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生活情境教学的研究论文

2024-08-02

物理生活情境教学的研究论文(精选18篇)

1.物理生活情境教学的研究论文 篇一

“小学品德课有效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____陶赖昭镇深井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1981年在全国开设小学品德课以来,在教材、教法的建设和改革上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从九年义务教育的整体进行构思,加强了教育的基础性,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层次性,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品德发展的全面性,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知行脱节”“道德两面人”现象较为严重。探究小学品德课程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总是把道德品质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脱离开来,在教材编排上,以道德知识的逻辑来呈现体例,过于强调严密的知识体系结构;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轻视道德行为与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德育课程的内容成为一种与生活相脱离的概念体系。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灌输和机械的行为训练,在这种模式影响下的小学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生活性、实效性;强调学科体系,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和意义建构。

马克思指出:“品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实际生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生活也是一体的,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这种理念已在教育界形成共识。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品德与生活课程最主要的改变就是“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新理念告诉我们: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在相应的开放的“教材观”课程资源观、师生角色观等配套新理念的支撑下,不仅揭开了德育实效性差的面纱,更为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可能。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经国务院批准,小学低年段设置“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级设置“品德与社会”课。其主要目的是: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品德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之上的课程。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首要特征,我们进行“小学品德课有效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是符合小学生学习发展规律的,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的。构建品德课有效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关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探索和践行,关注个体在生活中的行为和习惯,关注个体在生活中的体验和积累。引导儿童作为生活的主人,不断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感性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育的目的不仅立足于建构儿童的未来生活,更关注儿童本身的生活。教育不仅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更使儿童不断地实现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小学品德课有效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的探索将努力尝试去营造和展示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快乐、积极、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情境,促进儿童在这种生活情境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鲁洁教授在2001年8月27日课标组会上曾提出:“以往无论什么课程都要努力建构一种科学体系,这种体系是要在逻辑上站得住脚的,是严密的。但在科学上站得住脚的体系,却经常与儿童的生活脱离,许多内容在儿童生活中是感受不到的,儿童找不到感觉,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内容对儿童的认识发展虽有一定意义,但对其人格的发展是意义不大的。如果学习没有意义,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国内德育内容的远、大、空,以及在教材的编排上过于求全(即德育目标面面俱到,不切合实际),太刻意于按严密的知识体系结构来构建德育内容等原因,造成了在实践中,德育实效性、针对性差,在检测德育目标达成度时,德育实践中“知行脱节”,“道德两面人”现象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个话题。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品德学科教学的教师,我也试图寻找一条解决的途径,但始终没有找到一条真正的出路。在探索中,我发现,这个问题不仅仅困扰着中国人,同时也是世界人民共同面对的问题。国际上人们早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卢梭、杜威、哈贝马斯、中国的陶行知,他们的研究成果都是指导我们今天进行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哈贝马斯提出:生活世界是创造性活动的可能场所,教育都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都超不出生活世界的领域。所以品德教育也应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我们国家的新课程改革在思品教学中贯穿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也有涉及,但是对于在课堂中如何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方法研究较少。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本身。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在充分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与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与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学生能在各自熟悉的情境中领悟品德课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生活即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既是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又是其对生活本质的领悟,着重强调了生活的教育意义。1922年陶行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生活教育》一文,用英文表述了“生活教育”的观念和思想:Education of life, Education by life, Education for life,即“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3、德育课程从何而来?学生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何而来?从人的生活中来。品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实际生活的过程(马克思)。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我们的儿童的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新课程新教材为回归生活提供了可能,教师和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生活,才会亲近生活,才能负责任、有创意地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5、鲁洁教授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他还指出“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可见,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有效地进行道德学习,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

6、《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贴近儿童生活,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以引领儿童过有道德体验的生活为教育的理念。

7、《课程标准》提出了“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要真正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多想想学生最需要什么,最困难的是什么,为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把同学们的生活引向健康、积极、快乐的理想境界中去。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1、研究内容

小学品德课有效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策略的研究。

2、研究方法:拟用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相结合进行实验。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第一阶段:调查分析,学习、收集国内外有关理论和资料,初步拟订课题实施方案,确定各个阶段的研究重点。

第二阶段:实施、调整、反思

1、教材内容中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环节进行审视,积累课例进行分析。

2、在《新课程》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建立小学品德课程的基本框架。

3、组织教师进行对《新课程》的学习,以及对在《新课程》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出现的问题与结症进行重点性突破性研究。

4、教学中建立、收集有价值地教学案例,边教学、边评价、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研究将先进理念落实到操作层面的中介技术。

第三阶段:课题组内成员交流教学实践感受,整理资料,整理典型教学设计,总结出小学品德课有效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的基本操作模式。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

课题负责人:江尊孝 组员:乔晓丽 袁晓东

八、经费估算

1、课题组成员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培训活动所需的有关开支 元。

2、课题组成员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所需的有关开支 元。

3、各种学习材料收集、汇编,教学软件添置,课件制作等所需费用预计 元。

2.物理生活情境教学的研究论文 篇二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情境,课堂教学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性的学科, 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新课程改革就深入的挖掘了这一点, 注重对生活化课堂情境的建立,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体验物理学科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 从生活的角度出发, 逐步的认识物理、理解物理、深入物理和应用物理。同时提高学生面对生活问题时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引入生活趣事, 营造快乐课堂

故事对学生有天生的吸引力, 使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内在动力。在课堂情境的设置中, 教师就可以恰当的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一些生活趣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促进主动积极的思考问题。这些趣闻使学习变得轻松, 给学生构建了和谐有趣的课堂环境, 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变得自由畅通。例如在学习《运动的描述》时, 就可以结合学生喜爱的歌曲: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同时给学生展示歌曲中的视频情境, 展示出青山不停运动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建立学生心中的那个“为什么”。同时让学生联想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 通过学生积极的回忆思考, 学生就能想起自己坐火车、汽车时的感受, 从而建立了对这种现象的讨论, 找出能够观察到这些现象是由于参照物的不同引起的;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寄出后, 就可以进一步的从课堂情境中发现问题, 让学生比较:为什么静止的物体是运动的, 而运动的物体反倒感觉是静止的?经过学生的积极讨论思考, 从而得出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通过这样利用生活中的故事、谚语、歌曲或者诗词来对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描述, 给学生创建了轻松活泼的氛围, 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使学生的学习变的轻松快乐。

二、结合生活实际, 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从生活中来, 最终还要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或者教材的理论分析上, 而是要真正的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元素相融合, 多接触社会的元素、前沿科技的元素, 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将自己的知识进行整合运用, 从而建立“生活—社会—科技 (STS) ”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充分的结合这些元素, 在生活中找到与物理之间的切入口, 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进入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 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预习, 使学生在课本的刺激下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物态变化的现象, 大自然界中看不见摸不到的空气, 学生洗脸用的水使液态的, 平时吃的饼干是固态的, 从而让学生轻松的了解物态的这三种基本形式。同时结合生活学生也很感受到这些物态之间的变化, 从烧水的情境中体会液态变为了气态;从结冰的情境中感受液态变为固态;从夏天吃冰棍可以看到冒烟的情境中感受固态变为气态;等等很多这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物态变化中体会物态之间的转化, 课堂轻松的建立了对“液化、气化”等概念的学习。通过这样对生活中实际情境的认识, 使学生发现了其中的物理知识, 积极主动的“从生活走向物理”, 在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中, 又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来改变物态的形式为我所用, 从而建立“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桥梁, 使学生将知识又回归到了生活中的应用, 做到了学以致用, 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用生活语言, 激励学习情境

