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雕塑赏析

2024-08-22

中国古代雕塑赏析(精选8篇)

1.中国古代雕塑赏析 篇一

1、我国古代爱情诗词鉴赏

我国古代的诗词中包含着丰富的爱情主题,这些作品不仅涵盖了古代情感交往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传承。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析几首脍炙人口的古代爱情诗词,一同感受古人对爱情的理解和态度。

其一,《离骚》:“有女长舌兮,美而不淑;兰芷悦人兮,天姿如玉。”这首诗词旨在借用历史典故,表达作者对逍遥自在的不满和对女性的赞美之情。其中“兰芷悦人兮,天姿如玉”一句释放了古代男子欣赏美女的感觉,并不合时宜地将其比做大自然中的美景,以此抒发对美的追求。

其二,《清平乐·雁来音信满人间》:“愁时明月几人惜,惨别离,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唐代温庭筠创作的词。作者在借助明月和离别的元素营造出哀婉的氛围,并展示了当时男女之间情感的相互理解和固守的作用。明月无言,而爱情的表达有时也无需言语,静静地等待爱情的回应就好。

其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见说乘船赴荆州,何处望神州?山川出没随人意,时起时落乾坤秤。”这是白居易的一首咏史诗,其中描绘了一个梦中男子在船上流连忘返的情景,更有心灵跨越两地寻求爱情的意愿,在渲染情感的同时传颂了一股勇敢探索未知的向往。

这些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和古人的爱情态度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去品味。在当今这个信息的社会中,我们也让自己的爱情变得愈加简单和纯粹。爱情,不仅仅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一种情感,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和珍惜。

2、描写爱情我国古诗词解析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文学艺术中经常被描写的主题之一。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关于爱情的经典 篇章,这些诗词平淡而真实地反映了古人对爱情的感受和理解。

我们来看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离别的场景,草原上的草一年一季地枯萎和生长,像人间爱情一样要经历消亡和重生的循环。春风吹去了火灾留下的痕迹,就像时间可以淡化人们的思念和伤痛。作者描写草原的远景和细节,与离别者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共同组成了作品的情感基调。离别的人虽然心怀别情,却只能默默地送别,这种无可奈何的感觉也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我们再来看看唐代女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形象地表现了恋爱者沉醉于爱情的感觉。词语间的重复、倒叙和平行结构都突出了情感的表达。作者通过写出自己沉醉于美好时光中,忘却了时间和路程,最终被美景瑰丽的环境所吸引,并在争渡时惊起了水鸟,传达出一种纯真、清新、欣喜的情怀。这首词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李清照艺术成就的代表之一。

我们来看看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通篇没有描写爱情的内容,但却独具一番情感。诗人在怀疑自身视野的极限,并在扩展视野的过程中,获得了不断上升的动力。这种对人世变化的高度敏感,表现出诗人对于人性的深刻领悟。诗人的巨大抱负和对未来的追求让人感到振奋,给人以精神的鼓舞。

通过对几首古代诗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描绘爱情不一定非要大张旗鼓,闪闪发光,诗人运用词句,以平凡、质朴、真实而又富有情趣的表现手法,才能真正地表达爱情的柔软、纯洁、兴奋和遥远的情感。这些诗人们用他们的词句行进着人性的世间之路,他们对爱情、自由、理想的态度,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具有相当程度的启示作用。

3、古代最浪漫的十大情诗

在我国境内,有许多传统的诗歌充满了浪漫情感,其中不乏一些被称为“古代最浪漫的十大情诗”的佳作。这些诗歌情感细腻,充满温情,能够感染人心,让人产生共鸣。

1.《离骚》

《离骚》是屈原所作的一篇长诗,是我国古代爱情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诗歌以屈原与妻子相思之苦为主题,描绘了深深的爱情和痛苦的分离之感。诗句优美,旋律悠扬,富有感染力。

2.《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女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咏怀长达12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描绘了唐明皇与才女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这首诗充满温情,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尽追求和执着。

3.《白头吟》

《白头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咏史诗歌,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爱情的追求。诗歌感人至深,表达了一对夫妻之间浓浓的爱情,包容和相伴的心情。

4.《相思》

《相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优秀的词,表达了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词歌简洁清新,充满了浪漫的情感。

5.《浪淘沙令》

《浪淘沙令》是唐代诗人李清照所作的一首词,是我国古代爱情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佳作。词歌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热切追求和不舍之情,是一首充满感色彩的经典之作。

6.《如梦令》

《如梦令》是唐代诗人李清照所作的一首词,以描写婚姻中情人的离别为主题,表现了丰富的琴瑟情感。词歌简洁而含蓄,充满了深情款款的温馨。

7.《琵琶行》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描述了道士、文士及敦煌美女的爱情悲剧。诗歌曲折有致,富有意味,更含有对众生命运沉浮悲欢的暖思考。

8.《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咏别诗,写道在离别的时刻对回忆的反思和回想。诗歌动情而深切,凄美而惆怅,哀怨而深沉,令人感觉到深深的关怀和动情。

9.《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是我国古代音乐家和诗人胡思旬所创作的唐诗。这首诗歌紧密追求“九字短句”的艺术特点,表达了作者片刻浓郁的秋意和情感愁绪,深深震撼了人心。

10.《清平乐·别来春半》

《清平乐·别来春半》是明代著名诗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优秀的词,词歌优美,深情,清新,耐人寻味。这首词歌表达了对离别与思念之情的深深思考,充满着对爱情的热切渴望。

这些古代的情感诗歌不仅传递了深情关爱,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爱情的崇高和追求。他们为我们展现了一种上乘的文化,并且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丰富文化传统。这些作品和诗歌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提醒我们保持诚挚的情感,珍视真挚的感情,传承优美的文化传统,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最浪漫的情感诗歌的极致魅力。

4、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词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词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些诗词以简洁、含蓄、深情为特点,将爱情的美好、忧伤、迷离、深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这些古典诗词中隐藏的爱情故事。

1.《离骚》:“臣兮朝于陵兮,夕兮见于蓍草。”

这一句出自屈原的《离骚》中,描写的是他对妻子的深情。屈原与妻子相爱多年,但他却因为原因被贬到了边疆,与妻子分别多年。这句诗表达了屈原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坚持。

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如梦令》。这首词通过描述雨夜中党怡的梦境,表达了她对失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词中淡淡的伤感,娓娓道来的思念之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首词出自唐代诗人杨花的《忆江南》,描绘了忆江南旧事中的美景和深情。杨花深情挥洒,展现出对爱情的燃烧,表达出对江南那美好的记忆。

4.《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句出自《锦瑟》,作者秦观在此表达了自己对已逝逝去的爱情的思念之情。词中充满了忧伤和迷惘,却也真实而深刻的表达出了人生中不可回避的情感的变化。

5.《长恨歌》:“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性长诗,描写了王昭君的悲剧故事。其中一句“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让人忍不住沉浸在王昭君和汉武帝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中。

通过这些古典诗词,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我国古代人对爱情的表达方式,更能感受到他们纯真、深沉的情感世界。这些古典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不仅仅是一个人对爱情的渴慕,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情感追求,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传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感情价值。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些古老但不过时的情感,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传承和延续。

2.中国古代雕塑赏析 篇二

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定性, 学生实际, 以及诗歌自身的特点, 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古代诗歌赏析教学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一、从内容与形象的角度赏析

