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脸导学案及答案doc

2024-12-19

变脸导学案及答案doc(共10篇)

1.变脸导学案及答案doc 篇一

《泊秦淮》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秦淮河,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发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 修辞?什么写作手法?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3、说说这首诗第一句中两个“笼”字写景的妙处

4、“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5.“商女”和“《后庭花》”各指什么?

6、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品析。

四.反馈练习: 1.《泊秦淮》中点明时间和地点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运用典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泊秦淮》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点明全诗主旨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2。诗中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表达出对国事的极度忧虑和忧愁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两项()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个“笼”字写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4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意旨在借批判她们的幼稚无知,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实际上批判那些不理国事,沉溺于享乐,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担忧,语言清新洗炼,加上活用典故,是唐诗中的优秀诗篇。

E.“寒水”,寒冷的江水,指穿过南京流入长江的秦淮河。F.“隔江”的“江”指秦淮河,商女在岸上酒楼歌唱,诗人从船上听去,所以说“隔江”。

五.课堂小结:《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担忧。 六.背诵这首诗。

 《泊秦淮》答案

 1.这句诗描绘了秦淮河朦胧淡雅的美丽夜景。采用了互文的修辞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 2.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煞是空冷愁寂。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或迷茫、悲凉的特点) 3.“笼”,即笼罩的意思。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它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准确、形象地描绘了月下河边的朦胧淡雅的景色,渲染出朦胧、凄凉、冷寂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基调,又与诗的下两句描写麻木了的人心相照应。

4、在全诗的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枢钮作用,“夜泊秦淮”表明上句景物的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 5 ·商女:指歌女,旧时以歌唱为业的女子。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作的歌曲,被后人称做“亡国之音”。

6、不是。从字面上看是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评座中点歌的统治阶层;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用曲笔的艺术手法。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之路走下去的情形;巧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情形和国家注定灭亡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担忧。

反馈练习:1,夜泊秦淮近酒家;隔江犹唱《后庭花》;烟笼寒水月笼沙;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5.B·F

2.《我的老师》导学案及答案 篇二

一、目标导学

1.理解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3.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 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褪色()卜问()焚香()黑痣()....

(2)辨音、组词。

即()

孤()卷()

既()弧()券()

蜜()恋()

密()念()

2.二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本文共记叙了哪几件难忘的事情?各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在下面。

(2)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3.三读课文,记录预学过程中的困惑,摘要如下: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本文记叙的七件小事中,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略写:作用:

2.这七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三)二读课文,深入分析

1.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出一例,分析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四)三读课文,仔细品味

1.文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一句中“狡猾”一词在这里是什么含义?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你能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吗?

2.“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

3.“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我模模糊糊地回答。”加点的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

(五)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对蔡老师的回忆,表达了的交融之情。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根据拼音,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写出正确、规范的汉字。

占(jù)(kē)头劝(wèi)(jiū)纷

2.下列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B.蔡老师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C.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D.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二)课内阅读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1.节选文字所写的事件是,表达了“我”对老师的_______之情。

2.指出本段文字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结果:

3.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中“他”和“孩子”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线的词语似乎都与孩子的天性不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5.前文对蔡老师的称谓一直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一称“你”?

6.如果将文中最后一句改成“我很想再见到我的蔡老师。”行吗?为什么?

7.上文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A.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B.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C.心理描写语言描写抒情D.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抒情

五、拓展阅读

难忘的一躬

上初三的时候,人气最高的是语文课老师孙老师。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人难忘的是每堂课在班长喊起立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

孙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什么事,他总会做到。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

中考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第三节是语文辅导课。上课铃敲响,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

“同学们,孙老师有点事,不能来上课了。不过他让我转告大家,放学前后,他一定赶回来,把大家的课补上。”那时我们还小,谁也没有去想孙老师会有什么事,也没有人想到去问,但大家都认为,孙老师到时一定会来上课。

放学的铃声响了,孙老师还是没有来。大家谁也没有动,因为同学们都相信,孙老师一定会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外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刻钟过去了,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没有同学走。

“孙老师说了,他一定会回来的。”家长们只好退出去,静静地在教室外面等。

校长过来了。他轻声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前,孙老师的家属在校门口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孙老师可能不会回来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不少家长再次走进教室领孩子,但依然没有人动。同学们还是认为,孙老师说过他会回来,他就一定会回来的。

教室里正因家长劝孩子回家而出现骚动时,孙老师的身影出现了。他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就向依然在教室外的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说了几个“对不起,请多原谅”。然后,他走进教室,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就不必起立了,我们直接上课。”教室内外静得出奇。

孙老师平静地讲完了准备的课程,再次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有点事,有什么不明白的,明天继续。” 然后,对着教室外的家长们,孙老师又是深鞠一躬:“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多原谅。”

不一会儿,他的身影消失在了全体同学和家长的目光中。中考后我们才知道,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

同学们泣不成声。

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把它当作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选自《中国教师报》,作者张彩虹,有改动)

1.文中的孙老师“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这体现在哪些方面?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探究句后问题。(任选一题)

(1)“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将孙老师比作“活教材”好在哪里?

(2)“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将句子中的“印”换成“留”好不好?为什么?

