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微课题开题报告(精选10篇)
1.幼儿园微课题开题报告 篇一
课题“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是我们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实践一定能取得非常满意的实验效果,下面就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标、意义及各项实施办法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有关概念、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幼儿园教育环境: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两部分。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内教室、寝室、活动室等场所的教学设施、用具的布置(如何进行空间布置与材料的提供)及幼儿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的大环境;心理环境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等。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我们课题研究仅涉及教室环境与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
“互动”是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全新教学模式,它积极提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双向沟通,鼓励被教育者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
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幼儿不仅仅是在环境中成长,也是在环境里探索和学习。因此也可将“环境视为幼儿的老师”,互动式的教育环境可让幼儿体会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有利于萌发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研究背景:“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新《纲要》强调给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层次,具有选择性和自由度的,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的环境,使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在与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将环境的教育价值摆在了整个教育的重要位置。但从现状看却存在许多要解决的问题:环境创设内容上追求精致美观,缺乏教育性;布置的形式上单调,缺乏多样化;布置方法上,主要以教师的设想、愿望出发,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失去了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应创设与幼儿互动的环境,让幼儿用环境记录、描述自己一日生活,使环境成为“会说话”的环境,成为幼儿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发挥其教育作用,体现环境的价值。
研究的意义:通过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改变教师观念,不包办代替: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探索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为幼儿提供适宜、适度的各类材料;提供足够的、开放的时间、空间,以支持和引导幼儿积极的与环境互动。促进幼儿感知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目标:
1、改变教师观念,尊重幼儿的兴趣, 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引导教师提供适宜、适度的各类材料;提供足够的、开放的时间、空间,支持、引发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建构创设意识的内容、途径、指导策略,利用环境来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积极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幼儿互动环境。以促进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萌发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育实践中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吸收先进教育经验:在不断地反思教学中提高教师经验总结与分析能力。
内容:
本课题分为两个子课题:第一、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第二、教室空间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
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内容:
1、指导幼儿欣赏扎染布艺。
2、研究扎染的基本方法和一定的技能、技巧。
3、研究教师如何运用指导策略,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扎染活动。
教室空间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内容:
1、在环境创设中,如何引发幼儿主动提出创设的意愿和动机。
2、研究如何在师幼互动地创设环境中培养幼儿主体性、积极参与性为主线,选择与安排相关合理、有趣的内容。
3、研究教师如何运用指导策略,引发并促进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
开题报告范文 ·英语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会计开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由课题组人员设计观察记录表,通过观察,了解幼儿与现有教育环境的互动情况。
(2)比较法:通过比较前后测幼儿与教育环境的互动情况,从理论角度分析幼儿如何更好地与之互动,为教育的实践奠定基础。
(3)行动研究法:以实践作为研究的起点,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行动研究,从而不断探索出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一系列教育方法的研究策略。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验教育过程的回顾、反思、总结,将教育措施、教育观察、教育效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组织由园长挂帅、业务园长、教研组长及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我园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展开关于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现状调查。在研究中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改进教育方法和途径,以保证实验研究的效果,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2006年9月——2006年11月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搜集有关资料,调查幼儿对现有教育环境的反映、认知、写好观察记录及实验方案。
2006年12月——2007年11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阶段,根据前一阶段的观察,从改变教师观念,创设良好的物质与心理环境,指导幼儿参与设计、参与收集和准备材料、参与布置,真正达到环境与幼儿的互动。
2007年12月——2008年2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资料、信息、音像等进行综合、归纳、概括、总结;撰写工作报告及实验报告、结题报告,最后出版本课题研究的成果集,制作一套环境创设课例光盘和课题研究过程光盘,举办有关课题成果的展览并推广。
五、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我园虽仅成立两年的时间,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先后被确立为徐州市一类幼儿园、市示范幼儿园、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市优秀家长学校、徐州师范大学社区学院教育基地及青年路小学、公园巷小学、徐师附小、解放路小学等教育实验小学幼小衔接实验基地。
在课题开展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如:调查幼儿对现有教育环境的反映、认知,写出观察记录;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幼儿园教育环境如何进行创设才能与幼儿互动,掌握了环境创设的要求、内容和方法,写出了实验方案;认真阅读、理解相关的书籍如《幼儿园环境布置的思考》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让环境和材料与幼儿对话》等,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幼儿园教育环境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需要,还专门组织教师到苏州、贵州等地方学习扎染工艺。
另外,我园将拨出专用经费,应用到科研课题上来,以保证课题实验的正常进行。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关于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调查与分析。
2、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方法与策略。
3、教师在课题中的观察指导个案及成长发展。
4、幼儿成果展示。
5、与课题有关的教养笔记和论文的发表。
6、关于《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实验报告与工作报告。
7、关于课题研究的音像资料。
七、课题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用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指导课题研究,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科学地进行调查研究,重实证、重理性;合理运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比较法和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研究。
2、课题研究人员必须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以新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行动。
3、及时慎重地、细致地收集实验资料,注意收集点滴的实验成果和体会,以保证课题研究获得良好的成果。
4、课题研究中要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作用,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2.幼儿园微课题开题报告 篇二
(1) 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 组织藏区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中职教育是省委、省政府推进藏区经济发展, 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 维护藏区、实现藏区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在2009年, 四川省委、省政府、教育厅多次发文要求各职业学校加强学生感恩励志教育, 要求各职业学校要充分运用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9+3”学生的期望、关爱及英雄模范事迹, 教育广大学生增强感恩意识, 珍惜学习机遇, 牢固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远大志向。
(2) 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教职成[2000]1号)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立即组织内地中职学校藏区新生开展军训与入学教育的通知》 (川委办发电[2009]37号) 等国家教育教学工作方针与文件精神。
