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15篇)
1.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篇一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犹如春风扑面而来,然而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重形式,轻实质,而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因此,如何使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要怎样更好的解决这个难题,本文谈几点简单的看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体现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使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等。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反思: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常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这节课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这样更有效的教学?”那么,我们将如何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下面我结合《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一课具体谈谈如何来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对教材分析的有效性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数学书往往呈现一些法则、定律、定理以及现象和事实内容枯燥无味,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数学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现状,围绕教学目标合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那么教师在了解这节课在整个高中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之上,就可以在组织教学材料时教材中哪些内容要深讲,详细讲,哪些内容要少讲或不讲,作出果断的取舍,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还要从其它数学资料中筛选或自己编写补充内容,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思维方法,深化对教材的理解,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如《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节内容出现在苏教版数学必修1第二章§2.5.2,它是新教材中的一个新增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二次函数和二次方程”“函数零点”以后的后续内容,是研究方程解的问题的新方法。利用函数零点求解方程的根是函数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二分法正是寻找函数零点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二分法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种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而且通过对二分法的步骤的掌握加深对程序框图的理解,“有步骤、程序化”是算法思想的重要特征,为数学必修3中学习算法内容作铺垫。方程的近似解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的方程,有些方程求精确解较难,其实,实际问题对解的需求并不是严格的精确,只要满足一定的精确度就行,所以人们更关心的是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二分法就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近似计算的方法。指导学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逼近、极限、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感受精确与近似的相对统一,初步形成用函数观点处理问题的意识。
二、提高对学情分析的有效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调查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根据调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进行分类,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数学课中,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心理反应各异,学生综合心理品质参差不齐,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提高,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坚持主导原则下的平衡兼顾,从多个角度对知识加以分析与诠释,变换教学方式以适应有不同思维习惯的学生。而不能仅仅把部分优等生当做是教师自己的“宠儿”、课堂的主人,占据一节课的主要时间及空间;而把大部分学生则当成是学习的“配角”、课堂的“观众”;部分学生甚至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在同一堂课上,使某种智能占优势的学生往往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这绝不是身为教师在课堂上的初衷!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学情,根据学情组织教学工作。
《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节课学习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了解和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这为函数作图,确定方程解的大概范围打下基础。而学生对二分法的原理——逐步“逼近”认识还很肤浅,很难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运用于求方程的解。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感受逼近思想,以此作为突破口。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能力参差不齐,会给本节课的数值计算带来负面影响。教师可以实物投影操作计算器进行演示,提高计算效率。而尽管使用了计算器,求一个方程的解也是很费事的,学生容易急躁和出错,故要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学习,认认真真做事。学生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为此在教学中要顾大局,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提高创设情境的有效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那些精彩的导入,能使学生前迅速进入“愤”、“悱”的状态。那些似平淡、枯燥、繁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教学情景,使课堂教学不时出现智慧的火花、思想的涟漪,它能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化被动为主动,对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帮助。然而创设的情境必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的话,那么情境就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尽量以学生喜闻乐见、与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有紧密联系的情境为基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使之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有“看个究竟”的冲动,从而积极地投入学习。
《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节课在创设情境,提出课题可以采用下面的办法。李咏主持的《幸运52》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其中有一个猜商品价格的游戏为大家所熟知。在某期节目中主持人李咏展示了一款手机,商品价格在[2000,2500]之间,每次报价后,告知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由报价者再次报价,在限定次数内猜中(精确到整数)者为胜利。你若是竞猜的一名观众,你能否很快的报出商品的价格?在学生每次报价后画一个价格示意图。让学生交流、讨论观确定商品价格的方法。教师说明今天研究的课题就与这种方法有关。(板书: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还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提出课题。2008年汶川发生5.12大地震,绵阳和成都间的电缆有12个接口,现在某接口发生故障,须修理,如何尽快判断故障发生点。提出以学生熟知的电视栏目中的游戏,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直奔“二分法”这一主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的思维如一泓平静的湖水,通过课堂的提问就好像往湖水中投入一粒石子,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保持整个课堂处于“动”的状态,课堂提问设计的好坏,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处理好课堂提问,教学中发掘教材的趣味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路,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有效提问是一个很艺术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如果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甚至使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绪。教师要用和谐的、爱护的、富有情趣、生动的语气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坚决杜绝无效提问和无目的的随意提问,切忌用提问来惩罚学生,有意找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进行提问。这样只能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禁锢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爱好,造成呆板、死气的课堂教学气氛。
《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在举例题:能否求方的解?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求根公式来解。老师可以这样引导:一元二次方程有现成的求根公式,那么如何求方程的解呢?不解方程,也不允许用求根公式,如何求方程的一个正的近似解?(精确到0.1)师生共同探讨交流,引出函数的图象,并根据,可得出根所在区间为(2,3)。引发学生思考,能否类比猜手机价格游戏中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进一步有效缩小根所在区间的“长度”。引导学生探究出通过不断平分区间,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用图例演示根所在区间的“长度”不断被缩短的过程,加深学生对上述方法的理解。
五、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自由的个体,有自己的意志,在教学过程中与“权威”的教师是平等的关系,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许多教师为达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力求课堂上有50%以上的时间都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学习,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也非常活跃,但这样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而其有效性究竟如何,对学生的发展作用究竟有多大,都需要引起人们的思考。
