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文解字》看中国祭祖文化(精选8篇)
1.从《说文解字》看中国祭祖文化 篇一
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论“凤”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
黄交军
(广西师范 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贵阳学院,中文系,贵州贵阳 550005)摘 要:以《山海经》到《说文解字》中“凤”的形象流变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从中发现“凤”的形象历经从单一走向杂糅,趋于多元,并蕴涵丰富的伦理美德的流变过程,最终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象征。
关键词:《山海经》;《说文解字》;凤;先民文化;形象流变 中图分类号: H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8105.[ 6 ] 黄交军.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4): 13-17.40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24卷
收稿日期:2007-08-29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说文解字》与中国先民文化意识(2007106020501M44资助)
作者简介:黄交军(1980-),男,湖南新邵人,广西师范 大学语言文字学硕士,贵阳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文字训诂学、方言音韵、古代汉语语法及《说文解字》文化学研究。
On Graded Image of Phoenix Reflected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from ShanHaiJing to Shuowen-Jiezi
HUANG Jiao-ju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terature,Guangxi 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Dealing with graded image of phoenix reflected ancient Chinese people culture from Shanhaijing to Shuowen-Jiezi,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 and culture.Image of phoenix go through graded processes from single to mixture and more multivariate, which contain rich ethics virtues.It embody phoenix reflected ancient Chinese people culture whose prototype is chicken and evolve into a compound image which include diverse virtues and compatible with beasts and birds.With Cathaysian ethnic fusion and further cultural communication, phoenix turn into art product of historical processes, which eventually become common totem and symbol of Chinese nation.Keywords:ShanHaiJing;Shuowen-Jiezi;phoenix;ancient Chinese people culture;graded image
2.从《说文解字》看中国祭祖文化 篇二
一、从宀部字看古代的建筑
(一) 、从宀部字看古代的建筑发展历程
古籍文献中已有记载了先民的居住是从山洞到地面建筑的句子, 我们也知道远古先民的生产水平低下, 他们一开始只能居住在洞穴之中。《说文·宀部》中对“宕”的记载就是一个很好的解释。《说文·宀部》宕下云:“宕, 过也。一曰洞屋。”, “宕”的甲骨文写作, 很像一个依靠山崖的洞穴。远古时代的人类不会建造房屋, 因此只能选择这种天然的山洞栖身, 随着时间的推移, 生产力的提高, 人类在长时间和大自然斗争中逐渐学会了在地面上建造房屋居住。
人类走出山洞在地面上建造房屋, “宀”字就是这类居室出现的证据。“宀”字甲骨文写作, 像一个“人”字形屋顶的建筑。为什么先民会把房屋设计成“人”字形呢?我们看《说文·厂部》:“厂, 山石之厓岩, 人可居, 象形。”说明这就是人类早期居住的山洞样式, 但是这样一面敞开, 冬季的风可以直接吹进山洞, 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于是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这种“人”字形建筑, 同时这样设计出的房子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也相适应,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一方面, 冬季可以最大面积接受阳光照射, 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夏季也有很好的通风作用;另一方面, 便于雨雪天雨水流向地面, 减少对房屋的侵蚀。
当人类定居后, 从事农业生产时, 便有了“家”字。《说文·宀部》家下云:“家, 凥也。从宀, 豭省声。”对这个字的理解大家说法不一, 我们看家的甲骨文写作, 宀下的“豭”不同与“豕”字, 在猪的腹部加了一短横, 表示公猪, 其后书写趋简, 渐与“豕”相混。但为什么是豕而不是牛、羊、马呢?因为猪不同于牛、羊、马可以远距离放牧, 而且猪具有生长快, 成熟能力强的特点, 适宜家畜, 所以由这些特点派生出了“家庭”的意思。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人类的建筑水平也有了更高的发展, 我们看寷、宖、宏在《说文·宀部》中的解释。“寷, 大屋也。”, “宖, 屋响也。”, “宏, 屋也。”这些字都表示出了房屋深大, 而且还产生了洪亮的声音, 这也说明古人在居住上住家由起初的保温御寒基本需求上升到要求宽敞舒适的地步了。
宀部下“宔”和“宗”这两个字与祭祀有关。《说文·宀部》:“宔, 宗庙宔祏也。”, “宗, 尊祖庙也。”其字本义表示供奉祖先神位的房屋,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祖庙、宗庙。这两个字反映出了古代血缘关系和家族思想, 同时也表明了先民除了追求物质上的需要, 也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了。
通过以上对建筑有关字的考释, 大致可以对古代建筑发展勾勒出如下历程:洞居—地面居住、家的产生—追求宽敞舒适的居住环境—宗庙祭祀房屋的出现, 追求精神的需要。
