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的生活与心态调查报告

2024-08-16

农村教师的生活与心态调查报告(15篇)

1.农村教师的生活与心态调查报告 篇一

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况与心态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城镇化业已启动,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前往城市寻求人生财富。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其中以20-30岁之间的青壮年为主。为了更深入地调查进城务工青年的生存现状,实地了解进城务工青年所面临的困惑和难题,特作此调研实践。

关键词:

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态心理状态

导语

本实践主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调查研究的个例入手,从中分析得出普遍的社会性质问题。然后找到解决之道,通过最终的报告形式体现出来,提升社会关注度,为他们更好的工作提供一些潜在条件。

本实践地点选取**********************,借助村里众多的进城务工青年群体资源。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之下,于7月16日至7月29日共十四天顺利完成。期间通过走访聊天,QQ聊天访谈,电话访谈等方式取得第一手原始材料,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数据,统计制作图表等工作。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他们的生活工作状态,以及心理状态背后的深层次社会问题。

进城务工青年作为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存在即合理,但其中不免存在各种生活、工作、心理等自身问题。作此社会实践调研,不仅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是为即将走上社会的我们一个,了解社会了解以后工作情况的机会。

正文

一、进城务工青年的现状分析:

(一)基本状况

1.性别和年龄构成:

以20-30周岁之间的青年为主。在此次参与调查的50名进城务工青年中,男青年占74%;女青年占26%。其中20周岁以下4%;21至25周岁64%;26至30周岁24%;31周岁以上8%。从以上数据得出:进城务工青年队伍的整体年龄偏低,绝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是适龄青年。但也不排除调查的普遍性和地域性。分析:

调查发现,进城务工青年以制造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这类职业普遍要求年龄稍低,灵活性较强的青年男女。而35周岁以上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则大多数从事于建筑业,介于并非调查范围,所以本报告不过多涉及,只是作为一种比较。

男女比例只是本调查数据,不代表任何地域特征。由于本地区人情风俗的原因,男人为一家之主,所以大多数男青年进城打工。女青年一旦结婚之后,很难选择,或者“被迫”留守家中,抚养小孩照顾老人操持农活。这一现象在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女青年中普遍存在。一般来说,具有较高学历的女青年则会选择快节奏且繁华的城市生活。

进城务工青年年龄趋于低龄化,甚至存在未成年人打工的情况。在农村有很多人抱着“念书无用论”,加之孩子不好好学习,于是让其早早退学打工赚钱。或者说相比较之下,有些大学生的工资确实不如初中生的。诸多原因导致农村学生早早辍学打工的比率增高。

2.文化和收入构成:

文化程度基本持平,主要以初中、专科两大群体。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30%;高中6%;大中专38%;本科及以上20%。相对而言,收入并非普遍的与学历成正比。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工资分布主要在2000至3000元之间,占到42%;2000元以下24%;3000到4000元为28%;4000元以上6%。被调查者85%能达到调查所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所有收入情况高于或持平在家乡打工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并非普遍情况的收入与学历成正比。从事一些技工、厨师、建筑行业的初中、中专毕业生很多比大专、本科毕业生工资要高,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72%。同样地,有个别本科毕业生的工资远高于相同文化程度或其他人员。本数据不包括奖金、提成等,只是“取整”之后作为调查的数据样本。

或许这就是新“念书无用论”最有力的证明,但事实并非如此。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收入只是与所从事行业有关。比如建筑业、餐饮业(这里只就厨师而言)、制造业(高级技工)等,相对来说处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工资相对来说较低。并且服务业大多是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女青年为主,不排除有学历或性别歧视。

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新的工业变革与时俱进。这就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能操作各种电子生产流水线、工业机器人,还有就是高技术人才的相对缺乏。种种因素导致高级技工工资高就业好,甚至供不应求的情况。同时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房地产业越发火热。所以从事建筑以及相关行业的工资相对来说高于大专、本科毕业生,也就不足为奇。

(二)工作状况

1.对企业经济状况的认知:

绝大多数人没有很强烈的集体意识,感觉随之也很一般化。这个分水岭即是文化水平的差距产生的。有很多人是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应付工作,企业的前途好像与自己无关似的。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青年,他们对所在的企业、公司,有着很强的归属感,希望发展壮大希望不断强盛。

鉴于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相对大型公司等来说,低学历的青年男女比较多。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员工的厂情教育,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力水平,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2.对工作和收入的认知: 大多数青年心态平和,默认于现有的工作、收入等形势。因为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的差距,倒是一种知足长乐的态度。倒是一些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们,面对不太“壮观”的收入,觉得憋屈。从而抱怨或者消极工作,导致差错不断等,产生恶性循环。

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过去,每个人都应该认清现实,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由低到高,在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锻炼业务和技能水平。这样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

3.对工作环境的认知:

根据调查统计,绝大多数人认为工作压力较大。由于工作环境造成的压力,工作负荷与劳动强度相对来说普遍存在。其中,工作设施和条件也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影响工作情绪从而导致效率下降等。工作环境的“软硬”对整体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

企业应该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将会有所提高,势必对企业的长足发展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

(三)心理状况

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进城务工青年的内心世界也随之有所变化。通过调查发现,其心理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平衡、自卑、迷茫、思乡、高压等。普遍来说,主要由于他们所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偏低,个人自身心理问题,也有政府管理职能的不足。

1.进城务工青年身处大城市中,工作之余横向比较城市人的生活。觉得自己付出很多,却不一定能得到应得的报酬。一方面羡慕一方面嫉妒,他们对自己低下的地位与收入差距的不平衡心理,极有可能导致内心的失衡与困惑。再加之有些城里人势利之行为,自卑与怨愤充斥,严重者还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2.自身的文化素质决定了他们不能得到更好的工作待遇,同样也会造成心理不适。农村文盲半文盲的高比例是进城务工青年的基本状况。不仅限制了他们的职业选择空间和趋向,也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回报。他们不得不选择那些社会地位低下,而且收入相对较低的工作。

3.价值观念的变化同样不容忽视。进城务工青年面对陌生环境,普遍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远离家乡导致家族家庭的约束无能为力,而城市人的鄙视和嫌弃又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能够自我调整,以自己的悟性来理解社会问题。但也有一部分进城务工青年在此种情况下,心态情绪极端化,肤浅地怨忿排斥社会存在的问题。面对心理上的种种问题,不能理智地调节而是选择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满足自己的利益,极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二、进城务工青年问题出现的原因: 1.受教育程度

调查发现,并非想象中的是完全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而造成诸如上述问题。随着我国切实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并在义务教育期间实行全额免费政策的推广。在小学或者初中期间辍学打工的人数减少,大多数适龄青少年能够顺利完成初中或者高中学业。还有就是家长观念的转变,认为初中或者高中毕业没有前途。从而选择让子女继续中专或者大专学业,学得一技之长以充分适应新的生存挑战。

采访中的一位母亲说,“孩子高中毕业就不想念书了,想自己跑出去打工。可现在没有一点技术啥的谁会要他。再说了,他还小着,那些重活苦活咱能做他就没办法了。做不了几天吃不了那苦自己就跑了。还是让他读个大专吧,至少拿的本本能高级些。咱村里又不是没人上大专,他读我跟他爸供得起。” 2.心理方面原因

进城务工青年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城乡差别的不适应很容易造成自卑感,加之有些城里人的态度问题,更加使得他们感觉低人一等。由于从事的大多是比较繁重的体力劳动,时间长、劳动量大、工资低待遇差,心里的苦闷无法有个合适的时间地点方式释放出来。长此以往,心情不好情绪易怒易躁,还会引起身体不适等病症。社会关注很少,没有专门的平台供他们发表自己的感受,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得他们对生活迷茫。

赵哥在采访中就抱怨说,他们搭乘公交都要受气,城里人见了还躲得远远的。有什么啊,不就是比我们祖宗好么。要不是我们整天幸苦给他们盖房,他们哪有的高楼大厦住啊。真是的……同样是人,同样高中毕业,我们队里一个小伙,就凭着他舅是我工程监理就弄了个管事的当着。把人就气的不行……一天干活下来想出去转转放松放松,可即使咱洗了澡换了衣服,人家城里人还是觉得咱老土,有些地方人家还不让咱进去…… 3.政府管理职能问题

调查发现很多进城务工青年缺少必要的劳动法律法规保护,即使有了侵害自己利益的事情发生,他们也会忍气吞声或者采取非常手段解决。有时不仅解决不了,还会触犯法律影响社会治安等。政府管理职能工作不到位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机制性障碍,他们缺少对进城务工青年的引导。有些地方甚至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在处理劳资纠纷问题时,还偏向投资者和企业。极度缺乏对他们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当被问及工资以及是否有保险的问题时,调查中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只是希望老板不要拖欠工资就好,哪里还敢问人家要各种工伤医疗养老保险的。在调查人群中,只有那些本科文凭的,或者是加入大公司大企业的正式员工才会享受到“五险一金”的待遇。甚至即使同一单位,职能不同级别不同待遇也随之不同。4.组织化程度低

就调查取材范围的人群而言,绝大多数进城务工青年都是小范围短时段外出打工,随季节随农活而迁徙。流动性较强,不能形成稳定就业。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青年对工作地没有归属感,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同时他们缺乏利益表达的机会,权益维护工作也较难开展。当他们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通过组织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利益。反而往往以个人对企业的方式进行交涉。

李师曾经就在这方面吃过苦头。据他述说的,当时一同前去工作的只有他们两人。人生地不熟,再加之又是私人承建的工程。结果最后就是因为工资纠纷而拖了好长时间才讨要回来。与此相反的是,小王是我们县统一组织的外出务工。工作人员不仅亲自与企业交涉,给他们办了工伤保险,还督促企业按时发放工资。这点深得小王的欢喜。

三、进城务工青年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1.建立进城务工青年培训体系

政府应该牵头社会有关部门做好进城务工青年的技能培训工作,同时积极联系企业,借助社会力量建立务工青年培训机构和网络。确保他们享受到必要的待遇,确保他们工作顺利、收入稳定。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督促培训工作的实效性。2.建立进城务工青年组织体系

地方各级部门可以开展外出务工招聘工作等,积极引导企业与进城务工青年约谈工作。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务工青年的就业,提供定向服务工作。同时在他们中间树立优秀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引导进城务工青年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3.进一步加强进城务工青年维权工作

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维权工作,首先是要使务工青年学法懂法。使其能够知法守法,自己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维权机构,开通法律服务热线。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维权投诉机构,努力做好法律服务和援助工作。政府最好是,令有关部门随时监督用工企业工资发放情况,而不是事情发生了才去审查维权。4.媒体发挥其重要作用

各种媒体应该进一步加强进城务工青年的报道,加大对他们的关注力度。使社会,特别是有些城里人,更加地了解他们,充分发挥其正确的公众引导作用。最终的结果是,使城乡人民能够和谐相处,共同享受便捷化的都市生活。人人生而平等,莫论城市与农村。

