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原因和危害(精选8篇)
1.骨质疏松的原因和危害 篇一
孩子偏食挑食的原因和危害
偏食挑食的现象在幼儿中比较普遍,有的孩子见到喜欢吃的食物一次能吃很多,对不爱吃的食物一口也不尝,饥一顿饱一顿,不仅营养素摄入不均衡,而且有损于胃肠道的健康。对只爱吃肉不爱吃蔬菜的孩子来说,摄入的维生素和纤维素太少,容易造成维生素的缺乏,纤维素太少则肠蠕动减慢,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出现便秘。鱼、肉、乳、蛋类等动物性食品属酸性食物,长期多食会打乱身体内环境。正常的体液应该是偏碱性的,体液偏酸时身体抵抗力会下降,易患疾病,体液偏酸还会使孩子的性情变得敏感、暴躁,性格比较倔强。只吃素食不爱吃肉的孩子则缺乏生长发育必需的蛋白质和脂肪,往往体格发育欠佳,体质偏弱,身材矮小,消瘦,抵抗力差。
孩子偏食挑食的原因多种多样,绝大部分和家庭环境有关。婴幼儿对食物一般没有太多的选择,家庭给什么就吃什么,所以偏食大多是由后天因素造成的。孩子1岁以后,受周围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再加上自己从饮食中得来的经验,开始对食物进行选择。孩子的饮食习惯受妈妈的影响最大,母亲偏爱与厌恶某类食物,孩子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同样的态度,因为母亲自己不喜欢吃某种食物,家里也就很少买,这样使孩子品尝这种食物的机会减少,对这种食物喜欢的程度就降低了。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的挑食一昧迁就,时间长了也会使孩子形成偏食的习惯。还有的家长用孩子爱吃的食物诱导孩子多吃,也是容易导致孩子偏食的原因。有的家长经常在亲戚朋友面前数落孩子偏食挑食的行为,本意可能是借机教育孩子,但这样做却容易使孩子更加厌恶那些原本不喜欢的食物。
偏食挑食对孩子健康的危害很大,也影响到孩子未来的饮食习惯和健康,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以身作则,让孩子从小接触各种食物,养成不偏食的好习惯。
2.骨质疏松的原因和危害 篇二
1 裂缝产生的原因
1.1 设计与实际桥梁使用状况的偏差
目前设计多采用Ago、Engser、桥梁博士三个软件, 其计算模型与桥梁实际状况有微小的出入, 如温度、T度的假定与实际有微小误差, 其计算模型的假设是导致裂缝的产生原因之一。
1.2 砼结构本身固有的特性
砼在拌合、浇筑、养生、使用中由于干缩、徐变、温度应力、温度差、位移、变形不协调、畸变, 超静定结构的次应力, 都有可能因上述因素而发生裂缝。这些裂缝, 一般为非受力裂缝, 即自应力产生的裂缝。
1.3 施工方面的原因
桥梁上部结构箱梁在施工过程中, 支架、预应力、保护层控制等因素也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箱梁在施工中, 采用满堂支架时地基承载力不足;采用管桩基础时, 管桩周摩阻力不足;柱桩的持力层承载力不足;承重架的永久变形没有消除;承重架的主要杆件 (如立杆) 容许承载力不够, 构造措施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对施工过程出现的问题全程跟踪监测;上述各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引起现浇箱梁产生裂缝。
