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考点(共12篇)
1.六年级数学上册考点 篇一
1.某服装店老板,为了提高销售额,先将所有商品按进价提价50%,然后再打八折销售。请你算一算,一件进价400元的服装卖多少钱? 2.某商品按定价卖出可获得50元的利润,若按定价打七五折出售,则亏损75元。该商品的定价是多少元? 3.用葡萄糖药粉和水按1:9配制成葡萄糖注射液。现在有8.5千克的药粉,能配制这种葡萄糖注射液多少千克?
4.某校种了40颗树,其中有10颗死亡,又补种了10颗,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5.某工厂,男职工占全职工中人数的4/9,那么男职工人数比女职工人数少()%,女职工人数比男职工人数多()% 6.用6,12,15三个数再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可能是()7.某校五六年级共有学生216人,已知五年级人数的20%与六年级的25%相等,五六年级人数的最简比是(),五年级有()人,六年级有()人
8.将一个周长是31.4cm的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cm,面积是()平方cm 9.圆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正好是圆的半径,已知长方形的长是31.4cm,这个圆的半径是()cm 10.用20的因数写出一个比值最大的比例是()
二、判断题
1.因为3/4=75%,所以一件物品质量是3/4千克,也可说是75%千克()2.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比是4:5:9()
3.在比例里,如果两个内项互为倒数,那么组成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也一定互为倒数()4.一个圆的直径增加5cm,它的周长就增加15.7cm()
5.一种商品把进价加二成五后作为标价,那么进价就是标价的75%()
6.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如果他们的半径各增加相同的长度,那么他们的周长增加的长度也一定相同()
7.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1:2,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8.把甲车间人数的10%调入乙车间后,甲乙两个车间人数相等,原来甲车间人数比乙车间多20%()9.要反映小红家上个月各项支出与她家总支出的关系,选用()统计图比较合适 10.某班有45名学生,这个班男女生人数之比不可能是()A 5:4 B 4:3 C 3:2 11.用花生榨油,其中油的质量是油渣的2/3,则花生的出油率是()
12.曹庄今年产棉花340吨,今年由于遭受虫害,比去年减产60吨,今年比去年减产几成? 13.王老师2012.10月再银行存入一部分钱,定期二年,年利率3.75%,2014.10月到期后,共得利息750元。他当时在银行存了多少元? 14.超市用两种糖按2:3配制50千克的什锦糖,怎样配制价格较低?这样配制的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水果糖15元/千克,奶糖24元/千克
15.新华小学有40名同学参加周末的“助残”活动,其中参加周六活动的占总人数的的80%,参加周日活动的占总人数的60%,同时参加这两天活动的有多少名同学?
16.某种电视机按标价卖出,则盈利360元,如果按标价打七五折卖出,则亏损180元。这种电视机标价多少元?
17.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0名,已知乙班人数比甲班少20%,甲班人数有多少名?
18.一件商品随季节变化降价出售,如果按定价打八折出售,仍可获利120元;如果打七折出售就亏损200元,这种商品定价是多少元?
19.某种商品的进价是400元,标价为500元,打折出售后获得12.5%的利润,此商品是按标价打几折出售的?
20某商店购进400千克的苹果,总进价是720元,要是苹果出售后能盈利15%,每千克苹果零售价至少是多少元?
21.小红买了一笔记本电脑,花了4800元,比原价降低了40%,这台电脑比原价降价多少元?
22.配制一种药水,其中药粉和水的比是1:100,现在有这种药粉50克,需要多少克水?
23.甲乙两列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开出,行驶2小时后,两车相距AB两地全场的40%.已知甲车每小时行5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5千米,AB相抵全长多少千米?
24.进货员:“一台微波炉原售价600,是按进价提高二成销售的”
经理说“这台还没卖掉呀!现在就按进价的90%赔本处理吧!” 请你算一算,按经理要求这台售价应该多少元?
25.一件服装按进价提价二成,再打八折出售,现在售价480元,商家是陪还是赚?赔赚多少元? 26.学校运来200颗树苗,老师在中了10%,余下的按5:4:3分配给甲乙丙三个班级,丙班分到多少颗?
2.六年级数学上册考点 篇二
我校一直着力于打造简约、高效、自主的数学课堂, 鼓励数学老师们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想的形成.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背景下, 我尝试“放手”, 将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一课, 通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百分数时, 跳出了教材、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 发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如商标中、新闻联播中介绍的百分数) , 关注在课堂学习中新生成的百分数, 使“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变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
这节课中, 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生成中研究探索数学知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我尝试用心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到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通过让学生调查寻找的丰富教材, 组织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讨论, 提升了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描述及评析】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 学习内容我来定
在上这节课之前, 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准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可以摘抄, 也可以拍照或将实物带来.
于是, 课堂伊始, 我就提问:“你在生活中找到百分数了吗? ”
生:“我在餐巾纸的包装袋上找到了百分数, 100%纯木浆. ”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了百分数, 100%纯牛奶. ”
生:“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百分数, 85%山羊绒. ”
……
师:“百分数好找吗? 为什么那么好找? ”
生:“因为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见到百分数. ”
师:“这就说明大家都非常喜欢使用百分数.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话题值得我们研究吗? 除了这个问题, 你还能想到哪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
小组讨论中列举出本节课学生期望研究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的用处、优势,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案例评析:课堂伊始, 我就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关于百分数, 你想知道什么? 想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在小组中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 畅所欲言, 学习积极性相当浓厚. 在全班汇报的过程中, 我根据学生的汇报, 着重引导出几个重要的问题:如百分数的意义、用途、好处、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板书在黑板上, 极大力度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样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感觉在老师和大家讨论我提出的问题. 一节灵动的课, 如果光有老师不停地讲学, 那绝对是不完美的, 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剥夺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的权利. 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生成的资源, 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课堂以最真实的本色,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我的问题我分析, 学习方法由我选
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 我征求孩子们的意见, 自己制定学习方法, 逐一解决.
