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人的问题(精选17篇)
1.一个老人的问题 篇一
关于一个老人的一个故事
五(1)班
汤初豪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想这也是全世界的美德。在我的老家有这样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王奶奶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她的老伴去世早,王奶奶一人把这五个小孩辛苦的都拉扯大,并且还帮他们成家立业了。俗话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一天,王奶奶到山上去捡木材,一不小心从山崖上掉了下来,把腿摔伤了,由于年纪高又摔得重,当时在医院是花了不少钱。后来还是落下了病根,导致行动不便。
出院那天兄妹们都为了付药费的事情,吵翻了天。王奶奶本想在老大家住几天,可被老大的借口推了回去,她又去老
二、老
三、老
四、老五家,都和老大的做法一样,推了回去。王奶奶只好无奈的住回了原来的那间土房子,那里不仅没有水电,而且又黑又潮,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住在这样的环境里,村民们个个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刚开始兄妹们天天都送吃的去看王奶奶,可时间一长,他们都不愿意去了。说:“你送的少,我送的多,不公平!”你推我,我推你,从此送去的饭菜次数越来越少,可怜的王奶奶最后仿佛瘦如柴骨,但偶尔有些好心的邻居拉着这位王奶奶去她家吃饭。每晚,王奶奶总是以泪洗面。
有一个星期天,天气特别的好,躺在床上的王奶奶隐约听见有一群小孩在玩耍的声音,她艰难地爬到门口,对他们招手,叫他们过来,当小孩围来时,王奶奶白乎乎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脸,她求孩子们帮她告诉村上的人说:“我有一个传家宝,一定要说你们看到了,是一块玉在一个杯子里,杯子是黑色、封闭的。”孩子们都非常乐意帮助她,几天的时间整个村子都知道了这件事,她的儿女们也晓得了这件事,并且都抢着去接老人到他们家住,照顾她。那间土房子里再也没有了哭声,只有在儿女们关爱下欢快的笑声,而且迎接她的是每天有人用轮椅推在树下和邻居们,朋友们谈有趣的事。
九年后的一天,王奶奶在他的儿女子孙的包围下,带着微笑走进了天国。临死前,她把杯子交给了村长,叫村长在他的儿女子孙们都到齐的时候打开给他们。那一天,她的儿女子孙们都到齐了,在众人的监督下,小心翼翼地打开杯子,杯子里有一张红纸,纸上画着有五个小孩围成一个圈,中间有一个大人,五个小孩分别拿着蜜,好像有要递给大人的意思。大家也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这时她的大孙子看出来了,说:“意思是要让我们天天给父母甜蜜,感到开心。”说完,少年跑到他父亲的怀里说:“我一定会尊您,敬您,爱您的!”
王奶奶的儿女们顿时恍然大悟,含着眼泪,内心的惭愧显现出来。他们说道:“是的,这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也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啊!” 这一个故事值得我们去深思: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作为一名国家的少先队员,学校的学生,家庭的一份子,我们一定要在心里铭记,尊老、敬老、爱老,并且对自己说的话,做的事和心里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照顾老人没有公不公平,没有借口,只有我们应该去做!
2.一个老人的问题 篇二
1. 在外出前, 必须进行相关检查, 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心电图, 以便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有无并发症或其他伴发疾病。如果病情不稳定, 血糖持续偏高或波动较大就不宜旅行。如果伴有感染、酸中毒等并发症则禁忌旅行。
2. 生活要有规律:旅游的日程安排最好按平时的作息时间, 按时起床、睡觉, 按时服药、定时定量进餐, 不要有一顿没一顿, 更不能暴饮暴食。
3. 随身带好充足的药品、血糖仪、试纸及酒精棉球等。
4. 由于运动量加大, 病人有可能出现低血糖, 因此外出时要随身携带水果、糖块、饼干等甜品, 以备急需。
5. 随身携带急救卡, 上面写明您患有糖尿病, 您的姓名及家人联系电话。如果是出国旅游, 最好用所在国家的语言写下您的联络方式, 并告知一起旅游的人您患有糖尿病, 以备必要时得到帮助。
6. 在旅行中常常会出现不能按时就餐的情况, 这时您也要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 然后先进食您自备的食物, 在正式就餐时注意摄入食物所含的热量, 按食物交换份减量即可。
7. 对症下药:旅途中如果出现感冒或腹泻等情况, 要及时服药, 如果出现了急性并发症, 一定要到当地医院去诊治, 不可掉以轻心。另外, 最好带好尿糖试纸, 有条件的可以带上血糖仪, 以便随时检测血糖、尿糖, 做到对自己的病情心中有数。
8. 别忘带宽松柔软的鞋袜。出门必然走路多, 糖尿病患者许多人都合并神经病变, 末梢神经感觉功能减退, 因此, 宽松柔软的鞋袜可以帮助双足免受伤害, 并及时检查足部, 发现水疱或破损要及时看医生。
9. 自我调节劳逸结合。旅行中环境、气候和生活条件改变, 运动量也往往超过平时。糖尿病人应根据自身的耐受程度, 合理安排旅途和行期, 在体力上留有余地, 尽可能保持日常的运动量。
散步:运动强度小, 对体质较差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适合。如果能在优美的绿化环境中进行, 大自然的气息更有益于身心健康。行走时应全身放松, 眼观前方, 自然而有节律地摆动上肢, 每次10~30分钟。
慢跑:健身跑属中等偏高的运动强度, 适合于身体条件较好、无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慢跑时要求全身放松。
下棋:冬季老年糖友们出门的时间相对减少了, 但是玩儿的东西不会少。糖友们可以约朋友来家里坐坐, 下几盘棋, 既能放松心情, 还能锻炼大脑, 何乐而不为呢?
游泳:游泳是一种全身的运动, 是人们比较喜欢的健身运动之一, 也是许多人的兴趣娱乐所在, 还可以降低血糖。不过, 在开始游泳之前, 糖友们还必须监测血糖, 监测的次数视病情和游泳的距离、时间而定。
练太极:太极拳属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术, 具有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的特点, 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等运动器官都有良好作用。再加上它要求意识引导动作, 配合均匀深长的呼吸, 练习之后, 周身经络疏通、血脉流畅、身心舒适、精神爽快, 尤其适合糖友们练习。
爬山:秋季是登高的最佳季节。爬山是一个耗氧量很大的运动, 所以糖友们在爬山前要做一些准备运动。等到成功的爬到山顶的时候, 一定会感悟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意境。
打羽毛球:肥胖是引发糖尿病的根源之一, 打羽毛球也是一种比较有强度的运动, 有助于减肥。所以糖友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来合理的安排自己打球的时间, 运动后不感到劳累为最佳状态。
跳舞:晚餐过后, 老年糖友们可以和老伴或朋友结伴跳舞, 在慢节奏的舞的海洋里遨游, 身体得到了锻炼, 心情也得到了放松。
还有很多“玩儿”的形式, 打兵乓球、跳健美操、打扑克、唱歌、书法绘画等等。其实老年糖友们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稳定的情绪, 无论在哪儿都能玩儿得开心, 玩儿得愉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糖尿病是慢性病, 治疗它也是一个长期坚持与努力的过程。有很多老年糖友, 患病十几年, 经过自己各方面的控制与调理, 跟常人没什么两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心态乐观、积极向上。俗话说:老小, 老小, 小孩子都爱玩, 那么在抗糖这条路上, 老年糖友们也做一个爱玩儿的老人吧!
3.做一个从容的老人 篇三
从容、淡泊、宁静、安祥是老年人应有的精神境界。从容是一种成熟美、智慧美。生命原似一条欢畅奔流的小溪,向往明天,向往未来。几十年走过弯弯曲曲的山涧,冲荡过无数激溅的浪花,跌跌宕宕,起起落落,奔向大江,奔向长河,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见识过种种风云变幻,最后到达浩渺、宽容、无所不包的大海。大海多么从容,多么安祥,这就是老年时期的气象。
从容的老人,拥有了无须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拥有了告别了火急毛躁的沉静,拥有了不理会喧嚣哄闹的微笑,拥有了不再察言观色的超然……
诚然,由于性格、机遇、经历的不同,人世间的老人并非像时令进入冬季就一定下雪般都自然有了从容。近日报载: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先生到超市买甲鱼,大的6元一只,小的3.50元。他去迟了一步全卖光了,就到地摊上去看看。那里要8元一只,他还价5元,再加到6元,摊主仍然不卖,就赌气地走了。没走几步,却听见那卖甲鱼的自言自语:“老甲鱼!”(方言,骂人语)。老人转身责问:“你骂啥人?”“我又没骂你!”“你敢狡辩……”老先生气得发抖,再猛向前跨步,哪知水泥地面又湿又滑,他重重地摔倒了,头部着地,引发脑中风不治而身亡。
生活中,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使你焦急烦躁,使你激动发怒,但你千万要克制,要忍耐。因为你已不再年轻,你再经受不起“灼火”的燃烧,再也经受不起“风暴”的冲击。也许你的心脏会因一阵剧烈咳嗽而停止跳动,也许你的血管会因一夜的气恼而破裂……面对生活突如其来的烦恼和不遂心的事情,你应该保持长者的风度,要以从容的姿态淡然处之。如果那位买甲鱼的老先生在听到卖甲鱼者说“我又没骂你”以后,心平气和地教育他:“别的老人你也不该骂啊!”那么也许就没有后面不幸的事件发生了。
4.一个老人的特别告示故事精选 篇四
灵前的白纸幡,哗啦啦地响着。乡间的乐手们,吹打着哀伤的调子。在孩子们声嘶力竭的哭喊里,一位老人混浊的泪,默默滑过那张饱经风霜痛苦的脸。
他在后悔啊,为什么不早叫儿子几声呢?如果早叫几声,他的儿子和儿媳也许就不会这样走了。
棺材里躺着的,是他的三儿子和三儿媳。那天早上,跑运输的儿子和儿媳很反常,没有早起。他以为他们累了,就没打扰他们。可是,等他意识到什么的时候,夫妻二人已经冰凉冰凉的——煤气中毒身亡!