结尾

借此社会实践,深入周围进城务工青年的生活、工作状态。随着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形象愈加明晰。同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他们生活、工作状态,以及心理状态背后的深层次社会问题。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回顾本次社会实践以及报告写作过程,由于水平跟经验的不足难免出现问题,希望提出批评指导意见。同时感谢在实践过程中给予充分支持的村委会书记及相关工作人员。有50余人次直接或间接接受了采访,在此也对他们表达感谢之意。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未知.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6-21 [2]未知.关于农民工返乡问题调查报告[OL].互联网.2010-12-18 [3]未知.中国农民工网相关数据[OL]. [4]未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N].新华社.2006-3-27

落款

调研者单位名称: 个人姓名: 完稿时间:

附录

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手册; 社会实践调查问卷样卷; 相关实践证明材料、图表、图片。

2.农村教师的生活与心态调查报告 篇二

通过调研分析, 我们大概就高校教师体育文化生活的状态进行了分析, 大体发现高校教师的体育文化生活状态具有一些特点: (1) 被调查对象当中, 高校教师从事体育文化生活的大约只占到四分之一左右。 (2) 高校教师从事体育文化生活的大多数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7点半到九点之间以及早上七点左右。 (3) 高校教师从事的体育文化生活主要是参加各种体育项目的健身锻炼。 (4) 高校教师从事体育文化生活的主要目的在于健身健美。 (5) 高校教师当中男性从事体育文化生活的人群比例大约占到五分之四左右。 (6) 高校教师从事体育文化的项目主要以常规体育项目为主, 时尚体育项目的参加者相对较少, 只占参加项目的15%左右。 (7) 教师参加体育文化生活的人群当中主要是35-50岁的人群居多。

二、高校教师缺乏体育文化生活的因素分析

对于调查现状, 笔者通过访谈法就相关的因素做一归述; (1) 教师参加体育文化生活的人数相对较少, 主要原因在于, 对于高校教师来讲, 虽说不存在坐班制度, 但是由于其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压力是的在工作之余很难在有心情和精力去参加体育文化生活, 再加上很多女教师需要在课余货架料理家务, 这占去了他们非常多的时间, 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 高校繁重的科研压力是他们没有办法去从事体育文化生活的又有因素。目前在各个高校快速发展阶段, 学校对于教师的科研任务年年在增加, 这些增加的科研任务使得他们在工作之余还要从事实验和调研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也没有精力去休闲娱乐。 (3) 大多数教师喜欢选在晚上从事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是因为在晚饭之后, 很多教师为了自己身体健康因素的考虑, 希望在饭后能得到锻炼, 所以晚饭后成为锻炼的重要时间段, 而早上锻炼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早上轻微的活动可以帮助自己提高白天的工作经历。 (4) 对于大多数年轻教师来讲, 他们因为存在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往往在工作之余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和专业学习, 希望自己能继续深造, 还有一些年轻教师利用自己休息的时间去从事一些兼职工作来增加收入。 (5)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讲, 由于本身所处学校这个环境, 一般教师都喜欢在自己周围的或者附近的场所进行体育锻炼, 所以学校的体育场馆成为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最主要的场所, 而在大多数高校, 我们调查分析, 学校场馆的主要目的是作为教学使用的, 所以场馆的功能和从事的项目相对比较简单和常规, 在这种场馆限制、时间和地点有限的条件下, 大多数教师对于项目的从事都是选择简单方便的, 另外, 在项目选择上, 很多教师也不愿意去花费太多的时间、经历和物力去学习时尚的体育项目, 再加上经济收入的相对偏低, 使得很多教师在体育爱好上的投资有点力不从心, 而传统体育项目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少, 也是众多教师喜欢这篮球、羽毛球等项目的重要因素。 (6) 另外, 在从事的目的性上面来看, 大多数教师去从事体育锻炼都存在一定的被动型, 他们往往都是因为身体出现各种疾病或者出现各种病症的时候采取希望通过锻炼的方式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所以在年龄上面, 大多数人从事锻炼的年龄都在中年人以上, 而年轻人往往自认为自己身体很好, 这也是年轻人从事体育文化生活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7) 而从事体育锻炼当中男性较女性人数较多, 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对于大多数高校教师来讲, 女性较男性的课余文化生活时间较少, 大多数女性教师都承担者重要的家庭劳务, 这也是他们很少有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高校教师体育文化生活兴趣和质量的策略

对于学校教师的体育文化生活的开展和提高, 笔者建议, 在整个学校应该定期的组织教师去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协会和各种培训班, 这些协会和培训中心的成立, 一方面可以把教师组织起来, 时刻提醒他们来参加体育锻炼, 形成一定的群体策动性, 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教师对于体育运动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另外在提高教师参加体育兴趣方面, 学校应该在教师的待遇和生活状况方面给与更多的考虑,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生活状况, 只有教师从心理上轻松下来, 才能把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摘要:体育活动对于高校教师来讲应该是司空见惯的行为, 但是对于这司空见惯的行为笔者通过周围高校的调查与分析, 发现高校教师业余体育文化生活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并就差异性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校教师,体育文化活动,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杨剑:“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年。

[2]周月朗:“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压力及其管理策略”, 《教师教育研究》, 2006年。

[3]李素:“论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师的生活方式”, 《管理观察》, 2008年。

[4]何远航:“泉州市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 《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8年。

[5]袁书卷:“浅析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趋向”, 《教育探索》, 2007年。

3.关注老区农村青年教师从业心态 篇三

一、老区农村青年教师心理现状分析

(一)思维活跃,渴望改革

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观念。他们积极要求和参与改革,希望通过改革消除腐败和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扩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以及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引进竞争机制、发挥自己的才能,消除现有教育体制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现象。

(二)心理失衡, 工作消极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公平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们都力图获得社会的公平对待,报酬的公平程度与人们的满意程度有正相关。

教师队伍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灵魂的塑造者。社会对教师的思想品德和学识水平历来要求很高。这种高要求能激起教师心理上的自豪感,同时教师也要求社会尊重他们的劳动,承认他们的劳动价值。因此,教师会拿自己的工作生活条件、价值报酬与社会其他行业相比,结果心理失衡,觉得自己的社会劳动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而出现严重的不满情绪。他们往往用对工作的不负责任、消极怠工、发牢骚等方式发泄,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提高。

(三)初涉人世,眼高手低

有些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走上讲台,不能适应简陋的办学条件以及单调的生活,认为现实条件与自己的才识不够相称,理想与现实反差太大。同时,他们在工作中的理想主义也很严重,认为自己年轻、有知识,急于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往往由于经验不足、思想准备不充分、工作不顺心、愿望不能实现而显得顾此失彼。

(四)盼“高枝儿”,力图跳槽

有些青年教师表示不愿从事教育,认为自己从教是“搭错了车,赶错了路”;有些青年教师虽有从教愿望,但认为从教收入不高,前途暗淡,一辈子与粉笔为伍,没有其他行业工作风光,不如改行他图。因此,他们为摆脱清贫与“寂寞”,依仗自己年轻、有知识、有文化,随时准备“跳槽”,只要有一线希望,非作百倍努力不可。

(五)精神不振,追求逍遥

教学经验的积累能够增强教师的自信心,社会同行的较好评价与认可,能够增进其满足感。这就使得有些青年教师业务提高的紧迫感和动机水平逐渐降低,处理日常教育教学,更多的是凭经验做事,思维定势严重。业务不想再有提高,满足于已有的成绩甚至工作的一般化,生活上随遇而安,人际关系讲究一团和气,对社会不良现象和消极腐败现象表示无可奈何,而听之任之。

二、老区青年教师消极心态产生的原因

老区农村青年教师消极心态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主观的自身因素,又有客观的社会因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一)自我抱负水平过高与工作准备不足之间的矛盾

老区农村的青年教师,大部分是二十多岁的人,其心理正处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工作经验也处在探索和积累的阶段。他们虽有满腔的热情、较高的文化素养,但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工作,教师的工作绩效与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又与学生的素质、社会环境、工作条件等密切相关。老区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是办学资金缺乏,教师所需的图书、资料、设备和信息缺乏,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这种种不利因素对一个青年教师来讲,要在短期中取得较好成绩是困难的。青年教师在校学习期间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足够的实践锻炼机会。加之,他们往往急于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对具体问题考虑不周或忽视,结果往往是成绩不理想,进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都受到挫伤。

(二)社会赞誉与现实状况的反差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角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因而,社会对教师的思想品质和学识水平要求严格,要求教师能作为社会的典范,做到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赞誉也是极高的: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党和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但是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轻视知识分子(尤其轻视小学教师)的种种偏见,有的人等级观念严重,鄙夷教师职业,轻视教师的劳动,甚至发展到谩骂、殴打教师。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从而维护他们的尊严,但是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们对他们及教师职业的态度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他们为自己的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荣耀而烦恼,进而产生对该职业的信仰危机,甚至不再把它作为一种荣耀而作为一种羞辱。有许多青年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公众场合称他“老师”,或出门办事不愿说自己是教师,以免把事情办糟或受到表面尊重而实际轻视的待遇。

(三)社会分配不公,教师职业缺乏必要的吸引力

对任何社会职业来说,它的劳动价值决定其劳动报酬,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决定了教师及其职业劳动应当具有较高的劳动报酬和经济待遇。但是老区农村地方政府因种种原因,没有足额拨付教师的工资,使教师的实发工资与正常的工资水平形成很大的差距,造成教师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实际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教师普遍产生了一种“不患寡而患不公”之类的愤懑心理。加之商品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劳动分配原则是按劳付酬,经济待遇低,就意味着没本事、无贡献。这样,教师就会因自己的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严重背离而加剧心理矛盾,最终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失望感,进而要求改行。

(四)恋爱婚姻受挫

农村青年教师收入较低,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差,许多姑娘不愿来农村“受苦”。加之,老区农村交通不便,离市镇较远,教师的交际范围狭窄,在婚恋问题上,往往不是其他职业青年的竞争对手。许多青年教师不愿到农村找对象,主要是因为工作问题、文化水平的差异问题。同时,鉴于许多家住农村的老教师,他们的子女就业和生活的困境,使许多青年教师不敢驻足农村。这是影响农村青年教师不愿从教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建议及对策

(一)增强教师的职业声望,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该职业的吸引力和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从事高地位职业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羡慕、尊敬和优待,他自己也更多地感受到自豪和优越,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要想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立志献身于该职业,必须使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支持教师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切实做到使教师职业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

(二)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教师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作为校长要使我们的青年教师真正明确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意识到现在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不仅决定着我国将来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还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教师应当爱国敬业、志存高远、开明开放、胸襟广阔,以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和培养人才为己任。社会舆论应引导人们进行正确、客观的比较,全面地看问题,自觉地摆正个体、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提高青年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三)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

