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旅游发展

2024-09-18

论生态旅游发展(精选9篇)

1.论生态旅游发展 篇一

试论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作为满足城市居民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具有优越乡村旅游资源的上犹县应当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提升新农村建设品位。

上犹是全国县级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县之一,被列为全国旅游资源普查示范县和省级旅游开发重点县,境内地貌环境、生态环境良好,水域辽阔。上犹文化底蕴深厚,“九狮拜象”、“客家门楣”等客家文化资源以及众多革命遗址遗物都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文化背景。目前,全县乡镇有农业观光园、科技园25个,休闲山庄150个,休闲农舍(含垂钓园)10个,市级乡村休闲游示范村4个。今年1至6月接待游客数近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亿元。

重规划,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要按照新农村总体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着力营造区域特色,培植乡村旅游品牌。规范景区(点)周边乡村旅游经营点的布局和经营活动。控制休闲农舍、休闲山庄扎堆经营,通过规划,合理布局,保护旅游资源环境。发展“公司+农庄”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实现春游梅岭茶场、夏尝麻田蔗林、秋赏油石橙园、冬观鹅形雪景,构筑起乡村旅游特色。拓展旅游项目,完善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旅游项目多元化、趣味化,突出“农”字、体现“绿”字、收获“乐”字。

抓重点,营造乡村旅游品牌。要实现上犹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抓住重点培植一批具有上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具有旅游特色资源的村,按“企业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村庄”的模式,使乡村旅游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之

一。重点将双溪大石门村、梅水园村、五指峰黄沙村等培植成乡村旅游的专业村,成为上犹乡村旅游知名品牌。结合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建设和农业科技园区,培植一批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如水岩乡湖面水产基地、梅水乡无公害蔬菜基地、东山镇花卉苗木生态长廊等。注重挖掘客家文化和生态保护内涵,找准客家风情与秀山丽水的结合点,将森林小火车、山水、美食、客家文化整合起来,开发富有“章江源”诗意、“茶乡情”韵味、“大自然”情调的景点,如茶园采摘、高山捕猎、水上宿营等以回归自然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湖区垂钓、野营、漂流等等,逐步推出“东山寺—陡水湖—瀑布”、“盘古寺—五指峰漂流—农夫温泉”精品线路。

扬特色,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乡村旅游产业要充分利用农业特色资源,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农业要借助旅游的平台,宣传特色农产品,相互促进,提升旅游和农产品的品牌价值。调整农业结构,变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商品;挖掘传统手工业,开发旅游纪念品;发掘传统农家乐美食,发展特色农家餐饮,重点开发石鱼、茶叶、根雕、竹雕等地方特色产品,培育旅游小商品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举办体现地域性农业生产的特色和文化背景的农事会(节),宣传特色农产品,促进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

活机制,发挥社会资源作用。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建立与农民利益相联系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和利益的前提下,投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使企业和农民成为乡村旅游经营的主体。发挥旅行社在市场开发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编辑:钟烈亮)

2.论生态旅游发展 篇二

在现代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有越来越多的剩余时间和剩余财富,为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普遍认为,现代旅游业始于1841年托马斯.库克组织的一次禁酒集会,此后各种专业的旅游中介组织开始出现。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突破,人口的迅速增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旅游在世界各国广泛发展起来。但是,大众旅游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环境问题和诸如交通拥挤、文化破坏的社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人们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希望通过改变旅游方式,来缓和日益突出的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

生态旅游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传统的旅游方式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导致了旅游资源的价值丧失,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面对这种现象,人们首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的概念最早由西方学者贺兹特提出,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直到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提出生态旅游一词,并在1986年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上得到确认,生态旅游一词才被大众接受并广泛传播。

目前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众说纷纭,我国学者卢云亭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的能获得社会生态效益的又能促进环境保护的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马勇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休闲娱乐为载体,旅游者参与的能够保护环境的健康的旅游活动体系;王尔康认为生态旅游就是人们在大自然中进行游览度假活动,只要人们进入自然界,就必然会影响自然界,所以教育他们保护生态环境,成为生态旅游者。

根据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和界定,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文化区域为旅游对象,以保护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体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的一种旅游方式。

(二)生态旅游的特点

1、自然性。

生态旅游的自然性有双重含义,首先是指生态旅游的旅游资源多数是独特的自然风光,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滞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使其原始风貌保存完好。其次是在旅游文化区内,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展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不仅如此,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亲身参与,能够体验到与传统旅游不同的心理感受。

2、保护性。

和传统的大众旅游模式相比,生态旅游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保护性。在旅游业兴起之初,旅游对环境的破坏还没有被人们意识到。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游客量的迅速增加,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因此,生态旅游要求无论是旅游管理部门还是旅游者都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组织各种旅游活动。

3、普及性。

目前,生态旅游不仅仅被学术界广泛关注,更应普及到全社会的旅游参与者中。对于旅游者来说,无论因何种目的开展旅游活动,都必须将生态旅游的理念贯彻到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去。对于旅游开发者来说,在规划建设旅游景区时也必须自觉的以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为原则。

4、专业性。

生态旅游是专业性较强的旅游。为了达到引导旅游者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旅游景区和线路开发时,要求旅游产品设计者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对游客的性质、游客量以及旅游路线和活动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限制。

三、河南生态旅游发展的概况

(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有太行山,南有伏牛山和大别山,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河南省的生态旅游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具有代表性的景区有焦作的云台山、嵩县的嵩山、洛阳的龙门山。同时还将我省自然资源与具有优势的人文旅游资源有机结合,使河南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更好的统一起来。近几年来,河南的许多生态景区通过大力的宣传与策划,大大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和曝光率,逐渐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效应。例如焦作的云台山,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着力打造南太行山水生态游基地,通过几年大力度的宣传,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并于2007年与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缔结为姐妹公园。除此之外,河南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中,正全而打造以伏牛山,南太行山的山水生态景观为依托的生态旅游项目,培养山水经典品牌。

(二)开发模式多元化

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河南的旅游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开发模式而形成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进行多元化开发的趋势。

1、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

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也是河南的优势资源,将旅游与农业相结合,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不仅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能够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景观,最终实现“农游合一,共创效益”。

