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调研报告(10篇)
1.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报告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统筹城乡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两个率先”总体要求,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方向性和基础性的工作,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实现集约节约发展的有效载体,紧紧围绕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高起点规划建设,市乡村三级联动,积极探索,强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健康和谐发展。3月19日、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场调度会,市级领导成员、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主任)现场调度、观摩交流、检查评判,收到很好的成效。今年确定的64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占全市规划总数的36%。
(一)高点定位,创新实践。在深入调研、充分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境界、提高标准,研究确立了“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为总抓手,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支撑,以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以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为着力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思想,以及抓住“规划编制”这个关键,打 造“服务管理和发展致富”两个平台,“坚持以民为本、服务农民,坚持超前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城乡互动,统筹发展”三项原则,做好“与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与旧村改造建设,与产业发展”四个结合,实施“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经济强村带动型、行政村整合型、村企发展联合型、城中村改造融合型”六种模式,实现“与教育资源布局,与卫生服务设施布局,与集贸市场设置,与农资超市、便民服务超市设置,与农村产业布局,与文化娱乐设施布局,与社区警务室设置,与加工小区、养殖小区、仓储小区布局”八个统一的总体思路。各级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普遍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健全完善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具体指导。
(二)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把社区规划与市域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市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乡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相配套;同时本着“整合资源、城乡一体,适度超前、功能优化”原则,结合各乡镇实际,以“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等六种模式为基准,充分利用经济发展集聚地、闲置房产资源、乡镇工作片区等资源,科学规划布局农村社区,全市共规划农村社区79个,达到了以点带面、以强扶弱、全 面均衡发展的目的。
(三)多元投入,强力推动。研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农村社区建设扶持办法(暂行)》、《2010年农村社区建设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特别是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给予资金、土地、建设、技术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调节和激励作用,先行拨付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对完成建设任务、年终验收合格的农村社区,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再拨付补助资金100万元;各乡镇街道也出台相应的配套奖励政策,给予改建、扩建、新建社区一定的资金奖励扶持。同时建立多元化投入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搭建融资平台,广泛吸纳社会投资,保证了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需求。各级加强调度,实行领导包靠制度,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管,重要环节亲自把关,主要问题亲自处理;分管领导靠上抓落实,及时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了面上工作的顺利推进;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牵头部门靠上指导,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注重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宣传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新型农村社区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热情,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村级组织实施、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
(四)示范带动,统筹推进。立足全市实际,本着“开工 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确定了15个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先期示范点,与各乡镇街道签订目标责任书,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全市各级按照一个试点社区、一位牵头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套工作机制的“四个一”办法,精心组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按标准要求和时间节点严格规划设计、严格建筑资质、严格质量监理,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成功一批”的局面,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初具规模。同时立足今年,谋划明年,通过典型示范、样板引路、整体推进,力争经过两年努力,将全市79个社区全部建成“人口集中、产业集聚、服务集约”的新型农村社区。
(五)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加快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好“八室、四站、两栏、两超市、一广场”为内容的服务中心建设,以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承载功能吸引居民向中心村和社区集中。在搞好教育、医疗卫生、社区警务、文化体育、社会保障、计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各社区的实际和群众需求,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生产生活市场化服务和志愿服务“三大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便民利民服务村民,确保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在社区服务中心实现集中办理,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六)健全组织,党建先行。在加强农村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中介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和社区队伍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与社区建设通盘考虑、同步推进,并辐射到社区内的企业、农村各种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中,初步构建了以镇(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农村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农村社区党员为主体、其他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农村社区党建新格局。一方面科学定位工作职责,明确社区党组织在镇(街道)党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指导协调社区范围内的党建工作,不干涉社区内各村和驻区单位的行政事务;另一方面积极配强党务干部队伍,普遍选配年富力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到社区抓党建工作,培育一批有技能、能干事、公道正派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头人。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纷纷以这次会议为动力,进一步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再鼓干劲、再加措施,起新一轮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热潮。下一步,市委、市政府将积极引导,大胆实践,在总结自身做法、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统筹城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宣传农村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对农村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来抓,作为一项刚性任务来抓。二是 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根据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科学设置社区服务内容,确保合理、实用;市直有关部门实行工作重心下移,切实把群众需要的服务延伸到社区,资源倾余到社区。各乡镇街道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服务中心两个层面的考核,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全面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三是切实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大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聘一批优秀人才;不断充实壮大社区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动员农村党员、团员、教师、退休职工、退伍军人及民间“能人”组成社区志愿者队伍;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社区服务队伍。四是建立健全社区运行长效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和运转费用纳入县、乡两级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逐年有所增加。加大社区经费自筹力度,鼓励社区面向社区内的单位和企业筹集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资源参与社区服务网点和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的路子,采取无偿为主,低偿、有偿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养老、托幼、物业管理、家政、就业等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逐步使农村社区建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各级机构、部门和社会团体支持农村社区建设,努力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制定完善农村社区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和实施 细则,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抓好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监督、检查、考核和奖惩制度,抓好对农村社区日常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力有序有效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
镇党委、政府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机构,成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民政部门牵头、各个部门合作、村级组织实施、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经常性研究的重点议题,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新型农村社区联系点,定期到点上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推动面上工作。建立健全督查工作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督促检查,推进社区建设。
(二)通过党组织的融合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在有条件的社区把以村为单位的村支部整合过渡成为以社区为单位的党组织,并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组建起其它社区管理服务机构。管理区党总支更名为社区党总支,增设黑石社区党总支,沙埠、夏庄村党支部设为社区 党支部。同时,对社区管理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探索实行财政供养,工资列入财政预算,按月发放。
(三)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1、土地政策。对于已完成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的社区,全面停止你村庄内宅基地审批,由社区和镇政府共同向土地部门提出申请,经县国土部门同意并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镇新农村建设办协调各社区积极与国土部门制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规划,批准后可以按社区总面积的20%安排社区建设启动 用地,用于社区居民楼和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内通过原宅 基地的腾空、复垦等途径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绝不允许在基本农田上搞规划、建设。
2、税费政策。对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内的社区居民 楼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办负有监管、指导、督促、检查等职责,积极协调县内各类建设规费(包括各类行政事业性和基金类收费))给予减免。
3、财政政策。新农村建设办积极协调县财政新建社区启动资金,用于扶持新建社区建设,重点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扶持范围和额度由社区提出申请,镇府审核,报县委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考察、审核、确定。
4、奖励政策。镇新农村建设办积极争取县财政的奖励资 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先进社区给予现金奖励。
5、其它政策。教育、卫生、交通、电力、水务、广电、文体、通信、建设等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试点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分别制定各自的优惠扶持政策。
(四)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参与机制
