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2024-11-12

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共13篇)

1.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一

锦州医学院护理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锦州医学院护理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一、总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扎实护理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医学护理人才。

基本培养要求:

l、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热爱临床护理学事业,有为发展医学科学事业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献身精神,有严谨的科学作风、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规定的业务培养要求,具有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修养;基本具备独立思考和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实际能力;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医学专业书刊。

3、具有健全体魄。

(二)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工作、护理科研等方面的高级医学护理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术;具有护理工作所需的英语交流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各科护理工作。

学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

1、一定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础知识; 2、护理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3、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技术,专科护理和专门监护技能; 4、护理医学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5、了解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并掌握一定社会人文科学知识; 6、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外语书刊并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

二、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临床医学、护理学

主要课程:人体基本形态与结构、人体代谢与调节、医学心理学、病理学基础、药理学基础、呼吸、循环系统、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护理管理学。

三、修业年限:四年

四、课程设置及基本要求: 课程设置分必修课和选修课

(一)必修课

1、政治理论课:144学时。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36学时,马克思主义原理54学时,邓小平理论概论54学时。

2、德育课:140学时。包括人生哲理26学时,形势政策教育90学时,护理伦理学24学时。

3、体育课:132学时。按照国家教委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组织教学,增进学生体质,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巧。

4、外语课:614学时。第四学期末,修英语的学生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部分学生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

5、医用化学:166学时(包括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要求掌握本课程与医学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6、高等数学:46学时。

7、医用生物学:48学时。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有关的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理解生命过程,为学好以后有关的各门课程打下基础。

8、计算机:120学时。要求通过全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9、人体基本形态与结构:100学时。10、人体代谢与调节:54学时。11、病原生物学:28学时。12、病理学基础:62学时。13、医学遗传学基础:30学时。14、免疫学基础:32学时。15、药理学基础:32学时。16、皮肤与结缔组织:12学时。17、呼吸系统:39学时。18、循环系统:58学时。19、消化系统:61学时。20、神经系统:34学时。21、代谢与内分泌系统:24学时。22、泌尿系统:31学时。

23、诊断学:110 学时(含实验诊断学 30学时)。24、血液系统:10学时。25、生殖系统:28学时。26、感觉系统:16学时。27、中医学概论:20学时。28、护理学基础:160学时。29、内科护理学:90学时。30、外科护理学:90学时。31、妇产科护理学:42学时。32、儿科护理理学:42学时。33、神经、精神护理学:30学时。34、五官科护理学:26学时。35、传染科护理学:20学时。36、急救护理学:20学时。37、护理心理学:46学时。38、护理管理学:30学时。39、卫生统计学:32学时。

(二)选修课 l、简明医学史:16学时 2、大学语文:16学时 3、音乐欣赏:16学时 4、医学人类学:12学时 5、公共关系学:20学时 6、中国文化概论:16学时 7、生物电镜:22学时 8、医学遗传学:30学时 9、医院人际关系学:16学时 10、法医学:20学时 11、美术鉴赏:16学时 12、临床生化:18学时 13、老年医学:28学时 14、医学社会学:16学时 15、医学影像学:20学时 16、临床药理学:20学时 17、肿瘤治疗学:16学时 18、市场营销学:20学时 19、企业管理:16学时 20、康复医学:16学时

七、成绩考核及学位授予

为检查教学效果,复习巩固所学理论,为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反馈信息,应按教学进程表的规定进行学期或学年课程考试按百分制记分。选修课记学分,学生在校四年必须选修10学分。此外,学校组织二次综合考试,即医学基础课程综合考试和临床课程综合考试,各学期、学年和综合考试内容均应以实施的教学大纲为依据注意测试学生的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考试成绩合格者准予授予毕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工作条例》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2.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二

1 强化师资团队的建设

药理学教师应该是一名医生和药师, 即兼有医生、药师和教师的三重职能, 而且当今药物的发展又十分迅速, 临床使用的药物更新特别快, 因此, 有必要对现有的药理学教师定期进行临床培训, 一方面转变教学观念, 由传统的课堂理论说教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做”合一模式;另一方面优化教学团队, 与附属医院临床药师、药房药师一起参与教学全过程。改变过去的药理教学团队单纯由临床医学专业或药学专业背景组成带来的知识缺陷, 互为补充, 教学相长。如药理学专职教师讲述药理学基础理论, 临床药师承担临床治疗用药方案内容的讲解, 使药理学的教学过程紧扣当前临床医疗实际。

2 精简教学内容

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传统《药理学》教材大多参照医学五年制、七年制教材编写, 其内容理论性较强, 具体包括每类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把药物的综合应用、处方学等实践应用很强的部分放在临床实习和岗前培训阶段或者进入工作岗位自学提高。这对于三年制医学专科学生的培养极为不利。首先, 专科医学生受学制短的限制, 药理学课程学习大多安排在第二或三学期, 而这个阶段其同时在学习病理、内科学等临床医学科目, 所以在理论掌握上很难深入。其次, 专科类学生大多进入县、乡镇医疗条件相对较为落后的基层单位, 这些单位都希望毕业的学生能快速进入角色, 来之即用, 担当起医疗一线的任务。而且受条件的制约, 很难为学生提供进修等再学习的机会, 因而对理论和实践的衔接、融会贯通有相当大的难度, 直接影响到业务水平的提高, 间接制约着我国社区、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进步。我院教师团队在将传统的专科《药理学》教材内容进行精选, 优化整合, 根据实用、够用的原则, 重点讲述社区和县、乡镇医院常用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常见疾病的用药分析。同时合作编写了《处方学》、《药物综合知识应用指南》、《药理学实验指导》等补充教材作为学生自学或参考。在主讲《药理学》课程的同时, 选取补充教材的部分章节, 讨论临床用药案例。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

基础医学的教育是为临床工作服务, 所以教学内容必须切合实际, 贴近临床用药, 采用病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讲述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5]。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就业特点, 更多地设计和采用基层医院和诊所中的用药实例、个案。比如介绍典型病例患者的基本资料、典型体征、疾病症状等, 以此为素材, 让学生观察、分析、正确制订用药方案并开具处方。提升职业综合素质较好地实现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衔接。

4 重视实训教学

医学专科生, 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因此在药理学教学中, 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这不但是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 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为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大纲要求, 结合专业特点, 直接从事基层医药工作。在删减部分动物验证性实验的同时, 增加了实用性训练项目。一是增加了实用性强的实验, 如2%碘酊的配制, 实验中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努力做到每一名学生都能独立进行每一个实验的操作、观察、记录、分析。二是增加了医院药房、病房见习, 着重于医生医嘱及处方的抄写和分析, 使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药物治疗有更直观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进一步巩固理论教学。

5 优化考核办法

在考核方式上, 由传统的纯笔试方式改变为理论考核、实验操作考核以及临床实践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的综合性考察办法。其中知识考核:以考核药物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为主要知识点;实验操作考核:考核实验规范化操作, 动手能力;临床实践综合能力考核:重点考核学生根据疾病诊断开具处方、合理用药及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的预见能力。使考试既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 又强调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同时对考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学生的平均得分、总分、区分度、难度系数等进行评价, 使学生的成绩更加具有说服力。

本课程改革方案在本院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来, 通过追踪学生实习医院和用人单位调查, 该课程的实施较好的满足了临床医学岗位能力的要求,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用药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在进入基层医院、诊所就业后, 能迅速进入角色, 很好地胜任临床医疗工作, 显著缩短了从医学生到胜任医生工作岗位的磨合期。

摘要:药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在指导临床用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药理学教学改革从师资培训、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以及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课程改革方案试行以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药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显著缩短了从医学生到医生岗位工作的磨合期。

关键词:专科医学,药理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朱静.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中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9) :1421-1423.

[2]邵山红, 白淑英, 郑伊萍, 等.浅谈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学模式的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8) :12.

[3]阳晓.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重构高等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7, 27 (1) :32-40.

[4]周红, 陈晓红, 张乐之, 等.药理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4:61-62.

