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教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2024-10-10

自制教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16篇)

1.自制教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篇一

自制教具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很强的学科。知识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直观教具的使用可以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如何有效地使用也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初中教学中普遍不重视生物教学,尤其是在农村中学更是把它当成“配刀菜”,再加上每年初三升学考试不考生物,更是引起了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它的漠视。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生物教学真是举步维艰,要想搞好生物教学,确实困难重重,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热爱和学好这门学科。这是生物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探讨和为之奋斗的目标。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现和办学条件的重大改变,教学仪器设备无论在配备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实验教学的条件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但是,这些正规教具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针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广大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大胆创新,通过自制教具,引导学生制作学具,并应用于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下面,就自制教具、学具应用在教学中的作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成功的起点。好奇作为思维和兴趣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成功的起点。在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适时适度地进行演示,有意识的创设好奇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述“开花和结果” 时,根据课程特点,选择透明大饮料瓶、输液管、小玻璃药瓶、红墨水和棉线等制作一个花的受精过程演示器。在饮料瓶的上半部分贴上写有花柱的纸条,饮料瓶里的小玻璃瓶上贴上写有胚珠的纸条。当我才把教具拿出来时,学生一下子都来了兴趣,这样,当我再来讲解受精时,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了各部分的知识点。因此,利用自制教具创设教学情景,因势利导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将有极大的帮助。

二、扩大视野——变演示实验、小实验为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有资料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乐于接受老师采用实验的方法上课,并且 “也想做老师做的实验,但没有合适的器材,只好作罢。”可见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这需要的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课外收集材料,主动制作学具,共同探究膈肌的运动与气体交换的实验,从而理解膈肌在肺内气体交换中的作用。这样,在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鼓励学生探究、创新制作学具,注重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可以扩大学生活动的视野。

三、放大情景——更形象直观

演示实验主要是把要研究的现象展示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配合讲授或师生、生生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它是一种最有效、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自制教具(材料)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对其研究的情景现象起着放大、直观的作用。例如在讲述桃花的结构时,由于这个季节没有桃花,我课前就让学生到周边或家里寻找结构相同的菜花,因为有了活动教具,可见到了花的内部结构,增大了可见度和直观性,克服了常见固定仪器的一些缺点,便于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这样的教学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的教学模式。

四、补充实验课程资源

通过实验能再现人类探索的漫长历程,认识人类探索的途径、方法和结果。研究表明:中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作为自然学科的探究更是如此。可是,在现今中学理科实验配备中,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教育理论的仪器设备并不多。新课程的综合性和生活化、整体化、情景化的特点为老师专研教材教法、潜心实验教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有用心探索,悉心教研,制作更多、更精良、更实用的教具,以弥补现有教材和教具的不足,才能体现新教材、新课程的优势。

在实际教学中,要如何使用教具,才能使自制教具的作用达到最大化,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按教学内容和目的,精心选择教具

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出发。精心选择效果最佳的教具。例如:进行人的心脏结构教学时,最好用鸡、猪、羊、狗等市场上容易买到的动物心脏实物,这样有助于认清心脏的分腔及其关系,各腔相连通的血管和内脏瓣膜的类型及其功能等。在说明同一问题时,不必运用过多的教具。运用过多,一方面会使教师忙乱不堪,影响对教具的充分说明,另一方面学生也会目不暇接、注意力不集中,反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根据少而精的原则,做到教具少而实用,使每一件教具都能各自发挥作用

2、演示要及时,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具要配合讲授的知识适时地演示,一般不要在讲到有关内容前陈列出来,以免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受教具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教具演示过后要及时收存,以免影响教学的继续进行。

3、设置悬念,引导探索

演示任何教具都要造成学生渴望教具出现的心理,以便教具出现后能吸引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维。因此,演示教具前应有简短的引言。努力激发学生想看、想弄清楚某些问题的欲望。例如:关于“鲫鱼的外部形态”教学,在演示鲫鱼外部形态挂图时。教师应先提出:鲫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具有哪些跟这种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呢?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然后演示挂图指导观察。这样,演示挂图前不仅诱导学生期待挂图出现的心理,集中了注意力,而且在挂图出现后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应当观察的主要方面进行探索。例如,演示叶的结构挂图时,教师应指出:“这是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大家注意观察它的细胞是怎样排列的?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上、下表皮之间的是叶肉,注意观察叶肉细胞有什么特点”,它可以分为几层?每层细胞在形态、结构排列上各有什么特点?教师一边指出问题,一边指导学生观察教具和思考怎样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总结。

总而言之,只有抓住直观演示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关键环节,生物教学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重视,不然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将会不容乐观。我想大凡搞过初中生物教学的人都会有同感。因而必须抓住直观教具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一关键因素,认真研究,探讨并不断创新直观教具及演示方法,才能真正地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才能真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自制教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篇二

一、自制教具的必要

1.自制教具能充分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自制教具从设想开始到动手设计、制作、试用, 最后定型, 都要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论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设计出新教具, 师生的能力和思维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从中可体验到创造的无穷乐趣。

2.利用学生喜欢实验的特征, 激发兴趣, 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 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创造”。教师要利用学生对实验的热爱, 组织好实验教学。根据教材要求和特点, 精心组织教材要求的每一个实验, 同时还要想方设法自制教具, 增设一些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实验, 努力使物理课节节有物。

二、自制教具的作用

1.自制教具一般具有取材容易、经济、可大量利用现代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 而且制作都比较简单、方便, 便于师生共同完成。这不仅容易做到人人动手实验,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动手能力及创造精神。

例如:注射器、饮料瓶、易拉罐、吸管、小药瓶、泡沫塑料、塑料片等都是师生共同制作自制教具的常用材料。在“大气压力”一课中, 所研制的大气压力实验演示器用的就是一支注射器, 一个橡皮碗等;在“声音的特性”一课中, 用废旧塑料管和胶水制成简易乐器“排箫”, 学生们兴趣浓厚, 人人都可以亲自实验。

2.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极好手段, 它对增强学生们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在实验课教学中加入一两个带有趣味性的实验, 对于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是极其有利的, 自制教具正好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它不用像正规教具那样“正规”, 教师完全可以不拘一格, 从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中寻找素材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 这也是自然教师们经常采用的方法。

例如, 在喷泉实验中, 利用碳素笔芯、输液瓶、注射器进行实验:先用注射器向瓶内打气, 水就会从瓶中喷涌而出, 效果十分理想;“摩擦起电”一课中的会跳舞的小纸人等。既有趣味性, 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含有深刻的科学道理, 可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这是怎么回事?为进一步研究开一个好头儿。

3.自制教具一般都是教师针对现有实验之不足而设计制作的。实验结果更明显更直观, 学生更容易观察到。

例如, 在“分子热运动”一课中, 课本上的实验设计是利用两个烧杯, 分别倒入等质量的热水和冷水, 然后向里面分别滴加一滴墨水, 观察墨水在冷热水中的变化, 从而得出分子热运动规律。该教具的设计和使用都存在着较大的缺点:滴加墨水时, 由于墨水本身有重力, 再加上冷热水周围环境温度不易控制导致实验说服力不强。鉴于此, 我们利用输液瓶和注射器进行实验, 选择从底部注射墨水的方式取得理想效果。

4.自制教具可以较好地填补现有教具的空白, 易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实验效果更好。

例如, 在“电流”一课中, 电流在导体中是怎样流动的, 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学生们不能亲眼目睹, 所以一般记忆都不很深刻, 讲过后不久就忘掉了。能否制作一件教具, 让学生能直观地、形象地看到电流在导体中是如何流动的呢?为此, 教师应用电子学知识, 利用发光管像流水灯似的依次发光来模拟电流在导体中流动的情况。当电池反接时, “电流”也要反向流动, 设计制作出了“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演示器”, 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

5.自制教具是在广大实验教师不断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它为新教具的开发、生产提供了大量可借用的素材。

例如, 我县教师研制的“小口径系列标本”已经成为我市很多学校生物标本必备教具, 荣获国家级一等奖, 并作为教材被广泛推广使用。又如, 有位教师研制的“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演示器”, 该教具将电流大小、线圈多少、有无铁芯这三个因素巧妙结合在一起, 并创造性地利用表盘和指针显示磁性强弱, 效果十分显著, 该教具在我县中学实验教学中被推广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 在这里并不否认制作多媒体的重要性, 只是想强调在现代教学的今天, 自制教具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是实验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促进学校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途径。

3.自制教具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三

一、自制教具的直观性

自制教具是为具体教学内容量身定做的,从而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关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知识时,通过一个长方形和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其中的一条直角边和长方形的长或宽相等)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移动一个直角三角形形成长方形,再让学生结合课本的方格画图法进行巩固。学生亲自看到了移动的结果,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再通过动手画图,不仅牢固地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法的知识,同时还获得了进行转化学习知识的能力。

二、自制教具的生动性

小学生好奇心强,每个学生都有获取知识、表现自己的欲望。通过让他们亲手制作教具,使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拉近,能使学生感到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内心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如,在教学五年级科学,学习反冲力时,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制教具,并给同学演示,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气氛空前活跃。通过提问发现,他们不仅掌握了反冲力这个知识点,而且能够将知识点进行灵活运用,教学效果非常好。又如,五年级数学中关于分数的意义内容的学习,就地取材一张圆形纸片,首先让学生理解一个整体“1”,然后将这个圆形纸片对折,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这个整体“1”被一均分为二,引入二分之一的概念,然后再对折,此时被均分为四,理解四分之一等等。