他知道,儿子生前的人缘很好,因为跑运输多年,社会交往也比较多,他也曾听说,儿子还欠有外债。他想,他不能坏了儿子的名声!
于是,他颤抖着,在灵柩旁贴上了这样一张告示:
我三儿子突然煤气中毒死亡,生前与同事、乡亲、好友交往较多,我郑重声明,人死账不灭,凡是他的欠账,可凭借据找我办理。
侯宝银
全村都轰动了,这侯老已七十七岁高龄,是河北省泊头市富镇姜屯村人,从乡镇上退休的老干部。乡镇干部的工资本来就比较低,而他自己和老伴都患有心脏病,常年吃药,除去药费和日常开销,工资已所剩无几。膝下的三子一女,日子过得都比较紧巴。如今,却要替死去的儿子还账,很多人觉得很困难。于是,就劝他:这白发人送黑发人,够难过的了,你又这么大年纪了,条件也不好,还要替儿子还账,太难为你了。算了吧,儿子的欠账,你就不用管了。
侯老说:“做人得讲良心啊,咱不能干人死不认账的事。我就是勒紧腰带,不吃不喝,也要把儿子的外债还清!”
侯老的坚决让劝说的人更加震惊了,没想到他老人家这么坚决。
儿子入土为安。丧事料理完后,一些人陆续找到了侯老,侯老都很痛快地认了账,还了钱。
一天,儿子的生前好友马某,找到侯老,吞吞吐吐地想说什么。老人看他为难的样子,说:“你有什么事,直说吧!”原来,儿子生前买车的时候,借了他七千元钱,可是没有打借条。老人听了,毫不犹豫地告诉他:“这些年你俩好得和一个人似的,我相信你不会骗我,这个钱我还!”马某看到老人的痛快,很是吃惊,当初,老人的告示是要求“凭据办理”的,而今,没有“凭”没有“据”,却也依然拿到了钱。
从2009年12月办完儿子丧事的四个多月时间,老人兑付出去了两万多元,大部分人手中是没有凭据的,“你说欠多少,就是多少”,老人凭的,就是对方的“为人”。侯老说:“人家也不容易,如果让我欠着别人的账,我睡觉都不踏实。我打算到儿子去世一周年的时候,把剩下的欠账全部还清,那时,我心里也就踏实了。”
本村上做买卖的耿涛,曾经用过侯老儿子的车,因为口头约定,年终结算,所以有近两千元的欠款。当他远在外地听说这个事情的时候,他立刻给家里人打电话,及时把欠款给老人送了去……
5.做一个善待老人的人散文 篇五
其实这个题目,对目前的许多社会家庭来说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笔者在为患者看病时,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情况,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眼病患者的眼病(如青光眼)诱发原因,竟然是来自患者的亲生的儿女们。主要原因是为儿女们看孩子时的劳累紧张和意见分歧所致。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了,患眼病的父母也随之增多,甚至成为不可避免的潮流趋势。
眼病(青光眼的急性发作)大多因由是着急上火而引起。在这里,我要提醒年轻的父母们请注意了,你们大多在婚前享受着独生子女的优越待遇,吃喝拉撒睡等日常生活琐事基本上是父母们承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天长日久习惯了父母的关怀与呵护。父母们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地把你们养大了,文化大学和“社会大学”毕业后,成家立业了,娶妻生子了,做了父母后有的人不但没有“养儿方知父母恩”的孝心,反而让给与自己生命的.父母们,做起自己孩子们的保姆来,每天呼来唤去,不停调遣。最可恶的是干等吃现成的,不会心疼每天忙得团团转的父母。即使父母不在儿女家吃饭,有的儿女也要把自己吃饭的餐具等着父母前来刷洗。仿佛自己的老爸老妈们先天就是做保姆的材料,让老人承包家务活的一切劳作,个别的儿女们还会在自己稍不顺心时给老人“脸子”看。
6.童话小故事:一个老人 篇六
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正有一个老人蜷曲着身躯靠在墙壁上,老人非常孤独,那位老人的名字叫拂逆桑,他孩子的生日就是她母亲的祭日,在她生完宝宝后就去世了,就留下了他的儿子与老人,可是那无情的死神并没有放过他一家人。
在一个雨雪纷纷的日子里,老人患上了重感冒,孩子要去买药,就在买药回来的时候,被一辆卡车撞上了,老人还在床上等待着儿子的归来。此时,一个小精灵飞了进来说:“我可以满足你三个愿望!”“真的吗,假如是真的话那我要立刻许下愿望,第一个,让我儿子回来。第二个,让我死去的`老伴回来,第三个愿望是让我们一家永不分开!”老人激动地说。精灵告诉他,我会满足你这三个愿望的。你只要每天去你儿子出车祸的那个角落里蹲着就能看见你儿子。等到三年之后,你儿子就会回来。而要你的老伴,就要每天向天空那颗最亮的星祷告。你老伴就会回来。第三个愿望就是等到你儿子、老伴回来之后就实现了。
此时的老人心中燃烧起了那斗志的火焰,坚持每天都去,果然六年以后,他看见了自己的老婆与儿子,幸福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谁能想到了呢?老头早已在角落中死去。
7.一个老人的问题 篇七
一、做好子女工作, 使其树立孝顺父母的观念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连动物界都奉行的法则, 更何况我们处于生物链最高端的人类呢?父母辛苦地将我们哺育成人, 当他们韶华已逝, 步履蹒跚之时, 正是我们报答他们养育之恩的最佳时机, 所以, 要加强子女感恩教育, 使其肩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首先, 在经济上支持老人, 有的老人没有退休保障, 或是退休金大部分都用于看病吃药方面, 子女要竭尽所能为父母提供合理的经济供养, 有条件的子女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陪老人逛逛公园、旅旅游、散散心;其次, 要在精神上关心老人。丧偶老人常年一个人生活, 有的老人性格孤僻, 不爱与外人接触。孤独、寂寞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没有人倾听心声, 诉说烦闷, 子女应该经常给老人亲情的滋润和关怀, 让他们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和安慰, 精神慰藉远比物质享受更加让老人感到幸福;第三, 最好将老人接到身边居住, 老人年龄大, 行动不便, 若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就近居住, 可以更加方便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 同时老人可以帮助自己照顾孩子, 让老人体会到存在感, 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二、社会发挥主力军作用, 落实好丧偶老人的养老问题
(一) 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可以吸引老年人注意力, 使他们积极踊跃的投入到文体娱乐活动中, 组织老年人成立夕阳红秧歌队、广场舞训练中心、老年艺术团、太极拳团队、摄影协会、诗社, 戏剧票友会, 并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选取协会负责人, 形成有组织、有纪律的正规老年团体队伍。通过形式多样、轻松自由的活动来愉悦身心, 陶冶情操;有的老年朋友无法摆脱爱人去世的阴影, 整日郁郁寡欢, 不思茶饭, 这就需要社区发挥引导攻势, 对其进行情感调节和心理暗示, 使其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鼓励他们走出家门, 接触社会, 在与同龄人相处过程中, 找到寄托心灵的港湾。
(二) 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社区医院必须要承担起老年人日常医疗卫生的职责和使命, 使老人日常小毛病也能得到正规治疗, 避免诱发其他大型疾病。社区医院要对科室医生和护士的从业资格进行严格审核, 必须是医学院毕业的专业性人才, 医生要懂得基本急救常识, 护士要懂得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要针对每位老人建立身体健康档案、就医卡片, 老年人思维慢、说话不利落, 档案可以方便其他医生了解病人既往病史, 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诊断和救治;由于丧偶老人大多独居, 社区应定期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送药、入户诊疗等亲情服务;举办社区健康小常识讲座, 教会老人养生与食疗, 引导老年人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 防微杜渐, 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三) 做好感恩教育普及工作
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现代文明的发展反而使很多年轻人丢失了这种美德。社区要加强年轻人的教育, 使他们认识到孝顺老人、赡养老人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素质的体现, 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通过表彰先进的形式, 民主公选, 选举出“中华好儿女”、“十佳好儿媳”, 弘扬正能量, 树立好风气, 通过对他们的表彰, 唤醒抛弃父母的子女的良知, 把公德教育带进千家万户。
三、国家出台相关政策, 为丧偶老年人养老提供制度保障
(一)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法律的强制性往往更能给违法者以震慑力, 养老保险制度是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 而对于那些没有养老保险做底金的老年人, 就需要政府进行经济援助和政策倾斜, 方能解决温饱。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从制度上晚上城镇养老制度的议题, 帮助贫困的丧偶老年人解决生活困境, 对于违反法律制度的行为要严抓、严打, 坚决维护老人的基本权益。
(二) 加强对养老服务行业的扶持力度
养老服务业作为一个投资大、收益低的产业, 在我国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几乎没有企业和个人愿意将资金投放到建设养老院、敬老院等机构中去, 作为非盈利的特殊行业, 政府应进行干预与支持, 鼓励兴办养老院, 并给予经济和政策帮助。首先, 要进行行业规范的制定, 建立养老服务质量统一标准, 对于符合标准的个体可以享受来自政府的优惠政策, 比如运营税费减免、水电费减免等经济帮扶;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 制定养老服务业法律章程, 对于滥收费、虐待老人的行为要严惩不贷, 优化社会环境, 为丧偶老人养老服务扫清障碍。
(三) 建立新型养老居家模式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认为,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 也没有家里温暖, 有很多丧偶老人不愿意离开家庭去养老机构安度余生。由此, 这就需要一支力量介入到居家养老模式中, 为老年人提供相应服务, 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而社区具备了这一特质, 充当了干预角色, 以社区为平台, 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 为老人提供餐饮、卫生、医疗等服务, 使老人在家里既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又可以防止无人照顾的难题。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难题之一, 而随之产生的养老问题更是异常严峻, 国家和政府也正积极的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探索新方法、开辟新路径。但养老问题是需要各方力量相互配合, 并需要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长期工程, 本文将研究对象缩小范围, 重在研究城镇丧偶老人的养老问题, 希望为这些失去伴侣的老人提供政策上扶持和保障, 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充满意义。
关键词:丧偶老人,养老问题,政府
参考文献
[1]杨蓓蕾.英国的社区照顾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探索与争鸣, 2000.12.
