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2024-06-12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共16篇)(共16篇)

1.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一

浅谈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摘 要 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活动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活动教学的关键,在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活动因素,保证儿童有自己真正的活动,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活动情境。文章从如何创设游戏情境、操作情境、问题情境等几个方面阐述,旨在通过情境的创设,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等诸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活动 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52-02

现代教育理论明确指出,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活动教学的关键,在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活动因素,保证儿童有自己真正的活动,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动眼,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那么,如何在数学活动教学中创设情境呢?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数学情境,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喜爱这门功课,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退位减法“十几减几”时,课前先准备四件标价都是8元的商品:童伞、书包、文具盒、童鞋。在课上给四名学生分发人民币15元、13元、11元、16元(均有一张整10元币),依次到柜台前买一件商品。教师提问: “你们刚才看到顾客各拿出多少元?找回多少元?”学生很容易答出:都是拿出10元,找回2元。接着问:“四位顾客各剩多少元?你们是怎样想的?”学生积极发言,如第一个顾客原来有15元,拿出一张10元,用了8元,找回2元,还剩7元。即15-8=(),想10-8=2,2+5=7,从而得出规律:计算十几减几,先用10减几,再用减得的数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就可以得到差。这一游戏化解了退位减法的难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并且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部的活动过程。要教会学生学习,按照学生的“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等思维特点来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是教师所追求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数学课上,必须加强操作活动,使学生人人动手。思维也会在动手过程中随之展开,这很容易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概念记得更清晰,更容易保持记忆和提取。我在教学“得数是6的加法”这一课时,首先出现一道富有思考性、挑战性比较强的题目,H+H=6,接着让学生拿出6个圆片在桌上操作,摆一次写一道算式,如摆出HHHHH+H=6,便写出5+1=6,然后把圆形依次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再写算式,直到全班学生把算式1+5=6、5+1=6、2+4=6、4+2=6、3+3=6、0+6=6都摆出来,教师再结合书上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讨论每道题的意义。这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练习,自己讨论意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学得轻松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活动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师生之间协同展开的探索活动,共同发现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让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促使学生不断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再经过积极思考、探讨去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我们可通过层层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

(1)怎样才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揭下商标纸的方法由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想出来)

(2)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什么形状?(由学生任意展开成各种几何形状)

(3)展开的图形面积怎样求?(让学生去找计算各种几何形体需要的条件)

(4)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不管是什么图形,最后得到的都是用底面周长乘以高)最后让学生体验到:展开侧面只是为了推导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并不都要把侧面展开。

这样的教学,老师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会逐步得到提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因素,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促进学生真正自主探索和创新至关重要。

四、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教学中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做,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一种合作民主的氛围。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在集体合作中展示自己,创造个性。

比如教学两位数的口算加法57+38,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由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同学间的相互启发,于是出现了许多种方法:

(1)57+30=87 87+8=95(2)50+38=88 88+7=95

(3)57+40=97 97-2=95(4)60+38=98 98-3=95

(5)55+35=90 90+2+3=95(6)50+30=80 80+7+8=95

然后通过分析、比较、优选,让同学们选择得出第一种是最佳的方法。

在这里,我通过小组集体合作的形式,不仅促进个人的思维在集体智慧中得到发展,而且同学间的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通过讨论、争论、辩论取得1+1>2的效果。心理学研究指出,在班上没有朋友的儿童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出现逃学之类的行为问题,产生孤僻、退缩、压抑等心理问题。所以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五、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生活情境必须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儿童往往会主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情境的引入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因而让“生活”走向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即能使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所以,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生活情境,采取让学生体验生活原型,再现生活事实,唤醒生活经验和解决生活问题方式,使学生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如在学习“利息”这一内容后,可先让学生到附近的银行去查查现在的利率是多少,并把自己的储蓄罐的钱存进银行当一回小小的存款员。课上,让学生汇报存款经过,学生知道了存户生取款时要交20%的利息税以及提前支取和延后支取的计算方法等等。还让他们算算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定期三年的与连续三次存定期一年的哪种存法合算?学生解决这样的题,就会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确信课堂学到的知识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件或者现象补充教材的内容,一方面保证了教学内容与教材专题内容的一致性,避免话题选择的随意性、训练安排的无序性,另一方面,使情境变得“具体”,教学内容更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二

一、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 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从心理学角度讲, 儿童天真幼稚, 好奇心强, 喜欢在欢乐中生活与学习。因此, 在创设情境时, 我紧紧抓住数学本身特有的数字魅力及其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性, 努力挖掘与学生生活最贴近的素材进行加工。用生动的语言、语态, 真挚的情感, 优美的数学意境, 生动的画面等去感染学生。常常借助形象的事物、模具、线段图、有趣的表演、动听的音乐、儿歌、活泼的游戏、动人的故事等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情境, 并充分利用形、光、声、色等信息功能去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在低年级教学“比多比少”时, 我创设了一组学生喜爱的图画:4只洁白的小兔子, 每只都抱着一根心爱的大红萝卜;5只鲜艳的大公鸡和3条拼命向前爬的小虫子;6朵漂亮的鲜花和2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当贴出几幅图画时, 学生个个都睁大了眼睛。我趁势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小兔有几只?萝卜有几个?兔子的数量和萝卜的个数怎样?大公鸡有几只?有几条小虫子?它们都能吃到一条小虫子吗?公鸡的只数比小虫子的条数怎样?……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 抢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些小动物形象逼真, 蔬菜和鲜花色彩鲜艳,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凝聚了注意力, 使学生爱学数学, 乐学数学, 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二、树立主动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中,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参与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 为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我时刻牢记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尊重、理解、信任带给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 我尽可能地多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 用爱及时去鼓励他们, 常用“你能行”“大胆试试看”等语言, 使他们树立信心。教师富有情感的投入会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 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 不仅使学生身心得到解放, 还能使学生受到鼓舞、感染, 产生情感共鸣。

