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教育顽皮的孩子

2024-10-31

英国人教育顽皮的孩子(精选8篇)

1.英国人教育顽皮的孩子 篇一

顽皮孩子的正确教育方式

为什么孩子会不听话

孩子在两周岁前后,会开始变得不听话。两三岁的孩子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调皮了,并且“犟”了,有自己的小想法。这种不听话有三方面的原因。

1.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孩子的自我意识在满两周岁之后渐渐觉醒,对“我”的力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更加自主和积极地去参与活动。孩子想要参与所有事情,但是往往和家长的想法、做法相违背。如果家长勉强孩子,孩子就会反抗,并且内心会受挫,“不听话”由此产生。

2.宝宝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孩子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喜欢接触任何事物。如果家长对此不理解,并且认为孩子是在调皮,对孩子的活动进行制止,甚至打骂孩子,这样的话孩子就会不高兴也就不愿意听话了。

3.宝宝的运动能力发展了

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孩子的活动能力也在增强,因此十分希望能够有更大的独自活动的空间,所以会一个人不断尝试新鲜的事物。此时,倘若家长制止孩子的行动,孩子就会感觉不满,也就变得不听话了。

孩子不听话如何教育

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耐心地劝解孩子,不要和孩子对峙,不然结果不是家长向孩子妥协,助长孩子遇事不满意就哭闹的任性脾气,就是家长忍不住打骂孩子,使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

1.转移孩子注意力

孩子都会有逆反心理的时候,喜欢和家长对着干。如果孩子不听话,家长一定要耐心教育孩子。如果沟通半天也没效果,要做些别的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后过一会儿再来教育孩子,效果会更好。

2.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不听话通常由一些特殊原因或者内因所致,因此家长一定要好好观察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行为加以解析,从而找出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如果孩子受了委屈,不高兴,但是又不说,没有办法缓解,可能会通过和家长对着干来发泄。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尽可能地释放出自己消极的情绪。如果孩子生病了感觉不舒服,但是家长们没有察觉,还像往常一样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很“犟”。

3.给孩子制定一定的规则

制定明确规则是一个好办法,但是要保证孩子能够理解。例如告诉孩子““过马路时一定要抓紧大人的手”。如果孩子不习惯服从这些规定,家长就要再想办法。例如,孩子因为感觉自己被忽视而欺负妹妹,就让他帮妹妹洗澡、吃饭,然后找一段时间和孩子单独相处。如果孩子因为害怕黑而不肯上床,那么可以在孩子的床头留下手电筒。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吗

尽管打孩子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但是有会出现不得不通过体罚来教育孩子的情况,不少家长会因为一时生气而打孩子。家长要学会掌控住情绪,尽量避免打孩子,可以借小朋友不听话带来的自然后果来教育他。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最好的状态就是不要体罚孩子。如果孩子犯错了,家长不要一时冲动就打孩子,因为如果打孩子往往会有反效果。可以将内心不满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对孩子说:“你的做法让我很失望!”“我现在真的很难过!”。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心情平复,而且可以让孩子换位思考,自我反省。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用过于批评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来承担他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可以教会孩子如何修正错误。例如,将果汁打翻了不能喝了,孩子还需要清理地上的果汁。孩子可以从中了解到自己的错误造成怎样的`影响,也会深刻反省,避免今后再犯这样的错误。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家长不必过分追究孩子犯的小错误,而是通过给孩子警告的眼色、缩短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等方式来让孩子吸取教训。例如,孩子没有整理房间就没收孩子的零食。家长最好明确告诉孩子今后应该怎么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保准,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4.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多次警告后,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家长需要平复自己的情绪,沉着应对。如果情绪失控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孩子会感觉内心受到伤害。在这个时候,孩子注意到的是父母愤怒的情绪,而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如果不得不打孩子,需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会挨打以及打多少下,如果下回犯错误应该怎么做。

不要打得过重,也不要把打孩子当做发泄的途径,更不要还没有搞清事情就打孩子。家长打完后一定要告诉孩子“打你我们也很难过”。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尽管他做了错事,但是父母的爱不会改变。打他只是希望他下回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小于两岁的孩子由于各方面发育未成熟,没有规则意识。这个时候通过打来教育孩子,不仅没有效果,还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当孩子渐渐长大,不仅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自尊心也逐步增强。六岁的孩子已经明白道理,所以家长凡事要将理,切勿随意打骂。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1.立规则

不理解或者已经将行为规则遗忘的孩子往往就会不听话,不愿意和家长配合。此时,请家长再次提醒让孩子明白,切记表情要柔和、态度要温和,明确提出或说明你的要求。家长不能抱着孩子不听话的心理来向孩子做出说明。例如对孩子说“你什么时候才能够听话”。这样孩子反而会更加调皮和执拗。

2.作榜样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尽管知道指示和规定,但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如果孩子没有行动或者没有按指示做,家长就会觉得孩子不听话。因此,家长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还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例如:如何坐好,如何收拾房间、如何摆放物品等。

3.严肃谈话

家长打骂、处罚孩子时常常会带有愤怒、疲倦之类的情绪,孩子不仅身体上会痛苦、心理上也会害怕,意志上也会受到压制。因此,孩子很难接受父母的长篇大论,也不懂得反省自己,至于改正自己的行为就更难了。家长应严肃地和孩子来一场交谈,要让孩子明白道理。先让孩子停止自己的行为,到角落和孩子交流,这样比起打骂惩罚孩子,更能让孩子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

4.耐心纠正

孩子的行为有累积的过程,不良的行为会演变成坏习惯。反之亦然,纠正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请多一些耐心。如果孩子不讲道理或者有其他不当行为,家长不可以任其发展,要随时纠正孩子的行为。若是家长缺乏耐心,孩子的不当行为会加剧。