2、山区联合开发。

河南省的西南部分布有大别山、桐柏山和伏牛山三座山脉,三山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曾一度成为进行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因此,整合三山的自然资源,联合进行开发是河南省发展山区生态旅游的关键。

3、湿地生态旅游开发。

黄河湿地生态旅游连接了河南的焦作、济源和洛阳、三门峡等地,面积达6.8万公顷。是河南省目前成功开发的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环境特殊,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不仅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对湿地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四、河南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承载量的不确定

旅游环境承载量的科学监测是景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前提。但一些景区常常不能有效的控制旺季的客流量,从而给景区环境造成威胁,违背了生态旅游的核心理念。比如,云台山景区在旺季时,由于游客大量涌入,造成景区交通瘫痪,植被破坏以及五一期间九连山景区宣布免门票导致大量游客驾车前往,造成交通拥堵,难以通行。

(二)缺乏生态旅游的观念

生态旅游的开发者、管理者以及游客并不能真正的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原则。很多游客认为生态旅游无异于传统的游山玩水,因此,在旅游过程中仍然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出现。景区的管理者甚至以生态旅游为招牌来吸引游客,实则并不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因此,生态旅游的理念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仍需要进行大力宣传和普及。观念的转变是真正实现生态旅游发展的先决条件。

(三)缺乏科学的规划与开发

生态旅游要求旅游方式以保护环境,对环境负责为原则,它包括规划、建设、管理、监测等多种系统环节,其开发涉及农业、林业、环境、文化、建设、交通等各个部门,只有规划和监测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保护性开发才会落实。虽然河南省政府颁布了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但各个景区仍然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由于各个景区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景区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投资、管理混乱、生态破坏,忽视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对旅游者的引导。同时,旅游者的娱乐活动也对当地居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干扰。

(四)缺乏专业人才

生态学和旅游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但目前我省既缺乏生态学和旅游学的专业人才,又缺乏能够对景区进行科学管理的专业人才。发展生态旅游的目的主要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专业的人才团队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也是真正实现生态旅游的保障。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者需要具备多种学科的知识素养,才能够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中合理的引导游客、有效的宣传生态理念,切实以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五、河南生态旅游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生态宣传,改变传统观念

河南省的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地方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还有许多的误区,意识不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因此,河南省的旅游要想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水平,必须看重发展生态旅游的长远利益,加强教育与宣传,提高素质,彻底改变大众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确立科学的发展思路。

(二)打造专业团队,辅助生态发展

生态旅游具有专业化的特点,因此,培养专业的人才是极其关键的。目前河南省正处在对旅游企业的整理改革阶段,从有利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相关部门在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任用上应标准合理、渠道广泛、不拘一格,既要招的来,又要留得住。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另一方而,要建立系统完善的专业人才培训制度,根据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分门类、有重点的进行培训,无论是各级管理者还是基层工作人员。另外,生态旅游景区可以与设有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积极进行人才交流和引进,打造一支专业化较强的团队,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政府监管,做好科学规划

政府对所在区域的生态旅游发展应当进行整体规划,对各旅游企业的行为严格监管,在进行规划时,首先应对当地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尽量降低旅游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损害,并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及时消除或减少污染源。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必须适度而有层次地进行开发,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损害生态环境的开发行为,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于破坏环境的旅游企业应当予以相应的处罚,以改变河南省旅游业当前的管理混乱局面。

(四)健全法律法规,规范旅游行为

日前我国已颁布了《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森林法》等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但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具有潜在性和持续性,现有的法规存在着滞后的问题,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应加快对现有法律法规的完善,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借鉴借鉴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对生态旅游进行专门立法,对于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的破环环境的恶劣行为都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的促进河南省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

3.论生态经济话绿色发展 篇三

习近平、李克强、俞正声、张高丽等中央领导同志近期关于环境保护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中央企业进一步做好环保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两会精神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抓好落实。本文采撷政府官员、院士专家、央企高管就此发表的绿色发展精彩观点,旨在让央企重视绿色经济时代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迅速行动起来,率先践行绿色发展。

周生贤:抓好以治理PM2.5为

重点大气污染防治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3月25日在北京主持召开环境保护部常务会议,他表示,要以节能减排作为环保工作的硬抓手,突出抓好以治理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为早日实现环保人天蓝地绿水清的梦想而努力工作。

周生贤指出,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环保工作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新期待,全国环保系统要全面观察、科学分析、准确判断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忧患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大局,敢于担当,提高环境保护的科学水平。要继续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切实抓住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以节能减排作为环保工作的硬抓手,突出抓好以治理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深化认识、振作精神、锐意创新、有所作为,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开创新局面,为早日实现环保人天蓝地绿水清的梦想而努力工作。

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环保工作:一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重点推进PM2.5污染防治。二是解决水污染问题,重点推动饮用水安全保护。三是解决农村环保问题,重点推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四是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机关行政效能。

李毅中:实现低碳绿色发展是

企业的社会责任

2013中国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暨评价指标体系发布仪式5月26日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讲话中强调,重视环境保护,重视减排治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李毅中说,我们不能重走先行国家无节制地使用能源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给人类社会、自然环境造成巨大损失和灾难的老路。从现状来看,我们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环境和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工业增长仍然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投入。2012年,我国能源总能耗折36.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球的20.5%,创造了全球10.5%的GDP。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达56%,铁矿石进口按含铁量计算超过50%,铝矿铝材进口、铜矿铜材进口分别达到50%和70%。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名列全球首位,大气雾霾、水源污染已成社会问题。如果再继续粗放下去,资源环境不可支撑。以清洁生产和集约增长为内在要求,理应是企业要履行的责任。

李毅中强调,应通过技术进步、通过严格管理,尽量节约能源资源、合理开发、科学使用。同时应减少生产环节过程中排出的“三废”,并尽量循环使用。要有切实可靠的排污治理技术和装备,使排放控制在环境允许范围内,生态环境可以自然修复范围内,要符合先进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在实现工业文明中贯彻生态文明,在实现工化的过程中建设“两型”社会。

解振华: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5月24日,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国家林业局在京举行新一期“绿色大讲堂”活动,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作题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

解振华说,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对科学发展理念的深化,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解振华认为,我们党追求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状态,其实质是要建立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内在要求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主要目标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叶奇蓁:发展核电突破环境制约助力美丽中国

