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14篇)
1.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崔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崔峦)
一、素质教育――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
“素质”原本是一个心理学名词。近10年来,“提高素质”、“进行素质教育”已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 教育学词汇,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努力追求的目标。在这里,“素质”已不仅是先天拥有的发生性概念,而且是 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发展性概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体现开发性、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 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认同。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的话说,“素质教育的提法比较符合我们多年来对中 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愿望和要求”。他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谈到,60年代和80年代中期,在全国曾两度批 判片面追求升学率,但收效不大。究其原因,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社会问题,这一问 题的最终解决,要靠综合治理;二是就教育本身来说,只破不立,难以奏效。这一次边破边立,促进了教育、 教学的深化改革。
最初提出“素质教育”,是在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当时没有用“ 素质教育”的概念,而是讲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素质”。此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 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重要文件中反复强调这一任务,“素质教育”这个概念逐渐形成并被广泛应用。可 见,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是哪个人提出来的,它是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逐 渐形成的共识。
“素质教育”是在批判“应试教育”的过程中逐渐确立的。它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
学生处于主动发展状态;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素质,主动发展。
应试教育:
面向少数升学有希望的学生;
偏重智育,着眼分数;
学生处于被动、应付考试的地位。
可见,素质教育绝不仅是一个口号,而且是一场有着丰富内涵的教育思想的变革,它将为我们指引和完善 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使教育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要全面贯彻 教育方针,培养跨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必须落实素质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 教育的转轨。
二、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
据一些人的研究,素质教育的内涵指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质体能、个性心理、审美、其他(劳动技术 、特殊才能),还包括习惯。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如何,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基 础教育的质量。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 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 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 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他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的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 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 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语文教学应做的全部工作。
2.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二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 教师只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 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被动的学习, 成绩难有起色。我们教师往往也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所有知识, 只有教师反复的讲解, 学生才能弄懂;实际并不是这样, 很多知识, 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就能理解。因此, 语文教学, 一般无须教师逐段地分析, 更不要逐字逐句地讲解, 教师只要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掌握读书的方法就可以了。听说读写的训练是凭借课文进行的, 离开课文主旨, 去搞一些零碎的、繁琐的字词句让学生没日没夜周而复始的练习, 这种做法不但违反了我国有关教育法规, 也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实在得不偿失。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都反感教师口若悬河“填鸭式”的满堂灌, 因为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实在呆板枯燥, 使人乏味, 也激发不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长此以往, 学生还会产生依赖性, 例如:一篇优美精彩的文章该如何去赏析, 学生自己不会主动去想, 等着老师让他们记笔记。其实,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每个学生都应该根据个人的理解, 用不同的方法, 从不同角度去分析, 如从某个字或词用得好, 还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等角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突出改革创新, 授课要讲究艺术性, 使课堂更具吸引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够主动的乐意去学语文, 而不是让他们被动的被迫的去记语文。所以, 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调节课堂气氛, 管而不死, 活而不乱, 做到既欢快而又不失庄重。教师一个形象的比喻, 一句幽默的话语, 常常会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素质教育就是从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和“语文素养的达成状态”等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参与状态评价包括在参与数量上要面向全体学生, 尽一切可能让学生达到全员或全程参与, 在参与质量上, 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读、练、思三者相结合。交往状态的评价是从师生交往到生生交往方面来进行评价的, 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达成状态的评价, 就是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 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接受语文的熏陶感染, 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在教学方法上, 要突出启发引导
教好任何一门课, 都要讲究教学方法, 要想教好作为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的语文, 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想在语文课上渗透素质教育, 在教学方法上, 就要突出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原则的关键在于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 防止出现教师的“满堂问”现象;既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 又不能让学生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启发学生情感体验上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 使学生受到语文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 启发诱导有时还不够, 教师还要辅以提纲法。所谓提纲法, 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的时候, 列出课文的教学提纲以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 其主要步骤是:第一, 先让学生阅读所要学习的课文, 力求读深读透, 并列出提纲;第二, 要求一位学生把提纲写在草稿本上, 然后提名展示, 再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议、补充;第三,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完整准确的学习提纲;教师针对学生在列提纲过程中, 反映出来的带有共性的问题, 有所侧重地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去理解掌握。
三、在教学目的上, 要突出学生能力
当代中学生中, 有很多同学, 由于平时缺乏锻炼, 不敢在大庭广众场合讲话, 即使遇到老师提问, 常常会因心里紧张, 把原先准备好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 这样长期下去, 就会影响到他们素质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朗诵会、辩论会和每堂课“五分钟演讲”等,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方法是教师在每天讲课之前先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讲, 演讲的内容:可以讲一个故事或一则成语;可以针对学习、生活中或班级中出现的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针对社会现象, 展开辩论。由于学生好胜心强, 他们都不甘落后于人, 尤其在同学面前更想显示一下自己的才华, 一定会尽全力把演讲稿写好, 另一方面为了使自己的演讲从容自如, 事先就会进行反复演练, 克服怯场心理, 演讲完毕, 教师再给予鼓励和指导, 他们对语文学习就会更有信心。
总之, 转变教育观念,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既符合语文教学规律, 又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持久地发展。学生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提升素质, 我们做教师的何乐而不为呢?我相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分探索一分收获。让我们共同努力, 为中国的素质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