(二) 、从宀部字看与建筑相关的辅助部件及空间位置
1、从宀部字看与建筑相关的辅助部件
有了房屋自然也就有窗户。《说文·宀部》:“向, 北出牗也。”, 《玉篇·宀部》:“向, 窗也。”, 《诗经·幽风·七月》:“塞向瑾户。”再看“向”甲骨文写作, 从直观上看像一堵房屋的墙上有扇窗户, 因此“向”表示房屋北墙上开的窗户。再看“宇、宸、寪”在《说文·宀部》中的解释。“宇, 屋边也。”, “宸, 屋宇也”, “寪, 屋皃。”这三个字都表示“屋檐”的意思。上古时期部分房屋是没有屋檐的, 如半坡方形房屋, 这类房屋一般经不起风雨侵蚀。而有屋檐的房子则可以起到很好的排水作用, 保证了房屋的寿命。再看“宙”字, 《说文·宀部》:“宙, 舟舆所极覆也。”《淮南·览冥》云:“燕雀以为凤凰不能与争于宇宙也。”高诱注:“宇屋檐也。宙, 栋梁也。”段玉裁认为宙的本义为栋梁, 可以起到支撑房屋的作用。《说文·宀部》:“宋, 凥也。”考察“宋”的古文字体, 甲骨文写作, 上面像屋顶和两侧的墙壁, 下面的“木”字立在屋顶下, 像支撑房屋的楹柱之形。
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房屋的建造还得需要栋梁的支撑, 同时需要一些辅助部件才能延长其寿命。
2、从宀部字看与建筑相关的空间位置
《说文·宀部》中有些字表示房屋的空间位置。《说文·宀部》:“宧, 养也。室之东北隅, 食所居。”, “, 户枢声也。室之东南隅。”, “奥, 宛也。室之西南隅。”从这些空间位置可以看出古代建筑主要是四方形的, 而不像蒙古包式的圆形。而且, 每个方位都有它固有的用途。如“宧”, 舍人云:“东北阳气始起, 育养万物, 故曰宧。宧, 养也。”古代做饭的地方安置在东北这个角落, 因此是“食”所居。即使在今天的农村里, 人们也是把火灶安置在东北角落, 这一习俗也就是从古人这里流传下来的。
(三) 、从宀部字看建筑的功能
1、居住功能
建造房屋就是为人类居住和储藏东西的, 在《说文·宀部》中同样得到了体现。如《说文·宀部》:“宿, 止也。”, “宿”的甲骨文或写作, 像一个人躺在房屋下面的席子上休息。《说文·宀部》:“寝, 卧也。”李善引《论语》郑注:“寝, 卧息也。卧必于室, 故其字从宀。”《说文·宀部》:“客, 寄也。”, “寄, 讬也。”, “寓, 寄也。”这些字都表示了房屋的居住功能。
2、储藏功能
《说文·宀部》:“宬, 屋所容受也。”, “容, 盛也。”, 表示人们把物品储藏在室内。
二、从宀部字看先民的安定意识
《说文·宀部》里的“寍、宓、宴、安、”等字凝结着上古社会人们对平安的认识。
“寍、定、宓、宴”这四个字在《说文·宀部》里都解释为“安也”, “安、”都解释为“竫也”。《立部》曰:“竫者, 亭安也。”我们考察古文字形, “安”的甲骨文字形写作, 其字形像一个女子跪在屋里, 这也是古人坐的姿势, 从“安”字可以看出古代有房有女子才可以安心。
“定”的甲骨文写作, 从宀, 从正, 像一只脚向屋里走去。《诗经·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郑笺:“定, 止也。”从定的古字形来看, 表示人们只有进了家才能停止, 才能居处自安。
“寍”后世假“宁”为“寍”, “宁”行而“寍”废。“宁”字甲骨文写作, 字形结构像屋子里有食具, 表示人们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本义表示安宁, 平安。
通过对安、定、宁等字的分析, 可以看出先民的平安意识中, 房舍、女子、饮食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即便是今天也是如此。
三、从宀部字看上古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尊卑等级制度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氏族群居生活的终结, 人类社会里便逐渐有了贫富差距, 同时也伴随产生了尊卑等级制度。
(一) 、从宀部字看贫富差距
《说文·宀部》中有不少表示贫富差距的字。如:如富、实、宝、、寡、、宄等。我们看《说文·宀部》:“富, 备也。”《释名》曰:“福, 富也。”实下云:“实, 富也, 贯为货物。”这些字明显的反应出了有些人已经开始富裕了。再看《说文·宀部》:“宝, 珍也。”考察宝的甲骨文写作, 表示玉、贝在屋下。下云:“, 藏也。”表示人们开始把贵重物品藏起来了。为什么要藏起来呢?是为了防止被盗, 有了穷人才会有强盗。《说文·宀部》:“寡, 少也。”, “, 穷也。”, “宄, 奸也。外为盗, 内为奸。”通过对以上字分析, 可以看出古代很早就有了穷人, 富人和强盗, 折射出了古代的贫富差距。
(二) 、从宀部字看尊卑等级制度
有了贫富差距后, 随着进入奴隶社会, 自然也就有了尊卑等级之分, 这在宀部字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说文·宀部》:“宠, 尊凥也。”表示有地位的人居处在尊贵的位置上。宦下云:“宦, 仕也。从宀, 从臣。”, 《说文·臣部》:“臣, 牵也, 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再看《说文·宀部》:“守, 守官也。”表示一种官职。“宠、宦、守”都表示人居处在一种尊贵的地位, 同时也反映了君臣之间的尊卑之分。
《说文·宀部》里还有一个宰字, 解释为“辠人在屋下執事者。从宀, 从辛。辛, 辠也”表示奴隶犯罪之人在屋内为奴隶主做事, 这就更体现了古代的尊卑等级制度。
四、总结
总之,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一部科学系统析形释义的字典。本文通过对宀部字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 对其宀族字下所反映出的建筑文化、安定意识及尊卑等级制度进行了浅显的探讨, 以便从中考释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这也正是《说文》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摘要:《说文解字》是一部分析汉字结构、解释字义的字典, 同时书中又反映出了古代的许多文化现象。本文将通过对宀部下的字进行考释, 从而来探索古代的建筑发展及其相关的社会文化。
关键词:《说文解字》,宀部,建筑,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1]、 (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2]、 (梁) 顾野王.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 1987.
[3]、 (南唐)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87.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H].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0.
[5]、 (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 1998.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H].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9.