师:“我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列举这几个颇为关键的、继续解决的问题, 那么你们是想我来逐一告诉你们, 还是想自己研究呢? ”
生:“当然想自己研究! ”
师:“好, 那我们就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百分数的意义, 自己看书, 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结合刚才我们找到的百分数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出来. ”
生:“85%山羊绒中的百分数表示山羊绒占整件毛衣的85%. ”
生:“100%纯木浆, 如果把整袋餐巾纸看作100份, 那么里面的木浆就占100份, 说明全是木浆, 没有其他物质. ”
生:“蛋白质28%, 牛奶盒上的这个百分数指的是蛋白质占整盒牛奶的28%. ”……
出示豆奶的营养成分:蛋白质34.5%, 糖20.5%, 脂肪10.67%, 矿物质28.5%, 维生素5.83%, 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很自然地利用表中的百分数去比较各种营养物质的多少.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豆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
通过我的追问, 自然就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研究———百分数的好处和用途.
结合刚才学生的比较结果, 我进行了小结:正是因为都把一个整体看成100份, 所以百分数非常便于比较, 人们在统计、调查、分析、比较的时候往往选择使用百分数来呈现研究结果.
师:“我这里有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100%, 75%, 90%, 如果是你, 会选择哪种牛奶? ”
生:“我会选择纯度是100%的, 这样比较营养, 毫无添加. ”
生:“我要选纯度是90%的, 添加一点食用香料味道会更佳, 我就比较喜欢麦香味的. ”
案例评析: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我通过让学生在课前找百分数、课中交流、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文化特点.同时, 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 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 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于百分数意义的真正内化. 接下来的练习中, 通过一个开放式的提问“你有什么想说的”, 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仔细观察, 同时应用刚掌握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这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得出了各种物质间的大小关系. 我恰到好处地引导:“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立刻过渡到学生对于百分数优点的研究上.最后的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 正是考验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学生在牛奶纯度问题上的表达, 引来了全班学生的一阵笑声, 但恰恰是这有趣的谈话, 足以证明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是透彻的.
三、我的疑问我解决, 学习效果你来测
此时还剩最后一个问题: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我开展了小组竞赛, 比一比哪组找到的最多, 借此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各种不同点:读写方式不同;表示的意义不同;百分数的分母看成100, 分数分母不唯一;分数可以表示分率或带单位表示具体数量, 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 又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百分数便于比较, 分数则要通分;分数单位不同……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 我们找到了百分数和分数间的区别与联系, 下面就请你们读一读这两句话, 判断这些分母是100的分数都能改写成百分数吗? ”
生:“一根绳子93/100米, 用去了它的37/100. 第一个分数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 因为93/100有单位, 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第二个分数可以写成37%, 把一根绳子看成100份, 用去了37份. ”
生:“23/100千克相当于46/100千克的50/100. 前两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 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 而最后一个分数可以, 改写成50%, 表示百分率, 是数量之间的关系. ”
师:“我这里还有一些百分数:1%, 18%, 50%, 89%, 100%, 125%, 7.5%, 0.03%, 300%. 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
生:“我最喜欢100%, 因为100%就表示全部, 非常圆满. ”
生:“我喜欢50%, 这个数和0.5, 1/2一样, 也能表示一半. ”
生:“我喜欢300%, 这个数是100%的3倍, 比1还要大, 说明超额完成任务. ”
生:“125%也比100%多, 比1要大. ”
生:“我喜欢0.03%, 因为这个百分数中还有小数, 很有意思.”
师追问:“那你们觉得0.03%这个数大还是小? ”
生:“很小, 因为如果把总数看成100份的话, 才占0.03份, 太少了. ”
案例评析:数学练习的价值, 不仅在于巩固知识, 反馈信息, 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形成技能, 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拥有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能够自主探索和创新, 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 通过最后的几道练习, 能够很好测试出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 特别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这个设计, 在测量对百分数意义理解的同时, 也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激发他们自主联系实际, 思考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为后续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案例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 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 实现自我, 完善自我.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把催生数学思想看成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把学生的自我发展当作教学的至尊追求.
“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对于百分数,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并不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其实教师只需要在关键时给予点拨、评价, 在课堂中, 教师扮演的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如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可使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通过解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周密思考, 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摘要:“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对于百分数,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并不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放手”,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关键词:放手,自主探究,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史宁中.教育与数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六年级数学上册考点 篇三
2.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如果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右边组合图形的面积=( )的面积-( )的面积。
4.每个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图中的阴影部分约有( )平方厘米。
5.一块直角梯形的菜地,它的下底是40米,如果上底增加10米,这块地就变成了正方形。原来这块地的面积是( )平方米。
6.如右图,平行四边形面积是60平方厘米,涂色三角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 7. 如右图,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6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梯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8.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14厘米,高是6厘米,在这个梯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反复比较,正确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成一个长方形后( )。
A.周长和面积都不变 B.周长变小,面积不变 C.周长和面积都变小
2.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的( )一定相等。
A.高 B.面积 C.上下底之和
3.把一个等腰梯形的两腰向相交的方向延长,一定能得到一个(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4. 如果甲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那么甲乙两个图形中的阴影面积之和的大小关系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都有可能 5. A、B两点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边上的中点,图中三角形①的面积( )三角形②的面积。
A.= B.< C.>
三、看清题目,正确计算。 (16分)
1. 列式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2. 求下面这面中队旗的面积。(单位:分米)
3.求右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四、认真审题,正确解答。(42分) 1. 红山动物园里的金丝猴是一个美术大师,它心灵手巧,动物园的美化工作全靠它的一支笔了。动物园建立6周年活动前,它负责布置会场写美术字。右图是它在一张纸上写的一个“6”字,这个“6”字所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每个小格正方形边长都是1分米)
2.已知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 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桃园,被一条宽为1米的长方形石子路分成了两块(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是36米,高是24米。 (1)这个桃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平均每棵桃树占地5平方米,这个桃园有多少棵桃树?