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体制,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建设的同时,发动社区居民以自愿捐款、投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形式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干部培训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发挥好农村干部和社区党员的带头作用,积极开展社区义务服务。加大新型农村社区政策研究力度,分析借鉴先进地区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研究解决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山东省梁山县统一思想,细化责任,强化措施,形成合力,坚决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攻坚战。
领导重视,机制健全。该县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示范攻坚行动指挥部,从县委农工委、县民政局、县建设局、县财政局、县国土局抽调人员组建挥部办公室,并在第一时间召开专 门会议,安排部署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攻坚任务。后应工作需要,指挥部合并了梁山县农村住房建设及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领导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的新指挥部。指挥部进行集中办公,建立会议制度,每周五召开总指挥和办公室全体成员会议,每月召开一次指挥部成员联席会议、乡镇推进机构负责人碰头会议。指挥部增设了督导检查组,建立了指挥部领导包保责任制度和定期调度通报制度,各项工作上图上墙,挂图、持图一线督导作战,每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
目标明确,规划优先。按市下达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目标任务,梁山县结合各个社区的具体情况,将建设内容按时间对任务进行了分解,并与风景委、开发区和各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该县把规划当作社区建设成败的关键,力求规划科学规范,本着“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先”的方针,认真做好了规划上的结合,即规划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规划及计划、土地增减挂钩置换规划紧密结合,同时与该县的重点工程南部片区开发改造建设工程、山北片区开发建设工程、西部片区开发建设工程、景区规划建设、移民开发、压煤搬迁村、滩区搬迁村建设统筹考虑、统一安排、搞好衔接、合力推进。目前,四项规划已由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基本完成。
加大投入,强化监督。该县拟定有关文件和规定,要求所有农村建设项目都要符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所有 涉农建设资金都要集中向新型农村社区投放,所有涉农项目都要集中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实施,统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资源,统一使用,集中投放,对不符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项目和投入,发改部门不立项、环保部门不环评、国土部门不供地、建设规划部门不发证、财政部门不配套、呈报文件不转报,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合投入机制和统筹运行机制,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督导检查组依据本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阶段工作进度、工作效率情况、争取政策、资金情况、媒体宣传情况、信访稳定等进行督查、综合评定。
突出重点,梯次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合村并点为重点;合村并点建社区的,以梁山镇、拳铺镇为重点,其它乡镇结合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依托优势、突出特色,选择确定合村并点一步建成型、合村并点分步实施型、社区服务引导集聚型示范点,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其中,梁山镇凤凰城社区、风景区后集社区为合村并点一步建成型第三类,拳铺镇拳铺社区、风景区张坊社区为合村并点分步实施型。在确保每年全县建成10个市级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同时,建设14个左右县级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在全县建成1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
沟通协调,齐抓共管。针对示范点建设任务,该县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各部门齐抓共管、指挥部统筹协调,坚决打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攻坚战。
截至目前,在全县确定的10个市级示范点和14个县级示范点中,拳铺镇信楼社区服务中心已完成规划,文体广场已开工建设,广场水泥路面硬化正在进行中;方庙社区服务中心已完成规划,进入基础砌筑阶段;拳铺、徐集、蔡林社区服务中心正在按市里要求进行规划设计的修改工作。梁山镇凤凰城社区已完成规划,已经全面开工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图纸正按市里要求进行修正;红旗社区,一期4万平米住宅区已完成建设,部分住户已入住,社区服务中心已完成选址;姜庄社区住宅楼已完成5000平方米,第二栋住宅楼已准备开工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已完成选址。风景区后集社区已完成规划,并已完成拆迁,住宅楼已开工建设;风景区张坊社区住宅楼4万平方米已完成主体建设,另有2.5万平方米正在施工,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场所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文体广场设计面积4000平方米,现均完成设计并开始进行施工。在市级示范点建设全面展开的同时,县级示范点建设亦有条不紊地按计划推进。按照全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作部署和要求,辉县市初步规划将全市533个行政村整合为130个~150个新型社区,力争通过10年~15年时间,完善和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一体化,逐步实现居住环境、就业结构、消费方式、公共服务城市化。围绕这一总体目标,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强力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取得了 初步成效。
一、我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现状
去年以来,我市规划启动34个重点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涉及127个行政村,6万户,23万口人,原村庄住宅占地4.5万亩,规划建设占地2.74万亩,预计建成后可节约土地1.76万亩。目前34个社区已全部完成规划编制,26个已启动建设。今年以来,完成投资1.76亿元,其中市、乡(镇)财政投入1960万元;新增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拆迁10万平方米,新修社区道路96公里,已入住1100户。初步形成了城中村改造型、村庄合并型、整体搬迁型、旧村完善型、产业带动型等5种建设模式,涌现出了张村乡裴寨社区、孟庄镇涧头社区、城关办事处锦绣花园社区、百泉镇楼根社区等一批典型和亮点。
二、主要推进措施
我们着力在完善规划、加大投入、制定政策、督查考核上下功夫:一是高标准规划。本着适度超前,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高标准搞好规划编制。由市规划局牵头联系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建设规划。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市财政列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社区建设。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补助50%;对社区规划每公顷补助1万元;对拆旧房到社区建新房的农户奖励2000元。各乡村也都安排了一定资金。三是整合资源。市直单位申报、实施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向社区试点安排,捆绑使用。其中“村村通”工程已向社区安排项目资金220万元。四是开展“联包帮 建”。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管理、指导、督查、考核。同时我市确定调派队员的市直单位作为联包社区的帮建单位,建立了周汇报制度,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五是实行绩效考核。将社区建设列入“联包帮建”单位和相关乡镇工作目标,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以奖代补。六是制定优惠政策。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了14条优惠政策,对社区建设奖补资金、税收优惠、信贷扶持、土地调剂、项目倾斜、建房补贴、社保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七是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每10天召开一次例会,每半月进行一次督查,对社区进展情况实行台帐式管理。同时实行了四大班子领导联包社区责任制。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为思想认识、规划执行、资金整合、配套政策不到位:一是思想认识问题。宣传发动不够,干部群众中存在种种误解和不全面理解现象;部分干部思想不够解放,主动性、创造性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部门协调、配合不够,致使推进工作中出现诸多困难,影响工作进展。二是规划执法问题。部分社区规划层次偏低、前瞻性不强;总体规划与重点规划衔接不够;规划执法不够到位。三是资源整合问题。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模式不多,产业布局的整合力度不大;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致使电力、交通、农业、教育、文化、卫生、通讯等政策资源整合不到位。四是建设资金问题。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资金筹措 方式不活,投入严重不足;金融部门信贷支持存在手续繁杂,门槛过高,吸纳闲散资金力度不够。五是配套政策问题。一些现行政策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要求,必须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框架下制定、完善相应配套政策。
四、对策与建议
结合我市实际,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应做到“五个必须”:一是必须坚持六个基本原则。坚持群众自愿、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分层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培育产业、发展生产;集聚建设、节约土地;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的原则。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三是必须加强规划编制与执法。要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加大规划执法力度,确保建设与发展都要在规划框架下实施。四是必须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打破部门条块分割,整合各类资源;搭建投资平台,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金融资金加大投入,积极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为农村新型社区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五是必须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我市已经出台了加快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同时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 统筹城乡发展政策体系。
2.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二
近年来, 我国对成品住房装修的鼓励政策持续推进。国务院办公厅1999年转发了原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 (国办发[1999]72号) , 首次提出要积极推广一次性装修或菜单式装修模式, 此后, 建设部在《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导则》中, 明确了新建成品住宅装修的概念, 同时对装修设计的各项标准作出了初步的规范。2003年, 江苏省建设厅出台了《江苏省新建住宅全装修试点工作实施意见》, 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必须加大成品住宅装修试点工作的推进力度。由江苏省住建厅编制的《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于2010年6月1日正式发布实施。《标准》的发布实施结束了一直以来成品住房装修无标准可依的局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推广, 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以及我省苏南部分城市已初步形成了成品住房交房的模式。
为积极推进南通市成品住房的发展, 推进南通市节约型城乡建设, 南通市建设局城市综合开发处历时一年对南通市成品住房进行了调研。
一、南通成品住房建设现状
近年来, 随着南通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以及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兴起, 南通成品住房建设, 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 市场起步虽晚, 但发展速度较快。
我市住宅装饰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 2001年, 江苏天成置业公司在海门市建设我市首家省级康居示范小区项目—东方巴黎公寓时, 才首次对少部分办公用商品房尝试了成品住房装修。近三年来, 我市住宅产业化发展较快, 至去年底, 我市已有6个项目实施了成品住房装修, 分别是金鼎湾、优山美地、莱茵濠庭、运杰置业、金海岸国际生活广场、龙馨园等6个项目, 成品住房装修面积达65.9万平方米。成品住房装修作为产业化推进的重点工作, 正逐步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二) 参与意识不强, 但目标定位较高。
实践证明, 推进成品住房不仅可以减少重复工程量、避免装修噪音污染、减少装修成本控制质量、降低、消除各类隐患等优势, 但从当前南通房地产市场来看。企业主动实施的意愿不高。首先, 从出让地块看, 据统计, 2009年1月至今, 我市国土部门共出让各类居住、商业、综合用地52块, 剔除17个低价位拆迁安置房项目, 目前, 仅有江苏运杰置业、南通融汇等房地产开发公司打算建设一定比例的成品住房。其次, 从现有施工项目情况看, 目前, 影响比较大、所处地段好, 建筑面积达20万平米以上的几个项目, 均表示一期开发建设不考虑成品住房装修。虽然我市一些企业参与成品住房建设的热情不高, 但参与其中的企业以此项工作的目标定位, 标准要求还是很高的, 而且还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并走在了行业发展的前列。如南通.金鼎湾、莱茵濠庭、海门.龙馨园等项目的开发企业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地都曾做过成品住房装修楼盘, 尤其是海门的龙信建设集团 (运杰置业) 在国内率先尝试成品住宅总承包施工管理模式, 平均年交付成品住宅2万多套。先后在上海、武汉、海门开发成品住宅40多万平方米。公司目前拥有一个建设部级“住宅性能研发基地”, 并且与省住建厅合作成立了“省级技术研发中心”, 同时, 参与了上海市《全装修住宅分户验收导则》的编制, 主编了建设部《石膏砌块砌体技术规程》、《木复合门》、《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住宅技术规程》等3项建设部行业标准, 参编了《木门窗》、《既有建筑性能评定标准》等2项国家标准。
(三) 实施面积不大, 但示范效应增强。
目前市区在建的成品住房项目, 包括未开工的项目, 总面积约29.5万平方米, 仅占2009年市区住宅竣工面积的16.1%, 距离省政府要求的30%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目前市区6个成品住房项目中, 基本都集中在主城区, 如金鼎湾项目是国家级康居示范小区试点, 南通运杰龙馨园、海安中洋高尔夫等项目是建设部3A性能认定示范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采用了新风系统、净水处理直饮系统、中央吸尘、垃圾处理等先进的住宅产业化技术, 而且装修标准也比较高, 据统计, 每平方米装修造价平均在3000元以上的, 项目装修比例达到100%, 与上海、杭州等国内一线城市相比, 不相上下。这些项目的实施, 对有效推动我市住宅产业化加快发展, 提高住宅品质将起到良好地示范带动作用。