箱梁施工时每个施工环节应严格要求, 如:普通钢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波纹管定位钢筋是否准确, 如不准确将导致预应力钢束位置不准确, 进而使某些截面成为非全截面预应力, 出现主拉应力过大而不符合设计要求;真空压浆设备的使用功能如何;箱梁砼分两次浇筑, 两次间隔时间越长, 新、旧预应力砼收缩变形越不协调, 越不协调则越容易产生裂缝, 砼二次浇筑间隔时间应严格控制;箱室内、外温度差超过10度时, 温差应力超过砼的设计拉应力时产生裂缝, 裂缝一般深度为1-2mm, 在保护层厚度范围;其他引起裂缝的因素如:施工过程预应力筋是否松弛或断丝;锚下张拉力是否控制准确;锚夹具、连接器喇叭口安装是否到位;锚固区砼是否密实, 是否设置锚下加强钢筋, 没有设置加强钢筋引起的裂缝, 多发生在连续刚构的底板或弯道桥腹板的外侧处。千斤顶, 油压表是否定期做配套检验, 锚下张拉力及钢束伸长量是否准确;砼强度、水灰比及含砂率, 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碱集料反应是否严重;保护层的厚度是否过薄或过厚;养护工作不到位, 使砼表面失水太快, 普通砼的体积稳定性 (相对于高性能砼而言) 都可能引起裂缝的发生。
具体工程建设和使用中, 由于情况千差万别, 产生裂缝后, 需要分析具体情况, 才能找准裂缝产生原因。
1.4 实际工程案例
1) 某跨径为46m+90m+46m三向预应力连续刚构桥, 在未成桥之前桥台出现裂缝, 经现场调查裂缝发生在桥台台身与承台的交界附近, 在台身前缘呈水平状, 横向贯通, 台身后缘未出现裂缝, 桥台与翼墙的交界处发现45°的斜裂缝。我们对裂缝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后认为裂缝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 上部结构的梁端与台身前墙未按设计要求留足间隙, 成桥前全桥伸缩缝处填满建筑垃圾, 高温季节, 上部结构产生膨胀, 使上部结构挤压台身, 对前墙产生水平推力。
(2) 上部结构按设计有2.0%的下坡, 因未成桥上部结构的自重产生的水平分力不被支座吸收, 而对前墙产生水平推力。
(3) 裂缝产生时, 桥台背后填土高度为台身高度的1/3, 台背填土的土压力不足以抵消台身的水平推力。
该桥通车验收前, 请某家具备资质的队伍对裂缝做注浆补强处理, 现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 某桥为3跨 (30m+40m+30m) 连续梁桥, 上部结构为预应力砼单箱单室箱梁。施工采用满堂式支架, 砼分两次浇筑。施工后箱室内发现在腹板处产生裂缝, 裂缝宽度普遍在2mm以内, 长度40-50cm, 深度2-3cm, 也有个别裂缝贯通腹板截面, 较为严重。
经调查分析, 该桥产生裂缝并非单一原因, 而是几个不利因素综合产生的。
(1) 砼二次浇筑间隔时间太长, 变形不协调。
(2) 波形管定位钢筋不准确, 导致预应力束位置不准确, 使某些截面出现过大的主拉应力。
(3) 养生不到位, 失水过快, 水灰比偏大, 含砂率大于设计要求, 体积不稳定导致出现干缩裂缝。
(4) 处治措施
(1) 对腹板、横隔梁等位置小于0.2mm宽, 深度1-2mm的裂缝采用环氧胶涂刷封闭, 保护钢筋不锈蚀。
(2) 对大于0.2mm宽, 深度1-2mm的裂缝, 用改性甲凝注浆补强。
(3) 对宽度更大, 深度更深, 甚至截面裂通的裂缝请原设计院做补强设计。
(4) 埋设墩台沉降观测点及上部结构挠度观测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观测, 挠度应控制<L/600 (L为计算跨径) 。观测点已于2006年3月埋设, 经多次观测墩台为0沉降, 挠度值及挠度曲线正常。
(5) 底板出现分布钢筋锈迹, 说明保护层厚度不够 (设计为净2.5cm) , 视今后变化情况处治。
该桥至今使用正常。
3) 某桥 (85m+138m+85m) 三向预应力连续刚构体系, 单箱双室主梁, 挂篮悬浇法施工, 成桥时检查发现在138m主跨箱室内顶板与腹板交界处发现有裂缝, 顶底板未发现有裂缝, 裂缝平均间距2m一条, 宽为0.2mm以内, 深度1-2mm, 长度约50-70cm不等, 经专家组鉴定, 该裂缝对结构安全没有影响, 以环氧胶浆涂刷裂缝, 封闭裂缝即可, 并定期检查裂缝是否有发展。
该桥0﹟块、1﹟块采用支架现浇施工, 2﹟、3﹟块为挂篮现浇施工, 当施工到4﹟、5﹟块时0﹟块底板、1﹟、2﹟、3﹟块底板出现不规则裂缝, 经分析并结合实践经验, 是由于变形不协调引起的裂缝, 该裂缝成桥后会自行愈合。不出所料, 成桥之后, 0﹟块、1﹟、2﹟、3﹟块底板裂缝自行愈合, 未做任何补强处理, 只用基本同颜色的水泥胶浆美化其外观。
