考试的房间,一位比我小了几岁的小朋友先弹了起来。她每弹错一个音,我的心都要跳一下。很快,考官实在是不想再听下去了,就对她说了一声“你下去吧,算了!”然后她便离开了。现在换我上场了,我先定了定神,然后就开始弹了。起初,弹得还算顺利,可是到了第二首的时候,我突然弹错了一个音,紧接着又弹错了两个音。不过,我不慌不忙,又专心的弹了起来。弹到第三首后半首的时候,我就心急了,想:前面两首都只弹了一半,而这一首我却谈了大半首,不会不过过关吧?不过还好,考官没有告诉我没过关。

考完之后,我高高兴兴的跑回了候考厅。妈妈见了我,吃了一惊,说:“咦,这么快就考完啦?”“嗯,就是啊。妈妈,我明年还来考。”“呵呵!”我和妈妈都开心地笑了。

5.第一次迟到作文优秀作文 篇五

人生中有许多“第一次”,而在这些第一次中,始终有一件事还令我记忆犹新,你知道是什么吗?没错!就是我的“第一次迟到”了。我平时每天都是早早的到校,所以那次迟到便让我“终生难忘”。

那天我躺在床上,正做着美梦,忽然一阵“叮叮”的响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拿来闹钟一看:“咦?才六点半,再睡会吧。”说着我把闹钟关掉,继续做我的美梦,可就在我自认为是“几分钟”后,我再一次望向闹钟时,时针指向大大的“7”,我顿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我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连早饭都没吃就走了。当我冲到学校时,上课铃已经“叮叮”地响了起来,我知道我已经迟到了,便慢吞吞地走到教室门口。我站在教室门口,不知如何是好,就打起了鬼主意——编借

6.作文:第一次坐飞机-中考作文 篇六

我们首先去换登机牌,同时把行李箱进行了托运,当行李放在传送带上,紧跟着就被一个大嘴巴吞没了。妈妈告诉我:“宝贝不要担心,我们将会在三亚与箱子见面哦!”

接下来,我们需要通过安检通道到候机室去。安检工作人员拿着根长长的安检棒,轮到我了,只见他用那根棒子在我身上来回扫动,仔细细检查了一遍。这时,我注意到旁边有一个大箱子,里面放满了收缴的的违禁物品,有矿泉水、打火机、小刀等。

过了安检,我们来到了候机楼,这可是我大吃一惊,透过玻璃窗,我看到一架架飞机整齐排列着,机身上绘着不同的图案,有凤凰、白鹭、脸谱、月亮。远处空中,不时有两三架飞机飞过,有的刚刚起飞,有的等待降落,跑道上还有一架飞机正在滑行准备起飞。我正看的入神,忽然广播里传来一阵甜美的声音:“您乘坐的由西安飞往三亚的MU2478号航班即将开始登机,请您带好行李前往A16登机口检票登机。”

检票结束,我们乘坐摆渡车穿过机场跑道来到飞机前。舷梯已经在飞机前停好,我三步并作两步快速跑上去,机舱门口,一位漂亮的空姐微笑着说:“欢迎登机”。我也向她微笑答谢,进入机舱。很快我就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因为是第一次坐飞机,妈妈特意给我挑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刚坐下不久,空姐演示完安全常识后飞机就开始滑行,由慢渐快直至头朝上起飞了。我害怕极了,飞机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向前冲锋,斗志昂扬。我心中忐忑不安,环顾四周,周围的乘客却神态自若,我假装镇静,嚼起了口香糖。过了大约二十分钟,飞机变成了平稳状态。

透过舷窗,窗外瓦蓝的天空,远近之间尽是洁白如雪的云朵,远处一轮红日在天边升起,我顿时有了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时,空姐推着餐车为大家分发食物,我要了爱吃的牛排和橙汁,顺便给妈妈要来一杯咖啡。享受着美味的牛排,眼前有各种各样的云朵和刺眼的阳光,看着这些柔软如棉花糖一般的云朵,真想伸出手摸一摸,再咬上一口,那感觉一定很棒!