摘要:素质教育简单地讲就是让所有学生在品德、文化、身心、动手能力以及个性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语文教学对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以课堂为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毛家瑞, 孙孔懿.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3.语文教学中的双向素质教育 篇三
一、人格与素质
人格即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说:“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当今社会中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最多,进入道德境界的人少一些,进入天地境界的更少。我觉得合格的教师至少应该是道德境界中的人。正如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所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这门学科。”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在邪恶面前不怯懦、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关心上进者,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永远操有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带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对你产生信赖感、亲切感,深深地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学生就会对你所教的语文感兴趣。我国古代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之说,用人格力量征服学生,我们称之为“人格效应”。有了“人格效应”,素质教育肯定会提高。
教师的人格美还表现在教师的服饰穿戴一举一动上,因为教师的服饰也是他的生活观、审美能力人格化的体现。不修边幅,拖沓粗俗,或摆阔显富,珠光宝气,都不能让学生赏心悦目,自然影响素质教育。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提高素质教育,就必须注意教师的人格作用。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由此可见,加强修养,提高人格力量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二、思想与素质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些性质与特征,便“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有知识、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标,而且还有认识、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标。”这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而且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
教师的思想魅力来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经常学习哲学,关心时事,思想敏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当一名教师摆脱了“匠人”的呆气,愿意向学生说心里话,愿意与学生交流思想,当学生发现了教师实事求是的精神,体会到老师的思想活力,教师的点拨弥补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的缺陷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由迷恋教师的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接受这门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旧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正受到猛烈的冲击,社会变革的范围之广泛,内容之深刻、速度之迅猛都是前所未有的;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们若思想僵化,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技艺与素质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一个业务水平很高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的欢迎的,甚至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语文教师应具备如下能力:较强的朗读能力;过硬的背功;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笔字;加强文学艺术修养,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教育;写一手好文章。
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课的综合性最强,内容覆盖面广,所以语文教师应成为一个“杂”家。从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到科技最新成就,从流行歌曲到流行服装,都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只有更多地引入时代的活水,才能激活课文中蕴含的艺术生命力。
4.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四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素质教育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了广大教育努力的方向和研究的课题。在新世纪伊始,语文教育要有突破,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已成为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素质教育贯彻于课前演讲活动中
从小学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特别是刚从农村来的孩子进入了初中没有阅历,缺乏胆量,不会表达;在公众场合更不敢谈吐。这些孩子心中的话说不出,说不准。根据这些客观实际,口语训练尤显重要。课前训练时不能超出学生实际,不能要求的过高,要逐步引导,坚持鼓励,长期锻炼;在内容安排上要由简单到复杂,这样循序渐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素质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之中
作文成功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家赫尔克曾进行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充分说明,在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是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源泉之一,而且是十分重要的源泉。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渗透成功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有没有兴趣,是学习效果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从鼓励开始。写作文是许多学生感到头痛的事,他们怕写,懒得写,不爱写,尤其是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有时一节课下来才能写两三行。每当这时,我就耐心给予指导或适当给以提示,或帮他选材,鼓励他按自己的思路写下去,只要能写够规定的字数,就给予表扬,然后再让他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修改,最后誊写在作文本上。批阅作文时,对那些差生写的作文,只要发现他头开的好或结尾好,甚至作文中那一句话写的好,那几句话写的通顺都给他画圈加以肯定,作文评讲时再给予鼓励。坚持这样做,他们慢慢就不再怕写作文了。
3素质教育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不是容器、口袋,他们无法忍受机械被动的灌输,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他们需要情感的滋润。人类不仅依靠认知而行动,而且受情感的左右而行动。情感与认知若不能相互配合或甚至彼此冲突,那么情感足以干扰认知。困此,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切、友好的学习气氛是教学成功的因素之一。只有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才能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戒备心,发挥师生间的悦纳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满腔热情地去爱学生,才能时刻关注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学生才能信任教师,进而喜欢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育,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当然,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并不是无原则的,以鼓励、表扬为主的鼓励性评价并不一概否定批评。对于可塑性很强的青年学生来说,必要的批评也是非常必要的,只不过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善意的批评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5.钢琴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 篇五
内容摘要:我们的教育正从以往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开动脑筋,发展智力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钢琴才能健康进行,才能真正提高艺术素质。
关键词:道德 情操 审美 能力 智力
我们的教育正从以往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赖于多方面的参与和努力。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必修课,更应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根据本人多年从事钢琴教学的实践,谈点这方面的体会。
一、道德情操教育
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的教育,培养健康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个目标既要通过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来实现,同时需要贯穿和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当中,结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和个性特点,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钢琴教学中,许多曲目的表现内容,本身就体现了艺术教育与道德情操教育的相融性。通过对这些曲目时代人文背景和作曲家生平情况的分析讲解,可以使学生在加深对音乐作品艺术成就方面理解的同时,又在道德情操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教学贝多芬的作品时,注意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在不幸中与命运抗争坚韧不拔的毅力,可以激励大家与困难和挫折斗争的勇气;在教学肖邦的作品时,着重介绍波兰被沙俄侵占,流亡国外的肖邦对祖国的怀念和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教学中国(二泉映月)时,用那如诉如泣的旋律,激起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在教学(夕阳箫鼓)时,以典雅优美的乐曲给学生以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