3.文章倒数第三段补充交代“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4.如果你是孙老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望着孙老师匆匆远去的背影,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请结合上文展开合理想像,写一段反映心理活动的文字(30字左右)。

六、课后作业

1.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练习。

2.预习《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我的老师》参考答案

二、预习导学

1.(1)褪.tuì卜.bǔ焚.fén痣.zhì

(2)即jì 立即孤gū 孤独卷juàn试卷蜜mì 甜蜜恋 liàn 留恋

既jì 既然弧hú 弧度券quàn 证券密mì 细密念 niàn 思念

2.(1)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蔡老师课外教我们跳舞;③蔡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④蔡老师教我们读诗;⑤我们看蔡老师写字;⑥蔡老师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我睡梦中去找老师。

(2)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有:“难忘”、“温柔和美丽”、“慈爱”、“公平”、“伟大”、“依恋”、“想念”、“可惜”等等。

3.略

三、课堂互动探究

(一)略

(二)1.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详写,这样安排,突出老师对我们的爱,有主有从,详略得当。2.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三)1.温柔美丽的老师,从假怒事件中可知;循循善诱的老师,从观蜂吃蜜、教诗中可见;慈爱、公平、伟大的老师,从排除纠纷事件中可知。

2.聪明的学生,从假怒中可见;依恋老师的学生,从模仿写字、梦里寻师的事件中可知。

3.抒情句一:“今天想来,„„,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啊!”表达了对老师的无比感激。抒情句二:“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多么伟大的人啊。”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和赞美。

抒情句三:“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难比啊!”表达了对老师的思念。

(四)1.狡猾在文中是调皮、机灵的意思,是贬词褒用,写出了孩子对老师的喜爱。

2.不行,因为只有孩子才最了解老师、崇拜老师。

3.不能换。迷迷糊糊说的是神志不清,模模糊糊说的是口齿不清。这两个词有着不同是适用对象。

(五)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

四、课堂练习

(一)1.据、磕、慰、纠2.B

(二)1.“我”梦中寻师依恋、思念 2.一个夏季的夜里在家里的当屋“我”和母亲想老师熟睡中,我忽然爬起来,要去找老师,让母亲喊住了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 3.“我”。4.“默默地”一词写出了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漫长”,看似反常,更显得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与挚爱。5.这是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6.不行,原句感情深沉含蓄,换后感情平直,表达效果较差。7.D

五、拓展阅读

1.体现在两个方面:⑴学生起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⑵最讲信用,答应学生什么事,总值做到。2.(1)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孙老师“待人处事无可挑剔”“讲信用”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是学生学习做人的榜样。(2)不好。“印”字突出孙老师的鞠躬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不可磨灭,用“留”字显得平淡。

3.有必要,补充交代后,让读者知道了孙老师是在失去家属的情况下坚持给学生上课,进一步突出了孙老师恪守诺言的感人力量。

3.23、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篇三

备课时间:8.14 上课时间: 主备人: 李明 审核人:李秀荣

名言警句 :艺术的目的不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外貌,而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内在意义.—亚里士多德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学习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学习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 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自主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核舟记》选自()编辑的《

》,作者是()。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 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髯()椎髻()膝()楫()不属()

3、重点词语释义。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 罔不: ..因势象形: 尝: 贻: ..高可二黍许: 峨冠: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诎: 若听茶声然: ...钩画了了: 盖简桃核修狭: ...

4、下面句中有没有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诎右臂支船(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字的含义,整理文中一字多义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3)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6.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7、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原材料是一个“”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 顺序写来,先写核舟的 面,次写它的 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 部分,次写,最后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8、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祖国的文化艺术,如天上的繁星一样灿烂多姿(如:《口技》),在艺术的宝库中,有一朵奇葩,就是微雕艺术,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雕刻在长不盈寸、高只两黍的小船上究竟有多少人和物?学生回答,划出“通计”一词,雕刻家是怎样进行巧妙的构思的?

今天我们学习说明文《核舟记》,看看作者是如何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核舟的形状和描述舟中人物的状貌神情的?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自己读错的字词,读好以下句子的停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罔不因势象形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其人视端容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三、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二)品读课文,解析文本

3、读课文,把握文意: “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

4、照课文内容,绘制核舟的示意图。然后选画得好的同学出示绘制的示意图,并介绍示意图。思考:

A、文章依次说明了船的哪些部分?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B、试分析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C、怎样表现奇巧、灵怪?

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三)品析语言,真切感受

5、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划出有关语句)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6、揣摩下列语句,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2)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3)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三句话。教师示范分析(1)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评点: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7、学习小组内可自己演一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发挥想像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可以适当加些语言。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一)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6.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

7.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8.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

9.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课外阅读训练 宣 纸

①宣纸的原产地——安徽泾县,唐代隶属宣州府,宣纸因而得名。②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纸的制法是利用造纸机把纸浆平铺在网上而形成薄薄的纸页,再经过烘干而卷成纸卷。宣纸却是用 传统方法手工焊成一张张湿纸,贴在墙上干燥而成。由于这点不同,宣纸的性能也与一般纸不一样。

③那么,宣纸有哪些特性呢? ④宣纸有润墨性。落墨于宣纸时,纸面会产生“发涸”的效果。普通纸发涸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也不会出现晕状化开现象。而宣纸发涸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如果水墨掌握得当,就能获得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艺术妙味。

⑤宣纸有耐久性。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新闻纸的“寿命”更短,五六十年后就会变黄、发脆。所以,宣纸算是纸中的“老寿星”了。