4.下面是一个鱼塘的平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有0.5公顷吗?
5.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长和宽均为整数。
(1)这样的长方形一共有几种可能?
(2)请你算一算,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时,它的面积最大?最大的面积是多少?
6. 一个梯形(如右图)是由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拼成的。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4.8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7. 下图是一块梯形菜地,王阿姨把它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地种西红柿,平行四边形种白菜。 (1)白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3、 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问: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
2.揭示课题。
二.展开
1.求圆面积的练习
先用小黑板出示P27练习1——2再指名板演,
然后让板演者说说计算过程。最后再次复习圆面
积在各种条件下的计算公式:S=πr2=π2
2.综合应用。
投影出示P27练习3~4题,先由4人组成小组
进行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
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最后,教师讲解。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四.作业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一(2) 课时
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加深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
1、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怎样求圆的面积?
二.展开绿色圃中
1.练习。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
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
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小组进行练习。
2.小结。
5.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分数乘整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合理地使用教材,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整数乘法和分数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并正确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6.六年级数学上册考点 篇六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1班现有学生36人,男生21人。上学期期末测试中“A”级的20人,“B”级的8人,“C”级的6人,“D”级的2人。从测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及脱式计算较好。但灵活性的题目学生做得不够好,应用题的解答也不够好。整体看,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但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如:周超、顾兴灿、盛连龙、孟超等。还有一部分比较认真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1、圆的特征,圆的对称性的认识,探索圆周率的意义以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比的认识,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比的意义。
(五)教学难点:
1、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1、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5、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6、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
七、课时安排
一单元:位置...........2课时
二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6课时
2、解决问题..............4课时
3、倒数的认识...........1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单元: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5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3、比和比的应用.......4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四单元:圆
1、认识圆...........2课时
2、圆的周长........3课时
3、圆的面积........3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单元:百分数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1课时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3课时
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9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单元:统计
1、扇形统计图........1课时
2、合理存款...........1课时
七单元:数学广角..............1课时
八单元:总复习..............10课时
7.六年级数学上册考点 篇七
师:学数学就得和数打交道,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 同学们已学过很多数, 最先学习的是?
生:自然数, 也就是后来的整数。
师:后来我们又一起学习了?
生:分数、小数。
师:不错。今天所学的知识也跟数有关 (板书:数) , 但又有别于前面学过的数, 因为它的前面还有一个字——“倒” (板书:倒) ,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倒数”。 (板书课题)
师:“数”, 大家都很熟悉, 但加了一个“倒”字就有了新的不同的意义, 老师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 加了倒字的数也就是倒数会是什么样的?
生:倒数会不会就是把数倒过来?
生:倒数是不是指倒了以后的数?
生: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
师:什么是倒数?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但作为一个概念, 正确的定义显然只有一种。所以, 你觉得今天这堂课咱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什么?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倒数? (板书:是什么?)
师:除此之外, 同学们还想了解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学了倒数有什么用。 (板书:用在哪?)
生:我想知道怎样求倒数。 (板书:怎样求?)
师:好,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
【赏析】倒数自然跟数有关, 所以, 课始的问题既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顾, 又是新旧知识间的一种沟通, 当然, 教师醉翁之意不在“数”, 对“数”的正面强化正是为了与加了“倒”字后的新知形成更为强烈的认知冲突, 由此, “倒数会不会就是把数倒过来”等原始的想法、真实的问题得以呈现。也由此, “是什么”“怎样求”“用在哪”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教学目标在学习内需的驱动下巧妙、无痕地转化为学生急切想了解和加以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既抓住了知识的特征, 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规划展开路线, 整个过程简洁明快, 却又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情理相融, 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片段二】
师:什么是倒数?其实就一句话, 老师可以告诉你, 当然同学们也可以自己看书, 同学们更喜欢?
生:自己看书。
师:请打开数学课本第36页找到这句话, 轻声地读一读。
师:现在谁来说说什么是倒数? (生答, 师板书)
师:这句话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我想知道“互为”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 谁来说说想法?
生:互为就是相互的意思, 就是你是我的倒数, 我是你的倒数。
师:学到现在为止,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吗?还有问题吗?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 倒数这个概念的成立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 你发现了吗?
生:乘积是1。
生:还有就是要两个数。
师:不错。两个数的乘积是1, 这是倒数这个概念成立的前提条件。
【赏析】余文森教授针对教师的讲解提出了“三讲三不讲”原则:“已经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讲易混、易错、易漏点;讲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解决不了的。在教学中, 教师较好地处理了讲与不讲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学, 对倒数的意义有了基本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对问题、困惑处的探讨、交流深化了认识;教师于无疑处生疑提出的问题则帮助学生深化了对倒数概念知识本质的理解。
【片段三】
师:请打开作业纸一, 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根据倒数的意义自己写几个分数并求出它的倒数, 然后同桌两人一起讨论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学生讨论后, 展示作业纸, 交流求倒数的方法, 教师板书方法)
师:倒数的概念掌握得很清晰。但也有问题, 求前面一些分数的倒数我们只要直接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行, 这里怎么就不行了呢?