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钢琴教学由于历史原因,教材中采用大量外国钢琴作品。建立和加强民族音乐文化观念是学校音乐教育的迫切任务。从教学观念与教材运用入手,加大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学一些中国钢琴作品,开专题讲座,举办师生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等,使学生接受本民族音乐的教育。由于大多数中国钢琴作品都是民乐、民歌、戏剧的改编曲,取材于民间旋律,紧密结合中国音乐传统,弹奏这些乐曲,对于弘扬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培养本民族思想情感起到促进作用,增加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亲切感,并能逐步形成中国音乐的审美意识。
二、审美能力培养
传授弹奏钢琴正确的`方法和基本技能非棠重要,钢琴教师严格训练学生弹琴的基本功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学生的音乐技能并不完全代表学生的音乐能力。对任何一门艺术来说,技术只是表现艺术的一种手段。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掌握了一定的钢琴演奏技术之后,必须向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方向发展。因此,通过钢琴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尤为重要。
要强化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意识。学生在练琴时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忙碌于音符、节奏、键盘位置和两手的配合,结果只为乐谱所累,忽略了乐曲的“乐性”。实施美育,加强素质教育的理念必须渗透到钢琴教学之中来,将钢琴教学和音乐审美有机结合,把技术训练和美的表现、美的创造融为一体。不论是练习曲,还是钢琴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为解决某些技术难点问题而选的教材,也要注意旋律的流畅、顺通、优美。音乐本身有丰富的情感,要正确引导学生善于感悟音乐美,在学琴中获得乐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要重视进行有感情的范奏。钢琴音乐是演奏者对作品的艺术升华和情感的抒发,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也没有什么审美可谈。范奏可以反映钢琴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对音乐的热情,也反映教师的艺术水准、知识视野,甚至还有个人气质的魅力和感召力。因此,要把每一次范奏弹得有滋有味,尽量把钢琴作品美的内涵表现出来。这样的范奏不是走过场,有艺术感染力,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对学习钢琴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要帮助学生分析和处理音乐作品。学生将一首作品弹得比较准确、熟练以后,不能就此结束,应该及时进入作品的艺术处理阶段。前期是对作品的时代人文背景、作者的流派风格和曲式结构等进行分析介绍,后期则必须对作品作一些艺术和技术上的加工处理。比如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比、某些特殊奏法的加入等。既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也能提高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艺术表演水平。
要加强钢琴表演和伴奏的艺术实践。学习钢琴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独立地、有表情地演奏音乐,也能够为他人唱歌跳舞进行伴奏。当钢琴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必须让学生在公开场合“亮相’,从琴房走上讲台、舞台,从技能训练走向音乐美的表演和创造。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演奏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还能为以后登台表演解决心理紧张的通病,从而获得音乐审美表现中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
三、智力用脑训练
波兰钢琴家利奥波德・戈多夫斯基曾深刻指出:“钢琴演奏艺术的技巧不同于技能,它和智力有关而不是体力方面的问题,它是脑力方面的学习而不是手指或体力方面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往往只认识乐谱上的音符,手指在键盘上机械地跑动,休息的大脑一片空白,没有思维和听觉。要使学生有思想地把作品演奏到一定深度和高度,钢琴教学中智力用脑方面的训练问题比较突出。
练琴。钢琴学习进步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练琴效率,练琴效率取决于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例如练习中大家常用的“慢练”,这是学习钢琴的必由之路,但是许多人在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慢练之后,还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慢练的目的是什么,方法要领是什么,学生的心里一点数也没有。他们把慢练仅仅作为仔细认谱的过程,毫无目的地慢练。教师应该说明白,慢练只是便于开始学习,将来还要按原速表达音乐,慢练时就得注意手指的独立性及爆发力,每个音下键的点必须是积极的,要用将来快速时的下键速度来练习,慢练只是每个音之间的空隙即准备、检查、调整的时间拉长,手指的下键速度与指尖的弹性丝毫不能减弱,经过这样的慢速练习,然后逐渐提速,把音与音之间的空隙缩短,速度就慢慢快起来了。练琴的过程是动脑的过程、思维的过程,脑子一定要走在手的前面。把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启发他们边思索边练习,运用大脑,先思后行,才能提高练琴的效率。
读谱。许多学生拿到一首作品,往往急不可待地一弹为快,忽略了读谱这个重要环节。读谱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视奏能力,还有助于大家将作品弹得更准确、细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谱首先要弄清楚作品的谱号、调号、拍号等基本问题,然后进一步分析作品的节奏、速度、强弱等问题。对作品的段落及每个乐句有较明确的划分,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视唱,提高对乐谱的认识。对乐曲的细节性问题,如跳音、连线、休止等也要加以重视,琴上练习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读谱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锻炼对乐谱音响效果的想象力,在阅读过程中还能发现演奏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注重读谱,注重用脑练琴,必然会提高学琴的质量。
复调。复调乐曲因为声部复杂,运用材料多,使人看上去眼花缭乱而令许多学生头痛。培养学生演奏多声部音乐的能力,是钢琴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一般来说,能胜任复调乐曲的弹奏,主调乐曲相应就容易些。钢琴是多声部乐器,表现力非常丰富,在复调乐曲中它宛如弦乐三重奏或四重奏。每个声部是一条独立的横向旋律线条,要靠两只手来演奏两个或两个以上,甚至五个声部,形成一手多用或声部交错的现象。弹奏复调乐曲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用脑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很大。教师要重视复调乐曲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复调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准确分析乐曲。比如在赋格曲中,首先要找出主题、副题,以及两者之间不同的对比性质,并要求用不同的音色区分开来。如果主题是活泼欢乐的,不管它在哪个声部出现都要保持欢快的音乐形象;副题与主题相伴,一般从节奏或音型到音乐情绪上与主题形成对比,用不同的触键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开动脑筋、发展智力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钢琴才能健康进行,才能真正提高艺术素质。
参考资料:
1、于璐(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国音乐教育》第2期;
6.素质教育中的体育教学体会. 篇六
五大连池一中刘传红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体育教师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
1.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结合课的具体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因材施教具体关注每一个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适度地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设立不同的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尝试到通过努力练习就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确保每一个学生在运动中受益。
3.激发运动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我在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5.建立课外体育活动小组发展学生的特长
课外体育活动小组,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组织。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体育活动小组的组织形式,应采用有按照学生自己喜欢运动项目、内容有选择性的自由组合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组开放和自由组合的形式,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各兴趣小组自定时间集中活动形式。各兴趣小组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学校为学生提供运动器材,活动时学生自由选择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充分利用课活、双休日,开展课外体育竞赛。这种体育竞赛,变以前的“选手竞赛”为现在的群体性竞赛,扩大竞赛参赛人员,让所有兴趣小组成员都能参加。选择有组织才能、交往能力和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同学担任竞赛的组织工作,由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工作,对待学生裁判应先组织学习要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巡视、监督、指导,体现体育竞赛的公平、公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7.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七
高中是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中, 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 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理解能力增强, 是一个较好引导和教育的阶段。同时, 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不平衡性, 又容易让他们误入歧途, 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比如, 狂热崇拜歌星影星, 幻想一夜成名;过度张扬自我, 个性叛逆, 反感家长老师的管束, 等等, 都反映了老师要以巧妙适当的教育方式来引导他们的人格健全发展。