8.一个老人晚年生活的彷徨 篇八
我想,这话也有些道理吧。是的,我虽是个老人了,但我不甘落后。说了你相信吗?我是搞文学的,但我自学了电脑,而且很熟,硬软件我都能自己安装、使用,不管有什么问题,我都能自己解决,不用求人。摄影、摄像,我也买全了设备。没事了就跑出去拍摄,回来后用电脑编辑制作,做成电子相册,或用打印机打印出照片。把拍摄的视频用专业电影编辑软件、编辑剪接成小电影,再刻成光盘。还不错吧?不过,老年人的兴趣好像不能太持久,玩了一阵子之后,我最初的那种兴奋劲渐渐地淡了,甚至开始有点厌了。
过去我还很痴迷于翻译,曾立志晚年继续做这个工作。但是,人年龄大了,能真的坚持吗?我看很不一定。那工作其实是很累的,几乎不亚于创作。记得,作家冰心晚年曾立下宏愿,说要和人合作翻译一本巨著《世界史》,但是,后来,我注意着,从来没看到她的译本在哪里。多半也泡汤了吧?我最初的做翻译工作的晚年立志也没坚持。我也曾想过,过点潇洒的生活,晚年搞点书法、绘画之类的活动。可是,正如俗语所说,“树老空,人老松。”一想到每天要和那些笔、墨、画架、画色等等之类的东西打交道,就又泄劲了。尤其,冬天了,东北的冬天,室内有暖气,窗户门都关的严严的,画油画,那油色的气味能受得了吗?因此,形势也逼的不得不放弃。前一阵子上网聊天,挺兴奋,因拼音打字慢,我还特意又自学了五笔。五笔掌握了,字打得快了,可是,聊了一阵子,最初的兴奋劲头难以为继了。是啊,聊天是什么呀?说白了,不过就是寻求刺激,找异性胡诌八扯罢了。我一个老年人有那份闲心情吗?现在聊天室也懒得进了。做什么呢?真的有点彷徨了。
最近,我又想搞点写作。在国内较大的文学网站、“起点”网站,申请当了专栏作家。可是,写什么呀?我有生活素材吗?每月要求拿出十万字的稿件,我有能力完成吗?真的自己都很怀疑。而且写长篇的小说,我一点也不热衷。对短篇、尤其对写点散文之类的作品,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也许以后做这份工作还行吧?谁知道呢,现在也难以说实,唉,人老了,这晚年生活真的不好安排。
人说,人老了会感到寂寞、孤独。我想可能也是吧。不过,我一个人住在一套房子里,天天有点事占着手,寂寞、孤独,好像还不甚有明显的感觉。比较明显的感觉倒是,一会儿干点这个,一会儿又干点那个,都好像很盲目似的,目的性都不很明确。因此我想,一个老年人晚年的生活,实质上也许是无事找事,百无聊赖中在等死吧?
真的,我有时候情绪很消极,很低落,甚至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凡到这个时候,我感到很可怕,必须赶快调整自己的情绪,想点快乐的事,听段自己喜欢的音乐,翻翻书,等等。当然,这时候如果有个知己在身旁,可能会感到更惬意吧?东坡在《贺新郎》一词中说: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啊,人在寂寞的时候,有一枝半吐红巾蹙的石榴花在你身旁,该多美好!可是,有这份艳福的又能有几人?而且,世上多的是浮花浪蕊,哪儿去找那可人心意的石榴花!
9.一个老人的问题 篇九
一、做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的教育行为只是一种假象的表演,不是发自真情,只是学学样子,所以有了冯校长讲述的那个《裙角的五角星的女教师》的故事。其实,这样的故事几乎在我的身边每天每时都在上演:孩子,只是教师工作任务的对象而已,如同工人面对机器一样,有多少教师真正发自真情的关爱关注着每个孩子顺其生命成长规律的成长呢?我们的老师已经被生活、被工作的压力变得麻木了,或者是变得无奈了!说得多好:教育的真谛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教育的艺术是把握分寸的艺术。人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应该互为基础,互为平台!想想我们今天的老师:是不是少一了一份对教育的理解,少了一份对教育的真情呢?我们只有从自然人走到职业人,从职业人走到个性人,教师才能真正意义上做教育人!
二、教师,要照亮了别人,还要发展自己。
教师,不应是被神化了的神,而应该有着是血肉之躯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我们不应该用教育人最高的职业操守来要求所有人。因此,当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激情照亮学生前程的时候,我们还得成就和发展自己,我们应该坚守属于自己的舞台,并且把握住机会让自己在这个舞台上熠熠生辉。教师,需要成就,需要荣耀,需要头戴光环,手捧鲜花,需要有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状态,而非为了工作舍弃了属于自身的全部。所以,身为老师,我们要思考,我们要发展自己的是什么?自己有哪方面的才能能够得以发挥和成就?
三、一个和谐社会需要一代人的全面发展和一个人的差异发展。
一个生动的《老虎校长》的寓言故事,让我们每个人为之震惊。把这个故事附录在此,让更多人受启发。
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回顾前半生,喜忧参半:喜的是前半生生活得还像模像样,什么香的都吃过,什么辣的都喝过,好歹也是个王,而且不是一般的王,是百兽之王。忧的是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尊师重教,科教兴国,最受人尊敬的角色——校长他没当过。老虎决定后半辈子什么事都不做,就当校长。于是老虎投资办了一所民办学校——森林动物学校,并获得有关主管部门立项批准。招生的时候,家长问老虎一个问题,把孩子交给你跟把孩子交给其他校长,哪儿不一样?老虎脱口而出一句话:我们要培养的是样样都会的动物!森林里也望子成龙,家长想,送到其他学校只会一两样,送到森林动物学校样样都会。所以森林动物学校第一年招生盛况空前。可惜,好景不常在,一个月以后,出现退学了。首先申请退学的是鸭子。鸭子退学的原因是:“我的腿又短又细,决定了我到水
里行,我到岸上就不行。”老虎校长脸色严肃地要求:“到我这里,就让你水里行,陆地上也行。每天给我老老实实跑五公里。”鸭子说:“我不可能样样都会。我爸爸也没样样都会,他就会水里游,不也活得挺好、挺自在?”于是鸭子退学了。第二个退学的是兔子。兔子退学的原因是:“遗传基因决定一切,我一见到水,腿就抽筋。现在老虎逼着我游到河对岸,我还没游到河中央就会沉下去。命重要还是发展重要?没有了命,怎么可能样样都会呢?”于是兔子退学了。鹰是第三个退学的。鹰说:“我实在受不了,这种教育是全世界最僵化的:学会爬树对我有什么用?我张开翅膀就可以飞上去!”对于鹰的一飞上树,老虎脸色严峻地批评:“错了,动作不规范,重来!标准的上树动作应该是沿着树干爬上去。”鹰说:“爬着上树的应该是松鼠,哪是我鹰呀?”于是鹰退学了。由于森林里没有一个动物能样样都会,结果开学三个月以后,最后一只动物也退学了。森林动物学校黯然关门的时候,一个小报记者采访老虎,做名人专访,问他当了三个月的校长有何感受时,老虎一言以蔽之,说:“校长这个活,不是人干的!”