需要是一个人产生行为动机的根本原因,是人的行动积极性的原动力。因此,恰当地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关键。

1. 重视教师的物质需要。为人师表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比较重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了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满足物质需要是一个人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任何人都有这方面的需要,教师也不例外。要满足教师合理的物质需要,首先要解决教师职业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相背离的问题,使教师的经济收入与职业价值相适应。各地政府部门应当切实保证教师的工资按正常水平及时足额发放,从而消除教师“不患寡而患不公”等愤懑心理,促使教师向更高层次的需要迈进。

2. 引导和发展教师的高层次需要,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低层次的物质生活需要,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情绪,而不大起激发人积极性的作用,只有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如获得尊重的需要,施展才华的需要,个人素质提高的需要等)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激励因素。因而,要以很高的热情来激发和满足教师的创造需要和成就需要,但同时不能把创造需要及成就需要和相应的物质需要对立起来,否则,创造需要、成就需要也将落空。

(四)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

宏观上,国家应建立教育筹款拨款制度。应加大政府投入,合理调配社会资源,加快教育发展,使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并超过4%。同时,政府应按当地中小学校的生均培养成本进行核算,合理确定政府和学生家庭双方应负的经济责任。在教育系统中重视竞争机制的建立,在加强政府对教育宏观管理的同时,逐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建立激励机制、评估机制和保障机制,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创设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

对老区农村的学校,政府应采取必要的倾斜政策。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村和城市采取同一种政策和管理措施,甚至在许多方面(评职称,评先进)城市更优越于农村,这必然挫伤农村教师的积极性。而在管理措施上,只是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加剧了青年教师的逆反心理。管理心理学认为:需要是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因而,在需要的满足上,对老区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教师,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倾斜政策,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偿。例如,在职称、调资和公费医疗等方面,应切实解决农村教师的困难,排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青年教师能扎根于老区农村的教育事业。

4.农村教师的生活与心态调查报告 篇四

调研报告

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省开始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清丰县已连续7年实施了“特岗计划”,总计有 名特岗教师先后分赴全县13个乡镇农村学校任教;为解决我县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我县还大力实施了“农村学校教师岗位招聘计划”。自2006年以来共招聘 名教师进入全县中小学任教。这些教师大都在20——30岁之间,属于我县青年教师的范畴,约占全县教师的 分之,相当部分教师已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

为了解特岗及招教教师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是否能够长期扎根农村教育事业,元月中旬以来,县教育局有关人员先后深入到阳邵、双庙、六塔、瓦屋头、马村等乡镇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和问题

(一)工作压力较大

目前,我县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普遍较大。由于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较薄弱,人数偏少,大多数特岗及招教老师实施兼课教学或包班,有许多老师还兼任着音体美、信息技术、英语教学,还有学校的少先队、团队工作,再加上备课、批改作业等内容,工作远远超过8小时的工作量。以六塔乡中、双庙二中为例,历史、政治教师均担任三个年级课程,英语教师担任两个年级课程。随着市县招教的进行,部分学校部分优秀教师调离,补充教师少于原人数,工作量内部消化,加重工作压力。

(二)、工资待遇相对较低

目前,特岗教师工资2018元,按我县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来说已不低,但和社会同龄人相比,特岗教师们认为工资待遇太低,已入编特岗教师入编后比原来工资更低,招教老师的工资与社会同龄人来说就更低。从实际购买力来说,除去生活、交际、房贷外,每月工资所剩无几,这也是影响我县教师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男女比例不协调

2009年以来,我县招录特岗及招教教师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教师人数仅占总人数的 %。以六塔乡为例,截止2015年,六塔乡共分配特岗及招教老师94人,男教师仅占2 人,六塔乡中22名教师中,只有1名男教师。家住本县的教师婚姻问题困难不大,对于外地市(县)来我县工作的特岗来说,婚姻问题较难解决,一是生活范围较小,交往面较窄,二是对男方定位较高,高不成低不就。以阳邵二中为例,2男9女中,只有2名男教师和1名女教师结婚,其他8名女教师未婚,年龄大多在25——30之间。

(四)发展前景有困惑

困惑一:学生管理困惑多。由于特岗及招教老师大多刚参加工作,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面对调皮的小学生和青春期易逆反的初中生,组织课堂和管理学生成为当前重要问题。一部分青年教师工作方法较简单,另一部分则动辄叫家长,造成师生关系较差,进而影响上课质量。困惑二:个人提升受限制。在调查的部分学校中,学校条件较艰苦,教学设施较落后,对青年教师成长明显不利。乡一中、乡镇中心小学教学设施较好,能满足老师查阅资料、网上学习等需要,乡镇二中、一般小学就较差了。如双庙二中大部分老师就反映,现代化教学设施一点没有,自己想制作ppt课件、用多媒体辅助一下教学也实现不了,最终只能画画图、讲一讲,久而久之,工作激情磨灭,课堂效果较差。许多青年教师反映,在大学理论学得多,上课技法、组织课堂学的少,很愿意多学习一下学科专家、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但受于学校经济条件限制,很少有外出学习的,有的青年教师工作几年来只有一次来清丰学习机会,至于到市里参加、外地学习几乎没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教师的发展与提升。

困惑三:个人生活不方便。受多种条件限制,相当部分青年教师在异地任教,如家住阳邵教师在六塔、大屯教师在瓦屋头、韩村、固城老师在仙庄、巩营等等大有人在。这些人婚后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干好工作,频繁奔波于单位和家庭之间,内心的疲劳感、郁闷感十分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困惑四:来往交通不方便。有许多教师在周五放学后回家,因天晚回市里、县里的班车已晚点而不能及时回家。有外地市老师回家来回坐车产生较高费用因工资低而产生较大压力。

二、调研情况分析

由于特岗及招教教师待遇整体较低,工作、生活环境均不太理想,对于年轻男教师来说,不具有吸引力,导致青年教师男女比例失调;从专业成长方面来说,特岗及招教教师压力大以及个别教师学无致用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学校教师不足,特别是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缺乏。学校有没有浓郁的教研氛围、学校是否舍得在教师成长方面投入也是制约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从心理角度来说,由于特岗教师学历高,有相当部分老师认为自身大材小用,在工作中不虚心,不能够像老教师、老同志学习,这也是专业成长缓慢的因素之一。从家庭角度来说,有相当部分外地甚至本地的青年教师不能安心工作,他们一是积极参加外地的招警、招公务员、招教考试,二是正在找人、托关系调离。

三、意见建议

(一)教育系统要加强岗位培训,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特岗及招教教师多提供成长平台,多提供学习机会;建议政府加强招教工作,进一步充实农村教师队伍,配齐专业课教师。

(二)各中小学及要高度关注青年教师生活及工作,尽可能为特岗及招教教师提供住宿及生活条件。加快教师周转房建设,解决教师住房难问题。

(三)做好教师调配工作,让青年教师工作单位尽量靠近娘家或婆家,为其提供最大便利,打造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四)提高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为特岗教师发放乡镇补贴,为家住外地市的特岗及招教教师报销往来交通费。

5.农村教师的生活与心态调查报告 篇五

——对江西省永修县进城务工青年的调查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明显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就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且主要以青壮年为主。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4年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总数超过1.2亿,其中16—40岁的农民工占到了80%以上,平均年龄为28.6岁。可以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问题,一定程度上就是进城务工青年问题。现实表明,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我国城市化的结果,而务工青年问题的解决对于三农问题和城市化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大影响。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状况,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这些都不是偶然地,因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中国人口社科院人口研究研究所前几年的一份调研报告表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劳动力流动对GDP贡献率达30%以上,农民工已占第二产业岗位的一半以上,商业和餐饮业53%,加工制造业的68.2%,建筑业的79.8%。在中国的大工程建设中,有哪一项工程的建设能离开他们的身影呢?

但现实中,进城务工青年在工资收入、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培训就业、生活居住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经济、政治、文化等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存在及其衍生的社会问题,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发展还是从加强社会管理的角度讲,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主要通过对进城务工青年在工资收入、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培训就业、生活居住等方面情况的调查,并把调查结果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便引起社会对进城务工青年的关注,为进城务工青年在城市更好地工作提供一些条件。

2、永修县进城务工青年的现状调查

永修县简介——永修县是江西省的一个普通县城,总面积3025平方千米,人口36万多。作为一个典型的外出务工县,永修县每年约有五万的农村青年离开家乡,踏上开往异乡的火车,开始他们的进城务工生活。这些进城务工青年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他们的工种繁杂多样,从石灰匠到纺织工,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劳力工作。

永修县青年进城务工的原因,一方面是目前乡镇企业处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显著减弱,迫使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城市转移;二是农村实际收入相对下降,一方面农业收入占全县比重逐年下降,1995年为49.8%,2007年为39.4%,并且差距在逐渐拉大;三是农村青年普遍希望到城市开阔眼界,学习技能,求得发展,约有30%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是想换个环境,以便更好的发展自己,到城里学点本事,以便将来回去建设家乡;而因家庭生活困难而进城赚钱帮助家里的外出务工青年约有20%。可见外出务工青年是想

到城市这一崭新的环境中见世面、学本领、谋发展。

进城务工青年离别了家乡,来到了陌生的城市,那他们的生活情况又是如何呢?此次调查,笔者走访了浙江省义乌市江湾工业区的丰恒袜厂,丰恒袜厂里的职工有一部分是来自永修县的进城务工青年。

3、永修县进城务工青年在城市所受的待遇

3.1进城务工青年的工种及待遇

据永修县民政局有关数据了解,永修县外出务工青年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其中85%以上是初中或小学学历,他们绝大部分是从事苦、脏、累、险的普通工,只有约15%的高中或高中以上学历从事带一点专业知识的技术工。

丰恒袜厂是一家中小规模的个人独资企业,以生产袜子和游泳裤为主,产品主要销往国外。约有职工200余人,其中90%为外出务工青年。这些务工青年主要从事一些体力劳动,以其中一项叫“翻袜”的工作来说,由于制作原因,产品成形时是反的,这就需要把袜子翻过来,然后铺放整齐再扎一个捆,就算完工。一捆袜子有20只,依据翻的方式的不同给每捆袜子计费,即有一捆8分、1毛、1毛2三个不同级别的计费。为了能赚取足够多的生活费,他们每天都要重复上弄好几百捆也就是好几千只袜子,这可以说是很辛苦的,然而工资却只有30--40元。

3.2进城务工青年的生活条件待遇

丰恒袜厂有两栋职工宿舍,男女职工各一栋,每个寝室约有十五六个平米,有二张双层床,共住四人,其余就只有二张破的桌子和一盏白炽灯,一层楼有十个寝室,还有一个二十几平米的公共厕所当然也是公共浴室,这就是他们的住宿条件。虽然住宿条件有些简陋和不便,但大多数务工青年表示他们对这样的住宿条件还是满意的,其中主要原因是若到外面租房一个月也要一百来块,而住宿舍则可以节省不少开支;而且再加上人多热闹也可以减少一些在异乡的孤寂。