4月26日,在中国科协主办的“‘清洁核能助力美丽中国’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表示,目前我国能源供需失衡,煤电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且运输成本高。核电不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核能将成为我国未来可持续能源体系中的重要支柱之一。

“我国核电发展起步较晚,核电站多半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建立,可以充分利用国际上建设和运行核电的经验。目前,我国已运行的核电站基本是二代改进型。我国正在开发自主的三代核电,是世界上首批建设三代核电的国家。”叶奇蓁说。

针对公众比较关心的核电安全问题,叶奇蓁认为,中国核电具有后发优势,技术成熟,工程建设质量水平比较高,安全水平优于现役国际同类核电站。

如果我国到2020年建成6 000万千瓦核电,1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5.74亿吨,约占2020年全国排放总量的6.8%。发展核电对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nlc202309041256

傅成玉:治理雾霾大企业要

担当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5月5日在政协分组讨论会上表示,雾霾成为常态,是长期累积的结果;治理雾霾,大企业要担当责任起表率作用,但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013年1月,北京市没有雾霾的天气仅有5天,除天气因素、能源结构因素外,北京500多万辆汽车的排放对雾霾天的“贡献”有22%。

目前,北京使用国五标准(相当于欧V),能够大幅减少汽车尾气中的PM2.5排放,深圳和上海则选择国四标准,但全国仍普遍使用国三标准。由于油品标准不高,使得油品中硫含量较高。

傅成玉表示,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大企业责无旁贷,中石油已经投入上千亿元改造设备,提高油品质量,现在每年的投入仍有二三百亿元。

但他表示,除大企业外,地方炼厂也应提高炼化技术水平。此外,中国的能源结构70%依靠煤,而且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但应该把煤炭清洁化。

治理雾霾,最重要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在到了政府必须做决策的时候。据他推算,如果把能源效率提高30%,GDP翻番所需要的能源增长非常少。

张广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鞍钢

鞍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广宁于5月12日鞍钢集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鞍钢”主题活动正式启动时强调,此项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动员全体职工,积极行动起来,推进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精益管理、行为文明,持续提升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水平,增强全员的生态环保意识,实现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鞍钢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切实增强生态意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工厂。要结合厂区实际加强绿化美化,栽种松柏等常青树种,保证鞍钢厂区四季有绿;栽种不同颜色的乔灌木,形成景观,达到美化的效果;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将擢秀园打造成为职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美丽鞍钢,必须有环境友好的生产形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企业发展共同进步;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加强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实施精益管理,关注细节,精益求精,杜绝浪费;必须践行人文管理,增强全员节能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让建设美丽鞍钢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

何文波:绿色产业是宝钢未来

发展方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宝钢集团总经理何文波从绿色产业的角度,解析宝钢未来的发展方向。

何文波说:钢铁业是一个物质质量和能量高度聚集的产业,因而在人们的意识中,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好像钢铁业就意味着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要节能减排,就要抑制钢铁业的发展,而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有必要向人们澄清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的意义所在。在当前世界上,在人类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钢铁材料仍然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经济性和环保性俱佳的良好材料。如果我们现在就大规模地减少钢铁生产,而又要保证当今的生活状态转而用其他的材料来替代,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来说,并不意味着碳排放的减少,恰恰相反,会带来更多的碳排放。钢铁业的良性发展,需要一种客观理性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在中国。

我们不可能长期维持现有的钢铁生产方式,因为在现有的钢铁生产过程中,毕竟伴随着较高的能源消耗和较高的碳排放,我们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持续改进各个生产环节,寻求钢铁新技术的突破,向社会提供节能环保型产品和服务。能否适应未来社会对节能减排的要求,肯定会成为钢铁企业盛衰的分水岭。

何文波强调,我们所定义的环境经营有三大任务。一是实现钢铁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以最低的消耗和最小的排放完成钢铁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开展生态设计,开发生态产品。作为钢铁制造商,不仅要对钢铁制造过程负责,而且有责任保证所有钢铁产品在下游使用过程中,不会因为钢材本身的问题对环境造成危害。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深入广泛地与下游产业开展合作,不断地开发出并持续提供具有卓越使用性能的新一代钢铁产品,以实现供应链整体的节能减排。三是整合环境技术、发展环境产业。钢铁业自身积累的节能及环境改善技术,既可以在行业内实现广泛应用,又可以推广到其他行业,从而进一步扩大应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郝幸田)

4.论生态旅游发展 篇四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旅游经济区域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乡村旅游让许多人度过了轻松而有趣的周末。乡村旅游的出现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过也出现了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等。要想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如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强宣传等。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论文毕业论文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4.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产业是一个政府主导性极强的产业。国内外旅游实践证明,凡是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就上的快、效益好。党委、政府要因势利导,寻找切入点,积极创造条件,采取低门槛进入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当地有文化、有素质、热爱旅游的农民青年充分利用资源,开发田园风光休闲旅游景点,开设农家饭店、农家旅店等,想方设法把每天有成千上万过往家门口的游客留住,拉动消费,促进农民增收。

5.论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与保护 篇五

摘要:通过对湘西凤凰古城的旅游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研究, 阐明了凤凰古城在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同时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原生态资源的保护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并就如何对凤凰的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提出了几点想法。

关键词:凤凰古城, 文化遗产, 旅游, 保护与利用,生态旅游,开发式保护,格局,原生态资源

引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至今还保存有众多各具特色的古老城镇和丰富多采的文物古迹。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尤其是城乡旅游事业的蓬勃兴起古城镇的面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城镇开发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 也显示出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待研究解决。

而凤凰古城集民情风俗、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为一体,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湖南的西部山区,以喀斯特地貌为主,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贫困镇。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其独特的原生态资源。

现如今大力发展旅游业, 振兴风凰经济已成为凤凰古城人的共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使古城成为湖南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 并具备良好的旅游基础和规模。

