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探索的空气》

2024-08-25

科学教案《探索的空气》(共13篇)(共13篇)

1.科学教案《探索的空气》 篇一

三年级 科学 空气的成分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含着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2.技能目标:能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交流合作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想象。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的气体混合而成的。教具学具的准备:

培养皿、火柴、蜡烛、去底的饮料瓶(一大一小)、红墨水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演示:点燃蜡烛,用杯子罩上,观察有什么现象。

讨论:为什么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气体。

(1)制定方案:用一大一小两个去掉底的饮料瓶,分别罩住两支燃烧的蜡烛,另一支燃烧的蜡烛置于空气中。

(2)猜想哪只蜡烛先熄灭。

(3)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4)汇报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5)对产生的现象提出问题。

(6)师生共同交流分析,达成共识:燃烧只用去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支持燃烧。2.探究燃烧后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1)猜想剩下的气体是否支持燃烧。(2)讨论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a.先把培养皿内的水加到比瓶内水面略高的位置。b.然后再拧开瓶盖迅速插入燃烧着的火柴。

(4)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5)汇报实验结果。

(6)通过现象,提出问题:

a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b被用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c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3.阅读材料,认识空气的组成。(1)学生看课本第61页内容。

(2)教师结合空气成分比例图小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三、交流深层,自由活动 1.学生体验生命与空气的关系。(1)让学生短时间内憋气。(2)让学生做短暂的室内运动。

2.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对空气的应用。

观察课本六幅图,结合资料卡,认识到人类活动离不开空气。四课堂总结,拓展创新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课下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板书设计:

21、空气的成分

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主要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2.科学教案《探索的空气》 篇二

1 以往的考试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该门课程以往采用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 与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平时考查是通过出勤、作业、提问、交流等方法, 来了解和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注重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记忆, 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考试方式单一化

由于平时考查成绩占的比例较小, 期末考试要到学期末才进行, 导致学生平时没有考试压力, 一部分学生便不认真学习, 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期末的考前突击。部分学生为了拿到较高的平时成绩, 存在着作业抄袭现象。而“期末一考定成败”又会导致部分学生惧考, 考试时易发挥失常。

1.2 考试题型标准化

闭卷考试题型基本上都采用填空、选择、判断、计算、简答、论述等型式, 前四种题型都有标准答案, 简答和论述题又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而不是应用上, 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呆板化, 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3 考试内容片面化

试卷命题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 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考试只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了多少, 而忽视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对学生技能、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和检查。片面的考试有悖于人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正视和鼓励, 导致学生被规格化。

1.4 考试的反馈功能流于形式

考试基本上是安排在学期末或课程结束后进行, 考试的反馈很简单, 就是一个挂在网上或者成绩单的数字, 其后的成绩分析多数流于形式, 对学生期末试卷中反映的问题及课堂的教学效果不能做到及时反馈, 未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2 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强化实践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督促与考核, 客观完整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笔者开展了该门课程的考试改革实践, 探索采用平时成绩、自行设计性实验、综合大作业、开卷考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实现了考试方式的多元化, 同时实现了考试内容的综合化及考试过程的全程化。

2.1 重视平时成绩的考核

平时考查主要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交流等。提问以引导式为主, 本着“不怕学生回答错误, 就怕学生连错误都不回答, 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原则[1], 同时记录提问成绩,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用课后大作业替代了以前的随堂作业, 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作业抄袭现象。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

2.2 开展自行设计性实验

将“空气处理过程实验”由以往的教师主带改为学生自行设计性实验, 先给定学生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依据所学的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在师生共同论证实验方案可行性的基础上, 再由学生自己动手实现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可以更加全面、真实的考查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 加强学生对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0%。

2.3 布置综合大作业

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能力及建立起必要的工程意识, 布置了一道大作业贯穿该课程学习的始终。具体做法为:4人一组, 学生自由结组, 以该课程的知识学习为理论基础,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共同完成有一定难度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让学生结合学校培训楼的实际需要进行中央空调系统设计, 要求设计进度与课程的学习进度保持一致, 课程学习结束的同时大作业亦同时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对整个课程学习的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的掌握, 实现把“期末考试”变成“过程考试”, 突出“做中学”, 把“书本考试”变成“实用考试”, 突出“用中考”。[2]大作业提交由全体成员共同完成, 能够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 能够增进同学间的协作与分工能力, 给学生更大的思考、想象空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情感, 激发其学习热情, 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完成大作业后, 进行答辩, 以锻炼和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该项成绩占到总成绩的50%。

2.4 开卷考试

对理论知识的考核采取开卷方式, 压缩以再现书本和笔记知识为主的客观题的数量, 增加主观题的数量, 并在主观题部分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开卷考试, 还可以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和考试的压力。同时开卷考试提高了命题要求, 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必须认真地理解教材内容和教师在讲课中加入的一些新知识点, 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开卷考试有利于防止作弊, 营造公正、公平的考试氛围, 对端正考风大有益处。该项成绩占到总成绩的30%。

3 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效

笔者通过学生提交的考试改革心得体会中获知:此次进行的考试改革, 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了教学向培养技能与能力方面转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收到了良好实效。

(1) 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培养了工程素质和工程意识。通过完成综合大作业, 查阅资料的能力明显提高, 在设计过程中自己发现了很多问题, 有些甚至超出所学的范围, 并能够主动寻找答案或者求教别人, 提高了求知欲, 拓宽了知识面。

(2)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提高, 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自行设计性实验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课程新模式, 开阔了学生视野, 增长了见识, 让学生在尝试中求创新, 在思考中求创新。

(3) 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采用开卷的考试方式, 学生需要学会用掌握的基本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 及寻求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思维。

(4) 增强了考试诊断与反馈功能的发挥。对于实验, 综合大作业等, 在平时的检查及学生的提问中即可发现学生的不足, 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在定期检查中所给的评定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 对学生具有预警、督促和激励作用。

4 结语

通过对《空气调节》课程的考试改革, 笔者发现:良好的考试方式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 能让学生们提高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而且在提高原有考试要求的情况下提高了考试通过率。因此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考试方式, 实现考试内容的综合化及考核过程的全程化, 并及时地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 引导学生成绩考核向公平化、合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使考试真正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田丹, 刘申菊.“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J].价值工程, 2010 (33) :196~197.