丰恒袜厂有一个职工食堂,员工们基本上都在这里吃一日三餐,早上六七点就来食堂,买二个馒头就匆匆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由于物价的上涨,而务工青年的工资却没有多少提高,所以他们只能靠更为辛苦的劳作和节省才能保证一定的收入。据浙江省有关进城务工青年的调查数据显示,63%的进城务工青年每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24%的进城务工青年每月生活费在500元到700元之间,余下的13%的进城务工青年每月生活费在700元以上。

3.3进城务工青年与城里人的交往上所受的待遇

3.3.1法律观念的淡薄导致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在丰恒袜厂的十几天里,笔者发现进城务工青年由于读的书比较少,不少人对法律根本就没有什么了解,当问到他们是否知道《劳动法》时,绝大多数的回答是模模糊糊的。至于《劳动法》里的内容,那对他们来说就更是闻所未闻了,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一些进城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情发生。王恒(化名)来丰恒袜厂前在一家皮鞋厂做过二年,在那个厂里有个“规定”:每月的工资只给些生活费,留约一半左右下来,到年底时结帐一次性给清。但会扣除500块,目的是为了让工人明年继续来该厂工作。对此那里的员工们虽然抗议过,但法律意识的淡薄使他们无力改变,只好默认。去年,王恒想换个工作环境,离开皮鞋厂,遂去向厂里要求将其未给的500块钱付清,但皮鞋厂以厂规为由拒绝交付,王恒也和厂里的一些领导交涉过,但还是不能得到满意的答复,王恒最终还是没能拿到自己的辛苦钱就离开了皮鞋厂。笔者也问过王恒为什么不去寻求法律的帮助?他说“我不知道如何去寻求法律的帮助”。像王恒这样受到过侵权的进城务工青年还有不少,他们亟待需要受到法律的保护。

笔者在几次访谈发现在权利遭到侵害时,很少通过集体跟企业交涉,大多是单个的交涉,很多次都以失败告终。维权方式思考的缺失,使进城务工青年的合法利益不到保护,而交涉又没用,他们就容易去通过违法方式去解决。

3.3.2存在一定的城乡歧视现象

当笔者向员工们提问到有没有受到歧视时,约有三成的人表示当地城里人有排外思想,不能完全接纳外地人。城乡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进城务工青年与城市职工同工不同酬、受到城里人歧视,经常遭白眼,与城里人交流由于语言上不清楚而被拒绝。李兰(化名)就说她曾经在一家小卖部买洗发水时,由于家乡口音较重,店主听了两句还是没听懂就干脆不搭理了,这让李兰很是尴尬,双方沉默几秒后,店主就连说没有你要的东西,便催李兰走,这件事让李兰很是伤心。当然并非所有的务工青年都感觉如此,大部分还是觉得和家里差不多,基本没有遭到歧视。

4、进城务工青年的心理状况分析

离开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都市,进城务工青年的内心又会有哪些变化呢?下面分析一下永修县进城务工青年的心理状况。

4.1不平衡心理

在工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与一般城市居民的差异上,进城务工青年很容易产生不平衡心理,如觉得待遇不公,分配不公,有诸多疑问“为何城里人就比我们工作轻松,工作环境也更好,工资又高等”。笔者了解到该厂职工有10%左右的是当地人,他们的工作是车间主管、会计、维修工、监工等较轻松的工种并且工资还比较高,而外来务工青年占了90%左右,但是大部分都是从事体力较重的工作。据了解城市职工月工资多在2000元左右,而外来务工青年的月工资大都在1000—2000元之间。

4.2迷茫心理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进城务工青年对于未来感到比较迷茫。在调查中笔者发现45.3%的务工青年时常感到很迷茫,23.4%表示有时有这感觉,7.9%的则从来没有那种感觉,特别是在很明显的对比之下,心理方面的落差就更加严重。

4.3自卑心理

因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而易产生自卑心理。在与城里人交流时,经常会由于所知文化较少,往往与城里人话不投机。通过调查发现有76.5%的进城务工青年总感到很自卑,而36.4%的进城务工青年表示有时会有这种感觉,21.3%的进城务工青年则表示从来没这方面的感觉。在访谈中,张亮(化名)说他曾经买了一个MP3,却不知如何下载歌曲,就向一个城里朋友求助,可那朋友就回应了一句:“都什么年代了,连MP3都不会用。”当时,张亮就感觉很自卑。

4.4思乡情绪

在异乡的孤寂使得进城务工青年的思乡情绪普遍存在。当被问到是否会想家,觉得无聊时,近八成员工表示很想家,近四成表示经常感到寂寞、无聊,他们每年最多能回家两三次,大部分都是在过年时回家。王强(化名)每年至多回家两次,当笔者问他不想家吗,为什么不多回家几次,在家待长一点时间,他说:“想啊,但是回家车费蛮贵的,放假没有工资发,没办法”。

4.5高压心理

感觉压力大也普遍存在于进城务工青年当中。没有高学历,高技能,只能靠出卖体力来赚取每月一千多块钱的工资,除去各种开销,还要往家里寄钱,每月所剩无几。随着物价的上涨,这种压力就更显突出。在访谈中笔者问李明(化名)有什么方面的压力,他说:“竞争太激烈了,找工作越来越难,钱越来越难挣,但开销越来越大”。当问及其他人时,他们都说有同感。

5、进城务工青年问题出现的原因

5.1受教育程度低

通过调查得出具有小学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进城务工青年占抽样总量的59.5%。接受过各种技能培训的进城务工青年占抽样总量的13.4%。进城务工青年年龄比较轻,且以男性为主,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向往城市生活,有着强烈的外出就业冲动。与城市劳动力相比,文化的匮乏和劳动技能的不足,导致他们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技术简单的工作。

5.2.重男轻女和 “读书无用论”思想

在农村的家庭中基本上都不止一个小孩,本来农村的家庭生活条件就不怎么样,这意味着在孩子们读书时要有所舍弃,再加上传统思想中的重男轻女,在家庭只能供养一个孩子上学时,一般都是尽量让男孩子读书;还有就是在农村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想法,即辛辛苦苦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花了这么多钱,到头来还是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出去打工呢。正是这种观点导致很多农村学生辍学,早早进入城里开始打工的生活。

5.3心理方面的原因

经过访谈发现许多务工青年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进城市工作后,城乡差别的碰撞对心理造成重要影响,容易产生不自信,低人一等的感触;由于从事的大多是较繁重的体力工作,并且时间长、劳动量大、工资低,而一些有知识有技能的人,他们工作时间比自己短,工资比自己高,就形成不平衡、自卑的感觉;社会对他们的关注不够,很少有专门的平台供他们发表自己的感受,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对未来很迷茫,很有思乡情绪的感受。

5.4政府管理职能不到位

政府管理和职能转变不到位是产生进城务工青年问题的机制性障碍,缺少对进城务工青年的引导。据调查在务工青年之中很少有人参加工伤保险,与此同时一些部门由于受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传统发展观等因素影响,在处理劳资关系时往往偏向投资者和企业主一边,缺乏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

5.5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大多数进城务工青年属于季节性的短期非稳定就业形式,流动性较强,因此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组织关系。调查发现,绝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没有组织归属感。正是这种组织化的缺失,使得进城务工青年缺乏利益表达和权益维护的渠道,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通过集体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利益,反而往往以个人对企业的方式进行交涉。由于缺乏法律常识和维权意识,一旦权益遭到侵害,有的因不知法而放弃维权;有的因未签劳动合同,拿不出维权依据;有的则为了保全工作机会而忍气吞声;而有的则干脆采取过激行为。

6、解决进城务工青年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6.1要各级教育部门确实加强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效性

若要确保无一因为学费问题而导致辍学,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仅要投入资金,还要有教师资源的投入和培训,对农村学校校舍建设的投资,对学校乱收费的惩处决不手软。加大宣传九年义务教育的必须性,对困难家庭的入学儿童进行补助,建立一个完善的补助体系。

6.2建立培训体系

要建立政府牵头、社会有关部门和企业单位参与的务工青年的培训体系,将务工青年的培训纳入社会教育体系之中。除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实行“谁用人,谁培训”的原则外,对进入小型分散用工单位的务工青年,应由政府主办,相关社会力量建立务工青年培训机构和社会网络对他们进行多渠道地培训。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6.3各级部门应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

通过建立外来务工青年就业咨询部、图书馆及在务工青年的入出两地之间牵桥搭线,直接为他们就业提供定向服务。同时要继续做好优秀务工青年的评选活动,树立优秀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引导务工青年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建功立业。

6.4媒体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各种媒体应进一步加强对务工青年的报导,加大报道务工青年中的先进分子,使社会各界更加地了解他们,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使城镇居民能正确认识他们,在城乡人民之间形成相互平等对待、相互和平共处的社会氛围。

6.5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维权工作

6.心态与生活作文 篇六

这是我的冬小麦的一个缩影。

这也是我的心态的一个放映。

母亲总试着要解开我的这个结,她带着我,在阳光明媚的早晨,阳光撞在她的脸上,成了碎片,溅起了她灿烂的笑容。于是,阳光成了母亲的又一个代名词。而我,默默地咀嚼着,咀嚼着阳光的味道,是忧伤。

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固执的孩子,生活给予我的伤痛,我不能轻易释怀,生活给予我的伤痛的记忆,我不能把它们一一折叠,然后时空大挪移地扔到伤口愈合的那天。

一叶蝶,栖于素雅而简陋的窗台,隔世的端庄,可是,还未蜕变之前的她,面目却是狰狞可怕,我同母亲说:“心同野鹤与尘远。”她却答道:“直挂云帆济沧海。”她说,是我消极的心态造就了消极的生活,我有些不解,她为什么不拿奥斯特洛夫斯基来激励我,也从不用张海迪来说服我。她说,他们都是残疾人,可你不是,我相信你能比他们做得更好。

她相信我,是的,她说她相信我,她相信我可以,她相信我可以拥有一份好的心态,去探寻,去发现美好的生活,突然,隐约想起《霍元甲》中的一句台词:“星星永远是亮的,就在于你有没有抬头看它”。

瞑瞑之中,有股力量在怂恿着自己……

记忆中几许快乐残缺的意象,被蛛丝连起寂寞,被风干成了一朵朵野菊,我将它们压在书本下,永远尘封。

月光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所有的黑暗收藏,我不愿走出门享受这“月光浴”,生怕影子将其踩碎。抬头远望,闪烁的星光似乎在暴露着过去的秘密,我不再害怕,我愿意等待漫长的蜕变……

