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表

2024-07-15

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表(精选15篇)

1.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表 篇一

我的家庭是六口之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还有我年仅七岁的弟弟。我家虽然是城镇户口,却和城镇的大部分孩子家庭情况不尽相同。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还算是小康家庭,然而五年级的一场灾祸使得以后的家境一度陷入艰难的境地。那一年,父母亲双双下岗,弟弟的出世虽然为家里带来不少欢笑,却在经济层面上雪上加霜。从那时起我就了解到,我必须比同龄人更加勤俭节约才能帮助我的家人一起生活下去。

爷爷奶奶由于身体不好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身体状况非常糟糕,奶奶因为突发过脑血栓这这几年一直靠药物维持身体健康,时不时犯糊涂,已然失尽了往日的精明与能干,需要专人照顾。这两年爷爷更是健康告急,就在前年被检查出患有肠胃癌,一直往返于医院和家里做各种药物治疗。爷爷毕竟老了身体也不好,化疗的过程痛苦异常,他都咬牙坚持下来了。每当我看到他那因为化疗而日渐憔悴的脸庞,都会感到一阵剧烈的心痛。爷爷操劳了半生,最终却要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度过他的剩余不多的日子吗?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如此爱惜生命,希望尽可能长久地和亲爱的家人们生活在一起。即便物力维艰,即便巨额的医药费早已用尽了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我们还是如此希望着并相信着。我最亲爱的父母亲,为了家庭的安定,勤勤恳恳地工作,哪怕能多挣一分钱也毫不吝惜地挥洒着自己的心力。岁月在父母的发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而不分昼夜的奔波也为父母晚年的健康埋下了隐患。但是他们就注定要为生计疲于奔命以致于落下各种病根吗?如果可以,我多么希望自己的家庭能远离贫困的侵扰,不用为了金钱劳心劳力;如果可以,我多么希望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让爷爷奶奶恢复健康,让爸爸妈妈的顽疾得到治疗。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没有钱,就意味着在这个物质社会寸步难行。

近两年父母竭尽全力工作拿到的微薄工资支撑起整个家庭的开支已属不易,因此我更加努力地想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哪怕一点点都好。于是我尽可能地省吃俭用,并试图通过任何途径挣取足够的生活费,不让家里因为我在外的用度而增加负担,也可以让父母少一些劳累,这是我目前能做的唯一的事情了。因此我很需要学校的这一份资助,希望学校能体谅并成全为人子女的心情。

2.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表 篇二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全日制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无力或者难以支付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学生。这个群体主要来自于贫困山区、落后偏远农村、城市低保家庭;也有的来自单亲、父母残疾、有重大疾病病人、两人以上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等的家庭。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和生活消费水平的不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难用统一的量化标准进行界定。因此, 我们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为一般困难学生 (贫困生) 和特别困难学生 (特困生) 两大类。

1、一般困难学生。

一般困难学生是指家庭经济收入较低, 并有相当数额的债务, 只能缴纳一部分学杂费, 其基本生活费用低于学校所在地区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我校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可以认定为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学生。 (1) 父母双方或一方下岗 (失业) 的; (2) 家庭成员中有两人以上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 (3) 家庭成员中因患重大疾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的; (4) 家庭因突发性变故造成人身及财产重大损失的; (5) 家庭遭遇不可抗力或自然灾害的; (6) 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经济收入明显下降的; (7) 其他情况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2、特别困难学生。

特别困难学生是指家庭经济收入微薄, 基本上靠借债上学, 无力缴纳学杂费, 其基本生活费用难以保障的学生。我校规定在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学生中,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可以认定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 (1) 孤儿、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 (2) 父母重病或单亲, 且来自于贫困及边远地区的学生; (3) 学生家庭所在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者突发性灾祸, 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4) 其他无经济来源支持正常学习的学生。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 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平均比例约为25%左右[1], 农、林、水、地、矿、油、核以及西部地区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更是高达25-30%[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已经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状况。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治意识、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就其主流而言是积极向上, 有比较强烈的成才动机。但是, 由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不仅面临着经济压力, 而且面临着比其他学生更大的学业压力, 心理压力以及社会、家庭、个人更大的期待值, 从而使他们中间的一部分学生政治意识、思维方式、心理因素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1、政治趣向多元化。

一个时期以来, 由于理想虚无主义, 社会拜金主义, 生活享乐主义的影响, 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已成为个别人主导其政治趣向的风向标。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不均不公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国家、民族、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个人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目标结合起来, 只注重个人实际利益, 缺乏集体团队意识。

2、诚信意识荒漠化。

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品格。然而, 由于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诸多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土壤”正在遭受到荒漠化的侵蚀, 一些人开具虚假的贫困证明;一些人故意夸大家庭经济困难的程度;一些人故意欠缴学费;一些人恶意拖欠归还国家助学贷款;如此等等, 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问题倍受社会的关注和质疑。

3、感恩心理贫乏化;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曰:“受人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然而, 在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却存在着一些与其身份不适相应的现象: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感恩之心, 误认为贫困是社会造成的, 国家给予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一些人手持贫困证明或缓交学费申请, 对学校安排的价格低廉的宿舍不够满意, 却对价格高昂的公寓情有独钟;一些人把贫困资助不是用在学习上, 而是用在吃喝玩乐、高档消费和谈情说爱上;一些人虽然家境贫寒, 但却依然与家境富裕的同学盲目攀比, 摆阔气, 讲排场风气日盛;一些人来自贫困落后地区, 却不愿再回到这些地区去工作;一些人只知索取, 不思回报, 视国家资助、学校帮扶、家庭供养为理所当然。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危机悄然呈现于本已矛盾诸多的现实社会。

上述问题不得不引起每一个勤工助学工作者的重视和反思。正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 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占的比例, 探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维方式, 以便有针对性地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模式。这是勤工助学工作者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梁作甲, 帮困与育人相结合, 健全高校资助工作体系[j].教育理论研究2010 (2)

3.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表 篇三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认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087-02

历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和各大高校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1987年以来,教育部(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奖、贷、助、补、减”五项内容以及新生入学时开通的“绿色通道”和正在推广的生源地助学贷款等。然而,贫困生的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如学生欠费现象严重,扶贫助学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未能尽如人意。扶贫助学工作经常遭遇到的尴尬和困惑等现象的存在,有待我们对此项工作做进一步思考,提出对策并不断完善。

2007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并下发《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进行了规范,也对认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因此从认定材料、认定程序和认定方法3个方面,建立有效、可操作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对目前和以后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都是十分紧迫和重要的,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认定材料作为衡量标准有待商榷

1.1家庭情況调查表失效

家庭情况调查表存在真伪难辨的问题,这是各个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生源地民政部门在贫困生认定中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且没有相应的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监督和约束,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其家庭情况调查表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较差。

1.2参考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主要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总收入和人均收入,这一指标虽可作为家庭经济总体情况的观测口,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和

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因此不具有横向比较性。

第二,家庭状况。如父母双亡、单亲和变故等情况,或者是由于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和突发疾病等意外情况,这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家庭经济情况。