幽默机智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建立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在教学中, 教师理论性极强的语言会使的学生感到烦闷枯燥, 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幽默生活化的语言使用, 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还建立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亲切感, 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这种欢快的氛围中, 思维也变得灵活敏捷, 让学生体会到了思维碰撞之间的乐趣, 使课堂增添了不少的趣味, 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导电性》时,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来思考“哪些物质是导电的?”这样的问题, 学生很快的就能回答出那些常见的金属、湿的物体、人体等等生活实例, 提高生活中的油盐酱醋的时候, 学生对“酱油”能否导电产生了疑问, 在讨论上很是激烈, 能够平息这种激烈讨论的就是实验, 在简单的实验后, 学生认识到了“酱油”也是导电的, 这时教师巧妙的结合网络建立了“我不是打酱油的, 我是导体”这样的总结语, 学生听后都呵呵大笑, 同时将“酱油是导体”深深的印在了脑子里。通过利用这样生活化的幽默用语, 大大的刺激了学生的兴趣,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更使学生喜欢上物理, 爱上物理课。

四、通过生活问答, 建立应用情境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 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才能让学生建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将物理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来。在初中物理的课堂上, 教师总要设计一些小实验来进行演示, 或者组织一些学生实验来让学生进行操作;然而学生仅仅对操作感兴趣, 而忽视了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这时教师就要积极的诱导启发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建立一些生活中物理的问答, 将课堂的实验生活化, 问答生活化, 从而建立应用情境。例如在学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些经验, 建立一些生活化的问答, 让学生进行有方向、有目标的思考回答。针对生活实际给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在下雨天滑倒过呀?在骑自行车的转弯时为什么要慢行呀?等等这些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感知滑动摩擦力上生活中的寻在, 在学生对滑动摩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后;给学生建立新的问题:怎么才能在下雨天不滑倒?应该注意哪些方面?通过这样的问题讨论, 学生不仅理解了滑动摩擦力的特征, 并应用到了生活中, 获得了一些生活的小技巧, 使学生显得很是兴奋。通过这样的问题式情景建立,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经验, 在理解上更形象逼真, 做到了学与用的统一, 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将与物理相结合的生活情境展示在课堂之上, 从自己熟悉的现象入手, 层层的深入理论内部, 获得相关的物理理论知识;再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做到“学以致用”, 为学生将来改造和创新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向小梅.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10

3.创设生活情境促进物理教学 篇三

一、利用学生认知上的缺失,创设生活化情境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没能引起学生理性思考,教师应在学生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设疑,例如,教学《做功与内能的改变》时,可作如下设计:同学们,天冷了,搓搓手,有什么感觉?学生实践,说感觉。接着,让学生分组做来回折铁丝的实验,体验折弯处的温度,让学生思考:铁丝的弯折处为什么会发热?从而,引入学习探究的课题。

苏教版教材在每章节中都安排了物理活动,引导学生提问及探究,这些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我们教者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生活素材,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使之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学习热学知识时,可让学生分析:为什么铝制水壶壶底有凹凸的同心波纹圆,同心波纹圆起什么作用?在沸腾的油锅里滴入水滴会发生爆裂现象,而沸腾的水里滴入油滴,却安然无恙,为什么?冬天,窗户玻璃上会出现露珠或冰花,而夏天没有?让学生分组讨论、争辩这些问题,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利用物理小实验,创设生活化情境

教学中,尽量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器具,来做探究物理知识的小实验,这样简单易行,好操作,也方便学生参与。比如,学习了杠杆平衡条件之后,可安排学生探究“不良商贩短斤少两揭秘”活动。活动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秤砣称同一物体,结果,秤砣小的,称出的物体质量示数大。

在学习电流的热效应时,可让学生收集一些坏了的电饭煲和取暖器。教学中,我们出示了烧红的电炉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动手拆开破旧的取暖器、电饭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

生活化的物理教学,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生活的活水,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灵气和个性,提高了中学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

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把学生不易觉察的现象,借助电教手段充分显示出来。如,学习《导体与绝缘体》时,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很抽象,可通过一组FLASH动画,生动展示导体内部存在大量的自由电荷,在电压作用下,他们很容易在导体内定向移动,而绝缘体的原子核外电荷却被束缚在原子核周围,不易移动。通过动态显示导电过程,揭示物理实质。

在《令人烦躁的噪声》教学中,我先放一段古典民乐,学生听得如痴如醉,然后再放一段汽车急促的刹车声及黑夜中的嘈杂声,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噪声与乐音的区别。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学生对“若水平部分摩擦力为零时,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结论,可让学生在用玻璃球替代小车实验的基础上,运用课件将几种情况分别用视频说明:在不同摩擦力下小球的运动情况,最后一种摩擦力为零的情况,小球可匀速运动下去。通过这样分情况显示,学生很容易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总之,我们的物理课堂必须放开,让学生在课内动起来,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和器具,进行科学探究,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紧密相关,使物理教学与生活体验相联系,牢固树立“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服务生活”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朱铁成,张晶.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0(1).

[2]刘名江.如何创设高效愉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0(13).

[3]俞丽萍.物理课堂中“生活化情景”的生成策略[J].物理教学探讨,2009(1).

4.物理教学中情境模式的设置论文 篇四

物理实验是进行物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实验活动相比较理论讲解,在视觉上更容易对学习者形成冲击,展现知识的方式更加直观生动,这刚好符合情境教学模式的目的。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经常以实验手段来设置一些直观的情境。例如,在讲到“力的分解与合成”时,很多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定则往往理解得不是很透彻,这时候即使再详尽的语言分析,很多学生依然理解不了,这时候,笔者就采用了实验的方式,将班级学生每两三个人分成一个小组,给他们分发一些实验器材,让他们一边实验一边讨论,经过实验验证,学生很快就会得出想要的结论。由于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尝试总结出的结论,比起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加轻松,不仅如此,在记忆起来也会更加深刻;又比如,在讲到楞次定律的时候,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笔者就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这样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在平衡的架子上放上两只铝制的环,当手拿磁铁靠近其中一个铝环时,铝环就像是有生命一样自己往后退,而如果将磁铁往回移动时,铝环又仿佛不舍得一样跟着磁铁追了回来。面对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全班学生都显得十分感兴趣。就在这时候,笔者又将磁铁靠近另外一个铝环,结果并没有发生刚才的现象。面对这个现象很多学生开始疑惑起来。经过观察,有细心的学生发现了两只铝环不一样,一只是断开的,一只是闭合的。就这样,在实验现象展示、观察、思考中,关于楞次定律的很多问题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铺展开来。