⑥宣纸的耐久性与它的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测定,绝大多数宣纸pH值都在8.3左右,呈碱性状态。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⑦宣纸有变形性宣纸能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适当伸长或收缩。它不怕折揉,可以重新装裱,即使折揉很多次,一经装裱便能整洁如新。

(选文有改动)10.(2分)宣纸的性能与一般纸不一样,是由于。11.(3分)宣纸有哪些特性? 12.(2分)指出下面这句话使用的说明方法。

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

13.(3分)为什么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课后反思】 23.《核舟记》答案:

【自主预习案】

1、清代张潮 虞初新志 魏学洢 说明文

2、wǎng yí yîu shǔ sǎn rǎn jì Xī jí zhǔ

3、用 做 无不、全都 顺着、就着 模仿,这里指雕刻 曾经 赠 大约 上下 高高的帽子 靠近像 同“屈”弯曲 好像„„的样子 清楚明白 挑选

4、“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同“屈”弯曲 衡同“横” 简同“挑” 挑选

5、(1)奇妙 零数(2)模仿,这里指雕刻 作为(3)大约 可以(4)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形容词,“端正、正”

6、(1)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2)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3)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4)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5)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6)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7)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8)(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9)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10)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7、核舟 长不盈寸 大苏泛赤壁 空间 正 背 中间 船头 船尾

8、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技亦灵怪矣哉

【课内探究案】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罔不\因势象形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其人\视端\容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略

3、核舟是“径寸之木”,核舟上能“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上发现“大苏泛赤壁云”。

4、A、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明确:文章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B、船中间的船舱部分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扇上刻有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C、运用对比手法: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人物情态毕备、栩栩如生。

5、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6、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2)(3)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7、略。

【拓展检测案】

4.《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 篇四

备课:徐春红包英备课时间:2014、12、12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学习重点】

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知识链接】

1、白描。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定都于金陵),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预习导学】

1、给画线字注音:

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更有此人()喃喃()长堤()

2、解释句中画线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

(3)更定()(4)余拏一小舟()(5)拥毳衣炉火()(6)上下一白()(7)雾凇沆砀()(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

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解释多义词:

(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3)大:大喜()三大白()(4)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5)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

(6)更: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4、用原文回答问题:(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

5、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合作探究】

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3、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画在书上)

4、“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几个“一”,结合文章内容,怎样理解?

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提及姓名?

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拓展延伸】

关于西湖的诗你还知道哪些,请写出至少一首。

【达标检测】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解释句中画线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拥毳衣炉火()(3)与余舟一芥()(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这一部分采用了和相结合的表现手法。(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

3、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清高孤傲

“痴景”----痴迷自然

“痴遇”----思恋故国 【教(学)后记】

《湖心亭看雪》参考答案

1、gēng ná cuì sōng hàng dàng jiâ gâng nán dī

2、(1)消失(2)这(3)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4)撑,划(5)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6)全,都(7)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8)焉得:哪能。更:还(9)强饮:痛饮。白:酒杯。大白:大酒杯。(10)痴迷(11)是:判断动词。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3、(1)白色 酒杯(2)我 整数后的零数(3)表程度,十分,非常 跟“小”相对(4)这,代词 表判断,与今义相同(5)断绝 非常,极(6)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还 还

4、(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合作探究】

1、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西湖”,天气环境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是在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气中去赏雪的,反映出作者此时的心态是孤独的、伤感的。

2、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3、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4、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5、这里作者是从听觉和心理感受来写雪景的。“绝”字写进了天寒地冻、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衬托了作者的孤寂,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6、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7、好。开头用“独”字,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一面,更是在有意铺垫,为下文湖心亭遇知音蓄势,使文章波澜顿现。

8、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痴态。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且用另一个更痴的人来做陪衬,显得“吾道不孤”,天下还有不少这样的高逸之士。

9、“一白”写出造化的神奇力量,天地间举目皆白;“一痕”、“一点”、“一芥”则写出人类的渺小和柔韧,可以从中领悟到作者那种沧海一粟的孤独和自我陶醉的孤傲

10、怀念故国的深情。

11、都是客居他乡,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12、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达标检测】

1、(1)全,都(2)鸟兽的细毛(3)小草。引申指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4)罢了

2、(1)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2)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3)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情展示,阳光参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2、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复习导航】

一、基础积累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2、背诵诗歌。

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4、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2)决眦入归鸟 眦()(3)白头搔更短 搔()

(4)浑欲不胜簪 簪()

(5)老翁逾墙走 逾()

(6)三男邺城戍 邺()戍()(7)如闻泣幽咽 咽()

(8)老妪力虽衰 妪()

5、解释下面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6)老翁逾墙走 逾:

走:(7)急应河阳役 应:(8)独与老翁别 别:

二、问题探究

1、阅读赏析《望岳》与《春望》。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

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首联写远望之景 颔联写近望之势 颈联写细望之景 尾联抒极望之情(3)两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各是哪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望岳中我最喜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因为它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登攀,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春望中我最喜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因为它体现了诗人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4)《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出气势磅礴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 诗风转变:激昂豪迈——沉痛忧伤(转变原因:《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5)、望岳和春望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望岳体现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春望表达了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6)炼字赏析

钟: 写出大自然的情意,突出泰山的神奇秀美

割:显泰山高峻奇险

破:让人触目惊心

深:让人满目凄凉

2、阅读赏析《石壕吏》

(1)、《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差吏

凶暴残忍 态度蛮横

老妇

危急之下 挺身而出 主动从军 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2)、《石壕吏》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自主练习】

