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干预理论讲稿

2024-08-15

危机干预理论讲稿(精选13篇)

1.危机干预理论讲稿 篇一

学习《危机干预》课程的感想和收获

每次上完危机干预课,内心都非常沉重,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专业的危机干预工作者责任之重大。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危机干预的基本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收获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下来,我主要谈谈我学习这门课程的感想和收获。

危机是一种个体运用自己寻常的方式不能应付所遭遇的内外困扰时的反应。一般发生在个体无法避免的、强大的应激事件,动员所具备的应付手段失败时,存在明显的急性的情绪、认知及行为上的功能紊乱,于是,个体处于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危机具有普遍性,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基本上都会遇到危机,比如在我们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由升学或退休等带来的发展性危机;遭遇罕见或异乎寻常的事件,如交通事故、洪水、火灾等出现的境遇性危机;或者我们在遇到人生的重大问题如目的、责任、价值、意义等出现的冲突与焦虑时的存在性危机。在面对危机的时候,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承受能力不一样,所以也会有不同的反应,或者是有效地应对这危机事件,获得经验;或者是暂时能度过这境遇,把这种危机带来的伤害压抑到自己的潜意识中,而危机的后果在以后会不时表现出来;或者事件出现时,便心理崩溃。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危机也是一样,往往危机与机遇是并存的,虽然危机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但它也可能是一种机会,因为它所带来的痛苦会迫使当事人寻求帮助而如果当事人能利用这种机会,危机干预可以帮助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因此,危机干预的目的就是通过适当地释放蓄积的情绪、改变对危机事件的认识态度,结合适当的内部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帮助当事者获得对生活的自主控制,度过危机。预防发生更严重及持久的心理创伤,恢复心理平衡。

危机干预工作中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而心理咨询师就是这样的专业队伍。作为危机干预的专业工作者,我们需要具备特殊的专业素质和一些具体的危机干预措施,才能更好的做好这个工作:

第一,好的危机干预工作者需要丰富的人生经验,但是在成功解决自己的问题基础上;但是却没有必要为此故意去体验不同的心理创伤; 第二,还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比如灾难之后的危机干预中,危机干预工作者必须懂得识别评估危机干预的对象,人们是急性应激障碍还是创伤后应急障碍,然后采取具体的措施。同时要注意区别精神疾病和危机干预对象;

第三,还需要有专业技巧与一定的创造性、灵活性;

第四,危机干预工作者还需要有充沛的精力以及其他一些人格特征,如坚韧、知足、勇气、乐观、冷静、自信,因为危机工作者可能会去不同的地方工作以及面对各种不同的危机情境。

另外,我觉得危机干预工作者还要保持对职业的敏感性,时刻警惕那13类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尽早发现,尽早干预。

除此之外,危机干预工作者还要认识到建立危机干预机制与网络的重要性,我们要建立一个危机干预的团队,要有专业的支持系统,比如和当地的精神病医生、心理咨询师等建立联系,或者加入行业协会,这样建立起一个相互支持的网络机制,会给危机工作者带来很大的精神支持,也有利于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此,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工作者,危机干预工作者的一份子,我感到责任的重大,也意识到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等,自然灾害、自杀事件等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对人们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危机干预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危机干预仅仅是一种短期的治疗,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危机干预的不断完善,相信急性期过后,中长期的心理干预工作也会慢慢受到重视。因为有很多危机事件对人们的影响甚至是一生的,比如地震、海啸等突发事件。所以我们危机干预工作者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危机干预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有意识的学习更多有关危机干预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希望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们。

2.心理危机干预的神圣使命 篇二

当我们看到:为挽救一千企图轻生的人,常要调动公安、消防、武警等多部门兴师动众时,不禁为之叹息。

人的生命应该得到保护和尊重,但我们更应该以最低的成本付出和更科学高效的方式来预防自杀,并设法使自杀率降低,这就必须提到“心理危机干预”。

个体在遇到精神打击或罹患精神疾病时,以惯常方式和个人能力往往不能应对其所面临的处境,而引起情绪和认知行为的变化,形成失衡状态,甚至产生轻生念头,这就是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干预,一般是指三级干预体系,即健康教育、预防性干预和治疗性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应包括下列重要环节——

1健康教育:把自杀问题纳入疾病控制范畴,对社区居民和各群体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并提示预防自杀间属的重要性;介绍心理咨询的专业机构,培养人们主动求助的意识。

2预防性干预:家庭和工作场所可对自杀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需要更多的人介入,包括家人、朋友、医生、社工、雇主、教师、志愿者等,让他们成为自杀干预的第一道关口。

“自杀干预志愿者”也是有条件的:首先,志愿者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命,并愿意救助他人;其次,志愿者要不断参加学习培训,学会舒缓自己压力,战胜自我。

公安人员也要学会心理技巧,比如香港就有“谈判专家”,在紧急时刻将欲自杀的人从死亡边缘拉回来;而医生和药剂师应尽量减少危险、成瘾药物的处方用量,则益于预防自杀。

3治疗性干预:一旦发现自杀行为的征兆和症状,及时地让有自杀想法的人走进专业的心理机构或医院进行心理评估,在我国已有北京、南京等大城市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并设有心理热线,提供专业干预、建立情感支持和心理治疗等,可有效降低自杀事件的发生。

普通人如何帮助有自杀征兆的人呢?至少可做以下事情——

①冷静和耐心地倾听,让她/他倾诉自己的感受;

②认可他表露出自己的情感,也不试图说服他改变自己的感受;

③相信他说的话。当他说要自杀时,表示理解和同情;

④如他要你对其想自杀的事情给予保密时,不要答应;

⑤让他相信他人的帮助能缓解面临的困境,并鼓励他寻求帮助;

⑥说服其家人或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他的责任;

⑦如果你认为他当时自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

⑧对刚刚出现自杀行为(服毒、割腕等)的人,要立即送到最近的急诊室进行抢救。

3.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论文 篇三

通选课课程论文

目 浅谈《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

课程与我的个人成长

院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自动化

2012 级

22201232104208xx

(房东)

指 导 教 师

周林波

成 绩

2014年5月12日

目 录

摘要 关键词 1 2 引言 1 2.1 研究的背景 1 2.2 研究的目的 1 3 背景 1 4 压力的概念及其原因 1 5 大学生的压力问题 2 5.1 大学生压力的主要原因 2 5.1.1 人际关系的压力 2 5.1.2 学习的压力 2 5.1.3 经济的压力 2 5.1.4 恋爱的压力 2 5.1.5 就业的压力 3 6 压力管理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3 7 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的方法 3 7.1 注意转移 3 7.2 自我调节 3 7.3 适当发泄 4 8 结论 4 9 参考文献 4 10 致谢 浅谈《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课程与我的个人成长

苏雷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 重庆 400715 摘 要:20世纪到2l世纪初,人类社会发生了空前的变化,科技飞速发展,社会高度进步,发明创造不断涌现,人类奥秘不断被探索。伴随着这高速发展的节奏,人类也在不断地改变和提高自己,学习知识技能,锻炼社会适应能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个体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成就越高,责任越大,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而事实往往是,人们掌握了如何让自己取得成功的知识和技能,却没有学会如何面对压力和如何有效地管理压力。由各种压力引起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对压力的有效管理。.关键词 :危机干预;压力管理;解压;个人成长

2.引言

2.1研究的背景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和工作节奏都明显加快,在如此巨大的竞争态势中,每个大学生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坐标,压力普遍增大。近年来,因人际交往、学业、经济、恋爱、就业等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处于旋涡之中。在压力过大的状态下,很多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情绪、行为和性格上的异常反应。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压力管理的相关策略,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压力管理技能,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2.2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课程与个人成长的研究,能够很好地管理和运用压力,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了解压力的起因,正确处理有压力造成的各种心理问题。

3.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现象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复杂。基于当代社会环境,青年学生们在应对自身的压力方面有很多欠缺,通过学习《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课程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对于当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4.压力的概念及其原因

1.医学上,压力不是一种想象出来的疾病而是身体“战备状态”的反应,这是当意识到某种情形,或者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和紧张状态的时候做出的反应。

2.心理学上,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压力源(stressor)是指引起压力反应的因素,包括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5.大学生的压力问题

大学生,这个社会里的特殊群体,因其特殊而倍受人们的关注。最近几年大学生因承受不了各种过多的压力而退学的,自杀的,堕落的,比比皆是。是什么使我们的大学生如此的脆弱?是什么使我们的大学生不堪重负?他们的身上承载了家长的希望,社会的希望,自己的期望,要面对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5.1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