三、自制教具的多用性

自制教具在使用时,还可以进行多种使用的延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如,前面我们自制的圆形纸片教具,在分数的比较大小时,展现、理解在此“1”的整体下,■>■,然后再对折后理解■=■,在分數的加减法中,还可以继续使用它,将圆形纸片撕开,每一份均是■,然后再将这两个合在一起,于是学生就得到了■+■=1,进一步折叠,同时借助板图得到了■+■=1的知识等等。

四、自制教具的趣味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教具,特别是自制教具,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不仅能够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增加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如,在教学从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的变化过程中,周长和面积的变化时,利用自制的长方形在拉动为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发现底不变,而高在变短,从而主动获得“周长不变,面积在变小”的结论。

五、自制教具的探索性

在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合理使用自制教具,自己动手设计教具,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小学科学的水钟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组成部件,并且在探索中不断完善自己制作的水钟。

六、自制教具的合作性

合作学习是新时代教学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小组合作,创作适合本课内容的教具,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及集体主义精神。

4.自制教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篇四

沙洋县纪山中学 余加美

摘 要

自制教、学具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高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自制教具、学具

关键词 自制教具 培养 学生能力

仪器设备是完成物理实验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物质基础。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学校办学设施的投入力度,教学仪器设备无论在配备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但是农村中小学的教具配备不齐全仍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一些教具与教材不相匹配,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班级的情况,自行制作适合的教具设备来满足教学需要。初中物理实验的一般教具大都比较简单,精度要求也不高,多数实验是定性的,不少实验可以“随手取材,就地取材”,这就给自制教具、学具提供了可能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制教具、学具,不仅能够促进教学工作,实现高效教学,而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制教具、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生产生活和物理实验中大量的物理现象。学生为了弄清这些物理现象就会对这些现象进行有意识的观察、研究,特别是课本上介绍的一些现象,学生根据研究的目的理解和设计实验,而实验必须有一定的器材,如果不能自制教具和学具,单凭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就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如学生学了活塞式抽水机的原理后,对着自制的抽水机教具模型,有的学生就提问:喷雾器的工作原理是否与它的相同呢?于是我让他们带着疑问找来喷雾器进行拆装,对它的工作过程进行观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手握式微型喷雾器与背负式喷雾器的工作原理相同,都是靠大气压强把药液压上来的。结构稍有不同,背负式喷雾器的阀门是用蛋珠来代替的,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实验能力又培养了他们修理喷雾器的生产实践能力。

二、自制教具、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是能力发展的核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制作教学具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学生自制教具、学具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他们需要弄懂学具的原理。对教具、学具做出点滴改进,要有创造性思维,寻求合适的器材,进行部分的加工组装,也是难得的手脑并用的活动。应该告诉学生,生活中很多材料都可经过设计、制作而成为演示科学实验的好工具,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了动手试一试的愿望,如在上《电动机》这一课时,制作简易电动机模型:用长1m、直径0.3mm的漆包线绕成一个8cm×6cm的线圈,一端的绝缘漆全部刮掉,另一端刮掉半周,然后用铝导线制成两个弯钩,与导线、电池、开关相连。将绕好的线圈放入两个弯钩,再将磁铁放入线圈下面并将磁铁固定,使线圈转动时刚好能从上面转过。然后闭合开关,线圈即可转动。本教具原理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即电动机工作原理。制作时有同学就问为什么漆包线的另一端只刮半周?教师便给以讲解:由于磁场的方向没有改变,相对于线圈来说电流的方向改变了,那么线圈将会正转半周反转半周,不会连续的朝一个方向转动,漆包线半周不刮,只让线圈半周通电即只让线圈转半周,另半周靠惯性转动,从而达到连续转动的目的。学生在思考中获得了知识。后来还有几个学生自己动手,通过上网查资料,用一节五号电池,一块强力磁铁,一根长10厘米的铜丝制作了一个更简易电动机。用力轻拨铜丝,铜丝便飞速不停转动下去,姜陈江同学制作简易电动机在省第八届自制教具大赛中获三等奖。这一事例充分反映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自制教、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用自制教具、学具进行教学,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学习物理学进行实验探索的畏惧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制教具、学具,学生首先要弄清原理,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组装,对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处理。如讲到电磁铁这一节后,学生用漆包线自己绕成了电磁铁,有的同学自制了电铃,还有一个学生家里搞家禽孵化箱,利用电磁铁启闭蜂窝煤炉的风门来调节火力的大小。温度过高时水银温度计中的金属丝导通,电磁铁启动利用磁性关闭风门,使煤炉火力减小,温度下降,温度降低后电源断开,电磁铁磁性消失,风门受重力打开,温度又继续上升,从而达到自动控温的目的,他还总结了此孵化箱的优点:与电孵箱相比,电磁铁的电源用蓄电池代替,即使停电用蜂窝煤炉也能自动调节温度。此事例充分显示了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创造力。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制教、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要做好教具和学具,必须有准备有目的,弄清它的原理和实验操作要注意的地方,这样学生就应在课前预习教材制作好教具,为实验作好准备,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学生要自制潜水艇模型,使它达到沉浮自如的目的,就必须搞清物体沉浮的条件以及怎样来满足这些条件,学生抱着好奇心,在不知不觉中吃透了教材,自学能力就会相应的得以提高。学生自制的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却会比用仔细调试好的仪器能学到更多的东西”。由于实验室里教学仪器的数量有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多了一份担忧,使用时小心谨慎,生怕由于自己操作不当造成教具的损坏,学生处于被动实验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压制,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而自制教具,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损坏了可以再制作,自然就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就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自制教具从设想开始到动手设计、制作、试用,最后定型,都要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论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创造性地设计出新教具,学生的能力和思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从中可体验到创造的无穷乐趣。,教师要充分重视自制教具的有效利用,组织和发动学生参与到教具自制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制作,转化为实物成果。这是配备的仪器无法比拟的,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学生通过自制的教具,能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

五、自制教、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学生自制的教具、学具都是“随手取材,就地取材”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少量加工制作,组装成的教学仪器,是他们自己制作的,不具有依赖性,因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认真钻研,勇于改错的科学精神。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如自制了活塞式抽水机,知道了其工作原理就会修理背负式喷雾器,自己设计制作了电铃模型和电磁继电器控制的自控打钟铃,就不会对常用的电器产生神秘感,就会增强搞清其原理的信心,增强就业的技能,发挥他们自己的个性特长。

六、自制教、学具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而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物理课堂教学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余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若用讲解实验来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来代替学生分组实验,用大量的实验练习题来代替实验操作,则学生是在听实验,背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就是低效的。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教具,用自制的教具做实验则结果完全不一样。如在学习热机,用蒸汽轮机演示内能转化为动能时,在学生自制蒸汽轮机的过程中,学生经商量后合作分工,有的学生找来饮水机的加热杯做锅炉,有的用朔料片和胶水制作叶轮,有的找来木料和玩具小车制作机座,有的找来固体酒精作燃料,经过共同商讨反复试验,做成一个效果理想的蒸汽轮机,实验效果相当明显。这样有效的物理实验,给于学生的知识信息,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学生将终生难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实验的主要目的和意义。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目的。

5.自制教具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我们通常会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操作和挂图等形式进行直观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和动手能力。然而,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生物的微观性、生物关系的抽象性以及实验装置过于复杂等原因,实物展示等形式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可以尝试利用自制教具来辅助教学。自制教具就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教师和学生,为了改进教学方法,就地取材、自己设计制作的教具。自制教具应力求设计巧妙,取材方便,构造简单,容易制作,方便教学。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来跟大家分享在应用自制教具方面我的体会。

一、利用自制教具弥补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 多媒体为我们的生物教学带来了很多方便。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让学生突破时间的空间的限制,身临其境般感受来自大自然的魅力。但是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长时间使用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从而疲劳甚至麻木。那么一堂课下来,就跟放电影一样,老师是播放者,学生只是观众。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和时间,合理地将自制教具运用到课堂中,用来代替某些图片,或者用来检测巩固相关知识点,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缓解疲劳。例如,在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家蚕、蝗虫等昆虫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图片,信息量非常大,学生已经疲劳了。在检测阶段,以往我的做法是,展示一种昆虫的图片或说出它的名称,学生回答它的发育方式及发育过程。而这次,我准备了2组这样的卡片,如家蚕(卵)、蝗虫(成虫)等,小组竞赛将昆虫归类并且按照发育过程排序。其中,有几张信息错误的卡片被剩下,如蝗虫(蛹)。用它来强调不完全变态发育没有蛹这个时期。活动结束后,贴在黑板上的卡片还可以相当于板书的总结。这种自制教具的使用,调动了缓解了学生的疲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弥补了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

二、利用自制教具简化实验装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实验,尤其是自己动手做实验。而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却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如七年级的演示实验“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对于没有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实验原理难以理解。此外实验装置使用的器材太多,组装连接比较麻烦,要做到在每个班级进行演示实验很困难。即使演示了实验,学生没有动手做实验,也会很不甘心。因此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设置简易的实验装置来完成实验。如用塑料袋和输液管、矿泉水瓶、洗手液的瓶子等材料设计简易装置。课堂上,老师只需要准备试管和澄清石灰水,学生用自己设置装置来完成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简化了实验装置,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