(一)石壕吏(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3.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14.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5.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16.“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岳》《春望》《石壕吏》

1、《望岳》中有一句与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思相近的诗句,这个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望岳》中,流露出对泰山情有独钟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望岳》中,比喻自己远大的抱负的句子或高瞻远瞩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望岳》中,愿望层层迭起的山峦,不禁心胸激荡的句子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5、《望岳》中,诗人用“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两句写了远望之色。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了近望之势,这两句既写出了泰山的秀美,又写出了泰山的高大。用“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细望之景。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极望之情。

6、《望岳》中,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情,充满人生哲理的诗句(或:表现作者的远大抱负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望岳》中写诗人乍见泰山时的兴奋、惊叹和仰慕之情的句子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8、《望岳》中虚实相生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9、当你奋力登上山顶,面对脚下的无限风光时,你自然而然会想到杜甫《望岳》中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望岳》以夸张的手法,用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的诗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11、《春望》描写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春望》中杜甫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诗句(或:描写战后破败萧条景色的句子)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3、《春望》中印证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4、《春望》中表现战火连绵,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5、《春望》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6、《春望》中表现作者因忧国伤时思家而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春望》中表现作者因感时恨别,移情于物,触目伤怀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8、《春望》中把国事、家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并且迫切盼望得知亲人消息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9、五言绝句依次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春望》中的颔联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变脸导学案及答案doc 篇六

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地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那些为自己、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心怀感激之情。重点和难点:

重点:衡量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课前预习

1、责任的含义是什么?

2、责任是如何产生的?

3、举例说明社会角色不同所承担的责任就不同?

4、自己对自己负责有哪些表现?有什么意义?

5、我对自己负责,说到底,也就。学习过程

一、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1、我的角色 我的责任 【活动一】【(1)、少年该赔钱给店主吗? 答:应该。因为他应该学会承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2)、该少年的爸爸该为孩子支付赔款吗?答:应该。因为他是监护人,负有监护的责任。(3)、你赞成该孩子爸爸的决定吗?答:赞成。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责任心和学会自觉承担责任的意识。】(1)什么是责任?

【活动二:】该做与不该做的事 应该做的事不应该做的事

在家里:体贴、孝敬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事。以粗鲁的态度对待父母;对父母提出过高要求

在学校:上学;上课认真听讲;认真独立完成作业;遵守校规校纪;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逃学、躲学;逃避打扫卫生;抄袭别人作业;作弊;吸烟、喝酒、赌博、打架斗殴; 在社会:遵守交通规则;对人有礼貌。偷盗、抢劫。

在交往:诚实守信;忠诚、互助、互谅。轻情寡义;言而无信;自私自利。

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某些事。对责任的承担叫负责。负责对每一个人在人生各阶段承担的多重角色的共通性道德要求,它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活动三】救灾过程中那些人承担了责任 哪些人?什么责任? 领导组织、指挥抢险救灾 消防队员灭火、消毒

部队战士寻找被捆的人并实施救援工作 医生尽力抢救、治病救人

民政部门及工作人员组织、募捐和运送物资 学生捐献零花钱、献爱心

说明:不同的社会身份负有不同的责任 【活动四】下面的责任来自哪里

①、父母亲的责任是抚养教育子女。这个责任来自:法律规定、道德原则、传统习俗。②、学生的主要责任是认真学习。这个责任来自:法律规定、公民身份、分配的任务。③、警察的责任是依法执行公务。这个责任来自:法律规定、分配的任务、职业的要求、上级的任命。④、医生的主要责任是治病救人。这个责任来自: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道德原则。⑤、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这个责任来自: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⑥、解放军的责任是保家卫国。这个责任来自: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分配的任务。(3)、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活动五】自己扮演的五个主要角色及承担的相应责任 角色责任

1、子女孝敬父母

2、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完成学习任务

3、朋友忠诚、互助、互谅

4、公民遵纪守法、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 5社会成员维护正义、热爱和平、保护环境(4)、认识自己扮演的角色和尽到自己责任的重要性

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2、谁在对我负责

【活动六】小含忘带作业本到学校,结合小含的事例填表 谁负有

责任责任是什么应当向谁负责责任的来

小含按时完成作业,及时交作业自己、学校法律规定、承诺、分配任务应如实向老师报告。因为:这是负责的表现;每个人都应对自己负责;如果对自己不负责就应承担相应的后果;我们应该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不要将责任推给他人,否则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组长按时完成作业,及时收齐作业并送到办公室自己、同学、老师承诺、任务

老师教书育人、关心学生的成长自己、学生、学校、社会法律、道德原则、分配任务 小含父母抚养教育子女自己、子女、学校、社会法律、道德、习俗

谁对我负责?答:自己对自己负责并承担不负责任的后果。(1)、自己对自己负责并承担不负责任的后果(2)、为什么要自觉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

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在能享有真正的自尊,也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活动七】那些责任由自己承担 ? 那些责任由他人替你承担?如果我们不承担责任,会有什么后果?

