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基地活动感受

2024-08-19

素质教育基地活动感受(精选7篇)

1.素质教育基地活动感受 篇一

昌邑市下营镇辛庄小学:走进国防教育基地 感受冬季实践乐趣 1月21日上午,昌邑市辛庄小学组织全体师生来到昌邑市厫里靶场教育实践基地,开启了该校冬季社会实践活动之旅。

“我宣誓,在今天的训练中,我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怕艰苦、勇于锻炼、保证完成训练任务,做一名合格的小军人!”在学生们的宣誓中,“军营生活”正式开启;接下来的活动中,该校组织学生参加了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站军姿”培养了学生的纪律意识,感受到了“小军人”的挺拔英姿;“叠军被”的训练让学生学习生活自理;各种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活动结束后,该校学生纷纷表示:一天的实践活动既有意义,又有乐趣,真是不虚此行。

2.素质教育基地活动感受 篇二

一、少先队活动课程与校外教育基地整合的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 应试教育理念冲击少先队活动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使得少先队活动虽然有着顺应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趋势,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停留在表面。依靠学校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过分单一化的校内活动课程降低队员的自主参与性、活动范围狭窄。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将校内活动课程与校外教育基地相结合, 服务于少先队活动课程。

二、少先队活动课程与校外教育基地整合的意义

少先队活动课程它的有效实施必须具备实践的舞台, 必须拥有活动的“基地”资源, 为队员们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目前由于缺少统一的教材, 有时难免会忽视队员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现实。仅依靠校本教材以及校内有限资源, 无法满足其课程所特有的属性和队员的成长需求。因此需要对原有的校外教育活动资源进行加以整合与规划, 将其与少先队活动课程有机的结合, 从而增强队员探究和创新意识, 培养队员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爱国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少先队活动课程与校外教育基地整合的策略

目前少先队大队部均以中队为单位在校外建立少先队活动基地, 利用假日活动时间开展实践活动。但是队员们还需要系统化、规范化的操作才能实现改变队员学习方式。

(一) 精选教育基地, 课程内容系列化

发挥校外教育基地“大课堂”特有的优势来设计和开展少先队活动, 引导队员向往共青团、热爱共产党, 培养其对党、团、队的朴素情感。

校外教育基地一般是学校附近的社区街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场所等, 他们为队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活动场所, 也成为优质的课程资源。把少先队活动课程内容系列化, 要根据队员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来精选周边的教育资源, 配备专职教师开展活动。

(二) 结合教育主题, 课程形式多样化

设计主题活动, 让队员们调动一切感官, 深入思考, 根据活动中的所见所闻, 所做所感, 不断提出问题, 自主参与到活动中, 真正达到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将教师、家长、校外教育基地联合起来, 活动中注重以队员们为主体, 把握辅导员的引导作用。

1. 开展主题活动

结合社会热点时事, 将每一个活动以少先队活动的形式展现。充分利用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纪念馆, 云南省博物馆, 昆明聂耳墓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组织社区活动俱乐部, 让队员们和老一辈开展“革命故事大家讲”活动。使红色教育资源形成一个个活动小课题, 将校外教育基地变成开放式的少先队大课堂, 充分发挥基地作用。

2. 开展志愿者活动

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 积极实践与文明礼仪相关的志愿者活动。每个活动均以中队自报形式呈现。开展如“绿色环保日”、“走进敬老院”等志愿活动, 注重实践体验与感悟, 使学生的行为、品质都得到体验升华。以小队为单位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如安全自护、科技探索、快乐运动等。

(三) 凸显学校特色, 课程内容品牌化

目前上海等地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展红领巾社团等各式品牌课程, 打造了独特的活动品牌。学校与具有教育意义的基地需建立关系, 组建特色社团, 邀请基地专业的讲解员给队员们讲解基地故事, 激发队员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可依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 开展伟人中队创建, 逐步形成学校少先队活动品牌。

