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提问意识

2024-11-12

培养小学生提问意识(精选15篇)

1.培养小学生提问意识 篇一

一、营造自由氛围, 使学生敢于提问

小学生思想活跃, 求知欲旺盛, 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这就是数学问题素养的种子.然而, 这颗种子是否能萌芽, 取决于是否有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 许多小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问题, 不敢越雷池半步, 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 对问题素养的培养重视不够, 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 二是怕扰乱教学秩序, 所以, 孩子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于是在课堂上就只有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 小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我们要营造一种自由的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敢问, 想问, 敢说, 想说.只有这样, 学生的数学问题素养才会有所提高.

数学源于生活, 利用学生熟悉的实例, 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或者他们所关心的话题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 上课刚开始, 我让座位号是4的倍数的学生举起右手, 请座位号是6倍数的学生举起左手.这时有学生叫起来:教师, 有几个人左手和右手都举起来了.“是呀,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 趣中生疑, 疑中生思, 使学生很快产生需要学习愿望, 使他们参与到认知活动之中, 积极思考, 提出问题, 发现奥秘, 探讨新问题.因此, 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 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 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 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发挥教材作用, 提出数学问题

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或练习题都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的提示, 图文并茂的主题图或练习题,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 在情境中又蕴含着数学信息, 教师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 鼓励学生在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 让学生说说选择了哪些信息, 再次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 内化信息, 加深理解.

三、教给学生在无疑处设疑的方法和能力

在我们生活和学习、工作中, 有许多常见的天经地义的现象, 但只要我们去留心观察, 不难发现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问题, 提不出问题不等于没有问题, 这时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发现问题所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前设疑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导入新课后, 课中设疑激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

如, 在教学“周长”一课时, 课前我给学生设疑:“教师能将一张白纸变成一只老鼠, 你们相信吗?”“白纸变老鼠?太稀奇了, 也不太可能吧!”“不可能!”“会吗?”学生议论着.当我剪出个米老鼠剪影后, 大家都笑了, 觉得挺有趣的也想试一试.等学生也剪完一个米老鼠剪影时, 我便告诉学生:大家沿着米老鼠剪影所剪的这一周就是这个米老鼠剪影的周长.接下来学生自然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这堂课.

课中在探讨测量物体周长方法时, 由于课本介绍硬币的周长的测量方法是滚一滚, 所以有个学生得出结论是:圆形的物体都可以通过滚一滚而测量出它的周长.在大家都同意该学生的说法时, 有个学生就站起来说:“我是不太同意这种说法, 可又没有更好的理由说服大家.”于是我稍稍提示:“那你就说说哪个物体它是圆的, 但大家又没办法拿来滚一滚的?”这个学生想了一下说:“我知道了, 我家鱼塘是圆形的, 学生能拿它来滚一滚吗?”别的学生都笑了, 但笑过之后, 马上又问:“那圆形物体我们该怎么测量它的周长呀?”这样在学生提出诸多问题时, 这节课结束了, 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了教室, 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去寻求答案.

四、教给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敢问”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 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因此, 如何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 问到要害处, 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 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1. 在知识的“来龙”上提问

如果某个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 或者与什么旧知识有相关但又搞不清的, 那就在此提问.如学习“千米的认识”时, 就可提出“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换算的”等问题.

2. 在知识的“去脉”上提问

如果学习了某个知识以后, 却不了解它的作用, 也可以提问, 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有创见地问.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不知道它的作用, 可以提出为什么要学它, 是否同化简分数及分数的计算有关等问题.如, 学习“三角形不变形、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时, 可以提出为什么它们具有这种特性?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所知道例子有哪些?

2.鼓励学生提问 培养创新意识 篇二

1尊重学生,给他们一个敢于提问题的“胆”

学生不敢向老师提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胆”,尤其是对基础差的胆量小的学生,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确不容易,因为他们要承受被老师指责和惹同学发笑的风险,要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首先就要学生敢问,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传递着使学生自信的价值观,鼓励学生提问,谁在课堂上敢于提问,就要受到表扬;如果谁提的问题教师需要三思而后答之,这就更好了,因为这个问题有深度;如果谁提的问题使教师张口结舌,不能回答,这最好,说明同学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比老师还要深,教师今天不能回答,可以留待以后解答,通过这样的鼓励就会使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课堂上教师创设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决不批评,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信心;对于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的,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采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解决;对于提出的问题超过学生现阶段所学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要给学生讲明原因,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提问。

2激励学生,给他们一个勤于提问题的“心”

学生不敢向教师提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缺乏学习兴趣不愿提,这部分学生大多学习目的性还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他们在课堂上总是当“收音机”,不想在课堂上开动脑筋主动提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环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激发学生想问的积极性,学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积极性,才会认真的去钻研去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2.1展示与所授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录像或课件,让学生有一种直观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有问题想问

例如,在学习“力与运动”知识时,可播放一段游乐场过山车运行时的录像,学生在热情高涨的同时,自然会提出:“为什么过山车可以底朝上在圆轨道上运行,游客却不会掉下来?”,这样就让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2.2在课堂上演示一些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提出问题

例如:学习“大气压强”知识时,可先演示这样二个实验:(1)马德堡半球演示实验,当场抽掉球内空气后,请班上力气最大的二位同学上来拉半球,拉不开;再加上二位同学上来一块儿拉,仍拉不开来,学生大出所料,十分惊奇,(2)演示试管自动上升实验,把粗试管装满水后,再将较细的空试管插入粗试管到一半深处,倒置后,学生看到细试管在粗试管中缓缓上升,甚感有趣,从而激发学生提出:“这当中存在什么神奇的力量?”这一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还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使他们有勤于提问题的“心”。

3引导学生,给他们善于提问的“脑”

常言道: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对于学习,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要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现了问题,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1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自然现象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学生会感到具体、亲切,有助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勤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例如:在学习惯性知识时,先引导学生注意以下现象:车急刹时,人会向前倾;地球上的人竖直往上跳,仍会落回原处,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知识,从而逐渐使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的习惯。