多么聪慧的校长啊,多么深刻而犀利的见解。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让我们的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这是群体而言。而针对每个活生生的个体,从多元智力理论的观点,我们根本不能要求每个人求全发展。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而现在我们的学校还愚昧的用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教育和要求所有智力不同,遗传基因不同的所有学生,而经济、科学发达地区的上海,早已经领先20年了。正是让不同的个体差异发展才能托起一代人的杰出发展啊,扬长避短历来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有谁去调查过每个孩子的兴趣、特长,有谁在刻意的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奠定基础呢?我们都被目前的考试任务蒙蔽了双眼,我们用一张试卷评价了所有人的成长!难道不觉得可悲吗?至今还有某些人说:一个好校长只有30%的精力用在思考教育教学方面,其他的精力应该用在对外对上的联系上面,而上海的校长,他们在思考什么呢?对比一下,我就深刻的知道我们为什么落后了。
四、社会需要的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人。
从美国哈佛大学两次社会实践活动:想总统推荐过时的劳动工具的案例中,我们看到社会需要的是有实践力和创新力的人才。的确,可持续发展需要学术能力、需要实践能力、需要交际能力,而我们现在的教育,除了大量灌输间接的书本知识,我们给予了孩子多少社会实践的时间和指导。
冯校长说:没有知识的积累是不行的,只有知识的积累是不够的。这需要我们的学校教育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我们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实践,在体验中获得发展,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正如他女儿在社会调查中总结出的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四个层面:让陌生人接受,让陌生人喜欢,让陌生人满意,让陌生人感动。这样体会在书本上是获取不到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获得体验。学校教育让
孩子考进优秀大学,还应该让他们优秀的走进社会,这才是成功的教育,这才是实现了人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10.一个老人的问题 篇十
88岁,老实忠厚,话不多,衣着整洁,有绅士风度。
两位老人在敬老院的新房里。雷远东摄
4月11日,刘爷爷与何婆婆在敬老院共进午餐秀恩爱。
老人说:希望给彼此一个生活的依靠,抓牢最后的幸福。
还记得吴天明主演的电影《飞越老人院》吗?在看似暮气沉沉的敬老院内,跳动的却是一颗颗乐观敢闯的心,人老心不老。她,86岁,性格开朗直爽,兴趣广泛。退休前是妇联干部。
他,88岁,老实忠厚,话不多,衣着整洁,有绅士风度。爱写字和画画。退休前在公安系统工作。
4月11日,成都的一家敬老院内也有这么一条爆炸新闻:院内一位88岁大爷和一位86岁婆婆相识到相爱,彼此心心相印,决定扯证结婚走到一起。更时尚的是,这对“奔九”老人玩的还是“闪婚”,两人相识相知不过1个多月,就做出了这个大胆决定。敬老院特地给两位老人腾了一间新房并贴喜张灯,布置得喜气十足。为什么敢“闪婚”?两位老人说:看得准,就是他(她)了,只希望彼此给一个生活的依靠,“抓牢最后的幸福”,开心度过晚年。
新婚第一天
互相夹菜 其他老人有点“嫉妒”
4月11日快中午了,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了北湖附近的成华区同乐敬老院,这是一家政府办的敬老院。这个爆炸新闻,还是同院一位热心婆婆打电话报的料。“大喜事,整个敬老院都传开了。”来到敬老院,正逢老人吃午饭时间,在工作人员指引下,我们在食堂见到了两位主角。
食堂里老人们都在静静吃饭,其实我们进去后一眼就认出了两位。因为放眼食堂,每个桌子要么大爷同座,要么婆婆挨着,唯独有一桌是大爷和婆婆面对面而坐,而且看上去很亲密,还不时遭来邻桌老人侧目。报料的热心婆婆坐在不远处,她悄悄告诉记者:“两个人平时形影不离,其他人都有点嫉妒呢。”在一旁看着他们吃饭,这两位老人也是大大方方,吃饭的时候忙着不停地给对方碗里夹菜。吃完饭后,两人互相搀扶着一起走出了食堂。
腾出房间 张灯结彩布置新房
两位老人非常热情,邀请记者进他们新家去参观参观。原来,正好在前一天他们俩搬到了一个房间,度过了新婚第一天。
他们的新家在敬老院二楼,经过一楼走廊的时候,记者看到一个房间贴着婆婆的照片,之前她住这里。敬老院行政办公室张主任说,两位老人决定结婚,这对老人来说是喜事,敬老院也非常乐意帮他们做一些工作。为此,专门在二楼腾出了一个房间。两位管理人员带着工人张罗了一天,在房间内张灯挂气球,精心给二老布置了一个简洁又温馨的新房。
走进这个新房,屋内充满喜气,不但到处披红,床上还由敬老院专门添置了颜色鲜艳的新被褥,墙上挂着两人的合照。婆婆看上去性格更开朗一些,介绍着两人生活起居的一些情况,大爷则话比较少。记者注意到,说话过程中,两位老人的手一直扣在一起。
眼中的彼此
她眼中的大爷:老实忠厚,是老绅士
两位快90岁高龄的老人相识不过1个多月,却决定“闪婚”,他们为何这么“大胆”,坚信对方就是最合适的人?两位老人听了这话笑了,“多了解了解,听我们摆一摆,就明白了。” 记者了解到,两位老人都是退休干部,今年88岁的大爷刘韵是公安系统的,婆婆何光荣干了几十年的妇联工作,比他小2岁。
二老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何光荣性格明显更直爽一些。“我以前在妇联做宣传工作,退休后闲不住,又在另一岗位上工作了十年。”她又说起旁边的刘韵,“他老实忠厚,像一个老绅士。”
刘韵老家在山西,当年解放战争南下到成都,转业后进入公安系统。他虽然已经88岁,但精神矍铄,衣着整洁清爽,坐姿端正,特别是梳着光亮后溜的头发,仪态果真是婆婆说的那股绅士风。
他是1个多月前才搬来敬老院,算是院里的“新人”。何婆婆为何独独钟情于他呢?“电视机算是我们的媒婆。”何婆婆笑着告诉记者,之前她在一楼包了一个房间,刘韵搬来后就在门对面。他和她一样特别喜欢看电视,但他房间是敬老院统一配的小电视,而她房间内是自己买的液晶大屏幕电视,更好看。刘韵就经常过来看电视,两人都喜欢看中央四套,关注国际新闻。慢慢就熟悉了,彼此的感觉也特别的好。
虽然刘韵话不多,但求婚却是他主动的。在这之前,两人彼此有好感后,多年的工作作风派上用场:在儿女来探望时,让子女把彼此的家庭成员,干什么工作等情况都写下来,给对方和对方儿女看看,让双方儿女知会这事。互相介绍后,两个人的各自儿女都事业有成,都是知识分子家庭,说起来也算是门当户对。
求婚绝不是年轻人想的那样浪漫和轰轰烈烈,而是平平淡淡。何婆婆还记得很清楚,“他跟我谈,你一个人,我也一个人,我们结合在一起就好了。孩子来了后征求意见,也同意了。”
他眼中的婆婆:性格爽快,兴趣广泛
记者问二位老人彼此的优缺点,刘韵提及婆婆时说,目前还没看到婆婆有啥缺点,只是身体上没有自己硬朗。他对何婆婆夸了不少优点,“她性格爽快,懂人情,能互相帮衬互相照应。”
采访中发现,何婆婆明显比刘大爷能说会道,清晰描述自己以前的老伴、自己的儿女,还有对现在敬老院生活的种种满意。这大概和她以前从事的工作有关。何婆婆是成都妇联退休干部,还得过成都妇女工作终身荣誉奖。在妇联的时候,她热心做宣传和少年方面的各项工作,退休后还闲不住,又去另一家单位工作了十年。
两人熟悉后,何婆婆主动向刘大爷讲,她的老伴是去年3月去世的,当时她也因治胆结石,和老伴同在省中医院住院。结果,老伴因为肺气肿加重离世了,当时她还在住院,都没办法送最后一程。自己出院在儿子家休息一段后,就到了北湖同乐广场玩,女儿在旁边小区住。因为这次玩耍,她在这家敬老院吃了一次客饭,觉得饭菜很合口,里面卫生条件都很好,和子女商量后主动搬到了这里。刘大爷告诉记者,何婆婆不但性格直爽,而且兴趣广泛。退休前她就是一个生活很多元的人,找好友一起唱歌,没事在家里看书,到了敬老院也找兴趣相投的其他婆婆天天唱歌,每天还打太极练气功,和敬老院的大爷婆婆相处都很融洽。
何婆婆说,“我自己的生活很丰富,也不孤独。开始我其实没有找老伴的愿望,没有刻意去找,和他走到一起,是很自然的过程。”
今后的打算
坚持锻炼 互相监督打太极
虽然两位老人都已快90岁,但思维表达都很清楚,穿着打扮都很讲究,屋内物品也是放得整整齐齐。何婆婆一直夸刘大爷身体好没毛病,看东西不戴眼镜,耳朵也灵光,平时没事就写字和画画,说得一旁的刘大爷得意地昂了昂头。
比起他来,何婆婆虽然能说会道,但身体就不如刘大爷好了,她耳朵有点背了,采访的时候几次打断话:“小伙子,对不起,耳朵不太好,刚刚没听清。”她还给记者看了随身携带的一个胰岛素治疗器械,说自己得了多年糖尿病,但自己和子女的经济状况很好,花了几万元购置了最好的医疗器械。有了这个,每天和老刘在一起去附近公园散步都很自如,做事都不受影响。
两位老人都特别喜欢锻炼,他们说这也是彼此相知的一个重要方面。刘大爷每天早上打太极拳舞太极剑,坚持了二十年,到了敬老院也一直坚持不断,闲下来就和其他大爷下围棋。而何婆婆也坚持练习太极和气功养生。刘大爷说,他6点半起床后先去打太极,婆婆身体要比自己差一点,就让她多睡一两小时,自己不强求她陪他一起打太极。9点左右,婆婆再起床打太极,两个人互相监督,身体锻炼要好好坚持,这是根本。
结婚不搬走 在此安度晚年
敬老院得知二人的意愿后,询问他们结婚后是不是要从敬老院搬回去住。两人的意见一致,结婚不搬走,就在这里安家落户,彼此照顾直到终老。这种情况下,敬老院工作人员给他们腾了专门的房间,做了简单温馨的布置,两位老人自己还买了新椅子。
刚见到老人时,刘韵就告诉记者,隔日两家子女亲友在附近一个农庄相聚,摆两桌席见证一下,仪式这些虚的东西就不搞了。何婆婆则强调了最重要的事情,她说,这几天就去扯结婚证,他们俩以前都是国家干部,特别看重这个,“要办结婚证,一定要合法。”
11.一个退休老人的理财经 篇十一
我申购了一只工银瑞信价值基金后,就“刀甲入库,马放南山”,很少理它。庆幸的是受到5·19行情的鼓舞,工银瑞信一直艳阳高照,翻红上扬,心里痒痒地乐开了花,首次尝到了持有基金的成就感。第一次赚钱的诱惑力犹如无形的天梯支撑着我奋勇攀登,滋生了增长财富的理财念头。我又申购两只QDII基金,也一路火红,真有翻番增倍的趋势。老伴用“炒股莫贪,见好就收”的宝典劝我适时赎回,我却反驳她:“目光短浅!”而在牛气冲天的行情中,想不赚钱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了。
天运时转,股市瞬息万变牵动着投资者的神经,5·30暴跌的惊恐来到了。基金像小娃娃的脸,哭笑无常,阴晴难料。3只亏损的基金像3条绳索,绑套在身上。特别是QDII两只“鸡”,申购时尾巴翘上了天,还是按投资比例配售的,如今不但没有下蛋,反而坠入深渊,亏损达30%以上。幸好工行客户经理传递一份真情,劝我及时清仓,才侥幸逃脱。从此我陷入阵痛期,使我武断地制定了一个家规,家里的所有人都不能说“被套”二字,连床上用的“被套”也要改口叫“被子”。
冷静回想第一次接触基金的喜悦与沮丧,都源于没有一个收益与风险并存的平常心态。今年一季度,多家券商都说有跨年度行情,结果盼来的是跨年度调整。市场起伏不定,给我带来不少启示:要明确理财目标和投资组合与时间范围去“养鸡”,主动理财,才能把投资成本最小化。我深深感悟到,基金虽然有着长期投资的价值,重在中长期持有,但并不是买入后就高高挂起,长期不动,也不是简单地依赖专业公司代劳操作。享誉世界的著名投资高手巴菲特有句名言:“投资第一要不亏损,第二要不亏损,第三还是要不亏损。”投资基金需要审视基金投资能力变化与市场变化,适时进行调整,才会有所收益。
今年2月份CPI同比上涨2.7%,高于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我准备动用的2万元储蓄,分期分批在股市下跌时,购买了广发聚富,逢涨高则转换成安全的广发货币,遇大跌又转换回广发聚富,从中赚取涨跌差。如遇市场剧烈震荡,则采取大波段操作,把握买卖时点,低买高卖,止赢止损,增厚收益的投资手法。定投基金更合适初入市者的投资理财,既回避了选基、择时两大难点,还有投资起点低、平均成本、降低风险的长处。只要看好经济复苏的未来,设定合适的盈利目标,待目标达到后及时赎回,锁定收益,是可能有较大收获的。现在我的国富天益定投已有20%的收益装进了腰包。
12.一个老人的问题 篇十二
根据联合国标准的规定,当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时,即可认为该社会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2010)。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了乡村。2013年,大约有2.69亿青壮年农民工进城务工,与此同时,各地农村“三留守”问题也愈加严重,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在人口老龄化愈加严重的背景之下,留守人群中留守老人所占比重也日益加大,截至2012年,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接近5000万(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2013年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中新网,2013.9.20)。他们的生活面临着许多难以想象的问题和困难,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着农村老龄化甚至全国老龄化问题的解决。而河南省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问题也极为严峻。河南省统计网数据显示2014年河南省85.1%的农村家庭有劳动力转移,与此同时在农村剩余了大量的留守老人。而且河南省的人口众多,使得农村留守老人的绝对数量十分庞大。河南省在2012年的总人口为109316131人,居于全国首位。其中农业人口占该省总人口的77.7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4.67%,其中西峡县的总人口为483851人,农业人口占81.51%,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公安部治安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2012)。据了解,该县及其周边类似各县存在大量的留守老人,他们面临着生活、心理、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调研现状与问题