课堂活动可以采用师生互动,师生换位,分组讨论等模式。师生间,学生间的对话、交流,可一问一答,可讨论或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但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前进。可以引导学生充当老师,让学生到讲台上,代替老师完成一些他们能够做到的事,如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及经验、评讲同学板书的内容、组织学生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等。分组讨论在试卷讲评课的时候可以用,试卷讲评课一直都是比较难上的课,一般的做法都是老师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但一节课如果这样毫无起伏地进行下去,学生肯定会听得疲倦,从而影响课堂效率,考虑到试卷上的每道题基本上不可能是全班都错,在同学中间总会有对的人,而且大家经过做题,对这道题总有自己的思考,没对的原因或是想法上存在一点偏差,或是差一步点拨,可以组织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就某几道题进行讨论。为了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不管开展哪种数学活动模式时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应该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对学生参与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活动后还要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评价,把“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如《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在问题情境提出后可采用师生互动的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举例题:能否求方的解?引出二分法的概念时可采用分组讨论的模式。例题讲完后学生已经对二分法有了大致的认识,但让其具体说出来还是有困难的,这里由教师介绍二分法的概念,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即可。然后由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总结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步骤。
六、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课堂评价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回答、作业、演示、表现等作出的评价。每个学生现阶段的点滴进步都是他未来人生发展的积累,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适当给予肯定, 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感情的发展,教师哪怕是只言片语的表扬、激励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都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今天的一小步,可能是明天的一大步。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只在于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的每一句教学语言是否精彩,更在于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中教师有没有充满教育机智的课堂评价语的有效发挥。有效的教师评价语不是停留于表层的作秀,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衔接,而是在整体深刻理解文本和学生实际后焕发的自然而然的创设和生成,然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却存在着因“语言贫乏”,“马虎了事”,“机械重复”等造成的无效现象。如何提高教师课堂评价语的有效性呢? 准确性是教师评价语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语就没有了生命力。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简单还是有难度的,是正确还是不全面的,都能听到教师的表扬语言,我们的评价确实要以鼓励为主,但更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既不能一味的肯定评价,也不能一味的批评,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对的,哪是错的,错在何处。教育评价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中,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机智幽默、生动优美的语言更是不可或缺。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进行课堂评价时,幽默的和风细雨、诙谐轻松,可以使它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达到匡正纠谬、明辨是非的目的,更是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生动地学习。教师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发现学生的解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相关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与不满足常规的解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充分鼓励,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的火花。
七、提高作业质量的有效性
由于高中数学教学时间偏紧,而数学又是一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科,布置一定的作业是数学有效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业的种类可分为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作业的形式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关于数学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的题目,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完成,选做题是针对想在数学方面有进一步发展的同学布置的,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学生可选择性完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所要布置的作业,教师应先做一遍,了解作业的深度和广度,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脱离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考虑安排课内、课外作业,有时还可以布置阅读作业。作业题目要有代表性,必须在少而精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练习,而不能大搞提海战术,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于学生,作业的书写要规范,上交作业要及时,杜绝抄袭现象。对于教师,作业布置要与课时比例一致,并且要全批全改。如《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课堂练习1:下列函数哪一个不能用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________(1)(2)(3)(4)
让学生了解二分法可以求哪些方程的根,即近似零点附近的两边的函数值的符号相反 练习2:p 81练习2
课后作业 p 81习题2.5 3,4,5(必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布置选做题
2.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篇二
关键词:数学教学,时效性,艺术生
素质教育的春风吹醒了新课改的春天, 为了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率, 我们所有老师都在不断的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优秀的学生都很努力, 但努力的学生未必都优秀。为什么呢?究其原因, 我认为主要问题是课堂学习效率的问题, 学习效率低, 再大的努力也是事倍功半。因此打造优质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就成为我们教师新课改的主题之一。教学时效性是指: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使学生能获得具体的发展。它包括八条策略即基于发展策略、行为控制策略、动机激发策略、互动交往策略、合理定步策略、意义学习策略、成功体验策略、巩固迁移策略。
通过几年在艺术院校的教学实践感受艺术生有以下特点:一是学生个性特征比较鲜明。一般来说他们有一定的专业特长, 悟性较强, 个性明显, 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接受新事物快, 通常艺术生比其他学生更富有创意性和自我表现特征。二是在艺术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地重专业轻文化, 忽视轻视日常文化课的现象, 部分学生认为只要专业成绩好, 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那么如何使艺术生的数学课具有时效性就成为我很久以来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提高教学时效性重在恰当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 更在于教学重难点的有效落实与解决。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探究出以下几个提高课堂时效性的策略:
一、联系生活素材教数学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 怎么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呢?我认为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众所周知,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 也必须根植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 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 来学习和掌握数学。例如, 我在讲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数轴》一节中, 我没有照本宣科的用教材中的引例, 而是联系实际选择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石家庄市中山路上以火车站为中心的几个公交站点作为本课的引例, 结果学生很快进入状态, 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 注意力也很集中, 进而我又将板书中所画站点图稍作修改, 数轴就跃然于黑板之上。又如在讲授七年级数学上册关于方位角知识时, 以学校所在位置为中心提问“北国商城”、“图书大厦”、“河北科大”、“河北日报社”相对于学校的方位角, 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讨论的热情, 大家踊跃发言, 课堂效果非常好。期间所讨论的答案尽管不是精确数值, 但是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就把知识很牢固的掌握了, 并且这样的数学知识就学得比较活,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适时整合教材
我校选用的教材是全市普通中学的统一教材, 周课时为4课时。在这样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完成同样的教材, 学生的习题课时间就随之大大削减, 同时, 学习时间非常分散。而对于数学这门需要通过反复做题来增加熟练度的学科来说, 学生往往是学得不够扎实, 经常学了新知识就忘了旧知识。因此, 我在就在学习的过程中适时地调整了教材调整章节的顺序。具体到每节课的教材使用, 我也并非照搬教材。我校艺术生预习新课的效果不理想, 鉴于此状, 我力求选择最简单的引例介绍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进而在实施教学时又打乱教材的例题安排, 使用一组梯度明显由浅入深的例题由师生共同解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和习题是我选择例题的目标, 做到立足于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材。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有兴趣的自主学习比老师硬塞给学生的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带着兴趣学, 学生轻松, 教师轻松, 效果又好, 何乐而不为呢?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 教育就跟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 把知识硬灌给他, 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 过不了多久, 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 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 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得多!”所以我在课堂上常常把一些问题大胆的交给学生自主探究。“先学后教,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 一方面与国家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提倡自主学习”的精神相一致, 使学生自学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符合认知规律, 顺乎学情,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 这种模式应用得当, 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 因为每一步都有明确任务, 明确的时间、明确的学后检测, 学生重视了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这种课堂教学结构,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发了学生智力, 提高了学生素质;更重要的是, 当堂作业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 提高了作业反馈信息的可信度, 老师的课后辅导也有了针对性。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模式, 就会良性循环, 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了这样一条轨迹:由不会——会学——学会——掌握了学习方法——对学习产生兴趣——越学越爱学, 这样教学质量就得到保证。这种模式重在学生思维的创新,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诸多品质。它能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强化自主意识、培养自学习惯、促进快节奏地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促进自主学习, 形成合作学习、互动学习、探究学习的风气。例如在讲《弧长和扇形面积》时, 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来完成两个公式的推导。在基础略微薄弱的班级里稍作提示:把弧和扇形都看作圆的一部分, 那么弧长和扇形面积也必然为圆的一部分。学生完成推导后, 我又做了总结:公式固然重要, 其推导能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公式更为重要。