答: ①、自己承担的有:自己穿衣;扫地;为父母端茶送水;学会将垃圾进行分类等等。②、由他人替自己承担的有:扫地、垃圾分类等等。

③、如果不能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自己负责,那自己就无法长大成人。因为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承担新责任的过程。(3)、别人也在为我们承担着责任 【活动八】列举他人对你承担的责任

答:父母为我们提供衣食,他们在履行养育子女的责任;老师帮助我学习,他们在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过马路时,警察为我提供安全保障,他们在履行维护交通秩序的责任;医生给我看病,他们在履行治病救人的责任等等。

结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感,即对他人负责,也对自己负责。(4)、不负责任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答:①、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如的布道他人的信任,受到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惩罚。②、更重要的是背离了做人的基本要求。③、一个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课堂反馈

(一)单项选择题

1.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

2.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

3.在班干部竞选活动中,余圆以高票当选为班委会成员。新任班委会成员分工时,大家一致推选她当维权委员,可她觉得应该发挥自己的文学特长做宣传委员,在自己的要求被拒绝后,她宣布退出班委。你如何评价余圆的行为?()

a.她做得对,同学们应该尊重她的意见b.她有权拒绝承担自己不乐于承担的工作

4.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千千万万个在平凡岗位上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人,他们忠实地履行着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富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是()

5.责任是对于一个人应该做或不应该做某些事的要求。对责任的承担就叫负责。负责是对的道德要求。()

(二)是非判断题

1.责任可以来自自我的选择、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以及职业要求、法律规定、道德原则等。()

2.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在受惠于他人对我们负有的责任。()3.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承担新责任的过程。()

4.对自己负责,说到底就是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5.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

课后反思:

第一课第二框《不言代价与回报》

知识目标: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重点和难点:

难点:衡量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先进模范人物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社会的事迹。课前预习

1、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是什么?

2、对于个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有什么意义?

3、我们怎样正确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

4、面对那些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保持怎样的正确态度?

5、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是富有责任心的人的高尚情感。学习过程新课 标 第 一网

二、不言代价与回报

1、什么是代价 什么是回报

【活动一】面对老师、朋友、父母的说法,小柯陷入沉思 ◆ 我选择的责任是什么?答:选择参加班委竞选,对班级体负责,为同学服务。

◆ 如果承担这个责任,我可能付出什么?答:可能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

◆如果承担这个责任,会对我有什么帮助?答: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等。◆有没有哪种选择不需要付出代价?答:没有。

说明:承担责任,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同时也是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1)、承担责任的回报与代价

回报 更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能积累宝贵的人生经验等。

代价 感受到责任沉甸甸的分量,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意味着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有时因坚持原则而遭到埋怨,甚至成绩下降。(2)、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活动二】

◆今天我决定竞选班长或学习委员等(班级职务),这样我会增长才干,当然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作为一个正在长大的人,我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所以我决定参加班长或学习委员等竞选。

◆今年我决定在课余时间每天(经常)参加周末义务劳动(社会活动)。但作为一个正在长大的人,我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所以我决定参加周末义务劳动。

◆对家人,我应该是一个富有责任感并敢于承担责任的一员,作为一个正在长大的人,我选择对家人和家庭负责,所以我应尽所能及地主动并努力干好家务活。

2、我承担 我无悔

【活动三】小青担任舞蹈队队长值得吗?如果是你,该如何选择?

答:①、值得。因为小青一方面承担了责任,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获得了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等。另一方面,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如果采取抱怨、懈怠等消极态度,同样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只要我们把他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出色。②、我将选择担任舞蹈对队长。(1)、如何理解“我承担,我无悔”?

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如果采取抱怨、懈怠等消极态度,同样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只要我们把他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出色。【活动五】苏珊 不喜欢的工作也干得出色

由此看来: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富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是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2)、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最富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

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活动六】○弗兰克应该偿还储户的存款吗?答:应该。因为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是那些最富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弗兰克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应对自己负责,做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

○如果弗兰克决定不偿还储户的存款,会有什么后果?这样做的后果会对哪些人产生影响?产生什么影响?答:会使储户带来许多麻烦和灾难,造成财产的损失;同时也使弗兰克本人失去了信义,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弗兰克为了他的决定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如果他知道负责任的代价,他还会作这样的决定吗?答:用39年的心血来偿还。会。因为弗兰克是个不计较个人得与失,尽心尽力地承担着社会责任的人。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具有奉献精神,这也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做人标准。(3)、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如任长霞、牛玉儒、徐虎、洪战辉、丛飞等等人物。课堂反馈

(三)案例分析题

1.进入九年级,学习任务一下子繁重起来了,班级的生活委员李颜向班主任老师提出了辞去生活委员职务的申请,理由是当生活委员太浪费学习时间。老师请她再坚持一个月,等待班干部的改选,她却说什么也不同意,放下了生活委员的担子,使班级正常的生活管理受到了影响。

你认为李颜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下面的案例给你哪些启迪?

1920年,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下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 从此,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2.5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三、综合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种行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a.放学回家就马上写作业,从来不用父母督促

b.期中考试时,我把忘记关闭的手机带进考场了,幸亏它一直没响 d.不管学习到多晚,我每天都会洗自己的袜子和内衣

2.在骑车上学的路上,一位老大爷突然在你行进的前方跌倒,来不及刹车的你怎样做才是负责任的做法()

3.作为一个学生,我们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完成义务教育、尊重老师、遵守校纪、认真学习和完成作业等。这些责任主要来自于()

a.承诺、法律规定和职业要求 b.分配的任务、职业要求和法律规定

(二)案例分析题

1.小枚的父母都是下岗职工,家庭生活非常困难,父母省吃俭用,保证小枚正常的学习花销。小枚非常有舞蹈天赋,是学校舞蹈队的成员。市艺术节马上就要到了,小枚想参加艺术节的比赛,但是培训费和报名费对于这个家庭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小枚知道父母无力承担,可为了给集体争光和证明自己的实力,她还是背着父母报了名。老师知道这一情况后,发动全班同学捐款,为她解决了这笔费用,使小枚有机会得到了市艺术节舞蹈比赛的一等奖。

