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例2教学反思(精选12篇)
1.三角形的特性例2教学反思 篇一
首先感谢各级领导专家给我们一线教师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我是带着向两位前辈学习的态度来上这节课的。今天我也是借班上课。下面就我所上的这堂课说说我的教学反思。
我所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三角形特性P59-60的内容.学生通过以前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及其特性。为后面三角形面积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本课主要采用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自主推导出定义,建立学习成就感,信心。
根据我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安康夜景三桥图与金字塔图请学生欣赏,通过观察找共同点(三角形)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感受三角形来源于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精神,唤起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激发学习兴趣。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本环节是课堂中心环节,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1、特点:(1)通过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指一指,让学生感受在玩中学,学中玩,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和交流,从中活跃课堂气氛。
2、定义:(2)通过“火眼金睛辩一辩”的开展,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逐步探索和相互交流后(在学生不同说法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老师适时用反例引导纠错),为自己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做好铺垫。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自主学习的方式得到较好体现。让学生在主动、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字母表示法的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看展示的那么多三角形不易区分,师生共同经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并以此为契机引出下一个环节比高矮。
4、高的教学
通过“比一比,两个三角形”给三角形比高矮,生动形象引出三角形高的概念,激发学习探索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1):上台找高共同小结定义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新旧知识的之间联系,学以致用,便于更好利用知识迁移学习新知。
(2):自主学习,验成果,通过学生试画,教师直观演示。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认知冲突、自省中提升认识,体会高的依存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定义和掌握高的画法,有效突破三角形底边上高的教学难点。
(五)、练习:加深巩固画高,探索直角、三角形的高。
(六)、找一找,拉一拉
通过让学生两次拉的亲身体验感受四边形和三角形不同的特性,在操作实验中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七)、全课小结:帮助系统梳理知识,回忆强化所学。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本节课上课的效果还不错,但是我让学生试着找高完成后,学习画高后没有更正,这是一点不足之处,应该让学生及时订正。
一、是三角形有三条高,高不是唯一性的,两个三角形在那里比高矮这个情境设计有问题,如果设计成某动物住房子能住下吗?的情境就会好一些,这是这节课的硬伤。以后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知识的严谨性。
二、有的老师下来提出需要把特点和概念的教学进行颠倒一下,我觉得就学生的认知而言,他就是先去关注事物的特征的,在逐步细化找出概念,有所分歧,我觉得值得探讨一下。
2.三角形的特性例2教学反思 篇二
一、知识回顾, 合作探究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是从三角形的哪些角度得来的?
生:从边和角两个角度.
问题1:三角形中满足两条边和一个角, 能否成为等边三角形?请回答问题:等腰△ABC中, AB=AC, 请补充一个条件, 使△ABC为等边三角形.你是借助于哪个判定得出的?
(学生思考后, 自己填写, 讨论交流)
生:添加条件AC=BC, 借助于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师:很好, 不难看出, 无论添加条件AC=BC或者AB=BC, 都是通过从边的角度得到等边三角形的.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生:添加条件∠A=60°, 借助于“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A为顶角, 那么还有其他添加角的方法吗?
生: (补充回答) 添加条件∠B=60°, 借助于“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请具体说出证明过程.
生:如果∠B=60°, 借助于AB=AC, ∠B=∠C, 因为∠A+ ∠B+ ∠C=180°, 所以∠A= ∠C=60°.故△ABC为等边三角形.
【反思】学生先入为主地从边和角分别单独解决了问题, 结合边和角一起解决等边三角形的判定过渡很自然, 也揭示了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区别, 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本节课的问题情境中, 也使他们大脑真正“动”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在引入环节中创设有价值、有效的、衔接紧密的问题情境对一节课探究课是非常必要的.
二、证明猜想, 形成结论
师:根据以上探究, 请同学们总结出一种新的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方法. (提示:从边和角两个角度来总结)
生: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60°,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在熟悉定义和“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基础上, 从角和边两个角度总结: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问题2:那么如何验证“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个判定的正确性?请大家给出证明过程.
(学生自己先写出证明过程, 教师请两位证明过程不一样的学生板书.)
两名学生板书如下解法:
(1) 已知:△ABC中, AB=AC, ∠A=60°.
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证明:∵AB=AC,
∴∠B=∠C.
∵∠A+∠B+∠C=180°, ∠A=60°.
∴∠B+∠C=120°,
∴∠B=∠C=60°.
∴∠A=∠B=∠C=60°.