三、利用自制教具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直观,提高教学效率

在生物教学中,有些生物和结构过于微观,有些概念很抽象,我们一般借助于图片来理解,然而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当常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教学难点。我们就必须采用各种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如在学习《病毒》时,可用矿泉水瓶或者纸板、细铁丝等来制作病毒的模型,化微观为宏观,让学生轻松掌握病毒的结构。例如染色体、DNA、基因这几个概念比较抽象,可用乒乓球、彩笔和绳子来自制教具。取两根毛线绳相互缠绕作为DNA分子,用彩笔画出不同颜色的片段代表基因,用乒乓球充当蛋白质分子,并与毛线绳缠绕在一起,多次折叠缠绕成棒状结构即为染色体。借助这个直观的模型,来区分染色体、DNA、基因这几个抽象的概念就很简单了。自制教具可以起到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直观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6.自制教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篇六

直观教具是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的实物、模型、图表等教学用具。正确运用直观教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感性知识,减少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形成明确的概念,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自制直观教具除了拥有其本身固有的取材易、成本低的经济性,且与商品教具相比,科学性并不逊色,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创新性和艺术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自制直观教具,并对其充分利用,教师的讲解才能生动、直观、形象、切实,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感性知识,有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形成明确的概念,对知识理解透彻深入,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下面以自制“鸡卵的结构模型”的教具为例,描述直观教具在新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自制鸡卵内部结构的模型(该教具曾获南京市生物教师自制教具三等奖):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学习鸡卵的结构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掌握鸡卵内部结构,教师往往会通过打鸡蛋的方法,让学生观察鸡卵内部结构。但是如果这个环节做成演示实验,由于鸡卵比较小,像内部的卵壳膜,胚盘等结构由于过小,班级里大多数同学根本无法看清。这样就无法达到直观教学的目的。所以我们学校往往采用分组实验(一般四人为一小组),让学生自己打鸡蛋,在打鸡蛋的过程中,全面认识鸡卵内部结构。我们学校初二年级18个班,每个班级平均45人。这样计算下来,每学年做这个实验就要买鸡蛋30来斤。花费一笔不小的实验经费。并且这个鸡卵打出来后,如果可以再利用也就罢了,可是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我们要为其配备镊子等实验工具,这样学生观察完鸡卵后,除了将新鲜鸡蛋倒在学校花园的土壤中外,别无它用。我个人觉得在这个物资匮乏,物价飞涨的社会,十分浪费。由此,我想自制一个鸡卵内部结构模型,这样,我每年教学时可直接使用模型。可以达到同样效果。

1.1模型制作材料与工具:

(1)材料:铁丝(直径5mm)0.5m,铁丝(直径1mm)1m,粗松紧带0.,5m,乒乓球一个(黄色),透明胶带,小白纸

(2)工具:剪刀,小刀,刻度尺,手钳,记号笔 1.2.制作步骤:

(1)取出0.5m长直径为5mm的铁丝,利用手钳将这个铁丝弯成鸡卵的形状(一边为钝圆,一边稍尖)。该轮廓代表卵壳、(2)将松紧带沿着铁丝内圈固定,固定材料为透明胶带。松紧带代表卵壳膜。

(3)用剪刀剪下一段直径为1m的铁丝约15cm,将铁丝两端绕环缠绕在粗铁丝的两侧,形成一面积较小的分隔,该分隔代表鸡卵气室。

(4)用剪刀将乒乓球两端各开一个小洞,该洞大小能容纳1mm细铁丝穿过。

(5)取出1mm细铁丝约0.5m,将其穿过乒乓球。然后用手钳将乒乓球两侧多余的铁丝绕成大小几乎相等的小圈,左右两边各约20个圈。黄色乒乓球代表卵黄。

(6)将做好的结构一边固定在粗铁丝的钝头,一边固定在前面分隔气室的细铁丝上。此结构代表卵带上固定着卵黄。

(7)白纸上撕下一个小白点,用透明胶带贴在卵黄的上面,代表胚盘。(8)该模型空白处代表卵白。1.3教具主要特点:

(1)本作品大小适中,便于在课堂展示给学生看。便于保存,每一学年均可反复使用。(2)制作方便,制作材料常见易得,方法简单。

(3)成本低廉,几乎不用花钱,材料均为家中日常生活必需品。(4)方便携带,易于保存。

附教具图片:

2.自制“肌肉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运动模型”:

初中生物七年级中在讲解骨骼肌的收缩特性这一知识时,多年以来我自己一直很困惑,上课时,学生们很难理解“收缩”和“舒张”的实质含义。屈肘运动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运动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同学们对收缩和舒张理解的不是很透彻。时间长了学生容易遗忘,而且在复习提问时也经常说反。有些爱思考的同学课后还会问我“老师,肌肉舒张我觉得是肌肉比较放松吧,可是我刚才自己做了一遍屈肘运动,肱三头肌舒张时,我感觉肌肉很紧张啊?怎么会是舒张呢?”我想要弄清舒张和收缩这两个词的含义并不难,关键是要让他们有直观的感受,能够切实的体会到两者的发生时的状态。于是我制作了这个直观教具。

1.1 教具制作材料与工具:两根木头(长30cm,宽5cm,高3cm),铰链一个,长约60cm松紧带(扁形,宽约1cm)两根。木头钉子四个,起子 1.2 教具制作步骤:

(1)将两根木头中间用铰链连接起来,使木头能够自由的打开以及闭合。(2)将松紧带用钉子固定在两根木头的上端和下端。1.3 教具主要特点:

(3)直观,感受性强。

(4)制作简单,可反复使用且成本很低。

1.4 教具的使用方法:首先将教具放平,放直,模拟伸肘运动。此时木头上下两根松紧带也会有相应的状态。牵引教具上方代表肱二头肌的松紧带,此时松紧带明显被拉升,变的比较紧绷。此时可以让学生触摸松紧带,感受一下松紧带的松紧程度,松紧带被拉紧,这说明肱二头肌在舒张。这里舒张的意思就是肌肉在拉升。同理,触摸肱三头肌所代表的松紧带,明显变松,缩短。这说明肱三头肌在收缩,这里收缩的意思就是让肌肉变松弛。再将教具的两根木头弯成90度,模拟人手臂屈肘运动。同样让学生感受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得出结论。使用该教具后,我可以很轻松的化解难点。日后复习时,只要提醒学生想想到时自己感受过的松紧带,学生们很快能准确说出肌肉收缩和舒张时到底时

什么状态,屡试不爽。

附教具图片:

3.直观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3.1直观教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课本知识呈现方式比较传统,死板,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从而降低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缺乏对知识的渴求,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想办法,动脑筋,以生动,形象且有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教具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直观教具能够直接形象的展现事物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学生对于教具是十分感兴趣的。课堂上,当我突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教具时,同学们惊喜的眼神让我也倍感振奋。下课后同学们都会纷纷将我围住,他们还要近距离的一睹教具的风采,或者再亲自感受一下教具的操作。因此,教师在展示或者是演示教具时也要有策略,教师先要造成学生渴望的心理,从而大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这样后面学生们会认真观察和积极思维。3.2使用直观教具的策略

(1)演示物要放在全体学生都可观察到的地方;(2)直观教具运用的时机要适时,出示时要注意和学生说明出示教具的种类,演示的解剖学位置等。另外演示完要及时收好,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思维。(3)注意直观教具出示的时机,要在恰到好处的时机把教具展示给学生看。例如,刚上课时,这个时候学生正处于观望和等待的离散状态,此时利用教具设计问题,提出悬念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顺利引入新课。上课过程中,遇到疑难时,利用教具解决生物教学中的难点,是突破难点的方法之一。当学生心理松懈时,如出示一个新颖生动的教具,可以大大刺激学生的神经,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可以使学生再度兴奋起来。(4)不能为演示而演示,要明确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积极思维、形成概念。力求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5)教具一般由教师来使用,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尽可能多得学生来体验。时间不够,也可以让学生下课间来体验操作教具的乐趣。简单的也可以由学生动手操作并使用。(6)复习时也可以使用教具,可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记忆,将知识点轻松回顾。

7.浅谈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七

一、自制教具和学具的重要意义

1.自制教具、学具有助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用自己设计、制作的仪器进行教学, 有利于改变“满堂灌”的现象;还便于执行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自制仪器, 便于实施边教边实验的教学改革方案。此外, 自制教学仪器还大大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当然, 在自制仪器的活动中, 教师自身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2.使用自制教具学具进行教学, 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学习物理学、进行实验探索的神秘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 同样做惯性实验, 一个用镀铬小球的正规仪器, 一个用鸡蛋和玻璃杯, 学生对这二者的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对后者学生感到更有兴趣, 更有悬念, 印象更深刻。这样的实验经常出现, 会使学生感到亲切, 感到物理学就在自己身边。用自制教具学具进行实验, 学生可以不必十分担心会损坏仪器。因此也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和兴趣, 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3.教学仪器的质量首先体现在它的教学设计思想上, 因此一个新仪器的诞生离不开教学思想的发展。教师在改革教学时, 往往同时体会到改革教具学具的需要。因此, 一项教学改革方案的成功, 往往伴随着自制教具学具的成果。这些正是教学仪器发展的源泉。

4.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制作教具、学具的过程是学生得到较为全面锻炼的过程。学生自制教具、学具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模仿, 他们需要弄懂教具、学具的原理;对教具、学具做出点滴改进, 要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寻求合适的器材, 进行部分的加工、组装, 也是一种难得的手脑并用的锻炼活动;用自己做的小仪器向全体同学表演、介绍, 又是一次总结、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甚至是一生中志趣形成的关节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还经受许多思想品德方面的锻炼。

