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的评价研究

2024-08-30

信息化教学的评价研究(共12篇)

1.信息化教学的评价研究 篇一

摘要: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 教学要积极主动的做好引导者的身份, 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多元性, 并且利用多样化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评价。只有这样, 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和发挥出评价的主要作用。基于此, 本文就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进行科学有效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与分析;

对初中生学习状况的评价, 已经逐渐成为教师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1]。在人们生活生产逐渐加快的背景下, 对教育的重要性也提高了重视程度。在初中信息课堂教学中, 若是没有完善的评价标准, 就很难保证初中生能长时间对学习感兴趣, 再加之初中生这个群体的自身特点, 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学习懈怠和被动状态, 而评价就刚好解决了这一大难题,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

一、评价的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初中生更好的发展

在正常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我们就会发现有的评价就是对结果情况的一个判断, 只是为了单纯的评价而评价, 在整个教育阶段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激励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许多新型的技术在教学评价中可以运用, 网络信息平台就是现阶段较为普遍的技术之一, 能够将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准确的记录下来, 让初中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自身对知识掌握的能力水平, 在学习中为自己定下切实可行的目标, 要怎么学才能够达到自己定制的目标。通过纵向比对, 让初中生们准确的看清自身的发展状态, 从而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心, 提升学习能力水平。

二、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

在进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评价的内容不只是学生们的知识和技能, 要关注的是学生们在学习期间的方法、技巧、情感和态度等。比如在评价系统中设置善于发现、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的栏目, 让学生们有效的了解到, 在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中, 不只是要知识和技能有所提升, 在情感以及态度方面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这种评价的方式, 能够更好的促进教育的目标。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之前, 要设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体系, 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 才能够提升评价主体和客体的一致性, 使得评价更加富有客观性和公平公正性。待评论结束之后, 要及时对评价的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和整理, 之后再下发给学生, 做好反馈的工作。

三、评价的方式要富有多样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学生完成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 呈现在教师眼中也会各有不同, 或者是变幻的结果, 又或者是一个操作的步骤。因此, 在正常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中也有不同的方式, 其中主要有课堂即时评价、作品档案袋评价、实作评价等, 并且要将网络评价系统的综合评价纳入其中, 以此来作为信息技术评价的档案。

(一)课堂即时评价

课堂即时评价是指教师运用语言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 方法, 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 它主要起着反馈, 激励, 调控和导问的作用, 帮助学生后继学习。课堂即时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之一。与其他评价方式相比, “即时评价”更加直接、快捷, 更易发挥导向监控作用, 能够使学生的印象更深, 产生趁热打铁的效应。课上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 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 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例如在进行“Photoshop图片制作”相关内容的学习中, 先让学生掌握Photoshop中图片制作的一些方法, 最后让每位学生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图片。有的学生把之前学过的方法忘记了, 懂操作的学生们会主动去帮助不会的同学, 对于学生们之间的这种合作和分享的精神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不仅能够使得被表扬的学生更加有动力, 也能够激励未受到表扬的同学检查自身的缺点, 及时改正, 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二)电子档案袋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是将学生们的作品收集起来进行的一种网络系统的评价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电子档案袋评价, 能真实地记录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足迹, 督促学生经常自我评价, 反思学习方法, 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将什么作品放入自己的档案袋;可以撰写作品的制作过程或心得体会;对自己的电子档案袋中的内容进行评价和反省;对同学的表现和作品进行评价;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作品和进步;教师评价和总结等。电子档案袋的评价, 还需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 使学生关注他人的学习成果, 从中获得灵感, 掌握操作技巧。在不断地分享与交流中, 让学生们快乐学习, 并学有所获。

(三)实作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是利用多种工具和形式来进行的, 能够将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时做出评价, 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动作技巧等的评价方式。在学习“复制、粘贴和剪切”这个内容时, 教学的目标是教授学生复制、粘贴和剪切移动图形, 让学生掌握各种图形的复制、粘贴和剪切移动图形的技巧, 达到作图学习中的简单明了, 学习电脑做图与纸张做图的不同。在教学中主要分个点来学习, 首先了解做图中复制黏贴的顺序;然后黏贴后的位置选定;最后重点学习黏贴的方法以及黏贴中透明度的区别。在完成操作后, 作品是不能够上交的, 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运用实作评价的方式来进行, 通过学生演示能够及时的对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做出评价。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时代的不断进步, 教育领域已经占有足够的优势, 逐渐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人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认为学习是可有可无的, 也对学习的重要性提高了重视程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首先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身份,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做出评价, 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有多元化、多样化, 建立良好的评价标准机制, 将初中生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做好引导和辅助的角色, 在进行教学评价中, 通过实践来充分的做好评价工作, 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中更加积极主动, 对学习也更加有兴趣, 使得教学的质量逐渐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文静.润泽生命, 静待花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点滴体会[J]新课程·中学, 2017(5)

[2]陈建丽.数字化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调查——以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学高一年段为例[J]新课程·下旬, 2017(7)

2.信息化教学的评价研究 篇二

一、评价应讲究多元性

以考试为主的传统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 学生则是被评价者, 是评价的客体, 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程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评价提倡的是多元化主体, 我们尝试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 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 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 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其中, 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新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 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 随时对照教学目标, 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将评价作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就评价内容而言, 新课程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 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 既要关心结果, 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 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的接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审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 还包括了对和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兴趣、行为等等的考查。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学生年龄特点, 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由情感态度、基础知识及技能技巧三项内容组成。评价内容可根据教材中各分册的相关内容来确定。由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学进度, 在平时及期末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要做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用一句话说, 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 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二、评价应注重发展性

发展性是新课程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特征。这是由于评价对象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只有建立一种动态的评价体系, 才能使教学更好的适应学生。所谓发展, 指的是教学评价要改变统一的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择的功能, 而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 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 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注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提倡学生与课程目标比较, 从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激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这就不是简单分等排序所能实现的;另外, 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的改进, 促进学生的进步, 其职能在于诊断教学中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传统的教学评价特别是考试评价强化选择和分等功能, 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 从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

