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

2024-07-12

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精选8篇)

1.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 篇一

泸溪县创新区域化党建模式 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近年来,泸溪县积极创新党建工作理念,对城镇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探索区域化党建模式,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推进县域经济发展。2010年,泸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亿元,同比增长15%,高出全州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63.5亿元,增长38.4%,完成工业增加值21亿元,增长19.5%,财政收入首次突破3亿元,达到3.05亿元,实现了历史性大跨越。县城白沙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县城,泸溪被国家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委联合授予“全国平安畅通县”称号,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连续4年引领湘西州。连续3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进县”和“湖南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湖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称号。

坚持组织共建,构建覆盖城乡的区域性组织建设体系。按照组织设置全覆盖、组织领导区域化、组织管理双重性的思路,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在“两新”组织集中的农村、社区、工业园区和专业市场探索建立了7个区域性党组织,统一负责区域内的党建工作,并根据党员特长,依托群众性组织建立了98个功能性党组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党在“两新”组织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全县16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未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均实行区域建党,使党的工作覆盖面达到了100%。

坚持党员共管,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依托政府专网建成了联接县、乡、村三级的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录入了全县所有基层党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基本信息,并能实时查询党内信息、统计资料和实现网上转接组织关系。依托公安部门外来暂住人口登记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在县、乡两级建立了流动党员信息库。建立了50多万元的党员困难互助金,设立了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寓服务关爱于管理之中。

坚持资源共享,构建统筹城乡的基层党建工作平台。全县建立了150个党员服务中心,并以此为依托组建了1000多名党员参加的40多支党员志愿者队伍,成为服务群众的综合平台。按照每个社区200平方米标准,对社区的办公、活动场所进行了全面升级。全面开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百户以上规模村全部拥有10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场所。深入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在农村和城市社区以及企业开设了150个终端接收站点,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党员教育网络。

坚持投入共保,构建统筹城乡的基层党建经费保障体系。落实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县财政每年划拨600多万元,解决村级、社区办公经费。国有企业党建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列入企业行政经费和财务预算,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经费按实税前列支。同时,采取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的方式,选配了80多名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确保基层党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2.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 篇二

一、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 我县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重中之重来抓,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中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现形式, 统筹调配党建资源和要素, 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有效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1. 芜湖县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

(1) 健全领导机制, 成立了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任组长, 纪检、农经、民政、司法等部门及各镇共同参与的“难点村”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2) 强化督查指导, 确保治理工作责任明确, 配强指导机构, 实行治理责任制, 开展集中治理。

(3) 注重工作结合, 确保治理工作效果明显。要求难点村两委班子坚持边学边改, 以开展“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和“五访五问”活动为契机, 进一步明确存在问题, 理清工作思路, 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2. 搭建有效载体, 使城乡党组织活动更经常。

2003年起, 芜湖县先后制定了对“乡镇党委书记履行农组直接责任人职责”、组织委员考核的办法, 持续开展“五个好”乡镇党委创建考评工作。按照“典型推动、示范带动”的思路, 先后培育了2个农村党建示范镇、36个示范村等党建工作示范点, 提升了整体工作水平, 一批村党组织达到了“五个好”要求。

二、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构建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新格局, 虽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但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1. 思想认识不高, 工作内在动力不足。

部分基层党组织及其主要领导做党建工作比较被动。城镇党组织、村党支部, 在“互利共赢”问题上缺少有效沟通和创新的办法, 导致了个别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资金、物质上的扶持, 没有实现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帮扶的转变。

2. 城乡党建资源不均衡。

城乡党建在资源上有较大差异, 资源区域开放度不高, 整合利用难度普遍较大。由于城乡经济基础不同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城乡党建资源交流互补不充分。

3. 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共建面不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 城乡党组织联建工作常常难以推动, 普遍存在“联”而不紧、“联”而不顺、“联”而不宽的问题。因此, 要想形成全面覆盖、长效管理的统筹机制, 必须把城乡一体党建工作纳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之中, 纳入到现代社会管理工作之中, , 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加大探索力度。

三、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对策和建议

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 已经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 如何确保共建机制更健全, 效果更明显, 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1. 着眼于组织“活”起来, 创新组织建设, 建立统筹城乡党建组织体系。

创新组织建设就是探索城乡一体的组织设置新模式, 坚持服务发展、行业相近、强弱联合的原则, 逐步打破地域界限、行业界限、城乡界限, 注重组织设置的纵横结合, 努力构建起在产业链上、专业协会中、社区楼宇里的党组织, 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党组织等模式。

2. 着眼于资源“用”起来, 建立城乡合作的互帮互助机制。

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重要目标取向, 推进城乡党建要素资源的有效整合、综合运用, 促进党建水平的共同提高。积极探索在党建工作中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现形式和城乡党建互帮互助机制, 统筹配置党建资源要素, 推动城乡党建资源双向流动, 特别是引导城市党建资源向农村流动。

3. 着眼于党员“动”起来, 建立健全城乡合作的互帮互助体系。

围绕改善民生、立足于服务城乡居民, 充分发挥城乡党建资源的整体效益, 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点、信访接待日等制度, 推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联系卡”制度, 以城乡党组织之间互动相融为线、以城乡党组织和党员结对联帮为点, 把联系服务群众情况纳入党员民主评议和干部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促进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刘致丞.区域党建:基层党建发展的内生性要求[J].蚌埠党校学报.2010, 03.

[2]李雅兴, 陈建华.构建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中的障碍和现实路径[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06.

[3]李重华.抓住基层党建的关键环节——机关党建[J].探索.2010, 06.

3.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 篇三

关于“着眼适应社会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区域化党建格局”的调研报告

● 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党校课题组

本报告梳理了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现状,剖析了实践中存在的与社会管理要求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问题,提出了着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区域化党建格局的对策思考,以进一步拓展党建的公共性领域和增强党组织的枢纽性功能。

社会管理;创新;区域化;党建;调研报告

根据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党建课题调研的要求,我们在梳理原黄浦和卢湾两区多年来以区域化党建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着重对“撤二建一”背景下黄浦区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与社会管理要求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情况进行专题研究。我们在区委组织部、区社会党工委、地区办、综治委等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采取深度访谈、小型座谈会、资料查阅等形式开展调研,借鉴了兄弟省市、区县,特别是上海市静安区的相关经验,并选取南京东路、五里桥、老西门、瑞金二路等社区(街道)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探索实践,进行了个案分析。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黄浦区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现状

2004年以来,中共黄浦区委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市委的总体部署,从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世博会服务保障为重要契机,逐步构建与完善以社区(街道)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服务群众为重点、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目前,全区10个街道相继建立了在社区(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下的“1+3”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完善居民区党总支、居民区(楼群)党支部、楼组(幢)党小组三级组织构架和运作机制;以楼宇党建、园区党建、市场党建、网格化党建、信息化党建等有益探索,不断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体系。从组织体制上打破党的基层组织之间原有的分割、封闭局面,从区域范围内整合力量和资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促进和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一)构建区域化党建领导格局。为把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矛盾消除在基层社会,按照市委要求,黄浦区委结合区域特点,通过建章立制,管理重心下移社区,资源配置倾斜社区,基础工作聚焦社区,确立以社区(街道)党工委为领导核心,单位党建为基础,行业党建为抓手,社区党建为载体,社区党员为骨干,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区域化大党建领导格局。这一格局经受了世博会考验,证明行之有效。