2 砼裂缝的危害性
裂缝产生了, 砼构件的有效断面必然减小削弱, 导致其抗弯刚度、抗剪强度有所降低, 加速了徐变, 加大预应力损失, 导致挠度下垂, 进而影响承载力并缩短使用寿命。大气中的水分子通过裂缝可以使钢筋锈蚀, 缩小钢筋的有效截面积, 预应力钢筋锈蚀后, 又增大预应力损失, 大大缩短桥梁使用寿命。裂缝产生后一般必须处治, 严重的必须补强 (应做补强设计) , 补强还不能解决问题的要推倒重来。裂缝影响外观, 视觉上有不安全感。
按2004年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设计规范的条文说明:结构按极限状态设计需要有一个确定的设计基准期。例如汽车荷载随机过程的统计分析表明, 当设计基准期取为100年时, 可避免荷载取值出现过大的波动。对今后桥涵荷载是有利的, 国际上一些先进国家的桥梁设计基准期多为80-120年, 我国规定为100年, 为荷载概率的适中区域, 它的可靠度必须在正常设计, 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养护的条件下才能得到保证。
综上所述, 分析了裂缝产生的普遍性原因及对结构带来的危害性, 并列举三个工程裂缝实例, 采取不同的处治方案、方法。为了确保桥梁设计基准期100年目标的实现, 我们在设计、施工、养护、管理中对砼裂缝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减少裂缝发生, 及时处置裂缝, 确保桥梁结构安全。
参考文献
[1]席先华, 高云峰, 杨忠胜.试论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J].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08 (04) ,
[2]张明朝.浅谈公路桥梁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与处理方法[J].华章, 2009 (06) .
[3]张锋, 李军阳.混凝土桥梁裂缝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J].才智, 2011 (17) .
[4]杨玉光.从设计施工阶段分析桥梁建设中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9 (06) .
[5]张爱民, 李建志.浅谈桥梁混凝土冬季施工措施的应用[J].科技传播, 2010 (Z1) .
[6]李志鹏.浅谈桥梁混凝土的浇筑[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1 (02) .
[7]李成湘.桥梁混凝土施中的几项新技术应用[J].哈尔滨铁道科技, 1992 (02) .
3.骨质疏松的原因和危害 篇三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它除了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足坏疽等慢性并发症以外,还常伴有骨质疏松症。据统计,大约有1/2~2/3的糖尿病患者都伴有“骨密度减低”的情况,其中有近1/3的此类患者可被诊断为患有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的最大危害是容易使人发生骨折。在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发生髋骨或股骨颈骨折的几率比没有患糖尿病的同龄人高2~6倍。而发生髋部骨折的老年人将有15%-20%的人在一年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在存活下来的人中也有50%以上的人会因为留有残疾而影响正常的生活。这一点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那么,糖尿病患者是怎样并发骨质疏松症的及如何对该病进行防治呢?