5.1.1 人际关系的压力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的经历、习惯、个人喜好和性格都不尽相同。并且再加上他们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能上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造成了大学生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的矛盾心理,并由此带来巨大压力。当前大学生多数都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并且“以自我为中心”,只想从人际交往中获得好处,而很少顾及别人的意愿和感受,从而导致与周围同学的人际关系紧张,受到周围同学的排斥,进而形成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5.1.2 学习的压力

学业压力是大学生主要的压力来源之一,它不仅影响着他们学习的效率和成绩,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一方面要通过学校各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拿到相应的学分,如果能拿到高分,该门课程的学分积点就高,这关系到他们的综合排名。为此,学生不得不天天忙于学习。另一方面,大学生为了给自己在今后的就业增加砝码,他们还要不断的参加社会职业性质的考试,例如,注册会计师、司法考试、人力资源师、心理咨询师等。如此巨大的学业负担,使学生感受到了强大的学业压力,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5.1.3 经济的压力

自1999年高等院校实施扩大招生政策以来,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增大,高等教育的收费也由原来的公费逐步转向自费,这给大学生相当大的经济压力。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村的大学生,他们一方面他们不得不为高昂的学费而发愁,但另一方面为自己能有机会通过大学知识的习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高兴。

5.1.4 恋爱的压力 大学生大都处在18~22岁的年龄阶段,都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期待,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时尚消费为特征的爱情物质主义日益盛行,多数大学生无奈地承认,如今爱情的浪漫氛围是需要以金钱做后盾来营造的,谈恋爱已经没有免费的午餐了,恋爱消费成为一种“省不得”的消费。家庭也对大学生的恋爱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对子女恋爱的干涉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总之,对于这大学生而言,谈恋爱容易产生种种心理冲突,导致他们感受到了强烈的压力体验。

5.1.5就业的压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的毕业生人数增加以及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总量相对减少和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是学生产生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又将创历史新高,毕业人数将达到660万,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且有些大学生自我意识偏颇,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认识,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一旦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他们就容易失望和自卑,进而产生巨大的压力。

6.压力管理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压力过大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理解力、创造力下降;经常担忧,烦躁不安,焦虑。首先,过大的压力让人产生不快乐、抑郁、焦虑、痛苦、不满、悲观以及闷闷不乐的感觉,觉得生活毫无情趣,自制力下降,突然发怒、流泪或是大笑,独立工作能力下降,平时好动的人变得懒惰,平时好静的人变得情绪激动,原本随和的性格突然暴躁易怒,对感官刺激无法容忍和回避,对音乐、电光、家庭成员或部下的交谈声等突然无法容忍。其次,压力大容易使人与他人的矛盾冲突增多,影响工作绩效,使人变得健忘、倦怠、效率降低。再者,心理压力过大的人会变得冷漠而轻率,他们仍然能够处理小问题和日常活动,但不能面对他们担忧的重大问题,无法做出正常决策,进而易做出不负责任的草率行为。

7.大学生压力管理的对策

压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我们处于人生的哪一阶段,我们都会面临着各种不同的压力,因此压力的管理将伴随我们的一生。我们压力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控制压力,而不是要去消除压力,因为压力是我们无法消除的。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大学生的压力管理也是一样,没有一种方式会适合所有的人。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和外在环境,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压力管理方式。

7.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应建立心理健康测评机制,掌握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开设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钱铭怡等人对北京的大学生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存在不少误区,而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与其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当大学生没有识别到压力时,他们就很少能主动有效地去管理,只有当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想着去应对。因此学校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为有效的压力管理奠定基

础。

7.2 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活观

大学生是一个不够成熟,但可塑性很强的群体。而大学阶段又是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发展、塑造自我以及认识和领悟人生的重要时期。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使他们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压力,学会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改变容易产生压力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7.3 营造缓解压力的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大学生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于各种文化活动中。因此建立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能扩大学生对校园活动的认同度,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应对压力的信心和勇气,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7.4 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

首先,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这些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管理压力的态度和方式;其次,要培养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才能使自己立于生活的主动地位;最后,要培养自己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挫折和挑战。

7.5 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同学校、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沟通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态度、思想和信念的过程,因此沟通也是大学生缓解压力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应该加强与周围人的沟通与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以真诚、友善、宽容的态度与人交往,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结语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如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就职等。但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作为这一问题发生主体的大学生,在这一形势下,了解一定的心理知识,做到自身的防范于未然,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正确看待心理问题,既不高高挂起也不惶恐不安,安稳地度过幸福的大学生活。.参考文献

[1]王玲.变态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许慧英.大学生恋爱消费中存在的误区与对策.沧桑, 2008,(5).[3]陈琳, 冯雷.大学生恋爱消费的调查与分析.成功(教育), 2007,(8).[4]钱铭怡, 马悦.北京市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16).[5]杨江水.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缓解途径.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10).[6]百度文库

10.致谢

首先感谢周林波老师给我再次学习《危机干预与压力管理》这门课程的机会,因为我在上学期选修过这门课,当时我就被这门课深深吸引,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够顺利结业,这是我的遗憾,但也让我有机会再次一睹周老师的风采。所以这学期我毅然决然选了这门课程,周老师上课幽默风趣,让我印象深刻,让我们不仅释放了学习中的压力还学到了很多知识:个人情绪与压力管理,应对重大事件的危机干预等等。

作为一名大二学生,能接触到如此高要求的论文要求,感谢我的老师——周林波,让我距离毕业还有两年时光的时候就能了解到毕业论文的具体要求与写作规范,为我两年之后能从容应对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4.中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篇四

一、具体目的:

1.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学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2.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3.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帮助防止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过激行为。

4.通过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减少和尽量避免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

5.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

二、干预原则

1.预防为主;

2.及时预警;

3.协调有序;

4.反馈追踪。

三、干预对象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是我校在读的存在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具体包括:

1.通过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出来的需要关注的重点学生;

2.遭遇重大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3.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

4.有自杀倾向或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5.因严重生理疾病而导致心理痛苦的学生;

6.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不安的学生;

7.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

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其心理危机程度更严重,应成为重点干预的对象。

四、心理危机干预组成人员:主管领导、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校保安人员等。

五、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工:

1.主管领导全面组织协调指挥。

2.班主任了解信息、通知家长、稳定班级。

3.心理辅导老师现场疏导、干预,避免极端心理行为。

4.校保安人员维持秩序。

5.干预结束后观察和随访。

六、心理危机干预的程序:

1.心理危机发生后,班主任应在第一时间通知主管领导。

2.主管领导通知心理辅导老师等相关人员到达现场。

3.按照分工迅速展开工作。

七、心理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

1.危机瞬间发生,决策很重要,所有成员应绝对服从领导安排,避免拖延导致不良后果。

5.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方案 篇五

一、案例描述

小天,一个长相乖巧、身材瘦小的女孩,入学时状态很好,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同学热情交往,可是没多久整个人的状态一落千丈。原来,小天有狐臭,尤其在出汗时体味特别重。小天为此非常烦恼,多次去医院,医生说这是青春期的常见现象,用药就会好转。小天总是随身携带一瓶香水,时不时拿出来喷,说是遮遮味,其实靠近小天,会闻到淡淡的香水味,根本没什么臭味,只是有些同学背后对此有些议论。小天听到后特别受打击,原本想进入新的学校,有新的开始,没想到仍有议论、嘲笑和贬低,这些背后的议论一下子激起了她所有以前受到冷遇和压抑的委屈,让她跌入了情绪的低谷。小天认为大家都讨厌她,所有人都嫌弃她的臭味,从听到议论之后就很少参加集体活动,非常害怕处在人群中,做什么事情都独来独往,即使单独一个人走路,遇到对面有人过来,她都会主动避开。她觉得大家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都在嫌弃她有臭味,说她“心机、虚伪、自私”。小天的成绩直线下降,班主任和家长都很着急,技小天谈了多次,劝她放轻松一些,好好学习,可是没有什么效果。班主任还故作轻松地和她开玩笑,说:“我身上也有汗臭味,没事的,不要老想着它,多做些别的事情。”可是小天一点也不觉得轻松,当说起这事时,就会气喘、说不上话来,气管堵得厉害,遭受着深深的痛苦,她时常想:“为什么就我这么臭?!还不如死了呢!”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中小天的情况就属于典型的体像烦恼。青少年的体像心理状态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正常的体像心理。进入青春期以后,男生爱照镜子、喜欢穿时尚炫酷的衣服,女生喜欢化妆、认为自己胖而适当减肥节食等,这些都属于正常的体像心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我们不仅要充分理解还要正确引导青少年对美的追求,引导他们悦纳自己的身体,避免冠之“臭美”“不务正业”“肤浅”等消极评价。第二,体像烦恼。这是一种由于个体自我审美观或审美能力偏差导致自我体像失望而引起的心理烦恼,如认为自己眼睛小去割双眼皮、不化妆不出门、因为长青春痘不和别人说话、认为自己体毛重夏天不穿短袖衣。一般来说,形体烦恼、性别烦恼、容貌烦恼和性器官烦恼在青少年中的发生率比较高,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积极关注。体像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因素,如果通过一般性谈话无法帮助学生解决,就需要心理专业资源介入。第三,体像障碍。体像障碍是指个体想象客观上不存在的体貌缺陷,并为之痛苦而无法自拔,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体像障碍一般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其病因和病理较复杂,与器质性和精神性因素都有关系,需进行专业的治疗。