除此之外, 我在创设情境时, 注意创设悬念情境, 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要求;创设空白情境, 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空间;创设成功的情境, 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体验, 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气氛。

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 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要结合教学内容, 多为学生创设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讲一讲来获取新知。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让同学们分成若干个小组, 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实物, 仔细看一看、摸一摸, 认真地数一数, 用数字来表述一下长方体的特征, 并派小组代表说一说, 我及时地把学生说出的散乱的特征展示出来, 面对这些散乱的知识点, 我及时地启发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小组合作的创造力, 归纳整理这些特征。这时学生的热情很高, 讨论得很激烈, 并最终达成了共识。正像我课前预设的那样, 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由面到棱、由棱到顶点, 归纳得既具体又有条理。整节课, 我完全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探索学习的精神。与以前单纯的“灌述式”讲述相比, 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前者。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在主动探索的同时, 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

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数学教学应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思维功能,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 提供创新素材, 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和使用, 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 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大胆思维尝试。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型练习题, 让学生去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创造性人才。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挫折感是学生学习上的最大障碍, 有的学生可能因此而一跃不振。只有成功的体验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尽量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给他们发挥各自潜能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 并从中体验其成功的乐趣。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成为学生的朋友, 平等相处,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是后进生, 更要尽量创设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 激发潜能, 并给予及时评价, 让师生一起分享每一个人的成功与快乐。

3.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 篇三

【关键词】创设 兴趣 有效

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體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 +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 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 .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四、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4.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四

颍上县慎城镇第三小学

蔡庆丽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问题情境是教学中一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其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科知识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用一个个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学会质疑、释疑、解惑,增强思维辨别能力、批判能力,把单向的灌输式传授知识变成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现根据我多年教学经验,试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景的创设,与同仁们共商。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活动是思维的载体,是训练的基地,是创新的摇篮。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到“三角形稳定性”这一部分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例子,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停放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车子就停稳了?为什么起脊房的屋樑用人字樑?为什么斜拉索桥的斜拉索与桥要构成三角形?为什么起重机采用三角形吊臂?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釆用三条腿支撑? 伴随着教师的这些问题,再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模型来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了解三角形稳定性广泛应用,再提出问题:“你能从生活中再举出二、三个例子说明三角形稳定性应用吗?留为家庭作业,下节课我来检查。”学生会自然地进入到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仔细观察。第二天检查结果:窗户掛上斜拉钩就不会晃了;自行车的几个梁形成3角支撑;电视塔钢架由很多三角形构成„„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根据小学生好动手实践操作的特点,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实物操作,将会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某居民小区停车场有长方形的停车位和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它们虽然形状不一,但面积相同。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用什么办法知道这两种停车位的面积哪个大?”有几位同学争先恐后举手想回答,我指定一位同学回答,他说:“因为情景图上的停车位铺有方砖,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每个停车位有多少块方砖,再进行比较。”这时,我给这位同学点赞:“你的观察能力真強!方法也正确。”接着,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平行四边形草坪图。问:“这块草坪还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求它的面积吗?如果不能,那你又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面积呢?”通过这两个问题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抓住时机,再提出问题:同学们数一数这两个停车位的边长和高各有几块方砖铺成?若知每块方砖是边长15cm的正方形,请计算这两个停车位面积。再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与边长、高存在什么关系?

通过让学生用数一数、说一说、算一算来建立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敢于联想,大胆猜测的能力,也为下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供思路。

转化思想是数学一重要思想,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渗透“转化”思想。告诉学生猜测并不代表结论。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呢?然后,教师介绍什么是割补法,演示怎样通过割补法进行等积变換。再引导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进行小组交流剪、拼的过程。学生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将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同学剪、拼的过程。展示之后问:“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呢?”使学生明白只有沿着高剪,才能拼成长方形。通过割补得到长方形,学生会自然地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继续追问:“今后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需要割补成长方形吗?如一块草坪不能割补怎么办?根据刚才转化的过程你能发现什么?”这样一系列地追问会使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关系。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S=ah。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会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过程,了解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新知,也学会获得新知方法,增強学习能力。

三、编拟童化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童化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童化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且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教学“轻重”这一节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动画创设了小兔搬家的有趣情境:小白兔要搬家了,兔妈妈收拾了3个包袱,小熊、小猴、小松鼠都来帮忙,它们各自背哪个包袱最合适?(三只小动物分别由3个小朋友扮演)教师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包袱。小熊身体壮应背最重的包袱,小松鼠的身体小,应背最轻的包袱。但是哪个包袱最重,哪个包袱最轻呢?小熊和小松鼠,正为此事犯愁,小猴也正考虑背哪个包袱合适?三只小动物抓耳挠腮,走来走去,一幅着急的样子,同学们个个捧腹大笑,在熟悉而又轻松的氛围中产生了问题:小熊、小猴、小松鼠到底该背哪个包袱呢?该怎样比较这三个包袱的轻重呢?通过有趣的小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为学习“比较轻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臵身于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

四、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这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意图之一,游戏中创设问题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我在进行“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时,釆用猜图形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呈現一个信封,从信封里露出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然后问学生:能否判断出这张纸片是什么三角形?有的说是钝角三角形,有的说是直角三角形,有的说是锐角三角形。同学们积极踴跃参加猜图片游戏。我指定一位同学猜,他猜是:“锐角三角形”我发出指令,让三角形纸片缓缓从信封中移出,结果是直角三角形。上一个三角形移出后,信封又露出一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我指定另外一位同学猜,他仍然猜是:“锐角三角形”我发出指令,让三角形纸片缓缓从信封中移出,结果是钝角三角形。上一个三角形移出后,信封又露出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我又指定一位同学猜,他仍然猜是:“锐角三角形”我发出指令,让三角形缓缓从信封中移出,结果是锐角三角形,他猜对了。重复上面操作,让信封露出三角形纸片的直角部分或钝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同学都猜对了。同学们在猜游戏中通过思考、分析进行总结:只知三角形中一个角是锐角无法判断三角形形状,若只知三角形中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就可以判断三角形形状。通过猜图形游戏使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形状特征。