3.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 互动教学法;病理学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35-02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ve didactics in pathology instruction of clinical medicine department

YIN Wenke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637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interactive didactics in pathology instruction. Methods Apply with multimedia interactive didactics in clinical medicine department grade 2009 class 4 total 60 students of our school as the experiment class, apply with multimedia didactics in clinical medicine department grade 2009 class 5 total 60 students of our school as the control class, compare the instruction effect in the form of exam result analysis and randomly sampled after class. Results Experiment class compared with control class indicate significant in ordinary results and terminal results(P<0.05), and randomly sampled after class show the instruction effect is satisfactory. Conclusion Interactive didactics attribute to improve the analysis , comprehensive and activing thought abi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 Interactive didactics; Pathology instruction; Instruction effect

病理实验课教学是病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病理学作为医学主干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便是通过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规律[1],使学生逐渐认识疾病的本质并为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整个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于病变器官和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的学习是让学生理解病理学规律的重要手段,而病理学相关的形态学改变就包括了大体和镜下的改变,这两种改变在理论课上教师可以通过PPT的形式给学生强调,但课堂上缺乏互动过程,学生积极性不高,且病理学相关的形态学改变学生以前从未接触,同时也涉及到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的部分内容,部分学生可能感觉学习上有困难[2],因此病理学在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也必须安排实验课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及大体和镜下标本展示让学生理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但这种教学形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未充分调动,教学效果未能充分体现[3],只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意识和互动意识,才能更好的让学生融入课堂,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去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4],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才能得到充分体现,笔者在对川北医学院2009级临床专业部分学生采用互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川北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4合班60人作为实验班,其中男37人,女23人;平均年龄(20±1.7)岁。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5合班60人作为对照班,其中男32人,女28人;平均年龄(21±1.2)岁。两班均为笔者所在学校依据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成绩随机分班,且第一学年成绩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P >0.05),学生素质无明显差异。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班教学方法 实验班采用多媒体讲授及大体标本展示(实验课)方法,理论和实验课共计112学时,学生在专用互动教室上课,教师在课前针对典型病案或典型病变提出问题,通过数码互动系统传给学生,学生经过讨论思考后将答案上传给教师,教师针对学生答案进行批阅、讨论或要求学生回答,最后通过多媒体演示,完整地讲解相关知识点,视为一次互动完成。

1.2.2 对照班教学方法 对照班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理论和实验课共计112学时,理论课按照多媒体PPT演示教学,实验课按照多媒体PPT演示教学及大体标本展示,学生自己利用显微镜学习病理切片等形式开展教学。

1.2.3 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比较两个班的理论课期末成绩(70分为总分)、实验课平时成绩(10分为总分)及期末成绩(20分为总分),课后教师随机抽取两个班各30名学生就当堂问题提问检验教学成果等方式进行评估。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资料录入、整理及处理,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 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班及对照班成绩比较

由表1显示实验班及对照班在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的评估中均显示出差异的显著性(P<0.05),可见互动教学法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考试成绩。

2.2 课后随机抽查评价结果

课后教师随机抽查实验班和对战班各30名学生,并就当堂问题进行提问,实验班有22人回答正确,8人回答错误,对照班有14人回答正确,16人回答错误,两班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4.44,P<0.05)。此结果显示课后随机抽查显示使用互动教学法教学的实验班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掌握程度更为牢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及创新性都得到了明显提高(P <0.05)。

3 讨论

在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能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一直是病理学实验课教学的难点,互动教学法的引入,使得此类难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所谓互动教学法[5],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与学的双方共同参与进来,按照相互讨论、交流、互动等方式开展教学,而教师则直接加入学生小组的讨论中,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者,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互动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比,其特点就在于增强了和学生的互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处于主动地位[6],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想象力、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把课堂教学看作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求,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互动教学法将教师和学生的这种关系改变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主动教授和被动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7],平等对话的关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的主导思维、积极创造将成为课堂的主导方向,在学生和教师互动的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分享,使课堂成为一个共同发展、共同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

互动教学法的形式比较多样,包括主题探讨法、问题归纳法、典型案例法、情景假设法、多维思维法等多种形式,而目前在教育领域采用的比较广泛的是主题讨论法,笔者运用的便是此类方法,即所谓的“带着问题看书”,由教师针对某一种或某几种器官或组织的病变,提出相关问题[8],由学生以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由教师汇总、回收信息,最终教师指出分析的正确之处和错误的原因,通过笔者的研究发现,此种教学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及活化思维的能力(P<0.05),这种典型的基于病案的互动式教育,对于医学生来说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把典型病例、基本病变、重要的肉眼观和镜下观更为熟练的掌握,有助于形成完整的临床思维体系[9],而这种完整的临床思维体系是医学生成为合格医生的必备条件,也是病理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因此,作为引导医学生从基础过度到临床的病理学教育,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医学人才的质量高低,互动教学法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灌输的弊端,通过互动式的讨论和提问,使学生更好掌握病理学形态改变的相关规律,为学生建立完整的临床思维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互动教学法的深入推广和普及,教师也需注意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针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互动教学法,优化教学要素,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玉林.病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

[2] 李学锋,罗红.拓展式教学法在临床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7):691-693.

[3] 臧胜兵.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讨与实践[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42-44.

[4] 邓舒妮.互动式教学法在诊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96.

[5] 王环.互动教学法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3,3(2):178-180.

[6] 高艳.互动式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10):185-186.

[7] 黄雪勤.互动式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14(28):59-60.

[8] 王蔚琛,蔡虹静,崔勇.互动式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实验中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8,7(6):597-598.

[9] 苏文.多媒体病案分析课件在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10(17):1400-1401.

4.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四

心理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整合

利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比较法,从心理学发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主要是课程设置、修业年限、培养模式等)的方向、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心理学研究的.整合取向等方面阐明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作 者:赵文进 ZHAO Wen-jin  作者单位: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合作,747000 刊 名:宿州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7(4) 分类号:B84 关键词:心理学   教学改革   研究现状   整合  

5.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五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

【该指南由美国重症医学院(ACCM),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美国健康体系药学家协会(ASHP)支持完成。该指南得到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的认可,得到美国呼吸治疗学会(AARC)的支持,得到新西兰重症医学会(NZICS)的审稿。关于该指南的联系人:barrj@standford.edu,出处:CCM,2013;41(1):263-306】 翻译者: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张翔宇、高成金、庄育刚、钱巧慧、王启星、李从烨

目的:修订CCM2002年发布的“成年重症患者持续镇静、镇痛指南”。

方法:ACCM组成了来自于多专业、多机构的20人特别工作组,其中包括制定指南、成年重症患者疼痛、躁动、镇静、谵妄处理与相关结果的专家。该特别工作组分为4个亚组,通过电话会议、电子通讯密切合作6年。亚组负责提出相关临床问题,运用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http://)的方法,回顾、评价、总结文献,产生临床描述与推荐意见。通过专业图书馆人员和联机文献工具(Refworks)数据库软件,他们建立了网络版电子数据库,通过8个临床收索引擎,得到成人ICU患者关于疼痛与止痛,躁动与镇静,谵妄与相关结果的19,000篇文献。该组也采用心理测量分析来评价和比较疼痛、躁动/镇静、谵妄评估工具。该特别工作组的所有成员被允许回顾文献支持每一天陈述和推荐意见,并向亚组提供反馈意见。应用命名组技术和改良Delphi方法,并由工作组成员通过电子测评无记名投票的方法,对所有陈述和推荐意见达成工作组共识。所有投票均在2010年12月完成。在此之后与本指南发布之前所发表的相关研究在文本中得到引述。每一项陈述的依据质量分为高(A)、中(B)、低/很低(C);推荐意见的强度分为强(1)、弱(2),以及支持(+)与反对(-)某种干预。一项强的推荐意见(包括支持与反对)表明这种干预的有利效果明确超过了其不良效果(风险、负担、代价),或反之。对于所有的强的推荐意见,在全文中均使用“我们推荐”的措辞。一项弱的推荐意见(包括支持与反对),表明该干预的有利效果与不良效果之间的权衡不太明确。对于所有的弱的推荐意见,在全文中均使用“我们建议”的措辞。对于缺乏足够依据的、或工作组尚不能达成共识的,使用“无推荐意见(0)”。专家意见共识并替代依据缺乏。如果工作组是相关研究的共同作者,使用一致的方法来说明可能存在利益冲突。本指南的建立没有任何商业的资助。