∴△ABC为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2) 已知:△ABC中, AB=AC, ∠B=60°.
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证明:∵AB=AC,
∴∠B=∠C=60°.
∵∠A+∠B+∠C=180°.
∴∠A=∠B=∠C=60°.
∴△ABC为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师:请大家观察两位同学的证明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两个都用了同一个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那么不同点是什么呢?
生:不同点在于条件, 一个是∠A=60°, 另一个是∠B=60°.
生: (补充回答) 一个是顶角, 一个是底角.
师:两位同学都回答得不错.两种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要借助于“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判定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60°的角可以是顶角也可以是底角, 但必须首先满足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反思】此过程是学生实践的过程.最先没有教师的讲解和提示, 由学生自己动手验证.学生出现两种解答方法, 一个是用顶角, 一个是用底角.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 同时也是对刚刚问题2的再次证明和探究, 进而总结出更好的结论, 体现了数学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因此, 在实践过程中, 一定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解决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即便是临时出现的为预测的源于学生的问题时 (比如本节课学生出现的两种方法) , 教师也要跟着学生走, 引领学生走, 而不是学生被老师牵着走.一节好的探究课不是教师完美的课, 而应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 不仅要全面考虑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思路, 还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
3.《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三角形;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14-02
教学内容:人教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小棒、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展示情境图
在这幅图上你发现三角形了吗?它们都在哪里?
2、导入课题
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引入三角形,激发学生兴趣。】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1)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同桌相互比较,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对比,发现三角形的特征。知识的形成顺其自然,避免了教师生硬的说教。】
(2)为了表示的方便,我们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则这条边表示为AB,这个角表示为角A,角A的对边是BC。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ABC。
【设计意图:由文字表示自然过渡到字母表示,这是实际的需要更是数学思想的体现。这里看似无心实则有意,为接下来准确画高做了重要的铺垫。】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1)引导: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设计意图:师在这里不要随便否定学生的说法,让他们尽情地说。这些错误都是接下来宝贵的教学资源。】
(2)课件出示,判断这是三角形吗?
这是三角形吗?为什么?
这个图形封闭了,它是三角形吗?为什么?
它是直的,也是封闭图形,它是三角形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反例一一驳回刚才学生的认知错误,进一步矫正学生的认识。因为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延续归正的过程。】
(3)引导总结,形成三角形定义。
师:那三角形的三条线段要如何连接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三角形呢?
生初步总结,师引导完善。(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规范的说出了三角形的定义,师最后的一句追问是概念的强化。】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些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稳定性是什么意思?
2、实验解疑
拉动活动四边形和活动三角形。感受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是不变的,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而四边形具有易变性。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切身对比感受,由实际到理论,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不是教师能告诉他们的,也不是他们能看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感受到的。】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利用了三角形和它的稳定性。师课件展示生活实例。
4、解决问题
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相框松动了,请生帮忙解决。有什么办法使它牢固些?
【设计意图:再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它就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解决问题,理解底和高
1、出示问题情境
几何图形乘坐和谐号快车去往几何王国,他们都能上车吗?三角形忘了自己的高是多少,你能帮帮它吗?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激趣过渡到作高,在情境中三角形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正方形的边长、长方形的宽作了对比,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高的本质,从而突破画高。】
2、辨析高
3、引导总结
那你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引导理解对边并总结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总结,加深理解,为接下来的拓展打好基础。】
4、拓展提升
师:通过测量三角形的高是5.4厘米,它能上车吗?(不能,限高5厘米)那怎么办?(生自然想到了旋转三角形,从而有了作其它两条边上的高。)
生通过旋转三角形,画了另外两条边上的高,通过测量得出将三角形旋转后高小于五厘米,即可上车。师顺势总结:三角形每条边上都能画出一条高来。
【设计意图:通过巧妙的设计使生通过探索努力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三角形每条边上都有一条高的难点。】
5、分别画高
请你在指定的底上画出它的高来。(答题纸上分别是两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
着重引导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其中一条直角边为底的话,另一条直角边就是高。
【设计意图:有层次感的练习是技能掌握的必备条件,通过过渡到给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画高,使生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高的理解。】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
六、作业布置
下课后请同学们想一想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又该如何画?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作业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数学天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将来更好的学习打好基础。】
4.《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反思 篇四
成功之处:
1.从认识角引入,让学生通过角的变化引出三角形,利于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特别是角不是封闭图形,而三角形是封闭图形,从而得出“围成”的含义,经过对比分析,学生非常容易的说出三角形的意义。
2.画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总会出现个别几个学生不会画高的现象。因此在教学本内容时,注意让学生说出画高的方法“两重合,高虚线,标直角”。