7.第一次**作文 篇七

一、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知课文, 感知作者, 明确写作的功效

我们知道, 文章写得好的实质, 是思考得好, 即“非感受得比较深刻不写” (叶圣陶) 这里重要的是“深”, 感受要深, 认识要深。所以,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让学生深刻地感受生活, 实乃作文改革之关键。引导学生深刻感受生活, 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教师的有力工具。教师首先要以教材为例, 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关心社会, 关心人生, 留心身边的人和事, 用心灵与客观事物教材发生撞击, 受到震撼, 从而去体会、理解、分析、综合、提高, 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舍此, 我们的课堂作文教学就不能引导学生深刻感悟生活, 就不能写出对生活认识深刻的文章。

为此, 在教学《散步》前, 让学生调查 (学生分组, 通过对住家周边咨询和网络查询等方式) 了解当前我国人口年龄状况。发现: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 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 2020年将达到2.43亿, 2025年将突破3亿。再让学生们观察周边家庭老年人的状况。惊讶的发现:“白发浪潮”充斥着我们的周边, 老年人生活状况虽然较以前有所改善, 但精神生活却非常贫乏 (农村尤为突出) , 难得松心, 无法享受与子女在一起的天伦之乐, 有的甚至在孤独中走完人生之路。在此基础上, 学生明晰:中国人“敬老”的“文化精髓”可能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对经济的过度追求在慢慢丢掉, 而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 如获至宝。难怪高明的作者莫怀戚早就感慨不已, 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从而成就了他这篇经典之作。

作为语文典范的课文, 对作家把握生活的思考方式的理解, 引起学生关注生活的社会综合实践等方面展开教学, 通过感悟, 就较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性, 集中有效地传授某一语文规律, 读写结合给学生实在而又清晰的收获, 开启了课堂作文教学的高效、务实。因为文章是心灵之物, 在情感缺乏、灵性泯灭的状态下, 岂能有好文章?在此意义上说, 读与写的结合, 其实是“心灵之约”。因此, 重视写的能力而读, 才会为下一步产生写作的内驱力 (想写的欲望) 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选材, 明确选材是写作的关键

哲学家培根说过“哺养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 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作者为了表现“善待衰老生命”的“孝道”大主题, 精心选取了一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小题材, 以小见大, 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让学生在品评中, 汲取作者写文章在选材上的特色——以小见大。

通过写作实践, 达到叶老所说的效果:“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深。”这也正是课内外衔接“立足课内, 辐射课外”的开端。这样做到了教与学和谐的交流。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教师教得得心应手, 学生学得如坐春风, 双方都欲罢不能, 其乐融融。”这样就实现读和写相互转换、相互促进的科学机制。

三、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结构以及语言的精美, 明确写作还应注意思路和文采

《散步》一文不过580字, 但它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读完这篇课文, 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它的思路明晰: (1) “我”劝母亲散步; (2) 全家一起散步; (3) 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4) “我”决定委屈儿子; (5) 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6) 在不好走的地方, “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何写得很有兴味, 发人深思呢?不外乎采用了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如劝母亲散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 身体不好, 走远了觉得很累。”可“我”说:正因为如此, 才应该多走走。再如选择走大路还是小路时发生了分歧, “我”决定委屈儿子, 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后来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从而出现了“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的精美特写镜头。和妻子、孩子散步及背孩子是常有的事, 但一家三代在一起, 且有背长辈散步就少了, 这些都是我们普通人很少做到的, 这正是感动读者的亮点之处, 在阅读中反思自己。扪心自问, 我们对长辈做得咋样。

《散步》语言美无处不在。如景物描写的诗意美, 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 分明是春的气息, 是对生命的高歌, 对生命的礼赞。那小路远处的景物:金色的菜花, 整齐的桑树, 水波粼粼的鱼塘。不都流露出对生活的酷爱, 对生命的珍爱吗?还有两两对称的句子, 可引导学生明白:事物很多都是成双成对的, 把两方面集中在一起说, 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 就可以构成对称的句子。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 互相映衬, 很有情趣。

通过阅读、感悟, 学生自然会不断明晰作文还应注意思路和文采, 才更能打动人。

8.第一次**作文 篇八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香港记者闾丘露薇: 我喜欢轻松简单而有秩序的生活。比如出门坐公共汽车,车子总是能够准时抵达,不会动不动发生意外;人多的时候,大家能够明白先到先得的道理,能安静地排队。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 首要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所谓秩序就是想做不让做,不想做的偏让做;为了用一只眼睛看清东西,而将另一只眼睛毁坏。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 (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3)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

这道作文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及思辨性,考查同学们认识问题的能力。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生活现象、社会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自由和秩序的辩证关系,发表自己的见解。

【写作立意】

材料中闾丘露薇的话从社会生活现象的角度强调“有秩序的生活”的意义;亨廷顿的话涉及“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强调了秩序的重要性;罗曼·罗兰的话指出某些秩序不合理的一面,说明秩序具有束缚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最佳的立意是辩证认识“秩序”与“自由”,并就两者的内涵、意义、关系等进行阐述或表达,且观点明确,如“倡导有秩序的自由”等。能写到“秩序”和“自由”两者的关系,如“秩序和自由对立统一,不可偏废”,也符合题意,但立意次佳。如果单纯肯定“秩序”或者单纯肯定“自由”,就偏离题意了。