(二)创新区域化共建机制。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突破隶属、体制、户籍等界限,建立了驻区单位党组织主动联系社区(街道)党组织、在职党员主动联系居民区报到、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机制等一系列促进条块“双向协调”、“双向服务”、“合作双赢”的联建共建机制,改变了世博会前侧重于“以块协调”的单向机制,使区域化党建组织互联、资源互享、功能互补、工作互动有了体制、机制保障。通过区域化党建组织管理与活动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紧紧抓住“世博先锋行动”、纪念建党90周年等重大活动、重要节点,创新区域化党建的活动载体、平台,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三)做实服务群众的社会化体系。以“组团式——零距离服务”为重要载体,整合区域内各级各类党组织资源,共同做好服务群众工作。聚焦改善民生,健全完善“三会一代理”(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务评议会、居民信访代理)制度,引导群众参与社区自治。广泛开展“三访”(走访、下访、接访)、“三个服务”等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区域内各类基层党组织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追求群众满意为动力,着力解决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四)夯实区域化党建工作基础。多年来,黄浦区委不断加大党建工作的投入,为基层党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以社会化方式整合资源,对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全方位开放。不断加强对党员服务中心的功能开发,加强与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增强联系沟通驻区单位党组织、强化党员服务中心对区域内党员志愿者组织的孵化、扶持和服务功能,使之成为支撑、保障社会管理新格局的重要载体;以信息化、标准化为抓手,促进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条块融合。

二、区域化党建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与社会管理要求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问题

面对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黄浦区区域化党建工作实践中尚存在着与社会管理要求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矛盾,集中表现为“五个制约”:

(一)共建共享的认识尚未统一,制约了社会管理参与的内生动力。一是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大家反映,党建联建应建立在共建共享的价值基础上,要让社区单位更好地融入社区,而不是感到有负担。有的认为,区域化党建格局还相对松散,共建双方在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对接力度不均衡,缺乏相应的利益结合点。二是世博经验转化为常态方式不能简单套用。不少同志指出,世博会作为国家行为,其组织方式、动员机制、运作模式都有着非常态的特点,很大程度上仍延续了传统的运动式社会动员模式,而要据此形成日常工作机制还应慎重,尤其是对志愿者等社会资源不能滥用,不应把属于政府、企业的责任推给社会。三是区域化党建工作覆盖仍有较大空间。世博会期间,到社区报到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是历年来数量最多的,可主动报到的单位全区也只有2000余家。然而,据各个街道的不完全统计,区域内单位最多的外滩街道有8000余家。可见,区域化党建虽然解决了党的工作覆盖的机制问题,但社区单位的参与积极性单靠领导重视、行政命令推动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是“要我做”、还是“我要做”的问题。

(二)群众工作的能力相对薄弱,制约了社会管理方法的与时俱进。面对越来越多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越来越频繁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突发事件,一些党组织仍习惯于单位制管理组织所形成的小党建、内循环的方式方法,存在权力领导路径依赖,习惯于以往依赖行政手段包揽一切、决定一切的思维定势,对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新要求理解不透。具体表现为: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能力不强,条与块之间在职能结构、联动机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接,整合组织资源、拓展活动空间的工作动力不足,参与社会建设领域的路径不明。有的不善于运用社会工作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有的对网络舆情不敏感,引导和影响群众应对网络舆情热点与现实社会的热点的能力不强,不善于运用新型媒体引导舆论、争取主动。

(三)社会参与平台缺乏必要整合,制约了社会管理合力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社区党建、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类型的活动组织平台,发挥了联系组织、联系党员和联系群众的共驻共建作用。但由于缺少经验总结、理论梳理、典型引导和组织推广,造成搭建平台快、变化也快,导致难以固化成果,形成持续的基层基础工作模式。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社区内各类组织、整合各类资源服务群众的机制的长效性和有效性方面,也有待完善。

(四)对社会利益诉求回应不畅,制约了社会管理中群众的广泛认同。“撤二建一”后,黄浦区委信访总量在全市中心城区居前列已是基本事实,矛盾凸显在动迁安置、住房物业、城市管理和各类纠纷;集体上访仍多发高发,集访矛盾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管理、机关企事业转制、动拆迁等方面,动迁安置、住房物业、城市管理等各类纠纷。化解这些矛盾,现在主要靠体制内的力量,结果往往是应接不暇。如何有效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开拓思路,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但目前密切联系群众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没得到很好发挥,因而也不能真正了解党员、群众的不同诉求,基层党员、党组织作为民需反映主渠道地位正逐渐旁落。社区基层党组织还不善于通过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物业与业主之间、居民委员会与居民之间广泛地进行协商对话;不善于通过有意识的嵌入形式多样的群众组织,开拓并疏通更多的利益表达渠道,使群众利益诉求以制度化的渠道合法地表现出来;不善于把服务融入到社会控制中,以服务的良好形象获得群众的社会认同。

(五)社区党建的支撑保障不平衡,制约了社会管理工作者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两区合并面临许多新情况,较显著的是居民区党建支撑保障发展不平衡:部分街道的领导反映党务工作科室、编制不足,一再强调要“有人做事”;部分居委会的综合用房面积比全市平均水平低30%;部分居民区社区工作者的待遇远低于兄弟区,严重影响了队伍的综合素质,以至于部分社区聘用的大学生纷纷跳槽,成为兄弟区社区工作者的“实习基地”;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也相对滞后,总体表现为眼界不够宽、思维不够新、方法不够多,这与“精品黄浦”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面对居民区将要进行全面换届选举的严峻形势,应该未雨绸缪,对居民区的“三有一化”建设应从区的层面进行顶层设计。

此外,对于“撤二建一”后原黄浦、卢湾两区在区域化党建推进中的差异问题,不少同志指出,不能过分强调各社区(街道)的资源禀赋差异,以及在工作理念、内容、方式和支撑保障等方面的不平衡,要在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发展的大局下,进行科学整合,实现优势叠加,坚定不移朝前走,在重大工作、重要任务中检验成效,展示区域化党建的新成果。

三、着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区域化党建格局的对策思考

中共上海市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通过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推动解决地区社会管理中的瓶颈问题,从而更加有效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区域化党建工作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就要增强党的整合功能,努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组织切实地融入社会,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党建功能目标贯穿于工作始终,其根本在坚持群众路线,关键靠改革探索,核心是制度创新。建议在以下六个方面强化:

(一)强化政治领导,用共建目标实现价值统领。充分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聚焦城区发展的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探索用共同的共建目标来引领,打造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进一步强化党对基层社会的政治领导功能。一是紧紧围绕新黄浦“共谋科学发展、共建精品城区、共同创先争优、共享发展成果”的共建目标,发动包括驻区单位在内的所有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携手奋进,体现“传承经典、打造精品”的共同追求,形成和确立党的群众工作的区域化、社会化发展趋向。二是进一步强化各社区党工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树立“大公关”意识,激发各类社区组织的参与活力,善于把党的领导建立在社区公共利益和为民服务的基础之上,把党的政治工作建立在社区公共事务和企业管理之中。三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把党组织的社会活动融入到为社区居民提供的物质文化服务之中;围绕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本单位、本社区、本行业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讨论,强化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面对社会建设中呈现的组织结构网络化、扁平化的特征与要求,应巩固区域化党建的实践成果,特别是世博会期间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深化具有较强社会整合力的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与区域党建互联、互补、互动机制,使后世博的区域党建联建从现有的区属空间向区域空间延伸与拓展。一是巩固、提升世博机制成果。各社区(街道)党工委要建立完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健全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双向沟通、协调、服务等工作机制,立足社区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等开展工作,形成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经常性、紧密型的联系沟通平台。二是推动、深化两个“延伸”。通过健全完善区级层面的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事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解决涉及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重大问题,讨论确定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重大项目,推动区域化党建由社区(街道)向区级层面延伸。通过建立完善相应的联建共建工作机制,推动区域化党建向居民区延伸。围绕社区自治和公共服务,深化完善“三会一代理”制度,形成“五位一体”的物业党建联建,使党的社会工作更加切实地融入到各类社会组织和群众中去,进一步实现“整合、协调、联动、共建”的格局。三是夯实居民区党建工作基础。进一步加强居民区建设的统筹规划,切实落实“三有一化”的要求;落实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党群工作者选拔配备、待遇保障等相关政策;运用区委党校和社区党组织实践基地,加强对现职专职党群社会工作者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系统培训;健全稳定规范的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