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理解画法还是存在问题,经过板演发现学生不会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重合底,不知道如何放置三角板,在本子上比划来比划去,感觉思维短路一般。
2.对于“围成”的解释没有强化学生记忆,导致同步学习上的填空出现很多错误。
再教设计:
5.三角形的特性例2教学反思 篇五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反思
学生对三角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先从发现生活中的三角形开始,并提问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用到三角形?从而激发了学生探讨三角形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探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资源并互动升华推进教学促进生成。在对三角形稳定性研究中让学生先猜想为什么要在那些地方用三角形,再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与四边形的比较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在课后练习中,通过对椅子腿的加固路边的.小树固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在课堂中也有很多地方自己觉得不足,值得反思。对三角形的高的认识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知后再抽象到三角形中来,这样效果势必会更好。在教学中生生互动做得也不到位。在互动升华的过程中点拨回应还不够有力。
6.三角形的特性例2教学反思 篇六
新课程将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这节课我以“猜想----验证----应用”为主线,重点放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并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技巧。我在实施探究学习时采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本节课我在教学上先借助特殊三角形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让学生猜测是否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一样呢?学生初步建立一个表象,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否解决这样的问题呢?这个问题为后面的猜测和验证进行铺垫,引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再通过算出特殊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推广到猜测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引导学生从特殊三角形过渡到一般三角形的验证规律。(2)引导探究,验证猜想。
学生在问题前面是退缩还是前进呢?是要看老师如何有效的指引。我预先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些各式各样、大小各异的三角形,还有剪刀,量角器,白纸,直尺等,让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同时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你选用什么三角形,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第二:经过操作得到什么结论?使学生在操作上有更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学生分小组对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经历量、拼、折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整个探究过程学生是自主的、有积极性的。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反馈等过程真正经历了有效的探究活动。反思:
7.《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80~82页的例1(不包括底和高)、例
2、例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以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3、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⑴、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⑵、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三角板、三角形教具、平行四边形教具、纸条、学具袋(纸条、白纸、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各种建筑物图。
师:同学们这是老师在咱们小区附近拍的几张照片,工人师傅们正为打造易居靓城辛勤的忙碌着,你们注意到建筑框架和吊车上红色围起来的图形吗?是什么形?(三角形)那么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房顶、标牌、积木、三角尺、节日彩旗)这是老师在远洋城附近拍的几张照片,这是老师在校园里拍的几幅照片,红色圈起的都是三角形。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应用,它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深入研究。(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师生互动,引导探索,巩固提高
(一)三角形的意义:
1、画一画。看起来三角形对于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同学们对三角形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用信封当中的纸)
2、展示、总结三角形的概念。
师:这是刚才同学们画的,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对不对(选大小角度不同的三角形展示,教师巡视中如有画错的,请同学帮忙指正。如果没有,教师出示两个画错的-----------边与边搭过或没搭上的,请同学帮忙指正)师:错在哪里?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能正确判断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了,你能是着为三角形下个定义吗?谁能帮他完善?(区分组成和围成的区别。你有什么想法没有?两种说法都可以吗?为什么你说围成而不说组成?你能画出一个是三条线段组成而不是三角形的图形吗?有没有组成一个三角形,那是因为它没有围起来对不对?组成的图形有很多很多(用纸画)。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学生可能说的不严密,教师指着画错的三角形启发更正,如果还不行,教师:我们看数学家是怎样为三角形下定义的)师板书三角形的定义。
3、找出三角形的特征(边、角和顶点)。教师指正收上来的角度、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这些角度、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呢?师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互相帮助,共同总结出了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了三角形的定义,现在小明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 出示图片:这是小明家、校、商店、邮局的位置图,你们能看出这张图与以上我们所学知识有什么关联吗?(各段路围成三角形)哪两个三角形呢?(生指)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种走法可以到达?对上路中路围成的三角形来说,走上路就是走?走中路就是走三角形的什么?(第三条边)三角形的今天小明刚巧要做卫生,想快点到学校,他走哪条路最近?(中路)师:为什么?(两条边的和比第三条边长)师板书: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师:还有别的想法吗?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师:那同学们反过来想一想,是不是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这样的三条线段也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可以做个实验试试看:
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4张纸条,每张纸条都分成了3段,每段都量好了不同的长度,同时每段代表一条边,请同学们从信封中拿出纸条来看一看,师分别介绍(实物投影显示):这张纸条上的3段长度分别是10、6、7,10、6、7分别代表3条边的长度为10cm,6cm,7cm,看是不是每张纸条中都有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呢?你们试着围一围,思考:(投影出示)是不是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的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呢?