3.从《说文解字》看中国祭祖文化 篇三
服饰是人体衣着及其装饰品。在衣、食、住、行四项中,衣列于首位,足见服饰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服饰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且也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服饰在式样、纹色、用料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点。我们试图通过对《说文解字》中有关服饰的字的全面考察,来索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若干信息,以致能更灵活的认识和应用这些字。【关键词】:《说文解字》 “衣”部 服饰文化
一、引言
服饰不仅仅是人类外表的包装,也是人类内心的折射,更是人类思想与文明进化的具体表现。对于道德观念、性意识等这些表面看来与衣着毫不相干的人类思想意识,却是造成衣服降生的决定因素。衣服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被牢牢地捆在了文明与思想的快车上。我们知道,服饰不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让我们研究,我们要研究服饰文化,只能通过一些和服饰有关联的途径去考察。本文试图从《说文解字》中的“衣”部来探究中国古代的一些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一书是许慎收集东汉的文字而写成的,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外有重文(也就是异体字)1163个。它不仅仅是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也是一本记载那些文字实际上反映的诸多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文化制度的,具有文化传承的巨大功用。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字119个,收集的这些字都与服饰有关,而其中有40字是解释衣服的,并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衣”部字与衣服的材质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同样它的服饰也历史悠久。服饰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服饰的材质就折射了这一点。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字119个,其中表示衣服材质的字有8个, ①袍、襺
袍、襺都是御寒之衣。《说文·衣部》:“袍,襺也。从衣包声。” “袍”古代指长袄,有夹层,中装棉絮。“袍”字声旁“包”兼表义,有包住全身的意思。许慎以“襺”训“袍”,其实,严格而言,“袍”与“襺”还是有区别的。《说文·衣部》:“襺,袍衣也。从衣茧声。以絮曰襺,以缊曰袍。” 絮即新丝绵,缊即旧丝绵,显然襺要比袍要高级些。后来袍又指宽大的单层长衣。在沂南出土的画像石中,就可以见到着袍者的形象。
②裘
“ 裘”,即皮衣。古人穿皮衣有毛的一面朝外,甲骨文“表”字便是毛向外的形象。因为先民在狩猎中发现披着兽皮便于接近和猎捕野兽,便自觉地利用起这个保护色,将兽皮带毛的一面朝外,后来这种遗俗一直相沿下来。“表”、“里”二字正反映了古人穿裘的面貌。《说文·衣部》:“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段玉裁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表”的本义是衣服的表面。在《说文·衣部》:“里,衣内也,从衣,里声。“里”的本义是衣服的内层。古代在正式场合还要在裘上加一层罩衣,罩衣古称“裼”。郑玄《礼记》注:“裼,表裘也。”即谓裘上又加衣。《礼记·玉藻》:“表裘不入公门。”因为裘毛朝外而不加罩衣,古人认为是一种不庄重严肃的表现。
③襌、褋、褧
襌、褋、褧均为单衣。在《说文·衣部》:“襌,衣不重。从衣单声。”《释名·释衣服》:“襌衣,言无里也。”襌衣也作单衣,是夏天的衣服。如古乐府《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说文·衣部》:“褋,南楚谓襌衣曰褋,从衣枼声。”《方言》卷四:“襌衣,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衣褋。”《楚辞》战国屈原《九歌·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说文·衣部》:“褧,苘也。《诗》曰:‘衣锦褧衣。’示反古。从衣耿声”。“褧”,是用麻或轻纱所制单罩衣。古代女子出嫁时穿在锦衣外面,以蔽尘土。《诗经·郑风·丰》:“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褧”所代表的服饰,不仅仅可以用来避尘土,更能衬托出女孩子的妩媚、轻盈。
④褐
《说文·衣部》:“裋,竖使布长襦。从衣豆声。” “褐,编枲袜。一曰粗衣”。“裋褐”常连用,亦指粗布短布衣。《史记·秦始皇本纪》:“大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槽糠。”褐衣不仅不华丽,而且分量重,不保暖。《孟子·腾文公上》:“许子衣褐。”赵岐注:“许子衣褐,以毳织之,若今马衣者也。”把褐衣比作“马衣”,可见褐之粗劣。然而穷苦人有时连褐也穿不上。《诗经·豳风·七月》说农夫:“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因为褐是贫苦卑贱者所服,所以古人常以脱去褐衣表示做官,叫做“释褐”。褐还有一种意义是粗麻编织的袜子。
⑤衰
衰是指用草编成的雨衣。在《说文·衣部》:“衰,草雨衣。秦谓之卑。从衣,象形。”“衰”字篆文的中间部分像是编织之草参差不齐之状。《国语·越语》:“譬如衰笠,时雨既至,必求之。”“衰”字后来被假借去表示别的意义,只有为本义又造字,在“衰”字上加“艹”或“竹”,写作“蓑”或“簑”。“蓑”主要是指牧人及在野外劳作的人的雨具。《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三、“衣”部字与衣服的款式
