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管理对策

2024-07-01

浅析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管理对策(精选14篇)

1.浅析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管理对策 篇一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实验教学环节的成熟和发展,实验室建设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变化,也在教学任务以及科研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实验教学在我国应用的时间还比较短,往往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维护措施,导致实验室工作在实际开展中受到一些阻碍,总结归纳不利因素,根据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综合考虑实验室管理维护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制定出以下几点细则。

2.1 完善实验管理制度

首先,环境工程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实验管理制度,实验管理制度应以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转为主要出发点,按照环境工程所设课程的大纲、教案、进度制定符合课程开设条件的相关细则,在实验管理制度中,应明确规范实验室管理员、实验器材、实验环境的具体衡量标准,另外,还应对实验结果所形成的实验报告、抽样检查文档等文件信息指定统一的资料存档机制,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定时定期对实验室环境、实验室规范以及实验室文档进行内部抽查和审核,由此来保证实验室的整体秩序能够有条不紊的运行。另外,任课老师应保证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实验的质量,多开展实验教学研讨活动,与实验室管理员合作指定符合课程发展需要的详细计划,并保证实验学时达到要求,实验中的实验仪器应至少保证90%以上的可利用率。另外,实验室管理制度中应明确每位实验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和权限,以构建稳定且具有创新力、生命力的实验组织为中心制定完整有效的管理制度,首先,对于实验室的相关项目申报及审批、项目管理、经费申请及使用应做出明确规定,其次,实验室应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明确奖惩细则,保障实验管理工作的有机运行。为实验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2.2 构造网络管理平台

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构造现代化实验管理平台,为实验管理人员以及任课教师提供便捷的实验管理方案,具体细则如下:实验员可以进行主机设备的登记,如登记仪器设备的编号、名称、型号、厂家、出厂号。从设备网络管理平台的设备变动栏目上,可以填写报废申请单。从数据分析栏目上可以进行快速查询,可以按编号、按领用单位、按领用人、按仪器名称、按型号、按规格等查询。实验员还可以查询到其他实验员所管理的`仪器设备,便于申请调用;查询到自己所管理的低值耐用品,了解本期低值品录入情况,可以进行报表打印,打印统计表,明细帐。

2.3 制定仪器管理方案

环境工程实验室由于其自身独有的工作特点,应保证实验室设备的合理配置和需求,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发展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高校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大型设备配置明显显示不足。在设备管理的采购方面,应尽量添加大型设备的投资,并针对大型设备开展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对大型设备实行专人管理制度,针对相关设备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指定明确的设备使用办法,使用前应预约,使用完毕后需保证设备的完好无损,管理员还需负责大型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正常使用,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对于降低设备的使用成本、规范管理办法都是良好的辅助作用。

2.4 构建技术性师资团队

通过长期在环境工程实验室工作发现,实验室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因此,需加强对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训出一批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合作意识浓的专业技术团队,为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具体工作安排添砖加瓦。具体措施可以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实验仪器使用培训、工程知识业务培训的方式来提升实验教师工作能力,另外,学校还应指定明确的人事管理制度,对在试验工作一线做出突出成就的教师予以表彰,相关实验成果、研发成果、实践教学相关论文应与高校教学奖励、科研奖励保持一致。

2.5 提升实验室硬件水平

实验教学任务主要是围绕设备完成,那么硬件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实验效果,因此,环境工程实验室必须不断提升硬件设备的整体水平,高校应加强对实验中心的整体建设力度,摒弃对实验室辅助教学地位的偏执认识,根据教学方案和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硬件采购措施,保证采购设备能够与时俱进,满足日常学习实验的需要。我校环境工程实验室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与至今积极争取实验室建设资金共计400万元,实验室利用这批资金积极开展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换代、纳新工作,五年间供先后购置水分测定仪、环境检测仪、有机碳分析器、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多套实验器材,利用这些器材将我校环境工程试验的硬件水平提升到省级先进实验室的高度,通过这些器材开展相关课程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2.6 打造开放型实验基地

实验室需要长期发展,就必须走出堡垒式的自我感觉误区,大多数实验室往往感觉自身建设比较完善,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发展的必要性,导致建设空间降低,人才流失严重,针对这一弊端,我校制定开放型试验基地的建设方案,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完成,一方面实验室需对学生开放,将实验室的基本管理制度,设备的实际信息、操作规程,学生申请实验的流程办法以及学生完成试验所要提供的实验报告细则公布,使学生能够积极加入到开放式实验环节中来,另一方面,环境工程实验室应与学校其他实验室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共享,建立与其他实验室的合作关系,扩展实验平台的有机结合和统一管理。第三,开放型实验室应多开展实验室宣传活动,组织讲座、研讨会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板报的形式对实验室多做宣传,促进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三 结语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逐渐增多,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工作成为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高校是我国技术人才的主要发源地,因此,有针对性的在高校开展环境学方向的教学和科研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高校环境工程实验室工作多年,依附工作经验和自己的想法对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和研究做以上总结和叙述,希望可以凭一己薄力为读者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邱馗,夏晓丹,孟丽君.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科学,.

[2] 牛斌,白殿海.建设标准化实验室的探索.教学与管理,.

[3] 李振华,鲁阳,叶敏,等.以能力为核心探索力学实验教学方法.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浅析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管理对策 篇二

1 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的现状分析

1.1 硬件问题

本中心计算机开放实验室面向全校师生采用全方位的开放模式(即时间开放、空间开放、资源开放),使用人数多,频率高,而设备比较陈旧,更新速度较慢,因此网络和机器故障频发,网络时好时坏,机器出现蓝屏、死机、找不到保护卡、无法开机等故障。

1.2 软件问题

由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更新速度比较快,针对于同一门课程的上机操作软件可能在上学期能用,而在下学期就需加以更新。同时,作为公共课实验室,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不一样,为满足教学需要,也需对每台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加以重新规划。

随着同学们的计算机水平不断提高,其创造和探索性增强,在上机的同时时常会做一些有损于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操作(如隐藏或删除桌面上所有图标、格式化系统盘、更改注册表等),导致桌面上的图标面目全非或系统无法正常启动。

1.3 安全问题

实验室内机器众多,电线分布密集容易产生火灾。而我们在工作中,经常发现某些学生怀有自私或破坏心理,将计算机一些外部设备(鼠标、键盘、耳麦)插头拔掉、取走或剪断连接线,造成机器无法使用。

1.4 病毒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的发展和传播。网络上的任何一个节点感染病毒都会轻而易举的迅速传遍全网。例如,目前令人非常头痛的ARP病毒,局域网内有一台机器中毒都可能导致整个局域网瘫痪。又如,现在几乎每个学生都有U盘或MP3等这样一些存储设备,一旦其设备携带有病毒,并被在实验室里使用,会导致计算机运行速度变慢或整个局域网瘫痪,严重威胁到正常的实验教学。

2 针对其现状分析来探讨解决办法

2.1 注重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科学教育以人为本,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成效取决于实验队伍的整体水平,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实验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质量,自然就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得不到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所以要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注重队伍结构和实验人员素质的提高。

2.2 健全与明确实验室管理制度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同样,实验室也需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来维持它的正常运转。为给实验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需对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化,如将《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学生实验守则》等制度成文地挂在实验室的墙上,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有法可依”。

对于上机学生,每学期初指导他们学习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其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中,他们可接触到一些课堂上很难学到的软硬件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起到培养、锻炼的目的,又可以适当减轻管理教师的工作负担,将管理教师从繁琐、重复的机房管理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计算机管理及教学技术。

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进行合理分配,责任到人。每天由具体的值班人员填写实验室工作日志,将全天的设备使用及完好情况、学生的实验情况、环境卫生情况一一分别记录,并不定期检查机器完好情况、安全和卫生情况,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我们在明确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不合理的旧制度要摒弃,适时增添新制度。如为了调动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分配上制定相应的政策,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2.3 从技术角度上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的软、硬件维护

采用变量版硬盘保护卡,从底层来保护计算机系统,可轻松的通过网络来进行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既可对硬盘上的所有数据及CMOS实现动态保护,又可有效防止病毒入侵受保护的分区。对于变量版而言,无论是临时增加、卸载软件还是升级病毒库,都可通过变量拷贝功能,仅仅将变化的部分与其它机器进行对比更新,快速实现整个机房的数据统一。这样一来,既大大减轻了机房维护人员的工作量,又在短时间内调整好实验教学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

利用Ghost克隆技术,给一台完好机器的软件系统做好Ghost镜像,一旦少数机器出现故障,可迅速将Ghost镜像还原到被损坏的硬盘上。

开发基于网络化的《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结合现有校园一卡通,采用触摸屏刷卡上机模式,实现上机机时分配,预约管理、安全监控、查询统计及计费自动化。管理人员可方便的按照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批量完成机时分配;学生可随时通过触摸屏查询实验室软件资源、机房机器的空闲情况及预约上机;学生上、下机刷卡,系统记录详细的上机历史,并可对正在使用的机器进行监控。这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机器利用率,学生上机也非常方便。

加强对病毒的防治。一是通过现有网络设备优化网络设置,对每个机房设定单独的Vlan并作相应安全策略配置,从源头上遏制病毒的转播与蔓延;二是及时打上操作系统漏洞补丁,修改注册表或系统设置,加强操作系统的防毒能力;三是及时更新杀毒软件的病毒库,提高其防杀能力。

3 结论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工作是一项与多种因素相关联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实验室管理和技术人员不断地摸索与创新,才能使这项工作适应现代高校改革的步伐,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摘要:该文首先针对高校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的现状进行分析,其后就其分析出的问题来探讨相关解决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泽生,陈子辉.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的探索[J].实验科学,2007(6):119-121.

