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2024-09-20

甘南打造特色旅游产业(精选12篇)

1.甘南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篇一

凉州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起,一直就是河西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素有“四凉京华,河西都会”之称。千百年来,生活在凉州这片沃土的先民们,创造了亘古未有的历史文明,遗存下丰富的文化遗产,雷台汉墓、天梯山石窟、文庙、罗什寺、海藏寺、古钟楼、百塔寺及铜奔马、西夏碑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记录了凉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精神,而且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资源,并逐步得到了开发利用。从旅游资源总量上看,目前,已完成了“量”的积累,但要实现旅游开发“规模化、品牌化、效益化”的格局,却遇到了旅游规划缺乏大手笔,旅游开发“孝弱、散、差”、旅游精品打造不够、旅游发展缺乏后续力等诸多问题。如何整合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开发富有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从而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建设旅游经济强区,成为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准确定位,树立核心旅游景区

旅游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如果没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没有配套完善的旅游设备,没有良好的旅游环境、旅游服务和安全保障,旅游业就难以兴旺发达。特色是旅游之魂。虽然,凉州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大手笔的规划和大力度的开发,仍处于缺乏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孝弱、散、差的局面,这就导致了凉州旅游产品长期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缺乏竞争力,长远来看也就缺乏持久吸引力和生命力。所以凉州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必须在依托古代现代的各种文化底蕴,深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天马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佛教文化、饮食文化等,在鲜明的旅游文化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整体规划,系统开发,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那么,凉州旅游的核心景区是什么?怎样开发建设才更具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景区就是特色突出、内涵丰富、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比较成熟的旅游景区。近年来,我们打出了“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等促进武威开放开发、经济发展的几张名片,这些名片均以最富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凉州旅游名胜和产业优势而推出。其中,“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雷台”、和“~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百塔寺”就是凉州富有特色且极具影响力的景区,而且,通过近几年的规划开发已初具规模,而闻名遐尔的莫高葡萄酒的生产基地又在城东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区内。所以凉州旅游核心景区,小而言之可以是雷台旅游景区和百塔寺旅游景区,大而言之就为包括百塔寺、天梯山石窟、莫高葡萄长廊、沙漠公园、黄羊绿色食品园及长城遗址、腾格里沙漠等人文自然资源在内的城东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区。因此,在构筑凉州旅游产品的格局上,要以雷台、百塔寺为核心,优先发展打造为武威的旅游品牌产品,以品牌为号召,以点带面,辐射全局。

二、突出特色,面向市场培育精品

旅游首先必须要有能够吸引游客前来的吸引物,才能带动客流,进而带来物流和货币流等。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没有打得响的旅游产品,很难在市场站稳脚跟,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凉州旅游必须要营造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强势吸引力的高水平旅游名牌产品,才能最大限度凸现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旅游品牌是产品质量本身重要性的必然反映,产品质量是品牌的基矗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这说明品牌和质量是一个战略问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品所属地的形象。

凉州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明显,一大批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蕴涵极高、开发价值极大的旅游资源,是凉州发展旅游经济的最大优势所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随着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发展的精神,抓紧凉州旅游精品建设,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建设、精心管理、精心服务,以精品促进发展,以精品带效益,是当前凉州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实现凉州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设旅游经济强区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将百塔寺建成~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国家级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基地和文化旅游胜地,进而挖掘出百塔寺这个旅游品牌的巨大潜力带动城东旅游区;同时,要建设连接城区、天梯山石窟,辐射城东的区域旅游中心,还要开发莲花山风景区及西营药王温矿泉等新兴高品位旅游产品。其次,要尽快实现现有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打造一批特色各异、门类齐全的旅游产品。第三,要着力开发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这是凉州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要实现旅游经济的跨越式目标,关键在于吸引游客,增加游客的人数和游览次数,核心在于延长停留天数,目的是要扩大综合消费。不可否认,雷台、文庙、百塔寺、天梯山石窟等传统观光型旅游景点,在凉州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现在和今后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旅游需求已由单一的观光转向参与、娱乐、体验和休闲。而传统旅游产品恰恰不能满足游客的这一需求,依靠它们实现客源增长,延长在凉停留时间,增加旅游综合消费可能性不大。但是,对于城东生态旅游的开发,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因为,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是一个集历史文化游览区、农业科技示范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观赏区、农耕饮食文化区、莫高旅游度假区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区域。这一旅游景区的建设,既可作为凉州历史文化游的延伸,又可丰富凉州旅游的内容,弥补凉州旅游的不足,给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在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开发上,要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历史文化为依托,以生活文化为核心,突出三种文化,体现游乐结合,达到体验目的。通过让游客“寻古览胜、体验时尚、享受自然”,使游客感受从容欢畅的生命体验节奏、清新优美的自然

2.甘南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篇二

近年来, 肇庆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设施农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据调查统计, 目前全市在设施种植装备方面投入约5250万元, 已建成连栋温室5座, 占地面积96亩;日光温室34栋, 面积0.12万亩;塑料大棚1250栋, 面积0.15万亩;中小拱棚209个, 面积0.5万亩;其它设施869栋, 面积0.83万亩, 总面积共1.5196万亩。在设施养殖 (畜牧) 方面, 全市规模养殖场达到35484个, 以禽类和生猪为主, 为全省畜牧大市, 生产建筑用地面积共8.04万亩, 拥有自动投料设备65台 (套) , 温控设备8744台, 粪污处理设备205台, 共投入建设资金113亿元。农业节水灌溉设施发展面积已达3万多亩, 主要以滴灌、渗灌设施应用在柑桔、香蕉、园艺等方面。

目前肇庆市发展设施农业主要有温室大棚和节水灌溉两大类型。温室大棚方面, 主要在中心区的鼎湖、四会和高要应用在花卉种植和水产的越冬虾养殖。利用温室大棚设施可充分发挥农作物和养殖产品的增产增收潜力, 农作物方面能有效保护其生长, 防止许多病虫害的侵袭, 在生产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农药或很少使用农药, 从而改善商品品质, 并能使作物反季节生长, 在有限的空间中生产出高品质的作物。养殖方面主要应用于肇庆市淡水养殖主导产品罗氏虾、南美白对虾, 使用越冬虾棚不仅能有效解决罗氏虾、南美白对虾越冬的低温问题, 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引发大面积的冻死、冻伤或引发疫病, 提高产量和品质, 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发展设施农业对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作用明显。如一亩越冬虾棚的设施投入成本约3500元, 主要材料为农用薄膜, 由于在生产淡季推出上市, 大大提高产品价值, 亩产值在7000元以上。建设柑桔节水滴、渗灌费用每亩投入连材料、安装、税费等约1000元 (不含蓄水池和水泵) , 设施铺设后维修率低, 无需日常维护, 而且所用的管材、滴头等产品在管理正常的情况 (无人为损坏、无偷盗等) , 使用寿命均可达6年, PVC管埋入地下更可达几十年, 按每年每亩节工、节水、节肥、节药、增产就可增加产值近2000元, 如投产果园当年建设就可一年收回成本, 效益相当明显。

几年来, 肇庆市在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方面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提高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2004年肇庆市的全省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完成建设并通过验收,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也建设了高标准玻璃温室和塑料温室。两个项目区内农田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造,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辐射示范带动效应明显, 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广泛应用设施农业的效果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辐射带动加快发展设施农业。2007年, 肇庆市农机部门争取省农业厅支持, 投入科技示范项目资金20万元在广宁县八一农场建设200亩节水灌溉示范基地, 已辐射带动广宁县近9000亩柑桔应用滴灌设施;德庆县通过实施农业部“西江北岸特色水果产业带”项目, 从2008年开始每年投入140万元, 对使用滴、渗灌设施的柑桔种植示范户经审查验收合格后给予每亩补助400元, 现已带动发展近万亩果园应用滴、渗灌设施。

节水灌溉方面, 近两年肇庆市各县 (市、区) 农业 (农机) 部门坚持农艺与农机相结合, 围绕挖掘柑桔、香蕉、大蕉等大宗农产品发展潜力, 积极探索应用节水灌溉技术, 引进和推广应用滴、渗灌设施, 先后在德庆、广宁、封开、怀集等山区县建设柑桔滴、渗灌示范基地面积2.8万亩, 鼎湖、四会的香蕉、大蕉近1万亩。实践证明, 柑桔应用滴、渗灌技术能实现水肥一体化, 为柑桔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有利于解决生产过程水、肥管理的关键问题, 有利于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 是获取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对促进柑桔生产节本增效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目前, 肇庆市发展设施农业主要以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和农业科研场所自筹资金建设为主, 温室大棚大部分是档次和成本较低的塑料大棚、遮阳平棚和越冬虾棚;节水灌溉以滴、渗灌设施为主。由于肇庆市经济基础薄弱, 目前为止市、县两级都没有就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专门出台过相关扶持政策, 发展设施农业主要依靠政府参与省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项目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 近年来肇庆市争取农业部通过农业“西江北岸特色水果产业带”项目建设节水灌溉示范基地, 将推广应用滴、渗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提高柑桔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 通过加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 辐射带动种植户应用该项技术, 以做大做强柑桔产业。