四、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 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更加注重“以情动人”、“以感化人”
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 一些艺术专业的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 又缺乏认真塌实、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听不懂、没用处”便成为其不听讲的理由。其实。文化素养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时效性, 还要在课堂上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近年来涌现了一系列的艺术类比赛, 如:青年歌手大奖赛、钢琴小提琴比赛、民族器乐大赛、舞蹈大赛等, 每一种比赛进程都成为学生讨论的的热门话题。作为一名文化课老师, 我认为自己有责任在介绍各种最新赛事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比赛中选手的文化素养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名参赛选手的文化素质或者是比赛的一项内容或者能够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深层解读。“那数学肯定不会是比赛的内容吧?”很多学生问这样的问题。那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数学这门课吧!数学可以看成是一种知识体系, 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总和, 它既反映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认识, 又反映了人们对可能的量的关系和形式的认识。置身于数学领域中不断地探索和追求, 能把人类的思维活动升华到纯净和谐的境界数学知识使思维增加活力, 使之摆脱偏见、轻信和迷信的束缚。数学能令你的思维纯净、和谐, 会为你的思维增添活力。它赋予你想象的翅膀, 为你开通推理的渠道。有了这些对课程特点的认识, 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就随之大增。事实证明只有在尊重学生个性情感的基础上, 教育人、培养人, 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心、入脑, 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日常教学中唤起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使学生体会数学世界中的无限乐趣, 使学生切实学到终身受用的、有用的数学,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学与教的新方式盛群力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3.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篇三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性课堂是学校教育的细胞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效果的优劣,那么如何在素质教育下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呢?
一、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沸腾”起来
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主动发展”着眼于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点明了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因而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极其重要。新课标上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型课堂。由于课堂的开放,学生的思维及各方面能力都会相应提高,课堂也会变得不“安分”起来。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有话要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作为教师,应该细心洞察任何一个能给学生乐趣的闪光点,寻找能与学生产生心灵互动的碰撞点,真正达到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学习、让课堂充满情意。
二、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参与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師要当好导演,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引导学生围绕课堂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把稳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避免一切有老师包办代替,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让学生登上课堂教学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舞台的主角。
三、语言的艺术性,激情引趣
课堂教学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他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就必须研究数学课堂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要准。数学教学的语言不能模棱两可,要准确无误,不能是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语言要有准确性、逻辑性、科学性。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幽默是语言的较高境界,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把教条的传授知识生动化,可以激活课堂气氛,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助于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教师语言要精。语言精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用最简练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抓重点,有的放矢,避免口头禅和语言重复。
四、践是最好的老师
人的认知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物理本身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极其注重巧设问题,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保证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得到满足,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例如一年级的认识图形的练习时,我就设计了用3根火柴可摆什么图形?用4根、6根、12根火柴呢?5根你能摆出2个三角行吗?用7根你能摆出3个三角形吗?在这些操作活动中,学生以是“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接入学习活动,既动手又动脑,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时间能力,促进智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反馈原理指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师生双方都需要从对方那里得到反馈信息,以便做好“教”与“学”的工作。师生间的这种信息交流和反馈,不仅仅指知识方面,同时也包括了情感方面,通过不断反馈,教师将对数学和数学教学的情感转移给学生,学生则将对数学和数学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因此,做好反馈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通过反馈掌握情况,找出差距,改进教法,提高质量
4.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篇四
程文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的少到懂的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学。教师不是评判者,也不只是对学生提出要求,教师更多的是学生的服务者,他的职责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教师应努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使他们能自觉热爱学习,在学习中去体验快乐。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愉悦自己的过程,而是为学生服务的过程,在课堂中和谐的氛围,民主的气氛是不可缺少的,平等、尊重、倾听、感染、善待、理解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只有使他们在学习中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喜悦中激发热爱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实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二、确立目标,主动参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创设自主学习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学会组织、协作、思考和交流。例如,在进行“税收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
“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数学教学进程,有计划的留下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信息工具检索各种信息,并对资料的质量,可信度作出判断,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学会使用网络资源,对数学的发展历史也有了全面认识。这种主动参与的学习形式突破了课堂的限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的情境创设,学生会感到奇妙不已,具有吸引力,从而主动愉快地进入学习活动中。教学中可以诱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参与的积极性。如:学习“等可能事件”时,让学生“掷骰子”、“抛硬币”,在一次、二次、„„多次的游戏中寻求规律,探求新知。教学中通过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四、鼓励学生质疑,激活思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思源于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新的前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学生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当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及时引导。通过质疑,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症结在什么地方。只有质疑和解疑的良好互动,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启、阅、练、知、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能力中独立阅读能力是关键,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首先要过阅读关。读、练、知交替进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算的自检能力。在课堂上读、练、知交替进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观察、注意、记忆、思维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在练习指导中,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在“知”这个环节上看重培养学生的自检能力。
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
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它独有的魅力,特别是那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数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既具体形象,又直观易懂,还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非最终目的。教师要使多媒体课件真正为“学生更好地学数学,教师更好地教数学”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七、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观念,培养教学反思的意识