(3) 现在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富裕起来的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急功近利、追求享乐、重利忘义等相继蔓延, 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90后”的一代, 感恩意识缺失, 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 只顾索取, 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许多学生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 普遍缺乏爱心和责任感。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教师的教导之恩;更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没有“感恩”, 更不要说付出乃至奉献了。总而言之, 现在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由于感恩意识缺乏, 不少学生出现厌学、厌世、逆反、抱怨、浮躁、虚荣、无进取心、无同情心、无责任感等问题。因此, 社会各界对感恩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4) 职业教育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非常重要的阶段, 学生可塑性大, 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也刚养成, 如果不及时纠正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当前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身上, 时常表现出感恩情怀的缺失、不知感恩的情形。这让广大民众意识到培养中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 加强中职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作为中职教育机构、教育者必须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 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 这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5) 职业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世纪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 要充分发挥感恩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优势和作用, 加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6)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 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 深入浅出”, “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7) 党和政府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后, 各级各类教育系统纷纷开展了“创建和谐校园”的活动。
(8) 感恩教育现在虽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注意, 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为感恩教育载体的研究, 如:专题活动、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等, 仍缺乏具体可行的、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方案和方法, 相关研究的文章也仅仅是散见于报纸杂志。当前对大学、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感恩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较多, 实践性经验较少, 特别是“9+3”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尚属空白。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 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 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 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思想上的是非, 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1) 通过开展具体实在的感恩活动, 逐步培养“9+3”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研究, 把感恩教育作为“9+3”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找到进行“9+3”学生感恩教育更有效的途径及方法, 从而使其树立起高尚的道德追求,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感, 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并通过恰当的途径把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达到使“9+3”学生都学会感恩的目的。从而使其更加珍惜学习机遇, 勤奋学习, 牢固树立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远大志向。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牢固的树立扎根藏区并努力工作的思想, 从而促使“9+3”学生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
(2) 通过积极探索“9+3”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新手段, 建立新机制、新方法, 拟定以“学感恩、知感恩、会感恩”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 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和积极感恩。通过对“9+3”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更有利于“9+3”学生在校养成和增强感恩意识, 知道感恩, 形成感恩行为。
(3) 在对“9+3”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 促成学生感恩行为和习惯的较快养成, 并以此为契机, 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素养的形成。
(4)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知恩图报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更是当今社会需要大力提倡的道德行为。中国自古以来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 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很多古训用精炼的语言告诉了人们怎样去感恩。很多西方国家设立“感恩节”来提醒人们要知恩图报, 不可忘恩负义。正是根据这种指导思想和鉴于当前的现实, 我们提出对本课题的研究, 就是希望能找到感恩教育的一种新模式, 并把这一成果在全校及社会中推广应用, 营造校园感恩文化, 促进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形成。通过一些具体的感恩活动的开展, 培植感恩文化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 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 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 我国青少年德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客观也存在着空洞说教、内容抽象、不贴近青少年生活等问题。全国很多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反思和积极创新德育的新思路。
随着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很多大学、中小学和幼儿园纷纷把感恩作为德育的切入口, 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并涌现出一批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一些社会机构也自发开展感恩文化的推广, 社会反响强烈。现如今, 国内很多省市、机构和学校在感恩教育研究上作了很多探索, 如:在上海, 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初中生守则》;在黑龙江, 已开始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有“尊重基础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 通过“尊重”找到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结合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河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蓬中学独生子女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感激教育”;孝丰镇中心小学的“孝文化教育”;江苏淮阴师范附小的“生活教育”;丹阳师范附小的“情育课程”;江苏海门市开展的“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调查与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策略研究”;湖州市德清县英溪小学的“孟郊故里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建德市一小学开展了“一所山区希望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巨化第一小学开展了“在学校集体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感恩的策略研究”等, 都在感恩教育研究中作了探索。在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切入点的前提下, 通过少先队活动、学科渗透、教职工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 以班级生活、集体活动为载体, 引导学生在学会感恩过程中,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以学校、社区、家庭为三大环境背景, 开设相应的探究活动, 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健全学生的人格。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 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 使更多学生感恩的心升起, 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 同时要让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 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省内, 射洪县职业中学正在开展“感恩教育研究暨孝德文化进校园活动”, 乐至中学曾开展过感恩教育的研究。
以上感恩教育的研究和本课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使学生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 养成感恩的习惯。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综观全国各地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 存在一些遗憾。
(1) 主要是以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为主, 形式和内容比较雷同。喊口号、走过场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如何把感恩教育深入地、长久地开展下去, 还没有得到有效研究和论证。
(2) 如何搭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开展全社会感恩教育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3) 感恩教育是一种有关心灵、情感和灵魂的教育, 需要培养大量感恩教育种子教师队伍, 但如何培养是过去课题研究中没有引起重视的课题。