二、推进成品住房建设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让人们对成品住房逐渐的认识, 成品住房取代毛坯房将成为房地产业的市场主流, 从南通实际情况看, 在推进实施过程中, 仍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 具体表现有“三难”:
一是强制执行难。关于成品住房装修的政策, 从国家层面讲, 目前还仅定位于宣传和提倡, 强制执行的力度还不够。从1999年国办发[72]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推广一次性装修或菜单式装修模式”, 到2008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住宅装饰装修管理的通知》, 明确要求逐步取消毛坯房, 政策之旅达十年之久, 如今, 房地产市场上的毛坯房占有率仍然达90%以上, 主要是因为这些政策规定仍然是倡导性质的, 缺乏政策的强制性和约束性。
二是大力推广难。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一方面, 多数普通消费者对成品住房的接受热情不高, 主要存在对质量、价格和个性化三个方面的担忧。在质量方面, 上海市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从2006年开始, 每年对成品住房进行满意度调查, 平均满意指数为73.16。消费者最不满意的是工程质量和材料品质。在价格方面, 与毛胚房相比, 成品住宅价格平均高出毛坯房1000—2000多元/平方米, 高价让消费者心里难以承受, 在个性需求方面, 因为成品住宅难以反映出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所以不能让广大消费者接受。另一方面, 大多数开发商不愿意建成品住房。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 有相当一部分开发商表示看不清市场, 未来的政策也难以预测, 而且成品住房的环节复杂, 操作难度大, 管理成本高, 现在市场形势好, 毛坯房也比较好卖, 不需要加大成本冒风险。
三是项目管理难。在《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没有发布实施之前, 我们国家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成品住房装修方面的质量标准以及验收管理办法, 标准的缺位造成了很多房地产企业困惑不已。“一方面, 需要自己从许多文件中去找标准, 另一方面, 这些标准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不够。”一位开发商在调研过程中对我们说, 由于没有从土建设计一体化进行强调, 装修时往往面对的土建状况不一, 甚至地面平整性都得不到保证, 要靠装修来找平。如果土建质量不过关, 不仅影响了装修质量, 还会造成日后的纠纷, “但是, 目前缺乏土建与装修中间界面的验收标准”。由于没有成体系的国家标准, 对成本、工期、质量、监理等难以形成强制约束力, 造成了市场混乱, 鱼龙混杂、以次充好, 严重影响了开发企业对成品住房的热情以及购房者对成品住房的接受度。
三、推进南通成品住宅建设市场的几点建议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以及南通建设特大型城市战略定位的实施, 南通将向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迈进, 南通房地产业将迎来诸多重大历史机遇, 加快推进南通成品住房建设工作, 全面提升住宅建设品质, 对实现住宅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促进地区经济和城市功能转型, 推动住宅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一) 扩大宣传。
广泛借助网络、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等宣传手段, 采用标语、宣传图册、手机信息等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宣传形式, 大力宣传实施成品住宅装修的优点和好处, 大张旗鼓地肯定、宣传和引导成品住宅建设工作, 转变传统的住宅消费理念, 让更多的消费者更全面和更及时地了解成品住房的诸多益处, 为推广住宅成品住房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二) 推进试点。
深入开展学习调研, 学习借鉴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先进做法, 根据江苏省《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的相关要求, 结合我市实际, 制订出台具有规范成品住房建设过程的指导意见, 逐步明确、规范成品住房建设市场。根据省建设厅的相关要求, 在全市实施分地区、按步骤推进成品住房建设示范项目工作, 今年, 在市区建设示范项目2—3个, 每个县市试点1个示范项目, 力争用5年时间, 在全市全面推广。
(三) 政策扶持。
成品住房建设是今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方向, 也是热点和难点, 为此我们将研究相关政策, 鼓励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 扶持企业资质上等级, 多元经营, 通过培育一体化的专业开发、设计、施工企业推动成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具体来讲, 把好“三关”:一是把好源头关。在实施土地招拍挂时, 进一步明确实施成品住房的要求和建设比例, 同时对参与这些地块拍卖的开发单位,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从资质等级、成品住房装修业绩等方面提出要求。二是把好税收关。工作初期, 为了鼓励推动成品住房建设行业的发展, 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可以考虑在3—5年内免除或者减半收取实施成品住房建设企业的这部分税收;对于购买成品住房的消费者, 可将装修部分的成本不列入计算, 给予消费者在契税和公共维修基金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 减小高价位带来的心理影响, 增强消费者购买信心。三是把好审批关。对实施成品住房建设的开发单位, 在贷款审批程序上予以简化、利率上给予优惠、额度上给予照顾。同时, 对购买成品住房的消费者提供条件更优惠的按揭贷款。
(四) 推广认定。
根据《关于推行住宅部品认证、淘汰制度的通知》 (苏建住【2004】10号) 要求, 逐步完善住宅部品认证、淘汰的制度。将符合住宅产业化发展方向, 符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利用、智能化等要求的优质部品与产品进行优选, 推荐《江苏省住宅产业化优选部品与产品》目录, 以供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康居示范工程、住宅性能认定、成品住房建设等项目和各类住宅建设中使用。
(五) 强化监管。
3.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三
山东省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
日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计划打造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到2020年,实现国内外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山东构建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
筹建山东品牌农产品网上商城
《意见》指出,山东将以“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为主题,打造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构建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计划到2015年,完成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的设计方案,并面向国内外正式推出。到2020年,实现整体品牌形象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同时,到2020年,培育知名区域公用品牌50个,打造培育一批粮食、油料、果品、蔬菜、食用菌、苗木花卉、茶叶、中药材、畜产品、水产品等十大产业知名企业产品品牌。
根据《意见》,今后将筹建山东品牌农产品网上商城,覆盖山东主要品牌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同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形象、统一推介”的原则,先期在有基础的地区设立集展示、销售、电商和品牌宣传为一体的山东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作为推介山东农产品的窗口。其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义乌各筹建1个,在全省17市各筹建1个,在境外筹建1个。
推进“食安山东”
力争2020年全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超98%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山东将推行农产品条形码制度,加快建立产销区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明确责任主体,确保质量安全。大力推进“食安山东”“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到2020年,全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今后,山东将制定一个山东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强化政府公益服务,探索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形成目录,由政府统一组织发布,动态管理,鼓励引导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做大品牌、保护品牌。
此外,山东还将强化农产品品牌保护和监管。加强“三品一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认证管理,健全认证机构,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三品一标”包装标识;研究制定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使用的授权和监管办法,对认证和授权的品牌产品实行动态监管,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农产品商标管理,防止商标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
4.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四
董友超
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规划滞后。我县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是由1999年开始的,到2008年已完成了5个乡镇的修编,虽然有了规划,都没有详规。规划超期的有17个乡镇。按照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目标要求,我们的规划明显滞后,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道路欠帐太多。除大虎山镇较好以外,其它三个老镇主路是黑色路面,其它通向居民住宅街巷路都是沙石路、土路。以新立屯镇为例,只有一条通往镇上的路,暨胡新线是柏油路,其它所有的大街小巷的路都已破损不堪,雨天处处积水,晴天道道车辙,严重影响了行人和车辆通行。
排水存在死角。四个老镇基本上都是靠土沟自然排水。仅有少量的明渠排水,也都坍塌淤堵,到雨季经常出现溢水现象。八道壕镇,雨量超过40毫米,主路两边积水超过50毫米,雨水进屋。大虎山有的开发楼,靠沉井排水,由于楼基高,雨季雨量超过30毫米,附近居民住宅屋里就进水。
供水、供热问题凸显。自来水管网急需改造。新立屯镇自来水管网使用30年已经严重老化,有7000多延长米的老化管网急需更新改造,镇区周边村屯自来水网底铺设工程也迫在眉睫。八道壕镇供水系统形成于1980年,管网也早已老化,造成供水不足,只能早、中、晚3个时间段保证3个小时的供水。供热虽然有了大小不同的供热站,但覆盖面不全,新立屯镇仍有很大一部分楼房还在沿用以前陈旧的取暖模式。室内达不到温度,住户与供热矛盾突出。大虎山镇有供热面积87万平方米,取暖期室内平均温度只有10度左右,曾一度造成用户上访。
美化、绿化、亮化远远不够。先进小城镇的绿化率达到了50%以上,而我们小城镇的绿化率还不到16%。路两旁栽的树特别少,有的镇上千米的一条街看不到一棵树。安装的路灯只限于主要节日亮几天,有的还没有独立的灯柱,安装在高压电线杆上。路两边的大部分空间被个体商户摆摊占去。中心镇没有一处公益活动广场。
卫生环境差。主要街道大部分没有垃圾箱,垃圾到处可见。县级财政拨款少,每年8万元(新立屯环卫所职工18人,八道壕23人,大虎山53人)清运垃圾还是原始的拖拉机、铁锹。没有固定的垃圾掩埋场,临时就地填坑,大风一吹,遍地都是塑料等垃圾。市场建设水平低。全县有39个市场,其中全封闭式1个,(黑山城内综合市场),半封闭式5个(大虎山、新立屯、八道壕、无梁殿、励家),其余的都是露天市场,任意摆摊,秩序混乱。有关部门对市场管理力度不够,存在无序竞争,降低收费标准等现象。
房地产开发缓慢。据统计,2000年至2008年黑山共开发建设楼房270栋,面积427.51万平方米。2006年到2008三年间,共开发面积为282.13万平方米,其中黑山镇267.021万平方米,大虎山镇13.550万平方米,八道壕镇10855平方米,新立屯镇4735平方米。今年除大虎山镇开发了5万平方米外,新立屯、八道壕均没有开发。
小城镇特色不明显。特色农业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科技支撑力不强。工业项目少,名牌产品不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三产业发展不快,专业产业化优势不明显。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缓慢,景观风格等特点没有显现。
二、主要原因
一是对小城镇建设缺乏高度认识,重视不够,抓的不力。
二是受财力所限,县级、镇级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很少,争取上级小城镇建设的资金不到位。
三是缺乏改革意识,市场运作、多元化投资渠道还没有建立起来。四是政府对房地产开发的有关税费政策没有放开。
三、几点建议
1、科学调整小城镇规划布局
规划是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一个好的规划,就不可能实现快速的发展。我县已由中国城市建筑研究院完成了总体规划修编,要在总体规划的柜架内修编完成小城镇规划。调整行政区划,撤乡并镇,撤点并村,实行合理的区域空间调整,集中资金与力量扶持中心镇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培植新的增长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制定主导产业定位、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农民新村、人文、生态环境等详规。规划要创新理念,以县域和重点镇为基础,功能互补,规模等级结构合理,空间布局有序,通过规划促进城镇用地相对集中,公益设施相对完善,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形成各具特色、优
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镇建设新格局。要依照“经济与生态并重,自然与人文交汇,商贸与休闲娱乐一体”的规划原则,将功能区划,使小城镇发展优势得以体现。
加强规划建设领导,把小城镇建设纳入领导班子目标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换人不换目标,按照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是资金。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筹资功能,推进小城镇土地资源经营和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可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吸引、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个人以及外商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建设。允许单位和个人投资经营供、排水、道路、桥涵等基础设施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逐步走上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轨道。
创新信贷方式。研究建立地方政府、采用和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借贷城市建设开发模式,拿基础设施建设作抵押,向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挥的拉动作用,使企业性投资主体、商业性投资方式更有基础。
争取上级资金,认真解读国家有关政策,抓住国家拉动内需,向小城镇建设投放资金的机遇,制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详规,做好可研报告,建好项目储备库,争取省、国家发改委的立项支持,申请亚行贷款,争取财政贴息贷款,取得对教育、文化、公益事业的投资,加快小城镇水、电、路、气、邮电等建设。
更新改造供热、供水管线,政府应出台《黑山县供热管理办法》,加大监管力度。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同城镇居民供水工程结合起来,一同设计改造,解决群众吃水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治理脏、乱、差,加大对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力度,修改完善《黑山县物业管理办法》,垃圾要有处理场,路两边要增设垃圾箱,环境卫生要实行门前三包。健全环卫队伍,县级财政要增加对环卫的投资力度,尽快改变卫生环境。搞好绿化、美化、亮化建设,提高小城镇绿化率,中心镇要建设一个标准的群众性公益活动广场。在治理环境的同时,坚决制止乱批乱建。