古人云:“诗缘情”、“诗言志”, 是说诗歌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思想的, 它深刻地揭示了诗歌在内容上的特征。诗歌要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思想, 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 都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来实现的。由此可见, 形象是表现作者情感思想的一个工具, 是作者情感思想的外化;反过来, 这种外化的工具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 因此我们可以从比较容易理解的形象入手去赏析诗歌。诗人在诗歌中描绘的形象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或几个孤立物象的集合。这种文学上的形象, 不仅包括人、事、物、景等具体可感的形象, 而且包括情感、氛围、情境等较为抽象但可以感知的形象。理解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很多古诗中的形象描绘有时并不是有具体形态的, 如陆游的《示儿》, 诗中并没有描绘什么具体有形的东西, 主要是表达了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感, 是一种情感意绪, 却让人感受到了一个悲壮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因此, 在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时应该从广义上去理解它。明白了以上这些, 我们就可以知道, 在赏析诗歌时, 只要准确地把握住了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另外, 中国古代诗歌在内容的表现上还有一个虽然称不上规律但也并不少见的现象:结尾处往往有那么一两句是直接抒情或言志的, 它对前面的形象描绘 (即写景、状物、叙事等) 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点明该诗所要传达的情感思想, 这对我们赏析诗歌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在实践中, 根据古代汉语的表意特点和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 采用先局部入手后整体把握的方法来分析诗歌内容, 进而理解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及其意义, 是赏析诗歌的基础。所谓先从局部入手, 是说当面对一首古诗时, 不要急于从整体上去感知它写了些什么内容, 表现了什么情感思想, 而要先把每一句拆分成若干表意单位的词或词组, 在弄清了每一表意单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把握该句所传达出的信息。所谓后整体把握, 是说在理解了每一句诗的意思的基础上, 对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思想进行分析归纳概括, 从而在整体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 这种表意单位和诗歌的平仄规律是两码事, 表意单位强调的是诗歌的内容, 平仄规律强调的是诗歌的韵律;第二, 表意单位的大小划分并不固定, 以易于理解为原则, 可以是一个字构成一个表意单位, 也可以是多个字构成一个表意单位。

下面以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为例具体介绍这种方法。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用“/”将每一句分解成若干个表意单位后结果如下:“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第一句中:“烟”———烟雾;“笼”———笼罩;“寒水”———寒冷的水面;“月”———月光;“笼”———笼罩, 这里引申为“照着”;“沙”———沙滩。这句的意思是: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 月光照着水边的沙滩。这一句是写景, 描绘了一幅月下江边迷蒙寒凉的景象。第二句中:“夜”———夜晚、夜里;“泊”———船停泊;“秦淮”———秦淮河;“近”———靠近、临近;“酒家”———酒店。这句的意思是:夜里船停在秦淮河边, 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这一句是叙事, 交代了泊船的时间、地点, 也暗示了上句景象的时间和地点, 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正是因为离酒家近, 才有可能听到歌女唱歌。第三句中:“商女”———歌女;“不知”———不知道;“亡国恨”———亡国之恨, 国家灭亡的怨恨。这句诗的意思是:歌女不知道亡国之恨。这是作者在发表自己的议论了, 但这句诗的意思看起来有些唐突, 怎么好端端的就突然指责歌女没有爱国之情呢?当时唐王朝虽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但也还并未亡国, 又何来“亡国恨”的说法呢?这里就存在疑问了。第四句中:“隔江”———隔着秦淮河;“犹唱”———还在唱;“《后庭花》”———南朝陈后主 (陈叔宝) 所作的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 因其后不久陈为隋灭, 这首歌也就成了亡国之音的代称。这句的意思是:歌女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读到这里, 第三句的疑问就烟消云散了:作者是因为隔江听到酒楼里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这首亡国之音才说歌女“不知亡国恨”的。显然, 这里的“亡国”就是指南朝陈的灭亡, 因此, 第三句更确切地讲应是“歌女不知道南朝陈亡国的怨恨”之意。三四两句综合起来看是作者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字面上看是在指责歌女不知亡国之恨, 还在这里唱亡国之音, 但实际上应当是另有所指。“商女”只是卖唱的歌女, 她们不是想唱什么就能唱什么的, 而是要完全听凭在座的官僚豪绅的“点唱”的。因此, 在作者看来,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不是歌女, 而是那些只顾自己享乐, 不顾国家安危的“点唱人”, 他们才是应该真正受到指责的对象, 这里采用了曲笔的写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思想。

在理清了每一句意思的基础上, 再从整体上来看这首诗。诗人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在月色朦胧、寒雾迷蒙的秦淮河边的酒楼上, 一群官僚豪绅们正在听《玉树后庭花》这样的亡国之音。这是作者在诗中为我们描绘的形象, 他要通过这个形象传达一个什么意思呢?从后面两句的议论中可以看出, 作者在这里批判了那些醉生梦死, 不以国事为念的官僚豪绅, 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

古代诗歌中也有一些诗是只有描绘的形象, 而没有直接抒发情感思想的语句,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 只是作者的情感思想表现得比较间接, 需要我们从形象中去分析概括出来, 这一点也是应该领会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运用前面所讲的分析方法, 可以知道作者用写实和想象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壮丽雄奇的庐山瀑布图。它要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呢?诗中并没有直说, 但通过这幅画面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蕴含于其中的作者的情感思想:从小处讲, 表现了作者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从大处讲, 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由衷赞叹。

运用上面所讲的方法来赏析诗歌时有一点要特别注意, 有的古诗中用了旧章典故, 在遇到这类诗时一定要小心。即使在划分表意单位时划对了, 也不要望文生义, 要去查相关资料以正视听, 否则在诗歌的理解上就容易出现偏差。如上面《泊秦淮》中出现的《后庭花》, 如果对陈后主作《玉树后庭花》而后亡国这一历史故事不了解的话, 就不会把它认为是亡国之音, 这样就不能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因此, 我们在赏析诗歌时, 不仅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而且要多读书, 读好书, 勤查资料,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赏析水平和审美能力。

从内容与形象的角度来赏析诗歌, 是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运用这一方法, 我们可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在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再从其他角度来进一步赏析诗歌就比较容易了。

二、从关键词的角度赏析

和其他文学形式相比, 诗歌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 语言锤炼的一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炼字, 好的诗歌常常是因一字而尽传精神, 因此,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并品味诗中的关键字。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情感艺术中去, 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1], 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 颈联“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 是描写大漠风光不可多得的经典, 这与其中“孤”、“直”、“圆”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是分不开的。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紧接着一个“直”字, 却又表现了一种劲拔、坚毅之美。落日, 本来给人以伤感的印象, 这里用一个“圆”字, 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和“直”, 不仅描绘了沙漠浩瀚无边的景象, 而且深切表现了作者的孤寂情绪, 可谓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

三、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修辞是增强语言表现力和提高语言品味的有效手段。在古诗赏析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注意修辞, 从修辞的角度去揣摩诗歌丰富的意蕴, 感悟诗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从而提高自己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水平。例如,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采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以“春风”喻“北风”, 以“梨花”喻“雪花”生动形象;“千树万树”言数量多。这里的比喻和夸张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北方的雪来得急, 下得大, 千万棵树上已经积满了, 像盛开的簇簇梨花, 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 对这两句可以这样赏析:一夜北风呼啸, 清晨开门见大地银装素裹, 玉树琼枝,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到来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洁白梨花, 这是一幅多么壮丽奇特的边塞雪景图啊。

对诗歌进行赏析的角度当然不只上面介绍的三种, 比如还可以从意境、艺术构思、写法等其他许多角度来进行赏析。文中介绍的三种方法通俗易懂, 与初中诗歌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 是在教学中可以频繁使用的赏析教学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方法就弃而不用, 在条件许可时另外的方法还是要向学生介绍并在赏析中进行学习的, 只是它们或许不占据主要地位, 只起补充和配角的作用。总之, 不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诗歌的赏析教学, 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方法, 有利于学生赏析诗歌, 有利于学生提高水平, 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 只有这样, 《语文课程标准》描绘的诗歌教学愿景才能实现, 初中诗歌教学才会更上一层楼。

摘要: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学习它, 既是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需要, 又是自身的需要。教师应在兼顾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定性, 学生实际, 以及诗歌自身特点的前提下, 从内容与形象的角度, 从关键词的角度,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进行诗歌的赏析教学, 进而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赏析诗歌。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古代诗歌赏析教学,三个角度

参考文献

3.从课文中赏析中国古代女子形象 篇三

从诗三百中的《氓》到《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到三言二拍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再到《红楼梦》中所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这些诗文中所塑造的女子形象都聪明、美丽、勤劳、善良、忠于爱情、反抗礼教……,为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人格的独立而努力抗争,她们不幸的人生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欷歔叹息,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在这些女性身上闪耀。