(4) 一直以来, 感恩教育主要聚焦于孩子、父母和教师之间的感恩文化研究。但对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恩文化研究却很少有人进行。
(5) 全国开展感恩教育的学校虽然很多, 但缺乏交流平台, 不利于感恩教育的经验总结、成果展示和推广。
(6)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是我校德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如何通过感恩教育实践, 把感恩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整体德育体系。
(7) 如何确认感恩教育在德育中的核心价值?如何确立感恩教育在校本德育体系的办学特色化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何确立感恩教育在和谐校园建设的价值和作用?这些比较专业的德育课题, 当前还没有系统涉及。
(8) 感恩教育的内化手段研究还是个难点。
(9) 学科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整合研究基本上是空白。
经系统地查阅、检索和复习国内外大量的文献, 从21世纪初我国开始出现以开展感恩教育为专题的教育教学研究, 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研究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感恩教育的学校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如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但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领域中施行感恩教育现处于起始阶段, 从省内外研究感恩教育的情况来看, 研究的报道极少;但以中等职业学生“9+3”学生为研究对象, 开展感恩教育, 在“9+3”学生中尚未见有关感恩教育研究的公开报道。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将弥补这一缺憾。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知恩教育研究。引导“9+3”学生充分认识并感激党和政府、社会的关心和关爱, 感激教师的教诲、父母养育、自然的赐予、同学间的互助等。进而把“感恩”的情感延伸到爱党爱国的崇高境界上, 从为社会多献一份爱心, 为祖国多一份贡献, 延伸到爱班爱校上, 爱教师与广大人民上。
(2) 感恩、施予意识培养和途径研究。引导“9+3”学生做一个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 进一步懂得如何去热爱党、祖国和人民, 如何去承担民族未来的责任, 如何去回馈社会、报答父母、敬重教师、敬畏自然。有了感恩之心, 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 进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自立、自尊意识, 形成健全的主体人格。应积极探索、总结感恩、施予途径。
(3) 感恩教育形式的研究和感恩活动的开展。通过感恩故事 (叙事) 、班级感恩活动开展情况 (案例、报告) 、学校感恩活动开展情况 (案例、报告) 、“我所知道的感恩故事” (叙事) 、我是怎样看待感恩的 (论文) 等具体活动的开展, 总结出适合“9+3”学生感恩的方式、方法, 寻找进行感恩教育的创新方法与途径。
(4) 感恩行为的规范和感恩文化的培植研究。积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对待党和政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和工作、对待师长、对待父母及亲人、对待自我等。通过以“孝”为先的人伦文化、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学思想、自觉自律意识与奉献精神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宇宙思想研究, 培植感恩文化。
5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 开发适合“9+3”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资源, 构建具有“9+3”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
(2) 初步建立起“9+3”学生感恩教育理论, 形成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内容体系。
(3) 研究具有操作性、科学性、实践性的“9+3”感恩教育操作方法。
(4) 通过开展具体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逐步培养“9+3”学生的感恩思想与意识;促成学生感恩行为和习惯较快的形成。
(5) 探索对“9+3”学生感恩教育的形式和途径, 最终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6) 成功的案例, 形成的经验、教育形式、实际的操作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广泛的推广价值。
6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
本研究以活动为核心,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 并辅之文献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
7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2009年10月~2010年3月) :组织课题论证、申报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 进行课题申报;邀请专家、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向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申报。
第二阶段 (2010年4月~2012年1月) :课题研究、实践阶段。
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按照研究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内外社会实践活动, 聘请省、市的科研专家定期对课题运作进行指导, 总结相应研究成果:感恩叙事、典型案例、感恩教育活动课设计方案、开展的相关活动文字、图片与录像等实录、论文等。
第三阶段 (2012年2月~2012年6月) :课题结题阶段。
在第二阶段实验、总结的基础上, 进一步充实课题研究成果、总结经验, 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举办论文集、故事集、案例集、教学设计汇编、感恩活动开展情况实录等研究成果展示, 邀请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总结推广。
8 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 对课题研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2) 本课题由赵斌副校长负责领导, 教育研究室负责业务指导, 由学生科、“9+3”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赵斌同志曾从事多年学生管理、教学管理, 现任我校副校长, 具体分管学生科、团委工作, 能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心理, 在开展感恩教育等德育工作中具有丰富的经验。
(3) 本课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强、水平高, 特别是前3位主研人员都曾参加过多个课题的研究, 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实际研究能力。邹世凌同志曾主持研究并完成的《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分别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赵斌同志、贺生同志曾主研完成《目标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课题, 该课题获四川省第二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同时还参与学校其他6个课题的研究。
(4) 本课题由专职教育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学生科“9+3”管理办公和班主任4部分人员组成, 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坚强的领导核心、丰富的理论作为支撑。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研究成员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有助于本课题的具体实施。
(5) 本课题的研究有四川省卫生学校学生科“9+3”管理办公室这一平台, 每年均招收100多名“9+3”的学生, 利于开展各种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6)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感恩教育都非常重视, 全国上下的普遍关注和认同为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极好的外部环境。
9 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1) 负责人:赵斌、邹世凌。负责领导、指导、协调整个课题的各项工作, 研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工作。
(2) 主要研究成员。
(1) 贺生:负责课题研究设计, 撰写各种研究报告等工作。协助问卷设计和调查、具体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开展。
(2) 刘薇:负责设计所有调查问卷、预调查和调查, 收集相关资料, 撰写调查报告;协助团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工作。
(3) 黄萍:负责设计课外、团队实践活动方案并具体实施相应的活动, 收集相应资料、撰写相应的实践活动报告, 协助调查等工作。
(4) 王建鹏:负责购买、查阅、收集相关资料, 设计课内实践活动方案并具体实施相应的活动, 收集相应资料、撰写相应的实践活动报告, 协助团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调查等工作。
(3) 其他研究人员:王莉、刘峰、任振薿、刘琴蓉及“9+3”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 协助本课题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调查等工作。
1 0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提供的形式
(1) 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实践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
(2) 实践方案:包括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各种方案等。
(3) 反应实施感恩教育的光盘、软件、课件以及录音、录像、教具、学具等。
3.课题开题报告的格式与撰写 篇三
一、课题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的联系与区别
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而言,开题报告是研究者申报的课题被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批准立项后,在课题研究正式实施之前,由课题负责人(主持人)向课题组人员、课题研究指导人员(专家组)或其他相关人员进行的关于课题研究的书面论证材料。
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一样,都是对一项课题所作的论证及研究工作设想,其内容结构大体相同,但其区别也较为明显。