生:因为前面都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这里是带分数。
师:问题又来了, 那带分数的倒数又到底应该怎样求呢?另外, 求一个数的倒数, 这个数除了分数, 整数可以吗?小数呢?那求整数、小数的倒数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提供思考时间)
师:接下来, 我们准备分组来研究, 请同学们打开作业纸二, 先试着来求出几个数的倒数, 然后四人小组思考、讨论作业纸下面的一个问题。 (作业纸分三大组, 每大组研究同一类数, 每生求出一类数中四个数的倒数后小组讨论以下问题:通过举例研究, 我发现求______的倒数, 只要______。
学生讨论完毕后, 教师收集学生作业纸, 集体反馈。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屏幕, 这一组研究的是求带分数的倒数, 先看倒数求对了吗?他们发现的求带分数倒数的方法是什么?
生: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再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这一组求的是整数的倒数, 他们总结的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生:求一个整数的倒数, 只要用这个数作分母, 用1作分子。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还可以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 然后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整数当中有两个数比较特殊, 知道分别是谁吗?它们的倒数又分别是多少呢?
生:这两个数分别是1和0。
生: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师:请说明理由。
生:两个数的乘积是1, 这是倒数这个概念成立的前提, 而0乘任何数都得0, 所以0没有倒数。
师:由此, 求一个数的倒数, 对这个数还得加一条说明, 那就是?
生:0除外。
师:这个小组求的是小数的倒数, 先看求对了吗?他们总结的求小数的倒数的方法是?
生: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再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的方法是用1除以这个小数, 也能求出这个小数的倒数。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 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两种方法都行, 涉及具体的题目, 哪一种简便就用哪一种。
生:我们认为把小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它的倒数可能更适用于一般情况。
师:能举例说明吗?
师:你的说明有理有据, 所以求小数的倒数, 我们一般也是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师:经过讨论、研究使我们的认识更深入了, 现在, 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求倒数的方法, 你会怎样说, 为什么这样说? (生答略)
师:学到现在为止, 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解决了吗? (生答略)
8.六年级数学上册考点 篇八
1. Turn on the blender. 打开搅拌器。
【点拨】 turn on是由“动词+副词”构成的短语动词,当其宾语是名词时,名词放在副词的前后均可以;但当宾语是代词时,代词则只能放在副词的前面。其反义词是turn off。例如:
Its a little dark in the room. Please turn on the light. 室内有点暗,请打开电灯。
2. —Lets make fruit salad. 咱们做水果沙拉吧.
—OK, good idea. 行,好主意。
【点拨】 Good idea意为“好主意”,通常用于表示对说话人所提的建议表示同意,也可说“Thats a good idea.(那是个好主意)”。例如:
—How about playing soccer? 去踢足球怎么样?
—Thats a good idea. 那是个好注意。
3. How much yogurt do we need? 我们需要多少酸奶?
【点拨】 how much意为“多少”,可用来修饰不可数名词;how much还有“多少钱”的意思。例如:
How much milk is there in the glass? 玻璃杯里有多少牛奶?
How much are the apples? 这些苹果多少钱?
4. —Were there any sharks? 有一些鲨鱼吗?
—No, there werent any sharks, but there were some really clever seals. 不,没有鲨鱼,但确实有一些聪明的海豹。
【点拨】 some与any都有“一些”的意思,some一般用在肯定句或表示请求、建议等的问句中,any一般用在疑问句或否定句中。
5. Did you go to the zoo? 你去公园了吗?
【点拨】 行为动词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是在句首加did构成,谓语动词要用原形。
6. I saw her play when I was eight. 当我八岁时,就看到她拉小提琴。
【点拨】 动词see, hear等后面可接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表示动作的全过程;也可接现在分词作宾语补足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例如:
When they went into the park, they saw someone playing Chinese Kungfu. 当他们走进公园时,他们看到有人在练中国功夫。
Im sure Tom is at home because Ive seen him go upstairs. 我确信汤姆在家里,因为我看到他上楼了。
7. He began to learn the accordion at the age of four. 他四岁时开始学习手风琴。
【点拨】 at the age of ... 表示“在几岁时”,与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所表达的意思相同。例如:
Her daughter could speak English at the age of three. 她女儿三岁时就会说英语。
8. In October 2000, Li Yundi took part in the 14th Chopi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in Poland. 2000年10月,李云迪参加了在波兰举行的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大奖赛。
【点拨】 take part in是一个固定短语,意为“参加”,指参加会议或群众性的活动,重在说明句子的主语参加该项活动并在其发挥作用。例如:
The teacher took part in our discussion yesterday. 昨天老师参加了我们的讨论。
9. He stopped playing football because of his sore back. 因为背疼,他停止了踢足球。
【点拨】 because of是一个复合介词,与because的意思相同,都是“由于、因为”的意思,但because是连词,用来引导原因状语从句;because of后面要接名词或代词。例如:
He didnt come to school because of his illness. 因为生病,他没有来上学。
I didnt go shopping yesterday because of the rain. 因为下雨,我昨天没去买东西。
10.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你长大后想干什么?