二、以生活实例设置教学情境

生活处处皆物理。物理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会发现处处都有物理科学的痕迹。这些身边的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要亲切的多,如果教师能够注意从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设置教学情境,也会更轻松地得到学生的认同。例如,在讲到“光的折射”时,笔者就让学生想一想:当你走在河边,看到河里的小石子想要伸手去拿的时候,有没有出现过拿到手里的石子跟你看中的石子不是同一个的情况?听到教师这样问,一些有过类似经验的学生纷纷表示自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示没有注意过,于是,接下来,笔者又举了一个例子:当我们将筷子放在一杯装满清水的杯子里时,你们有没有发现筷子好像被折成了两段?对于这个现象,经历过的学生显然更加普遍,大家纷纷表示了对这个现象的认同。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以上两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呢?说到这里,学生的心里自然会出现这样的疑问,而有了这个疑问以后,接下来再来探究“光的折射”问题就会显得顺理成章了。

三、以思维冲突设置教学情境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很多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会帮助我们理解知识,但有些认知却并非是科学的,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认知上的冲突,当学生原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遭遇到否定的时候,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形成很强烈的冲突,从而形成极其深刻的印象。在设置教学情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心理特征,以思维冲突来设置教学情境,这样往往会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例如,在讲到“自由落体运动”的时候,笔者拿出了大小一样的纸片和金属片,然后从同一个高度释放,看哪个先落地。结果不出意料,金属片先落地,而原因就是金属比纸片重。接下来,笔者将纸片揉成团,重复刚才的动作,这个时候,先落地的竟然是纸片。面对这样一个现象,学生的思维显然产生了剧烈的冲突,显然,刚才所认为的重的东西先落地的观念就不成立了。面对这样一个思维冲突,学生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想要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而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热情就会大不相同,教师在接下来的讲课过程中会得到学生更多的回应,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以时事热点设置教学情境

物理学科不仅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同时,物理学科对社会发展也产生很多的影响。很多时下非常热点的时事问题深究下来都与物理脱不了干系。因此,以一些时事热点问题来设置教学情境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例如,在讲到“能量守恒和能源”这部分的内容时,笔者就围绕着当下一个热点话题能源危机以及节能来进行了这个问题的探究,涉及的话题包括当前一些国家为了石油资源大打出手,当前强调的节能经济,绿色GDP等等,这些话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听到过一些,将这些热点话题拿到课堂上来探讨,可以更好的彰显物理学科的实用价值,这对学生学习兴趣也会有一个良好的促进。总之,通过课堂上有效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事半功倍,让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获得各种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重视物理课堂上的情境设置技能,努力提高情境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元元.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J].考试周刊,2012年03期

[2]唐飞.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物理生活情境教学的研究论文 篇五

摘 要:一个引人入胜、新奇有趣的导入情境,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学生的思维快速引到课堂中来;教学过程中精彩、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置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中,能使学生更长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情景设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8-008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8.050

一、利用物理故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许多物理故事反映了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的学科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案例:在“浮力”教学时,用“死海不死”的故事,可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用“阿基米德从浴桶水溢出来而获得阿基米德原理”的故事,启发学生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有关,同时,启发学生“物理来自生活”,要善于观察身边的现象,并要勤于思考有关的问题。另外,用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的故事引出杠杆的知识,也容易使学生进入角色;应用牛顿从苹果掉到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给学生建立重力方向的空间概念等。

物理故事的魅力是能启迪学生的物理思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斗志。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从伽利略实验和笛卡尔理论来看牛顿第一定律,引用他的名言“我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育学生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来提高和完善自己,也是一种智者的表现;同理,在“磁生电”教学中,引用“科拉顿痛失良机”的故事,教育学生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二、通过游戏、竞赛或魔术的方式,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玩耍,创设游戏、竞赛或魔术情境,学生会觉得有趣,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一:在“摩擦力”这一节的教学中,课前可让三位学生进行夹玻璃珠比赛,在全班同学的倒数声中,比赛同学着急得采用各种来夹,结果最终都只拿着一个空杯子的情境将学生一下吸引到了课堂中来,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时候也可以用电视台某个节目中的方法:从垒起来的玻璃杯下一层一层地抽掉玻璃杯之间的布,在学生的担心和惊讶声中,摩擦力的教学自然会让学生兴趣盎然。

案例二:在“光的反射”教学时,课前教师将一块很小的镜片用双面胶贴在食指上。上课时,教师拿出一副扑克牌,任意洗牌后,牌面向大家,随意洗牌后都能说出面向大家的那张牌是什么,在学生的惊讶声和猜测声中,教师出示答案,引出课题。并告诉学生魔术中很多地方用到了光的反射,学好本节内容,会快速破解魔术或将成为一名魔术师,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

三、设置悬念或矛盾,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前已有了一些生活常识,这些生活常识中,有些是非科学的,可能会成为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案例一:在“分子之间有空隙”知识点的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如下情境来设置悬念:用两个100ml的量筒分别量取50ml的水和酒精,然后将它们混合,稍稍摇晃后,学生观察到只有95ml左右,为什么会少了这么多?这样的矛盾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二:用电吹风吹乒乓球或用漏斗吹乒乓球,乒乓球无法被“吹走”。

猜想以及设疑能够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矛盾,将学生思考的欲望激发出来,不但能让学生在兴趣高昂的同时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发展自身的思维,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的任务便是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特别是在进行新课引进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悬念情境的设置,将学生问题解密的欲望激发出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四、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意味着情境创设要注意问题的真实性,以真实的生活事件为基础,学生才能切实明白知识的价值。

案例一:在“流体速度与压强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以下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情境A:火车站台上有一条黄色的警戒线,在等待车时,不能进入警戒线以内;

情境B:行驶的汽车经过时,路面上扬起的尘土、落叶;

情境C: 风吹走雨伞。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在情境展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案例二:用准备好的长木棒,让学生扛一个书包,教师特意将书包放得离肩膀较远,支点离手很近,让学生扛着书包走路,学生痛苦的表情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样扛东西很费劲,并顺势用“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引入“杠杆平衡条件”的教学。

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其对科学知识的距离感,在顺利引入新课的同时,让他们体会到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科学服务于生活。

五、用实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开展实验教学是一种最基本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实验教学几乎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堂课。在教学时,要精心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自己去探究、实践、创新,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但需要重视课堂直观的演示,还需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进行实践,从而形成比较真实的认知,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知识。

情境创设本身便是多样化的,在具体教学的时候,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也比较多。教师教学的时候,必须积极地研究和探索,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的情况灵活创设,确保创设出的情境符合学生需要,并且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6.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篇六

李春龙

(万年县齐埠中学 江西万年 335508)