一、古城旅游资源的保护

古城的保护价值极高。从历史价值看,凤凰古城是镇守南部长城———湘西边墙的一个重镇,是“边墙”的军事指挥中心,是明清以来封建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全方位管理的历史见证,是研究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明清以来中原王朝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问题的一个典型范例。从文化价值看,它是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溶汇整合的“活化石”。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景观可以从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得到体现。从建筑景观价值看,古城的选址、城防的设置、街道的规划布局,除了具有鲜明的军事特征外,更具有层次丰富的地【1】域文化特色。古城内自然景观、人工建筑和文化氛围和谐统一,表现出较高的整体性特点。特别是跨江而建的双层风雨桥和沿河两岸独具风格的吊脚楼民居,【2】 成为凤凰古城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文化遗产景观。实施凤凰的开发式保护,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所要保护的对象和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保护、开发前,对现存的壮锦资源实施全面的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凤凰古城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产过程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特别是对有特殊文化含义的作品要全面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普查的过程需要有大量资金作为后盾,为此应调动政府、社会两方面的力量,建立相应的投资渠道和资金扶持机制,确保壮锦资

【3】 源保护有必要的经费支持。

二、旅发对原生态资源保护的影响

(一)旅游开发对原生态资源保护的

积极影响提高了人们对原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通过“经济搭台”的方法,增加凤凰当地政府及居民经济收入,使人们认识到了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提高了人们的保护意识,加大了文物申请力度,逐渐学会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保护它,大量没有列入保护范围的甚至被已经部分破坏的原生态资源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被抢救得以保全下来。

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

(二)旅游开发对原生态资源保护的负面影响

自从旅游开发后,发现在古城镇在旅游开发热潮的背后,其实还存在不少待解决的问题:

1.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古城镇旅游开发现在还是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模式,强调的是游客感受而不是体验,因而很多时候对历史文化内涵开发不够。由于许多地区的古城镇旅游开发大都处于浅层次,因而古城镇旅游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另一方面,古城镇旅游的开发决策者和运营主体,往往把古城镇旅游开发的重点放在争牌子上——争是否是世界文化遗产,争是否是历史文化名城,争是否是文物保护单位等,而对产品开发欠重视。

2.整体保护与局部保护的关系

古城镇的存在价值是以其完整的文化形态而出现的,这一文化形态,不仅包括古建筑物、古朴的环境以及众多文物遗存这些凝固的、静止的事物,而且还包括世代生活在这些老房子里的古镇人传统的生存状态,即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文化方式。古城镇要坚持整体保护的思想,重点保护及恢复古城的传统环境和风貌,包括原有的城市空间形态、水体水系、建筑群体环境、地方历史建筑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少数民族风俗风情。在凤凰,古城区内外存在大量建于20 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砖结构住宅建筑,多为平顶,外观与传统民居很不协调,严重影响了传统历史街区的景观风貌。另外,古城区周边地区建筑高度没有经过控制,缺乏良好的外部空间轮廓和景观风貌,尤其是山体上的新建筑和构筑物阻挡了城镇景观通廊的视觉效果。

3.旅游开发与环境破坏的问题

在凤凰古城,以前这里的人们洗衣服用荼枯、皂荚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里的人们都用洗衣粉,并且他们也不会计较是否含磷,生活用水中也含有大量的油类物质;还有随着旅游的开发,沱江两岸都是大量的旅店、餐馆以及酒吧,这些店面的污水全部无所顾忌地排放到了沱江里面,都造成了水草的聚集。

4.商业经营活动带来的文化冲击问题

古城现在之所以让人觉得商业气息太重,是因为古城本身已经没有当地居民原生态的生活,商业利益的驱动使得原来的居民纷纷外迁,民居成为商铺和客栈,古城变成了一种商业的布景,这虽然不能说与历史保护背道而驰,但至少只保护了形式而没有保护住内容。现在的丽江文化正在被异化,一些古老的习俗正在发生蜕变,一些技艺如制铜、皮革加工的手工艺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之下,开始消失。而变了相的文化产品充斥着古城的旅游商品市场。

三、对生态资源保护开发与发展的思考

城镇的规划与建筑设计, 既要适用、可靠、安全, 又要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要求。如果只注重建筑本身的造型, 而不考虑周边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

【4】境, 将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都市发展的需要。面向21世纪的中国, 必须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出发, 努力探索, 不断创造满足城镇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需求的建筑, 进行更加合理、美观的城镇规划。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锦屏, 专程来到凤凰检查指导古城的保护工作。经过实地考察, 她认为凤凰县确实严格按照“保护原样, 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存” , 使古城的文物古迹和典型民居“修旧如故” , 古城的各类违章建设行为得到综合治理, 古城的城市基础设施维修、建设步伐得以加快, 她对古城保护工【5】 作颇感欣慰。对古城的旅游进行科学规划, 把保护区、经营区严格区分开来, 使旅游功能区布局合理, 并规范各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对难以保护和维护的区域、古建筑、景点, 必须“ 有限度” 地开放, 特别是保存完整的古民居要挂牌保护, 尽量保

【6】 存好古城的历史风貌, 提高古城旅游观光的文化品位。固凤凰古城应该以保护开发为基础,以发展旅游经济为导向。规划设计者要仔细分析凤凰的历史和现状,对城市环境进行认真反思:这个环境不只是自然环境,应当包括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规划理念应该为 “天人合一”,要求有严格科学的资源考察、景区总体与详细规划,以达到原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7】

然而,与兴旺发展的旅游经济相对应,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就是卫生条件。卫生条件常常取决于当地的状况,水污染的成因极为复杂,一般而言,由于极端天气原因,当地污水处理厂会由于连降暴雨而超过水处理的极限从而把未能完全处理合格的污水直接排放出去;又或者由于管道老化等等硬件设施导致管道泄漏,一些未经处理的污水被直接排放。除了这些人为的疏忽,动物也可能对海滩的卫生条件产生负面影响。有研究说比如很多海滩有成群的海鸥栖息,海鸥在捕食的同时排出粪便,而这些排在沙滩上的粪便又会被海浪卷入水中,这些粪便以及海里飘浮的藻类常常携带大量的病原体、病毒和细菌,细菌含量超标的海滩对游客造成健康威胁,而这些对人体致病的病原体就是一种污染。研究证实,标志着水质好坏的肠道细菌可以在水底的淤泥沙子中存活三个月至一年以上,在他们