【评分标准】

能辩证看待“秩序”与“自由”的关系,有鲜明的观点、健康的思想,并加以深刻阐释或生动表现的,如写“倡导有秩序的自由”等,得49~60分。

能扣住“秩序”与“自由”的关系加以阐释或表现的,如写“秩序和自由对立统一,不可偏废”等,得37~48分。

泛写“秩序”或“自由”,没有涉及两者关系;或只对材料作扩写,得25~36分。

片面理解“秩序”或“自由”,或脱离材料,另起炉灶,得分在25分以下。

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应慈军

在秩序之船上载满自由

● 丽水考生

自由,失去秩序的灯塔,就是一艘灵魂独行的孤舟,没有方向。

秩序,失去自由的船桨,退化成原始的木头,没有前进的动力。

自由总是抱怨秩序的烦琐,却不知那自由的彩云一出岫就成了无根的浮萍,想出去散步却还要回头望望是否遮住了光芒;秩序总是埋怨自由的散漫,却不知那条条框框的约束一旦没有了自由,便轰然散架。

自由可以在秩序之船上稳定前行,驶向远方。我也向往“公共汽车”式的生活,秩序井然,人们又可以自由地选择理想的方式去眺望车窗外的风景。就像英国的公交汽车站,双层的红色巴士,没有拥挤,没有插队,因为人们心中早就种下了一颗秩序的种子,这颗种子开出自由的花,结出一种叫作文明的果实。英国人享受着这种无声的规则,也享受着它所带来的自由。所以,英国的生活中暗含着对秩序与自由最好的解释,不必言语,只需那一根秩序与自由的连线始终不断,那辆安静的红色巴士将会载着自由与秩序一直开下去。

但是,自由若失去了他的秩序之船,将倾覆于无限的海水中。每一个国家,每个社会,都需要一种道德或法律规范去约束每个人的行为。2014年的中国,多一份秩序,就多一份中国梦;多一份人心的坚守,就多一份属于21世纪的光芒。所以,罗曼·罗兰说“秩序是为了用一只眼睛看清东西,而将另一只眼睛毁坏”,这未免太过绝对化。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这艘大船上,必定要挂上秩序的标签,才能载着13亿个中国梦,载着13亿个人的自由,走向复兴!

若是秩序之船失去了他所载的自由,必定停滞于茫茫大海中央。就像一个完全失掉了想象力的孩子,没有了火烧云,没有了气球、喷泉,没有了旋转木马的童年,还怎么支撑起一片蓝天?所以,有了秩序,一定要用自由把他的空隙填满。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说过:“我在实验室做的事,一件是按实验规则老老实实地操作,另一件就是天马行空地想象怎样才能使我的实验更精准无误。”这就是自由,思想孤舞的自由。

不要期望做那一片出岫的彤云,因为他没有归属,随意地被风撕着扯着;也不要期望做那条条框框的规则,因为他终会被时间的洪流所吞侵。

自由与秩序永远是一对矛盾,但他们可以共生,自由也一定可以在秩序的船上驶向远方。

用秩序为木去做船,以自由为布去做帆,朝着那彼岸花开,前进!

得分: 58分

点评: 文章将秩序比作轮船,将自由比作帆桨,以此贯穿全文,比喻妥帖,结构谨严。在这个总体比喻之下,作者以“红色巴士”比喻英国,对秩序与自由作了最好的解释,属于总论。又以“大船”比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必须挂上秩序的标签,走向复兴,论证“自由若失去了他的秩序之船,将倾覆于无限的海水中”的分论点;以“失掉想象力”比喻没有自由的秩序,论证“若是秩序之船失去了他所载的自由,必定停滞于茫茫大海中央”的分论点。文章由总到分,正反结合,比喻贯串,结构精巧,语言灵动,文采与理性交织,形象与逻辑并行,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有秩序的自由

● 丽水考生

如果只有秩序而没有自由,那是牢笼;如果只有自由而没有秩序,那是纵容。秩序和自由应该建立在一个基础上,有秩序的自由是最好的秩序,也是最好的自由。

有秩序的自由是约束一个人的最高道德准则。就像一位著名的美国学者说过的,“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谁都不愿被各种有形、无形的东西捆绑着,但如果无限制的自由日积月累,就会造成一个道德败坏、无法无天的人的诞生。同是一盏红绿灯,有的人能耐心地等待,而有的人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实行“中国式过马路”。这是因为什么?前者心中有一定的规则约束着自己,而后者对所谓的“秩序”不管不顾,道德的高低体现在这儿。“中国式过马路”到最后只会酿成悲剧,让一个人的道德和品行没了底线。所以秩序说:要有秩序的自由!