[2]邱志贤,夏冬君.浅析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优势、不足及对策[J].实验科学,2006(4):16-19.

3.浅析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管理对策 篇三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管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高校化学实验室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实验教学管理水平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1],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

部分高校受长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误导,对实验教学的投入不够,管理不完善,没有形成科学健全的管理体制,存在管理的盲区,没有形成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混乱,不能实现资源优势的整合,不能协调统一管理。另外,还存在管理制度陈旧,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导致可操作性不强,流于形式。

(二)仪器设备和药品的重复购置

实验室分专业方向,各自购置设备及药品,容易购置相同的设备,将有限的资源投入于设备的重复购置上,造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同时,还因实验室库房资产没有定期清查,或者管理方式落后,导致很多药品在购置后被束之高阁,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

(三)实验员队伍师资力量薄弱,数量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较低。

高校对化学实验员师资队伍的建设投入不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实验教学人员的培训和工作条件的改善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使得优秀人才不愿投身到实验教学队伍当中,实验员的工作积极性很难调动,造成了实验员队伍职称和学历层级偏低[2]。

(四)学校相关部门对实验教学环节的监管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受“重理论,轻实验”的错误观念影响,学校教务处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如教务处教学运行科、教学研究科等对理论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另外还设立了教学督导组,由学校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组成,采取不定期到课堂听课的形式,对年轻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指导。这些措施都有效的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效果和水平,但对于化学实验教学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却缺乏有效的监管,以至于某些课程的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实验指导教师对工作不够重视,课前备课准备不充分,批改实验报告不认真等,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五)实验经费不足,实验条件落后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虽然学校也在加大对实验教学设施的经费投入,但经费投入增长幅度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使得学生人均实验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明显的增长,甚至某些学校还出现了下滑趋势。

针对上述问题,只有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才能提升高校的教学及科研水平,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调整,对组织架构、功能、组织目的的明确和界定,是管理规范的制度化成果。我们必须在制度的约束和管理下,遵守一定的规则,才能更好的发挥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完善,主要包括几方面:

(1)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

建立实验室仪器设备数据库,所有大型仪器设备必须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进行登记入库,且安排专人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建立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仪器设备特别是贵重精密的大型仪器,在使用前必须主管责任人签字同意,做好登记,才能使用,实验完毕后须认真填写仪器运行记录。为了保障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要定期维护和检修仪器,学生在使用前,实验指导教师必须仔细进行检查调试,且将操作步骤向学生做详细讲解和说明,避免操作失误引起仪器损坏。除此之外,所有精密仪器的操作步骤,需做成操作流程框图,挂于实验室内,便于学生查看。

(2)做好实验药品试剂的采购计划汇总和核查工作

所有实验教学所需药品试剂,由库房办公室统一管理,统一采购,避免重复采购。并做好资产清查工作,将实验室的所有库存药品进行分类统计,对药品的存量和去向做到手续齐全、账目清楚[3]。

(二)重视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

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长期不受重视,使得高校化学实验员队伍人数较少,工作繁重,一个实验员要负责几门实验课的实验准备和指导工作,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导致部分大型仪器得不到妥善的管理和维护,也影响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各高校应重视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实验员工作条件,提高福利待遇,改革职称评审条件,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实验人员,并定期组织培训和进修,重视实验员的再学习和业务的发展,提升实验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员队伍,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提供人才保障。

(三)主管部门加强监管

高校应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在教务管理部门设立实践教学管理科,对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监管,对实验教学活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教学督导组深入到实验课课堂,查看实验指导教师的教案、教学大纲等,听取学生对实验教师教学工作的反馈意见,查看实验指导教师批改的实验报告等,对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和反思。

(四)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地,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过程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增加设备购置费、维修费等经费投入比例,保障生均实验资源数,才能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4]。

(五)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是建设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又一重要措施,高校化学实验室每年都应有计划地参加一些关于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研讨会,与其他学校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找出差距,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方法,与其他学校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交流和合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对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帮助。

三、结语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式下,只有从多方面努力,加强实验室建设,重视实验教学人员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管理制度,坚强行业部门监管,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培养出新时代下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红.浅谈高校化学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讲坛,2010(23):684,794.

[2]张淑玲.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94-95,106.

[3]李如兰.浅谈当前高校实验室的管理问题[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4):51-53.

4.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 篇四

曾 光

作者简介:曾 光(1978-),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实验中心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

摘要:如何在适度应新的形势下更科学、规范的管理实验室,对保障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应从安全管理、设备管理、教学管理、人员管理、制度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管理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专业教学进入我国高校以来,计算机实验室作为这种专业培养体系的实践平台其重要性也随之突显。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系列课程不断的更新与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意识也日渐浓厚。如何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下提供稳定、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服务,必须首先从抓好实验室管理工作入手。

一、安全管理

实验室安全问题是首要问题。安全隐患的存在是导致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患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设备安全管理

计算机硬件设备一般价值昂贵,一旦被损坏,不仅造成设备上的经济损失,而且可能影响正常的教学实验工作。因此,首先要加强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使用管理。一是专用线路与UPS的使用管理。实验室用电应该接在专用的电源线路上,服务器供电要采用专用电源,不与其它串接。计算机实验室宜选用电压稳定度好、抗干扰能力强的在线式UPS。二是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使用管理。根据硬件设备的具体配置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硬件设备的使用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建立设备使用日志,严格登记使用过程的情况。三是常用硬件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包括主机、服务器、显示器、键盘、软驱、鼠标、打印机等维护保养。

(二)环境安全管理

一是加强用电管理。如及时检查线路的磨损状况,更换破损的电源插座,对陈旧线路进行更新改造,确保线路安全运行。二是设备管理。实验室内应安装空调设备以便克服高温,潮湿,低温和干燥等因素给计算机带来的危害。三是卫生与安全管理。如定期除尘,以及安装防盗报警装置,加装钢筋护窗,全封闭的金属门等。另外由于计算机实验室上机人数多,人流量大,而且开放时间长,容易发生设备丢失被盗的情况。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对相应设施定期检查,按照建立的设备档案进行清点。

(三)软件安全管理

由于计算机病毒日益猖獗, 目前已成为破坏计算机系统的大敌,管理不好, 就可能耽误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可充分利用“还原”技术(如三茗保护卡、小哨兵等)通过一键还原来实现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无论对系统进行了怎样的操作或是系统、软件遭到了病毒的破坏,管理人员重新启动计算机后,选择还原到上一次保存状态,就可以恢复系统的正常使用,这样还可以大大节省对计算机的维护时间,提高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二是尽量使用正版软件。因盗版软件的使用会给计算机实验室带来许多弊病,极易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软件资料的不全也会给使用和教学带来困难。所以,为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应大力提倡使用正版软件, 自觉抵制盗版软件,净化实验教学环境。三是实验室还应配备正版杀毒软件定期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检测。

二、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工作是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设备管理主要包括对现有设备的使用管理、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以及废旧设备的再利用等。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数量较大,而且贵重物品比较多,如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等。如何做到各种设备充分合理利用同时又要减少损耗、杜绝丢失,就必须加强管理和维护。

(一)建立档案

对实验室的各类物资都要建立账目明细,并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管理。对于实验室的每件物品无论大小、贵重都要认真填写清单, 包括品牌、型号、购买日期、价格、数量、销售单位、产品编号等条目都要进行登记与备案。硬件设备配件在使用过程中做好跟踪记录,明确设备或配件在哪里,用在哪台机器上,以防设备或配件的流失,便于及时核对, 防止机器及其附属设备的丢失和损坏。关键要做到制度明确、责任到人,这样就会有效减少设备不必要的损坏和丢失。固定设备必须定期清查,新增设备要按时登记。

(二)定期维护

计算机实验室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日常的例行检查,也就是对计算机等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和检修工作,以排除、预防各类机器隐患,确保设备的使用率和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检查的重点在机器是否能正常运转,出现问题是否及时处理,线路是否畅通达到安全指标,并对每次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做到有据可查。

(三)建立上机日志

在上机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学生出于一种好奇心理或不正常的心态拿走鼠标、鼠标球,甚至损坏驱动器等,这些情况如果不能及时发现, 学生离去后将无从查起, 给教师管理机房带来许多麻烦和诸多不便。设立上机日志对每个实验室每节课的实验班组、内容、指导教师、实验教学过程中机器出现的问题、实验室老师的处理结果等都应登记在案,便于以后的备查和参考。这样既方便了管理也促进了问题的及时解决也为日后出现类似问题提供了依据。

三、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加深理论知识认知,获取科学实践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实验项目应注重实用性,并不断更新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方法。

(一)软、硬件的匹配

为满足教学和科研的应新需要,实验室应定期更新系统和软件。软件不同版

本之间的差异有时较大,不同的软件对系统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经常与教师沟通,征询教师意见十分必要。在安装软件之前,需要了解各种软件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再跟据实验室现有条件合理安装以保证软、硬件相互匹配、良好运行。

(二)充分利用资源,科学安排实验

学校为适应教学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必定会逐步引进配置更新、更高的机器设备。如何安排好实验室的课程,既要达到满足各类实验的要求,又要合理、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也很重要。应根据实际上机人数、实验内容,实验学科对设备的要求统筹安排时间及地点。例如图形类课程和语言类课程因其对计算机硬件要求不同,我们可以相应安排在较新和较旧的实验室,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课题等有一定特殊性的课程应该安排在较为专业的实验室。