应从全县角度统筹考虑,将我县已形成的杂粮、建材、水果、蔬菜、小食品、鲜蛋、生猪、牲畜交易八大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共同建设区域市场。利用招商引资来建设市场,完善功能,促进农民和投资商到小城镇从事农副产品经营和商品交流。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城市中许多中小型建筑企业的开发商到县级的中心镇来搞建设,要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招商引资,搞好小城镇房地产开发,推动居民棚户区改造。
3、发挥优势,建设特色小城镇
充分发挥各乡镇的产业优势,抓住并放大其特色,通过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集群。建设农业特色型小城镇;工业资源主导型小城镇;商贸物流中心型小城镇;人文、生态、旅游型小城镇。
确立发展重点,在形成棚菜、养殖、花生三大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包装项目,打造花生、肉牛、禽蛋、棚桃、西瓜、两梨、杂粮等品牌。组建农产品商贸有限服务公司,在农业部互联网上宣传、推荐、销售黑山农业特色产品,提高附加值。搞好品种改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形成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建设农业特色型小城镇。
把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黑山镇有规模企业20家,镇安满族乡16家,八道壕有大小企业46家,规模企业16家,工业基础好,又由矿产资源,应建立工业资源主导型小城镇。
大虎山镇市场历史悠久,比较繁荣。新立屯镇地处辽西走廊东口,位于黑山、阜新、彰武、新民四市县结合部,铁路交通发达,过去有北部明珠之称。自清乾隆年间建镇立集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以商贸业著称,应加快建立发展商贸物流中心型小城镇。鉴于新立屯背靠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回族、满族多的特点,还可建立蒙、满、回、维一条街,把服装、玛瑙、饮食等行业做大做强。
充分挖掘县内自然、人文等各类旅游资源,合理规划、统筹开发。南湖公园,是省内面积最大的县级公园,也是人们休闲的好场所,应加强维修和保护。发展以黑山阻击战纪念馆为核心的红色旅游。恢复姜屯莲花湖,到太极宗师张三丰的故居,是我们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到龙湾水库、蛇盘山,观赏风力发电,恢复绕阳河湿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旅游。
推广以秸杆气化、沼气、太阳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能源综合开发建设,建连户大型沼气池和秸杆气化集中供热,推广生态养猪,环保养猪,治理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化利用,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和良好地创业环境。
4、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
登记的有效政策。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只要有固定场所,有比较稳定职业,有生活来源,就允许落户,落户城镇后,可根据本人的意愿,保留其原有的土地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并且要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的同等权利。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小城镇建设中的工业园区,市场、房地产开发、建农民新居等,都需要土地。要开发整合现有闲置的工厂、学校、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废墟地等土地资源,集中连片,耕地可以货币化,土地可以入股,合作经营。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直接进入工业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土地划拨土地一级市场直接进入二级市场,实现流转和经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使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以流转方式同国有土地一样,可以按同等条件进行出租、出让、转让,转租和低押。
实行农民宅基地置换。以县为单位,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地指标,允许入镇农民原有的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迁入小城镇后,农民原有的宅基地统一组织整理复耕,实行占补平衡。新民市在建设新农村中就采用了这个办法,加大村屯改造力度,整合土地资源,预留发展空间,使有的村集体搬迁,全市村屯改造可腾出30万亩土地,用于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建农民新居等建设。
调整税费政策。房地产开发中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所有税费,都应留给开发的乡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变面貌。免除农民入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费、落户费等费用,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以外费用,使他们轻装上阵,安居乐业。
5.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五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高度进行部署,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更好地落地实施,近期,** 组织有关人员到**等地考察学习,并深入部分镇村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掌握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找准问题,研究对策,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我市耕地面积XX万亩,农村居民XX万户、XX万人,占总人口的XX%。我市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粮食精种高产、畜牧标准化养殖闻名全国,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去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指示要求,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农业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农业产出水平不断提升,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XX亿元,增长XX%;小麦平均单产XX公斤,创历史新高,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XX个,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XX万亩;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XX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XX%;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位列全国十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提升,全面拉长马铃薯产业链,组建马铃薯产业品牌培育研究所,创建马铃
化,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景区化,建成美丽乡村XX个,XX市美丽乡村现场会在**召开。镇域发展亮点纷呈,XX镇列入省“新生小城市”试点,被评为XX特色小镇;XX镇被评为XX特色小镇,XX镇被评为XX特色小镇。
(四)农村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突出就业惠民、创业富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元,增长XX%,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渐缩小。脱贫攻坚步伐加快,全年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XX万元,发放富民农户贷、生产贷XX万元,XX户、XX人稳定脱贫,我市被确定为全省金融扶贫试点县。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建成基层文化服务中心XX个,农家书屋实现村居全覆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XX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加快推进。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员全覆盖。
(五)农村基层基础全面加强。开展基层党建基础工作“百日提升行动”,夯实责任、抓实基础。实行村级班子XX目标管理,办成实事XX万件。村居党组织顺利完成换届,探索XX社区“支部+社会组织”、XX商城商圈党建等模式。完成XX处、XX万平方米社区服务用房建设,引XX个养老、健身等服务项目,构建“一刻钟党群服务圈”。XX
二、我市推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农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产品产量大但优质产品少,粮食作物占比仍然较高,传统农业的粗放生产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农业规模经营发展步伐不够快,大型龙头企业比较少,农产品特色品牌还不够多,产业链条还不
(一)突出规划引领。战略指引方向,目标引领未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宏大的国家战略布局,也是一项繁重的复杂系统工程。一是坚持统筹谋划。吃透中央及省市委一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我市实施乡村战略五年规划。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社会治理、农村综合改革等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乡村振兴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认真研究村庄、社区的空间布局、人口规模和产业发展,科学制定详细的村庄整体建设规划,做到既管当前、又管长远。二是坚持突出特色。乡村之美,美在特色、贵在特色、难在特色。要把保持村庄特色作为村庄规划的灵魂,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统筹考虑,加强农村民俗、民情、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将历史、红色、农耕等元素贯穿规划全过程,最大限度保护乡村的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三是坚持循序渐进。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乡村振兴要到2050年全面实现,这一战略设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视为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在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城镇化进程还没有结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并没有发生转变。要按照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阶段划分,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要有历史耐心,避免一哄而上。
(二)突出项目带动。不论是工业经济、城市经济,还是农业经济,项目建设永远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主引擎”,必须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战略定力不动摇,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一是在招商引资上持续用力。招商引资是补齐我市农业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时刻都不能放松。要强化全产业链发展观
乡村振兴战略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达到资金高收益、群众真受益、多方都满意的最佳效果。
6.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六
号]
公司各单位、总部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服务低碳经济和清洁能源发展,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转变,现就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重大意义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是转变电力发展方式,实现能源和电力工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清洁能源比重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到2020年,按照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清洁能源装机需要达到5.7亿千瓦。我国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规模大、分布集中,且大多处于边远地区,需要走集中开发、规模外送和大范围消纳的发展道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智能楼宇、智能社区、智能城市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电动汽车、智能家电等也将推广应用。这些都对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从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发挥特高压和智能化技术的综合优势,建设安全水平高、适应能力强、配置效率高、互动性能好、综合效益优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发展、节能减排、能源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是落实国家能源战略部署,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是立足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企业,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实践,对于深化“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基本原则:坚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发挥规划统领作用,保障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保证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各环节及通信信息平台智能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坚持统一标准、试点先行。建立公司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提升电网通用设计水平,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加快发展。坚持统一建设、突出重点。加强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统一组织、策划和实施,着力解决骨干网架和配电网“两头薄弱”问题,重点建设好具有战略性的电网智能化工程。坚持创新引领、注重质量。全面推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升电网技术含量和装备水平,提高
电网发展质量和效率。
总体目标: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国家电网,全面提高电网的安全性、经济性、适应性和互动性。2010年,“两纵两横”特高压交流后续工程开工建设,跨区直流工程投产规模达到1290万千瓦,配电网建设加大投入,智能化试点工程按期建成,关键技术研究、设备研制和标准制定取得新进展。
2015年,以特高压为核心的坚强国家电网初步形成,电网的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水平明显提升,满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和输送。特高压及跨区电网输送能力超过2.4亿千瓦。配电网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显著提升,城市配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15%以上、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5%以上,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73%以上、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达到98.45%以上。智能化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智能电能表广泛应用,电动汽车充放电站布局基本满足需要。