衣服的款式与人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有着相关的联系,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衣服的款式的要求自然也随着提高。在《说文解字》中有关衣服款式的字有15个:
①袛、裯、襡、襦
袛、裯、襡、襦都是指短衣。在《说文·衣部》:“袛,袛裯,短衣。从衣氐声。”,“裯,衣袂,袛裯。从衣周声。”,“襡,短衣也。从衣蜀声。”,“襦,短衣也。从衣需声。一曰?衣。”。“袛”在《句读》曰:“袛,方言。汗襦自关而西,或谓之袛裯。自关而东,谓之甲襦。陈魏宋楚之间,谓之襜襦,或之襜襦。”说明了“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法,其实都是指同一种款式的衣服。“袛裯”为双声联绵字,指直襟单短衣。襡、襦在《说文》均曰:“短衣也。”襡为长襦,即连腰衣。襦指短衣,短袄。
襦又有长襦、短襦的区别,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短襦又叫腰襦。但是在古代作品里一般只称襦,不分长短。例如辛延年《羽林郎》: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在诗文中却说“腰襦”。如《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襦既然本身就有长有短,却又说襦是“短衣”,这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礼记·深衣》说:“短毋见肤,长毋被土。”深衣长至踝部,襦与之相比,的确是短衣。襦是一般人(包括仆役)平时所穿的衣服,深衣则是贵族上朝和祭祀时穿的,庶人以深衣为礼服。
②衵、亵、衷
衵、亵、衷都是指贴身穿的衣服。在《说文·衣部》:“衵,日日所常衣。从衣从日,日亦声。”私服,即私居在家穿的内衣。柳宗荣《引经考异》云:“亵谓里衣也,袢谓衣无色也。”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驰其上服,表其亵衣。”意谓解开上衣,露出贴身的衣服。亵衣又称“衷衣”。在《说文·衣部》:衷,里亵衣。从衣,中声。《春秋传》曰:‘皆衷其衵服。’”据《左传·宣公九年》记载,陈灵公、孔宁、仪行父等与夏姬私通,都贴身穿着夏姬的内衣。
③袤、襘
袤是指带子,襘是指带子打的结。在《说文·衣部》:“袤,衣带以上。从衣矛声。一曰南北曰袤,东西曰广。” 段玉裁注:“带者,上衣下常之介也。” “带”即上衣和下衣之间的带子。在《说文·衣部》:“襘,带所结也。从衣会声。《春秋传》曰:‘衣有襘’。” “襘”即带子打的结。段玉裁注:“昭十一年《左传》,叔向曰:衣有襘,带有结。视不过结襘之中。所以道容貌也。” 意思是说侍奉君主的人须谨守礼仪,不能随便张望看顾,只能看君主衣带与交领之间的区域,这样侍奉的那个下人便只能低着头了,这两个字说明古代君臣之间的尊卑等级是比较严谨的。
④袴、裈
“袴”,即今之裤字,但形制却跟现在的裤子很不一样。《说文》称之为胫衣,《释名》说“两股各跨别也”,这说明古代袴没有前裆,只有两个裤筒,类似现在的套裤。纨绔是有钱人所穿(纨是织造较为细致的生绢),所以后来专指富贵而不务正业者。跟现在的裤差不多的是“穷袴”。穷袴的通行名称叫裈犊鼻裈,即后代的短裤、裤衩,以其形似犊鼻而得名。
“裈”,古代称为有档的裤,大约出现在汉代。段玉裁对“裈”注:“今之套裤,古之绔也。今之满档裤,古之裈也。自其浑合近身言曰‘裈’,自其两襱孔穴言曰‘幒’。”这种裈与现在前后有档的裤子差不多,其声旁从“军”兼有表义功能,“军”有空围之义,而“幒”的声旁也有空围之义,故可互训。古代的“裈”一般为贴身穿着,又称“穷袴”。
⑤複、袷
複、袷都是夹衣。在《说文·衣部》:“複,衣皃。从衣复声。”《释名·释衣服》:“有里曰複,无里曰襌。”在《说文·衣部》: “袷,衣无絮。从衣合声。”唐·皮日休《夏首病愈因招鲁望》诗:“晓入清和尚袷衣,夏阳初合掩双扉。”就是说因为刚病愈体弱,在初夏的清晨穿袷衣御寒。
⑥裼
裼是指古代衬在裘外面的无袖衣。在《说文·衣部》:“裼,袒也。从衣易声。”《礼记·玉藻》:“裘之裼也,见美也。”即裼是用来增加裘的美色的。裼不是把裘全部包住,而是单独成衣,就像今天的披风,衣领处系在脖子上加以固定,其余任其披拂飘扬,既显得威武潇洒,又可以衬托裘的美色,不同的裘要配不同的裼衣:狐白裘以锦衣裼之;狐青裘以黑中透红的玄绡衣裼之;羔裘以黑色的帛衣裼之;狐裘以黄衣裼之。
⑦衫
衫是指短袖的单衣。《释名·释衣服》:“衫,芟也,芟未无袖端也”毕沅疏证:“盖短袖无却之衣。”明确的指出“衫”是一种短袖的单衣。
四、“衣”部字与衣服的纹饰
在古代的中国,纹饰是富贵人家所追求的,而且也是富贵人家才能拥有的,他们讲究服饰的图案、制作工艺,常常在衣领、衣襟、衣袖上加些装饰,绣上花纹。而广大劳动人民处于社会底层,他们所能穿的一般都是粗麻、乱毛织成的粗布短衣,而且他们的衣服没有什么修饰,甚至是不准有修饰的,所以后来对平民百姓就有了这样的称呼:“布衣”、“白丁”,比如唐代刘禹锡有诗云“往来无白丁”。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中有关表示衣服的纹饰的字有3个:
①褕
《说文·衣部》:“褕,褕翟。羽饰衣。” 意思是说,褕翟是用山鸡的羽毛装饰的衣服,是周朝时王后的礼服。王后的礼服一共有六种:“袆衣”、“俞狄”、“阙狄”、“鞠衣”、“展衣”、“绿衣”六服。其中“俞”就是“褕”,“俞狄”就是“褕翟”,褕翟和阙狄这两种礼服都是在衣服上刻了羽饰的,褕翟刻了之后又用五彩画,而阙狄刻而不画。褕翟也反映了对鸟图腾的一种崇拜,因此后人称女为“凤”。后来,男女结婚时,在女的衣服上绣有“凤”的图案。
②衮
《说文·衣部》:“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常。幅一龙,蟠阿上乡。”意思是天子祭祀先王时所穿的吉服。“衮”就是冕服之一,衮冕是一种在下衣上绣上龙纹的衣服,是天子祭祀先王时所穿的吉服。段注中“衮”字下还有这样几句话:“惟天子衮有升龙也,龙曲体而昂首”,“蟠阿上向”,又有“天子升龙,诸侯降龙”,天子衮衣上绣的是头朝上的升龙,三公诸侯祭祀的衣服上也是可以绣上龙纹的,但他们的龙纹只可以是尾朝上头朝下的降龙。即使是位高权重的诸侯公卿也不可僭越礼仪,更不可逾越尊卑等级。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服饰的尊卑等级之严。
③襐
《说文·衣部》:“襐,饰也。从衣象声。”“襐” 是指绣绘着彩色花纹的衣服。在古时,只有贵族才能穿着绣着彩色花纹的衣服,但对于贫民而言,只能“可望而不可即”。