1、动手试一试,每完成一个实验就把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及结论填在实验记录单上要求: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填在报告单上:(什么样的3条边可以围成三角形),本组得不出结论的,也可以与其他小组共同商量。
2、合作探究
3、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师启发: 是什么样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呢?(师指投影下的线段提示)只要两条较短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其余任意两条边的和肯定大于第三边,肯定能围成三角形。
4、回归图形,验证巩固
A、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边的规律,你能用这一规律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走哪条路近的原因吗?
B、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判断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了,下面我们做个游戏,比比谁反应快。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规则是:我请五位同学来演小棒,这五位同学当中的三位同学任意组合,看能不能拼成三角形认为能拼成三角形的迅速起立,看谁的反应快。(你能判断的这么快,是怎样做的?两条短边的和与第三条边比较来判断)
(三)三角形的稳定性:下面我们比比谁的力气大。师:请我们班的一男一女两位同学(一个大男生,一个小女生)每人一个图形,师:分别是什么图形?你们两个同时拉动两个框架,看谁能在不损坏框架的基础上拉动(读成重音)这个图形,使它很容易的变形。师举女同学手宣布胜利,师:看来还是女生实力强啊!这位女同学很容易获胜了,是她力气大吗?你为什么没拉动?你的力气比她小吗?(问大个男同学)你们同意吗?为什么?(因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而三角形不会变形)对,这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师:三角形的稳定性被广泛的运用到生产生活中,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
看过的几幅图片运用了什么知识?我们再看,(出示实物图)这是一把旧椅子,摇晃的很厉害。扔掉可惜,该怎样加固它呢?倚门的墩布。刚用到的四边形框架挺漂亮,老师想做一个相框,可他太容易变形了,老师刚才匆忙中只找到一个这么长的硬板儿和两小块双面胶,谁能帮老师想办法使它固定呢?你用了什么知识解决这一问题的?(三角形的稳定性)出示篱笆图,哪个比较牢固,你能帮他做决定吗?为什么?
三、总结回顾: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反思
8.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篇八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三角板、木条钉成的三角形、三角形卡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三角板,观察三角形的特点,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
红领巾、三角架!
引入课题:其实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新课讲授】
知识点1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例1。
1、做一做:
请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三角形。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小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画一画:
让学生自己画出三角形,并在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说一说: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回答:
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三角形。
4、做一做:请学生动手用三支笔拼成一个三角形,并说说三角形的顶点、边、角。
知识点2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提问: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教材第60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
学生讨论发言。
小结: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三角形,在黑板上示范作高两次。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提问:老师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学生动手画出一个三角形,作出它的高,并标出与高相对应的底。
提问:三角形可以作出几条高呢?
学生动手尝试,讨论回答。教师请学生指出每条高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底。随意画出一个三角形,标出他的高和底,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
知识点3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例2
9.“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九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理解三角形的意义,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和操作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特性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习近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还有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边上任意一点来画的,而三角形只能从顶点来画,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还有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意义和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一套、三角板、小棒若干、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 【教学流程】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1、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李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漂亮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想)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这些图片中都有我们认识的一个平面图形,我们比比看谁是火眼金睛,能把他找出来? 生:三角形。
师:对!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很漂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评析: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
2、认识意义和特征
三角形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老师带来几个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敢不敢挑战一下?(敢)出示问题
(1)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把各部分名称标在你画的三角形上。
(2)判断:你认为下列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请用“√ ”标记
(3)结合画三角形和判断三角形的过程,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要求: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
生1: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生2:图1、5、6、8都是三角形。师:大家同意吗?(同意)
刚才大家画了三角形也判断了三角形,现在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2)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3)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
师:你觉得他的说法对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说法不对,图
二、图三都有三条边,但它们都不是三角形。生2: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也不对,图3就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它不是三角形。生3:我认为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板书)师:你是怎么理解围成的? 生:端点相连,围在一起。师:图3算是围成吗?