5.家园配合,共同教育

实际上,孩子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和社会意识,对荣誉也很在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在乎老师的看法。因此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来纠正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在家睡觉不乖,老师可以让小朋友讲一讲自己在家中的情形,并且表扬那些按时睡觉的孩子。

这样做反而比反复叮嘱孩子更有效果。

孩子不听话是父母不会说话吗

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而且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孩子的自主意识也会增强。如果家长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加注在孩子身上,总是命令孩子去做事情,恐怕无法达到效果。家长要多表扬和肯定孩子,不要经常批评孩子,要以平等的心态和孩子交流,学会和孩子换位思考。

1.尊重孩子,在和孩子说话时切勿忙着其他事情。

2.要明白孩子的行为的意义所在,并且将孩子想要说明的意思表述出来。

3.如果孩子有情绪,家长要先对此表示认可与理解。

4.当家长拒绝孩子时,要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和孩子讲话时态度要温和。

总之,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内容,对孩子的影响的差别也很大。即使家长没有发现这种影响,也不代表不存在。有时家长表扬或者批评孩子时,或多或少带有自己的情绪,却忽略了孩子。如果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可以让孩子更加积极、有自信,孩子也会觉得自己能行。

2.英国人教育顽皮的孩子 篇二

一、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小学的全科教育

1.英国教育学制

英国的学制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学前教育(0~5岁),其中0~3岁为早期教育,以家庭为主,政府鼓励母亲在家照顾孩子,提供经济资助,医院免费提供育儿咨询和指导:即孕产妇怀孕3个月后到出生后一年免费医疗,儿童享受未来基金账户福利补助;3~5岁可入幼儿园,也可入学前班。

第二阶段义务教育(5~16岁),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为1、2年级,学习的课程有10门,即英语、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和设计、音乐、信息和交流技术、设计技术、历史、地理。第2阶段为3、4、5、6年级,学习的课程有11门,即在第1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了宗教。第3阶段为7、8、9年级,学习的课程有14门,即在第2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了公民权益和义务、性教育、职业生涯。第4阶段为10、11年级,学习的课程有10门,即英语、数学、科学、体育、公民权益和义务、信息和交流技术、性教育、职业生涯、宗教、工作实践,还有选修课程艺术、设计和工艺、人文、外语,每个学生至少学一门。

第三个阶段为延续教育,16~18岁,这一阶段学生可申请大学参加A-E V E L考试,也可以去参加职业教育,获取NVQ职业教育证书。

第四阶段为高等教育,18岁以上。

2.英国小学的全科教学

英国的小学实行的是全科教学。所谓“全科教学”,就是一名教师在一个班级兼任多门学科。它和我们所说的“包班制”是截然不同的,除了英语、数学有单独的教学时间,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将学科知识专题化、情节化、故事化。一般一个学习主题会安排1~2周的时间,很多主题的选择都与学生们的生活相关。在主题学习中学校会安排一些访客参与,比如司机、警察,会让学生坐到驾驶室里去感受一下。在教室里会划分出不同的区域,让学生做不同的活动。比如写作区、故事区、角色扮演区。各个年级都有角色扮演区,如消防员、医生、教师等,甚至让学生学习怎么洗车、学习帮助他人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有的主题学习最后会让学生自己写一份邀请信(学习应用文格式),请家长前来参观。参观后,把学生的作品进行拍卖。如果有的学生家庭比较困难,买不起,可以由其他家长多买几幅,以后作为生日礼物进行赠送,或是由学校作为礼物赠送。学校的收入完全公开透明,并把所有收入都作为慈善。一部分是捐给慈善机构,一部分捐赠给友好学校。这些慈善机构完全都是由学生们自己做决定。英国每年有一个全国性的活动,就是学生们穿着睡衣,学生们及大人会梳成怪异的头发来收集善款,然后来帮助英国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所有的这些,让学生的视野从身边拓展到更大的世界,为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一个合格的人打下基础。

英国的小学课堂基本采用分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如,在一次参观时我们看到教室里正在上课的学生站在桌子上回答问题,立刻引发了我们的兴趣,原来是教师设置了一个数学口算的挑战环节,每小组推出一位代表可站在课桌上进行挑战,课堂热闹非凡,学生热情高涨、生动活动,学生们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英国的小学校长告诉我们,全科教师的职责是凭借全科背景捕捉学生的潜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在英国有个很好的传统,当全科教师发现了某个学生的潜能,

不论是体育、科学还是艺术,如果本校无法提供额外培养,就到校外邀请专业人士免费辅导。“足球天才”鲁尼,当年就就读于普通学校,当教师发现他有足球天赋后,学校为他请来职业球队教练定期作“课外辅导”,将他的足球潜力无限发挥。根据脑科学的研究,全科的、综合的课程形式更适合儿童,因此全科教学是以人为本,着眼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3.博物馆教学——让历史变得鲜活

所谓“博物馆教学”就是带学生走进博物馆,借助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这是英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博物馆不仅免费向学生开放,而且还专门为教学需要设计展馆,安排讲解员兼教育秘书,这些秘书负责和教师联络,并参与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过程,由此博物馆便具有了教室的功能。我们在英国各大博物馆参观时随处可见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分组学习的场景。在培训中,我们感受了一堂“博物馆教学”。这次我们观摩的地点是曼彻斯特大学博物馆。曼彻斯特博物馆为英国最重要、最具价值的博物馆之一,涵盖了自然科学、考古等各方面的收藏,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对了解人类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我们来到“材料陈列馆”时,学生们正在上课,一个班级被分成四个小组,每组7~8名学生,每组确定一个主题。我们跟随的这个学习小组的主题是“材料”,这些材料有天然的、人工的;有古埃及的石器,也有当今的手机原件……它们的形态、硬度、质感、作用等都各不相同。我们看到一位教师和8名学生在活跃着:两位学生在观看冶炼金属的视频;两位女生在一边握着石头

小模具一边交谈着;四个学生则坐着摆弄小木乃伊石器。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对话:

师:猜猜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生1:保护自己的武器。

师:这非常有可能。

生2:可能是刻东西的工具。

生3:挖东西用的。(教师没有评价)

师:为什么考古学家要把它们放在博物馆里?