四、人员管理

实验室落实的每项工作都于人有关,所以说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实验室工作质量的优劣,与实验室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一)提高自身的素质

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角度看,它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计算机硬件升级换代的周期缩短,软件更新的速度加快,要求实验室管理和维护人员不仅要及时更新知识,加强应用能力,积累丰富的经验,还要多了解一些学科发展的特点、动态和趋势,更快的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强化职责意识、服务意识

实验室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实验人员能否端正服务育人的态度并积极主动投入到工作中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上机的人员很多,他们的思想认识、觉悟程度和操作水平不同,在工作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对于违反实验室管理规定的同学要耐心的批评教育,在帮助他们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还要经常与指导教师沟通,从实际出发及时、主动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计算机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在工作中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验室时间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作息时间的要求来制订,工作人员必须准时上班, 不能迟到、早退。要利用学生们不上机时整修机器、打扫卫生,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稳定良好的环境。

五、制度管理

要搞好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需要进行规范的管理,这种管理的实现,必须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基础之上。由于计算机实验室有着来往人较繁杂、贵重仪器设备多、对环境要求(如环境温度、安全、卫生等)比较高的特点,这就要求有一个良好的上机秩序。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针对不同的人员(如上机人员、管理人员、负责人员),不同的情况(如安全、物资、卫生等)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度。我们为了保证学院计算机实验室的正常、高效运转,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上机实验守则》、《实验室主任岗位职责》、《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有了这些规章制度,不同的人员根据自己不同的岗位职

责,按照相关规章行事,这样计算机实验室必然会秩序井然、干净整洁,从而充分利用一切设备和资源,提高效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完善规章制度是管理好计算机实验室的基础,对保证正常的上机秩序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六、建立监督机制

完善的制度、科学的管理,只有切实的加以执行,才会发挥其应有的做用。因此,还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定期检查执行的结果,如管理人员是否准确及时的填写实验日志,是否定期对实验室设备进行保养与维护,上机人员是否遵守实验守则,安全制度是否严格执行等,切忌流于形式。

总之,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也是一门科学,各实验室既有普遍规律又有各自特点,随着计算机发展的日新月异,新的问题也会随之出现,我们应以现代化科学管理为指导,从实际出发不断进行探索、改进,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舒宜.计算机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体会[J].医疗卫生装备.2003,10

[2]刘凤泰.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

[3]丁志刚.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4]徐桂云.浅谈计算机实验室管理[J].宿洲学院学报,2005,6

[5]李艳华.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J].福电脑.2005,8

The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Computer Labs in Universities

zeng guang

5.浅析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管理对策 篇五

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是图书馆信息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献资源,也是图书馆系统的宝贵财富。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经费档案、财产档案、人事档案、读者档案、文献采购档案、情报交流档案、重点学科及课题跟踪档案等。高校图书馆档案是对图书馆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全面、系统、真实的记录,具有很强的信息利用价值和信息传播功能,对图书馆的良性运作及未来发展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图书馆档案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图书馆档案的特殊性,保障了教师、学生借阅图书的层次、数量、内容等资料的真实可靠,可以为图书馆领导采购书籍文献信息资料及学校领导对今后学生教育方向、教师的教学、科研定位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此,做好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一、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档案管理制度相对滞后

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没有建立一套适合本馆的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制定档案管理的统一标准,缺乏统一管理,很多文件材料没有进行整理归档,只是杂乱地放在一起,管理混乱,对许多案卷没有进行分类、标引,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给查找利用带来困难;办公室对

图书馆的日常管理档案还比较重视,但对各业务部门提交的业务档案没有统一的要求,提交的业务档案有采用打印的,但纸张不统一;有直接手写的,用什么纸张就不用说了。如此的档案资料装订起来很是麻烦,即使装订,也不美观;更不用说电子档案了。

(二)案管理工作不到位

图书馆档案是图书馆发展变化的历史见证,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保存价值。但在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专职档案员负责图书馆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大都是办公室人员兼职,而没有安排专人去负责。众所周知,档案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日积月累而成的。没有专人管理会使多数应归档的文件散落于不同的经办人手中,最终会导致档案材料的不完整、不系统,这样图书馆的档案工作永远都做不好。二是无专用档案室,档案没有集中统一管理。现时的档案材料大多放于纸盒或文件盒中,缺乏保护措施。材料长期堆放,导致文献不断膨胀,这都不利于文献资料的开发利用。

(三)档案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趋势。图书馆是高校的窗口部门,是高校的学术研究中心,图书馆的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已成为领导决策、业务工作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充分利用好方方面面收集到的档案资料,将对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但由于档案意识的薄弱,许多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大都采用了重藏轻用的管理模式,对图书馆档案资料的利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少利用现存的档案资料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图书馆档案资源的浪费。

(四)档案结构不合理

从档案门类看,许多图书馆的文书档案比重较大,以业务档案为主的特色档案需要丰富; 从档案载体看,纸质档案比重较大,其它载体档案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小。这样的馆藏结构和内容显然不能适应图书馆业务发展和信息社会化的需求。

二、改进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要解决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的优势和潜能,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使档案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的科学轨道,使档案工作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一)增强档案意识,健全管理制度。

图书馆全体人员特别是领导同志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图书馆档案工作,深刻认识到图书馆档案同图书馆其他文献信息资料一样也是一种宝贵的信息资源,对图书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的同时,要根据《档案法》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文件规定,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业务中的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鉴定、档案

保管、档案检索、档案编研、档案统计、档案利用的八个环节制定出档案保管方面的相关规定,这是搞好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

(二)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文件不断增加,档案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档案开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存在着信息流通不畅、纸张堆叠、查询烦琐、文件归档工作量大等突出问题,形成了档案信息处理的广度和深度与学校教育管理决策的需求差距较大的现象,其信息处理的时间性、灵活性和准确性无法满足具体工作的需要,信息共享程度低,已经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因此,档案部门对利用率高的档案信息实行数字化处理势在必行。数字化档案建立后,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检索,其速度和准确性都会大大提高,通过网络终端,用户可以立刻直接查寻到所需的保存在计算机中的数字化的文件内容,不必像过去那样从一卷卷的文件中翻找。同时,档案部门还可以利用网络,在局域网上公布非保密信息,如规章制度、科技成果等,有效增加档案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主动服务的目的。

(三)做好档案信息编研工作。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对其档案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筛选、分析、研究,编制出具有典型性、规律性,具有使用价值的各类档案信息。如根据某项专题或某项实际需求,编制文献汇编、资料文集、专题调研、大事记、简介等。

高职院校图书馆也可将本馆历年的重要活动加以记录分析整理,编制出图书馆年鉴、图书馆馆史等重要资料。还可根据图书馆的馆藏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创新等有关档案存储信息,编制出《图

书馆使用手册》、《高职院校图书馆入馆指南》等对读者进行宣传教育或作为文献检索课教学使用教材。另外,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图书馆研究职能的不断强化,高职院校图书馆也可将本馆的科研、学术活动情况,编制成图书馆科研工作实录、图书馆专业论文汇编、科研成果文集等,在馆内外宣传、介绍、交流,提升图书馆档案资源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力。

(四)提高管理人员素养和服务理念要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冲击,以及许多新型载体的档案和全新的管理手段的出现,给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档案管理人员首先要适应新形势,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善于提出新办法、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勇于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管理模式,在档案业务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其次,档案人员不仅要熟悉档案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步骤,而且还应掌握各门类档案、各种载体档案的管理方法,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档案工作人才,自如应对高职院校改革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育人、科研和服务工作提供针对性的档案服务。

总之,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工作是一项基础性、服务性工作,也是高职教育工作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今天,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与地位。作为图书馆档案工作者必须迎接新挑战,适应档案信息化的新型管理模式,努力学习新技术,积极探索数字化档案建设的方式,推

6.浅析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管理对策 篇六

教科外〔2009〕107号

河 南 省 教 育 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建设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

为切实加强我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完善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实现高层次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突破,提升全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河南建设,省教育厅决定实施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

现将《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 1 — 附件: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

— 2 —

二○○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附

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

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切实加强我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完善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实现高层次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突破,增强全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项目的意见》(教科外[2008]820号)要求,决定实施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以下简称“培育基地”)。

为做好组织与管理工作,参照国家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重点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进行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基地。实施培育基地建设是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需要,也是高校支撑中原崛起战略和创新型河南建设

— 3 — 的重要举措。

第三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

第四条

培育基地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加强基础、发展应用,强力推进、重点突破”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重点建设一批高层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尽快实现我省高校国家实验室建设有突破、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成规模,校级重点实验室上水平。逐步建立起国家、省和高校三级重点实验室体系,最大限度实现实验室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全面提升我省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五条

省教育厅是培育基地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1.贯彻国家和省有关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对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项目进行指导和管理。

2.负责编制培育基地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相关政策和规章。

3.负责培育基地项目的组建申请、论证、立项;负责立项 — 4 — 培育基地项目的建立、调整和撤销;负责培育基地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的检查、评估和验收。

4.对培育基地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进行备案。

第六条

高等学校是培育基地建设的依托单位,负责项目的建设与日常管理。主要职责是:

1.制定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列入学科建设计划,组织申请培育基地项目立项和建设。

2.成立由学校校(院)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培育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协调并解决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建设资金及其他配套条件和后勤保障。

3.负责聘任培育基地主任、副主任,学术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4.对培育基地进行考核,配合省教育厅做好项目的检查、验收与评估工作。及时向省教育厅报送项目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七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范围限于全省普通高等学校。

第八条

培育基地根据规划和布局,从开放运行两年以上的重点实验室中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建设,保持适度建设规模。