生:不是,上面的两个端点也要连在一起。师:大家同意吗?(同意)
大家的意思是说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都要相连?(是)课件演示:端点相连的过程。师:现在是三角形吗?(是)
我们看: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连在一起,就像三条线段手拉手——(围在一起)的确,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三角形的意义解释一下为什么刚才没选的图形不是三角形。学生用定义解释
小结:看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既要看它是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还要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在一起,也就是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是不是都相连。
【评析:让学生挑战画三角形、判断三角形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逐步探索和相互交流后,可以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学生概括出自己对三角形的初步感知和认识,为总结抽象出三角形的意义做好铺垫。在汇报过程中让学生不同的说法互相碰撞,互相纠正,教师适时用反例纠正错误的说法。在碰撞的过程中逐步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真正实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为了表达方便,我们可以用大写字母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比如我用A、B、C表示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板书三角形ABC。)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第二部分的第一个问题。学生用字母表示出三角形。
【评析:师生共同经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为了今天的研究,老师特意准备了两幅动物别墅的图片。你能区分出哪幅是长颈鹿的?哪幅是山羊的吗?并说明理由。课件出生图片
生:高的房子是长颈鹿的,因为长颈鹿长的高。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是指哪部分?(学生指)
老师这里有三幅图,你觉得哪幅图把房子的高表示出来了? 生:第一幅。
师:从图上来看,房子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
【评析:从生活情境入手,把三角形的高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
2、自学定义
那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1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自学三角形的高。
师: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生:垂线,顶点,垂足,对边……
师:同学们请看第二幅,它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生:斜了,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第三幅也是垂直线段呀,它怎么也不行呢? 生:没经过顶点!
【评析:出示三幅图,先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高,然后自学,使学生对三角形的高有初步的理解。通过对后两幅图的解释,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3、学习画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纸上画。(收集不同高的画法)学生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师:老师这里收集了几幅不同的作品,你们认为谁画的对? 集体评价
【评析: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认识,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理解。有效突破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教学难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完成第二部分)收集三幅不同的作品
出示1:用三角板比着,这条高画的对吗?(对)出示2:这位同学怎么没画高呢?谁来说一说? 生:第二个三角形的高和AC边重合了
师:如果把AC边当成底,高会是谁呢?(BC边)
对!当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以一条直角边为底,这条底边 上的高恰好是另一条直角边。出示3:让学生验证。
同学们请看图3,我们从顶点B画出了三角形的高,同样从顶点A和顶点C也可以画出三角形的高,只不过会画在三角形的外面。
【评析:由每个学生画出一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到小组和全班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三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突破教学的定点和难点。】
三、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1、创设情境,比赛引入
师:现在我们放松一下,来场比赛怎么样?(好)
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个拉三角形,一个拉平行四边形,拉变形的获胜。生1:不公平!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生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你的知识面可真宽,那你知道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吗? 生:因为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所以具有稳定性。
师:这是你们的理解,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
【评析:通过学生拉动不同形状的框架,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
2、深入研究,探索特性
拿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拿出三根小棒摆三角形。(三根小棒的长度和老师手中三角形的长度是相同的)
学生发现:无论怎样摆,摆成的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评析:让学生在“做”中学,不只是停留在教材描述的“拉不动”层面,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既带给学生数学结论,也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3、认识特性,体会应用。
师:为什么三角形拉不动呢?正因为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角形才不会变形,这个不变的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出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
师:上面有三角形吗?(有)
从整体上看,它也可以近似的看做一个三角形,所以它经历了百年风雨后仍然风采依旧!【评析: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起点——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解释应用的的认识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带给学生“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体验。】
(四)交流收获、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就要下课了。请你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吧!学生交流……
师: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远不止这些,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大家的收获会更多。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ABC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评析: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科学、合理、简捷的结构呈现出来。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便于学生回顾和梳理所学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设计思路: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及时地把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初始概念进行反思、对比,从而形成新的正确概念。《三角形的特性》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所以我从生活中的漂亮图片入手,把数学的学习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挑战新问题。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就在于它具有稳定性。为使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拉四边形和三角形,猜想三角形拉不动的原因,再通过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基础——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体会应用”的认识全过程,做到“以思考指导实践,实践验证思考”的科学态度。学生从探索实践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之后,适当延伸拓展是这节的课的又一亮点。学生明确了底和高是对应存在的,有三条底边,就会有三条高。通过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指定地边上的高,使学生可以掌握三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告诉学生钝角三角形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再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学生通过拉四边形和三角形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也可以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再给学生提供五边形、六边形……的例子使学生实现知识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在落实“双基”的同时,适当拓展知识,只要适时适度,是有利而无弊的。评析:
“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有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经历。李老师以此为基点,以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发展。本节课的突出特点是:
1、注重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一开始,请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唤起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认识三角形的高”时,用学生喜欢的给动物找房子为情境,把对问题的研究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充分的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切实的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其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上,老师很好的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例如,让学生画三角形、判断三角形和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现已有的三角形的知识;再如,让学生凭借对“垂直”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认识的经历和体验,通过尝试画高、交流讨论、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等活动,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中自主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
3、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中,既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操作的空间,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例如,在不同的活动中,以“谁愿意给大家说说”“大家的认识和他的想法一样吗?”“你们认为呢”“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谁愿意给大家做个示范”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小组的、全班的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交流,师生共同分享着每项活动的成功,情感溶于快乐之中,知识溶于快乐之中。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欣赏他人的良好品质。
10.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80-81《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正迁移,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课件、小棒若干根、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1、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漂亮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想)
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三角形。
师:对!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很漂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评析: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
摸一摸,初步感知
师: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边说边出示一个三角形)[预设:学生能说出这是一个“三角形”。] 师:老师把它装在一个袋子里,你能把它摸出来吗?(能)不过问题可没有那么简单,袋子里除了三角形外还有这些图形„„(师边说边出示以下图形)
师:现在你还能又快又准的把三角形摸出来吗?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从这么多图形中摸出三角形来。师 那么请摸三角形的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能一次就摸出了来呢? [预设:学生能够很快地摸出三角形,因为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直的边,其它图形都比三个角多,或者没有角。]
1、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并用课件演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师 那我们来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三角形除了有三个角,三条直的边,你还发现什么了.(生 : 顶点,)师:大家同意吗? 师: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画一画,构建概念 师:同学们已经会认三角形了,你们能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生:能。)
师:请你们在白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学生独立画,师巡视了解学生画的情况。选择学生画得不正确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如果学生没有,教师则把事先准备的以下图形也贴在黑板上。)
师:(指着第1、2个图形分别问)这个图形是三角形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不是三角形,因为这三条线和线之间没有连在一起。] 师:(指着第3个图形问)这个图形是三角形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这也不是三角形,因为线段出一点头了,没有连在一起。]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预设:学生说出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你们的话我听得不是很明白,谁能用小棒来表示一下?(请一个学生到展台上摆出来。)师:非常好,像这样三条线段的首尾连接起来,形成的封闭图形就是三角形。
师: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板书概念,用红色粉笔写“围成”)
师:什么叫“围成”?你们能用手势表示“围成”的意思吗?四人小组拉演示一下。师:能把“围成”说成“组成”吗?你怎样理解“组成”?
[预设:有的学生可能说“不能”,也有个别学生可能说“能”。引导学生说出“组成”不一定要首尾连接形成封闭图形。] 师:说得很好,(指着刚才的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都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但它们都不是围成的,所以不是三角形。师:这些图形你们有办法使它变成三角形吗?
(用小棒在展台上摆出这三个图形,让学生上去移动小棒,变成三角形。)
[评析: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通过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本环节中,老师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并抓住学生画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资源”,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加深对“围成”含义的理解。]
三、辨一辨,理解概念
师:你能利用这个概念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三角形吗?并说出为什么。
[评析: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辨别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三角形的定义。]
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用连续的大写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点击课件,出示三角形ABC。).师:如果换上不同的字母,怎么叫呢?(指名说说)如三角形DEF、FGH等
师:让我们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三角形ABC。(同时,教师在黑板上也画一个三角形ABC)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为了今天的研究,老师特意准备了两幅动物别墅的图片。你能区分出哪幅是长颈鹿的?哪幅是山羊的吗?并说明理由。课件出生图片
生:高的房子是长颈鹿的,因为长颈鹿长的高。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是指哪部分?(学生指)
老师这里有三幅图,你觉得哪幅图把房子的高表示出来了? 生:第一幅。
师:从图上来看,房子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
【评析:从生活情境入手,把三角形的高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
2、自学定义
那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1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自学三角形的高。师: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生:垂线,顶点,垂足,对边„„
师:同学们请看第二幅,它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生:斜了,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第三幅也是垂直线段呀,它怎么也不行呢? 生:没经过顶点!