2020年,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形成以“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为受端,东北特高压电网、西北750千伏电网为送端,联接各大煤电基地、大水电基地、大核电基地、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坚强电网结构,特高压及跨区电网输送能力超过4亿千瓦,满足大型煤电基地、大型水电基地、大型核电基地、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接入和负荷中心的用电需求。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的互动性显著提高。
三、2010年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切实加强国家电网统一规划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和公司发展战略,以《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科学编制公司坚强智能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尽快完成主网架规划设计、配电网规划、通信网规划、电网智能化规划等专项规划报告,深入开展电力需求预测及负荷特性研究、风电消纳能力及发展规模研究、大型能源基地输电系统规划设计等重要专题研究,科学指导电网发展。网省公司要在公司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抓紧完成本地区相关电网规划。同时,要适应公司大规划体系建设的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统一的电网规划管理体系。
(二)全力推进主网架重点工程建设
推进“两纵两横”特高压骨干网架建设,淮南—皖南—上海、锡盟—南京特高压工程
尽早核准并开工建设,争取陕北—长沙,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工程获得核准,蒙西—潍坊、晋东南—豫北—徐州、雅安—皖南特高压工程具备上报核准条件,加快特高压直流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溪洛渡—浙西工程获得核准,哈密、酒泉、准东及宁东Ⅱ回直流外送工程取得突破。推进跨区联网工程,确保年内实现新疆与西北联网,±800千伏向家坝—上海直流、±500千伏德宝直流和呼辽直流建成投运,±600千伏宁东—山东直流单极投运,青藏直流联网工程、东北与华北直流背靠背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同时加快呼伦贝尔—唐山±600千伏直流前期工作。
(三)着力解决配电网薄弱问题
组织开展配电网统一规划,实现与主网架规划和地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从源头上解决电网结构性不合理问题。加大城市配电网和农村配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特别要加大中低压配电网投资比例,建设网络坚强、结构合理、安全可靠、运行灵活、节能环保、经济高效的配电网,解决供电“卡脖子”等突出问题,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积极推进配电网智能化工作,研发应用相关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提升配电网技术和装备水平。当前,要继续推进国家拉动内需城农网项目建设,并根据国家启动新一轮农网改造的统一部署,提前做好农村电网前期论证,项目储备和开工计划等工作,确保工程项目规范有序实施。
(四)扎实开展电网智能化重点工作
深入开展电网智能化试点工作,加快建设上海世博园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智能小区等试点项目。加强电网智能化各环节重点攻关,开发应用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不断深化“多网融合”、电动汽车充放电站等相关商业运营模式研究和推广应用。同时,把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要努力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为公司发展提供新的引擎。
(五)全面推行统一的建设标准
高度重视标准制定和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公司科研院所优势,全面梳理国内外智能电网相关标准,加快研究建立涵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各环节以及通信信息平台的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制定智能电网相关国际标准与规范,推动企业标准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提升公司在智能电网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深化和完善“三通一标”工作,夯实坚强智能电网发展基础。
(六)大力加强智能电网创新体系建设
建成国家风电技术和检测研究中心、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实验)中心、智能用电技术检测研究中心,组建智能电网研究院,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创新能力突出、梯次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打造世界一流的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并联合各方力量,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共同参与的创新体系,显著提升公司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强电网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强化电网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破解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力争在特高压和智能化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制等领域取得突破。
(七)积极营造电网发展的良好环境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离不开政府和社会支持。要积极向政府部门汇报,把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争取政策支持;要做好宣传,正确引导舆论,争取公众理解和支持;要加强与相关机构、科研院校、发电企业、设备制造等单位的合作,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各方合作、社会支持、共同推进的良好发展环境。
四、组织保障和工作要求
7.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七
一、我市商会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 商会组织发展迅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市各类商会组织蓬勃兴起, 目前共有街道乡镇商会51家, 其中赫山17个, 资阳4个, 沅江10个, 桃江7个, 安化12个, 南县1个;共有异地商会9个, 包括益阳市浙江商会、益阳市温州商会、益阳市港澳台粤商会、益阳市三湘商会、益阳市株洲商会、湖南省湖北商会益阳联络处、长沙益阳商会、湖州湖南商会、常德益阳商会共有行业商会、协会21个, 其中市级13个, 县级4个, 乡镇4个, 还有多个行业商会、协会正在积极筹建。
(二) 商会自主办会模式初步形成
我市各类民间商会突出“民间性、经济性、统战性”的特点, 按照“自愿参加、自选领导、自筹经费、自理会务”的原则进行组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工作方针。商会通常由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老板担任会长, 有的商会还常年聘请专职秘书长 (工作人员) , 配备独立的办公场所。如安化县东坪商会, 会员缴纳会费聘请了5名工作人员, 常年办公。商会工作基本实现了“十有”, 即“有牌子、有房子、有班子、有章子、有本子、有票子、有车子、有机子、有帽子、有位子”。五名工作人员以摩托车为交通工具, 24小时为会员服务。沅江市庆云山商会还创办了会刊, 刊登工商界重大活动, 分析政策形势, 宣传企业风采, 增强了商会的社会影响力。安化县旅游宾馆酒店商会承接了对安化县旅游景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通过这项工作, 既强化统一了行业工作标准, 同时又为商会的运作发展获得了有力的经费保障。
(三) 商会渐成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管理的生力军
1、社会管理的担当者。
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87.5%。个私领域市场主体 (包括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 107180户, 注册资金380.63亿元。作为新的社会阶层, 近年来, 商会把自己置身于社会管理的中心位置,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机制主要构件的作用, 当好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 积极调查研究, 主动建言献策, 打击假冒伪劣, 严格行业自律。如汽车行业商会, 对其所属维修店所使用的材料高标准严格要求, 能有力地预防事故的发生, 其商会功能和社会管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2、会员利益的维护者。一是抱团为会员企业解决问题。如
长沙市益阳商会成立以来, 受理会员维权申请60多次, 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积极支持红星蔬菜市场成立业主委员会, 解决了10多位会员多年来渴求解决而没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二是制止仿冒侵权, 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指导企业合法经营, 规范管理。倡导杜绝企业之间恶性竞争, 互相帮助, 互相学习, 互相指导技术改造, 使各会员企业由“同行的敌人”变为了“同行的朋友”。
3、招商引资的推动者。
其一, 利用本地商会与外地商会组织联系广泛的优势,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的洽谈活动。如2010年, 温州商会广泛拓展益阳与温州两地的经贸合作, 在建筑、交通、机电、商品开发等行业投资55亿多元, 大大促进了益阳的经济发展。其二, 经济发达地区在益阳成立的异地商会积极引入投资, 为益阳本地产品拓宽市场开辟了新路径。其三, 行业商会通过开展以行业为主题的产业专题招商, 对行业整体进行包装推介。
4、经济建设的领跑者。
商会围绕政府重点经济工作, 积极组织会员参与配合政府重点经济政策工作, 发掘、发挥我市自身经济优势, 打造经济增长亮点。如电子行业协会成立3年, 新增会员30多家, 行业产值、利税翻番。2009年电子行业协会全力协助赫山区委、区政府荣获了“中国铝电容器之乡”的称号。汽车商会成立以来, 与益阳电视台、益阳日报社合作连续举办了4届汽车文化节暨汽车博览会。由成立之初的两家4S店发展到目前的十多家, 年销售额以50%的速度增长, 现在的年销售额已达20多亿元, 实现了我市汽车销售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5、新农村建设的践行者。
益阳市目前有兰溪牲猪协会、兰溪米业协会、沧水铺食用菌协会、沧水铺花桥村味姜研究协会四家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商协会, 这些商协会组织成立后, 因地制宜, 把行业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践行者和排头兵。
6、促进社会和谐的建设者。
比如, 2008年汶川大地震, 赫山区有102家商会会员企业踊跃为灾区捐款捐物, 共募集现金97万余元, 价值262万元的药品、衣物以及20吨大米捐往灾区。2010年, 赫山区商会组织30多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赴安化鼓楼扶贫助学, 现场捐款10.5万元, 有14名企业与15名贫困学子结对帮扶, 资助帮扶对象就读大学。
二、我市商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政府对商会的作用认识不够,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现阶段, 我国政府对商会组织的发展定位是“只许帮忙, 不许添乱”, 即对商会的行为一味强调要唯政府是从, 因而在指导思想和制度安排上存在对商会组织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商会组织往往局限于“拾遗补缺”的工作, 组织优势和价值空间被严重低估。而且, 目前商会、协会管理在全国层面上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可循, 只能依据国务院1998年10月25日发布的《社团登记管理条例》 (国务院第250号令) 进行规范管理。该《条例》对商会、协会管理, 与学术性团体、联谊性团体等同对待, 在准入规定、行业规范、登记程序上完全一致, 忽略了商会自身特有的属性, 对商会组织系统、职能定位、运作方法和管理体制都没有明确规定, 致使商会开展活动法律依据不足, 从而抑制了商会应有作用的发挥, 势必成为商会存在和发展的巨大制约因素。
(二) 政府职能转变缓慢, 仍就占据了大量的中微观经济管理领域
我们调研中发现, 现阶段政府仍就习惯于大量插手微观经济, 习惯于搞审批, 搞审查, 搞收费, 搞招商, 好象只有这样才能叫做办实事, 干实事, 把整个经济搞成了审批经济、政府经济, 民间自主经营性被扼杀;而企业也习惯于跑项目、跑部门、跑关系没人愿意去搞创新, 因为那样费时费力还冒巨大的市场风险, 整个经济过程成了一种新计划经济模式, 政府往往在调配资源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市场被迫靠在了一边商会这一本该在中微观经济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的非政府组织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其发展空间遭到了挤占。
(三) 制度管理不够完善, 自身建设比较薄弱
主要表现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中缺乏进取心和创新意识。许多商会组织的内部凝聚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商会会员间交流的渠道单一, 缺乏有效的沟通联系。商会在帮助会员企业向政府反映问题, 收集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到位。调研中某些企业人士就抱怨商会名义上声称为企业办事, 却只收钱不办事, 除了要企业缴纳会费很积极外, 根本不提供任何对企业经营有实际功效的服务, 也就每年出个企业名录, 发几份行业简报而已。由此, 商会与企业会员之间逐渐形成隔阂, 商会的发展失去持久发展的动力。
三、推进我市商会建设的建议
(一) 高度关注重视, 给予其制度化的发展平台
首先, 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政府应改变“政府万能”、大包大揽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 改变对行业组织不重视、不信任、不放手的“三不”态度, 认识到商会组织的发展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其次, 加强法制建设。中国早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 是我国最早的商会立法, 其后的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商会组织的立法工作, 对商会组织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 不少地方政府, 主要是一些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文件, 对当地的商会组织的发展予以明确定位, 极大的促进了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进而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通过合理的规制, 触发了商会的“草根”活力。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出台促进商会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 明确商会发展路径, 使其有章可循。
(二) 突出工作重点, 强化发展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中共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工商联在商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工商联作为有关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 要参与制定商会政策法律的有关工作。”各级政府要将扶持商会发展的引导资金列入财政年度预算, 通过“购买式”服务, 将行业调查、统计、规划、培训、考核、评先和选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工作, 行业内重大的投资、改造、开发项目可行性的前期论证, 以及对项目的责任监督, 依法委托商会完成, 并建立相应的购买服务制度, 增强商会自我造血功能。