三、干预措施

1、如何帮助有体像烦恼的学生?专业心理评估,对应采取措施。案例中的小天,觉得所有人都议论她、嫌弃她,害怕交往,远离人群,情绪低落等,还伴随着气喘等生理症状出现,已接近变形心理冲突,应组织心理教师或学校心理评估小组,对小天进行心理评估,如果问题超出了心理辅导的范畴,就转介到专业心理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根据其严重程度来确定心理危机级别和相应的干预措施。如果心理医院诊断为神经症,则根据医嘱住院或服药治疗,可以同时辅助心理咨询或辅导;如果问题属于正常心理冲突范禹,可进行学校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提高自信,悦纳自我。提供展示平台,培养其自信心。体像烦恼是对自己身体的不接纳,是缺乏自我认同的表现,外界的肯定和接纳可以提升其自尊感。这些孩子非常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渴望自己表现优异,融入集体生活中,所以,班主任老师在选择班干部及参加活动的人选时,尝试给他们一些机会和平台,锻炼其能力展示其才艺,让其在身体以外的其他方面获得认同感,从而提高自尊水平,促进其对身体的接纳。

焦点解决问句,促进接纳身体。利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提问方法,对学生进行“三步问”辅导,促进学生对自己身体接纳水平的反思。第一问:奇迹问句。可以问学生“如果有一个奇迹发生,或者有一个魔法棒,可以变成你想成为的身材和长相,你想变成什么样子?”借此让学生描绘对于体像的理想愿景。第二问:量尺问句。可以问学生“如果对自己身材和长相的满意度最高分是10,最低分是1,你目前对自己的外貌满意度是几分?”通过学生的回答粗略评估学生对身体的接纳程度。第三问:任务问句。最后问学生一个回归现实、促进行动的问题:“怎么做可以让自己对外貌的满意度提高1分?”在这个问题中为什么是提高1分,而不是提高到10分呢?因为身材和长相很大一部分的决定因素是遗传,是无法通过外在努力而改变的,而且一般情况下人往往对自己的身体有理想化的期待,所以提高到10分往往会引起挫败感和无能感,觉得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是提高1分的话,是可以通过锻炼、注意饮食、学习着装等方式达到的。这个问句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身体管理的意识和行动,这种自主感和控制感会大大提升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动力。2。如何在班级中开展体像烦恼问题的干预?

心理班会,角色互换。在班会上多组织一些增强同学之间相互接纳的活动,如心理剧,以体像烦恼为主题,让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在角色互换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同身受;或者以“今天我来露露怯”为题,让每个人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上最糗的事,老师和全班同学都参加,在笑声中让学生们找到心理平衡,当有体像烦恼的学生发现原来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感觉时,那种体像自卑感就会大大降低。

发动班委,重点关照。让班干部对小天这样的同学重点关照,跟他们打成一片,平时多找他们一起吃饭、聊天、玩耍,通过班干部的引领逐步扩大他们的人际交往圈,如果班级里有人恶意玩笑,班干部要及时制止,防止错误舆论蔓延。根据性别差异,开展体像教育。研究表明,体像烦恼对心理的影响存在着性别特点。女孩的形体烦恼、性别烦恼、容貌烦恼比男孩更明显、更普遍,而男孩的性器官烦恼发生率要高于女孩,这就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体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正确认识青春期的自我体像,接纳自我体像。3。班主任是否与家长沟通?

6.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篇六

关键词:挫折焦虑认知理论

正文

1案例简述

1.1来访者一般情况:

来访者张某,男性,汉族,14岁,身高1.60米,体重55公斤,初中二年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尚可,独生子。

1.2成长发育情况:

张某是独生子,剖腹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家族无遗传疾病,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出生及发育正常,随父母生活,能与同龄人友好相处。

父母均为中学教师,工作稳定,但家庭经济条件欠佳,父母对他的教育总是高标准、严要求,其中,母亲性格强势,拥有家中绝大部分话语权和决策权。张某8个月会说话和走路,1岁半上幼儿园,4岁上学前班,由于父母是教师的关系,他上小学一年级时不满6岁。由于张某上学后自觉性、求知欲很强,所以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时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还常常作为榜样树立给全班同学,每当受到表扬都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他性格活泼开朗,平时的生活中,张某很喜欢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几乎每天都去打一场,才感到正常。也乐于尽己所能帮助其他同学,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并成为班里的小干部。担任干部以来,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对老师交代下来的任务从来不敢懈怠,也主动承担许多的班级工作。自认是对班级做出了许多贡献,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

2来访者的主诉及主要问题

焦虑、烦躁、入睡困难,胸闷,紧张1周余。

一周以前,张某在安排同学做清洁的时候,依据规定没有同意几位同学的请假,同班的几位同学破口大骂了他,当时他觉得很委屈,很想哭,很焦虑,不知道工作该如何进行下去。晚上老师知道了情况,找到他说要他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他很不舒服,情绪低落,他原本希望老师可以帮他去批评那几位同学,但是老师没有。当晚,张某就出现了入睡困难,翻来覆去2个小时都没有睡着,后来总算睡着了,早上起来依然觉得胸闷,提不起精神。他认为自己不再优秀,很担心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可能都不再喜欢他了。自那以后,张某时常感到心情烦躁,睡眠质量不好,有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担心同学和老师都不喜欢自己了。身体上的不适导致他上课状态不好,班主任老师知道后建议他前来咨询,他本人也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他改善焦虑情绪和睡眠。

3心理咨询师的发现及家属反映的情况

3.1一般印象:年龄与外貌相符,中等身材,正常体型,长相清秀,衣着干净整洁,表情自如,举止大方,懂礼貌,言语流利,头发略长。给人印象有些烦恼,精神状态不佳。主动前来咨询。

3.2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倦怠,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老师同学的时侯,情绪明显烦躁,双手交叉互相捏,时而将视线移开看着地面,叙述时轻微皱眉,流露出对这件事的焦虑,语调偏低,语气和语速适中,没有笑容,显示出来访者情绪低落。

3.3社会功能:生活能自理,能正常生活学习,维持基本的自我照顾行为和基本的学习功能。但社会活动明显减少,由原来几乎每天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减少到一周只是勉强的去打了一次,而且还半场就找借口溜掉,人际交往也明显减少,但他仍可以和同学们打招呼,问问题,周末在家和父母也能对一周来的生活学习情况进行基本的交流。

3.4躯体情况:入睡困难,胸闷

4心理评估与心理诊断

4.1心理评估:SAS焦虑自评量表。结果张某自行填写,结果显示:SAS量表评分54分,属轻度焦虑范围。

4.2心理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

根据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来访者张某出现的负性情绪持续仅一周多,时间较短;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就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感知觉异常的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来访者焦虑的表情与交叉双手互相捏的紧张行为等外在表现相吻合,具有知情意的内在协调一致性;来访者张某的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现实原因引起的,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来访者表现出焦虑、睡眠障碍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来访者的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局限在内心活动的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虽然在人际关系上有轻微的回避心理和行为,但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来访者依然保持了亲子关系和同学关系,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

1、与焦虑症相鉴别: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而来访者张某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心理冲突未变形、没有泛化,而且持续时间只有一周,因此可以排除焦虑症。

2、与抑郁症相鉴别:来访者张某虽有情绪低落,但不是主要症状,也没有兴趣缺乏、自罪自责、自杀意念等症,因此可排除抑郁。

结合心理测验结果,诊断来访者为一般心理问题。

5对来访者问题的理论解释:

认知理论: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件事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情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期。认知是行为和情感的基础,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根源,而一旦对这种观念和认知过程加以纠正,就可以改变不适应的情绪与行为。本个案中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表面上是由于与同学之间的口角产生了焦虑情绪,实际上真正原因是来自来访者对事件的不合理认知和评价。具体表现为:A诱发事件是与同学的口角。B来访者对同学关系和老师关系产生的一些不合理信念:绝对化——“我是管理者,所以其他人都应该完全听我的”、“我是为班级工作,老师无论何时都应该站在我这边帮我说话”;过度概括——一次口角就说明同学们都不喜欢自己;老师这次没有帮自己批评那几位同学就是老师不喜欢自己;糟糕至极——忽略了同学们老师们对自己其他方面的肯定,造成自我评价降低,带着悲观的情绪看待问题。认知治疗就是通过改变来访者关于自身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并教会来访者一些适应环境的技能,以帮助他们改善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因此,治疗的着眼点是探寻并纠正导致不良行为和情绪的观念的认知过程。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6咨询方案的制定:

6.1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促进改变的动机;

6.2确定问题认知,探讨个案不合理认知结构的性质、形成及维持的原因,确定以合理情绪疗法作为此次咨询的主要方法;

6.3咨询目标的建立及咨询过程

(1)引导来访者尽量降低其焦虑等不良情绪体验,为后面的咨询进程做准备;

(2)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观念:一次口角或者一次不顺心就代表老师同学不再喜欢自己的错误观念,勇于面对突发情况;

(3)鼓励其思考如果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样认知和行为,促进取得的进步,使新的认知、行为得以巩固,帮助建立个人发展目标;

(4)改善睡眠和活动;

(5)咨询的结束。

6.4评估、巩固、结束

7咨询过程:

(1)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及治疗联盟,促进改变和治疗的动机来访者是自愿前来咨询,故与之建立咨访关系时较为顺利:尽管来访者时而目光游移,但是对自己的问题知无不言,对咨询师提出的问题也是有问必答,偶尔采用面质方式,他也未表现出反感。考虑到来访者是一位未成年人,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情绪情感易受波动,并且较难接受认知治疗,故在前期,咨询师更多的是无条件的尊重和倾听、引导,提问时也特别注意语气、耐心和节制。

(2)告知关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作用、意义及局限性,让对方明确咨询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了咨询的含义、实质与咨询中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特别强调了来访者自我的力量,以及二者的关系,激发来访者对自我的思考以及改变的动机。讨论了心理咨询的安排,每周1-2次,每次50分钟,共7次。这样设置比较合理。你的咨询目标很难通过1次就达到的。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再改一下最后告知了学校心理咨询是免费的。但务必要按照我们商定好的咨询方案执行。

(3)进入咨询以后,开始商讨咨询目标巩固心理咨询关系,与来访者找出主要问题,尽量完整的收集到来访者的有关资料,指导来访者完成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作出评估和诊断,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来访者。通过以上资料的收集,告诉来访者的问题属于焦虑情绪、首先就焦虑情绪采取放松训练,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将上述策略告知来访者,经协商,来访者表示同意以合理情绪疗法进行治疗,再共同商定咨询目标,制定咨询方案。

近期目标:自我接受和自我关怀。让来访者接受工作上与同学发生冲突的现实,降低否认自我等负性情绪体验,入睡困难现象得到缓解,让他带着最少的焦虑和抑郁面对同学关系和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指出并纠正来访者因一次口角和未被支持就给予人际关系全盘否定的概括化认知,引导其重拾信心,提升自我评价。中期目标:首先,接受不如意。引导其跳出逃避状态,认清并接受工作中可能出现种种问题,需要自己去合理解决,而且也只能去解决;然后,指导来访者用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与之发生口角的几位同学,给出合理化建议,使来访者能够正确处理这个问题;最后,引导来访者通过自我认识和了解,全面分析老师的处理方式,使来访者能够对老师的处理有正确的认识,摒弃未被支持就代表老师不喜欢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远期目标:帮助来访者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改变认知中的非理性成分,学会现实、合理的思维及面对。

(4)实现近期目标(第1-2次咨询)

方法: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其基本情况,与本人交谈收集临床资料,使张某得到充分的渲泄,释放内心的焦虑与冲突。

以举例的方式提问来访者,使来访者认清自己的两个表层不合理信念:其一是“同学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唯命是从,没有听我的就是不喜欢我了”、这是童年顺风顺水的生活学习经历使之形成的完美主义倾向,影响了张某对某一次工作结果不尽如人意的认知,认为同学们不再喜欢自己了;其二是“老师没有站在我这边帮我说话就是不喜欢我了”,以完美主义为线索去探寻来访者的负性自动思维,通过回忆、想象的方式引导来访者去探寻,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这两个信念是概括化的,绝对化的,糟糕至极的。继而,让来访者自己举事例“有没有同学们发生口角之后感情更加好的事例?”“有没有同学做错事情,但是老师没有批评同学的事例?”“有没有自己做错事情,被老师批评的事例?”。来访者依据提问举出了一些事例。乘机,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认识到无论是工作中的问题,还是老师的处理方式,和自己的受喜欢程度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并运用灾变祛除技术帮助来访者认识到他对事物不良后果的可能性估计过高,过分夸大灾难后果,从而祛除他对自己受喜爱程度过分的担心。

然后,采用呼吸放松训练缓解来访者的焦虑情绪。并指导来访者在学习生活中如果焦虑的时候,或者入睡困难的时候可以自行练习。效果:首先来访者基本接受并认识到自己的消极情绪是因为这两个不合理信念产生的,而非口角事件本身。经过放松训练的练习,来访者的焦虑情绪较之前有所缓解,睡眠情况有所改善,入睡困难的时间减少。基本实现了让来访者自我接受和自我关怀的近期目标。但对于该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来访者任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对策。

(5)实现中期目标(第3-5次咨询)

方法:以提问的方式协助来访者认清他的深层不合理信念:“我是管理者,所以其他人都应该完全听我的”、“我是为班级工作,老师无论何时都应该站在我这边帮我说话”;列举一些实例,让来访者看到在学习工作中,很多时候都会出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站在不同角度上看待同样问题得到的不同结果的事实,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老师的作用是管理班级和完善班级,并非是来访者的保护伞。建议:由于是中学生,故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更多是给与来访者情感上的支持和合理化的建议。在本个案中,咨询师给出了如下的建议:1,摆正心态,一次的口角和失败代表不了同学们对自己的否定,找机会询问一下那几位同学当时请假是否有很重要的事情,而自己是否耽误了他们,解除上次口角产生的猜测,澄清问题出现的原因;2,老师为了来访者的个人发展,希望来访者在工作中更加的注意工作方法,使得事半功倍,并非老师不喜欢自己,而正是老师依然肯定来访者工作认真负责,又希望来访者更好的表现;3,与同学们增进情感交流,融入同学群体中去,不仅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也站在同学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思考上次同学们请假的原因是否应该被批准;4,如果下次有同学请假,可以斟酌批准,如果自己拿不稳,可以报告给老师再决定,不一定非得为了工作不顾其他所有。效果:来访者接受了自己的确是产生了绝对化的思想,由不合理认知引发了不合理信念,根据咨询师给出的建议,完成了1,2,3点,经常参加同学活动,经过来访者的询问,上次与之发生口角的几位同学的确那天有很重要的事情,认为来访者不允请假是不近人情,狐假虎威,经过沟通,那几位同学也认识到来访者的难处,互相达成了理解,来访者自此睡眠良好,没有了焦虑情绪,自信心得以恢复,基本实现了“接受不如意,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中期目标。

(6)实现远期目标(第6-7次咨询)

方法:

①耐心倾听来访者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

②协助来访者降低他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产生的轻微负性情绪,引导他深入认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③帮助来访者整理问题,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予以解决处理;

④对来访者的改变给予鼓励,并将所收获的认识进一步运用到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去;效果:来访者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能够对此次事件独立做一个完整的分析,对今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有处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处理方法。

(7)疗效评估

1、来访者自我评估

不再入睡困难,焦虑情绪缓解,自信心恢复,社会交往增多,经常与同学们一起玩,和上次发生口角的几位同学关系也慢慢变好了,还经常一起聊天,这些都让张某情绪明显好转,自述“焦虑情绪得到改善,入睡困难不再出现,有兴趣与同学们一起玩了”。

2、咨询师评估

焦虑、抑郁情绪均有缓解。自信心恢复,精神面貌较初访时大有好转,和咨询师说话时能交谈自如,正常直视咨询师,谈到开心处面带微笑,语言流畅,语速较之前快一些,并未再出现双手交叉现象,来访者不再入睡困难,基本上倒床就睡着,社会交往增多,经常参加集体活动,经常与同学们聊天,对老师也持理解态度,认为自己一定有能力管理好班级。

3、心理测验评估

使用SAS对来访者的焦虑情绪进行测量,SAS标准分33分,说明来访者焦虑情绪已缓解,心理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