— 5 —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从博士学位授权高校遴选,一般应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或者河南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从普通本科高校遴选,一般应是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含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从全省高校遴选,一般应是地市重点实验室或者学校重点实验室。

第九条

培育基地的组织实施主要包括立项申请、专家论证评审、公示、批准立项、计划实施、评估检查、验收、调整等。

第十条

推荐申报的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需符合上述规划布局,并满足下列条件: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具有良好的运行基础。原则上是已运行并对外开放2年以上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或者河南省重点实验室。

2.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原则上所申报的实验室至少依托1个二级学科建设,主体依托学科应是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3.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科研用房相对集中,面积不低于4000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实验室建设以来,连续投入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的经费不少于1000万元。

4.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符合科技发展趋势,符合国家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属于学校优 — 6 — 先或重点发展的方向,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本学科领域属国内领先水平,具有比较明显特色。具备承担国家或部省重大科研项目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能积极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实验室近3年间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不少于15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或资助强度50万元以上的科研项目不少于10项,科研项目总经费1000万元以上,或人均科研经费不少于10万元/年。

5.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内有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有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优秀研究群体,有团结协作、管理能力强的领导班子,有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学术气氛浓厚。

6.学校提供实验室运行经费每年不低于100万元,有必要的技术支撑、后勤保障、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条件。

(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具有良好的运行基础。原则上是已运行并对外开放2年以上的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含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2.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原则上所申报的实验室至少依托1个二级学科建设,主体依托学科原则上为省级及以上重点学科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3.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科研用房相对集中,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原值)不低于1500万元。实

— 7 — 验室建设以来,连续投入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的经费不少于600万元。

4.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符合科技发展趋势,符合国家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属于学校优先或重点发展的方向,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本学科领域属国内先进水平,具有比较明显特色。具备承担国家或部省重大科研项目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能积极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实验室近3年间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不少于10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或资助强度50万元以上的科研项目不少于5项,科研项目总经费600万元以上,或人均科研经费不少于6万元/年。

5.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内有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有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优秀研究群体,有团结协作、管理能力强的领导班子,有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学术气氛浓厚。

6.学校提供实验室运行经费每年不低于50万元,有必要的技术支撑、后勤保障、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条件。

(三)河南省重点建设实验室培育基地:

1.具有良好的运行基础。原则上是已运行并对外开放2年以上的地市或者学校重点实验室。

2.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原则上所申报的实验室至少依托1个二级学科建设,主体依托学科原则上为省级重点学科或者具 — 8 — 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3.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科研用房相对集中,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实验室建设以来,连续投入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的经费不少于400万元。

4.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符合科技发展趋势,符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属于学校优先或重点发展的方向,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本学科领域属省内领先水平,具有比较明显特色。具备承担省部重大科研项目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能积极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实验室近3年间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不少于5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或资助强度50万元以上的科研项目不少于1项,科研项目总经费200万元以上,或人均科研经费不少于4万元/年。

5.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内有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有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优秀研究群体,有团结协作、管理能力强的领导班子,有稳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高的管理、技术人员队伍,有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学术气氛浓厚。

6.学校提供实验室运行经费每年不低于30万元,有必要的技术支撑、后勤保障、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条件。

第十一条

符合申请基本条件的重点实验室,由学校填写《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项目申请报告》,并以正式公文向省教育厅提出申请。

— 9 — 第十二条

省教育厅对报送的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论证评审。通过评审的,经省教育厅审核并公示无异议后,批准立项。

第十三条

获准立项的培育基地要编制《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项目建设计划任务书》,由依托单位报送省教育厅审核,通过后予以批准建设。

第十四条

学校根据项目计划任务书的目标和要求,履行第六条规定的各项主要职责,负责培育基地建设。实施情况与计划任务书有较大变化的,学校应及时向省教育厅书面报告。

第十五条

列入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计划的实验室,省教育厅将优先推荐申请高层次重点实验室建设。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期一般为3—5年,在建设期内应力争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鼓励提前申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在建设期内应力争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2-3年,在建设期内应力争成为河南省重点实验室。

第十六条

培育基地项目建设期满后,学校向省教育厅报送《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项目验收报告》,申请验收。

第十七条

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对培育基地进行验收。项目验收实行回避制度,学校相关人员与聘任的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均不能作为验收专家组成员。验收专家组根据建设项目计划任 — 10 — 务书以及验收申请报告,通过听取实验室建设总结报告,实地考察等方式,对项目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评议,形成验收意见。

第十八条

国家(教育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项目的验收与申报建立国家(教育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工作结合进行。对批准为国家(教育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的,自然视为验收合格。对在确定的建设期内未批准为国家(教育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的,视为验收不合格,即取消国家(教育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资格。

第十九条

省教育厅根据经济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培育基地项目建设与运行状况,对项目布局和研究方向等进行调整、重组、整合或撤消。

第四章

运行管理

第二十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是依托高等院校建设的科研实体,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

第二十一条

培育基地项目建设坚持动态管理,定期评估,优胜劣态,滚动发展。

第二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培育基地主任的任职条件是:(1)本领域国内外比较知名的学术带头人;(2)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

— 11 —平;(3)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55周岁,每年在实验室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8个月。

第二十三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须设立学术委员会,作为培育基地的学术指导机构,负责审议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目标、研究方向、重大学术活动、工作计划和总结。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每次实到人数不少于三分之二。

第二十四条

培育基地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人数不超过11人,本校的学术委员不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中青年学术委员不少于三分之一。

学术委员会主任由学术造诣高,在一线工作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年龄一般不超过60周岁,身体健康。

第二十五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动人员包括访问学者、客座研究人员。

第二十六条

培育基地项目建设应围绕建设目标,坚持以科研带动建设,以建设保证科研。项目建设应与相关重点学科建设密切结合,努力为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服务;应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积极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创新实践环境;应与科技创新组织建设密切结合,积极探索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新型科研组织形式。

第二十七条

积极创新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机制。鼓励 — 12 — 依托高校与地方政府、相关行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鼓励跨学科、跨高校建设重点实验室,鼓励与国外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鼓励地方政府、相关行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利用高校重点实验室条件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开发。

第二十八条

培育基地项目建设重点加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交流、成果转化以及体制改革等内涵建设和培育,积极创造条件,切实提升竞争力,尽快实现我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有突破,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成规模,校级重点实验室上水平。

第五章

考核评估

第二十九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应当在规定时间撰写工作计划和总结,经依托单位审核后,报省教育厅。

第三十条

学校应当对实验室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省教育厅备案。同时接受并配合省教育厅对培育基地进行检查评估。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基地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十一条

根据考核情况,省教育厅每年对部分培育基地进行现场检查,发现、研究和解决培育基地存在的问题。现场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听取培育基地主任工作报告、考察培育基地、召开座谈会等。

第三十二条

培育基地实行优胜劣汰的滚动管理。对进入国

— 13 — 家(教育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序列的培育基地,省教育厅予以奖励,并按要求给予配套投入;对评估成绩差、不符合要求的重点实验室,予以淘汰。

第六章

第三十三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统一命名为“××河南省高校(国家、教育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依托单位)”。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各高等学校可据此制定相应细则和实施办法。

主题词:高校

实验室

建设

办法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

7.浅析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管理对策 篇七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

一、引言

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是高等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基础。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既要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需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又要适应高校扩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 主动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服务, 更好地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现阶段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工作要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 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 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 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中,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搞好实验教学, 建立高水平的实验室和实现实验室的现代化管理,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但一些高校目前仍然有不少人的观点还停留在过去那种“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的认识水平上, 造成学生感性认识贫乏, 动手能力差, 就业困难。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 就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提出如下意见。

二、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不够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大批综合性强, 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实验室逐步建立起来。但是,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 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矛盾开始显现。

自从1995年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在校大学生规模急剧扩大, 高校大部分资金都用于学生宿舍、教学大楼、图书馆、学生食堂、体育设施等建设, 而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上来, 导致相当多高校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用房、配套设施等相对落后。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有的学校领导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一些科研比较薄弱的单位, 这种现象更为普遍。有的学校领导片面认为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 只要搞好教学就行了, 没必要过分强调实验室的建设。[2]由于这种认识不同程度的存在, 影响了实验室的建设投资。甚至有的实验室连基本维修费都难以保证, 整个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 影响了对人才的培养。

2、对实验教学的科学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尽

管各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但是在实验室建设规划、教育资源配置、项目开发政策、规格定位、实验教学改革等决策方面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状况, 这就导致师生对实验教学知识的主动接受程度和认知能力的降低, 即对实验教学重视不起来, 产生被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现象, 更谈不上将所教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难得以实现。

3、实验室开放内容单一, 交流程度不够。许多高

校实验室开放内容单一, 缺乏多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 实验室按照课程设置依附于课堂教学, 缺乏创新性。在现有的实验教学中, 大多数为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 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制定的框架中, 只能按照设计好的模式逐步去实验, 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3]此外, 目前高校的实验室, 只对本专业、本课程开放, 满足不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一个开放单一的实验室怎样进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实验室之间相互封闭、缺少交流和开放, 又怎么能发挥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势。鉴于每个学校条件的不同, 不可能每个学校都要对所需的实验室进行建设, 这就需要借助其他高校的实验室来完成所需的任务, 实现资源共享。而开放单一的实验室规模过小, 不能满足大型实验任务的需要, 更不可能实现联合攻关。