二、自制教具、学具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自制合适的教具、学具。

一般地说, 自制教具、学具在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 用替代的方法来解决仪器短缺的困难;

(2) 对原有现成的教具做某些改进, 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3) 设计出新的仪器, 开发新的实验;

(4) 提供足够的学生实验器材, 有助于运用边教边实验等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 学生对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比较困难, 如果能模拟帕斯卡裂桶的实验, 就有利于解决这一知识难点。又如, 在讲授安全用电知识时, 学生没有、我们也不希望他们有触电的感性知识。因此, 自制模拟跨步电压触电教具, 把跨步电压触电事故形象、逼真地演示给学生, 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安全用电知识是非常有益的。

2.突出物理原理, 重在学生的能力训练。

研究自制教、学具, 首先要研究其设计理想, 从实际教学出发, 突出物理原理,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例如, 学生学习串联电路课题之前, 教师可以做一些简易的电路器件样品, 如小电键、小灯座、电池夹等, 要求学生创作或仿制, 给学生以动手制作、培养创造力的机会。利用小木板、罐头盒可以制作小灯座, 电池夹等, 用按扣可以制作电键。上课时, 教师边教边实验, 指导学生认识电器元件、符号, 组装自己的小制作, 构成串联电路, 探讨和总结串联电路的特点, 从而巧妙地把学生小制作与学习串联电路特点和规律紧密结合起来。这样, 自制教具、学具活动就成为培养能力、学习知识的过程。

3.提倡用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自制教具、学具进行实验, 即“随手取材”做实验。

自制教具、学具的含义是用非工厂生产的方法加工和制作某些仪器, 并适合下面两方面的内容。

(1) 用日常用品组装成教学仪器, 进行少量加工制作。

(2) 就地取材作为实验的教具和学具, 基本上不需要加工。

这两种形式的教具、学具不仅便于推广, 而且教学效果也不错。学生对这样的实验会感到很亲切, 很多的实验都可以用这种“教学仪器”来完成。例如, 两个针筒可以做四十几个实验;废青霉素瓶可以做十几个实验;一只鸡蛋也能做十几个实验, 罐头盒、塑料瓶也能做不少实验, 象缝衣针、钮扣、软木塞、气球、篮球、铅笔、橡皮、“坛坛罐罐”等等, 都可以用来做十分生动而有益的实验。总之, “随手取材”,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教具、学具进行实验,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4.要考虑眼前以及长远的目标

8.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八

一、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初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对一些生活现象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对于知识了解的还不够深入。所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就是首要任务,而实验就成了激起学生兴趣的最佳方法,有了实验,物理课堂就会变得开放、活跃,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自然会倍增。可是,很多同学对一些仪器产生兴趣的时候,很想进一步地了解它的构造,了解它是如何科学使用的,如在研究惯性的时候,实验室中虽然有这种仪器,但是在搬动弹簧片的时候,如果用力过大,可能将弹簧片拉弯甚至拉断,与其这样,还不如我们自己选择简单的器材:一个笔帽,一根纸条,快速抽动纸条,笔帽纹丝不动,学生自己也可以做,而且会乐此不疲。可见,采用现成的实验器材无疑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而自制教具所用材料多来自学生的身边,都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东西,所以我们利用身边熟悉的废旧材料所制成的简单教具来展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而探究我们所需要的物理规律,让学生从所熟悉的环境中找寻规律,体验成功的快感,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长此以往,学生就不会再对物理学习产生恐惧。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只要学生乐意学习,有了学习兴趣,学习物理并不是什么难事,而且他们还会非常爱学,这时,再遇到难题的时候,他们就会独立去寻找解决方法,将问题的难度大大降低,并能逐渐找到学习物理的最佳途径。

二、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演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自制教具取材简单,这些材料越接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会使学生想一探究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实验室各种各样的教学仪器也越来越多,但是它们却不一定都适合我们每一节课的实验要求。所以,在这个时候使用自己做的简易教具进行演示无疑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学习大气压强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我补充了这样两个实验:(1)一张报纸,一把尺,首先让学生自己把报纸盖在尺上,稍用力敲尺,尺子就会翘起,但是当我用手将报纸铺得尽量平整的时候,学生再去敲击尺子的一端,就没有那么容易将尺子翘起了。(2)利用一个矿泉水瓶,在侧壁扎了几个孔,然后向里面加水,水不断流出,很好地验证了液体对侧壁也会产生压强;但当第二节课的时候我用同一个瓶子进行演示,当水正在流出时我用瓶盖将瓶口盖紧后,水立刻就不再向外流,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产生了大大的疑问,之后再通过老师的简单引导,学生会很容易明白这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勤搜集、巧设计,激发创造意识

9.自制教具在体育课中的应用 篇九

成都市沙河源小学 张洁 摘要:

教具在体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制教具具有简单、轻便、针对性强、实效性显著的特点。通过自制教具,既辅助了课堂教学,让学生短时间内能掌握教学技术,又创造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利于体育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关键词:自制教具 体育教学 应用

自制教具,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学生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努力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使其更加生活化,以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就是自制教具的教学理念。

通过我十多年一线的体育教学经验感悟,体育教学课堂具有特殊性,教师要求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吸引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优美标准的现场动作示范,这些都还不够,根据课堂的需要设计一些教具,才更能吸引学生,才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专家曾说过,教师是学生兴趣的指南,而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动力及强化因素。

但是在体育教学中,教具的应用往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很多教师往往认为自己的漂亮的、正确的示范动作、精辟的讲解就是最好的的“教具”,其实则,一件看似普通的教具,如果运用得当,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看似简单的一根跳绳中间系上一个漂亮的响铃,有利于增加力度帮助低年级学生摇绳,也有利于低年级学生记数;如在投掷小沙包时,用漂亮的彩色纸包裹起来,再系一根彩色的小绳子做尾巴,真如“会飞的小蝌蚪”,学生根据飞动的尾巴也能观察自己投掷物的高度,把整堂课的教学重点也会发挥的淋漓尽致。

一、自制教育赋予自己的内涵

自制教具的应用是一种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日渐成熟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具的应用历史悠久,但其一经问世就在教育领域显示出无比广阔的前景。国际上通常把自制教具称之为“无价”或“廉价”教具。这种命名只指花钱少,不是指教具本身的使用价值。教育发达国家教育界的人士,非但不小觑廉价教具,相反,还相当推崇它,并广为宣传提倡。许多关于廉价教具的国际研讨会都是作为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学术活动来进行的。在我国教具的研究和使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仍然很薄弱。我们查阅了国家配备的“标准”发现,竞技体育器材倒是不少,而现有的充满童趣的小学幼教教具非常匮乏,已不能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需求,无独有偶只是在教学观摩、评优活动中偶尔一见,但也是昙花一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份自制教具应用于体育教学之类的详尽报告。教具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品种规格,同一教材内容可能有各种教学方法并出现多种教具。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具的多样化。由于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教具,反过来教具也靠教学方法的变化得以有效地利用和发展。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必然会带动教具的改革创新。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教师作为传播者、模范和典型人物,他的任务可以灵活的运用种种装置来支持,用这种装置(教具)扩大经验,阐明它并使它含有个人意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巧妙的利用教具,对缺乏经验的教师来讲是要有一个学习摸索的过程。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教具是迎接科学技术知识的载体,要想吃透它就得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了解它的各种功能然后才能得心应手的使用它。

二、把握当今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主要关注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情感评价相对涉及太少。如今,《课标》中明确指出了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不太强调体能、知识记忆、单个技术水平、最终成绩的评价,强调对态度行为、社会适应、技术运用、过程和进步幅度的评价等等。

1、社会认识度 小学学校体育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家长及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和主观的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

2、课程开设度

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淤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的普遍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盂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场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3、家长支持度

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忽视了“身体第一”。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训练和作用。

4、学校领悟度

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我们应要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人们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耍,而没有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三、如何在课堂中合理应用自制教具

自制教具都是根据教学需要研制的,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制作的,它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很重要的使用价值。我结合自己在近几年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设计的几种自制教具谈几点经验。

1、体育教学中投掷轻物教材练习中,经常用到横绳,挪动拉横绳的标志杆,相当麻烦,我们体育组自己制作的铁底座,然后插上一个合适的标志杆,很稳当,不但可以用来投掷轻物使用,还可以用来挂很多漂亮的气球,让学生在课堂练习挥手臂鞭打动作,体会挥臂出手力度。

2、在二年级学生利用纸盒做跳跃练习时,老师确定目标是让学生双臂摆得大、双脚用力蹬把往上跳的动作体验出来。教师不再示范,而是每人发一个纸盒让他们动脑筋跳过去。先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特点跳过横放或竖放的纸盒,再可加两三只纸盒跳过,也可以小组交流讨论,用纸盒拼成图案越过。这一教学过程,显然提高了学生的练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合作交流等能力。

3、用矿泉水瓶或饮料瓶制作“自制保龄球”,教学生打保龄球,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校园内废弃的矿泉水瓶或者饮料瓶回收起来,并注满水或者沙子后拿到课堂上来作为体育活动的教具——“自制保龄球”。游戏前,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12人,游戏时,用篮球代替保龄球以组为单位,每人掷球一次,累计得分,一瓶一分,得分最多者获胜。