一、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比健康人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糖尿病患者不仅可以通过尿液排出大量的葡萄糖,还有大量的钙、磷等矿物质也会从尿中流失,加之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地控制饮食,所以此时该病患者若不注意钙的补充,则容易导致缺钙。而低血钙又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使患者的甲状旁腺素(PTH)分泌增多,而这种甲状旁腺素可刺激破骨细胞,导致骨质脱钙及骨质疏松。
2,成骨细胞表面有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可调节成骨细胞的生理功能。由于糖尿病患者的体内都绝对或相对地缺乏胰岛素,所以其成骨细胞的功能也会减弱。另外,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还会使骨胶原蛋白的合成不足,使骨基质减少,导致骨骼中钙的沉积,从而可加重骨质疏松。
3,糖尿病患者并发肾功能损害时,其肾脏内的la-羟化酶的数量及活性也会降低,这会使其体内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减少,从而会影响其肠道对钙的吸收。
4,许多糖尿病患者都会并发性腺功能减退,而性激素(如雌激素、睾酮等)的缺乏又会加重其骨质疏松。
5,糖尿病患者合并微血管及神经病变时,会使其骨骼的营养供给受到影响,从而可使其出现骨骼营养障碍和骨质疏松。
二、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低和骨组织的微结构遭到破坏,致使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兼有糖尿病及骨质疏松症两方面的特点,即在骨质疏松症的早期,患者常无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逐渐出现腰背及髋部骨痛、小腿抽筋、腰弯背驼、身材变矮等情况。严重者在稍遇外力时(如咳嗽、打喷嚏、弯腰、负重、下楼梯、挤压、跌倒等)即可发生骨折,而且骨折后愈合很慢。糖尿病患者发生骨折的部位以腰椎、髋部及腕部等处最为多见。
三、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当糖尿病患者伴有腰背疼痛、乏力、驼背、身材变矮甚至骨折等临床症状,同时伴有尿钙升高(大于200毫克/24小时)时,则提示其可能患有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若经过骨密度仪(或x线)的检查证明患者的骨量减少则更能明确诊断。
通常,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做出诊断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钙水平通常不低。这是因为当患者由于尿钙流失而导致血钙下降时,会刺激其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从而可促使骨钙入血。②进行骨密度测量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手段。但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为患者做X线检查也不失为一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好方法。只是通过做×线检查只能明确患者是否发生了骨质疏松,却不能判断其骨质疏松的程度;而且该方法也不够灵敏,一般只有当患者的骨量丢失30%以上时,在X光片上才会有所表现。所以,经X线检查其骨量正常的患者,并不能完全排除患有骨质疏松症。
四、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要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要积极地治疗糖尿病:积极而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是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关键。一切单纯针对骨质疏松症而未对糖代谢进行有效控制的治疗方法都是不可取的。鉴于胰岛素在骨代谢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尽可能地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2,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①吸烟、酗酒、大量地饮用咖啡或浓茶均能促使患者尿钙的排泄量增加,导致其骨钙溶出,骨量降低,从而易使其发生骨质疏松症。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纠正上述不良的生活方式。②糖尿病患者既要合理地控制饮食,又要保证营养的均衡,因为过度地控制饮食会导致其体内钙、磷、镁等矿物质的摄入不足。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每日钙的摄入量不应低于1000毫克,每天可喝1~2袋牛奶,以增加钙的摄入,同时还要适当地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以利于钙的吸收。③要积极地参加运动,可经常进行慢跑、步行、爬楼梯、打太极拳等项目的运动,以利于强健骨骼,提高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4.关于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危害解析 篇四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由于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变暖的几大原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低地被淹: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2)海岸被冲蚀
(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5.骨质疏松原因的探讨 篇五
鈣質與蛋白質的鬥爭(太重要,務必看)
原來蛋白質過量才是骨質疏鬆症的原凶 談骨質疏鬆症_鈣質與蛋白質的鬥爭(重要!)
岳母已經七十多歲了,平常非常注重身體的保養,每天清晨除了運動二小時外,飲食方面更力求均衡,尤其牛奶必定「不少於三大杯」,以攝取豐富的鈣質,她心想,這樣縝密的飲食習慣,骨質疏鬆症絕對與我無緣。
可是,她到馬來西亞旅遊,第二天一個不小心踩空,左小腿斷得碎碎的,返國住了二個月的院,醫生證實:骨質非常脆弱,有「嚴重」疏鬆症。
像這樣的例子,社會上比比皆是。
大家的觀念總以為每天只要我多喝牛奶,吃小魚干、燉排骨湯等含豐富鈣質食物,就不會發生骨質疏鬆症,其實是一知半解。
「乳品委員會」給國人的建議量是每日攝取含鈣量1000毫克最適合,但奇怪的是,住在非洲仍過著幾近原始生活的班圖婦女,每日只攝取350毫克鈣質,竟不曾有骨質疏鬆症發生。
反觀世界上每日攝取含鈣量最高的愛斯基摩土著,每天都吃魚,含鈣量達2000毫克,是正常值的二倍,卻是世界上疏鬆症最嚴重的地方。
而美國、英國乳品消耗量最多的國家,疏鬆症也最普遍,道理到底在那裡?