7.农村教师的生活与心态调查报告 篇七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和社会地位有了提高,待遇得到改善的同时,各级学校对教师的素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教师工作十分辛劳,压力也非常大,有的教师有明显的身体透支现象,各种疾病正悄悄侵蚀着教师的身体健康。因此,正确引导教师形成一种与现代教育和生活相适应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也有利于教师的生活方式、体育健身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真正落到实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西南地区云、贵、川、渝四省、市21所大学、8所中学的217名教师。其中男162人;女55名人;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52岁,平均年龄38岁。

1.2 研究方法

运用了面访座谈法,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23份,有效问卷217份,有效回收率86.8%。

2 结果与分析

2.1 教师出现了“职业枯竭”的现象

调查表明,217名大学、中学教师,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职业枯竭现象。职业枯竭是指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疲惫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

从(表1)调查情况分析表明,教师职业枯竭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生理耗竭,明显的占16.1%。生理耗竭症状会有持续的精力不济,工作力不从心,感到身体疲惫不堪,饮食习惯改变,身体极度疲乏、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等等。这种现象在科研人员、评职称和有升学压力的教师中占的比例较高。此外,才智枯竭是职业枯竭重要症状之一,明显的占6.9%。才智枯竭时表现为工作热情减退,表现消极,丧失理想;自我效能感下降,包括常常怀疑自己无能和失败;感觉到自己知识好似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而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有的因此害怕见到学生,甚至害怕上课,与学生缺乏交流、关系恶化等现象。还有4.6%的教师出现明显情绪枯竭现象,烦躁易怒,丧失工作热情,悲观沮丧和抑郁等症状。

2.2 教师的健康状况呈逐渐下降趋势

近年来,学校教育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全员聘用制、末尾淘汰制和竞聘授课制等等。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科研水平、职称考试和按工作成绩排名等。教师想不被淘汰,就要不断的学习,教师不再有原来的平静,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

从(表2)调查数据显示,在工作中感觉压力非常大的占到了29.5%;经常出现疲劳、精力下降症状的占到了24.4%;出现烦躁、焦虑、精神不振和失眠症状的占到17.1%;因情绪上的波动,感觉上课也很烦,把情绪带到课堂上的也占4.2%。

2.3 教师释放压力的方式

调查数据显示,当教师面对各种压力时,主要释放压力的方式(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有38.2%的教师选择睡觉的方式释放压力;有8.8%选择购物或做家务释放压力的方式,主要以女教师为主;有13.4%选择运动释放压力的方式,主要以男教师为主;有8.3%选择与朋友在一起释放压力的方式;有27.6%的少没有选择任何释放压力的方式;还有3.7%的教师对药物产生了依赖作用。

2.4 余暇时间体育锻炼情况

调查表明,21所大学和中学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都比较完善,能够满足教师体育健身锻炼的需求,但余暇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并不多。

从表4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男、女分别只占17.9%和10.9%;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分别占24.7%和61.8%。女教师比男教师更缺乏运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以青年教师为主,其次是年龄大的教师,中年教师参加锻炼的人数最少。从面访座谈了解到其原因,中年教师大多是教学骨干,工作压力大、任务重,除教学以外,还要学外语、学计算机、写文章、写基金、课题等学习和科研任务。由于以上诸多因素,因此余暇时间教师用于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少,不能适应健身生活的需要。

2.5 缺乏健康意识,体育消费不足

调查表明(表5),由于21所大学和中学体育运动场地逐渐改善,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参加感兴趣的体育健身活动,“花钱买健康”等体育消费的观念也发生了一些转变。但从总体上看,教师的健身意识还比较淡薄,体育健身消费水平还很低,体育健身消费支出还不能适应体育健身生活的需要。

从表5可以看出,在调查的217名教师中,年平均消费在1000元以上的男、女分别只占13.6%和7.3%;消费在100—500元之间,男、女分别占46.3%和32.7%;消费在100元以下的男、女分别占40.1%和58.2%。

2.6 影响教师健身活动的因素

调查表明,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两个方面(表6)。

从表6可以看出,影响教师体育健身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影响主要有:教学和科研任务重男、女分别占33.3%和27.3%;工作压力大(如竞聘授课、申报职称等)男、女分别占30.2%和29.1%;家庭负担重男、女分别占12.3%和16.4%;缺乏健康意识男、女分别占16.0%和18.2%。外在因素的影响与学校重视程度有关,教师参加学校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男、女分别只占0.08%和0.09%。

3 结论与建议

3.1 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想要不被淘汰,就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学校教育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聘用制、末尾淘汰制和竞聘授课制等,使教师不再有原来的平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3.2 教师工作十分辛劳,压力很大,许多教师存在身体透支的现

象,身体健康状况也呈逐渐下降趋势。因此,各级学校应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要重视教师的身体健康,充分利用余暇时间,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要养成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习惯,使教师们的体育健身理念尽快转变为实际行动。

3.3 学校领导身体力行具有强大的行为导向作用。学校领导以

自身的行动积极参加到体育健身活动中去,为教师做好榜样,有利于调动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增强学校教师的凝聚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真正地落到实处。学校领导真正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这样的领导也一定会受到广大教师的拥戴。

3.4 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体育教师要起好传、帮、带,

要向教师们传授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科学锻炼的方法;带领教师们一起参加体育锻炼,让广大教师能够为教育事业健康工作50年。

总之,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的身体健康是搞好学校教育的必须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健康成才的可靠保证。重视教师的身体健康,才能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通过对西南地区云、贵、川、渝四省、市21所大学、中学217名教师的生活方式、体育健身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聘用制、末尾淘汰制和竞聘授课制等,教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此同时教师的生活方式、体育健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存在着压力增大和身体健康状况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加强教师体育健身活动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西南地区,教师,生活方式,体育健身

参考文献

[1]陶李军.对中学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5):8-9.

[2]李斌.海南高校教师生活方式和体育健身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1,(2):15-16.

8.材料作文“心态与生活”写作指导 篇八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

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丰子恺

写作指导

读懂诗歌材料的以下几个方面:人、事物(景);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总结句:不是世界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世界。

人活的是一种心境。人生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你哭他就哭,每天只看到失去多少就不会快乐,看到拥有多少就会感到幸福。据此,凡能强调“个人的意识(心态、态度)对客观世界(生活、人生)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立意,都切合题意。例如:我的人生(生活)我做主,我是生活的主人,不要用消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最佳立意:兼顾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素材运用

强力素材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化用例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儿上的露水是花儿的泪吗?鸟儿的叫声是它在哀鸣吗?露水在感动的人眼中是泪,因此花儿也被感动;鸟鸣在痛苦的人耳中,声声惊心,因此鸟儿也在痛苦。心不同,看世间的事物也不同。

强力素材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前赤壁赋》

化用例段:苏轼的《赤壁赋》中两人的对话是苏轼不同的心。因为悲观而有“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因为旷达而有“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同样是对生命的感慨,只因心境不同而有所不同。

强力素材3:《悲惨世界》中,冉阿让曾经是个四处碰壁、连狗都不如的人,是卞福汝主教收留了他,给了他丰盛的晚餐,让他睡在有洁白床单的床上。虽然他对主教心存感激,但还是将主教唯一的奢侈品银餐具偷走了。刚走了不远,警察将他抓了起来,带到了卞福汝主教面前。这时,只要卞福汝证实一下银餐具确实是他偷走的,那么等待他的将是再次回到监狱。出人意料的是主教没有说他偷了东西,警察放走了他。临别时,主教低声地说:“请不要忘记,永远也不要忘记您答应我的事,您要用这些银子做一个诚实的人。”又郑重地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您再也不是坏人了,我已经洗净了您的灵魂,把它献在主的面前。”

化用例段:一个人内心装了些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丰子恺曾说:“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此言得之。你看那活在《悲惨世界》中的卞福汝主教,难道不是此话的最好体现者吗?他对世界、对他人的爱是那么宽广,他对冉阿让的怜悯和宽容是他内心的慈悲所致,他的内心定像他那花园般简洁、精致又美丽。

9.农村教师的生活与心态调查报告 篇九

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此为对宣威市村民就农民生活质量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问卷。谢谢各位村民的配合。

1.你的年龄是()

A.18岁以下B.18-35岁C.35-60岁D..60岁以上

2.您的职业是()

A.务农B.乡镇企事业单位C.政府机关D.个体E.农民工F.其他

3.您家一个月的总收入大概是多少()

A.500元以下B.500元-3000元C.3000元-5000元D..5000元以上

4.您收入的主要来源()

A.农产品收入B.养殖业C.家庭副业D.本地乡村企业收入E.外出打工F.自己的企业G.其他

5.您家一个月的总支出大概是多少()

A.500元以下B.500-1000元C.1500-2000元D.2000元以上

6.在您家每月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A.日常生活必需品B.供孩子读书C.赡养老人D.农业成本E.其他

7.您家的经济状况与过去的十年相比()

A.改善很多B.改善一点C.没有明显变化D.不如过去

8您认为您所在农村经济改善最多的地方在哪里()A.交通设施B.住房条件(包括用水、用电的方便程度)C.家用电器D.家用或农用交通工具 E.儿童教育

9.您认为宣威市近几年来经济发展成效的最主要表现有(多选题)()

A.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B.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C.减轻了农村税费负担D.明显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E.农村乡风文明得到明显提升 F.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事业得以发展10.您认为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是什么()

A.改革开放的影响B.政府的大力扶持C.家族的个人奋斗D.向农村信用社进行贷款E.其他

11.政府政策使您受益最多的地方在哪里()

A.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生学杂费B.农机具补贴C.减免农业税D.医疗保险

12.您认为今后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扶持重点应该放在哪方面()

A.扶持企业和种养大户,解决大众就业B.补贴慰问贫困户 C.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13.您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主要依靠什么(多选题)()

A.靠政府项目资金扶持 B.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C.靠村民自身努力 D.村民和政府集体努力 E.靠招商引资 F.靠国家政策正确引导 G.不清楚

14新农村建设中您最关心的事()

A.收入增加、生活改善 B.民主管理C.村容整洁D.乡风文明

15如何才能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10.农村教师的生活与心态调查报告 篇十

谯城区大寺中学黄葛伟

现如今,随着广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日益突出,教师队伍的状况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广大教师尤其是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教师的种种议论更是铺天盖地。笔者就此进行了一番调查与研究,认为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沉重的精神压力使得广大教师如履薄冰、如有重负。教师的精神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主要来自改革与职业竞争、家长的过高期望以及社会的要求等。