例如:我在上《我的未来不是梦》网页设计一课中, 面对学生五彩缤纷的梦想, 在学生互评时, 有的同学会取笑他人的梦想跟现在所形成的反差, 尤其是有些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同学的作品, 我就这样评价:“生活中没有不可能的事, 只有想不到的事, 可能在座的每位同学以后会成为比自己的梦想更伟大的人, 关键就看你是否为你的理想而努力。虽然这位同学的作品跟很多同学相比算不上精美, 但是老师相信他的未来不是梦, 他会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的, 老师祝愿每位同学的梦想都能成真。”

三、评价应勿忘全面性

全面性是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所需要的教学评价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它与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密切相关。所谓全面性指的是教学评价必须全面、全员和全程 (课程和过程) 采集和利用与学生各种素质培养及各种技能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 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部学习、教育的动态过程。我们强调的“全面性”是指学生的学习是动态开放的系统, 是多因素变化的工程, 试图用单一的标准或某一项指标去评价学生的学习, 是违背客观现实的。提出多元评价法的策略, 正是体现了全面性的评价原则。而“全员性”是依据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 指评价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评价, 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受到启发、获益和发展。它强调个别评价与自我评价问题, 强调充分体现差异评价观。“全程性”, 就是说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包括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独立思考的过程、积极探索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学习过程纪录, 反思与调整自己的学习, 寻求使自己更快成长的规律与方法。总之可归纳为“关注一切学生, 关注学生的一切”。

全面性强调教学评价的整体性与动态化, 旨在把传统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运动过程。因此, 教学评价是在一定的时域内, 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形式的评价, 不断地循环反复, 动态地监控学生接受教育的全程, 把握新课程教育和全体学生各种素质发展的整体状况。所以, 为了全面真实地评价全体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学习潜能, 新课程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把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融为一体,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评价对于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功能。

3.信息化教学的评价研究 篇三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课堂教学

G633.67

一、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评价是评定学生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够使教师在评定成绩的时候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便于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学评价可以让学生了解清楚自己的学习状态,通过与班级其他同学的成绩对比,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便于通过努力提高自身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水平,进而顺利实现学习目标。[1]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和缺陷

课堂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关乎课堂教学效果,但是由于目前初中信息技术发展中的一些现状,大部分教师都忽视了教学评价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使得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评价相比于其他课程存在着一些缺陷:

1.教师采用的教学评价技术落后,评价效率低下

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评价时喜欢设计课堂评价量表。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表对教学评价的顺利进行是有益的,但许多评价量表的评价项目多且繁琐,同时,信息技术教师依然采用其他学科的评价量表制作方法,以纸质的方式呈现,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师后续处理的负担,还容易出错,导致教学评价效率十分低下,评价效果较差。

2.评价的形式较单一,忽视过程性评价[2]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许多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不够重视。另外,我所在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考中,信息技术考试只占15分,所占比例较小但是考试内容多,涵盖初一到初三的所有内容,所以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的情况使得学校领导在安排上有很大的随意性,专业教师少,导致教师教学任务重,课时量多,压力大,没有精力去丰富教学评价的方式,造成教学评价形式单一。

很多教师都只采用试卷的成绩来进行评价,试卷是使用最多的评价工具,无论理论课还是操作课,但是试卷成绩多针对知识点的识记,对于操作过程和方法并未真正考查,缺少过程性的质性评价,没有重视到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评价没有真正起到教学评价的作用,因为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操作,而非理论知识。

3.教学评价的结果不能及时反馈给学生

从笔者所在的学校来看,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带8个教学班,周课时16节,每个班级约60名学生,针对一个同样的操作类知识点,如果要通过提交作业来进行教学评价,那么就会有480多份作业需要教师批阅。这样的话工作量会很大,教师不能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就会降低很多,就不能充分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解决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缺陷的建议

传统的教学评价大都以学生的成绩为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式使很多教师和学生只关注成绩而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操作性强,评价模式应该与时俱进。针对上述存在的缺陷,有以下改进建议:

1.学校应该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安排合理的教学课时,让教师有时间和精力设计多样的教学评价形式去丰富课堂,同时应该经常组织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来进行教学评价,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评价时,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要以激励促使学生更乐于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分为几个等级,而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以促进其提高学习效率。

3.采取知识点的问卷调查形式,以网页的形式让学生作答,提交后可以直接生成结果,便于教师方便看出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也方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当某一个知识点大多数学生不会时,应重点讲解。

4.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应该多元化,综合多方面考虑。在评价实操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做作业,进行课堂展示。例如制作PPT,罗列出所要包括的操作点,让学生自选主题和内容,以小组的形式做一份作业,统一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上台展示并进行讲解,教师可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就某一个操作点让学生再次进行操作,这样教师可以清楚的看到学生的操作过程,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以此进行加强巩固,学生对操作会掌握的更扎实。

5.教学评价不应该只看期末成绩,而应该重视平时学习效果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平时的教学中,每节理论课结束时准备5道左右客观题,每节操作课结束时准备1道综合性操作题来检测学生该节课的学习效果,题目数量不宜太多。

6.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除了教师评价外,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例如在进行小组作业时,可以让学生间互相评价,这样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自己存在的不足,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學目标。

总而言之,21世纪的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学校,都应该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给予重视,不能因为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的能力。除此之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也要更新教学观念,寻求比较新颖的教学评价方式,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以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及其教学评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频.形成性评价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B].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 .

[2]向辉.湖北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现状的调查[A].《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3).