4、班主任评估

来访者与同学之间交往增多,情绪明显好转,不再逃避集体活动。

(8)咨询结束

结束咨询,做好咨询的回顾和总结,对来访者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来访者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用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面对未来生活。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7.中小学疫情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篇七

为了能够科学、及时地开展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做到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新冠疫情防控心理干预工作方案。

一、目的1、为受影响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2、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心理危机干预;

3、积极预防、减缓和尽量控制疫情的心理社会影响;

二、原则

1、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点。

2、针对不同人群实施分类干预,严格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实施帮助者和受助者均应当注意避免再次创伤。

3、健康宣导,指导积极应对,消除恐惧,科学防范。

三、领导小组

将疫情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作为开展和促进疫情联防联控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纳入学校统一领导,迅速安排部署,抓好组织落实。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我校疫情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工作。我校新冠疫情防控心理干预领导小组:

长:

副组长:

成员:各年级主任、年级德育副主任及全体班主任

四、工作内容

1、了解受疫情影响的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及时识别高危人群,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如自杀、冲动行为等。发现可能出现的群体心理危机苗头,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并提供建议性的解决方案。

2、综合应用各类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并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3、培训和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五、工作方式

1、加大宣传力度。疫情期间,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向广大师生普及科普知识,并就如何进行科学、有效、安全的疫情防护提出针对性建议。

2、制定工作措施。要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管理纳入学校疫情防控整体部署,并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以切实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为目标,把握在开学前、开学后等关键时间点提供有关疫情防控心理调适的正确信息,及时调整师生心理状态,有特殊情况的,积极进行心理干预。

3、及时进行研判。各班班主任要及时摸清本班疫情情况,积极关注学生、教师疫情及其心理状态,掌握受疫情影响的师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变化,及时识别高危人群,避免极端事件、群体心理危

机事件的发生。针对不同人群实施分类干预,严格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避免求助者因前来咨询而受到再次伤害。

8.危机干预理论讲稿 篇八

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文章通过对多校区大学诱发学生心理危机主要因素的分析,认为建构以预防性干预为主的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能够有效地全面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作 者:何放勋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刊 名:黑龙江高教研究 PKU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G40-012关键词:多校区大学 心理危机 预防 干预

9.心理危机干预实战训练班探秘 篇九

自2002年大连空难始,心理危机干预进入国人的视野。“5•12”汶川地震中,心理危机干预者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心理危机干预,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服务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暴露出一个问题:我们的心理危机干预人才还太少太少。

2009年2月26日,为期5天的“第二届心理危机干预实战技能培训班”在徐州开班。本期培训班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心理训练中心联合主办,北京阳光易德心理学应用技术有限公司协办。参加此次授课的主要有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马辛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心理训练中心首席专家王择青教授、著名心理学家贾晓明教授、杨凤池教授和林涛博士,他们均是在“5•12”汶川地震中,或组织或实施危机干预的一线专家。其中,王择青教授做了全程的技术跟踪指导,各种情景模拟脱敏,危机现场的动力模型构建、职业化理念构建,这些新的理论体系让大家觉得醍醐灌顶,特别是神奇的“图片—负性情绪打包处理”技术更是让大家啧啧称奇,赞不绝口。这次培训班让我们大开眼界,看到了一个真实而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实战培训过程。

精诚协作的团队

战争爆发。我军的一个小分队在撤离途中被一堵4米高墙挡住去路。身后的追兵越来越近,而唯一的通路就是越过高墙,冲出包围圈。单凭一个人攀越高达4米而且没有借助物的墙壁是非常困难的,队长马上命令大家:团结合作,必须保证每个人都爬过墙去!

第一个上去的人是队伍中身手最敏捷的,借助两名队友肩膀搭起的“人梯”,他轻轻一跃就上到墙上。现在,他的任务就是协助下面的“人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帮助其他队友上到墙上。下面推,上面拉,大部分人还算顺利地爬到了墙上。眼看敌人越来越近,最后只剩下一人。“一个也不准掉队!”时间紧迫,如何让最后一人爬到墙上,成了任务成败的关键。

没错儿,这只是假设敌情,而正在完成这项任务的就是训练班的学员们。这个叫做“合力冲击”的项目是心理行为训练科目之一,为的是培养大家的团队精神。

王择青教授再三提醒: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做危机干预,等于慢性自杀。而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他也一再强调在危机干预现场团队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危机干预结果,一定依赖于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因为,危机现场往往比预料的还要纷乱,保持冷静和全面思考也比想象的还要困难。所以,组建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是危机干预过程中的首要任务,而这传递的也是队友间的情感支持和分工合作精神。

为了培养学员们的团队精神,大家被分成三组,每组10~12人。队长和副队长由队员推选,他们会带领队员确定团队名称、口号,并且完成以下心理行为训练的项目:合力冲击、高台背摔、荆棘排雷,以及在8米高台上完成行走、跨越、跳跃等动作。每个项目都极大限度地挑战着学员的恐惧感,而只有相信队友齐心合作才能克服恐惧,完成任务。

合力冲击的挑战性既在于发挥团结精神,同时也考验领导者的组织能力。三个小组,无一例外地在“最后一人怎么上去”这个问题上花费了脑筋。有的小组留下了身材最壮的组员,寄希望于他能自己爬上去,结果证明了强壮不等于灵活;有的小组提前没有做好规划,剩下最后一个人一筹莫展,只能“牺牲”,这等同于没有完成任务。只有一个小组想出了可行的方法:让一个力气较大的男性组员背靠墙壁,腿钩在墙头,身体倒挂。然后他伸下胳膊,拉住最后一人的手,全体组员再齐心协力将他俩拉上去。

事实上,心理行为训练的项目安排也是很有意思的。先是合力冲击、高台背摔、荆棘排雷等地面项目,在完成这些项目时,组员之间会有身体接触。此时,需要克服的恐惧感稍小一些,而且身体接触能给人带来亲密感和信任。而当你上到8米高台,想要在高空行走、跳跃的时候,你跟组员之间的联系只剩一条保险绳。距离越来越远,身体接触越来越少,所需要的信任和团队精神也就越来越强。

从某个角度说,保险绳还有另外一个含义,那就是关系。世界本是无序的、不确定的,人们的安全感和确定感就是为了应对这个世界所发展出来的,而安全感和确定感所依托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训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在未来的任何时刻,哪怕是一个人面临危机也能想起团队的温暖,这种信任感就是一条内化了的“保险绳”。

接受刺激的能力

暮色四合。一群吃过晚饭的人正在路边散步,偶尔传来熟人打招呼的声音,这是一个静谧祥和的傍晚。突然,前面拐角处的高楼响起了“啊——”的一声惨叫,紧接着,所有人都听到了“嘭”的一声,什么分量很重的东西从高处坠地了。路边的谈笑声戛然而止,从短暂的失神中缓过劲儿来的人们循声跑过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具血肉模糊、脑浆迸裂的尸体——就在刚才,他从20层的高楼上纵身跃下。

有人惊恐喊叫,然后马上把脑袋别开去;也有人凑上前去想看个究竟,但瞅了一眼之后蹲下就把晚饭吐了个干净——这大概是看到自杀现场后最容易出现的反应,但值得庆幸的是,这次没人这么做。人群中只是掀起了小小的波动,人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并没有惊叫或呕吐。原因很简单,这并非真的自杀现场,而是本期培训班的一个情景模拟。尸体是假扮的,“嘭”的一声来自被人推下高墙的一麻袋重物,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让学员们体验一个尽可能真实的自杀现场,从而提高他们对于惨烈情景的免疫力,保证日后在类似的危机情景中能够有序地开展工作。

也不是毫无反应,逼真的血液和脑浆显然让一位刚吃过晚饭的学员胃部不适,他躲开尸体,走到人群最后面去。还有一个学员开始哭泣,原因是十几年前她曾经亲眼见证过一起跳楼自杀事件,而今晚的场景显然唤起了她的回忆:“当时我正骑车经过一栋高楼,突然听到身后‘嘭’的一声,跟这次的声音特别像。我回头看了一眼,没有看清跳楼者的样子,但是那种恐怖的气氛我记忆犹新。”这些情绪及躯体反应都是正常的,换句话说,这恰恰是此次模拟想要达到的目的。体验可能遇到的惨烈现场,了解自己的恐惧并且学会控制它,发掘曾经受过的创伤并且使它疗愈,这是成为一名心理危机干预者之前必须做的功课。