4、利用废弃广告条幅做“绑带”,开展阳光伙伴两人三足教学,将废弃的广告宣传条幅裁剪成若干小段,制作成绑腿所需要的绑带,让学生绑在腿上练习两人三足走、四人五足走等,并根据情况适时组织比赛,培养学生的合作奔跑能力。此项活动的特点,教具制作简单,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勇于拼搏的精神,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意境。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具与教学方法是休戚相关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使用某种教学方法,这时教具常常成为这种教学方法的强有力的“支持者”。“因材施教”、“教无定法”,教学中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同样,为使学生能达到“快速”的要求,采用小游戏“小小邮递员”。方法是将废报纸贴于胸前作为邮件,启发学生快速向前奔跑。学生为使不让“邮件”丢失肯定会拼命向前飞奔。这样的教法一定会比单纯的示范讲解或听节拍器练习的教学效果来得更好。

5、教育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倾向的强度,决定于可能获得一定的效果。学生的个性有差异,能力有大小,让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利用自制的教具,有所选择的操作,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自主发展策略就是要求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在一年级掷轻物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利用一张纸与学生一起制成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纸飞机。看谁“造”的“飞机”飞得远。这样做显然要比单纯地投海面球教学效果来得好。自制教具服务于教材内容策略就是让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相应地能适合于教材精神的教具,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

四、自制体育教具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教具所反映的知识一定要符合科学规律,哪怕是很浅的、启蒙性的知识内容都不应违反科学道理,这是自制教具的首要原则。

2.教育:自制的教具要符合教育方针、教育思想、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的要求,以及新课标的思想要求,不应该无的放失。3.简易:自制的教具要操作方便,便于练习,且很容易显效。

4.启发:自制的教具要有较强的直观性、趣味性、适合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

5.经济:尽可能减少经费和精力,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

6.安全:自制的教具要有安全保障,要考虑到在应用过程中是否可能出现学生的伤害事故。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身体、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巧妙运用自制教具进行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材内容游戏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动探究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努力做好“快乐体育”模式的教学,综合提高学生的各种体育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

【1】宋克林,周秀方.自制体育教具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中国教育》【2】2011版新课标

10.自制教具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

01511-28 周烨森

摘 要: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自制教具是一项重要活动。本文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对科学敏锐的洞察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能力、创新性的思维能力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制教具与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 自制教具 创新能力 培养

一、创新能力

随着新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而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倍受关注。学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是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人们希望学校教育能帮助学生养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使学生能创造性的应对未来的环境变化”。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贮存知识。其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离开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创新教育的实施往往会落入空谈,流于形式。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众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概括为对物理知识深刻的认知能力、对科学敏锐的洞察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能力、创新性的思维能力的综合体。其中深刻的认知能力是基础,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关键,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合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则是其重要的支柱。

二、自制教具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仪器是物理教学的“魔杖”,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必要物质条件,而教具制作便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在建国以来,我国一直提倡自制教具,广大教育工作者也积极研制和推广自制教具,并发表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从而使我国自制教具久盛不衰,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广大学生很好地领进了物理学的殿堂。现在随着世界对教育事业的不断关注和重视,实验教学条件已经有了极大的改观,在很多各种各样设计精巧,制作精良的现代教学仪器,还有丰富的实验教学软件可供教师使用。自制教具是不是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是否已经不在需要他来培养学学生的创新能力了呢? 对此请先看看当今世界中学物理教学自制教具(国外称低成本实验)的形势,就可以剖析出自制教具今后发展的趋势。现在欧美、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中学物理教学已将学生实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如德国的国民教育中物理课程(相当我国初中)共安排实验343个,其中除48个出于安全和技术设备等方面原因由教师演示外,其余295个实验均由学生完成(占总数的86.1%),目的就是为了极大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英国中学低年级物理教学也都以学生实验开路,他们每节课有2-3个学生实验。据英国对中学物理课的统计:低年级(11-14岁)学生实验占课时70-80%,高年级(15-16岁)占25-50%,目的还是为了极大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香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每个问题几乎都要由学生自己通过做实验进行认识;台湾省明文规定初中物理实验时间不得少于物理上课时间的二分之一,目的也是为了极大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国外考察归来的一些人员说: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物理实验室里,随处可以看到一些简单的自制教具,学生常用自己制作的教具做实验,进行学习,他们的教师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麦克斯韦也曾说过“实验的教育价值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自制的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从这里我们都可以明显地发现教具制作在当今物理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我国目前正在贯彻素质教育,开展“活动课”和加强“边学边实验”教学,这些教学活动需要大量器材,而这些器材又是多而杂,要全部靠学校来配备是不现实的,所以需要广泛发动广大师生来自制教具、学具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样既解决了燃眉之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自制教具与创新能力

1、自制教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独立性,进而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1)、我们用国际ICPE委员、著名物理教育专家,美国马里兰大学的Redish教授等设计的一份旨在探查学生对物理课程的认知期望的调查问卷先后对我国的351名大、中学生和86名初、高中青年物理教师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还与美国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我们的学生包括教师在对学习的理解上与物理教育专家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对问卷中的“自主性组”问题的回答上,不止是与物理教育专家,我们的学生和教师与美国的学生和教师也有较大差距。问卷中的“自主性组”包括6个问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查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主动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还是不加评价地相信权威资料(教师、课本等)”。我们调查的几个样本回答“同意/100同意不同意不同意”专家结果的百分比分别是:高中教师“47/35”,80初中教师“48/30”,四年级师范本科生“36/41”,高二60学生“43/30”,高三学生“29/38”。即我们的教师样本

40也只有不到50%的人与专家的观点一致,而美国同行的20这一比例为75%。

0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自主独立教师师范生高三高二性还很不够,这将成为妨碍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创新实际上就是自主性的展现。只有自主与创新的统一才能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进取型的人格精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利用自制教具,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2)、利用教具制作,以学生为主体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进行操作。例如:讲授“光的色散”时,可以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小实验,用玻璃杯盛满清水,放在通过窗上射入窗内的阳光下,可以在墙上呈现出色彩绚丽的光。例如:讲到平动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时,由于相互作用的两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引起接触处的形变不易观察,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改变,因而学生缺乏形象的感性认识,导致思维障碍,不利于概念的建立,若指导学生利用图2特制的长毛刷来做实验。就能把接触处的形变模拟出来来,并在空间上加以放大,从实验中就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开发新实验,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所讲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又很大的提高。自然而然,认知能力必然也就加强了,创新能力也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3、)麦克斯韦说过“实验的教育价值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自制的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在中学实验室里教学仪器数量有限,使用一般都强调要按步骤操作,如果非正常损坏,则要赔偿,甚至罚款。因此,学生普遍存在害怕心理,使用时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处于被动实验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压制。而自制教具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损坏了可以再制作,这是商品仪器无法比拟的,它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另外,学生通过自制的教具,能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如在“音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课后的小制作,小实验,就可以知道古代的编钟为什么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2、自制教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对科学的洞察能力。让我们做一个试验,假如对某个人施行催眠术,给他一种所谓消极的幻觉的暗示,那么他就会连眼前的人和物都看不到。如果我们的物理教学长期迷失在理论之中,变成这种“催眠术”的教育,那将多么可怕。也就是说,我们的物理教学决不能使学生陷入这种消极的幻觉状态中。物理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学生打开智慧的天窗,培养学生对科学敏锐的洞察能力,进而认识世界,使他们走上社会能够敏锐地观察到社会上的坏事,洞察出社会上的矛盾与缺陷。因此也就需要自制教具将物理教学从枯燥的理论中解放出来。

(1)、然而现在,不少地方,在物理学习中,一味地用考试的方法和分数奖惩的手段,使学生与物理习处于对立状态,其结果难于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喜爱物理学的人越来越少.这对物理教育工作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如何来扭转这种局面,使学生喜欢物理,钻研物理,精通物理,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如何解决呢?这就需要教具来帮我们架起通往物理世界的的桥梁。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取两个粗细差别不大的试管套起来,并在它们的间隙中倒进些水,当把两套着的试管忽而倒过来朝下时,学生会想到细试管要掉到地上,可是,细试管却徐徐上升,意外的结果有力地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如我在做液体沸点和气压关系的实验时作了改进, ,演示过程如下: ①在两只烧瓶里装上适量的水,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然后给左烧瓶加热,由于空气受热膨胀,左瓶中一部分空气通过导管流到右瓶里,使左瓶的气压减小,而右瓶气压增大,加热一段时间后,用夹子夹紧橡皮管。

②用酒精灯同时给左右烧瓶加热,直到水沸腾,读下左右温度计示数大约为94℃和105℃

③停止给右烧瓶加热, 松开橡皮管上的夹子,使右瓶里一部分气体流到左瓶里,此时,右烧瓶的水又会沸腾,而左烧瓶的水却停止沸腾。这充分说明了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该实验直观性、对比性强,器材简单易得,效果特别好。

(2)、例如,在讲述“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两支点燃的蜡烛,一高一低,欲用一只透明的可乐瓶制的罩子将它图3们罩起来,问哪一支蜡烛先熄灭?绝大多数学生回答:“低的先熄灭”.也有少数人说高的先熄灭,但说不清理由.为什么说低的先灭呢?学生回答,因为二氧化碳不助燃,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它将沉于下方,因此低的先熄灭.但实验的结果却是高的先熄灭.学生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似乎他们的论据是正确的,推证的逻辑也是正确的,为什么实验的结果却否定了这种判断呢?原来,他们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作为判断的论据,但却忽视了这一论据的条件,那就是必须保持相同温度,而实验中的二氧化碳是在燃烧中产生的,它的温度远比周围空气的温度高.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学生这种惊讶和不可思议的感受,将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提供他们对物理知识进行不断的学习的动力,使自身的洞察能力不断的得到增强。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教学的实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现象的例子是数不胜数的.正因为实验如此之“活”,学生的洞察能力才至关重要,只有具有良好的洞察能力,对于所获得的知识才不会僵死。