2认定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按照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制定各校的认定方案,并依次来确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具体做法虽不尽相同,但基本模式仍然是“学生申请——评议小组评定——辅导员审核——学校审批”,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组织方面

目前,认定及资助工作一般由校资助中心组织策划,各院辅导员具体落实,一般高校辅导员的师生配比是1∶200~1∶300,由于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很难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认定工作中,因此,贫困生认定工作常被淹没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之中。此外,部分干部工作态度与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深入的调查,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认定工作随意性较大,就会导致有限的资源“轮流享受”或“平均享受”的现象。

2.2指标分配

为操作方便,许多高校采取按各院学生的人数分配指标的办法,而不是依照各院贫困生的实际人数进行分配,这就造成资源分配不公平,有的院贫困生人数较多,但由于名额的限制,一部分贫困生就享受不了资助。有的院名额相对较多,为完成指标,只能放宽对贫困生认定的标准,致使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也享受了资助,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认定工作的目的。

2.3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认定过程中,要求评议小组的学生本着公平、公正的心参与评议,但在实际操作中,同学之间的关系对于参与评议的学生影响较大,更有甚者,一些同学利用各种关系来使自己披上“贫困生”的大衣,混入受资助的范围之中。

3认定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根据高校贫困生在认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惑,建立一套较为成熟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和办法势在必行,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界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学生在校平均消费水平界定法

如果学生在校的月平均生活费低于全校学生月平均消费水平,可初步定为贫困生,[1]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家庭紧急状况,但由于个人消费观念、水平和个人修养水平的差异,可依据性并不是很高。

3.2家庭收入高校对比界定法

以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上家庭人均收入与高校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对比来确定贫困生,[1]但由于学生在提供家庭收入支出证明时,难免存在提供虚假信息现象,使我们在认定过程中无法可靠地获取学生家庭真实情况。

3.3综合素质界定法

实际生活中,贫困生的综合技能一般比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偏低,而在年度各项评优和评奖时,主要依据综合测评成绩,因此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参与各种活动中,会尽所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假贫困生往往会暴露出来,此法虽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

3.4心理特征界定法

贫困生由于其特定的生活环境,一般在心理或人格上存在某些缺陷,在生活中表现出异样的特征,我们可根据贫困生所表现出来的共性来避免传统认定方式带来的弊端,但现在辅导员身兼数职,常被其他日常工作“淹没”,可能增加认定工作的误差性。

4建立贫困生有效的认定机制

以上几种贫困生界定方法虽各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认定工作中的困难,但各自均有其使用局限性和弊端,因此,需要寻求一种综合性的认定机制,不断提高认定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4.1源头控制

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是高校认定贫困生的首要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当前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尽快建立全国认证和信用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认定机构,明确认定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加大对造假的惩罚与追究力度,建立起包括政府、高校、社会和学生在内的“四位一体”贫困生认定监督机制势在必行。

4.2规范认定程序

首先,学校在指标分配过程中,应根据各院贫困生实际认定人数,同时结合地矿类专业的特殊情况,合理分配名额。

其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必须有规范的认定程序,建立专门的机构,做到人员、资金到位,职责明确,认定过程从个人申请、诚信承诺和证明、家庭情况调查表、集体民主评议材料以及动态跟踪调查等多方面加强管理和监控,杜绝主观和人为因素的影响。[2]

4.3合理、科学地界定贫困生

高校贫困生问题表面上反映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其实质则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中下阶层利益保护问题,该群体的贫困问题不仅关系到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社会阶层间的有效的融合,即特殊性。从社会学角度看,高校贫困生的贫困不仅是经济上的匮乏,其更是机会和能力的被剥夺。[3]因此,在界定贫困生时,应分层次、分重点地进行。如:可将贫困生分为3个层次,[4]第一层次是面临生存、生活和发展全方位困难的学生;第二层次是面临生活和发展问题的学生;第三层次的是面临发展的困境的学生。对第一层次学生,我们应纳入特困认定范围之内并给予相应的资助,对第二、第三层次的学生,纳入一般贫困的资助范围并给予相应的资助。在同一层次上的同学,我们应该从其心理特征、在校表现、诚信意识和参与各种公益活情况来区分鉴别。

4.4加強诚信教育,增强责任感

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假贫困证明”的出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高校各层面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诚信教育,一方面让所有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贫困生评定与监督的行列,客观地反映周围同学生活实际情况,提高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诚信教育使那些“假贫困生”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自觉避免与真正的贫困生争夺资助资源,从而降低认定成本,提高资助的效益。此外,通过诚信教育,还可以帮助同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校园形成和谐、友善、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总之,贫困生认定工作应该以人为本,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更新观念,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不断提高认定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得利、熊志忠.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研究.煤炭高等教育,2007.9

2 丁志强.构建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高教高职研究,2007.9

3 余 冲、李立文.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江苏高教,2008.5

4 党政峰.高校贫困生认定及资助方法初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9

Financial Difficulties Students of University’s

Family Assert Mechanism Analysis

Liu Li,Gao Zhendong

Abstract: Financial difficulties students of the family assert the work is the basic work of the financing work of every university, it is the difficult point work in the financing work too. The accuracy that the poor student asserts influences the efficiency and result of university’s financing work directly, this text, through analysing the poor student asserts the working existing problem at present,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 to guaranteeing to help the rational disposition and benefit of stranding resources to maximize, realize educating and is significant fairly.

4.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表 篇四

一、开展调研的背景:

按照君山区助学办“关于在全区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专项调研的通知”精神,学校校委会研究由政教处主持开展本次专项调研,全面摸清我校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建立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效机制,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调研组深入贫困生家庭了解情况,主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学校扶贫助学的工作情况,对君山区扶贫助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四方面进行了广泛调研,以下是我们调研工作的汇报。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

我校位于君山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现有1297名学生。近年以来,经过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广大市民的积极努力,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全区人均GDP已经不在贫困线下了,学校招生范围内的家庭基本解决温饱,养育一个孩子已经不成问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致贫的家庭依然存在,特别是贵州、四川、云南等外地移民的群体,贫困更加突出。加之,他们大多没有计划生育,也是造成他们贫困的原因之一。另外:

1、低保收入家庭;

2、五保、孤儿、烈士家庭;

3、单亲家庭;

4、残疾、重大疾病家庭;

5、独生子女、双女户家庭;

6、天灾人祸、重大变

故等家庭。这些家庭的子女很多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贫困家庭学生数占我校学生总数百分之十,要改变这些孩子的就学、生活问题迫在眉睫。

三、我校扶贫助学的工作情况:

1.在进行贫困生认定工作中,我校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完成了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具体流程如下:

(1)自我推荐:让自认为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自愿填写贫困生认定申请表。并交由户籍所在地的居委会或者村委会签字盖章。

(2)民主评选:由每个班的班委,和按学号随机抽取的同学所组成的民主评议小组对交表人进行初步评审。在自愿的原则下,让申请认定的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口述,然后再由评议小组商量和讨论,最后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初步审核。

(3)辅导员审核:根据评议小组上交的名单以及评议记录。抽查个别同学,进行交流,结合实际情况,由辅导员完成第二次审核。

(4)政教处意见:根据各年级辅导员上交的名单以及相关记录,在通过二次审核和未通过二次审核的人中,进行抽查谈话。走入家庭实地考察完成了第三次审核。并对最终名单进行公示。