五、“衣”部字与衣服的颜色
人对色彩的感受出于本性,但在中国古代社会色彩却具有等级差别。服色常常作为身份的一个外在标记,在礼仪制度中传达出人们的尊卑观。不同服色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地位和权利,颜色的使用也就增添了“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内容。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中有关表示衣服的颜色的字有5个:
①襍
在《说文·衣部》:“襍,五彩相合。从衣,集声。”襍是指五彩相合之意。段玉裁注:“所谓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也。”其实对五色的重视,源于统治者对“天”的崇尚,对宇宙天地的崇尚。因为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宇宙又可以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分属于木、火、水、金、土五德,各具青、赤、黄、白、黑五色。古时的染色工艺虽然比较发达,但礼服的颜色却只能采用这五种正色,是象征着高贵,在那时只有王公贵族可以悉用五彩。
②袗、袨
《说文·衣部》:“袗,玄服。” 袗是指黑色的衣服,也是周时的祭服。《周礼·春宫·司服》中说:“祭群小祀则玄冕。”“玄冕”即黑色衣服,黑色又为周代卿大夫的命服,《礼记·王制》中说:“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
《说文·衣部》:“袨,盛服也。从衣玄声。” 袨是黑色的礼服。在《淮南子·齐俗训》:“尸祝袀袨。”高诱注:“袀,纯服;袨,墨斋衣也。”
③袾
《说文·衣部》:“袾,好佳也。从衣朱声。《诗》曰:‘静女其袾。’” 袾是指朱红的衣服。在《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此处的“裳”实际上是衣、裳的泛称。可见贵为“公子”者,服色以朱为宜。《礼记》中:“天子居明堂太庙,衣朱衣,服赤玉。”此处“朱衣”虽为应时而用,但毕竟是天子礼服。
④袢
《说文·衣部》:“袢,无色也。从衣半声。一曰《诗》曰:‘是绁袢也。’”袢是指夏天穿的白色内衣。朱骏声曰:“袢当为里衣之称。里衣素无色,当暑用絺袢,即绉絺也。”在古时,“袢”是穿在里面的内衣,但白色的内衣没有尊卑之分,是贵族和贫民都可以穿着的。
六、结语
4.《说文解字注》述论 篇四
(新疆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摘 要:向来治文字学者必治《说文》,而治《说文》者,则离不开对《段注》的研究。《段注》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后人对它的研究几与《说文》分庭抗礼。而其中对《段注》一书进行总的述论是其研究的首要任务,也是完成对《段注》研究的一基础性工作。关键词:《说文解字注》;校勘;阐明;贯通;系联;推阐
中图分类号:H0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8-0192-04 清代“说文学”成就大者有4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桂馥《说文义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四大家之中,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重于形,桂馥《说文义证》偏于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恻重于声,其中尤以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成就最大(以下称《段注》)。《段注》形、音、义三者并重,以文字学而兼音韵、训诂之学。它不仅堪称“说文学”之经典,亦可称为音韵学、训诂学之要着,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部巨著。
《段注》凡30卷。据段玉裁之所以注《说文》,他在“庶有达者理而董之”下自述,是因为“向来治《说文解字》者多不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不得许氏要领。”[1]为了注解《说文》,段玉裁于乾隆四十一年开始编撰长篇《说文解字读》(540卷),至乾隆五十九年告成,历时19载。段氏继而以《说文解字读》为基础,加工精炼,又历时13载,于嘉庆十二终于完成伟大之作《说文解字注》。
《段注》代表乾嘉学派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最高成就,其书一问世,在学术界很快赢得崇高声誉,被公认为解释《说文》的权威性著作。王念孙《段注·王序》云:“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尝为《六书音均表》,立十七部以综核之。因是为《说文注》,形声读若一以十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与经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易本字,揆诸经义,例以本书,若合符节,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无此作矣。”[2]以上单从王氏对段书的评价,可知《段注》在当今学术界的影响和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一、进一步校勘《说文》,恢复《说文》的本来面目 《说文》传世后,屡经改易,特别是唐代李阳冰窜改,颇失其真,后虽经二徐等人整理校订,许氏原书亦不复原貌。段氏运用考据学、校勘学的方法,对《说文》作了大量增删改订,其中多有发明,有其独特的见解,这是段氏注《说文》的主要成就,同时也是评定段氏对《说文》功过的关键。据余行达《说文段注研究》一书统计,《段注》中总共“改篆九十文,増篆二十四文,删篆二十一文”[3]。周祖谟《问学集》中《论段氏说文解字注》一文统计段氏对《说文》的校订为“改篆文九十二,删篆文十九,増篆二十二”[4]。蒋冀骋在《<说文段注>改篆简论》一文中统计段氏对《说文》的校订为“改篆一百一十八,增篆二十四,删篆二十一”[5]。如今传大徐本《说文》“上”字作“丄”,段注:“古文作二,故帝下、旁下、示下皆云丄,各本误以为丄为古文,则不得不改篆文之上为上,而用上为部首,使下文从二之字皆无所统,示次于二之恉亦晦矣。今正丄为