生1:让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

生2:给我们线索,可以分析以前的故事。

师: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还原故事,修正故事……

这节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课堂是可以这样大的,课程是可以这样设置的,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二、每个人都参与体育运动—让体育走向大众

英国是新型的、多样化的福利型国家,物质不再是人们的唯一追求,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与心理享受。英国政府在公共体育设施上投入的力度非常大,并在政策上保证居民拥有公平的机会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因此政府很早就提出了“Sports for All”的理念,意思是每个人都参与体育运动。在培训中我们发现这一理念已深入了每一个英国人的心中: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跑步锻炼的人群,而且身着黄色背心,有很强的安全意识;每个社区体育设施齐全,在宽阔的绿地上,踢足球等健身的人们比比皆是;每天无论是下班后的上班族还是放学后的学生们纷纷去参加各类体育俱乐部;据给我们做导游的英国籍华人介绍,她的孩子从小就参加了当地的体操俱乐部,11岁时已经是他们区的少儿体操冠军,她的孩子说长大了想当医生,业余时间去担任体操教练。在英国每个人至少有一项体育爱好,而且很多都成为了自己的第二职业。她还介绍,她家装修房子时帮忙粉刷墙壁的工人是全英泰拳冠军,真让我们不可思议。

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这次培训期间到曼彻斯特的老特拉福德球场,观看了红魔曼联对剑桥联队的比赛,近8万人的球场座无虚席,感受了浓浓的足球文化,队员精湛高超的球技,默契的配合,球迷的热情,掀起的人浪,令人震撼。来看球的观众以年轻人居多,还有三四岁的孩子,甚至还有七八十岁的老人。

三、让每个孩子都有存在的价值—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英国学校都采用“全纳教育”,政府致力于每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正规教育,尤其强调满足弱势少儿的特殊教育需求。患有生理、心理或行为障碍的儿童有权和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对于身体、智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在入学之前,通过当地政府与社区等确认名单),家长、教师、校长、董事会、教育官员一起决定是否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确认的特殊学生,必须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并由学校、家长和学生一起制订一份“帮助学习计划”。家长和学生都不会认为受到歧视或是感到自卑。在参观的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在辅导一个或几个学生。在一所学校,当我们和学生们排队用午餐时,一个坐着轮椅车的学生也在队伍中,当排到他时,教师才协助拿餐盘,一切都那么自然。一起用餐时校长告诉我们,这些学生也要排队,要让他们经历这个过程,不要觉得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每年大约可以把25%的问题生转化成合格学生。

“每个学生都重要”的政策处处体现。英国学校的硬件设施都非常好,即使是经济条件较一般的社区学校,每个班都配有电子白板及相应的软件。班级容量不超过30名学生。每个教室里,我们都能看到一册册的学生个人学习档案,学习档案里的内容有主教教师和教学助理为每个学生制订的个体教学计划,学生个性化的作业设计,每个学生的发展状态的详细记录。在英国如何评价教师是出色的教师,检查标准围绕两件事来设定:一是学习;二是学习进度。一个班级有能力不同的学生,要保证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进步。在查看学生作业时,每一组学生显现学习过程变好,每一科都有进步,这个教师就是出色的教师。在英国看哪个学校好,其中的一个标准就是给每一位学生创造适合他发展的机会,给学生机会多的学校就是好学校。一个好的学校可以开到150多门校本课程,甚至500门以上。可以专门为一个学生开设一门课程,聘请教师。所有的这些,体现了英国的学校想方设法地为学生们提供学习和进步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快乐和成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的理念!

四、让优秀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特别重视师资建设

英国专家调查发现,学校教育需要:

1.选拔最适合的人当老师。2.发展成为最有效的指导者。3.要保证这个教育系统,向每个学生尽可能提供最好的指导。这三项是不分国籍的,只有做到这三点,学校教育才能够持续发展并取得成效。其中,最重要的是选择最好的教师,给教师很好的培训,教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就提高了。鉴于以上调查结论,英国开始重视师资建设,一方面将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到1973年教师培训成为一门课程。1984年政府引进CIT组织,对教师进行基础教育培训。1994年用CATE机构,更强调到实际中去。1980年开始,要当教师还要拿到本科学位。对原有小学教师要求在四年内拿到本科学位。中学教师还需要另加一年研究生课程。1998年开始,经过20年的时间,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数额达到了53%,2010年时候,63%的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所有教师要拿到教育学研究证书,教师会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小学里进行实际培训或教学。政府通过市场对教师的需求,设立奖学金,吸引稀罕学科以及成绩好的学生加入到教师队伍来。通过各种渠道的培训,学校教师任课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附:英国教师教学标准(共八条)和教师的职业责任(共三条)

英国教师教学标准(共八条):

1.设置能够鼓舞、激励学生和让对学生觉得有挑战性的高期望。

2.能够让学生有良好的进度和成果。

3.老师要能很好地阐述各学科知识和整个课程知识。

4.对课程有很好的设计结构。

5.根据学生的强项和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6.做出准确而富有成效的评估。

7.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以保证学生拥有一个良好安全的学习环境。

8.实现更广泛的职业责任。

教师的职业责任(共三条):

1.在专业上,教师应该肩负起公众的信任,不论在校内校外,都要保持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和行为。