语文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曾强调:“语文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产工具……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 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2003年颁布实施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语文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第一次提出要发展学生个性, 塑造学生理想人格等要求, 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新理念。然而, 尽管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但是老师迫于升学压力, 在教学过中还是过多地注重解题技巧等针对考试结果的功利性训练, 而忽略了语文学科本身所应有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将生动的语文课堂上成了“语文的肢体解剖课”, 呆板枯燥。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对教育作了前瞻性的论述:“教育者, 养成人格事业也, 如仅为灌输知识, 练习技能之作用, 而不贯之以理想, 则是机械之教育, 非所以施与人类也。”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不能仅仅振臂一呼, 而更应该做的是将这一美好的愿景落实到实处。下面我以阅读为例, 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 才做得好。”对学生而言, 只有他们自愿学才学得好。因此, 首先, 要培养起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关于兴趣的培养, 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尝试。《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 兼其屋上之乌。”语文老师要严于律己, 提高自身的修养, 为学生们做一个好榜样, 以渊博的学识和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敬和好感, “亲其师而信其道”, 使学生乐意上语文课。其次, 在教学中勇于创新, 尝试不同的方式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如在上《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 可以放映一集《红楼梦》的电视剧;在上李清照的《一剪梅》时, 可以播放以这首词填曲的歌;在上小说类课文时, 可以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或扮演, 等等。这样的教学效果都比平铺直叙地讲要好得多。
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之后, 接下来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和人文内涵, 我们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 才能跟得上社会的步伐。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儒家大师孔子就曾说过“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就是开导我们要善于变通。结合教学实例, 在讲完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之后, 我在班级组织了一个讨论:“玛蒂尔德知道丢失的是假项链, 赔偿真项链后会怎么样?”同学们有的说玛蒂尔德受不了如此沉重打击, 从此疯了;有的说她喜出望外, 不改本性, 又开始了从前的生活, 等等。同学尽情驰骋想象, 兴致高昂, 答案千奇百怪, 达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盛况, 也达到了我的预期教学目的。讨论后, 我布置了一篇作文《玛蒂尔德知晓真相之后》, 因为讨论过, 有现成的鲜活的材料, 大家写得都很不错,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语文教学“应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美, 大漠落日塞外也是一种美。在一次阅读课上, 我介绍的是莫里哀的《巴黎圣母院》, 讨论的时候, 大家都表示不喜欢相貌极端丑陋的卡西莫多。我发现了学生们过于注重外在而忽视内在美的严重问题, 对此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我告诉他们卡西莫多虽然外表丑, 但是他的内心却是高尚的, 他勇敢地从封建教会的“虎口”中救出了爱斯梅拉达, 这种无私的奉献和副主教膨胀的私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难道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美吗?接着, 我又联系生活实际, 教导他们同学之间不要攀比外表, 而是要注重内外兼修, 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审美理想, 感知艺术中的美, 感知生活中的美。
在市场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 人们总是把追逐实实在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什么都以金钱为衡量标准, 造成了人文素质滑坡的可悲现状。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多多少少也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 因此在他们人格的定型期一定要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 而语文教学正是这样一种有效的途径。比如, 在讲授《廉颇与蔺相如列传》时, 既要引导学生领悟蔺相如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又要结合实际教导学生做人要像蔺相如一样谦虚, 对待别人要能够宽容忍让, 这样陶冶情操的同时, 又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我们应该善于把德育渗透在智育过程中, 让学生的情怀变得纯洁而又高雅, 形成健全的人格, 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越来越成功, 对人才的培养也会越来越接近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而完成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进程中应该担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科版) , 1991, (2) .
[2]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3]刘伟.高中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J].语文教育, 2008, (6) .
8.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探究 篇八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认为,素质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和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成功教育就是学生在自我激励的机制下获得成功情感体验,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取自信和力量,去追求新的成功。我在教学中针对课文的基础知识点、能力点、重点和难点,设计了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略加思考后都能回答出来,“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如在教《谈骨气》一文之前,我先设计好导语,让学生背诵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回忆朱自清、刘胡兰、董存瑞等人的事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骨气”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主题思想,而且受到了熏陶和教育。
二、与课外语文学习活动相结合
只有把课本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实践中,迁移到课外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完整。课外学习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1)运用初中课本中的重点成语,借用修辞上的“顶针”格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如果有学生接不上来,就请他背一首诗或唱一支歌等。(2)让学生收集、整理课文中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并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以竞赛的形式朗诵。(3)补全歇后语。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歇后语这种常用的习惯用语,借以丰富学生的词汇。(4)脑筋急转弯。这一活动有益于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这些课外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从不同的角度培养了学生的素质。
三、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习热情
竞争能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智慧。它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可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具体做法是:(1)讲课的前演讲赛。因为一节课的关键在它的开始。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看谁讲得自然、流畅,以培养听、说能力。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一文前,我先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论题进行演讲。(2)学生登台演讲,比知识、比口才等。如果只是教师一人讲,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我让每个学生登台演讲,他们感到很新鲜,热情很高,每个人都积极作准备,认真自学。同时还开展书法赛、日记赛、阅读赛、作文赛等,学生都乐此不疲。对待学生,不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生,我都尽量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予鼓励,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9.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九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学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进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情感教育又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下面就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