3.压缩空气储能:探索能源循环之路 篇三

近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的广泛使用。然而据科学推算,化石能源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接近枯竭:石油储量将在2050年左右耗尽,天然气最多还可以用65年,煤的储量多些,但最多也就再供应不足200年。化石能源的短缺和供给的中断,必将深刻影响经济的发展,影响世界局势。事实上近10多年来,世界许多地区的冲突和战争都是因争夺能源而引发的。

为了有效应对化石能源耗尽所带来的能源危机,许多国家都在寻求化石能源的替代品,如风能、核能、太阳能以及生物燃料等。然而,不论是不可再生的还是可再生的能源,很大一部分都必须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特别是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渐耗尽,未来能源最主要的形式将是电能。

然而电能却有一个非常不利的缺点:不便储存。在整个电网内,用户消耗的电能任何时候都等于电网内发电厂在同一时刻生产的电能,发电厂的发电量要随用户用电量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用户在用电高峰与用电低谷间的用电需求差别很大,往往会导致发电厂生产的电能,在用电高峰时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在用电低谷时大量的富余电量又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以上海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为例,为解决全市每年约200小时的高峰用电负荷,仅对电网一项的投资每年就超过200亿元之多,而为此形成的输配电能力的年平均利用率却不到2%,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如果能建立起大容量的电力储能装置,将对电能的合理利用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通过储存电网夜间用电低谷时充足的富余电能,然后到白天用电高峰时反馈输出进行平抑,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发电设备的利用效率,并节约巨额投资。

储能

正是由于电力储能装置对提高能源利用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发达国家早就开始了针对储能技术的研究。目前,世界上的储能技术归纳起来主要有物理储能(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化学储能(如钠硫电池、液流电池、铅酸电池、镍镉电池等)和电磁储能(如超导储能、超级电容储能等)这三大类。由于化学储能存在成本高、容量小、且对环境有污染等问题,目前尚不适宜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而电磁储能开展研究的时间还不长,技术还不够成熟。因此,物理储能作为一种相对成熟也是实际应用较早的储能方式,在工业应用领域占主导地位。

在各种物理储能技术中,抽水蓄能在规模上最大(可达上千兆瓦)、技术上也最成熟,但是它对地势有着特殊的要求:最好是在面积较小的范围内有着较大的水位高度落差。抽水蓄能对地理条件要求苛刻,并且对水源、道路交通都有特定的要求,如果不能利用已有的自然条件加以改造,完全通过人工兴建将得不偿失。

一个典型的抽水蓄能电站占地上千亩,需要修建上下两个水库以及包括引水管、导流管、引水渠、盘山公路等在内的配套设施,还会面临泥石流、山体滑坡、坝体开裂、管道破损等潜在的安全风险。即使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也会面临着水源的蒸发与流失,如果没有合适的天然水源作为补充,将为此支付不菲的水资源成本。再加上水的粘度大,泵水所需耗费的功率高,因此抽水蓄能电站的能量转换效率一般也就在70%左右。然而,尽管抽水蓄能存在着如此多的局限性,但其仍然凭借技术上的成熟性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除了抽水蓄能外,能够实现大规模工业应用的储能方式就是压缩空气储能(单机规模在百兆瓦级别)。压缩空气储能是指在电网负荷低谷期将富余电能用于驱动空气压缩机压缩空气,将空气高压密封在山洞、报废矿井、过期油气井、沉降的海底储气罐或地面储气罐中,在电网负荷高峰期释放压缩空气推动燃汽轮机发电的储能方式。1949年,压缩空气储能的第一个专利在美国问世;1978年,第一台商业运行的压缩空气储能机组在德国诞生。目前国际上已有两座长时间运行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分别位于德国和美国。由于具有效率高、寿命长、响应速度快等特点,压缩空气储能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储能技术之一。

压缩空气储能

压缩空气储能的两大优势使其能够成为一种重要的储能手段。首先,压缩空气储能在装机容量上可达上百兆瓦,规模仅次于抽水蓄能,便于开展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其次,压缩空气储能在技术上较为成熟,并且其技术发展前景也较为广阔。

压缩空气储能是一种基于燃气轮机的储能技术,其原理是将燃气轮机的压缩机和透平分开。在储能时,用电能驱动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并存于储气容器内;在释能时,高压空气从储气室释放,进入燃烧室助燃,燃气膨胀驱动涡轮做功发电。压缩空气储能的能源转化效率较高,一般在75%左右,其中德国一座装机容量为29万千瓦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其能源转化效率高达77%,如果再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如超导热管技术等),其效率能进一步提升到80%以上。

由于技术成熟、规模较大,压缩空气储能的成本较低。以兴建一座200万千瓦的电站为例,如果采用抽水蓄能的方式,其投资额约为70~100亿元人民币,而如果采用压缩空气储能的方式,其投资额仅为50~60亿元人民币。即使与其他形式的储能电站相比,压缩空气储能仍然是成本最低的一种储能方式。同时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建设周期也较短,一般仅需3到5年的时间,而建设一座同样规格的抽水蓄能电站则需要5到8年。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注意维护,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寿命也可达四五十年,接近抽水蓄能的50年,是寿命最长的一种储能方式。

除了自身的能源转化效率较高、建设成本低之外,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一方面,通过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峰谷调节功能来满足用电高峰时的需求,可避免兴建火力发电站带来的投资与浪费(这种火电站仅在用电高峰时开机而平时都处在停机状态)。另一方面,以我国各地现有的“峰谷电价”来看,平均起来峰期电价是谷期电价的2到3倍。因此,如果在用电谷期将富余的电能通过压缩空气储能的方式收集起来,在用电峰期的时候再释放出去,即使其效率仅按75%来计算,相对于谷期电价来说仍有50%~100%的收益率。

压缩空气储能的应用

除了将富余的电能储存再利用,实现常规的“削峰平谷”之外,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还特别适用于解决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随机性、间隙性和波动性等问题,可以实现其发电的平滑输出。经测算,如果风力发电装机占电网容量比例达20%以上时,则电网的调峰能力和安全运行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压缩空气储能尤其适用于大规模风场,因为两者有着天然的结合优势:风能产生的机械功可以直接驱动压缩机旋转,减少了中间转换成电的环节,从而提高效率,而且存储的能量经过再次发电可以达到稳定的输出,从而为风能的大规模并网发电找到了另一条途径。

而随着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展,特别是伴随着压缩空气储能装置的小型化,其在城市内的应用前景也不断扩大。

首先,压缩空气储能装置可以作为楼宇大厦的应急电源。传统的应急电源一般是采用柴油发电机或蓄电池的方式。前者需要一定的启动时间,且设备容易老化损坏、可维护性差;而后者的容量有限,无法实现长时间的供电。随着压缩空气储能装置的小型化发展,使其作为应急电源成为了一种可能。相对于前两者,压缩空气储能装置的启动时间短、能量密度高,能够快速持续的供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应急电源。而且其寿命长、维护方便,只需定期检测压缩空气量是否能够满足要求,在压缩空气量有所不足的时候,利用电网低谷时期的电力驱动空气压缩机适当进行补充即可。

其次,随着技术的发展,单个压缩空气储能装置的容量进一步扩大,其作为分布式电源的前景也更加明朗。并且由于空气在压缩与膨胀的过程中总是分别伴随着热量的释放与吸收,因此未来的建筑中可以通过一个压缩空气储能装置来同时实现供电和温度调节的功能,从另一个渠道来实现零排放的绿色建筑。

除了在电厂和建筑物上的应用之外,目前,国外已经开始探索基于压缩空气储能的混合动力车的研制,这种混合动力车不需要蓄电池或电动机,而是通过发动机活塞压缩空气来储存能量。在短距离或低速情况下,仅通过压缩空气来驱动汽车,当车速提高后,通过调整发动机的负荷(要么通过活塞压缩空气来增加负荷,要么用压缩空气驱动活塞来减小负荷)使其在最佳效率的状态下运转。实验的结果表明,这种基于压缩空气储能的混合动力车与当今的油电混合动力车节省的燃料相当,但成本却比后者低得多。另据报道,也有国外的研究机构开展了直接用储存起来的压缩空气驱动膨胀机做功作为汽车动力的试验,目前已经达到时速50千米,可行驶90千米的效果。

结束语

压缩空气储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然而直到最近两三年它才在我国成为研究和开发的热点。虽然国内的有关高校和研究院所也已开展了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但主要还是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小型实验层面。

空气,与我们航空人有着不解之缘;燃气轮机,也是航空发动机衍生发展的重要领域。压缩空气储能与航空工业的技术同源、产品相关,航空工业完全可以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探索,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领域书写出航空人的浓墨重彩。

4.科学认识空气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知道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

2、建立气体的初步概念,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的逻辑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知道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并且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教学难点: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教学方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用具:教师准备:水槽、烧杯、塑料袋。

学生准备:水槽、塑料袋、扇子、小砖头、干粉笔、干土块、注射器、风车、气球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采用竞赛的形势来研究自然科学,好吗?