2.教师对学校的校风、政策和行事方式有充分的和专业的考虑,在学校,要维持高出勤率,并且要准时。

3.教师必须理解并且时刻遵守这个法定框架。

五、让阅读陪伴终生—贯穿终生学习的理念

参观的五所学校教室四周、走廊上,都有一排排的书架,放着一本本大大小小、厚厚薄薄、红橙黄绿的书。每一个教室,都有5层左右的平板,能让学生们自主阅览。学校还有一个小型图书室兼阅览室,桌凳色彩艳丽,组合摆放,在各种形状的书架、书柜上面放满了书,地上非常干净,学生们也可坐在地上读书。

英语课上阅读的篇目、练习的内容等都由教师自主选择与设计。开学初,教师会制订一份非常详细的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教学计划。学生阅读的内容既有故事,又有诗歌、戏剧,还有说明文等。如阅读诗歌一栏,在课文水平目标上就作了如下的描述:阅读著名诗人的一些诗作,能够分辨出他们诗中关于文体及内容的与众不同;比较诗的文体,运用的形式及诗的主题,对深层次意思有所发掘;考虑全韵律、半韵律、内在韵律和其他音节段落的影响,调查和收集关于词语运用、形式及含义的不同例子等等。

英国的小学生一般没有什么书面家庭作业,唯一的家庭作业就是读书。为此,学校还专门设计了学生阅读记录本和家长练习本。教师、家长从读到写都在评价。学校还开设家长工作坊,指导家长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和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为家长编制一些简单易懂的操作指南,提供给家长参考,这种方式对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3.德国人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篇三

德国人以严谨,规则,守信闻名于世界。德国人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有人把他总结为:德式教养铁规则,教出自律好孩子!铁规则1:不要多「帮」孩子做,而是多「让」孩子做 铁规则2:孩子有十个缺点,父母要为其中五

德国人以严谨,规则,守信闻名于世界。德国人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有人把他总结为:德式教养铁规则,教出自律好孩子!

铁规则1:不要多「帮」孩子做,而是多「让」孩子做

铁规则2:孩子有十个缺点,父母要为其中五个负责

铁规则3:教养孩子,父母必须以身作则

铁规则4:告诉孩子:跌倒了,自己站起来

铁规则5:不要在孩子心里埋下暴力的种子

铁规则6:学习如何争辩,是成长的第一步

铁规则7:学习爱与被爱是一种可贵的能力

铁规则8:让孩子在碰撞中成长,而不是在呵护中长大

铁规则9:不以自己的经验,取代孩子的感受

4.英国人教育顽皮的孩子 篇四

美国媳妇如何教育孩子?(挺简单的道理,中国人为何就是不懂?)美国媳妇是如何教育我的孙子的?(转载)

题记:这是一个中国婆婆写的美国媳妇教育孩子的方式。道理很简单,就是让孩子承担结果,让孩子能够真正的成长,这也是今日学堂的教育理念,这也是父母给孩子最大的礼物---给予真正的尊重。因此,这种好像是被“整”的孩子,对妈妈反而更爱。因为孩子内心中知道真正的爱是什么。可是,这种朴素的教育理念,却在中国家庭中很缺乏。因此,我们的孩子往往很多毛病,连简单的吃饭都有问题。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往往很冷漠,其实,因为父母根本没有关心孩子的“心”,当然孩子不会对父母有真正的感情了。一个用这种排除情绪,承担结果方法来教育的孩子,是不可能被今日学堂弃录的。相信长大后,也不会被社会“拒聘”的。希望中国的父母们学会这种简单的教育方式---用心来培养孩子。刘明慧,写于为选择新入学的孩子思考之际。

儿子去美国留学,毕业后定居美国。还给我找了个洋媳妇苏珊。如今,小孙子托比已经3岁了。今年夏天,儿子为我申请了探亲签证。在美国待了三个月,洋媳妇苏珊教育孩子的方法,令我这个中国婆婆大开眼界。

不吃饭就饿着

每天早上,托比醒来后,苏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顾自地忙去了。托比会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面包片。吃饱后,他回自己的房间,在衣柜里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毕竟托比只有3岁,还搞不清裤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脚。有一次托比又把裤子穿反了,我赶紧上前想帮他换,却被苏珊制止了。她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那一整天,托比反穿着裤子跑来跑去,苏姗像没看见一样。

又一次,托比出去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没多大会就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对苏珊说:“妈妈,露西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露西是邻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岁。苏姗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换回来?”托比点点头,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上了。从那以后,托比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孙女五六岁时不会用筷子,上小学时不会系鞋带。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每个周末都要带回家一大堆脏衣服呢。一天中午,托比闹情绪,不肯吃饭。苏珊说了他几句,愤怒地小托比一把将盘子推到了地上,盘子里的食物洒了一地。苏姗看着托比,认

真地说:“看来你确实不想吃饭!记住,从现在到明天早上,你什么都不能吃。”托比点点头,坚定地回答:“Yes!”我在心里暗笑,这母子俩,还都挺倔!

下午,苏珊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国菜。我心领神会,托比特别爱吃中国菜,一定是苏珊觉得托比中午没好好吃饭,想让他晚上多吃点儿。

那天晚上我施展厨艺,做了托比最爱吃的糖醋里脊、油闷大虾,还用意大利面做了中国式的凉面。托比最喜欢吃那种凉面,小小的人可以吃满满一大盘。

开始吃晚饭了,托比欢天喜地地爬上凳子。苏珊却走过来,拿走了他的盘子和刀叉,说:“我们已经约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饭,你自己也答应了的。”托比看着面容严肃的妈妈,“哇”地一声在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饿,我要吃饭。”“不行,说过的话要算数。”苏珊毫不心软。

我心疼了,想替托比求情,说点好话,却见儿子对我使眼色。想起我刚到美国时,儿子就跟我说,在美国,父母教育孩子时,别人千万不要插手,即使是长辈也不例外。无奈,我只好保持沉默。