(三)创新活动载体,完善党建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把服务群众作为完善区域化党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一是以“创新转型谋发展、服务群众促和谐”为主题,深化创先争优活动,以组团式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为主要载体,继续深化“三访”、“三服务”的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驻区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组团式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服务、反映诉求、化解矛盾的重要作用。二是全区通过建立民意传导、整改落实、绩效评议、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服务群众的力度,丰富群众工作的手段,切实提高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建议整合现有的“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平台”和“零距离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拓宽形式多样的民意表达渠道,以加强对街道社情民意工作的支撑和保障。三是充分发挥党员在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作用,完善党员到居住地党组织联系、报到制度,使党员服务群众有一个“做得好”的立足点,使建设和谐社区有一个“看得见”的结合点,尤其在社区发生问题时,有一个“稳得住”的切入点。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民生工作联动服务、区域文化联动促进、安全稳定联动维护、区域人才联动培养、学习型组织联动创建、创先争优联动开展、信息网络联动建设等八个方面形成合力。

(四)加强统筹协调,促进资源共享的社会化配置。充分发挥辖区内各类党组织的优势,通过组织共建、人才互动、党员联管、活动互助等形式,整合利用区域党建资源,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一是聚焦民生领域、重点工作和地区稳定,继续整合政府部门、行业管理单位和社区党组织资源,深化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和区域党建互联互补互动的资源整合型党建模式。以项目为牵引,通过目标任务化、任务项目化,在帮困救助、服务群众、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方面搭建更多的党建联建平台,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深化和谐社区生活共同体建设,实现基层党建工作向领域延伸、向行业覆盖、向社会辐射。二是统筹协调各类党建资源。坚持服务为先,立足于满足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更好地整合包括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在内的各类公共平台资源,充分发挥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各自资源优势,为区域内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党建工作提供资源支撑。要着力加强社区(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区域志愿服务网络和平台。三是强化组织活动。积极开展和不断丰富党的社会化活动的经典项目,汇集各类资源的文体项目、提升道义的公益慈善项目和展示社会的公共节庆项目,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建设精神家园,拓展社区公共空间,增强社区的归属感,不断增强服务群众、凝聚社会的功能。

(五)促进社会协同,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着眼点,深入实施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筑延伸到社区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工作合力。一是建立重大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新机制,对可能存在社会稳定风险的重大项目开展风险评估试点工作,其中涉及动拆迁及工地建设项目、企业转制项目、市政及市场搬迁项目,从源头上预防、控制和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从“被动化解”到“积极防范”的转变。二是拓展街道综治工作中心新功能,形成基层综治工作格局。进一步巩固世博会期间单位安保单位负责、社区安保街道负责、公共部位安全各方联手的做法,充分整合社区内综治、维稳、信访、调解、帮教、社会管理等各种力量,不断完善平安建设各方联动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格局,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成立街道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在街道和居委两个层面建立品牌调解工作室,推进调解队伍社会化建设;依托“心灵港湾”平台,将心理疏导引入调解工作,加快推进调解工作专业化建设;通过与法院、检察院、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合作,开设流动模拟法庭,加快推进调解工作职业化发展。四是加强条块联动,以城管执法、物业管理党建联建,促进城区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提升区域环境质量。

(六)加大技术支撑,依托信息化推动社会管理创新。面对上海三年内建成“智慧型城市”的战略部署,区域化党建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模式,提高各级党组织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引导和影响群众、应对网络舆情热点的能力。依托信息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是要科学规划、高位布局,实现“集约化、少投入”,从全区整体进行考虑,做到全区一盘棋。二是要实行网络覆盖,充分利用已有的区委门户主网站、区委部门子网站、社区(街道)党工委的党建网络以及各驻区单位自身党建网络资源,加强党建信息资源整合,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党建联建,共建共享。三是要运用信息技术。依托网络开展组织生活、党员教育培训,运用信息网络开展党务工作,探索在线组织生活,使党建网站成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创新基层党建方式的实践平台,推进党务公开、展示党员形象的基层窗口,服务党员群众的网上家园,把区域化党建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D26

B

1009-928X(2012)03-0031-04

课题组组长:孙甘霖;副组长:张国军;成员:陈黎红、杜言敏、陈怡、黎明琳、顾荣、曹晶;执笔:陈黎红、杜言敏

4.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 篇四

全力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中共二七区委组织部

二七区是郑州市的商贸中心区,辖13个街道,88个社区。现有社区公共单位432家、“两新”组织党组织168个,共有党员17812名。为有效破解社区党建“条块分割”、辖区组织参与“渠道不畅”、各类党员奉献社区“组织发动面不广”等难题,区委紧密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国街道社区党的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积极在街道一级创新建立街道联合党工委,全面实施党建“网格化”管理,努力达到“组织网络、党建工作、党员管理、社区服务”四个全覆盖。

一、实施“5+N”模式,完善组织结构

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扎实推进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二七区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在部分街道试点建立了街道联合党工委,在不改变驻区各公共单位党组织隶属关系的基础上,将其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全部纳入其中,作为党工委委员,定期例会,共同研究决定区域化党建工作重大事项。街道联合党工委采取“5+N”的模式进行设置,“5”即街道党工委书记,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分管副书记,组织委员和专职委员进入街道联合党工委,“N”即其他委员若干名,其他委员数量视辖区公共单位、“两新”组织的具体情况而确定。书记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副书记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任,专职委员采取社会招聘、街道 1

选派等方式,选聘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热心党务工作的人员担任。委员通过单位推荐、个人自愿、街道提名、组织部审核、区委任命的程序产生。为规范委员产生程序,调动委员参与积极性,二七区还制定了《街道联合党工委委员推选办法》和《委员的权利和义务》等规章制度,新选聘了5名专职委员,进一步强化了党建工作力量,优化了党组织设置。

二、采取“四事”工作法,规范议事程序

街道联合党工委作为“单位建党”模式的一种深化拓展和完善,必须在工作、议事等方面做以科学规定,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应有作用。一是科学制定会议规则。街道联合党工委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遇到重要情况随时召开。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的委员到会方能举行,讨论重大问题和其他需要表决的事项时,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到会方能举行。二是创新提出“四事”工作法。采取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的“四事”工作法。大事共议主要包括区域性党的建设、拆迁改造、项目建设等需要公共单位和“两新”组织参与配合的大事;实事共办主要包括社区建设、“两新”组织发展、改善辖区环境、解决群众再就业、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等实事;要事共决主要包括推荐“两代表一委员”、评选文明单位、行风政风评议等涉及辖区公共单位的推荐评优奖先工作;急事共商主要包括上级党委和政府部署的临时性紧急工作,需要召开委员全体会议共同研究和协商的。三是规范议事程序。议事程序分四步进行:由街道联合党工委书记、副书记、专职委员商量确定或由三分之一以上委员共同提议确定议题;经