首先,语文教学中的“情”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学习的人只有触及到情感的深处,才能和文章一起产生共鸣,才谈得上理解作品创作意图,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达到学习的目的。其次,语文教学中的“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是作者写作的本源,也是我们在学习文章时所必须进入的境界,只有进入了情感的境界,才能增强学习语文的热情。再次,语文教学中的“情”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促进人格的完善。
孔子很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兴、观、群、怨中,读者既增强了世界、生活、人生,自我的认识,又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全新的情感,这样就在学习的过程中,收到了陶冶情操,促进人格完善的功效。
在教学中,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把教材中的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在课堂上运用好自己的情感,首先要在教学每个部分的内容时,努力去开掘,去发现,去撷取和积累情感,并用有声语言或无声语言把它传达给学生。
有声语言的基础是标准流利和富于情感变化的普通话,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这样的语言才能很好地传情:有些情,需要激昂慷慨的语言;有些情,需要深沉舒缓的语言;有些情,需要懊恼愤怒的语言;有些情,需要轻松流畅的语言;有些情,需要描述性的语言。出色的朗读能读出字句的音乐节奏,读出文段的情感色彩,著名的语言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语文中的朗读教学,并把它称为“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还有一种无声语言。这种语言主要用表情动作等来表达情感,它对有声语言起辅助作用。教师在使用有声语言时,适当地加上一些无声语言,如面带微笑、板起面孔、怒目相视、点头示意、摇头晃脑、举手挥臂……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老师就要恰如其分地加以诱导,只有把学生的情感引发出来,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一些文章,学生在反复玩味后很快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有一些较深奥的文章,如古代诗歌、外国文学和“五四”时期的作品等,就要求老师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对学生加以适当的情感引导,可以使学生对有关事物和事理有更深的理解。
但教师毕竟不是演员,对教材中蕴含的情感的抒发和表达要恰如其分,不能太忘乎所以,失去理智,弄巧成拙。对那些落后腐朽的情感,绝不能大肆渲染,并作形象的抒情。另外,教师也不应把私人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带入课堂,影响正常的课堂情感表达,影响教学效果。还有,在学生不守纪律时,也应克制自己的不快情感,不轻易发火,以免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要争取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极致。
10.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十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江西 宁都 ●黄爱华
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人们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即人们对客观事物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更加表明作为人师的第一要务是传道,即给学生传授做人做学问的道理。因而教学即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感情体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后进生的转变,我觉得更应如此。
那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善于互动,展示教师风采,感染熏陶学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若教师本身没有健康、积极、丰富的教育教学情感,那教育学生便无从谈起。因而为人师者,必须具备这种教育教学情感。
课堂教学中,情感是协调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教学内容之中,并结合学生实际,增强他们对教材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要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从学习中享受快乐。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太度体验,如喜、怒、哀、惧、爱、憎、好、恶等。我作为一个毕业班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目睹许多学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重要的顾虑和担心,导致学生情绪时涨时落,用“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长之长,去人之短”(魏源)的方式区别激发每一个学生。如在讲到《墨池记》中“羲之常慕张芝,昨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水到渠成地点出这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古人尚且如此,吾辈怎能不如!在讲授《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回忆自己求学之艰这段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现在的学习条件和作者比较一下,让学生更加珍视今天努力学习,我还顺势布置了本周末的任务是随父母劳动一次,而后以此次劳动为主题写一篇周记,谈谈自己的劳动体会,顺便在周记里列出自己今后的阶段性目标。
三、善于散发,启发学生
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其中蕴涵了作者丰富而热烈的情感。教师就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的教育方式灵活多样。比如学生的周记,记得曾有一位学生在一次周记中写到:“秋天,别人在忙着收获,而我却在看落叶飘零”。语句相当不错,意蕴深远,我在班上当众表扬了他,称其作文水平提高很快,连遣词造句也越来越有文采。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善于互动,展示教师风采,感染熏陶学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养成健康向上品格。
11.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素质教育;氛围;情境;表扬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049-02
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全体学生富有个性地、主动地、健康地成长,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下面浅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做法。
一、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有一次上课,为了解决一个比喻句,我随手拿起手边的一个粉笔头,问:“粉笔可以干什么?”,大多数同学齐声回答:“写字”。但却有一位同学声音洪亮地说:“可以做子弹打人”,同学们哄堂大笑,然后一阵平静,目光一下子转向了我,又看了看那位同学,从他们的神情中我可以看出来,大家都看我是如何暴跳如雷的把这个同学赶出教室,找班主任或校长,对其训斥一顿。然而我却微笑着说:“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粉笔头像子弹,这不正是一个比喻句吗?不过咱们大家最好别用粉笔做子弹。”我说完,大家又轻松地笑了起来,刚才那位同学坐直了腰板,扭头看看大家,自豪地笑了。试想,如果面对同学给我们带来的新挑战,如果一棍子打死,这堂课不但不能顺利进行,而且会给学生们一种定式:只能按老师的思路走。这样怎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怎能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呢。要想有效而长远地发展学生的潜力,体现以学生为本,我们应尽量理解学生的世界。在我们眼里,学生的思想可能不着边际,然而对学生来说却是内心活动的自然流露,是非常活跃和富有生机的,只是我们往往没有时间去仔细体会他们的感受。“俯下身来”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心。只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才能发现他们各自的智力优势与劣势,进而为发展他们的素质进行合理的规划。我们应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满乐趣的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没有必要把课堂看成一板一眼,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也不必做出任何过于严格、一成不变的硬性规定。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尽兴的共同享受,是学校生活的一种快乐游戏。作为参与游戏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在自己的空间去思考,才能开发智力,活跃思维,尽情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取得好成绩。
二、课下适时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
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课下,我也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利用情境去让他们动脑筋,巩固课堂上的知识。有一次春游,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那天,虽然是春天,但寒意犹存,我灵机一动,想起今天的天气与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中描写的天气相似,于是就问学生们:“大家觉得今天天气怎样?”学生们齐声说:“有点冷。”我又问:“大家想一想,你的感觉与咱们学过的文言文中哪一课的天气描写类似呢?”于是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是《小石潭记》吧!”我纠正道:“《小石潭记》中描写的是幽深冷寂,作者感到的是悲凉、凄苦,咱们大家有这样的感受吗?”同学们笑到:“没有。”有的说:“是《游恒山记》。”我问:“想一想,《游恒山記》在时间上是什么时候?”一个同学说:“八月十一日。”我问:“与咱们今天的时间吻合吗?”同学们摇了摇头说:“不对”。接着我又说:“想准确了以后再回答。”忽然一个同学说:“《满井游记》”。“大家说,对不对?”,“对”。我又问:“理由是什么?”一个学生说:“那还不明白,《满井游记》中写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花朝节是阴历二月十二日,咱们今天是阴历二月二十二日,恰好与作者游满井的时间相同,而且,现在的柳树也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这位同学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我问:“这位同学说得好不好?”大家齐声答到:“好”,“来,咱们给他鼓鼓掌!”我及时提醒大家。这时他们的兴致更高了,这位同学也高兴的合不拢嘴,郊外成了欢乐的海洋。我没有想到的是,平时两节课也复习不完一个单元的内容,但在春游时,一会的功夫,大家就熟悉了一个单元的内容,我想:他们一定也会记得更牢。在课下积极利用合适的场境,有利于学生动脑筋,思维更活跃,而且增加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兴趣,促进课堂上知识的学习。
三、积极表扬和鼓励学生的长处