有秩序的自由是一个社会安定的保障。如今“表哥”“我爸是李刚”等热点新闻人人皆知,在关注这些新闻的同时,我们应该思考:是什么让这些事件不断发生?中国反腐倡廉的口号喊得很响,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官员无视纪律、法律的存在?一个社会不能杜绝这些现象的产生,但可以防止这些现象的产生。当贪官们拿着受贿的巨额资产时,他们以为他们拥有无限的自由,他们以为秩序只是“空口说白话”,他们以为他们不会受到惩罚。事实是,社会不会容忍这种过多的自由继续存在,秩序必须压制住自由那嚣张的气焰,才能换回这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没有秩序,自由就是一张无法生效的契约。所以秩序说:要有秩序的自由!

有秩序的自由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强大动力。孔子主张的治国之道是“为政以德”。历朝历代的兴盛与衰亡的事实证明,依法治国是为政以德的保障,为政以德是依法治国的保障。我国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实行有秩序的自由对我国推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秩序说:要有秩序的自由!

人类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最好的秩序,也是最好的自由!

得分: 57分

点评: 作文题呈现给同学们的是非连续性的材料,就浙江省高考而言,这种题型发轫于2001年,成熟于2013年,按命题者的想法,必须综合所有材料的意思立意,否则就有偏题的危险。作者透过三位名人的话,一下子抓住了一对本质关系——秩序与自由,并开宗明义,作了辩证的揭示:如果只有秩序而没有自由,那是牢笼;如果只有自由而没有秩序,那是纵容。接着,作者对观点采用了渐进式论证:有秩序的自由是约束一个人的最高道德准则,有秩序的自由是一个社会安定的保障,有秩序的自由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强大动力。由个人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层层递进,将题意阐发演绎得全面而深刻,整篇文章因而具有了一种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戴着镣铐跳舞

● 丽水考生

跳一段舞,舞出我生命的痕迹,好让宇宙知道我来过;跳一段舞,化作精神深处的一轮皎洁明月,好照彻人的心性;跳一段舞,戴着镣铐跳舞,舞出生命的绝美风姿,将鲜活的生命与高尚的心性融合,好在自由与秩序间呈现最完美的弧度。

自由犹如生命的灵魂,若失去了,那便成了行尸走肉;秩序好比岁月的容器,倘有了,则塑造最美舞姿。自由与秩序并非如深蓝海水与美丽火焰无法相容,恰恰相反,自由如舞者的羽衣,随性飘动,配上秩序的禁锢之意,戴着镣铐的羽衣舞更流光溢彩。

喜爱舞蹈的我,食这人间最美的烟火。你去过重庆吗?听说过重庆一家无人收费的面店吗?若没有,且要听我说一说这自由与秩序完美融合的面店。坐落在幽深小巷里的这家无人收费面店,生意异常红火,店家只顾做面,而门口就摆着收钱的篮子,客人们自觉付钱也从篮子里自己取零钱,寒来暑往,店主统计钱时竟都无丝毫偏差。

这着实让我们惊叹。顾客在美味的面条交易前享有无尽的自由,秩序没了吗?不,并非如此,秩序在每一位顾客的心中,他们享受着无人约束的自由,同时牢记着自我给定的秩序。悄然间,顾客们戴着镣铐跳出了绝美的舞蹈,而这家店铺也用自由与秩序作羽衣和镣铐,跳出了令人惊艳的舞蹈。

自由与秩序的完美结合能给予生活更多的美好,远远超过自由与秩序二者的单独存在。

宋词是一朵情花,每次品读,便中了它的毒。宋词最美在于在各种形式下也能衍生出词人各异的傲人风骨。宋词,开出朵朵最绮丽的花朵。

若这宋词不拘一格,抽却形式,任它这平平仄仄平平,那它还能如此美艳吗?犹如花儿失去了花的形状,它还能如此令人企羡吗?

若这宋词严格中依然不肯让步,规定了形式,还要规定体裁与内容,那它还能如此美艳吗?犹如千万朵花儿都长成一个模样,它还能如此令人企羡吗?

同这自由与秩序一样,二者若只存其一,生活定会大不相同吧?宋词也正是这自由与秩序的完美融合,戴着镣铐跳出绝美舞姿。

跳一段舞,戴着镣铐跳舞,让自由在秩序中开出花来,美得让人中毒。

得分: 54分

上一篇:寒假里一件有意义的活动900字作文下一篇: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