结论:这些指南为预防和治疗重症患者的疼痛、躁动、谵妄建立完整的、循证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规范提供了路线图(Crit Care Med 2013;41:263–306)。

6.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六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经用于许多领域,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利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并抓住机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尽早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中的发挥作用。

【关键词】生理学;多媒体教学;优势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伴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预言:21世纪必将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技术合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胚胎学、免疫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物理学、信息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技术的发展,会给予医疗科学领域许多全新的概念和发展前景,因此加强医学生理学与医学临床课程的联系,以适应社会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理学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如何适应今后临床的要求和发展,对该学科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科技信息以几何级数方式增长,这给教学目标、手段和内容的安排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需要讲解更多知识,提供更多相关信息和学科发展动态,这就需要每一位老师不断探索并寻找适应这一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instruction,CAI)中的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以其特有的魅力,简便易行的手段为我们合理使用网络信息和改变教学方式提供可能。CAI不仅加深了老师对课本难点的理解并且对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认识,这种变化有利于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输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可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和信息的获得,提高了学习能力的培养[1]。本文将阐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医学生理学教学的中的方法,使得CAI能够更好地为医学专业教学服务。由于医学生理学是医学基础与临床学习的桥梁课程,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是的内容纵横连贯,结构紧凑的特点,本人认为这是一种值得广泛推荐并积极倡导使用的教学手段,但如何有效的应用这些软件于教学活动?本人在其制作课件及教学活动中,作者将一些感悟总结如下,供各位同行老师参考。

1在Powerpoint中使用超链接制作多媒体幻灯

用链接方式展现教学课程的框架结构的层次。由于医学生理学分章节的知识体系比较复杂,内容繁多且抽象难以掌握。为了解决此问题,选用超文本结构来组织幻灯片的内容,可以很好的解决此问题。例如:在讲述细胞内信号转导章节的内容时,由于该部分内容繁杂,层次多,用普通的方法很难使学生将这些相关知识横向和纵向联系起来,而应用链接方式后,可将这些内容放在一起,对比不同的转导特点,再将各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分别制成不同的幻灯,然后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将个部分内容展开。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每种信号转导时,对所学的内容是对理论知识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了解[2]。例如:在介绍cGMP信号途径时使用的动画材料,这个信号转导的过程和Ca2+内流引起的胞内信号过程,使得抽象的理论生动形象。

2多媒体课件中图文并茂,动静结合

JPG、gif、AVI和swf影视资料内容直观性强、生动活泼,适当利用软件将这些视频资料添加于课件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并理解抽象的理论,并将这些内容以具体生动的影视资料清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神经元动作电位产生和传到”一节内容时,教学内容经计算机处理,声音、图像及文字的合理搭配,动静图像的显示,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深动有趣,便于学习和记忆,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充分利用ppt中的开发工具,把gif和swf后缀的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得课件操作简便易行。在网络中可以查到插入的方法。

3教师充分准备与认真设计

教学素材可通过多种方式获得,适当增加图片及动画素材,可以较好展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突出重点、易化难点,展现教学过程中系统性和逻辑性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构思出能够充分展现教学内容、重点并强化难点的课件。要做到这些,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应用的知识,追踪并了解最新的知识动态,舒适参考其它老师的优秀课件,制作出体现自己教学思路的优秀的思想和智慧课件[3]。基于此,多媒体教学对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的应用可以使得ppt色彩鲜艳,图象生动形象,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海量数据中精选视听资料,按照教学大纲,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构思,把书本上、课堂上的文字语言变成生动、形象的形声语言,准确表达教学内容;

(3)掌握视听教学设备的使用和基本的操作技术。多媒体教学是将声像效果统一起来,而不是成为一个活动的板书;

(4)同时研究医学教育的现状和教育改革的趋势,将临床具体病例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使视听材料既能与当前医学教育的内容相互联系,又能促进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利弊

随着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教育信息资源急剧增多。这对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出的两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即如何选择和处理海量的教育信息、如何利用这些资料?并把它们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前者是及时增加新的教学信息的问题,后者是教学体系改进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问题。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使得课堂讲授的信息明显增加,对学生已经熟悉的传统的学习方法和记笔记的速度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教学信息量大造成问题:例如:一些学生认为课堂学习简单,但是课后复习时出现理解和记忆困难的两难尴尬境地,如何把多媒体教学课件合情合理的给予学生值得考虑。由于多媒体教学所含信息量大,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学生感官刺激性强,课堂中易于接受,教师也能充分体现个人教学中的电脑软件技术使用的水平。但此时教学速度提升。学生却陷入记笔记的速度跟不上的困难中,听课时好像明白,但课后复习感到压力非常大。因为他们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给课后复习带来极大困难,基于此状况,教学内容扩展和教学方法和教学大纲的变革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其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实施方案正在研究、解决之中,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提升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弥补教学课时少,内容多、进展快的.特点。目前,虽然教学手段在技术上已取得长足发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许多人未能充分利用和足够重视这些资源和技术,这种状况成为影响高等医学教育,特别是基础医学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4]。因此,我们必须放弃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应用适当的软件技术,使课堂出现理应出现的效果,调整好教与学的关系。

5在多媒体教学中的感悟

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方式与日益繁多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成为新阶段教学过程中的新课题。因为来自网络或其他途径的多媒体资源具有广泛地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等特点,能够使很多难点理论内容在多媒体视频资料的演示后一目了然[5]。其特点如下:

(1)视频多媒体资料生动和形象的特点。由于形象,这一特点有利于进行医学形态学内容的讲解和复习,尤其有利于重演一些在人体上不能进行的实验、实习的教学内容。例如血型的鉴定和输血反应和心脏的传导特点以及自律性异常引起的病理变化等。

(2)经过适当地筛选、控制课堂中的所用的多媒体资料,突出教学目标、内容并深化教学重点和难点。由于该种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直观地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有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正常的呼吸膜的结构和功能,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药理机理、免疫功能的影响等的模拟实验、验证性实验,均可在屏幕上完成,达到知识构架的完整的目标。

(3)在当前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老师主导课堂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即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这就需

参考文献

[1]管世鹤,杨凯,刘周.多媒体教学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教育,2011,18(4):24-25.

[2]赵立影,吴庆麟.基于知识反转效应的多媒体学习环境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2(300):86-89.

[3]侯滕菲,陈宝琅,李忠山,等.生理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的对比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1):1813-1814.

[4]余万桂.多媒体应用于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教育),2011,13(4):379-380.

7.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七

《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之一, 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本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需要、人民满意的高质量、高水平医学人才, 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为发展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和保障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基础。因此, 本教研室近年来一直专注于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探索, 现将经验与体会总结如下。

1 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必要性

《病理生理学》涉及基础和临床等多学科知识, 是一门“难教”、“难学”、“难考”的课程。目前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包括: (1) 目前《病理生理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框架一直保持20年前甚至25年前的状态, 长期以来并没有太大变化, 明显滞后于我国医学及医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医学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 (2) 长久以来, 病生的课堂教学都是以讲授基本概念和理论为主, 忽略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本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 在教学过程中长期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 使学生极易形成依赖性的思维方式, 使之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失去学习此课程的兴趣及动力; (4) 缺乏实践、互动环节, 造成理论与临床实际脱节等[1]。为解决上述问题, 达到培养目标, 教研组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以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 并取得初步成效。

2 调整培养方案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在我国重点医学院校本科培养计划中, 一般将本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因为这学期的学生刚刚学习完医学基础课程, 如本门课所要用到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等, 对这些的基础知识仍较熟悉, 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相对容易;另外主讲教师可以减少在讲授过程中对以上所学知识的回顾,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这样的安排也有一定的弊端:这个时期学生还未接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等基础课和专业课, 对具体疾病及其相关知识非常陌生, 甚至一无所知, 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困难, 很多知识点不能理解, 这也是学生感觉《病理生理学》非常难学的重要原因,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教学效果。根据以上的分析, 笔者在培养计划制定上进行了创新性变化: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起将《病理生理学》的课程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开设。经过3年教学实践, 通过随机对临床医学专业570名本科学生进行问卷, 结果表明:有一半以上学生表示在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同时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对理解本课程中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发病机制有很大帮助, 同时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并让大部分的学生都认识到了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显然, 对培养计划的调整是适应该课程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及学习规律的, 增加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主动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 改革教学内容