二、上为丄,观者勿疑怪可也。”[6]此为段氏改篆之例。把古文“丄”改作“二”,所列古文形体正与甲骨文、金文写法暗合。删篆上,如今传二徐本“榣”篆下有“樛、朻”二篆,《说文》:“榣,树动也,从木 声。朻,高木下曲也,从木丩,丩亦声。”在“朻”下段注云:“此《韵会》所据小徐本也。今二徐本皆分‘樛’‘朻’为二篆,‘樛’训‘下曲’,‘朻’训‘高木’,乃张次立以铉改锴而然,《尔雅》作‘朻’,《毛传》曰:‘木下曲曰樛。’下曲即下句也。‘樛’即‘朻’也,一字而形声不同。许则从丩声者,容许《毛诗》当日亦作‘朻’也。《玉篇》分引《诗》、《尔雅》,而云二同,甚为明皙。丩者,相纠缭也。凡高木下句,垂枝必相纠缭,故曰从木、丩,丩亦声。”段删“樛”篆,改“朻”篆之训为“高木下曲也。从木、丩,丩亦声。”[7]增篆上,如二徐本均无“第”篆,段则于竹部最末补入“第”篆,训为:“次也。从竹弟。”注云:“此见《毛诗正义》卷一之一引《说文》,其在第部抑竹部今不可知,要孔冲远所据有此篆无疑。俗省弟作第耳。”[8] 另外段书在改补《说文》说解上,段氏亦作了大量的工作。如今大徐本有云“唬,啼声也。”段注:“锴本不误,铉本改为‘啼声’,误甚。自‘吠’篆以下,皆言鸟兽矣。《通俗文》曰:‘虎声谓之哮。’唬当读呼去声,亦读如罅字。从虎口,虎亦声。”[9]《说文·矢部》:“短,有所长短,以矢为正,从矢豆声。”[10]段注:“有所长短,以矢为正,从矢。按此上当补‘不长也’三字乃合。‘有所长短,以矢为正’说‘从矢’之意也。”[11]等等。
段注对篆文的改易历来被人所垢病,于是段氏被戴上了“鲁莽”的帽子,徐承庆甚至斥之为“破坏形体”。段氏之病在于有时自信过度,流于武断。说他“武断”,可能是段氏好谈本字本义而改动说解而引起的。如许慎析“末”字为“从木,一在其上”,段氏改篆文作“从木从丄”。然按六书分析,我们知“末”为指事字,不是会意字,此段氏之改未免武断。段氏由于未曾见甲文、金文等古老文字,故在刊正篆文上就有时失之鲁莽。但一一审之,除了那些由于受时代学术水平的局限而造成的失误外,其他大多是精准的。他没有见过甲文、金文,但有些校订竟与古文字暗合,这不能不令人叹服。可以说段氏之功大于过,其成就是主要的。
二、阐明《说文》义例
前人编撰字书,未能像今人那样说明字书义例,以便使用者循其义例去查考有关内容。而许慎著《说文》,书中暗含许多义例,然许氏对自己所著之书没有做过细致说明,书中只是简略地说到其体例。如《说文·前叙》曰:“今叙篆文,合以古籀。”[12]《说文·后叙》曰:“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13]正因为许慎说的很简括,后来学者在这方面多有发现,其中尤以段氏对《说文》中的义例,融会贯通,详于注中而多有发明。如《段注》“欲”下曰:“《说文》经后人妄窜,盖不可数计,独其义例精密,迄今将两千年,犹可推寻,以复其旧。”[14]段氏阐明《说文》义例,为王筠所推重。王筠《说文句读·序》曰:“苟非段玉裁力辟榛芜,与许君一相心印,天下安知所谓《说文》哉!”诚如段书“一”部末:“凡部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颜氏家训》所谓“隐括有条例”也。“上”部“上”:“凡《说文》一书,以小篆为质,必先举小篆,后言古文作某。此独先举古文,后言古文作某,变例也。以其属皆从古文上,不从小篆上,故出变例而别白言之。”[15]《说文释例·自序》曰:“段书体大思精,所为通例,前人所未知。”[16]前人说解《说文》,多是从六书而论,而对隐含于全书之例极少涉猎,因而未能很好理解许书大例。段氏亦云:“自有说文以来,世世不废,而不融会其全书者,仅同耳食,强为注解者,往往眯目而道白黑。”[17]段氏之发明义例,也影响到近代的学者。如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曰:“段氏之注,于许书条例多所发明。读段书者玩索求之,其例自见,至有益于文字学。惟其散见于全书内,读者每忽略。”[18] 通观段书,段氏对《说文》义例的阐发是先从部首开始的,再依次发明其它。正如段氏在“一部末”下所说“凡部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次。”先通过形旁的关系来进行部首排列,然后在形旁相近的基础上,对每部中字的排列则依“以义之相引为次”,通过意义的关系来进行排列。同时在说解方式上,段氏于“一”部下曾云:凡篆一字,先训其义,次释其形,再次释其音,合三者以完成一篆。
三、以《说文》贯通群书,据群书训诂解释许说
许慎博学多闻,他写《说文》就贯通了群书,尤其是经部方面的书,常常引用来说明文字的形体、意义、读音。如许慎《说文·叙》曰:“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19]作为古文学派经学大师的许慎讲解文字是非常重视经学的贯通,这固然是受当时小学依附于经学地位的影响。许书训释大都根据经籍训诂而来,要疏证许说,必须对古书有根柢。诚如《说文叙·段注》中“犹复深惟五经之妙”下所云:“六经者,古古相传之说也。”[20]“六艺群书之诂”下云:“六艺足以摄群书,必兼言群书者,容有不见六艺而见群书者也。”[21]章太炎《国故论衡·小学说略》云:“段氏为《说文注》,与桂馥、王筠并列,量其殊胜,固非二家所逮。何者?凡治小学,非专辨章形体,要于推寻故言,得其经脉,不明音韵,不知一字数义所由生。此段氏独以为桀。”[22]以上可知,段氏注《说文》所引用的材料极为广泛,采用的方法是授引经传子史,融会贯通全书,以许解许,以字考经,以经考字的双重手段来贯通全书。段书的贡献除了贯通群书,还以《说文》校释群书。如余行达先生曰:“学术界只知王念孙《读书杂志》、卢文弨《群书拾补》等的嘉惠士林,其实段书所校释的群书,比王、卢的范围更广泛,又得到学术界的普遍采用。如段书在‘潧’篆下说陆德明《释文·诗·郑风》‘泛’是‘汍’之误字,阮元《释文校勘记》、卢文弨《释文考正》、陈奂《诗毛传疏》、胡承珙《毛诗后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冯登府《三家诗异文疏证》、李富孙《诗经异文释》、陈乔纵《鲁诗遗说考》及《诗经四家异文考》、法伟堂《释文校语録》、本师赵少咸《经典诗文集说附笺》等,并采用无异辞。”[23]余氏所言极是,段书中对群书的校释较多,详于注中。如段氏于“谇”下注云:“今《国语》《毛诗》《尔雅》及他书‘谇’皆讹‘讯’,皆由转写形近而误。”[24]“楫”下注云:“各本作舟摧也。许无擢字。《手部》曰:‘摧,引也。’揖所以引舟而行,故亦谓之擢。毛《卫风》传曰:‘揖,所以擢舟也。’此许所本,今据以正。今《毛诗》擢讹櫂,浅人所改也。《方言》曰:‘揖谓之挠,或谓之櫂’,櫂亦擢之讹也。”[25]等等。