5.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五
高中数学是高中较难的一门学科。很多学生经常喊“高中数学难学”、“上课听不懂数学”等,而我们老师也经常抱怨“学生基础差”、“课不好上”、“对牛弹琴” 等。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喊着课改,在教学过程中还是经常出现“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并且成绩也不见有大的改善,其近乎于原地踏步甚至后退。比如在高一的几次考试中,本来题目出的比较基础,我们还比较有信心学生能考的不错。但改完试卷之后发现我们错了!学生连很多基础的题目都做不出来,包括一些平时基础比较好的学生都在解题的过程中犯了一些低级错误。问题出在哪里?是老师上课时没讲解清楚?还是学生课下训练的不够?我们知道,高中阶段的学科内容量大、难度高且学习时间紧迫。那么如何提高效率,尤其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提高课堂效率,就是在课堂45分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释放所有的积极性和热情,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上好一节课,课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钻研教材,制定目标。一个教师只有在全面深入的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上好一节课。全面考虑这节课,把握住它的重难点,哪些地方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地方可以一代而过;哪些地方可以放手给学生;哪些地方可以小组合作解决,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扎实备课,选择教法。这节课所有的内容已经在我们的脑子里初成规模,备课是一个加工的过程。最后,形式灵活,手段多样。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像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同时课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兴趣,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觉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就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强调:
1.情境创设
问题情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然而创设的情境必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的话,那么情境就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如我在上新课的时候有时候感觉很困惑,不知道如何创设情境跟实际联系起来,有时候反而弄巧成拙,把学生绕的云里雾里的,偏离了主题,误导了学生。这样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2.课堂提问
有的教师认为高中课程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所以为了尽可能的节省时间而不需要注重课堂的提问。实际上,“磨刀不误砍柴工”,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此外,提问的问题要具体、形象,不能太宽泛,不然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降低课堂效率。
3.合作探究
探究新知是课堂45分钟中含金量最高的部分,我们课前做的所有准备、创设的所有情境都是为它做的铺垫。《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索的过程。”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先学后教、先练后讲。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钻研,努力探索,去主动获取知识,进而理解和掌握知识。而老师则要当好一个引导者与合作者,全面为学生服务。
4.课堂练习
所选的随堂练习题要紧扣本节课的内容,要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好的课堂练习应该是本节知识点的提炼与升华。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才能真正巩固新学的内容,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遇到类似问题能触类旁通。另外,课堂练习也要适量,题海战术不可取。应该以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和题目为中心进行学习,能解答出来的题目越多越好。因为唯有如此,学习才会有兴趣,只有保持兴趣,面对难题时才能无所畏惧的鼓起勇气钻研下去。
5.课堂评价 因为我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所以在课堂上每当我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时,总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并且很不自信地回答我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会微笑着鼓励同学们“大胆一些”“勇敢一点”,如果学生回答对了,我会毫不犹豫地说“非常棒”。我觉得教师的鼓励与肯定好比是一缕春风,能给学生带来温暖、带来前进的动力。但表扬一定要注意“度”,掌握好火候。部分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不论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只要学生发了言,不是说“好极了”,就是说“棒极了,很聪明,你真行......”这样下去,表扬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特别是在这种一味表扬的怂恿下,有些学生会产生思想的惰性,觉得自己“想一点,说一句”就可获得“超值”的嘉奖。成功只有在失败的衬托下才显得更加耀眼光彩,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指正下才更有价值和张力。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三、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作业是课堂的一个延续。作业设计的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巩固情况。好的作业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开放式、个性化的作业设计,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因此,只有提高认识,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我们的作业设计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6.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六
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是当前教育界的热点话题。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个环节指导和培养。
一.发掘情感教育的积极因素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也是教学设计服务的对象。数学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
1.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2.正确评价学生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情境创设要务实,具有实效性
情境创设要务实,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从认知理论来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问题本身也为学生的定向学习活动提供了直接的外部诱因,因而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因此,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就容易引起学习的认知失衡,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有意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情境创设要务实,具体表现在:
首先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7.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七
一、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学习时, 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 而是一种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 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激发兴趣要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无处不在。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学生所了解、熟悉的实际例子出发, 结合热点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像现实生活中的打折、股票等问题都可以用来创设问题情境,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 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 假设一个生活场景:“安琪乐意或者丹尼斯、京港百货挂着一则商业广告, 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有一种原价为120元的衣服, 王老师现在买这件衣服, 应付多少元?”又如, 在教学“比例尺”时, 我把一张中国地图发给学生, 提问:“你想到哪个地方去旅游, 知道它离我们有多远吗?”顿时,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教师及时进行点拨, 就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都有主动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 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心理要求, 得到愉悦的情态体现, 实现有效学习。学生进入课堂的时候, 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经验, 因此, 教师就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 从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能力出发。例如, 教学“分数意义”时, 教师在揭示课堂后, 可以直接问学生:“关于‘分数’, 说一说你已经知道哪些, 你还想知道哪些?”这样, 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 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就能使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例如, 在设计“一亿有多大”这节课时,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研究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从中总结探究方法。然后让学生用不同对象独立探究体验一亿的大小。帮助学生“学会学”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为此, 我们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 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
三、倡导自主探究, 让学生再创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数学经验的获得应从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给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使学生能够经历数学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例如, 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一课, 教师可为每组学生都准备5张卡片, 每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运算符号和数字、课始, 教师就请同组的学生分工合作, 用这五张卡片摆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 小组长动笔记下所摆的算式, 准备汇报。这样, 学生就会都动起来了。然后,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和补充交流。以做数学为主旋律贯穿课堂的始终, 教师不断地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 激励学生自己去做数学, 从做中学。这样, 在教学中, 人人都能独立思考, 人人都可能发现问题。