2.本着自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情况下,由我校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帮扶。这不仅使得贫困学生减缓了生活状况、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更使得老师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关系其乐融融。向社会上成功推荐了品学兼优的黄丹雯、熊茹怡、陈灵枝、郑焕妍、李鸿达等学生,得到爱心人士任文祥、张浩、王雷、付汉家、方争齐、张学文等人的资助。

四、对扶贫助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把我区的扶贫助学的政策,用电视、广播、大字报、图片等多种手段广泛的宣传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地方,让老百姓体会到政府对贫困家庭的关心和爱护,让社会知道政府对扶贫助学工作的困难,让爱心人士懂得扶贫助学工作任重道远,从而踊跃的加入到扶贫助学工作中来。

2、选聘热心扶贫助学工作的人员,如党和政府退下来的老领导、厂矿企业退下来的老干部,他们的人脉关系比较广,有机会与社会人士沟通、交流,可以争取到社会爱心人士扶贫助学。如:市纪委付汉家同志、区政府办张学文主任等介绍企业家张浩资助我校熊茹怡直到大学毕业;消防战士王雷资助陈灵枝直到大学毕业;爱心人士任文祥资助黄丹雯直到大学毕业等。

3、加强组织机构的建设,争取更多的政府投入,在财政预算中让“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这句话充分的落到实处。

4、完善鼓励机制,营造助学氛围。从政策上、税费上、荣誉上等等社会环境中让爱心人士手留余香的价值得到体现,如:陈光标得到社会的认可,是多么荣耀的事情。我们市或区也可以树立一个最荣耀的慈善家,大家一起积极营造助学氛围,吸引全社会有能力的人都能加入到爱心人士的行列中来。

君山小学彭振华

5.关于家庭困难情况报告 篇五

尊敬的上级首长:

我是万天梁的父亲,家住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修文镇罗营4组,现家里4口人,父亲万文礼,现年74岁,母亲王惠英现年66岁,两老体弱多病,只能操持家务活,爱人阚晓玲,现年43岁,患严重的腰骨质增生已多年,不能从事农业劳动,病痛发作时,生活都不能料理,还需要人护理,农忙时只能做些轻微的活路,万桂明现年43岁,患颈椎病,不能干重活,有时还外打工只能做些杂活,能挣50---60元一天,多时还要照顾家里的田地活,庄家无法种好,今年两亩地的玉米,仅有1%的收成,前两年心想发展创业,与邻居哥子借钱养猪,两年下来结果亏本,现仅喂两头母猪,家庭无固定的经济收入来源,生活困难,低于当地的最低生活水平,今年已被列入农村困难户之列。特此报告,望首长关照,谢谢!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修文镇政府:

眉山市东坡区修文镇罗营村村委会:

眉山市东坡区修文镇罗营村4组组长: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修文镇罗营村4组

万桂明呈

2012年6月15日

关于请求首长协助政府解决困难报告

尊敬的首长:

我是万天梁,现在我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具体情况附后,请求首长协助眉山市东坡区修文镇政府,解决我母亲阚晓玲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待遇,特此感谢!

大连市金州区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员十队

万天梁呈

6.党员干部联系困难家庭情况报告 篇六

省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办公室:

根据《关于做好省直单位党员干部联系困难家庭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精神,院党委高度重视,结合我院制定《党员联系困难家庭工作实施方案》,迅速组织,较好的完成了联系困难家庭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

在开展党员干部联系困难家庭的活动中,我院党委采取的是“一帮一”“一帮几”的相结合的帮扶制度,即一个党委(总支)负责走访慰问一户或几户困难家庭。在第一次入户走访中,我院院长,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3名院领导带领院属各单位党委(总支)书记,到我院“第一书记”帮包的三个村的16户困难家庭进行走访慰问。

二、所解决的实际问题

7.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表 篇七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现状

2007年5月13日,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该文件指出, 中央继续设立国家奖学金, 用于奖励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 每年奖励5万名, 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 000元, 所需资金由中央负担。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 用于奖励资助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3%, 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适当向国家最需要的农、林、水、地、矿、油、核等专业的学生倾斜。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财政部、教育部根据生源情况、平均生活费用、院校类别等因素综合确定各省资助面。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 000元, 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每生每年1 000~3 000元范围内确定, 可以分为2~3档。意见同时指出学校应力所能及地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优先安排特困生。高校有自己的市场、后勤集团公司、实验室、图书馆等, 这些都需要一定的临时工作人员, 可适当地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此外, 学校还可以利用与校外的广泛联系, 设立勤工助学中介机构, 让学校解决不了的经济困难学生到校外勤工助学, 同时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在工作中学会自助、自立、自强。

二、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立并实施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作用,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严重影响着其功能的发挥。

(一) 奖学金

奖学金是由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为鼓励优秀学生而设立, 但这种资助方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 奖学金受益面狭窄, 机会不均等, 在评定过程中缺乏科学性。第二, 奖学金的功能属于“奖优不奖贫”, 困难学生往往存在着各种客观不利因素, 学习优秀的并不占多数, 获奖机率明显偏小, 只有小部分困难学生能够获得, 而且不能保证每学期都获得, 获得的也多数是低额奖学金。第三, 奖学金额度差异较大, 虽然一些高校提高了奖学金的额度, 也存在着奖学金超过学费的情况, 但大多数奖学金资助额度与在校学生的基本需要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仍然难以满足困难学生尤其是特困生的需要。

(二) 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银行向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 用于帮助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 并由教育部设立“助学贷款专项资金”给予财政贴息的贷款。但是, 在其实际操作中, 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 国家助学贷款在办理过程中, 手续极为复杂, 而且有些地方出台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不能挂科、补考”等很多限制条件,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如达不到相应的要求, 也申请不到国家助学贷款。第二, 银行贷款给学生是充分相信学生会如期还款的, 对于学生只有道德约束, 没有法律约束。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对于银行如何收回贷款并没有明确规定, 只是在助学贷款管理办法中这样写道:高等学校在读学生申请助学贷款要按照规定填写借款合同, 承诺离开学校后向贷款人提供工作单位和通讯方式, 承诺贷款逾期一年不还, 又未提出延期的, 可由贷款人在就读的高等学校或相关媒体上公布其姓名、身份证号码, 予以查询。第三, 学生毕业后流动性较大, 造成追踪难度加大, 银行收回成本几率变小, 虽然是国家贴息、负担坏帐, 也同样需要占用银行大量的资金。

(三) 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是在校大学生在学校及社会有关部门的统一安排协调下, 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劳动, 获取报酬, 帮助完成学业的活动。勤工助学虽然简便通行, 容易操作, 但同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第一, 勤工助学岗位投入的资金力度较小、岗位偏少, 多为照顾性质的福利岗位, 不能真正达到帮助学生的目的。第二, 勤工助学的岗位性质多为劳动型, 与大学生智力学习水平不匹配。第三, 许多学校目前并没有实行弹性学分制, 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 当学习和勤工助学时间发生冲突时, 学生只能以学习为主, 放弃勤工助学的机会。第四, 大学是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阶段, 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积累各种技能和素质, 但困难学生由于受到经济的干扰, 不得不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基本生活费用, 对于各种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试等拓展型学习,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无法获取, 呈现出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四) 助学金