作者简介:

4.信息化教学的评价研究 篇四

信息化教学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有何不同

信息时代的发展对人类的学习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其一,信息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改变了学习者对于世界的感知与理解;其二,信息的广泛分布与方便获取改变了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其三,网络的时空不限性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所有这些改变都在表明,信息技术正在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所谓信息化教育,就是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随着信息时代的加速发展,这种模式的教育正在或已经成为广大中小学校以及教育改革工作者的主要实践领域。

一、信息化教学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之比较

为了达到信息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其教学评价必须要与各种相关的教学要素相适应,从而也必然与传统的教学评价迥然不同,其区别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评价目的不同

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于评价学习结果,以便给学生定级或分类。评价通常包含根据外部标准对某种努力的价值、重要性、优点的判断,并依据这种标准对学生所学到的与没有学到的进行判断。为了评价学习结果,传统的评价往往是正规的、判断性的。而在信息化教学中,评价是基于学生表现和过程的,用于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技能。这时的评价通常是不正规的、建议性的。

(二)评价标准的制定者不同

传统评价的标准是根据教学大纲或教师、课程编制者等的意图制定的,因而对团体学生的评价标准是相对固定且统一的;而信息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学生在如何学、学什么等方面有一定的控制权,教师则起到督促和引导的作用。卡赛特(csete)和詹(gentry)(1995)甚至建议使用名词“学生控制的教学”(learner controlled instruction)来代替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学生所“控制”的要素中也包括对“评价”的控制。为此,在信息化教学中,评价的标准往往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和学生先前的知识、兴趣和经验共同制定的。

(三)对学习资源的关注不同

在传统教学中,学习资源往往是相对固定的教材和辅导材料,因而对于学习资源的评价相对忽视,往往只是在教材和辅导材料等成为产品前,才有由特定学生与教师所实施的检验或实验性质的评价出现。而在信息化教学中,学习资源的来源十分广泛,特别是互联网在学习中的介入,更使学习资源呈现了取之不竭之势。然而这些资源的质量跨度是很大的,有一流的精品,也有纯粹的垃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适合学习目标的资源不仅仅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终身学习所要获得的必备能力之一。因而,在信息化教学评价中,对学习资源的评价受到更广泛的重视。

(四)学生所获得的能力不同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他们通过教师的评价被定级或分类,并从评价的反馈中认识自己的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然而,在信息化社会中,面对不断更新的知识,指望他人像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一样适时地对自己的学习提供评价是不可能的。因而,作为一个合格的终身学习者,自我评价将是一个必备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这种技能本身就是信息化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评价工作的任务之一。

(五)评价与教学过程的整合性不同

而在信息化教学中,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和技术本身就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评价具有指导学习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激励的作用,正是由于有了评价的参与,学生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评价是镶嵌在真实任务之中的,评价的出现是自然而然的,是一个进行之中的、嵌入的过程,是整个学习的不可分的一部分应该指出的是,虽然信息化的教学评价有着与传统教学评价的种种不同之处,但在应用上并不是对立的。

二、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原则

在信息化教学中,以下一些评价原则将有助于达到评价目的,进而实现整个教学的目标。

(一)在教学进行前提出期望达到的目标

在信息化教学中,学习的任务往往是真实的,而学生又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和控制权。为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途,在教学进行前,预先通过提供范例、制定量规、签订契约(将在本讲第三部分给予详细介绍)等方式使学生对自己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将是非常有效的。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主动地使自己的工作与任务的预期要求看齐。

(二)评价要基于学生在实际任务中的表现

5.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 篇五

第8章 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评价

学习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和课件制作技能,如何把理论和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是学习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为了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桥梁。本章介绍了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含义及设计过程模式,并给出了如何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参考指标。最后提供了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供参考。

学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

1.掌握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含义及设计过程模式。2.知道如何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2.能够设计一份信息化教案。

学习活动建议

结合专业背景,自选中学某章节内容,利用相关理论和技术,参考教材所给案例,编写一份信息化教学案例。8.1 教学系统设计

8.1.1 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

教育教学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活动,教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就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系统化、要循序渐进,并且要可控制等。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排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事先对教学活动进行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教学活动需要设计。而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等多个要素构成的动态的、复杂的系统。为了整体地、全面地把握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就要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来指导教学系统设计,对教学中的多种要素进行整体的、综合的规划和安排。

事实上,每个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教什么、怎样教做一番“规划和安排”。通常把这种工作称之谓“备课”。从某种意义上说,“备课”是一种“教学系统设计”,但这种“教学教学系统设计”往往是以教师个人经验为主,有较大的随意性。由于受教师个人经验的影响,这种”教学系统设计“又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另外“备课”也较容易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上,忽略了影响教学的其他因素的考虑,不能把所有教学要素进行整体的、系统的考虑,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谓教学系统设计,通常也叫教学设计,是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需求,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形成教学方案,并对方案实施后的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规划和操作程序,其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系统设计为实施教学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方案和措施,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通过教学系统设计,可以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解决教学资源的问题,解决教学效果的问题,对整体教学系统进行设计。

8.1.2 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式

教学设计模式是一套程序化的步骤,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包含的步骤会有所不同,但一般教学设计模式都包括一些基本的要素。这些共同特征要素可以构成一般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如表8-1-1所示。其中学习者、目标、策略和评价构成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要素。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如图8-1-1所示。

表8-1-1 教学设计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要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保证“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四要素的一致性,四个要素间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

另外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个动态过程,涉及的如环境、学习者、教师、信息、媒体等各个因素也都是处于变化之中,因此教学设计工作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教师视角)图8-1-1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教师视角)8.2 信息化教学设计

8.2.1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定义

所谓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这种教学形态,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另一方面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

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其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8.2.2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的教学与学习,因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通过对多种信息化教学实践模式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优化的学习情境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通过信息技术的作用,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情境。教师要选择和组合各种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学习者可以互相合作和支持的地方,在那里他们使用许多工具和信息资源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实现学习目标,而不是创设一个学习只能单独孤立进行,不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的场所。”(wllson,1995)。例如,可以将信息技术整合到物理的学习环境,作为学习环境综合体系中的一部分,以支持新理 念下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况下学习,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2.基于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开放的学习资源,也为有效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和主动探究学习等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信息化学习资源是信息化教学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有关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提供与设计,也是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3.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学习时,学习者的自主性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包括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等。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论以“任务驱动”还是“问题解决”等方式开展学习或研究活动,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教授学习策略和技能时,教师都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要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技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也可以找到更多的高素质“隐性教师”。4.突出开放性

开放性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个特征,也是以上所提到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等信息化教学要素的重要特征。开放包含了丰富和多样,信息技术本身也为开放性提供了可以实现的条件。信息技术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沟通方式和内容呈现形态,如同步与异步的一一对话,一对多广播与多对多讨论等,这些都为学生开放的学习方式创造了可能性。就 学习指导者而言,除了教师,各行各业的专家都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予以指导和帮助。8.2.3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 1.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概述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基本上可以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八个步骤。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对于各步骤的分析和操作通常是按照这样一个顺序进行的,但必要时也可以跳过某些步骤或重新排序。