四、合作交流, 积极评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师生互动交流, 积极评价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 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种师生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关系, 以形成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组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过程或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当学生取得成功时, 教师要充分地肯定和表扬。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想法, 并给予耐心的启发和引导。当学生遇到新的复杂的难题并试图加以解决时, 教师要及时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忽略或简单的示范纠正都会使学生失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而学生在失败以后, 又取得的成功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学习的信心和乐趣。
综上所述, 教学理念是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途径之一。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 而且还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只有在成功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学生才能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 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 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摘要:新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探究, 因此, 教师应让学生再创造, 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并让学生合作交流, 积极评价,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8.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八
一、关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情境创设要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
3.情境创设要力求真实。
二、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的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去探索。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三、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孩子分组围坐在一起,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开始,学生就像蜜蜂采蜜一样,教室里马上呈现的是学生忙碌的身影,谁也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和干什么。有的是组长一个人在发言,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合作与分工、不明确,学生不知所措,一脸茫然;还有的学生就自个儿在玩……几分钟后,老师一声令下,小组合作讨论就齐刷刷地停下,紧接着小组汇报开始,听到的是:我认为怎样……一些没有条理性的回答。我们不妨扪心自问:这样的合作有效吗?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如何组建?
1.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
2.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9.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篇九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数学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进而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善于提问的教师,能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经过耐心引导启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过多、过散、过易、过难的提问,则适得其反。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教学看作发展学生主动性的积极过程,为促进学生思考而提问,为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提问。这要求教师的提问要讲究策略,要精心设计问题,在互动中把教学引向深入。
一、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增强问题的目的性
所提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从问题中明确反映出来;提问用语必须明确、具体,表达清楚,不可含糊其词,使学生不知所措,不提一些没有任何教学意义的问题。笔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数学教师课堂问题的每五个问题中,有三个只需要简单地回忆事实性内容,一个是关于课堂管理的,只有一个是要求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在备课时没能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没能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问题设计,而是在课堂上即兴提问。这样的问题往往偏离教学内容的关键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或者仅仅限于较低水平而流于形式,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周期函数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得就很不明确,学生不知道应回答y=sinx,还是回答周期函数的定义。
因此,教师整体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教学内容与目标并设计较高水平的问题成为教师进行有效提问的前提之一。数学教师应在全面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入手,设计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的高水平的提问。例如,学生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等知识的学习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应从整体上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已经学会在转化的思想下运用“割”、“补”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如何运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种较高水平的提问既能突出重点、难点,更能从方法与过程的角度整体掌握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增强问题的适应性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他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如果某个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不能问答时,他就会把提问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逐渐产生厌倦心理。反之,所提的问题没有难度,学生不作思考就会答出,那就失去了挑战性,降低了数学学习的魅力。 因此,教师要善于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问题的难度,以符合学生不同的水平。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先问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问题,针对发展情况逐渐提高难度;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问一些需要运用高水平思维活动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同样一个问题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调节其回答范围的大小,根据问题的回答所要求的思维域限可以把问题分为宽问题和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适当调节问题的范围,使之适合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从而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乐于给出答案。
三、以学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从心理学上分析,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适度的紧张,即具有“愤”和“悱”的状态,太难或太易的提问都无法达到这一效果。因此,一个有效的提问不仅仅意味着教师提出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是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具有亲切感。要达到这一效果,必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比如,教师在课堂中这样向学生提出问题:“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如果不能直接相加减,该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把教学限制在学生易于感受到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处于想做某件事情却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但又很想解决问题的情境状态中。
此外,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倾注教师的企盼、热情、诚恳等情感,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从而认真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同时要给予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避免使某些学生产生被歧视感;在学生的回答错误时,要耐心听取,谆谆诱导,切忌不理不睬或训斥体罚。
10.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篇十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做数学”,在“做”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体验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并学会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感受到数学的神奇魅力与运用价值等,即“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整合、整体落实,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关键词】 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教育工作者,都越来越关注课堂学习的实效性问题。广大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逐步退去了形式上的新颖外衣,越来越追求课堂教学的“实”与“活”,真正关注学生的收获,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确实,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之根本。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为了更好的理解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有效情地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这是新课程标准中主要内容之一。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中,给学生讲《骄傲的9》这个故事:在数学的王国里,从0到9这些数字都是好朋友。可是有一天,数字9发现它在这些数字里是最大的,就开始骄傲起来,它对其他数字说:“你们这些小不点,全都比我小,你们以后都得听我的,我是你们大王。”为了帮助教育9,其他数字就悄悄地商量了一个好办法。让数字1站在9的最瞧不起的数字0的左边,变成一个新的数。数字9看到这个新数以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再也骄傲不起来了。从此,数字9和其他的数字又成了好朋友,快乐的生活在一起。该故事把思想教育和“数”有效的结合,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有效地组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生对事物既好动又好奇,因此,让学生做数学,动手操作更为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教师一次一次的讲解。同时,动手操作也有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对后进生的转化具有显著的效果,对学生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的思维形象性是互相矛盾的,而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并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动手操作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动手操作的要有效,教师要做好以下两方面: 1.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伴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把重点放在基础比较薄弱、动手操作比较困难的学生身上,对那些成绩比较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创新,能否采用多种方法去动手操作。