一方面,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设计在课题立项之前,是对所选择课题的价值、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的思考和论述,主要是阐明课题研究的必要和可行,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立项”;而课题开题报告论证设计在课题立项之后(如果没有被批准立项,就不存在课题开题),是在选题论证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的依据、价值、内容、方法等进行的更加具体和系统的思考与论述,是对研究过程、研究人员、研究保障等作出的科学规划和全面安排,是为完成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而进行的总体谋划和文本表述。可以说,开题报告是对课题研究方案的再设计、再修改,其内容相较于研究方案更加完善和充实,其论证和构想更加科学、全面和可行,研究工作安排更具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在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设计之前,课题研究者要做的准备工作一般包括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诊断,对教育经验的梳理,对学习所得的思考,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等等。而在课题开题报告论证设计之前,课题研究者要做的工作一般包括开展相关调研,对课题组人员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结构优化,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细化、优化和充实、完善,开展相关培训,等等。应该说,从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到课题开题报告论证,是一个从模糊到具体的过程,是对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么研究相关问题更加明确的过程,是由课题研究的初步设想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操作的关键步骤。
因此,课题开题报告绝不是课题研究方案甚至是“课题立项申报评审书”相关内容的简单复制。作为课题研究者,既要明确二者之间的联系,又要弄清其在设计目的和要求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思路和目标更加清楚,内容和方法更为适当,研究人员结构更加合理,以便更好地完成预期研究任务,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与结构
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开题报告题目、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课题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课题研究的组织和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等。
开题报告题目常常采用“课题名称+开题报告”的形式表述,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必须与课题管理部门审批的名称(专家评审时会对个别申报的课题名称作必要改动)即《课题立项通知书》列明的名称完全一致,否则会被不予认可。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课题开题报告题目下面须署课题研究单位课题组名称,如“××学校课题组”,一般不署撰写者个人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论证设计的负责。
在开题报告正文之前一般还应有一段序言。序言主要是说明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尽快入题,切忌面面俱到、不着边际。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不仅标志着课题组对所研究课题的理解、论证水平,细节处往往也显示出课题组成员的学术素养,因此,一定要观点鲜明、语言准确、语意清晰、逻辑性强、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历史背景、现实背景),课题研究的依据(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实践依据),课题研究的现状(国内国外、省内省外的研究现状及问题述评),课题研究的目的(解决哪些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课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应用价值),课题研究的意义(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长远意义等)。语言表述要针对问题,适度、准确,既不能空喊口号,也不能漫无边际。
“课题概念的界定”主要是对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有时也包括对其他主要概念的界定。核心概念是关于核心问题的概念,其他主要概念则是相关的对核心概念起限定作用的概念。比如在“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课题中,“学习策略”就是核心概念,应着重对其在该课题中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科学界定,同时也应结合课题研究的具体对象和研究操作,对“小学学科”和“实验研究”作简要界定。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对课题研究核心问题的细化表述,可以从不同维度分别列出。比如在“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课题中,可以从学科维度列出“小学语文学习策略实验研究” “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实验研究”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实验研究”等内容,也可以从学习过程维度列出“小学学科课前预习策略研究” “小学学科课堂学习策略研究” “小学学科课后复习策略研究”等内容。研究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逐一表述,可适当展开,语言应简要、准确。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对课题研究所选用方法的具体表述。适合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较多,如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不同的课题往往会根据研究问题类型的差异,采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比如“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很明显是要采用“实验研究法”,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也有可能用到“观察法”;而“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研究”则需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表述时不能只简单写明某种研究方法,还应适当说明如何运用这一研究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计划”主要是从时间维度上将研究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并分别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安排、主要研究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一般来说,可将课题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而“实施阶段”又往往要再分为若干环节。研究者可借鉴类似课题的研究过程,思考、确定自己所承担课题的具体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是对课题研究结果的预期。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一般有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教育教学专著等表现形式。阶段成果可以同时用多种形式呈现,省级以上课题还会要求在研究过程中至少正式发表一篇相关的学术论文;最终成果则一般要求以研究报告和研究专著的形式呈现,其中研究报告是必须有的成果形式。表述时要注明成果形式、成果名称及完成时间,可采用表格式呈现。
“课题研究的组织和人员分工”是对课题研究团队和任务分担的安排。应写明课题组人员的构成及年龄、学历、职称、研究专长、研究经验等结构特点,并详细说明每个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
“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是对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果所需条件的分析与承诺,主要包括研究基础、研究保障等内容。“研究基础”应写明课题组成员完成的相关研究课题及取得的成果情况,“研究保障”主要写明该课题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料、设施设备、时间、制度、学习培训、学术交流及经费等条件和保障情况。
开题报告的结尾一般应写几句感谢、希望以及表态性的话语。主要是感谢曾经指导或参加过课题论证而又不在课题组的人员,希望有关方面继续给予帮助,表明研究者的态度,等等,语言要简明、诚恳。
完成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并经课题组反复讨论定稿后,就可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召开课题开题会议,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议,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无不妥,开题工作即告完成,课题研究就将进入具体实施的新阶段。
4.幼儿园课题的开题报告 篇四
幼儿园教育环境: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两部分。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内教室、寝室、活动室等场所的教学设施、用具的布置(如何进行空间布置与材料的提供)及幼儿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的大环境;心理环境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等。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我们课题研究仅涉及教室环境与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互动”是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全新教学模式,它积极提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双向沟通,鼓励被教育者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幼儿不仅仅是在环境中成长,也是在环境里探索和学习。因此也可将“环境视为幼儿的老师”,互动式的教育环境可让幼儿体会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有利于萌发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研究背景:“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新《纲要》强调给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层次,具有选择性和自由度的,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的环境,使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在与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将环境的教育价值摆在了整个教育的重要位置。但从现状看却存在许多要解决的问题:环境创设内容上追求精致美观,缺乏教育性;布置的形式上单调,缺乏多样化;布置方法上,主要以教师的设想、愿望出发,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失去了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应创设与幼儿互动的环境,让幼儿用环境记录、描述自己一日生活,使环境成为“会说话”的环境,成为幼儿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发挥其教育作用,体现环境的价值。
研究的意义:通过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改变教师观念,不包办代替: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探索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为幼儿提供适宜、适度的各类材料;提供足够的、开放的时间、空间,以支持和引导幼儿积极的与环境互动。促进幼儿感知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目标:
1、改变教师观念,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引导教师提供适宜、适度的各类材料;提供足够的、开放的时间、空间,支持、引发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建构创设意识的内容、途径、指导策略,利用环境来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积极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幼儿互动环境。以促进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萌发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育实践中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吸收先进教育经验:在不断地反思教学中提高教师经验总结与分析能力。