助学金是赠与在校大学生, 用于解决其学习和生活困难的资助资金,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第一, 容易助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依赖心理和懒惰情绪, 不利于自立自强精神的树立。往往导致部分困难学生面对经济困难, 不是积极主动的去想办法, 通过争取奖学金或者勤工助学来解决问题, 而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各种资助。第二, 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够以正确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资助, 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三, 助学金的受助面和受助力度非常有限, 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各不相同, 发放困难补助在解决个别困难学生问题上效果显著, 但并不是每一个困难学生都有机会获得。

(五) 学费减免

学费减免是对家庭经济困难、难以缴纳学费的学生实行的减收或免收部分学费的资助政策。由于学费在整个大学期间所占的金额比例较高, 减免学费政策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措施。第一, 学费减免只是一个个别行为, 高校减免学费的学生比例较低, 资助额度有限, 因此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没有机会获取, 难以从整体上解决问题。第二, 学费减免制度没有通过立法形式形成规范制度, 也没有有效的实施办法, 又由于在操作过程中涉及金额较小, 难保资金用得其所。第三, 容易导致平均主义, 造成学生的懒惰心理。第四, 给学校造成很大的财政压力, 减少学校收入。

三、构建合理的资助政策体系

建立合理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不论是对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发展, 还是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起到举足重轻的作用。本文根据我国现有资助政策体系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分别从政府政策体系和精神帮助体系两方面入手, 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 政府政策体系

1. 增加资助类别和标准的弹性。

经济困难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是相对的、是动态的, 而造成困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方面的。因此, 在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 政府应该制定一个动态的、弹性的分类和标准, 因定量而定性。对于特殊困难的学生, 政策应该予以倾斜, 针对具体情况, 给予特殊照顾。如单亲家庭、三孤人员、伤残人员家庭的学生, 学校要及时调查反馈, 对情况属实的学生实行弹性政策, 给予特别的经济资助。并为这些学生设立专门的档案, 在申请勤工助学岗位时给予优先考虑。对于家庭由于突发事件而突然致贫的学生, 也需要采取灵活的政策, 在短时间内调查清楚, 认定困难性质、确定资助标准、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 积极协助解决其他困难。

2. 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工作机构。

只有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专项管理机构, 才能够逐步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的高效化、科学化、合理化。各高校应该在校一级设立专门管理部门的基础上, 设立各二级学院的专门科级机构, 要有专人负责、有专门制度、有专项经费、有专人管理, 指导本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资助方式来完成学业, 解决现有经济困难。同时, 还要特别加强资助后的反馈工作和管理工作, 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 规范学生资助工作制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除了国家项目按照国家相应部门的规定执行外, 还应该建立各项规范制度, 如奖、助学金发放制度、激励性资助制度、用人单位资助制度等。还应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评议制度, 主要采取学生个人情况说明、辅导员、班主任的调查、班级同学、寝室同学的民义评议, 建立起一套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资助方案, 保证学生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 还应确立相关的监督机制, 在为每一位受助学生设计资助计划的同时, 监督该生在校期间的整个受助过程, 严密的监督体系将有利于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 保证资助给困难学生的资金不被挪作它用。

4. 建立多渠道的社会资助网络。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 既帮助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又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还折射出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公民的道德修养水平。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力度鼓励各种形式的捐资助学, 大力开展社会互助、扶贫济困活动, 引领社会和企业资金, 利用校友资源, 设立各种助学基金和奖学金。各高校也应积极服务社会, 与社会各届广泛沟通协调, 争取多渠道的资助。各部门、各地区也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社会上捐资助学的先进典型, 营造全社会关注、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良好氛围。

(二) 精神帮助体系

1. 实施心理援助。

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 需要通过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加强心理咨询等方式对其实施心理援助,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 解决思想上的种种迷茫和困惑, 培养健康的心态。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调适, 把握自我, 争做生活强者的意识, 真正把困难当成磨练自己意志和毅力的宝贵财富, 力争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所导致的恶性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 实现精神脱贫。

2. 开展诚信教育。

在助学贷款工作中, 学校要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诚信教育, 培养学生诚实做事、诚信做人的处事原则, 并告诉申请贷款的学生要做出还款与使用承诺。在办理助学贷款时, 实行诚实申请、合理使用、按期还款的全过程目标管理, 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助学贷款政策, 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会理财, 合理支配贷款和其它收入。

3. 增强自立意识。

在勤工助学中, 要通过开展岗前培训、推行岗位责任制和岗位考查等措施, 对受助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责任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以劳动为光荣、以自食其力为骄傲的荣辱观, 使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 将贫困作为第二大学, 努力拼搏, 奋发成才, 力争获得更多的奖学金来改变现状。

4. 深化感恩教育。

“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承的道德精华, 学校每学期都应组织受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义务劳动, 教育广大受助学生常怀感激、传递关爱、知恩图报,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教师、国家和社会。学校还应组织受助学生走进孤儿院、养老院、残疾人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等社会组织和教育机构, 让学生们了解到社会上还有很多人更需要国家的资助, 从而增强他们的感恩之心, 增强节俭意识和责任、义务意识。

总之,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还有利于高教事业的稳定发展, 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公正、公平和全社会的稳定, 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只有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 探究、创新, 才能够构建一整套完备的资助政策体系, 方可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做好、做实。

摘要:为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问题, 我国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奖、贷、困、补、减、免”等一系列资助政策, 取的一定成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为更好解决学生的困难, 应该建立新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关键词:高校,困难学生,政策

参考文献

[1]钟央文, 钱晓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效认定机制的再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2) .

[2]张蕊.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08 (15) .

[3]周杨, 赵永吉, 高云, 王仲德, 郭明友.新资助政策体系对解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政策效果[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6) .

8.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表 篇八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14-0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解决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不仅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高校贫困生的合理认定,是切实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的前提。

一、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1、因缺乏有效的协同工作机制,导致认定参考信息失真

在认定过程中,班级评议小组和学院认定工作组可参考的信息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上填写的家庭经济基本情况和申请理由,二是学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的签章证明。然而目前,有学生存在“打悲情牌”的心理,在填写信息时刻意夸大,而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核实也管得比较松,在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高校、地方行政部门之间没有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未明确各自权利义务的情况下,部分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2、因缺少具体量化手段,导致认定标准过于抽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前提,认定标准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但目前的认定标准多以定性的方式确立,而无统一细致量化的标准。然而“家庭经济困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人眼里,“贫困”的阈值并不一定相同,从定性的角度,很难准确判定学生是否真正的“困难”;在有认定比例的(一般困难15%,特殊困难5%)的前提下,也比较难于准确区分谁“更加困难”。

3、因评议标准不统一,导致民主评议缺乏实效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民主評议方式,各班级被认定人数按比例分配,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进行认定,造成名额分配不均,有的班级名额不够,有的班级名额浪费。同时,受主观印象、个人感情色彩、人际关系压力等因素影响,部分评议小组成员在半公开的民主评议时存在未实事求是,公正客观表达真实意见的情况。此外,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评议小组,评议的标准也因各自不同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导致民主评议无法实现其预设效果。