五、创设悬念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悬念是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疑惑不解又想解决产生的一种心理趋向。悬念问题情境对人的大恼皮层有強烈而持续刺激作用,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我在引入“年、月、日”教学课题时,提出一个问题:“畅畅的爷爷今年2月29日已经过28个生日,请大家猜一猜,畅畅的爷爷今年有几岁?”有几位学生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脱口回答:“畅畅的爷爷今年28岁!”我含笑又问这几位同学:“畅畅的爸爸今年几岁?有28岁就抱孙子的爷爷吗?”这几位位同学脸红了没吱声,其它同学听了哈哈大笑,那有28岁就抱孙子的爷爷?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疑惑不解,这时我抓住有利时机,慢条斯理地说:“要想解决畅畅的爷爷今年几岁的问题,我们学习年、月、日这节课就自然会回答了。”导入课题――年、月、日。这样创设悬念进行心理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六、在实际应用中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适时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它的答案不唯一或是有多种解法或是多种可能性,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变性。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表现个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精神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例如,在教学《今天我当家》这一节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家里谁当家,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想不想当家?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这个愿望,让你们来当家,好不好?那现在我们就去超市自己购物(出示例题图)。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都很兴奋,都用好奇的目光望着老师,似乎感到很新鲜。老师先让同学说说超市里都卖些什么东西,每种东西的价钱是多少。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在活跃的气氛中,老师适时提出问题:“现在,老师要给你们30元钱,看看你们都可以买些什么?找回多少钱?”于是,每个同学都积极选购自己认为合适的物品。在你说我答,甚至你争我辩的活跃气氛中,多种答案就出来了。正是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 师既要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题目中的开放因素,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又例如,在复习行程问题解法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问题情境:甲、乙两人骑着电瓶车从A、B两地同时出发,沿着筆直公路相向匀速行驶,甲速为10m/s,乙速为15m/s,若A、B两地相距600m,试问经几秒后他们相距100m?问题展示后,先让每位同学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我进行巡视。最后让各小组组长宣布他们答案,没想到全是20s。我面帶微笑说:“你们的答案对吗?”同学们感到惊奇,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小声嘀咕:“没计算錯呀!”我慢条斯理地说:“请再认真审题。”同学们又沉于思考中,结果一位同学举手回答:“答案应是20s或28s。”同学们惊奇看着他。我没有表态是否对错,问他:“为什么?”“这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相遇前相距100m,一种是相遇后相距100m。”同学们用羡慕眼光注视着他。我也点赞:“讲的完全正确,你真棒!请继续努力。”让这位同学体验成功的喜悦。

5.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五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没有创新就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科学的发现、科技的发明和创造,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初中生,其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谈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

三、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很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拓展探究渠道,创设实践情境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点击、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

六、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七、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况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当学生心潮澎湃、兴奋不已时,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提出几个思考题:①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②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③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旧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6.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篇六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情境教学方面作如下探讨: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去的“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等新课导入方法大多被“创设情景”导入法所代替,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

《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中,教师依据本课的内容和要求,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巧妙地创设情境:课前--握手游戏,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去握,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从而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课中—搭配衣服、搭配早餐,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测老师的穿法,帮老师搭配上装和下装。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创设“世博中心—台湾馆—中国馆”的路线的选择等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

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快速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导入新课: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装入长方体盒子里。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他想裁剪大小适宜的包装纸,他至少要裁多大呢?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

这节课我对例1进行优化组合,真正使数学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使人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这种新颖的导入新课方式,成功地把学生引入了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问题情境,学生不由自主地开始探究如何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所以我们在教学几何部分的知识时,单靠老师用心讲,学生认真听,努力想,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几何部分的知识时,尝

试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学生体验了新知生成的过程,弄清楚了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对新知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掌握知识就比较牢固,运用知识也就比较灵活,教学效果非常好。其次,创设动手操作情境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新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创设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出三名同学动手实验,其余同学观察圆锥装满沙倒几次能装满圆柱,并记录实验结果,然后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这时候,各小组得出的结果不同,有的小组圆锥装满沙子3次能装满圆柱,有的小组圆锥装满沙子5次能装满圆柱,有的小组圆锥装满沙子1次装满圆柱还有剩余,所以大家得出的实验结论也不同。圆柱的体积到底是圆锥体积的几倍?疑窦丛生。

这时,我引导学生在结论相同的小组间找共同点。学生很快发现:当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的时候,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出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他们弄清楚了这个公式的生成过程,这样不用死记硬背,掌握得非常牢固,而且应用起来非常灵活。这节课学生学习情趣高涨,都积极地参与实验,最后运用探究出来的公式解决问题时,学生都能灵活应用,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创设大胆猜想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让学生既认识了自身,又大胆而自然地提出猜想。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一上课就创设了“自动喷水头浇灌农田得出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这一情境,我让学生估一估圆的面积与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无法直接估计圆的面积,老师把喷水头喷水所形成的图形制作在了一张方格纸上,大家看图估一估:半径是5米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学生这时候积极思维,讨论交流,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没想到学生竟然想出了好几种估算圆的面积的方法。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借助方格图中圆的外切正方形、内接正方形和圆三者的关系,估计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同学们发现圆的面积大于2,而小于4。

这时候,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胆猜想,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可能会存在怎样的关系,有的学生大胆猜想,圆的面积可能是 的3倍左右。通过逐步抽象概括,从而估出圆面积的大致范围,形成一个大胆而又合理的猜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勇于创新的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努力。