此次培训重在实践,而多次情景模拟达到的正是这种效果。后来学员们还经历了一场“拼猪大赛”:一头活猪在炸药的爆炸中四分五裂,当大家赶到现场时,它似乎气息尚存,残躯仍然颤动着,惨烈异常。这比任何血腥恐怖的电影还要逼真,那种弥漫四周的硝烟味道,混着血腥味儿,还有自己紧张呼吸造成的浑浊气息,逼得你的嗅觉前所未有的灵敏,胃里的液体也蠢蠢欲动。关键是,在这种刺激下,每个学员还要完成一项任务——把炸飞的内脏、肢节捡回来,拼成一头完整的猪。一个学员伸手抓起了一块沾满鲜血的物什,她显然不想深究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只觉得黏糊糊、滑腻腻的,还带着躯体的温热,我一下子就恶心了”。后来她才知道,那是一块被炸飞了的猪肝。在之后的分享环节中她提到,当看清了是猪肝之后反倒不害怕了。接触、体验,从而增强危机干预人员对惨烈场景的免疫力,让他们在未来面对真实的危机现场时能将恐惧降到最低,这就是情景模拟的目的。

轻微波动的心率

一棵枯了的菩提树伫立在凄风苦雨中。渐渐地,雨越来越小,甚至停了下来。天空开始放亮,而菩提树也长出了嫩嫩的树叶、枝桠,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盎然。树叶越来越茂密,菩提树由原来干枯的光杆变成了枝繁叶茂。而此时,树阴下也生机蓬勃,小草、野花漫过整个山野。不知道什么时候,一轮彩虹出现在了天边,即使隔着电脑屏幕,也能感受到鸟语花香。

是的,不要惊奇,你与这美妙的画面之间隔着一个电脑屏幕。而它,其实是一个控制心率的训练软件。这个软件可以用于培养危机干预者的自我调适能力,以及给被干预者做调适。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从事心理危机干预这个职业,必须是泰山压顶面不改色的人物,换句话说,冷血更好——无论怎样的惨烈都能无动于衷、保持冷静。其实不然,一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在现场出现情绪波动和生理反应是正常的,只是这种波动要在他的控制之中。

运动员刘翔的基础心率是每分钟63次左右,但是,他的冠军成绩一般都是在心率75~80次/分钟的时候取得的。也就是说,适度的紧张有利于发挥。而对于一个正常心率在每分钟70次左右的人来说,突然面对灾难现场,心率猛然增加到110次/分钟是绝对正常的。只是,有人在短时间内能够平复,让心率下降到80~90次/分钟,而有的人心率则一直居高不下。很显然,前者更适合从事心理危机干预。

如何让自己的心率处在控制之中?这自然需要训练。而“菩提树”就是由阳光易德开发的训练软件之一。具体做法就是:通过电极测试心率和血压,并且与电脑联结。你的生理指标会控制画面的变化,即当你的心率和血压趋于平稳时,雨会停,树会长,花会开,画面会变得越来越美好。反之则会回到最初那凄风苦雨的画面中。

事实上,一个非常简单但效果显著的放松方法常常被我们忽略——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仔细体验空气被吸入鼻腔时和呼出时的温度差,渐渐地,焦虑的情绪就能得到缓解,心率和血压也会趋于平稳。当我利用这种呼吸温差法试着调整心率,同时想象着一些美好的画面,比如跟家人在温暖的春风中散步时,菩提树下很快便开满了花,彩虹也挂上了天。值得强调的一点是,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雨停花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而危机干预人员控制自我心率的技巧也越来越娴熟。

负性情绪打包

“5•12”汶川大地震后,很多人都出现了这样的症状:一闭眼就看见亲人死去的画面,耳边时时响起大地轰鸣的可怕声音。他们因此不敢睡觉,吃不下饭。个体访谈、团体晤谈、音乐治疗……各种方法都尝试了,而事实证明,针对这种创伤性闯入的症状,一种叫做“图片—负性情绪打包处理”的技术最为有效,很多人声称这种方法让他们“忘记”了那些恐怖的画面。

在这期培训班中,每位学员都体验了一把“奇迹”。因为之前他们都接受了恐怖视频的刺激,所以,尝试“图片—负性情绪打包处理”的目的就在于消除那些恐怖图片对他们的影响。

“我选择的恐怖图片是昨晚看的恐怖视频中的一幕:一个人正在被切割下胳膊,他浑身鲜血淋漓,并且痛苦地喊叫着。每次想起这个画面,我就感到心慌气闷、惊恐、紧张,并且胃部不适。

“干预过程是通过一台电脑进行的。干预者让我通过呼吸放松,慢慢想起那幅画面,感受那种紧张恐惧的情绪,并且给它评分。我把此时的恐惧等级定为9级。然后,电脑上出现一个按一定频率左右摆动的小球,与我的眼睛同高度。我的脑袋在电脑前5厘米左右固定不动,只有眼睛按照要求紧跟小球移动。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做完一次,小球停止后,那幅画面开始变得模糊,好像隔了一层毛玻璃,而我给恐惧等级的评分也降到了6。后来又重复做了两次,画面变得越来越遥远,并非完全忘记,但是想要记起又很难。确切地说,我想不起它了,而那些恐惧、紧张的感觉也降到了2级,基本没有了。之后,干预者让我想象一幅温暖的画面,用它来代替原来那幅恐怖图片。自此,整个过程结束。”

多次实践证明,这种神奇的技术能够快速处理负性刺激画面,消除创伤后的失眠、食欲不振等躯体反应,使当事人恢复心理平衡,并且预防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最神奇的地方——快速眼动技术。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朗西娜•夏皮罗(Francine Shapiro)创立的。1987年的某天,夏皮罗在一个公园里散步。她最近的情绪很不好,但是又无法疏解。当她坐在公园里的一把椅子上时,一片树叶悠悠然地落了下来,正好经过她的眼前。她被吸引住了,眼睛一直随着那片在空气中飘荡的树叶左右转动。而令她感到惊喜的是,她心中郁结的情绪因为这个简单的眼球动作而消散了很多。由此,她创立了眼动脱敏再加工的心理疗法,用于治疗抑郁、焦虑、多梦等创伤后的恐惧心理。 2002年,夏皮罗凭借这一发明获得了心理治疗领域的最高荣誉——西格曼•弗洛伊德奖。

而王择青教授则利用快速眼动技术,开发了这项对创伤后危机干预非常有效的“图片—负性情绪打包处理”技术。这种技术就是先让当事人回想那些带来恐惧的图片,让他把图片和不良情绪联结起来,然后利用快速眼动技术,使图片带来的负性情绪降低。随后植入温暖的画面和正性理念,让当事人不再被那些恐怖画面所干扰。事实上,那些恐怖画面并没有被彻底忘记,但是,当事人想起它时不会再那么害怕、恶心,原因就是他已经可以控制这些画面,重获在创伤过程中丧失了的掌控感。而这,恰恰是这项技术的最大意义所在。

图/辛刚

心理危机干预知识:

什么是我们所说的“危机”?

危机是指各类创伤所引起的一种暂时失去应对能力和心理平衡的状态。一般说来,列入需要心理危机干预的灾难性事件包括两类:公共危机事件和个人危机事件。前者又分为:自然灾害,比如地震、雪灾等;事故灾害,比如4•28胶济铁路事件;公共卫生事件,比如非典;社会安全事件,比如恐怖袭击等。而个人危机事件则包括自杀、抢劫、性侵害、破产、突然死亡、重大疾病等。

心理危机干预与我们所熟知的心理咨询一样吗?

不一样。从工作对象来看,心理危机干预针对的是遭遇危机事件的人,而不是普通的需要解决心理问题的来访者。从专业要求来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在具备了基本的心理学功底之后,还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系统逻辑、工作方法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危机干预比心理咨询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因此也就更需要系统有序的管理体系。

危机事件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伤害?

国际红十字会曾经做出估算:从1967年到1991年,全球范围内发生了7766起灾难性事件,致使700万人死亡。但是,如果从灾难给公共卫生带来的影响看,其危害远不止于此。对灾后幸存者的调查显示,成年人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终生患病率为1.0%~12.3%,其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每个幸免于难的世贸大楼内的承包商几乎都需要3个以上的心理咨询师为其服务,这是一笔巨大的医疗消耗。

对于个体来说,除去危机带来的身体上的伤害,它导致的心理障碍主要包括:适应障碍(一般于危机后一周左右的时间发作,持续时间在半年左右)、急性应激障碍(一般于危机后几分钟内发生,结束也比较快)、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叫PTSD,它的发生期从危机后几天至几年不等,并且持续时间较长)。

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则是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人弄清问题实质,用较好的方法处理应激事件,尤其是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帮助当事人重建信心,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恢复心理平衡并重新正常成长的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需要被危机干预的人并不是患者。事实上,危机也是一个机会,因为它带来的痛苦会迫使当事人寻求帮助,而如果当事人能够利用这个机会,那么,危机干预就能帮助他完成成长和自我实现。

哪些人需要被干预?