2、在学生发现和感受到一种知识或一种方法后,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形成共同认识。例如:教“8+3=()”时,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出现三种情况:①把8根小棒与3根小棒和在一起数是11根小棒。② 先从3根小棒中拿出2根小棒放入8根小棒中凑成10根再加1根小棒,也就是11根小棒。③从8根小棒中拿出7根小棒放入3根小棒中凑成10根再加1根小棒,也就是11根小棒。指导: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让大家评议,这样做行不行?在这几种做法中,哪种较好,为什么?经过讨论得出②、③种方法较好。这时再出几道类似9+2=()之类的题,学生就不会停留在操作感知的水平上,通过回忆陈述,再现动手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逐步建立起准确、清晰、完整和稳定的表象,从而促进物化向内化过渡。
3、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形成正确、清晰的教学概念。动手操作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仔细观察、分析,而且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真正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和飞跃。特别是低年级,老师如不适时加以指导和总结,小学生就会玩教具和学具。老师只有适时加以指导和总结,才能把小学生从玩中引到学习上来,完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和飞跃。
1、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一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若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的2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极限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这种安排,这正如罗杰斯所认为的:“怎样呈现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高动手操作后成果的利用率。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为了主角。而操作活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课堂里生机勃勃起来。这些操作活动,有多少是内容,有多少是形式,它的有效性如何呢?如何利用好操作的成果呢?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因此,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同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把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给予肯定或纠正。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总之,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内容有很多,教者要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渗透数学思想
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然而,长期的传统教学使得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1.接受学习不能完全否定。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长度单位1厘米、1分米、1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探究性学习的深入。“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有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四、有效地课堂评价,优化课堂的效果
赞可夫曾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变得高度有效。“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注失时机的对他们答问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让学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使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第一,评价时应做到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第二,教师要善于运用丰富的评价语言。具体做到:(1)语言的准确性。教学中准确语言能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2)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打破课堂内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3)语言的创造性。《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光对学生说:“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之类的评价语,更要从思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11.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十一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布鲁姆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复数的引入》这一课是整个复数这一章的第一课,在备课时应注意,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复数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引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当我们遇到矛盾时,也要勇于面对矛盾,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解析几何第二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形台面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题,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45分钟教师不能从头讲到尾,这样学生学习会感觉很累。如果教师安排10到15分钟的练习,效果会比较好。对学生在课内学习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思考题,或通过实验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评议,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对习题要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究。
四、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解《极限的概念》这一节内容之前,先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极限有关的实际问题,在通过我的动画课件,学生归纳出了极限的概念,同时揭示了极限的概念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即开阔了视野又丰富了知识。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了,学生自然就愿意听你讲课了,这时课堂的教学效果肯定好。如果学生都不愿意听您的课,即使你讲得再好,教学的效果还是会大打折扣的。所以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12.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篇十二
一、优化教学方法, 构建学习模式, 提高课堂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很多时候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 在活动中发展”, 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高效课堂教学。这样, 既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 体现了学习的乐趣, 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比如, 我们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 首先,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讨论、合作学习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进行面积公式的探讨, 而且这一环节非常重要, 在学生掌握了“转化”这种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用学到的数学方法进行后面的梯形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学习就显得非常轻松。
又如, 西师版小数数学第九册第97页有3个练习题, 第一个练习题是问在告诉了相关条件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 要求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并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这个题目难度不大, 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特点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当然学习小组是老早就分好的, 合作学习前提出讨论的目标, 要求小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哪怕是一句话也好, 并着重对成绩好的学生提出要求, 把不会的学生教会, 反馈时就专门提问小组内成绩较差的学生, 并以此来进行小组的评价, 这样就充分地发挥了小组讨论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意见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小结得出结论: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 三角形面积是他们面积的一半。得出结论后, 我鼓励学生应用刚才学习的知识独立解决后面的两个相关的习题, 并在小组内或者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再全班交流。整个过程基本是学生自己进行,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组织教学, 不能让课堂的讨论与合作流于形式。
二、形成良好的习惯, 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
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 应在结合上进心培养的同时,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每次接到新班时, 总会遇到这样的场景:1.课堂上需要动笔的时候, 就听见下面乱七八糟的, 又是找铅笔, 又是翻书和翻本子的声音, 好一阵子才能开始动笔。2.教师在讲台上刚开始说话, 或者有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 学生在下面也同步说话, 或者干点别的小动作, 不理会你在讲什么。3.解决问题时不假思索, 结果是错误百出。作为他们的老师, 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必须做出管理, 以保证正常的课堂秩序。这种秩序的形成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课前准备开始, 每位学生都要按要求做好相应学科的准备工作, 比如, 上数学课, 胸前左边放书, 右边是打开的练习本, 铅笔放在中间, 铅笔盒放在上方, 这样做方便课堂上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 如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 善于提问、踊跃回答问题, 认真审题, 按时完成作业, 计算后, 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 乐于小组讨论、认真书写等。刚接一个新班, 这种习惯不是一两天形成的, 贵在教师的坚持提醒与督促, 一定会形成良好的习惯, 促使课堂富有成效。逐渐使学生养成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