确定的会议议题、时间、地点、目的要求等,提前2天进行预告;召开街道联合党工委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将形成的决定或决议的内容及时通报,抓好贯彻落实。大学路街道联合党工委积极运用“四事”工作法,为长城康桥社区协调办公用房1100余平方米,筹集资金60万元用于建设高标准的党建阵地,确保了社区党建“有处议事”。

三、推行“321网格”,健全工作体系

在街道联合党工委的运行中,二七区创新提出“321”运行模式,积极实施党建“网格化”管理,努力将党建工作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一是建立三级网格。按照“就近就便、易管易建”的原则,视辖区面积、人口、党员数量和驻区单位情况,科学划分党建网格,建立街道、社区、社区内各片区(楼院)三级网格,将辖区各类组织和全体党员全部纳入其中,做到“每格定人、每人定岗、每岗定责”。目前,全区已建立社区网格88个,社区内片区网格346个。二是建立两支队伍。建立专兼职党建指导员队伍和社区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全面整合党建网格内的党员骨干、入党积极分子、居民小组长、楼栋长以及社区志愿者等人力资源。目前全区共有各类党建指导员283人,各类党员服务队伍435支,涵盖党员5700余人。三是建立一个体系。通过建立街道联合党工委、科学设置党建网格和组建各类服务队伍,使辖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使辖区各类组织和在职党员的服务与居民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使各类党员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形成一个“条块结合、纵横联动、全面覆盖”的社区党建工作体系。去年11月全国街道社

区党的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参会代表到嵩山路街道亚星社区视察观摩,对二七区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建立“四项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为实现街道联合党工委规范运行,二七区建立四项“新机制”,切实加强了对街道联合党工委委员及成员单位的激励约束,创新了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为街道联合党工委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一是承诺办结制。年初各成员单位党组织围绕服务辖区发展和居民群众需求,采取实事认领和承诺等方式,明确办结时限,落实具体举措,接受街道联合党工委和居民群众的监督。二是舆情播报制。从社区居民群众、街道社区党员干部、新闻媒体中,聘请若干名党建舆情监督员,定期对街道联合党工委及其成员单位进行评议,并在社区公示栏进行公开播报,接受居民群众监督。三是党员共管制。探索党员“双重管理”新机制,发放在职党员服务卡,推行在职党员承诺制、区自管党员提拔使用会签制。目前,全区1225名区直机关党员已经领取在职党员服务卡,并自觉接受所居住社区“八小时外”的教育和管理。四是考核运用制。每年年底,由区委对各街道联合党工委的工作开展和委员工作实绩以及成员单位作用发挥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对考核成绩优秀的成员单位及主要负责人,由区委以书面形式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和省、市委组织部门进行反映,建议对其主要负责人予以提拔重用。对工作表现和实绩突出的委员,要积极推荐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考核较差的,除向其上级如实反馈外,在其单位或个人评优评先需要征求区、街或社区意见时,均不予推

荐。

5.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 篇五

助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中央、省、市、区“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有关精神,根据《云岩区城市基础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和《云岩区“十大党建项目”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助推发展型党组织建设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为进一步推进XX辖区区域化党建工作进程,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增强社区“服务、管理、凝聚、维稳”功能,为建设“幸福云岩”打牢基础,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这一中心任务,以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为动力,构建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多元集约利用模式为基础,政社协同管理体系为架构的“一核多元协同”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助推社会管理创新,使党组织、党员及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在区域化党建平台上找到着力点,形成合力,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二、目标要求

在当前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强化基层组织建设,通过理顺关系,健全机制,筑牢社区党委核心地位;通过科学划分,共享资源,构建多元集约利用模式;通过合理配置,共筑共 建,搭建政社协同管理体系,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各项工作。

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人民。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作为区域化党建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真正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惠。

(二)社区领导,辖区联动。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科学管理、规划引领、政策指导、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领导和监督作用,健全完善协调配合机制,形成推进构建“一核多元协同”区域化党建新格局的整体合力。

(三)深化自治,共筑共建。健全完善社区居民自治体系,逐步拓展自治范围,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实现共筑共建、共建共享。

四、实施内容

(一)理顺关系,健全机制,筑牢社区党委核心地位

1、理顺关系,增强社区各类党组织归属感

(1)进一步明确“一委一会一中心”(社区党委、社区居民议事会、社区服务中心)组织构架。明确社区党委直接接受区委领导,社区服务中心直接接受区政府领导,同时接受区职能部门的指导;社区党委和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统 筹区域内党务、政务工作。接受区委、区政府每年对社区党委、社区服务中心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的考核。社区居民议事会按照“三制两委五规”(选举制、席位制、常设制;社区事务协商议事委员会、社区事务监督评估委员会;议事规程、报告规程、表决规程、评估规程、例会规程)的模式健全相关制度和机构。

(2)理顺社区各类党组织关系。将居委会书记代表、辖区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以及辖区内“两代表一委员”等列进党委班子,并通过党建联系会议等机制,进一步打破区域内不同类型党组织之间的壁垒,形成社区党务共商、事务共管的工作格局。

2、健全机制,确保社区党委工作有效运转

(1)完善社区党委运行机制。社区党委实行党代会年会制,定期召开社区党代会或党员大会,社区党委向大会报告阶段性工作完成情况,研究决定下一阶段主要工作任务及其他需要社区党代会决策的重大事项。实行分工负责制,社区党委委员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并根据党委决定,牵头落实相关工作任务。实行工作例会制,定期召开党委会议,研究、讨论、决定社区党建及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等重大事项;及时通报各党委委员分头负责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研究提出推进办法。实行工作情况通报制,对党委会决定的重大事项,定期向区委汇报进展情况,工作完成情况及时向辖区党员群众通报,接受群众监督。实行“十联”工作机制,发挥社区党委协调、沟通、整合作用,调动社区 各种资源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实现党员教育联管、思想工作联做、普法教育联抓、社区治安联防、社区环境联治、公共设施联造、弱势群体联帮、社区文化联办、社区文明联建、和谐社区联创。

(2)建立社区自治参与机制。注重提高社区党委做群众工作的水平,提升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利益矛盾的能力,实行“三会一评”(群众意见收集会、议题讨论会、社区党委议事决策会和述职述评)制度,通过“社区居民提议、社区党委决策、社区服务中心执行、成效接受群众评议”的方式,组织驻区单位、居委会、工作站、社区内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机构,以及群众有序参与社区管理服务。

(3)建立“双向”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双向”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及时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加大对社会中有影响力群众的教育培养力度,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4)建立健全基层党务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坚持科学导向、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分类指导,透明公开、动态管理的考核原则,以党组织、党员、党务工作者为对象,以基层党务考核评价信息系统为载体,明确、细化、量化考评项目、考评指标、考评标准与考评方法,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

(5)建立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按照“思想政治 要建强、干部队伍要建强、工作作风要建强”的工作要求,引导各类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开展创先争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等活动。深化实施云岩区“十大党建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发展。适时开展评先表彰活动,对富有成效、深受党员群众欢迎的基层党组织给予表彰奖励。积极培育并发挥优秀共产党员的示范效应。

(二)科学划分,资源共享,构建多元集约利用模式

1、科学划分,设置多元化党建网格

(1)多维网状设置党组织。按照便于管理、便于集中、便于活动开展的原则,以地域为单位,结合各区域实际设置党建网格责任区,依托“责任区”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功能型党小组等党建资源,开展区域内党建、文化、维稳、公共服务及综合治理联动等工作,实现“一网多功能”,建立起社区党委——党建网格责任区——责任区内党组织的“网格式区域化党建”管理模式。