内容:
本课题分为两个子课题:第一、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
5.幼儿园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 篇五
1、制度保证:幼儿园附属于苏州外国语学校,学校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有专门的教科室及科研人员,学校教育科研制度完备,激励手段充分,能有力地调动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
2、组织条件:苏州外国语学校教师资源丰富,有全国英语特级教师曹伦华校长,他曾先后获得“苏州市十杰校长”和“苏州市名校长”称号,主持过多个课题,并出版了关于教育教学理念专著――《大道思远》;有多年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教科室董继文主任等,为幼儿园课题研究提供了顾问团队。课题组长周瑶园长曾主持过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九五”课题“艺术教育与幼儿审美能力培养”、“十五”课题“幼儿合唱教学实践探索”的研究、“十一五”课题“多元文化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并有多篇论文先后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奖,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和课题研究理论基础。课题组副组长褚明洁副园长,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有一定理论根基,负责过苏州市“十一五”课题“幼儿园多元文化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撰写的研究论文多次获得省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课题组主要成员商B宁、胡亚琴、王文淑、苏丽峥老师都参与过苏州市“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并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幼儿园十一五期间,全体老师参加过“幼儿园多元文化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为教师们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从而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大的课题研究队伍。
3、研究设备:幼儿园专门用于教育科研的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同时有专门的人员从事电教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以确保课题研究的现代化运作,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4、研究经费:苏州外国语学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校战略,不断加大对教科研工作的经费投入。学校领导一向重视幼儿园的工作,能够提供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经费支持。
七、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8月――2月):课题的准备阶段
1、撰写申报方案和研究方案
2、进行前期的教师培训
3、收集文献资料
4、研究已有研究成果并进行学习
第二阶段(203月――年8月):初步实施阶段
1、制订初期“幼儿园绘本阅读”内容计划
2、适宜书香校园环境的创设
3、各年龄段实施绘本教学
4、家园合作,探索亲子阅读的有效方法
5、实施“书香宝贝”活动方案
6、进行阶段性反思和小结并进行年报工作
第三阶段(2011年9月――7月):系统实施阶段
1、完善并梳理绘本教学的有效策略
2、各年龄段进一步实施绘本教学,完成“绘本教学活动方案”
3、完善书香宝贝活动方案
4、进行阶段性反思与小结
5、进行课题中期汇报
第四阶段(209月――7月):总结阶段
1、对“绘本教学活动方案”园本课程进一步修订
2、形成一套完整的书香宝贝活动方案
3、撰写研究报告
6.幼儿园微课题开题报告 篇六
(1)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体系
三大纲领、十五条主张、十七条教学原则、学习的四个步骤、活教育五指活动单元教育课程遵循陈先生的教育理论,为幼儿创设开放式的环境,让幼儿在自然和社会全面教育的大课堂中,逐步建立起独立的认知结构,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3)学前心理学及学前卫生学理论
学前心理学是儿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解决3-6岁幼儿心理与意识的起源、早期教育、心理发展关键期、儿童入学心理准备等。
学前卫生学主要解决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外界环境和教育对儿童机体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规律,如何采取合理的卫生措施和教育,防止和消除不利于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4)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称为儿童的现实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指儿童在成年人指导和帮助下所能完成任务的水平,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所有有效的教学都是跑到发展前面,处于最近发展区的教学。
(5)多元智能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具有8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发挥不同。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情景,给每个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学生的发展,审视对学生的评价。
(6)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诠释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发展趋势,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及变革。
(7)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务的意义;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五、研究假设
如果能根据单元教育课程开发出幼儿园多媒体教学资源,必将为幼儿园教学带来重大变革:不仅使单元教育课程顺应时代的发展,也为幼儿园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不仅改变幼儿园传统教学模式,也为个体化教学提供可能;不仅使幼儿园教学资源扩大化,也实现幼儿园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全面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与改革。
六、研究变量及其控制方法
(1)自变量:单元教育课程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结合。
(2)因变量:幼儿园日常教学。
(3)干扰变量:教师对单元教育课程的理解及实际操作水平与计算机应用水平(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用等)都会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可能会干扰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七、研究对象、学科范围
研究对象为我园3-―6岁幼儿。
幼儿园单元教育课程(语言、数学、美术)
八、研究目标:
1、证实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幼儿各种感官,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学习,呈现较佳学习状态。
2、筛选多媒体教学软件,为幼儿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各门学科教学提供合适的、丰富的教学素材。
3、探索多媒体教学的本质特征,探索幼儿教学适用的多媒体教材,编辑的原则、方法和合成技术。
4、进行教材教法研究,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可教育(教学)因素,进行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和其它教学的手段。探索幼儿多媒体教学中幼儿、教师和教学媒体三者的互动,达到教学效果;积累一些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活动组织实例。
5、结合新《纲要》中提出的“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的独特的审美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等,以求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从根本上落实这一核心目标。
语言研究目标为:
小班:
(1)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即演示课件),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给幼儿营造一个充满情趣的学习空间。
(2)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形象画面。逼真的声响,充分调动幼儿视、听觉,丰富词汇,纠正发音,学说短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尝试使用电脑游戏型课件,使其达到既活跃活动气氛,又能增强活动趣味性的教育效果。
中班:
(1)了解计算机的简单构造,优化多媒体的教育功能,帮助幼儿理解画面展示的顺序,学会围绕一定主题谈话,连贯表达自己的意愿。
(2)利用电脑演示模式,进一步培养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并能运用较恰当的语言、动作、绘画等形式表现自己的理解。
大班:
(1)利用操作与练习型模式,在幼儿自己的简单操作下,计算提出问题,幼儿学习主动和计算机进行对话或朗诵,培养幼儿熟练地讲述。
(2)发挥计算机的动感性、活动性、使幼儿根据现有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没有的情节,充分发挥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灵活性。
7.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目标 篇七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
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
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
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8.中学课题开题报告 篇八
1、课题名称: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研究。
2、课题的提出背景及目的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以往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1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其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1。有感于农村中学在学习方式上依旧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的层面上,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从教育自身需要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从学校的可持续性出发,提出本课题。