【8】存活期间一旦重新进入到水中就是一个致病的因素。

凤凰人也在长期的发展中发现其发展的核心是两点:保护凤凰的古城风貌和名族文化传统,凤凰避免“三化”:一是跟风搞谓的“现代化” , 破坏凤凰现有的古典山水城市格局。不能打着“ 旧城改造” 旗号, 把有世界级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折腾成千城一面。二是古城盲目商业化,它会对古城风貌造成毁灭性的【9】影响。三是一概机械复古化。任死地看待过去的东西, 要求所有包含民族传统的东西甚至包括生活方式都保持、恢复古貌, 这种极端现象把风格和功能混为一谈, 非要老百姓死守几千年来板壁屋加马桶的生活习惯不放, 不但不合发展潮【10】流, 也是不人道的。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执没有开发的保护, 是没有根基的保执没有保护的开发,则是不可持续的开发保护和开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四、结论

如果我们要寻求一种传统的古城风景,湘西凤凰古城已经给了我们最佳答案。其旅游业的产生发展,呈现于世,已经完全构成了一个自己特色的发展体系。我们很幸运,当我们要开发古城旅游业时,前人总是送来最好的东西。只要我们有所扬弃地继承、合情合理地利用好这笔宝贵的财富,而凤凰古城的传统风貌将在世界延续。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凤凰人一定会描绘出灿烂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谈我国历史遗留建筑的保护[ J].山西建筑,聂兆征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的模式探讨 《船山学刊》 许抄军、刘沛林、王良健、陈 东

【3】曾萍,张晓萍.旅游经济开发与无形文化保护刍议 经济问题探索 【4】中国的龙凤—保护文化与自然的精华 叶文智 【5】凤凰展翅翱翔 顔雨彬

【6】湘西凤凰县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国家林业局中南院, 谢国来

【7】古城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胡卫华

【8】美国环境保护署2006年国会报告[R].Implementing the BEACH act of 2000: Report to Congress, 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823-R-06-001, 2006.【9】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北京:民族出版社,陈理

6.浅论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六

摘要: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和物质需求不断进步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旨在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环境质量;旅游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为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笔者对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进行分析。

一、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旅游业目前面临很多环境问题,如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等。造成这些旅游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很多地方以追求高经济指标为第一目的,环境保护被相对忽视了,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上海的黄浦江,广州的珠江,苏州的河港,南京的秦淮河这些“游船云集,鼓瑟相闻”的著名游览区今天都已经变成了令人厌恶的“黑河”、“臭河”,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在中国的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的上游河谷地带,近年来兴办了十几家采矿冶炼企业,它们排放的废水使奔腾在这一著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洁白晶莹,而是泛着黄色

泡沫的浊流!再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

(二)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大量垃圾随意扔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周庄景区就是因为伴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而产生了很多的垃圾,而本身设施存在着局限性,使得周庄环境卫生得不到保证,水体污染逐渐严重。虽然周庄在南北水系建阀,但是其更新速度远比不上其污染的速度。

(三)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区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以莫高窟为例,在7至9月的旅游最旺季节,在同一时段密集的游人对洞窟壁画本身产生相当严重的影响。敦煌研究院能提供的数字表明,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摄氏度。二氧化碳是一种酸性气体,在高湿度条件下会与石青、石绿、氯铜矿、铅丹等颜料发生作用,使这些颜料变色,而人呼出的大量水汽可使存在于壁画中的可溶盐溶解向壁画面移动、累积。当洞窟内干燥时,可溶盐又在壁画颜料层上结晶,这样使颜料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同时在一定湿度条件下,壁画易产生霉菌,而霉菌生长代谢中的产物及死菌体会严重污染壁画并使颜料变色。所以洞窟不断经受着各种破坏,加之壁画制作材料质地脆弱,许多壁画已经产生了空臌、酥碱、起甲、变色、霉菌等多种病害。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缩短了寿命。

(四)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有些景区的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和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还有一些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

(一)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下转第40页)(上接第36页)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二)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景区的重点文物和著名景物,可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

(三)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并做好旅游指导工作,使游客的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比较易于控制的行动,以缓和旅游人群对旅游热点的冲击。

(四)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进行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五)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总之,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业,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工作。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行政部门和旅游者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更快、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韶立.我国旅游规划市场中的“怪现象”剖析[J].中州学刊,2006,(6):104-106.[2]栾坤,熊礼明.对旅游规划单位无风险经营与旅游规划质量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98-201.

[3]陈兴鹏,苗红.旅游规划的误区[J].小城镇建设,2005,(2):22-24.[4]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7.论生态旅游发展 篇七

(一) 频率定位

厦门旅游广播调频FM94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开播。厦门旅游广播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全天播音18小时, 以旅游资讯文化为主、音乐生活休闲为辅, 凸显“大旅游”概念, 兼具生活性、互动性、在地性, 在立足本地、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同时, 全方位多角度为国际旅游城市———厦门提供优质的旅游休闲资讯服务。

为进一步提升厦门旅游广播品牌形象, 精心打造旅游广播的发展策略和频律定位, 拟通过广播载体的传播媒介, 利用厦门旅游广播形象标识吸引受众关注,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激发受众对旅游广播的热爱之情, 并以此为受众传递旅游信息、提供旅游服务。

厦门旅游广播是一个带有鲜明旅游特色面向广播受众的专业广播频率, 频率覆盖厦门、漳州、泉州以及金门、台中等海峡两岸。倾力打造高质量绿色旅游调频电台, 打造频率明星主持人和品牌节目, 更好地为厦门旅游国际化服务。

在参与调研厦门旅游广播的整体听众、家庭听众、驾车人士, 从厦门听众认为旅游电台频率的定位来看 (见图表1) , 以旅游资讯为主, 综合生活时尚资讯分别占54.4%、53.7%、60.3%;以纯旅游资讯特色电台分别占23.8%、24.7%、16.1%;以旅游资讯和音乐娱乐电台分别占47.3%、48.1%、40.2%;以互动服务为主的旅游资讯电台分别占23.4%、24.4%、14.6%。这说明旅游广播除了满足受众听觉的美感需要之外, 更要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水平。因此, 旅游广播将根据需求加入生活、企业、教育、娱乐等综合的节目内容, 即时调整和开发有利于广告投入的节目内容。

(二) 受众定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假日意识的推动, 人们出门旅游的越来越多。2009年全年, 厦门地区平均每天有大约40.6%的广播人口 (约为24.1万) 收听广播。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受众群体, 结合对厦门旅游广播听众在不同场所的收听率和旅游广播听众构成、集中度的预期分析, 旅游广播受众定位是:以移动和旅游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 兼顾厦门市民、学生、出租车、私家车主、白领、休闲场所 (便利店、景区) 为该频率的几大主要受众群。