二、建立家庭困难学生等级认定量化系统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各班级的分布不均衡,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评定,可能差异很大。因此,首先应改变将认定名额简单分配到各班的做法,建立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等级认定量化系统,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额的总体控制和把握,将所有学生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审核认定,根据困难程度从高到低选取相应数目学生加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库,班级认定小组只负责被认定人的材料取证。

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影响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多种因素,设立一套完整的认定指标体系,给相关信息赋以权值;班级评议小组成员结合《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及学生日常生活表现情况进行打分。以权值和评议分数为依据,在全局范围内从高到低筛选出相应名额的学生。

具体操作见下表(表1-表3):

根据表三, 最高分D(621点) 就是家庭经济最困难的学生,它们的困难程度排序分别是D、A、B、C。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Z].教财[2007]8 号

[ 2] 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 管理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9.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表 篇九

摸底调查工作的通知

县直各学校、各乡(镇)教育办及中学: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教师情况摸底调查工作的通知》(新教传[2012]36号)及地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地区家庭经济困难教师情况摸底调查工作的通知》(阿地教传

【2012】33号)精神,2011年在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大力支持下,中央财政将新疆列为试点省区,开展2011-2012学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励耕计划”(以下简称“励耕计划”),安排专项彩票公益金15028万元,专项资助新疆家庭困难教师15028人,其中阿克苏地区1535人,每人1万元。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资助金已于2012年春节前全部发放给受助教师。“励耕计划”在疆的顺利实施,是党和国家对新疆广大教师的特殊关爱,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反响,同时有力地激发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为进一步提高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教师的针对性、实效性,现对地区家庭经济困难教师进行摸底调查,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摸底范围和对象

地区公办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编在岗专任教师和特岗教师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教师,重点摸底因遭受自然灾害、家庭突发事件或重大疾病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教师。同时兼顾特困退休教师,工勤人员、教辅人员和学前教育机构、少年宫教师不列入本次摸底范围。

二、摸底调查原则

摸底调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禁弄虚作假。

三、摸底程序

(一)各学校要根据摸底调查范围、对象、原则、条件,要求各类相关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教师进行逐一摸底。符合条件的教

师填写“家庭经济困难教师情况摸底表”(附件1)后,由学校以Excel表格格式填写“家庭经济困难教师摸底情况学校统计表”(附件2)。

(二)学校填写“家庭经济困难教师情况摸底表”后报县教育局,由县教育局以Excel表格格式填写“县级家庭经济困难教师情况摸底调查统计表”(附件3)。

(三)各教育局填写“县级家庭经济困难教师情况摸底调查统计表”后上报地区教育局师资办。

四、相关要求

(一)各学校要本着对家庭经济困难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摸底调查的相关工作,维护好家庭经济困难教师的切身利益。本次摸底调查工作将作为开展资助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填表时请按照表格设计要求精确填写,不能错填、漏填,贫困教师比例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三)各学校请于2月29日上午下班前将附件1、2、3纸制版(须加盖公章),附件2、3的电子版一并上报教育局师资办。

联 系 人:王晓云祖丽皮艳 联系电话:****** 附件:

1、家庭经济困难教师情况摸底表

2、家庭经济困难教师摸底情况学校统计表

3、县级家庭经济困难教师情况摸底调查统计表

新和县教育局

二O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附件1:

家庭经济困难教师情况摸底表

填表说明:

1.本表由申请教师本人填写,并上报所在学校初审,学校初审通过后报县级部门评审; 2.“家庭成员情况”一栏须填写家庭所有成员的详细信息;

3.“家庭经济重大支出情况”一栏主要填写家庭因遭受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或家庭成员重大疾病等情况下的重大

经济支出项目。

附件

2家庭经济困难教师摸底情况学校统计表

学校名称:(此处加盖公章)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人

填表说明:

1.本表由各类相关学校填写,并上报所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 2.“序号”从1开始,依次为2、3„„,以此类推; 3.“学校名称”一栏应与学校公章一致。

4.“家庭贫困原因概述”:请客观简要描述,勿以“我、本人”等称谓,字数控制在30个字以内。

附件

3县级家庭经济困难教师情况摸底调查统计表

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名称:(此处加盖公章)局领导签字:

填表说明:

10.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材料 篇十

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注:此表一式两份,院(系)和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各一份。申请认定学生需附《最低生活保障证》、《烈士证》、《下岗证》、《五保户证》、《社会福利机构监护证明》等证件、证明做为申报支撑材料。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

单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诚信承诺书

本人自愿申请参加我校2011-2012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我已知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有关文件规定,愿意在认定工作过程中自觉遵守认定程序及认定要求,现郑重承诺:

一、坚决服从学校以及系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自觉遵守认定程

序及认定要求,自觉接受年级认定评议小组的民主评议,自觉接受全体同学的民主监督。

二、本人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提供的个人信息及相关证明材料是真

实、准确的,如因个人信息有误、证明材料失真造成的不良后果,责任由本人承担。

所在系:

所在专业班级: 申请人学号: 申请人身份证号: 申请人联系电话:

申请人签名:

年月日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诚信承诺书

本人自愿申请参加我校2011-2012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我已知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有关文件规定,愿意在认定工作过程中自觉遵守认定程序及认定要求,现郑重承诺:

三、坚决服从学校以及系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自觉遵守认定程

序及认定要求,自觉接受年级认定评议小组的民主评议,自觉接受全体同学的民主监督。

四、本人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提供的个人信息及相关证明材料是真

实、准确的,如因个人信息有误、证明材料失真造成的不良后果,责任由本人承担。

所在系:

所在专业班级: 申请人学号: 申请人身份证号: 申请人联系电话:

申请人签名:

11.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表 篇十一

近年来,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不断加大对贫困生资助经费的投入,覆盖面也不断扩大,贫困生生活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问题,也面临新的挑战。为做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提高资助工作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教育公平,我们开展了高校农村贫困生现状调查。

这次调查是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组织和实施的一次专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调查,调查研究方法主要是参考有关文献、发放调查问卷、个别专访和个案分析等,采取抽样调查方法。调查时间从2013年2月到5月,共4个月,调查对象主要以地方农业院校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校贫困生为主。调查内容以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学习表现、生活状况、心理素质和就业意向等方面为主。这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53份,回收率95.73%。

调查结果分析

地方农业院校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农村贫困学生比例较大。关于提到“您的家庭户口所在地是哪里”的问题时,调查数据显示,14.29%的学生来自城市,85.71%的学生来自农村(县级以下含县级)。这表明地方农业院校农村生源比较丰富,占比例比较大。据2012年学校招生统计,51%生源来自农村,贫困生中农村学生又占了86%,农业专业学费较低是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农业院校就读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您的家庭贫困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上,数据显示,60.29%的学生选择经济收入不稳定,43.43%的学生选择地区经济贫穷,42.29%的学生选择家里子女多,24.29%的学生选择父母下岗,10%的学生选择是单亲家庭,19.71%的学生选择家庭主要劳动力长期患病。这表明农村地区经济收入较少,双亲下岗,家庭经济收入不稳定是造成农村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其次,农村家庭子女比较多,也是导致农村很多家庭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贫困生家庭收入主要靠传统的种田所得,外出打工收入有所增多。在提到“您的家庭月总收入大概是多少”调查中,数据显示,选择家庭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30.86%,选择1000~2000元的占41.71%,选择2000~3000元的占20.86%,选择3000~4000元的占5.71%,选择4000元以上的占0.86%,表明有相当部分农村贫困生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属于特困生,也是当地政府扶贫对象。

