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10篇)
1.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 篇一
教学课题:
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乘除混合运算。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各方面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乘除混合式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口算
200
51806
8109
220
2333
32320
14310
202
323
3210
4012
2033
8020
3023
一、观察情境图,使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出示课件)
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师提出解决问题
1、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
2、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
三、尝试与探索
四、师生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可能有三种算法
(1)、183=6(元)69=54(元)
(2)、93=3(元)183=54(元)
(3)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
汇报的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出来,其他学生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全班共同解决。
方法三的算式有乘也有除,教师小结:有乘也有除的运算叫乘除混合运算。
引导重点
(1)、让学生回顾计算过程,思考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班内反馈: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达成共识
连除运算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五、练一练
自主练习第1题
买6包葡萄干要42元,买10包葡萄干需要多少元?
将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
包数
钱数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师生共同交流答案!
六、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花18元买了3千克南瓜
生2:我想买9千克
生3:苗圃里有12行番茄苗,每行有60棵
生4:把他们全部移栽到种植区,每行栽9棵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2、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算法。
3、班内反馈,按小组进行。
2.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 篇二
出示“冰天雪地”主题图让学生说说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后,并根据信息提出两个数学问题。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师:请你们先思考这两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列式在课堂练习本上。
(学生自主探索,列式解答。)
师:都解答完了吗?
生:解答完了。
师:请同桌两人互相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列式的。
(同桌互相交流)
师:现在请两个学生到板书列式,其他同学看看与你想的一样吗?
生1:第一题板:72-44=28(人)28+85=113(人)
答:现在有113人在滑冰。
生2:第二题板:987÷3×6
答:6天预计接待1974人。
师:第一题中,请你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呢?
生1:因为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离开44人,所有就用72-44求得剩下的人数是28人。然后再加上又有85人到来,就求得现在有113人在滑冰。
师:说得真好,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呢?
生1:可以72-44+85=113(人)
师:同学们,你们看,他列的综合算式对吗?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计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减法,再算加法。
师:对,现在再看第2题,这样列式是先算什么呢?
生2:987除以3就是先算出一天接待多少人?再乘6,就可以算出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了。
师:说得很好,那这道题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生:这道题还可先求6天里面有几个3天,然后再算987乘2就可求出6天预计接待1974人。
师:同学们再看这几个综合算式:72-44+85, 987÷3×6, 6÷2×987,它们的计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生:从左往右算。
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
以上片断是我在2011年春学期开学第一课中的课堂实录。2011年2月21日是特殊的一天,因为作为2011年春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南宁市教科所各科的专家教师,到我校检查开学第一天及开学第一课的情况。更为荣幸的是听我上开学第一课的是南宁市小学数学专业的翘楚,特级教师展秀婷副所长。我上的是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中的第一课时《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本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发现并总结出没有括号的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但是因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一直都是小学数学阶段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又加上我班的大部分学生对解决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叙述解题思路,正确列算式有难度。所以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学生叙述“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列式”上面,反而对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只通过例题计算一带而过。
下课后,我反思这样处理好像不妥,直到评课时,我对展副所长说出自己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觉得这个知识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就多讲讲,那个知识点要补补又多讲讲,反而没有突出教学重点,怎么样处理这样的矛盾呢?展副所长说:“上课如果没有突出重点,把知识点当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是捡了芝麻丢西瓜,得不偿失,这时候就应当有“壮士断指”的勇气,确定好教学重点,就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展副所长一句“壮士断指”,让我醍醐灌顶猛然醒悟。“壮士断指”原意为当一个人被毒蛇咬到手指的时候,把手指切掉,以免毒扩散全身,否则将危及整个手臂甚至危及整个生命。比喻做事要当机立断,不可迟疑、姑息。在以后数学课上我就应该用“壮士断指”精神,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进一步想,课改有许多新理念,在一节课也不能处处只求形式个个都是亮点来体现课改的新理念,这时候也要有“壮士断指”的精神,根据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方式来进行。
3.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教案 篇三
1、结合具体情境,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并能够正确计算。
3、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2、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咱们了解到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五颜六色的布,为小猴做背心、裤子,为洋娃娃做裙子,做方便实用的书信袋,做漂亮的蝴蝶结。你知道,今天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做什么吗?(边说边出示信息窗)
生: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圣诞帽。
二、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你还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布艺兴趣小组用6米布制作一批帽子,每顶帽子用布五分之二米,将这些帽子的三分之二送给幼儿园。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独立思考,后同位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
6米不可以做多少顶帽子?