1、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的用人机制的形成,铁饭碗被打破,教师实行聘任制,末位淘汰制,学生挑选教师,岗位竞争加剧,使在职教师也有了“下岗”的危机感,所有这些都使教师产生了很大的精神压力。近年来人事制度的改革,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触动了广大教师的神经,使绝大一部分教师有了危机感。教师这个职业不再是铁饭碗了,这是很多教师的真实想法,很大程度上来说广大教师也正是在这些思想的促使下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以此来保住自己的“铁饭碗”,力求不“待岗”、不“下岗”。据调查,许多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几乎每年都有教师存在待岗或下岗的可能性。学生的成绩直接影响着教师是否下岗,就使得教师刻意追求高分。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很尖锐。无形中给教师的日常生活中造成很大的压力,每个教师都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中工作、学习。正如杭州的一位教师所说,“升学率的攀比怪圈,让教师喘不过气来”。而现实的情况又不得不迫使校长们去刻意追求升学率,因为重点高中录取学生最主要的依据还是学生的考分,而不是所谓学生的综合素质。无论是学生的素质也好,考分也罢,还是学校的升学率,这些最终都将落在广大教师身上,而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教师的精神负担。

2、据调查,许多教师都把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教育观念列为当前教师面对的最大挑战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广大教师已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危机意识。但同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忧虑,也给教师增加了精神上的压力。面对新的教材,新的课题要求和旧的评价模式,老师们都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一方面老师们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大力提倡新的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要为追求升学率而付出更多的精力。这一相互矛盾的主题结合在一起无形中就给广大教师增加了大量的心理负担,造成了强大的精神压力。

3、家长对子女的普遍高期望和社会对学校的种种要求,使教师感到精神压力很大,甚至如履薄冰。基础教育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从整个社会来说,承担教育责任的绝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而很多学生及家长甚至社会上有相当大一部分人都认为学生学不好就是老师的责任,就是老师没有教好。他们都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而不是某一个方面,作为家长也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把学生往学校一送就万事大吉了。如果学生在学校没有学习好或者出了什么问题,不管是不是老师的责任,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就会受到学生家长的指责,有时甚至会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谴责,这些都会让广大教师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

二、社会和学生家长赋予了教师太多的责任,使广大的教师背负了沉重的工作压力。

如今,在农村有很多成年人都在长年外务工,孩子都跟爷爷奶奶或其它亲戚生活在一起,作为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照顾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家长都错误地认为孩子一旦交到学校,就是老师的责任了,老师就要承担起孩子的教育、成长、思想、状态、安全等等。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学习、安全均应由老师负责,如果学生在学校出了一点点意外,老师就很有可能成为重矢之敌,受到来自各方的指责,有时甚至还要为此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笔者从事基础教育近二十年,接触过许多家长与学校的纠纷,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深有感触。其中最有感触的是两件事,一是几年前在一所农村小学,老师组织学生考试时为了避免学生相互照抄,就把学生组织到操场上考试,一个学生完成考试后在返回的途中脚踩到了一块茄子皮上,因速度过快,滑倒在地,触动了某根神经,导致右上肢残疾,后来诉诸法院,学校为此承担了大部分责任,那位老师也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还有一件,就是一个学生长期随外公生活,因出麻诊在家没有得到正确医治而夭折,家长也认为老师要为此事负责,其理由便是家长在晚上放学接学生时老师没有告知他们学生在生病,真可謂可笑之极。从以上两件事中我们这难看出,在新的时代社会和家长在老师正常的工作之外又赋予了老师太多的责任和工作,使得老师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学生的“保姆”,甚至有过之无不及,难怪就有老师发出了“当老师尤其是当班主任比当爹妈难多了”的威概了。

三、经济待遇的低下,使得很多老师生活状况窘迫,生活压力沉重。

11.农村教师的生活与心态调查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 教师 生活方式 体育健身

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综合素质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待遇得到较大改善的同时,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确在不断的下降。教学、科研工作繁重,工作过于辛劳,竞争压力增大,职业枯竭症明显,导致许多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常常出现疲劳、失眠、容易烦躁、易发火等症状,各种疾病正悄悄侵害教师的身体。因此,正确引导高校教师形成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有利于高校教师的生活方式、体育健身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海南省内6所高校的158名高校教师。其中男117人,女41人;从年龄上来看,青年教师38人,中年教师77人,老年教师43人,平均年龄41岁。

2.研究方法。

(1)访谈法。2006年至2007年对海南省6所高校的部分教师进行访谈。通过访谈获得了一些数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依据。

(2)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10余篇,同时对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充分的检索、分析和利用。

(3)网络信息调查法。利用互联网络和百度搜索工具进行信息搜集与调查。

二、结果与分析

1.教师工作中出现“职业枯竭”现象。当今教师承担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进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人际关系紧张、身心疾病,甚至家庭危机等。调查显示,许多教师感觉有职业枯竭的现象,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疲惫,有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教师职业枯竭最典型的症状是生理耗竭,具体表现为:持续的精力不济,饮食习惯或体重突然改变等,严重者会出现精神疾患。调查数据显示,有将近6成的人经常会感到自己疲惫不堪,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工作时力不从心等症状。此外,才智枯竭也是职业枯竭的重要症状。在调查中,有38.5%的男教师和31%的女教师常或感到自己知识好似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才智枯竭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

比较严重的在上课时,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产生一种自卑和害怕的心理,有的甚至害怕上课,有的与他人人际关系恶化等。另有23.2%的男教师和15.2%的女教师经常或偶尔会出现情绪枯竭,情绪枯竭使教师丧失工作热情,悲观沮丧、抑郁等情绪。

2.竞争压力增大导致健康环境恶化。高校教育体制引进激烈的竞争机制,实行全员聘用制、末位淘汰制、评定职称、任职考评、教学、科研水平、学生选老师等措施,使高校教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评职称,提前进级时文章数量、质量,外语考试,计算机考试等硬性规定,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形成了精神疲劳、精神压抑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调查表明,在“评职称、提前进级、申报课题,人际关系”等方面,有8成教师有压力。感觉压力非常大男、女分别占27.7 %和25.3%;认为有压力男、女分别占53.5 %的和57.5%;认为压力较小的男、女分别占18.8 %和 17.2%。长期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使身体状况逐渐下降,有相当多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在调查的158名教师中,睡眠有障碍的达59人,长期处于疲劳状态的有78人,由于工作压力大,被调查的教师中有近6成人员都处于亚健康状况。令人欣慰的是,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大多数教师仍然表示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普遍缺乏健康意识、健身体育消费投入少。调查表明,高校体育场地逐渐改善,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也越来越多。但是“花钱买健康”、“体质投资”等的观念还比较淡薄。在被调查的158人中,男、女分别占23.6%和34.7%的人在体育消费方面没有投入;年平均消费在100~200元之间,男、女分别占59.2%和54%;消费500元以上的男、女分别占17.2%和11.3%。由此看来,海南省高校教师的体育健身消费水平还很低,尤其是女教师更少,用于体育健身的时间和消费支出尚不能适应体育健身生活的需要。

4.余暇时间少,很少参与体育锻炼。高校教师由于工作较忙,社会工作繁多,许多教师节假日经常加班、加点,搞科研、做课题、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较少。调查表明,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男、女教师分别占27%和16.7%;很少参加体育健身的人分别占48.2%和45%;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分别占24.8%和38.3%。参加锻炼的多数是青年教师,其次是年龄大的教师,中年科技骨干教师参加锻炼的人数最少。原因是教学和科研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能用于体育健身的时间就更少。长期缺乏运动以及繁忙的工作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身体健康。

三、影响高校教师健身的主要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表明,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内在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工作忙、学习压力大。男、女分别占45.6 %和42.5%;②岗位竞争激烈、评定职称,提前进级。男、女分别占22.3 %和21 %;③家庭负担重。男、女分别占18.7 %和22.3 %;④缺乏健康意识(认为还年轻,身体还可以)。男、女分别占13.4 %和14.2 %。

外在影响因素主要是学校对教师的健康重视不够。各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全校的田径、篮球、足球和游泳等项目的运动会,但基本上没有教师参加的项目,也没有组织教师健身活动。显然,各学校大力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对教师的健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结论与建议

高校激烈的竞争环境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形成了精神疲劳、精神压抑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高校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该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健身锻炼,加大对体育健身生活环境的投入和改善,减少外在因素对教师健身生活的负面影响,全面扩展教师体育健身生活的时空范围,吸引更多的教师积极加入到体育健身活动中去。加强教师健康意识的教育,促进其体育健身理念尽快转变为实践行动,提高他们的健身生活质量,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作为教师本人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学会劳逸结合,采取松紧有度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体脑交替、动静交替的体育健身活动。高校要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教师身体素质。此外,充分发挥学校体育骨干教师的作用,传播健康观念,传授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手段;培养教师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兴趣、爱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强身健体,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马珊,顾俊杰.高校不同年龄段教师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调查及比较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7-48.

[2]李志荣等.江苏省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学,2005,(2):64-67.

[3]赵冬敏等.高校教师健身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5,(6):111-113.

12.农村体育教师科研能力调查与思考 篇十二

一、农村体育教师科研影响因素分析

体育科研能力是体育教师必要的基本能力。农村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 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而且关系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自身发展。随着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小学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落实,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日益创新发展。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走访以及文献资料的数据分析, 农村教育科研明显滞后城市, 其中体育科研更加落后, 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更加薄弱, 学校体育科研处于“短板”地位。从微观层面、基于教师主体来分析影响因素, 可以发现“内在制约”与“外部约束”并存。

1. 教师自身素质不适应是内在制约

(1) 认识存在误区, 科研意识不强。具体表现为体育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理解并未真正到位, 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有的认为搞教育科研只是为了装门面, 搞形式, 赶时髦, 教师只是个教书匠, 搞不出什么名堂来;有的认为,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 上好课提高升学率才是真功夫, 搞科研是专家学者与专职教研员的事, 与普通教师无关, 将搞科研与提高教学成绩对立起来;有的教师存有自卑感, 自认为理论水平低, 搞不成科研。这些认识误区, 淡化了科研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教师参与科研带来负面影响。在103份问卷中, 认为搞科研“很有必要的”占23.5%;“比较必要的”占31.5%;“没必要的”占30.7%;“无所谓的”占14.3%。

(2) 教学工作繁重, 科研精力不足。调查表明, 农村初中教师的工作负荷普遍较大, 尤其是体育教师人员偏少, 人均周教学在12学时以上, 有的竟高达20学时, 再加上出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以及带运动队训练、组织体育比赛、辅导学生准备体育中考等, 体育教师常年处于工作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 对教育科研无暇顾及。在103份问卷中, “感到工作很累的”占53.2%;“感到较累”占31.4%;“感到可以的”占11.8%;“感到工作轻松的”占3.6%。

(3) 理论学习缺乏, 科研水平不高。问卷调查表明, 调查对象中认为开展教育科研“难度大的”占78.2%, “难度一般的”占16.5%, “难度不大的”占5.3%。表现在科研实践中, 大多数初中体育教师对资料占有、科研方法掌握、科研经验等都很缺乏, 即使想开展教育科研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与大多数教师学历、职称层次较低以及知识面较窄且老化有关。调查显示, 大多数体育教师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或到外地听课学习, 普遍缺乏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指导, 尤其是不了解体育科学的前沿信息、发展方向以及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学识不到位, 使得教育科研工作无从下手、被动应付。调查对象中, 高达92.1%的体育教师“没做过课题”, 62.3%的体育教师“写不好教育叙事”, 53.4%的体育教师“不会案例评析”, 只有37.8%的体育教师“能够撰写一般论文”。