摘要:问题情境创设是推进物理探究教学的关键。本文基于问题情境的含义剖析,着眼于研究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提出基于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由实验引发问题情境、在物理史中生成问题情境的情境创设策略。关键词:农村中学;中学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思维则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因此,本文着眼于研究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以提高中学物理教师问题情境创设水平,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问题情境的含义

我国学者冯忠良指出:“所谓问题情境,是一种对学习者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情境,它所包含的学习内容,学习者部分了解,但又不能完全了解。学习者感到要完成这样的学会任务既不会轻而易举,也不是毫无可能。”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是当学生学习新的物理学习内容时,用已有的知识已不能解释, 这时会出现一定的认知不平衡,继而产生了急需解决的心向,于是“问题”就产生了。

问题本身包含三个要素: 未知事物, 对研究未知事物的需要, 研究的可能性。物理教学中创设的问题必须是学生需要的、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未知事物, 这是问题情境的核心内容;学生对未知新事物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向, 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心理动机因素;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上能够觉察到, 但是仅仅凭经验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前提条件, 也是养成物理思维的起点, 是有效物理问题情境的前提与保障。

二、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策略 1.基于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只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 才是有活力的知识, 有用的知识, 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激情,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的价值。由生活引发的问题情境, 能使学生从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复杂的问题开始, 自上而下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发现并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而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物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物理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可以提出“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哪个下落得更快”。学生根据日常观念会认为重物下落得更快。这时,在通过演示细管实验来引发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再比如,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教学中,可以提出“鸡蛋砸在石头上,是石头砸蛋,还是鸡蛋砸石头,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更大吗?”由此,学生则会对日常观念产生困惑,于是产生了认知冲突,有了进一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的关系的学习欲望。

2.由实验引发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也是物理学科中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通过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可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现象的观察和亲身体验, 发现实验事实与已有知识之间的不可解释的矛盾, 促使学生产生疑惑, 激发其对新知识的需求和探索心理。例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老师开始拿着一个空玻璃杯,盖上纸片,再使其倒置过来,让学生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轻松地预测出纸片会掉。接着,换上一杯灌满水的玻璃杯,重复上述操作,也让学生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放手,当学生看到纸片没掉时,通常会感觉到诧异,这与原有认知上认为纸片会掉下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时,认知冲突就这样产生了。于是,学生有了继续探索的心向,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起点。3.在物理史中生成问题情境

英国科学促进协会(BASS)主席在1851 年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要教给年轻人的, 与其说是科学结论不如说是科学方法, 更不如说是科学史”,“学习历史可以使人明智”。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实, 可以追溯的知识来源及其动态演变过程, 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知识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这有助于学生继承、融合科学家的科学批判精神与探索精神, 形成重要的科学思想观。另外,物理学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是由科学家的疑问驱动的,而这些疑问也往往与学生的物理问题演变过程是较为一致的。例如,在上“光的散射”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印度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在1921年,印度物理学家拉曼在航行在地中海的客轮“纳昆达”号上。他站在加班上,眺望着深蓝色的海面。这地中海的深蓝色深深吸引着他,拉曼油然产生了疑问:海水为什么呈现深蓝色?它的颜色来源于哪里?是不是真的像以往科学家说的,深海的颜色并不是海水的蓝色,而是是天空的蓝色由海水的反射造成的?这时,把这个问题同时抛给被故事情节吸引的学生,学生很容易产生进一步探究的需要,关于“光的散射”的问题情境就这样铺垫开来。

总之, 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具备真实性与趣味性,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经验、利用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物理实验、从物理史实中寻找相关的物理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认知冲同,甚至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心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参考文献:

7.物理生活情境教学的研究论文 篇七

一、什么是问题情境

“情境”是学习者学习活动的环境和背景, 学习者在这种环境下思考并产生某种情感体验。情境与知识的形成、应用和转化等都有密切关系。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 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 (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 , 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 (努力可以克服) 的学习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兴趣,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和意义

既然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 那么在有意义的探究教学中, 教师首先就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这对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 创设问题情境, 构建课堂教学内容。

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 探究性教学始于问题, 围绕问题。问题情境正是为分析解决问题而展开师生共同合作的教学环境, 我们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 来构建课堂教学内容。如在《弹力》这一概念教学中, 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系列逻辑关系的问题情景来构建弹力的概念, 问题情景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演示实验现象的分析出发, 设问:弹力存在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情景2:从直观的具体现象中弹力方向出发, 设问: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有什么关系?问题情景3:从对弹簧弹力大小与弹簧形变量关系的探究出发, 设问弹力大小与弹簧形变量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从而引出胡克定律教学)

2. 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与问题意识。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 就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 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新”。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教育名言:“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

问题情景创设既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 又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教师通过问题情景创设, 可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思维冲动,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问题情景创设, 教师要积极创设认知冲突, 使学生确定感到有问题要问, 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不是“授予—吸收”的简单过程。新课程理念指出: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授予者, 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一切应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探究能力搭建平台。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知识, 在“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切实让学生感到合作是一种学习的需要, 探究学习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逐渐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4. 创设问题情境, 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在具体的物理情境下学习, 学生能够清晰地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 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依存的情境, 这样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应用的条件及其范围, 从而灵活地迁移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三、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在探究式教学中,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有利于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变,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1. 通过实验手段, 创设直观的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许多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而来的。实验能使科学现象在课堂中生动地呈现出来, 让学生感到惊奇、有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促使学生去探究和深思, 在释疑的过程中, 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 通过实验创设一种问题情境, 引入新课的学习, 是物理课上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 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学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尽快扭转对电源的一种错误认识, 建立电动势与内阻的概念, 可以通过一个实验来创设探究式问题清境。

教师准备好演示实验:用串联的两节电池 (每节“电压”1.5V) 给三个并联的额定电压均为2.5V的小电珠供电。

实验1:当只闭合开关S1时, 学生们会观察到小电珠L1能正常发光。

设问:两节电池电压为3V, 而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电珠为什么能正常发光, 若再闭合开关S2, 小电珠L1的亮度会发生变化吗, 请学生们先猜测一下, 然后再做实验。 (学生们马上会说:小电珠L1的亮度当然不变, 因为电源两端的电压是不会变化的, 而L1和L2是并联的, 所以L1和L2两端的电压仍是电源电压, 因此L1的亮度不会变化, 这是初中物理老师说的, 平时做题也是这样做的, 还能有错?)