3.2培养学生从物理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大部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得出都离不开实验,而且通过实验演习,学生的兴趣很高,因此,教师要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有启发的、能激发思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例如:我们在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发现: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倒立等大的像、倒立放大的像、正立放大的像,从而发现问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为后面探究成像规律打下了基础,再比如:在观察水沸腾实验时会发现沸腾前和沸腾后上升气泡的大小正好相反,这不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吗?通过实验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客观世界发现之旅的乐趣,还培养了学生根据事实进行质疑的意识。

3.培养小学生提问意识 篇三

一.培养浓厚的质疑兴趣,让每个学生乐于提问.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学生以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越与从不同越好,在努力寻找答案的同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也逐步提高。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敢于提问。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在从事某项学习活动时,有足够的安全感,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间的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放飞思维的天地,成为展示学生独特见解的平台。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第二,要给学生的“学”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

第三,要帮助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会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

三.教给学生提问方法,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

一是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

二是追问法,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

三是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四是类比提问法。

4.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 篇四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造能力的基础。提问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动力。早在30年代,陶行知先生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我们有许多教师时常感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其实,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的一个最深刻也最危险的表现便是不愿深入思考去寻找和发现问题,而只是习惯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正与我们长期以来只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而不去重视、训练、培养(至少是不化大力气去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一.学生提问减少的原因

1.教师缺少对学生提问意识、提问能力、提问方法的培养训练。

2.怕教师、同学讽刺、嘲笑、批评,对自己没信心,怕丢人现眼。

3.对学习不感兴趣,认知水平较低。自己研究不深,存在惰性。

4.迷信权威,迷信教师,迷信现成答案。

5.观念的障碍。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失去了学生产生问题的很好机会。

6.性格因素,不愿意问老师、同学,把问题憋在心里,积重难返。

二.学生提问的作用

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顺教有疑,有疑者顺教无疑。”学生能回答问题固然也是对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一种肯定,但缺少探索,发现和质疑的学习毕竟还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主体的积极性难以得到真正的激发,学习成果只能是停留在“学会”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谈不上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指导学生坚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对教材、例题、习题进行研究、质疑,在某种意义上比教会学生知识本身重要得多。一旦学生有了探索和钻研习惯和能力,他们的潜能便会被无限制地激发出来,我们的教学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知识信息量,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

学生如果有问题,他们思维就会为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而启动。这时,一方面学生原有的以各种类型的知识、表象和智力行为方式而存在的已有经验起重要作用。学生思维内部也会产生一种自我刺激、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并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理解,从而丰富和发展原有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当学生思维遇到疑惑,产生探究心理时,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就会采用查找资料,请教师长等手段,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大大扩充了广泛领域的知识量。

2.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

学生有了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在试图提出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时,学生必须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4.就学生的方面看,原来被问的学生是处在消极的待问状态,现在提问的学生则是积极思维随时准备发问。学生的提问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着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问题、鉴别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要提问,就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什么问题,怎样提问题,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等等。因此,对学生学的要求也提高了。

5.就教师教的方面看,原来是教师自己设计问题,自己有准备地解答,教师心理压力较低。现在是学生根据数学教材内容,或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在某些问题上教师是无准备地解答,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较敏锐的反应问题、回答问题的应变能力。这样,教师不仅要能回答问题,还要能及时归纳出学生提问中的共性问题、典型性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更有利于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展开教学过程。

6.就师生关系而言,原来以教师提问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使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渠”不通畅,现在是以学生多提问为主的教学活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会得到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探究数学奥秘的思维方式、观点倾向都通过提问表露出来。作为教师来说,则可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究、研讨,将他们的思索点导向可以保留自己观点,发展自己的观点,直到学生对问题的解释认同。这种平等、民主的学习方式必将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教学。

三.学生提问的几种类型

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想把问题作详细的分类较难,现在人们公认的是把所有问题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或称封闭型问题。另一类属于未定答案的问题或称开放型问题。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常为前者。按照布鲁姆教学,把教学目标分为

(一)认知能力;

(二)情感能力;

(三)技能能力;则可把学生提问分成低层次问题和高层次问题。低层次问题有(1)记忆性问题;(2)理解性问题;(3)运用性问题。高层次问题有:(1)分析性问题;(2)综合性问题;(3)评价性问题。按学生提问内容分大致有下列几种:

1.审题不清而提问。有些学生没有经过仔细审题而觉得自己不会做,急于向老师求助。

2.知识点不清而提问。问题反映出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对基本概念、定理理解不透彻或理解错误,只停留于文字上的死记硬背,却不能掌握定义的实质和内涵。

3.解题方法或思维方式的问题。有不少学生经常反映,某些方法上课听懂了,记住了,可遇到自己处理问题的时候,思路比较紊乱,甚至只会生搬硬套,却不知为何要这么处理问题,这些学生关键是思维方式不够到位,不能从理解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求异创新的提问。这类问题往往来源于思维具有独立性和挑战性的学生,他们不满足于课本知识和课堂传授,主动学习,善于思考。有些问题甚至连教师也一时无能为力。

按学生提问时间分则可分为:课内提问和课外提问。

四.如何培养学生提问

学生提出问题,它反映了学生对教材的认识程度。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教材积极、能动的内化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良好契机。

(一)多问

李政道博士说: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积极支持他们用自己的思考方法去理解,或是重新认识问题。

1.鼓励学生“敢问”。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提问时往往会想,“我的问题行吗?”“我的问题是否太浅,同学们会笑话我吗?”“老师会批评我吗?”等顾虑。这时,教师就应及时鼓励学生,创造一种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也可把自己的不理解、新建议提出来,有时这些问题可能是许多同学的疑问。

(1)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表示注意的态度,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有时一个赞赏目光、手势都会给学生极大的信心。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能打消学生提问的顾虑,能使他们在动手、讨论等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发现问题。

(2)善待学生“插嘴”,善待学生超范围提问,及时表扬鼓励。教师的表扬肯定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对于抓不住要点问题的学生,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耐心解释,让学生懂得最可怕的是不提问题;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从而就更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

(3)在班级里开设“问题信箱”或利用板报、壁报等开设“问题园地”,刊登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一些问题的多种解法及表扬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创设一种人人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