原來疏鬆症的發生不在於你攝取的鈣夠不夠,鈣質量的多少並不會影響你得疏鬆症,關鍵在你能不能「保持」鈣質不被流失。那麼鈣質為什麼會流失呢?因為國人嗜吃「肉、奶、蛋」等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身體內蛋白質太多會造成「酸性」體質,人體一旦酸質化,身體為了維持平衡,自然而然它會自「骨骼」中提取鈣質來中和酸性,成為微鹼狀態,試想,一個人經年累月被抽鈣質來中和,骨骼中的鈣質每天流失,怎麼不造成疏鬆症呢?
因此,元凶是「蛋白質過量」,流失了鈣質,而非鈣質吃得不夠。
那麼檢驗一下,我們每日飲食蛋白質真的過量嗎?根據國科會的建議,人體正常的蛋白質量,以體重 60公斤的女人為例,每天只需45公克就夠了(男人約需50公克),以純素食的人而言,輕易就可得到57公克,何況肉食主義者,隨便一塊肉、一個蛋就過量了。
牛奶的含鈣量固然很高,可是蛋白質更高,所以牛奶喝越多的人鈣質流失更多,加上「肉、蛋」是高蛋白質食物,骨質疏鬆症不發生才怪,所以不要怪鈣質攝取夠不夠,正常飲食鈣質一定夠,鈣質多或少不會造成疏鬆症,蛋白質過量才是元凶。
6.赤潮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篇六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二、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赤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三、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7.骨质疏松的原因和危害 篇七
一、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量低下 (骨矿含量的下降) , 骨微结构破坏, 导致骨骼脆性增加, 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
2001年美国NIH对骨质疏松症的概念做了修订, 定义为一种以骨强度降低致使机体罹患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所谓骨强度, 就是骨骼的抗骨折的能力, 反映骨密度与骨质量的总和。
二、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骨质疏松症导致骨骼受力不均, 或骨质脆弱、机体产生修复性反应而形成骨刺, 这种骨质成份异常分布的结果, 也会引起椎间盘突出, 骨质疏松症最终的结局是容易发生骨折、骨坏死、常见骨折部位有脊柱、腕部和髋部。其中脊柱的每个椎体都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可产生骨痛、驼背、身材变矮、而且往往还会引起继发性并发症。上海医学会骨质疏松学会主任委员、华东医院教授朱汉民提出如此警示:骨质疏松会使椎体骨畸形, 腹部受压, 引发胃肠道疾病;骨质疏松症也会使脊柱骨脆弱, 卧床不起, 引发肺部感。老年人骨折以后生活质量将急剧下降。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危害老年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它引起剧烈疼痛, 甚至致残、致死。病人生活质量下降、心理负担重, 给家庭、给社会也带来很大的负担。随着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 骨质疏松性骨折也日趋严重, 应引起我们广大中老年人的重视。
三、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防治骨质疏松降低骨折危险的策略, 包括:
(一) 基础措施
1、调整生活方式, 主要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戒烟、少饮酒、少喝咖啡和碳酸饮料, 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 营养适当, 保证摄入充足的钙和蛋白质, 晒太阳适当, 特别是运动, 老年人适当的负重运动如走路, 有利于骨骼代谢。
2、适当补充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如钙、维生素D。2002年《中国居民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每日钙摄入量为388.8mg, 其中城市438.6mg, 农村369.6mg。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日钙摄入量为800~1000mg, 孕妇或老年人要求更高, 为1200mg。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关于钙剂在骨质疏松症防治中的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中指出, 钙剂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元素钙含量高;钙源安全性和可靠性高;有充足的临床研究证据;服用方便;性价比高。
我国居民钙摄入远远不足, 应该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尤其是老年人。
3、预防跌倒, 减少骨折。
(二) 药物治疗
对于骨量低下甚至骨质疏松者, 在采用基础措施的基础上, 应同时选用药物治疗 (在专科医生指导下) 包括:
1、钙。单纯补钙可以增加骨密度, 尤其在补钙初期的1-2年内, 能使骨密度增加1-2%, 但要长期坚持。
《骨质疏松症和骨矿盐疾病诊疗指南》中指出绝经后妇女钙使用的推荐量为1000~1200mg/日 (元素钙) , 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得的钙约400mg, 故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500mg~600mg。
2、维生素D。饮食中维生素不足普遍存在, 2/3的髋部骨折患者维生素D缺乏, 老年人可能存在日照不够, 补充维生素D能增加肌肉的强度、降低摔倒的危险。补充维生素D尤其是补充活性维生素D, 可以增加骨密度, 预防椎体骨折。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补充维生素D的推荐剂量为400-800IU (10-20μg) /d。
3、雌激素。雌激素或雌孕激素补充疗法 (ERT或HRT) 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有效手段, 能有效预防绝经后骨量的丢失, 预防椎体的骨折和非椎体的骨折, 但是仅限于绝经早期即小于60岁使用。应用雌激素时, 患者和医务人员均应了解其利弊。
4、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是预防和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有效药物。雷洛昔芬 (raloxifene) 是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能明显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率。
5、双膦酸盐类。适用于防治各种骨质疏松症, 各类双膦酸盐制剂对骨的作用大致类似。典型的代表药物是阿仑膦酸盐。
6、降钙素。降钙素是具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内源性多肽, 能有效增加骨密度, 改善骨质量, 预防脊椎骨折, 并有可能预防非脊椎骨折, 快速有效缓解骨痛。
7、氟化物。
8、甲状旁腺激素 (PTH) 。
(三)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处理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处理, 不仅包括手术, 术后止痛, 促进骨骼愈合等措施,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降低死亡率, 制订长期治疗策略, 预防跌倒及再次骨折。
参考文献