虽然肇庆市发展设施农业取得一定成效, 但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对设施农业投入有限、推动力度不够, 生产示范基地规模小、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够强。针对这些问题, “十二五”期间, 肇庆市确定了设施农业发展目标“推广普及柑桔生产应用节水灌溉和清洗保鲜分级机械;大型生猪饲养企业全部使用自动投料和饲料混合设备;鱼塘养殖增氧、投饵、耕水等机械普及率在80%以上;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主导产业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肇庆市农业 (农机) 部门将根据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 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围绕水稻、蔬菜、柑桔、水产和畜牧养殖等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 加大农机示范基地建设力度, 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柑桔节水灌溉、机械化植保、鱼塘增氧机械化等技术, 加快设施农业、粮食和饲料加工以及鱼塘清淤机械化等技术推广。积极实施“四进”工程, 即现代农业机械进稻田、进鱼塘、进果园、进菜田, 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得到广泛应用, 德庆、广宁、怀集、四会等柑桔主产区各建设2~3个较大规模的柑桔肥水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示范点, 以促进全市柑桔产业可持续发展, 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转变。

3.利用生态优势 打造特色产业 篇三

区位:地处甘肃东南部

面积:2958平方公里

人口:20.20万人

辖区:8个镇13个乡

成立时间:1929年

主导产业:农业主导产业有核桃、茶叶、蚕桑。优势产业有花椒、食用菌、草畜养殖、蔬菜、旅游。

战略目标:围绕独特的生态优势,以加快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建设为主题,实施特色兴县战略,依托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实现特色富民强县。

山水康县陇上版纳

康县地处祖国大陆的心脏腹地,它是镶嵌在陕、甘、川三省交汇地带的一颗璀璨的“绿色宝石”,是一块深藏在莽莽林海之中尚处于原始状态的处女地,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一份丰厚遗产。境内林木茂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森林、矿产、水力资源丰富,适合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有“陇上西双版纳”之称。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千峰林立,万峡纵横,悬泉飞瀑,百兽出没,林海森森,溪流淙淙。这里不仅山水奇特,生态植被良好,自然景观独特,更是不可多见的天然生物园,在覆盖全县70%的莽莽森林中,生长着上千种植物种类,其中红豆杉、香樟、银杏、白皮松等国家珍稀樹种38种。由于植被保存完好,人迹罕至,这里又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有上千种动物和数千种昆虫,有大熊猫、金丝猴、金猫、毛冠鹿、大鲵等珍稀动物36种。

康县景色迷人,四季常青。春天,风和日丽,山花烂漫;夏天,万峰滴翠,凉风送爽;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冬天,枯藤老树,千山冰挂。茶园、竹海、灵山、秀水、幽谷、茂林、飞瀑、流泉,构成了康县独特的陇上江南风光。

实施特色新县战略

围绕独特的生态优势,康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建设为主题,努力实施特色兴县战略,即依托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实现特色富民强县,经过努力,把康县建成甘肃乃至全国的特色产业强县、绿色食品大县、生态旅游名县。按照“坚持五个大办、加快三项建设、实现四个突破”的工作思路,努力打造生态康县、文化康县、和谐康县、富庶康县。

在坚持五个大办上,一是坚持大办特色产业,努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整县核桃,南茶北桑、优势产业、重点突破”的开发思路,突出抓好核桃、茶叶、蚕桑三大主导产业,积极抓好花椒、草畜养殖、食用菌、蔬菜、中药材等区域产业,累计发展核桃达到37万亩,茶园4.08万亩,桑园4.53万亩,建成龙神茶业集团、独一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鑫虹茧丝绸公司、富盛核桃系列加工厂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6年,全县特色产业产值实现2.25亿元,农民人均1246元;二是坚持大办地方工业,努力加快工业化进程。着力提高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培育壮大县域特色工业。2006年,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892万元,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5.2%;三是坚持大办公路交通,努力破解发展瓶颈。多方争取项目资金3.02亿元,先后完成两条出境大通道——康阳公路和略武公路康县段,以及县内部分主要干线公路的建设。达到了乡乡通公路,90%的行政村通农机路。一个贯通南北、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已经形成;四是坚持大办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五是坚持大办生态旅游,努力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开发建设了白云山省级森林公园、阳坝国家4A级自然风景区等,自2003年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近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亿元。

城乡建设统筹规划

在加快“三项建设”上,一是加快农村基本条件建设,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结合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实行山、水、林、田、路、村容村貌综合治理,实施扶贫项目310个,投入扶贫资金1.43亿元,解决了1.43万户5.69万人的脱贫问题,全县整体解决温饱,贫困面下降到12.9%,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400元;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大胆探索,以地生财,多方筹集资金,全面实施“绿色园林县城”建设,完成了县城“七路三桥一市一园一区”等22项工程,初步建成一座山绿水清、街亮城美、小巧玲珑、独具特色的绿色园林县城,树立了康县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三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为重点,完成造林85万亩。其中荒山造林15万亩,退耕还林28万亩。义务植树540万株。

巧做招商文章

在实现“四个突破”上,一是着眼于又好又快发展,在项目建设上求突破。近五年来,全县共争取和开工建设各类建设项目262项,总投资15亿多元。通过项目带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上求突破。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要求,围绕解决群众“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用电难、通讯难”的问题,结合特色产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等项目实施,开展了12个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三是着眼于机制和制度创新,在招商引资上求突破。采取“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办法,今年全县共签约项目8项,签约资金2.9亿元,完成了100个招商引资项目的储备任务,开工建设了三个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四是着眼于和谐康县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求突破。

4.龙城区立足区域特色打造旅游强区 篇四

龙城区根据旅游资源特点,推出了农业观光游、文物古迹游和民族风情游三大特色旅游。同时,不断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开发系列旅游产品,加强了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景区服务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旅游强区。

一是高标准规划旅游景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引导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促进旅游项目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该区现有规划景区9处,在建的5处,鸟化石公园二期工程、御路山庄、吉祥寺等景区现已投入资金11620万元,完善了景区道路、客服中心和公共厕所等。开展了A级景区创建工作,燕山湖已成为 AA级景区,创A的景也有2处。二是高水平开发旅游乡镇。开发乡村旅游,开展特色旅游乡镇、旅游专业村创建活动,大平房镇成为辽宁省特色旅游乡镇,召都巴镇杠头沟村成为省旅游专业村。三是高质量打造旅游品牌。开发龙城特色旅游纪念商品,组织池之王酒、泉盛河酒、召都巴粉丝、化石等旅游商品企业参加市旅游产品十大评选活动,提高该区旅游商品知名度。现在,该区池之王酒、化石纪念品、咯豆子、太阳神木化石精品店等分别被评为朝阳市首批十大(佳)旅游产品。

5.甘南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篇五

蓬莱旅游的区域特色是什么?无庸置疑,当然是神仙文化!

蓬莱的神仙文化源远流长,影响巨大,它催生出了中国最早的“神仙游”,秦始皇时是其滥觞,之后的两千多年日渐风行,直至发展成为今天的“热门游”。蓬莱旅游相比于其他旅游景区从旅游资源上来说是十分独特的,它是与西方昆仑神话系统相并立的中国东方神话系统的发源地,神仙文化显示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没有了神仙文化,蓬莱旅游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想持续发展壮大蓬莱旅游产业,就必须坚持倾力打造以神仙文化为内容或内容延伸的区域特色。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打造蓬莱旅游的区域特色:

一、明晰蓬莱旅游的区域特色,强化打造区域特色理念

神仙文化不仅是蓬莱旅游的根源,也一直是蓬莱旅游赖以发展壮大的生命线。过去,它催生出了蓬莱旅游,并以此为特色形成独特的魅力支持着蓬莱旅游的发展,现在它依然是蓬莱旅游最核心的内容和特色招牌,无庸置疑,将来一定还是。如果剥离了神仙文化,蓬莱旅游就会失去内涵、资源、发展方向和竞争力。神仙文化是蓬莱旅游的灵魂,有灵魂才有底蕴和发展潜力。蓬莱阁作为一个传统景区,为什么历经旅游市场变化的风雨不仅没有败落,反而在汹涌浩荡的竞争大潮中雄视群侪,越发光彩照人,原因主要就在于此。

发展旅游就必须打造、发扬自己的特色,脱离了区域特色,没有特色核心依托,没有正确理论指导,没有明确准则遵循,就会后继乏力,难以持续,流于失败。所以我们务必要坚定不移、毫不含糊地恪守打造区域特色这个理念,不怀疑,不动摇,不迷惑,聚精会神,一心一意,这是确保区域特色打造成功的前提,当然也是发展壮大地方旅游经济的不二法门。神仙文化是蓬莱的旅游特色,那我们就要坚决“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决以神仙文化构造的区域特色统领全局,筹划全局,以此为标准,衡量所有旅游规划和建设,不断强化发展区域特色,从而推进和壮大蓬莱旅游。

二、加强理论研究,保证理论指导的前瞻性、先进性、科学性

完美的行动结果和实施过程必定建立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之下,因为正确的`理论能做到未雨绸缪,考虑周全,去芜存菁,经过了全面推演和精心筹划,从某种程度来说基本可以决定行动的成败。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区域特色具有特殊性、独有性、排他性、稳定性,但允许而且需要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同时它的形式表现更可以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及客体的需求进行灵活“变脸”。这就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紧密结合区域特色,对旅游流行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符合实际、符合区域特色、符合发展潮流的理论指导。这样才能为领导提供宏观的战略决策支持,才能为我们业者提供明确的准则遵循,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自以为是,急功近利,不为浮云蔽眼,不为一叶障目,避免因盲目、轻视、重复、无序等原因而造成不必要而又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旅游在与时俱进发展中始终运行平稳准确,不偏离轨道。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做到胸有成竹、处变不惊,集中精力有理性、有明确目的地实施操作,全盘一局棋,环环相扣,步步紧凑有序,不出纰漏地推进旅游发展建设。