(4)适当地启发引导。让学生提问之前,教师的讲解、引导要富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索。

2.激发学生“多问”。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诱导学生步入学习的过程,提高数学能力。教师可以从正面、反面等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经过注意、困惑、思考、提问、释疑等心理阶段,激发学生“多

问”。

(1)要引起学生注意。

(2)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3)要设置适当的难度,但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摘得到”的乐趣。

学生的问题有的抓不住要领,教师要在关键时扶一把,拎一下,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多问。

(三)培养好奇心,使学生在探索中产生问题。

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生发疑问,引起探索,追根寻源的欲望,对学生来说,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平时认真观察事物,并做到边观察边动脑筋。

(四)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就需要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去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概念教学,还是解题教学,必须给学生创造观察的场所和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解题前或解题后都应给学生留有充分充足时间,让他们思考解题途径,反思解题过程,促进他们提出新见解、新思路、新设想和新途径,指出推广的前景。

(五)培养“怀疑”,使学生有自己的创见。

创新来源于“怀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怀疑开始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怀疑”,要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于怀疑、反驳、否定别人的理论,这样往往会导致新问题的发现与突破。

(六)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的“问题”有质量。

古人说“学则顺疑,疑则有问。”疑问是发现之母,但许多学生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提出问题。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 ”的飞跃,逐渐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较高质量。

1.从结论入手。这在数学中经常会运用到。

2.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教材,针对课本提出问题。

教师可指导学生这样提问:这一章,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定理、公式有什么含义?适用范围是什么?如何运用(正用,逆用,变用)?

3.引导学生自己研究习题,针对习题提出问题。从方法上另辟蹊径。教师可指导学生这样提问:这个问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一题多解)?有没有更一般的情形?用这种解法能解决其他问题吗?(一法多解)

4.从矛盾处入手。多想为什么会这样?是怎样产生矛盾的,要引导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

5.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发现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良好数学素养之一。因此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然后概括成数学问题。如储蓄利率、降价销售、24点问题等。

五.如何解答学生的提问。

教师解答得当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威信、教学的信度,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的积极性。教师要认真对答学生的提问,乐于解答。同时,要给学生予以鼓励。在解答时,应以最佳方式来使学生满足,使其听懂,印象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解答方法有:

1.直接回答法。

2.教师讲授法。有时某个问题可能是大部分同学的问题,教师可在全班讲授。

3.同学代答法。某些问题对部分同学是问题,对另一部分同学可能不问题,可由同学们内部自己解决,直接或间接请个别同学代为回答,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养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

4.反问法。当学生提问时,不提示或稍为提示,马上直接反问学生,如“如果是你又将怎样处理?”“你认为怎样解决?”这种方法针对的内容一般是那些判断分析,具有推测性的问题。反问学生,可以锻炼学生分析和应变能力。

5.暂缓回答。在课堂上教师突然被学生提问,又不能一时讲清或要影响课堂教学进程,又如课后学生提问一些较难题目,教师也要经过一定思考、推敲,可约定另外时间解答,但教师一定要按时给学生答复。

6.启示法。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按照思维方式,逐步诱导,慢慢地将学生的思路引导至正确方式方法上来,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正确结论。此法能够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志,有利于学生今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学生自身学习的良好方法。

7.讨论法。对那些存在争议、当前还没有定论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教师犹如“助产婆”边主持边引导,最终得出结论。这样不但能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而且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

诚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向教师提问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对教学内容确实不懂就问,有的对其它领域内容出于好奇心而问,也有的想为难教师而问,等等。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当时环境和具体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解答。

5.培养小学生提问意识 篇五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提倡素质教育为主的社会,可是学生们主动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只是有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是学生不回答,而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提问题,从而也就不会回答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和提问题的的能力呢? 通过多年的教学 经验总结如下:

一;从题目入手提问题

让学生看到题目不要急着看课文,而是应该关注课题进行思考。

首先从题目中捕捉信息。比如《在沙漠中心》课题中只告诉了你地点,比如《散步》课题中只告诉了你事件,比如《孙权劝学》课题中告诉了你事件和人物。通过以上的这些例子,让学生明白对任何题目都不要轻易忽略,都应该从中捕捉到应该捕捉的信息,让他们学会了对题目的思考。

其次针对题目中已给的信息提问题,教给他们最基本的方法从记叙六要素入手来提问题。比如《在沙漠中心》题目中有了地点,那么就要从记叙的另外几个要素提问题:1.针对人物,谁在沙漠中心?2.针对时间,他们什么时候去的沙漠?

3.针对原因,他们为什么要去沙漠中心?4.针对经过,他们去沙漠中心干什么?

再次针对这些问题拓展性的提出问题,比如,1.针对人物。几个人,他们的身份,年龄,性别,性格。2.针对地点。地点的气候特点,地点的特征。3.针对经过。在沙漠中他们发生了什么事,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困难的。,二,针对主题提问题

比如《在沙漠中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要让我们从中学到什么,明白什么。

三,针对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问题

这些人物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的(比如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方法)通过这些描写方法来总结人物形象。

四,针对写作方法提问题

1,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整体来说课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比如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托物言志,对比还是烘托

3,语言有什么特点

4,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5,文章运用了什么顺序

五,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提问题

6.培养小学生提问意识 篇六

一、为学生思维留下空间

教师依据教材, 把握教学目标进行课堂讲授是非常必要的, 但能否给学生留下思维想像的空间、提问的余地, 则又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思想观念上, 要自觉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和“讲”为“学”服务的观点, 让学生从作业堆里解放出来, 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发现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 形成真正的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科学地设计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然而不少教师煞费苦心地提出了不少问题, 学生就是启而不发, 答问时显得呆板、重复、不机敏灵活等。

什么样的问题才算“聪明的问题”?一个设计科学的提问, 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层层深入, 能促进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首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其次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意义, 使学生“跳一跳, 摘得到”。再次提问的形式要简明、生动, 能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避免那种少数优生频频发言, 大多数学生闷陪坐的场面出现。