五、在知识应用上,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在知识的应用上,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教学“几何小实践”后,我安排了搭、找、画、折的活动,其中通过用橡皮泥球和小棒来搭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及共同点,不同点;通过找生活中的正文体和正方体,进一步感知数学就在我们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用三角尺,直尺画三角形,可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更好地进行区分;通过用纸折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六、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气氛,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人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

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课上,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学生更能将郁积于胸的感情抒发出来。

7.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七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 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生动、和谐的教学情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 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对活跃学生思维, 增进知识理解、技能发展、素质提高,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创设情境:

一、创设故事情境, 激趣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交流探索的强大动力. 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 采用猜谜语、讲故事等形式创设生动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疑问, 激发探索欲望, 就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例如, 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时, 我设置了童话故事情境引入学习内容:“星期天, 松鼠妈妈带着小松鼠去森林里采松果. 小松鼠边采边玩, 到太阳快下山了, 才采了4个. 松鼠妈妈采得又快又多, 数了数有25个. ”随着画面的出示, 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索. 这样教学不但满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欲, 而且锻炼、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创设游戏情境, 寓教于乐

根据小学生活跃、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 通过做游戏或演小品, 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 寓教于乐, 采用猜谜、讲故事、竞赛等形式, 创设一个个富有儿童情趣的游戏情境, 在这一过程中, 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 感受自己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的引入时, 老师先讲个故事:在一座漂亮的房子里, 生活着小熊一家. 熊爸爸非常爱他的熊宝宝, 今天他从街上买来了很多红果子, 熊大哥一下子拿了5个, 熊二哥拿了3个, 熊弟弟才拿到了1个. 因此, 熊弟弟不开心了. 现在请我们小朋友来帮他们想个办法, 怎样使他们都开心呢? 以“小熊分果子”这一形象的故事, 让我们把生活中的分东西和数学联系起来,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样很自然地就过渡到所学的“平均分”, 很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三、创设动画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在无法用语言和动作等表述演绎时, 创设情境, 演示动态, 提高学生的认知欲望.

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利用多媒体设计制作了动画片, 创设问题情境:炎热的夏天, 唐僧师徒四人正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 孙悟空叫猪八戒找西瓜来解渴. 不久, 猪八戒大汗淋漓地抱回了一个大西瓜. 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 每人吃1/4吧. 八戒一听瞪大眼睛, 满脸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回来的, 无论如何, 1份太少了, 我要吃2/8.悟空听了直点头 , 马上切了2/8给八戒. 猪八戒高高兴兴地吃起了西瓜……不对!有问题! 猪八戒上当了!1/4和2/8哪个大?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 设计了最佳的教学情境, 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 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激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创设生活情境, 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联系. 因此, 数学课堂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已有数学知识出发, 创设情境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如教学“长正方形的面积”时的导入中, 通过师生谈话, 引出装修房子, 出示房间的形状, 如果要给房间铺上地板, 需要买多少地板? 使学生了解房间是长方形的, 想到需要知道房间的面积才能确定买多少地板, 可学生不会算长方形的面积, 引出新知, 从而激发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欲望. 又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 让学生设计优惠物品购买方案, 计算怎样购物花钱较少等活动, 既让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又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

五、创设竞争情境, 提高竞争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 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起来, 就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 加、减、乘、除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 它必须反复练, 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 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

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 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 而且更使学生产生竞争感, 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 摘苹果接力赛, 学生非常感兴趣, 活动效果好.它给学生提供了熟练笔算乘法的机会, 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能打开思维的闸门, 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强烈地探求问题奥秘的积极性,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 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老师先写出数453, 让学生计算判断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 接着让每名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 先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 然后来考考老师, 老师不用计算就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 哪些不能被3整除. 这时, 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 大家似乎都想来考考老师. 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迅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 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 产生悬念, 想老师一定有什么秘诀. 正是这一幕别出心裁的“考老师”情境, 吊起学生的胃口, 激起了学生急于想探索数学规律的强烈欲望. 这时老师一语道破:同学们, 不是老师有什么特异功能, 而是掌握了有关的数学规律,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规律, 好不好? 本节课的“新”就充分体现:让学生也来当一回小老师. 一旦我们的学生对新知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就会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这样发自内心地需要, 对学习也就不是一种负担了.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设计好学习情境, 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变死学为活学, 提高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 “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 “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 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 结合四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 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吴正宪.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3.

[3]李自义.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J].试教通讯, 2004.

[4]广西教育学院.小学教学参考[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

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篇八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够让孩子们一上课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到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故事化情境

一年级的小朋友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新教材上设计了很多故事化的情境图,教师要善于利用.每次上新课,我都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漂亮的挂图,从讲故事开头,陈设一种情境,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在“快乐的动物”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童话故事情境:在大森林中,一条蜿蜒的小河边,一群小动物正忙着开庆祝会,它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连河里的小鸭也被吸引住了。热情的松鼠,提出了两篮松果,招待客人.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教学“分桃子”时,我设计了可爱的动物形象,通过讲述两只小猴子分吃水果的故事,巧妙地与新授内容联系上,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兴趣,并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创设游戏化情境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上,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也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游戏时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从而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让孩子们在游戏的学习情境中,发现并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分糖果”时,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玩“抓豆子”的游戏。学生抓一把豆子,平均分成几份,最后谁分得多,谁记得分多,谁赢。学生在游戏中体会了平均分,也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再如,在教学“8的乘法”时,可以让学生玩拍球游戏。教师先示范玩法,如8的口诀游戏:师说我拍1,生说我拍8,一八得八,可以边说边拍,也可以不说只拍手;可以是老师和全班玩,也可以是同桌两个玩,或者指一名学生和其他小朋友玩。形式多样,学生的兴趣也很高。游戏的设计比过去的读,背,要、生动有趣的多。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如学习“东南西北”,可以让学生观察学校,说说教学楼在旗台的哪?办公室在旗台的哪?操场在旗台的哪?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正确的表达出来,再让学生回忆并绘成平面图,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了,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在学习“东南西北”时,我让三个学生上台表演,左边站两个学生,右边站一个学生,并按要求做:××站在××的东面,××站在××的南面,××站在××的西面。这样实际操作,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爱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习,各个成为学习主体,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