8.骨质疏松的原因和危害 篇八
关键词:会计信息;危害;原因;对策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1)给各方利益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是造成企业亏损的一大重要因素。从本质上讲,会计信息失真和经济利益分配不均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企业在利益的诱惑之下,对正常收入进行隐瞒,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的時候,可能会将实际数额调低,同理,如果企业意图夸大经营业绩,同样会对会计信息进行扭曲;(2)失真的会计信息会传递错误的信息,从而给经济行为造成误导性影响。从微观角度分析,包括融资、投资、计划、利益分配决策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均受到会计信息的影响,从宏观角度分析,失真的会计信息还会对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误导性影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化社会经济矛盾;(3)失真的会计信息会给国家财政法纪的权威性造成不利影响。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对国家财经法纪的执行受到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财经法纪的执行力度及威严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1.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会计管理机制不完善。当前我国的会计管理中存在一系列的漏洞和不足,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管理的重点依旧集中于政府部门,人事管理制度没有实现真正的市场化,从而影响了人员流动,会计人员在履行自身职责的过程中会受到本单位领导的干预,甚至是控制,导致会计信息无法准确反映真实的经济情况。
(2)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的另外一大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自主权及灵活性,但与此同时,会计失真问题也在错误思想的影响下逐渐暴露出来,并且越来越严重。而我国的审计监督管理部门由于工作任务重、人员知识结构陈旧等原因,导致与其所应肩负的任务以及应实现的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
(3)有法不依以及执法不严。为对会计核算予以规范,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践当中,部分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以及会计工作人员对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法律意识不强,还有一些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不能够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事,执法随意性过强,这也在一定程度对经营者的违法违规行为起到了助长作用,导致会计失真问题日益严重。
2.治理会计失真的对策建议
对于当前越来越严重的会计失真问题,相关监管部门以及各企事业单位要予以足够的重视,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多管齐下,多策并举,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之前我国开展企业改革主要是以放权让利为重点,但实践证实该方法与当前形势不符,对此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清晰界定企业产权,真正做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管理及约束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实体,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
(2)强化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力度。企业也要从自身入手,不断完善内部监管机制,改革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对会计人员实行委派制;制定日常监管制度,明确监督内容及相关要求,并确保其落实到位;协调好企业小利益与国家大利益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而言,要向会计人员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排除监督的干扰及压力。
(3)建立健全外部监管机制。国际社会普遍的作法就是验证、监督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我国也要从现实情况出发,促进外部监管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各级财政、审计及税务机关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和审计,对于所属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对于在监督检查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出,并督促相关单位及时加以纠正;一旦发现弄虚作假以及违反国家财经管理制度的行为要严肃处理,追求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4)严格执法,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在执法过程中要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修订后的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了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加大了打击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力度,相关执法部门要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执法,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日益突出,成为经济监管部门所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听之任之,将会极大的损害人们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度,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分析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海鹰:关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思考[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1).
[2]裴元堃 徐 晨 李爱琴: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文化根源及其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30).
[3]杨顺丽: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