(3)、例如:初中物理教学中液体对容器底面压力问题历来是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相同底面的容器、相同质量的同种液体,由于容器形状不同,液体的深度不同,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力也不同,这个问题学生历来感到抽象不好理解,据了解有些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自制了“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演示器”, 整体装置如图:(尺寸单位mm)仪器所需材料及实验步骤:(1)、该仪器采用厚度为2-3mm无色有机玻璃板,尺寸见图所示,图中A处采用自行车的内胎1片。

(2)、实验步骤:A、安装好仪器各部件,用黄油涂在各抽板接口处,以防漏水。

B、把一定量的有色液体(可在水中注入少许的墨水)倒入容器内,指针即有一定数据(这数据大于一定液体的重量)。C、抽出两板N、N1,液体进入另一形状容器,指针指示另一数据(其值等于液体重量)。D、抽出另两抽板M、M1,液体则又进入另一形状容器,指针数据又一次变化(其值小于液体重量)。从本实验可以观察到,一定量液体对于底面积相同,形状不同的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力大小不同。其大小取决于液体到容器底部的垂直距离(即深度h),而与容器形状无关,且也与液体重量无关。直观形象地演示了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量,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演示器现象是非常的明显。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洞察能力,能够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积极地改进或自制各种实验教具,提升自身的科学的洞察能力,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物理科技人才。

历史上的各种发明创造,都是经过科学家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实验的基础上,研究总结出来的,只有在善于观察,具有很强的洞察能力的情况下,新的发明和创造才有可能不断产生。例如法拉第在1821年受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启发,敏锐意识到磁也应该能产生电。在这个洞察能力的帮助下,启动了创造性思维,选择了“磁生电”的创造性研究课题,进行了漫长艰苦的实验探索,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进而确立了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能力?俗话说的好:“要想知道葡萄是不是酸的,可以亲口尝一尝”,要想把物理现象认真观察好,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具来实践一下,初中物理课本上序言中说得好“我们一定要懂得:,只有通过细心观察物理现象和动手实验,才能真正掌握物理知识。” 因此可以说不做实验的物理教学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不做实验的教师是不负责任的教师,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学校是不合格的学校。我们要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培养起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坚持和学生不断的利用和改善自制教具进行教学。

3、自制教具可以使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能力

为了进一步说明自制教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还用美国的Hestenes等精心设计的在美国被广泛使用的“力的概念测试”问卷对我国的361名大、中学生和81名初、高中青年物理教师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访谈,并与美国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问卷中的题目大部分都很简单,与我国的传统试题相比没有一道难题,但大部分题目都有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而且同一个概念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出现。调查表明: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的总体表现欠佳,尤其是在一些需要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和情境相对陌生的题目上更是如此。通过访谈和比较我们还发现,美国的学生即便是错了,也往往能说出一番自己思考的依据来,而我们的许多学生都是凭感觉解答。

上述调查表明,学生在知识的创新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有很多学生还存在着死记硬背,动手能力差,知识迁移难想象力不够,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也将成为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实上知识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的。在知识应用的每个真实问题中,即便所涉及的概念、原理相同,这些概念原理的相互作用模式和背景也往往有其独特之处,知识的应用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针对具体情境的再创造。创新的关键不是知识的掌握,而是知识的功用性,即它被合理提取和组织以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以及对问题解决的过程、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价的能力。上述调查结果反映了学生这些能力的欠缺。因此在我国迫切需要发展自制教具来培养广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一件自制教具学具作品的完成,要经过构思、设计、选材、加工和调试等多个环节,并需要反复修改和试用,这是高师学生实践能力难得的锻炼机会;自制教具学具一般不是简单的仪器仿制,从立意、构思、设计到修改试用,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包含有创造性劳动,需要创造精神,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极为有利的。可以说自制教具学具更是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钱临照教授也曾说过:“在物理实验中,如果学生能自已设计一个新方法来阐明这个实验的物理概念,这个新设计的实验,不管如何粗糙,亦应当受到鼓励,因为其中有新思想在里面,表现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自制教具其实也是一种设计性实验,是一种水平较高,综合性较强,对素质要求较高的实验类型。它主要是按照原理从多角度,多侧面地设计多种实验方法或方案。又根据实验方案科学地编写实验步骤,以实验的要求,自行选用合适的仪器,并创造性地使用器材。对实验原理、实验装置进行综合的分析并对实验加以改进。所有环节的完成都需要学生充分地调动创造性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摆脱掉习惯性思维和传统观念的束缚,通过多方位,多角度思考,以达到理想的境地。在实验设计中要有一定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才能实施,一个实验也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法。例如:在初中物理的“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一章节中,课本中没有实验,学生对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上下底面的压强差”,没有形象认识。因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用有机玻璃自制了一个教具,如图。实验时,把水倒入筒内,开始时,水在筒的上层,木块不浮起,这时木块只受到水向下的压力。当水从漏水孔流入下层,到下层水刚满时,木块立即浮起。说明木块下表面受到了水的压力,且大于木块上表面的压力,合力向上,使木块浮起。为了实验操作时教具美观,实验现象明显,其中器材选用也要讲究。(有机玻璃筒:高以40cm,内直径以16cm为宜。塑料薄板:不透明且有颜色,厚度、边长适宜,中间挖有孔,周围挖几个漏水小孔,用胶把塑料板固定在距离底1/3筒高处。方木块:用密度较小的木头制成,六面要平,边长适宜。排气管:细玻璃管(或塑料管)内径适宜,下端固定在塑料板上,与下层相通,上端与管口齐平。)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就会遇到许多书本中所没有的问题,他们就会想尽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2)、自制教具可以是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从匀速转动的伞面边缘甩出的雨滴”,在空中做平抛运动,对于这一运动的水平位移,不少学生认为是雨滴甩落地面形成圆的半径。学生错误的原因在于他们因缺乏空间想像力而未形成正确的立体图象,因此,我们不妨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粗铁丝制成立体曲线模型,显示雨滴的运动轨迹及相关线段。如图所示。上下两个小圆相同,上圆表示雨伞边缘,下圆表示它在地面的投影。下面的同心大圆表示很多雨滴落地形成的圆。用铁丝制成雨滴下落的抛物线形,固定于相应位置,涂成红色。再固定相关线段,小圆半径、大圆半径及与小圆相切的弦,按图涂成不同颜色。通过这一立体模型,学生清楚地看到,雨滴下落轨迹抛物线的水平位移不是大圆半径,而是与小圆相切的大圆的弦的一半。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3)、自制教具是一种科学研究自制教具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要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巧妙构思,找材料(特别是代用品)进行加工试验,不断改进探索的过程。优秀自制教具很受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常被评为科研奖。有的优秀自制教具已被厂家采纳作为定型产品生产。如冲击摆实验器、平抛物体实验仪、气体定律实验器、压缩空气引火仪、可变内阻电池、光电效应实验仪等等。自制教具历来就是教学仪器研制、改进的源泉。我们提倡自制教具并不是说一切物理仪器都可以自制,有些基本物理仪器不易自制或不宜自制。如天平、刻度尺、量筒、电表、打点计时器、变阻器、低压电源、静电感应起电机等。据初步研究确定初中23种、高中35种仪器,需要集中财力有计划地逐步购置齐全,以保证广大中学顺利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其他部分一般都可以自制,以缓解经费不足的困境。

美国科学教育家赫德指出:“科学教育应与当代科学实践以及科学特质相协调”,当今科学实践的显著变化之一就是“人们对于建立新的理论和定律的努力减少了,今天人们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对人类福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这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是未来世界竞争的焦点和核心,因此美国的2061计划将“技术”单独突出,强调合理应用科学技术信息、工具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应用就是创新的过程,而教具就是学生的创新的过程,因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具制作就是学生运用新的方法把知识结构与其他图式结合起来产生新的联结和意义的过程。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改变传统的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而是使教学自上而下的展开。即首先呈现真实的整体性的问题,让学生与教师一起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所需要的新的知识技能,并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使创新能力得以不断提升。这样不但可以使物理教学成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真正形成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的体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具制作,走进物理教学的新时代。

虽然自制教具在这些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同行相比较,还很遥远,与我们教学改革的目标也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并且目前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概念即物理知识的获取过程还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在知识的应用上(不是指解标准化的题目,而是在新的情境下的综合运用)还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因此在进行物理教学中以上二者成了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利用教具这个良药加以医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知识观,要用自制教具武装我们的教学,要用教具来武装学生的头脑。

(1)、改变中学物理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增加自制教具的发展空间。主要目的是要学生领会自制教具学具在基础教育中的重大意义;使学生明确自制教具学具的基本要求,如:科学性、教育性、安全性、创造性、经济性等;向学生介绍自制教具学具的主要方法,如: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联想和移植创造法、替代法和模拟法。在此基础上,以课外作业形式要求学生就某一实验课题写出自制教具学具的立项报告,交任课教师审阅,并选出优秀者在课堂上进行讲评、讨论。