三、适度扩张景区规模,增加景点数量,是打造区域特色扩大影响的必要手段

6.甘南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篇六

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持续跃升的关键动力。大新县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如何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打造更大更新的魅力边城,是大新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大新县发展特色产业面临的重大机遇

(一)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国家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资源深加工基地。大新作为桂西资源富集区,特色农业、锰加工业、旅游边贸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上将享受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

(二)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带来的发展机遇。大新属后发展地区的县份,列入全国连片开发的滇桂黔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和广西贫困县。《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颁布实施和广西《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及其28个配套文件的出台,中央、自治区在项目、资金等方面将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为实现“富民强县”打下坚实基础。

(三)中越德天〃板约瀑布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依托崇左大新跨国瀑布景区设立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及国家旅游局与广西签订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中关于“依托德天跨国瀑布景区,将大新县建设成为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和主要目的地”,为大新加快推进中越德天〃板约瀑布国际旅-1-

游合作区建设,推动以德天跨国大瀑布为龙头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四)自治区、崇左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广西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崇左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进糖业循环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大新锰生态工业园、新振锰业异地技改及生态型锰循环经济示范园等生态型锰业特色园区”,为大新加快发展以锰、蔗糖和化工为支柱产业的循环经济提供政策导向。

二、大新打造特色产业县的设想及对策

大新要打造特色产业县,就是围绕打造“五个大新”(新型工业大新、沿边开放大新、山水宜居大新、生态旅游大新、和谐幸福大新)目标,科学规划布局,以优势产业为主导,加快提升以锰、糖、化工为重点的工业产业,做大以旅游、边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做优特色农业产业,构建以新型工业、生态旅游、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农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体系,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著名品牌、优势骨干企业,打造全国锰业生产基地、糖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成为产业体系富有特色、产业与城市相得益彰的特色产业县。

(一)科学规划布局,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特色产业要实现科学发展,规划先行。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尽快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引领特色产业科学发展。加快做好以桃城工业园、下雷锰生态工业园、雷平生态循环工业园、特色农产品加工区为主体的“三园一区”规划建设,围绕锰矿加工、蔗糖生产、化工等工业支柱产业,构建以中信大锰大新分公司和新振锰业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锰产业集团,以雷平永鑫糖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集团,以德天化工循环股份有限公司和桂南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为龙头的化工产业集团,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依托中心城镇、边境重镇、旅游乡镇,大力培育发展现代物流、边贸互市、生态旅游等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经济,注重培育特色专业村、产业镇,发展专业园区,壮大产业集群。

(二)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打造新型工业县

做强做优锰加工业。优化整合锰矿资源,大力发展锰业循环经

济,加快培育形成一批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规模大效益好的名牌产品,促进锰业集群发展。加强对中信大锰、新振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锰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重点发展电解锰和中低碳锰合金,培育锰矿石—电解金属锰—四氧化三锰—锰锌软磁铁氧体—各种电器元件、锰矿石—电解二氧化锰—无汞碱锰电池、锰矿石—电解金属锰—200系不锈钢等产业链,做强做大锰产业,把大新建成全国锰业循环经济发展标准示范县、中国绿色锰都和中国最大锰业生产基地。

做大做强蔗糖业。大力发展蔗糖循环经济,深化原料蔗综合利用,推动制糖、蔗渣制浆造纸、酒精废液治理等节能先进适用技术、关键和共性技术的引进和示范推广,支持大新世纪飞龙制糖公司和雷平永鑫糖业公司发展蔗糖循环经济,引导制糖企业把投入转向蔗糖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打造甘蔗—制糖—酒精—造纸—蔗糖生物化工—养殖—糖果食品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发展壮大化工业。加大扶持力度,建设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效益高的化工项目,加快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重点加快禾立旺和利达农业开发实业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项目建设,大力引导扶持德天化工循环工业园硫磺制酸生产线扩能升级,提升工业效益。

(二)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生态旅游县

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旺县”战略,提升旅游产业档次,打造一批旅游产业精品。发展边关跨国旅游,加强与越南沟通交流,加快推进中越德天〃板约瀑布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打造跨国旅游示范区。加快推进德天瀑布、明仕田园、龙宫仙境等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工作,加快德天小镇旅游项目建设,扩大德天瀑布旅游辐射范围,筹划北海至德天瀑布300公里滨海旅游线和石景林至德天瀑布景区旅游线、德天一凭祥一宁明边关山水画廊旅游、南宁一崇左一德天(明仕)南国田园风光旅游、黑水河山水风光旅游等4条100公里旅游线建设,打造一批区内旅游精品。挖掘开发融入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开发黑水河和恩城山水自然风光,推进安平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和恩城旅游度假区开发,打造集旅游、休闲、娱乐、美食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精品。加快开发养利古城土司、短衣壮文化、高腔诗蕾等特色文化,打造以壮族文化、山水文化、边关文化为重点的壮乡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宜商宜业县

加快推进大新综合物流园建设和大新客运站及通往县内各旅游景点的旅游干道建设,提速区域物流和客运规划建设一个集衣、食、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服务中心和个集建材、机电、五金为一体的综合批发市场,在县城建设中越文体交流中心、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和特色旅游商品专业商场、汽车展示销售城、建材装饰城,拓展城市服务功能,带动城区就业。鼓励和引导大中型连锁超市、专业市场、品牌零售企业向中心城镇和行政村延伸,在辖区乡镇建设一条商业街和一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引进一家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超市,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城乡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信息网络覆盖率。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把硕龙口岸建成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新兴口岸。加快德天、岩应及硕龙边民互市点建设,积极筹办中越(德天)边境交易会,打造边境商贸集散地。

(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特色农业示范县

7.打造攀枝花特色旅游景点的研究 篇七

1 攀枝花旅游景点的特点

1.1 自然风光为主, 人文历史较少

目前攀枝花旅游景点中, 自然风光景点占绝对多数, 如:苏铁保护区、白坡山、海塔、宝鼎生态旅游区、龙潭溶洞、二滩森林公园、大黑山、格萨拉等, 自然景点为主, 人文遗迹很少。

1.2 简单利用了攀枝花的旅游资源

攀枝花位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交界处, 北纬26度线上, 攀西大裂谷的地形塑造了攀枝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美景。天气温暖, 阳光明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对旅游产品没有深度开发, 仅仅简单利用了攀枝花的优势资源。

1.3 旅游景点分散孤立

攀枝花的旅游景点过于分散, 无法实施一条龙旅游, 不仅旅游成本高, 而且由于交通的不便, 游客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多点、配套旅游。

1.4 景点特色不鲜明, 知名度低

攀枝花处于川滇交界, 南边的昆明、丽江是历史文化名城兼旅游胜地, 北面有西昌、峨眉山、乐山等旅游城市, 加上攀枝花燥热的天气、山地裂谷交错的地形, 使得攀枝花的旅游形象不佳, 旅游形象被周围旅游城市的光辉遮蔽了, 没有给外地游客留下鲜明印象。

1.5 没有体现攀枝花的城市文化内涵

攀枝花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 攀枝花代表了攀枝花市的精神, 代表了厚重的建设历史与奋斗精神, 但是攀枝花的旅游景点没有看到与花有关的内容, 没有体现攀枝花的城市文化。

2 发展攀枝花特色旅游景点的思路

作为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 攀枝花要打造特色旅游景点, 必须要在“花”上做文章。攀枝花没有冬天, 气候温暖, 只有旱季与雨季, 打造攀枝花特色的花卉主题公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花卉应选择攀枝花特色的品种, 以此强化攀枝花特色。攀枝花的花卉主题公园与现有的景点, 有机组合, 充分体现攀枝花旅游的特色。

3 开发攀枝花特色旅游景点的措施

3.1 要有培育特色旅游景点的意识

特色旅游景点是指旅游景点由于区域特征明显、个性突出、浓厚的地方历史文化以及当地特别的气候而具有与众不同特色, 不仅具有差异性, 而且含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让旅游者身临其境地体验这种差异与特点, 不仅感到新奇, 也使心理上的感到极大的满足。要有培育特色旅游景点的意识, 这样才能体现攀枝花旅游的特色, 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 建设攀枝花特色的花卉主题公园

3.2.1 塑造核心特色主题产品

特色旅游景点是旅游景点体系的精髓。基于此, 必须解放思想、结合实际、更新观念、大胆创新, 塑造攀枝花特色的核心特色主题旅游景点。攀枝花最核心的旅游资源是阳光与花。攀枝花温暖的气候为花卉的生产奠定了良好的条件, 建设大型的花卉主题公园作为自己的核心主题旅游景点, 充分利用攀枝花的特色花卉植物:攀枝花、羊蹄甲、三角梅、杜鹃、凤凰树、苏铁等, 每种花卉分布100亩左右, 每种花卉的花期错开, 保证每个月都有花卉盛开, 让攀枝花的旅游不分淡季与旺季。每种花卉都做详细说明, 让大家在赏花的同时, 增加知识, 陶冶情操。攀枝花市正在建设的森林公园, 如果把其规划为花卉主题公园, 这样, 攀枝花的名字就名副其实了, 实现了攀枝花的城市定位--“阳光花城”的内涵。