《氓》中的弃妇“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可谓是贤妻的典范。《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勤劳、善良、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为妻,夫妻情深意笃。在焦家,刘兰芝一面“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一面“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称得上焦门有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生的花容月貌,与李甲 “一双俩好”,“久有从良之志”,希望“归见父母,或怜妾有心,收佐中馈,得终委托,生死无憾”,可惜抛却了她的一片真心。《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一个纯真美丽、才情服人的女子,她孤高自许、毫无矫饰、不慕名利、崇尚自然天真、追求自由、向往美好的爱情。有人赞言:“其爱情之诚挚,心底之之诚挚,心底之光明,品行之诚悫,胸怀之浩洁,真正不愧情界中人,抢恨而死,所以可伤(季新.《红楼梦新注》)。这些奇女子, 她们个个纯情至性,让人爱怜,使人尊敬。按理说,她们都应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可为什么都遭遇不幸呢?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妇女被打入社会的最底层,把“三纲五常”作为封建社会的秩序法则,“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以及“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四德”,是封建统治者为奴役妇女制定的道德规范,这些看不見的绳索成了摧残扼杀她们的罪魁祸首 。《氓》中的弃妇,虽生活在上古时代,家长制对青年男女婚姻的破坏性还未形成,然而,在恋爱和婚姻中男女的不平等已初见端倪。男子情感的不专一,是当时社会的默许,男权社会已经显现;刘兰芝的不幸,则是封建家长制的作祟,婆婆的好恶葬送了焦刘的幸福;杜十娘的不幸在于,没看对人是其不幸之一,但她低贱的 社会地位,决定了她与官宦子弟间的爱情终是浮云,门第观念是杀死她的最终筹码;林黛玉的不幸,证明了封建社会两情相悦的神话,不可能实现,也证明了女子的才华在当时社会得无用,封建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即使嫡亲外甥女,也被拒之于封建社会最高法则之外。所以梁祝化蝶的故事,只能是当时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

《氓》中的弃妇也曾后悔“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刘兰芝面对蛮横无理的婆婆,也曾忍辱负重二三年,杜十娘也曾等到最后一刻,觑见李甲面露喜色,才彻底绝望。林黛玉虽自怨自艾,但也希望那个疼她的贾母能成全她和宝玉,而不是利用“偷梁换柱”之计把她赶尽杀绝。倔强和不屈最终成为她们生命的主体,使她们的形象闪耀出夺目的光辉。《氓》中的弃妇终于愤而揭露丈夫的虚伪:当初“信誓旦旦”,现在竟然变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示与氓一刀两断的决绝态度,毫无乞求与留恋之态。刘兰芝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这告别婆婆时的话语,柔中带刚,不卑不亢,从容镇定。“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更是义无反顾地以死向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专制提出了强烈的控 诉,表现出“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至死不渝的爱情观,杜十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她确知李甲把她卖与孙富之后,大骂李甲负心薄幸,“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怒沉百宝,身葬鱼腹。林黛玉明知爱情可能毁灭却执着坚守,虽多愁善感却坚强 不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就是她对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的控诉。“质本洁来还洁去”,表现出她不愿受辱被污、不甘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以死捍卫了自己人格的尊严和爱情的纯洁,以死表示对压迫她的恶势力的反抗。

关汉卿在《窦娥冤》中,窦娥因蒙冤赴刑而发出对天地的怨恨,她指天斥地:“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享福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夭!”窦娥在绝望中愤然抗议,对天地鬼神的指斥,实际上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抗议,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窦娥临刑时的三桩誓愿,更是表现了她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关汉卿借窦娥之口喊出了对黑暗社会的 控诉,也表现了对封建社会女子的深切同情。 这些柔弱的女子,她们本可以苟且偷生,可她们没有,但她们却奋起反抗,在那个想做稳奴隶而不得的年代,女子 的命运又岂是把握在自己手中?

可我还是想借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句话——“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千练坚 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为中国女性作了最好的诠释 。

4.中国古代雕塑赏析 篇四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中(zhōnɡ)音

肯綮(qìnɡ)

大车瓜(gū)..·B.更(ɡēnɡ)刀 发硎(xínɡ)怵(cù)然 ...C.讠桀(huî)然 踌躇(chú)庖(páo)丁 ..·D.折(zhē)也 有间(jiàn)大郤(xì)...【答案】 C(A中:zhîng;B怵:chù;D折:zhé)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B.善哉!技盖至此乎!C.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D.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答案】 D(A向—响;B盖—盍;C善—缮)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庖丁释刀对曰 “释”是放下的意思,与成语“爱不释手”的“释”意思相同。.B.良庖岁更刀 “良”是好的意思,与“感我此言良久立”的“良”意思相同。.C.动刀甚微 “微”是轻微的意思,与成语“微言大义”的“微”意思相同。.D.得养生焉 “得”是得到的意思,与“此言得之”的“得”意思相同。.【答案】 A(B“感我此言良久立”的“良”是很的意思;C“微言大义”的“微”是精深的意思;D“此言得之”的“得”是恰当的意思。)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虽然,每至于族

..C.为之踌躇满志 ....【答案】 C 5.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B.道芷阳间行 .C.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D.时时而间进 .

用心 爱心 专心

B.视为止,行为迟 ..D.吾见其难为 ..

E.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答案】 DE(间或,断断续续地)6.下列加点的词,与“因其固然”的“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然,每至于族 .B.若听茶声然 .C.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D.吴广以为然 .【答案】 B(B与题干都当“„„的样子”讲)7.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文惠君解牛庖丁为.A.止,行为迟视为.立提刀而.B.藏之善刀而.

硎而刀刃若新发于.C.游刃必有余地矣恢恢乎其于.无厚入有间以.D.杏仁澄之每汲用,皆以.

【答案】 D(两个“以”都当“拿”讲)8.下面对文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所触着的地方,肩所倚着的地方,脚所踏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 这四个短句排比,相同句式的紧密排列组合,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与节奏感。写解牛动作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描写,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情状,刻画了人物形象,渲染了动作的娴熟,突出了技艺的高超。

B.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文惠君说:“啊!好极了!你的技术怎么能达到这种程度呢?”

这一句承上启下,借文惠君的赞叹和好奇提问,引起庖丁解牛的见解。也从正面表现了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和令人赞叹。

C.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三年以后,未曾看到整头的牛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了。

由对整头牛的感受发展到对零碎牛的感受,实际上反映了庖丁技术的精进。D.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现在,我只凭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了,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庖丁解牛已达到很高妙的地步,他不是凭五官的感觉来感触牛,而是凭自己的感受来感触牛。

【答案】 B(“正面”应为“侧面”)

二、语段精读

阅读文章第三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所见无非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良庖岁更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技经肯綮之未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没有不是 B.接触 C.每年 D.筋骨结合的地方 10.下列句子中的“为”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3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吾见其难为 ③怵然为戒 ④视为止 ⑤行为迟 ⑥为之四顾

⑦为之踌躇满志 ⑧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答案】 B(①介词,替,②动词,做,③④⑤⑥⑦,因为,⑧动词,成为)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

B.“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这是庖丁追求道境的第一个阶段,所看见的都是一头头的活牛,要屠宰时不知如何下手。

C.“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这是庖丁追求道境的第二个阶段,所看见的不是一个个完整的牛,而是熟悉了牛的筋骨结构,把它看作可以拆卸的东西。这第二阶段,他仍停留在技术的层面。

D.“方今之时„„而神欲行”,这是庖丁追求道境的第三个阶段,解牛时不用感觉器官,而只靠精神活动来行事。

【答案】 B(所见的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就是还不熟悉牛的筋骨结构)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庖丁达到道境的外在表现是刀使用了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B.庖丁道境的内在本质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C.庖丁达到道境的方法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D.庖丁虽然达到了道境,但是每次解牛他仍没有把握,所以,“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生怕损坏了刀刃。