(1)请选择,你如何评价小枚的这种做法()

a.发挥自己的特长为集体争光,是对集体负责的表现 b.证实自己的实力,是对学习负责的表现

d.没有考虑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是对家庭不负责任的表现

(2)请分析,你为什么会作出上面的选择? 2.他叫王顺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邮员。在海拔4000多米的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的100多座大山中,王顺友跋涉了20年,这是一条充满危险的路、一条非常孤独的路、一条透支生命的路。山高沟深,空气稀薄,行走困难自不必说,在“马班邮路”上,陪伴他的只有“丁丁当当”的马铃声„„在这条艰辛、寂寞的路上,王顺友一走就是20年,走了26万多千米,相当于绕地球6圈。邮件投递任务准确率达100%。

(1)请同学们根据案例,结合你了解的有关王顺友的事迹,分析一下王顺友的责任是什么?(2)他的责任主要来自哪里?

(3)他不尽责任的后果可能是什么?(4)他付出了什么代价?(5)他得到了什么回报?

(6)试想如果他得不到任何回报还会一如既往地走他的“马班邮路”吗? 课后反思:

第二课第一框《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知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关爱集体,人人有责。能力目标:正确认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能力;具有关爱集体的实践能力,自觉地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的行为能力,发扬集体的好作风,善于团结他人的能力

培养学生关爱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操;树立责任意识;体验团结就是力量的自豪感和快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弄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关爱集体。

三、教学方法、手段设计: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自己举例,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具体、生动的事例以及美妙的歌曲感染、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四、课前预习:

1、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什么?

2、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什么?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3、为什么要关心集体?

4、怎样关心集体?(表现是什么?)

五、学习过程:

学会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学会负责任,在承担责任中健康成长的意义:有助于我们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有意义的人生,有助于我们实现远大的理想。

一、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1、我是集体的一员

【活动一】为什么毕业20年后仍能感受到当初班集体的温暖?

答:因为个人与集体相互依存即集体的存在离不开个体;个体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1)、集体和个体的关系 ①集体的存在离不开个体

②个体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活动二】某校九年级3班,许多同学: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很少有人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上课时常有人讲话,影响老师教学;卫生打扫马虎,教室脏乱;„„

答:会导致许多不良的影响如思想涣散,无心学习,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道德品质败坏等等。

○如何改变班级的这种状况?

因为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因此,每位同学应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做到关爱集体,人人有责。(2)、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因此,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2、关爱集体 人人有责

【活动三】李泽群是多管闲事吗? 答:不是,是关爱集体的表现。(1)、为什么说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因为集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集体,只有人人都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集体才会真正成为我们依恋的家。

【活动五】小铭豫为什么犹豫?他该怎么办呢?

答:因为小铭不知道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当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摆在第二位,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2)、如何关爱集体? 关爱集体的表现:

①、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⑶、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活动六】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为什么众人拾柴火焰高?

答:因为集体的力量不仅仅取决于成员数量的多少,更取决于成员之间的组织和配合。“人心齐,泰山移”,团结的集体菜油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为什么三个和尚却没水喝?

答:因为他们不团结,也没有协作。更不能在集体中求大同存小异,不能团结他人,无法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六、课堂反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种行为不是关爱集体的表现?()

a.只要是自己认为对集体有利的事,就要顶住压力坚持到底

2.下星期一学校有外事活动,某国家教育代表团要参观上午的学生活动,老师要求同学们在升旗仪式上严格遵守纪律,满怀深情地高唱国歌,遵守升旗仪式的有关规定,显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老师的做法是()

3.下面关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不正确的观点是()a.可以承担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b.可以帮助他人

4.由于公司的业绩不够理想,联想集团决定将公司董事们2004年的薪酬平均砍掉四成,而总裁的年收入更是大幅减少一半以上。你认为下列评价中哪一个不正确?()a.在联想员工看来,这是很平常的事情 b.领导就应承担决策失误带来的后果

5.田壮的父母都是农民工,每天的工作特别辛苦,为了让父母休息好,田壮从初一年级开始一直坚持为父母准备早点,即使到了初三,学习任务相当繁重,他也没有放弃。下列对他的行为评价正确的是()

a.这是他自觉承担责任的表现 b.这是他浪费时间的表现

(二)是非判断题

1.班级进行班干部民主选举,在收上来的选票中竟有人写上了萨达姆。老师组织同学们就此事进行讨论。小刚认为,选谁是选举人的权利,集体应充分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小刚说得对。()

2.真正对国家负责其实只是在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挺身而出,为国家分忧,与国家共渡难关。()

3.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4.当我们做错事时,承认错误是有勇气的表现,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5.在滨洲铁路穿越小兴安岭那条最长的隧道的山顶,有一座方方的石碑,那里长眠着一位异国的工程师。这位工程师曾负责这条隧道的设计。当工程由于意外没有按照预定时间完成时,这位工程师开枪自杀了!她以自杀来弥补自己的失职和耻辱。她对自己工作负责的精神和承担责任的做法值得我们效仿!()课后反思:

第二课第二框《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学习目标

教育学生,作为公民应从小就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主动服务社会,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意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7.《雨巷》导学案及训练 篇七