俗话说:赞美和鼓励是引发一个人体内潜能的最佳方法。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赞美。在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你越批评,他越不干,而且往往和你对着干。有一位同学,在学校开会之后,在他的桌旁出现这样一行字:“头可断,头发不能不好看,老师越训就越染。”原来在会上,学校规定:不能染头发。在此之前,这位同学还被老师训斥过,从这位同学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聪明才智,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我想这位同学会是一名好学生。
用表扬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可是我们更容易看到学生的不足,那么从哪些方面来表扬学生呢?(1)要纵向比,寻找学生的进步和长处。教师不要把成绩差的学生和成绩好的学生相比,要把每个学生今天的表现和昨天、上个星期、上个月、上半年的状况加以对比来发现学生的进步。“你上学期,连标点符号都不会运用,现在能准确地用在作文上了”,这就是学生的长进。当然,我们不能一天到晚夸奖学生,但可以用间接的方式表扬。(2)要坦率地向学生表露老师高兴的心情,向学生竖起大拇指说:“你很棒”。部分老师总是板着脸面对学生,即使取得了成绩也很少向他们露出笑容,以为这样才有老师的威严,其实恰恰相反,学生会从心底排斥老师,进而讨厌老师,对老师所教的功课也不感兴趣,更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3)即使学生有缺点,也要看到长处,着眼于表扬。学生的缺点当然会有,但与此对应总是有长处的,如果学生考卷上错误太多,就去肯定他好的方面,某方面掌握得好,但如果其他方面再多加努力,成绩就会更好。如果纠缠于学生的某一个缺点大做文章地斥责一顿,弄的学生畏缩紧张,反而会阻碍他们的成长,使他们不敢尝试去克服困难。从生活中我们发现,常常受到表扬的学生比经常受批评的孩子聪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适时地创设情境,积极表扬和鼓励学生的长处,挖掘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个性,践行素质教育新理念,培养合格的优秀人才。
12.谈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十二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高职院校语文教师, 我们应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人文性放在第一位, 先教学生怎样做人
通过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 使我越来越清楚语文课的性质、功能、目的。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体现语文的语言工具性和传播文化的工具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还要利用其较强的人文性特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成才需得先成人, 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 倘使一个人才完全不知道做‘人’的含义, 这个人才对于社会而言, 最多只是个工具, 不可能自觉地担当社会责任。只有对成人有自觉意识, 对人的含义有深刻理解的人,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接受专业训练成为人才的人, 才能成为社会精英, 从各个方面服务于社会, 引导社会的发展。”这是哈佛大学几百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原则, 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深厚传统, 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不一定要求培养出精英, 但至少应是一个人———健康的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 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 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应把人文性放在第一位, 利用教材内容, 先教学生认识“人”, 有“人”的自觉意识, 学会做人。当然, 这个目标并不是很容易实现的, 上大学以前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已基本上定型。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查漏补缺, 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容去感染、引导他们。让广大学生在优秀的诗词作品中、在优美的文句中去尽情地领略诗文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感受博大精深的思想、真挚深厚的情感和弘大优美的意境, 丰富学生人文精神的内涵。让学生用一颗敏锐的心灵在小说、戏剧中细细地感受和品味亲情、友情、爱情, 开启他们的心智, 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 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树立“大语文观”, 使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语文教学应提升内容高度, 树立“大语文观”, 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使其全面发展。“大语文”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从语文学科的内容看, 语文不仅要教会学生说话、写文章, 而且负载着人类的文明和情感, 内容非常丰富多样。从选文中学生能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审美, 了解人类、社会, 懂得许多道理, 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生存观、发展观的建立有很大影响。师生要共同挖掘可用的一切语文资源, 不管是文学的、地理的、语言的, 还是文化的、物理的、天文的尽其所用。 (2) 从语文教学方式上看,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从各个角度汲取知识, 提高人文素质。教师可以通过对范文的讲解和赏析,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演讲、朗诵、表演、参观, 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教学手段, 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 而且提高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 (3) 从学习时间、空间范围来看, 只凭借语文课上的学习是学不好语文的, 也不能提高其人文素质。老师要引导学生突破教室的限制, 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到图书馆和因特网上去学习语文。只有学生多与社会接触, 通过阅读大量课外书籍、涉猎多门学科、积累知识、锻炼能力, 才能学好语文, 才能提高思想境界。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 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们喜欢读“闲书”, 并不需要教师做太多的工作。这样, 学生就能在各种课外阅读中不断汲取优秀的文化思想, 加深人文素养的积淀。
“大语文观”的树立, 不仅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也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 人文素质得到加强,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三、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 创设情境, 增强学生文化底蕴, 提高审美能力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 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文质兼美的大学语文教材比其他学科的教材有更多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 它在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拓展教育。语文教师可利用范文中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内容、人文精神,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创设情境, 营造人文氛围。许多文句优美的作品, 如果老师能在教学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示范朗读, 就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品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情美、自然美、语言美;如果老师能在教学中教之动情、以情动人, 则学生也能学之生情, 感情得到升华, 理性得到发展, 心灵得到陶冶。这样, 学生会在知识习得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四、实行民主开放式教学, 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没有升学压力, 学术氛围浓厚, 课堂教学就不能像初高中语文课那样教条化、格式化。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灌输式学习方式, 实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开放性教学, 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自主探索, 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主动学习, 获得人文素养。
例如针对文章内容,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否符合学习提示之意, 学生的观点只要有自己的见解, 可自圆其说, 都应该得到肯定。当然, 教师要能有效引导。教师还要打破封闭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对教材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增删, 使学生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获取知识。还应注重对课程的整合, 有机渗透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艺术、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五、注重语文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
高等院校要加强人文教育、倡导人文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才, 就要有一批具备良好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并且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师资人才。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人才的关键。教师人文素质和人文意识缺乏, 就不能培养出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 学生就不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师的人格魅力、气质修养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的影响更深远。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成长, 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因此, 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努力完善自己,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小环境, 以我们的人格魅力、气质修养来影响学生的成长。
总之, 想要学生具备人文素质, 成为全面和谐的人, 必须社会、家庭、学校三管齐下, 共同创造人文环境。这样, 我们的青年一代才能够担负起建设国家的大任。
参考文献
[1]曾莉.我们配做父母吗[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3年.