作为本次比赛的裁判,我先为大家宣布比赛规则,请各位小选手注意听好:第一条,在比赛中每位小选手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表现突出的就可以在你们小组的小星星积分卡上积极动脑回答问题一栏涂一个小星星:第二条:各小组要团结合作、齐心协力,表现突出的可以在小星星积分卡上动手研究、团结协作一栏涂一个小星星;第三条:涂星星要实事求是。最后哪个小组的小星星总数最多,就可以成为本次比赛的冠军。竞赛评出前三小组,小组的每位成员可荣获一个发明小证书,大家听明白了吗?

二、授新课:

师边讲边演示: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请大家仔细看,现在老师将面巾纸放入杯中,然后再将杯子放入水中,比赛的第一道题就是:猜猜纸会怎样?(生:湿或不湿)大家的意见不统一,那么认为纸会湿的举手,究竟谁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师:取出面巾纸)湿了吗?(一点也没湿)不相信的小选手可以摸一摸,摸到的小选手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感觉。(生答)那么就请刚才猜对的小选手在你们小组的小星星积分卡上涂个小星星吧!

谈话:第一道题就赛到这里,没涂到小星星的小选手也不要着急,你们还有好多机会可以赢得更多的小星星。请听好第二道题:面巾纸为什么没湿,这个小魔术的秘密是什么?(生答,师不急于肯定)他们说得对不对呢?有的小选手还不太明白,所以我们再来看一个现象:(师演示:将杯子逐渐倾斜,瓶口冒泡,水进瓶内,面巾纸湿了)你们发现什么了?(给予回答问题及刚才就猜对学生以不同的鼓励)

小结:这个小魔术的秘密就在于杯中有空气,(板书课题)可是你们能看到杯中有空气吗?(生答)那么空气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下面的比赛我们就围绕空气来进行,你们同意吗?

谈话:我们看不到空气,那么它在哪儿呢?老师的第三道竞赛题就是请各小组找一找哪有空气?这道题老师就交给每一个竞赛小组,各小组的小选手都积极地想办法,提出好意见,互相商量商量,然后再用桌面上的物品试一试,如果通过了就在小星星积分卡中动手研究、团结协作一栏涂一个小星星,想出几种办法就涂几个,看哪个小组想的方法最多,想的和别人想的不一样。大家听明白了吗?下面开始。

生实验,师巡视,适当给予帮助指导。

生汇报,教师适当给予鼓励。

谈话:大家真聪明,在塑料袋、注射器、小瓶、粉笔、教室里连小石块中都找到空气了,真是太了不起了,谁能再回答老师的第四题呢?用一句话说一说那儿有空气?

(生答: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

谈话:既然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那么老师的第五题就是请各小组同学利用自己桌面上的物品任意收集一些空气,然后再用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或用其它方法自己自由地感觉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发现空气一个特点,就在小星星积分卡中动手研究、团结协作一栏涂一个小星星,发现几个就涂几个,大家明白了吗,下面开始。

生实验,师巡视,适当给予帮助指导。

生汇报,教师适当给予鼓励,并板书。小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物体,而且它还是流动的,可是我们却看不到,你们想不想知道当它流动时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生答)

(出示充满空气的气球,演示扎破气球,学生直接感知空气流动。)

生汇报。

谈话:空气是一种可以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老师的第六道竞赛题就是给这样的物体起个名字?

(生答:流体、动体、气体„„)

小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谈话:我们的比赛就要结束了,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我们周围有一位小朋友一直在关注着我们的比赛,你们想不想听听他说什么呢?

(生答)

放录音(即总结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并提出怎样保护空气环境。)

谈话:今天我们就将怎样帮助空气“恢复健康”做为今天比赛的最后一道竞赛题,各位小选手你们有好的建议吗?

(生答,教师适当给予鼓励。)

放录音后小结:空气今天很高兴,你们高兴吗?(生答)那么就让我们以更高兴的心情来迎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吧!请各小组以最快的速度算出你们小组小星星积分卡中小星星的总数。

生汇报,共同评选出本次比赛的冠亚军,伴随着颁奖音乐和全班学生地掌声,发奖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努力探索。

5.科学教案《探索的空气》 篇五

1、通过亲自操作的实验和游戏来感受空气的存在,掌握其特性。

2、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对科学小实验感兴趣。

3、能够不怕困难和失败,有一定的耐挫能力。

活动准备:

塑料袋、水盆、干的小毛巾、抹布、两盆植物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其特性。

T: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是什么.好吗?

T:谜面是这样的: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是什么呀?(空气)

T:是吗?(是)它在哪里呀?我怎么看不见,你们去把它找来,看看好吗?老师为你们每个人准备了一只小袋子,你们找到了把它装在小袋子里,之后回来告诉大家:你在哪捉到了空气?你看得见空气吗?能摸到空气吗?闻一下空气是什么气味的?

1、幼儿操作(找空气)

2、组织幼儿讨论(上述问题)老师示范给幼儿看,拧紧袋口,用手慢慢向下押,押不动,为什么?(袋里有空气).

3、小结空气的特性: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它是~的气体.

T:哦,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的气体,今天呀,老师根据空气这些特性要和小朋友们来玩一个变魔术的游戏,想看老师的魔术表演吗?老师:你们看好了.这有一只杯子,和一块毛巾,我现在将这块毛巾塞入杯子底里,请你们来告诉我这杯子里有什么?就毛巾吗?如果我把这只杯子倒扣到这缸水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毛巾会湿吗?老师操作,幼儿观察、发现操作结果:毛巾不会湿。同时,请幼儿说说其中的原因。(是空气把水顶住,不让它流进杯子的,所以毛巾没有湿)

4、激发小朋友的操作兴趣,同时提出更高的操作要求。T: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来玩?请你们也去试一试,请你们边操作边注意观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可以提醒你们一下,刚才老师是杯底与缸底放平的,直着放下去的。如果将杯口倾斜一些呢?你们会看到什么呢?