【答案】 D(那是讲他达到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齐湣王既灭宋而骄,欲为天子。

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益为富实,乃与乐毅谋伐齐。乐毅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别使使

用心 爱心 专心 4 者连楚、魏,且令赵啖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湣王出走。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乐毅闻昼邑人王蠋贤,令军中环昼邑三十里无入。使人请蠋,燕人曰:“不来,吾且屠昼邑!”蠋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国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吾与其不义而生,不若死!”自奋绝脰而死。燕师.乘胜长驱,齐城皆望风奔溃。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齐民喜悦。六月之间,下齐七十余城。

荀子论之曰: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资治通鉴·周记四》)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

循:顺从 .B.诸侯害齐王之骄暴 害:害怕 .C.分魏师以略宋地 略:侵略 .D.齐王伐功矜能 矜:夸耀 .【答案】 D(A项“循”:安抚。B项“害”:苦于。C项“略”:强取,攻占。)14.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乐毅“能而好贤”的一项是()①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 ②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③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 ④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 ⑤六月之间,下齐七十余城 ⑥令军中环昼邑三十里无入 A.①②⑤

B.②③⑥

用心 爱心 专心 5 C.①④⑥

D.③④⑤

【答案】 C(②⑤句都只叙述事实,没有说明乐毅是不是贤能;③句说的是秦军将领的事。)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乐毅起先反对燕国对齐国发动战争,原因是齐国强大而燕国弱小,更何况强大的秦国不愿意支援燕国打赢这场战争。

B.剧辛认为乐毅不应该在没有他国军队支援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应该以占领齐国边境城池为主要目的,这样会充实燕国的领土。

C.乐毅听说王蠋贤能,就下令军队不要骚扰王蠋,并派人前去相邀谋事,但王蠋最终还是因为乐毅部下的恶意相逼而自杀身亡。

D.荀况认为,天下如由无道之君把持,就生不如死,即便只想做一个普通百姓,也还是不能实现这一可怜愿望。

【答案】 B(A项说乐毅反对攻齐错,乐毅反对的是燕国单独对齐作战。C项对王蠋自杀原因的表述不全面,“乐毅部下的恶意相逼”只是王蠋自杀的次要原因,“亡国之痛”才是主要原因。D项歪曲了原文,原文是说无道之君等到形势极度恶化了,他即使想当一个普通百姓也做不到。)1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于是使乐毅约赵,别使使者连楚、魏,且令赵啖秦以伐之利。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6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于是燕王派乐毅同赵国约定,另派使者联系楚国、魏国,再让赵国用讨伐齐国的好处引诱秦国。②就让他留在齐国进攻还没有攻下的城市。③所以治理国家的人如果有道义就会称王,有了诚信就会称霸,而玩弄权术就会灭亡。

四、高考热点

17.《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分别刻画了林冲和杜十娘两个人物形象。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形象作简要概括。要求对形象的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每句不超过25字。

(1)林冲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2)杜十娘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答案】(1)由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到被迫反抗的英雄。(2)沦落风尘,但向往美好爱情、善良而刚烈的妇女。18.根据下面材料内容,概括我国普通话使用的两个特点。

国家语委近日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民众中没上过小学的有0.36%的人会使用普通话,上过小学的有4.69%的人会使用,上过初中的有56%的人会使用,上过高中的有75.76%的人会使用,上过大专的有86.77%的人会使用。普通话在城市里已成校园语言,城市教师达到普通话二级标准的占90%,在农村地区普通话也已基本用作教学语言,农村教师达到普通话二级标准的占6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民众使用普通话人数的多少受教育程度高低的影响;②城、乡教师普通话水平高、低有别。(意思对即可)19.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段文字,要表达出对所描述对象的思考。

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偶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7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候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五、读写创新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常听到这些说法:“偶像崇拜”、“树立偶像”、“推倒偶像”、“拒绝偶像”、“形同偶像”、“泛偶像时代”、“无偶像时代”、“我心目中的偶像”,等等。关于偶像,你听到或见到过什么,经历过什么,有些什么看法,对于不同的偶像你的感情态度如何,你心目中的偶像是什么?请以“偶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向】

偶像,原本指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者敬奉的人像,多用于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偶像”一词已不仅仅限于贬义了。许多人公开声明自己的偶像是谁,这时候的偶像只有“崇拜对像”的含义,而没有“盲目”这一附加的情感义了。弄清了偶像一词在内涵上的变化,就找准了思维的支点。现在在某些人特别是年轻人中,偶像崇拜之风较盛,无论是自主的选择,还是情感的偏执,抑或是盲目的跟风,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未必都正确合理)。一方面,我们不能轻率地判定偶像崇拜的是非优劣,更不能粗暴地干涉他人的偶像崇拜自由,另一方面也不能不明辨崇拜的雅俗,不区分偶像的层次。辩证的认识是写好本话题的前提,但具体行文时可以有所侧重,不必面面俱到。

【佳作赏读】

偶像破坏论

“一声不作,二目无光,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官不全,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久)坐不动,实(十)是无用。”这则形容偶像的“十字令”,何等有趣!

偶像何以应该破坏,这几句话可算说得淋漓尽致了。但是世上受人尊重,其实是个无用的废物,又何只偶像一端?凡是无用而受人尊重的,都是废物,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

用心 爱心 专心 8 世界上真实而有用的东西,自然应该尊重,应该崇拜;倘若本来是件无用的东西,只因人人尊重他,崇拜他,才算得有用,这般骗人的偶像倘不破坏,岂不教人永远上当么?

泥塑木雕的偶像,本来是件无用的东西,只因有人尊重他,崇拜他,对他烧香磕头,盼他灵验,于是愚昧无知的人,迷信这人造的偶像真有赏善罚恶之权,有时便不敢作恶。似乎这偶像还很有用。但是偶像这种用处,不过是迷信的人自己骗自己,非是偶像自身真的有什么能力。这种偶像倘不破坏,人间永远只有自己骗自己的迷信,没有真实合理的信仰,岂不可怜!

天地间鬼神的存在,倘不能确实证明,一切宗教,都是一种骗人的偶像:阿弥陀佛是骗人的;耶和华上帝也是骗人的;玉皇大帝也是骗人的。一切宗教家所尊重的崇拜的神佛山鬼,都是无用的骗人的偶像,都应该破坏!

古代草昧初开的民族,迷信君主是天的儿子,是神的替身,尊重他,崇拜他,以为他的本领与众不同,他才能统一国土。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群众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清朝皇帝溥仪和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但是这等偶像未经破坏以前,却很有些作怪:请看中外史书,这等偶像害人的事还算少么!事到如今,这等不但骗人而且害人的偶像,已被我们看穿,还不应该破坏么?

也有人(如希特勒)把国家和民族化妆成偶像,以作为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拉大旗,作虎皮”。两次世界大战,杀人如麻,就是这种偶像在那里作怪。我想各国的人民如果渐渐都明白世界大同的真理与真正和平的幸福,这种偶像自然就毫无用处了。但世界上多数的人,若不明白它是一种偶像,不明白这种特殊偶像的害处,那大同和平的光明,恐怕不会照到我们眼里来!

世界上男子所受的一切勋位荣典,和我们中国女子的节孝牌坊,也算是一种偶像:因为功业无论大小,都有一个相当的纪念在人心目中。节孝必出自自身主观的自动的行为,方有价值,若出于客观的被动的虚荣心,便和崇拜偶像一样。虚荣心和伪道德的坏处,较之不道德尤甚;这种虚伪的偶像倘不破坏,却是真功业真道德的大障碍!

破坏!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我们的信仰,当以真实与合理为标准;宗教上、政治上、道德上自古相传的虚荣,欺人不合理的信仰,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此等虚伪的偶像倘不破坏,宇宙间实在的真理和我们心坎儿里彻底的信仰永远不能合一!