三、深钻教材, 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 应用活教材, 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开发教材的基本保证, 这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 还会影响着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对教材不熟悉、不理解、不钻研的教师, 怎么会开发出有价值的数学资源呢?因此, 要做到:1.从教材出发, 全面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学段要求。如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开始连续几册安排“观察物体”这一内容。二年级上册只要求学生辨认从前、后、左、右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知道站的位置不同, 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就不同即可, 如果在这时引导学生怎样看到物体的两个面、三个面, 那就是没有吃透教材, 是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2.把准教材,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准教材就是准确把握教材的目标、重点、难点等。只有把准教材, 才能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课堂。3.从教材出发,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都要通过创设情境、选取素材、设计思路等方式, 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或增删、或拆合, 使教材与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融合的过程就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
四、将课堂主角、话语权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一堂课的好与坏, 关键要看学生是否是课堂的主人, 是否有话语权。一堂高效课, 能使师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高兴, 师生关系自然融洽。如, 我在上“圆锥的体积”时, 我准备了一桶沙子和一桶水, 圆柱体和圆锥体若干个。一上课, 我问:“同学们, 你们想玩游戏吗?”学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又重复一遍, 学生才大声说:“老师, 我们想玩。”“那同学们要听清老师的要求, 每个小组的组长上来跟老师领取器具, 用你们手里的圆锥装沙子或水, 然后倒入圆柱体中, 几次能装满?”我给几个小组发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给几个小组发了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并要求学生作好记录。学生动起手来, 眉飞色舞, 很是高兴。
做好实验之后, 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发言, 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我们组用圆锥形的杯子装水, 三次装满圆柱形的杯子。”“我们小组装沙子也是三次装满。”“我们的4次。”“我们的5次。”我乘机追问:“为什么你们的发现不一样呢?”有的学生说, 我们的容器不一样大。我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请他们再仔细地比一比, 圆柱的底面和圆锥的底面一样吗?高呢?学生动手操作, 又发现了问题:“我们的是等底等高。”“我们的等底不等高。”“我们的高相同, 底不相同。”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刚才我们得出不同的结果, 是因为什么?“我们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不是等底等高。”“对了, 那么, 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是等底等高的小组, 你们得出什么结论呢?”“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也可以说, 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一节课下来, 学生始终兴趣盎然, 学到的知识自然深刻、牢固。
13.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十三
青冈四中黄德智志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已不是一个很新鲜的话题,但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俗地讲,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学习过程中,从不参与到愿意参与,从少参与到合作互动;情感态度上,从不喜欢这门课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但现实教学中,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关键还是在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感到唯有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积极通过情境创设、策略改进、思维训练、手段创新、情感激励等方式与途径,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出色的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培养、激发、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他就会在数学课的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产生如痴如醉的热情,会把学习数学看成是一种成功的满足。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介绍我的几点做法:
1.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方面地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2.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已经形成的兴趣得到强化和巩固,并使之趋于稳定。作为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喜爱各种各样的情境,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新课改后的课堂,我们一直都很注重情境教学,一堂课就好像在给学生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的教学学生不感兴趣也不行了。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奥秘就是热爱学生。现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时期,学生如果对教师有不喜欢或敌对情绪,他就不会听你所说,甚至还会与你作对。因此,平时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熟悉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做到因人施教、有的放矢。教师不要让学生感觉你高高在上,应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与学生交朋友,真诚地对待学生,使学生对你产生亲近感。让学生明白你的真诚,当学生把你当作朋友以后,那么你的教育观念、你的教育方式,就会很容易得到他的认可。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一种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高、反应迅速、思维活跃,有利于他们心智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爱生尊师、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实施素质教育这一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设计,间接的认知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教与学、讲与练、教学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深入钻研教材。教师应根据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的前后,让学生更容易吸收。
其次,精心设计教案。设计教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知识容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好时间,同时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最后,精心制定教案。制定学案是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在课堂所学知识得到及时反馈的途径和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本节课要完成的知识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制定成学案,学案分课前预习部分和课堂演练部分。让学生课前预习,初步了解本节要学习的内容,再通过课堂演练,掌握并巩固所学的知识。制定的学案要一定有目的性、灵活性、针对性和拓展性,让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
14.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篇十四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内在的动力得以调动起来,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教学中,为了能培养出敢于探究,富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人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一、创设合理、有效地探究情景,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创造情境而创造情境,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要达到互动探究的有效性,学生首先需要一个温馨和谐、平等安全的心理环境,需要一个有利于观察、思考、实践的自主探究环境,需要一个充满好奇疑问的问题环境,需要一个与伙伴教师互动合作的交流环境。创设学习环境要遵循“实效性”的原则,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发展的良好学习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创设诸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时,以童话故事情境引入学习内容:“星期天,松鼠妈妈带着小松鼠去森林里采松果。小松鼠边采边玩,到太阳快下山了,才采了 4个。松鼠妈妈采得又快又多,数了数有25个。”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这样教学不但满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欲,而且锻炼、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课的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接受问题,对问题缺少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实际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开发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学一开始,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出示了一只拴在木桩上的小羊,提出问题:“你知道小羊能吃到草坪上多大面积的草吗?”引发学生思考,认识到只有知道了如何解决圆的面积才能求出小羊吃草的面积,从而激发学生想办法解决圆的面积求法,唤起探究的欲望。
二、合理的设计操作探究活动,保证学生互动探究的有效性 学生探究活动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探究目标制定的有效性。探究目标制约着探究活动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要注重探究目的的有效性就必须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合理的探究目的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如果设计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则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例如探究活动的目的设计较低,则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在活动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使得开展的探究活动毫无价值。如果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设计的过高,不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则学生很难在有效的时间里得到探究的答案。过高过低的探究目的都会影响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如何尽量避免这种无效的劳动,合理设计学生探究活动呢?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的安排加以删减和调整,使安排的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更接近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使探究活动的价值更趋于合理化,更加具有实效性。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圆周长的意义,在操作中探究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利用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圆的周长。按照教材的安排有三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我在第一次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没有给学生合理的设计操作探究活动。结果学生自己准备的圆,纸质比较软,在直尺上无法滚动,想在圆的周围围上一条线也很不容易,再加上圆的大小不一,给计算上也带来了很大困难,致使学生的探究低效,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重新设计了操作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用硬纸板准备直径是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也不让准备毛线或细绳了,而是直接用透明胶带轻轻的在圆的周围粘一周,慢慢的揭下,测量周长。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按照要求有序的操作着、探究着,交流着。这次探究活动的合理设计使学生的互动探究达到了实效。