二、节目设置

(一) 特色与要求

厦门旅游广播在节目设置上, 以旅游文化、旅游信息、旅游服务、旅游推广为节目主线, 围绕旅游、资讯、文化、音乐等四大版块, 全天播音18个小时。以旅游和生活的资讯、文化、访谈为内容展示并推行热爱生活的理念, 以经典音乐为主题的专业编排为受众营造回忆、感受、体验的氛围和生活中时时相伴的亲切关系。同时, 保证全天节目整体内容和收听习惯的契合, 使频率具有整体性、一致性, 体现了良好的频道规划和收听质感。

根据市场需求的几个节目类别, 我们将做到和要传达的是1、2、3、4、5。1年1场大型主题活动, 2个频率理念 (节目上传递幸福频率中承载绿色) , 早中晚打造3个收听高峰, 4个节目编排季 (每个季度重点打造一个主题) , 5档名牌节目等。

(二) 编播人员分析

厦门旅游广播的主播平均年龄不到28岁, 其中既有刚刚进入广播的专业院校科班毕业生, 也有经验相对丰富的广播主持人, 在进入旅游广播之后, 应该充分调动新人的积极性, 发挥旧人的传帮带功能。让两者能够在旅游广播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成为都市时尚一族的代言群体。用年轻的听觉、时尚的眼光体现新都市精英的生活态度, 以年轻的主持团队致力引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传递“幸福”, 以真诚为听众服务的理念和贴心服务的意识, 节目风格轻松、活泼、时尚, 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平民情结和听众至上的真情, 给广大听众带去不一样的“新旅程、心享受”。

(三) 节目设置的相关说明

随着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 面对电视、互联网、手机通讯的不断壮大, 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不断遭受到受众及广告资源流失。在不断进行的文化产业改革浪潮中, 电视、纸媒、网络更加针对性的进行“窄播”, 各种专业化类型的电视、网络不断出现, 如电视的专业新闻频道、少儿频道, 网络的各类型频道, 纸媒的专业化版块区分, 更有效地吸引了属于自己的受众。而作为广播, 依旧是进行最原始的大众传播。作为福建省第一家专业旅游电台, 厦门旅游广播唯有走专业化的道路进行“窄播”, 在节目设置、频道宣传、广告排播等方面进行创新, 才能在原本已经激烈的媒体浪潮中脱颖而出。

由于广播靠的是声音传播, 大部分受众不可能像电视、报纸那样专心地收听节目, 且大部分受众又以随时移动为特点, 这注定了广播节目的受众都是“三心二意”, 同时, 现在广播已从单一的“我播你听”, 变成了现在的多渠道收听, 从录播到直播到连线互动, 广播节目的形式不断创新。作为旅游属性电台, 厦门旅游广播在节目编排上进行大胆创新, 颠覆传统半点节目的形式, 以20分钟为一个单元进行节目设计, 全天节目编排突出“以人为本”, 更加贴近生活。同时加大周末直播节目力度, 做到“周末不打烊, 精彩每一天”。

(四) 频道包装

随着广播频率的不断增多, 形形色色的节目也逐渐繁多起来, 在这激烈的竞争中要想让频道、节目站稳脚跟, 除了需要在节目的创新、编排上下功夫, 更重要的是进行系统的频道包装, 使频道、节目形成风格, 吸引更多的听众, 为广告创收、受众认知度和收听率等方面打下基础。

首先在频道的宣传片花制作、正点报时设计、整点资讯及气象的编排等, 都必须体现频道的理念及鲜明特色。如厦门旅游广播正点报时的设计, 一改以往严肃的播报方式, 转而采取“素人报时”, 让普通民众参与到频道中, 以轻松罕见的方式突出频道“爱生活爱旅游”的频道理念。在主题的设计中, 采取“爱生活爱旅游”大方向不变, 每月设定一个主题并进行宣传带的创意制作。

在主持人方面, 重点突出主持人“个性”, 并针对其个性进行包装宣传, 以“明星”的方式推出频道DJ, 在户外活动等方面进行主持人宣传推广, 做到“用主持人的个性吸引听众”, 让频道DJ成为频道收听率等方面的增长点。

三、开创互动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发展, 旅游广播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电视旅游节目及产业以直观、清晰的画面占据媒体优势;各类旅游网站的兴起撼动了广播“快速及时”的特点;手机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抢占了旅游部分资源。广播昔日的特点已不再独家拥有。笔者认为, 主动出击, 加强与各新兴媒体的合作, 能开启新媒体资源发展大趋势。

三网融合+新媒体化必将开创旅游广播互动传播新方向。厦门为三网融合的试点城市, 旅游广播将借力这个大好时机开创广播加入三网融合的新模式, 在打造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时, 着力构建一个关照大众、关注家庭, 营造绿色心灵的立体幸福情感网络, 充分发挥旅游广播传播优势, 给受众带来全新媒体体验, 给旅游广播注入新的活力。

四、市场构建

广播与互联网的相互融合开辟了广播的新天地, 充分利用网络无地域界限、无时空障碍的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广播的传播范围, 为广播更好地传播奠定了基础。

(一) 开通专属网站进行网际互动, 网址:www.94tbc.com

旅游相对于其他音乐、交通等方面, 更需要画面让受众亲身感受到, 这也决定了厦门旅游广播在与网络媒体的合作上要比其他类型电台来得重视, 因为只有借助频道网站这一平台, 才能弥补单纯的旅游节目只有声音, 没有图片的遗憾。因为视觉的感受远比听觉的信息到达率要高, 更容易在听众的脑海中留下印象, 从而更好地传播旅游信息。

在网站的功能开发上, 更突出与听众的交流互动, 开设“丢纸条”的功能, 让在线收听的受众更好与直播间主持人沟通, 同时透过这一功能, 更好地增强广播的服务功能, 把服务理念融入到节目及线下, 例如为听众更好的规划出行线路, 接受听众旅游投诉等。

在网站功能内容的选择上, 将每日及时更新的各地旅游资讯上传到网站首页上, 这样弥补了广播资讯稍纵即逝的缺陷, 将新鲜热辣的旅游资讯定格在网站, 让想到厦门旅游地外地听众第一时间了解厦门旅游的策略及信息。