4、实验室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由于资金方面的原因, 许多高校实验室存在着规模偏小, 条件较差, 装备层次低, 实验设备陈旧, 相关课程间重复性内容多, 学生在实验室学到的实验技能和操作技能较少, 而且在实际生产中不少已经被淘汰, 这严重阻碍了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也妨碍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系统性、科学性训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较高的比例增长, 与此同时学校各方面的教育经费预算也在同步增加, 但是许多高校对实验室经费投入的增幅远比不上其他经费的增长, 剔除物价因素影响, 实际上许多高校对实验室经费的投入不但没增加反而在减少。有些高校虽然对实验室的投资增长了, 但是随着大幅度扩招, 学生人均实验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明显增长、有些甚至出现下滑趋势[4]。此外, 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 没有长远的规划, 使实验室建设难以进入良性循环。而且, 针对基础教育实验而言, 缺乏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能力, 经费来源单一[5]。

5、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体制不合理。

目前部分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够合理, 实验室管理制度也不很健全, 与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如有的学校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高校实验室暂行条例》、《高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要求设置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 教学实验室重复、分散、效益低下的现象比较突出, 整体布局也不尽合理, 实验室的效益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6、实验室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由于诸多原

因, 高校实验室工作被认为是一种辅助性工作, 实验室工作人员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非常少, 实用技术力量薄弱, 实验设计能力低下。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各高校都把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 都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师资水平。然而对实验教学人员的培训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却关注不够, 这样很难调动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也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投身到实验技术队伍中, 造成了实验人员职数不足, 实验室人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收入分配偏低, 也极大地影响了实验室吸引优秀人才。实验室分割过细, 使得实验人员分散在不同的院系, 缺乏相互间的协作交流, 也不利于其实验水平的提高。

三、改革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1、提高实验室在教学、科研中的地位。“实验检

验真理, 实验在理论之先”。实验教学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 而是学生获取知识、激发其内在潜能的有效途径。高校领导首先应提高思想认识, 清醒认识到实验教学是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科研成果和学术成果向经济效益转化的雏形;是工农业、国防工业新产品的诞生基地[6]。其次, 要不断深化实验教学的改革, 重点解决实验性实验, 逐步加强独立性课程实验课。要充分体现出整个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这两条不同但又平等的教学途径, 改变实验教学的附属地位, 使实验教学成为一个既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又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 以提高实验室在高校中的应有地位。

2、加强实验教学的科学管理。

着重抓好以下方面: (1) 建立健全有关实验教学文件。实验教学大纲 (或实验教学计划) 、实验教材 (或实验指导书) 是实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是开展实验的重要依据, 是检查实验教学质量的具体尺度。所以各高校应重视实验教学文件的建设, 对教学文件建设应提出统一规范, 并把它作为各单位年终考核的重要条件之一, 并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抽查。 (2) 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在建立健全实验教学档案的基础上, 应对实验项目进行计算机管理, 以便及时、准确向上级部门报送有关统计报表;应大力加强实验项目基础仪器设备的标准化配备, 即基础实验室常规设备按10至15套配备, 专业技术基础实验室常规设备按8至10套配备;并对每个实验项目所需实验消耗材料逐步实行了定量管理。 (3) 建立实验教学巡视制度。可聘请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高级职称人员作为巡视员, 对实验教学不定期进行检查, 并认真填写“巡视记录表”, 发现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 (4) 定期开展实验教学质量的检查评比活动。为了深化教学改革, 稳定实验教学秩序, 改进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套实验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办法, 定期开展实验教学质量的检查评比活动。同时学校应核拨一定数量的专款作为奖励基金, 专款专用, 并将评比结果与奖励基金挂钩, 以便有效地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实验教学规范化管理的进程。

3、进一步加大对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与共享力

度。开放实验室不仅有利于不同学科之间学生的交流, 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还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开放实验室不仅应对全校师生开放, 而且还可以对企业和其他学校开放, 合理收取费用, 实现投资效益并促进对外交流。同时, 要允许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 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 促使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实验设备使用率的增加。[7]

4、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验室发展的关键。因此, 要更新观念, 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加大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力度。要合理调整现有人员的岗位, 引进关键和紧缺岗位人才, 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实验技术队伍, 保证实验室各种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顺利完成各项实验教学任务。抓好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各高校必须辅之以相应的必要措施:一是要正确对待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和作用, 确立实验技术人员应有的地位及相应的经济待遇, 以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同时要尽可能为他们的进修学习创造条件;二是要实现实验技术队伍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的合理化, 这就需要学校为实验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以保证中青年、高职称的人员愿意到实验室的工作岗位上来;三是制订人才引进计划, 统筹安排一定比例高学历定岗实验室, 及时给实验室补充新鲜血液, 促进实验室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8];四是加强实验人员的素质训练, 对不适合在实验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应予以调离, 对学历层次达不到要求的人员应限期达到要求。

5、加大实验室经费投入, 合理分配实验室资金。

实验室经费投入的多少,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实验室建设水平的高低。各高校应该加大对实验室经费的投入, 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 并将实验室投资占学校总投资的比例稳定在较高水平并实现逐年增长[9]。要科学合理地分配实验资金, 保证优先投资重点实验室的重点项目。

6、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和管理制

度。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 结合自身实际, 深化改革, 完善实验室建设, 制定出一套完整、科学、协调的管理体系, 理顺实验室管理机构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关系, 明确职责, 以保证实验室管理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地运行。一是制定实验室主任和实验员的岗位职责, 对各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责任都应作出明确的规定, 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二是建立考核制度, 严格按照实验大纲的要求, 对实验教学效果进行考核测评, 着重检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三是建立主管领导定期检查和指导制度;四是健全并施行《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及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制度》、《实验室事故损坏赔偿制度》等相关制度, 逐步实现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10]

参考文献

[1]韩小平:浅谈普通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4) ;

[2][6]陈彩微: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初探[J], 世界教育信息, 2008 (.8) ;

[3]常薇、肖媚燕: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与改革[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 (.2) ;

[4][7][9]张淑玲: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1) ;

[5]袁力等:实验室开放式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 医疗设备信息, 2005 (.12) ;

[8]赵峰等:扩招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

8.浅析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篇八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对策

全面到来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促進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然而与此同时外来文化的渗透也使得我国的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来自社会的许多不良风气和歪曲的价值观也无孔不入地深入到高校之中,对我们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再加之新时期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个性更加突出以及思想观念的日渐复杂化,也对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很显然,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转变观念,改进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审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尽快拿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一、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1.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十分单一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的许多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上表现出了单一和机械的状态,始终是运用思想灌输法进行教育,说教为主、惩罚为辅。多数的管理者也都是采用行政化的管理方式进行日常管理,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少之又少。主动积极地去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探寻问题产生根源的工作极少,不能够通过完善管理方式来为学生创造人性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机械单一的工作方法更是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严重忽视社会的变革给高校教育和工作环境带来的影响,可以说陈旧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

2.校园文化受到社会因素的严重影响

随着高校与社会联合的密切以及社会上一些不稳定因素对校园整体思想文化的影响,高校已经不再是神圣的象牙塔,无法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彻底分离开来。其中影响高校思想文化的因素:首先,校园周边不稳定的治安;其次,在扩大招生政策的推进中,大学生数量增多,使得学生就业竞争加大,尽管在国家调控和企业扩招合力公关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第三,高校特困生的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第四,校园的安全、饮食等日常细节问题干扰,比如学生与校工之间的冲突、学生之间的矛盾等等都会影响到高校的安全与稳定;最后,对于社会突发事件的控制难度加大,青年学生思想单纯又充满激情,很容易被社会上一些不良群体煽动和利用,由此出现的过激言行也会影响总体的稳定。

3.学生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普遍水平不高,缺少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思想,呈现出思想落后、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管理者无法正视自身的工作性质,并没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去提高服务质量,而是将自身视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和指导者,没有发挥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应有的服务功能。

二、新时期高校加强学生管理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高效、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要将学生管理工作专门立项,改变以往学校辅导员或领导兼职的模式,要将学生管理工作交由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系统的管理。现有的学生管理部门要进行细致地划分与整合,当前普通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职能要进行分化和整合,努力构建一个功能专一的全新管理机构。

2.不断地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建立队伍培养机制

同时做好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敦促他们要不断在课余时间为自己充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要让自身成为学生生活的知心人、学生困难的解决者。端正思想,严格要求自己,用自身渊博的知识、良好的行为和饱满的人格魅力去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学校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坚持将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和日常培训相结合。

3.要重新认识学生管理工作

弱化管理,提升服务,始终用服务学生的思想来指导工作,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地转变思想观念,摒弃老旧、机械的管理模式,充分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更要在具体处理学生事务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确保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其工作开展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关系到高校教育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从长远角度来说,更关系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成败。因此,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审视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群策群力,扎根实际,拿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方案,从而促进问题的快速解决,并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作者单位 湖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9.浅析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管理对策 篇九

浅析高校校卫队员的心理需求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文章对高校保卫人员的各种心理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应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发挥激励的心理效应,调整工作的.适合性,以调动高校校卫队员的积极性,实现对高校校卫队员的有效管理.