三、采用的教学形式要有助于学生的互动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采用的教学形式要有助于学生的互动探究,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亲历数学化的过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经验,教师在让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猜测为个位上是3、6、9的数)然后,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100以内的数表上圈出3的倍数,怎样能圈的快。很明显一个人完成等于要计算100道口算,这样使学生想到小组分工合作可以节省时间,促使学生合作互动,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础。如在我校这次“三课”达标活动中任继敏老师在教学《认识几十》时,以低年级学生喜欢的游戏情境引入,比赛捆小棒,提出要求:10根一捆,比在1分钟内谁捆的最多。老师计时,1分钟到了,老师宣布停止,让学生汇报一下自己捆了几捆,是几个十。然后要求同桌2人把自己捆的小棒凑到一起,看有几捆,是几个十。四人小组凑到一块,6个人凑到一块,数数有几捆,是几个10……这样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要求,设计学习的情境。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脑子中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有益念头,向预定的目标探索前进。让学生有咀嚼的兴味,使他们能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互动探究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理解了整十数的意义。
四、抓住课堂生成的实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互动探究。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探究的出发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用数学问题的魅力引发学生探究的需要。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提出适当的探究问题,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探究数学知识注入活力。如面对探究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进行科学的论证,得出正确结论。在探索中鼓励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巧妙地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反思、调整,使解决问题策略得到提升。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接近180°,这时教师适时提出一个问题:通过测量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接近180°说明什么?(测量的方法会产生误差)接着追问:那现在我们能说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验证呢?使得学生进一步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的生活背景不同,认知个性不同,课堂上孩子们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问题,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会各俱情态。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会自然生成许多“错误”资源,错误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找错、议错、辨错这一互动探究的过程,生成的知识、技能就更牢固。由于这种学习是学生自发产生的,如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判断身高和体重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学生意见有分歧,我没有立即做出反应,而是让学生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给学生搭建了互动探究的平台。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各自阐述了理由,明白了在某一时期人的身高增加,体重也会跟着增加,但每次增加的值不一定,也就是体重和身高的比值不一定,所以身高和体重不成正比例。
15.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篇十五
一、影响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因素
(一) 教师因素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现在教学中, 教师都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既处于主导地位又处于主体地位。一名教师是否专业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但随着数学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展, 教学主体也由教师转为学生, 因此,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一位合格的数学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三点:一是对数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和了解, 知道当前数学学科的各种研究成果, 能够有机有趣地对数学各知识点进行衔接;二是自身的相关知识过硬, 能够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三是了解当前学生的学习心理, 了解并能灵活运用相关的教学规律及技巧。
(二) 学生因素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影响其学习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科学, 故而对于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数学和数学的学习效果影响更大。
(三)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环境都不一样, 其身边的社会环境也是存在诸多变数, 故而学校和教师只能从学校环境下手, 为学生在学校和班级里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通过改善教学硬件和校园班级的学习氛围来达到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二、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措施
(一) 加强数学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社会在不断进步, 故而数学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优化自身的知识构成, 开拓自己的视野。没有任何一门学科是可以脱离其他学科独立存在的, 数学教师要加强自身对相关学科或知识的相关了解, 以此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只有打开自己的视野, 才能发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 才可以采众家之长补自身之短, 才能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学生感兴趣或关注的话题作为数学知识的引入点。在学习“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是否有看过《快乐主妇》这一节目, 是否想要以最快的速度猜出各个商品的价格从而引入对“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知识教学。
数学知识结构主要分为专业前沿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主体知识, 这三个方面知识既是互相依存又独具特色。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将这三方面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融会贯通, 发挥这三方面知识的整体效应, 让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
既然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效率的主要因素, 那么教师就应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加强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索的团队合作精神,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强烈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通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力, 让学生愿意主动地加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讨论, 愿意配合教师完成一系列数学教学任务。
(三) 创建良好的数学教学环境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及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得到广泛的使用。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或网络、教学模型和不同的实验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一个更为具体、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学校也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允许学生在课后也可以使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支持学生完成课外对于数学的探索与研究, 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能力。
良好的校风、班风对学生学习数学也具有一定帮助。建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可以让学生免受外界不必要的干扰, 提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欲望, 增加学生主动探讨数学问题的合作性, 进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寓教于乐一直是教学的最好方式。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学生在整个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一是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只有在遵循这两条原则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运用课堂教学方法, 才可以有效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 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课堂教学作为当今教学的主要模式, 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 只有在课堂上注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 才能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户燕.论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姜非.创设探究发现的空间,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 2013.
[3]徐智芬.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 2015.
[4]严佳.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思考[J].成功:教育, 2013.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6-28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8-24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07-02
如何提高中职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1-28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11-02
浅谈如何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12-15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2-13
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