那顿饭,从始至终,可怜的小托比一直坐在玩具车里,眼巴巴地看着我们三个大人狼吞虎咽。我这才明白苏珊让我做中餐的真正用意。我相信,下一次,托比想发脾气扔饭碗时,一定会想起自己饿着肚子看爸爸妈妈和奶奶享用美食的经历。饿着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况且还是面对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临睡前,我和苏珊一起去向托比道晚安。托比小心翼翼地问:“妈妈,我很饿,现在我能吃中国面吗?”苏珊微笑着摇摇头,坚决地说:“不!”托比叹了口气,又问:“那等我睡完觉睁开眼睛时,可以吃吗?”“当然可以。”苏珊温柔地回答。托比甜甜地笑了。

大部分情况下,托比吃饭都很积极,他不想因为“罢吃”而错过食物,再受饿肚子的苦。每当看到托比埋头大口大口地吃饭,嘴上脸上粘的都是食物时,我就想起外孙女。她像托比这么大时,为了哄她吃饭,几个大人端着饭碗跟在她屁股后面跑,她还不买账,还要谈条件:吃完这碗买一个玩具,再吃一碗买一个玩具……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有一天,我们带托比去公园玩。很快,托比就和两个女孩儿玩起了厨房游戏。塑料小锅、小铲子、小盘子、小碗摆了一地。忽然,淘气的托比拿起小锅,使劲在一个女孩儿头上敲了一下,女孩儿愣了一下,放声大哭。另一个女孩儿年纪更小一些,见些情形,也被吓得大哭起来。大概托比没想到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站在一旁,愣住了。

苏珊走上前,开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她一声不吭,拿起小锅,使劲敲到托比的头上,托比没防备,一下子跌坐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来。苏珊问托比:“疼吗?下次还这样吗?”托比一边哭,一边拼命摇头。我相信他以后再也不会这么做了。

托比的舅舅送了他一辆浅蓝色的小自行车,托比非常喜欢,当成宝贝,不许别人碰。邻居小姑娘露西是托比的好朋友,央求托比好几次,要骑他的小车,托比都没答应。

一次,几个孩子一起玩时,露西趁托比不注意,偷偷骑上小车,扬长而去。托比发现后,气愤地跑来向苏珊告状。苏珊正和几个孩子的母亲一起聊天喝咖啡,便微笑着说:“你们的事情自己解决,妈妈可管不了。”托比无奈地走了。

过了一小会儿,露西骑着小车回来了。托比看到露西,一把将她推倒在地,抢过了小车。露西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苏珊抱起露西,安抚了她一会儿。很快,露西就和别的小朋友兴高采烈地玩了起来。

托比自己骑了会车,觉得有些无聊,看到那几个孩子玩得那么高兴,他想加入,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蹭到苏珊身边,嘟囔道:“妈妈,我想跟露西他们一起玩。”苏珊不动声色地说:“那你自己去找他们啦!”“妈妈,你陪我一起去。”托比恳求道。“那可不行,刚才是你把露西弄哭的,现在你又想和大家玩,就得自己去解决问题。”

托比骑着小车慢慢靠近露西,快到她身边时,又掉头回来。来回好几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托比和露西又笑逐颜开,闹成了一团。

管教孩子是父母的事

苏珊的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听说我来了,两人开车来探望我们。家里来了客人,托比很兴奋,跑上跑下地乱窜。他把玩沙子用的小桶装满了水,提着小桶在屋里四处转悠。苏珊警告了她好几次,不要把水洒到地板上,托比臵若罔闻。最后,托比还是把水桶弄倒了,水洒了一地。兴奋的小托比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事,还得意地光着脚丫踩水玩,把裤子全弄湿了。我连忙找出拖把准备拖地。苏珊从我手中抢过拖把交给托比,对他说:“把地拖干,把湿衣服脱下来,自己洗干净。”托比不愿意,又哭又闹。苏珊二话不说,直接把他拉到贮藏室,关了禁闭。听到托比在里面发出惊天动地的哭喊,我心疼坏了,想进去把他抱出来。托比的外婆却拦住我,说:“这是苏珊的事。”

过了一会儿,托比不哭了,他在贮藏室里大声喊:“妈妈,我错了。”苏珊站在门外,问:“那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我知道。”苏珊打开门,托比从贮藏室走出来,脸上还挂着两行泪珠。他拿起有他两个高的拖把吃力地把地上的水拖干净。然后,他脱下裤子,拎在手上,光着屁股走进洗手间,稀里哗啦地洗起衣服来。

托比的外公外婆看着表情惊异的我,意味深长地笑了。这件事让我感触颇深。在很多中国家庭,父母管教孩子时,常常会引起“世界大战”,往往是外婆外公护,爷爷奶奶拦,夫妻吵架,鸡飞狗跳。

后来,我和托比的外公外婆聊天时,提到这件事,托比的外公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孩子是父母的孩子,首先要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虽然小,却是天生的外交家,当他看到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他会很聪明地钻空子。这不仅对改善他的行为毫无益处,反而会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带来更多别的问题。而且,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带给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无论是父辈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还是夫妻两人的教育观念有差异,都不能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托比的外公外婆在家里住了一周,准备回加利福尼亚了。临走前两天,托比的外公郑重地问女儿:“托比想要一辆玩具挖掘机,我可以买给他吗?”苏珊想了想,说:“你们这次来,已经送给他一双旱冰鞋作为礼物了,到圣诞节时,再买玩具挖掘机当礼物送给他吧!”