2、开展分类指导。
政府各主管部门对商会组建、发展因地制宜进行布局, 抽出精干力量, 派专人在商会组建初期指导筹建工作, 并长期建立专人联系制度。在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优势行业中有重点地指导组建一批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商会。在城区, 可按行业、产品和经营方式适当细分, 成立专业性较强的商会;在区县 (市) , 可从实际出发组建一些产业跨度大的商会;在农村地区, 可按照农产品种类或种养技术特点, 以及生产、流通的不同环节, 组建专业性较强的农村专业经济商会, 尤其要重点扶持优质环保农产品、禽畜产品、水产品、水果等出口主导型的产业组建相应的商会组织。
3、组织考核考评。
建立鼓励制度, 对诚信守法、自律严格、作用突出、社会公允的商会及会长、秘书长, 政府可经适当形式给予奖励表彰。对商会运作中出现的问题, 视情节给予其限期改正、收回授权、重新选举直至解散的处理。
4、健全党群组织。
不断完善“党委政府领导、部门指导、民间办会、依法活动”的新路子, 建立健全商会党的基层组织。通过加强商会党的建设, 以商会为新的载体, 充分发挥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把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与商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带动和促进非公经济党组织建设, 培养和团结各行业中党外代表人士, 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三) 加强自身建设, 提供优质服务
1、做好“服务员”, 培养商会专职干事队伍。
商会职责是服务、沟通、公证、监督。而做好服务、保持会员与政府的顺利沟通、做到行业的监督与内控, 这就需要商会逐步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专职人员。同时, 要在提供信息、联系贷款、法律援助、政策咨询、劳动代理等方面, 切实提供有效服务。
2、做好“传递员”, 及时做好政策与意见的上传下达。
商会是党委、政府沟通工商界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商会, 党和政府可以及时了解民营经济的发展动态和意见呼声。商会要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 更要留心会员的要求和建议, 及时反映。
3、做好“联络员”, 开展会员间、行业间、地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各行业都形成了或正在形成其固有的产业链, 如房地产业与建材业、房地产销售、装饰装修行业, 形成了上下游合作关系, 会员间的合作因商会的介入而更加便捷, 各会员协同作战, 也将降低成本。商会要根据行业的特点组织交流沟通活动, 为会员创造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机会。
4、做好“维权员”, 注重会员维权, 提高商会凝聚力。
为会员维权, 是提高商会凝聚力的重要要求和必然途径, 美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反倾销案子, 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行业商会来进行, 以行业商会的名义来提起反倾销诉讼。要做到合法维权, 首先要懂行, 平时注重收集大量的行业信息, 同时, 要与专业机构协作, 充分落实为会员维权的工作。
摘要:本文以一个市为例, 在充分了解该市商会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之上, 指出了商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策, 对发挥商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商会,社会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李长文, 异地商会管理体制:现状、问题及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 2012年02期。
8.加快推进法治江西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八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建设;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D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04-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近年来,全国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发布了关于地方法治建设的决定、规划、纲要或意见。2014年12月3日,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并正式发布了《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全面推进法治江西建设的意见》。全面推进法治江西建设,这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法治中国在江西省的具体实践。如何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法治公平正义价值,探索符合江西发展实际的模式,是建设法治江西的重要实践命题。
一、构筑多元动力机制模式
从世界各国法治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西方法治发达国家的内生自发演进模式,另一种是发展中国家的外生的政府推进模式[1]。30多年来,政府主导在我国法治建设中长期处于支配地位,这种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进型的法治发展模式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是外部压力和内部危机共同作用下的必然选择。在法治改革初期,这一模式在短期内会取得巨大成效,通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威望,有利于各种权力资源的调配,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改革阻力,使得法治建设实现跨越。但随着法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政府推动为主的模式也将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可能导致法治建设的动力匮乏。在法治建设的初级阶段,社会利益主体的诉求单一,容易凝聚社会共识,随着法治建设的深入,立法、执法和司法体制改革的加深,社会结构分层和利益格局发展变化,利益主体日渐多元化,利益冲突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常态,如果仍然将政府主导,将可能导致动力的匮乏。
(二)可能导致公众参与信心不足。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是否达致法治水平的基本前提是公众对政府权力行使的边界和程序有清晰、正确的认识,如果单纯依靠政府主导推动法治建设将容易模糊民众对国家权力的认识,可能会加剧国家中心主义观念对法治建设产生的消极影响。
为避免陷入上述困境,有必要在法治江西建设的过程中,注重提升法治江西的民主维度。目前,对法治江西的建设,虽然江西的公众参与已取得积极进展,但参与途径仍然不够多样化,参与的法定效力仍然缺乏相应的制度建构。因此,实现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模式转换,充分发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动力机制的作用,通过制度化的整合方式吸纳各方参与到法治江西建设中,不仅能凸显社会参与者的主体地位,也能有效抑制和消解法治变革给社会稳定和秩序带来的压力,为法治江西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二、全面融入江西整体发展战略
目前,江西省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2014年2月9日,江西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了《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就如何推进经济领域法治建设,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江西发展战略实施,从政府决策、经济运行、行政体制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标志着法治江西建设的宏伟蓝图已描绘完成。江西法治建设应当全面融入江西整体发展战略,以推进《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深入实施为总抓手,凝聚各方面力量,积极投身法治江西建设,发挥法治建设在推动江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的保障和支持作用,增强江西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江西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加强制度构建。法律制度具有规范性、可预见性、强制性等特点。江西整体发展战略为避免朝令夕改、人走政息以及执行过程中作变通、打折扣现象的发生,有必要通过法律程序将相关战略固定下来,以制度化、法律化保障地方整体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规制行政权力。《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是指导江西法治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对深化司法公开、完善司法责任、改革涉诉信访、完善司法管理等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但其实施有赖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全方位地贯彻执行,规范政府部门的权力运行,加大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制,使法治建设为江西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作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并强调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资源既是维系人们生存发展与安居乐业的重要支撑,也是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定有序的基础条件。江西属于传统的农业省份,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只有合理配置城乡公共资源,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城乡之间的壁垒,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法治江西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提升法治软实力
(一)树立法治信仰,增强法治信心。法治建设的根本是人民对法治的信仰、尊重和服从。当前,部分民众对法律缺乏信心,权益受到伤害时,不选择诉诸法律的维权途径。“通过政治、经济、社会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真正将法治确立为我们治国理政的基本目标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国民的法治教育和法律文化灌输,才能使我们的国民逐步在其内心深处建立起对法治的信仰”[2]。因此,树立法治信仰,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落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切实做到权在法下、官在法下,消除领导干部中的人治现象,防止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的发生,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和法治的权威,增强推进法治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二)倡导法治文化,提供法治动力。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法治建设一旦缺少法治文化的积淀,就失去深厚的社会基础。法治文化应该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文化。克利福德.吉尔兹指出:“法律就是地方性知识。”[3]这就要求在法治江西建设中,要注重本江西本土资源的充分开掘,加强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赣鄱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以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为特征的新时期江西文化建设,将法治文化理念传播到社区、乡村、机关、企业、学校,深入人心,提高公众的法律文化素质。
(三)运用法治思维,提升法治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入行动指南。领导干部要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典范,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应成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和管理社会的基本功。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训,增强其依法治国、执政为民、权力制约理念,恪守决策和行为的目的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的规范性。运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理政,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化轨道提供法治保证。
四、法治共同推进及一体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新一届中央集体的法治新方略、新要求、新部署。江西按照这一要求提出:“坚持依法治省、依法执政,……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法治江西建设中,一些违背法治原则的问题,如司法不公、执法不严等,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现实中各种阻碍法治的弊端,并非孤立或单一的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牵制。在法治江西建设进程中,任何一项法治目标的实现,任何一种阻碍法治弊端的消除,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都是各项法治举措一体建设,共同推进的结果。因此,要结合江西实际,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面推进。
(一)加强公正司法的能力建设。公平正义是人类美好的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江西法治建设离不开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也是社会矛盾纠纷的终局裁判者,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司法人员要强化宗旨意识,端正价值取向,坚持职业操守,慎权为民。
(二)促进限权善政。法治的本质是限权治官,因此要加强对公权力的规制,梳理公权力,界定权力行使边界,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加强权力制衡,完善监督体系。切实做到习近平要求的,“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法治建设对经济社会建设的保障作用,提高经济社会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五、创建科学的法治指标体系是法治江西建设的着力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创建科学的法治指标体系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有效抓手,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于维护法律权威具有重大意义。法治建设指标体系要既能评价立法机关、政府、司法机关法治化发展水平,也能评价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状况;既能全面评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进程,又能全面评价保障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法治成效。因此,创建具有时代精神,符合江西特点的指标体系,要根据江西法治建设实际情况,要不断提高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科学化水平,处理好国家与地方的关系,社会主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围绕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监督、全民守法等形成与法治体系相适应的结构严密、科学规范的指标系统,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情况给排序和分值以不同程度的动态调整,避免在指标的实际评估和后续考量方面缺乏动力和后劲。
参考文献:
〔1〕苏力.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J].法学研究,1998,(1).