(一)石界河乡农村留守老人现状
在调查中我们得知,石界河乡在2013年共有农村住户2798户,总人口10136人,其中60岁以上有850人,占总人口的8.39%,留守老人130人(84男56女),占60岁以上人口的15.34%(其中有十几户出海捕鱼,其余十几户儿女外出务工,主要从事建筑、修路、服务员等)。据走访可知,2009年存在农村留守老人的农户约127户,共253人(101男96女),占60岁以上人口的40.51%。课题小组走访的九个村中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留守老人相对较多的是杨盘村。该村2013年总人口779人,其中60岁以上的105人,占13.44%,留守老人26人(16男10女),占60岁以上人口的24.76%。据走访可知,2009年该村总人口758人,其中60岁以上的104人,占总人口的13.69%,留守老人63人(33男30女),占60岁以上人口的60.99%。据了解,2009年以后,由于香菇产业的引进与发展,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逐渐返乡从事香菇种植业,使该乡农村留守老人情况大大改善,留守率由2009年的40.51%降至2013年的15.34%。
该乡农村留守老人人口特征。在回收的有效的130份样本总体里,年龄在70-79岁之间的有64人,占总样本的49.23%,所占比重最大;60-69岁的老人数目为51人,占总数的39.23%,位居第二多;最后8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为15名,占总体比重的11.54%,相对较少。男性数量为84人,占总样本数的64.62%;而女性有56人,占样本总数43.08%。农村留守老人男性人数远高于女性人数。,婚姻状况方面,已婚丧偶的有71人,位居首位,占样本总数的54.62%;己婚配偶健在的有42人,占总数的32.31%;离婚的为15人,占总数的11.14%;而未婚的有2人,占样本总数的1.54%。,农村留守老人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读大学或大学以上的为0人;大专程度的有1人,占总样本数的0.77%;上中专或高中的依旧很少,仅有2人,占总数的1.54%;上过初中的有33人,是样本总数的25.38%;上过小学的有46人,为35.38%;而没上过学的最多,有58人,占样本总数的44.62%。农村留守老人为文盲和小学程度的占绝大多数,可见,该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比较低。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种植香菇是该乡农民主要经济来源。由于香菇是资源型的,需要大量木屑和菌种,迫使该乡村民砍林开荒,该乡山上的树木几乎全部被砍光,木材需从东北湖北等外调。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外调资源也早不够用,种植成本逐年提高,资源严重短缺。而且石界河乡为南水北调的途经之地,为了涵养水源,政府禁止砍树,限制了香菇的生产。为了减少香菇种植对当地森林资源的破坏,政府出台措施对香菇限产限量。2010年全乡遭遇特大洪水灾害,该乡经济至少倒退十年。同时近年环境恶化、大旱,村民吃水十分困难,而香菇种植需大量水源,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香菇的生长。在这样的背景下,香菇产业的未来发展岌岌可危,主要表现在:
1. 多数加工企业规模偏小,未形成规模效益,整体竞争力较低。
西峡的香菇加工企业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只是对产品进行如烘干、剪柄、筛选、分级、保鲜等初级加工,像香菇麻辣丁、白灵菇罐头、仲景香菇酱等深加工项目非常少。由于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程度低,科技含量少,难以适应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最终限制了香菇的终端消费和企业的发展壮大。
2. 标准化程度低。
部分菇农对标准化香菇生产基地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标准化香菇和非标准化香菇是一样种植、一样管理,在价格上几乎没有差别,导致其标准化建设积极性不高。比如现在菇农为了减少劳力投入,普遍使用的免割袋种香菇,但免割袋的大面积使用,严重影响香菇出口、严重影响食品企业的使用,因为内袋在加工过程中,菇农把关不严,一些破片在香菇里,一些本身就长在香菇里,粘在菇纹里,只有在食用时才能发现,它直接影响中国香菇的品牌地位。而且标准化基地建设投入不足。
3. 规模上行,产能下行。
西峡香菇种植量在1亿袋以上,从规模上讲,这已不是一个小数字,如果按现在菇农习惯用的18厘米×60厘米的袋,常规可产干香菇0.15公斤,经济收入一般在6~10元,在调查中显示,2012年菇农种植3万袋,每袋收入在6元左右,他的毛收入不足20万元,扣除原辅材料投入、劳力、土地等费用,每袋利润不足2元。而像那些效益不佳的种植户是大部分,由于在种植、管理、加工等方面的原因,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可以说规模上行,产能下行,效益不行。
三、总结与建议
结合该乡农村留守老人现状以及这一长期性问题的本质,我们得出当地政府在保证现在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水平的同时,必须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等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一)调整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30多年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表明,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一个城市的发展如果过度依赖于资源型产业,那么这个城市在未来很难获得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尽管西峡县农村人口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香菇,但是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福利,西峡县必须降低对香菇产业的依赖。西峡县政府现在也正在努力控制香菇产业的发展规模,增加猕猴桃等非资源型产业的规模。除此之外,西峡县政府还应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产业互动机制,促进产业在城乡之间合理布局,形成产业互动效应,发展农业,改善农村投资环境,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进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来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机制
尽管新农保已覆盖了西峡县的大部分农村人口,但是其养老金水平很难维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尤其是对于留守老人而言,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的生活完全靠自己打理,需要的开支更多。而且农村留守老人向个人账户的缴费金额大都没有达到国家所要求的养老金的发放标准,有些留守老人在晚年甚至都不能领取到养老金。所以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的补助力度。低保金的申请限制条件较多,而且老年人大都顾及颜面不愿去申请低保金。医保尽管解决了留守老人最头痛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有很多病医保无法报销,最终还是要由留守老人自己来负担这部分开支。农村的医疗卫生设施较差,一般只能医治感冒咳嗽等小疾小病,对于老年人由于年龄增加、身体机能下降而导致的一系列疾病往往很难诊断出来,从而造成农村留守老人看病不及时,有病无法医治的现象。所以农村的医疗卫生设施亟需改善,医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程晶晶.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及其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11(4)
[2]张东红.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3)
13.扶不起的老人是道德问题 篇十三
谢谢主席,谢谢对方辩友。我方承认法律是有一定的作用和解决办法,但却说是由法律所引起的这件事情,我想未免有点牵强。在阐释我方观点之前,我必须指出对方辩友的几点偏颇之处。第一、混淆概念。对方辩友一直讨论的是法律的制定作用和功能,似乎将重点转向了怎样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的重点是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而不是解决靠什么,所以请对方辩友正视这个问题。
第二、错把理想当做现实。对方辩友一直在强调用法律的手段来约束和规范道德,认为法律的一致性和公平性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殊不知法律上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仅从阶级和统治就可以看出法律具有强烈的针对性,那些所谓的公平也只不过是可望而不可求得目标罢了。
第三、越俎代庖,强法所难。对方辩友似乎觉得只要将这类问题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就可以更好的规范人们的行为。如果一产生类似的道德问题,我们都可以上升到法律层面,那不就是法律取代道德?那我们还要道德做什么呢?毛泽东说的好啊,人民内部矛盾由人们自己解决。而社会上的问题和矛盾当然是由产生于社会中的道德来解决。
下面,我将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道德的调整对象比法律更广。道德源自于生活,生活本身就像一条奔涌向前的大河,所有人都沉浸其中。而法律只是约束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已。一个老人倒下了,我们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也不必担心,因为我们并没有违反法律,但是不违法的难道就是合理的吗?在法律无能为力的时候,只有道德在坚持捍卫着我们的世界。
第二,法律只能看做最低限度的道德。镰刀因除草而生,法律因除恶而生。与此同时,道德的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引正确的道路。法律的作用是威慑以致不做坏事,对方过分强调不做坏事的重要性,却没有注意到做正确事可能更为重要。俗话说,要辨认出假币,只要知道什么事真币就可以了。只有当今社会中的每个人都知道正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才能做出“扶起老人“的善举。
第三,健全道德才是最根本的行为。用法律的强制性来捆绑道德,这绝对是站不住脚的。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体系不完善确实是其施行“讹人”的一个好借口,但是法律永远不可能完美,永远都会有一定的漏洞,但是去钻这些漏洞,恰恰是人的人性。克雷洛夫曾说过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去偷窃,可是,即使将百万元钱给了一个盗贼,也没法指望他从此不偷盗。同样的,一个自身道德有问题的人,即使有法律保障她的权益,就可以使他做出“扶起老人“的善举了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14.一个老人的问题 篇十四
摘要:在农村地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工作以增加收入。这种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在改变农村地区家庭结构的同时也改变着农村家庭的功能。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市使农村开始出现空巢家庭并且数量逐年上升。与此相对的则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的支持而很不完善甚至根本缺失的社会化养老保障机制和服务。同时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仍是绝大多数农民的主要养老方式,而在土地保障功能不断弱化的今天,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传统养老方式无法提供保障,同时社会化的养老保障机制因极不完善而不能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严重的养老保障问题。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体系,家庭养老,农村土地制度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想方设法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和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村留在家中独居的老人不断增多,成为“空巢”老人。其养老保障问题成为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难点。切实关爱“空巢”老人,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真正使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这既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具体要求,又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农村“空巢”老人产生原因