我不知道托比的外公是怎么告诉小家伙的,后来我带托比去超市,他指着玩具挖掘机说:“外公说,圣诞节时,给我买这个当礼物。”语气里满是欣喜和期待。

虽然苏珊对托比如此严格,托比去却对妈妈爱得不得了。他在外面玩时,会采集一些好看的小花或者他认为漂亮的叶子,郑重其事地送给妈妈;别人送给他礼物,他会叫妈妈和他一起拆开;有什么好吃的,也总要留一半给妈妈。

5.德国人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篇五

首先想说一下关于网络上经常看到的“德国禁止学前教育”这种说法。德国的孩子并不是在上学前天天傻不啦叽的就是玩,而德国人对“学”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孩子们也会学一些东西。他们的书包不比我们的小。比如幼儿园时,老师会教孩子们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回家,如果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不可大声说话,甚至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等遵守社会秩序的教育。而如果孩子对某类学科,比如音乐、艺术或体育感兴趣,他们是有权利在一些学校或机构进行学习的,甚至有些是免费的。

在德国有一本有关儿童教育的书,十分流行,叫Struwwelpeter(蓬头peter):以很多荒诞诙谐的故事,来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们最注重孩子的性格、品德培养,很多好习惯也是因为从小家庭教育的结果。

比如自理能力:如饮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训练。

比如规则意识:盛入自己盘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必须先吃完饭菜,才能吃零食。

比如爱心:很多家庭会在家中养小动物、如小狗、小猫,让孩子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懂得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生命。

比如坚强:孩子摔倒后,只要不是很严重,父母不会马上去帮忙,而是让他们学会自己站起来。比如尊重:告诉孩子要尊重别人的隐私。德国父母很多不会在未经过孩子同意时去翻阅孩子的东西。比如礼貌:德国父母在寻求孩子帮忙时会说bitte(请),之后会说danke(谢谢)。

比如理财:德国父母会非常严格的控制零用钱数量,会让孩子做些简单的家务以获得零用钱,避免不劳而获。

比如承担后果:有一个德**亲对自己总是起晚的儿子说“很遗憾,我不能开车送你去学校。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选择是放弃早餐,还是迟到。”

比如承担责任:有严厉的德国家庭,如果孩子忘了把脏衣服放进洗衣袋,他还得继续穿脏衣服。比如诚信:德国家长[微博]首先会以身作则,并经常会告诉孩子,要遵守约定,不能轻易誓言,答应过的事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到。

比如自信:德国家长非常重视自己孩子的自信培养,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家长都会给与更多的鼓励和赞赏,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从小的自信来源是父母。他们也绝不以成绩的好坏去否认自己孩子在其他方面的优秀。

6.英国独特的餐桌教育 篇六

英国人对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孩子出生后, 家长便把家庭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英国人对家教抓得很紧, 可谓“无孔不入”, 就连餐桌都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家庭课堂, 而且形成了一种社会传统。“餐桌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进餐礼仪, 二是进餐习惯, 三是环保意识。

在英国, 孩子从与大人一起上餐桌进餐时起, 家长就开始向孩子传授进餐的礼仪, 如何喝粥、如何吃西餐、如何与客人同桌进餐, 先吃哪道菜、后吃哪道菜以及进餐时的穿着, 如何与同桌客人交谈等。英国人一向以“绅士”著称, 所以他们对“进餐礼仪”非常看重。在他们看来, 一个“无礼”的孩子, 便是个人学养不够、家教缺乏的表现, 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长大后更不会有所成就。有些家庭对孩子进行“餐桌教育”时, 还特地请来当地有名的教师, 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的教育。所以, 英国的孩子从一周岁左右开始, 就懂得了如何在餐桌上像“绅士”一样进餐, 如何帮助家长摆放餐具, 如何得体地与客人同桌进餐。餐桌礼仪教育不仅锻炼了孩子本人, 提高了孩子的个人修养, 也给家长减轻了家务负担, 同时也为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及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进餐习惯。为此, 英国的家长们把“进餐习惯”纳入了“餐桌教育”的内容。他们从孩子坐上餐桌的那天起, 便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家长们认为, 孩子“自食其力”, 有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 这对于孩子将来走上社会能“独挡一面”、自食其力是一个不小的启蒙和帮助。很多孩子有偏食、挑食的坏习惯, 英国的家长决不让孩子有这个坏习惯, 他们不仅给孩子讲解每道菜的营养、味道, 让他们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摄入更多的营养, 而且还“亲口”给孩子作进餐的示范, 从而改变孩子任性、自私的习惯。

英国的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环保意识”的教育, 他们把餐桌当成了环保教育的生活课堂。在餐桌上, 家长们会教孩子区别哪些餐具是环保餐具, 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英国的家长和孩子一般都拒绝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而且也拒绝购买那些带塑料包装的食品。厨房里产生的垃圾, 孩子们也都按照家长的要求进行分类。另外, 在餐桌上, 家长也会对孩子进行节水、节能方面的教育, 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爱节约的良好习惯。

7.英国人的教育旅行传统 篇七

付有强

2013-3-19 14:07:23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19日 07 版)英国人对教育旅行的热衷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甚至罗马不列颠时代。近代初期,牛津学者首开赴欧陆寻求新知识的先河。此后,派遣贵族青年前往欧陆学习、游历,逐渐成为训练宫廷精英熟悉国际事务和世界文化的方式。

16、17世纪,前往欧陆游历并到各文化、教育中心体验、学习,日益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成为他们掌握近代语言和历史、学习体育技能、熟悉社交礼仪的重要方式,被看作是上层青年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7世纪中后期,理查德·拉塞尔斯提出的“大旅行”观念,逐渐为英国人接受和践履,成为英国教育旅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教育旅行