〔2〕姜明安.如何让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J].人民论坛,2013,(6).
〔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9.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九
为深入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加快推进我旗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实现幸福鄂托克建设的总体目标。现结合地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㈠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随着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社区逐步成为社会管理的中心、人民群众生活的家园、基层民主政治的舞台、社会稳定和谐的载体,和谐社区在地区改革、发展、稳定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㈡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富裕、宜居、和谐的幸福鄂托克为目标,切实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坚持政府主导、共建共享的原则,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将其真正建设成为广大居民群众满意的社区,为构建幸福和谐鄂托克奠定坚实基础。
㈢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
以“居民自治、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特色明显”为目标,力争用3年的时间将我旗90%以上的社区建设成为全市新型标准化社区。
二、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㈠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以不断满足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㈡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㈢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明确社区组织的职责和权利,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㈣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坚持按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从居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和热切关注的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三、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任务
㈠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按照“一社区一支部”的目标设置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实现党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推进社区党组织以“两推一选”、“公推直选”方式产生党组织书记和班子其他成员,提倡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社区专职党组织成员和居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将退休人员、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失业人员、流动人口中的党员归属所在社区管理。力争使社区党组织全部达到“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个好”目标。
㈡完善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社区居委会原则上按照1000户左右的规模设置,每500户居民配备一名社区居委会成员。新建小区要及时划定社区范围,按照法定程序成立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要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组织开展居民自治,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维护社会治安,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信访稳定、公共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残疾人康复与服务等工作,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社区要建立健全人民调解、治安保卫、文教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会、妇联、青少年工作等下属委员会或组织,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社区工作的全面发展。
㈢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拓宽社区干部来源渠道,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选聘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经法定程序后到社区“两委”任职,标准化社区配备3-4名工作人员。社区“两委”要做好社区管理、信访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治安保卫、人民调解、环境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成立“社区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工作站,大力开展社区志愿者注册管理工作,广泛开展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作用。
㈣加强社区服务建设。按照“政策引导、分类指导”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到社区兴办服务设施,开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和规范社区服务业的管理,加快社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做大、做强社区服务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服务品牌。加强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和谐社区”活动,努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市困难群体的应保尽保。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快老年人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关心关爱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下岗职工等社会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促进社区家庭、邻里之间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医疗、法律、体育、养老助残和家政服务进社区活动,大力兴办社区服务设施。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则,加强对社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㈤加强社区计生卫生建设。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连续服务为主要内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精神疾病的诊疗服务。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把符合条件的社区居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㈥加强社区环境建设。以小区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亮化为突破口,探索建立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绿色社区和生态社区。教育和引导社区成员积极做好街巷保洁、爱国卫生、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等工作,按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搞好社区绿化工程,建设绿色家园。要保持街巷道路、排水设施、路灯等基础设施功能完好,营造优美和谐的社区人居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㈦加强社区治安工作。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和“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积极推动平安社区警民共创工作,建立以社区民警为主导,社区治保会和物业保安为依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治安管理网络,提高治安管理水平。公安机关各派出所要向辖区内各社区推荐1名有基层工作经验,热心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包片民警,协调和组织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㈧加强社区信访稳定工作。建立社区信访联系责任制,加强社区信访联络员队伍建设,夯实社区稳定基础。完善社区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做好社区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教育和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好妇女、儿童、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和争创无“传销活动”、“ 法轮功”、“黄赌毒”现象存在的文明社区。进一步密切与社区居民的联系,畅通社情民意联络渠道,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㈨加强社区文化体育教育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学校、社区图书室和文体活动场所的作用,教育和引导社区居民学科学、学文化,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加强对社区文化骨干的培养,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满足居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社区要全部建立图书室,采取购买、捐赠、“图书银行”等方式,扩大社区图书室存书量,每个社区图书室存书量不少于2000册;建立科普活动场所及科普画廊和宣传栏,向社区居民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建立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社区文化学校并经常组织活动,使社区居民受教育率达到50%以上;配备必要的活动器材,组织开展以社区中老年人为主、吸引青少年参与的文化队伍,广泛开展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活动,建设适宜青少年上网的“社区绿色网吧”;积极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在社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开展好“邻居节”活动,增强邻里关系,营造和谐氛围。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立社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强社区健身骨干队伍和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社区体育辅导站,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四、理顺管理体制,为加强社区建设奠定基础
㈠积极开展居民自治。建立健全以社区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制度为主体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体系,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积极开展社区居民自治工作,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不断扩大社区直选的范围,维护广大社区居民的选举权;通过座谈会、听证会、民意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社区居民意见,保障社区居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实施民主决策,维护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决策权;完善以社区居民公约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公开社区事务,引导社区成员依法参与社区管理,保障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管理权;建立社区居委会向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制度、民主评议社区干部制度和社区事务公开制度,维护社区居民的监督权。
㈡理顺社区管理关系。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工作的指导与支持,保障社区居委会依法开展自治活动,减少对社区事务的行政干预。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将工作任务和经费一并交给社区,实现社区事务管理责、权、利的统一。
五、加大投入,为加强社区建设创造条件
㈠社区办公经费和社区工作者补贴等纳入财政预算,由劳动部门牵头制定相关政策,确保用3年时间,使全旗社区工作者工资达到1200元/月。棋盘井、蒙西地区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社区办公经费和社区工作者补贴由地区本级财政承担。
㈡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内党发〔2008〕18号)和《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要把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根据目前我旗“一旗三镇”发展格局,力争用三年时间完善乌兰镇、棋盘井镇、蒙西镇社区建设工作。由旗规划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合理布局全旗标准化社区,全面落实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公建配套项目,新建社区标准为每个社区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设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场所,社区设立办公室、办事大厅、活动室、医疗处置室、计生服务室、阅览室、棋牌室、多功能室等场所。
由规划局具体负责,全旗新建、在建小区社区居委会和服务用房必须与开发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已建成小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未达标的,通过购买、租借、置换、改造、扩建、新建等办法解决。老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旧城改造区的社区办公用房按不低于1200平方米标准建设,由开发商无偿提供。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的产权归社区所有。
六、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社区建设提供保障
㈠加强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要求,抓好社区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成立全旗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此项工作的督导和调度,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组织,要把加强社区建设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围绕社区建设工作大局,以开展“标准化”社区创建活动为契机,按照各自职能制定促进社区建设工作的具体措施,找准工作切入点,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进一步提升全旗社区服务水平。全旗社区建设工作由旗民政部门牵头,负责制定社区工作制度、考核办法等社区工作细则,确保社区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㈡加强进城农牧民社区化服务管理。根据我旗“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目标,大量农牧民将转移至城镇工作生活,为了给进城农牧民群众创造和谐、有序、文明的生活环境,必须全面提高进城农牧民社区化服务管理水平。
1、成立组织机构。进城农牧民社区化服务管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重点是移民小区),坚持 “人住哪里、哪里负责”原则,各镇人民政府要成立进城农牧民服务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完善的工作细则,配备能力较强的社区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进城农牧民社区化服务管理工作。
2、建立基础信息资料库。各移民小区要建立进城农牧民基础信息资料库,掌握进城农牧民基本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信息,为进城农牧民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全方位的社区化服务,逐步实现进城农牧民的规范化服务管理。