3.2.2 合理组合其他旅游景点

核心主题产品是展示旅游文化的核心, 在此基础上, 其他旅游景点不可或缺。把现有景点进行合理包装与营销, 作为核心产品的辅助产品。看完攀枝花的花卉主题公园, 可以到红格泡泡温泉、到二滩体验高峡出平湖的伟岸、到米易看溶洞的地下世界、到格萨拉体会彝族风情等, 这才是攀枝花旅游景点的综合特色。

3.2.3 发展关联旅游产品

有效配套关联旅游产品, 才能显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旅游产品中, 除了“游”, 还有“住”、“行”、“食”、“购”、“娱”五个方面。攀枝花的娱乐、住宿、交通不占优势, 短期内也很难与成都、昆明相比, 但是在购物与餐饮上可以做一个合理规划, 规划攀枝花特产与盐边菜一条街, 形成攀枝花特色的购物与餐饮一条街, 把攀枝花的特产如:油底肉、鸡枞菌、苦荞茶、攀枝花、山花、树花、国胜茶、苴却砚等, 规范管理, 集中销售, 杜绝假冒伪劣产品, 让旅游者买得放心、开心。

3.2.4 开发外围产品

旅游景点需要文化营销, 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延伸, 包括玩具、书籍、影视、服饰、游戏等方方面面。影视和游戏是能够极大提升旅游景点的魅力, 具有极强的营销效果。书籍、服饰、玩具等还需要进一步开发。

3.3 赋予特色花卉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如果不赋予核心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旅游就缺乏韵味与内涵, 失去了灵魂。多当听取人文、历史、艺术、文学、园林等领域专家的意见, 共同设计、一道筹划, 使攀枝花的花卉主题公园成为力与美、科学和艺术、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3.3.1 核心主题花卉

1) 攀枝花树

攀枝花树也称为木棉树、英雄树, 落叶乔木, 10-25米高。春天开花, 一树橙红, 像红红的火焰;树姿巍峨, 花大而美。攀枝花既是攀枝花市名字的来源、攀枝花市的市花, 也见证了攀枝花市的建设历史。攀枝花树不仅有美丽的花朵, 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历史渊源, 所以攀枝花树最能够代表攀枝花精神与灵魂, 它象征着攀枝花人火一般的热情、建设攀枝花的火热激情以及奋斗不止的信念。

2) 苏铁

攀枝花西区巴关河苏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5万株苏铁, 堪称世界一绝, 所以苏铁是攀枝花的骄傲。有句俗话, “铁树千年开花”, 如果在主题公园里, 大量的铁树开花, 那本身就是一个奇观。苏铁号称植物的活化石, 所以它是坚贞不移、顽强不屈个性的真实写照。

3) 三角梅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开花时鲜艳如画, 花期持续时间长, 有白色、火红、橘红、玫瑰红等颜色。开花时绿叶衬托着红色叶片, 璀璨夺目;由于三角梅对栽培要求不高, 所以被人们赋予了热情、坚韧不拔、顽强奋进的个性, 在攀枝花的乡间野外, 不时绽放着三角梅, 荒原中那一点美丽的颜色, 让荒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 凤凰树

凤凰树开花, 鲜红、橙色或者紫色, 加上鲜绿色的羽状复叶, 被称为色彩最鲜艳的树木之一。凤凰树有红色、紫色两个品种, 5月开花的时候, 火红的花瓣配上攀枝花火辣辣的天气, 有点火上浇油的感觉, 但也不失它火一般的热情, 正是这种热情, 才使得攀枝花如此美丽。

3.3.2 辅助花卉树种

羊蹄甲、杜鹃花、棕榈树、榕树等, 作为主打树种的配角, 也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的存在使得主要花卉的文化属性更加突出, 更加具有层次感。

3.3.3 水果树种

攀枝花是中国纬度最高的热带水果之乡, 很多人城里人不认识热带水果, 所以在主题公园里, 应当设立水果区, 让攀枝花的特色水果:芒果、枇杷、石榴等在主题公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让他们在主题花卉交相呼应、相映生辉。有的水果的花卉也很美丽, 例如石榴, 所以主题公园应当打造成美丽与文化、科学与艺术的圣殿。

3.4 实施品牌营销策略

3.4.1 名人营销策略

当年邓小平到攀枝花, 感慨“这里得天独厚”, 这是邓小平对攀枝花的溢美之词。朱镕基、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也到过攀枝花。利用国家领导人对攀枝花的视察, 进行合理包装, 实施名人营销策略。在营销上要点出攀枝花得天独厚的原因:天气、鲜花、水果、特产等, 好好地包装, 合理的宣传, 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营销效果。

3.4.2 差异策略

没有差异化, 旅游就失去了原始驱动力。攀枝花与四川、中国内地有着巨大的差异性:气候、水土、生活习惯、物产, 但是在旅游核心景点上应塑造与其他城市旅游的差异性。攀枝花号称“阳光花城”, 与广州的“花城”有点相似, 与“日光城”拉萨也有几分相像, 所以诠释攀枝花阳光花城的理念时, 应强调攀枝花的阳关与花城是合二为一的, 是一个整体, 进而区别拉萨与广州。让消费者明白, 去攀枝花旅游, 不仅能够体验明媚的阳光, 关键是体会到攀枝花特色的花卉文化。

3.4.3 利用各种媒体宣传

充分利用旅游博览会、旅游节, 主动开展攀枝花核心旅游景点的宣传, 提高知名度、美誉度、指名度, 让攀枝花在旅游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形象。不仅利用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电视、期刊, 也要利用互联网媒体。对互联网媒体的利用, 不仅要重视传统互联网媒体的广告, 更要重视社交网络营销、病毒式营销, 这种营销的效果比硬广告的效果要好得多。

3.5 不收门票的价格策略

合理的价格策略能吸引顾客、实现营销效果最优化。攀枝花的花卉主题公园, 建议实施不收门票的价格策略。因为花卉主题公园必然建在山上, 一方面不方便构筑围墙;另一方面, 攀枝花特色的花卉对攀枝花市民而言不新鲜。

主题公园的盈利模式要靠其他手段:餐饮、购物、娱乐等, 外地游客是消费的主角, 所以要突出攀枝花特色的餐饮、购物与娱乐。攀枝花特产超市、盐边菜一条街、苴却砚专卖店等应建在花卉主题公园旁边, 让外地人免费赏花的同时, 禁不住购物与美食的诱惑, 就地消费。通过合理的价格机制, 让主题公园充满人气, 带动关联旅游景点的消费, 让“阳光花城”、“花是一座城、城市一朵花”的理念落到实处, 让“花”舞动攀枝花不断发展与创新。

摘要:攀枝花的旅游景点以自然风光为主, 简单利用了攀枝花的旅游资源, 旅游景点分散孤立, 景点特色不鲜明, 知名度低, 没有体现攀枝花的文化内涵。要改变这种情况, 需要有培育特色旅游景点的意识, 建设具有攀枝花特色的花卉主题公园, 赋予攀枝花特色花卉的底蕴和文化内涵, 实施品牌营销策略, 实行不收门票的价格策略。这些策略的有效实施, 能体现攀枝花城市名字的特色和“阳光花城”的魅力, 实现“花是一座城、城市一朵花”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攀枝花,旅游,特色

参考文献

[1]蒋秀碧, 邬明辉.攀枝花旅游商品开发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 2010, 17:152-153.

[2]赖启航.攀枝花市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措施[J].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7, 1:38-41.

[3]李翠微.培育特色旅游产品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J].经济纵横, 2005, 12:30-31.

[4]邓霞.浅析攀枝花旅游的发展[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 2008, 1:58-59, 77.

8.甘南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篇八

今天的宁夏,更富有活力、更加开放。国务院批准建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设立银川综合保税区,并将采取综合措施加以促进,是国家向西开放的重大战略,宁夏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构成了国家对外开放布局中的“宁夏通道”。

国家对外开放的“宁夏通道”

向西开放正在成为继沿海、沿江、沿边开放之后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新方向。处在新一轮国家战略背景下的宁夏,承担着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同时,更是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而旅游行业作为连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一条纽带,“先导”作用不可替代。

中央批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这是中国在沿海、沿边通过建立特区趟出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之路后,在内陆开辟“特区”的又一重大探索,以形成沿海、沿边和内陆开放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战略开放格局。试验区的建立,必将吸引生产力要素加快向宁夏流动,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新动力,创造发展新优势。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要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业整合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在宁夏,占全区总人口1/3的回族群众与阿拉伯国家穆斯林群众相同的宗教信仰、相近的生活习俗,使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宁夏担当中国向西开放“桥头堡”的优势得天独厚。大力发展宁夏旅游业,有利于为国家搭建一个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合作的良好平台。

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中国印象”

随着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宁夏旅游业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和黄金期。要打造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就要在“特”上下功夫。宁夏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省级回族自治区,与世界57个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15亿人口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相近的生活习俗、相似的民族文化,一个“回”味十足的宁夏,必将为中国打开向西开放的大门。