四、少先队活动课程与校外教育基地整合的预期效果

(一) 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

少先队活动课任教师以中队辅导员为主。她们要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 制定课程内容、方式和计划;他们需要联系校外教育基地的合作单位, 提供或解决活动所需要的一切实践素材和设备, 组织队员各类综合实践活动等。

(二) 促进队员的能力发展

开发和利用教育基地的有效资源, 使活动变得生动。通过知识竞猜、游戏互动等途径开展活动, 可使队员们更加爱观察、爱思考, 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培养了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三) 推动学校少先队工作发展

少先队活动课程是以校内知识为依托, 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的综合应用。校内活动课程与校外教育基地的整合, 让队员获得情感体验, 同时提高课程实施效果, 进一步推动学校少先队工作的开展。

校外教育基地作为少先队活动课程的优质资源应该被重视并应用于少先队建设中, 基地不仅能为少先队活动提供宽敞的场所, 还能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和指导教师。这种真正的融合无论对少先队的建设、队员与辅导员的自身建设都具有积极作用。

摘要:少先队活动课程是少先队这一特有的组织形式进行的课程, 该课程既是一个新生事物, 同时也充分继承少先队组织的优良传统。但其主体、内容、模式等方面的单一性, 需要通过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外教育基地资源来丰富学校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经历, 使其与活动课程紧密结合。

关键词:少先队活动课程,校外教育基地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宗浩鸿, 新世纪少先队工作百科全书[M].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 2004.

[2]吴剀, 学校与少先队教育科研操作方法[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9.

[3]徐旭, 世纪之初少先队工作新探[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3.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品德教育的光辉 篇三

体育训练和竟技比赛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思想品德。因此,针对初中生特有的心理、生理状况,在体育活动中逐步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既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也符合新课改精神。在体育活动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的培养:

一、增强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是竞争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支配人的行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们运用竞争规律,根据竞争双方的客观实际,参与竞争并为夺取胜利所考虑的行为意向和规划,以此指导竞争中的个人行为。竞争意识是现代人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意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现代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更接近于体育中的比赛,在机会相等的条件下,谁的节奏更快些,竞争意识更强些,谁就有可能占据优势。

如在进行短长跑训练前,我常这样教育学生:“起跑有快有慢,出线有早有晚。跌倒了爬起来,鱼跃追赶。冲上去,努力地缩小距离,抢回失去的时间。”当学生落伍时,我常对他们讲:“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吝惜自己的血汗,失去坚定的信念。哪怕是一秒或零点零几秒的竞争,一厘米或零点零几厘米的竞争,都是为了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去竞争,有时我们虽然失败了,但我们只要努力了,就问心无愧。”

二、培养拼搏意识

拼搏意识是勇往直前,奋力搏斗,是人们可望到达向往的最高峰。针对现代初中生98%是独生子女的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上进行拼搏精神的教育。我对学生说:“拼搏者固然是艰辛的,但也是幸福的,水手的幸福在于征服了狂风巨浪,到达新的港湾,编织起海上的友谊;登山者的幸福在于奋力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山绝顶,于是云涌人胸,风扑人怀,极目云天尽处,可见大地之辽阔;运动员的幸福在于比对方更高、更快、更强,超越竞争者,同时也超越自我,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记录。像跨栏运动员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刷新世界纪录的喜悦心情;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五连冠、跳水运动员郭晶晶的数次世界杯冠军,这些不都是拼搏的结果吗?学生时代是幸福的,置身于当今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时代,只有通过顽强的拼搏,才能不落伍,不掉队,也才能不走古人‘落后就要

挨打的道路。”

三、提高合作意识

合作即齐心协力。体育的合作意识是指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几个人或团体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齐心协力、团结互助地共同行动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特别是体育比赛中,在两人以上的集体项目上(如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赛等),要想取得胜利,仅仅依靠个人技术和个人拼搏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遵循集体项目的规律特点,通过队员之间密切合作、团结互助,运用娴熟的战术和默契的配合,才能获得大于个人作用之和的整体利益,也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于是在活动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加强同学间的合作,通过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