【点拨】 grow up是一固定短语,意为“长大”。
11. Borrow some money. 借一些钱。
【点拨】 borrow意为“借,借入”,一般与介词from连用,组成“borrow sth. from...”结构。例如:
You may borrow a pen from Jim. 你可以向吉姆借一支钢笔。
12. Dont forget to clean his bed. 别忘了收拾他的床。
【点拨】 forget后跟动词不定式(to do)形式作宾语,意为“忘记要做某事(动作尚未发生)”;后面还可以跟动词的-ing形式,表示“忘记了曾经做过某事(动作已经发生)”。例如:
I forgot to close the door. 我忘记关门了。(门没有关)
I forgot closing the door. 我忘记曾把门关上了。(门已经关上了)
13. Its the closest to home. 它离家最近。
【点拨】 close to意为“靠近,接近”,与next to(紧挨着)意思相近。
14. He danced without music. 他不用伴随音乐跳舞。
【点拨】 介词without意为“无、没有”,含有否定的意思,所以dance without music意为“在没有音乐伴奏的情况下跳舞”,相当于dance with no music。例如:
We cant live without water or air. 没有空气和水,我们无法生存。
15. About 200 yuan a night is enough. 每晚大约200元就够了。
【点拨】 此句中的enough是形容词,意为“充足的,足够的”。enough用作形容词修饰名词时,放在名词的前面或后面都可以。例如:
He doesnt have enough money / money enough to buy a new bike. 他没有足够的钱买一辆新自行车。
enough还可用作副词,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副词时,一般要放在所修饰形容词或副词的后面。例如:
The boy is old enough to go to school. 这个男孩够上学的年龄了。
巩固练习
()1. Please _______ the lights before you leave the classroom.(2008广西南宁)
A. turn rightB. turn left
C. turn on D. turn off
()2. —What good weather! Lets go boating on the lake.
—__________.(2007北京市大纲卷)
A. Thats all right B. Thank you very much
C. It doesnt matter D. Thats a good idea
()3. —__________ milk do you want?
—Three bottles, please. (2008四川乐山)
A. How much B. How many C. What
()4. I asked her for ______ milk, but she didnt have ________. (2008广东茂名)
A. any; someB. some; any
C. some; some
()5. —Wheres Mr. Yu, do you know?
—Well, its hard to say. But I heard him______ loudly here just now.
(2008内蒙古乌兰察布)
A. was readingB. reading
C. had read D. to read
()6. 选择与划线部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选项。
Jim could play soccer when he was five years old. (2008四川巴中市)
A. at the age of fiveB. five years ago
C. since he was five years old
()7. —What is your brother going to be when he_______?
—He is going to be a doctor. (2008福建福州)
A. wakes up B. grows up
C. stands upD. hurries up
()8. Last week I met my old friend Li Ming but I forgot ________ him for his telephone number.
(2008天津市)
A. ask B. askingC. and askD. to ask
()9. 从各题的A、B、C三个选项中,找出与划线部分意义相同或相近、并能替换划线部分的选项。
I found a supermarket close to my new house. (2008四川成都)
A. in front of B. far fromC. next to
()10. Dont worry. He is ________ to look after little Betty. (2008湖北恩施)
A. carefully enough B. enough careful
C. careful enoughD. enough carefully
11. Most people watched TV late in May this year.(改为一般疑问句)
________ most people ________ TV late in May this year? (2008重庆市)
12. 我们应该多参加课外活动。(完成译句)
We should ________ _________ in after-school activities more often. (2008重庆市)
13. 根据汉语提示完成英语句子。
因为下雨,他没去打篮球。
He didnt play basketball ________ _______ the rain. (2008内蒙古乌兰察布市)
14. 改写句子:根据各小题A句的意思完成B句,使两
句的意思基本相同。每空限填一个单词。
A: We cant finish the whole work on time if you dont help us. (2008湖北孝感)
B: We cant finish the whole work on time _______your ________.
9.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 篇九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范文一
一、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思想要求上进,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
2、已经接触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知识,形成了相关的数学技能,也能对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智力上已达到一个“综合发展”的层次。
3、不可否认还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认识。所以在这期末阶段里,组织学生全面复习和梳理所学的数学知识,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部分“学习困难学生”,总复习更具有重要意义。
4、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完成。从一学期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与审题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复习里,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牢固理解并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意义,会画对称轴。
2、使学生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一到二步计算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提高解题能力。
3、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4、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5、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复习内容:
1、数与代数: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第四单元:百分数的应用第六单元:比的认识第七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2、空间与图形:第一单元:圆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3、统计与概率:第五单元:数据处理
4、综合应用:数学好玩
本学期总复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整理本书的知识框架。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按照“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以及统计”三大部分自己回顾所学过的内容,对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以整理,整理后全班交流有特色的整理方式。
第二部分是整理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体会。教师应组织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解决的一些问题,反思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应组织学生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第三部分是巩固练习。教师可以结合总复习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复习的重点,使复习具有针对性。
四、复习重难点
本册的重点是认识圆,分数混合运算,百分数应用题和比的认识
1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除法。能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及解决应用题。
2能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3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计算。
4、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本册的复习难点
本册的复习难点是百分数应用题、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和比的应用。
五、复习方法
讲解法、归纳整理法、练习法、讨论交流法。
1、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习,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习,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对于后进生和优生在复习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习题的设计要分层,指导要分层。
六、复习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整体复习各个单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复习(书上总复习)
1、正确完成分数混合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百分数的应用。用百分数的意义和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2、稍复杂的分数百数应用题
3、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
4、圆的周长和面积
5、数据处理
第二阶段:综合练习,讲练结合(期末特训)
给学生一些综合性的测试卷,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分层复习,查漏补缺
给后进生特别的辅导和指导,查漏补缺。给优等生多做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习题,提高分析解答能力。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
学期即将结束,按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已进入复习阶段,期末复习,如果不讲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那么对学生来说,就一定感到很乏味。所以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很重要。为了更好的提高复习效率,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有的放矢的做好复习,特制定本复习计划。
二、复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
二、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除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进一步理解认识倒数,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和化简比。
2、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提高计算速度。会应用学过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使学生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提高解题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牢固理解并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意义,会画对称轴。
三、复习措施:
1、全面系统地对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查漏补缺。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讨论、合作学习等多形式的组织复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巩固已学过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3、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复习和整理,重视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法则、性质的基础上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法则、性质系统化。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要加强比较,(如求比值与化简比)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强化应用题的基本训练,常见数量关系的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
5、强化能力培养。在复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复习四则运算,在学生理解运算法则的基础上,经常性地进行训练,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运用计算方法的能力。又如,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测量和画图的技能。
6、加强反馈,注意因村施教。复习时要注意抓重点,有针对性,加强反馈,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过程,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7、适当补充设计练习题,强化训练,进一步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做好复习转差工作,尤其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并成立互帮小组。结对子,一帮一。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帮助下,使后进学生争取在期末达到合格。
9、以说代做,以听代练,以练代讲,有重点、有系统的进行有效复习检查。
10、重视测试。通过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卷,让学生对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达到融会贯通。测试评卷时,注重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复习进度安排:
1、第15-16周:将知识点理顺,学生重温整册内容,并同步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平时错误或遗忘的内容。
2、第17周:
(1)计算的专项复习,尤其是简便计算和解方程。
(2)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专项复习,将平时的错题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分析错误点,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计算的专项复习,尤其是简便计算和解方程。
(3)圆的专项复习,由于圆——这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所以主要是让学生注意在运用公式计算时的一些特殊性。
(4)统计、数学广角复习。
3、第18周:整册教材的模拟测试。
4、第19周:针对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范文三
一、复习目标:
1.牢固地掌握本学期所学的概念、法则、公式,能用来指导计算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能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3.能正确地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4.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计算。
二、复习重点、难点: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复习的重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性强,演算过程复杂,是分数四则计算能力的综合体现。
2.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重点在通过对照、比较,弄清基本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明确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3.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三、复习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更好地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提高思维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和化简比,能用比的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进一步沟通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提高灵活解题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能在横轴、纵轴图里画出统计图的折线,表示出数据;能正确对统计图的数据作简单分析。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加深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数学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0.六年级上册数学位置教案 篇十
执教者:cy
教学内容:教材P2例1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
行、列确定物体的位臵,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臵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
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
物体的位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
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臵的方法,说出某
一物体的位臵。
2、培养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位臵,用数对表示位臵的思考应用过程,体验
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的魅力,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奥秘,体验成功
学数学的乐趣。
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臵。
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臵,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很快就要开家长会了,你将如何给你的家长介绍你在班级的具体位臵呢?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确定位臵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位臵)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列、行
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自己的位臵,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学习卡上。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学习情况:语言描述、画图表示等方法。)
师: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单?(语言描述)
(学生语言描述位臵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座”、“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列第几行”等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
师: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位臵,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师: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
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臵。为了我们在确定位臵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边说边出示例1主题图:【白板】)
(板书:列行)
结合具体情境——教室中的座位,通过教室的讲解明确列、行排列规则,学生报数。(列:从左往右,行:从前往后)现在就按照我们的约定和同桌说说自己的位臵,朋友的位臵。(板书:第几列第几行)
2、认识数对,探索用数对表示位臵的方法。
师: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臵,想知道吗?
(1)在数学上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地表示位臵。
我的位臵第2列第3行就可以用(2,3)表示,这就是数对。(板书:数对)
(2)你在教室里的位臵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同座位小组交流)
要求:
a、先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对表示;
b、根据数对再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
c、完成例1.总结方法。(白板)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数对和他们所在的位臵,你能总
结出用数对表示位臵的方法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再汇报。
归纳:
先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一个数;再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二个数。(白板出示:列在前,行在后,小括号括起来,中间用逗号隔开。)
(3)教师简要介绍确定位臵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比如播放有关地球经纬度的知识等。
小游戏: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快看看你好朋友坐在哪?一会请你用数对来介绍你好朋友的位臵,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猜一猜。
学生确定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请6至7个学生到讲台前面来进行介绍,其他学生猜。
(4)寻找新位臵。
同学们都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臵了吗?下面这个环节要检验你们每一个同学是否真的会了。
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臵。
(学生的数对里有两个特殊设计:(3,)和(,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数确定一点的位臵。)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判断题:
(1)、(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臵是一样的。
(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使学生体会数对中两个数的顺序的重要性。)
(2)(3,3)中两个3的意思是一样的。说出各表示什么?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臵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
(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2、练习一第4题(1)。
小组几个人互相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前后关系的两数第一个数相同,即列数相同,左右关系的两个数第二个数相同,即行数相同。)
师:你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数对中藏着的秘密!咱们班要来一名新同学,我准备把她安排在(3,5)的后面,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她的位臵么?
3、动物图,用数对表示位臵。
4、练习一:第1题。
(1)说一说(9,8)中的“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
(2)按照题目给出的数据,涂一涂
5、练习一:第2题。
(1)学生查资料介绍国际象棋的相关内容。
(2)观察棋盘,与第1题方格图比较,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3)引导学生正确说出黑方的“王”所处的位臵。
(4)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棋子的位臵,并与同学交流。
(5)完成题中第(2)小题,并和同学交流。
6、动物图,确定位臵。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用两个数表示位臵的情况,下面想想,说说。(安全门,电影院等白板出示。)生:(3,6)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重点要提醒吗?
任何物体都有它的位臵,人也一样,希望我们能在人生的大舞台中找到自己准确的位臵,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板书设计:
位臵
(列,行)数对
第2列第3行(2,3)
第3列第4行(3,4)
11.六年级数学上册考点 篇十一
ji? y? g b n sh? sh? ku? w?