实验2:闭合开关S2观察小电珠L1的亮度。实验结果是:L1的亮度变暗。

实验3:继续闭合开关S3, 此刻, 学生们马上会做出正确的猜测, 并观察到L1和L2的亮度, 从而增强了求知欲。

2.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组成。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而物理规律描述了物理现象和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本质联系。这些知识的联系也往往是物理教学时创设发现问题情境的素材。教学中可以利用物理知识的联系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理, 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 学习了力的概念, 又学习了运动的知识, 教学中要通过演示或学生实验或事例, 揭示力与运动这两个知识点的一些误区或佯谬, 并引发学生讨论, 让他们自己产生“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吗”的疑问, 并提出探究力与运动关系的课题。

3. 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在生活中, 学生已经接触到许多与科学有关的生活事件, 形成了物理学习的前概念和相应的认知结构, 其中有许多与自己前概念和认知结构相矛盾的体验和相应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件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4. 渗透物理学史教育, 创设模拟科学研究的问题情境。

物理学史是对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高度概括、结晶和升华, 是物理学科宝贵的财富, 既包括科学家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研究过程, 又包括科学家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物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 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物理学史教育能为探究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供范例, 既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探索, 又有利于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形成。在许多传统的物理教学内容上, 我们只要适当加以组织, 都可以用科学模拟研究的方法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如在关于“自感”的教学中, 可用传统的两个演示实验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在其中一个实验中小灯泡“通而不亮”, 而在另一个实验中小灯泡“断而不熄”。这样的现象会引起学生的好奇, 产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问题, 并萌发研究探索这个现象的动机。

5. 借助信息技术, 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

在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 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进行有效探究的前提。然而, 由于各种教学条件的限制,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情境真实地展示给学生, 这时, 便可借助信息技术模拟真实场景, 给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例如, 在“机械波”的教学中, 机械波为什么传递的只是振动形式和能量, 而不是介质中的质点随波迁移, 很多学生对此难以理解, 都想探究其原因。在没有真实情景的情况下, 直接和学生讨论这些问题, 同样是枯燥的、低效率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弥补这种缺陷的可能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搜集大量的视频、音频、图片、flash等多媒体资料并进行筛选和加工, 将整理好的资料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 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之中,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四、有关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点思考

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要依据教学实际进行选择, 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 创设科学有效的问题情境, 要把握几个基本的原则。

1. 情境的素材要有适应性。

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 必须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 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活跃状态, 有利于探究活动的顺利实施。

2. 问题要有方向性。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惑的地方, 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在探究过程中得以解决, 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有极大的成就感, 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 情境创设要有悬念。

“悬念”是人们对事物发展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 是一种认知的张力,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创设问题情境要充满疑问和问题, 具有挑战性, 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 引发认知冲突,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起强烈的探求欲望。

创设物理探究式教学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一定还会产生许多新的方法。各种方法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把握好情境创设的原则,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

参考文献

[1]陈黎明.如何创设有效的物理问题情境[J].新课程研究, 2009, (2) :149-151.

[2]曹辉.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 2010, (10) :16.

8.物理生活情境教学的研究论文 篇八

一、引入生活化的故事,激发学习热情

由于初中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会有浓厚的兴趣。相比较理论讲述,学生更加愿意倾听故事,在故事的引导下,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一些趣味性和生活化的故事融入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思考,在不断探索故事的时候学习物理知识。这样能够大大提高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效率,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更好地提高物理综合能力。

例如,学习物理知识《重力和摩擦力》时教师可以讲解《龟兔赛跑》的故事,以物理的角度讲解。“假设小兔子比赛中没有睡觉,那么谁会先到达终点呢?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兴趣,使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入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对于重力和摩擦力的知识有所了解。

通过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教师进行一点小小的改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讨论小兔子最先到达终点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摩擦力两个方面思考,使学生快速掌握了物理知识。通过讲解生活化的故事,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拓展,有效强化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识。

二、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习效率

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物理现象。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这些物理现象开展生活化物理教学,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透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因为初中生的好胜心都会比较强,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教学过程中,在主动学习探究中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学习《物态的变化》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说出更多相关的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给水加热的时候,在达到一定温度的时候,水会沸腾。这个过程中就会有一部分水蒸发掉了。这就属于一种物质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也就使物理知识“汽化”;同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液化”的现象,比如在冬天的时候,许多人为了让双手变得暖和,会往手上吐哈气,这主要就是利用了水蒸气液化放热,使其双手变得暖和。学生在竞赛的氛围中,会更加积极地列举出各种各样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巩固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综合能力。

三、开展生活化的物理实验,增强综合能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会涉及许多物理实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在利用物理实验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于物理教学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感受物理学科的趣味性。例如,物理学中“摩擦力”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因为学生既看不到又摸不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物理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在空气中移动,感受手受到的阻力。然后把手平放在书桌面上,再移动一下,感受阻力。通过两次不同的实验,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两次阻力不同。通过这样的实验,引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的横截面积有关。也可以让学生施加重力在书桌上进行移动,感受阻力,从而引出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生活化的物理实验,有效加深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活化的实验教学往往是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创设一些简单的生活化实验情境,吸引学生更多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熟练掌握初中物理知识。

四、布置生活化的物理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在开展生活化物理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布置物理作业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在课后作业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实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所以,教师布置物理课后作业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教学与生活的实际情况,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物理作业生活化的情境。

例如,学习《物质的密度》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充分利用家中现有的器材对不同的物质的密度进行比较。教师可以让学生拿着同样体积的塑料、铁块等。这样学生回到家中就会充分挖掘家中能够用来进行物理实验的器材,从而进行不同物质密度的比较。通过这样的生活化作业情境,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完成物理作业,同时,能够更好地把自己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9.物理生活情境教学的研究论文 篇九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

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践(实验)检验,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学生提出了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都能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等许多猜想,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查阅了管道输水、动物散热等大量资料,写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蒸发’研究实验报告”等大量研究报告和小论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10.物理生活情境教学的研究论文 篇十

1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1.1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基本是由大量的公式定律组成的,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与计算可以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耐性较差,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枯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认真学习的现象出现。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利用生活情境,构建起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有效的提高师生之间互动的有效性,师生之间进行良性的互动与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2可以有效的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情境构建数学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能够在比较熟悉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可以有效的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这样就会促使小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能主动应用在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2.1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还在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很容易对外界的事物产生兴趣。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与学生的生活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就很容易听从教师的指导,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前和学生讲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或者是小笑话,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

2.2合理利用生活情境,同生活紧密相连:数学知识本身就是对生活现象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抽象总结的知识体系,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很多数学知识,只是缺乏抽象的总结,不能讲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转换成逻辑思维较强的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转换成学生更容易理解的与生活情境比较贴近的知识,用更加直观和学生更加熟悉的现象将数学逻辑知识呈现出来,学生学习、理解知识更加容易。同时,学生在学习知识后还能将该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另外,学生也可以领略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这也要求教师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尽量选取与小学生的生活情境比较相近的内容,这样可以在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基础上开展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积极应用生活语言,缩进生活与数学教学的距离: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要使教学内容能够尽量和小学生的实际更加贴近,使小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同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贴近的语言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小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拉近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可以与教师进行更加有效的交流,学生不会对教学产生畏惧感,可以主动积极的配合教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进行简单的加减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转变传统教学中的反复计算式的教学模式,将加减运算用更加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生活化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还可以增加类似于分苹果等游戏,在学生更加容易的语境中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意识。教师要积极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在教学中进行合理的应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是为其以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理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生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是十分关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应用生活情境,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并能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习的质量与学习的效率。