(在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性这一部分活动中,我首先以谜语的形式导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幼儿进行捕捉空气的操作活动,同时要求他们对捕捉到的空气通过将空气拧住后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来探索、发现空气的特性;然后,应用小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与其特性,最后达到让幼儿掌握空气特性的目标。)

二、认识空气的作用。

T:空气既然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那要它有什么用呢?我想没有它也罢。(幼儿讨论空气的作用)

1、幼儿体验没有空气是不行的:请幼儿捂住口鼻,说说有什么感觉?(很闷,不能呼吸了)

2、做小实验: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杯子扣住看结果,发现被扣住的蜡烛火熄灭了,而没有扣住的还在继续燃烧。

3、讨论:除了我们人需要空气,还有谁也需要空气?(动物、花、草、树木等)

4、小结:除了我们人类离不开空气外,还有动物、植物它们都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空气。出示两盆一样的种植,将其中的一盆用塑料袋包装住,一盆就这样继续生长。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让幼儿通过自身的体验、观看小实验来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人类和动植物都需要空气,空气对我们和大自然的万物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人们对空气的利用:放风筝、制作的降落伞等。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幼儿能说出这些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对空气的简单的利用,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

四、讨论保护空气的洁净。

(不乱扔垃圾、不乱焚烧、在日常生活中,要想获得清新的空气,关键是要减少空气污染。对室内污浊的空气,必须靠开窗通风等手段来改善等)

活动延伸:

课后观察植物的变化。

活动反思:

6.科学教案《探索的空气》 篇六

上丰中心学校

宋建安

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从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入手,力图通过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空气、实验观察空气、搜集资料等活动,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压缩空气的应用。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学会运用实验和对比的方法观察研究物体。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实验、观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拓展。

重难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准备:教师:一个用塑料袋做成的降落伞、一个饮料瓶、篮球、有关空气的视频。

学生:风车、扇子、空塑料瓶、小土块、吸管、水、塑料袋、烧杯、注射器。

第一课时:活动1 :空气在哪里?

导入:播放“把海绵放进水里”视频。

提问:影片里你们能找到空气在哪里吗?还有哪些方法能找到空气在哪里?

目的:通过视频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想起生活经验,找到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活动2:“捕捉”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你能用塑料袋把空气“逮住”放到我们面前吗?

活动: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

观察:请大家参照教科书第46页的方法来感觉空气是怎样的。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是无色、无味、可以流动、有弹性、能变形的。

目的: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满塑料袋;通过让学生拍一拍、敲一敲等方法,利用感觉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教后记:学生能说出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第二课时:活动3:空气占据空间吗?11/20

实验:讲解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实验。

(1)把玻璃杯横放在水槽中,待玻璃杯中进满水后,再将玻璃杯慢慢倒着竖起来,并提起来一部分,使杯口不要露出水面。

(2)将一个装满空气的空饮料瓶倒立着放入水里,斜插到玻璃杯口的下面,并慢慢倾斜饮料瓶。

交流: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通过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空气转移,从而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活动4:压缩空气

通过给篮球打气的活动,启发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通过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认识空气具有弹性的性质。

【友情提示】

用充气筒给篮球打气,观察打气过程中篮球的变化。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发现:给篮球打气但篮球的大小却没有多大变化,引出“是否球内的空气被压缩了”的话题;学生还会发现,篮球里的气越足,篮球弹得就越高,引出“压缩空气是否具有弹性”的问题。

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射器里空气的体积变化、手压活塞的感觉、松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注意刻度的变化:压前的刻度、压不动以后的刻度、松手后活塞弹回后的刻度。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中观察的现象、实验时手的感觉等来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达到共识,得出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压缩空气具有弹力。[ 得出结论以后,可再回过头来解释一下“打足了气的篮球为什么可以弹得那么高?”的问题。

【引申的问题】

空气能够被压缩,说明组成空气的基本微粒之间有一定距离。

导入:拍打没气的篮球。

提问:篮球为什么不能弹起来呢?怎样才能使它弹起来?(给篮球打气)

观察:在打气过程中篮球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给篮球打了这么多气,篮球还是这么大呢?

交流:球里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被压缩了)

提问:篮球里的气越足,为什么篮球弹得越高?

活动:学生按照教科书中的步骤用注射器进行实验。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目的:通过给篮球打气的活动,启发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通过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认识空气具有弹性的性质。

教后记:学生能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7.离不开的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能力培养:

(1)通过体验性探究活动感受空气对人的重要性。

(2)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3)学习搜集资料、进行调查和进行网上交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珍爱生命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

任务驱动页

问题情景:驱动页安排了两幅图,一幅是人们潜水时,背上背有一个氧气(空气)瓶;另一幅图是人们在攀登高山时,也需要带上氧气。图中由主题人物琪琪提出了问题: “为什么在登山或潜水时要带着氧气瓶?”,从而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人与空气有什么关系?一切生物与空气又有什么关系?

第三课时:活动1:人与空气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

活动:我们也来体验一下潜水员在水里的感受,憋气10秒。

交流:憋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没有空气能活下去吗?

提问:为什么人在潜水时要带着氧气瓶?

目的: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

【友情提示】

学生学习游泳时可能都有憋气的体验,可通过这种情景引起学生回忆憋气的体验。我们要特别提醒学生一定不要在水中进行憋气比赛,那样会很危险的。

测量10秒内的呼吸次数,这一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呼吸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活动,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还可利用我们做剧烈运动时,呼吸的次数就会增加,说明我们需要的空气也就越多。

学生可通过10秒的憋气感受,让学生体会和认识人与空气的关系。

活动2:豆芽的生长

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但是植物生长与空气有没有关系呢?没有空气,植物能否生长呢?本活动就是利用豆芽生长的对比(在空气充足和不充足的条件下)实验,来探究解决这个问题。[ 本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证明植物的生长也是离不开空气的。运用对比实验时,要让学生明白,一定要突出主要问题,即做空气充足和空气不充足的条件下的对比实验,要注意控制与实验无关的其他变量。

观察豆芽生长的实验,豆芽生长初期没有光合作用,只是进行呼吸作用,需要大量的水和氧气。利用豆芽进行植物与空气关系的实验比较方便。实验时,需要用两个大小一样的盆子,盆子内垫有吸水性好的几张纸(两个盆子所垫的纸一样多),分别在两个盆子上装水,使所垫的纸吸透水为宜;在两个盆子里放同样多的绿豆,一个盆子用塑料袋包牢,另一个盆子不盖任何东西;两个盆子要放在同样通风、阴凉的地方,数天后,豆芽就长出来了,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没有包塑料薄膜的豆芽长势很好,而用塑料袋包裹着的豆芽长得很差,这说明了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

【引申的问题】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夜晚也要进行呼吸。

课前准备:学生做豆芽生长对比实验用的小容器。

导入:出示豆芽生长对比实验图片。

交流:豆芽在两种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如何?

目的:利用豆芽生长的对比实验,使学生明白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

教后记:学生能明白人和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

第四课时:网上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环境?