[2]王宁.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J].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5年.
[3]陈培器.中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J].教学与管理, 1999 (6) .
[4]凡尘.《哈佛的人文精神教育》“新浪评论专题”, 2003年.
13.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十三
昌江矿区中学 钟开
[摘 要] 中学物理教学的素质教育与中学物理教学关系非常密切,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要达到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目标,应该由教师把握好这三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努力营造民主开放的物理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能力”。这是我在日常教学中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我奋斗努力的方向。[关键词] 思考能力 个性发展
运用知识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善于思考问题及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自己教学不断的探索、总结与反思, 我个人认为学生的素质应该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特定的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培养学生的素质,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以下是我物理教学中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总结: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好的教学都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凡事要有一个好的开始都是不容易的,有了好的开始,其它事情也不那么难了。教学的质量如何,将明显影响学生的兴趣、方向和效果,所以教学活动主要任务是,使教学一开始便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方法是富有新意、不拘一格、时间长短适当。成功的教学活动,必须有一个精彩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良好教学的导入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物理课教学的导入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
1.1 巧妙设问,创设情境。
教学中通过巧妙设问,可以激起学生积极思维和探索物理问题的兴趣。比如在“阿基米德原理”教学中,提出问题 :(1)、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水面上,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生活经验,因为木块轻铁块重);(2)、把8N的木块和8N的空心的铁球都放进水里,为什么铁球会浮上来,而木块却沉下去呢?(生活经验解释不了,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马上会对刚学过的知识产生疑问,进而激发要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1.2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物理实验形象生动,趣味性强。因此,它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感官,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学习“压强”时,用两块和课本一样大的木板,一块钉上一根钉子,另一块钉上10排8列的同样的钉子,准备两个气球、一块红砖,把这两个气球分别放在钉子上,用红砖分别压在两个气球上。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这时全班同学眼睛发亮,被这个实验紧紧吸引。老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积极思考导致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在学生欲知不能、欲罢不休的时候,教师顺势引入压强知识,启发学生自主寻找答案的欲望。
1.3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在生活中,学生有许多直觉或经验,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去回忆或体验,创设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融合的情境,可以使学习的知识贴近学生生活,感受知识的价值和魅力,从而使学生感兴趣。如高压电能电死人和牲畜,但鸟雀却平安地停在高压裸线上;一杯热水冒“白气”和冰棍冒“白气”是否一样;患近视或远视的病人配戴相应的眼镜后为什么能提高视力等等,这些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积极的思考进入学习状态,这样的生活事例使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来源于生活”。1.4、利用认知冲突,创设情境。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有许多直觉或经验的东西,学习往往把它们当成物理规律,或者对此存在困惑,利用这些生活中的直接或经验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激发兴趣和学习动
机。讲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之前,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拔河的双方,是赢的一方拉力大,还是输的一方拉力大?”学生会回答:赢的一方拉力大。教师:不对,双方拉力一样。(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原因:为什么?)教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问题,今天就来学习这个问题。这样引出课题,学生对牛顿定律的认识比平铺直叙地讲解,印象要深刻得多。1.5、讲述故事,创设情境。
物理发展史上,或生活、生产实践中,有很多生动的感人肺腑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不但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经历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如讲授液体沸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户家里住着一老一小两父子。有一天,父亲要外出办事,为了让顽皮的儿子在家里看门,他想了一个有趣的办法:他把儿子领进厨房,将盛有冷水的水锅漂在一锅沸腾的水里,对儿子说:“大锅里的水不能烧干,你把小锅里的水烧开,就可以出去玩了。”儿子一听很高兴,赶紧向炉里加柴,使火烧得旺旺的,可一直到父亲回来,小锅里的水也没有被烧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原因:为什么?)1.6、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现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声、光、电效果,立体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复杂变得简明,能很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乐音和噪声”时,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然后提问:为什么每个人、第种乐器的声音都不相同?为什么有的声音听起来悦耳,有的声音听起来刺耳?学生有了身临其境般的体会,再加上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马上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2、努力营造民主开放的物理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所以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那么,教师如何营造民主开放的物理教学环境?