三、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思维异常活跃的人, 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想法和问题, 但这些想法和问题大多数学生不敢或不愿向教师提出, 这里面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学生有畏难情绪;二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处理不当, 这样就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打击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提问呢?教师对有畏难情绪的学生予以热情鼓励, 让学生在鼓励下克服心理障碍, 增强学习信心。与此同时在提问方式上也可予以指导。

四、指导学生交流思想

7.培养小学生提问意识 篇七

一、教师充分利用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

一年级新生刚刚坐进教室往往胆子都比较大,教师很难控制“局面”。这个时候不如索性给他们些许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试着说说自己所发现的跟数学有关的一些问题。这样就可以初步的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提出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好奇心也会随之增长。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利用的地方。

二、教师应该善于营造和谐的氛围,善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也会逐渐的“好面子”变得不敢提问。他们会担心提出的问题会不会很可笑,同学们会不会笑话自己;担心提出的问题老师会不会生气等等。这时作为教师要掌控好学生这一心理变化。当有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马上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现出自己的亲和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放松紧张的心情,才能更好地进一步沟通,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赖。营造和谐的氛围,自然会感染到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当然,有些学生的问题的确会引来同学们的哄笑。这个时候教师要表现出对问题很重视,可以将这名学生提出的问题稍微地拓展深化。这样不但可以帮助这名学生“找回面子”,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待问题时要有认真的态度。从而养成良好习惯。

三、现在使用的教材,经过多次改版后,教材开始强调结合生活经验或者引导学生,从客观事实出发去研究问题

教师应该试着结合教材,多结合身边的数学事实来引导学生发问。我们身边有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例如,每星期获得的小红旗评比,谁获得的数量多;谁的作业对的题目多等等,都可以作为数学教学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提出问题还能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他们会更留意身边的事物,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将是有很大益处的。可谓是一举多得。

8.培养小学生提问意识 篇八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

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临翔区南美乡九年制学校教师:何兴彩 邮编:677004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何兴彩

临沧市临翔区南美九年制学校 677004

【摘要】教会学生提问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教会学生会提问是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本论文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打破“权威”培养问题意识;“巧激妙引”培养提问兴趣;教给方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提问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喜开始的。”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明都应归功于此,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可见不问一个为什么,什么东西也学不到。提问,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是打开向有效、有意义学习的金钥匙。不论是研究活动还是学习活动,学生必须提出有一定意义和创造性的问题,如果只会解决教师提出的或书本中的问题,那并非真正的自主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学会“问”,让他们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据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打破“权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探究、无从研究。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因素阻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特别是教师和教材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使学生改变“教师和教材上的话句句是真理”的信念。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老师也会错,书本也不一定对,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两个地球同时着地》时:教师在课前对亚里士多德进行了大量的介绍,学生知道了亚里士多德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科学历史上有相当的权威,人们把他说的话“奉为真理“。而后和学生交谈: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科学”权威“,大家都信吗?学生的回答是”当然信,为什么不信呢?他可是科学家呀。“我让学生读完课文,他们焕然大悟,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科学家也会说错话。从而培养了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打破这种传统的”权威“意识。

其次是教师中要转变“传授者、管理者“的角色,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只有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贯彻”民主原则“、”无错原则“、”激励原则“等等。帮助学生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条件,给予”人人成功“机会。

二、“巧激妙引“,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是一种求知的欲望,它是力求探索某些事物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 学生提问的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长期以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利。学生早已习惯“师传生受“,他们思考的问题是老师提出的或课本上的疑问,可以看出学生的依赖性很强,对事物不质疑问难,更不可能去探究。所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就要培养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发的去观察,去发现问题,然后能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首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优、差生搭配,以优带差,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提出的问题具有实效性和创造性的可以得到”特别奖励“的待遇,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其次,运用成功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每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并给予表扬。为了能提出问题,学生必须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期待着解决问题。改变学习方式后,他们的提问兴趣在自主、独立、合作、探究中得到了培养。

第二是找准“切入点“,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欲望、兴趣不同,但只要教师”火眼金睛“,就能找到让学生快乐提问的”切入口“,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教师必须摸清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对症下药,扣住学生感兴趣的”疑点“,激发学生思维的”亮点“,填补最能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白,把准他们的思维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发散性、探究性及有吸引力的问题,并使问题正好处于学生的”最感兴趣的发展区。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她是我的朋友》一文,让学生先找出阮恒献血前和献血时有关神态和动作的句子,许多学生就很想问:阮恒为什么在输血时,突然啜泣并且用手捂住了脸?他摇头表示不痛,既然不痛,那为什么啜泣呢?为什么阮恒要竭力掩言不快”的感觉,疑问在有趣中激发,提问在乐趣中发展、在志趣中升华,久而久之,学生就越问越想问,越问越爱问。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教会学生提问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要把提问内化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使提问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仅仅激趣是不够的,还必须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向谁提问”、“提问什么”和“怎样提问”。要让学生清楚,提问不是无原则的乱问,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方法一:在课题中提问。课题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眼睛,经常推敲课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生命 生命》、《幸福是什么》、《梅花魂》、《钓鱼的启示》……这些课文的课题中就隐含着教学的重点和作者写作的目的,只要学生稍加注意,就能质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幸福是什么?梅花魂是什么?从钓鱼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就能抓住重点句、关键词,步步深入,解决问题。

方法二:在预习中提问。从长远角度来说,引导学生课前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质疑,并带着问题预习,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预习中教给学生适当的提问方法,犹如教师给学生指了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但路上的困难由他们发现,也由他们解决。但教师只能适当的提醒他们,不要全指明,这样不利于他们去寻找问题。再让他们利用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去引导新知识。学习精读课文,可让学生从一组课文的导读中或习题中发现对课文有价值的问题。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组课文的导读就有: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组第三篇课文《走遍天下书为侣》的习题中可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游的理由是什么?作者“一遍又一遍的读书方法是什么“他读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在阅读课文中,可从预习提示发现文章要求掌握的重点问题……只要读懂学习组课文的导读、课后习题及预习提示就能发现相关的问题,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