任务:了解当地的空气环境情况。

调查:确定主题(如出现蓝天天数记录、当地空气污染情况调查等),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调查。

方式:通过访问师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当地空气环境的情况。例如,可以记录当地一定时间周期内出现蓝天天气的天数,或者不同区域环境(公园、校园、住宅小区、工厂厂区等)中的空气环境情况。

整理: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录像等),撰写调查报告或观察记录。

交流:在班级开设专题展区,展示各专题小组的成果。

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的质量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从了解自己周围空气环境、利用自己的经验,上网交流自己的想法。

【友情提示】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讨论的方法,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的空气状况,向学生渗透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空气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教育。

收集资料和讨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前面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接触了类似的活动,进行专题学习,仍需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络学习,教给学生上网的方法,提供相应的网站、网址。暂时不能进行网上学习的,可在班上进行交流。

7.科学教案《探索的空气》 篇七

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 对重型车制动系统压缩空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斯太尔等重型车的制动气路结构复杂, 压缩空气用途多, 在汽车的变速、制动、离合器、取力器、前后中桥的操纵都由气路系统来完成, 各操纵阀对高压空气的要求较高, 压缩空气中不能有水分存在, 若有水分会引起操纵阀锈蚀卡死或气温过低冻结而不能正常的工作, 就不能完成或延缓规定的动作, 而引起车辆不能正常行驶;该装置在原车制动系统空气干燥器的基础上, 安装油水分离器和电磁阀、湿度计、控制芯片、加热器等元件, 对制动系统的水分含量进行指标监控, 当检测压缩空气水分超标时, 该系统工作, 对干燥器进行加热, 并使饱和的干燥剂充分还原, 延长干燥器的使用寿命。若干燥剂高温下还不能还原, 则系统指示报警, 提醒驾驶员或维修人员, 及时更换干燥器, 防止油、水进入制动管路和控制阀, 以免造成车辆事故, 从而提高车辆的使用可靠性。

1 空气干燥器原理简介

空气干燥器是为了较彻底地清除制动系统内的水分, 特别是在湿气较大的环境中运行的车辆, 清除气路内的水分, 确保制动系统的安全可靠至关重要, 为此在斯太尔汽车上安装了空气干燥器。干燥器内装有干燥剂, 干燥剂为分子筛, 分子筛属于微孔结构的铝硅酸盐, 体内有大量空腔状晶胞, 晶胞之间又有孔隙相通。水分子和其他分子通过缝隙被吸附在晶胞空腔内。而且分子筛在一定的特定条件下, 可以将吸附于内表面的杂质和水分释放, 称为再生活化。干燥器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 在充气过程中, 由空压机输出的压缩空气经过接口1进入, 这时由于温度下降, 会产生冷凝水, 冷凝水经过通道流到阀门处。压缩空气经过过滤器12和环形室到达干燥筒19上端, 当空气流经干燥剂13时, 水分被吸收并滞留在干燥剂筒的上层。干燥过的空气流经单向阀门10、接口21通向四回路保护阀, 然后供应给整车气路。同时干燥的空气经过节流阀11和接口22口通向再生贮气筒, 当整个系统的压力升高到预定值时, 压缩空气推动活塞2移动, 打开阀门3关闭阀门1, 压缩空气经过通道5到达活塞8的上端, 推动活塞8向下运动, 从而使阀门7打开, 从9室来的压缩空气和冷凝水经过打开的排气阀7排向大气, 开始排气过程。在排气过程同时, 来自再生贮气筒的干净空气由22口进入干燥器, 经过节流孔11, 干燥罐19、9室和排气阀排向大气。当空气从下往上流经颗粒干燥罐时, 将滞留在其表面的水分带走, 使分子筛再生活化。

当连接21口主车气路的压力降至工作气压值时, 活塞2在回位弹簧作用下运动, 阀门3关闭, 阀门1打开。活塞8上端的空气流经通道5、阀门1和小孔15排出。此时活塞8向上运动, 阀门7关闭, 排气过程完成, 下个充气过程又从新开始。通过调节螺栓16和17, 可以调节卸荷气压和关闭气压值。

1、20.排气口2.活塞3、进气口4、5、通道7、排水阀8、卸荷阀9、空腔10、单向阀11、节流口12、滤清器13、干燥剂

2 斯太尔重型汽车干燥器易失效的原因

斯太尔、东风、解放等载重汽车都安装该系统, 特别是斯太尔载重汽车, 用户反应空气干燥器易失效, 干燥器使用时间太短;主要原因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再生压缩空气中就有水分存在, 分子筛的再生效果变差, 这样恶性循环, 分子筛就不能彻底再生, 压缩空气就会有水分存在, 压缩空气中的水分易引起各操纵阀不能工作, 维修和排除这些故障, 必须要拆下操纵阀进行彻底的分解擦拭, 需要大量的时间, 因此, 应对斯太尔汽车的气路系统进行改造研究, 延长干燥器的使用寿命。

3 斯太尔汽车气路系统水分自动监控装置

针对于以上失效原因, 我们可以考虑在斯太尔载重汽车气路系统的基础上, 增加水分自动监控装置, 该装置由电磁阀、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回吹传感器、油水分离器、等组成, DZ1、DZ4为常开电磁阀, DZ2、DZ3常闭电磁阀。

正常工作回路:在图2中压缩空气湿度小于50%RH时, 各电磁阀均不得电, 保持原始工作状态, DZ1电磁阀常开导通, 高压气体由空气压缩机经油水分离器、DZ1、干燥器、四回路保护阀、温度//湿度传感器到达工作储气筒, 给各用气单元供气。DZ4常开导通, DZ2、DZ3常闭不导通, 加热除湿回路不参加工作, 再生回正常工作, 气体由干燥器经DZ4到再生储气筒。当干燥器内卸荷阀排气时, 再生储气筒内的气体经DZ4、干燥器排入大气, 同时带走水分。

加热再生回路:a.当湿度大于50%RH时, 指示灯亮。b.湿度超标指示灯亮后, 没有制动动作时, 有干燥器回吹动作, 系统立即控制各个电磁阀工作, 切换到再生状态。c.系统工作在回吹状态, 当有制动动作或其它用气设备工作时, 系统迅速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在图2中当uC控制系统电路板接收到压力传感器, 湿度达到50%RH时且收到干燥器排气传器信号时, 控制接通除湿再生回路, 各电磁阀均得电, DZ1电磁阀吸合关闭, DZ2、DZ3导通, DZ4吸合关闭, 加热除湿回路工作。被加热的压缩空气反吹到干燥器, 带走水分和油气, 供气回路暂时停止供气, 当气路系统回路压力低于0.8Mpa后供气回路恢复工作状态, 除湿回路停止工作。

为了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数字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均采用了高速光电隔离技术, 并设置了输入、输出工作状态指示。模拟量输入电路部分也采用了有效的抗干扰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

通信电路采用主从式的抗干扰性强、通信距离的符合工业标准的RS485通信电路。

另外, 为了提高温、湿度的测量精度和提高抗干扰能力, 电路中设计了高精度可调整恒流输出电路。

发动机废气温度大约700℃, 热交换器输出温度180℃±10℃, 加热性能满足干燥器干燥剂再生性能要求。

时序信号满足干燥器除湿开起时序要求, 控制湿度上限为50%RH, 控制湿度下限为30%RH, 正常供气状态与系统加热除湿工作状态转换准确, 湿度测量精度为小于5%RH。