(2)课题提出的目的及意义: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这1课题的研究旨在解决教育实践和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建立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的联结点,反映现有实践和认识的广度与深度,反映向未知领域探索和前进的广度与深度。其义在于: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1。“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环节,也是各门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之1。这种理念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多元化地获取知识,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师,使得教师的教学只能用“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进行。今天,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等学习方式,将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充分自主引导发现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充分自主是还学生学习主动权,在学习中充分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本课题的研究,是新课改的需要,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的需要,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3、课题研究的内容:
(1)概念的诠释、界定:
在本课题的名称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学习方式”“变革”“多样化”。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学习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变革是指对本质的改变,本课题中所说的变革,是针对学习方式而言。多样化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多元的分化。
(2)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内容: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大都是以被动接受为主,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让学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很少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导致出现了课堂单调,气氛沉闷;学生茫然,漫无目的;教师困惑,苦于导学的现象。这都是学习方式单1所带来的弊病。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表现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等多个方面。这些方式不是单1的、孤立的存在,而是和谐的、互补的发挥效用。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将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不可限量的潜在收益。
(3)课题实用性简析: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这1问题的研究工作,在新课改提出之前就有教育同仁在进行。就在此时此刻,也有很多的相关课题正在研究中。我们为什么还要涉足这1领域呢?这与我们学校的性质有关。我校是1所校型较小的农村中学,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不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对于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难以照搬照用,毕竟农村的情况和城镇的情况大不相同。如果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直接在我们这里实施,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走1条自已的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道路。使研究的成果,能直接运用于农村教育教学实际。
(4)课题的突破点与创新点:
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育教学为突破点,把课题组成员的构想及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验证、修改,再实施、再验证、再修改,最终成为可推广的科研成果。
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紧跟新课程改革步伐,顺应新的教育教学趋势,做到独辟蹊径,敢为人先、敢为己先。
4、课题的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
5、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1)准备阶段:课题从XX年9月开始起动,至XX年12月为准备阶段。在此阶段内,我们将重点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习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讨论课题实施的方案、步骤;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合理调配人员配置。
(2)研究实施阶段:XX年3月至XX年12月为课题的研究实施阶段。这1阶段我们全课题组成员要团结1致,勤恳务实,综合各种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同时,做好材料的积累和阶段性的经验总结。
(3)总结阶段:XX年3月至XX年7月为课题的总结阶段。本阶段内,将对前步的研究工作进行细致、系统、科学的总结,得出科研究成果。
6、预期的成果:
课题研究的成果以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教育教学论文为主。如条件允许,争取结集1本专著。
7、课题研究人员组成及分工: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周德霞 女 45岁 校长 中教高级
副组长:崔宏利 男 30岁 主任 中教2级
成 员:刘景峰 男 31岁 副校长 中教2级
关明武 男 34岁 主任 中教2级
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崔宏利
组 员:刘景峰 关明武
陈汉香 胡春桥
李继秋 王艳红
王丽艳 崔伟鑫
娄春军 辛亚兴
谢艳秋 韩淑革
宋平刘云华
王力鹏 王文丽
8、课题实施保障措施:
课题的开展,必须要有经费的投入。研究过程中各项费用我们将多方筹措,合理使用,争取用最少的钱,解决最大的事儿。
9、文献参考:
《新课程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丛书》
总主编:刘振怀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教师教育指导全书》
主编:《教师教育指导全书》课题组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向规律靠拢的过程。作用。“用课题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问题,让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是我校教科研1贯坚持的原则。我们力求以“问题求解模式”和“理论研究模式”开展教育科研,走“教学实践,发现问题——教学研究,解决问题——”之路,力争在教育科领域作出我们的成绩,展示我们的特色,为新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9.感恩课题开题报告 篇九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学校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情感淡薄是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潜在危机。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是最能拨动学生心灵的话题,最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感恩教育现在已基本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但都缺乏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方法,研究的文章仅仅是散见于报刊杂志。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试图找到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恰当的途径把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达到每个人尤其是留守学生都学会感恩的目的,让他们从感恩自己的父母开始,学会去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围的事物,关心整个人类。进而增强他们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并使这种责任意识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使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看到传统美德教育的新契机,以填补以往德育教育内容的一大空白。小学生正值儿童时期,属于未成年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建立时期,需要对他们进行保护和正确的引导。
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感恩不仅仅是道一声“谢谢”,她要有丰富的善良的情感作“根基”; 感恩,也不仅仅是礼貌而已,她要有帮助他人的心作“地基”;感恩,更不是人为地做秀,她要有希望别人美好的美德作“路基”。学会感恩,能更懂得珍惜;学会感恩,能更懂得进取;学会感恩,能更懂得宽容。有一份感恩的心,能使学生更快乐和健康地成长。因此,根据我校的校情,对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更能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促进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我校德育工作的全面进步。三.课题的界定
感恩:感恩是你对一个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够亲密的人给予你帮助所产生的一种亏欠心理,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要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报答,感谢别人。
感恩教育: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第一,认知层面,就是要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第二,情感层面,就是要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幸福和愉快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第三,实践层面,就是要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四.课题在国内外统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鉴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 2 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全国一些学校相继开展了“学会感恩”这方面的研究,把 “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之情感生根、开花、结果。
五、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德育始终是摆在首位。而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使受教育者懂得回报,学会回报,自觉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
主体性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的教育,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感恩是发自每个人内心的一种不计报酬的自觉的行为,所以感恩教育与主体性教育之间联系密切,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只有将感恩情怀与主体教育相结合,才能在每一个教育的主体上出成效。
六、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我校十分重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倡“以人为本,以德治校”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第一位,倡导“孩子的笑脸是学校的阳光”