方法三:在课文的重难点处提问。中心句是全文的核心,提问的内容不应是杂乱文章的,而应是有参次、有针对性的。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的质量也不相同。如学生在学四年级语文《中彩那天》时,提问问题:①父亲中彩得了多少钱?②父亲用这些钱做了什么事情?③父亲为什么要把中彩得来的车还给库伯?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问题提得好,再让他们从文中找出中心句: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教师示范质疑: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通过教师多示范质疑: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通过教师多示范,多让学生比较问题的价值,使他们认识到提出问题要围绕中心。这样既培养学生多思的品质,有提高了学生善问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教给学生在重点词、蕴含哲理的句或段中进行提问。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火花,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并在这样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新的更高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熊开明编写,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任长松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如何培养学生符号意识 篇九

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重要性,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会正确运用数学符号才能学好数学。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浅薄认识。

一、首先要让学生深深懂得符号的意义及作用

在数学中,有许多的符号,学生要想记住、会用这些符号,首先就必须了解符号的意义及作用,为便于记忆,教学中要对对数学符号进行分类,一般分为五类,1、概念的符号。

2、关系的符号

3、运算的符号。

4、分组的符号。

5、辅助的符号。这样学生才能在计算或逻辑推理中灵活运用数学符号。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字母究竟能表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学生如果认识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符号的认识和学习,因为这是学生刚开始对字母的初步认识,这个基础一定要打牢。我联系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字母可以代表一切,让学生自己举例子,生活中哪些是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的。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如买铅笔、作业本、瓜子等,让学生认识、理解、接受字母,进而让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在有理数的学习时,学会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如果把a看作正数,学生容易知道-a是负数;如果把a看作负数,学生还是把-a当成是负数。这一错误的观念如果得不到纠正和正强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对于相反数、绝对值、开平方、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学习。

学生在解方程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移项不变号”。这一错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并改正,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自经历这一过程;也可让同桌互相查找错误,或通过验根的过程让学生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切实理解移项不变号就求不出方程正确的解。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时就开始注意项包括前面的符号跟数的绝对值,养成符号跟着数走的好习惯。可以在数下面划上横线先标出数然后再变符号或者移项,这样就不容易出错。

学生在做因式分解、分式运算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一是符号问题。学生在分解因式时容易出现结果的正负号错误问题,本来该是正(负)的,学生会写成负(正)的。这是由于学生在去、添括号时学习的不扎实而导致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对学生的去、添括号进行强化练习,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二是分解不到位、分式化简不到位。在因式分解时要让学生细心、认真检查,看这个式子究竟还能不能再分解,有没有公因式。分式的运算离不开因式分解知识,化简不到位的原因是找分子、分母的公因式不彻底,分式的结果不能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教师在教学时,要强化练习,可采用小游戏让学生互动,查找问题,纠正错误。

二、其次要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符号及运算存在的困难

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符号和符号运算可能存在的困难,掌握学生学习发生困难的地方和根源。

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同时要做到知识的联系,在教七、八、九年级的有关知识时要做到前后联系,并强化练习,这样可减少学生出错的概率,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

三、学生符号运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

教科书对符号演算的处理尽量避免让学生机械地练习和记忆,而是加入了实际背景、探索过程、几何解释等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学生符号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全过程、伴随着学生数学思维层次的提高而逐步发展。

10.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实效性研究 篇十

一、尊重情感,使学生有“疑”敢“问”

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小学生更为强烈。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是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想“疑”乐“问”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要“学问”。但由于小学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适当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识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使对问题的探索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

三、授其方法,使学生有“疑”善“问”

1.对预习提示进行质疑。现行教材四年级以上的课文都有预习提示,这对帮助学生学好课文有很大的帮助。我让学生自学前明确要求,并在阅读时用铅笔在有疑难的地方提出问题,也可以写在预习本上。如《白杨》一课的预习提示是这样写的“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广泛种植。它也能在没有人烟的沙漠中成长。读了课文,你不仅会对白杨有所了解,而且会从中受到一些启迪。读课文中的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句子。句子画出来了,并不表示已经懂了,我指导学生针对这两部分的内容提出疑问。经过思考,学生提出:“大戈壁给人什么样的印象?深黄一体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也没有……这个句式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文章为什么要写大戈壁的荒凉?”“爸爸在什么情况下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从爸爸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能从内容、从词语的理解、从写作目的等方面提出疑问,不正说明读懂预习提示,不失为发现问题的一种好方法吗?

2.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小珊迪》,我强调学生课文最后一句话“谁读了这个故事也不能不被小珊迪那美好品质所感动。”一个学生读完之后便问:“小珊迪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什么美好的品质让人家不能不被感动?”这个问题贯穿了文章的线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对标题进行质疑。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花潮》,学生提出:课文写海棠花的海洋,为什么不以《花海》为题?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本文是以“潮”为主线安排文章结构的,先写花如潮,再写看花的人如潮。课文看点写花多如潮,这部分内容也是以“潮”为主线的,先写花多如潮,再写花动如潮,最后写花声如潮,一个“潮”字,把花说活了,写绝了。

4.对矛盾处质疑。语文教材中常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学生提出问题:“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这个“担心”是不放心的意思,作者真的是对邱少云不放心吗?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竭动力。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立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1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篇十一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意识,自主学习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起主导作用, 给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发挥的空间, 将教学活动围绕小学生为主来展开, 教师作为辅助者。 因此, 教师要运用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方式, 将以前教师提问、 点名学生来回答的被动教学方式, 转变为鼓励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能够主动提出问题的方式。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上运用适合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是必须要得到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为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做出自己的努力。

一、学生课堂主动提问的现状

伴随新课标的实施, 小学语文教师已经非常注重对于提高小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自主性和主动参与性的相关问题, 但是如何引导是个关键。目前课堂上的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问的一些方式方法还显得有些略显机械, 并不能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体现出优势所在。 因此, 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想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积极参与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中, 大多都是教师提问, 学生不会提问, 甚至是畏于教师的权威不敢提问。

一般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都会在课前就把提问预先设好, 由教师在适宜的时间提出、学生回答、教师点评等环节, 基本没有给予小学生以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机会, 学生心里到底怎么想的? 持有什么观点? 尤其是与教师不同的观点根本没办法表达出来。 单单从教师最基础的职能——传道解惑方面来看, 都没能完成, 学生内心存在的疑惑根本没有得到解答, 因此新课程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改革形同虚设。