编号:gswhywbx1----002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1

《雨巷》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李小玉

审核人:马艳东

编制时间:2015年8月28日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能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3、能积极面对青春的迷茫。

重点难点

1、能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能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认识作者: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1905—1950)戴,又名戴梦鸥。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州诗人。1928年《雨巷》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人。现代派象征主义。

时代背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情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高潮坠入深渊。戴望舒此时才22岁,之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友人的家里。此时他很傍徨、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他在失望中写下了这首诗歌。

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丁香 :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二、自主预习

1、注音

彷徨páng huáng 寂寥jì liáo 彳亍chìchù 惆怅chóu chàng 颓圮tuí pǐ

2、听配乐朗诵,再自由朗读,从文本中找出能表达本诗情感的词,进而总结本诗感情基调。明确:彷徨、寂寥、愁怨„„ 感情基调:忧愁、苦闷

3、我们该怎么去读这首诗呢? 明确:低沉、缓慢、略带悲伤。

4、由各组排代表进行诵读,根据“准确”、“流畅”、“有感情”三级标准评定“诵读明星”

三、合作探究

1、一首诗就是一支歌、一幅画。有时,它还会蕴藏着一个故事。《雨巷》中有故事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充分展开想象,并描述这个故事?

明确:在寂寥、悠长的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位撑着油纸伞,如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她却似梦中飘过般的走近又远远离去,消失在雨巷中,徒留下“我”的惆怅。

2、四月天,梅雨时节,独自徘徊在雨中,这时的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氛围。

明确: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迷蒙

3、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主要由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请具体分析。

明确:六个意象——雨巷 油纸伞 篱墙 丁香 丁香姑娘 “我”

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迷蒙的特点。篱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4、为什么用“丁香姑娘”,而不用“玫瑰姑娘”、“茶花姑娘”?

明确:丁香姑娘在原文“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是美丽高洁,“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是哀怨彷徨。在原文中多次出的描摹丁香姑娘的词“美丽高洁;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叹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

5、雨巷仅仅是一条狭窄破旧、阴暗潮湿的小巷吗 ? 明确:雨巷象征着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6、在雨巷中,丁香姑娘最终是“静默,消散”,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丁香姑娘——人生理想,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理想的美好,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7、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①它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 ②复沓句式的妙用。③叠词的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把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刚才对诗歌的分析,诗人选取了油纸伞、雨巷、丁香花、篱墙等意象,通过朦胧、细腻的表现手法描绘出了一副雨天诗人独自彷徨于雨巷的情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在时代的孤寂中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迷茫心态。

同时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五、课后反思

《雨巷》节节过关达标检测参考答案

1、C(A.zhǎng-chēng B.méng-máng D.dìng-diàn sì-shì)

2、B(应在“自头”后断开,而不是在“我的”之后)

3、C(应为象征派)

4、C(“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

5、幽僻 阴沉、郁闷

6、形成回环叠唱的效果;表明了追求理想的坚贞与执著 这种追求的虚幻与迷惘,反映了诗人当时复杂、矛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1

《雨巷》导学案

班级:------------

组名:------------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能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3、能积极面对青春的迷茫。

重点难点

1、能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能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认识作者: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1905—1950)戴,又名戴梦鸥。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州诗人。1928年《雨巷》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人。现代派象征主义。

时代背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情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高潮坠入深渊。戴望舒此时才22岁,之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友人的家里。此时他很傍徨、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他在失望中写下了这首诗歌。

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丁香 :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二、自主预习

1、注音

彷徨()

寂寥()

彳亍()惆怅()颓圮()

2、听配乐朗诵,再自由朗读,从文本中找出能表达本诗情感的词,进而总结本诗感情基调。

3、我们该怎么去读这首诗呢?

5、由各组排代表进行诵读,根据“准确”、“流畅”、“有感情”三级标准评定“诵读明星”

四、合作探究

1、一首诗就是一支歌、一幅画。有时,它还会蕴藏着一个故事。《雨巷》中有故事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充分展开想象,并描述这个故事?

2、四月天,梅雨时节,独自徘徊在雨中,这时的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氛围。

3、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主要由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请具体分析。雨巷: 油纸伞: 篱墙:

4、为什么用“丁香姑娘”,而不用“玫瑰姑娘”、“茶花姑娘”?

5、雨巷仅仅是一条狭窄破旧、阴暗潮湿的小巷吗 ?

6、在雨巷中,丁香姑娘最终是“静默,消散”,说明了什么呢?

7、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五、课堂小结

六、自我反思

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1

《雨巷》节节过关达标检测

班级:------------

组名:------------

学生姓名:------------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撑(zhǎng)着 彷(páng)徨

凄(qī)清 巷(xiàng)道

B、彳亍(chì chù)凄婉(wǎn)

颓圮(pǐ)迷茫(méng)

C、河畔(pàn)荡漾(yàng)

青荇(xìng)长篙(gāo)

D、斑斓(lán)沉淀(dìng)

似(sì)的 泥(nì)古

2、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4、对《雨巷》的赏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课内阅读】

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5~6题。

(一)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5、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以细雨表现了________的天气特点。

6、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

8.《观沧海》导学案及检测题 篇八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培养语感;

3、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方法:

朗读法、品味法、情境联想法、讨论探究法、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青春我做主,走进《观沧海》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预习:资料链接:①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②作家作品:曹操今存诗二十首,都是乐府诗。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其散文《让县自明本志令》表现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雄伟气魄和深谋远虑。行文通脱,挥洒自如,对魏晋南北朝的`文风有积极影响。

给加点的字注音:碣石、澹澹、竦峙;解释实词“东、何、至”和虚词“以、之、其”

(2)思考本诗朗读的节奏、重读、语气、语调(在书上标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读诗歌。

(1)读前两句,找出诗歌用哪个字领起景物描写的?默读全诗,说说全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都是实写吗?