还剩多少顶帽子?
三、解决问题
师:提的问题非常合理,咱们来解决“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这个问题。(板书问题)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先独立思考约一分钟)
师:请在练习本上做出来吧。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指导。选择列分步算式和列综合算式的同学各一位到展台前,结合着自己做的进行思路的分析,计算方法的介绍)
生1:我先用6除以五分之二算出一共制作了15顶帽子,然后用15乘三分之二,算出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
师: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生:求一共制作了多少顶帽子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求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师:问题提得有水平!请回答!
生1: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顶帽子?实际就是求6里面有多少个,所以用除法计算。求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就是求15的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谁再来说一说?
生: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顶帽子?实际就是求6里面有多少个,所以用除法计算。求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就是求15的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这一问一答,我们就把数量关系弄得更明白了。请你再来讲讲你是怎样做的。
生2:我也是先用6除以算出一共制作了15顶帽子,然后用15乘,算出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
师:那你们做的不同在哪里?
生:一位是列的综合算式,一位是列的分步算式。
师:你更喜欢哪一种列式方法?为什么?
生:列综合算式更好一些,因为列综合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
师:怎么个简便?
生:第一个等号后面变成了分数连乘法,这样就可以变成连乘法,能够一次性约分。
师:理由充分,有说服力。
四、练习
师:那咱就做几道计算题试试?(出示四道计算题)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后集体订正)
(生逐一汇报)
师:咱们来看一位织手套的阿姨给大家出了一个问题。(师出示第74页第4题)
生:独立完成。(师在巡视时,发现这个问题学生不好理解,于是引导学生利用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来解释。)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会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来解决问题了。
生2:我明白了以后再遇到难题时不要着急,要静心思考。
4.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篇四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2.7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会用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进行混合运算,并会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利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类比学习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体会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意义和作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利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重点之一,《标准》中强调: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重视在具体情境中去体验、理解有关知识;注重过程,提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活动,培养发现规律、探求模式的能力;注重应用,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节内容把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融入实际问题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突出了《标准》对本节内容的特别要求。本节内容也为后继学习数学知识作必要的基本运算技能,虽注重应用,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但基本的运算技能也是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因此本节内容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
复
习
引
入
复习引入(出示)
.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
2.叙述有理数减法法则。3.叙述加法的运算律。
4.符号“+”和“-”各表达哪些意义?
5.-9+(+6);(-11)-7
(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学生积极思考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为了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必须先对有理数加法,特别是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行复习,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 运算奠定基础。由复习的题目巧妙地填“-”号,就变成了今天将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内容,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明白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的组成。
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讲评(-9)+(+6)-(-11)-7
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教师针对学生所做的方法区别优劣
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9,+6,+11,-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
原式=(-9)+(+6)+(+11)+(-7)
=-9+6+11-7
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9+6+11-7仍表示-9,+6,+11,-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成……(教师纠正)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口答。(负9正6正11负7的和或负9加6加11减7)
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自己就会寻找到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方法,及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和的形式后,通过让学生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
.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
(1)(+9)-(+10)+(-2)-(-8)+3;
(2)-
+--
2.判断
式子-7+1-5-9的正确读法是()
A.负
7、正
1、负
5、负9;
B.减
7、加
1、减
5、减9;
c.负
7、加
1、负
5、减9;
D.负
7、加
1、减
5、减9;
(二)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9+6+11-7
(三)巩固练习
.-4+7-4=-___-___+___
2.+6+9-15+3=___+___+___-___
3.-9-3+2-4=___9___3___4___2
4.-
-
+
=
___
___
___
题两个学生板演,两个学生用两种读法读出结果,其他学生自行演练,然后同桌读出互相纠正。
2题抢答
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讨论后回答
这两题旨意在巩固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别注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时,很可能产生“-9+7+11-6”这样的错误,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纠正,又做一组巩固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一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知识点。
例题解析
出示例题:计算:
.(+3)-(-9)+(-4)-(+2)
2.-
+
-
+
3.0.25+--
师生共同小结: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反馈练习
计算:(1)12-(-18)+(-7)-15;
-+-+
三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采用同桌互相测验的方法,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组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掌握得较牢固,这时教师一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有相对的集中。
这两个题目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测验的方式来达到及时反馈。
归纳小结
教师提问:
.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口答