四、发扬创新意识

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体育的创新意识是指在前人所使用的动作上或战术上作进一步的改进,找出新的更适用的新动作,新战术等。创新就应该大胆设想,在实践中慢慢前进。比如跳高,在人们长期运动实践中,跳高姿势经历了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背越式的演变过程;跳远姿势经历了蹲踞式、挺身式、走步式的演变过程;足球技术经历了“1、3、3、3”,“4、4、2”,“3、5、2”,“5、3、2”,“5、4、1”等阵型。竞技游泳的泳式有自由式、仰泳、蛙泳、蝶泳和以这四种泳式组合而成的混合式;民间实用游泳古代方式有侧泳和潜泳,而现在又增加了反蛙泳、爬泳、踩泳等民间游泳方式。所有这些都是创新的结果。所以我在体育活动中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创新,通过创新来提高自己的体育素质和增强学习体育的兴趣。

五、增强参与意识

4.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感受 篇四

去年六月开始,中共中央在我党深入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收效显著。本以为这次活动已经成为了过去时,但最近兴起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却给人以更深入的思考。

作为一名军校学员,中央的八项规定和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可能离我们相距甚远,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却不只是用于指导领导干部,对我们也有更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照镜子,突出一个“敢”字,意为敢照镜子,勇于去发现自己的问题。古时曾子曾曰“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每天我们熄灯时躺在床上都可以给自己照照镜子,三省己身:我今天上课是否打瞌睡了?训练的时候是否偷懒了?工作哪里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长期反省自己,才会对自己有更深的认识。那些不敢去寻找问题甚至是找不到自己问题的人,问题才是真正的可怕。

正衣冠,着重一个“迅”字,意为及时地改正问题。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站在军容镜前,我们可以迅速地整理好自己的仪容,同样,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也需要迅速地改正错误。需要“正衣冠”的,必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往往只是一个小念头,一个不好的趋势而已,但往往这样的问题会被人忽略。人们说“亡羊补牢,为时为晚”,发现不好的苗头之后,及时清除也不算晚。

洗洗澡,强调一个“勤”字,意为勤于洗澡,长期地保持整洁。对我们来说,最难的也许就是“坚持”二字。不管是练体能,还是搞竞赛,很多人都因为没法坚持下去。我个人认为的勤洗澡,就是指经常性地给自己鼓励,灌输正能量。当跑五公里第十圈最痛苦时,要对自己大喊我能行;竞赛碰上瓶颈时,再挺那么一下下,也许最美的风景就在前方。我相信,“勤洗澡”的人离自己的目标总不会太远。

5.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方案 篇五

活动目的:

为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宽对学生的教育渠道,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习和继承民族精神、革命精神,了解两弹文化,更加了解中国优秀的历史,不断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活动时间和地点:

1、时间:2013年4月24日

2、地点:明珠园 具体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为了使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参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荐人员

1、根据学校各中队人数的5%选出优秀少先队员参加,评选的少先队员必须依照《优秀少先队员标准》进行推荐(花名册附后)。

2、优秀少先队员标准。

三、出行安排

1、路途学生安全管理由更各班主任负责。

2、学生参观秩序由xxx负责。

四、参观学习要求

1、参观学习时必须听从带队老师的安排,不得掉队、离队、请假(除特殊情况)。

2、活动后,请团支部书记和少对辅导员指导学生写出观后感,而后评选出优秀文章在班里宣读并刊在黑板报上。

3、活动结束,利用团队会进行观后感交流。

4、活动结束后,学校党支部、团支部、少队写出活动总结。

小学大队部 2013年4月22日

参观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方案 大金家小学大队部

6.基地生活感受高中作文 篇六

一、羊的悲哀

它柔弱的站在那儿,不,应该是拴在那儿,无辜的眼神飘忽不定,仿佛已经预知等待它的是什么。刺眼的针管插入它瘦小的身躯,又拔出。它的哀鸣震动我的耳膜,它是在喊妈妈吗?无助地喊,声嘶力竭地喊。我突然有种想哭的感觉,如果我是它,我会怎样?