以汶川地震为例,其心理受害者大致分为五级,都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对象:

一级: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包括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二级:一是与一级受害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庭,他们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二是现场救护人员,包括消防官兵、武警官兵、医护人员等;三是地震灾难幸存者。需要强调的是,二级受害人群是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将是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的人群。

三级: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人员)、帮助进行地震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及志愿者。

四级: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其他援助的人员。

10.危机干预理论讲稿 篇十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身心不健康的大学生日后是难以立足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因素,而片面、错误的认识方式和观念,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焦虑、自卑、痛苦等不良情绪的根本原因.要进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健康情绪情感.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要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做好预期干预.要做好心理危机的监控工作,预防干预;要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及时干预.

作 者:田云  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00 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4(5) 分类号:G444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问题预防   心理危机干预  

11.危机干预理论讲稿 篇十一

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有效预防、及时干预大学生突发心理危机,帮助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9月22日,中国计量学院召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领导小组会议,专题就构筑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体系问题进行了研究。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渐增多,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平安校园和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学生普遍受益、家长比较放心、社会反响良好”工作目标的重要体现。为此:

一、要建立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体系

从长远来看,我校必须建立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的两线分级工作体系。两线就是“学生工作线、学生三自线”,分级就是校级、院级、班级、寝室等管理级次。

(一)学生工作线(主线):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1、校级: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人文社科学院、校心理咨询中心分别是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的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工作机构。

2、院级:成立二级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小组;设立二级学院心理咨询工作站。

(二)学生“三自”线:要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分别在校级:校学生会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院级:二级学院学生会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班级:设置心理委员;寝室:每楼层设置若干名心理干事。

二、要积极开展五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活动。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心理教育指导咨询;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开展心理调查与研究。

三、要认真贯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六结合原则。即:心理健康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教育与指导相结合;发展性咨询与障碍性咨询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相结合。

四、要不断建立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危机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12.校园危机干预中的哀伤辅导 篇十二

关键词:危机干预;哀伤;哀伤辅导;程序;建议

近年来,偶有发生在校学生自杀或意外身亡事件,当此类事件发生后,除了安葬死者,更为重要的是对当事人进行相应的哀伤辅导工作,即如何安慰当事人,帮助他们渡过危机。本文根据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知识,阐述如何正确进行哀伤辅导。

一、哀伤及哀伤辅导概念

(一)哀伤的概念

哀伤是任何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指亲人)时所面临的境况,这境况既是一个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其中包括了悲伤与哀悼的反应。哀伤的反应是复杂的,不仅涉及简单的情绪反应,还会涉及其他更多的认知、行为与生理反应。在以上这些哀伤反应中有些是属于正常范围的,而有些哀伤反应则会延迟出现、压抑、过度强烈或持续过久,变成未完成的、慢性化哀伤,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学习。

(二)哀伤辅导的概念

哀伤辅导是针对当事人在生活中受到外在打击而导致的创伤进行的辅导。辅导的目的是在合理的时间内,引发当事人正常的悲伤情绪,并健康完成悲伤过程,从而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倘若创伤结果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则可能会造成心理疾病,影响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等。

二、哀伤经历的阶段

哀伤及其过程涉及情绪、认知、行为和生理的整体过程,它对于重建心理平衡、恢复自我功能非常重要。哀伤是一种循环的、非线性的过程。研究哀伤的学者认为,完整的哀伤过程会反复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1.否认事实:当事件发生一段时间后,当事人仍处在震惊、恐慌的状态,始终不愿意相信这类事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内心排斥这个事实,不愿意去听、去看、去接触外界。

2.充满愤怒:在经历了否认事实的阶段后,当事人试图将内心所受的挫折投射到外界,希望找一个可以对该事件负责的对象,把整个事件的过错归罪于这个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他人、机构、社会,也可能是自己。

3.讨价还价:在对事件找到归罪者之后,当事人依然徘徊在否认事实和承认事实之间,企图修改事件的真相,希望借此减少损害并得到弥补,试图向外界、甚至命运之神讨回公道。

4.陷入抑郁:当事人在一段时间的内心挣扎后,意识到事件已确实发生无法改变,但是,在其心理上依然无法完全接受,只是在内心的无奈与无助的状态下,准备着开始面对及处理。

5.接受事实:当事人在面对和处理事件后,意识到接纳失落是人生中必须的而且不能被否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失落中获得成长和学习,寻找到失落的正面意义。

哀伤经历的过程并不会完全依照上述阶段循序渐进,有时会在各个阶段之间循环往复。要真正走完整个过程,有时需要比较久的时间。

三、哀伤辅导的目标

哀伤辅导强调让当事人自己感受和经历痛苦,通过哭号等方式正常地发泄情感,解除心中的孤独感、罪恶感、羞耻感,进而接纳事实,找到生命的意义。

哀伤辅导的具体目标是:帮助当事人主动面对失落;帮助当事人发泄未发泄的或将要发泄的情感,包括愤怒、愧疚、焦虑和无助等哀伤情感,这是许多当事人难以处理的,帮助他们接受及解决痛苦是心理辅导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当事人以正向的方式向逝者告别,并坦然地重新将情感投入到新的生活和人际交往中。

四、哀伤辅导的过程

(一)明确关系

心理辅导工作者须耐心与当事人沟通,了解当事人与死者平日交往的亲密程度,根据关系的亲密程度提出适合当事人的哀伤辅导方案。并且在此过程中,心理辅导工作者须与接受辅导的当事人保持亲密关系,使当事人对辅导工作者产生信任;保持持续联系,使心理辅导工作者能更全面地了解当事人,有助于辅导工作者对当事人进行下一步辅导。

(二)面对事实

在辅导工作者明确了当事人与死者的关系后,让当事人重新回忆事发当天的全过程,还原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处理结果。当事人回忆事件的全过程要尽量详细并且不遗漏任何细节。通过这个回忆的过程,当事人可以正视死者的离去的事实,并且使他理解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自然地过程,是无法进行预知和控制的。

(三)宣泄情绪

若当事人有死者生前的照片或其他相关物品,可以将这些物品作为情感的宣泄物,请当事人回忆死者生前所做过的令当事人记忆深刻的事。回忆过程中可能存在内疚、自责、愤怒等情绪,此时可以巧妙地运用“空椅技术”,让当事人在不同的椅子上扮演不同身份的人,表达不同的情感,使当事人的情感得到更好地宣泄。在此过程中,辅导工作者只需认真聆听,不需要发表任何意见。

(四)角色的重新定位

事发后,与死者关系最亲密的当事人容易扮演死者的角色,在经历突发事件后,当事人在对自身角色都自顾不暇的同时去扮演死者的角色,势必会给自己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带去困扰。此时,辅导工作者需要帮助当事人重新定位角色,明确自身角色该做的事情,逐渐恢复往日的正常生活、学习等。

(五)求助团体

境遇相似的当事人可以一起参加团体辅导活动,相互沟通、相互支持,一起尽快走出哀伤的困境,重新投入到新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

五、对于哀伤辅导的相关建议

(一)在事件发生后,心理辅导工作者应该及时告知当事人事件的相关信息,对他们教授必要的心理教育知识,告诉他们该如何正确疏导情绪。若有需要进行单独心理辅导帮助的人,辅导工作者应及时告知可寻求帮助的辅导者地点及联系方式,尽早、尽快的进行哀伤辅导。

(二)辅导工作者在制定哀伤辅导计划时,应该依据事件的严重程度、涉及范围、发生和发展情况、事件当事人和所涉及的人群的关系等各因素进行详细、灵活设计。

参考文献:

[1]卢勤,陈蒂丝,万群,邵昌玉.一例大学班级哀伤辅导实例及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11-14.

[2]黎天业,黎世辉.心理危机干预在高校维稳中的作用——基于一例哀伤辅导的质性分析[J].大学教育,2012,05:96-97+69.

[3]陈滢.中学班级哀伤辅导实例及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2:31-33.

[4]周圆.校园危机干预:哀伤辅导的实施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3,08:71-74.

[5]张雪媛.天使,再见!——一例校园突发事件后的团体哀伤辅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2:24+27.

[6]孟然.高等院校班级哀伤辅导报告一例[J].校园心理,2014,01:60-62.