3.1 与其他课程紧密联系、有机融合

由于《病理生理学》涉及内容多、纵向内容深、外延广,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比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突出和强调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的联系与融合, 这样可使各课程之间不再是离散的, 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可以帮助学生搭建对各专业课学习的整体框架,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不同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 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病理生理学》在临床上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学生的反馈信息中, 明确地表明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授课教师也发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 更容易带着问题来理解本课程, 从而优化了教学效果。

3.2 与临床专业知识密切联系

《病理生理学》内容非常丰富, 单纯依靠60学时的理论课教学是无法全面讲解所有基本病理过程的, 更无法要求所有学生完全掌握全部的知识点。因此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 将理论课教学与临床病例密切结合起来:尽量做到每个基本病理过程的讲授过程是与临床病例分析同步的, 每个系统病理教学过程是与病例讨论同时进行的, 让学生感到知识点不再枯燥难懂, 而是愿意跟着授课教师一起分析每一个临床病例, 从临床病例中学习本课程的知识点, 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 教学方法探索

4.1 PBL教学法的应用

临床医学生今后从事的是与人打交道的具有很强专业性的职业, 更加要求对其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培养, 因此学习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 这也是当今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是非常被动的学习模式, 记笔记、看笔记、背笔记是传统医学生的学习三部曲。但是现代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 所以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落伍。需要结合《病理生理学》课程的特点, 对于基本概念和机制的学习以老师引导为主, 但也必须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 从问题中学习知识。PBL教学法是较为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 它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从本质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能够引导学生以《病理生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 围绕临床病例应用所学理论展开对病例的讨论,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由自发学习转化为自觉学习, 最终具备终身自觉学习的能力, 为生存和职业生涯打下基础[2,3]。实践结果表明, PBL教学法不仅转变了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而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较好的根基, 这种教学方法也获得大部分学生的认同。

4.2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判断教学效果的检查标准, 同时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现代教育理念是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 教学的目的早已不是创造大批会背书的学生了。所以在这样的教育观念, 该考什么和如何考, 以及以何种方式评价考核结果都值得深入探讨。为此, 笔者采取传统闭卷模式与病例分析等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并不仅仅依靠闭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让他们放弃背死书的学习方法, 在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状况的同时, 更加注意考查其学习和创新力, 从而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与质量。

本文针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的特点和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现行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定的新探索, 并提出了可行的方案, 据此进行教学实践。

通过在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9-2011级随机抽取共570人进行教学反馈, 从考核结果上看, 这3届学生的《病理生理学》考试成绩比上3届学生的平均成绩分别提高了5.37分、6.28分、5.86分;504人认为教学内容安排的较为合理, 讲授过程与临床实取得际联系紧密;512人认为该课程教学效果较好, 并表示对该课程很感兴趣, 愿意主动学习;479人认为该课程对以后从事相关临床工作大有益处。

以上结果说明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是值得推广的。当然,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要想实现课程体系规范化还有较长路要走, 今后还要在各方面不断深入探索, 逐步进行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为国家输送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专业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琳, 赵士弟, 崔芳芹, 等.浅谈如何提高《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23) :3209-3210.

[2]傅广华, 李宏光, 刘莉, 等.PBL教学法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不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1:118-120.

8.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 管理学课程 专业应用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74-03

管理学原理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其培养的是管理工作方面的意识、理念,使学生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要适应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特点,特别是要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实际情况,将基本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具体实际管理工作要求紧密结合,从而确保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课程教学的认识程度与实践需要不相符。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综合性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必要手段。其“计划、组织、领导、沟通、控制”等五大职能,对所有的专业技能的具体实践都适用。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各院校虽然在思想认识上要求必须开设该门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却没有予以重视。比如,将该门课列为公共基础课,课时不多,没有专门的实践课,具体教学比较随意,没有统一的对教师、学生的考核要求,没有和其他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相结合等。

(二)师资普遍缺乏实践管理经历。高职院校大多由各地方中职学校整合升级而成,或新筹备成立,办学时间均不长。管理学课程教学基本上是临时安排非管理专业的文科类教师、各本科院校毕业生授课,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均无企事业单位管理实践经历。没有实践管理的认识、体会、总结,课程授课停留在课本的理论讲授、事例的苍白援引上,整个课程失去了富有生命力的情感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地方企事业管理的实际要求有较大差距。当前,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本科院校的管理学教材,理论性过强,缺乏实践操作性,与高职学生的工作实际和岗位需求有较大距离,适合高职院校教学实践需要的教材,特别是适合高职院校需要的特定经济发展地区的教材不多。教学内容没有能更好地体现当地或本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管理形态。

(四)教学方法难以摆脱固有模式。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而管理学原理课程偏重在概念、定义、原理等理论层面,实践操作的因素少。同时,在具体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按教材的安排上课,只求完成全部教材内容的授课任务,与专业结合不够。教学中使用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时,仍然以“讲”为主,没有能体现学生“学与做”的主体地位。而且该门课程课时数相对较少,学生只能在面上粗浅地了解一般性的教材内容,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五)实践教学工作比较薄弱。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仍以课堂授课为主,难以专门建立适应本门课程教学实践要求的实训室(基地)。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同时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对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将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性,是该门课程的难点。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必须立足两个基础:一是学生自身素质的基础,二是学生所在专业的实践应用基础。只有将知识的学习与管理过程紧密结合,形成学用合一的环境,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形成以专业为基础的管理学教学理念与管理机制。具体如下:

1.要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经过学习,培养、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其他技能型学徒的区别所在。管理学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可以了解企业的管理架构以及运作的机制、本专业岗位在企业生产运行中的作用,为自己更好地理解并完成企业生产目标打好基础,从而可以进一步明确将来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方向,为逐步晋级创造条件。因此,教师一定要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工作中,要合理、科学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将管理学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相结合,同时安排,同步授课。

2.建立管理学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相互渗透的管理机制。首先,建立管理学课程授课教师参与专业人才教学教研的机制,参与专业教学团队及其教研活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将管理学课程与专业技能的学习相结合打好基础。二是建立管理学课程的教案预审核机制和听课检查机制,重点审核教案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度、课堂授课与专业课程的配合度。三是建立专业课教师参与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工作机制,管理学课程教学要充分吸纳专业课教师的意见,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的紧密结合。

3.要提升相对固定的管理学师资队伍能力。首先要培养相对固定的管理学授课教师团队,做好相关教师向管理学课程方向的转型、培训、考核工作,切实改变临时抓差授课的局面。其次,建立管理学教师到一线管理岗位实践锻炼机制。规定管理学教师必须到本校的职能管理部门、校外的相关企事业单位接受一定的行政、生产管理任务。具体实施时,带着相关课题或具体的工作目标,比如要运用管理学的知识促进所在部门提高工作效率等,确保教师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

(二)编写针对专业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校本教材。编写切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管理学教材,一方面能进一步丰富增加教师的管理学知识,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并能使之将管理学教学目标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相结合,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能突出本专业特点,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得到保障。校本教材的编写,要做到:一是专业的针对性,比如针对物流专业的管理学教材、针对汽车营销专业的管理学教材等。二是学习的形象性。抽象理论以案例形象化,广泛引入专业案例来诠释管理的普遍理论,易于学生理解和使用。三是案例的地域性。教材引用的案例以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事业单位为主,学生在实习前就通过管理学基本了解相关企业的管理模式。四是编写人员的广泛性。广泛吸收企事业单位、更高次高职院校以及本校相关专业人员参加到校本教材的编写、审核、评价、修订等工作。五是重点突出管理学的实践性,特别是在设计相应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符合其专业实际的实践操作。

高职院校在组织管理学教材编写工作起步之时会比较艰难,但是经过三至五年的教材编写以及反复的修订、完善,高职院校管理学师资的整体能力水平肯定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必定能得到大幅度改观。

(三)遵从人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从认识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更需要先从学生对管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开始,着手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工作。