是谁说过,阳光下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空话!有谁说过,羊就是羊,羊是为人服务的?难道羊注定为人类牺牲,带着羊的悲哀与无奈牺牲?我沉默了。

二、麦苗的梦

站在垄边,我蹲下身,静静地观察那一片一片的麦苗。在这深秋的`清晨,麦苗仍在熟睡,嫩嫩的胳膊悄悄伸开,很可爱的样子。那细嫩的手心里,还托着几滴露珠呢!圆润、光洁、五颜六色。唯有在这近郊,才能与这般景象亲密接触,城市的喧闹,已彻底扼杀了这般祥和,也扼杀了这般观赏露珠的心境。

麦苗还在熟睡,托着它水晶般的梦,微垂着脑袋,发出细细的梦呓。“祝你好梦!”我笑着在心里说。

三、夜的披风

那是一件怎样的披风啊!无边无际的深蓝是它的底色,漫天明灭的星斗是它的图腾。很想伸手触碰一下,想象着它是怎样的柔软。一整晚,我都深深的为之欢欣,那些星斗约好似的,都挂在披风上,相信这件披风也只钟情于这里,想到这儿,不禁有一丝遗憾。

期待有流星划过,哪怕只有一颗,那一刹那,我会许愿:愿这自然的杰作永不磨灭,愿每一颗星斗熠熠生辉。

四、年轻的脸

无法形容的美丽烟花照亮了一张张微笑的脸;熊熊舞动的金色篝火映衬着一双双炙热的眼。歌声四溢,轻舞飞扬,大地是舞台,清风是伴奏,微笑是饰物,年轻是理由!今夜属于我们,我们年轻,我们拥有全世界!

篝火且尽,最后一丝微火仍顽强的炫耀着自己的辉煌,最后,它化作一点火星飘向天际,无声的消逝。它是在告诉我们:年轻,就要张扬。年轻,是人生一笔无价的财富。

7.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美 篇七

一.活动中教师亲近学生, 示范美

课堂是激发学生了解语文、亲近文学的首要阵地,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块资源, 挖掘出语文课自身吸引学生的内涵, 再去论及其辐射、拓展作用。

在活动中起主导、引领作用的语文教师就要用自己的审美素养唤起学生尚美的渴望。教师高尚的人品、得体的仪表、精彩的语言、精湛的教学艺术都是极具魅力的美育资源。设想一下, 教师爱憎分明的情感、饱满的生活激情、渊博的知识修养怎能不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浸染?同样, 教师端庄亲切的教态、游刃有余的教学机智和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 怎能不令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再者教师优美准确的阐释、独具一格的见解、酣畅淋漓的情感和“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言辞又怎能不使学生“如沐春风”而浮想联翩?因此教师在活动中亲近学生, 用自己的审美素养唤起学生内心对美的渴望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首要。

二.活动中学生阅读文本, 感受美

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活动要围绕文本展开,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选文充溢着人文关怀, 凝聚着智慧豪情, 折射出审美的想象力。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悠悠古韵, 体会先人们流淌在血脉里的绵绵情怀, 感受泱泱中华的博大精深。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会引起学生丰富而独特的联想, 从而激发起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美的审美感受;曹操的“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的豪情壮志;王湾的“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鹤飞冲天的美妙意境, 定能燃起学生的理想之炬激发起他们的志趣。在阅读活动中用这些美文美诗引导学生探究语文文字美, 点拨学生心灵深处感受美的顿悟。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第一节时, 首先启发学生:为什么作者开篇之初就叠用“盼望着”?要求学生紧扣课文体会, 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盼春”的心情。其次要求学生抓住“东风来了”, 让他们分析比较前后表达感情的变化。从分析比较中突出“东风”报信的作用, 宣告春天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再次通过学生自我分析比较引出拟人的修辞手法, 并讨论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最后指导本段朗读要点, 通过教师范读, 学生个人读、小组齐读、全班朗读, 反复体会。这样, 强烈的节奏和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就会深深地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起学生美感的共鸣。从而在朱自清的美文中读出了对自然、时令季节的心灵感受,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沈从文的《端午日》、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等篇章里感受对家园对故乡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思和血浓于水的灵魂。在教材中还有许多文章涵概着充盈的人文养分, 只要我们在学生活动中善于引导、点拨, 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将会成为美育的光源, 辐射出令人瞩目的光辉。