空巢老人是指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日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子女养老意识越来越淡薄,产生了“重幼轻老”的社会现象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自古以来都以家庭养老为主。在古代,在原来的宗族体系下,宗族对不孝子女有绝对的约束能力,以家庭养老的这种模式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现在家庭养老投入受到制约。人口流动性增强和社会价值观转变,加上生活压力加大,子女收入低,养老成了子女重大负担。很子女离弃父母,虽住与老人住在一个村,但对老人不闻不问,或者用在子女身上的花费,远远高于所支付的养老费用。农民家庭的财富由父母向子女转移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重幼轻老”的社会现象。
(二)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观念的改变,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
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观念的改变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目前,全国有70%以上的老龄人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农民子女凸显养老负担。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观念的改变,规模小型化成为农村家庭的发展趋势。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农村家庭户均规模3.65人。越来越多的农民独生子女将形成“四二一”的家庭格局,一对夫妇可能赡养4个老人。农民子女的养老负担逐渐演变成突出的社会问题。
(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加快,农村青壮年多在城市打工,不能长期陪伴在老人身边。据统计,全国农民进城务工人口已超过1.2亿人,并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截止到2010年,达到1.5亿人口。转移到城市中的劳动力由于户籍制度等的差异,收入少,生活成本高,无法将父母从农村接往城市同住,使老人被迫留守家中。即使收入高的子女,由于父母长期居住农村,不适应城镇生活,也被迫留守家中。
(四)农村土地养老保障不断弱化
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曾经世代以土地为中心。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因此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减。目前,我国有1/3省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660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已经接近或低于联合国测算的、土地对人类生存最低保障警戒线0.8亩。这意味着,减少了农作物播种面积,加大了农业生产继续增长的难度[1]。加上农业天生弱质和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低下,生产经营中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非常巨大,绝对收益越来越低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加之农村劳动力“空洞化”问题突出,老人劳动强度普遍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使青壮年劳力减少,只能由留守老人承担经营土地的重任,劳动强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限的土地越来越难以承载农民的养老需要。
由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不健全,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我国还未建立全面的、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养老水平极低。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农民养老的主要方式。家庭养老实际上是以终身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动幅度加大,“空巢”家庭日渐增多,家庭养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核心化,这使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致使部分年轻人可能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养老重任。总之,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功能呈现日渐削弱的趋势,这就要求社会化养老的普及和加强。
二、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对策
第一,制定和完善与农村养老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家庭养老的法制化是解决家庭养老运作随意性、差异性和管理难等问题的必然出路,鉴于孝道日渐淡化的趋势,建议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内容作适当修订以增加一些实质性的处罚条款。另外,还可以制定相应的部门法如《农村养老保障法》,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原则、形式以及责任等方面的事项做出明文规定,以法律形式保障老人被赡养的权益。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开展以养老法规为内容的普法教育与宣传,让村民认识到养老不仅是“家务事”,也是一种应尽的义务。要健全法律援助,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立足城乡二元体制的实际,建立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多元化新型农村养老模式。就目前情况而言,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老年人主要的、理想的养老方式,今后一段时期,家庭还是老人解决养老问题的依托和主要来源。要建立健全家庭养老的利益诱导和激励机制,调动家庭养老的积极性,并把家庭养老纳入社会管理范畴,大力推行养老的社会化体系,将社会保障与家庭养老方式相结合,并鼓励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完善政府和社会结合养模式,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推动使社会力量向家庭提供最直接的帮助。此外,还要大力依靠社会力量推动养老院建设,善于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利用老年人的层次性,实现互助养老。老年人有低龄和高龄的差距,可以鼓励低龄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年人服务。
第三,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合理的政策依据。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是一项基本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土地制度承担着保障农民生存和生活的基本职责,而农地的有序流转会促进农村现代社会保障的发展。完善农地流转,可以使土地转出方和转入方均获益,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留住农村青壮年劳力,使劳动力回流。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可以加大农民对养老的投入,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必要的物质经济基础。
15.一个老人的问题 篇十五
(一) 农村老年人空巢化是经济、社会、人口等因素发展的必然结果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入的提高, 也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 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 同时, 农村生育率的相对下降, 使农村家庭规模逐渐缩小, 代际重心发生倾斜, 在一般情况下, 由于两代人的观念、生活习惯等的不同, 更多的年轻人向往独立的生活。这些都导致家庭关系松弛和血源关系淡化, 从而推动代际分居倾向。
(二) 优良传统道德观念受到了挑战
在市场经济浪潮面前, 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 农村家庭中老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甚至已经消失, 这进一步加剧了空巢家庭的产生。年轻人不愿意赡养老人的越来越多, 而且觉得和老人住在一起是累赘, 尤其是当老人有好几个儿子时, 往往会相互推诿, 这种现象在我国大量出现, 传统道德观念的淡化导致部分老年人的赡养得不到落实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三) 农村老年人思想观念的固化
人们进入老年, 其生理、心理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老年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再加上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 而同时老人为了儿女的幸福, 怕给子女添麻烦, 他们愿意守着那份土地而不愿意到城市生活, 这样的空巢家庭已经不足为奇。这样, 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以外, 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 也一样多半会自守农村的家。
二、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
(一)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率低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规定, 60岁以上老人领取养老金的前提是子女必须参保, 而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村青壮年的参保意识不强, 参保积极性不高, 农村仍有大部分老人未被养老保险制度覆盖, 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另外,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自愿参保原则, 不具备强制性, 这也是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低的重要原因。
(二) 空巢老人的生活缺乏经济支持
一方面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非常有限。子女外出打工, 工作流动性大, 收入来源不稳定, 除了要维持基本生活以外, 还要供养孩子上学, 很难再对老人的物质生活提供经济保障。另一方面老人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有限。随着年龄的增长, 承担农业劳动的能力越来越有限, 获得的收入也越来越少。
(三) 在精神慰藉方面, 空巢老人缺乏爱和关心