【名师点评】

本文议论风趣生动而又层次分明。以十字令形象地引入正题,由偶像之本义论及宗

用心 爱心 专心 9 教迷信这一偶像的直接引申义;然后论述君主之为偶像、国家民族被人化妆为偶像;再由实入虚,议及虚荣和伪道德之偶像,向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偶像发起猛烈的进攻;接着,在列举分析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破坏偶像”的口号,提倡“真实与合理”的信仰。通览全文,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很有现实针对性和历史纵深感。

5.中国古代雕塑赏析 篇五

记》——苏轼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偃竹 衍生 梦魇 笑靥 ....B.筼筜

陨落

竹筠

纷纭 ....C.缣素

渐染

蒹葭

笺注 ....D.蜩腹

啁啾

调和

倜傥 ....解析 A.靥yè,余读yǎn;B.陨yǔn,余读yún;C.全读jiān;D.蜩tiáo,啁zhōu,调tiáo,倜tì。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今年的公务员考试已然揭晓,考前还胸有成竹的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落选的现实,至今还走不出失望的阴影。

B.由于她办事认真,又有能力,而且任劳任怨,因而得到董事会的认可,她的工资待遇也兔起鹘落,直线上升,两年半时间,便由....最初的2300元提到现在的6200元。

C.在国际关系中,那些看似亲厚无间的伙伴国,可能一夜之间....就会反目,因为在国与国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D.张悟本、李一之流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关键在于他们打着科学的幌子,在玄而又玄的讲述中,又不乏儒雅之气,如果他们的讲述漏洞百出,令人喷饭,那又怎能迷惑众人。....解析 B项“兔起鹘落”,形容动作敏捷,也比喻书法笔势飞舞。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子辩矣

辩:有口才,善长言辞 .B.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错误 .C.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

.D.扫取寒梢万尺长

..答案 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累之叶叶而.A.

吾尝跂而望矣.袜吾将以为..C.

口实士大夫传之,以为..

略:简略 扫取:描画

解析 C项“略”应为“大概,大致”。

《墨竹赋》子由为.B.

因为长句.

长月落庭空影许.D. 头潭中鱼可百许.

解析 A.均为连词,表修饰;B.均为动词,做;C.均为“把„„当作”;D.前,这么,这样的,后,表约数。

答案 D 5.选出不是介词短语后置的一项()A.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B.与可没于陈州

C.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 D.袜材当萃于子矣 答案 D

二、课内赏析

阅读下面节选,完成6~9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萌:芽 .B.而临事忽焉丧之

.C.平居自视了然

..

丧:亡失

了然:了不起的样子

D.烧笋晚食,发函得诗

..答案 C

发函:打开信件

解析 C项“了然”应为“清楚”。

7.下列各句中,全都是作者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的一项是()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②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③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④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⑤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⑥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A.①②③

C.①②⑥

B.③⑤⑥ D.②④⑥

解析 ③写子由,④写四方之人,⑤写士大夫,以上都不是作者心得。

答案 C 8.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选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第二段选文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自己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交往,抒发了自己的悲痛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一段选文中,作者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应胸有成竹的规律,成为文艺创作的经典理论。

C.第二段选文中,写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写得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在这些戏语笑话里,文与可和作者坦率、高雅的胸襟气度,机敏、超卓的智慧才能以及两人的亲密友谊,都得到了活泼而生动的表现。

D.这两段选文语言天然本色,朴素清新,全文好似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汩汩,毫无滞碍,所有语言不加雕琢,文从字顺,活

泼流畅。

解析 A项,第二段没有写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痛。答案 A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所以画竹子,必定要先在胸中酝酿好画竹的形象。(2)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手不相适应,是没有实践的过错。

三、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超 然 台 记 苏 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服:遭受,忍受 .B.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固:坚持

C.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烈:功绩 .D.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答案 B 11.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作者“超然物外”的一组是()①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②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③始至之日,岁比不登

吊:哀伤,哀吊

解析 B项“固”应为“当然,本来”。

④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⑤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⑥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曰:乐哉游乎!A.①②⑤

C.①②⑥

B.②③④ D.②④⑥

解析 ③④皆是客观表述,⑤是作者对韩信的评价和态度。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即使在困苦的环境中,也有可乐的东西。

B.作者认为求福辞祸是人之常情,超然物外,才能不被外物影响,才能达到求祸辞福的最高境界。

C.文章详写超然台四方的胜景和四季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能在既有的景况下获得较大的快乐,突出和渲染了他的超然物外的思想。

D.文章篇末点题。借弟子由的文章来给台子取名,并表示自己“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困境的豁达胸怀。

解析 B项中“求祸辞福”不是超然物外的最高境界。答案 B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翻译时要注意各句的重点字词,如(1)句中“辨”“可”等词,“战乎中”的句式;(2)句中虚词“因”在本句的意思与用法,“新”的活用;(3)句中虚词“以”的用法与意思,“盖„„也”的句式。

答案(1)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分在胸中纠缠,选择和舍弃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伤的事就很多。

(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3)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分在胸中纠缠,选择和舍弃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伤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

定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争辩,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钱塘调移到胶西地方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数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淮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为“超然”,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四、语言表达

14.按要求在下文中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语句。

盛名冠中外,高格赛真金。6月25日,91岁的美术大师吴冠中在依依不舍中__①__。据悉,大师对身后事的遗愿极尽淡泊平静,要求不设灵堂,不挂挽联,不摆花圈,不开追悼会„„

吴冠中对名利虽然淡泊,但对关乎艺术的问题,却一点都不随和。近年来,他激烈地批评中国的美术水平和体制弊端。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虚假的繁荣”,实际美术水准“落后于非洲”,对文化课要求不高的大学艺术类专业只能培养工匠培养不了艺术家,尤其是还极其尖刻地嘲讽了各级画院,“从中央到地方,养了__②__”,建议取消各级美协和画院。

吴冠中终生献身于美术,却对美术的价值和意义有着近乎苛刻的评价,比如他曾经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强调,“__③__”。绘画和杂文的社会功用是不好类比的,此论未必确然。但相比于某些人的夸张和膨胀,吴冠中对自己的终生职业肯于如此保守地定位,这种内敛和自省的意识,弥足珍贵。

①用比喻的手法,表达“逝世”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②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许多画不出画的画家”的意思: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借代的手法,表达“很多画家不如一个杂文家”的意 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题目提供了本体,要求写出合乎语境及感情色彩的喻体或借体。要在全面把握文段内容的基础上,写出符合题干要求(主要是修辞手法)的答案。

6.03-雕塑赏析——内容 篇六

播放一组优秀建筑作品的图片,与学生们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到的关于绘画赏析的知识,从绘画中找到绘画与建筑创作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导课:

你知道的著名雕有什么?有没有听说过自由女神像?有没有见过秦始皇兵马俑?……今天我将带大家进入一个世界著名雕塑的精彩世界。

授课过程:

一.原始朴拙意象风

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人类自身的诞生是同步的。人类天生地具有对称、均衡、和谐对比、韵律节奏以及平整光滑的等形式美要素的渴求,随着智力的不断发展,人类能够从欣赏和喜爱自己身体的意识出发,从自己身体提供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和发现自然界中一切美的东西,进而总结出一些基本的造型规律,然后在自己的劳动创作中灌注这些审美的意识。于是,从石器到装饰品,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艺术创作产生了分界线。原始社会的雕塑作品也开始出现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

原始社会的雕塑作品以各种陶塑动物居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或体现原始先民对动物形态性情的理解与浓厚兴趣或是表达对一些威猛动物的崇拜。

如图为陕西华县仰韶文化庙 底沟类型成年女性墓葬所出的陶鹰鼎,作敛翼站立之状,器口开于背上,勾喙有力,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结构简洁,给人很强的体积感,双足与尾稳定地撑挂于地,整个造型充满桀骜猛厉的气势。凸显原始社会雕朴拙的意象。

商代鬼魅抽象风

商州时代,身受奴役压制的奴隶们创造了一大批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展示了那一时代中国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那是绽放在野蛮的黑暗中的文明之花,是血泊雕铸而成的艺术杰作。