1.重构课堂授课内容顺序。一是重构授课内容顺序。以管理的载体“组织”为切入点,首先讲授,然后是“领导”、“沟通”、“计划”、“控制”,最后是“管理的升华”。二是从现象引出管理工作的规律。如笔者对2013年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开展教学时,使用了2012年丰田汽车全球召回740万辆汽车的案例,让学生根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组织、控制等角度去分析此一事件,领会管理学的普遍理论知识。三是对概念、定义、发展史等方面要侧重于理解,淡化机械的背诵。

2.抓好关键知识点,创设情境,以点带面,综合运用各类教学方法。运用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已成为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的基本常态。运用各类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关键知识点,并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各类设计要贴合学生的理解层次,通过创设情境式,以点带面,帮助学生领会管理学知识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

比如,笔者在2011年以物流专业的班做教学尝试。在“组织职能”这个部分的教学前,先概括点讲管理的要点。然后,让同学们组建一个“物流公司”的组织作为管理载体,以学生们对物流管理工作的初步理解,然后设置总经理等领导岗位、收件部等中层部门,进行“组织机构的设计”;由班上的同学担任相应的岗位职务,开展“人员配备”,然后围绕这家“物流公司”,虚构各类物流业务,进行“组织机构的运行”,从而构建出了“物流公司”的管理情景。在备课时,笔者针对管理幅度与层次等关键问题,准备了相当丰富的案例,在具体实施过程时,逐一激发同学们去拓展学习的知识点和面。从尝试的情况看,学生的兴趣点很高,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应用赏识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呵护他们合理的思想萌芽,提升其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兵无常势,管无常法,这也是管理学强大的实践性精髓所在。

(四)构建与本专业技能学习相融通的管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管理学的实践性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必须以具体的管理事务来体现。因此,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就必须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学生班级管理等日常工作相融通,解决学生的实际管理操作技能的培养这个管理学课程难点问题。

1.教师要善于将管理学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为可实践的技能。教师要善于将管理学理论知识具体化、可实践化。比如计划能力的实践教学,就要求学生能列出整个组织架构、部门的职责,召开会议开展商讨沟通、比较本计划与当前的本行业的异同与新旧、形成决策的支撑材料,然后形成纸质的计划方案。这样进行具体操作的实训后,管理学的知识点才转化为学生的基本技能。

2.将管理学课程的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管理学课程要开展实践教学,必然要依附一定的载体才能实施。管理学课程可以利用已建立的会计实训室、物流实训室等专业技能实训室开展管理学的基本技能实训工作。一是与校内的技能实训相结合。如物流专业的实训,教师作为管理者,宣布工作目标(企业愿景)后,由学生作为被管理者,根据工作目标,按照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制订工作计划、配备人员,做好沟通等,然后开展实训。二是与企业顶岗实习的技能实习相结合。以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事业单位设立实践教学基地,以所在专业的某一项技能实践学习为基础,通过以管理学知识对专业技能的实训进行管理,以此开展管理学的实践活动。比如,学生到企业后,在担负相关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的同时,要参与相关部门、车间、工段、班组的生产计划的制订、人员以及生产任务安排、管理控制过程等工作,对工作中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等,以此检验管理学课程的综合学习效果。

3.以班级作为一个组织体系,开展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建立班级的组织体系,讨论制订班级的每学期、学年,甚至三年的计划,提出班级评选自治区优秀班集体、“双证率”的目标等组织愿景等,解决班级评优的选拔等问题。学期末组织该班级结合管理学的具体技能进行总结、评析,提升管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

(五)改革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工作。管理学课程的考核,要与学生所学专业技能深度结合,改变原来单一的笔试考核管理学书本理论知识的方式,加入说、做等考核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管理学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物流专业为例,考核前,可以预先拟出如“快递件的损坏和丢失”等若干个问题,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或自己根据情况另行拟定,然后运用管理学的知识,从计划、控制等多个方面和管理者、被管理者多角度进行分析,形成一个纸质的方案;教师批阅方案后,由学生以课件展示等进行约五分钟的演说。教师要制订出一定的评价标准,比如点出学生在方案、演说中运用到管理学技能点的多寡,作为计分的标准;组织学生以若干小组、优秀方案评选等办法,对方案进行评价,以考核学生基本技能的运用程度。

开展实践性的考核方式要注意:一是不要求全面地运用,只考核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管理学的若干个知识点或若干个技能;二是不设置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三是不在概念、定义、管理意义等方面纠缠,重在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四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区别对待不同素质的学生;五是沿承平时成绩、考核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的做法。

实践表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师资教学水平,创新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推进了校企的深度合作,提高了技能型人才的整体素质。但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亟待通过教学改革而加以健全完善。管理学课程教师应当在其教学之中更加灵活地应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怎样进一步提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成效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加以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元瑞.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要点探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2]董贵胜.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企业导报,2012(12)

[3]寇改红.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河南农业,2013(10)

[4]朱晓红.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谈高职管理学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18)

[5]袁桂英.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8)

[6]魏晓龙.管理学原理[J].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7]苏中洋.浅析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与船舶类人才培养械式的衔接[J].职教,2011(11)

【作者简介】梁文志(1974— ),男,壮族,广西宜州人,研究生学历,梧州职业学院教师。

9.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篇九

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针对目前医学物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教学思想、教师队伍、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形式等几个出发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培养出知识更为全面的医学类人才.

作 者:王成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公共课部,西安,710021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3)分类号:G624关键词:医学物理学 问题 教学改革

10.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十

摘 要:植物生理学是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植物生理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也不断深入。针对植物生理学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几点植物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见解,以期为相关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 教学模式 农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c)-0154-02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作为生物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高等院校生物学领域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又是进一步学好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具有理论性强、基础要求高、抽象难学、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等特点,是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工业、医药、国防等领域,在解决食物、能源、资源和人口等5大世界性难题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农学、园艺、植保等多学科及其技术与植物生理学相互渗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植物生理学活动规律中的许多问题得到了解决,使得高等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内容更为宽泛,为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提供坚实基础。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突出、简化难点、增强植物生理学的教学效果是高校植物生理学任课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

针对目前植物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内容重复多、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结合学科发展特点和在校学生现状,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植物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索,提出几点想法。

1 调整教学内容

植物生理学与植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营养学等多学科交叉,课堂上应避免讲授重复内容。增加学科前沿知识,解读重要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植物生理学”课程发展的前沿动态。课堂知识与科研相结合也为学生实验课和毕业设计的开展打下了一定基础,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在相关领域的触类旁通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此外,目前植物生理学课时不断缩减与课程内容不断扩充、更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如教师要结合植物生理学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新的课程内容:一是确定需精讲的学习内容,即课程中的核心内容,这些不被易学生理解的知识,教师应加大该课程内容的课时比例,讲深讲透;二是确定自学内容,即基础的、易于理解的部分内容;三是确定讨论学习内容,即最近更新的内容及不同理解的内容,教师加以指导,组织学生自行展开小组讨论,从讨论中学习并掌握新知识。

2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任课老师讲解知识点为主,学生则被动接受,缺乏互动,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能被激发,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开小差、睡觉、玩手机等现象频发。为了改变这些不良状况,任课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如启发式教学方法,即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查阅文献,了解相关知识,在课堂上组织大家相互交流讨论;针对某些章节内容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即制作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或播放相关视频,看后让学生从中提炼出知识点并发表观后感等;对于课程内容、知识点与生产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的植物生理学课程,也可采取案例式教学方式,通过疑问、设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展开讨论。

3 引入参观教学法

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虽然大部分知识要通过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但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书本知识,采取现场参观教学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组织或指导学生到试验地、生产场地、种植园等地方进行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的知识。任课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结合讲述章节内容,有针对性带领学生在课堂外进行探究性教学实践,这不同于植物分类学学习完后的集中野外实习,能够更加深学生在课堂上已学的理解和认识,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更好的结合起来。

4 合理运用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可以实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移动通讯软件。在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上,教学准备、实施、评价和反馈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将微信引入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运用微信公众平台,任课教师在课前将编辑好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文消息由订阅号群发功能推送,学生通过手机客户端在微信订阅号中查看后,自主学习、完成预习作业或课后作业并提交,教师根据学生作业进行总结性评价,修正课前准备中的`不足,优化备课,为下一次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5 改进作业和考核方式

布置课后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和运用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沟通的一种方式[2]。多样化的课后作业,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释现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科学问题。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而考核又往往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因此,有的学生在教师授课时甚至询问是不是考试内容而想选择性的倾听,有的教师也会在课程结束时给学生划考试范围。学生死背硬记来应付考试。即使最终成绩很高,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为避免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多元立体式的考核评价方式,如将植物生理学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课外实践成绩、实验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等,其中应增加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分比重,让平时成绩占最终成绩40%左右,将学生平时的上课出勤率、发言积极性和试验报告成绩纳入平时成绩,作为最终考核评分标准;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应从学生实验目的、要求、实验过程及结果等实验报告入手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实行教考分离,试卷中尽可能增加题目类型,减少自由应答型试题,增加客观题,以提高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6 结语

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及其实践应用性的掌握也更加牢固。新时代植物生理学教学给教师增加了新的挑战,教师必须查阅大量资料,熟悉掌握学科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拓展科研思路,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立新,胡景江,麻鹏达,等.交叉思维渗透模式在“植物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4):132-133,154.