随着子女外出打工时间越来越长, 他们对老人的关心和慰问越来越少。空巢老人每天都重复单调无味的生活, 缺乏生活新鲜感, 常常因为思念子女而感到孤独, 如果老人失去了配偶, 不仅意味着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 还将给老人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他们年轻时为子女付出了很多心血, 希望在自己年老时, 子女能多关心自己, 多陪伴身旁而实际上, 农村外出打工子女能为老人做的却微乎其微。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措施
(一) 政府加大投入, 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从根本上来讲, 只有发展农村地方经济, 才能真正解决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首先, 中央政府应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和策略,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 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1) 地方政府增加农村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的资金支持, 鼓励农村青年在家创业; (2) 根据地方资源情况,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开发当地资源, 增加本地就业就会, 从而发展地方经济; (3) 在自然资源贫乏、开发乏力的地区, 利用其已有的交通、人脉制定帮扶政策, 以经济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这样不仅能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还能节省劳动力成本, 是一个“双赢”的措施。
(二) 构建农村新型养老体制
家庭自我养老一直都是中国农村地区主要的养老模式, 同时由于农民没有退休的概念, 往往60岁以上的老人会和青壮年一样干农活甚至出去打工, 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 在农村空巢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 鼓励有能力的农村老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不仅能够增强家庭自我养老功能, 还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更能提高农村老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在强化家庭养老的同时, 适当将养老资源向农村倾斜, 发挥村委会的作用, 积极发展农村家庭服务业, 在合适的地方修建养老院等机构, 引入社会养老的观念并利用社会养老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三) 发挥道德和法律的双重作用, 建立农村特色养老机制
通过社会组织和公民道德规范等多种方式宣传传统美德, 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 同时, 在某些时候需要借助法律的手段维护老人的权利。此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浓厚的“乡情”基础, 挖掘老年人力资源, 实现以亲情为基础的相互养老, 使“空巢”不空, 养老不愁。与此同时, 注重成年子女对“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作用, 鼓励甚至以立法的形式约束常年在外的成年子女对通过“常回家看看”、常打电话等多种方式与父母交流沟通, 履行精神赡养义务。
总之,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农村“空巢”养老将是人们不得不面临的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 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发展情况, 因地制宜的建立农村“空巢”养老体制, 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 积极宣传法制, 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意识, 积极倡导“孝文化”, 真正实现“空巢老人”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空巢不空。
参考文献
[1]吴佩芬,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化解.南方论丛, 2012 (4) [1]吴佩芬,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化解.南方论丛, 2012 (4)
[2]霍永刚, 关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1) [2]霍永刚, 关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1)
[3]曾详玉, 建立“家庭——社会”并重的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东方企业文化, 2011 (2) [3]曾详玉, 建立“家庭——社会”并重的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东方企业文化, 2011 (2)
16.一个健康老人的三点体会 篇十六
快乐地工作我出生于贫困农民家庭,抗日战争尾期参加工作,一直在区乡基层,长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农民淳朴思想的陶冶下,我的思想也不断得到净化,思想变得十分单纯,一门心思干实际工作,心里没有私心杂念,更无歪门邪道的想法,愉快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千方百计去完成任务,完成任务后,有一种胜利感和成就感,心里感到无比愉悦。
愉快地生活,不怄冤枉气1958年大跃进走火入魔,掀起了“浮夸风”,粮食由亩产浮夸两万斤到浮夸到亩产20万斤。我没有放卫星搞浮夸,领导认为我右倾保守,对我进行批判,要我反省检讨。在那种高压的政治形势下,任何执着坚持都无济于事,那真是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我就假装低头,写假反省、作假检讨,以假对假,但我心中有数,没有怄真气。特别时期造反派说我是叛徒,不仅叫我靠边站,还对我采取许多极端的做法,我就自已开导自己,那么多高级领导人都戴高帽子游行,我这个小小的萝卜头,算得了什么呢?想通了,一点气都没怄,饭照吃、觉照睡,而且吃得甜,睡得香。后来组织上为我做了结论。历史清白,恢复原职。
17.一个老人的问题 篇十七
一、导言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何关爱他们,创建文明和谐社会,这需要政府和社会树立“老龄”意识,弘扬孝亲文化、推广孝亲知识大力宣扬公德精神、营造尊老敬老风尚。而就整个江阴市而言,据其老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止2012年10月,江阴市有老年人 余万人,空巢老人约占 %,约 万人。并且随着独身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可以预见,江阴市老年人家庭的“空巢化” 也将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问题原因
在为期一周的走访调查及与居委会人员的交流中,我们大致了解了造成这种“空巢”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主观因素也是重要原因。
1.这种现象和我区,我市,乃至全省全国的人口结构密不可分,我国人口结构的总的趋势是老龄化加剧,从这点看来我区的这一现象只是我国诸多人口问题的一个缩影。
2.思想观念的改变是造成“空巢”现象的内在因素。随着经济发展,父辈之间以及爷孙之间的代沟的不断凸显,冲击着老人们“一家之主”的传统思想观念以及以四世同堂韦荣的旧的家族式生活观念。思想过于保守的老人越来越受到思想开放的子孙的“排斥”。而年轻人随着文化知识与思想的进步,不在受“父母在,不远游”旧思想的束缚,纷纷离开父母,从而造成“空巢”现象。
3.家庭小型化是“空巢”现象的直接原因,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改善,三口之家的小型家庭模式成为主流。所以这也造就了“空巢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多。
4.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是造成“空巢老人”现象的主要因素。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年轻的人们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工作、学习、教育子女上而忽视了对老人的陪伴,这也成催生了“空巢老人”的推助器。
二、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1、在生活来源和医疗保障方面
因为江阴市的空巢老人大都年轻时候在某企业上班,退休之后享有退休金,其生活来源63.2%来自退休金(只有剩下的极少部分是来自子女负担和自己的积蓄),大致在1000-1200左右,但退休老干部或者公务员的退休金一般都较高,在2000-3000左右。而在医疗费用问题的解决上,有56.1%是来自医保,但每个月的医保费用只有90块钱;29.8%是单位或者街道社区部分报销;极少部分是由子女负担的。空巢老人们普遍觉得医疗费用高,生不起大病。
从整个情况上来看,江阴市的养老措施实行得较好,基本上满足了老人们的生活需要。另外,我们还了解到:退休干部、教师和企业退休的空巢老人们的生活水平差别较大,退休干部、教师大多退休金较高,生活水平较高,而企业退休的空巢老人大都退休金较低,且医保也较低,生活大都只处于温饱水平。
2、在生活开支和经济压力方面
空巢老人们生活开支总体处于中低等水平,除了害怕生病,大部分空巢老人不觉得有什么经济压力。但对于经济发达,商业中心城区,如澄江街道消费水平较高,空巢老人们经济压力相对较大。
3、在生活照顾与子女关系方面
(1)在生活照顾方面,因为调查的绝大部分是中低龄空巢老人,其生活自理能力较好,调查中87.9%的空巢老人能自己照顾自己。且因被调查的空巢老人有62.1%配偶健在,故在其生病的时候,有39.7%的空巢老人是由老伴照顾,36.2%的是由子女照顾,另有8.6%的是由医疗护理人员照顾。在此基础上,数据显示,78.6%的老人不愿意住在养老机构,其原因主要有:主观方面来讲,自己不愿意住在那里,因为没有自由,且照顾和伙食也有所欠缺;客观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养老机构花销太大,无法负担,有的是因为子女不同意。剩下的21.4%的老人愿意住在养老机构,大都认为住在那里的都是老人,可以聊天做伴,且这部分老人认为养老机构的伙食比自己现在的状况要好。
(2)在与子女关系方面,空巢老人们的子女一般是生活在本地的,只有极少数的生活在外地或者国外。数据还显示,造成空巢老人与子女分开住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52.7%的空巢老人是因为与子女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差异为避免冲突而与子女分开居住,同样的52.7%的老人空巢是因为子女学习工作忙,压力大无暇照顾老人,另外36.4%的空巢老人是因为自己希望独立生活,还有25.5%的空巢老人是因为子女住房条件紧张等约束而与子女分开居住,而18.2%的老人空巢是因为子女在外地求学或工作需要在异地就业就职,只有9.1%的空巢老人是因为子女婚嫁在异地成家而与子女分开去住,剩下的7.3%的老人空巢是因为子女具备所需物资条件,但赡养老人观念淡薄所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大部分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只有极少数老人是因为自己的主观原因想自己独立生活而与子女分开居住的。从调查中我们还得知,空巢老人们的子女很少与其联系的比率占37.9%,而空巢老人们经常主动和子女联系的比率占44.8%。这说明很多空巢老人迫切希望与子女保持更多的联系,尽管大部分空巢老人理解并习惯了子女不在身边。
4、在社区服务设施与其休闲娱乐方面
(1)在社区服务设施上,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硬件设施方面,社区针对老人们的休闲娱乐设施很少,老人们提到的休闲活动场所主要是公园、广场之类的,但离老人们生活的社区有一定的距离,身体好且喜欢运动的老人们会去走走,绝大部分的老人们觉得太远了不想去。另外,我们所调查的三个镇的社区都没有安装类似求救门铃、求助遥控器之类的针对空巢老人在紧急情况下呼叫帮助的系统;而在软件设施方面,很少有社区或社会志愿者给空巢老人提供服务。至于大学生志愿者,在为空巢老人服务方面,有如下数据可以说明。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大学生为空巢老人提供的志愿服务较多,但大部分老人对大学生的服务感到不习惯。问到其原因,空巢老人们表示,因为自己的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理,不需要大学生提供服务,且大学生提供的服务一般都是打扫清洁之类的。除此之外,还有些老人希望过安静的生活不希望被别人打扰。
(2)在空巢老人的休闲娱乐上,我们通过调查得知,73.2%的空巢老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是聊天串门,有60.7%的会在闲暇时间看看电视和报纸书籍,同时,50%的会选择打太极,散步之类的放松方式,还有33.9%的空巢老人喜欢聚在一起打牌,只有极少数的约为1.8%的空巢老人会选择出远门旅游。