(4) 功利浮躁心态, 科研绩效不佳。调查表明, 近3年来103名体育教师论文获奖数量与发表数量逐年上升, 但透过“上升”看研究动机、态度和效果, 明显感到功利浮躁心态、科研绩效不佳等问题还很突出。调查对象中, 为“达到评优晋级条件参与研究发表论文的”占72.9%, 因“迫于学校要求完成规定任务的”占22.2%, 出于“提高学识水平、促进教学工作的”仅占4.9%。研究过程表面化, 真正从教学实践研究中提炼、总结出的结论、经验不多, 对实际教学指导意义不大, 甚至教学、科研“两张皮”。

2. 学校科研环境欠优化是外部约束

(1) 科研条件简陋, 体育科研设施缺乏。调查表明, 当前农村初级中学科研的硬件条件整体上还十分简陋, 在体育方面的投入更加不足。例如电脑、摄像机、肺活量计等仪器设备也都是由学校统一控制使用, 学校很少配备专用于体育运动所特有的如机能测试等方面的仪器设备, 教师的科研只能靠秒表加皮尺, 科研手段过于简单陈旧。

(2) 科研环境欠佳, 体育科研氛围不浓。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科研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有意参与教育科研的一线教师不断增多, 学校领导也对教育科研工作给予关注。但是, 农村学校领导, 长期受旧的思想观念、自身素质、科研能力和工作习惯的影响, 总把体育当“副科”视“配角”, 不能为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领导支持和帮助, 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致使校内体育科研气氛不浓。

(3) 科研管理滞后, 体育科研动力偏弱。在调研中发现, 受应试教育功利性的影响, 学校在考评教师工作时从内容到标准仍旧是依据教学工作的及格率、升学率, 很少把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及成效纳入到考评体系当中, 也缺乏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虽然各校都有相应的科研任务要求, 但真正把体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的不多。有不少学校只重视像语文、数学、外语等重点学科的外出学习交流, 并给予调课、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而对于体育学科普遍轻视, 体育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有的学校虽设有教学研究基金, 但基本上不资助体育学科的研究, 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体育科研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对策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 既要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 也要发挥学校及教育科研部门的主导作用, 用不断提高的科研素质克服来自教师自身的内在制约, 用不断优化的科研环境消弭来自学校的外在约束。

1. 在练好“内功”中提高科研能力

(1) 强化科研意识。应针对农村体育教师科研意识淡薄、起点较低的现状, 强化教育科研宣传教育, 让每位体育教师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体”的现代意识, 把体育教育科研纳入学校和体育教师的工作计划, 形成良好的体育教育科研氛围。

(2) 强化学习研讨。针对农村体育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科研方法缺乏的实际, 上级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工作, 编写适合其运用的科研方法教程, 统计学软件和资料汇编, 并采用短期轮流训练、定期组织研讨交流等形式, 使广大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在科研能力方面得到实质性提高。同时, 引导体育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提高自学能力, 拓展知识面, 较好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 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3) 强化总结提炼。体育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干了许多年, 有的甚至长达几十年, 在实践工作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是研究工作的基础。应针对大多数农村体育教师不习惯总结、不善于提炼等问题, 强化教学、训练日记、周记、月记和季总结、半年总结、全年总结的撰写, 并坚持做到在撰写中反思, 在反思中归纳。同时养成阅读思考、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的习惯。这些总结提炼工作, 对于改进和提高教学训练工作不可缺少, 对于积累科研资料和信息来源最为直接。

(4) 强化课题研究。体育科研工作应落实到“研”上, 体育教师参与一个课题研究就是在接受一次科研能力“全能训练”。应针对农村体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偏少的实际, 加大“校本研究”力度, 鼓励、引导和帮助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 培养改革创新意识, 从分析教育现象入手, 在大量的、重复的、日常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 发现、提炼教育问题, 进而明确研究方向, 确立研究课题。实践证明, 学会选题是提高科研能力的“钥匙”, 做好课题是提高科研能力的“阶梯”。

2. 在环境优化中提高科研能力

(1) 适当“减负”, 让体育教师有精力搞科研。应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为契机, 适当增加农村体育教师编制, 制定优惠鼓励政策, 引导高师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校任教, 组织高校毕业生到落后地区支教, 这样既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也可为农村体育教师“减负”, 并有利于优化农村体育教师队伍。

(2) 适当“投入”, 让体育教师有条件科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真正重视与支持体育工作, 为农村体育教师的教育科研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确保教育科研有较为充足的经费, 购置必要的仪器设施。加强校内书库和阅览室建设, 增加图书资料, 并选派教师外出学习, 或聘请教育科研部门和高校专家来校讲学, 寻求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帮助。为农村体育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 特别是县、乡教育科研机构应主动提供各种服务, 积极提供教育情报信息、咨询服务和大力推广科研成果。

(3) 适当“整合”, 让体育教师有科研组织。加强教育科研管理, 建立激励机制, 是农村学校教育科研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应从农村中小学实际出发, 建立完善课题规划、立项、监督检查、经费资助、成果处理、表彰奖励等体育科研制度, 构建“县、乡 (镇) 、校、体育组、体育教师”五级教育科研网络体系, 切实加强体育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及具体指导。应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列为考核、晋级、评优的重要内容, 鼓励体育教师多出科研成果。体育教师人数少或较薄弱的学校, 可与邻近的学校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增强科研实力, 实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3.农村教师的生活与心态调查报告 篇十三

问卷

您好,为了了解芜湖县农村教师体育锻炼状况,我们特此开展此次社会调查。您的回答至关重要,调查数据将作为课题研究的依据。

本问卷是无记名填写,请您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填写,我们将对你的资料和调查信息内容严格保密,请您不用担心。衷心感谢您对我们课题研究的支持。

一、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

A 男B 女

2、您的年龄:()

A 29岁以下B30~39岁C 40~49岁D 50岁以上

3、婚姻状况:()

A已婚B 未婚

4、您生活在:()

A城关B 乡镇C 乡村田园

5、您是否患有慢性疾病:()

A是B 否

二、日常体力活动状况

1.您现在的工作量:

2.您工作的学科类型(填体育或非体育):

3.您现在每天出行主要的交通方式是:

4.每天用于交通的总时间是分钟,其中,步行_____________分钟;骑自行车_____________分钟;摩托车、电动自行车_________________分钟;乘公共交通_____________分钟;自驾车_________________分钟。

5.您现在每天是否做家务:A 是B 否()

6.平均每天做家务时间是_________分钟

三、体育锻炼状况

1、你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吗?()

A.经常B.偶尔C.基本不

2、请问你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什么?()

A.增强体质B.减压时做的放松活动C.爱好D.减肥

3、参加体育锻炼所持续的时间长度()

A.0~1小时B.1~2小时C.2小时以上

4、你喜欢在什么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A.早上B.下午C.傍晚D.晚上E.不固定

5、你通常参加什么体育锻炼?(多选)()

A.篮球B.羽毛球C.足球D.游泳E.登山F.跑步G.跳舞H.太极拳I.散步J.乒乓球K.做操L.骑自行车

6、你经常在什么地方进行体育锻炼?()

A.学校操场B.公园C.家里D.户外球场E.不固定

7、体育锻炼的效果怎么样?()

A.效果很好B.效果一般C.没什么效果

8、你认为影响你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多选)()

A.工作压力大,没时间B.环境差,条件不够,没有适合运动的场所

C.不感兴趣D.怕吃苦,缺少毅力E.上网、游戏F.家庭琐事较多

9、你的住所附近体育设施情况怎样?()

A.很好B.较少C.没有

10、您是否认为“生产劳动或家务活能代替身体锻炼”?()

A.是B.否

14.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四

一 、空巢老人的状况

造成“空巢”主要原因是子女外出不在老人身边,而其子女外出原因,75%是外出务工,13%是经商,2%是求学,10%是在外居住。所以88%的空巢老人是因子女追求经济收入而为空巢老人的。而这些空巢老人绝大多数(97%)认为子女家庭经济条件不好,需要外出务工经商,自己甘愿留守空巢。他们对子女外出,虽有所不舍但还是持支持态度。

空巢老人的子女由于在外务工经商平日很少回家看望父母,调查发现,有将近60%的子女都是过年回家10到15天,这10到15天除去消耗在往返路程上、走亲访友等时间外,真正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只有3天左右。调查中不少老人甚至还表示,春节回家一趟让子女的开销过大,有些心疼。

空巢老人中有90%的仍从事劳动生产或照顾孙辈,甚至有10%的从事较繁重的劳动生产。他们表示,年轻的时候操劳惯了,年纪大了还是闲不住,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既为自己找到一些寄托,也为子女减轻一点负担。

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赖子女、政府和社会救济等其他外在因素,自主的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在政策享受方面,100%的空巢老人参加或享受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45%的老人享受到了低保、扶贫等政策照顾,15%的老人享受了独生子女奖扶政策。这次调查了解到,每年有5%的老人获得的赡养费用低于500元,25%的处于500元到1000元之间,65%的老人每年获得的赡养费位于1000至 元之间,有5%的老人每年从子女处获得的赡养费高于2000元。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有一半以上处于贫困状态。

二 、空巢老人存在的主要困难

在经济压力方面 空巢老人的大部分费用都用在日常生活和疾病医治上,有部分生活宽裕的老人也会拿出部分钱贴补经济条件不算好的子女。有60%的空巢老人认为生活紧张,日子过得节省,25%的老年人则认为生活艰难,难以维持正常开销,只有15%的老年人认为生活过得一般或者是比较充裕。

在精神慰藉方面 通过调查,有45%的老人主要把照看孙辈作为休闲娱乐方式,认为孙辈是自己的精神寄托,40%的老人选择与人交流、打小牌的方式休闲放松,10%的老人表示自己没有精神慰藉。

在生病照料方面 65%的`老人表示自己生病时是依靠老伴照料,30%的是靠子女轮流回家照料,只有5%的子女不回家,采取请人照顾的方法。

在照顾孙辈亦存在一些困难 因“代沟”使祖孙难以沟通、因经济结枸难以满足孙子购物要求、因文化程度低不能辅导孙子的学习,另外还有些孩子比较调皮而老人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祖孙对立情绪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总的说来,对于身体的担忧和对子女不在身边而感到苦闷、孤独,是空巢老人遇到的最大问题。