这是商代方鼎中赫赫有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公斤。作为国家象征的礼器,司母戊大方鼎威严、稳重、挺拔、坚实、恢弘,具有威慑天下雄视百代的气魄。即使它还是一件实用器皿,但它实在堪称国家形象的雕铸,它熔 进了国家的灵魂,民族的风范。三千多年后,中国人面对这样的杰作,仍为之豪情激荡,浩气遄飞。

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形象纹饰的主体,或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的动物或是想象中或传说中的动物,通过不同动物形象的组合,经过不断累加、美化而成。但都被赋予特定的含义,或人格化,或神祗化,充满神秘和幻想。

这是一件商代的虎食人卣,一尊蹲踞的老虎,凶猛强悍,威风凛凛,杀气腾腾,此气度不仅令百兽丧胆,也足以令人类避之唯恐不及。此刻,猛虎锋如利刃的前爪已攫一“人”,它张开的血盆大口似乎正要将“人”吞噬,那“人”好像没有反抗,其实在猛虎面前,任何的反抗都是徒劳的。

再看那“认”的形象,纹 身,我冠履,手足皆四趾。这其实不是人,而是一只似人非人的怪物。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们已经能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到了青铜时代,聪明睿智的奴隶雕塑家不致于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如此失水准。因此可以断定,这似人非人的怪物是某种令人们厌恶,给人类带来灾难的鬼怪,是“恶”的象征。

秦俑装饰写实风

提到中国古代雕塑,最不能忽略的自然是出土于中国陕西省临潼县的震惊中外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了,它以宏大的规模和高度的艺术成就被人们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中坑中出土的兵马俑雕塑均为大型陶俑。包括有武士俑、马俑、文官俑以及侍者俑,其中以武士俑和马俑为多数。匠师们为力求再现秦代国军的风采和士兵器宇轩昂、意气勃发的精神面貌,对每件人物作品均给予不同的外观形貌。通过对每个兵将俑的衣饰装束、身体动态及眉毛、眼睛、胡须、及发饰等细部的刻画,使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外形特征以及身份象征。这些兵俑的造型均是根据现实中任务的形象为原型进行塑造的,作品充满了极高的写实性和强烈的现实意义,通过兵俑面部表情的丰富变化表现,战役盔甲的精神塑造,以及真实生动的动作神态刻画,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的劳作及高超的技艺水平。战马大多是直立,竖耳、张口、双目圆睁,俨然一副枕戈待旦的状态,熊健强劲的风姿一览无余。

雄伟壮观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高超的写实水平,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充分展示了当时雕塑艺术发展水平。

汉代雄浑写意风

到了东汉时期,东汉雕塑艺术在西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东汉石雕多集中在墓祠、墓室及门阙上,且多以浮雕为主,并且还以建筑装饰的形式出现。

图示为1955年河南洛阳孙旗屯出土的一尊东汉时期的石辟邪,这只大型石兽由石灰岩雕刻而成,高,塑像头如狮头,嘴微张,齿牙外露,带凶猛之气。身体似豹,腰细肚圆,尾巴长而粗茂。前腿微屈,向前迈出,后退蹬地,好像正在前进。二向上抬起的头部与四肢迈开的形象结合正好组成了一副抬头挺胸,昂首阔步的矫健雄姿。

整尊雕塑采用圆雕和浮雕及线刻相结合的雕刻手法,在造型和艺术手法上,与西汉时期相比较,有明显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表现,尤其是雕塑形象的独特性和个体性,以及依靠动作神态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方 面,都有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雕塑师分别对塑像的形体、胡须、羽翼及尾巴做了不同的艺术处理,以粗厚的刀法刻画的兽物庞大粗壮的体量,以细腻的线条嵌刻出动物身体上的纹饰和羽翼。整体造型粗犷圆润,总体风格雄浑古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佛教理想造型风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后秦时开始广泛传布,到了南北朝时期佛像制作开始出现。自佛像加入到雕塑领域,雕塑艺术史便开始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现象:佛像雕塑丰富完善了中国文化模式,而与墓葬雕塑平分秋色,也使中国人物雕塑更趋完美。

这是莫高窟的禅定坐佛彩塑像,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形象。释迦身着印度式袈裟,薄薄的,紧贴身上,衬出他健美的躯体;双手轻抚腹部,自然端坐;他恬淡虚静,嘴角含着浅浅的微笑。他的微笑和蔼、慈祥、纯洁、高尚。微笑里有真、善、美,呈现出普度天下众生的慈悲博大胸怀。这微笑能给痛苦的灵魂以安慰,能化解弥漫于心田的惨淡愁云;这微笑能使人自觉的忍受现实的苦难,给你指示不可知的彼岸那缥缈诱人的希望。虽然雕塑中佛祖的形象还带着浓厚的犍陀罗色彩,但他的面容确是中国式的。这种形象容易让人接受。使人倍感亲切。佛教雕塑从一开始就开始反映出中国文化巨大的同化能力和良性的消化能力。

宋代俗情写真风

自雕塑茂林佳卉中的奇葩——唐三彩艺术尽显雕刻艺术风采之后。到了五代辽宋金时期,雕塑艺术从神圣走向世俗,它像一尊身后有许多光环的佛,慢慢地褪尽神圣的光辉,撩开神秘的面纱,逐渐走下莲花座,走向无比广袤,无比丰富多彩的人世间,是自己变得更加温馨可敬。如此可容可掬。遗弃了隋唐时期的宏伟规模和奔放气势,而逐渐展现出浓郁生活气息和世俗气息的雕塑时代。

盛极一时的最能展现雕刻艺术成果的石窟艺术以及辉煌曾经的陵墓雕刻艺术逐渐在雕刻艺术领域渐渐隐居。随着文人画的兴起,雕塑艺人的社会地位愈加低下,此类造型艺术不断走向衰退。值得庆幸的是,各种供人赏玩的小型雕塑作品越来越多,成为宋代雕塑中引人注目的现 象。

图为宋代著名石雕——大足养鸡女石雕,是具有民间色彩的代表作品。雕像位于大足宝顶山大佛弯,一个养鸡的妇女正在打开鸡笼放鸡出来。只见她头上裹着发巾,腰间束着裙衫,双手将鸡笼倒翻,作放鸡出笼状。整件雕塑刻画细腻,造型准确生动。养鸡女面庞清秀饱满,表情怡静悠然,表现出农家妇女的贤淑与勤劳。身旁两只鸡依依相偎,表现主任对鸡的怜惜和怜爱。

帝陵程式夸张风

陵墓雕塑集中体现了当时雕塑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陵墓雕刻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始皇陵数中国古代历史上陵墓的顶尖之作,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墓之首。在陵墓中的大规模出土的人俑以及马俑,各件做作品之间没有重 复的。人物的形象面目各具,其中将军俑是头戴双卷尾长冠,穿着战袍铠甲,手按佩剑,脸盘饱满,剑眉隆鼻,双唇紧闭,威武刚毅。武士俑则是戴帽、披甲、握弓执剑、身材魁梧,英姿勃发。

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石雕群也大规模的出现石雕作品,墓前石刻现存16件。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体;不同物象12类。计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短口鱼、长口鱼、獭、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厚,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其中“马踏匈奴”石雕像为一组人兽组合雕像,主像马昂首挺立,四趾健壮,一副英勇善战的战马形象;马下是一个手持弓箭、神情狼狈、窘态毕露的匈奴主的惨败形象。整组雕像采用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出了造型古朴,风格稳重的深具魅力的艺术形象。

民间朴素表现风

民间艺术的表现性,是对生活积极意义上的歌颂,是在美好向往、自娱自乐心态下的创造,这与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的“宣泄”大相径庭。因此,民间朴素的表现是艺术的生态发展,是非功利的纯艺术劳动。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不仅在于技巧、形式,更在于创作心态。在这种心态之下创作的艺术,其特点是题材丰富、情感纯真、手法自由、造型生动。