13.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篇十三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发展、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无声无息的发生转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慢慢来袭,但相对于这种较慢的变化我们还能够适应以及应付的来,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去改变去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人类在大自然前显得是那么渺小那么无助。如何在狂风暴雨、天崩地裂后站起来时我们的首要难题。纵观近几年世界各地和我国面对天灾人祸时的相关公共危机管理与处理,我们还有太多地方需要反思,还有太多地方需要讨论。

一、“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是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况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经济、政治、环境、生命等造成威胁和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的突发事件。美国学者奥兰・杨认为,危机是由一组迅速展开的事件组成,它使破坏稳定的力量在总的系统或其中任何子系统中的影响作用大大超过正常水平,并增加在系统中爆发暴力的危险。

危机包括“天灾”和“人祸”,前者指的是自然灾害非人力所为,如:瘟疫、地震、海啸、洪水、冰雹、雷击等,这些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抗拒性。后者指由于人类社会主观因素造成灾祸。如:交通事故、政治谋杀、恐怖主义的破坏活动以及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乃至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核危机等。

危机管理理论是美国学者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使美苏两国意识到两国之间爆发“核对抗”的危险,意识到核战争将威胁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安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给高速增长的日本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从而唤起了日本政界和学者们对于危机管理理论的高度重视,因此对于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便从政治领域扩展到了经济领域。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2003年中国发生SARS危机等事件之后越越让世界意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误区 目前,我国的危机管理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2003年SARS危机和今年5・12特大地震的爆发暴露了我国危机管理的体制还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对以往的危机管理的误区进行总结就十分必要。

误区一:“谈危机色变”

由于危机爆发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往往会带来灾难,威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影响社会目标的实现。突发事件的爆发需要政府做出即时决策,这给决策者带来极大的压力,同时也是对政府现有应对危机和执政能力的严肃考验。决策失误不仅会造成更大的损失,而且可能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威胁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因此,人们往往是“谈危机色变”。

误区二:对危机抱侥幸心理

危机一般具有突发性,在危机爆发之前并无明显征兆,因此对于危机的爆发政府常常抱有侥幸心理。表现在政府部门危机意识薄弱,不能辨别潜在的危机和发现危机的最初状态。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下级一般会有隐藏或者瞒报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负面消息,而且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不能对危机有准确的预测而造成上级对危机态势严重程度的轻视,抱有侥幸心理。

误区三:封锁消息

在2003年的SARS危机中,我国地方政府采取了内紧外松的政策方向,加强信息的保密以期防止恐慌、控制流言和局势、维持社会稳定。这种做法在危机爆发的最初期较为有利。但是,在日益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世界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全世界马上就可以知道,信息的传播速度已经大大提高。而政府要掩盖事情的真相就变得越来越困难。消息的封锁使专家不能全面把握事实真相,造成对灾害的预报失误,以致社会在毫无预防的情况下匆忙应对危机的爆发。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损失,更引发人们对专家和政府的不信任。

误区四:为处理危机违反宪政精神

危机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在危机爆发的初期,需要政府主体做出即时决策,赋予政府的行政紧急权利是很有必要的。在危机状态下为把控全局和保护公共利益有必要对公民个人的一定基本权利做必要的限制或剥夺。但是,任何决策都须在符合宪法、宪政精神的前提条件下做出,否则将会造成更长远的危害。

误区五:处理危机只依靠自救或者完全依赖政府

在危机爆发后,政府理应作为危机管理的主体成为解决危机的主导力量。在应对政策的初始反应中应承担起责任,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危机“。所谓初始反应指的是政府中枢决策系统对新认识到的危机做出的最初反应。”不可夸大危机的负面作用或者推卸责任,降低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和要求,一味号召群众进行自救。当然,单纯依靠政府应对危机也具有不完整性和局限性。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没有全体社会力量的支持,对于政府而言,危机的处理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三、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路径

在当代社会发展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危机的爆发越来越具有国际性,处理全球性危机需要国际之间的合作来共同应对。

第一 科学认识危机

危机事件的发生显然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社会的正常秩序。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危机的蔓延,全球联系日益紧密造成危机发展的日益全球化。因此,在当代,危机的发生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面对日益频发的危机成为现代社会难以逃避的难题,政府的危机管理体制也应逐步实现常态化管理。面对危机爆发造成的资源破坏和正常社会发展计划的打乱,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都受到严重伤害,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也受到严肃的考验,因此人们往往会产生“谈危机色变”的最初反应。但是,危机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机遇。从哲学的角度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危机是地理环境、社会等矛盾冲突的集中表现形式。

危机的爆发会引起人们对生态和社会问题的更加关注和深入反思:人类社会需要重新思考现行的发展模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以谋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重新思考个体、群体、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方式促进人类社会自身的健康发展;需要深入思考国家的治理模式,通过体制改革优化国家治理模式,从而为生态环境、社会等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但同时不能美化危机,西方有些国家试图将危机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甚至认为危机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发达的必经考验。因此,我们应科学的认识危机,既不恐惧危机也不美化危机。

第二 完善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

公共危机预警是指的是在社会正常状态下公共危机管理者在危机潜伏阶段所进行的一切有效预防、警示工作。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目的是为了能发现潜在危机,对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和程度能有正确的识别和评估,针对不同的情况即时采取措施以规避、预防和阻止危机的爆发。史蒂文・芬克认为危机管理是“对于组织前途转折点上的危机,有计划地挪去风险与不确定性,使组织更能掌握自己前途的艺术”。3[]预警机制的建设则是完善危机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对危机进行超前性管理的系统。目前我国的危机预警预防管理突出表现在预防自然灾害和大规模疾病的预防控制两个方面,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我国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初步构成了利用电话、无线电通信、电视和基层广播网发布预警信息的网络。

虽然我国的预警机制建设已经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从2003年的SARS危机和今年爆发的汶川特大地震都表明我国预警机制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我国政府和人民在日常工作中危机意识都较淡薄;危机管理主体缺乏专业机构和完善体系,仅仅建立了少数多发危机管理的非常设机构;缺乏专业人员和应急程序的常态化建设,造成部门间的协调不畅。因此,应针对我国预警体制目前的不足,借鉴发达国家预警机制建设的经验,完善我国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第三 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信息沟通机制

由于危机本身的特点、政府封锁消息、危机管理机构的非常态建设等原因造成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不同组织之间信息沟通的不畅。信息的不准确性和不及时性严重影响了政府做出决策的质量,给整个社会系统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建立健全危机信息沟通机制对于危机的控制有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建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公开机制。公共危机与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公众对于危机具有知情权。危机信息的及时公开有利于公众了解危机爆发的状况,防止信息的误传和有关危机谣言的传播。信息公开机制的建设将有利于广大公众理解和支持政府的危机管理决策,进而得到公众的积极配合。

其次,建立政府和社会各组织间的危机管理沟通机制。危机管理沟通机制将有利于政府通过电子网络向社会各个组织及时传达危机的发展状态以及政府危机管理最新的方针和决策,增强危机管理信息的公开化和人民对政府决策的认同感。

最后,建立政府引导媒体传播信息机制。大众传播媒介在当代已经被誉为“第四种力量”,具有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影响力强和传播迅速等特点。建立政府引导媒体传播机制,政府可通过大众传媒的力量引导公共舆论导向,引导媒体向社会发布全面客观的危机信息,稳定社会情绪,树立政府危机管理的良好形象。通过媒体偏于向公众发布政府的最新政策,引导大众积极配合政府共同抵抗危机。

第四 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法律规制体制

公共危机状态下,政府主体往往需要有紧急处理权和较多的行政自由裁量权。但是,政府的危机管理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法律规制体制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进行必要的约束,防止违反宪政精神、滥用紧急权力、玩忽职守和行政不作为等行为的发生。

目前我国对公共危机管理已经有了相应的规范,为依法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2006年1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作为全国应急预案的总纲,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规范性文件,它不仅统一了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的四个级别,规定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有关政府机关的快速上报和及时准确向公众发布信息制度,而且提出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责任追究制。但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律规制体制尚不健全,表现在缺乏公共危机管理基本法律的统一规范,部分领域危机管理的法规和条例不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法律的执法环境以及执法力度都需改善。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法律规制体制有利于规范危机管理程序,防止行政人员以权谋私损害国家利益,防止政府决策违反宪政精神,保障危机管理中最低限度的基本人权。

第五 优化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有效的预防、准备、回应和化解危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保障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基本政治责任。政府无疑是危机管理的主导力量,但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政府、公民社会、企业和其他各类组织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优化公民参与危机管理机制必须完善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制度化途径,以制度的形式保障公民参与的合理化和规范公民参与的形式。

上一篇: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下一篇:医疗废物知识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