三 、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第一、经济因素是造成老人空巢的主要原因

在农村,许多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压力很大;农村的青年也因为想找一个有前途的工作,背负着发展的压力。所以农村许许多多的中青年,为了谋求更高的经济收入,纷纷选择外出务工经商,这就造成了成千上万的农村老人“空巢”。同样因为经济的原因,使部分子女减少了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特别是在比较远的城市打工的人,往返的车费和盘缠相对打工族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花销,所以他们只好压缩了回家的次数。

第二、空巢老人的经济压力较大

目前在老人的赡养问题上,大多是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老人与子女共同协商决定,然而这些一般这些赡养费都很少,仅能维持日常生活。有的甚至维持不了日常生活,(如有的子女一年仅给500元)。所以,老人们不得不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挣一点收入来贴补日常生活,他们不愿意给子女增添经济负担。这还是在老人健康的状态下能够维系,如果生病,则会使老人的生活陷入绝望境地。

第三、空巢老人的最大压力是精神压力

精神上感觉寂寞是“空巢老人”的普遍问题。人在年轻时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心理寄托和依靠,而年老时,则会把子女当成自己的寄托和依靠。子女的外出,空巢老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对于外出子女的思念之情难以排解,他们一面在等待和期盼,一面为外地子女的身体和经济情况担忧。有的带着孙辈一起生活,他们的心理寂寞感有所减弱,但在与孙辈的沟通上又存在代沟,这些都使空巢老人有一种精神压力。另一个精神压力更大,即一部分老人同子女在赡养问题上有分歧,造成双方关系紧张,有的还诉诸法庭,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导致亲情破裂、父子反目。

第四、空巢老人的健康问题极待关注

老人们劳苦奔波一生,现在身体各方面的毛病都显现出来。子女又不在身边,生病倒床没有照料,甚至发急病死在家里都没人知道,(调查中发现有三起这样的事例)。所以很多老人感到担忧。这也是全社会都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四 、调查引起的几点启示

第一、必须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造成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因经济原因外出务工经商,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上下功夫。地方政府要招商引资办企业,发展县域、镇域经济,让农民不出县、镇就能打工挣钱,既增加经济收入,又兼顾家庭,促进社会和谐;同时要引导当地农业产业升值,增加务农收入,留住中青年在家务农;鼓励并扶持有头脑的农村青年和能人创业,减少人员流出亦即减少空巢的出现。

第二、建立养老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在政策上要出台更多优惠老人措施。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推广就是为广大农民特别是空巢老人谋的福祉,对于他们来说,这每月至少55元的养老金给的不止是物质收入,更是一份心理保障。

其次,建立和完善农村老人健康档案及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以空巢老人为重点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三级(村、镇、县)医院共享,对老人的照料心村级医院为主,县、镇级医院为指导,尽量减少老人患大病的概率。

再次,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农村养老工作。一是继续发挥家庭养老的功能,大力倡导“孝”文化。子女多的空巢老人,通过家庭协商最好留一个在老人身边,或轮流照料老人;二是强化社区为老服务体系,包括生活照料系列、医疗保健系列、精神慰藉系列、文体活动系列和法律服务系列;三是办好农村养老专业机构。国家投资一部分钱,其子女出一部分钱,让农村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在敬老院、养老院安度晚年。

第三、要在全社会开展敬老爱老助老养老的传统养德教育

15.论青年教师教学心态修养与完善 篇十五

在挣扎中, 我有幸在浙派名师大讲堂活动上聆听了余映潮老师的评课, 他认为80%的优秀年轻教师都有一个通病———不能忍受课堂上有3分钟的安静。的确如此, 优秀年轻的教师讲课, 感情都十分投入, 思维敏捷, 语速较快。恨不得一定要在40分钟就把自己的才华都尽数倾倒给学生;同时, 这样的老师也十分争强好胜, 恨不得自己在30岁就成为众人仰慕的大师。然而, 不论从学生的发展性还是差异性来说, 快速的不一定就是好的;从个人人生规划来看, 急功近利的目标往往会带来像股市和房地产一样的泡沫。因此, 同是作为一个年轻教师, 我认为, 我们普遍缺乏一份从容。这就需要我们能静下来, 慢下来。

1 静看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和差异性;慢塑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育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在家长的殷殷期盼下, 在社会的浮躁背景下, 在老师的拔苗助长下, 有多少学生在这样紧张激烈的争逐中厌烦、挣扎、煎熬、退出!这中间, 老师是刽子手, 浮躁是我们手中的大刀!

(1) 浮躁的教学目标。

我们常常不顾学生的实际一定要学生统一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结果是每堂课几乎没有梯级目标, 全班同学都只有一个目标。那么这样的目标, 再怎么三维, 再怎么符合新课标也是枉然, 因为根本照顾不到学生的差异性。还有的教学目标为了表面追求个人功绩更是定得离谱。例如: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制定《静夜思》一课的目标是:学习诗歌中浅白的意象和高超的表现手法。托夫勒说过这个社会需要差异型的人才“一百个人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目标, 那么他们之间就会进行交易和合作, 进而形成共生关系, 这对大家都更有益。只要有适当的社会安排, 差异性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安全和稳定的文明。”我们一厢情愿地让每个学生都达到一个我们认为是合理的教学目标, 既不实际也不科学。

(2) 浮躁的作业与评价。

我们常常不顾学生的实际给学生布置作业。全天下99%的学生都是痛恨作业的, 是谁偷走了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是老师。我们每科老师布置作业只用一句话, 他们往往要花半个晚上的时间。我们为了让学生达到一定的训练量, 我们枯燥地统一地布置作业, 既不挑选, 也不设计, 既没有多少符合时代新气象, 也没有针对不同学生有所差别。我们每天对不写作业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慢!你要掌握方法提高效率!”结果学生每天绷紧了发条学习, 难免会出错。出错了我们又急了:怎么学生这么难教!

(3) 浮躁的课堂过程。

我们在课堂上不给学生思考、阅读、写练和表达的时间。这一点, 语文老师尤甚。我们特别喜欢满堂问, 特别喜欢长篇大论, 特别喜欢炫耀自己的朗读, 炫耀自己的学识和深度。三年前我听我市一个优秀教师送教下乡课, 讲鲁迅的《风筝》, 通篇提问。一节课不算朗读, 师生共说了6194个字, 而老师个人就说了4192个字, 提问达到70次之多。然而, 我听过的优质课中不乏比这位老师语速更快, 说话更多, 提问更频繁的。如果一节课都这么热闹,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停下来阅读和思考呢?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 曲折复杂的过程。走马观花, 蜻蜓点水, 浮光掠影, 浅尝辄止, 这些都不能搔到语文的痒处。没有学生体验式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 我们的语文无异于隔靴搔痒。

今年我听了市级优质课评比之后, 发现没有一个老师愿意给3分钟以上的时间给学生阅读, 没有一个老师愿意给2分钟以上的时间给学生静静地独立思考, 往往只有三、五个学生明白了举手了就赶紧地结束阅读思考活动。而当堂写作和表达的时间更是少而又少, 当堂拓展写作也只看几个学生写好了就赶紧展示, 完全不顾其他学生是否还在构思。这样的课堂是热闹, 可是却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 很难说算好的课堂。

因而, 我认为, 青年语文教师要真正为学生而教, 必须得学会一点静而慢的心态。

第一, 学会静而不躁, 给学生一个轻松的阅读氛围。首先, 关注差异, 给足时间;然后,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无负担的阅读, 不要太多的时间限制, 目标限制。给足学生自我体验文本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读文本而不是读老师。再有要学会倾听, 营造一种师生更和谐的对话;更重要的是冷静而宽容地面对学生的错误, 允许多元解读的出现。

第二, 学会慢而不漫, 给学生一个质朴简洁的课堂。首先修炼简洁明要的语言;然后尽量实现少问, 精问, 每问必是有效提问;而且要调整语速, 追求疾缓得宜、抑扬顿挫。余映潮老师曾说过:“凡是学生已经都明白的不必问, 凡是游离于语文之外的延伸没有必要, 课堂要上出语文的课堂。”我们去听余老师的课总能觉得他的课是一种洗净铅华露出本真的课。这种课是历经几十年的研究和磨砺得来的。这也给我们青年教师一个质朴的标范。

2 静看自己的从教人生, 给自己一个漫长的探索目标

我们在教学上的浮躁是有与我们自身阅历的浅浮一脉相承的。我们自从教以来, 开始有了教师身份, 便意味着要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然而从那一天起, 我们的心就常常不宁静。我们浮躁的原因常常包括一下几点:

(1) 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完美。

我们是教师, 常常在学生面前扮演神圣的角色。演多了也就入戏了, 自己就常常对自己太苛刻。以至于我们的步伐越来越快, 睡觉越来越短, 闲适越来越少, 愁容越来越深。有时命令自己一定要在一周内看完一本书, 有时命令自己一定要在一个月内转变一个差生的厌学状况, 有时命令自己一定要在一年里写完多少字的博客……好像自己是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似的, 毫不自怜自爱。于是, 我们越来越精力不够, 越来越达不成目标, 越来越鄙视自己。这样的苛求自己, 能不浮躁吗?这样的浮躁, 能不去苛求学生吗?整天这样追求高效, 哪还有时间体验生活的真实, 品味人生的况味, 又怎么给学生传达文学作品的真意?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的教育观念。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静下心来坐看云起云落的生活真实的美, 不能从生活中汲取智慧, 我们怎么能提升教学的魅力呢?

(2) 钱权社会对我们的侵蚀。

作为教师, 清贫难免。当工资与评级挂钩, 当身份与权力挂钩, 当我们被铺天盖地的钱与权围追堵截的时候, 我们难免心里不躁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保持平静擢为不易。而如果我们也不能守住心灵的孤岛, 我们怎么能捍卫住教育的尊严呢!

(3) 多重角色的生活困境。

我们作为人, 除了作为教师的角色外, 还有更多重要的人生角色, 比如父母的儿女, 儿女的父母, 比如朋友……我们在诸多角色中变换交叠。有时适应不及, 有时顾及不了。在权衡利弊时, 我们常常两难。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令我们夙夜思考如何教书, 伦理心和情感令我们愧疚于陪家人太少。当我们的生活全被职业所吞噬, 我们难免不能平静。

作为一个年轻的老师, 在大环境的浮躁下, 我们不能不去修炼自己静而慢的心态, 不能自己浮躁。自己这样的浮躁, 能不去苛求学生吗?整天这样追求高效, 哪还有时间体验生活的真实, 品味人生的况味, 又怎么给学生传达文学作品的真意?我们的从教人生很长, 我们只有静下来, 慢下来, 才能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 才能于工作与思考中得到升华, 丰厚我们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50讲 (整理稿) [EB/OL].K12教育空间提供.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3]罗晔.如何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J].教育导刊, 2003.

[4]约翰.桑切克.教育心理学 (第2版) [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5]吴德芳.论教师的实践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6]托夫勒等.创造一个新文明[M].上海:三联书店, 1996.

上一篇:先进共产党员下一篇:教代会制度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