(2)多形式组建党建队伍。以社区党建网格责任区为平台,组建“党员责任区长”队伍,专门负责区域内的党员联系管理、纠纷调解、群众服务等事务;按照楼群、地域、人数为网格,以居民集中活动点为单位,组建“党员居民小组长”队伍,协助“党员责任区长”抓好环境治理、维稳排查、信访调解等工作;以楼宇和功能区为单位,组建“党员楼栋长”队伍,由各楼栋内热心社区工作的党员担任,负责向“党员居民小组长”定期汇报本楼 栋内的群众的工作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2、共享资源,搭建多元化党建平台

(1)进一步加强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两级党员服务中心(站),实现党员服务中心(站)全覆盖。不断拓展党员服务中心(站)功能,使之成为组织活动策划、党员教育培训、党员志愿者服务、流动党员管理、党员交心谈心、党内互帮互助的重要阵地,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综合性平台。

(2)设立社区党代表工作室。依托党员服务中心(站),以“社区党代表工作室”、“居委会党代表工作室”、“流动党代表工作室”、“网上党代表工作室”等形式,实现工作室在辖区的有效覆盖。充分利用党代表工作室平台,建立党组织班子成员分片联系的“三联系”制度,进家入户了解民情、收集民意、掌握民诉,实现“党员群众有呼声、党代表有反映、党组织有行动”的良性互动。

(3)探索建立多形式的阵地平台。搭建“一家四站”(社区党员共建之家、直管党员活动站、驻区党员联络站、流动党员服务站、党员志愿者<党员义工>工作站)实地工作平台,抓好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和服务。探索建立社情民意数字化管理系统、党代表博客等网络工作平台,提高社情民意收集、转办、反馈的效率。加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社区、居委会终端站点的建设和管理,按照“因时施教”、“因人施教”、“因地施教”、“因需施教”的原则,大力组织开展辖区内党员经常性教育和各类教学培训及 学用结合工作,切实推进远程教育“以用为本”。推广“党组织议事厅”、“党员议事会”等做法,定期组织辖区内党员围绕党建和区域建设建言献策,拓宽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

(三)合理配置,共筑共建,搭建政社协同管理体系

1、合理配置,建立现代公共治理结构

(1)建立健全群团组织体系。以党建带群团组织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新型社区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侨联、老年协会、计生协会等群团组织体系,按照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的要求,实现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健康协调发展。引导群团组织按照社区党建要求,围绕社区党委、服务中心的中心工作,发挥各自优势,发动各方群众,取得广泛支持与配合。

(2)加快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采取登记管理和备案管理相结合得办法,降低社会组织成立门槛,确保“十二五”期末每个社区拥有5个以上社会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加快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步伐,建立以区相关职能部门抓组建、社区党委抓管理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双重管理”格局,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全面实现“组织化、全覆盖”工作目标。同时,根据不同社会组织的特点,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范围及内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确保社会组织发展和政社合作的正确方向。

2、共筑共建,发挥公共参与建设作用(1)发挥闭会期间党代表的作用。社区党代表要围绕社区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社区中心工作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开展调研、征集建议、提案等活动,为促进社区发展建言献策。组织开展列席会议、听证咨询、视察、评议、询问、质询等活动,发挥社区党代表在加强社区党内监督方面的作用。组织开展社区党代表接待、走访群众活动,努力把社区党代表培育成为“民意代表”和群众领袖。

(2)发挥在职党(团)员作用。在开展“四帮四促”、“百名干部下基层”等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在职党(团)员下社区活动”,实行在职党(团)员在社区登记备案制度,每季度至少参加1次社区活动。组织党(团)员与所指派社区群众“结对子”,开展经常性的服务群众活动。在职党(团)员应随时向所在党(团)组织反映社情民意,发挥社区与机关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3)发挥党外人士作用。探索建立“社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活动室”,为党外人士提供服务,活跃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基层组织生活,构建和谐政党关系;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人才荟萃、资源丰富、联系广泛的优势,引导他们积极围绕社区建设与管理,献计献策。

(4)发挥党(团)员志愿者作用。引导、鼓励党(团)员到工作或生活所在社区注册为志愿者,组织开展“党(团)员服务先锋行”、“三进三服务”(帮贫助困进家门、文化活动进家门、平安和谐进家门、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双岗双责”(“8 小时内敬业岗”和“8小时外奉献岗”)、“投身志愿行动,争当服务先锋”等活动,为党(团)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提供平台。党(团)员志愿者由党员服务中心统筹管理,并为其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5)发挥退休老党员余热。充分调动退休老党员积极性,发挥他们理论水平高、政策把握能力强、威望高、责任感强、经验足、时间安排灵活等优势,引导鼓励他们参与区域党建、互助式养老服务等工作;选聘退休老党员、老同志参与党员服务中心、党代表工作室等阵地平台的日常管理和活动策划。

(6)发挥驻区单位作用。建立辖区党委、社区服务中心、驻区单位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资源共享、共建事项。社区与驻区单位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利用驻区单位现有设施和资源,向辖区群众开放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场所,逐步建立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协调、规范有序的区域共筑共建体系。

五、工作要求

(一)落实领导责任。社区筹建工作组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意义,把“一核多元协同”区域化党建工作作为下一步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社区党建工作总体布局,落实社区党委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创造性地开展社区党建工作,推动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强业务指导,积极支持和参与社 区党的建设,加大对在职党员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力度,从政策、人才、技术、物资、资金、信息、教育、阵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实行分类指导。结合新型社区实际,加快社区党委的建设步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党组织管理范围,灵活掌握适用工作机制等。针对辖区不同类型单位党组织和不同党员群体,在组织生活的内容、形式和时间上,应有所区别。在推进党组织隶属关系调整和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等工作中,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协调,做好思想工作,抓好衔接。

(三)加大宣传力度。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区域内党的建设情况、做法与成效,营造全社会普遍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对实践过程中的有效经验做法,要及时总结,宣传推广。

XX街道党工委

6.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 篇六

走向全国

2004年6月23日,在大连市基层党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基层党建工作会议上,“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被正式写入中共大连市委文件。以此为标志,一部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反映基层党建工作规律,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基层党建理论基本形成。而这一过程整整走过了四个年轮。

在此后的日子里,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影响力不断扩大,并最终走向了全国。

——2005年秋,《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理论专著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

——2007年7月,该书在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政策研究室、新闻出版署,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日报社、求是杂志社等有关领导、专家担任评委的第十届全国优秀党建读物评选中,成为133部入围作品、19部获奖作品中惟一一部获全票通过的党建专著。

——2007年12月,“浓缩版”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以图文并茂形式,走进了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专题研究班。此后不久,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乃波应邀走进中组部举办的2008年第一期全国组织部长培训班,以“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为题作专题报告,引起参加培训班的省市组织部长们的共鸣。

——2008年2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核心内容——“六大党建领域”目标模式被完整地吸纳入中央报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还两次特别对大连市以改革创新精神在部分党建领域积极探索创新的实践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

两个四载春秋,漫漫8 年求索路。从大连到北京,从地方到中央,经历届市委正确领导和全市广大党务工作者辛勤实践创新而形成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不仅成为全国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指导模式,而且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史上写下了浓重而光彩的一笔。