关于“您家庭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什么”提问时,统计数据显示,选择种田经营收入的占69.43%,选择劳务输出工资收入的占26.29%,选择政府农业补贴收入的占12.57%,选择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占3%。表明我国很多地区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是农村农民生产性经营收入,而传统的农业收入是有限的。

贫困生在校生活费用开支偏低,主要依靠助学金及勤工助学收入。在“您在学校每月的平均支出大概是多少”选项上,调查数据显示,选择300元以下的占27.71%,选择300-400元的占56.86%,大部分学生生活费用在300-400元之间。调查组近日到食堂现场考察和专访学生时发现有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午、晚餐费用在2.4-2.8元之间,一天的伙食费用也仅只有6-8元,以此均值计算,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在300元以内。从当前生活费用水平来看,伙食费用在300元以下的学生,伙食营养远远达不到一般青年人的标准要求,易造成发育不良,影响身体健康。

关于“您的大学生活费用主要来源渠道是什么”调查时,选择助学金的学生占58%,选择勤工俭学的占67.43%,选择父母寄钱的占46.29%,选择向亲友借款的占14.57%,选择奖学金的占25.13%,选择学校资助(专业、优生、专项)的占6.57%,选择贷款的占26.14%。表明农村贫困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主要来自助学金、勤工助学和父母寄钱。数据说明了国家助学金在资助困难生中起到主导作用,目前农业高校国家助学金已经基本上覆盖68%的贫困生,总额每年3000元,按10个月发放。另外,很多贫困生靠勤工助学取得报酬来解决生活费,校内勤工助学工作酬金是每月320元,有的学生除参加校内勤工助学之外还参加校外兼职赚钱,有少数学生靠父母寄钱来补充生活费。

农村贫困生学业成绩表现一般,应用知识水平较低。关于“您的成绩情况如何”的调查,数据显示,选择成绩突出的占13.14%,成绩一般的占72.57%,选择英语较差的占61.43%,选择计算机知识较差的占62.86%。表明农村贫困生在学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计算机应用以及英语方面。调查组通过专访和考查,发现部分农村毕业生连计算机二级和英语四级资格证书都还没能考取到,而且在学校年度评优方面,成绩比较低,几乎没有贫困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在专访交谈中发现农村贫困生长期生活学习在农村基层,较少接触计算机及网络等知识,知识面相对较窄,与城里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农村贫困生具有较强的自卑感,社会活动能力较差。在提到“平时在学校给你带来的主要压力的是什么”问题时,选择贫困的家庭背景的占45.71%,选择拮据的生活费用50%,选择较大学习压力的占42.57%,选择恋爱上的负担的占4.57%,选择“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的占17.71%。表明农村贫困生在学校心理压力主要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和拮据的生活费用,加上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成绩进步不快,学习压力也大,因而产生较强的自卑心理。通过个别专访,发现一些农村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拮据,心理压力比较大,有较强的自卑感,造成平时较少与城市经济较好的同学进行交流,阻碍了同学间的正常交往,无法建立良好平等的基础,易引发各种矛盾。

关于提到“您参加过的主要活动有哪些”问题时,选择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实习、三下乡等)的占92.29%,选择学校组织活动(社团活动等)的占69.29%,选择各项比赛活动(作文比赛、规划比赛等)的占48.86%,选择公益活动(无偿献血、捐款、义教、志愿者等)的占43.71%。从调查结果看,农村贫困生基本上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如“三下乡”、外出实习活动等,但对于一些公益活动、比赛活动还是不够积极主动。

贫困生就业意向倾向城市,没有兴趣到农村基层就业。在提到“对于未来,您有何打算”问题时,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到大企业就业的占45.71%,选择外资企业就业的占25.43%,选择自主创业的占12.08%,选择考公务员的占7.71%,选择考研的占6.43%,选择农村基层就业的占3.14%。表明农村学生就业意向倾向城市企业,意向考公务员和选择读研的比较少。调查发现有部分贫困生对自主创业比较感兴趣,创新意识有所增强,而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比例很低,表明很多农村学生还是向往城市,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就业、再过着父辈农村的生活。

解决农村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的建议

健全资助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管理。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但一般都挂靠在学生处,作为下属部门开展工作,未能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因此,建议高校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作为高校二级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管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学校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和校内外学生勤工俭学等,发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职能作用,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为贫困生提供服务。

建立贫困生资格评审制度。贫困生资格认定是保证资助工作有序、公正、有效进行的关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保障。农业高校要成立贫困生资格认定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下属院系成立贫困生资格认定评审工作小组,形成校院二级评审体系。完善贫困生资格认定办法,科学划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等级:特困生、困难生和一般困难生。坚持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确保贫困生资格认定的规范性、科学性、真实性。

加大经济资助力度,实现教育公平。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政府要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扩大贷款规模,按在校学生的35%的幅度给予贷款,贷款限额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费标准,如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学费比较高的情况,贷款总额应增加到12000元/年,贷款期限适当延长到10年,贷款年利率降到2%以下,减轻学生债务负担,缓冲付息还贷压力。

扩大国家奖助学金范围。国家要加大财政奖助学资金投入,提高资助标准,让更多贫困生得到惠顾,体现国家教育公平。关于各项奖助学金,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生服役的学费代偿补偿以及有关专项补助等项目,要增加资助金额,扩大学生资助面,以解决更多贫困生的实际困难。比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覆盖面可以达到在校学生的30%,国家助学金额提高到5000元/年,励志奖学金提高到7000元/年,国家奖学金提高到10000元/年。

加强学校助学金管理。高校要积极筹集助学经费,按政策要求在教育事业经费中提足资金,保障各项资助政策落实。在做好各项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同时,要完善勤工助学制度,增加勤工助学资金,设置更多岗位,规定时间,安排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学生的劳动工资报酬要增加到每小时12元。此外,加强校外勤工助学管理,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平台,联系有关企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勤工助学安全管理,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见习机会和勤工助学岗位。

积极筹集社会资助基金。高校要多元化筹集资金,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参与学生资助事业,实现资助主体多元化。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针对农村贫困生的特点,着重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不但在教学方面强化专业知识学习,重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实践方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校内校外勤工助学,参与校内外各种组织活动,提高农村学生综合素质。

鼓励学生农村就业。贫困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农业高校要鼓励农科专业毕业生到边远地区、山区、贫穷地区就业,到农村当村官,到农村就业,发挥自己所学专长,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12.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表 篇十二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影响因素,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一、引言

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要承受经济困难带来的难于顺利完成学业的压力, 还要承受经济困难带来的心理问题。大量研究证实,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较多, 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大学生的平均水平。