( ) ( ) ( ) ( )
y? s? l g
( ) 式 严( ) 忧( ) ( )舍
j鵱:( )俏 ( )工
二、选择正确的音或字,打上“√”。(4分)
瞥见(pi pi ) 瘦削(xu xi o) 魁梧(w w∏闾╭ ng q n)
(报 抱)歉 羞(愧 槐) 一如(既 即)往 刻骨(铭 明)心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4分)
张:A.陈设、铺排;B.商店开业;C.姓;D.量词。
1.桑娜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 )
2.我家附近的马家板鸭店开张了。 ( )
3.过年了,家家张灯结彩。 ( )
4.我们讲故事时不要张冠李戴。 ( )
四、用“静”字组词填空,请不要重复使用。(4分)
1.黄昏的森林里一片昏暗,( )极了。
2.小外孙吵闹了一个下午,吃晚饭时终于( )下来。
3.遇事要沉着( ),不要慌张。
4.夕阳西下,余晖映照在( )的湖面上,美不胜收。
五、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从中选择一个词语写一句话。(6分)
兴高( )烈 怒目圆( ) 十指( )心 泰然( )之
流连( )返 ( )之大吉 心( )肉( ) 自( )自( )
六、按要求写句子。(9分)
1.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不精不诚, 。
,天之道也;诚之者, 。
有所期诺, ;有所期约, 。
2.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小红学习努力。小红体育锻炼也很积极。
3.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音乐教授。
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
4.这篇文章的词汇和句子都很通顺。(修改病句)
5.我为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
缩句:
七、根据所学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穷人》一课的作者是 国著名作家 。文中表现了桑娜和渔夫 、 、 的品质。
2.林子里 。 ,听起来像 。(选自《唯一的听众》)
3.屋外 , 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 。(选自《穷人》)
4.读了《用心灵去倾听》一文,你的感受是 。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3分)
(一)唯一的听众(节选)(8分)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用横线画出“我”刻苦练琴的句子。(1分)
2.“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一句既说明了 ,又说明 。(2分)
3.文中多次写到老人“平静地望着我”,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2分)
4.生活中有许多善意的谎言,带给了人们莫大的鼓舞和信心,请列举一例。(3分)
(二)捐 诚(15分)
我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遇到过两次募捐,那情景至今使我难以忘怀。
一天,我在渥太华的街上被两个男孩子拦住去路。他们十来岁,穿得整整齐齐,每人头上戴着一个做工精巧、色彩鲜艳的纸帽,上面写着:“为帮助患小儿麻痹症的伙伴募捐。”其中的一个,b? y髐 f n shu ( )就坐在小凳上给我擦起鞋来,另一个则彬彬有礼地发问:“姐姐,您是哪国人?喜欢渥太华吗?在你们国家有没有小孩患小儿麻痹?……”一连串的问题把我这个头一次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别人擦鞋的异乡人,从近乎狼狈的窘态中摆脱出来。擦完鞋,我问该付多少钱,他们说:“给多少都行。”当我把5加元放到布袋里时,他俩用稚嫩优美的童音微笑着大声说:“非常感谢您!”我觉得他们的笑容融进了路旁盛开的鲜花中,他们的声音好像来自天堂。
几个月之后,也是在街上,一个路口坐着几位老人。他们满头银发,身穿老式军装,上面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勋章、奖章。每人手捧一大束鲜花。匆匆过往的行人纷纷止步,把钱投进这些老人身旁的白色木箱内,然后向他们深深鞠躬,并从他们手中接过一朵花。那些老军人们毫不在意人们捐多少钱,一直不停地向人们低声道谢。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为纪念二战中参战的勇士募捐,救济残疾军人和烈士遗孀,每年一次。募捐的人相当踊跃,而且zh? x? j ng r醤( ),气氛庄严。
有人说: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会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可我两次把那微不足道的一点钱捧给他们时,心里却只是想对他们说声“谢谢”。
1.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里写词语。(1分)
2.根据解释,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
②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 ( )
3.文中写了两件事:一是 ;二是 。(2分)
4. 文章最后一句“我两次把那微不足道的一点钱捧给他们时,只想对他们说声‘谢谢”中的“捧”字换成“递”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2分)
5. “我觉得他们的笑容融进了路旁盛开的鲜花中,他们的声音好像来自天堂”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6.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何感受?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4分)
九、习作园地。(30分)
12.六年级数学上册考点 篇十二
一、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首先对教材的外观做一比较, 实验教材是32开本的, 而审定教材则变成了16开本的。其封面左上角的标志由“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变成了“教育部审定2012”, 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 标志着实验工作告一段落。书变大了许多, 但审定教材《数学》 (一年级上册) 的页数并没有减少多少, 只比实验教材《数学》 (一年级上册) 少了1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 实验教材《数学》 (一年级上册) 的总字数为70000, 而审定教材《数学》 (一年级上册) 的总字数为145000, 整整多了一倍还多, 可以预想一下在具体内容方面的巨大改变。
二、教材“编者的话”与目录的变化
翻开课本, 首先看到的是“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有一个小小的改变, 审定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中增添了对数学王国小精灵的介绍。因为在整套实验教材中, 许许多多重要而关键的话都是借这两个小精灵的口说出来的, 小学生们常常会想它们是谁呀?怎么那么聪明? 现在都知道它们是数学王国的小精灵, 就不会再有疑问了, 而会想, 我也要像它们那样聪明!