四、创设问题化情境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陈设问题情境,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如教学“高矮”时,我先找两个同学上台比比高矮。谁高?谁矮?学生答:1号高,2号矮,我又找了另一个同学上台和1号比,看看谁高?3号高,1号矮,我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我问:为什么一会说1号高,一会又说1号矮?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了,纷纷发表意见,经过大家的讨论,了解了高矮是相对的。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巧妙的设计了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具有趣味性,问题性,开放性,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在教学“分类”时,我先让学生观看超市物品摆放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超市里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为了让学生明白分类的意义,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超市的物品为什么要分类放?如果超市不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学生开始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不分类放一起看起来很乱,有的同学说如果不分类很难找到自己要买的东西。在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中,他们很快明白了分类的好处和意义。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及时整理学具和书包,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只要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及时引导,点播,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我们的数学课堂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9.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九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创设,能够有效通过生动的设计和有趣的教学活动场景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是一种把数学知识和知识应用有效结合的重要的教学活动。在新课改的倡导和要求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基本创设了问题情境,内容新颖并且能够有效引发孩子们学会自我思考,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也有很多的问题情境创设的比较牵强附会,没有承载太多的数学知识,问题情境没有很好的为数学教学服务,导致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了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现存问题,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提出了优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要想进行有效问题情境创设,首先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顺应学生们数学思维的活跃发展方向,优化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在问题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其掌握的知识、经验,为自己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气氛,能够有效地帮助和促进数学认知能力的构建。原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经常在进行教学改革试验时,把学生们带入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充分利用大自然情境进行加血,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这对于情景教学创设起到了很好的实践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教师是课堂上的传播知识的课程实施者,在教学中起着引导作用,虽然新课改的要求下,需要把学生们的主体地位重视起来,但是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首先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为创设者,自身的很多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到问题情境创设的质量。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做基础,还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数学理论辅助,所以教学理论素养主要就是包括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有身后的学科知识掌握等,教师只有自身在心理上接受了创设问题情境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去实践它,完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2.教师对于现有教材的把握程度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教学、学习的主要依据,所以把握好教学教学知识点才能有效地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现代课本的数学教学内容设置一般是每一节课都是固定的,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联系学生们身边的实际生活,创设出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在可以带着数学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索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但是有一部分教师则并没有在问题情境创设中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导致了课程教学的失败,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对于教材知识点没有掌握透彻,也没有有效的跟问题情境创设结合起来。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需要根据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练习生活实际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只有用心研究课本教材内容,才能真正达到创设优质问题情境的教学目的。

3.教师对于学生们是否了解

学生是教学活动针对的对象,所以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符合学生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一位比较有经验的教师之所以能够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主要是因为他了解这个班级的同学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没有掌握什么,生活中有什么作为支撑,已经这个班级的整体学习和治理水平。教师首先需要善于观察,在调查过程中,一位有着30年教学经验的老师说:“我们班级的学生基础差,所以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复杂的情景教学,孩子们大部分都听不懂你的讲什么,理解力差,接受能力也慢。所以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先要考虑到孩子们的接受水平,从生活中出发创设的问题情境需要在他们的理解能力范围内,效果才会事半功倍。”另外创设问题情境还需要根据本地的生活实际情况,从身边实际生活中出发创设能激发起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1.利用认知冲突

问题情境中的问题不是教师在教学中强加给学生们的,而是需要学生对于自己原来掌握的知识结构产生困惑,所以需要根据学生们的认知特点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们在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和新的学习知识中产生人至冲突,让学生们产生求知欲望,例如在课堂中留下某些悬念,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容易产生针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的情绪,教学效果自然也就相对提高。2.借助故事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手段的采用还需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年龄和性格特点,相对于小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容易被生动地故事所吸引,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来设置教学内容的特点,例如在题目的设置中,可以设置为:唐僧师徒四人取取经,在路上遇见了一片桃园,唐僧吃了两个,孙悟空吃了唐僧的两倍,猪八戒吃了唐僧和孙悟空加起来的总和,请问猪八戒除了几个桃子?带着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们被故事中的人物吸引,对于学习也提高了积极参与性。3.利用游戏形式教学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玩乐的过程当中认识和学习新的知识,还能够指导学生利用到实践活动中去,例如在课堂上设置商店购买商品的问题情境,学生们在其中扮演了购买者和营业员,在进行买卖游戏的同时,提高了学生们的活动参与程度,还能够加深日常中对于人民币的使用情况,学会数字加减的换算,同时体验到学习新知识的快乐。4.问题情境创设需要结合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对于外界客观事物的感知过程,也是把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动作语言的过程,问题情境创设结合实践活动操作,能够培养孩子们在学习中提出质疑,促进自主学习的形式。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联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能否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创新意识。5.问题情境创设需要联系生活实际

在新课改中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师需要利用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取,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问题情境创设中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容易让学生们理解和融入。例如在活动中,提出这样的情境:在放学时,小明不小心把同桌小爱的作业拿回了家,但是晚上小爱写作业的时候就需要用,那么小爱怎样才能拿回自己的作业本呢?然后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们进行集体讨论,看看会有多少个观点和方案出现,然后再按类型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知道学生根据各个组织的人员数量进行比较。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积极主动,而且教师在其中需要扮演好引导者、观察者还有参与者的身份。良好的问题情境创设能够引发出各种疑问,能够产生更多的疑问,也能激发起学生们的求知欲。结语:

问题情境创设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教师学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教学模式,在教学当中实现学生们的身心全面化发展,为学生们的个性发展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教师们需要善于发现学生们的闪光点,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手法,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思维和学习热情,学生们在思考的同时加深了对于数学知识的感悟,同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自身自信心的建立。问题情境也不是每时每刻需要创设的,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操作,问题情境创设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现代数学教育,提高孩子们喜欢学习数学的教学手法,具体的实际应用还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当中继续了解和研究。参考文献:

10.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十

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

小学课堂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部分,师生关系质量的好坏决定了课堂效率的高低,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老师的权威作用,经常是老师主导整堂课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情境教学法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转变,在具体情境中展开学习,创造了融洽的课堂氛围,提高师生关系质量。

激发学生思维

1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十一

【摘 要】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要想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需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关键词】创设

有效

问题情境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要想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需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选择熟知的生活素材,捕捉真实性数学问题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课始媒体出示“售楼广告”:各位顾客,金街现有新房出售,每平方米3600元,欢迎选购,欲购从速。师:如果你爸爸打算买一套房子,要算付多少钱,除了知道每平方米3600元外,还需要知道什么?生:房子的面积有多大。 师:那么这个长方形房子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生1: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摆。(有几个学生笑了) 生2:用尺子量一量。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学习之后,同学们就会计算房子的面积了。 以现实生活中的“售楼广告”为素材提出问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感受到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从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模拟多维的生活空间,生成挑战性数学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挑战性,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思考空间的大小首先与问题设计有关,条件的呈现方式、解决问题步骤的多少、解题方法和结果的开放程度都会对学生思考空间产生影响。例如:师:如果我们班要到兰州去游玩,应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呢?(租车、吃饭、门票、安全、卫生问题及所需总费用……) 由于组织这次旅游涉及的范围广,学生思考的空间大,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一定开放性,问题解决的效果如何,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下面是租车问题的预算。师:下面是客运公司提供的有关信息。 师:你能设计出租车方案吗?(全班同学和老师计40人)(学生活动,汇报结果。) 师:三种租车方案,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1:我选择方案Ⅰ,价格最便宜,不浪费。 生2:我选择方案Ⅱ,2辆普通客车,每辆所乘人数相同,老师很好安排,还可以放东西,多出的座位可以让晕车的同学躺着,价格也较合理。 生3:我选择方案Ⅲ,租6辆小客车虽然价格稍贵,但比较方便,坐着也较舒服。 正是因为创设了具有一定刺激、诱惑性的情境(去兰州旅游),问题具有挑战性(设计出效果较好的方案),学生思维空间大,得出不同的见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穿越思维的“狭道”,直指数学问题核心 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例如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教师出示一幅情境图:校门口开了两家书店,A书店热闹非凡,生意兴隆,B书店门庭冷落,生意清淡。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1:A书店和B书店一共有多少人去买书?生2:去A书店买书的比去B书店的多多少人?生3:A书店比B书店平均每天多售出多少本书? 课堂气氛非常热闹,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提出了十多个此类问题,却始终不是老师等待的答案,老师无奈之中终于打断了学生的话,说:“你们提的都是需要计算的问题,想一想,还可以提出什么不需要计算的问题呢?”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老师是什么意思,两三分钟后,教师指着板书“统计的初步知识”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可以提什么问题呢?” 生1:我们可以统计去买书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生2:还可以统计书店里的书的种类。 教师看实在引导不出来,只好自己说:“因为A书店调查了学生需要书的情况,所进的书适合学生们看,所以生意兴隆;而B书店事先没有进行调查统计,所以生意不太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统计,说明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就是因为教师的提问太空泛,没有针对性。上例中“看了这幅图,你想提什么问题”与统计相距甚远,学生提问题自然不能说到点子上。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抓住一节课的核心和关键,注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上例)在学生思维走进“狭道”时,教师可以这样处理:同学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这两家书店地点一样,为什么生意不一样呢?其实这里有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生1:可能是书的价格不一样。 生2:可能跟书的质量有关。 生3:可能两家书店进的书种类不一样。 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尽管两家书店生意不同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事先要进行调查了解读者喜欢什么书。现在,假如你是B书店的店主,你首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自然把问题引向了“统计”。 四、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创设融情性数学问题 问题源于情境,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调动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挖掘教材情感内涵,创设富有情感、思维、技能三位一体的数学问题,有利于激起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欲望,健全学生人格,发展学生思维。情境设计,让学生钟情练习。比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本着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放学回家,马小哈一家三口坐在一平方厘米的方桌上吃饭,可一不小心,咬到一粒石子,马小哈那颗表面约1平方米的大门牙,被碰掉了,鲜血直流,马小哈掏出4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往医院跑。有趣的情节,可笑的大小,使得孩子们在笑声中进一步建立面积表象。这样的题目有故事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愿望。

12.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十二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针对传统中学数学教学中不利于中学生创新性思维形成的因素, 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使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得到顺利地培养。教学过程中的培养原则如下。

(一)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努力为学生创建合适的学习氛围, 使新的学习内容与他们己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和作用。摒弃教师只要“讲清楚、讲透彻就行了”的观念, 从而形成一个“做”数学, 而不是“学”数学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重点、难点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去思考, 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通过联系、对比, 获得新知识。在传授知识上, 教师要通过引导、启发, 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授之以渔”, 而不是“授之以鱼”。

在课堂教学, 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是引导者, 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 通过问题情境设计数学知识的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以培养创新意识。

(二) 尊重学生个性, 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要面向全体, 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发展, 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面向不同类型的学生, 教师要设计多种教学方式, 进行差异性教学。为此, 教师要注重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 经常在课上提问学生, 课下与学生谈心, 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水平。

(三)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

学生的学习情感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教师要重视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因此, 教师要走入学生中去, 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 对他们理解、尊重和信任, 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

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不切实际, 空洞抽象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困惑, 适得其反。