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首先要经过分析确定单元的教学目标,即确定通过教学以后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和获得的能力。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效而适合的教学方法或策略,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在每个学习单元中都应各有侧重。这种选择需要相应的技术工具和资源的准备,要查找和设计信息资源。在信息化教学中比较注重任务驱动或是基于问题的教学,这样的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准备真实任务和针对性强的问题。之后根据任务和问题、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资源的提供方式,例如让学生自主探索,还是教师事先收集和整理等。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求通过一定的电子作品来体现,这样,教师还要事先提供电子作品的范例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另外,在教学设计和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评价与修改必须始终贯穿于其中,作用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不断地评价与修改能够保证整个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和动态性。2.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的特点

应该说,信息化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延续教学设计的程式,包括确定目标、过程设计、评价等。但是在过程设计上,信息化教学设计又体现出以下的特点。

(1)更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为教师应用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了可能,包括问题学习、探究学习等。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更凸显了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性。

(2)更重视课程教学资源的支持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对于支持性的学习资源更为关注。教师要注意通过评估来选择和收集信息化学习资源,并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对这些信息化学习资源作进一步的整理加工。学习资源的设计也成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3)凸显了评价与教学过程的整合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评价、修改是随时进行的,伴随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在信息化教学活动进行前要提出评价标准,选择和收集学习资源时,要通过评价来进行。另外还要认真设计针对学生的电子作品的结构化的评价工具(如量规),以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

8.2.4 信息化教学评价

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否成功,主要或者说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学习目标是否明确,表述是否清楚。

2)是否所有的学习目标都符合相关的教学大纲要求。

3)教学设计中是否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明确说明如何调整成效标准以适合不同的学习者。

4)教学设计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的培养。

5)是否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6)是否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2.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

1)技术的应用和学生的学习之间是否有明显的关联。2)技术是否是使教学计划成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3)把计算机作为研究、发布和交流的工具是否有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4)是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5)是否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3.教学计划的实施是否简单易行 1)教学计划是否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的差异很容易地进行修改,以便应用到不同的班级。2)教师是否可以比较轻松地应用教学计划中涉及的技术,并获得相应的软硬件支持。4.是否能够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

1)教学计划中是否包括一些评价工具,用于务实的评价和评估。2)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评估标准之间是否有明确的关系。

3)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8.3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周总理,你在哪里》

《周总理,你在哪里》在协商学习型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环境下,采用“基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辅助手段,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为目标。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力求做到使学生“运用电脑,构建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1.分析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内容依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定,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教学时间为2个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软件创设情境,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深刻体会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的高贵品质以及亿万人民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2)利用软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本诗巧妙的构思,体会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表现力。

(3)学习周总理无私奉献的精神。2.确定设计思路

基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指导,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助、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协商学习型多媒体网络下实施整个教学活动,它与单机教学(即综合电教室)有明显的区别。首先,在协商学习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讨论问题、协作学习,即协助、会话;其次,学生还可以利用教学软件,自己在计算机上学习;再次,教师可利用网络的监听、监视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及时接受学生的反馈,给予辅导和调整教学方法。单机教学不能很好地实现以上的活动,网络教学模式则能更好地实现 建构主义思想,达到使学生 “运用电脑,构建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篇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评价量规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评价量规

篇三:《信息化教学及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信息化教学及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其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中心词是教学,信息化是定语,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才能胜任信息化教学。

6.信息化教学的评价研究 篇六

广东汕头华侨中学 欧阳玲

下面我们一起对新课程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评价设计与实施作进一步的研讨。研讨的流程将分为如下几个环节:

评价的作用与原则(理论指导)

评价的类型和方式(以案例呈现)

实施评价的建议(从实践中提出)

关注评价的若干问题(反思)

一、评价的作用(W.James Popham)

许多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对教学评价的作用有相关论述,这里,我们结合专家的观点对评价的作用作了如下的理解:

对学生的作用方面——

·诊断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学生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监控学生的进步:判断学生是否获得了预期的发展

·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保持和迁移

对教师的作用方面——

·评定教师的教学效果

·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

·影响公众对教育效果的认识

·有助于评估教师

评价的原则

课标中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三个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我们可以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活动过程,分析学生的典型信息技术作品,考察学生利用信息技

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报告、学习建议的方式

呈现评价结果。弱化评价的选拔性。

评价的主体不但可以是教师、学生,还可以是家

长、学校、外部考试机构、教育团体等。以实现评价

结果的客观、公正。

一方面要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得到认可,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

造力。

2、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二、评价的类型与方式

教学评价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大类,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实施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等方式,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应用,“成长记录档案袋”是一种值得关注的评价方式,后面的内容我讲着重介绍它。

根据传统的分类方法,评价被划分为客观性评价与主观性评价两大类。但实际上客观性评价和主观性评价并非截然对立的两个极端,我们可将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以下四种大类型:

(1)选择-反应测验:要求学生从提供的各个答案中选择正确的或最佳的答案,包括选择题测验、是非题测验(或判断题)和匹配题(又称连线题)等。

案例: 人类遗传与优生

(2)补充-反应测验:要求学生通过补充一个单词、短语或一篇完整的话语做出反应,主要包括填空题、简答题等。案例:Life In The Oceans

(3)限定性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一个结构良好的限制性的任务中的实际表现。例如,按照明确的要求给一段文本设置格式;按明确要求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按要求写出一段程序语言等;根据提供的关键词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等。案例:《相框里的校园》量规(4)拓展性的表现性评价:涉及更综合、结构化较差的操作性任务,例如,根据对当地生活污水的处理状况,制作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调查分析后制作一个专题网站等。

各种评价方法在评价任务的真实性、评价任务的复杂性、评价所需的时间、计分所需的主观判断能力等四个方面均处于一个渐变的连续体上(如下表所示),这四种评价方法在这四个方面特性上是有区别的。

为了和教学保持完全一致,对评价的规划应当与教学计划同步进行,通过精心策划整个评价程序,让评价为我们提供有关教学的客观、全面的信息,帮助我们对教学状况作出判断并作出有效的教学决策。接下来我们来了解