11.初中物理情境教学问题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物理 情境教学 策略

一、创设物理情境教学的基本规律

由于物理教学过程主要是一个让学生体验、感受的过程,因此其活动必须遵循感受与认知的心理规律。

1.强度律:心理学基本理论认为,被感知的事物要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被学生恰当地感知,也就是被感知的事物要清楚地突现出来,而其他相关的事物则成为感知对象的背景。

2.差异律:背景和感知的对象差异越大,对象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感知就会越清楚。

3.对比律:两个显著不同甚至互相对立的事物,往往能使人对它们的差异感知特别清晰,容易被清楚地感知。

4.变动律:活动的学习材料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物理情境教学中强调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就基于此。

5.起伏律:人的感知对象本质未变,只是形式发生变化时,观察者(操作者)既能感知到一种形式构成的现象,又能感知到另一种形式构成的现象。

二、创设物理情境教学的途径

直观情境及创设策略。运用直观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精心选择的、简化和纯化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物理事实、现象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既能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又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其中实验情境是物理学科“情—境”教学的一大特色。

三、思维情境及创设策略

教师要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心理发展区内成为有效问题情境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策略:

1.创设“小步距”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有序性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小步距”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即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设计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反映物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建立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认知活动过程,如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等,使知识的“发现”过程和“获取”过程有机统一。

2.创设“变式”和“矛盾式”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发展性

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为吸收和同化其他学习材料提供理想的框架,而且应当具有“变式”性,即问题情境的形式和叙述可以不断变化,而基本原则和本质属性保持不变。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往往比较隐蔽、抽象,常常被非本质特征掩盖,从而不易直接观察,难以把握。教学中应当充分采取变式,不断变更情境的非本质属性,突出其本质特征。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有效地引起初中生“认知失调”,使其产生“矛盾”心理。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揭露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学科知识间的矛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矛盾,进而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一旦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就会产生轻松、愉快、满足的情绪体验,从而强化认知动机。

3.创设“精而有效”的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策略性

12.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数学教学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生活情境,课堂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开展数学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真实存在的,深入领悟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本身自制力就比较差,再加上数学知识比较枯燥,很容易会出现厌学情绪。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由于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缺少判断是非的基本能力,许多判断还是依赖于他们的直观感受。所以,想要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首先就应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个生活化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为开展数学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认数”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下阿拉伯数字产生的故事,让学生对于数字有更加深入的认识。通过故事的讲解,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之所以出现阿拉伯数字,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出现了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学生由于好奇心,会对数字产生兴趣,既让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升,又让他们的数学能力迅速提高。

二、准确掌握班级学生情况,创设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

作为数学教师,对于班级学生的情况应该有很好的了解。这样,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教师才能够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情况联系更加紧密的情境,才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包括对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了解。教师的教学应该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明白为主要目的,在教学中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相关知识的时候,许多教师都会举出农村房子的三角形房梁的例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但是如果一些学生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缺少对于房梁的认识,那么这个例子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对于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从而创设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例子,保证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三、合理应用生活化情境,提高数学知识的形象性和实用性

对于学生来说,许多数学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就已经有所接触。学生之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关键就在于学生不知道怎样把这些具体化的事物转化成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科学合理地应用生活化情境,有效提高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形象性,加深学生的认识。一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数学知识可以服务于生活,那么学生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测量和计算一下自己家房屋的面积。这样,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的情绪会非常高涨,学习能力也会快速提升。

四、使用生活化的例子开展教学,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开展数学教学,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够利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有效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根基点”。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在生活中找到最适合的例子来开展教学,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联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数学知识“千克与克”的时候,可以拿一瓶矿泉水,让学生知道这是500克,教师也可以拿两瓶水,让学生知道两瓶水的重量是1000克,还可以拿其他的生活中的物品举例。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更好的认识,并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表达生活中的事物。这种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的方式,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未来数学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没有形成数学学习能力,那么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这就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小学数学教学,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来开展教学。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对数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更加有效地应用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柯惠江.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

[2]陆荣.试析情景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0(32).

[3]王玉元.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

13.物理生活情境教学的研究论文 篇十三

一、分析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教师通常对教学效果抱以相当高的期望,但忽略了对实际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在目前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打造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并不多见,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方式单一片面。虽然多媒体已被广泛使用,但仍有部分老师受制于传统观念,认为多媒体只在与科学相关的课程上使用,与语文教学毫无关联。所以在进行课文讲授时全靠口授,并坚持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头讲到尾,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第二,教学过程用语枯燥乏味,毫无生动性。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巧妙地使用能够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但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讲课呆板,照本宣科,毫无语言艺术可言。第三,缺乏教学道具的利用。化学物理等科学类课程需要做实验,因此老师会经常使用教具,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鲜有人用了。其实不论哪一科目,合理利用教具,能够很大程度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1. 教学步骤程序化。比如,教师在对某一散文进行讲授的时候,只是将整篇课文拆分为若干部分,再从中挑出零碎知识点和抽象概念,毫无技巧地灌输给学生,完全没有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课文字句之间的那份文学灵气、情感韵味,文学造诣的培养、人文内涵的.感知等荡然无存。这种过于古板程式化的教学方式明显有碍学生自学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打击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手段形式化。这种形式化,主要出现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有些教师将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的使用当做一种“时尚潮流”、一种“优越标准”来追求 ;部分专家学者或是教研人员在教学观摩过程中,甚至将课堂教学有无采用多媒体手段当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一条检验标准。时代在进步,科技也在进步,教学手段在这种大环境下与时俱进固然没错,正确且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用鼠标替代粉笔、投影取代黑板,当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但若教师“神化”多媒体的作用,一味追求多变精致的多媒体课件,后果自然是舍本逐末,让学生心中产生一种“看戏”的心态。

三、创设生活情境与课堂教学的对接

情境的创设,是指引学生情感导向的关键手段之一,能够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将抽象知识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充分感知生活,帮助感性思维的形成,实现形象感知向抽象理性思维的转化。

(一)激发学习兴趣,开拓创新思维

比如,在教授《童趣》一文时,可作出这样的引导 :文章紧扣中心思想——“趣”,教师以童年为题,让学生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童年。课堂气氛立马活跃起来,学生们踊跃发言,这样一个简单的提问很快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而此刻,教师再发问“那同学们认为,《童趣》作者沈复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直观感受,学会换位思考,得到不同角度下各异的认知与感受,这种情境的创设与悬念的铺垫,就是产生灵感的诱因之一。

(二)融入生活情境,体验生活,深化感悟

情境的创设方式有很多种,越贴近生活的情境越容易产生共鸣。比如,在学习《雨说》一诗时,如何才能让学生切身感受作者写作时的心理活动,可以就“雨”发问,让生活中有过淋雨经历的学生发表感受 ;再问学生遇到沿路乞讨的儿童时有何感受,由此引出文章内中国经历十年浩劫,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作者以雨寄情,托出祝福中国的中心思想。由此展开,对于生涩的文字学生也不觉得难懂了。