(一) 问题要具体明确

提出的问题要目的明确,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符合生活实际, 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 才有可能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一次新课程培训中我曾听到这样的案例:一次县教研活动中, 一位教师试图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学习“两个负数的积是正数”, 他说:“假定上山记为正, 下山记为负;温度上升记为负, 下降记为正。在山坡上每上升1米, 温度降了003摄氏度, 现在一人山坡上共下降了21米, 则温度是多少?”……他在黑板上“ (—21) (—0.03) ”时, 学生对—0.03开始犯糊涂, 下山温度是上升的, 怎么是负的?觉得很难理解, 然后教师进行一系列的解释。因为问题的创设脱离现实而别扭, 又加上课堂很混乱, 在解释中教师自己也糊涂了。这样的问题脱离实惊慌, 探究与思维无从谈起。

(二) 问题要有新意

新颖、独特而有趣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例如, 在教“用字母表示数”时, 教师安排一个猜数的游戏:请学生把他的出生月份乘以2, 加上10, 再叫他加上他家的人口数 (小于10) , 将所得的结果告诉老师, 教师就能猜出其出生年月及他的家里人口数。对于初中生来说, 在教师猜对几个学生心中所想的年龄后, 会对教师佩服有加, 此时教师再告诉他们, 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后及整式的加减后, 他们也能与别人玩这样的游戏。这样, 学生的兴趣增加了许多, 听课劲头十足, 很快就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因此, 教师要抓住机会, 及时创设有新意的情境, 给学生一种饶有趣味的情境, 激发好奇心的产生。

(三) 问题要有挑战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 反之, 过难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 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思考, 使学生能够“跳一跳, 够得到”。

如在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 如果直接让学生尝试推导ax2+bx+c=o得x=?, 显然这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 过于抽象复杂, 觉得难以下手。故应化为学生力所能及的事, 比如先解形如:2x-3x=0, (x-2) =9, x-6x+9=0……x2+ax+a/4=0, 然后逐步地引向一般形式来推导公式, 这样的设置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 恰能处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引起思维的冲突, 形成思维上的挑战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式

(一) 创设陷阱情境

如在平方根复习时, 教师可以提供这样一题:81的平方根等于什么?学生一致回答9;教师问:“是吗?”还是有人回答9, 教师摇头。学生开始疑惑了, 都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第二回合, 教师给学生亮出这样的判断题:平方根是它本身的数只有零。全班异口同声回答“错”, 教师摇摇脑袋:“不会吧, 这么一致啊, 好像你们判断是对的, 只有我跟大家不一样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疑惑不已, 然后在大脑里搜索思考。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 教师先诱导学生犯错, 让学生在惊讶迷惑中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 从而效果很好地掌握了知识, 改进了知识结构。

(二) 创设实际模型问题情境

教材中有些公式或定理往往是直接提出的, 而且也比较抽象, 不容易理解, 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他们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来构建教学情境, 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使数学理论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 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的数学知识。

例如, 在“有理数加法”中, 如何理解4+ (-3) =+1呢?若引导学生举些实际例子来说明这个式子的正确性, 那就更容易理解。一个学生是这样说:手里原有4元钱, 支出了3元, 则手里还剩下1元钱, 故等于1。通过生活中的例子, 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有了感性的认识。

13.初中数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篇十三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这些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在设计数学教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数学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

如高斯、笛卡儿、牛顿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设计数学情境。例如,在讲“勾股定理”这一节时,可以向学生讲这样一则故事:如果在宇宙除了人类还有其他文明,人类应如何同他们交流呢?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勾股定理最能代表人类的文明。如果宇宙中还有其他文明的话,接受到这个信息,就会向人类发出回应。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肯定会急切地想知道,勾股定理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从而为学习新课作好了铺垫。

开拓思维,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要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尔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去探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样的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打开思维的闸门。例如,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制定”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是这样创设出诱人的问题情境的:在△ABC中,AB=AC,倘若不留神,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

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一边,B点为顶点作∠B=∠C,B与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制定定理”来制定,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我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

3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数学典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中的典故可以包括数学史及一些名人轶事,或一些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有趣的民间故事等等。历史上的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典故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史,提高数学素养。在数学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讲一段故事给学生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给学生边讲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学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一起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测量金字塔高度。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通过类比,创设问题情境

类比是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由于数学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外扩性,而新扩知识总是与扩前知识有很多类似之处,类比新知识与扩前知识是一种巧妙高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类比取得重大发现、发明的事例在数学领域屡见不鲜。我们应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归纳/类比等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高维与低维、无限与有限等的类比,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14.谈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十四

谈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加强直观,创设情境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教师边评价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15.浅析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 篇十五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问题,策略

一、初中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创设的作用

初中数学枯燥无味是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第一印象, 如何改善这个现状,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让数学课堂不再死气沉沉, 而是生动有趣.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能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尤其是能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 逐渐向主动的学习状态转移, 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不仅能实现提升课堂效率的目标,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认识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过程中抽象与形象、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矛盾.

二、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情境内容脱离现实

初中数学课堂上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 应该尽量避免凭空想象.基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若是与现实脱离, 学生就容易理解, 也就无法让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不利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情境内容缺乏趣味性

初中数学在传统观念中略显乏味, 而当前问题情境创设时依然有呆板枯燥的现象存在.问题情境若是缺乏一定的趣味性, 则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 情境内容缺乏数学问题

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 要注意“舍本求末”, 不能因为一味追求生活化, 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数学问题.初中数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可以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而基本要求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因此, 纯属具有生活化而无数学知识性的问题情境, 不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三、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具体策略

1. 问题情境创设要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

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让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 不仅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且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数学的现实作用, 能有效改善数学的枯燥印象,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时,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思维, 挖掘学生创造的源泉.例如, 学习“黄金分割”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用芭蕾舞演员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唯美, 同时让学生度量计算两条线段的比值, 教师可以借势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尤其是那女孩子, 为了气质与漂亮, 喜欢穿高跟鞋.教师既然将问题情境引入到这个点上, 就必须将数学问题融入, 进一步说明穿高跟鞋也是有学问的, 不同的身材需要选择不同的鞋跟高度.这类问题自然能激发女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能满足男生的好奇心.因此, 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都较为集中, 对黄金分割的概念.形式与比值进行认真学习与理解, 由于数学知识与学生平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因此, 会主动讨论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高跟鞋, 这也是问题情境创设本质目标所体现.