中国的雕塑艺术品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雕塑艺术品历经了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不过还有一定数量的产生于各个时期的雕塑作品在经历风风雨雨之后被完整或部分的保留了下来。中国的古典雕塑在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到同时期各种文化和其他艺术风格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民族特色和独特传统风貌的体系。不同时期的雕塑作品又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欣赏趣味和审美理想,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雕塑虽然无声,却包含有音乐的旋律与节奏。雕塑尽管静止,却展现出舞蹈的旋转与运动。当然,雕塑也和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韵含着个性与激情,正因为如此,尤其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凝聚着永恒的魅力。

悉尼歌剧院位於澳洲悉尼,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已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该歌剧院1973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课堂小结:

1.悉尼歌剧院的艺术特点。2.长城的艺术特点。3.埃菲尔铁塔的艺术特色 4.多哈伊斯兰博物馆的建筑特色 课后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你感兴趣的著名建筑,制作一个PPT,用图文 展示鉴赏这些著名建筑的收获,并与大家分享。

7.中国古代雕塑赏析 篇七

关键词:古代经典美文,赏析,意义,方法,师专生

一般说来, 经典是指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当代文化的精华相融合的文化精髓。也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具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并且, 它的价值和意义是具有延续性和永久性的。具体而言, 中国古代的经典美文是久经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人文典籍,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也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经典美文有四书五经、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和各个时代的文人散文, 如山水游记散文、政论文、笔记文、小品文等。在初、高中语文课本选入大量的经典美文, 还有针对师专生专门开设名作欣赏课, 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美文的阅读和欣赏, 丰富词汇, 积累素材, 把好的作品融汇贯通, 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获得审美感知, 接受情感熏陶, 培养审美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新教改标准中, 提出语文课程教学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留给我们许多优秀的古代经典美文。这些古文承载了几千年历史变迁和文化思想。而作为师专生, 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修养和欣赏古文经典成了重大的课题, 因为师专生毕业之后大多都要从事教育事业, 而绝大多数要担当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 在他们的肩上承担着对后代的思想文化教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应该代代相传。人类历史发展证明, 经典非一时之存在, 人类的和睦相处, 永远需要经典精神的陶冶;经典精神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 经典精神不局限于哪个时代, 也不局限于哪个民族或阶级, 它具有全人类的自我修养的意义。加之现代化进程加快, 西方文化的侵蚀, 使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具有了更新层次的意义。

学习和欣赏古典美文时,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字、词问题, 因为古典美文绝大多数是用文言文写作的, 要想解读美文, 第一步要解决入门的问题, 那就是读懂原文。读懂古典美文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学识素养, 再就是一定要培养学生自己使用工具书。在使用工具书进行解读古典美文的时候, 也是一种学习和进入欣赏古典美文的方式。另外, 有必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作品时的写作背景。因为古典美文产生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 古人讲究“文以载道”“文以明道”, 古典美文创作很多都跟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遭遇有密切的关系, 比如, 李密的《陈情表》, 就是在当时朝廷提倡孝治天下的背景下, 李密用孝敬老祖母为由推辞做官, 所以才能打动皇帝, 达到自己不做官的目的。再如, 欣赏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时, 应该了解柳宗元在被贬永州之后, 心情抑郁不堪, 所以在山水间也染上了一层冷调。只有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的背景, 才能更好地懂得其中所传达的一种人生感悟, 也才会与作者消除了时间跨度的隔阂, 达到认识上的共鸣。具体说来, 在欣赏古典美文时, 还要创设一定的情景, 让学生达到解读和欣赏的目的。围绕如何充分利用经典美文, 提高师专生的语文素养研究课题,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下列方法。

一、激发对古典美文的兴趣, 注重营造欣赏美文的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古典美文产生兴趣, 才能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所以, 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古典美文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欣赏古典美文时, 重在激发欣赏者的自主性, 重视个人的体悟和参与, 注重探索和思考, 因此在欣赏古典美文时可以借助现代的网络科技手段, 比如通过视频短片、动画、音乐、图片, 也可以采用知识竞赛、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 增强赏析的互动性和感染力, 营造轻松、诗意的气氛, 让欣赏者主动参与, 体会古典美文的优美意境。

二、注重阅读, 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体味生命的涌动

叶澜老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 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通过阅读, 我们才能从冷冰冰的文字中渐渐感受到语言的温度, 才能慢慢走进美文作家的情感世界, 使原本凝固的、静止的语言生动起来。要体味美文的美, 应该先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手段, 是欣赏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话语。入于眼, 出于口, 闻于耳, 记于心, 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经典的古代美文, 其中用字之准确、生动、凝练, 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只有通过阅读, 才能解开其中深藏的内蕴。所以, 阅读能增强对古典美文的理解能力, 也能有效地把握古典美文内在的节奏, 分清语言结构, 领悟情感态度, 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提高欣赏水平, 提升心灵境界。

三、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体会古典美文的思想意境

在营造好欣赏美文的氛围后, 就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正确引导, 体味古典美文深远悠长的意境。古代的优秀作品, 都是以其独特的或抒情或说理的方式展现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思想。学习古文的意义, 不仅仅在于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从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中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因此, 在欣赏古典美文时, 一定要把握好其中的人文性。古典美文中蕴涵着浓厚的民族情感, 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欣赏古文不应该只注重字词的翻译和解释, 而是要着重于阐述文章的意境、作者的思想境界, 让欣赏者在体味古人精炼的遣词造句基础上, 领略古文深邃和幽远的意境。再者, 古人讲究“知人论世”说, 在赏析古典美文时, 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 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 因为一个作家的经历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作品产生重要的影响。还要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这样, 再结合文章的内容, 细加品悟, 才能真正体悟美文的内涵, 也才能真正将优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内化, 臻于至善, 从而才能提高师专生的文化修养。

四、采用探究性学习, 培养鉴赏古典美文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发展为宗旨, 以改变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习方式。具体在欣赏古典美文时,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 发现疑问, 确立探究的目标。然后让欣赏者分组讨论, 鼓励不同意见, 进行交流和论辩, 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最后,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写成小短文, 从不同的角度赏析古典美文, 从而达到多视角地欣赏美文, 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是能更透彻地理解和赏析古典美文。

五、立足于课内精读, 延伸到课外的泛读

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美文, 也可以创设多种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和欣赏古典美文。但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 所以, 关键是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欣赏古典美文的方法后, 把阅读欣赏的触角伸出课堂, 延伸到课外。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 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并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

8.馆藏古代青铜器赏析 篇八

天津博物馆藏古代青铜器尤以西周太保鼎、战国楚王鼎、西周夔纹铜禁等青铜重器为国内外所关注。鼎,是古代青铜器中数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类,它既是炊器、盛食器,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此外,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表明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馆藏西周太保鼎(图一)为方形,通高57.6厘米,长35.8厘米,宽22.8厘米,重26千克。四柱足,口上铸双直耳,耳上浮雕垂角双兽,作攀附状。鼎腹部四面饰蕉叶纹与兽面纹,腹壁四隅起棱脊。柱足饰兽面纹,有棱脊,中部附圆盘。柱足上装饰的棱脊和圆盘,在商周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是此鼎最为显著的特征。从太保鼎的器形和纹饰特点来看,其铸造年代应为西周早期。鼎腹内壁铸“人(太)保铸”三字。大保即太保,太保为官职名,西周始置,为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根据《尚书·君爽》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及《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等文献可知,这件太保鼎应是西周成王时的重臣召公所铸造的。据传此鼎在清道光、成丰年间出土于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同出的还有小臣犀尊、太保簋等,统称“梁山七器”。“梁山七器”器形庄严厚重,纹饰华丽繁缛,是商周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太保鼎是唯一一件收藏在国内博物馆的“梁山七器”。太保鼎造型优美独特,铸造工艺精湛,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极高,是难得一见的古代青铜艺术珍品,享誉海内外,堪称国之瑰宝。该鼎历经李宗岱、徐世昌等名家收藏,被《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卷》收录,并于1993年被选送参加第三届“中国文物精华展”,又因其异常珍贵,而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不允许出境展览的64件古代艺术品之一。目前发现太保自铸器共4件,除太保鼎外,太保簋现藏美国费里尔美术馆,太保卣现藏日本白鹤美术馆,太保盉现在北京文物研究所。