3、积极开展各类进社区活动。根据进城农牧民的文化水平偏低、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现状,通过“幸福鄂托克大讲堂”进社区、职业技能培训进社区、文化活动进社区、就业帮扶结对进社区等活动形式,提高进城农牧民的文化知识、思想道德、职业技能水平,丰富进城农牧民的业余生活,为进城农牧民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10.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十
调研报告
2010年3月
现代物流作为流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广元市委在五届九次全会上就已经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抢先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对于转变我市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新的时期,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准确把握和发挥我市优势,以提升和完善城市物流功能为核心,增强城市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广元经济发展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性课题。为了深入了解和反映我市物流业发展状况,建言“十二五”物流产业发展,今年年初,民革广元市委组成专题调研组,围绕“加快推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这一课题,深入广元城区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此建议报告,供决策参考。
一、我市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产业的发展,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物流业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截止2010年底,全市各类物流企业90余家,城区物流企业30余家,全市建设各类市场181个,各类配送中心12个。商业连锁企业达到了103家,销售额达到109亿元。其中,年销售额上亿元的市场7个(蜀门市场、通大道市场、三合市场、城南市场、剑阁县普安农资市场、苍溪县武当综合市场、苍溪县梨乡市场)。物流园区发展初具规模。广元下西物流
园区建设总规模达1.26平方公里,建成仓储设施20余万平方米。一批物流企业如烟草、粮食、盐业、药业、新华文轩、钢材等相继入驻该园区。目前我市已经制定了《广元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总体按照 “一物流园区、四物流中心、四配送中心”模式建设,战略目标是把广元市打造成为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为连接西宝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的主要通道和四川省东北部重要的物流枢纽,川陕甘结合部的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广元物流正在向现代物流业方向发展。
二、我市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物流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无论从组织结构、运作方式,还是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来看,仍处于传统物流阶段。物流业的发展离现代物流的要求和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思想认识不足,物流业盲目发展。不少物流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的思想在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物流层面上,部门利益上,对物流产业的基础性产业地位认识不足。没有真正认识发展物流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税的意义,致使我市物流企业发展盲目性较大。
2、管理体制机制滞后,缺乏统一的物流协调机构。目前我市物流行业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没有协调物流业发展的管理机构,相关管理部门虽很多,但仅只从各自职能出发,遇到综合性问题,协调难度较大。
3、缺乏现代物流业长期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政策支持。我市的物流业发展,基本上是市场自发推动,规划引领不足。虽然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就提出了发展物流业的总体要求,也制定了广元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但与之相关物流专项规划严
重滞后,大部分依然停留在纸上,如广元商贸中心、农贸市场,商业网点建设等都没有制定具体专项发展规划。也尚未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措施,如对物流业发展的土地、财税、金融服务等一系列支持政策也不够具体明确。
4、物流资源分布散乱,自办物流现象仍然比较突出。目前我市的物流业还处于相对松散,各自独立的发展状态,随意布局。物流企业为了各自利益自办物流,自建信息系统,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
5、物流企业规模小、经营水平低,缺乏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带动。我市现有物流企业和物流设施规模都比较小,基本还处于零散、量小、无序状态。物流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应难以实现,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行业整体 缺乏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不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6、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信息化建设程度低。一是物流运输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尚未形成辐射范围广、运转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二是物流配套设施落后。一些物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仓储设备等大多是八九十年代初的陈旧建筑,设施设备老化严重,机械化程度不高。三是物流市场信息化水平较低,公共信息平台未完善,这些都制约了物流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无法满足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7、主城区商流不发达,物流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城区商业布局不够合理,可以错位经营的大型百货店集聚效应不明显,以经营快速消费品为主的连锁超市却往往扎堆,现有商业设施在老城区聚集多、而新区布局不足。
二是大型批发交易市场缺位。目前城区一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工业品批发市场和综合性批发市场档次低、管理落后,发展缓慢,至今我市还没有上规模、上档次的、具有一定知名度、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广元市作为川陕甘和川北地区内有较大影响、辐射能力强的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还没有真正形成。由于城市商流的不旺,影响了整个物流行业水平的提高。
8、农村流通体系落后,物流网络不健全。目前我市农村市场建设简单重复,大都规模小、类型单一,城乡的农贸消费品市场均以日用品销售为主。市场缺乏产业依托,区域特色市场、专业市场寥寥无几,部分市场基础条件简陋、硬件设施差,影响了市场综合效应的发挥。农村商品双向流通渠道不畅,新型、稳定的农产品购销渠道还没有建立,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依然突出,制约了我市农村生产和流通的发展。
9、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物流人才短缺。从业人员大多数素质低,管理水平低,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保证现代物流业高起点和高水平发展。物流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中高级物流人才稀缺,成为制约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瓶颈。
三、对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建议
1、立足自身优势,高起点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一要在广元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的基础上,编制好广元物流“十二五”的各专项发展规划。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大局意识,积极做好与交通、城建、商务等涉及物流的各个部门有关“规划”。要合理布局,通盘考虑,统筹推进各专业市场规划、商贸中心规划、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工业园区规划。要。各县(区)也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好
本县(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二要着重完善广元城市综合交通路网衔接规划,以及其他综合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配备,并明确分阶段、分实施的项目推进计划。
2、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和服务工作。要建立有市级分管物流工作的领导牵头,由市发改委、商务、交通、规划、国土、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广元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领导小组。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负责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统筹规划、研究解决我市物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物流业重大项目的落实。二要组建行业协会。尽快组建全市物流行业协会,并给予适当政策和资金扶持,发挥行业协会在沟通政企、制定行业规划等方面的中介、桥梁作用。同时,要推进行业自律和行业信用建设,引导诚信经商,避免恶性竞争,为物流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3、制定优惠政策,优化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一要出台和完善关于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意见与政策,明确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确定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财政、税收、用地等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建议通过设立财政引导资金,用于扶持物流中心、物流项目、物流技术创新、物流信息化及物流高新技术应用项目等的建设,优先资助通过《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认定的A级以上企业。在税费政策方面,在一定时期内给予物流企业税费扶持;在物流企业车辆养路费、运管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土地政策方面,针对物流园区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具有一定公益性的特征,建议将物流园区、货运站场和城市配送中心建设用地纳入全市总体发展规划,并在地价上予以优惠,对特殊仓储用地予以保留。在融资政策方面,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上市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对物流业的融资创新,建立适合物流企业的贷款评价体系。二要营造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积极开展物流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大力宣传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整顿和规范物流市场秩序,废除各类阻碍广元物流业发展的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规。
4、突出重点领域,强化物流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一要加快物流通道建设。结合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以公路、铁路和水运为主要内容的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实现铁路、公路和港口无缝对接,有机结合,形成公、铁、水运一体化,为构建物流枢纽提供平台,以增强综合运输能力,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同时要特别要抓住“西(安)成(都)快铁”带来物流发展机遇,缜密规划,围绕快铁布局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提高产业的集聚度;要充分利用广元港口建设的机遇,积极发展装卸存储、大宗货物、集装箱运输中转服务,旅游运输等服务。二要加快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建设。要依托市经济开发区、回龙河工业园区和东坝雪峰片区,加快推进川陕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做大做强建材、中药材、汽车等市场建设。要依托老城区商贸中心进一步完善批发和商业网络,规范和改造商品批发市场,规划指导各种物流企业,建立工业消费品物流体系。增加冷藏和
储运设施建设及各类重要生产资料的流通通道建设,形成高效畅通的物流体系。
5、整合规范物流资源,谋求建立专业化市场。要进一步理顺城市功能,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物流专项规划,将城区(部分)农产品、机电、建材、机动车等大件货物的运、展、销(批发)、转运,零担货物分、包、短期储存及货车停车等(不宜在主城区设臵的)功能外迁,划行归市,建立专业化市场。一要规范城区货运托运站场秩序,建设大型停车场,集装箱货场和标准化仓储设施等。二要加大力度改造传统运输企业。加大应用技术上的投入,鼓励运输企业增添集装箱车、冷装箱车及其它专用车投入物流服。三要改造城区商贸批发市场。对于城区现有的生产资料、消费品、农副产品、日用百货等各类批发市场,要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规划要求尽快进行改造升级,加快建立标准化、现代化、专业化的批发市场。
6、优化商贸布局,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一要依托广元市特殊区位优势,按照加快建设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商业布局,根据城市的发展定位、发展步骤、产业政策来确定商业市场的定位、布局、规模。对新建、扩建道路周边的商业网点,要及时谋划,合理布局,提升档次。二要实施“商旅互动”策略,促进商贸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三要依托交通干线网络、快速交通系统,将商业设施建在交通便利之处。四要引导优势企业到社区设立便利店、物资回收站、维修站、早餐点、理发店等便民利民网点,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7、重视农村物流发展,加快推进农村物流网络建设。一
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流通网络。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按照规定的标准要求,建立城乡连接、互动畅通的农村流通网络,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二要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无公害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建设乡村农贸市场。建议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给予支持,全市设立农村物流财政专项基金,主要用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8、着眼于长远,努力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一要加快规划建设我市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建立与全国联网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海运等货物运输信息系统,实现广元物流信息与全国物流信息的有效对接。二是引导物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实现订单处理一体化、仓库管理职能化、货物跟踪全程化、客户咨询自动化,提升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三是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设施以及条形码、信息交换、智能标签等技术。
【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08-16
关于加快推进宜宾城镇化建设的建议09-06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11-14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通知12-16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09-08
关于加快推进的建议10-23
关于加快推进重点项目有关工作的汇报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