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与回答,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布置作业
必做题:计算:
(1)-8+12-16-23;
(2)-+-
(3)-40-28-(-19)+(-24)-(-32);
(4)-2.7+(-3.2)-(1.8)-2.2;
(二)选做题:(1)当b>0时,a,a-b,a+b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当当b<0时,a,a-b,a+b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综合考察
学以致用
体现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附板书设计:
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例题:计算:
练习处
.(+3)-(-9)+(-4)-(+2)
2.-
+-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是学生们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代数和的概念,知道所有含有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都可以化为有理数的加法的形式即代数和的形式,并能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其运算顺序。还要培养学生理解事物发展变化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既关注课堂教学的本质,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在本节课上不足的地方是:1.时间掌握的不好有一些前松后紧,以至于后面没有时间来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就显得有一些虎头蛇尾了。
5.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 篇五
新人教版
型新授备人执教时间
教
学
目
标知识
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
能力
目标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
目标培养学生细心认真计算,并能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
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
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情景引入,复习回忆
1、出示湖北云梦风景图片及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图
师: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处美丽的景区(出示图片),这是湖北省的云梦森林公园景色,那里崇山峻岭,风景优美,森林里到处有高大的乔木林、低矮的灌木林,还有大片的草地。
这是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表(出示表格),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谁来说?(先请2位学生说,再一起读一遍。)
师:我们把这些信息绘制成一个扇形统计图,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口头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在本子解答。(反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2、提出问题:
师: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占公园面积的几分之几呢?你会列式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3、引出题
比较:这些算式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引出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合作探究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例1(1):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师:怎样计算这几个算式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选其中两种进行计算吗?
(1)尝试计算
(2)反馈评讲
反馈:A、说说解题思路先算什么?(指名说,同桌说)
B、观察这三种计算方法的运算顺序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比较归纳得出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3)老师强调书写格式及注意事项:用递等式计算,等号一律对齐,分数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注意最后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2、例1(2):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过度语:森林多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好处呢?这云梦公园地处长江中下游,雨水特别充足(下雨动态图)。这么丰富的降水量都转化成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的表格)一起读一读:“森林和周边裸露地面降水量转化情况统计对比”。
师:仔细读这个表格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先让学生解读表格,再引导学生理解表格意思。)
(1)降水后,森林里的雨水储存为地下水、地表水和其他形式分别是多少?(7/20、1/
4、2/)把谁看做单位“1”?
(2)提出问题:
再来看看周边裸露地面的降水量转化情况:地表水11/20、其他2/,那么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先想一想怎样解答,再做在本子上。
(3)尝试解决
(4)反馈评讲
请板演的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再比较两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例
2、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
(+)++(+)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
出示例
3、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后,觉得有些凉,就兑满了热水。又喝了半杯,就出去玩儿了。他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多少杯水?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请写在下面。
喝了次纯牛奶。
第一次:。
第二次:。
小组讨论后解决。
拓展应用完成做一做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作业布置101页、6题
板书设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
2、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
(+)++(+)
6.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 篇六
教案
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教科书p117。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以及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难点: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运用。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原型:⑴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的对比统计表。
⑵森林和裸露地面降水量转化情况对比统计表。
3.探究的问题:⑴探究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⑵探究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⑶怎样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1.回忆关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
2.关于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你都知道些什么?
通过谈话,引入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与解决:
1.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理解题意。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统计表,读懂表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2)出示问题: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
(3)解决问题。
理解森林部分指什么?(乔木林和灌木林的总和)
通过分析,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131+-2105
(4)探究计算方法。
①让学生试着算一算
②集体交流计算方法,并把不同的计算方法板演出来。
方法一:+
=1231131-方法二: +- 1052105531532+-=+- 10105101010
45156 10=-=
35==
③两种计算方法对比。
说一说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5)小结计算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一样,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3
5计算的方法。
2.带括号的分数加减运算。
(1)出示统计表(2)。
先让学生看懂表格内容,并出示问题: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独立思考,在这个问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
意思?