郑州大学位于中原地区, 学生大部分来自河南省各地, 经济落后地区较多, 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略高于全国高校的平均水平, 约占学生总数的20%~25% (月生活费用低于200元的学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及城镇下岗职工家庭, 家中缺乏经济来源, 难以维持日常的基本生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益成为校园内最大的弱势群体, 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着学校日常的教学和学生工作, 影响着在校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进而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

国内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截至目前, 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 (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 (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社会交往状况等。由于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的因素很复杂, 笔者运用SPSS软件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起来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因素评价模型。实践证明, 笔者给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有效地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影响因素评价的问题。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的建立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 它是心理、生理、社会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 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理、社会因素对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此, 基于以上观点, 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分为两大部分, 如图1所示。

三、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模型的构建

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发展, 它是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 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根据因子的不同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本文之所以选择用因子分析法, 一是因子分析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降维手段, 二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强, 满足因子分析法使用的条件。

第一, 根据原始数据源, 确定指标体系, 建立因子分析一般矩阵模型。

第二,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组成矩阵X。

第三, 建立样本相关矩阵R。

第四, 解特征方程, 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当累计贡献率超过85%时, 取前k个主成分代替原来m个指标, 计算因子载荷矩阵A。

第五, 对矩阵A进行最大方差旋转, 得矩阵B。计算各公共因子得分, 然后计算因子综合得分, 并进行排序。

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又叫簇分析, 就是基于“类内差异尽量最小化, 类间差异尽量最大化”原则, 通过分析各事物之间的性质, 然后将性质相近或相似的归入一类, 将性质差异较大的归入其他类, 是一种依据某些特定准则对样本 (或变量) 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 我们需要经常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对象 (又称样本) 进行分类, 以便能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 达到方便解决该问题的目的。该方法的形成与发展的时间都较晚, 但是在实际应用上, 它却成为一种仅次于回归分析而常被运用的方法。

四、实例分析

1. 变量及样本选取

自变量:家庭环境x1、校园氛围x2、高校助学措施x3、社会文化x4、认知的统一x5、心理的脆弱程度x6、个体的性格差异x7、人生观价值观x8、心理内在矛盾x9、情绪的不稳定性x10。

因变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影响因素评价值。

样本: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郑州大学2013级新生中的100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经过问卷调查及信息分类整理, 选取其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20名学生作为样本。对其中的定性指标根据专家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最后按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其优先等级。

2. 提取公共因子

通过SPSS15.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产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综合指标评价值。样本指标的KMO值为0.437, Bartett’s球形检验的Chi-square=453.023, 且相伴概率sig=0.000, 显著性水平α=0.05, 相伴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 说明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下, 本文中的检测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中得到的评价指标相关矩阵, 再次利用SPSS15.0软件得到因子的特征根, 以及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从运算结果可以看出, 前3个公共因子中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6.389%, 因此取其代替原来的10个指标。除此之外, 由因子分析的初始解可知, 所有变量的共同度均较高, 各个变量的信息丢失均较少。因此本次因子提取的总体效果较理想。

对因子载荷阵用方差最大法进行旋转, 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由因子载荷矩阵发现, 公共因子1主要反映了x1家庭环境、x2校园氛围、x3高校助学措施、x4社会文化, 故命名为社会环境因子, 同样根据10个变量和其他两个公共因子的的相关程度, 给其他两个因子分别取名为情绪心理因子和认知文化因子。利用SPSS15.0软件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公共因子F1、F2、F3的因子得分表达式为:

以特征根贡献率为权重, 综合因子得分为:

3. 聚类分析

把从因子分析中提取出来的3个公共因子作为聚类分析的3个变量。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选择距离和聚类方法。本文采用最广泛的欧式距离和类平均法, 利用SPSS15.0软件计算聚类分析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聚类分析结果综合因子得分较高的1、2、3类样本数量较少, 这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受影响的因素较少, 基本符合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要求, 可通过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使这些同学拥有健康阳光的心理。以第4类样本的下限48.98和第五类样本的上限47.36的平均值48.17作为两类样本的划分值, 综合因子得分在48.17以上的学生, 其心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虽然基本不影响学生常的大学生活, 但是需要分析影响其心理健康的确切因素后由辅导员或其他老师和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谈话, 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综合因子得分在48.17以下的这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心理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已经严重影响学生本人及周围同学的正常生活, 甚至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必须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系统的、正规化的心理咨询治疗, 必要时应转到专业的心理卫生医院进行诊治, 待学生心理问题好转后方可参加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综合评价和决策情况见表3。

五、结论

本文所运用的因子聚类分析的综合评价模型综合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优点, 公共因子的提取、综合因子得分的计算等使得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研究结果可以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可靠的指导性的意见, 也可以作为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的理论参考模型。

参考文献

[1]彭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 .

13.家庭困难学生座谈会 篇十三

一、活动背景:我院这学期的资助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大部分的资助款项也已经发放完毕。学院领导对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尤其是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二、活动主题:点滴关爱——助跑人生新征程

三、活动目的: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及勤工助学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解答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问。同时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心声,也希望他们能够以真诚的心提出对以后勤工助学所寄予的希望。

四、活动对象:法学院家庭困难学生

五、活动嘉宾:廖斌、廖成中、翟瑞、张志华、刘永强、唐良虎、李晓兰

六、活动时间:2010年12月2日下午

七、活动地点:东七法学院小会议室

八、活动安排:

1、活动筹备期:

(1)拟定邀请人员:确定时间地点和邀请嘉宾;

(2)通知相关家庭贫困学生时间地点及其他相关事宜;

(3)策划活动相关流程;

(4)选定主持人;

(5)前期宣传:海报的张贴;

(6)提前布置学座谈的场地;

2、活动开展期:

(1)确认各项事宜是否准备妥当:包括场地布置,出席嘉宾是否到

场,话筒等电教设备是否能正常使用等;

(2)按照预计的活动进程进行活动;

(3)现场有负责拍照的人员。

3、活动后期:

(1)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做好现场秩序维持以及会后整理工作;

(2)就活动的现场情况及会后评价写出此次活动的总结报告;

(3)总结相关经验对以后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

4、活动预期效果:

此次座谈会使家庭困难学生感受到学院对大家的关爱,相信带着这

份爱,大家会心怀感激,勇敢面对困难,努力成为一个意志坚定、人格健全、富于理想、勇于创新的优秀大学生。

5、注意事项:

(1)工作人员及其学生应提前到场;

(2)现场工作人员务必维持好秩序,防止拥挤导致人员和设备的损

坏;

(3)提问环节应该避免乱场;

(4)突发事件应该制定应急预案(比如火灾、地震等);

(5)最后离场时应该保持秩序。

附录会议流程:1、2、3、4、5、6、7、8、介绍到场的嘉宾;(5分钟)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5分钟)介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情况;(30分钟)学生提问环节;(20分钟)自由交流环节;(10分钟)总结此次活动;(5分钟)宣布座谈会结束; 欢送嘉宾离场。