(二) 借助传统强势网络媒体

开通微博、博客进行网络即时宣传:微博:t.sina.com.cn/94tbc, 博客:blog.s ina.com.cn/94tbc。

在频道开播仪式就与新浪厦门进行了战略合作伙伴联盟, 通过网际网路宣传和线下活动的开展同时开展, 不断提高频道知名度及曝光度。如与新浪微博已进行的专题合作包括“2011厦门马拉松”、“628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海峡驴友节”等活动, 在大事件、大活动中进行频道宣传。透过新浪微博实时发布最新频率动态, 不定期举行网友系列福利活动来提升频率影响和听众参与的美誉度。

(三) 加强对台媒体合作

8.论生态旅游发展 篇八

关键词:事件旅游;城市旅游;信阳茶文化节

中国事件旅游活动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节庆旅游,当时中国正处于入境旅游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方经济发展活力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老百姓需要找到一个文化形式来表达经历了长久贫穷和忍耐之后终于富裕的喜悦心情,节庆活动就成为活跃和丰富地方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而对一个城市来说,从时间上需要找到城市文化内涵的具象体现,从空间上需要彰显横向比较之后的城市个性。因此节庆活动就成为体现城市历史、彰显城市个性、提供娱乐舞台的一个欢乐的载体。

一、信阳茶文化节的兴起与发展

1991年底。信阳市委、市政府决定以信阳毛尖为依托,举办茶叶节并精心组织策划了来年。即1992年第一届信阳茶叶节。自1992年以后,信阳市凭借“信阳毛尖”的品牌优势和市场声誉,又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十六届中国信阳茶叶节。从2004年起信阳市委、市政府把“中国信阳茶叶节”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茶文化节”,并把茶叶节的举办时间推后到“五一”黄金周前夕,即期望借助旅游人潮进一步提高茶叶节的知名度,从而进一步理清了建设中国茶都、发展信阳旅游的思路。茶文化节这一事件旅游对信阳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它的举办是信阳旅游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和提升点。借助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特殊魅力,通过创建“中国茶都”这一城市品牌,茶文化节为信阳城市旅游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它是对信阳旅游重新定位的肯定,为信阳新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茶文化节对信阳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

在国内旅游业发展进程中,事件作为推动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已呈现出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事件旅游不仅能够解决旅游产品季节性差异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事件的合理开发与策划,可以极大地提高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差异性,提升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以历届茶文化节为例,本文拟从积极影响方面分析事件旅游对信阳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

(一)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吸引游客的内在动力,是城市旅游的核心。只有那些具备鲜明、独特城市形象的城市才有可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城市旅游活动。但这种形象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的、大量的宣传和有效的传播。信阳茶文化节以高强度、多方位、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以及所引起的广泛关注,形成巨大的轰动效应,使更多更广的人通过各种媒介或实地游览对信阳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在短期内强化了城市旅游形象。如1992年春,信阳在郑帅和北京人民大会堂相继召开了首届信阳茶叶节新闻发布会,各种新闻媒介对信阳毛尖、信阳茶叶节和信阳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报道,对信阳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介绍,形成了信阳对外全方面宣傳的第一次高潮。而第十六届茶文化节期间信阳开展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如全国茶叶行业社团组织联席会暨2008春茶形势分析会、全国名优茶及茶叶包装产品博览交易会、河南省名优绿茶评比、茶文化节书法美术作品展、“CCTV-6电影之歌——唱响信阳”大型文艺晚会等。郭瑞民市长亲自做客央视《倾国倾城》栏目宣传信阳和信阳茶文化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51家新闻媒体、147名记者前来信阳,对茶文化节进行全方位的报道。这些都对树立信阳城市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带动旅游支持系统的完善

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是旅游业发展强有力的依托和必不可少的支持条件,城市旅游尤其需要高标准的设施条件,用于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外来游客的旅行需要。从首届茶叶节开始,信阳历届党委、政府都把“利用大环境,创造小环境,改善软环境,建好硬环境”作为办节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以硬件建设规模最大的第二届茶叶节为例(当时尚未更名为茶文化节),共确定硬件建设项目157项,其中扩修道路14条,总长87公里。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2项。修建和新建旅游景点8处,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茶叶节不仅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建设,而且对“软环境”建设也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信阳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人们广泛接触外界先进的思维方式、文明举止等,信阳人的文化品位、素质修养、工作效率、工作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意识都有了质的飞跃。多年来,通过举办茶文化节所带来的巨大投资规模效应,极大地改善了举办地信阳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促进了信阳旅游业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信阳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称号,2007年又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一个生态优美、快速发展、和谐稳定、开放诚信的魅力茶都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增加城市旅游吸引物,丰富城市旅游资源

自然资源、人文和社会资源具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基础。然而,在旅游者日益偏好动态性、参与性、体验性旅游活动的今天,单纯静态吸引物的旅游吸引力正逐渐降低。因此,参与性强、丰富多彩的事件活动成为了城市旅游吸引物体系中的一种新类型。它的出现增加了城市旅游吸引物,丰富了城市旅游资源,实现了城市旅游资源动、静的完美组合。如茶文化节期间,信阳各大茶场都开展了自买自炒的炒茶活动,积极吸引游客参与。南湾湖风景区开展了湖上民歌学唱。还有诸如钓鱼比赛,游客自己钓,根据大小买回,由景区或游客自己在指定地点烹饪,亲自品尝南湾鱼的美味。潢川卜塔集的花木之乡,开展了做一天花农的旅游项目。固始三河尖的柳编企业教授游客自己编一些简单的柳编制品,作为到三河尖的纪念品。新县的红色旅游开展了“过一天先烈生活,当一天红军战士,走一次革命道路”的体验活动,激发游客的兴趣。以此给游客留下很深的印象。

(四)促进旅游产品系列升级

在事件旅游策划阶段,针对即将到来的大量游客,城市旅游部门会精心设计和开发具有浓郁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系列,促进旅游产品系列升级。根据国内外休闲旅游市场需求,充分利用信阳境内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资源优势,整合信阳茶文化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形成茶、旅游、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