虽然新课改已经提出了很长时间, 但是很多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并没有什么变化, “换汤不换药”, 教师还是用以前的套路教学, 还是霸占着课堂, 并没有转换自己的身份, 依然高高在上。这就造成小学生由于心理作用, 不敢主动回答问题, 更不敢主动提出问题, 这就造成小学生即使对新知识没听明白, 也不敢问, 从而影响了新知的掌握。 因此,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难以实现。

二、激发学生积极提问的方法

巧妙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检查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课堂上来, 提高听课效率。 笔者谈一谈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设计的一些技巧。

(一) 引导学生提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新课标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能够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 但是依然有教师还是不重视学生的主动提问, 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主动提问有哪些优势。 所以,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45 分钟内, 几乎都是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了30 分钟, 不给学生的思考和发言留出时间, 更不用提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了。 为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留心学生的思维动态, 把握时机, 利用鼓励的方式, 让学生敢于把自己存在疑问的地方提出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 教师才能掌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听课情况、对新知的接受情况, 有利于教师针对问题存在的知识点, 再次加强教学和辅导。 由于教师能够积极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会使学生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 并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 将问题最终解决。

(二) 激发提问

小学生的年龄正处于争强好胜的阶段, 教师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让他们能够主动提问。 因此, 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 对那些总是主动举手、主动提问的学生多多给予表扬, 进而提高全体学生主动提问的兴趣。 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一定要多多将关注点放在一些性格内向、不愿意主动举手的学生身上, 采取激发式教育方式, 抓住小学生心理激发其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从而实现师生间的互动。

(三) 疏导提问

在鼓励学生积极提问的同时, 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停留在学生只是提出问题的情况下, 而是要针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点评, 特别是对一些学生的错误认识和理解, 更要尽快地进行调整, 使其回归到正确的路线上来。 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提问。

总之, 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巧妙, 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 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 因而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课上看似随机应变, 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 又要备学生, 是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果。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只能使教师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得到实现和完成, 但是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才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目的, 学生正是由于对知识和理论的存疑才会产生提问的欲望, 想把自己的观点呈现出来, 提问也能够促进教师发现问题,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 激发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这样的课堂才能够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刘圣良.在“互动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J].黑龙江教育, 2014 (11) .

[2]刘晓荣.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J].学周刊, 2012 (4) .

12.有效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 篇十二

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穆家小学:吴春旺

【内容提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前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如何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必须做的事情。

行政管理组成绿色环保力量,开展环保教育教学研究。发掘学校资源,宣传绿色校园文化,形成环保氛围。开辟阵地强化绿色观念,把环保教育寓于活动中。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农村社区,参加社会环保实践活动,引起家长、社会对环保的关注。

【关 键 词】培养;环保意识;环保实践。

一只鹈鹕浑身裹满棕色的油污,它的眼神中透着悲伤,似乎在寻找曾经蓝蓝的大海和干净的海滩。厚厚的油已经让鹈鹕失去本来面目。满眼望去,海滩一片棕黑色,这与美丽的鸟,蔚蓝的大海极不相符。这是“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后发生的一幕。虽然英国石油公司正努力堵住漏油,但还是阻止不了对动物和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悲剧性影响。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前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一次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为了我们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农村地区人们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环保意识缺乏,如何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带动家长,进而提高农村地区的环保意识,已成为我们必须要思考,必须要做的事情。环保事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少年儿童环保意识关系人类未来的前途,帮助他们从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有效地对农村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呢?

一、行政管理组成绿色环保力量,积极开展环保教育教学研究 一支好的宣传管理队伍和有效的宣传管理措施,是学校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有力保证。我们历来重视环保工作的开展,制订开展关于环境教育的计划,在学校发展五年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搞好校园基础建设,美化、绿化校园”的目标,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关于环境教育的学习和教学研究等培训活动,并以“责任制”的形式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老师,每学期对班级开展的环保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和监督,定期开展教师环保教育教学设计、评比活动。在环保宣传管理上,学校应长期订阅环境保护报刊,如《中国环境报》等,并将宣传工作推广到学校的广播站和班级墙报、黑板报,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下,对绿色环保有了较科学的认识,在环保氛围如此浓厚的教育环境中,都能自觉地将自己的日常行为划入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之中,环保意识便水到渠成地树立在学生的世界观里。

学校设立单独的环保活动室,有配套的教学设施以及采集大气和水样的环保实验装臵。通过让学生亲身观察、实践,得出身边水质的简易分析,绘出水质变化折线图,从而教育大家更好的保护身边的环境,为家乡的环境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历城区仲宫镇穆家小学地处济南市饮水水源地卧虎山水库南岸,对学生进行水质监测与保护教育尤为重要,于是学校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卧虎山水库调查及简易测试分析》课题研究,每个月定期组织学生采集卧虎山水库不同水域的水样,让学生亲身观察、实践,得出卧虎山水库水质的简易分析,绘出水质变化折线图,从而培养了学生保护水质,宣传环保的责任意识。

二、充分发掘学校资源,大力宣传绿色校园文化,形成浓厚的环保氛围

一是通过开辟校园阅报栏、图书室环保专柜,随时发布各年级、各班级绿色创建情况,环保行动,先进学生事迹,发挥鼓舞激励作用。学校要有包括环境教育在内的专题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少先队每学年配合环保纪念日等至少安排两期环境教育专题黑板报。学校在醒目的位臵设臵激励师生努力工作、环境保护、勤奋学习、珍惜时间等内涵的警示语,配合环境教育活动,阶段性地张贴或悬挂主题标语,学校干道旁布臵绿色环保警示语和教育用语。二是在校报、校刊、广播站上开辟专版,发表学生有关环保的文章,从而扬长补短、激发学生的环保内驱力。而且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大体宣传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所取得的成就。三是命名校园景观,营造校园物质文化。我们学校的主干道分别命名为桃李路、学子路、恪勤路,学子路两边的教室、办公室和功能室分别取名知津苑、敬业苑、博文廊、格致廊、惑问廊,另外还有话竹苑、德馨苑、润竹泉、竹韵亭、临风迎客等景点,其名字与育人氛围极其贴切,富有校园气息,能激发和培养师生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和谐、进取的人际文化价值取向,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历城名士、奥运福娃墙、全运图片墙、古诗诵读墙,在校园漫步,让师生在工作、学习之余得到心灵的享受;“小草也在上课,请勿打扰”、“走进方便、贴近文明”“不要让水龙头孤独的流泪”…… 草坪、花坛、饮水池旁边,蕴含人文情怀的“温馨提醒”都在与师生进行着心灵的交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寸土、每一个角落都成为育人之地。