由宁夏、甘肃、青海、陕西、云南5省区共同制定的《清真食品认证通则》,于2013年3月1日正式实施,填补了我国清真食品认证空白的同时,从“入口”处拉近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距离。宁夏境内近4000座清真寺,以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清真美食,为穆斯林游客出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丰富的穆斯林文化以及穆斯林用品,无不在世界穆斯林心中打上宁夏“回”味无穷的“中国印象”,使得阿拉伯国家向中国看齐时,首先涌出一股文脉相通的浓浓气息。已经升格的中阿博览会,在全面加强与阿拉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必将为宁夏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穆斯林入境游市场空间。因此,由国家旅游局支持的首届(2013)世界穆斯林旅行商大会,也将在中阿博览会期间如期举行。

2013年必去的46个全球最佳旅游地

2013年1月11日,《纽约时报》上的一则消息点亮了宁夏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在全球2013年“必去”的46个最佳旅游地,宁夏以第20位位列其中。这一刻,宁夏旅游向世界掀起了盖头。

“在宁夏可以酿造出中国最好的葡萄酒”是《纽约时报》将宁夏评为最佳旅游地的原因之一,孕育美酒的贺兰山东麓更是集宁夏旅游的几大经典景区于一线,而这条经典旅游线只是宁夏旅游版图的冰山一角。王正伟主席指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规划设计,整体构思、统一规划全区旅游版图。

在2012年1月自治区政府审议通过了《宁夏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新的“旅游版图”用鹅黄、天蓝、碧绿和金黄四种颜色将宁夏大地划分为“一个轴心旅游带,三大旅游板块,五个城市乡村旅游圈”,即以402公里“黄河金岸”为轴心的沿黄城市旅游带,“塞上江南新天府、贺兰山历史文化、六盘山红色生态”三大旅游板块和以五个地级市为中心、半径50公里左右的城市和乡村旅游圈。依据新的“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版图,宁夏推出15条精品旅游线路,7大旅游系列产品,深度挖掘宁夏的胜利之红、生态之绿、大漠之美,把宁夏建成海内外旅游者向往的、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中国西部特色旅游目的地和面向穆斯林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就在同一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及其《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新战略、新任务、新内涵,确立了“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新定位,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编辑 赵晓嬿

9.甘南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篇九

旅游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甘肃金太阳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杨重俊

尊敬的XXX,各位领导,先生们,女士们,大家好!我是甘肃金太阳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杨重俊。非常感谢甘南州委、州政府给我们旅行商搭建了一个广泛学习、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有机平台。很高兴能够在甘南州“六十”大庆之机登上这个平台和各位一道畅谈“加强西部旅游区域合作,让甘南旅游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感悟。

甘南州旅游资源丰富,境内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民族特色浓郁,风土人情独特,藏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神奇的甘南大草原绿茵如海,牧场连绵;任星一样繁多的牛羊自在其间,任海一般绽放的格桑花尽情风流。这里的汉子看惯了牧场上帐圈聚散,飞火流烟,听惯了草原上马叫虫鸣,牧歌缭绕;这里的儿女缘定要与这片生命的绿色终身相守,用全部的心智创造着自己以草原为根基的美丽家园。

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甘南旅游人的艰辛努力下,在各位同仁的积极支持下,甘南旅游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促

进了地区间的旅游合作。那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的旅游合作日益密切,城际间的旅游联动也越来越频繁,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让甘南旅游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呢?下面我就如何跳出自身的区域限制,积极加强与陕西、宁夏、青海、四川、西藏等区域合作,实施区域融合发展战略浅谈几点意见。

首先,坚实集群联合基础。加强旅游区域合作是实现集群联合营销的必然,必将给甘南乃至全省的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甘南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的做法:

一是筛选、确定一批规范的旅游景点和线路,尽快构建若干富有甘南特色、文化内涵的无障碍旅游区。重点开发和打造扎尕那景区,尕海湖景区,玛曲第一湾景区,配套旅游景区娱乐设施,从观光型想互动性,体验性转变。强化和规范郎木寺,拉卜楞寺等宗教人文景点的接待服务意识。(此处可以穿插讲述2012年百名旅游经理人赴甘南踩线活动的尴尬与体会,重点表述郎木寺售票人员蛮横无理的态度)

二是加强和规范景区管理,门票可以实现甘南一卡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设置游客接待中心,统一售票,统一管理。

三是加大广告,宣传力度,走出去,请进来双重旅游推介,不断提高甘南知名度,进一步加强与青海、宁夏、陕西、四川、西藏周边省份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努力提高西部旅游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是加强区域整体宣传促销,努力打造西部旅游品牌。共同研究市场开发战略,在重要媒体上加强联合宣传和促销。共建区域旅游信息库,建设区域旅游营销平台和网络。

五是招商引资,加快,加点旅游基础设施建造,尤其要加快合作市、夏河县、碌曲县、迭部县、玛曲县的星级宾馆建设速度,全面提升星级宾馆质量水平。尽快提升甘南旅游整体接待能力。

六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支持和鼓励一批本地旅游企业投资甘南,开发景区,经营宾馆,酒店,娱乐,土特产店等。增强他们对地接资源的掌控能力,提高接待能力,扩大客源市场。让跟多的人来到甘南。

其次,制定政策目标。西部旅游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不仅造福于本地区的人民,而且有利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构建开放、互动、共赢的旅游发展格局,促进西部

地区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是我们甘肃金太阳国际旅行社将要长期坚持的政策目标。我们将联合西部各兄弟省区市的旅行社同仁一起,积极推进并不断深化西部旅游合作。

一是为把西部打造成中国最舒适、最安全、最富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而努力奋斗;

二是为把西部塑造成具有丰富体验和较高品位的自然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休闲地而努力奋斗;

三是为把西部建造成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示范地而努力奋斗。

第三,抢抓机遇,扩大合作。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方沃土,它的勃勃生机,得益于江的滋养,河的浸润。我们要抓住甘南“旅游兴州”产业机遇,积极与省市旅游主管部门从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拓展省外合作领域、打造绿色旅游,建设自驾游网络、实现联网宣传、丰富甘肃旅游产品体系、加强旅游服务管理,协调保障机制等8个方面的合作入手,逐步在陕、甘、宁、青、新、川、藏等省会城市成立分公司或联合其他旅行社,打造“西部旅游”形象,共塑“丝绸之路”品牌、互送客源、同步宣传、联合接待,为促进西部区域旅游的大发展添砖加瓦。

我们深信,在充满希望的21世纪,西部的旅游经济一定会兴旺繁荣。中国西部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世

界也必将以更加期待的眼光关注中国西部。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为西部的美好未来和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共同奋斗。

借此机会,衷心希望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朋友畅所欲言,不吝赐教,为实现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同时,甘南州旅游局长期以来对甘肃金太阳国际旅行社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大家!

10.突出特色打造亮点 篇十

——苍溪县干线公路迎国检汇报材料

四月的梨乡,鸟语花香、绿意绵延、繁花似锦!苍溪交通人满怀春潮,热情欢迎中央、省、市交通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来到视察指导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按照各级迎检工作的安排部署,重点针对我县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做法以及其他迎捡工作的筹备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如下:

此次国检,是对我县多年来公路养护和管理的集中检阅,也是对公路改革发展以及三个文明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我县在全市、全省、全国展示行业形象和能力水平的重大机遇,我局高度重视,按照上级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突出主线、紧扣标准、全面提升、争创佳绩”的目标,争分夺秒落实养护管理任务,千方百计突出地域特色,全力打造亮点和看点,举全县之力营造一流的路域环境迎接国检。

一、突出“早、快、新”,联动联创,全面整治公路沿线环境

(一)迎检工作早部署。此次国检,我县只有国道212线一条公路53公里。按照国检标准,需要完成的硬件、软件任务空前,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规模巨大,所能利用的时间异常紧张。公路沿线环境整治任务涉及面最广、任务量最重、投入力度最大、协调性最强,我们本着“早部署、早规划,早动员、早行动”的原则,从去年九月开始就针对这项工作积极向上汇报,取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县主要领导明确指示,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县创建优美示范县工作抓紧抓好,作为城乡环境综合 治理重点工作一并考核问责,并要求力保双赢效果。我们抓住这一重大机遇,于去年 月,就制定下发了公路沿线环境整治方案,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常务会研究讨论,于 月正式行文下发。同时,县政府成立了由县级主要领导牵头,各乡镇、部门负责,县直各部门包保的领导小组,下设五个工作组和四个乡镇推进组,并结合“百村示范,全面提升”工程,交通各职能部门全力以赴,进一步明确公路沿线村整治任务,细化标准,强化推进力度,形成“政府统一协调,交通部门技术指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负责落实”的推进机制,在全县范围内,有效地分解了交通工作压力,把交通行为变成党委、政府行为,形成了联动联创、全民参与的工作局面。

(二)基础工作早着手。围绕“重养优建”工作思路,构建“畅、安、舒、美”行车环境,紧扣“创新、发展、规范、勤俭”工作主题,更新养护管理观念,按照县政府的方案要求,把国道212线公路沿线作为重点整治区域,对场镇道路重新铺设,填补坑凼、恢复水毁设施、加快灾后重建,规范公路接道,完善公路安保工程,亮化美化公路环境,以精细化养护管理为手段,实行领导包线、职能单位包片、乡镇各自负责场镇和辖区路段的责任制,以开展“通畅杯”、“公路养护年”、“质量管理年”等活动为契机,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任务、责任到人,进一步完善了《公路日常养护管理检查计分考评办法》,坚持全天侯上路巡查,清扫路 面,清铲路肩、水沟泥土、杂物、淤泥,捡拾行道树内纸屑、果皮、塑料袋白色垃圾等,路面常年保持清爽、整洁、平整,路况质量年年提高,巩固了公路建设成果,本着“公益性、节约性、文化性”三大原则,注意社会形象,提升服务功能,大力实施惠民工程,满足了干线公路使用者多方位的服务需求,从而优化了公路运行和服务功能。