[2]江月玲,刘顺枝,胡为荣.结合课外知识进行植物生理学教学初探[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45(2):173-175.

[3]范曾丽.微信公众平台在“植物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6):260-262.

[4]郑敏,顾延生,李继红.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7,7(1):37-40.

11.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仪器分析应用;教学策略;预防医学

现代仪器分析以分析化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为基础,集合光谱学、电子学、生物学、模糊数学、计算机软件等技术,并将这些技术成功地运用到现代仪器上,极大地提高了仪器分析的能力,促进了新型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的不断涌现。现代仪器分析的应用日益广泛,在临床检验、环境科学、食品安全、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仪器分析应用》已成为高校医学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涉及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多学科交叉性、技术性和前沿性等特点。《仪器分析应用》存在课程内容繁多、理论深奥难解、仪器结构抽象、实验技术含量较高等问题。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的相关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但日益突出的公共卫生与健康问题又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因此,高校有必要对预防医学类专业的《仪器分析应用》进行教学改革。笔者针对预防医学类专业的背景和《仪器分析应用》的特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理念,从精选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展开讨论,提出改进《仪器分析应用》的教学策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公共卫生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迫切需要培养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现代仪器分析的快速发展,为解决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在疾病预防控制、早期筛查、生物标志物发现、病因学等研究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在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中上好这门课程,是授课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仪器分析应用》方法种类较多、基本理论复杂、涉及多学科交叉,课程实践性强,重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需突出其在预防医学专业中的应用性与实用性,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若按照仪器分析通常理论体系的分类(分为光谱方法、电化学方法、色谱方法、质谱及联用技术等),不加选择泛泛而谈,在学时安排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免会受到影响。因此,高校有必要依据教学大纲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结合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学科特点精选预防医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仪器分析方法作为重点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模块,避免面面俱到。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促进教学

(一)多种教学模式促进教学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强调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知识结构网络的概念,重视“情景”和“协作”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基于仪器分析方法的课程特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贯穿“基本原理-仪器结构-条件优化-应用实例-方法特点”这一课程体系的主线,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整合繁杂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理顺学习思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小组协作与模块化教学,将每种分析方法分为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关键部件)、分析条件选择、应用实例和方法特点五个学习小组(即五大模块)。小组协作中以学生为中心,各小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先进行组内讨论和交流,共同协商和解决问题,各组再派出一名代表用PPT汇报指定模块的内容,其他小组学生提出问题并由代表回答(或同组学生补充回答),根据汇报与回答问题给予学习效果评价。

在小组协作的学习环境中,师生的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共享,借助群体学习的力量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而分解的模块化学习的基本原理旨在让学生理解方法建立的理论基础;仪器结构模块着重阐述仪器结构的基本组成和关键部件的重要功能;分析条件选择模块主要讨论影响分析结果的条件或参数:应用实例模块主要了解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最后总结该方法在定性、定量与结构分析应用中的特点与局限性。应用模块化教学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每种方法的理论框架、仪器结构的核心部件和应用实例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建立一个分析方法的整体概貌。这种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分享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上台演讲与口头表达的能力,尤其是师生交流互动时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方案也给教师带来新思考与新灵感,使师生教学相长、互为促进。

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把握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使各个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与仪器功能特色有机贯穿起来。模块化教学使学生了解到每种分析方法都有其特点与应用范围,可在实际工作中各自独立运用。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掌握同类或不同分类的几种方法后,教师要从课程体系主线的各个方面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方法之间的比较与综合,培养学生的思辨与归纳总结能力,避免各个方法知识点的“碎片化”。特别是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方法间的绝对界限,扩展了仪器功能,能有效发挥两种仪器各自的分析特色,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得到更高质量的分析结果。联用技术基于两种仪器实施在线连接,通过特定的连接接口装置实现样品的实时分析检测,并同步实现控制的自动化和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化,从而形成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实践中笔者先以联用技术较为容易理解的方法为基础,如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中的阵列二极管(荧光)检测器为例,阐述色谱分离技术与光谱技术的完美结合,带来样本分析速度与数据质量的飞跃,在讲授中强调高效液相色谱强大的分离能力是混合物得以分离的关键;而光谱技术(紫外光谱或荧光光谱)成为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另一个核心部件——检测器,发挥其定量分析的优势,可利用其光谱参数辅助液相色谱定性,二者的有机结合显著提高了分析速度,实现了在线实时检测,使学生在色谱分析的学习过程中联系并复习了前面学过的光谱方法,既突出了各方法的功能特点,也贯通了不同方法间的有机联系。在后续学习中,教师再循序渐进地介绍更为复杂的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及其新进展,呈现理论知识背景由浅入深、仪器操作由简到繁、技术性能更为强大、应用范围更为广泛的课程特色。endprint

(二)“以研促教”,开展“科训”项目与科研观摩教学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教师除要完成教学工作外,还要承担某些科研项目。教师通过参与科研提高科研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与案例,以科研促进教学,强化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实践的融合。例如:笔者在讲述样本预处理过程中的衍生化方法时,引入在科研实验中的应用实例,把气相色谱的衍生化反应过程与条件优化实验,像讲故事一样讲述给学生,并辅以实验过程中得到的图谱与结果对比,清晰地说明衍生化反应的实际过程与效果,总结衍生化预处理的好处与不足以及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谈及做这个科研实验的体会,激发了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的热情,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教师课题组。近年,复旦大学非常重视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学校和二级学院针对本科生的“科训”项目提供资助。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分析仪器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现出从了解仪器到应用仪器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最后在教师指导下,成功完成了“科训”项目的申请与实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因此,“以研促教”对师生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是非常有益的。

《仪器分析应用》是一门应用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依赖于学校的教学实验条件。本科生实验室配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等常规实验仪器,而高精尖的大型仪器设备,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主要用于科研工作。除实验课教学外,笔者应用科研观摩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科研实验室仪器强大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仪器的发展动态,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及研究生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关注仪器分析应用的新进展,精选应用实例,提升学生兴趣

新仪器和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促进了仪器分析方法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授课教师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关注仪器分析应用的新进展,借助国内外学术交流、大型仪器公司的专业培训和专业期刊论文的检索,把握本学科领域研究的新方向,了解新仪器、新方法在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中的最新应用成果。仪器分析技术被誉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眼睛”,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现环境污染物(如酞酸酯类、双酚A、多溴联苯醚类等)对人类生殖健康的影响成为环境科学、预防医学、毒理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仪器分析手段可用于监测人体生物样本中的污染物负荷水平,解决这类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例如:酞酸酯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早在2000年的美国分析化学(AnalyticalChemistry)杂志上就发表了,经样本预处理技术与测得技术能力的不断改进,方法已由最初同时检测8个化合物扩展至22个,灵敏度与准确度也显著提升,现已成为非常成熟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人群健康研究。通过科研前沿的应用实例讲述,学生认识到分析仪器在学术研究应用中的魅力,特别是大型高分辨气相色谱一高分辨串联质谱仪可同时分析400至600种农药残留,展现了大型仪器的强大分析功能,带给学生震撼性的认识,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是不言而喻的。