再生回路工作气压为0.8Mpa, 符合斯太尔气路原控制系统的技术指标。

再生回路工作温度为180℃±10℃, 满足系统除湿要求。电气绝缘性能满足装备测试绝缘性能要求 (大于等于10MΩ) 。

4 结论

4.1 该装置在斯太尔车辆上安装方便, 结构简单, 能满足斯太尔汽车工作要求;

4.2 该装置能够使斯太尔车辆干燥器的使用寿命由原来的四至五个月延长到5年。

摘要:阐述了斯太尔汽车空气干燥器的原理和存在的缺陷, 据此, 在其气路系统的基础上, 研制和安装了自动监控装置, 实践证明, 最终提高了斯太尔汽车空气干燥器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斯太尔,空气干燥器,自动监控装置,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8.科学教案《探索的空气》 篇八

(800字)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空气的秘密(区域环境创设)设计意图:

本活动选取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空气作为载体,让他们运用多种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通过实际感受,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条件,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大班阶段重在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探索的能力。本活动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教学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操作材料和探索、尝试的机会,每一环节都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活动,无拘无束地参与讨论,大胆尝试,获得经验。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能积极主动与同伴合作、讨论、实验,共同布置科探区域环境。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透明塑料袋。

2.每组提供:装水的盆、空杯子、硬/薄纸片、毛巾、记号笔、弹珠、装水的盘子、蜡烛、打火机、硬币。

3.教师示范图示、画板四块、记录表格共八张(二张/四组)。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教师空手抓空气。

你们猜,我在干什么呀?你也来试试吧,看看能不能把空气抓住?(激趣的方式一下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2.幼儿自由尝试抓空气。

3.教师示范装空气。

出示塑料袋:我有一个宝贝(塑料袋),我用这个宝贝试试能不能抓住空气。

谁也想试试?(启发幼儿尝试用工具来抓空气。)

4.幼儿自由尝试抓空气。

现在你们每个人来拿一个塑料袋,可以到教室的任何地方去抓空气,待会告诉我:你的空气是在哪里抓到的?(暗示幼儿:空气无处不在。)

5.围绕空气,展开讨论。

你的空气在哪抓到的啊?

你的空气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

请所有幼儿一起闻一闻、摸一摸、看一看,感受空气特征(无色、无味、无形状、摸不着、看不见)。(提问步步展开,让幼儿了解空气特征。)

二、游戏“身体需要空气

1.教师以空气的身份说:虽然我无色、无味、摸不着、也看不见,但是我的作用可大啦!很多东西都离不开我!你们相信吗?现在请小朋友跟我一起玩个游戏:闭上嘴巴、用手把鼻子捏住。

你有什么感受?(呼吸困难、很不好受……)

张开嘴巴,放开手后有什么感受呢?(舒服一点……)

(教师以激趣的方法开启幼儿,幼儿通过共同游戏,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看来我们的身体需要空气,没有空气我们就无法呼吸了。2.还有什么东西需要空气呢?(请1-2名幼儿回答。)

3.幼儿自由分成四组,讨论并记录。

我们来个比赛,四人一组来找一找“谁需要空气”,你可以自己动脑筋想,也可以到我们班的材料收集架去找找什么东西需要空气。找到后就把它们画在记录表上,比比哪组找到的东西最多,好吗?(与原有主题环境互动。)

4.讨论:请每组幼儿介绍画好的记录表。(幼儿协商讨论、参与积极。)

三、魔法空气

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空气在发挥作用。而且空气还有魔法哦!它能让很多东西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你们相信吗?(教师积极主动地发起与幼儿积极主动地发起并重。)

(一)教师出示实验示范图介绍实验材料,讲解实验要求,并将图示张贴在表上,供幼儿在表格上作记录。

1.空气能让水不从杯子里流出来。谁想尝试一下它的本领?

2.幼儿分组操作实验。(实验材料:空杯子、硬/薄纸片、水、盆。)

3.集中讨论、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小结:在这个实验里,空气没有从上往下压,而是由下往上托住了纸片,气压很强,压住了水,让水不能从杯子里流出来。薄纸片不能承受水的重量,所以空气托不住。而厚纸片不能持续很长的时间,因为纸片会被水泡软。(帮助幼儿总结成功经验。)

(二)教师出示实验示范图,幼儿再次实验

1.空气还能让放人杯底的毛巾不被水打湿呢!想不想试试?

2.幼儿分组操作实验。(实验材料:空杯子、水盆、毛巾。)

3.集中讨论、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小结:杯子里看起来什么东西都没有,其实除了毛巾,空气占满了杯子。所以把杯子平放入水中时,水进不去,毛巾不会被打湿。如果你是斜放到水里的话,水就会把里面的空气挤走,再把毛巾打湿。(帮助幼儿总结成功经验。)

(三)实验“取弹珠”

1.有个弹珠掉到水里去了,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把弹珠拿出来而保证手不被打湿?谁能帮帮我啊?(幼儿:用夹子夹、戴手套……)

师:可是我现在没有那些材料,我只有桌上的这些材料:蜡烛、打火机、杯子、水、硬币。不知道谁能用那些材料帮忙,帮我把弹珠取出来而保证手不会被打湿?

2.幼儿分组尝试实验,教师不引导帮助,设置悬念让幼儿探索。(设置足长为科探区作准备,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

四、师幼共同布置科探区

我们把这个实验的材料放到探索区去做实验,我们一起想办法找答案。我们一起来布置“空气的秘密”吧!你们需要老师帮忙吗?(以幼儿为主,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

荐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1500字] 荐一上 科学

教案

荐科学

三上教案

荐中班

科学

教荐科学教案 [1000字]

(5000案

字)

]

9.科学教案《探索的空气》 篇九

一、教材

本课教学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对空气的认识,知道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并不真正是空的,它们里面有空气等等的认知背景为基础,指导他们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对“空气的存在、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2)、知道空气的性质。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2)、愿意与同学交流,拥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认识空气的性质。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了解空气能被压缩。

四、教学准备:

教学组织形式: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材料准备:黑袋子、玻璃杯、纸团、矿泉水瓶、水、水槽、排球、皮球、注射器、橡皮,多媒体课件、圆珠笔笔芯、小木棍、注射器、土豆、湿纸团,水火箭、气筒等。

五、教学过程 为了真正达成课时目标,体现新课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核心的理念,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导入。

在课前准备好充满空气的黑色塑料袋放在礼品盒中。

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你们想知道黑色袋子里装了什么吗?接着让学生来摸。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猜测。

之后我给出肯定的答案:黑色袋子里装的是空气。我提出问题:既然空气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那么你们凭什么说袋子里装了空气呢?那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呢?