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四种评价:在教学开始时进行的安置性评价,面向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以及最后的终结性评价。

这是一个了解高一新生的基本情况的安置性评价案例:教师通过调查表的形式了解高一新生的使用计算机的经历、信息技术水平、兴趣爱好等

案例:对“上网”问题的认识调查

在这次题为“冲浪、游戏、聊天与获取信息”的网上调查中,参加调查的学生总人数为1277人,其中针对上网“喜欢做”和“应该做”的问题调查结果如下表:

且抛开调查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就学生回答的结果来分析一下:“随便逛逛”的下降幅度

最大,下降了28.89%,这证明学生们清楚上网浏览“目的性”的重要性;“QQ”、“聊天”的下降幅度分别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下降了22.71%和16.13%,但这是值得我们高兴的状况吗?难道“QQ”、“聊天”、“论坛”等虚拟社区形式就一定要从我们的课堂上消失吗?„„这一组数据应该引发我们教师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

我们在开展教学之前进行安置性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已有的知识基础做一番了解,以便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

形成性评价:面向过程的激励评价

在实施面向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时,应关注三个方面问题。第一,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规。不同的评价方法需要做出的主观判断相差很大。选择型试题的反应有明确的对错,但对于一些表现性任务(如: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可能存在多种解决途径,不同的评分者会对答案的不同要素给予不同主观判分,通常没有示范性答案。这些活动任务的评价往往是先制定关于学生优秀表现的标准,然后依据这套标准制定等级量表或计分量规。因此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规科学与否显得非常重要。

在制定评价标准或评价量规时,首先要根据评价目的划分出能客观反映有关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方面,或是一些重要的维度,然后为每个方面制定不同水平的评价等级。

我们来看这个案例——必修模块-第五章:信息资源管理-5.1分组体验,认识信息资源管理。

这是教学活动设计: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参加项目一的学生到图书管实地考察,了解藏书如何分类上架。参加项目二的利用资源管理器管理计算机文件。参加项目三的学生操作数据库应用系统,了解其方法和特点。而项目四是访问因特网,了解网上信息资源的多种组织方式。

每个项目的活动都必须填写相应的书面文字稿和电子版的文稿。对于学生这类表现性的作业和活动结果的评价,我们采用以评价量规确定评分标准和等级的做法。在活动开始前向学生事先公布评价要点,包括:“电子稿和文字稿的点评要点”,达到几个要点的能获得A,B,或C的等级;组长的加分扣分机制、自评和互评的要点等。

在这种综合化操作性任务的评价中,有了比较合理的评价指标,提高了评判的客观性,减少因评分者主观直觉和个人偏见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而且对于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引导学习的作用。

不同的教学目标,我们所设计的评价量规是不同的。文本信息的加工处理(电子报刊制作)、网站规划设计、多媒体作品的创作,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需要相应的评价量规。但话又说回来,这种评价量规制度的每一步仍然是建立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之上,因此评分的主观

性依然很强。如何让我们的评价量规表更为科学合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学生习作锦集

学生的潜力往往超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做出了许多让我们感动的作品。这是多媒体封面和录音的部分作品。

教学评价不能搞一刀切。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课程安排、教材要实施不同的过程性评价。

案例1:“每周课堂表现记录” ——细化评价项目

在这个案例中,个人、小组、互助组学习表现被综合起来考察,上课出勤、态度、作业、加分、扣分、小组加分都有相应的评分机制,激励课堂学习团队的良好形成。

案例2:信息安全辩论会(必修)——借助博客开展过程性评价、学生参与评价量规的制定。

辩论会程序、辩论会规则、评分规则都由学生代表制定并提交全班讨论通过,评委与记录员工作表——辩论会评委工作表、辩论会现场记录员工作表也由专门的组委会成员制定。也就是说,学生参与了评价量规的制定,并实施评价——互评与自评活动。这一切在博客的支持下显得效率很高。

案例3:网站的开发(网络技术应用)——深化自评力度

案例4:多媒体作品制作(多媒体技术应用)——实现过程记录,档案袋

第三个方面,收集评价资料,评价结果处理。也是我们从案例4中得到的启示。学生独立创作的各种作品(计划书,规划表,研究性学习报告,用计算机制作的电子文稿,电子表格,数据库等)以及用各种形式对这些作品进行的评价,包括书面评论、检核表评价、等级量表评价、测验分数等都可以构成档案袋的内容。评价资料会利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各种方式呈现。

个人成长记录档案袋的构成在学生方面,利用档案袋评价能促进学生学习:比较不同阶段的作品、检查进步、自评反思的机会,相互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学习的责任心:参与制定量规、参与评价、不断进取。教师方面,则为教学诊断提供真实的第一手材料。

具有检查意义和诊断意义的阶段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等级考试

新课程让教学评价发生了变化

1.评价形式从单纯使用纸笔测验到重视事实性评价

新课程环境下的评价更注重与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从过去比较注重使用脱离具体实际的抽象任务转变为注重使用情景化的问题;强调真实情景中的复杂技能,强调使用结构不良的、没有唯一解的开放性问题;注重学生个别化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进度

2.从一次性的总结性评价转变为使用档案袋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取样

档案袋成为教师评价的基础、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成为与家长、社会及其他相关机构沟通交流并组织多主体评价的基础。

3.在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时,从单一归因到多维度归因

从学生多种能力和多个维度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重视学生的潜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和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

4.从几乎只强调教师评价到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小组评价

利用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发展群体合作技能,利用学生自评发展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由只注重对个体学习的评价到注重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或协调工作的结果。

四、关注评价的若干问题

·关注评价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案例:《不当家不知柴米贵》1371.xls 1372.ppt

“数据处理专题”学习活动是师生(甚至还包括了家长)都融在感慨万千的感情世界里共同完成的学习专题。按照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数据处理的学习内容是Excel电子表格的应用。根据以往的教学方式,我们只要让学生学习使用Excel就可以了。但是软件教程式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掩埋在枯燥的操作技巧中。即使学生能按传统的方式认真地学,也只能学到软件的操作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永远无法与“技术”类课程挂上勾了,学生也必将会在这种技术与生活相脱离的教学状态下只认识到技术冰冷的一面。于是,我们为数据处理专题设计了主题为“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家庭收支调查”的学习活动,将该活动制作成一个WebQuest并传至学校网站中