1、开发茶旅游项目。选择交通便利、生态条件优越、环境优美的茶区,建设一批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茶韵庄园项目,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和吃、住、玩在一家的一条龙“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让游客

参与,探知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赏茶的知识,领略茶趣,品味茶文化。

2、开发茶旅游产品。把全市各地名茶作为特产类旅游商品,引导企业策划设计外形、材料、文字等具有信阳地域特色的茶叶包装及茶叶旅游商品,进人境内各旅游景点销售,满足旅游市场需要。

3、开发茶旅游园地。结合该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建设,在全市有条件的茶产区,协助、扶持建设一批茶旅游生态观光园区,实现旅游和茶产业的相互带动、相互促进。

(五)促进信阳的经济发展

自首届茶叶节以来,信阳的开放水平日益提高,三资企业得到长足发展。此前,从1986-1991年,全市批准成立的三资企业仅有4家,总投资1602万元人民币。举办茶文化节以后,外商投资企业迅速增加。此外,还谈成、实施了一大批国内合资、合作项目。招商引资工作的迅速发展,不仅为信阳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改善了企业的技术装备条件。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而且为信阳带来了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给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举办中国信阳茶文化節,是信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启动和牵引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抢抓机遇、振兴信阳的有效途径;是推销信阳,展示信阳风采的“金名片”;是沟通信阳与海内外联系,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达到了“扩大开放,全面促进”和“让世界了解信阳,让信阳走向世界”的预期目的,对信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92-2008年茶文化节经贸成功统计见表1)。

三、结束语

9.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篇九

摘要: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重要性及意义等方面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文中指出:人类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

引言:

进入20世纪中期以来,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的乐观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的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已经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意义

在现阶段,全球各国人们都在积极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以求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相反地,却在逐步地走向恶性循环,人类生存的活动范围逐步缩小。因此,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中指出:“现在是采取保护使今世和后代得以持续生存的决策的时候了。”“未来的希望取决于现在就开始管理资源环境,以保证持续的人类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决定性的政治行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开始呈现出穷途末路的局面了,而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需要的却恰恰不是现在所看到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持续发展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同时能够使生态环境保护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正式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内涵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前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的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因此,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给人类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 1

望。同时,当代的人类要处理好“代际平等”关系,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有规律地利用。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时刻都在发生。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类处在原始的捕猎阶段,主要靠采集、捕猎自然食物来取得生活资料。这种生活方式造就了人类对环境有了很强的依赖性,而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却很弱,所以当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是很大。当时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上都是“因为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的局部地区的生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料缺乏甚至饥荒,或者因为用火不慎而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迫使人们迁移以谋生存。” [1]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的社会生产力较原始社会时期有了明显地提高,因而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得面积迅速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不过,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没有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当时人们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如庄稼的稻秆、人粪尿等可以施肥,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的自净压力。环境污染和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产业革命之后到当前这一段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的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促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从各个方面对环境资源进行了采伐和采掘。工业生产的各种化学溶液的相互合成影响了整个生物圈的生存环境,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社会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采取的对策建议

鉴于上述环境问题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害,世界上许多国家或者社会团体逐步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发现了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压力,所以他们积极呼吁人类应该意识到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性,倡导人类生产活动应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此,就全球范围而言,联合国于近几十年召开了多次会议,且制订并通过了很多项决议与宣言。如联合国于1972年6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严肃郑重地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为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2]此外,1982年5月联合国人类环境特别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1987年4月27日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以上的种种会议及宣言都指出了生态环境正遭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严肃地阐明了当今急剧改变着地球和威胁着人类环境的严重问题。同时,大量有关生态环境的诉讼案件都无可争辩地说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受到污染和破坏,资源迅速减少,不断恶化。

各种对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与倡议的社会活动都说明了在当前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另一层面说明了各个国家对生态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态度。目前,各个国家正在积极寻找一条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建设,适应生态环境发展的环境法制道路,努力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某些国家,其环保活动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全体国民自觉履行的一项义务了。

换句话说,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学会控制自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改变过去掠夺式的、挥霍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爱惜和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及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同时,人类需要随时调整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人既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心,又是地球生物组成的一员,人类所需要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相协调、共处,使得人类的进步和生态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得到发展。因此,各个国家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个国家环境法律工作者在制定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时,必须密切注意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相互关系,力求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法律条文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保护,在另一个角度上也是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一种保护,而且人类生存的环境时刻都同人类的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着,两者互为前提,缺一不可,“保护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保证现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抑制经济增长,相反地会促进和鼓励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还重视增长数量,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养活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因而,制定环境方面的法律,首当其冲地必须将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视其所调整的对象的特殊性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正如苏力先生所言,“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的过程中,必定要求和引起法律和习惯的变化,最终要求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3]很显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其次,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落实方面,环境管理机构必须依照国家环境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法律制度,针对环境案件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使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运行下去。可持续发展重在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各个国家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而盲目地追求人类社会发展。尤其对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当地现实情况,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保障人类的生存、生产环境不因生态环境保护而受到限制,以引导人类与生态环境保护朝着良性循环道路发展。

第三,人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观念还有待改变,应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有学者认为,“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是整个社会系统鼓励追求短期经济而不是长期保护目标。”[4]这种观念可以称之为“机械环境观”,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是一项短暂的间歇性工程,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稍有不当,就会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带来不利后果。人类在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时必须先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观点,应该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改造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

三、结论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而且也有部分问题是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为了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就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演化的产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条件。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对资源需求的与日俱增,环境、资源、人口等重大问题日益突出,生物的多样性已经受到严重新威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一项全球性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强大。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将越来越多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人工和半人工生态系统。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开发利用强度与日俱增的是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锐减。而生物多样性水平的降低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地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丧失,这种变化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一、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告诉人们,生物种群的数量及其质量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反之就越脆弱。例如,中国西周时期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达53%,而到1949年时降到3%。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黄河流域生物种类急剧减少,致使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连接不断。

生物多样性还能增强生态系统的缓冲

和补偿能力。生物种类越多,系统的缓冲和补偿能力就越强。

生物物种间通过生存竞争、相生相克、联合作用、半生互助等,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同时也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此展现给人类一个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

(2)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保障

现代人得以丰衣足食主要依靠栽培

上一篇:浙江海洋学院学生社团章程下一篇:人力资源及行政事务管理2009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