(2)、开放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自制教具学具的条件,通过由学生亲自制作的教具,提升教学质量。在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室中配置电工、钳工、焊接及玻璃加工等方面的工具设备,供学生课内外使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寓学于乐,利用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室的条件,制作教具。所用材料包罗万象,如:可乐瓶、易拉罐、泡沫塑料、乒乓球、气球、电子表、气体打火机、电灯泡、注射器等,实验内容涉及中学物理实验的各个方面。如辽宁省金县海滨中学原是一所物理教学仪器设备很差的城郊小型初中,但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仅用四年时间自制教具68套,计2642件,其中27套仪器在1983年荣获全国自制教具竞赛一等奖。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的成果,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初中物理实验,而且大幅度地增加了边学边实验,明显地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

(3)、用自制教具学具进行模拟试教,并组织自制教具学具展示与评奖。在实验课上,让学生用自制教具学具在其他学生模拟的教学环境中试教,并引导学生就教具学具的科学性、教育性、安全性、创造性及经济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每学年系上举办一次自制教具学具展览,邀请相关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评分,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我听说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条横幅上这样写道,它深刻地说明了“做”的重要性。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更要注重“做”的重要性。而自制教具便是物理教学中“做”的很好的载体,它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将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材料、物品甚至废弃品设计一些可行的实验,并且利用这些设计的实验与学生共同进行“主动·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物理知识之外,自然而然地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通过教师创新这“星星之火”可使学生的头脑——有创新潜能的火把燃烧,进而使教师的头脑——也有创新潜能的火把燃烧,以形成创新的“燎原之势”。这个“星星之火”就让它从我们身边的“自制教具”开始吧。

11.浅谈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物理;自制实验器材;创新思维;兴趣激发;能力提高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科目,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单纯的知识培养已经过渡到了对学生进行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能力的提升。在初中物理基础教育的教学中,自制教具是师生为了适应教学需要、改革教学方法而设计的形象化教学器具。如何充分发挥自制教具的作用,已成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对此进行了探索,认为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新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科学始于好奇。”中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引起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巧妙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求知的欲望,点燃创造的火花。自制教具正好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它不用像正规教具那样“正规”,可以不拘一格从身边寻找素材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并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激励他们主动探索、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

二、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

现行大纲中的知识点基本上只是强调了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而新的内容标准不仅注意了这一点,而且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因此,探究实质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这个思维的过程是模拟科学工作者进行科研的思维程序来进行的。这种思维程序也就是学生科学探究的程序步骤。这种思维程序有如下的各个要素组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实践表明,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操作自制教具进行实验,通过实践实验探究验证前人获得的科学结论,既可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讲到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知识点时,如玻璃在炽热的时候会从绝缘体变成导体,那么我们怎样来验证呢?学生通过思考,小组间制订计划并设计实验,把一块玻璃串联在电路中,用酒精灯加热。那么怎么说明玻璃已经从绝缘体变成了导体呢?再给它串联个灯泡,通过观察灯泡的明暗来判断玻璃的变化。学生水到渠成地想到了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再次体现了团队的力量。实验成功后,学生非常激动:原来真是这样的。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勤俭意识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孩子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尽其所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勤俭意识越来越淡薄。东西来得容易,他们就感到一切都无所谓,所以在对人、对事、对学习上的认识态度也出现了畸形。

现阶段,国家正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通过实验动手课,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节约不仅包括平时省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更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来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重视社会资源的利用。我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工业博览会等科学场所,让学生全方位地体验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以及现当代的科学创造,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21世纪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的世纪。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在新世纪建设的主力军。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强化创新思维,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自制教具能发掘教师和学生设计制作教具的潜力,提高师生进行探究实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自制教具通过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开辟一些新的设计思路,使自制教具多功能、小型化。

80年代以来,世界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不仅要看这个国家的经济,更要看该国各类高级人才的数量和水平。面对激烈的竞争,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尽快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头脑的开拓型人才。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如今,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現都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全体教师的适时引导、严格要求,靠科任老师在教学中用自己的优良作风长期地潜移默化。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每个物理教师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张道清,刘晓莹,杨茂杏.新课标下初中物理自制教具的探讨.物理教学探讨,2009(04).

[2]徐志鹏.谈自制教具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5B).

(作者单位 重庆江津区李市中学校)

12.自制教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篇十二

笔者在教学中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并制作了电动机的非纯电阻特性演示器,其构造极简单,就是用一只定值电阻与一个玩具电动机串联,但其巧妙之处就在于电阻与电动机内阻相等,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串联电路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并与纯电阻分压特性比较,从而得出电动机具有的非纯电阻特性如欧姆定律不适用于工作中的电动机的结论,以及其能量转化问题,如输出功率的求法等。在实际运用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的探究,再得出结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具设计

图1是教具的演示面板,一个定值电阻与玩具电动机 (内阻约1欧姆) 串联,定值电阻可用废旧的滑动变阻器上的电阻丝充当,但其电阻应严格与玩具电动机内阻相等,两块投影电压表分别测量定值电阻与玩具电动机两端电压,用3V直流电源供电。

二、探究过程

让学生观察面板上的器材,认识电路,回答电路组成。让学生操作如下:打开电源开关,这时由于电流较小且电机处于死点不会转动,电流流过电机线圈,由于线圈电阻的存在而产生压降,线圈的电阻即为电机的内阻,观察这时的两电压表示数相等,学生很容易从初中所学知识得到定值电阻与玩具电动机内阻相等。轻触电机轮子,让电机转动起来,这时,电动机两端的电压会高于电阻两端的电压即U机>U阻,学生会对这种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电机的电阻增大了吗?启发学生电机转动起来后线圈长短粗细没有变化,内阻未变,说明电压的变化并不是由线圈内阻变化引起。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如果按欧姆定律分析,电机的电压高则其电流大,而实际上电机与定值电阻串联在一起电流相等,也就是说由欧姆定律我们得出了与实际并不相符的结论,那么只能说明欧姆定律不再适用于工作中的电动机I≠U机/R。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由电功率P=UI,电机的功率应大于外电阻的功率,而又由电热功率P热=I2R可知,外电阻与内阻消耗功率相等,因此电机的功率大于其内阻消耗的热功率,就是说电机的功率与其自身的热功率存在差值,由于电机输出机械能,由能量守恒其差值恰为电机输出的机械功率,因而电动机输出的机械功率P出=U机I-I2R。

三、结束语

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改变了原有的由教师单纯讲解灌输为所有结论完全由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观察探究、教师的引导得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3.自制教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篇十三

设计意图 花儿的造型是低段学生特别喜爱的,特别美丽可爱。由此想到 利用废旧的红纸做一朵红花,再利用彩色的卡片写上声母和韵母来 做花瓣中的花蕊。随着花瓣的转动会出现不同的拼音,让学生在新 奇之余,快乐地学习拼音。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随意地更 换声韵母,进行新授或复习,可反复使用,操作非常方便。

1、利用废旧彩纸做相同的两朵花儿,重叠在一起。

2、在第一朵花的 5 片花瓣上各画两个方块,第一个方块的 4 个角 上各划 4 条线,可以随意插上生母,把第 2 个方块镂空。制作过程

3、把两朵花重叠在一起,根据镂空的方块的位置,在第 2 朵花上(附图)描下这个方块,在每一个方块的 4 个角上也各划 4 条线,可以随意 插上韵母。

14.自制教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篇十四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完成自制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的一般理论研究,包括自制教具在小学数学的应用与学生能力发展的关系;小学数学自制教具应用的现状及前景分析等等。

2.构建小学数学自制教具(学具)资源库。

3.促进教师们的学习和研究,创设基于师生交往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探索,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确定子课题研究任务,梳理各年级数学教材中需要制作教具的教材内容。

子课题设置:

(1)低年级数学教具(学具)制作的研究(2)中年级数学教具(学具)制作的研究(3)高年级数学教具(学具)制作的研究(4)小学数学教具(学具)制作材料的开发研究

(5)小学数学教具(学具)制作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2、整理学校已有的教学具,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带领学生开展教学具制作。

3、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的一般规律,在数学教学与学习中进行一系列的数学教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自己动手或参与制作学具的整个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研究。

三、研究重点、难点:

1、重点:

实施小学数学自制教具(学具)的研究与探讨,完成自制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的一般理论研究,自制教具在小学数学的应用与学生能力发展的关系;根据教材的内容,构建小学数学自制教具(学具)资源库。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探索,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2、难点:

自制教具的设计制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具有独创性、推理性、多向性、综合性,是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与教学经验结合起来的创造性活动。如何将整合已有教学具,制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教学具,且通过教学具的使用让学生乐学好学,并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本课题的难点所在。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课题研究初期培训阶段,通过学习大量的同类课题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组人员理论得到提高,保证课题研究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同时使之具有先进的支撑理念,加强理论指导;在确定模式的时候用文献法借鉴其他研究成果。

2、行动研究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对课题实施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不断总结、分析,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使研究工作更符合实际。随时调整研究思路和行动方法。在自制教具的研究过程中,边制作使用,边探索实践,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小学数学自制教学资源库。

四、今后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

1、第一阶段 2010.11 ——2011、2 ①召集课题组长和子课题负责人会议,制定、论证研究方案。②完善研究网络,进一步明确分工。

③组织学习课题方案和相关理论,定期组织研究教师开展活动。④确定各子课题组研究重点,落实研究课的开展。11月:低年级课题组实验课执教人:杨晓丽、王正芬。

高年级课题组实验课执教人:倪旻 12月:中年级课题组实验课执教人:周海斌 1月:小结阶段教研情况,撰写研究总结。

因为学校整合,本课题负责人与参与人员都有了变动,重新补充如下。课题组成员分工: ①课题专家组成员:

孙青桂:市电教馆 印 鑫:泰州实验学校校长 ②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张所滨、陈卫萍

组员:陈德华、李晓兰、倪旻、吴金芳、王晓静、金月华、谭彩琴、杨小丽、王正芬、张燕、王莹、高爱萍、王海燕、周海斌、周玲、薛善珠、刘燕、张娟、袁满

③子课题组负责人:

低年级数学教具(学具)制作的研究 组长:李晓兰 中年级数学教具(学具)制作的研究 组长:周海斌 高年级数学教具(学具)制作的研究

组长:倪旻 小学数学教具(学具)制作材料的开发研究 组长:吴金芳

小学数学教具(学具)制作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组长:王晓静 第二阶段2011.2-2011.6 2月份:

①制定新学期课题工作计划。落实子课题工作重点,研究课负责人。②召开课题组会议,布置落实新学期课题工作要点。3~4月份:

③进行教学实验,制作数学教具学具。

④课题负责人及领导成员组织检查和督促,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5月份

⑤继续进行教具、学具的制作研究。开展教学实验。⑥开展教具、学具的制作评比活动。⑦开展课堂教学竞赛。6月份

⑧搜集本学期课题研究资料;

⑨进行阶段小结和调整,召开课题阶段性小结会议。

⑩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召开中期汇报会,进行经验交流。第三阶段2011.8-2012、8 ①总结研究工作,评选研究优秀成果。②做好结题工作,汇编课题研究成果。③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④展示和推广应用课题研究的成果。

《小学数学自制教具(学具)的研究与探讨》课题组

15.自制教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篇十五

教具一:可伸缩的橡皮棒

设计思路:由于跳箱的体积较大, 会给初学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如果能够在体积较小的山羊上添加一些辅助器材, 就能够让学生较好地完成从跳山羊到跳箱的过渡性学习。

制作方法:如图1所示, 可取两根塑料软管 (一根较粗、一根较细) , 并分别用彩带将软管缠绕好, 最后把细的软管穿进较粗的软管, 以便在使用时根据学生的动作完成情况调整软管的长度。

使用方法:如图2所示, 在山羊的两侧绑上两根细绳, 注意要绑紧;然后, 将伸缩橡皮棒穿过两根细绳, 高度与山羊的箱面水平, 并固定于山羊上, 根据学生的动作完成情况将橡皮棒拉长到适宜长度即可, 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山羊箱面的前后固定两根伸缩橡皮棒。

作用:促使学生跳箱时做到分腿大、分腿直, 让学生克服恐惧、胆怯、犹豫的心理, 逐步增强过横箱的信心。

教具二:泡泡垫

设计思路:在跳箱学习的过程中, 如果能够利用一些辅助教具帮助学生提高支撑点完成越箱, 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制作方法:如图3所示, 取两块海绵垫、一块木板, 且要求海绵垫和木板的大小相同 (45厘米×32厘米) ;将木板放在两块海面垫中间, 然后用彩色布料包好缝合。注意事项:布料最好选择摩擦力较大的面料, 这样比较容易固定;泡泡垫整体厚度以3~5厘米为宜。

使用方法:如图4所示, 将泡泡垫用封箱带固定在跳箱的推手位置。固定好后, 要用手试推几次, 确定固定牢靠, 以确保学生练习时的安全。

16.自制教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篇十六

关键词 直观教具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B

直观教具是指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的实物、模型、图表等教学用具。《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探究性学习,以便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正确使用直观教具,教师的讲解才能生动、直观、形象、切实,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形成明确的概念,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下面以“自制DNA分子结构的磁板模型”的教具在DNA分子结构和复制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为例,概述自制直观教具在新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效果。

1 自制DNA分子结构的磁板模型

1.1 模型制作材料与工具

(1)材料:铁丝(直径1 mm)10 m,白报纸3张,圆形橡皮擦20块(直径2.5 cm),透明胶带,强力磁钉20颗。

(2)工具:剪刀,小刀,刻度尺,手钳,记号笔。

1.2 制作步骤

(1)白报纸裁剪为5 cm,宽的纸条,折叠为正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共20个;

(2)白报纸裁剪为3 cm宽的纸条,折叠为长方形纸块,代表含氮碱基,共20个;

(3)用圆形橡皮擦代表磷酸分子;

(4)准备20 cm长的铁丝20根;

(5)用铁丝将圆形橡皮擦(磷酸分子)、五边形纸块(脱氧核糖)、正方形纸块(含氮碱基),按照脱氧核苷酸的结构串联起来,用记号笔标记出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A、T、G、C各5个);

(6)将磁钉嵌入五边形纸块(脱氧核糖)中,并用胶布封贴好;

(7)准备10cm长的铁丝22根,代表连接脱氧核苷酸的磷酸二酯键。

这样就制作出20个脱氧核苷酸的磁版模型。可以在黑板上演示一个具有10对碱基对的DNA双链平面结构,如图1所示。

1.3 教具主要功能

本作品主要用于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教学,通过本作品形象具体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以下知识:

(1)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的分子组成;

(2)脱氧核苷酸链的形成过程;

(3)DNA双链的形成方式(反向平行);

(4)含氮碱基的种类、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及数量关系。

1.4 教具主要特点

(1)本作品属于磁板教具,便于在黑板上摆放,在教学过程中省去画图例这一繁杂过程,节约课堂时间,方便教学;

(2)使用方便,有助于学生亲手操作;

(3)制作材料常见易得,方法简单;

(4)成本低廉,本作品共花人民币10元;

(5)可以拆卸,方便携带。

1.5 模型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

本节内容为2课时。第一课时讲DNA分子的结构,第二课时讲DNA分子的复制。本自制直观模型主要用于讲解DNA分子结构,帮助学生构建DNA的感性认知,在脑海中构建出DNA分子的直观结构和特点。为学生下一步对DNA分子复制过程的知识构建做铺垫。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做简短引言后,设置以下问题情境:

(1)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基本单位的化学构成有什么特点?

(3)这些基本单位最终如何构成DNA分子?

(4)DNA分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然后由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归纳,由小组选出代表回答以上问题,并且各小组相互补充。教师首先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框架有了基本认识。为了更进一步巩固对DNA分子结构的认知,教师对小组代表的回答做出评价后,拿出DNA分子结构的磁板模型,再选一名学生到黑板上一边讲解一边搭建DNA的平面模型。这样层层深入直观地展示出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的化学结构特点、脱氧核苷酸链的形成过程以及DNA分子双链的形成方式和结构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以及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做出评价,加以归纳补充做出本课的知识总结。

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都很高,能非常主动地参与互动和讨论,从实际教学效果(课后作业情况等)来看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全班讨论,特别是学生代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控制课堂秩序,避免部分学生因观点、认知差异造成争论而过度喧哗或者小组代表发表意见或者讲解时其他学生冷场不听或不予互动。因此课堂前教师要全方位考虑各种突发的意外事件,设想出解决措施等,否则就会因为控制不好课堂而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环节和目标。

2 教学实例总结

在本教学实例对于直观教具的使用主要给笔者如下几点感悟。

2.1 直观教具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

由于课本知识呈现方式比较传统、死板,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从而降低其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也就减少了对知识渴求愿望,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就要大胆的改变课本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直观教具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知识呈现载体,因为直观教具能直观形象的展现事物特点,化抽象为具体。根据与学生的交谈和教学经历来看,学生对于教具是十分喜欢和渴望的。为此直观教具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先要造成学生渴望教具出现的心理,以便教具出现后能吸引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维。因此,演示教具前应有简短的引言,努力激发学生想看、想弄清楚某些问题的欲望。然后再展示利用教具讲解演示,是学生轻松理解掌握相应知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为难情绪。

2.2 直观教具的使用策略

直观教具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并不是使用了教具就可以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使用的时机、方法以及教具的选择都会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具使用的适合时机必须设计好,及时准确地把直观教具演示给学生看,才会收到良好效果,如果学生过早看到教具,在使用时就学生也就失去了新鲜感,达不到吸引学生的效果。例如笔者在第一个班使用DNA分子模型时,课前叫科代表就拿到教室里去了,结果很多学生课前就看到了,在教学环节使用中明显发现大部分学生注意力并不是很集中,并未有新鲜感。所以在第二个班使用时,笔者就装在盒子里自己拿到教室里,在需要使用时才打开盒子拿出来,学生新奇感大大增加,较好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趣味。直观教具在教学中一般作为说明材料,教师指着各种教具说明它们的形态、结构等,教具对教师的语言起证实、具体化和形象化作用,例如本课案中DNA分子的磁板模型。直观教具也可作为观察和探索的材料教师运用教具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并得出结论。在使用时教师还要加以讲解,补充完善,将知识构架完整。在教具选择上要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教学设计需要来确定教具的种类和使用对象,对于难的知识点,教具一般由老师来具体使用,简单的可以由学生动手操作使用。

总之直观教具在教学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增加了相应知识的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感官认识,提高对相应知识的感应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当然自制教具是一个繁杂,不断改进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制作和使用上要不断更新观念,持之以恒,努力制作出一些受学生喜欢、老师爱用的一些经典教具。

参考文献:

[1]杨翠芬 生物教具的使用[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1,(6)

[2]陈素琴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使用教具与学具[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

[3]苏红梅 “DNA分子结构”一节的教材分析[J],中学理科(综合版),2007,(7)

[4]王丽娟,“DNA分子的结构”一节的教学设计[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9)

上一篇:微信在警务工作中的应用下一篇:新家长会发言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