制订下达硬性指标,明确了实施步骤,资金筹措使用办法、考评标准等内容。同时,由交通部门和乡镇、村组织工人清除“三小五堆”,公路边沟外全部栽植矮棵灌木,种植花草规范公路建筑控制区内物件的堆放,自然协调的沿线景观。本着“工程立项早、方案设计早,瓷金菩措早、招标评标早”的原则,3月份全市动员会后,各乡镇迅速成立组织机构,广泛宣传建设意义、建设标准以及资金筹措办法,动员农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建设。4月份,由市规划设计组对沿线9个乡镇59个村的围栏,围墙建设,提出了()种设计样式,由乡镇村屯卣行选择,我局和公路段组织人员逐乡逐村逐户进行实地踏查和走访,确保设计样式符合地势要求,满足群众心意,有助整村规划,以屯为单位,整齐划一,同时叉从线路整体规划出发,穗保统一中有变化,农户大门、门柱样式设计各具特色,墙体颜色选择、墙体宣传画不搞千篇一律,同时施工位臵准确符合公路边沟用地相关规定,无损坏路基、路面等公路设施行为,违法规定的,由公路段重新定位放线,并进一步以政府名义行文,对全市工艺栅栏、围墙明确施工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倒致浪费.由予准备早、行动快,一些 工程建设中涉及到的宅基地、耕地、园田地等引发的邻里纠纷、群众思想问题、信访问题、资金问题可以舟有效化解,给工程施工创造了良好环境。

(三)资金问题早解决。这是确保全市公路沿线环境整治工程能否颂刺完成的关键所在。全市水泥艺术囤栏、围培预算投资()万元,平均每廷长米造价280元。我市采取了“四个一点”的解决办法,农户围栏(围墙)按照4:4:2投入原则,市财政负担40%,乡镇财政负担40%,农民自等20%沿线企事业单位围栏(围墙),市财政负担40%,企事业单位负担60%。按期开工建设的,市乡两级财政首付补贴20%,农民自等部分在基础工程开工前筹集到位,其余部分网年内分期付清。同时各包保单位,包保企业,包保干部充分发挥部门企业优势,帮助包保村解决一点,有效化解了资金问题,也减轻了农民负担。

二、抓住“精、特、全”,创新模式,提升公路生态建设品位

我们按照“扩绿、提绿、增绿”、“一段一特色、一路一亮点”的指导原则,对迎检路线绿化进行合理规划,参照地形地貌,优化设计,打造形式多样、和谐统一的路域特色。在绿美化设计上突出精品,特色和全覆盖原则,更加注重奎间上的立体配臵和植物色彩的季节变化,采取了“节点绿化+通道绿化十公路苗圃”的绿化方式,使迎捡路线达到“乔送结合,花草搭配,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且叉美观大方,风格流畅的效果。

(一)节点绿化合理利用空问打遣植被景观。对梅磐交界、梅柳交界随路造景,以色彩绚丽,修剪整形的灌木花苹打造绿美化 景点:通梅一级路曙光互通立交环,突出气势壮观通顺,随坡栽植观赏性较强的树木花卉,集苗圃、景点为一体,兼具景观和经济效应。3处节点共建设景点18000平方米。

(二)通道绿化突出全覆盖和层次分明的阶梯绿化。4月初开工,在已形成的绿化基础上,按照“上乔,中灌.下花草”的基本枢架,对已有乔木全部重新修剪做形,未成活或未达到统一标准的树木拔掉,去年冬季提前挖好了树坑,今年春季避行了补植;“中莲”栽植紫穗槐,空白、残缺、未成活及高填方路段于今年全部重新补植:“下花草”按照各线路统一设计规划进行了组织实施。舀前,国省干线22l公里已经完成金覆盖补植紫穗槐100万株:沿线裸露山体绿化共5处2.5万平方米,栽植棒子松、云杉,杨树1.1万栋,新植紫穗槐1 5。7万株;全线种植花卉180公里。

黑大线91.2公里,双泉至梅河段23.5公里二级路,乔木以柳树为主,胸径小于6厘米及树型不美观的柳树统一换掉,补植了胸径7厘米以上的柳树3000株:南环绕越线20.4公里一级路,弓I针入灌,乔木补植540株樟子松,形成一级路流动的常绿林廓,中央分隔带圆头部分长度3米范围内栽植输叶梅、东北连翘和水腊球9350株;梅河口至草市段37.6公里二级路,补植了梃黟优美胸径5厘米以上的火焰柳755株,去年栽植的火焰柳枯死的全部更新栽植胸径10厘米以上的银中杨5670棕。集锡线28。2公里一级路,乔木以一次成林一次成景的银中杨大苗为主,补植2700株;中央分隔带补植2.5米以上云杉300株;栽植水腊球160株、水腊苗4万株;裁植牵牛花7。5万株。长 白线45.7公里二级路,乔木以柳树,垂输为主,补植31 28株。

(三)苗圃绿化重点繁育名贵树种。通过整合公路植树台,完成黑大线苗圃建设16公里2.7万立方米,栽植云杉2.7万株,火炬11.5万株,5月中旬全部栽植完毕,形成了黑大线新的绿化看点。

三、突出“严、细、实”,强化措施,确保迎检内外业全面达标

(一)外业工作抓规范保安全强化质量。我们在重点抓好公路沿线环境整治和绿美化同时,根据国检要求紧锣密鼓地推进标志标线路查,完成黑大线、营白线标志38l块,标线l 36.9公里,及时上报存在问题,为安保工程的计划实施提供及时准确的基础数据。并高标准投资了19.31万元,对黑大线、营自线430米波形护栏和29根大桥三横梁进行了维护维修:对辖区内10块大型广告牌重新刷新立柱更换版面:同对结合金市营造经济发展环境和摇商引资需要,投资()万元,新设了()个标志性()地域广告牌。按照省局安排,今年黑大线海龙至莲河段9.61公里,山城镇外环段6.4公里中修工程,目前正在施工中,预计7月30日前全部完工。小修工程有8项,已有4项工程完工,其余7月30目前完工。为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创造畅通舒适的行车环境,我们坚持“四个必须”和“五不开工”,印:材料进场必须有实验报告、施工现场必须有业主人员全时跟班。施工质量必须随完随验、施工变哭必须有四方签字认可,情况不明不开工.遥有堵车先放行不开工,标志不清不开工、应急准备不足不开工。监管人贾本到位不开工。沿线围栏围墙建设,先后排除占道安全隐患 10处,责令停工整改2处,提出整改建议15条。要求各乡镇对基础坑、墩隐蔽工程以屯为单位进行编号、拍照和存档,主动协调交警弋中队,确保施工路段人流和车流畅通无阻,同时各乡镇必须在施工现场设安全员,施工路段设警示牌和警示标志,有效 保障了工程安全顺利施工。

(二)内业工作本着“删,简,并,好”原则全面梳理完善。路况日常巡查、路面病害修复、沿线设施损坏修复、绿化管理,施工安全作业等各顶养铲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以及保畅,不良天气、突发事件等各类应急处理预案,形成了养护管理作业指导书,力争做到养护日常巡查、桥梁经常性检查记录详实,养护工作目志填写规范,养护施工通知=};与验收单相互印证,养护计划报表齐全,专顶王崔资料规范。

同时为确保“迎冒检”工作的善始善终,取得最洼成绩,我们在总结以往“迎国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力求把各项工伶想在前,做在前,把正式迎检的各项工作与前期准备工作一并计划、一并安排、一并落实。汇报材料已开始撰写。提前拟定了汇报材料提纲和撰写内容,并随着工作的进展及时深入推进,确保准备工作就绪、汇报材料就绪;二是汇搬片、画册等声像资料已开始筹划。及时收集各种视频、照片等素材,已完成拍摄场景和序列的前期设计工作,力争将最原始的场景、最真实的瞬间、最具特色的画面,最优质的服务和亮丽的环境展现出来。

11.打造外宣特色品牌 篇十一

把生态文明的对外宣传做活。在淮安,保护环境“只有刚性,没有弹性”,全市上下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绝不为了领导干部的所谓政绩给老百姓带来长远的灾难和祸害,绝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成本把严重污染项目引进来,实现了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为了把关系广大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发展理念和成果宣传出去,市委宣传部适时将生态淮安的对外宣传作为动态关注点。去年8月中下旬,邀请省广电总台组织“苏北崛起”大型新闻行动把淮安作为首站采访地,经过认真谋划,将采访主题定为“生态淮安”。30多名记者对淮安市按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环保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坚持环保优先、建设绿色淮安,全力打造天蓝气爽魅力名城、独具一格亲水名城、宁静优美宜居名城、清新秀丽生态名城的举措和成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采访,发挥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优势,采用现场报道、专题报道和动态跟进等形式进行宣传报道,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新理念后,淮安的外宣工作者敏锐意识到,淮安的“生态文明”建设所体现的理念、措施、成果和经验,对全国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于是迅速策划“生态文明”集中外宣活动,邀请组织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记者来采访。新华日报长篇报道《淮安:生态文明就是最重的民生》在A1版头条发表后,迅速在国内外产生极大反响。数十家中文网站予以转载或链接,同时引来媒体连锁聚焦反应。