时代命题

世纪之交,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提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挑战。其中,反映最突出,表现最集中的问题有两个。一是“隐性党员”大量涌现。有关调查显示,仅先进性教育期间,全国各地就通过“双找”(党员找党组织,党组织找党员),找到“隐性党员”112万之多。大连市“隐性党员”高峰时达到了16.7%。“隐性党员”流动于城市乡村之间,遍布于社会各个角落,就像一团乱麻,让各级党组织“剪不断,理还乱”,成为

基层党建一道难解的题。二是以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为主体的新经济组织和以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为主体的新社会组织像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而这些组织中并没有及时建立起党组织,我们党几十年形成的党组织对基层组织的全覆盖出现了“空白”和“空档”。

困惑、疑惑与迷惑,考验着人们的意志,也催人奋进和思考:“隐性党员”为何离开了原来党组织,新的党组织在哪里?随着大量调研分析、综合报告、情况汇总等汇集于市委,一个关于新时期基层党建重大而科学的判断形成了:“隐性党员”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造成了党员与党组织相“分离”;基层党组织架构没有及时与新兴组织架构相匹配,造成了基层党组织与应由其领导的其他基层组织相“脱节”。二者不仅构成了基层党建的“两个基本问题”,也严重地损害和削弱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一是削弱了党的自身建设的组织基础,导致基层党组织建设失去党员依托。二是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机制基础,造成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不能科学有效地建立和完善,党对全社会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失去掌控基础和条件。三是削弱了基层党建的工作基础,打乱了基层党建工作正常秩序。

“分离”也好,“脱节”也罢,在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影响也是重大而深远的,为全党全社会所重视和关注更是空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破解两个基本问题不仅迫在眉睫,而且具有时代意义!

党员盼望着,社会期待着,全党关注着。

突破难点

就在一些地区为寻找“隐性党员”而束手无策时,大连开始把目光聚焦到破解两个基本问题上。2001年开始,一个被称为“战役”的行动在基层展开了——全市分四个阶段,依次在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对流动党员进行集中梳理,共帮助7.5万余名“隐性党员”建立和找到了新的党组织。

表面上看,集中梳理“隐性党员”解决的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瓶颈”问题,但事实是,这一问题的成功解决,为寻找破解两个基本问题途径,以及后来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形成带来启迪,由此,它也成为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突破口。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在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中,大连市有数十万企业职工分流、下岗、失业而转入社会化管理,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党员。那么,这些分流、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与7.5万“隐性党员”之间有怎样的联系,“隐性党员”都来自哪里,为什么会没有党组织来承接?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去探寻,答案很快找到了——

“隐性党员”有在国企改革中产生的,这是经济制度改革造成的;也有从行政管理体制深化和机关事业单位职能转换与还原过程中分流出来的,这是社会结构调整造成的;还有在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中“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过程中出现的,这是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造成的。在弄清“分离”由来的同时,“脱节”的原因也渐渐清晰起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与其所依附的其他经济社会组织长期形成的传统格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原有的各种经济社会组织体系出现严重分化,从而改变了基层党组织所依附的经济和社会的组织基础。

透过这一认识升华,大连市委愈加清楚地看到,两个基本问题并非是孤立的、暂时的、阶段性的一种党内现象,而是经济社会变革的产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基层组织不断衍生、演化的结果,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的各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要求,探求基层党建工作规律,通过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市场经济组织架构相匹配的基层党建体制、组织架构和工作新秩序,这样才能确保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得到有效落实。

科学构建

多年以来,以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为核心的大连基层党建工作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习近平、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辽宁省及其他部分省、自治区党委负责同志等多次在各种会议讲话、文件批示中肯定大连经验。应该说,随着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推进和发展,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然而对它的形成过程,其背后又遇到怎样的艰辛与曲折,却少为人知。

2001年,大连市全面启动了社区党建工作,接着又用两年时间,分别全面启动了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领域的党建工作。其基本思路和方法步骤大致相同,都是围绕各种退休职工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城乡流动党员如何归队,党组织怎样设置,党建责任主体如何到位等一系列设想,按照统一部署,组织区市县集中梳理“隐性党员”,建立健全党组织,完善党组织体系,理顺党建管理体制,明确党建责任主体等,同时,明确党组织政治功能定位和具体目标任务,配套建立党组织活动阵地、开展以“双争”和“五个好”为主题的各种社区党建载体活动等。

但是,后两个党建领域特别是新社会组织党建领域的构建与形成并非像构建社区党建领域那样一帆风顺。原因是对这三个党建领域的本质区别没有看清。应该说,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三个党建领域之间的确存在内在联系。正因为如此,早在启动社区党建时,三者是平行推进的。但实践中发现:社区党建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目的是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后两者均以盈利为目的,让他们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去“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二者与社区党建不能同处一个党建领域。就这样,以2002年启动新经济组织党建为标志,包含新社会组织党建在内的新经济组织党建领域从社区党建领域中被分离出来而“自成一体”。

在工作推进中,新经济组织党建与新社会组织党建的本质区别又渐渐显现出来:新经济组织属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制度范畴,新社会组织属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体系范畴,且新社会组织比新经济组织专业性更强,前者是以对社会提供专业知识服务获利,如律师、会计师、民办教育等,而后者则是以对社会提供商品服务盈利的;前者聚集了大批知识精英,而后者除了技术和管理层外,绝大多数是普通的工人。其本质特征,决定了二者也不能同处一个党建领域。这样,以2003年启动新社会组织党建为标志,新社会组织党建被二次分离出来,成为继社区和新经济组织党建领域之后又一个独立党建领域。就这样,经过三年的努力,大连市三大新兴党建领域框架基本构建形成。

随着构建三大新兴党建领域的完成,三大传统党建领域问题又接踵而至。客观地讲,传统党建领域是历史形成的,但对它的规律性认识和理论概括,则是在不断深化三大新兴领域

党建工作实践和理论探索过程中发现并形成的。计划经济时期,党的基层组织体系紧紧依附于经济社会等其他各种组织,并形成以农村、国有集体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为主体构架的党建工作格局,即传统党建领域。改革开发以来,随着农村党建向社区党建延伸和拓展——社区党建领域的形成;随着国有集体企业党建向新经济组织党建延伸和拓展——新经济组织党建领域的形成;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向新社会组织党建延伸和拓展——新社会组织党建领域的形成,农村、国有集体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逐渐成为了相对独立于三大新兴党建领域,又与之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三大传统党建领域。而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委在不断“打牢基础,逐步深化”三大新兴党建领域的同时,又不断对三大传统党建领域进行整合,进一步理顺党建体制,健全完善党组织体系、确定党建责任主体,明确党组织功能定位等,从而使其“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至此,以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和三大新兴党建领域并存发展的基层党建工作的一种新的目标模式——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了。

理论创新

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产生于经济制度改革、社会结构调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完善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之上。它既有实践层面的“科学构建”和“深化完善”,更有其形成过程中的理论探索和科学总结。许多党建专家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对基层党建工作实践经验进行了理论升华,准确回答和破解了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是已被实践初步检验正确的基层党建工作规律的科学总结和重大理论成果”。人民日报、新华社等还分别以内参形式对这一理论进行系列报道。然而,就在这辉煌的背后,却是一段不平凡的艰难之路。

难在哪里?难就难在理论界存在“体制论争”,即市场经济组织中要不要建立具有隶属关系的党组织体系;社区党建共驻共建的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如何配套;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党组织“建在企业内还是企业外”;“行政无主管”的新社会组织党建“谁来管”;农村基层党建体制变革时机已经成熟,新的党建体制怎样建立;新经济组织党组织政治功能与国有集体企业党组织政治功能区别在哪里;国有集体企业党组织功能作用怎样体现;机关事业单位党建管理体制如何建立,“各自为战”问题又怎么解决等等。