三、积极开辟阵地强化绿色观念,把环保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之中 利用班级展示台宣传环保。在每个班级走廊设立展示台,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宣传,里面的内容涉及爱家乡、爱父母、爱劳动、讲卫生等多项内容,通过开放式的环境文化使学生感受美的同时得到熏陶。

结合节日抓环保。学校注意结合有关环保的节日开展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自觉保护环境的动员,结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以及爱鸟日、粮食日、植树节等纪念日,举办征文比赛、环保手抄报评比、环保漫画展、环保小制作小发明比赛等,对学生进行爱我地球、爱我家园、保护环境的教育,营造出浓厚的环保气氛,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学生对环保行为的认识分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环保意识。

主题班队会宣传环保。主题班队会是学生十分喜爱的活动形式,学校每学期要定期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小品、游戏、歌曲、环保知识讲座、校外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的环保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白,环保就在大家身边,比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作业本正反两面使用……时时是环保教育之机,处处是环保教育之地。

四、定期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农村社区,积极参加社会环保实践活动,引起家长、社会对环保的关注

学校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就近的污水处理厂、发电厂,宣传节能减排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不断增长大家的环保知识。我们学校在卧虎山水库南岸建有环保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农村社区,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陶冶学生情操,并采用绘画、作文等比赛形式,激发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之情及环境保护意识。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保护环境,拒绝污染”的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走进赏花去,走到卧虎山水库边,自觉捡拾白色垃圾和污染物,向村民和游客发放保护环境的倡议书,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得到村民和游客的赞许,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和广大学生对家长的宣传教育,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生活宣传活动,提倡创建绿色家庭、环保家庭,开展“争创绿色家庭”、“好习惯家庭”评比活动,在校园发动广大学生回收废旧电池、软包装盒,开展垃圾分类回收等环保活动,并将相关活动由学生向家长宣传,共同参与,形成家校联合的环境教育氛围。通过知识竞赛、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等方式,评选出保持良好习惯的学生,并发挥其示范作用,以此带动学生,带动家长,共同养成和坚持文明生活方式,将节能环保意识融入日常生活,共同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通过一年一次的社会开放日活动,进行家庭环保调查等家庭环保教育活动,提高家长和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引起整个社会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

绿是生命的象征,绿是自然的体现,绿是和谐,绿是关爱,绿是沟通,绿是文明与发展,有了绿,生命就有了价值。

培养少年儿童认识自然,珍惜资源,善待地球的环境意识和道德行为,帮助他们从小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我们创建绿色学校的宗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校园是我们的绿色行为。作为一名教育者就要一如既往地以满腔的热忱深入开展学校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努力开辟适合小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让学生生活在充满绿色、自然、愉悦、有生命力的校园中。

作者简介:

13.培养小学生提问意识 篇十三

摘要:本文分析了提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如鼓励学生主动地质疑和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充分利用各种办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引导和教会学生如何提问,并提出了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物理教学;提问能力;学生

一、提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物理教学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提问式”知识传递,以及以学生为主的“答问式”知识的接受,对学生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不足。长久以来,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惰性和被动性,只有在教师的主动询问中才被动地进行思考,甚至养成一种惟书、惟师的心态,不敢怀疑传统,不敢质疑书本,不敢挑战权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对于物理的教学效果而言,还是对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强调学生要主动地去学习。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才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途径。所谓提问能力,实际上就是思维、探索的能力。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物理的实验性和分析研究性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通过实验获得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个分析和实验的前提下,必须有一定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去获得问题的答案。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鼓励学生主动地质疑和提问

学生的提问能力是逐渐养成的,并不可能从一开始就达到满意的效果。而长期以来学生形成的惰性和被动性的改变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地质疑和提问。另外,教师在物理课的教学中也可以鼓励学生去积极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与大家一起探讨和解答。这样,才能慢慢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自觉者和主动者。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

问题情境的设置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提问环境。不但要鼓励学生去主动地探索和思考,还需要对学生的一些大胆的疑问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中感受到思考和获得问题答案的快乐,才会形成主动去提问的良性循环。此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空间,避免将一些学生灵光乍现的提问直接地解答,而是需要刺激学生的思考能力,而在不断地思考中,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直到问题被一个个地解决。

3.引导和教会学生如何提问

物理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是实验性的科学,教师在鼓励和支持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还需要引导和教会学生如何去提问。在学生的提问能力上,适当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教师在物理课的教学中,必须慢慢地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会学生如何提问是教会学生如何抓住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进行积极和主动的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掌握提问的能力,并在这种能力中受益。

三、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注意事项

在教师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物理探究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首先,提问能力只是学生众多能力中的一个

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但是还需要注意其他能力的培养,如创新能力、物理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等。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特征。学生具有自己的自尊和人格特征,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架子,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性,坚决反对斥责、讥讽学生,决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最后,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提问。在物理课的提问中,学生难免会提到一些古怪的问题,有些甚至显得离经叛道和毫无道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提问可能会耽误了上课的流程或者厌烦学生的一些荒诞提问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出现一些奇怪问题的时候,也许慢慢地探讨研究会有一些奇妙的结论。

提问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培养。而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4.培养小学生提问意识 篇十四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会质疑必须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质疑能力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

从文本出发,该质疑些什么?该怎么提问?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将相和》为例,以两个平行班级教学为样本,展开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和提问能力训练的探究。

一、发现内涵式普遍性问题

从文本内涵出发,文章作者是谁?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想知道些什么?课文讲述了哪些内容?其中哪些部分是作者重点阐述的?文章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时间、地点在哪里?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用意?这些亦属于内涵式普遍问题,可安排在学生预习新课时完成。笔者执教《将相和》一课,学生在预习表上提出了以下问题:

1.《将相和》这篇课文作者是谁?