(三)结合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合理且科学的运用,能够为教学过程中生活情景的创设提供很好的实现方式。多媒体的声、画、意、境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雪》一词时,借助多媒体将北国冬日皑皑白雪的自然景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一幅幅真实画面,将作者描述的场景重现 ;再安排学生课后观看电影《长征》,让学生们理解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两者结合,学生更容易了解及掌握这首词的内涵。

14.物理生活情境教学的研究论文 篇十四

现代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新教材观。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也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过程,即是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可以作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手段,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式,进而解决问题。情境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某一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与兴趣而设计的相关的教学氛围,它在教学中起着激情、引欲、过渡、强化等作用。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教材观,设计各种适宜的教学情境是有效的途径呢?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设计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突出数学的现实性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是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数学现象,这就为创设情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应针对这一实际,精心设计情境,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使每个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也得到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当首先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寻求学生感兴趣的有体验的素材,结合他们的认知基础来创设情境。

比如一年级的“认识物体的图形”一课,笔者利用游戏设计教学环节。一年级学生虽入学时间不长,对图形方面的知识了解也少,但他们已经有了生活基础,接触的生活用品的形状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印象,所以这一课的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摆一摆、摸一摸、玩一玩中进行。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几种自己了解的物品的包装盒,然后向学生介绍。因为学生都非常了解手中的东西,所以介绍起来兴趣盎然。再通过比较、举例等活动,强化物体和图形的区别,使学生在游戏中亲身感受物体的特征。最后通过推理区别这些物品,并分类。数学概念十分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生活中来找概念原形的过程,即是建立正确表象的需要,也是理解概念真正意义的需要。如在进行“长度单位”教学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厘米、1米,通过这样的举例可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感受1厘米、1米的真正意义,概念的表象在头脑中便更加清晰。展现教学的趣味性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创设教学情境,突出知识的趣味性,是使学生很快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最佳状态,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虽然数学知识中有些内容较抽象,但有些内容还是充满趣味性的。

教师可以创设一定情境或是提供一定的素材让学生体验并发现数学规律。学生如果能真正理解规律,体会到规律的价值,那么他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恰当的实例。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学中应努力加强学生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感受,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如在教学“统计图”时,可以让学生对家庭中一个月或一年的收入或支出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制作统计图表,学会用理性的科学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根据知识的特点去设计合适的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创设要有启发性

创设教学情境要具有启发意义,要产生愤悱的心理,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情境无趣自然没有效果,但有趣而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图形”中,她设计情境,先提出:“老师今天要带你们一起到小熊家玩。”然后用多媒体出示小熊的房子是由各种几何图形组成的,创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小熊的房子上找出图形并认识这些图形。

师:小熊家的房子漂亮吗?

生:漂亮!

师:看了小熊的房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看来看去也没发现什么,到后来终于有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发现小熊的房子没有窗户。教师听了很高兴,表扬这位学生:你观察得很仔细,非常棒!接着又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又一位学生举手:老师,我发现小熊的房子没有锁。此时这位教师已有些着急,不知道该不该表扬这位学生了。

其实这位教师创设的情境并不是不好,而是不知道如何引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而且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事物中引发数学思考,从而进行数学探究。如果这位老师在这位学生发言后,加以引导:“你观察得很仔细,那我们给小熊的房子加扇窗户,好吗?你喜欢给小熊家加什么形状的窗户?”这样就很自然、很轻松地把全班学生引到主题上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很高,学习的效果也会不错。注重知识的规律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中,必须注意到这一点。也就是说,要注意学生认知趣味性,要符合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一节课中的情境设计可以是一个或是几个。引入时的情境,应着眼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知识;展开知识的情境教学,要着眼知识的推理过程,充分利用数学模型,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知识内涵,并将其掌握和运用,在理解、掌握、运用的前提下,学生才会有所发现;巩固知识的情境教学,应着眼于知识的层次性,在强化的基础上,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可以是开放的问题,也可以是开放的条件,更可以是综合性的开放。

15.物理生活情境教学的研究论文 篇十五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88-01

物理是初中学科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情景创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综合能力。

一、情景教学

对于情景教学的表述学者们的观点有所不同,但核心思想都是一致的,在教学中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气氛和场景,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自主探究进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二、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在创建情境时“无意识”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70%的初中物理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不能主动的根据授课需要进行情境创造,这说明初中物理教师还缺乏主动进行情境创设意识[1]。

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创造情境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初中物理作为一门抽象课程,其中许多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学习理解起来相对困难,这时教师就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验将课本上的知识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初中物理知识,但是这种行为是教师的下意识的行为。

(二)在情境创设教学时过于“目标”化

现阶段在我国多数地区还都是以学生成绩作为教学是否成功的唯一衡量标准,这导致了初中物理教师在情境创设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硬性创设情境,在教师看来这些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但是实际上这些硬性情境创设对于提高学成绩并没有帮助,而且因为创设中“目标”化过于明显而导致学生对情境没有感触,对学生成绩起不到帮助作用。

(三)在情境创设教学时过于“形似”化

在我国初中物理教育中部分地区已经意识到了情境创设教学的重要性,但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急于求成,许多的教师对于情境创设教学了解还不透彻,这时候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很容易把“情境”当作“场景”,对学生学习起到的帮助很微小。教师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自己费尽心思设计的“情境”却对自己学生的学习起不到帮助,这样会降低教师以后对“情境”创设的积极性。其实“情境”和“场景”是有很大区别的,“情境”带有感情色彩,是每个人对周围环境的体验;而“场景”只是事物的一种形态,是静止的画面,对于场景来说只有加入情感才会变成情境[3]。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要比“场景”对学生的帮助更大。

三、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的方法

(一)初中物理教师要增加情境创设意识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初中物理教师的观念,使他们意识到情境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性。只有意识到情境教学在教学中的具体作用才会改变他们对情境教学的态度,使他们用心去创设情境教学,更多的下意识情境教学变成有意识行为。

(二)使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要尽量的贴近学生生活。首先物理来源与生活,再次对于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学生更容易理解,最后也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例如在对凸透镜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放大镜进行举例,通过对放大镜的介绍让学生们对凸透镜进行了解,也可以对教学中使用到的仪器,投影仪、显微镜等来对凸透镜的成像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投影仪可以将画面变大,显微镜下又为什么可以看到那么微小的事物,由此引发学生们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物理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的年龄,而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可以学生的情趣。教师可以通过物理实验使物理课程更加生动,使知识具体化。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在实验中可以设置许多有趣、生动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将一个塑料空心小球放在一个透明漏斗下,然后在让一个学生通过漏斗向下吹塑料小球,这时候学生会看见塑料小球不但没有下落反而沿着漏斗的边缘旋转。通过这样的实验为学生创设认知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通过实验形式也让学生容易理解流体压强和流速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做中学,乐中学”的教学理念。

(四)运用问题启发来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对问题进行情境设定,对问题的启发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快速的吸收知识。

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是一门学科同时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出发,注重教学中的重点,发现学生的兴趣,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的欲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宏聚,李 瑞.课堂导入环节与情感目标达成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1).