……

如此之多的“为什么”、“怎么办”,不仅是“科学构建”和“深化完善”过程中遇到的实践问题,更是迫切需要回答和破解的理论问题。有鉴于此,大连市委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原则,着眼于基层组织建设的先进性、基础性、系统性、连续性的整体要求,从内涵与外延、体制与政策、规律与作用等诸多方面,边实践推进,边进行理论总结。当实践探索趋于完成时,以《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专著为标志,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理论体系也随之形成。其核心包括:

——目标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逐渐从农村、国有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三大传统党建领域,衍生拓展出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的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三大新兴党建领域,它与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形成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此消彼长的有机统一体,构成了基层党建工作一种新的目标模式。

——主要特征。即功能定位清晰,农村和社区党组织是领导核心,国有集体企业和新经济组织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高等院校除外)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是政治核心,各领域党组织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发挥作用;组织体系完善,各领域党组织体系既相对独立,互不交叉,又将各种基层组织整合在其周围,并与其应领导的各种基层组织紧密依附,覆盖全社会,从根本上解决了“脱节”问题;党员管理规范,每一个党员都在党组织中接受管理、教育和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分离”问题;具体目标任务明确,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和社区党组织具体目标任务是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巩固城乡政权基础;国有集体企业和新经济组织党组织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完善市场经济主体;机关事业单位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主要是以公正诚信为基础,强化社会服务功能。责任主体到位,农村和社区党建工作由地方党委负责,国有集体企业和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由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党委和地方党委(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委)负责,机关事业单位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由机关工委和部门党委负责。

——基本范畴和原则。基本范畴包括: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相统一,总体目标任务的一致性与具体目标任务的差异性相统一,党员流动的多向性与党员管理的规范性相统一,各种经济社会组织的多样性与党组织体系设置的合理性相统一,党要管党的共同责任与具体责任相统一。基本原则是:服务大局的原则,战略思维的原则,科学统筹的原则,实践创新的原则,务求长效的原则。

——总体工作思路,即“双二十字”工作方针。在“科学构建”初战告捷后,大连市委及时提出“深化和完善”的工作思路,适时实行了基层党建工作由单个领域分步突进向相关领域整体推进转变,由抓党的组织覆盖向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并举转变,由具体抓应急性工作向探索把握规律转变。2007年,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深化和完善”的新要求,又在“科学构建”初期提出的“夯实基础、拓宽领域、分类指导、突破难点、抓好典型”的“二十字工作方针”(总体工作思路)基础上,提出了的“新二十字方针”,即“巩固基础、下移重心、激励主体、党群联动、深入推进”。

从“科学构建”、“深化完善”,再到理论体系的形成,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不仅内容愈加丰富,体系日臻完善,而且逐渐形成广泛共识,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创新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注:2008年3月31日《大连日报》,2008年5月15日《组织人事报》分别以整篇幅刊登此稿。

7.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 篇七

关键词:高校党建,国际化,SWOT

目前, 我国高校出入境访学、留学项目、外教不断增多,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 越来越多的教师及学生党员走出国 (境) 参加交流和访学等活动。同时, 大量外籍师生带着不同地域文化与意识形态走进国内高校, 广大师生党员的思想行为受到多元文化价值的影响, 这对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 我国高校要顺应时代潮流, 创新并构建高校党建的“国际化思维与发展战略”, 打造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新格局。这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也是高校党组织自身建设的题中之义, 对加强高校党组织的活力和生命力, 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现状

1.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较少

就理论研究而言, 目前国内关于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和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方面研究的成果颇丰, 但是有关国际化背景下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却较少, 从社会学、管理学等综合视角或范式方法出发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当下有关研究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制度创新、党建资源、思想建设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模式的;二是出国学生党员的组织管理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三是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方面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探讨的是高校国际化战略以及选择何种路径 (如创办孔子学院) 。

2.缺乏系统化的比较研究且内容缺乏创新性

以上一些研究虽然视角不同, 但大多数只局限于碎片化的理论思辨层面论证, 缺乏系统化的比较研究, 且研究视角比较单一, 研究内容缺乏创新性, 研究方法不够严谨, 理论支撑及其建构不够充分。本文基于以上现实, 试图创造性地运用管理学经典分析范式, 来分析构建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可能性, 破解传统党建工作的难题, 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需要。

3.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诸多困境

从实践层面看, 在国际化背景下, 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诸多困境, 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在主观方面, 一些高校对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境外师生党员易受到境外文化政治意识的强烈冲击。在客观方面, 需成立一支高水平的党务工作队伍。同时, 高校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仍需完善。由于境外师生党员的培养联系缺乏计划性、系统性、连贯性, 境外师生党员的生活、学习相对分散, 不易集中开展组织生活, 因此需建立健全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管理与服务机制, 加强对境外师生党员的管理与服务。在工作形式上, 专门针对出国师生党员交流培训的内容较少, 工作平台比较单一。

鉴于以上问题, 笔者结合浙江理工大学国际化进程实际, 从该校党建工作的现状出发, 借助SWOT分析模型, 采用比较研究法, 以系统方法论的观点, 探索高校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新模式。在资源整合、党建理念、长效机制、方式方法等4个方面, 对推进高校国际化背景下党建新格局建设及其发展方向, 以及如何完善这一格局, 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有效建议。

基于SWOT分析法的高校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模型

1.SWOT模型的提出

SWOT分析模型, 即道斯矩阵或态势分析法, “其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学者韦里克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1]这一分析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内部优势、劣势分析, 对研究对象的外部机会、风险的研判, 把各种可能因素罗列起来, 两两结合形成分析矩阵, 然后根据SWOT分析的结果, 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即SO、WO、ST、WT四大策略。

综合来看, 这一分析法包含了3个过程, 即分析影响因素、构建SWOT模型、制定行动策略。就本文而言, 这一模型的核心, 就是通过对浙江理工大学党建内部资源及外部环境的相关评估, 采用系统比较分析方法, 分析其内部存在的优劣势, 研判其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和威胁, 把各种影响因素综合起来, 构建起模型并加以分析比较, 进而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高校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发展思路和行动策略, 充分发挥好内部优势、利用好外部机遇, 尽可能地克服内部劣势、规避外部风险。

2.高校国际化背景下党建的SWOT实证分析

要构建起高校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格局, 就必须对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分析, 找出优劣势, 依靠内部现有资源及条件, 充分利用外部可能的机会, 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制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发展战略, 并通过提高学校综合能力与国际化办学的匹配程度, 提高处理党建形势变化的能力。

本文中内部优势, 指的是高校内部已具有的在国际化背景下党建方面积累的经验、做法, 如思想重视、组织完善、有明确目标、有师生党员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等, 能促进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形成;内部劣势, 指的是高校内部存在的某些不利因素及现实, 如国际交流规模小, 缺乏专业的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队伍, 体制机制不健全等, 其会阻碍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形成;外部机会, 是指现存的、即将出现或未来具有的有利于推进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外部因素, 如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政策支持等;外部风险, 指的是既有的或可能威胁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模式构建的外部因素, 如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国际化办学指标评价落后等。

基于以上认识, 本研究分别以内部优势及劣势、外部机会及竞争威胁为横轴和纵轴, 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 利用SWOT分析法, 对高校构建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新格局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 进行全面、综合、系统性地分析 (如图1所示) 。

通过上图的横纵向对比研究, 可以清晰地分析出浙江理工大学在构建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新格局方面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风险, 对该校目前党建工作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也有一个系统而直观的认识。