三.活动中媒体帮助学生, 欣赏美

学生的阅历有限, 对学生们未知的世界, 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把学生不懂、不易理解的知识把它呈现出来。通过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 通过声光电的交互功能, 形象化、动态化地呈现教学内容, 丰富课堂信息容量, 营造审美的情境, 让学生受到情感体验、美文欣赏、语言积累等多种效果。如教学诗歌、散文时可以配以相应的音画背景, 引导学生在特设的情境氛围中诵读欣赏、拓展想象的空间;教学科普小品文时可以通过相关的科技音像资料与文章内容相互补充, 启发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同时领略科学的无穷魅力;对于课外文学名著的阅读, 可选配有关影视片断让学生观看、评论, 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热情, 而且也提高了学生欣赏美的水平。

四.活动展示提供机会, 创造美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理斯说:“语文学习之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句话启示我们生活既是人生的舞台, 又是语文学习的生动教材。我们的活动单导学模式就注意了这一点, 将生活纳入语文学习的范畴。

1、引领学生走进自然, 丰富生活积累。

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 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才能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 浮想联翩, 创造出新的形象。一个足不出户、孤陋寡闻、头脑闭塞的人是很难有生动丰富的想象力的。我们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走进自然, 俯首大地, 看平原广阔, 草木葱茏;仰望长天看风云变幻, 朝晖暮瞑。引导学生在观察每一朵花, 嗅吸其香味时, 说出它的花姿、花色、花形、花味, 细看路边每株野草时, 说出它的生长季节、生长势头以及相关的生物知识。启发学生在观看草木荣枯、花开花落时, 触景生情, 触景移情, 顿悟生活的道理、人生的沧桑。

2、引导学生针对对象, 把握创美的特征。

想象是自由自在的, 是浮想联翩的。但是想象不管怎样的天马行空, 神奇玄妙, 它总是要受到生活中创造美的对象的制约。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总不能把哈姆雷特想象成同风车作战的唐吉诃德吧!每个学生的家庭条件、生活方式、政治、经济背景不同, 在活动中老师要告诫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阅历去想象。无论是家乡的一草一木, 竹篱茅舍, 还是它处的一喜一悲, 民俗风情, 乃至浩瀚的宇宙长河, 都会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个性气质的不同, 染上浓厚的主观色彩, 而这些总还是要受到客观事物的制约。因此在活动中学生必须正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才能通过想象进入美的境界。

3、教给学生创造美的技能和技巧。

在审美创造过程中, 学生头脑中积累的一些材料还属于认知的东西, 还必须运用技能和技巧进行实际创造, 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倘若我们把美的创造比作是过河, 那么, 方法、技巧就是船和桥, 有了它才能顺利到达彼岸。著名文学大师茅盾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是创造船和桥的一种方法, 创造是模仿的目的, 模仿是深化美感的途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结合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进行某一形象的仿写, 比如原作的体裁、景物、描写方法、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模写。学过了《春》, 可以让学生仿写一篇《秋》;学过了《幼时记趣》, 也可让学生写一篇《少年记趣》, 使学生能顺利地从仿写到半仿写, 从一半创造过渡到全创造的水平,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推荐写得最好的在全班交流展示, 学生在写、读、赏、评的过程中创造美、欣赏美的技能就得到了提高。

在活动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阅读文本、深入生活、展示成果, 充分地感受到了“美”, 陶冶了审美情趣, 激发起创造美的渴望, 提高了人文素养!

摘要:语文课堂不但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感受美, 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这才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上一篇:第3课向日葵1下一篇:《生肖》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