2.课题组成员均为青年教师、班主任,从事教学教研工作达10年以上,均为本乡骨干教师,专业涉及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品德等多学科,多人参加过“骨干教师”、“班主任培训”等培训,并且均已通过计算机初级培训,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教研及评价的技能较强,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3.在申报课题之前我校已经做了一些感恩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为课题打下一定的基础,也为开展活动指引了方向,使活动的开展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坚定了我们深入开展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学校教育信息网络畅通,拥有一定数量的能够反映教改前沿动态的教育报刊、杂志。
2.研究经费:学校一定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3.研究时间:日常教学、大型德育实践活动
4.研究条件:来自经验丰富的各班班主任及德育辅导主任。
八、课题预期成果
1.《感恩名言、警句、短文汇编》 2.《小学生感恩故事汇编》
3.《主题实践活动、班队会设计集》 4.《感恩教育成功案例、论文集》
5、编写具有推广价值的校本教材,为学校德育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
加郡小学课题组
10.体育课题开题报告 篇十
1、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4、本课题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请分4部分逐项填写,限2500字内,可附页)
一、提出课题:
随着学校不断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音体美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和激活人体自身的各种潜能,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如何依据学生的条件、兴趣及潜力培养和选拔特长生,是我校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从特长生入手,进行策略研究突破,形成独具农村特长生的教学模式,填补地方特色教育的空白。我们确定的研究重点为“音体美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的研究,设想通过此课题的实验研究,依据学生的条件、兴趣及潜力培养和选拔特长生,为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施展和提高才能的广阔空间,让学校的素质教育更完善,让学校的课外活动更丰富多彩。
二、研究课题:
1、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实验研究,建立我校的个性化教育机制,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音体美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探索出音体美特长生选拔与培养的最佳途径与方法,使我校在音体美方面培养出大量的特殊人才。
2、研究内容:(1)、确定选拔音体美特长生的标准与途径。(2)、构建小学音体美特长生的培养过程、方法与模式。
3、主要观点: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和激活人体自身的各种潜能,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同时发展个性特长,依据学生的条件、兴趣及潜力培养的一技之长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4、创新之处: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激发我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热情,进一步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在原有基础上,参与课题研究的艺术、体育专业教师掌握具有理论指导的、较为科学的小学艺术特长生培养方法,并能在教学中自觉应用,形成一种符合特长生发展规律的、符合新课程发展要求的、能有效提高艺术教学质量的教学技术。
三、实施过程:
1、研究思路:
在研究的时候,为了确保课题的全面实施,我们课题组成员先集中讨论实施方案,进行前测分析,然后进行发散研究。在实施中做到方法科学、数据科学、实施的问卷、制度等方面的科学,实施组的教师用科学的头脑,定期实施学生考评,形成良好氛围,使此课题在实践中收到实效。
2、研究方法:(1)、用文献查阅法进行理论基础的搜集和学习研究;(2)、用调查研究法对有关问题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通过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孩子的音体美培养现状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些看法;对学校音乐、绘画、体育兴趣队学生进行调查,了解这些经过专业培养训练过的学生对音体美的理解和感知程度,对学校培养现状及对未来发展的想法。
3、技术路线:
(1)第一阶段:研究并制定科学的选拔标准,确定培养目标,选拔学生
(2)第二阶段:进行特长生培养方法与途径的探索与研究,构建适合相应学科特长生培养方法与途径模式。
(3)第三阶段:数据收集与整理,总结、反思课题研究的成败,撰写实验总结、专题论文、研究报告等,使零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总结并归纳出相应培养方法与途径模式。
4、实施步骤: 确立了子课题:
A、音乐特长小组(具体实施人:虞明月)
由学校喜爱音乐、舞蹈,且在这方面有点天赋的同学组建一支文艺特长小组,由音乐教师负责,利用校本和课余时间相互学习,一起练习。第一阶段:
a、按计划进行培养训练,巩固提高特长生音乐素质和技能。b、集体培训与逐个指导结合,提高学习效率。c、创造条件,为特长生提供表现和展示的平台。第二阶段:
a、提高特长生音乐技能素养,训练进入细节和高度的要求。
b、优秀学生范唱,创造增进彼此的艺术环境,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水平。第三阶段:
a、继续按计划进行培养训练,更进一步促进特长生发展。b、积极参与市、校级音乐活动,展示活动风采。B、美术特长小组(具体实施人:彭雯)
由绘画功底特别好的同学组成一个美术特长小组,由美术教师负责,利用校本、课堂和课余时间一起练习画画,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展示与竞赛。第一阶段:
a、学习、了解简单的构图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构图方法,使画面更加生动完整,主题突出避免杂乱无章。
b、重视美术活动内容的整合性,探究性,选择性,开展一系列以主题活动为主的美术活动。c、通过老师讲解、示范,学生临摹、写生的方法进行培训。第二阶段:
a、提高特长生美术技能素养,训练进入细节和高度的要求。
b、组织学生参加殷小教学楼走廊画展,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第三阶段:
a、组织特长生参加“小哥尼杯”创新大赛、常州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种绘画比赛。C、体育特长小组(具体实施人:张传荣)
由学校喜欢乒乓球、田径的同学组建一支体育特长小组,由体育教师负责,利用校本和课余时间组队训练并指导参加比赛。第一阶段:
a、针对发展耐力素质的练习(越野跑 ﹑ 游戏活动等)和发展柔韧素质的练习(按肩部﹑胸背部﹑髋部﹑下肢﹑足等部位进行练习)b、针对各项目的运动技术训练。第二阶段:
a、集中培训逐个指导,提高体育训练效率。
b、教师做示范,让学生理解体育的动作与技能。第三阶段:
a、针对战术训练﹑ 心理训练﹑ 理论知识教育(着重于运动生理的一般常识和基本技术的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的培养。
b、组织学生参加市中小学运动会,让特长生有展示才能的机会。实验本身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探求和归纳出行之有效的特长生选拔和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构建相应的培养方法与途径模式才是最终目标,因此本阶段是一个痛苦和艰难的反思、批评、总结归纳过程,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梳理和概括、总结。
四、研究基础
我校已于2009年被评为常州市优质学校,创优期间正好更新了学校的设备,并添置了一些教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在教育科研方面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好,学校整体教研氛围浓,这一切都为我们主动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且学校非常支持我们培养音体美特长生,这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 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 2范
纯:《中小学体育教学探索与实践》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2007年 3 刘建和:《乒乓球教学与训练》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年 4 晓
其: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7年12月
5崔
卫: 《中国美术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主办
2006年 6杨黎明:《小学美术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一、完成课题 无
二、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
本课题立足于面向音体美特长生,坚持“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的原则,构建以适应儿童个性发展需求。教师通过研究能不断提升自我课堂教学素养和课题研究的水平。
三、研究能力
参与本课题的主持和研究人员都已积累了一定的课题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同时,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也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具备相当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水平。相信大家一定能高质量地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四、完成本课题的保障措施
各种教学设备的齐全,充分利用图书音像资料等,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软件上,学校提供很多学习的机会,观摩优秀课堂教学等。参加各项市级比赛,检验特长生的培养。
五、资料设备
我们有专门的功能室,专业教具。
四、研究计划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主要研究阶段 完成时间
课题组成员分工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启动阶段
2012年9月——2012年12月
l.课题申报和论证并撰写实施方案。
2.开题报告。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修订
课题审报表1份
研究方案1份
实践阶段
2012年12月——2013年12月 1.制定计划
2.围绕课题开展各类研究活动。3.阶段性总结,进行中期评估。
阶段性计划总结 相关论文成果若干 中期评估报告1份
总结阶段
2013年12月——2014年12月 1.整理研究成果。2.撰写研究报告。3.结题鉴定。
课例案例汇总1本 论文汇总1本 课题研究报告1份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预期达到的目标 承担者
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围绕本课题研究的论文若干篇。
教学质量比原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较大幅度地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体育素养。《音体美特长生选拔与培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我校《音体美特长生选拔与培养的研究》课题,是吉林;
一、课题的提出;随着现代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的素质结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学习生涯的开始,许多人的成功就;
二、课题的界定;
1、小学音体美特长生;小学音体美特长生指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一至六;