7.信息化教学的评价研究 篇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信息技术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已经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以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应用的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能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但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是新兴学科, 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 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标准仍是基于传统的评价理论, 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过分追求对学生的鉴定和选拔, 没有很好地起到激励、诊断和监控的作用, 导致少数学生在评价中获得鼓励,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而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 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带来了新型的人才观, 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崭新的理论依据。

2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思想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Multi-Intelligence, 简称MI理论) , 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即人存在着多元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从基本结构来讲, 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 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 这八大智能, 不存在哪一种智能更重要、更优越, 他们在个体的智能结构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只是在不同个体身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给教育评价带来了新的活力、新的理念。

2.1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及每个学生独特的智能特点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8种以上的智能, 只是它们的组合方式和强弱程度在每个学生的身上有所不同, 从而导致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强项和弱项。传统上我们所认为的“差生”, 只是由于其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智能表现不够好, 但他在其它几项智能的表现上却可能相当出色。加德纳同时指出, 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 事实上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8项智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 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 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人的发展就其智力类型而言, 应该是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 评价的意义也就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辨认自己的智能特点, 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 弥补自己的劣势, 发展优势,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智能水平。评价就是要在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 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和了解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 重视个别化智能的发展, 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2.2评价应是多元化的

多元化首先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传统上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局限于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方面, 这种评价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它使得一部分语言或数理逻辑智能表现不好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应立足于从智能结构的各个方面去全面评价学生, 这样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其次是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 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此外还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 评价主体和评价的信息来源都比较单一, 一般都是由教师来评价学生, 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价值, 也忽视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参与, 导致评价结果片面、主观, 也难以保证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 内省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是多元智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这两种智能恰恰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中才能够得以有效地评价和发展。

2.3评价应是情境性的, 侧重于智能的表现

传统评价往往是在人为的非自然情境下进行的, 基本上是一种纸笔方式的测验, 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的再现而忽视创造能力的考核, 不能反映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据多元智能理论, 智能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新产品的能力, 评价要为培养这种能力服务, 要真实有效地反映这种能力, 也必须在一种实际或类似实际的情境中进行。所以要在教学情境中直接评价学习者的学习, 以观察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的真实表现。当学生处在实际情境中, 进行问题的处理与解决, 便能真实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学习风格类型, 让学生以适合自己优势智能的方式展现特定的学习内容, 给予每个学生充分展示智能的机会, 对学生进行多维度智能展示评价。

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策略实施

3.1构建立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 信息技术课程要构建立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首先应立足于从智能结构的各个方面去全面评价学生, 使更多地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另外评价主体也要实现多元化, 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多元组合评价方式, 学生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 创造了积极的学习气氛, 给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 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信心, 这样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 也有利于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从而实现自我调控、自我修正和完善, 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发展;最后还有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 我们很难通过单纯的量化评价考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层面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目标, 近年来质性评价方法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认可, 并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的评价方法。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要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 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 综合评价学生。

3.2面向学生学习过程的多元化评价方法

3.2.1 档案袋评价

学习档案袋评价是通过对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档案袋又称成长记录袋, 是指用于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档案袋中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包括学生自己特有的材料、最满意的作品、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探究性活动的记录、对解决问题的反思、纸笔测验卷、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及同学的观察和评价等等, 并需要不断充实、调整, 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档案袋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就是教师评价学生的过程, 档案袋中的作品可以反映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结果, 学生对自我作业的评价等可以看作是学生情感态度的一种反映, 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完善档案袋的过程中, 又可以直接观察到学生研究问题的态度、与同学的协作能力及一些情感层面上的隐形能力。档案袋记录了每个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大家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 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评价主体也实现了多元化。

3.2.2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要求学生通过完成某项任务或一系列任务 (如制作一个信息技术作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一项研究等) , 通过记录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操作、演示、口头陈述等外显行为或者学生的设计方案、论文、报告等学业成果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其本质在于学生的创造。表现性评价中任务的设计要合理有效, 首先任务应该涉及真实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现实的问题;其次允许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展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还要考虑到任务能够有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而不是支离破碎的技能。学生在一个真实性的学习任务中的成功表现都是以相关知识为基础, 以各种操作技能为外部表现, 并体现了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多元化的评价观, 主张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 在多种不同的真实的情境中观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作初步产品的能力;主张以评价促发展, 把评价与学习融为一体。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为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风华.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评价[J].教学与管理, 2003 (6) .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钟志贤.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3) .

8.信息化教学的评价研究 篇八

关键词:多元智能;传统智能;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42-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是新兴学科,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标准仍是基于传统的评价理论,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分追求对学生的鉴定和选拔,没有很好地起到激励、诊断和监控的作用,导致少数学生在评价中获得鼓励,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带来了新型的人才观,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崭新的理论依据。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1、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总结前人关于智能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人类智能实验研究,并对人的智能和智能结构提出了新的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并不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存在相对独立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能。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有八种:“(1)言语-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2)逻 辑 - 数 理 智 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3)身 体 - 运 动 智 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4)音 乐 智 能 (Music Intelligence);(5)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6)自 知 智 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7)自 然 观 察 智 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8)人 际 交 际 智 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1]

2、多元智能的特点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情景性和社会文化性,加德纳认为文化的差异和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人们的智能存在差异。其次,多元性和独立性,与传统智能相比,多元智能认为人的智能由多种智能共同组成,不同智能之间相对独立,没有主次之分。最后,智能具有差异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存在许多不同的、相互独立的能力,承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承认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并在教育中尊重这种差异性。

3、传统智能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区别

(1)对人类智能的区别认识

传统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为5个等级:低能、智力中等、智力中上等、优秀和智力超常[2]。

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九种智能,由于这些智能的组合不同,是的每个人的智能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人们之间的智能没有可比性。

(2)对人类智能结构组成的认识

传统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由逻辑和语言能力组成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

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智能类型可能会越来越多,多元智能理论最初只有七种智能,后来发展为八种和九种。