(四)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我国高校中大型分析仪器配套不足是普遍现象,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等辅助教学手段为缓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途径。多媒体信息量大,通过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多种形式,把枯燥抽象的仪器原理和结构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又增加了授课的科学性、趣味性、想象力与感染力,使课堂教学氛围更为轻松活跃,使复杂而抽象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网络精品课程和网上实验室成为课堂外学习的有效资源,亦值得学习与利用。

三、结语

进入新世纪,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为“组学时代”的预防医学提供病因探索方法与思路,为疾病防治工作指引方向,将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多个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为此,授课教师应密切关注仪器分析发展和应用的新方向,更新知识结构,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12.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人体解剖生理学,医工结合,自主学习

一、引言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及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或生理功能的科学。在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信息工程等工科专业中, 它是医学基础类课程, 也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生物医学工程等工科专业是交叉学科, 它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从不同层次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 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解决医学中的相关问题。因此,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需要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 是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 也是后续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医学系统建模与仿真、医疗仪器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医学基础。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 能够使学生了解人类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 能够启发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现医工结合的交叉点, 促进学生围绕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方向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工作。

二、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中《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现状

目前,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多在工科院校和医学院校中开设, 由于这一专业学科交叉的特殊性, 在培养模式方面容易出现偏重于工科或偏重于医科的现象, 没有真正体现出医学工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此外, 在这些专业中, 其医学基础课程和工科专业课程独立开设, 尤其是所开设的《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 学科独立性较强, 存在医学基础课和后续专业课教学相互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这些专业对《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发现, 作为医学基础课,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涉及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及病理学等几门课程, 内容体量大、理论性强, 然而课时方面却基本要求在一个学期内的几十个学时内完成该课程教学。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高效、高品质地完成大体量的教学内容, 达到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对该课程的知识要求, 是《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现有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方法研究大多是在生命科学专业和医学临床专业中开展, 而在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中,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仅有少数教学研究开展。作为专业基础课,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在这些专业中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如何体现工科专业特色?如何体现学科交叉特点?实际的教学工作急需有新方法的探索。因此, 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对医工结合专业的培养质量提高有帮助, 同时, 也是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所在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在工科院校背景中开设的, 依托工科背景, 在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方面, 师资条件和实验条件相对比较成熟, 然而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方面, 存在医学学科基础薄弱, 教学改革之前教学模式传统、单一的问题, 没有很好地突出生物医学工程的工科特色和学科交叉特点。更为突出的问题是, 这种沿袭传统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在工科院校中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负担重。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以服务专业建设为出发点, 提出开展具有工科专业特色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 分别从课程内容选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验和实践环节结合以及改革考核模式等方面开展。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 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科学设计课程体系, 突出医工结合专业特色

以生理系统为框架整理课程内容, 开展以生理系统为单元的专题教学, 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在该课程中, 细胞基本生理功能尤其是生物电的生理机制、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章节是重点和难点, 其中的心电、脑电、肌电与生物医学工程重要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这些章节的教学会重点讲解, 内容包括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相关的工程应用;而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等章节内容系统性较强, 相对容易理解,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方式设计采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 教师把章节的内容梗概在课堂上讲解, 具体内容布置学生课下自学, 并要求学生写出自学报告, 这样区别分配授课时间, 既突出了教学重点, 也解决了课程体量大而课时少的矛盾。

为更好地服务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交叉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整理、添加与工程应用和医学临床相关的内容, 比如, 在讲解循环系统时增加对血管支架、人工瓣膜、人工起搏器等生物医学工程材料、仪器工作原理的介绍, 同时结合生理功能的原理给出问题, 让学生分析, 比如, “更换人工起搏器时为什么不能直接关闭起搏器, 而是要逐步减慢人工起搏器的搏动频率?”;再如, 在泌尿系统的教学中, 在讲解肾单位结构的基础上, 提出“尿液是如何产生的?临床使用的人工透析机是如何工作的?”等问题, 启发学生关注这些医工结合点, 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 并在课堂讨论时给出自己的观点。这些教学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为以后《医疗仪器》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建立了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 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启发学生在未来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寻找医工结合的交叉点,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二) 结合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公开课等视频资源把优势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 是宝贵的学习资源,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了网络视频公开课、课程相关专题纪录片及文献数据库等资源, 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也弥补了《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内容体量大而课时有限的矛盾。我校图书馆有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公开课视频, 比如,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人体解剖学》网络公开课程, 斯坦福大学的《人体解剖学》课程, 香港中文大学《语言与大脑》视频公开课, 杜克大学的《人体生理学导论》等等, 这些课程由资深的专家教授进行全程教学, 内容清晰、详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课程进度介绍这些视频公开课给学生课下自学, 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会组织学生对自学情况做简要的讨论和总结。此外, 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纪录片也对课程教学做了很好的补充, 这些影片由专业团队拍摄, 案例丰富, 制作精美, 观赏性强, 学生被纪录片内容吸引的同时, 也激发了课程学习的兴趣。比如, 在讲解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睡眠功能时, 链接《人体奥秘》睡眠专题的记录片, 片中通过丰富的案例对睡眠过程进行讲解, 使学生对睡眠功能和研究现状有深入了解, 教师针对纪录片中涉及的重要生理学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为什么睡眠对人体是必须的?”、“快速眼动睡眠和记忆有什么联系?”等等, 通过这些环节,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更重要的是, 在这种教学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 重视实验环节教学

该课程配套有《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 在课程教学中注意理论教学和实验环节的配合和衔接, 开设的实验都涉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比如, 生物电部分是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 围绕生物电内容设置了神经肌肉电生理、大鼠心电图描记、大鼠运动感觉皮层脑电信号的获取、人体脑电图描记等四个实验, 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生物电, 并通过生理信号分析系统对获取的生物电信号进行分析, 实验中教师提出思考题, 比如“如何获得好的心电图描记?”, 这些实验操作和思考题将启发学生深入的认识生物电, 为以后学习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等专业课打下了基础。这些操作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同时也逐步建立和后续专业课的联系。

(四) 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完善考评体系, 由以往对知识点的考查为重心转为以能力考查为重心, 从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评价结合为主转变。考核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通过增大平时成绩比例来改变考核构成, 如平时作业 (主要是章节重点内容的训练等) 占15%、专题讨论表现占15%、自学模块表现 (以讨论和读书报告形式体现) 占15%, 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占5%。减少闭卷考试中固定答案的题目、增加主观题目的分值等办法, 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50%, 重点考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并且, 把这种考核模式在开课之初就对学生明确指出, 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 从而把考试也作为教学的手段之一。

四、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展望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 我们发现, 注重医工结合、突出工科专业特色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夯实专业基础有很大帮助, 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 我们会更加注重《人体解剖生理学》与工程应用和医学临床现象的结合, 突出医工结合特色,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开展具有工科专业特色的医学基础课教学模式探索。此外, 目前尚未见有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专用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 结合正在开展的这种面向工科专业的医学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 收集整理相关的课程资料和各类教学模块的内容, 尝试编写面向工科专业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 既是对我们开展的教学改革实践的归纳和总结, 更希望能对医工结合专业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丰富和补充。

参考文献

[1]岳利民, 崔慧先.人体解剖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2]董秀珍.生物医学工程学导论[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

[3]张旭, 刘志成, 陈安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的改革与实践[C].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八次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2007.

[4]陈超敏, 周凌宏, 龚剑, 冯晓刚, 陈光杰.新时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1) .

[5]王凤丽.五年制高职医药学校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 (22) .

[6]徐燕, 朱娟霞.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探讨[J].医学信息2008, 21 (11) .

[7]刘书朋.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体会[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9, 31 (4) .