2、小学音体美特长生培 《音体美特长生选拔与培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音体美特长生选拔与培养的研究》课题,是吉林省“十二五”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的素质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全面主动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推出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论,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与提高学生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培养人的质量,更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学有所长,已经成为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特长生的培养就是立足社会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之才、有用之才。特长教育不仅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学习生涯的开始,许多人的成功就是在小学阶段起步的。音体美素质是人的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和美术可以使人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体育可以使人的身体更加健康地成长。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生在接受智育的同时,应当接受美育和体育。随着我市音体美教学的蓬勃发展,一些小学生表现出了良好的艺术天赋和身体机能,在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同时,成为在音体美方面的特长生。为了继续挖掘这些人的潜能,使他们脱颖而出,早日成才,我们确定的研究重点为“音体美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的研究”,设想通过此课题的实验研究,依据学生的条件、兴趣及潜力选拔和培养特长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施展和提高才能的广阔空间,让学校的素质教育更完善,让学校的课外活动更丰富多彩。
二、课题的界定
1、小学音体美特长生
小学音体美特长生指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一至六年级这一特定年龄阶段在音乐、舞蹈、器乐、书画、体育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此阶段在对美的意识、美的情趣、美的价值等审美趋向逐步形成和探索过程中有突出的个性表现的学生。
2、小学音体美特长生培养研究
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教育手段,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育途径,有目标的开发有音体美特长学生的潜能,观察学生在音体美教育中呈现的个性差异,积累经验,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
三、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与背景
当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开始席卷大地时,全国各地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改实验,如“农村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与选拔研究”,研究者对音体美特长生的研究都停留在中学阶段,对小学音体美特长生培养方面的研究太少或没有形成一手套完整的校本课程,在培养策略的研究上没有深入,没有总结出一手套探索特长生教学规律的指导措施,而我校一直以“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作为学校教改目标特色来抓的。因此,我们从特长生入手,进行策略研究突破,形成独具农村特长生的教学模式,填补地方特色教育的空白。我校的课题立足于短、快,着眼于总结出能代表广大农村小学选拔与培养音体美特长生的经验,使其具有利于操作又利于推广的价值。
我们确定的研究重点为“音体美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的研究,设想通过此课题的实验研究,依据学生的条件、兴趣及潜力培养和选拔特长生,为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施展和提高才能的广阔空间,让学校的素质教育更完善,让学校的课外活动更丰富多彩。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理论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和激活人体自身的各种潜能,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同时发展个性特长,依据学生的条件、兴趣及潜力培养的一技之长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学校不断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音体美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依据学生的条件、兴趣及潜力培养和选拔特长生,是我校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为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施展和提高才能的广阔空间,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本着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标,特开展音体美特长生的培养研究。让学校的素质教育更完善,让学校的课外活动更丰富多彩。
五、实验目标与内容
1、确定选拔音体美特长生的标准与途径。
2、构建小学音体美特长生的培养过程、方法与模式。通过研究,构建小学生、音体美特长生培养过程、方法与模式,包括音体美特长生培养的目标、内容、措施,促进学校音体美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凸显我校音体美教育特色。
3、积累有价值的经验和材料,为本课题的后续研究打好基础。
4、提高小学生的艺术修养,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创造力,培养美好的艺术情操。
5、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激发我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热情,进一步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六、实验的途径、对象、方法
途径:本课题是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实验与研究,其途径是以各年级音体美课堂教学为主,结合相关教学活动。对象:小学音体美课堂教学低、中年级段的特长生。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动态和有效经验,开展音体美特长教育理论方法研究。
2、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方面的兴趣和这种兴趣能持续多久等多个问题;
3、观察实验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寻找出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条件、方法和成效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设置成长记录,教师观察孩子的成长变化,记录学生的艺术感知、形体变化、艺术思想发展等成长变化轨迹。
4、行动研究法。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以课题组成员的实践与反思为主要方式,把研究和行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行动,在行动中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5、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我们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及时总结现有经验,不断修正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调整研究方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把小学音体美特长生培养这一课题从最初的感性认识走到每一个篇章,每一个阶段、每一处细节都被关注、凝练,形成模式。七:实验步骤
本实验周期为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
1、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1)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交流、讨论相关理论,提高认识。
(2)明确课题意义、目的,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进行前期调查,并制订子课题,落实具体负责人。
(3)研究并制定科学的选拔标准,确定培养目标,选拔 学生。
(4)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2、具体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2年8月)(1)制订子课题实验方案。
(2)分别以低、中年级阶段音体美特长生为对象,进行 课题实验,分项落实实验研究内容。(3)进行特长生培养方法与途径的探索与研究,构建适合相应学科 特长生培养方法与途径模式。
(4)本课题通过科学选材,不断发掘其潜质,使相应的智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出类拔萃的学生,实验教师从中总结出适合相应学科特长生培养方法与途径模式。
3、总结整理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
(1)数据收集与整理,总结、反思课题研究的成败,撰写实验总结、专题论文、研究报告等,使零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总结并归纳出相应培养方法与途径模式。(2)实验本身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探求和归纳出行之有效的特长生选拔和培养途径和方法,构建设相应培养方法与途径模式才是最终目标,因此本阶段是一个痛苦和艰难的反思、批评、总结归纳过程,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梳理和概括、总结。(3)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论证。八:预设研究成果:
(一)培养出大量的音体美特长生。
(二)大力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及教师的业务素质。
(三)开展特长生文艺汇演,参加各类体育竞赛,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探索出农村音体美特长生选拔的途径与方法、培养措施与模式。九:课题组分工与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分工: 课题组全体成员
本课题完成的时间:2014年12月
课题组组长:刘庆东;课题组成员:刘庆玲刘莉刘立婷李广洲;2.具体分工:;课题指导:刘庆东;课题研究成员:刘庆玲刘莉刘立婷李广洲档案整理:刘;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音体美特长生选拔与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丰收小学;2011年4月18课题组组长:刘庆东
课题组成员:刘庆玲 刘莉 刘立婷 李广洲 2.具体分工: 课题指导: 刘庆东
课题研究成员:刘庆玲 刘莉 刘立婷 李广洲 档案整理:刘 莉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无论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幼儿园微课题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幼儿园民间游戏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07-04
幼儿园运动课题08-20
幼儿园民间艺术课题08-17
幼儿园课题申请书范文08-05
幼儿园小课题研究参考题目10-28
浅谈幼儿园安全教育研究课题07-12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课题总结09-24
幼儿大班安全教育微课《注意饮食安全》10-18
幼儿园园本课题研究工作总结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