早在罗马不列颠时代,英国人便因精神、文化或教育方面的需求而前往欧陆,特别是罗马。在中世纪,除因外交、军事和商业等进行的旅行外,英国人还以朝圣者、骑士及学者的身份前往欧陆。英国人喜爱旅行的传统如此深厚,以致当时的一名编年史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散布于世界各地,旅行成为他们的一种文化。”朝圣是为精神需求而进行的旅行,英国人很早就对朝圣充满热情。在基督教教义感召下,无数信徒相继踏上“朝圣之路”,开始了他们的天路历程。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一书中,乔叟就曾对他们进行过栩栩如生的描绘。诚如某位学者所说,将朝圣看作教育旅行或许有点牵强,但它的确发挥了教育的功效:既满足了朝圣者谋求精神升华的需要,又让他们增长了见识,增进了对外界的了解。骑士为获取实战经验而进行的旅行,是中世纪教育旅行的又一种形式。在中世纪,教育的目标之一便是培养骑士。骑士用以报效封建领主和国王的是军事技能,比武大会则是军事技能理想的训练和测试场所。当时,英国权力当局经常禁止境内举行比武大会,为获得实战经验,骑士就必须前往法国。后来,比武大会失去了严肃打斗的色彩,变成一种消遣,但它们却让贵族有机会以此为借口到国外旅行,去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

学者和学生为学术造诣而进行的欧陆之旅,是中世纪教育旅行的主要形式。在中世纪中、后期,学者和学生也加入朝圣者、骑士的行列。12至14世纪,企

图在教会或政府谋职的人主要前往巴黎和博诺尼亚大学学习。当时,巴黎大学以传授文科诸艺和神学而闻名,博诺尼亚大学则是教会法和民法研究的中心。希望获取医学学位的年轻人通常前往萨勒诺,那里有首屈一指的医学校。除了法国和意大利,他们还前往西班牙,去寻求阿拉伯学问。前往欧陆学习的英国人成为了中世纪知识网络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迁徙、流动也成为英伦诸岛与欧陆文化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

近代新型教育旅行

近代之初,欧洲人的认知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知识结构逐渐遭到淘汰,源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渐受青睐。在英国,人文主义的主要进展是通过牛津学子的意大利之旅实现的。15世纪中后期至16世纪前期,威廉·格雷、林纳克、汤斯托等人先后前往意大利,去寻求人文主义新学问。他们游历、学习不仅是为了在学问方面有所成就,更是为了“研究周围的世界,更好地服务于君主和国家”。这些具有强烈现实关怀的知识精英成为近代教育旅行的先行者,他们所树立的榜样,则推动着教育旅行观念的发展。

在人文主义传入英国之际,以君主为中心的宫廷,更多地成为政治生活的中心,而贵族也日渐沦为附庸。担任顾问、使节、行政官员、地方法官或省区官员等职位,逐渐成为贵族或绅士的公共职责。为了能胜任各种职位,就需要接受文化教育。于是,贵族的教育日益发生变化,从着眼于服军役,转变为以履行公职为宗旨。语言、历史、修辞、算术、地理、哲学及古典学术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此外,胸怀抱负的绅士还需要在谈吐艺术、音乐、击剑、跳舞、马术等方面展示出相当的能力。然而,这些是英国教育尚无法完全提供的。于是,欧陆成为获取宫廷社交技能的主要场所,而赴欧旅行则成为贵族、士绅的一种选择。

16、17世纪,早婚(13、14岁)在贵族中仍有一定的市场。不过,贵族们已经认识到,过早圆房不仅对男女双方的健康有害无益,也不利于家族血脉的延续。为了降低危害,一般的做法是让年轻的夫妻先举行婚礼并象征性地圆房,然后便长期分居。打发新婚男子外出旅行是实现分居的有效办法。于是,不少贵族青年尚在新婚燕尔之际,就被家人打发到欧洲大陆,去进行为期一年或更长时间的旅行。在这个过程中,旅行的教育功效稳固地确立起来,成为学习语言、促进个人发展和完善、体验外部世界进而成为“完全意义的绅士”的一种途径。

1670年,英国天主教神甫拉塞尔斯的《意大利之旅》在巴黎出版。在书中,拉塞尔斯杜撰“大旅行”一词,以指称为教育而进行的旅行,并系统阐述了其功能和价值。在拉氏及其他学者的宣传下,“大旅行”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受,成为时人称作“幼熊”的青年人教育的顶点和“成年礼”。18世纪,富有的士绅子弟通常会到欧陆旅行三到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通常,他们会在一名私人教师和数名仆从的陪同下,学习语言,研究艺术,探幽访胜,享受自身地位所提供的闲暇。

作为一种传统和习俗,教育旅行对英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个人来讲,尽管确实有不少纨绔子弟借“教育”之名,在欧陆酗酒赌博、寻花问柳,但对更多的青年人,特别是像哈维、波义耳、吉本等人来说,教育旅行则提供了绝佳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得以接触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接触欧陆贵族和上流社会,欣赏到特定的艺术品,聆听到高雅的音乐,并从中获得养料和灵感。就整个社会而言,英国人在文学、艺术、科学、建筑等众多领域所取得的进步,或多或少都受益于他们在欧陆的体验。总之,旅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既让践行者增加了见闻,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同时也推动了欧洲思想、制度和文化的传播扩散。在这个进程中,英国逐渐丢掉了岛国特性,变得更加开放。

8.英国人教育顽皮的孩子 篇八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绩效中心的研究发现,那些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非取决于运气的母亲,她们的孩子后在普通中学教育证书考试中成绩明显更好。

这一结论给了低分的孩子一个成绩不好的新理由――“妈妈,全怪你”。

该结论依据的是对上万名年轻人的长期研究。

这项研究追踪了一项关键人格特质“心理控制源”的形成,心理控制源是人们对影响自己人生的能力的主观认识。

心理学家称能根据心理控制源量表对人们进行分类:极端内部归因者认为自己能完全掌控人生,极端外部归因者认为人生完全取决于命运,多数人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研究表明,拥有强烈内部心理控制源的人,他们往往在教育上投入更多,生活方式更健康。

参与这项研究的学者弗兰切丝卡・科尔纳利亚说,研究清楚地表明,母亲的性格会带来很大影响:

“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包括家庭背景、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和孩子自己的心理控制源,人们发现,排在内部心理控制源量表前25%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往往普通中学教育证书考试总成绩比排在后25%的母亲的孩子高约17%。”