(2)分析诗中的形容词和动词,说说沧海的整体特点。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

(3)用近义替换法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培养语感。

例如:“观沧海”改为“观大海”好不好?最后一句改为“幸甚至哉,一统天下”好不好?

用还原替换法推敲品味诗歌语言,培养语感。

例如:将“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还原为秋风下实际所见的“树木凋零,百草枯敝。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好些?

温馨提示: 解放思想,深入地品读诗歌;有困惑写下来;大胆地与同学、老师讨论你的感悟和困惑,扩大视野,加深对诗歌的解读。

(二)交流展示------课堂亮剑,解读《观沧海》

展示经典成果,展示青春,展示自己!相信自己,最棒的就是你!

1. 朗读展示。 2.诗歌解读展示。 3.学习感悟与困惑展示。

(三)激情背诵-----落霞与孤鹜齐飞

(四)检测与提高------牛刀小试

1、名句赏析:“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拓展:请找出2~3例登高观景的诗句或文段。

9.《一剪梅》导学案及课后巩固练习 篇九

《一剪梅》李清照导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李清照其人,赏析其词,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主旨的水平。

3、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李清照生平简历的了解及其作品的赏析。

【教学难点】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来初步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吟诵,讨论、讲析结合,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新课】

“愁”,中国古代文人吟咏出脍炙人口的诗句;“愁”,中国文学史留下熠熠生辉的篇章。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李白的诗句;“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是杜甫的诗句。豪放的苏轼吟过:“新月与愁烟,满江红。”婉约的秦观也唱过:“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似乎对“愁”更有兴趣,她以女性固有的丰富感情,以词人特有的才气,留下不少言愁之作,抒发情愁、家愁、国愁,如《点绛唇》《一剪梅》《念奴娇》《醉花阴》《武陵春》《声声慢》等。

【熟悉作者,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境遇孤苦,词情凄黯,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学”(以意逆志——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品读诗词,疏通词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玉簟秋 罗裳 谁寄锦书来

2、解释下列词语

玉簟:

锦书:

【诵读课文,感受诗情】

先听范读,再齐读。

体会《一剪梅》所抒发的情感。

“探”(以意逆志——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品读诗歌,回答问题】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

(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再探”(知人论世——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开头七组叠字怎样书写感情的?联系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2.与《一剪梅》相比,两词的“愁”相同吗?原因呢?(知人论世)

【本节小结】

1、“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2、“以意逆志”要做到“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也就是说: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3、“知人论世”除了我们平常理解的“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外,更要注意“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拓展延伸】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①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

挼,读ruó,“揉搓”之意。

2、写愁名句集锦:

(1)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10.27.醉翁亭记导学案及答案 篇十

第27课 醉翁亭记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阴”等的通假字;“而”“绝”“之”等的一词多义;“意”“去”“颓”“ 香”等的古今异义;“山”“名”“号”“前”等的活用。

参考提示:

△ 一词多义: ①绝:停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到极点,“以为绝妙”;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②也:与“者”连用,表示判断语气,“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③之:助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代词,“名之者谁?”。④ 酿泉:名词,泉的名称,“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宾动短语,酿造泉水,“酿泉为酒”。 ⑤乐:以?为快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快乐,名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⑥秀: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佳木秀而繁阴”。 ⑦意: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⑧临: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到,“临溪而渔”。 ⑨名:名词,名字,“卷卷有爷名”;动词,给??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X K b1. Com

△ 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3)颓然乎其间者 颓:古义:醉醺醺的样子 今义:颓废的样子 (4)野芳发而幽香 香:古义:香花 今义:芳香三而竭。 △ 词类活用: ①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山行六七里”。 ②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名之者谁?” ③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④ 号:名词作动词,起别号,“故自号曰醉翁也” ⑤ 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杂然而前陈者”

△通假字的: 佳木秀而繁阴 阴:yīn 荫,覆盖。

预设问题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翻译。

参考提示: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X| k |B| 1 . c|O |m

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精讲点拨】

本文25个“而”字的用法

参考:而:表承接的连词,“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往来而不绝者”;表并列的连词,“泉香而酒洌”,“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云归而岩穴暝”;表递进的连词,“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时间的连词,不久,“已而夕阳在山”。

【当堂达标】

1.(1) 环绕、包围 (2)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3) 情趣 (4) 聚集 (5) 背着东西的人

(6)觥:酒杯。筹:酒筹 (7)醉醺醺的样子

2.D

3.C

4.(1)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2)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X K b1. Com

预设问题一:

由学生自己边熟读课文边理清文章脉络。

参考提示:(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预设问题二: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参考提示:“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精讲点拨】

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参考提示: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当堂达标】

(一)必做题

1.云归而岩穴暝。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 D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3.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抒发了与山水同乐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是:《岳阳楼记》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二)选做题

1.①chú②duó 2.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3.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4.幸生无事之时5.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

上一篇: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下一篇:中学第二十九届冬季运动会秩序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