作 者:马在军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保卫处,江苏,南通,226007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校卫队员   心理需求   管理  

10.浅析高校实验室物资的科学管理 篇十

摘 要 本文将就高校实验物资科学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提出了高校要实现实验物资的科学管理需要必备的条件。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实验物资 科学管理

实验室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地,做好实验室物资管理工作,是直接为实验教学、科研实验服务的专业技术工作,也是高校物资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验室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高校实验物资管理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实验的过程是物资的消费使用过程。如果没有必要的物资准备,就无法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要实现实验物资科学管理,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高校实验物资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的原则;

2.高校实验物资供应工作必须坚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

3.高校实验物资管理工作必须坚持服务为本的原则;

4.高校实验物資工作必须适应国情与校情的原则。

在实验物资管理工作实践中,要用科学态度制定物资计划.把盲目性减到最小程度。采取现代科学管理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科学方法,逐步实现物资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高校实验物资科学管理的实施内容

实验物资的科学管理是以实验物资研究为对象,其主要任务是利用有效的科学管理措施,使实验物资以最佳的技术状态,其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管理、常规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

1.计划管理

实验物资计划管理是学校物资计划管理的组成部分,也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具体流程如下。

(1)计划的制定

实验物资计划的制定。具体任务包括掌握物资资源,查明各单位对物资的实际需要,制定计划,合理分配物资。这就要求实验室制定出详细订购计划及写出可行性论证报告。

(2)计划的论证

在审定论证实验物资订购计划过程中。经过需要与可行的两项论证,做出决策付诸实施。对需要的论证,重点是论证使用价值.当然也就包含着选型和定额的沦证;对可行的论证.重点是论证经济价值。两项论证,实际上是对计划进行的全面的综合论证。

(3)计划的实施

实验物资计划的实施也就是实验物资的供应采购过程,是高等学校实验物资科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实验物资的特点,实验物资采购这项工作的工作量是很大的,组织工作比较复杂。专业知识面要求比较广泛。既有业务程序问题,又有技术要求问题。采购实验物资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一方面,由于对教学、科研实际需要的预测有不够准确的情况,所制订的实验物资的型号、规格或已升级换代,或已停止生产;另一方面,由于物资供应上的原因,比如物资质量不合乎技术要求,型号规格材质不对路,不能按时供应等情况,则在采购实验物资时要坚持工作上适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原则。

(4)验收工作

计划实施后,就必须进行投入使用前的验收工作。验收工作是由前期准备、验收、索赔、建档、建制等几个基本部分有机结合而成的,在验收时必须遵循验收工作的规律,按计划、程序和规定的验收内容、标准和方法组织实施,方能达到验收的目的。

2.常规管理

实验物资投入使用后,要做好分类、编号、登记、保管、出借、调拨和事故处理等管理工作,这些工作统称为实验物资的常规管理。

(1)实验物资的分类、编号及账卡的建立这一环节,应实现计算机管理。这是实验物资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亦是加强实验室管理的需要。也是实验物资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建立实验室计算机系统时对以下几点绝不能含糊:第一,管理系统的完整性;第二,各项数据收集的准确性;第三,追求管理系统的实用性;第四,坚持不懈地维护管理系统的先进性。

(2)实验物资的保管使用。实验物资常规管理在计算机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对实验物资的保管、使用还必须严格执行管理规章制度。如实验物资管理制度、实验物资损坏丢失赔偿制度、事故处理制度等。使实验物资在使用保管中有章可循,达到管而不乱的目的。

3.技术管理

实验物资技术管理的目的就是采取最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使实验物资保持良好的可用状态。它包括:(1)技术档案管理;(2)维护、保养和修理;(3)技术鉴定和校验;(4)技术改造与更新。实验设备使用寿命长短和技术性能是关系到能否选标的关键,所以,必须具备正确合理使用实验物资的条件。具体要求做到:(1)配备能够操纵仪器设备的合格技术人员;(2)恰当地安排工作任务和工作量,适应仪器设备的结构、性能和技术特征,以保证其安全运转;(3)要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年限,必须具备适宜的工作环境,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4)为了正确合理使用仪器设备,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同时必须加强仪器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和维修,要求有充足的维修经费,以维持仪器设备的正常寿命,并应有仪器设备报废后更新时的经费准备。

4.经济管理

实验物资的经济管理就是对实验物资使用的经济合理性进行考查和采取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使实验物资收到最好的投资效果。因此,实验物资的经济管理必须重点抓好完好率、利用率和更新率的提高,力争达到其优良完好率、较好利用率和满意更新率,以保证高校现已形成的先进的实验技术装备优势的可持续发展.为出人才、创成果提供稳定的物质条件。

提高完好率的主要措施是:(1)正确合理地使用实验物资 (2)加强实验物资的维护保养;(3)提高修理水平,建立修理网点;(4)建立维修基金。

此外,还需运用行政方法和经济方法,对实验管理和使用人员进行全员管理制和奖惩制。所有人员都有权有责保持实验物资的完好性、先进性,以保证教学实验、科研实验的正常操作运行。

11.浅析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管理对策 篇十一

过去几十年,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在基础工作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校的档案意识逐渐加强。但与高速发展的时代需求有着不小的差距, 具体表现如下:

1.档案体系建设混乱。大多数高校的档案建设依据档案法要求确定了统一管理的原则, 但由于历史原因或其它因素导致这一原则未能有效执行。各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的文件、档案管理各自为政, 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 出现文件的形成和归档的脱节。其结果导致出现各个职能部门之间记录不一致的显现发生, 或是一些档案记录有始无终, 造成档案完整性的缺失。

2.档案管理工作行为不严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一种行为之后的整理归类活动, 属于事件发生后的行为, 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从而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滞后。由于高校档案管理涉及招生、就业、教学、科研以及学籍等方面的多种文献资料, 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当某项计划或特定目标实现之后, 由此而形成的档案资料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 这类资料以后再需要时往往无法查找, 错过了信息收集的黄金期。

3.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大部分从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是非档案专业毕业。因此, 这些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能力, 如:档案的价值鉴定、档案管理技术等。档案管理人员往往由其他人员兼职, 二级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由于各种原因变动频繁, 其结果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生疏, 业务能力普遍不强。此外, 专门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 由于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认识程度不足, 认为在高校中其工作地位低, 难有作为。使得其在工作中不能深入学习, 无法认真研究档案管理, 导致整体管理水平偏低。

4.档案的开放性严重不足。高校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往往是建档入库, 注重档案的保藏而忽视其应用价值开发, 缺少开放性和互动性。由于对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价值认识不足, 档案管理归类工作常常在半封闭的系统中进行, 形成了与高校其他部门相对隔绝的状态, 其服务模式是一种以收集——保存——借阅为主的模式。通过案卷目录、索引来反映档案信息, 需要人工查档来传递信息。当今高科技通讯和信息技术手段发展迅速, 各类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的方式和渠道层次多样。而高校档案服务形式已经传统, 缺乏多渠道、多层次的综合服务, 没有形成档案管理者与信息需求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5.经费和建设投入不足。由于档案管理建设经费不足和分配上的不合理, 造成档案管理和信息开发利用的技术设施和手段落后, 跟不上社会发展要求;此外, 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 使得档案信息数据量剧增, 且形式各异, 从而增加了档案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开发利用的难度。

二、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良好的档案管理意识。及早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树立良好的档案管理意识对档案工作的建设至关重要。

首先, 从法制高度来认识高校档案工作。依据国家颁布的档案法, 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这样才能自觉、主动地做好档案工作。

其次, 提高学校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档案工作是学校的基础工作, 对学校的建设发展有重要意义, 必须保证其经费和人力投入。

再次, 树立全面优质的档案管理意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从工作积极性、工作服务性、工作开放性三个方面加强思想意识建设。工作中保证工作人员的积极进取和竞争意识, 刺激和鼓励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强调服务态度, 提升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学习互联网思维等开放理念, 拓展工作人员的资源共享和信息开放意识。

2.建立健全高校档案管理体制, 强化档案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使档案工作做到有章可依, 有据可依;依据各高校自身的特点,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建立正确、有效的档案管理模式;根据各种规定、方法, 针对高校工作实际, 确定规范化的档案内容体系, 促进档案向系统化和科学化发展;加强对档案工作的评价, 对提升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推进高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推动档案工作现代化步伐的加速, 实现档案管理、检索、利用的计算机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1]。运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和文档一体化;利用多媒体技术, 实现档案存储、开发方式的多样化, 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创造条件;通过建立完整的网络信息平台和加强基础档案数据库建设等手段, 加快高校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实现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同时, 为了提高资源共享能力, 适应现代化资源建设需求, 进一步加强高校档案标准化建设。

4.大力开发和利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信息是信息社会最为重要的资源, 档案资源的开发已经为社会广泛利用。因此, 高校也应积极利用这一机遇大力开发和利用高校档案资源。首先, 加强档案资源整合, 建立档案信息库, 做好档案利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加大档案宣传力度;其次, 大力开展编研工作, 采用档案系统内部部门间纵向联合或与校内外科研部门横向联合的方式, 开发利用档案信息, 提高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效率;再次, 建立安全机制, 面向社会实现开放性服务, 加大档案的开放力度, 拓展服务方式。

5.培养高素质的高校档案管理人才。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是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的主体因素。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业务素质、过硬的心理素质。因此, 高校需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观念更新教育, 激发其继续学习的热情;通过各种手段, 保证档案工作人员, 有时间去学习, 掌握新知识;同时, 采用制度等方式, 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力度。

结束语

时代发展与高校建设的需要, 对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因此, 高校必须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才能加速实现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 为高校更快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撑。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提高高校档案工作水平的对策, 期待能对促进高校档案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2.城市管理难点与对策浅析 篇十二

程小平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提升,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各种生活习惯的人们涌入城市。而受政策、资金、传统等因素的影响,重建轻管的问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城市管理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如何破解这些难点,使城市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城市管理部门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我们要转变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

一、城市管理的难点

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各个部门和单位,关系到千家万户,大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小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城市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矛盾和问题无时不在,主要表现在:

(一)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屡禁不止。一些违法者根据城管执法工作的规律,采取“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迂回游击战术,与执法人员打“时差战”。也有一些违法者针对城管执法中的薄弱环节,钻执法空子,采取“打擦边球”的战术,在商店门前摆放的三轮车上卖物品等,城管来了就暂停经营,“老鼠躲猫”的“拉锯战”屡见不鲜。

(二)对违法事实拒不承认。在具体的工作中,城管执法人员往往不是违法者实施违法行为的第一见证人,这给调查取证工作增加了难度。现场的群众由于是熟人或是害怕报复或是同情违法当事人(大都为弱势群体)或是仇视城管等感情色彩原因,往往不愿意作证甚至还为违法者帮腔。执法人员虽然知道违章者在狡辩,但就是拿他没办法。

(三)“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在日常劝导教育管理过程中较为常见。一些小商贩或商店经营业主在违法事实真相面前,摆出一副可怜相,道出要养家糊口等各种充分理由,并虚心接受执法人员的教育,给人唯一的感觉就是认识错误的态度非常好,但换个地点又“重操旧业”。

(四)违法建设现象难绝。《城乡规划法》修订实施后,法律赋予了城建监察部门更大执法权,目前沿街的违章搭盖基本得到控制。但一些小区或城乡结合部的居民私自占地或历史遗留问题长期未拆的违法建筑“步步为营”扩大建设规模,在屋顶上违法建设搭盖现象依然严重,影响了建筑物整体景观和空中美景。

(五)监管力度不够。缺乏大城管意识,公安、工商、城管、卫生等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大局意识、协作意识不够,对职能交叉的问题无人“抱养”,相互推诿,削弱了城市管理力度。

二、城市管理难点的主要成因

(一)既得利益驱动。流动商贩占道经营是市场规律的产物,流动商贩占道摆摊设点逃避各种税费,以低成本赢得经营成果。商店经营业主店外经营,以获得经营场地和烘托浓厚的商业气氛,赢得额外利润。部分市民的私利心态重,“只顾小家不顾大家”,在房前屋后擅自违章搭盖饲养家禽家畜或出租收取租金,污染环境卫生和破坏市容环境,周边居民怨声载道。

(二)市民素质良莠不齐。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农民进城定居,外来农民工、下岗工人及残疾人等城市底层的弱势人群占相当大比例。客观上使这类人群通过违法乱搭乱建,改善居住条件,占道经营摆摊设点,靠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维持生计。部分市民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差,乱扔垃圾、乱倒垃圾和随意乱停放车辆的行为习惯成自然,始终保持着对自己的行为犯不了大法观念,法律意识淡薄。

(三)部门配合不力。由于城市管理工作涉及部门多,又因我国法律体系复杂,职责分工存在交叉和划分不明确,从而制约、弱化了城市管理的职能,由此而使相关部门你推我、我推你,其结果是大家都不管,或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有利益的事,大家都争着管,没有利益的事,大家都不管。

三、城市管理的几点对策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县城市管理需要科学、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的需要。

(一)实施人性化管理。一方面要根治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张贴现象,严管,规范次干道,加强城区主次干道、社区、居住小区小市场建设和管理,如利用好天晟市场。另一方面又要照顾残疾人和下岗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尽力解决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协调民政、残联、社区居委会帮助他们拓宽就业渠道,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资开办福利厂吸收弱势群体就业,切实解决其生活出路,使其不再从事违法违章经营等。

(二)强化集中整治。营造严管重罚声势,形成高压管理态势,震慑违法当事人,遏制违法行为蔓延势头。随着我县建成区的扩大和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部分人为在拆迁改造中获取政府的巨额补偿,乱搭乱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城郊村,执法人员在强制拆除时易遇到围攻和暴力抗法。为打击违法者的嚣张气焰,应组织国土、房管、建设、公安等部门集中拆除违法建筑和违法搭盖,展示出行政执法队伍的声威。县城管局立足标本兼治的原则,集中执法部门力量,拧成一股绳,重点治理反弹严重的“顽症”,将整治与日常化管理纳入双轨管理机制,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三)强化城管队伍建设。一是强化队伍素质教育,提高执法技巧,规范执法程序,不断提高队员的执法水平;二是实施量化考核,明确路段、明确人员、明确标准、明确责任、明确目标;三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管好、用好城管干部,要逐步建立起城管人员优胜劣汰、能进能出、交流轮岗等制度;四是政策倾斜,充实执法力量,城管人员参照公安民警提高福利待遇和完善执法设备,提高执法科技含量。

(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要依靠社区、学校和新闻媒体作用,积极引导从自身做起、从娃娃抓起,广泛宣传城市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形成浓厚的城管氛围,增强广大市民的城市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宣传部门要开辟专题栏目,进行全方位报道,对破坏环境和破坏公共设施的不文明行为要及时曝光,提高广大市民自主管理、自我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市民关心、支持、理解、配合、参与城市管理工作,为城市管理工作和行政执法创造良好环境。

13.高校工程项目招标管理研究与对策 篇十三

高校工程项目招标管理研究与对策

作者:夏侯炳 何佩瑜 古思会 邹楠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1期

摘要:实行高校工程项目招标管理对节省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廉政建设,规范采购行为、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率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工程项目的特点,阐明在高校实行工程项目招标管理的优势,并指出目前高校工程项目实行招标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工程;招标;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事业也得到喜人的发展,高校扩招是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招生规模的扩大则要求相关的硬件配套跟上发展节奏,因此,各项工程建设项目应运而生;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高校的科研氛围浓郁,申请项目科研经费的成功率不断提高,因此与科研经费配套的建设项目也如遍地开花地展开。

一 高校工程项目的特点

(1)工程造价普遍不高

虽然高校也有大型工程项目,但大型项目可根据政府采购或公开招标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公开招标实施,而数量不多,高校主要是以小型工程为主,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及其相关的装修、拆除、修缮等工程,如实验室的改造、扩建、道路的维修、会议室的装修、实验室排水工程等造价一般在50万元以下,预算金额未到达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因此无须进行政府采购,于是衍生一个问题,如何实施采购管理更有利于高校工程项目的健康、有序、科学的推进。

(2)工程项目数目多却分布零散

现在的高校,一般有十几至二十几个学院,还有党办、校办、团委、、后勤、审计、财务、医院、工会、宣传部、附属中小学、校资产公司以及其他实体中心等机构,各个机构同属一所高校,却又是不同的独立部门,各个部门工程项目数量总数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各个单位工程项目的经费来源、所属的品目类型、操作实施的具体时间等因素并不一致,要统一起来实施不太可能,也是不切实际的,由此造成工程项目在同一所高校内数量多却分布零散。(3)科研项目特殊性使得与其相配套的工程项目推进的迫切性

很多高校每年都承担着国家重大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的推进则要求相关配套必须跟上,因此,如果一个科研项目的相关硬件配套没法保证,必然影响其科研项目的推进。有时一个项

目申请下来,马上就要进行相关配套工程的设计、招标及建设,否则项目的如期结题将无法保证。

二 在高校工程项目实行招标管理的优势

(1)节省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高校工程项目实行招标管理,其实是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引入高校的市场,有利于在高校中开展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更好地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原则,防止和克服垄断,并有效地促使承建商增强竞争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增强实力,缩短工期,降低造价,使得用户单位节省了工程的开支,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2)促进廉政建设,规范采购行为

高校工程项目分布零散且造价小的特点,很多预算金额未到达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因此无须进行政府采购,这就存在一个采购监管盲区,工程项目如果不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各部门的负责人就可以自行支配其工程项目的发包权,容易寻找权力寻租,产生腐败现象。若在高校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借鉴工程项目政府采购的管理流程,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简化相关程序,如缩短招标公告的挂网时间,简化开标评标的流程等,不仅有利于对采购行为进行集中监管,也有利于采购行为的规范化管理。

(3)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率

随着高校对工程项目进行招标管理,其相关的招标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一是加强了对合格投标人的资格审查力度,使得不符资质的投标人无法混水摸鱼,保证了参与工程建设承建商的质量;二是工程的预算造价在招标前需审核,有助把握好工程的预算,不至于投标人为求中标而恶意竞争,将投标报价设置过低从而造成工程建设造价过低,影响工程质量;三是工程的招标管理将工程的承包权置于一个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环境中,承建商为求中标,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合理降低工程造价,努力提高建设的效率质量,争取以质优价廉效率高的优势在市场上取得主动权。

(4)高校工程实行招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高校招标管理的观念不够普及

众多高校招标管理的实施都是近几年开始推广的,与以往用户自购的方式相比,招标采购强调的是集中采购,招标管理的观念得不到普及,除了与宣传力度有关外,还与教职工的抵触情绪有关,抵触情绪产生有如下原因,一是招标采购的方式使得工程的采购必须按照相关的采购管理规定按部就班地进行,而不能一步到位地随意自行采购;二是部分教职工的本位思想严重,认为个人申请的项目经费不需其它部门来管理监督,且经费花费的自主性,随意性受到限

制;三是部分教职工认为其本职工作只需做好科研与教学,从而对招标管理规定的程序与步骤并不重视。

2)高校招标管理的制度不健全

我国招标采购的制度发展较迟,招标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很多招标采购的法律法规是借鉴国外的经验的,但由于国情不同,很多国外适用的法律法规在中国就不一定能满足我们的实际,我国需要不断在相关的招标采购法律法规方面进行补充和完善。这使得高校这一群体时常在一些工程项目的招标采购管理中找不到法律的依据,既然招标采购管理中存在盲区,就容易产生腐败,使得很多职能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都不敢涉足法律盲区的工程项目,使得相关工程项目的推进困难重重。