战国楚王鼎(图二)通高53厘米,口径45.5厘米,腹围148厘米,是出土楚铜器中的重要代表。该鼎铸对称的双附耳,直腹,兽蹄形足,并附盖,盖上有环和三个变形的鸟状钮,共有铭文六十字,分布在鼎盖内、口沿、腹部等处。铭文记载了楚幽王为庆贺胜利用缴获的兵器铸成此鼎的经过并用于祭祀的史实。楚幽王,熊(写作龠)姓,名悍(即忎),公元前237-前228年在位。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兴起于荆楚(今湖北)火地的楚部落。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其国君为熊氏。楚国都邑曾几经迁徙,公元前241年,楚王考烈为避秦国威胁,将都城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经历考烈、幽、哀、负四王,于公元前223年被秦将王翦所破,楚亡。楚王鼎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李三孤堆是传说中的楚王陵所在。1933年,安徽大水,李三孤堆坟茔被打开,有人说是被大水冲开,也有的说是被当地的保甲带人挖开,出土文物中以青铜礼器居多。寿县铜器是楚国器物的第一次大规模出土,震撼了中国文化界,同时也使各地文物商贩云集,地方官绅强取豪夺。当时的政府闻讯将缴获的七百余件文物封存于县教育局,后移交省图书馆,解放后入藏安徽省博物馆。另有一些文物流散各地,其中楚王鼎、豆、簋、勺、笸等十件铜器流至天津宝楚斋李氏,后入藏天津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藏楚王鼎就是这批楚器中形体较大、铭文较多的一件重要文物,被誉为“南北楚器之冠”。同一形制、相同大小、铭文一样的楚王鼎同时铸造了两件,另一件保存在国家博物馆。

西周夔纹铜禁(图三)高23厘米,长126厘米,宽46.6厘米。整体呈扁平立体长方形,中空无底,禁面上有三个微凸起的椭圆形子口,中间的子口略小于两边子口,禁前后两面各有两排镂空的长方形孔十六个,左右两面各有两排镂空的长方形孔四个,禁的四周都饰有精美的夔纹,纹饰生动,造型端庄,铸造精良。禁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宴飨时摆放卣、尊等盛酒器皿的几案,最早出现于西周初期,春秋战国时人们仍有使用。《仪礼·士冠礼》记载:“两庑有禁”,郑玄注:“禁,承尊之器也。”另外据古代文献记载,西周初期曾厉行禁酒,当时的统治者把安放酒具的器座称为禁,“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可见禁这一名称是为了有效督促民众禁酒而命名的。1926年陕西军阀党玉琨组织人员在宝鸡斗鸡台戴家沟挖出了包括西周夔纹铜禁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这批文物后来到了隶属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的宋哲元手中。这件铜禁则一直保存在宋哲元在天津的家中。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对宋哲元的公馆进行查抄,宋哲元三弟宋慧泉得知此事后多方打点才将这件铜禁及其他文物从日军手中赎回,并在家中收藏保管。1968年天津文物管理处在宋氏亲属家中发现了铜禁碎块,并在物资回收部门找到了部分铜禁碎块。1972年5月送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由高英、张兰惠等专家进行了修复。禁这种形制的铜器在国内外均十分罕见,极其珍贵。天津博物馆藏西周夔纹铜禁是中国出土的铜禁中形体最大的一件,是研究中国青铜禁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传世的西周铜禁仅见两件。另一件1901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夔蝉纹铜禁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另外在2012年6月发现的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中又出土西周铜禁一件。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家村出土了一批西周晚期青铜器,计有大克鼎一件,小克鼎七件,克钟五件,还有克盈等器物。天津博物馆藏其中三件,分别为克镩、克钟、小克鼎。这批克氏青铜器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制度及军事活动的重要史料。镈,是古代贵族祭祀或宴飨时使用的单个大型打击乐器。东汉郑玄说“镩,如钟而大”,说明其似钟而非钟。较钟除了形体较大外,铸的钮也较为宽扁。馆藏克镈(图四),高63厘米,椭圆体,平口,四面有透雕夔纹凸棱装饰,鼓部有铭文七十九字,器形完整,纹饰精美,气势宏伟。铭文叙述了克于十六年九月在康王庙中的一个宫室中被周王召见,接受命令,沿泾水东到京师巡查,完成任务又接受车辆和马匹的赏赐,为追念逝去的先辈,并祈求幸福而铸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nlc202309041245

铙作为一种乐器名,始见于《周礼》,《地官·鼓人>)日:“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郑玄注:“铙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以止击鼓。”铙形制像铃,但无舌而有中空之柄,属手执敲击乐器,其用途是在退军时敲击之止鼓,以示退却。铙的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口朝上,上宽下窄,座下有一个圆柱形的甬(即柄)。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是流行于商代晚期的打击类礼乐器,除了上文所说铙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其主要用途是在祭祀祖先和自然神明时进行敲击演奏。演奏时铙口向上,籽中空的柄部安上木把,置于木座之上,以木槌敲击铙口中间及两侧部位即可发出洪亮悠长的声音。天津博物馆藏商饕餮纹铙(图五),口纵23.8厘米,口横35.5厘米,通高47.5厘米。此铙为合瓦形,形体高大厚重,口沿微呈凹弧形,两侧自下向上斜张,粗柄上有突起的一周,柄中空并与内腔相连通。铙体前后均饰有饕餮纹,内填雷纹,柄及铙顶部也遍饰雷纹,整体纹饰精美粗犷,生动立体。

除了青铜重器,秦汉时期的量器和衡器,如秦始皇诏量、秦旬邑权、西汉陈仓匜、西汉平都犁斛、西汉初元三年卜林共府升等,也是天津博物馆藏古代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些量器和衡器为研究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发展沿革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天津博物馆藏秦代旬邑权(图六),高6.5厘米,口径8.3厘米,底径9.5厘米,足秦始皇统一全国衡制颁发的标准衡器。八角棱体,正视截面呈梯形,中空,器顶口有一长方形横梁。横梁左右两侧有阳文篆书“旬邑”(地名,在陕西省),权体八面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诏书。诏书书体为小篆,古朴劲健。两诏铭文在秦权中较少见。

铜镜在古代青铜器中独成体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天津博物馆藏铜镜数量多,年代齐全,从战国至明清每个时期皆有涉及,且纹饰精美,质量上乘,例如战国时期的带有羽状地纹的四山纹镜、新莽时期特有的规矩纹镜、东汉时期带有神兽纹的吴向里栢氏镜、唐时有羽人图案的瑞兽葡萄纹镜(图七)、金代厚重精美的双鱼纹镜、明清时期有吉祥语和吉祥纹镜等。天津博物馆藏东汉阳燧(图八),直径8.3厘米。此器鼻钮,外观似斗笠,表面铸阳文铭文两周,书体为汉隶,均属吉祥用语。阳燧形似凹面镜,是周代始用的利用太阳能取火的工具,也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从《周礼》至北宋沈括《梦溪笔谈》等都有关于阳燧取火的记载。此器是传世仅见的有铭阳燧,并且有使用过的痕迹,科学和历史价值都极高,极为珍贵。唐瑞兽羽人葡萄纹镜,直径11.3厘米。镜体呈银白色,伏兽钮。内区饰葡萄枝叶,四瑞兽攀绕于枝蔓丛中,四只小兽穿插其间,相互嬉戏;外区有一带翅膀的羽人追逐瑞兽,瑞兽均作同向奔跑状,羽人身后有一匹飞奔的天马,葡萄枝叶繁茂,禽、蝉环绕其中;边缘饰花叶纹。纹饰繁复华美,铸工精良。羽人形象生动,在唐代瑞兽葡萄纹铜镜中极为罕见,全国也仅见几面。

天津博物馆藏古代青铜器以传世品多、质量精而闻名,其中更不乏堪称国宝的名贵珍藏,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对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李珍萍)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教学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年公司实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