我出示注射器提问学生:你们能用这只注射器或者塑料袋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学生演示实验方法并说明。

小结: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板书:空气是存在的)

【意图解析】情景导入的小活动增加了空气这一主题的神秘感,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空气探究的兴趣。我提供了明确的研究任务给学生,既规范了学生的课堂行为,又为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打开了一扇大门,学生会为了目标的实现,费尽心思,挖空脑袋去证明空气的存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下是本课的重点,我将会花25分钟左右进行讲解)

2、引入本课的主题(耗时2min)

空气虽然无处不在,但同学们对空气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空气的性质。(板书:空气的性质)

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的确存在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空气:当解开充满气的气球并将口对着自己时有什么样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说说对空气的印象。并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吗?我会适当提示学生结合水的性质与空气作比较,水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且易流动的物体。然后请学生作答。

得出结论:和水相似,空气也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物质。(板书)

3、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耗时4min)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气泡从水中往上冒,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学生会提出自己的假设,A空气不溶于水,B空气比水轻C空气自己会动等。刚刚有同学说空气比水轻,那么空气有没有质量呢?学生提出假设,可能有的说没有,理由是我们没有感觉到周围的空气压在身上;可能有的提出反对意见,说有质量,是因为空气比较轻我们感觉不到。我会拿出两只排球(一只充满气,另一只不充气)然后请学生感受一下两只排球的轻重。学生明显可以发现充了气的排球比不充气的重。得出结论:空气有一定的质量。

【意图解析】在中低年级的实验过程中,假设占了很重要的位置,有意识地训练他们有根据的进行假设,对他们推理能力提高大有好处。

4、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6min)

我会引入《乌鸦喝水》的故事,并且用实验仪器进行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请学生回答。

最后我作出解释:石子和水占据了瓶子的空间,也就是说一个空间被物体占据后,其它的物体就不能进入了。

我向学生提出质疑:石子和水会占据一定的空间,那么,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空气也会占据空间吗?(板书:空气占据空间吗?)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一团纸巾的秘密”。

我叙述实验方法后让学生带着“纸巾会湿吗”的疑问分组进行实验,各组汇报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并解释实验现象。

最后得出结论:通过以上研究,我们会发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会占据空间。(板书:空气占据空间[将“吗?”擦掉])

【意图解析】学生对现象的解释,表明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通过不同的现象归纳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核心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归纳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提升,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5、运用“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解释现象。(耗时10min)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吹气球的游戏好不好?比一比,谁的气球吹得大? 游戏结束后,我出示一个装有气球的塑料瓶,提问:瓶子里的气球能吹大吗? 然后让学生实验。讨论并解释:瓶子里的气球能吹大吗?为什么?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呢?

【意图解析】在这部分,我安排了一个 “吹瓶子里的气球”的活动,因为空气占据空间,所以瓶子里的气球基本上吹不大,然后我会让学生想各种办法让瓶子里的气球吹大些,学生也许会想到把瓶子里的空气排挤出来,比如在瓶子上钻个洞,等方法,从而从反面论证了空气占据空间。然后我提出疑问:既然瓶子里充满空气,为什么气球也能吹大一点点呢,从而为了解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做了铺垫。

6、小组探究,发现空气能被压缩。(耗时10min)(这一部分是本科的难点。)我会提供充气很足和充气不足的篮球通过对比试验,让学生在过程中发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这两种性质。之后我提供注射器和橡皮让他们设计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板书:空气可以被压缩)

【意图解析】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但获取了知识,满足了情感的需求,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对无限科学知识的向往。、利用空气能被压缩以及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完成空气枪的小制作

1、教师演示空气枪。

2、介绍空气枪制作方法。

3、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4、学生玩空气枪,体验成功的乐趣。(不成功的学生需教师个别指导,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检验到成功。)

5、让学生说说空气枪的原理和如何才能射得更远。

我将问题引伸:同学们说说看,在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的这种性质?让学生交流并展示ppt图片。

8、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空气的性质,教师加以补充。

9、课后作业

由于时间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完成空气枪的小制作,并思考如何才能让“子弹”射得更远。下节课我们会继续探讨空气的最后两个性质。

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1、设计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实验。PPT 我们知道观察可以是人的眼睛和其他感觉器官进行的直接观察,也可以是借助于仪器的间接观察——实验。由于实验是为了对假说进行检验,比直接观察更具有结构性,所以实验活动是最能反映科学方法的活动,也是认知上较高层次的探究活动。活动设计的宗旨是通过对非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对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观测。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考虑了学具结构的严密性问题。学生面对有结构的学具,可以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产生科学问题,不需要教师的“开场白”;活动中使用的实验材料,就充分体现了学具的结构性。而且所有活动紧密围绕一个主题“一团纸巾的秘密”而展开,在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逐步感知“空气要占据空间”这一核心概念。

2、引导学生交流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内容。PPT 一个人的观察往往有限,通过交流可以分享彼此的观察,弄清问题所在,互相弥补经验上的不足,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从而引发儿童思维的发展。

3、培养学生学会假设:PPT 本学期的培养重点是学会假设,并通过搜集证据去验证自己的假设,找出问题的答案。因此,我们要把训练的重点放在这一点上,要在每一个实验前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做出自己的假设,潜移默化地熏陶,不知不觉地养成先假设后实验验证的思维习惯。

4、材料准备很关键:PPT 科学老师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准备教学材料了,准备哪些材料,在什么时候提供材料,用什么方式把材料分配给学生,这些环节都直接影响到探究活动的好坏。关系到探究活动能否充分的展开。因此,我们在准备教学具时也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考虑实验材料是否可以用更简单、容易获取的其它东西代替,也就是应该具有典型性、简易性,更应考虑材料的有结构性,即是否可以一物多用,是否能提供给学生帮助等等。

10.科学教案《探索的空气》 篇十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4.5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

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

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

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教学过程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1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泡图中。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二、空气的存在 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2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11.科学教案《探索的空气》 篇十一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保鲜袋抓空气,感受空气是会动的、无所不在的。

2、用空气袋自制玩具,体验自制玩具进行游戏的快乐。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保鲜袋、夹子每人一份,彩色纸若干;

2、小碗每组一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活动。

1、师出示保鲜袋:这是什么?

2、师:对,这是厨房里用的小口袋,平时是用来装食物的。不过今天它要来跟我们小朋友做游戏。可是小口袋说饿了,想吃的饱饱的再来玩游戏。

二、尝试活动:装空气,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1、出示鼓的口袋:看,这只小口袋吃的饱饱的了,你们知道小口袋吃了什么才这样胖乎乎的呢?(空气)

2、幼儿自由猜想。

3、教师小结:对了,因为小口袋吃了空气,所以才变得这样胖乎乎的。

4、今天来了很多小口袋,请小朋友自己来想办法来让小口袋吃空气,让小口袋吃的饱饱的。

三、幼儿第一次装空气,感受空气会动。

1、师:想一想怎么样才能让小口袋吃的饱饱的?(幼儿尝试)

2、操作后提问:你的小口袋吃到空气了吗?

3、不成功的说说为什么?为什么气很快就逃走了呢?(手要很快抓住袋子的嘴巴)

4、请成功的小朋友说说是怎么做的?

5、你让小口袋吃饱了,你是怎么做的,用了什么好办法?

6、请以幼儿示范,其他幼儿一起学着做。

7、教师总结:把袋子的嘴巴张开,上下晃动;1、2、3抓住嘴巴,拧一拧,不要让气逃走哦!

8、幼儿跟着一起做。

9、我们把口袋的嘴巴放开,会怎么样?