【评析:出示三幅图,先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高,然后自学,使学生对三角形的高有初步的理解。通过对后两幅图的解释,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3、学习画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纸上画。(收集不同高的画法)
学生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师:老师这里收集了几幅不同的作品,你们认为谁画的对? 集体评价
【评析: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认识,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理解。有效突破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教学难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完成第二部分)收集三幅不同的作品
出示1:用三角板比着,这条高画的对吗?(对)出示2:这位同学怎么没画高呢?谁来说一说? 生:第二个三角形的高和AC边重合了
师:如果把AC边当成底,高会是谁呢?(BC边)
对!当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以一条直角边为底,这条底边 上的高恰好是另一条直角边。出示3:让学生验证。同学们请看图3,我们从顶点B画出了三角形的高,同样从顶点A和顶点C也可以画出三角形的高,只不过会画在三角形的外面。
【评析:由每个学生画出一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到小组和全班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三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突破教学的定点和难点。】
三、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1、创设情境,比赛引入
师:现在我们放松一下,来场比赛怎么样?(好)
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个拉三角形,一个拉平行四边形,拉变形的获胜。生1:不公平!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生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你的知识面可真宽,那你知道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吗? 生:因为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所以具有稳定性。师:这是你们的理解,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
【评析:通过学生拉动不同形状的框架,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
2、深入研究,探索特性
拿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拿出三根小棒摆三角形。(三根小棒的长度和老师手中三角形的长度是相同的)学生发现:无论怎样摆,摆成的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评析:让学生在“做”中学,不只是停留在教材描述的“拉不动”层面,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既带给学生数学结论,也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3、认识特性,体会应用。
师:为什么三角形拉不动呢?正因为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角形才不会变形,这个不变的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出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 师:上面有三角形吗?(有)
从整体上看,它也可以近似的看做一个三角形,所以它经历了百年风雨后仍然风采依旧!
【评析: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起点——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解释应用的的认识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带给学生“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体验。】
(四)交流收获、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就要下课了。请你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吧!学生交流„„ 师: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远不止这些,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大家的收获会更多。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ABC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评析: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科学、合理、简捷的结构呈现出来。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便于学生回顾和梳理所学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设计思路: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及时地把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初始概念进行反思、对比,从而形成新的正确概念。《三角形的特性》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所以我从生活中的漂亮图片入手,把数学的学习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挑战新问题。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就在于它具有稳定性。为使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拉四边形和三角形,猜想三角形拉不动的原因,再通过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基础——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体会应用”的认识全过程,做到“以思考指导实践,实践验证思考”的科学态度。学生从探索实践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之后,适当延伸拓展是这节的课的又一亮点。学生明确了底和高是对应存在的,有三条底边,就会有三条高。通过画三角形指定地边上的高,使学生可以掌握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再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学生通过拉四边形和三角形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也可以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使学生实现知识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在落实“双基”的同时,适当拓展知识,只要适时适度,是有利而无弊的。评析: “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有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经历。李老师以此为基点,以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发展。
本节课的突出特点是:
1、注重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课一开始,请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唤起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认识三角形的高”时,用学生喜欢的给动物找房子为情境,把对问题的研究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充分的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切实的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其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上,老师很好的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例如,让学生画三角形、判断三角形和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现已有的三角形的知识;再如,让学生凭借对“垂直”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认识的经历和体验,通过尝试画高、交流讨论、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等活动,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中自主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
3、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中,既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操作的空间,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例如,在不同的活动中,以“谁愿意给大家说说”“大家的认识和他的想法一样吗?”“你们认为呢”“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谁愿意给大家做个示范”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小组的、全班的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交流,师生共同分享着每项活动的成功,情感溶于快乐之中,知识溶于快乐之中。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欣赏他人的良好品质。
11.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篇十一
主教者:王晓红
集体备课小组:王晓红,张小丽,刘祥明,严慧渊,石洁瑜 船场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理解三角形的意义,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和操作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课件、小棒若干根、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特性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习近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还有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边上任意一点来画的,而三角形只能从顶点来画,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还有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漂亮物体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想)
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这些图片中都有我们认识的一个平面图形,我们比比看谁是火眼金睛,能把他找出来? 生:三角形。
师:对!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很漂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1.初步认识
师: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边说边出示一个三角板)[预设:学生能说出这是一个“三角形”。] 请生拿出三角板跟同桌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并用课件演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
顶点边角顶点边角角顶点 边师: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构建概念
师:谁能用小棒来表示一下三角形?
(请一个学生到展台上摆出来。其余学生与同桌合作摆)
师:非常好,像这样三条线段的首尾连接起来,形成的封闭图形就是三角形。
师: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板书概念)师:什么叫“围成”?你们能用手势表示“围成”的意思吗?三人拉演示一下。师:能把“围成”说成“组成”吗?你怎样理解“组成”?