四、以音韵为骨干,系联文字之形、音、义
《说文》是很古的一部字书,其中保留了很多古字、古音、故义。但《说文》是形书,段氏为许书作注,并不只着眼于形,就字论字,而力求用语言学的观点分析文字的形、音、义。他认为文字的形、音、义三方面是相互关联的,要研究《说文》,必三者互求,以音韵为骨干进行训诂。段玉裁《广雅疏证·段序》曰:“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今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26]如《段注》“鏓”下曰:“囱者多孔,蔥者空中,聪者耳顺,义皆相类。凡字之义必得诸字之声者如此。”[27]如《说文》“衣”部下“一曰盛服”《段注》“盛服”下注曰:“,本训稠发,凡 声字多为浓重。”[28]书中这种阐发声义关系的例字是很多的,在此不一一列举。
综观段书,段氏作注并非简单地就形论字,而是运用语言学的系统观、历史观,互求文字之形、音、义。他继承和发扬了戴震因声求义的方法,将训诂建立在音韵的基础之上,将宋人发明的“右文说”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五、推阐发明《说文》义训
古书所用的字互有不同,或字同而义异,或字异而义同。与《说文》比较,又有同有异。段氏认为《说文》所作为本字本义,而古书则有假借,义有引申,所以与《说文》不同,要了解古书的文字训诂,必须了解《说文》。此为段氏之误,其实《说文》说解除用本字外,有古字、古今通用字,又有不少异体字。关于段氏对《说文》中两字并释和一字一训的往往用同义词或反义词给出义训。如《段注》“差”下曰:“左不相值也者,左之而不相当则差矣,今俗语所谓左也。”[29]从训释中可以看出,“左”与“差”同义,“值”与“左”反义。同时《说文》释义是专释本义,段氏则兼顾发明引申义、假借义区别本义。《段注》“经”下曰:“盖非用其字之本义,即用其字之引申之义。”[30]又“镐”下云:“武王都,在长安西上林苑中,字亦如此。”《段注》曰:“此于例不当载而特详之者,说假借之例也。土部堋下引《春秋传》矣,而又曰《虞书》‘堋淫’于家亦如是,谓《书》‘堋淫’亦如此作也。武王都镐本无正字,偶用镐字为之耳。一本有其字之假借,一本无其字之假借也。镐京或书鄗乃浅人所为,不知汉常山有鄗县。”[31]江沅《段注·后序》云:“沅谓世之名许氏之学者多矣,究其所得,未有过于先生者也。许氏着书之例以及所以作书之旨,皆详于先生所作注中,„„许书之要,在明文字之本义而已。先生发明许书之要,在善推许书每字之本义者也。本义明而后余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假借之义亦明。形以经之,声以纬之。凡引古以证者,于本义,于余义,于引申,于假借,于形,于声,各指所之,罔不就理。菿、谥毕见。形、声、义三者皆得其杂而不越之故焉。悬是书以为旳,而许氏着书之心以明,经史百家之文字亦无不由此以明。”[32] 段氏《说文解字注》在文字学以及在训诂学上的成就而论,是其同时代著作之巨擘。《段注》行世以后,即受到“说文学”界高度的重视,成为“说文学”家们必研究的对象。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也并非无可挑剔。段氏的毛病除了一般的封建观点外,在于自信过甚,因而不免武断。并且《段注》成书之时,段氏已过70,这时精力已衰,而对于校雠之事,也实属于他的门下,他们往往不能参检本书,因而难免会出现错误。《段注》的缺陷,主要是武断地增删改动篆文和说解。王筠《说文释例·序》曰:“段氏书体大思精,所谓通例,又前人所未知,惟是武断支离,时或不免,时则蔽也。”[33]因此,对《段注》进行订补、匡谬、注笺、考证一类性质的著述便应用而生。如钮树玉《说文段注订》、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冯桂芬《说文解字段注考证》、马寿龄《说文段注撰要》、徐承庆《说文解字匡谬》等较具价值。段氏之书成为许学研究的一宗重大系属,几与《说文》分庭抗礼。其中钮树玉《段氏说文注订》,肯定了《段注》的旁征博引和对《说文》的深刻注解,同时从6个方面指出《段注》与许书的违拗之处,有理有据。钮氏之订大多正确,比较客观地评价了段书的得失。引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曰其订段之弊有六:“一曰许书解字,大都本诸经籍之最先者,段氏自立条例,以为必用本字。二曰古无韵书,段书创十七部,以绳九千余文。三曰六书转注,本在同部,故云建类一首,段氏以为诸字音恉略同,义可互受。四曰凡引证之文,当同本文,段氏或别易一字,以为引经会意。五曰字者言孳乳而浸多,段氏以音义相同,及诸书失引者,輙疑为浅人所增。六曰陆氏《释文》、孔氏《正义》,所引《说文》多误,《韵会》虽本《系传》,而自有增改,段氏则一一笃信。”[34]等等,其它在这里就不加以论述。
5.说文解字读书心得 篇五
说文解字内容概要:说文解字三十卷,后汉许愼撰。惯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 县东》人。由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汶长,人为太尉南合祭酒。尝从贾逵受古学,博通经籍……
读古书不可不知说文解字,没有文字学也就是小学的知识,就会胡乱解释古人的意思,同时验证某些“名家”是否说得正确,说文解字也是很好的标准,说文解字本身很不好读明白或读清楚,段玉裁的注解非常有用,但是读此书的入门方法很不好找,那么多字那么多条目,从何开始?从来没有人讲解这些,对于一个自学古代文化的人而言,这本书是很好的,但是要是说看了这本书就懂说文解字了,小学就精通了,那可是错了,这本书只是入门的指领者,只是在一个高度上进行了概括和精细地讲解,就好象是一幅地图,你可以按图索骥,所以这本书是很好的入门教材,想精通文字学还是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去研究说文解字才对。 有的人说这本书没有要学习的东西,那是他自身的问题,凡是有点古代文献学习基础的人,自会看出这本书的价值……
6.《说文解字》读书笔记感悟心得 篇六
《说文解字》可不是我写的。《说文》的原作者是东汉的许慎(老许家就是出人才,宋代还有许仙),他是东汉时期的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语言学家(当然,后两者在当时是没有这个说法的啦)。师从当时著名的大儒贾逵,这位贾逵是贾谊九世孙,此外他也是位有名气的经学家。聪明的你肯定发现了一个有些陌生的字眼,那就是“经学”。其实这本书的由来,就和“经学”有着莫大的关系。