10、一起放开口袋,放走空气。

11、小结:原来空气是会动的。

四、第二次装空气,感受空气是无所不在的。

1、你刚才在哪里抓到空气的?(在自己的座位旁边抓到了空气)

座位的哪里抓到空气了?那座位的这边有没有空气呢?

娃娃家里有没有?钢琴这里有没有空气?图书角那里呢?

2、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

师:小口袋吃饱了以后带着它到老师这边来。

3、提问:你的小口袋在哪里吃到了空气?

小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我们的四周围、教室里、外面都有空气。

4、师示范,请幼儿用小卡子卡住袋口。

5、小口袋休息。

五、自制活动。

1、出示装饰上彩条的空气袋,师:闭上眼睛,1、2、3,看看胖娃娃变的怎么样了?

教师小结:变成了一个漂亮的风筝娃娃,怎么变得呢?

2、打扮胖娃娃:长尾巴长在哪里?(长在袋子的嘴巴上还是身体下面?)拿起长飘带,脱去白衣服,轻轻按上去,按在身体的上面、下面中间都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彩带的颜色和数量:老师装了几根彩带啦?是什么颜色的呢?)脱下的白衣服放在小碗里。

3、提醒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可以相互帮助,也可以勇敢的请客人老师帮忙。

六、户外游戏活动。

1、师:你可以和口袋宝宝怎么玩?(抛、拍、吹、跑等)

2、幼儿自由玩。

师:我们带着口袋宝宝出去玩吧!看谁的玩法多。

【活动建议】

1、抓空气对中班幼儿来说有点难度,要强调晃以后快速抓紧袋口。

2、感受空气无所不在这一特点时要从幼儿的身边慢慢逐渐扩大到周围,让幼儿有比较直接的感受。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12.科学教案《探索的空气》 篇十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无处不在的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可以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塑料袋、吸管每人一个,装有水的水盆,玻璃杯,蜡烛,打火机。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们变魔术,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哦。

1.教师出示塑料袋变魔术,并提问:变变变,刚才扁扁的塑料袋现在变成什么样的了?

2.师:谁能告诉我是什么让塑料袋变得鼓鼓的吗?那你知道老师是从哪里找到空气宝宝的吗?

(二)过程

1.幼儿变魔术寻找空气,小朋友可以到教室的各个角落寻找空气,但是空气宝宝有点淘气,如果你不紧紧的捏紧塑料袋口,空气宝宝就会跑出去了,然后告诉我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空气宝宝。

2.师:你是从哪里找到的空气宝宝的呢?

3.教师总结:你刚才找空气的时候,你看得见它吗?你闻到什么了吗?你来摸一摸,摸的到吗?原来空气宝宝既看不见又摸不到闻不到的,而且他到处都有。

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4.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师:请幼儿闭上自己的嘴,并用小手捏住鼻子,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憋得喘不上气来,因为我们没有了呼吸,身体里缺少空气。)

师:小朋友知道还有哪些事物离不开空气呢?(动植物)

师::“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和空气宝宝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6.请幼儿试着利用手中的材料去寻找空气。

师:“大家刚才玩的真起劲,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方法,你是怎么知道你找到了空气宝宝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别人是怎样寻找空气宝宝的,这样我们就能学会更多的玩法了。”(幼儿交流:塑料袋装一些空气,对着手吹吸管感觉有风,把吸管插进水里吹水会冒气泡)

7.教师点燃三支蜡烛,用大小不同两个玻璃杯同时罩住两支蜡烛,一支蜡烛不罩,看看有什么变化?(盖上小杯子的最先熄灭,盖上大一点杯子的再灭,不盖的一直燃烧。)

师:你看蜡烛怎么样了?为什么灭了呢?(空气进不去,蜡烛就灭了。)

小结:火的燃烧需要空气。

(三)结束

用塑料袋制作充气娃娃。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13.《抓空气》中班科学优秀教案 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保鲜袋抓空气,感受空气是会动的、无所不在的。

2、用空气袋自制玩具,体验自制玩具进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保鲜袋、夹子每人一份,彩色纸若干;

2、小碗每组一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活动。

1、师出示保鲜袋:这是什么?

2、师:对,这是厨房里用的小口袋,平时是用来装食物的。不过今天它要来跟我们小朋友做游戏。可是小口袋说饿了,想吃的饱饱的再来玩游戏。

二、尝试活动:装空气,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1、出示鼓的口袋:看,这只小口袋吃的饱饱的了,你们知道小口袋吃了什么才这样胖乎乎的呢?(空气)

2、幼儿自由猜想。

3、教师小结:对了,因为小口袋吃了空气,所以才变得这样胖乎乎的。

4、今天来了很多小口袋,请小朋友自己来想办法来让小口袋吃空气,让小口袋吃的饱饱的。

三、幼儿第一次装空气,感受空气会动。

1、师:想一想怎么样才能让小口袋吃的饱饱的?(幼儿尝试)

2、操作后提问:你的小口袋吃到空气了吗?

3、不成功的说说为什么?为什么气很快就逃走了呢?(手要很快抓住袋子的嘴巴)

4、请成功的`小朋友说说是怎么做的?

5、你让小口袋吃饱了,你是怎么做的,用了什么好办法?

6、请以幼儿示范,其他幼儿一起学着做。

7、教师总结:把袋子的嘴巴张开,上下晃动;1、2、3抓住嘴巴,拧一拧,不要让气逃走哦!

8、幼儿跟着一起做。

9、我们把口袋的嘴巴放开,会怎么样?

10、一起放开口袋,放走空气。

11、小结:原来空气是会动的。

四、第二次装空气,感受空气是无所不在的。

1、你刚才在哪里抓到空气的?(在自己的座位旁边抓到了空气)

座位的哪里抓到空气了?那座位的这边有没有空气呢?

娃娃家里有没有?钢琴这里有没有空气?图书角那里呢?

2、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

师:小口袋吃饱了以后带着它到老师这边来。

3、提问:你的小口袋在哪里吃到了空气?

小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我们的四周围、教室里、外面都有空气。

4、师示范,请幼儿用小卡子卡住袋口。

5、小口袋休息。

五、自制活动。

1、出示装饰上彩条的空气袋,师:闭上眼睛,1、2、3,看看胖娃娃变的怎么样了?

教师小结:变成了一个漂亮的风筝娃娃,怎么变得呢?

2、打扮胖娃娃:长尾巴长在哪里?(长在袋子的嘴巴上还是身体下面?)拿起长飘带,脱去白衣服,轻轻按上去,按在身体的上面、下面中间都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彩带的颜色和数量:老师装了几根彩带啦?是什么颜色的呢?)脱下的白衣服放在小碗里。

3、提醒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可以相互帮助,也可以勇敢的请客人老师帮忙。

六、户外游戏活动。

1、师:你可以和口袋宝宝怎么玩?(抛、拍、吹、跑等)

2、幼儿自由玩。

师:我们带着口袋宝宝出去玩吧!看谁的玩法多。

【活动建议】

1、抓空气对中班幼儿来说有点难度,要强调晃以后快速抓紧袋口。

上一篇:妇女发展论坛主持词下一篇:关于2012年度话剧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