再来浏览目录, 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了一些变化, 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合并, 实验教材中的前两个单元“数一数”和“比一比”在审定教材中被改编为第一单元“准备课”;二是增减, 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二单元“位置”, 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五单元“分类”, 实质上“增”只是一年级下册内容的前移, “减”也只是把它后移到了一年级下册中;三是强调, 把原来实验教材目录中未列出的“数学乐园”列在了目录中, 以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其他单元的名称虽然也有一些改变, 但变化都不太大。
三、各个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实验教材中的“数一数”与“比一比”两个单元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是幼儿园的教学内容, 随着学前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 这部分内容就显得有点重复, 但考虑到各地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同时也考虑“数一数”和“比一比”中的“比多少”两部分内容对于小学生数学课程后续学习的重要性, 审定教材把它们合编为第1单元“准备课”, 强调了“数一数”和“比多少”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 也显现出教材的弹性 , 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教学中可直接考查学生“数一数”的能力, 也更应该重视“比多少”的教学, 因为“比多少”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这一点应该引起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的注意。教材删去了“比高矮”和“比长短”两部分内容, 因为“比高矮”和“比长短”都比较具体, 易为学前的孩子所掌握, 这样做, 并没有削弱什么, 反而提升了“数一数”和“比多少”两部分内容的教育价值, 因为过多的重复会使小学生失去新鲜感, 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 而如何做好学生学前知识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则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 也是必须研究的课题。教材同时删去了练习一中“比高矮”和“比长短”的习题, 练习一中的其他习题没有变化。
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2单元“位置”, 主要是帮助一年级小学生建立上、下、前、后、左、右等概念, 虽然都是常识性的概念, 但它们也属于数学的空间形式的范畴。
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各部分内容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比大小”变成了“比多少”, “几和几”变成了“分与合”, 使用过这一教材的教师们对这两个改变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认为前者还是用“比大小”做标题较为合适, 虽然数的大小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对于数所对应的物体多少的比较, 但“数的大小关系”是从“物体多少的比较”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抽象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学习所必需的。而多数数学教师普遍认为后者的改变更为合理, “几和几”主要是从“和”的角度来体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是建立加法概念的基础, 而“分与合”也强调了数的分解, 也为建立减法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单元的另一个变化是第25页上半部分的图文的变化, 与实验教材第24页的图文相比较, 更能从序数与基数两个角度揭示数的加法的本质。这一单元的重大变化还要说是练习内容的调整, 审定教材中这一单元“练习”的个数比实验教材增加了两个, 变成了五个, “做一做”及各个“练习”的编排更为有序, 与教材内容更为贴切, 同时部分习题也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做了很好的铺垫, 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练习四”的3、4题, 这两道题既考查了学生数的分解能力, 巧妙地设问, 也渗透了“平均分”的概念, 为除法的学习做了铺垫, 尤其是第3题, 还渗透了抽屉原则的思想。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在内容较多的第三单元也增加了一项内容“整理与复习”, 这是实验教材所没有的, 这是在学生所学知识不断积累增多的情况下, 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保持与应用, 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4单元由实验教材的“认识物体与图形”改成了“认识图形”。因为认识物体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智力正常的学生在一般的家庭环境中认识物体不会存在障碍, 所以我们更为关心认识图形及从物体中抽象出图形, 所以这一改非常贴切。另一方面, 与之对应的练习题的个数也由实验教材的5个增加到8个, 其中第4题“用四个相同的长方体, 你能拼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和第6题“数一数堆放立体图形的个数。”都较为抽象, 提升了一定的难度。而第8题则是用物品摆出的找规律问题, 为后续的数的找规律问题做了铺垫。
审定教材的第5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6单元内容相同, 都是“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都包括了“6和7”、“8和9”“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几部分。“6和7”部分教材编写的变动主要体现在练习题和后半部分, 首先增加了用于巩固对“6和7认识”的“做一做”, 对应的练习九中, 去掉了实验教材中编写不太恰当的练习七第2题, 这是一个考查“9”的分解的问题。实验教材中关于6和7的加减法的练习题忽略了0, 审定教材做了弥补。同时把实验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1题改编成了审定教材中的第2题, 原题中以平面图形为主的图形个数为7、7、5, 与6无关, 改编成一个与“6和7”相关的“数一数堆放立体图形的个数”问题, 在考查对“6和7认识”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中的第6题是新增的, 这是与6和7相关的减法运算问题, 以辐射型圆盘图表的形式呈现, 渗透了函数思想。另一个变化是将实验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3题改编、扩充成为审定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后半部分, 并配编了相应的练习十, 其中的第4题和第6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8和9”部分教材编写的变动与“6和7”部分极其相似。“10”部分、“连加连减”部分、“加减混合”部分教材的编写变动非常小。
审定教材的第6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7单元内容相同, 都是“11~20的认识和加减法”。审定教材调整了情景图, 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动, 只是将实验教材中这一单元的第1、第2部分合并为第1部分, 新增了第6部分“间隔问题”, 同时增加了练习题的类型与个数, 使学生的练习更为全面而合理。
“数学乐园”的形式做了重大改变, 内容更加丰富, 趣味性更强了。第7单元“认识钟表”则保持了原有的风格。
审定教材的第8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9单元内容相同, 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包括了“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复习与整理”几部分, 实验教材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在审定教材中得以保留, “做一做”与对应内容不匹配的情况得到了纠正, 同时对实验教材中较为模糊的“一题两解”予以了强调, 最后也为解决数学的应用问题做了铺垫。
【六年级数学上册考点】推荐阅读:
六年级数学上册试卷06-26
六年级数学上册竞赛09-10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1-09
六年级上册期末数学01-05
六年级上册数学折扣02-03
六年级上册数学质量卷07-09
六年级上册数学基础07-17
六年级上册数学位置教案09-23
数学六年级上册三单元12-14
六年级上册数学补答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