[预设:有的学生可能说“不能”,也有个别学生可能说“能”。引导学生说出“组成”不一定要首尾连接形成封闭图形。] 【设计意图: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通过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本环节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加深对“围成”含义的理解。】
4、辨一辨,理解概念
师:你能利用这个概念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三角形吗?并说出为什么。
123456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辨别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三角形的定义。】
师:同学们已经会认三角形了,你们能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生:能。)
师:请你们在练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学生独立画,师巡视了解学生画的情况。同时,教师在黑板上也画一个三角形)
5、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用连续的大写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点击课件,出示三角形ABC。).那么三角形的每条边,每个角,每个顶点也都有自己的名字了,比如线段AB.(请生说出其他部分的名称)师:如果换上不同的字母,怎么叫呢?(指名说说)如三角形DEF等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小动物们也很喜欢三角形,瞧,长颈鹿和山羊也把自己的房子设计成了三角形,可是,长颈鹿不知道自己该住那个房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并说明理由。(课件出示图片)
生:高的房子是长颈鹿的,因为长颈鹿长的高。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是指哪部分?(学生用手指)老师这里有三幅图,你觉得哪幅图把房子的高表示出来了?
生:第一幅。
师:从图上来看,房子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入手,把三角形的高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
2、自学定义
那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1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自学三角形的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生:垂线,顶点,垂足,对边„„
师:同学们请看第二幅,它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生:斜了,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第三幅也是垂直线段呀,它怎么也不行呢? 生:没经过顶点!
【设计意图:出示三幅图,先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高,然后自学,使学生对三角形的高有初步的理解。通过对后两幅图的解释,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3、学习画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老师在黑板上板演(强调画的过程),生试画三角形的另一条高。师再讲解画高的方法(用课件演示)。请生自己在练习纸上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
【设计意图:由每个学生画出一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到小组和全班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三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师:老师这里收集了几幅不同的作品,你们认为谁画的对? 收集三幅不同的作品
出示1:用三角板比着,这条高画的对吗?(对)出示2:这位同学怎么没画高呢?谁来说一说?
生:第二个三角形的高和AC边重合了
师:如果把AC边当成底,高会是谁呢?(BC边)
对!当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以一条直角边为底,这条底边上的高恰好是另一条直角边。
出示3: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认识,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理解。有效突破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教学难点。】
(三)、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生活,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师: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的知识。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2题“围篱笆”图。
师:瞧!小兔和小猴分别在各自的菜地边围上篱笆,小兔围成的是长方形,小猴围成了三角形。
请同学们想想哪种围法更牢固?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师拿出长方形框架。
师:谁想来拉一拉这个长方形的框架,你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如果我们在小兔的篱笆上轻轻一推,会出现什么情况?(篱笆会倒下去。)师:再拉一拉三角形框架有什么感觉? 请一名学生上前演示。
师:其他同学也想体验一下吗?(学生兴趣高涨,想要动手试试。)拿出你们的学具小棒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动手感受一下。
师小结: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不易变形,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点击课件,小猴的篱笆上有个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师: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小猴的篱笆更牢固了吗? 生:因为小猴的篱笆是三角形的,所以更牢固。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吗?(生举例)生: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
小结:(点击课件,物体中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等物体之所以制成三角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
3.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3题图片。
师: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看,这是一把旧椅子,摇晃得很厉害。扔掉可惜,该怎样加固它呢?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具体怎样做。
追问:为什么要在椅子的两条腿上斜斜地钉上一根木条?这样做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汇报后师小结:这样做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4.出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
师:上面有三角形吗?(有)从整体上看,它也可以近似的看做一个三角形,所以它经历了百年风雨后仍然风采依旧!【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起点——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解释应用的的认识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带给学生“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体验。】 三.交流收获、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就要下课了。请你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吧!学生交流„„
师: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远不止这些,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大家的收获会更多。
板书设计:
顶点边角角角边顶点 边 顶点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三角形ABC 具有稳定性
12.三角形的特性例2教学反思 篇十二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讲授本课时,采用探究法、演示法,还存在的主要问题的: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
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三角形的特性例2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教学反思08-17
数学《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06-27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12-20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教学反思12-16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教学反思10-13
中班科学《剪三角》教学反思10-29
三角形的分类反思10-19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08-17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冀教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