三、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积极的心理健康量表,即“老人生活幸福度量表”的分数统计可知,整体上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达到66%,处于中等水平。在这份量表中,有约42.4%的老人估计今后的生活无法预料或变坏,34.5%的老人有时感到孤独,7.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59.4%的老人感到生活无目的,老人们的总的幸福满意度为69.4%。其中,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幸福满意度明显低于非空巢老人,且受教育程度高的空巢老人其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幸福满意度明显高于受教育程度低的空巢老人。
四、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心理健康状态的关系
1、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 江阴市空巢老人的整体生活状况处于能基本上满足需要的水平,因生活困难而产生的悲观、焦虑、无望等心理问题较少,但这种因为生活得不到保障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还是存在于一部分空巢老人身上。
2、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间接影响其生活状况,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会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从我们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空巢老人在与我们的交谈中表现得很积极、乐观、豁达。谈到子女不在身边,都表示很理解;在谈到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上,都觉得自己是很幸福的了;而谈到未来生活的变化时,都持较乐观的态度;最大的愿望是一直淡然、平静而从容地生活着。但这部分的空巢老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五、预计未来空巢发展趋势
我们针对18岁以上的其他社会群体以及非空巢老人进行了社会调查,以便全面的了解到社会上其他群体对空巢老人现象的看法以及预测未来空巢老人的发展趋势。以下是两组我们在社区调查得到的数
据图形。
对图形进行分析,我们可知:
(1)在社会不同群体在对空巢老人的了解程度上,52.8%的人是对空巢老人基本了解的,38.8%的人是对空巢老人几乎不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的,只有8.5%的人是很了解空巢老人的。但同时,有68.6%的人们都表示担心空巢老人的生活。(2)在中青年群体对待与父母一起生活的认识上,77.2%的人认为自己可以和自己的父母居住在一起,只有22.8%的人觉得自己不能和父母居住在一起。其中,不能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原因,1.7%的人是因为自己在外地求学或因工作需要在异地就业就职而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0.9%的是因婚嫁在异地成家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5.2%的人是因为父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差异,为避免产生冲突与矛盾选择独立生活而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同样比例的人是因为自己学习,工作忙,压力大,无暇照顾老人,或老人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不能生活在一起,还有2.6%的人受自身住房条件紧张等条件约束无法与子女或老人同住。
(3)在对非空巢老人的调查上,结果显示,非空巢老人和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基本相同,但唯一不同的是心理状况。非空巢老人因为有亲人的陪伴而没有孤独感,这恰恰是空巢老人多数所面临的心理问题。非空巢老人大多因为住房条件紧张而与子女居住在一起,老人们同样享有退休金和医保之类的社会保障,并且大部分存在“啃老”现象,子女因下岗等其他原因经济条件不好,老人的退休金不仅要保证自己的生活,有时候还要补贴子女,这种情况城市与农村普遍存在。
(4)在对待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的现实问题上,调查显示,75.4%的人表示可以接受现在或将来不和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他们大都表示因为自己比较希望独自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只有12.7%的人认为自己不可以接受现在或将来自己的子女不和自己住在一起,剩下的10.6%的人们认为将来的事情不可预测,因而不清楚。
五、建议和对策
(一)在子女关怀和照顾方面
1、空巢老人的子女必须尽到经常联系老人、看望老人,照顾老人,给老人提供生活保障的义务。在这方面,舆论可以监督,社区可以根据空巢老人的具体需要,帮助空巢老人与其子女联系,比如可以按照为其建立的信息资源库,定期与空巢老人们的子女联系,提醒其要慰问父母或者来看望父母等。
2、对于高龄、丧偶、有疾病的空巢老人,子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为老人请受过专业培训的家政护理或保姆,以尽孝心。
3、子女应支持丧偶空巢老人再婚。对于丧偶的长辈,家庭成员应排除社会偏见和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支持老人寻找合适的生活伴侣,安度晚年。
(二)在社区服务方面
1、一方面,社区应当建立准确的老人信息库,特别是“空巢老人信息库”。信息库应当包括:老人姓名,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身份证号码,社会保险号码,学历,专业,爱好,电话,子女情况,子女的联系电话、地址,退休前的供职单位等等。基层政府机关根据社区提供的信息备份,必要时予以核对,并根据信息库的信息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推广和建立空巢老人信息服务网站,为空巢老人的家属提供反馈信息的服务。
2、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在每个社区建立多功能的老年服务中心是较为有效的措施,使老年人的一般医疗保健可在社区服务中心解决,同时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服务,实现一条龙式的服务,使空巢老人得到妥善照料;由国家补贴,社区执行,把社区一些下岗职工和闲散人员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培训,为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以及高龄老人提供代请保姆、钟点工、家庭就医等护理服务;设立呼叫救助系统,使空巢老人的安全隐患问题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鼓励和接纳社区、学校、及社会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关爱服务;在社区多发展老年群体文艺活动组织等,丰富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方式。
(三)在政府服务方面
解决好空巢老人最迫切最需要的“养”和“医”的问题。
1、关于“养”的问题,政府要做好健全和完善城市空巢老人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的工作,确保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同时要增加对社区养老服务资金的投入,另外,要制定相关的规划和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与此同时,政府有关的宣传部门要正面宣传养老机构的形象,消除空巢老人对养老机构的不良看法。
2、关于“医”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城市医疗保险、城市贫困空巢老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等基本医疗保障,减轻空巢老人的负担,使老人们看得起病。而对那些情况特殊,在医疗上特别需要帮助的空巢老人,可以通过社区建立的“空巢老人”的信息资料,筛选出真正因病至贫、因吃不起药而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群,然后政府给予救济。
(四)在社会力量系统服务方面
1、在志愿者服务上,社区志愿者,比如那些具有奉献意识,想要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的中低龄老人可与本社区的高龄空巢老人或其他有需要的空巢老人结成对子,以“老老互助”的方式帮助空巢老人。学校志愿者,比如大学生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有针对性的关爱服务,如心理、法律、医疗等方面的咨询、文艺汇演等。社会志愿者,比如红十字会、老年人志愿者服务协会等一些在老年康复、护理、保健、营养、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士加入到服务队伍中,为空巢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2、新闻媒体要多渠道关注和报道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时披露空巢老人的问题,以引起社会的重视;或为空巢老人刊登寻求社会经济救助的启事等。
3、社会兴办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养老机构,增加养老机构的数量并提高其服务质量,实现社会化养老与居家养老的有效结合。
(五)在空巢老人自身方面
1、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对子女的情感依赖。
2、采取恰当的方式表达对子女的爱,避免一意孤行,把自己的主观要求和愿望全加在子女身上。
3、重新确立自己生活的目标,培养兴趣,广交朋友,积极参与文体和社交活动。以上分析显示,郑州市的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总体而言还不错,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空巢老人生病没钱治问题,社区服务不能很好满足(如社区精神生活贫乏等)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加强社区空巢老人精神文化建设。以大力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为出发点,加强社区文体设施的建设,使社区现有设施和场所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应经常开展老人喜爱的文体活动,使空巢老人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促进彼此的了解,以减缓他们的孤独与寂寞;另外就是对独居的空巢老人,社区与政府应经常组织有关人员对他们进行探望,了解他们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能够及时解决。
2,政府应多为老人提供就业机会。为老人提供就业机会,一方面可以为其提供经济来源,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其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如对喜欢孩子的老人提供照看孩子的工作,可以让他们在照看孩子的同时为他们自己带来快乐,缓解孤独与寂寞。
3,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对老年人而言,医疗保障是非常重要的,但在郑州市这个人口密集的城市,“看病难,看病贵”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政府应对这一方面应加强努力。另外,对社区而言,对老年人提供的医疗服务更应该是全方位的,如对老人出行不便这个问题,应定期在社区内聘请医疗服务队,使老人能够在家门口就能够解决看病问题,减轻他们的不便。此外,还应在社区内加强对疾病防治的宣传,提供医疗咨询,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每个老人都掌握一定的医疗防护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一个老人的问题】推荐阅读:
一个看车的老人作文10-15
扶不起的老人是个人问题(开篇立论)11-12
关于孤寡老人问题访谈记录08-18
一个HR的面试问题07-18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一个易疏忽的问题08-23
人员管理,一个制约经销商发展的核心问题06-21
帮助老人的作文:帮助老人的快乐10-25
老人的诗歌作文08-04
慈祥的老人作文09-25
描写老人的句子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