3)高校招标管理的理论体系不完善

我国目前在招标管理方面的理论的体系还不健全,因此高校更不可能有完善的招标管理理论体系,没有健全的理论体系,就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很多时候就容易走偏路线,这样是危险的。西方发达国家招标采购的实施基本上都有百年的历史,而我国从80年代初才开始在建设工程领域引入招标投标制度,开始在采购管理方面进行探索,在2000年才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经验的积累还相对较少,而理论体系的建立却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我们健全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任重而道远。

4)高校招标从业人员的理论与实操水平有待提高

据了解,现在很多高校开始发展校内公开招标等采购方式,由于高校为事业单位,其招聘的工作人员一般是每年从应届毕业生中公开择优招聘,由于我国招标相关的专业还没普及,是很难从这方面吸收专业人才。另外,很多高校从事招标工作的工作人员并不是专职的招标人员,招标工作只是其众多工作中的其中一项,其巨大的工作量也导致其工作杂而不精,因此现今高校从事招标管理的人员其理论与实操水平普遍有待提高,表现为对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够熟悉,遇到问题的应对处理能力不够规范。

5)建议与对策

针对在高校工程实行招标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从四方面进行改进:①相关部门加强宣传力度,向广大教职工大力宣传推行招标管理的优势,并简化优化相关的招标采购审批程序。②各高校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制定相关工程项目的招标采购实施细则,同时加强监管与论证,杜绝腐败,健全相关的招标管理制度。③实践中,在不违反法律的大前提下,我们需要进行大胆的探索,在探索中形成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完善招投标管理的理论体系。④国家加大对招标管理人才的重视,招标师职称含金量提高,自然有更多的人才向这行业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另外相关高校的主管部门应重视高校实行工程招标管理的重要性及优越性,加强引导各高校加大对招标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

参考文献

14.浅析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管理对策 篇十四

一、新时期高校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意识淡薄, 风险意识不强。高校合同管理是对以高校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等行为的审查、监督、控制的总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 一些高校管理人员由于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 对市场与合同、合同与合同管理等合同法律关系缺乏认识, 法律意识淡薄, 风险意识不强。在订立和履行合同时往往离开合同法律, 以一种“应付审计、走过场”的目的草率签订合同,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想怎么签就怎么签, 致使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纠纷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 给学校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如某高校在签订一份“关于学生宿舍热水供应系统工程对外承包合同”时, 双方约定:校方提供场地和出让热水收费权为前提, 由承包商负责全部热水系统的投资和日常维护, 确保热水供应, 享有10年的热水收费权, 10年后该热水系统归学校所有, 日常所耗用的水电费上缴学校。由于校方经办人法律意识淡薄, 风险意识不强, 自认为承包商会自觉缴纳水电费, 所以在签订合同时没有明确如何缴纳水电费等相关条款, 结果承包商以各种理由拖欠水电费, 使学校利益受损。

2.合同管理混乱, 无专门管理机构。一些高校对合同管理不够重视, 没有设置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 造成合同管理十分混乱。同时, 对合同管理全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 致使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缺乏统一的管理。如:基本建设项目合同由基建管理部门管理、房屋租赁和维修合同由后勤部门管理、仪器设备物资采购合同由校产管理处管理、对外协作办学由各二级学院管理等等。这种多头管理、多头对外的管理体制, 使一些合同不能及时归档和保存, 单位领导和财务等相关部门不能全面了解对外签订合同及合同标的金额, 给单位带来潜在的经济风险和法律纠纷等隐患。

3.合同主体不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 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是我国合同的主体, 都具有签订合同的主体资格。法人必须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依法独立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然而, 高校下属非法人单位或职能部门、各院 (系、部) 、实行内部承包或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的部门, 未经授权擅自对外签订合同是现实中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现行司法实践中, 对于学校下属单位或部门对外签订的合同, 无论是否加盖学校印章, 也无论学校是否授权, 如果合同已实际履行, 则往往被认为事实上已生效。而且因学校下属非法人单位或职能部门、各院 (系、部) 、实行内部承包或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的部门, 不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 合同的权利义务最终往往要由学校承担。因此, 高校必须在合同主体上加以规范和重视, 避免和减少因合同主体不当造成的损失。

4.合同内容不严谨, 条款不完备。合同内容不严谨, 条款不完备, 就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 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依法订立的有效合同, 应当在体现双方的真实意思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做到基本条款完备。基本条款包括:标的、数量、质量, 价款或者报酬, 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违约责任, 解决争议的方法等。因此在签订合同时, 一定要仔细审查合同条款是否完备、内容是否严谨、合同条款表述是否清晰、措词有无含糊、前后有无矛盾等。签订合同时不仅要讲好话, 还要讲丑话;不仅要讲正面的, 还要讲反面的。只有这样, 一旦发生合同违约时, 才能确保高校合法权益不受损失。

5.印章使用不规范。合同专用章, 顾名思义就是用于签订合同的印章, 代表学校行使对外签约具有法律依据的职能, 合同上加盖合同专用章, 表明双方当事人对订立合同的要约、承诺阶段的完成和对双方权利、义务的最终确认, 从而确定了合同经当事人双方协商而成立, 并对当事人双方发生了法律效力, 当事人应当基于合同的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实践中, 许多高校没有对合同专用章加以重视, 常以行政章代替合同专用章, 甚至用经办部门印章代替合同专用章。这样滥用印章, 容易产生合同纠纷, 使学校利益受损。如某高校个别部门领导未经学校批准, 擅自用印为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担保或注册提供便利, 结果给学校造成严重损失。

二、加强新时期高校合同管理的对策

合同关系自始至终是一种法律关系, 合同管理也应当是自始至终的全过程的、全方位的管理。加强对高校合同的管理, 可以有效地预防合同纠纷、规避财务风险、保障高校的合法权益。对于新时期高校合同的管理, 笔者认为, 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必须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要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律化, 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 加强高校合同管理制度建设, 规范高校合同管理行为。依据《合同法》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合同管理制度, 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一是制定统一的合同管理制度, 以制度的统一来规范高校的合同运作和经营行为。高校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与合同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如:合同审批管理制度、合同订立和履行程序、合同专用章使用管理制度、合同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合同档案管理制度等等。二是明确和完善合同管理部门的职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个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或部门, 负责高校合同的管理、检查、指导和监督等工作。明确合同管理工作中各部门、人员的工作职责及权限, 以及有关合同签订的办事程序和办事规则, 确保高校合同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规范操作。三是重视合同资料的管理。应用计算机建立合同登记台账, 对每份审查的合同及时登记, 同时记录审查过程中提出的修改意见等。建立合同资料归档制度, 每年对当年形成的合同文本及附件、合同台账、合同纠纷处理等资料及时整理归档, 为以后查阅使用提供方便。

2.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法律意识。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因此, 必须重视合同法律知识培训, 提高合同管理水平。首先, 要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合同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 促进各级管理人员转变不合时宜的思维和模糊认识, 增强法制观念和风险意识。其次, 依照合同管理人员应具有的素质条件, 选择本单位的优秀人才担任合同管理人员。再次, 是根据本单位与市场的实际情况,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合同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 使合同管理人员掌握合同订立与管理的一般技巧, 提高对合同管理的认识, 促使高校合同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的合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保证合同的签订质量。

3.加强合同管理的监督和检查, 确保合同管理工作规范运行。高校合同管理制度管理得好坏, 一是看有制度, 二是有制度看是否坚决按制度执行。合同利益是高校整体的, 具体落实一般是某个部门或某个责任人的, 合同行为是否到位不仅要靠自觉性, 更要有外在的监督机制。因此, 在合同行为实践过程中, 要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齐抓共管的合同管理约束机制, 以保证合同的有效履行。在日常合同管理中, 要检查合同管理法规与有关法律贯彻执行情况, 以及检查合同签订和履行情况。通过检查监督可以发现问题, 分析寻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采取确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 保证全面正确履行合同, 提高合同履约率, 避免和减少合同纠纷。

4.建立惩罚与奖励机制。要将高校合同管理好, 建立惩罚与奖励机制是必要的。合同质量管理与经济责任制挂钩, 实行谁主管、谁负责, 谁承办、谁审查、谁负责;谁盖章、谁负责;谁转款、谁负责的层层把关负责制, 要求参与签订合同的人员要廉洁自律, 公平、公正, 严守纪律, 维护学校合法权益。对那些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尽职尽责、成绩突出的合同管理人员应予以奖励;对那些在合同管理过程中玩忽职守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或导致合同纠纷的应给予纪律处分或经济处罚, 情节严重或经济损失重大者可直接追究其法律责任。

5.设立法律咨询机构或聘请法律顾问。高校建立法律咨询机构或聘请法律顾问是学校管理法治化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为合同的签订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对合同文本的条款认真推敲和对合同从形式、资金、法律、专业技术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审查, 确保合同条款准确、公正, 减少合同纠纷。还可以承担对学校合同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的职能, 从而提高其业务素质, 强化合同从签订到履行的全过程管理监督。

总之, 新时期随着高校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融入, 高校要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观念, 加强合同管理, 以适应市场和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各项合同管理制度, 设立法律咨询机构, 加强法治教育, 提高法律意识, 则是高校完善合同管理、依法治校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徐元亮.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J].江苏水利, 2004 (7)

[2].宋少君.企业合同管理常见问题与对策.[J].化工之友, 2007 (7)

[3].李守君.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7 (4)

上一篇:电力企业员工月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求职面试自我介绍技巧儋州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