13.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十三

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妇产科学、医学影像学、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心理学、医学检验、急救医学、医学美容、麻醉学、法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112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3:1。即理论讲课64学时,实验讲课48学时。四 教材:《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玉林,6版, 2004年。II 正文绪论一 教学目的 认识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三

教学内容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1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

(二)学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发生机理。(三)学习细胞损伤的超微结构形态改变。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熟悉萎缩、肥大、化生的形态特征。(二)掌握常见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征。(三)掌握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及其形态特征。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熟悉凋亡与坏死的区别。(四)熟悉各种变性、坏死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五)了解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六)了解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

教学内容

(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肥大的概念,增生的概念,萎缩的概念及类型,化生的概 念。

(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点

及发生机理,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

(三)坏死的概念、类型、各型的病变特点及结局,机化的概念。细胞调亡的概念及形态特

点。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了解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二)学习纤维性修复的概念和演变过程。

(三)学习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要求(一)掌握再生修复的概念,各种组织的再生潜能及再生的方式。(二)掌握纤维性修复的概念,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其功能。掌握创伤愈合的过程及类型,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三)熟悉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的再生过程。(四)了解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组织的再生潜能。

教学内容(一)修复与再生的概念,(二)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的再生过程。

(三)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及其功能。

(四)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影响再生的因素。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类型、概念、基本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机理。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及其后果,熟悉肝、肺淤血的病理形态特征及其后果。(二)掌握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的类型及其形态特点和好发部位。(三)掌握栓塞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和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的常见部位、栓子的来源及其后果。(四)掌握梗死概念、原因、条件和类型;梗死的形态学特征。(五)熟悉淤血、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梗死的区别及相互关系。(六)了解出血的病因及类型、病变和后果。(七)了解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三

教学内容(一)充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肝、肺淤血的病变。

(二)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及形态,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概念和栓子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及其后果。梗死的概念,原因、条件和 病变。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炎症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炎症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组织学类型及病变特点(二)学习炎症的原因、发生机理。炎症介质。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炎症的概念和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二)掌握各种炎症细胞的形态特点。(三)掌握炎症的类型、各类型炎症的好发部位及其形态特征。(四)掌握炎性肉芽肿的形态特点;与肉芽组织的区别。(五)熟悉各类型炎症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六)熟悉炎症的结局。(七)熟悉急性炎症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及其 3

发生机理。(八)了解炎症的原因,炎症介质的来源、种类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九)了解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三 教学内容(一)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二)急性炎症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及其发生 机理,炎症介质的概念、类型、来源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三)急性和慢性炎症的形态学分类,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的病变特 点及区别。急性炎症的结局。慢性炎症的一般病理变化,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病 变特点,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五)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第五章 肿瘤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肿瘤的概念、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组织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肿瘤的分级和分期、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与分类、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的概念、癌基因的概念、癌和肉瘤的区别。恶性肿瘤的浸润、扩散和转移机制。(二)学习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三)学习各系统常见肿瘤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二)掌握肿瘤的大体和组织学形态特点。肿瘤的异型性概念和病理变化。(三)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四)掌握良、恶性肿瘤区别。(五)掌握癌与肉瘤的病变特点及两者的区别。(六)掌握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七)掌握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及病变。(八)熟悉常见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九)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十)了解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环境和生物致瘤因素等的致瘤作用;癌基因的概念。

三 教学内容(一)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组织结构,肿瘤的 异型性,肿瘤的生长及扩散(生长方式、转移途径)。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二)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癌与肉瘤的 区别。常见肿瘤的举例: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纤维瘤、纤维肉瘤的好发部 位、形态特点及生长特性。(三)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和病变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四)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环境致瘤因素等;癌基因的概念。4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风湿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概念、类型;心肌梗死好发部位、病理变化、并发症及后果。(三)学习风湿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心肌梗 死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复合性病变;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熟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二)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及病变;心绞痛的概念、心肌梗死大体形态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冠状动脉性猝死。(三)掌握缓进型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急进型高血压病的发生及病变特点。了解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四)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变,掌握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特点及后果,熟悉其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的区别;了解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了解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部位风湿病的病理变化。(五)掌握慢性心瓣膜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过程、病理变化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六)熟悉心肌炎的类型及主要病理变化。(七)了解心肌病的概念及类型。(八)了解心包炎、心脏肿瘤和周围血管病的病变特点。三 教学内容(一)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变及复合病变,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 体的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及病变,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病变及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冠状动脉性猝死。

(二)原发性高血压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缓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与后果,病因和发病机理;急 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特点。

(三)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发展过程,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及关节炎的 病理变化。慢性心瓣膜病的发生、病理变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四)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心肌炎的类型及 病理变化。心肌病的概念及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 5

(一)学习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支原体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 病理联系。(三)学习呼吸系统肿瘤的病因、病理变化及其扩散规律。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二者的异同。熟悉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了解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二)熟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熟悉硅肺的病变特点,了解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了解支气管扩张的病理变化。(三)掌握肺癌和鼻咽癌的大体和组织学类型、形态特征及其转移规律。了解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三 教学内容(一)肺炎的类型、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合并症及临床病理联系。病毒 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三)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特点及后果。

(四)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常见类型、形态特征及转移途径。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慢性胃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并发症。(三)学习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类型、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四)学习肝硬化的类型、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五)学习消化系统肿瘤的好发部位,病变特点及其转移规律。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消化性溃疡病的形态特征及常见并发症。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熟悉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了解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类型和病理变化。(二)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及其各型的病理变化。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三)掌握肝硬化的概念、发生发展过程、常见类型及形态特征,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坏死后性肝硬化的病变及其临床病理联系。(四)掌握原发性肝癌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及其转移规律。(五)熟悉消化管肿瘤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及其转移规律。

(六)掌握胃溃疡和溃疡型胃癌的区别。6

教学内容(一)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合并症。(二)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各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 联系。

(三)肝硬变的概念及分类,门脉性、坏死后性和胆汁性肝硬变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 及临床病理联系。

(四)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蔓延和转移、临床病理联系。

(五)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扩散及转移、临

一 教学目的 学习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分类、病理学特点。二 教学要求 掌握淋巴样肿瘤的概念、分类及其病变特点。三 教学内容。淋巴样肿瘤的概床病理 联系。第九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念,分类原则、主要类型,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分类;学习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二)学习各种肾炎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三)学习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四)学习泌尿系统肿瘤的病理学特点。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肾小球肾炎的概念、分类、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掌握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形态学改变、临床病理联系、转归。了解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病因、发病机制。(二)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发展经过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感染途径。(三)熟悉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的特点。

三 教学内容 7

(一)肾小球肾炎概念、病因及发病机理;分类、基本病理变化;各型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 联系和结局。(二)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感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三)肾癌和膀胱癌的病理变化、扩散途径和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一 教学目的 学习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常见疾病 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子宫颈癌和乳腺癌的大体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二)掌握滋养层细胞疾病的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三)熟悉慢性宫颈炎及临床病理联系。(四)了解卵巢肿瘤的常见类型和大体形态。了解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变特点 三 教学内容(一)慢性宫颈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子宫颈癌、乳腺癌、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因、病变和蔓延、转移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卵巢肿瘤类型,卵巢畸胎瘤、浆液性和粘液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及囊腺癌的病变特 点。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弥漫型肺毒性性甲状腺肿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二)学习甲状腺炎及甲状腺常见肿瘤的分类及病理学特点。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单纯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的病理变化以及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区别。(二)了解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腺癌的常见类型及病理学特点。

三 教学内容(一)非毒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二)甲状腺炎的分类及其病理变化。(三)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腺癌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第十五章 传染病 8

教学目的(一)学习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和转化规律。(二)学习肺结核病的类型、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三)学习常见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四)学习伤寒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五)学习细菌性痢疾、乙脑及流脑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六)学习常见性传播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病变特点及其预防。

教学要求(一)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掌握原发性肺结核病和继发性肺结核病各型的病变特点及区别。熟悉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了解其病因及发病机理。(二)掌握伤寒、细菌性痢疾、乙脑及流脑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其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三)熟悉淋病、梅毒、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基本病变及其预防。

教学内容

(一)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

(二)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常见类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肺外器官(肠、脑膜、泌尿生殖系统、骨与关节、淋巴结)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三)伤寒病的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结 局。(四)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理,急性、中毒性和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 及临床病理联系。(五)梅毒、淋病、艾滋病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阿米巴病的病因、感染途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六)乙脑及流脑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 实施机构:由第一临床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执行。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稿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三 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重点内容以讲授为主,熟悉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2.实验教学:实验分组(40人/实验室),学生每个人独立操作。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四 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85%,实验平时成绩15%。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9

上一篇:北京市办理退休流程下一篇:应聘呼吸科的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