(3)对人类智能发展变化的认识

传统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水平终生不变。比如一个人的智商是120,那么他的智商永远停留在这个水平。

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如果要对人的智能做评估的话,我们只能说他的智能组合形式是什么,而不能作传统智能理论的评价。而且,人的智能是可变的,智能和智能组合都能得到不断的完善。

二、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教育依据,以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但传统教学评价在评价体系与教学目标不匹配、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主体单一等方面有很多不足。

在加德纳看来,既然学生的智能类型多种多样,他们的智能发展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在学习中的具体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就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如用传统的智能测验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而应当对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异的评价标准,真正体现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3]

1、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因此,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信息技术课程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首先应立足于从智能结构的各个方面去全面评价学生,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另外,评价主体也要实现多元化,这样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也有利于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从而实现自我调控、自我修正和完善,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发展;还有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同时,多元智能理论提倡以评价促发展的评价观,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和了解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重视个别化智能的发展,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要求及多元智能理论,为全方位的评价学生,使学生的不同智能得以发展,除进行终结性评价外,我们更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如采用电子档案袋评价方法。电子档案袋评价是通过对电子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档案袋内容丰富、全面,包括学生自己特有的材料、最满意的作品、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探究性活动的记录、对解决问题的反思、纸笔测验卷、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及同学的观察和评价等等,并需要不断充实、调整,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档案袋记录了每个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大家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评价主体也实现了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Gardner H.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New York :Basic Books Inc.,1983.

[2] 蔡民.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学生物学教学[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1-113.

9.信息化教学的评价研究 篇九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反思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它突出信息技术内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倡导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适当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本文主要阐述教学评价的目的.、教学评价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关于教学评价的粗浅尝试(档案袋评价、实践作品评价、无纸化考核).

作 者:吕潮浪 作者单位:永康市芝英中学刊 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年,卷(期):“”(12)分类号:G43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评价 多元化

10.信息化教学的评价研究 篇十

信息技术课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具科学性、实践性,其教学的效果有时并不能马上在课上显现,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多元化。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自评即自我评价,他评包括生评、师评。我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分发“课堂评价表”,下课前五分钟请学生对上课的态度、知识的掌握情况等进行自评、互评、小组评,课后我再对小组及个人作评价。由于我面对几十个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的评价是针对个别表现突出的学生的。至于其他学生呢,我主要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来广泛了解,以确定以后关注的对象。这样的评价方式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约束力,也更公平、公正。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有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但是他们勤能补拙,能利用课余继续实践、探索,这一点是很值得肯定的。很多时候,我允许学生课后将课堂作业进一步完善后再交给我打分。我常常发现他们不仅能熟练运用所教的知识,还触类旁通,习得了许多相关的内容,所以作业的质量更高。这样的评价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束缚,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更好地完成作业,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课堂实践的课外延伸。

11.信息化教学的评价研究 篇十一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上教师犹如导演,执导着课堂的各个环节,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要看导演的处理水平和艺术。笔者认为评价教师的“教”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教学目标的完成:评价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否正确、有无错误,是否与教学任务、目标相符,是否超出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是否难易适度,是否前后连贯、先后有序,是否做到了以点带面、详略得当。教师是否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操作的技巧、技能,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创新等多种能力;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责任、科学价值观、生活态度等多个方面。总之,优秀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直接或潜在的不断认识客观世界,更新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堂环节的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环节的安排上要做到合理、有序、高效,做到环环紧扣、步步相连,课堂活跃,学生不拘束,教师的讲授、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作业时间分配要合理。

3.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是否依据学生、教材的实际情况使用恰当的方法,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相应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倡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评价时,要多注意课堂上的教师是否运用了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

4.教师个人的素养:教师的衣着、语言、体态、操作演示、习惯性动作,不但是对整个课堂的修饰,同时也是学生的榜样。如果老师语言亲切、动作自然,给人神清气爽的感觉,课堂就会显得活跃,课堂内容就会给听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操作、演示的每一个小动作,甚至是操作键盘的姿势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所以,评价时,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否给学生一个精神饱满的形象。

二、评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教”为主导来展开,因此学生的“学”就成了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看学生的活动和操作。

1.学生的活动: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就要看学生在课堂上就是否以主角的形式出现,课堂的讲授、活动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例如,在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课程时,接触的知识大多是关于信息技术的基础、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构成及特点等知识,这些内

容大多比较单调,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的顺序罗列知识,学生往往感到索然无味,一开始便对信息技术课程失去兴趣。若教师利用学生具备的上网知识,提出一些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的问题,并设计成表格,让学生分组合作,上机操作,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学生积极合作,开动脑筋,动手操作,圆满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学生有了任务,能够开展活动,课堂气氛很容易就活跃了,学生的主角地位也就体现出来了。学生的活动设计中,要注意活动设计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必要性、科学性指学生的讨论、研讨、探索、提问要紧密为教学任务服务,不能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必要的活动要尽量少,不搞形式上的活动。可行性指学生的活动要难易恰当、方便操作,太难了不易完成,太容易了达不到效果,没有区分度。

2.学生的操作:上机操作练习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操作练习能够及时对概念、定义、规则加强理解和记忆,同时能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评价学生的操作应注意几点:一是学生的操作要有目的性,减少随意性,内容要与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紧密联系。二是学生的操作要相互协作,相互学习、观摩,学生自己的许多操作技巧往往来自老师及邻座的同学,而自己能够总结的一些操作技巧却很少。三是学生的操作要到位,让每位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操作任务,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操作的完成就不能对新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四是学生的操作要与实际相联系,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评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教学的归宿,一节课经过老师精心“导”和学生主动“学”终于有了结果,对一节信息技术课的评价,除了要看课堂教学的过程,还要看结果如何。

看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可以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观察学生完成操作任务的速度可以了解学生操作技能的水平。另外,还要评判学生作品是否符合美学的特点,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价值。

好的课堂结束后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同时提高了操作技能,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评价和评价信息的反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新兴学科,因其操作性、实践性很强,评价难度更大。笔者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究,认为从这四个方面基本能评价出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

12.信息化教学的评价研究 篇十二

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由于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或“低”是通过教学评价来判断的, 因此学校需非常重视教学评价这个环节。