把文化淮安建设对外宣传做精。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独具地域特色的美食文化、运河文化、戏曲文化、民间文化,使淮安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淮安把文化外宣立足点放在为民惠民上,首先是浓墨重彩推进美食文化。2002年以来,淮安每年举办一次淮扬菜美食文化节,而办节的宗旨之一就是娱乐百姓,把美食文化节办成老百姓自己的节日。每年美食文化节对外宣传始终紧扣弘扬淮扬菜美食文化、改善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这一主旨。在已举办的六届美食节上,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先后成功组织了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的美食文化推介周,每一届都举行10多次新闻发布会;每年都有300多人次的外地记者来淮采访报道节会盛况,在境内外媒体开设专版、专栏,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惠及千家万户的美食文化。目前美食节已成为展示淮安百姓精神风貌的大舞台,“东方美食之都”这张城市新名片愈叫愈响。

淮安还是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大运河自古以来与淮安老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如今运河文化继续滋养着淮安的经济社会发展,滋养着淮安的老百姓。2006年5月,“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淮安召开,全国200多名专家、学者多角度论证了淮安作为中国“运河之都”在历史、文化、交通、水利和经济等方面具有的不容置疑的地位。为使这一重要会议成为对外展示运河文化魅力与底蕴的有利契机,淮安精心策划和组织境内外媒体记者来淮集中采访,对淮安境内运河沿线及其漕运总督府旧址,对新建的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大运河文化广场、里运河文化长廊、水上立交等进行考察。之后又出台了打造“运河之都”新形象、展示淮安运河文化的系列外宣计划,与运河沿线有关城市外宣办、新闻媒体及文化传媒公司、广告公司进行合作,共同策划“运河之都”形象宣传方案,组织市内媒体赴运河沿线19个地级城市采访,“走出去”和运河沿线城市交流、互动,宣传淮安。

与此同时,淮安对地方的特色文化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地宣传。外宣工作者对淮安着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对富有淮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以及淮海琴书、淮海锣鼓、博里农民画等地域文化,对惠及城乡居民的十大文化惠民工程和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都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资源进行挖掘和展示。还和文化部门精心打造了一台“外宣”文艺晚会,“专供”来淮的媒体记者,《借靴》、《赶集》、《淮安大地是我根》等戏曲小品和歌舞,使新闻界的朋友在欢声笑语中真切感受淮安的文化魅力。

把突发事件对外宣传做正。针对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出现的就业、信访和发展环境等问题,淮安始终把外宣的着力点放在以民为本上,着眼于树立淮安良好形象。2005年3月29日晚。京沪高速淮安段发生一起特大交通液氯泄露事故,造成28名村民死亡,高速公路关闭20个小时。事故引起境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及境内外数十家媒体80多名记者迅速汇聚淮安,事故处置的短短四五天内,境内外各种媒体刊播“3·29”事故报道就有万余件(次),央视先后派出5个栏目组来淮现场报道,并在整点新闻中滚动播出;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中新网等知名中文网站均设立了专页、专题,密集报道“3·29”事故处置进展。由于运筹谋划得当,及时发布信息,主动引导舆论,整个事故处置的对外报道及时准确、公开透明,中央外宣办和江苏省委领导以及专家、学者,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批示:“主动、及时发消息,正确报道,防止炒作。是突发事件报道的一条成功经验。”中央外宣办副主任王同庆指出,“3·29”事故的信息披露和新闻发布工作做得好,有效引导了社会舆论。著名学者李希光教授认为,“3·29”事故的成功报道体现了江苏省和淮安市党委政府处置危机的能力:没有炒作与误导,很透明,没有人说政府掩盖了真相,也没有人给政府施加压力,很好地体现出了省、市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果断、务实、为民的形象。

去年7月下旬,市区一家企业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市委宣传部、外宣办及时组织通稿。召开新闻发布会,用准确、透明的新闻信息对市内外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舆论引导,对内对外的舆论宣传自始至终既积极又平稳,没有产生任何负面影响,有效促进了事故的顺利处置。七八月间。上海河济公司涉嫌经济诈骗,引发外地大批农民工和建筑商、材料供应商到淮安集访。宣传部门及时研判,及时处置,及时建议省有关部门向新闻界通报情况。有效引导了社会舆论,避免了不实传言,使这一事件得到稳妥化解,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六七月间,淮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淮安市洪泽湖地区多次出现强降雨过程,加之上游客水压境,抗洪防汛引起境内外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省以及上海、深圳、香港等地境内外数十家新闻媒体纷纷赶来淮安采访,最多一天,来淮安采访的媒体二十余家,中央电视台派出3个报道组,新华社派出4个采访组12名记者驻扎淮安半个月,及时采访报道淮安抗洪救灾情况,新华社与新华网有关淮安抗洪救灾的通稿就有百余件次。由于组织引导得当,这次应对处置自然灾害的对外宣传焦点放在了全市上下全力以赴防汛抗洪,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上,为全市抗洪防汛营造了积极、正面的外部舆论环境。

实践证明,做好民生外宣,是遵循对外宣传客观规律,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客观要求。淮安的民生外宣为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更加有效地拓展了地方外宣,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外宣传的新领域、新空间。民生外宣同时又是一项崭新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探索创新,不断拓展领域、丰富手段,这样外宣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中心,促进和谐,树立形象,推进发展。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

12.甘南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篇十二

关键词:适度性,群落性,循环性,生态产业镇,试点开发

1 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三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路径,即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其中,作为“新四化战略”轴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综观国内学界讨论和中央高层领导强调的新型城镇化,不是“造城运动”,而是“人的城镇化”。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主要面临以下三大问题。

1.1 土地问题

目前,大多数城市国有土地开发接近“尾声”,未来的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和宅基地的支持。如果将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和宅基地变性为城镇化建设用地,让农民交出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进城农民市民待遇的实现和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便接踵而至。

1.1.1 市民待遇

城镇化的标志之一是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的转化率,表面上看是户籍问题,实际上是附着于户籍之上的各项福利。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直接与社会保障、福利挂钩,对不同户籍人口实行不同的福利待遇。虽然城市的粮票、布票、油票消失了,但是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社保等公共福利还存在;与此相对应的农村户口附着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各种涉农补贴等福利。推进城镇化,让农民“进城上楼”,不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大,而是农民“进城上楼”后,能够在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社保等公共福利方面取得同市民一样的均等待遇。如果城镇化规划还是停留在城市基础建设规划等物质环境建设上,不考虑“失地农民”的市民待遇问题,那就剥脱了农民的生存基础,是依靠土地与投资片面扩张的“伪城镇化”。城市户口可能对部分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有吸引力,但并不是所有农民工都希望变成城市户口。因为,在公共福利难以预期、土地越来越值钱的情况下,农民虽然愿意享受市民待遇,但要放弃农村户籍所附有的权益,很难下定决心;甚至出现城市户口希望转为农村户口的“逆农转非”现象。农民不愿意“进城上楼”,城镇化便无从谈起。

1.1.2 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如果未来城镇化大量占用耕地,我国耕地的18亿亩红线将面临突破的危险,这意味着中国粮食自给的基础就不存在。如果不考虑粮食安全问题,这将是我国城镇化的重大隐患。

2012年9月7日,李克强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上讲话时表示,保障粮食安全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我国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城镇化。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自己解决粮食问题,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1.2 产业支撑问题

产业能否发展是新型城镇化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首先,城镇化是产业发展的结果。城镇化发展理论认为,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资金与物质基础。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更好地解决城镇化中人员安置和土地综合利用的问题。在我国,城镇化不仅是农民身份、地位的转变,还有失地农民进城后的就业、社保、教育等一系列问题都依赖于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实力。从生产要素层面看,城镇化实现的是对人与土地等资源要素的集聚。城镇因人口聚集而有规模效益,因规模效益而促进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融合,这才是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其次,促进农民“进城上楼”应该从源头抓起,用产业发展支撑农民就业需求。再次,如果“进城上楼”的农民不能就业并获得相对稳定和高于以前的收入,那么就有可能“人去楼空”。人口不能在城镇聚集,城镇化就是空话。如何利用产业化的力量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地”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实践中必须努力的方向,而发展产业必须解决以下两大问题。

1.2.1 产业发展规划

过去的城镇化实际上是“造城运动”,注重的是物质环境和城区框架的扩张,这种严重依赖土地经济的发展模式导致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而新型城镇化,是以土地换产业、且产业项目遵循市场规律,解决农民市民化所需要的公共设施配套问题。如果没有科学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趋势预测,没有基于预测的产业发展规划,城镇化规划就不是真正的新型城镇化规划,需要重新调整产业的区域规划,使每个区域有产业支撑、有特点和重心。城镇化战略必须立足于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形成一定的经济实力,突出产业的比较优势,对农村城镇支撑产业的选择要放在竞争力较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

1.2.2 产业组织

人们通常依据市场预测、基于资源禀赋来规划产业项目,但是如何让有经营项目能力的相关实力企业在城镇化规划的产业园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往的惯例是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而现在依靠廉价的生产要素招商引资方式,已经没有竞争优势。随着我国制造业的成本越来越高,许多外资从中国流出转向其他地方投资就是例证。