首先,学生学习心理的民主与开放,是营造民主开放的物理教学环境的首要因素。
在我身边有这样一件事:刘小辉是个成绩中等的初二学生,智力不错,自尊心很强,有时又有自卑感,做事很情绪化,好表现自己,逆反心理特别严重,自己要求不严,做事随意性。常与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较强的抵触情绪。经受不起老师、家长的批评,家长叫他干的事他偏不干。这件事启示了我,要实现他心理的民主与开放。首先对他要有爱心,因为只有爱他,才能使他感到温暖,才能使他消除戒备心里,才能消除他压抑的心里,才能为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和创造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他与其他同学在个体存在差异,我尊重他对物理问题的独特性、创造性,根据他的个性特点,实施因材施教,使其能发挥个性特长。第三,允许他在学习中犯错误,并运用我的关怀和鼓励,引导他纠正错误。教学中要多表扬他的成功,使之产生成功的愉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第四,我热情而真情地勉励他思考、研究问题,鼓励他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一来,他克服了过去的心理障碍。
其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民主与开放,是营造民主开放的物理教学环境的要求。
民主开放性教学目标,就是强调教学目标的整体化和多元性,即既注重知识与能力,也注重情感体验和价值观,还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教学内容的民主与开放,就是教学内容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了解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和联系,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使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者、建设者。
第三,教学方式的民主与开放,是营造民主开放的物理教学环境的重要保证。
要给学生营造民主开放的物理教学环境,首先要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归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亲身经历实验探究。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开展民主化的讨论,并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讨论(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或自由组合
讨论)。其三,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放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能力 教学结束后,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把握情况,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前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针对性的训练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刚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及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一定的技能技巧和形成能力。学生是否有机会尝试应用或练习他们刚刚理解的知识或技能,是否能把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还是需要我们教师灵活设计问题才能达到上述的目的。
物理习题的编写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要改变过于抽象模型化的现象,多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境题目,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没有物理,物理与他们的生活、社会和科技紧密相联,从而使他们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增加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亲切感。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指出:凡是与人的价值观,需要,兴趣,活动任务和今后的生活相联系的记忆内容,一般遗忘得较少较慢,反之则遗忘得较多,较快。在学习完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后,设计了这样题:交警追上一辆农用车,对司傅说:“你违章了,这段路的限速是30公里每小时,你超速了,要罚款!”,而司傅说:“废话,这里离我家才30公里,我已经走了一个半小时了。”,谁说得对呢?教师要点拨解这道题的方法和技巧,并及时检查落实和反馈学习的情况。
教学后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难易适中地布置作业,作业是学生建构、巩固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作业的本质是一种积极迁移,是巩固和掌握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不仅能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也是检验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打破教学时空限制,得以延续和拓展的主要途径。我教学活动中布置这样一道综合知识作业题:日常生活中使用打火机,涉及许多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让学生独自去寻找答案:①拨动转轮打火,机械能转化为内能;②按下气门气压减小液体汽化 ;③气体的则选用底熔点底沸点的易燃气体。又如在学习“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后,我让学生探究:“一个已知电阻,只有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电源、开关、导线去测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的开放探究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实验的能力。
总之,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是我们每位物理教师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我们教师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史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新课程》2009年1期。
14.浅析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 篇十四
摘要: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数学素质、数学品质是教育研究的课题之一。注重数学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应用能力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素质教育智能数学品质
一、数学素质及意义
数学素质是在人的先天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与能力的总称,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义:
它不是生来具有的,是通过数学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即数学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数学素质是数学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数学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数学素质,只是在数学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上,才能使数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有了保证;数学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由于它是知识积淀内化的结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实践再现的。因此,数学素质影响和左右着人们对待外界的理性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将数学素质概括为人对自然,对社会的理性态度,即数学品质。
二、数学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数学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数学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应用能力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即更加重视学生“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中学教学主要是打好数学基础,初步掌握数学的语言和工具,学会一种理性的思维模式,培育一种数学审美情操。
1、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
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实践环节显得至关重要。例如平面的概念,它是平滑无限延伸的面,是由无数个点线组成的图形,它即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又是很抽象的一个数学概念,让学生接受起来有点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从生活实践提炼出“可视”的东西,以利于学生接受。比如一张纸,平放在桌上,它就说明了平面的一个“面”字,进一步看较大的桌面,纸贴在桌面上,桌面大,把纸也包含在里面,解释平面的延展性,平面是无限延展的,不可比较大小的,从而再讲平面的表示手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比如说,数学归纳法是用两步法来完成判断与自然数有关的归纳猜想命题的正确与否,把这两个步骤比喻为攀登无数级台阶的过程,完成第一步,表明我们登上第一级台阶,完成第二步,表明我们有能力从任意一级台阶登上更高一级台阶,只有这两步都完成了,才能完成登台阶的工作。对归纳过渡的证明技巧,依据题型,进行全面分析、小结,这样通过比喻、演示实践、直观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有血有肉,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观察、归纳的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数学的智能素质。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数学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之目的。
在教学中应体现四个特点:一要面向全体学生,备课讲课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抓好两头,使尖子生学有专长,后进生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让全体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都得到发展。二要着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把重点转移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上,以及对学生的自学、观察、思维、记忆、表达、研究和组织能力素质的培养。三要结合数学特点,完成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任务,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四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成立兴趣小组,给学生创造实践的环境和条件。例如,结合学生所学的几何知识,要求学生制作几何模型和实习教具,制作活动演示板,活动口算卡,几何钉板,绘制装饰地板图案,用统计知识检查某项产品的质量指标。
3、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体会到审美效果,笔者把数学知识传授与美育教育结合起来。因为美育是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它具有开发智力,扩大视野,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宇宙间的圆无穷无尽,但只有C=2πR这个纯粹数学圆最标准、最精密、最美。这公式表明圆的周长和半径存在着简洁、绝妙和谐的关系。但令人深思的是其中只有一个近似值。
“圆周率”3.1415926是我国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最早计算出来的,其最佳近似值为355/113,被世界上称为“密率”、“祖率”,用计算机计算,把答案精确到小数点后800万位,但终究不可穷尽。美育通过美好形象的感知,记忆鉴别和创造,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人体的躯干与身高的比例上,肚脐是理想的黄金分割点,换言之,若此比值愈接近0.618,愈给别人一种美的感觉。很可惜,一般人的躯干(由脚底至肚脐的长度)与身高比都低于此数值,大约只有0.58至0.60左右(脚长的人会有较高的比值)。由此可见,女士们相信穿高跟鞋使她们觉得更美是有数学根据的。不过,正在成长发育中的女孩子还是不穿为妙,以免妨碍了身高的正常增长。
4、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推荐阅读:
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11-1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06-13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07-18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兴趣教育”论文07-16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06-1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07-29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讨论文10-17
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6-22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09-19
浅论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和审美教育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