首先得说道说道“经学”。究其原始涵义,“经”指的.就是书籍。许慎自己在《说文》里面将其训为“织”,段玉裁注为“纵线”,即古时穿订书册的线。这个时期涵义不仅仅局限在儒家一派,诸子百家学说都可以算得上,就是南齐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承认说,“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申以《九丘》。岁历绵暧,条流纷糅 ”。在这个意义层面上,“经学”还不是一门专业学问,只是简单的书籍集合。但是啊,始皇帝焚书坑儒之后,儒家学者们因为没书,都是凭借记忆力、口耳相传,学习经典。这样教育了几代学者之后,孔子旧宅壁中书被人发现了,此后历代均发现了所谓的“二酉藏书”(即所谓的“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和汲冢古书。学者们研究发现,这些古书的经义和口耳相传、用时行隶书书写的经文,在顺序甚至思想上有很大不同。说句难听的,做学问总得先搞清祖师爷讲什么吧,因此汉儒们围绕“今古文经”问题展开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秀丽的二酉山,今日已经开发成了旅游区
而许慎呢,就是这样一位研究经学的经学家。他是一个坚定的古文学家,《说文解字》说的、解的就是与孔子壁中书一样的古文字 ——— 小篆(当然也有一些金文)。
与隶书相比,小篆笔画更显曲折、圆融
许慎大概是想通过《说文》,来正字正义,从文字的角度给古文经站台,这和班固记录的《白虎通》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统一学术思想。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可见一斑!
《说文解字》是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算得上是最早的字典之一。本书收字9353个,考虑到《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3500个常用字,以及词义演变情况,许慎的著作可谓惊世。许慎还正式的回答了什么是“六书”,除此之外,这本书的部首编排法也成为了后来字书的范例。此外,他的许多释义为后来者奉为圭臬。CNKI要是统计下“被引次数”,数据绝对会帅爆。
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书,自然会被后来者不断批注。最善者应该是徐铉校订本(徐铉,宋人,原在南唐后主手下做事,随李煜归宋,密传后主怨望之言,太宗因而鸠杀后主)。现在卖的最好的就是中华书局的许慎著、徐铉校订版。此外,还有著名的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其主要著作分别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我的说文,蒙尘已久
7.说文解字浅谈管理三大原则 篇七
再说“理”,字从玉,从里,里亦声。“里”指“里边”、“内部”。“玉”和“里”联合起来表示“玉石内部的纹路”。本义:玉石内部的纹路。引申义:顺着玉石内部的纹路切割玉石。再引申义:顺着事物的内部道理做事。顺事而为。
合在一起,即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管理学。从其两者的字面意思来看,管理就是一个领导者手中拿着一个“竹竿”,发号施令,让事情按照其内部的道理做事,并让其愉悦的过程。
到底什么是管理呢?笔者不才,自然不敢给其一个完美的定义;然如很多人喜欢用治水之道来解释管理,认为“管”是堵水的过程,而“理”是疏水的过程,遵循水流之理,应该重“疏”,而不是“堵”。而在我看来,从其字义来说,“管”是控制、“理”是疏通;“管”如流水之管道、“理”似水流之流向,
“管理”的三原则
在思考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从上面不难发现有三个基本原则需要遵守。
第一:权威性
权威性是管理的基础,也就是“领导手中的竹竿”。如果一个管理者没有权威,是没有办法获得信服,并推动管理过程的。当然这里所谓的权威有两种,一种是因为职位引起的权威,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权限;还有一种是专业引起的权威,这种权威性往往带来是信服,甚至有可能演变成跟随,从而组成一个团队。自然,在管理中也会事半功倍。
第二:简单化
简单化是管理的精髓,也就是“领导的发号施令”。中国自古最擅长之事,莫过于是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化,从而让整个管理的过程充满各种不可控考量。殊不知,正是这种复杂化让管理变得似乎遥不可及。然而,很多年前古人就已经把这个问题说的很清楚了——“大道至简”。道理虽然简单,但知易行难。如何简化,还需我辈思之、行之、随机应之。
第三:合理性
合理性是管理的本质,即事情内部的道理。正如同水往低处流是水的本质一样,管理的本质就是合理性,也就是很多人所谓的“把水疏通之后”的结果——让其更加合理。当然,物理学里系统能量最是趋于最小值,或许是合理性的科学解释吧。
8.说文解字序原文翻译 篇八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秦隶书。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共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鄙夫俗儒,翫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祭祖文化】推荐阅读:
从《中国制造2025》看中国机械发展09-10
新一届领导集体从中国10-01
从中国足球看人才培养09-08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06-21
中国文化概论艺术文化07-07
中国文化典籍06-23
中国文化核心07-15
中国文化总结08-15
中国旗袍文化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