2.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建立在数学建模上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问题情境创设进行设计, 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深入分析与探究之后, 对问题进行准确的回答, 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关于小树生长的问题:一棵高70 cm的小树, 几个月内这棵小树平均每周长高3 cm, 估计在几周之后这棵小树的高度可以超过100 cm.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不等式的这一过程, 让学生初步了解与体会不等式建模的思想, 并充分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尝试性求解不等式,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利用数学式子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准确描述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之后设计这些问题:问题1, 如何利用数学式子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准确描述?问题2, 如何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3x+70>100?问题3, 不等式2x-1>5, 3x+70>100, 4x+4<16等有哪些共同特点?如果让你来做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不等式吗?随着问题的引导, 学生便能成功建立不等式这个数学模型, 进而掌握相关数学知识.

3.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融入在数学探究活动过程中

初中学生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以及希望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 在教学活动由学生去探究与思考, 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与探究精神.例如, 学习“有理数乘方”相关知识时, 问题情境创设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报纸来对乘方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准备大的报纸, 学生直观认为这么的报纸肯定能对这几十次甚至可能上百次, 可是在实践之后发现对折到第7次之后就发现非常的困难, 很多学生面对这个问题上非常不解, 与自己的初步想法背离.让学生带着问题的进行引导计算, 最终发现:报纸的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以等比级数而增加, 同时其面积会相应地以同样的比例减少, 而且纸张本身具有一定的拉力, 报纸对折第9次甚至比一次将512纸进行对折还要难.在数学探究活动过程中融入问题情境创设, 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数学知识,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6.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學;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G623.5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展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1.关注学生认知背景

问题情境教学是借助适当的情境实现对问题的生动展示,提高问题的吸引力,降低问题的学习难度,使得学生能够迅速的融入到问题的思考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而上述目标实现的前提是情境的合理性问题,应该确保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否则将导致情境与学生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降低学习难度的目标。所以,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之前,首要工作是对学生的认知背景进行调查。具体来说,应该从如下方面进行:一是学生的心理需求,即学生喜欢何种形式的情境展示,一般来说,生活化情境、游戏化情境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可以选为课堂教学的情境;二是学生是认知能力,即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方能进行适当的问题设计,确保问题的难度适当,避免对学生造成认知障碍。

2.树立人本教学理念

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推行角度分析,还是从问题情境创设的具体需求分析,以人为本都是至关重要的,应该成为教学理念的核心。总体而言,问题情境创设的人本教学理念的贯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教材层面,应该确保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基础、需求保持高度的契合;二是教师层面,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应该将其视为教学资源的核心要素,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针对性的教学技能培训,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推动问题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开展;三是学生层面,问题情境创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这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认同,应该从学生视角出发进行相应的问题创设,将其作为问题情境教学的对象,探索与学生的整体状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认知、思维的发展。

3.构建多元化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情境的多元化是保持教学新奇性,发挥教学促进作用的关键所在,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构建多元化的问题情境。就小学数学而言,问题情境的构建可以五个方面入手:一是趣味性情境,借助学生熟悉的游戏场景和喜爱的动画片段等作为问题的创设背景,通过对相关素材的应用提出教学问题,该种趣味性情境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二是操作性情境,小学生天性好动,有极为旺盛的行动力和探索精神,教学中应该善加利用,借助操作性情境的构建,使得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实现手脑并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真实性情境,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事物的关系概况,进行问题情境教学时,同样应该注重与现实的关联性,将数学还原到原始状态,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精髓,降低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四是生活化情境,小学生的人生阅历较浅,过于深奥的问题情境将导致学生的理解困难,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合适的片段、素材构建生活化情境,从而减低学生对教学情境的陌生感;五是开放性情境,并非所有的问题情境都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应该构建开放性的情境,由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思路,实现一题多解,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灵活思维。

二、当前问题情境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教学的目的性不强

在小学数学中,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或单元章节学习的关键内容,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够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然而,实际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对该方面把控不当,存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与教学任务不想匹配的问题,导致问题情境的着眼点过小或过大,影响教学的目的性,导致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不强,难以发挥问题情境教学的优势。

2.问题情境创设流于形式

在改革呼声高涨的形势下,许多老师盲目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没有考虑创设的具体要求,导致问题情境教学沦为形式,成为教师炫耀教学方法的工具,难以起到应有的教学提升作用。

3.教师素养偏低

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老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组织能力和观察力,能够将数学知识点和问题情境进行完美的融合,科学把控教学的节奏,发挥问题情境教学的作用,这是当前许多老师无法达到的。

三、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改进策略

1.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应该从专业素养和工作热情两方面入手。首先,通过招聘、培训等形式实现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和人才补充。此外,还应该给予有效的激烈,激发老师的工作热情,使其主动投身到问题情境教学的实践当中。

2.加强问题情境教学的教研力度

在给予教学师资保证的同时,还应该加强问题情境教学的教研力度,使得老师能够较高的掌握教学的技巧和方法,能够将问题情境教学落实到教学中,发挥相应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教学法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被应用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提升效果,应该重视该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对问题情境创设的分析,实现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完善,发挥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思维拓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建明.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景策略初探[J].福建教学研究,2013(6):37-38.

[2]刘锐.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J].教育,2016(7):00030.

[3]关立.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策略之我见[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17):39.

上一篇:处置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注意问题下一篇:社区领导班子集体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