法学院学生勤工助学分中心2010年11月23

1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报告制度 篇十四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坚决打赢教育脱贫工作战,抢抓机遇,聚焦扶贫。本学期我校进一步做好了新生入学的各项工作。加强对脱贫攻坚实施政策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的宣传力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顺利入学,为社会全面兑现学校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也不让一名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承诺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加强资助政策宣传,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学校为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工作,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安心学习、正常生活。按照正教通【2017】228号文件精神要求,建立制度确保贫困家庭学生无辍学、不失学、健康成长,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机制对脱贫攻坚抓落实推进,全面促进教育质量大提升、教育均衡大发展、“两率一度”大提高。结合学校实际,专门制定了《2017年新生入学贫困生经济资助工作方案》。学校把握新生入学这个关键时间节点,通过学生基本信息筛选,班级申报、掌握学生情况,对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备案,利用我县贫困寄宿生生活补的相关政策,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让学生安心到校报到。二是建立落实两节课制度。学校在开学时给学生上一节本学期资助政策宣传课,全面宣传在校学习期间国家及学校出台的各项资助政策及具体的申请、发放操作办法,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得到有效资助;毕业前上一节下一学习阶段资助政策宣传课,解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学校在开学、放假等关键时期,利用家长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资助政策。三是强化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制度。告知学生县教育局学生资助工作咨询投诉热线电话学校严格按照要求及时开通学校资助工作咨询服务热线电话:085126421719,确保工作时间保持畅通,及时答复群众疑问、处理群众投诉。

二、足额安排资助经费,加强资助资金监管 学校按有关政策规定,严格把教育局拨付的学生资助专款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绝不提而不支、多提少支或直接列支。学校对于国家资金安排的资助项目,严格规范资助程序,切实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加强对资助经费的管理,决不截留、挪用、套取和冒领,严防违规情况发生。

三、优化资助工作措施,全面落实资助政策 我校是义务教育学校,学校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切实落实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营养改善计划,对未能入学或中途辍学的适龄儿童,学校深入学生家庭做好劝学工作,保障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

学校结合教育局相关政策制订了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通过两免一补国家资助政策和学校一分钱基金等资助措施及时为学生解决困难,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温情资助,促进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XXX中心小学

15.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表 篇十五

1 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认定较难

其实要制定一个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利用这一标准去认定究竟谁才是经济困难学生。目前很多高校通常的做法是由学生提供由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其实, 一纸证明的“权威”是很值得质疑的。

特别是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断变化, 及时掌握这些变化的情况并给予资助, 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造成对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忽视, 从而造成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1.2 资助体系不够健全

在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国家助学贷款、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一系列政策中, 由于资助体系的不完善, 导致资助的效果不明显。学校的奖学金分配情况中, 经济困难的学生拿到的比率很小, 学校奖学金的获得与经济困难学生对应度并不成正比。国家执行的资助贷款政策不是很完善, 相关单位、信用社系统、程序、盖章等不一样, 导致学生申请助学贷款时, 一再受得阻碍, 一拖再推, 耽误申请时间。在学杂费减免方面, 享受减免学杂费的学生比例较低, 有的高校基本不实行这一政策, 导致这项政策效果不明显。在勤工俭学方面, 勤功减学种类单一, 稳定性差, 资金短缺的问题, 严重阻碍了勤工俭学工作的发挥。在校贫困学生, 一般工作就是打扫卫生, 打扫教室等, 每天都打扫几遍, 每月下来, 给的工资也是很少。

1.3 无偿资助的弊端

在“奖、贷、助、勤、补、减、缓”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 其中, 奖、助、补、减属于无偿的。勤、贷则属于有偿的。无偿资助虽然能解决“贫困生”的燃眉之急, 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很明显的弊端。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对外界力量的依赖思想, 同时学生对待贫困的态度也发生变化。而对自我应该如何应对贫困, 渡过难关想得很少, 主要体现在学生只想到伸手“要”。因此, 无偿资助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

1.4 缺乏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在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 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那么贫困学生经过长期的经济压力、精神压力等, 对学习更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造成自卑、封闭、妒忌、焦虑等心理问题。高校在重视经济帮扶的同时, 往往容易忽视“思想帮扶”, 即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挫折教育和压力疏导, 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资助过程中如果不能辅以相应的思想教育, 他们容易产生精神及心理上的疾病, 可能造成虽然拿出钱资助了学生, 却未必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资助过程中应该辅以相应的思想教育, 了解他们的心理历程, 重视他们的心理反应。

2 资助工作对策分析

其优化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证工作

新资助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公开、公平、准确的认定。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建设, 确保困难学生认定到位。根据各地经验, 确定一个学生是否为经济困难学生, 有几个指标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 即家庭收入, 来自地区 (农村、城市、发达地区与非发达地区) , 在校生活费用支出情况, 多数同学的认同等。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困难学生认定“动态”管理机制, 加强对已认证困难学生的监督, 设立专门“举报箱”和“举报电话”, 便于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督。对资助申请的条件、认定程序和标准、评议结果的透明度等各方面都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总之, 国家应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证工作, 建立统一的、更加严格的、有公信力的认证体系。而高校也应该根据目前资助工作的实际状况, 摸索改善认证体系。

2.2 合理规划, 建立全方位的资助体系

健全和完善的资助体系, 能够进一步扩大政府和高校资助方式实现最大效果。从现实来看, 国家助学贷款是资助困难学生的最好选择, 因此要尽快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种资助方式的运行机制, 明确资助目标、原则、对象, 确保各类资助方式取得实效。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要依照教育和经济规律,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扩大经济困难学生贷款的比例和额度。高校应该参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 建立通畅可信的家庭经济困难信息档案, 并努力保证这一信息档案的动态性和真实性。高校应当建立以贷为保障, 以助为主体, 以奖为激励, 以其它方式为补充的全方位的资助体系, 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良性发展。

2.3 给予贫困生人文关怀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更多的可能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引起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一切资助工作要围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而展开, 尽量消除因经济资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 社会除了要关注这些学生的学费、生活费之外, 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 要创造隐形资助与无接触资助, 形成平等的社会大环境。高校要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培育民主、文明、平等、乐观、自信、感恩、自强的校园文化氛围。并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等专题活动, 给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自我展现的舞台和机会, 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升, 真正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关系百万学子, 关系校园和社会的稳定, 关系人民群众最根本、最长远的切身利益。因此, 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 深入研究和探讨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途经, 努力拓展资助主体, 合理配置并优化使用资助资源, 构建更加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健康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必须对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事, 推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走上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化轨道。

摘要:为了最大程度的普及高等教育, 给予家庭环境不同的学生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较为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 但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完善资助政策体系, 健全资助工作的考评机制和跟踪机制, 以保证资助资源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 从而使资助工作切实起到激励学生奋发进取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思考

参考文献

[1]卢若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困境和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79-81.

[2]单华生, 郭秀蓉, 蒋风, 等.扩宽贫困生资助方式实现“扶贫”与“育人”功能并举[J].理论界, 2007 (5) :129-130.

[3]王妙.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管理研究, 2012, 11 (447) :67-68.

[4]陈玥.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4) :173-174.

[5]孟祥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章, 2014, 3:143-144.

上一篇:梦中寻花作文700字下一篇:爱国教育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