(2)独立列式并全班交流。
1-112112-或1-(+)2052057是什么20
(3)试着计算,并板演不同的计算方法。
1-
=
=112112-1-(+)20520520118118--=1-(+)2020202020119=1- 2020
=1 20
(4)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
(5)小结计算方法。
3.通过回忆例1的两个问题,讨论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方法。
小组讨论,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相同。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三)训练与应用
1.118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三1—4题
(四)小结与提高
7.《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七
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时,通过巧妙的引入情景,合理的设计,整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由于买鞋和买书包的情境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在出现买书包和鞋这一问题情境时,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主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通过展示、交流不同的算式和算法,让学生体会到了同一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去解决,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算法的多样化。这样,不仅让学生放开思路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也拓展和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尝试了连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达到了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
在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算一共花掉的钱数,再用总钱数去减的这一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明白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作用。
8.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 篇八
161124112()(2)()()()723523
2、(3)(31)(11)3;
3.4 1.2
524
225(16503)(2)()()(4.9)0.611572356 4.5 5.6.3、48
(7)
4、113182
(10)5111312(32)11(14)
126824(8)160(141513)
(9)
9.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九
知识与技能: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分数连乘,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反思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情况报告
1、各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预习笔记
说说自己的预习所得、困惑
2、请你根据每一行的算式说一条整数四则运算的顺序。
12×(24÷8) 75÷(15×6)
12÷3÷5 53+27-36
84+52÷13 77-12×5
教师强调: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再算括号外面的运算:没有括号的,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二、引入新课:
1、出示例题3
教学设计
阅读与理解
1、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1)条件一:每次吃1/2片
(2)条件二:每天吃3次。
(3)所求的问题:12片可以吃几天?
分析与解答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交流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思路一:先算出每天吃多少片,再计算12片可以吃几天。
解法:1/2x3=3/2(片)
12÷3/2=8(天)
思路二:先算出这盒药可以吃几次,在计算可以吃几天。
解法:12÷1/2=24(次)
24÷3=8(天)
(3)回顾与反思
组织检验答案的合理性。
(1)学生尝试检验
方法一:1/2x3=3/2(片)
3/2x8=12(片)
方法二:3x8=24(片)
1/2x24=12(片)
列综合算式表示解题思路。
12÷(1/2x3)
12÷1/2÷3
2、用综合算式表示解题思路
(1)学生根据上面的解题方法列出综合算式
(2)交流运算顺序
指名说说每个综合算是的运算顺序。
(3)学生独立解答
(4)组织汇报交流
3、交流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的“做一做”
王叔叔家阁楼上的窗玻璃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3/5 m、4/5 m、 3/4 m。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
2、挑战自我
混合运算题5道
四、全课总结:
1、说一说,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有什么想要告诉老师和同学的吗?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练习七的第7、8题
10.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 篇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读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算式,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迪士尼里的小动物们正准备举办“数学游园会”,小朋友们想参加吗?
长颈鹿说:“想要进来,先对口令。”你们有信心吗?
口令一:2×3= 36÷4= 48÷6= 8×3=
6×4= 9×3= 8÷2= 24÷6=
口令二:2+3+4= 36 - 4+3= 48-6-2=
问: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在计算时都应该怎么计算?(从左往右)
小结:小朋友们真棒,我们正式参加数学游园会了!
二、讲授新知
1、教学例题
小松鼠说:我遇到难题了,大哥哥,大姐姐能帮帮忙吗?
(1)出示例题2×3×4
问:你会读一读这样的算式吗?(同桌相互读)
读作:2乘3再乘4
你会算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36÷4÷3 应该怎么读呢?你会算吗?
问:之前我们学习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叫做“连加”,那像这样有两个乘号或两个以上乘号的叫什么呢?(连乘)
这个有乘有除的呢?(乘除混合)
2、教学试一试48÷6×2 8×3÷6
谈话:小松鼠还有两道题目,不知道你们能不能解决呢?
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怎么想的`?
你还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小结:小朋友起的名字又好听,又正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教师板书: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
三、巩固练习
谈话:小猴子听小松鼠说你们都很聪明,又乐于助人,这是真的吗?那他也决定考考你们,并回答他的问题,能做到吗?
1、问题一:4×9÷6= 3×2×7=
问题:比较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问题二: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对比,发现了什么?上下三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3、谈话:小朋友们学得这么棒,大象也忍不住要考考你们了,还给你们准备了丰盛的水果,你们想尝一尝水果吗?那赶紧去解决他们吧!(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3、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龟兔赛跑”吗?今天他们又要来比赛了,请你们当一当乌龟和兔来比赛好啊?(想想做做第3题)
比赛规则:一、二两组扮演兔,三四两组扮演乌龟,选出最棒的乌龟和兔,奖励“五角星”,再交换角色。(开会车对答案)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迪士尼里的数学游园会好玩吗?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呢?
2、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最后小牛和小羊还有两道题目想考考你们,你们能解决吗?
(1)( )里的数是我的年龄,你能猜出我今年几岁吗?
63÷7÷( )=1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推荐阅读:
加减混合运算教案01-10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案11-12
《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案06-26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运算》教案10-11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9-11
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教学活动设计(优秀录像课教案)08-12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0-09
四年级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2-14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典型例题01-01
分数混合运算复习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