1.3 城镇化改造所需的资金问题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产业,解决农民就业、居住和市民待遇等问题,需要大量公共投入。同时,使农村环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见市民化是一项高成本的改革。就“十二五”期间全国地方政府因城镇化需要的公共投资进行估算,财政部财科所的估算在30万亿人民币左右;麦肯锡的预测为74万亿元人民币左右;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的测算,农民市民化所需的公共支出每人至少10万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测算》课题组的测算,一个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为8万元。根据过去城镇化的方法,城镇化的大部分资金是依靠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债务平台筹集的,但大量资金发放以后,就存在两大隐患。

1.3.1 债务风险

以财政部财科所的测算为例,在GDP平均增速为7%的情况下,“十二五”期间地方政府的财政总收入约为70万亿;在地方政府平台债务余额已高达10多万亿的情况下,新型城镇化的庞大资金需求会对地方政府财力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潜在的风险。

1.3.2 通货膨胀

巨大的资金投放,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未来的通货膨胀。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3年2月末,中国货币供应量余额达到99.86万亿,逼近100万亿,居世界第一。

2 打造“生态产业镇”的原则及意义

针对上述三大问题,借鉴广州模式、成都模式和天津模式的“土地确权,以宅基地换集镇住房,先解决搬迁农民的住房,然后通过土地集约增值的收益来发展区域产业,再解决搬迁农民的就业问题和社会福利问题”成功经验,根据江西“生态环境优良农业大省”的经济地理特征,延续省委省政府“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战略,提出打造生态产业镇、探索江西特色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建议。

打造的生态产业镇,是一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而构建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稳健赢利的区域产业组织,是以生态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农村乡镇城镇化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与绿色农业、原生态有关的生产与服务方式,而且是一个包含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居民区的复合产业社区。生态产业镇构建的原则要求如下:

2.1 适度性原则的要求及意义

(1)适度性的要求。是指基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资源禀赋的承载力,适度控制人口数量,适度开采自然资源。适度人口概念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1910年)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当有合理的人口密度,不应使人口规模超过这个国家的农业资源及其提供食物的能力。“适度”包含“最适宜”和“最佳”的含义。适度人口,是指正好达到某项目标的人口规模或人口增长率。如果选择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为指标,适度人口规模是指能够获得最佳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率。“适度”含义不同,取决于所选择的指标参照物。在本文中,建议选择“自然生态系统资源禀赋的承载力”方面的含义。

(2)适度性的意义。按照生态学的观点,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成员之一,同其他生物物种一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即适度的人口规模,否则,将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不平衡,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当然,这种破坏过程较长。目前,世界上出现的污染、资源枯竭等一切环境不友好行为,均源于人口压力,人们已感受到生态平衡破坏的恶果。所以,控制适度人口规模、进行适度资源开采,是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基础和前提。

2.2 循环性原则的要求及意义

(1)循环性的要求。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根据生态系统中水、大气、氮、碳等物质和能量循环原理,充分利用现代工业生物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现代前沿高新技术和工艺,把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保等环节关联起来,将上环节的物质与能量代谢后的“废弃物”当作下环节的物质与能量代谢的“原料”来开发,使物质和能量多次利用、高效产出,达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使有害废弃物向系统外“最小无害排放”。

(2)循环性的意义。是将排污负效益变为资源正效益,在实现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同时,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为产业的稳健赢利奠定成本优势的根本性基础。

2.3 群落性原则的要求及意义

(1)群落性的要求。师法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顶级群落构成,依据物种多样性与优势种群有机结合形成的自稳态平衡原理,将依据资源禀赋选择组合的、以满足镇内居民日常生活为目标的内需产业项目作为生态产业镇产业的生存基础,并形成抗市场风险能力;把依据资源禀赋选择组合的、在镇外市场中有竞争优势的、有高附加值的、以满足镇内基础设施、完善建设资金需求为目标的外需产业项目,奠定生态产业镇产业的发展基础。前者称内需项目,后者为外需项目。内需是生存性项目,外需是发展性项目,先生存后发展,在生态产业镇产业项目规划时要优先安排内需项目。

(2)群落性的意义。将内需和外需项目的产业基地、生活社区和自然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构建具有持续而强劲产业竞争力的“顶级产业群落”,使新型城镇化自然实现。内需项目使生态产业镇稳健,外需项目使生态产业镇具有赢利能力,二者结合在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条件下实现稳健赢利功能。有了稳健赢利,就有实力解决“进城上楼”农民的就业、居住和市民待遇等问题,通过宅基地置换和土地整理等方式合理利用土地,调动社会各界投资参与热情、解决资金问题,避免政府巨大的债务风险和通胀风险,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3 生态产业镇开发实施的策略

3.1 生态产业镇开发实施思路

植物种植是我国乡镇普遍的主导产业,理论上我国的大多数乡镇都可以采用生态产业镇模式进行新型城镇化。如基于植物离解产业的生态产业镇———β生态产业镇。但是,由于现实中的乡镇在市场区位、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人口压力、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地理气候、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方面千差万别,投入产出比差别很大。从投入产出角度,不是每个乡镇都“值得”投资开发为生态产业镇,没有投资,城镇化的所有模式都是空谈。

各个乡镇由于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生态产业镇落地实施就面临三个问题:第一是区域分布问题,哪些适合采用生态产业镇模式进行新型城镇化,选择在哪里进行开发;第二是系统边界问题,选择区域需要多大。由于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是实现生态产业平衡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基础,为此,生态产业镇的边界以生态系统边界设定为主,而不是行政区域边界设定。一般情况下,行政区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边界难以重合,多数情况下生态产业镇将跨行政区域;第三是功能定位问题,跨区域生态产业镇规划中所涉乡镇的中心镇与卫星镇的如何确定。

开发生态产业镇,本文提出根植于乡镇的植物离解产业的生态产业镇———β生态产业镇,是一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建设生态产业镇,必须解决好上面提及的区域分布、系统边界和功能定位问题。

3.2 以点带面稳健推进实施

打造生态产业镇,探索江西特色新型城镇化,从选择试点生态产业镇开始,其过程至少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3.2.1 生态产业镇试点选择

对生态产业镇试点的选择,包括海选、筛选、详查、评估、选择等5个步骤。其中,海选和筛选是对生态产业镇具有开发价值的基础性资料甄选;详查和评估是专业城乡和产业规划部门进行科学设计、评估的过程;选择是根据专业性评定结果,供政府决策部门组织实施的过程。

(1)海选。依据地方资源特产资料数据和人文社会发展状况,计算出“宜居”、“宜业”、“宜商”的区域资源承载状况。经过海选,剔除人口超载、年均降水不及人均最低需求、无法满足“宜居”的、气候条件恶劣、没有“富余土地”优化植物种植、没有特产和独特资源的乡镇。

(2)筛选。比照排除不符合国定“生态乡镇”、“低碳乡镇”、“小城镇建设”,省定“重点乡镇”,获得适宜开发建设生态产业镇名单。

(3)详查。委托专业机构查清家底,对入围乡镇资源构成进行“入村入户”的田野调查。

(4)评估。对资源人口超承载限制性和经济开发性的识别研究,确定最适人口承载量和最适资源开采量;对项目市场需求、投资效益的可行性分析,得出产业集群组成、产品复合组成和产业布局的可能性;对拟设方案进行独立性和支撑性分析、排序、选择、组合和评分。

(5)选择。依据评估情况,名列前茅的乡镇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试点乡镇。在政府部门组织下,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组织专家对环境影响、赢利性、稳健性、商业模式和机制建设进行分析和评估。

3.2.2 组建生态产业联盟

生态产业镇开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单一的机构和单位不能独立完成。笔者为此建议:对接外部资源组建生态产业联盟,用生态产业联盟打造生态产业镇,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联盟是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对产业发展、企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生态产业开发需要政府的主导、专业机构的现代科技支撑力量和现有企业的能力和渠道。具体来说包括:

(1)地方政府。省政府、地市政府和县市政府的有关部门,如发改委、工信委、建设局、科技园、中小企业局等。

(2)专业机构。专业的科技研发、规划设计和产业研究机构,如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所、城乡建设和产业规划研究院等。

(3)相关企业。如β生态产业镇产业涉及企业有植物鲜品制作、储藏加工、植物提取、绿色饲料、有机肥料、酶化制剂、微生态制剂、投资担保、小额贷款、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农业开发公司、文化旅游企业等。

3.2.3 搭建各级投融平台

为促进生态产业联盟的形成,使生态产业联盟起到实效,应配套生态产业联盟,搭建投融平台,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生态产业镇开发建设。该投融平台构建与运作可分三步进行:

(1)设立基金。由政府财政背景的投资机构或资产管理机构联合有实力的民间投资机构发起设立一个1—5亿元的生态产业发展基金。

(2)构建平台。让生态产业发展基金联合有实力的民间投资机构投资组建生态产业发展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创业投资公司、投资管理公司、咨询公司等,为联盟成员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平台。

(3)扶持引导。通过“担保+联保”的制度安排,化解信贷风险,启动银行信贷资金;用信贷资金扶持和引导生态产业联盟成员企业按照规划展开生态产业镇开发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EB/OL].http://gs.people.com.cn/n/2012/1118/c183342-17734184.html.2012-11-18.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英语优秀教案《ISee…》及教学反思下一篇:我是蒲公英的种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