2.课题中的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他们为什么而和好?既然和好,原来又因为什么而不和?

3.《将相和》这篇课文讲述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能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吗?

4.《将相和》这篇文章重点讲述了哪个小故事?我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5.《将相和》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能用图表的方式表述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6.《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每个小故事的地点在哪?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用意?

二、寻找内涵式个性问题

从某个词,某个标点,某个句子出发,可以感悟到些什么?改变某个词,某个句子的表达形式,同原句比,有什么区别?文章在表达顺序上有什么不符合常规之处?这些便是内涵式个性化问题。关于如何引导学生提出内涵式个性话问题的训练,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笔者在《将相和》一课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收集到学生提出内涵式问题举例如下:

1.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从这个反问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把句子改成陈述句,同原文的反问句相比较,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体会“理直气壮”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3.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生气极了”,并大声说“跟您拼了”,难道他不担心身家性命吗?

4.廉颇称蔺相如为“他蔺相如”,蔺相如称廉颇为“廉将军”,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这两个人物的什么性格?

5.廉颇最终负荆请罪,蔺相如“热情”出来迎接,为何作者要强调热情呢?

三、开启外延式普遍性问题

从课文想开去,我们还可以收集哪些材料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文章与本课相比较有相似之处?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补充?本单元主题中哪些文章情感取向相似?这些可以纳为外延式普遍性问题。如何提出有效的外延式普遍性问题可安排学生做为课文初步感知后的第一课时作业。以《将相和》为例,笔者将学生提出的外延式普遍问题例举如下:

1.廉颇来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他们两之间会说些什么话?

2.《史记》中还写了哪些战国时期的故事?

3.除了《史记》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中国历史古典名著?

4.《将相和》和《晏子使楚》两篇课文相比较,有什么相似之处?

四、探究外延式个性问题

我们还可以知道文章中人或物发生过哪些故事?在其它文章中是否见过与课文中有相似的人或物?相比较有什么异同?从某个词,某个标点,某个句子出发,思考哪些文章中还出现过类似表达方式?比较它们之间的表达效果?这些属于外延式个性问题。这要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熟知了解的基础之上,适宜安排在课文完整学习之后,做为拓展延伸的作业来让学生完成。《将相和》一课课堂教学结束,笔者指点,学生围绕文章外延,提出了以下个性化的质疑:

1.我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廉颇的故事和蔺相如的故事?

2.蔺相如和晏子相比较,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相似之处?

3.蔺相如和晏子的语言谈话风格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15.培养小学生提问意识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意识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140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教师操控的“机器”。我们都知道,在传统课堂中,都是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模式造成学生的创新性被扼杀,只会等待教师的提问,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并提出问题。而学生必须有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大脑的思考,提高创新能力。下面笔者针对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提问现状,提出一些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方法。

一、小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提问现状

自新课程标准如火如荼地实施以来,教师都更加重视培养小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但是目前来说,这样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的方式和方法还有些机械,并不能在教学中显示其优势所在。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就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当前,许多小学生不知道怎么提问,甚至有的学生不敢提问。在以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基本上是由教师提前预设好的,课上在适当的时机由教师提出,然后点名学生来回答,最后教师给出评语,并没有留给学生可以提出问题的机会,学生心里怎么想的,持什么观点,尤其是学生有与教师不同的观点时没有机会表露出来。从这个效果来看,教师要负责的传道解惑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学生头脑中的疑惑没有得到解决,学生主体地位也没有得到体现。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了,但是在很多地区依然是换汤不换药,虽然课堂形式稍有变化,但是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本没有更新自己的思想和身份,在课堂上还是高高在上,对学生的心理还是有很大的震慑作用,导致他们在课堂上不敢随便说话,更不用提提出问题的事,直接造成学生即使对新知识不太了解,也不敢发问、不会提问,因而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二、如何调动学生的提问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然不能失去对学生的提问机会,同样学生对课程内容、新知识存在疑问也应该有提问的权利,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总是怯于提问,怕被教师提问,怕自己答错。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兴趣,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加引导提问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这些互动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真实体现。然而很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学生能够主动提问的优点,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自己就占用了三十分钟,基本没有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更不要提学生主动提问了。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思想动态,把握时机运用好激励性口头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存疑的知识、看法、观点提出问题,主动提问。这样,教师才能清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哪些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哪里存在疑问,从而可以对症下药,解疑答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擅用提问语言,积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特别是对自己还存在疑问的知识和理论要点提出疑问。因为这些疑问不单单是学生一方面的问题,同样反映了教师在教案、备课等方面存在的漏洞。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来提问,就能够让学生敞开心扉,将自己的疑问展示给教师和同学,通过师生的互动,解决问题。

(二)激发提问意识

小学生正处在喜欢争强好胜的年纪,这使得让他们在课堂上主动提问能够成为现实。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擅于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对那些喜欢主动举手、主动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从而提升全班学生主动提问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对一些性格内向、不愿意出风头的学生采用激发式教育方式,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敢于辩论的意识,让学生只要有疑问、有不明白的地方就举手提问,这个提问既可以是教师的回答,也可以是学生间的回答,从而实现师生间的互动。

(三)疏导提问

在鼓励学生积极提问的同时,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停留在学生只是提出问题的情况下,而是要针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点评,特别是对一些学生的错误认识和理解,更要尽快进行调整,使其回归到正确的路线上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擅用学生提问,疏导学生提问,将学生的疑问进行科学合理的疏导,最终使学生提问能够得到最为正确合理的解答。使学生主动提问,才能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求得新知识,勇于展示个人观点。

参考文献:

[1]周佑.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09-26.

[2]曹森晓.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调查与误区分析——以杭州市六所小学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03-01.

[3]季春风.妙用提问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5-01.

上一篇:关于文明阅读图书馆的倡议书下一篇:初中生作文:团结合作携手并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