[2] 卿昭才,周 艳.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田[J].物理教学探讨.2012(1).

[3] 陈伟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田[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1.

16.物理生活情境教学的研究论文 篇十六

物理教育在进入二十一世纪时,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以下变化: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物理知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可以说一个公民乃至一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所以物理教学要面向大众,面向每一位学生。但现实的教学在贴近生活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在现在的教学中,大都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去实现教学目标,结果即使学生的确能熟练的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巧,但他们缺乏将物理与生活联系的意识,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更不会从物理的角度去认识、研究各种现实问题。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是适应考试的的解题高手,而一些中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会产生乏味之感,更无从让他们体会到“思维体操”之韵律了,久而久之,厌学情绪磁生,最终形成对物理的恐惧心理。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正处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物理知识大部分要通过对具体、形象的事物的感受,在感知的基础上完成抽象,才能形成概念。所以,学生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的着的事物出发,从他们已经或者容易了解其活动规律的事物出发,通过具体.形象感知,真正认识物理知识。

(一),教学要生活化

新教材更多的体现了知识体系中的“生活因素 ”,教学内容与生活接轨,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的比较紧密,避免了旧教材中对知识体系.逻辑体系的处理较严密而忽略与生活联系的缺点,克服了“面向生活”这一方面的不足。旧教材中出现的问题是已经经过处理的物理问题,学生的练习题大多也是人为编写的,大多是可以直接模仿例题,直接套用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学生做练习时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应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发挥,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潜能和智慧。面对上述问题,我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灵活的处理教学内容。

一是利用“生活现象”学习新知识。心理学认为,动机是人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引起的心理状态,是激发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所以恰当的运用生活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某些概念,某些起始的知识点。

二是联系“生活情境”适时启发。通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而教学的艺术也恰恰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发和唤醒。研究表明:初中生在解物理题遇到困难时,往往是因为其难以在头脑中勾勒出与问题相对应的情境或画面。所以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生活情境”进行启发教学,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面临的问题。经过实践我体会到,贴近学生实际的启发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便于学生抽取物理规律,从而便于学生建立起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模式,真正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步入生活,研究物理

强调物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必然要求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特点。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积极探索和构建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在现实的物理教学中,除课本知识外,我对实用性的知识教学十分重视,力求学不在多,而在于有用。

17.物理生活情境教学的研究论文 篇十七

一、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学生了解、明白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知识有助于其有效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如果让他们理解纯理性的东西,可能会有很大困难。但如若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情境,则会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第二,有助于把难以理解的抽象数学知识形象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要点。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现有知识基础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但小学生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无法有效理解事物本质,鉴于数学知识相对抽象的特点,教师应合理利用生活情境,使数学知识形象化。第三,有助于优化教学阶段的实践效果。鉴于社会中出现的大量高分低能现象,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小抓起,数学教师应有效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科学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一)创设符合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需要积极展开调查,掌握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及规律,然后结合教学内容,以调查数据为参考,设计符合学生日常生活的.数学教学情境,从而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恐惧感与排斥感。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可设计某超市的购物情境,购买的商品价格为85.50元、14.05元、8.09元……然后提出问题,如若将85.50元、14.05元、8.09元等这些标价的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是否会发生变化?借由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学习“小数的性质”。教师巧设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到数学研究的对象上,由此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讨论,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

(二)将数学作业生活化,学以致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合理的作业布置,有助于学生巩固、运用所学的新知识。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摒弃传统的以数字计算为主的作业,设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困难的情境问题,借此帮助学生在课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加法估算”这一内容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在放学之后,去附近的超市做一下调查,并假设固定数额内所有购买的东西。学生放学之后就会主动去超市寻找答案,并利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最终得出想要的答案。这种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将进一步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优化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温馨、和谐、熟悉的环境,在提高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同时,优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两位数加法”一课的教学中,就应该积极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在上课前,教师提问:“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参观动物园,有多少想去的同学?”。此时,学生会高兴地回答:“我想去!”教师借机说道:“但是呢,在去之前需要同学帮助我解决一个问题。即学校给的钱是一定的,只能租赁2辆客车来接大家,一辆车最多能安置70位学生,现在有4个班的学生要一起去,一班33人,二班31人,三班35人,四班36人,怎么样才能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去参观动物园呢?”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讨论,主动提出自己的方案,接着教师就可顺理成章地引入“两位数加法”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十分自然地融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吸收、掌握教师所讲解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运用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梅.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开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30):49.

[2]孙萍萍.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中外企业家,2013(23):222.

18.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研究 篇十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作用;策略

生活情境教学是基于生活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方式加以实施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作用。

一、运用生活情境教学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生活情境教学的开展缺乏应有的重视,教学中教师总是喜欢运用机械讲述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开展,让教师的教变得缺乏激情,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变得索然无味。这样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的实效性不强。应该看到,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并不完善,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味地运用抽象的讲解开展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生活情境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生活情境教学可以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形象化的数学运用,这有利于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源于长久以来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总结。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抽象化数学知识的形成是对生活的高度归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地运用与生活实践紧密关联的生活情境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让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而充满情趣。在生活情境教学的运用中,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这对小学生数学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3.能够让学生体味到数学学习的魅力

生活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的策略

1.以生活情境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小学数学教学的导入环节,一些教师总是习惯于以定理和概念作为导入的内容,这样的导入尽管对学生复习相关的知识大有益处,但是,这种导入难以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期待,对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而在小学数学的导入环节中充分地运用生活情境创设开展导入活动,则能够大大地提升小学数学导入教学环节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统计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深入地体悟统计这部分知识,理解所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室的桌子上摆上各种水果,让部分学生扮演卖水果的人,让另一部分学生扮演买水果的人。买水果的学生在买水果时,要统计自己所买水果的种类、数量以及价钱,从而计算出自己应该携带多少钱。而卖水果的学生则要统计自己所卖水果的数量,以及所卖水果获得的收入,通过生活中买卖水果的情境创设,学生对统计部分知识有了深入理解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兴趣,这对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大有帮助。

2.以生活情境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大有帮助,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被有效激活,在充满情趣的生活情境中,小学生非常愿意对面临的生活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发现更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例如,在开展加法运算教学的过程中,有这样一道题:“29+39”,解决这道题如果运用一般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算起来是比较慢的,这时教师就可以把这个算式转化为“29+40-1”但是,当出示这个算式时,学生对为什么要减去1比较茫然,难以理解其中的意义,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创设一个付整找零生活情境的表演场景,这种生活化的场景创设可以让学生很快地理解所变算式的含义,使上述的问题很快地得到了解决。

3.以生活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利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这对小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教学生认识升和毫升这两个计量单位时,教师可以将毫升杯和升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这两个杯子的盛水应用,充分地认识升和毫升这两个计量单位,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对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大有助益。

总之,开展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研究对促进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以往针对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暑假医院实习心得感悟下一篇:2018一级建造师《市政工程》科目特点及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