研究成果二:走路上学有助青少年提高学习成绩

走路不仅是一种相当理想的运动,原来也有助脑部发展。

西班牙最新研究指出,步行上学的青少年,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成绩,会优于开车或搭公车到校的同学,其中更以走路15分钟以上的青少女效果最好。

走路上学好处多,除了可以让学生早上的学习情况比较好,过程中也可以和家长或同学培养感情,让上学成为美好的回忆,除此之外,还能增加对社区参与的意识,甚至有助于独立性的养成,同时减少塞车,进而提升空气品质。

无独有偶,格拉纳达大学、马德里自治大学、萨拉戈萨大学和马德里的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就针对该国5城市、1700名13至18岁的男女学生资料分析,发现走路上学的青少男、女,认知能力会比开车或搭公车上学的同学好,如果是走路15分钟或以上的女生效果还更佳。

研究显示,这意味走路时间愈长,对认知能力越有帮助,成果发表在《小儿及青少年医学志》。

研究员表示,主要是青少年时期大脑的可塑性最强,是刺激其认知功能的最佳时刻,当中又以女生最显著;不过,英国心理学家伊夫斯相当不以为然,认为这无法确定是成绩变好的单一因素。

事实上,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先前也曾对市区1700位学龄女童研究,结果显示走路或骑单车上课的学生,在数学与口语等学科分数较其他女同学高,且随着步行的时间越长,成绩越佳。

研究成果三:体育锻炼有助提高学习成绩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网站刊登的研究结果称,越喜爱体育活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就越好。

而且,“女生的科学成绩似乎受益最大”。

人们早就猜测体育锻炼能提升脑力,但此前一直没有什么科学证据。

在这项调查研究中,来自英格兰、苏格兰和美国的研究人员测量了约5000名11岁儿童的体育锻炼强度,这些孩子持续一个星期戴着用于测量运动状况的加速计。

这些孩子在11岁、13岁和16岁时接受了英语、数学和科学能力测试。

在11岁时体育锻炼较多的孩子在全部三个阶段、全部三个学科中的成绩都较好。

研究结果称,11岁的男孩每天每次锻炼17分钟就能提高分数,16岁的女孩则需每天每次锻炼12分钟。

女孩在科学课上的成绩提升尤为显著。

这篇论文的作者称:“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尤其是考虑到英国和欧盟委员会的现行政策着眼于增加科学领域的女性人数。”

令人担忧的是,据研究人员观察,在11岁时,男孩平均每天有29分钟的中高强度锻炼,女孩约为18分钟,远远低于60分钟最佳锻炼时长。

研究人员表示,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来剖析体育锻炼是如何带来成绩提升的。

研究成果四:儿童学习成绩好坏主要取决于基因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英国中学会考(GCSE)成绩中有六成的决定因素可能和遗传的智力有关。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精神医疗研究所普罗敏教授(Prof. Robert Plomin)所作的这项研究还显示,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当中,学校的教学质量等因素只占了1/3。

该项研究对11000名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出生的双胞胎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

其结果显示,对于孩童成长的过程中学业成绩的好坏,基因是较大的决定因素。

普罗敏教授已经收到英国教育部的邀请,向教育部高层官员说明这一研究结果。

普罗敏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教育部门因为担心被说成是“在学生身上贴标签”而急于驳斥基因在学业方面的影响。

然而,实际上他的研究发现有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对学生因材施教,而不是现行的一体通用。

普罗敏教授说,进行某种形式的基因扫描,也许最终可以让学校在学生幼年的阶段就找出其特定的学习弱点。

研究成果五:学校上课晚一点,孩子学习成绩好一点

研究表明:结果上课时间较晚的学校,学生的数学和阅读成绩较高。

生物学研究显示,人在幼童时期倾向于早睡早起;而当人步入青少年时期后,昼夜节律会发生改变,导致青少年睡得更晚,起得也更晚。

这种改变是由大脑内褪黑素的变化引起的,这一过程大约开始于13岁,在15到16岁明显增强,而在17岁到19岁时达到高峰。

那么,这个现象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吗?

根据明尼苏达大学应用研究与教育改进中心主任凯拉・瓦尔斯特隆(Kyla Wahlstrom)今年2月发表的论文,答案是肯定的。

她跟踪调查了在明尼苏达州、科罗拉多州和怀俄明州的8所公立中学里就读的9000多名学生。

结果发现,如果上课时间调整到早上8:35或者更晚,一个学期之后,学生们的数学、英语、科学和社会学成绩普遍提高了1/4个等级,例如从B提高到了B与B+的中间位置。

另有两篇由瓦尔斯特隆评议但还未发表的研究论文也获得了相似的结论。

在美国空军学院进行的一项对照实验也验证了这一结论,因为在大学一年级时不同组的学员开始上课的时间不同。

此外,一项研究显示,由于交通问题导致北卡罗来纳州不同地区的学校上课时间不同,结果上课时间较晚的学校,学生的数学和阅读成绩较高。

还有其它研究表明,推迟上课时间可以提高出勤率,以及减少青少年抑郁和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这些都因为晚点上课可以让青少年获得更充足的睡眠。

多项研究表明,与把上课时间从早上7:15调到7:45的学校相比,上课时间从7:30改为8:00的学校里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更大幅度的提高。

来自巴西、意大利和以色列的研究也获得了相似的结论。

之所以上课时间推迟会获得这些好处,其关键是青少年保证了至少8个小时的充足睡眠,而如果能达到9小时就更好了。

相比之下,在欧洲,很少有中学会在上午9点以前开始上课。

不支持推迟上课时间的人们曾担心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正常作息。

不过,结果表明,学生们在进行课余活动或是兼职工作时,并没有受到上课时间改变的影响。

上一篇:尝试挑战演讲稿700字初中下一篇:中国餐桌礼仪论文中国餐桌上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