然而评教成绩只能说明教师教学的“好”或“坏”, 这对于学校引进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不够的, 还需要找到教师个人信息 (年龄、性别、学历、职称) 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该文将采用数据挖掘中的熵值法来提高评教结果的准确性, 决策树算法来找到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1 熵值法确定权重系数

传统的教学评价系统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是由专家评定或主观经验来确定的, 这种权重

相对稳定, 不能随实际情况的变化相应得调大或调小, 会存在一定的误差[2]。为了提高评价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该文将采用熵值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调整, 实现动态赋权和静态赋权相结合。

1.1 熵值法的基本原理

信息熵的概念最早是由香农在1948年提出来的, 在信息论中, 信息熵是对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 表达式如下:

根据公式, 我们可以得到:信息熵越小, 则指标不均匀程度越大, 表明作用越大, 权重也应越大, 反之, 熵值越大, 则指标不均匀程度越小, 表明作用越小, 权重也应越小[3,4,5]。

1.2 熵值法计算步骤

教学评价指标与给定初始权重如表1:

根据表1构建教学评价指标矩阵X= (xij) a×b (i=1, 2, ⋯, a;j=1, 2, ⋯b) , 其中a代表教师个数, b代表评价指标个数。

熵值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1) 计算xij在指标j下的权重

2) 计算指标j的熵值

其中, 0≤Lj≤1;当pij=0时, 规定。当在指标j上所有评价对象具有相同的值, 即时, Lj取极大值为:

3) 计算指标j的熵权

4) 熵权修正主观权重, 得到最终的权重系数。

其中, ηj (j=1, 2, ⋯b) 是主观权重。

2 决策树

决策树是一种典型的分类算法, 它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构造决策树, 在决策树的内部点进行属性值的比较并根据取值确定不同的分支, 在叶节点处得到结论[6,7,8,9]。

ID3算法是最基础、最具有影响力的决策树算法, 它方法简单、理论易懂, 适于处理大规模的学习问题。

2.1 ID3信息增益的度量

1) 设数据样本为S, 样本集的数量为s, 假设样本集分为n类, 定义为Ci (i=1, 2, …, n) , 设Ci的样本数为si, 对于一个给定的样本按此分类所含有的信息量为:

其中pi=si/s, 表示属性Ci的概率。

2) 设属性A具有m个取值ai (i=1, 2, …, m) 。根据A的m个取值将S划分为m个子集{S1, S2, …, Sm};表示当A取值aj时, 含有aj的样本在S中的样本数为Sj, 对于给定的子集Sj的信息量为:

其中, 是Sj中属于类Ci的样本概率, sij表示子集Sj中类Ci的样本数。

3) 根据A{a1, a2, …, am}划分成子集的信息量表示如下:

4) 属性A的信息增益为:

2.2 ID3建树步骤

1) 对于当前样本集, 如果样本都属于同一类, 则创建一个树叶节点, 并用该类标记, 算法停止。

2) 否则, 计算样本集中各个属性值的信息增益, 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测试属性。

3) 将样本集根据测试属性的不同取值重新划分子集。

4) 按照同样的过程进行自顶向下的递归, 直到满足下面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 递归将停止。

(1) 所有样本都属于同一类;

(2) 没有属性再可以被划分。

3 实例应用

因为教学评价数据较多, 该文将抽取10个教师的评价数据 (如表2) 和个人信息数据 (如表3) 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得到最终的结果。

设定的初始权重为W= (0.15, 0.2, 0.15, 0.15, 0.15, 0.2) , 根据表2数据经过熵值计算后, 再对主观权重进行修正后的最终权重为B= (0.2065, 0.2429, 0.2065, 0.2065, 0.0243, 0.1133) 。将最终权重和最初权重比较, 可以很容易得得出随着情况的变化, 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已经适当得调大或调小。

根据表3, 利用决策树ID3算法, 得到的决策树结构如图1。

从图1生成的决策树, 可以得到如下分类规则:

1) 教学评价合格的老师与自身素质影响的规则:

规则一:If年龄=“中”and职称=“副教授”then合格

规则二:If年龄=“中”and职称=“讲师”then合格

2) 教学评价良好的老师与自身素质影响的规则:

规则三:If年龄=“老”and学历=“本科”then良好

规则四:If年龄=“老”and学历=“硕士”then良好

规则五:If年龄=“青”then良好

3) 教学评价优秀的老师与自身素质影响的规则:

规则六:If年龄=“老”and学历=“博士”then优秀

规则七:If年龄=“中”and职称=“教授”then优秀

4 结束语

使用熵值法根据每次评价的具体分值对已给定的静态权重进行调整, 实现了动态赋值, 因而适应教学情况不断变化的需要。将评教成绩与教师的个人信息相结合, 通过决策树预测得到的分类规则为学校引进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依据。

摘要:教学评价是教学行为的一项重要措施, 是一个多因素决策系统, 权重系数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大部分教学评价系统使用的是主观赋权法, 也可以称为静态赋权, 这样的权重不能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 该文将采用熵值法计算权重后, 再修改主观权重, 实现动态赋权和静态赋权相结合。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因此该文还将教学评价结果与教师队伍信息 (年龄、性别、学历、职称) 相结合, 通过决策树分类预测, 找到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教学评价,熵值法,决策树

参考文献

[1]李清霞, 黄桂花.数据挖掘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 2009 (7) :158-161.

[2]Ma J, Fan Z P, Huang L H.A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tegrated approach to determine attributes weights[J].European J of OperationalResearch, 1999, 112 (2) :397-404.

[3]闫文周, 顾连胜.熵权决策法在工程评标中的应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6 (1) :98-100.

[4]Kao C, Liu S T.Fractional programming approach to fuzzy weighted average[J].Fuzzy Sets and Systems, 2001, 1 (20) :435-444.

[5]张世英, 张文泉.技术经济预测与决策[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4:196-200.

[6]陈青山.决策树算法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 2010.

[7]宋向红, 李爱增.决策树在成人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郑州大学学报, 2009 (10) :4-5.

[8]杨学兵, 张俊.决策树算法及其核心技术[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7 (1) :43-45.

上一篇:国有企业改革调研报告下一篇:读《草船借箭》有感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