构建高校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新格局的路径

通过以上对高校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的SWOT分析, 可明确构建高校国际化背景下党建新格局的四大实现路径:路径1:SO策略 (即时共享, 整合资源) 、路径2:WO策略 (顶层设计, 优化机制) 、路径3:ST策略 (以人为本, 树立理念) 、路径4:WT策略 (三种结合, 创新方法) 。具体如图2所示。

(注:横向坐标轴代表内部资源评估, 纵向坐标轴代表外部环境评估)

1.SO策略——即时共享, 整合高校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资源

这是在国际化进程中, 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关键和取向。需要以开放促融合, 构建起国际化背景下大党建工作模式。首先, 优化、整合、盘活、充分利用各种党建工作资源, 特别是高校内部各基层党组织、校际党组织的资源。党建资源包括, 校内外人才、服务、信息资源、社会资源、有形与无形资源等, 以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其次, 搭建党建资源共享平台, 分为现实共享平台与网络共享平台。在现实共享平台中, 既包括创建区域性的党建资源共享平台 (如各高校之间) , 又包括创建覆盖全校的党建资源共享平台 (如高校内部各院、系之间) 。而网络共享平台, 更是促进了高校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形成 (如党建论坛、网上党课党校的共享) ;再次, 开展党建联建共建活动, 实现校内外各级各类党组织互动、互补、互联, 通过共建、共联, 扩展党建活动空间, 开阔党组织和党员的国际化视野。

2.WO策略———顶层设计, 优化高校国际化背景下党建长效机制

这是国际化进程中, 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新格局的根本和保障。需要制度设计保障实施。首先, 强化党建工作的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党建工作保障机制, 是国际化进程中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其次, 建立分类指导的教育机制, 根据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出国交流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建立系统化的联系谈话培养制度, 完善党员国外学习培训制度, 通过网络、驻外领使馆等各种形式, 对出国党员进行继续教育;再次, 完善党员评估机制, 从内容、过程和评估标准上对党员进行评估, 从制度上保证对党员的监督落到实处, 建立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高校党员思想状况评价体系, 及时了解、评估出国交流党员和在校学习党员的情况。

3.ST策略———以人为本, 树立高校党建工作国际化理念

这是国际化进程中, 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基础和前提。需要从党建工作的目标、过程、结果等方面, 全面树立国际化进程中高校党建工作新理念。首先, 党建目标要“以人为本”, 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体现, 也为西方人本主义文化思想所认同, 是国际化条件下人才竞争的体现;其次, 党建过程要坚持“因材施教”。要在国际化进程中做好党建工作, 就要在整个组织、教育、管理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 政治思想、道德意识、价值观念等, 既要通过意识形态教育传播, 也要给受教育对象自我思考的余地;再次, 党建结果要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国际化环境下, 高校党建工作应促使受教育对象学会思考和鉴别。“创新”是国际化人才的本质特征, 高校党建工作应根据国际化的这一根本要求, 以创新精神去推动党组织发展。

4.WT策略———三种结合, 创新高校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方式方法

这是国际化进程中, 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新格局的手段和依据。这三种结合, 一是教育党员与关心党员相结合。在对党员教育的过程中, 师生党员是党员教育的价值主体、动力主体和权利主体, 在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 也要解决其学习、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二是集中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在师生党员教育的过程中, 要将集中教育与渗透教育结合起来, 做到需要集中的时候集中, 需要分散的时候分散。在分散渗透时注意广大师生党员的价值取向, 尤其是针对出国交流的党员, 更要充分发挥渗透教育的功能;三是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随着师生党员国际交流增多, 可以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临时的流动型党组织, 在保留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 运用新媒体技术, 积极开展网络教育, 以网络为阵地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实现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 建立国际化的红色网站, 拓展党员教育的空间。

结论

本研究采取SWOT分析法, 对高校构建国际化背景下党建新格局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风险进行了系统分析, 提出了从资源整合、长效机制、党建理念、方式方法4个方面构建解决路径。本研究在理论层面及其方法体系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还需通过更多个案研究、对比研究, 更深层次地发掘高校国际化背景下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以及寻找突破口的各种可能性, 借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提供一定的理论及经验层面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婷姝.SWOT分析与大学竞争策略——基于对南京理工大学的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2]秦殿军, 薛俊强.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态的理论研究——基于SWOT分析框架[J].现代管理科学, 2007 (12) .

[3]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2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年度报告[R].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2013-08-09.

[4]孙忠进, 王臻, 赵德三.高校党组织党建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1) .

[5]王郦玉, 刘同兰, 石梅, 梁亮.国际化背景下出国党员的党建工作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为例[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2012 (2) .

[6]陈宏志.积极探索国际化背景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途径[J].前线, 2011 (2) .

8.广东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篇八

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差距不断缩小。随着“双转移”策略的深入推进和粤东西北产业发展新格局“落子”的逐步到位,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快于全省水平,地区差距扩大趋势有所抑制。2012年,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GDP达到47779.56亿元,增长8.1%,占全省总量的79.1%。粤东、粤西和粤北GDP分别为4138.87亿元、4683.43亿元和3821.81亿元,增长10.2%、10.0%和8.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珠三角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07年开始下降,可见珠三角地区加快对粤东西北地区的辐射,区域经济两极分化趋势得到抑制。2012年,珠三角人均GDP达84355元,增长7.5%。粤东西北地区人均GDP明显增加,分别为24315元、30271元和23467元,增长9.6%、8.9%和7.8%。四大区域人均GDP最高与最低比为3.59∶1,与2005年的4.56∶1相比,差距明显缩窄。

调结构力度加大,产业结构继续升级。2012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为5.0∶48.5∶46.5,第三产业比重比2011年提高1.2个百分点。各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比均呈上升趋势,反映产业升级水平的结构层次系数较上年提高。

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继续增强。2012年,内需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8.2%,外需贡献率为1.8%。经济发展倚重内需特征明显,消费需求保持稳定。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677.11亿元,增长12.0%。其中珠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最快,达13.6%,粤北增长11.9%,粤东和粤北分别增长4.2%和9.2%。

区域经济应平衡发展

区域平衡发展仍有空间。全省各市地区发展差异系数居高不下,2012年按21个市计算达0.6359,高于江苏、山东和浙江等省份。此外区域经济发展呈“哑铃型”(地区发展水平分布呈两头大趋势)变化。2012年,21个市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0%以下的有8个,比2000年多3个;处于中游的地市,即人均GDP在全省平均水平上下25%区间的市,2012年只有3个。

产业内外结构尚待提高。2012年,根据39个工业大类行业的增加值计算结构相似系数,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之间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6463,可见区域间产业差异不明显。同时,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珠三角人均GDP已超过13000美元,三产比重只有51.7%。珠三角9市中只有广州、深圳、东莞三产比重高于二产;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各市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平均为0.6232,区域分工合作不明显,产业结构雷同,对粤东西北辐射的能力非常有限。粤东西北地区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但产业层次总体水平不高,三产占比仅39.2%,比二产低6.5个百分点。

粤东西北地区科技发展相对滞后。2012年,从经费和人员投入来看,占全省GDP近20%的粤东西北地区R&D经费投入、R&D人员投入占全省的比重不到一成,而珠三角地区R&D经费投入、R&D人员占全省的比重超过九成。

(作者单位:广东省统计局)

编辑:张雪威 / 邮箱:zxw@bjstats.gov.cn

上一篇:二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期末测试卷下一篇:公司董事长给员工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