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习俗

2024-11-10

中外习俗(共9篇)

1.中外习俗 篇一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长8米、宽2米、重约1.5吨,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大暑各地习俗:福建莆田吃荔枝“过大暑”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于是,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

温汤羊肉是莆田独特的风味小吃和高级菜肴之一。把羊宰后,去毛卸脏,整只放进滚汤的锅里翻烫,捞起放入大陶缸中,再把锅内的滚汤注入,泡浸一定时间后取出上市。吃时,把羊肉切成片片,肉肥脆嫩,味鲜可口。

2.冬至习俗有哪些 冬至节习俗 篇二

冬至的7大习俗: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冬至的习俗:古代传统习俗

1、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南北地区的传统饮食习俗

1、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2、南方饺子

3.圣诞节习俗日记:美国圣诞节习俗 篇三

圣诞节习俗日记:美国圣诞节习俗

一个自由且多彩的国家,圣诞节是他们快乐狂欢的日子。美国的民族复杂,所以其庆祝方式常因移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大部分室内都有别致的布置,门外悬挂着美艳的花环及绮丽的饰物。梵谛冈:如果你想在世界的圣彼得教堂参加由教皇亲自主持的圣诞弥撒,虽然那里可容纳三万五千人但仍需预先定位。其圣诞弥撒大多在十二月二十五日零时举行,教皇坐在八个侍从抬着的轿子上穿过群众,一边向信徒们祝福一边走上祭坛。教皇着白袍外罩金黄色祭服,登上圣彼得大教堂的祭坛,以拉丁语念出祷告词。零时整,号角手吹响的喇叭,安放于大祭坛上的摇篮本被覆盖着。

这时,圣婴耶稣身上的白布被徐徐除下了。教堂内的各国信徒眼眶里含着热泪,以各自的语言唱出悠扬的“平安夜”。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徒均视前往圣彼得大教堂,亲谒教皇,受其祝福,为一生中的荣幸。日本:虽然日本非基督教国家,但战后日本过圣诞节的风气十分风靡。原因之一与各大商家的促销有关。有的百货公司以圣诞树作装潢,在店内布置雪景,增加银色圣诞的气氛。各色茶店、夜总会、酒吧也都安置一株圣诞树以应景。十二月中旬各商店人山人海,大家为准备圣诞礼物赠送亲友而忙碌。善心人士亦趁机致赠礼品予东京室内五十二所肢体及心智障碍的儿童。

4.中外习俗 篇四

在英国,最主要的庆祝活动将在复活节星期日举行,但是这期间还包含了两个银行假日--耶稣受难日和复活节星期一,这两天都是国家法定假日。在进行正式的庆祝活动和宗教庆典的同时,在遍及不列颠和北爱尔兰的乡村、小镇以及城市中都将举办很多有趣的活动。

复活节期间在英国北部还要举行滚鸡蛋比赛。据一位来自当地的这项活动的爱好者说,这项比赛就是将煮熟的鸡蛋顺着一个斜面往下滚,其中滚的最快,没有偏离方向并且能够从两个木柱之间穿过的就是优胜者。这是兰开夏郡普雷斯顿市埃文翰姆公园进行的最引人注目的活动之一。

复活节游行也是复活节传统庆典的一部分,参加复活节游行的人通常要带复活节面具或者复活节帽子。而传统上,这些面具和帽子应该带有春天的鲜花和彩带的装饰。

5.中外习俗 篇五

1、拜月光的用品。

拜月光的食物主要是月饼和棱角,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果,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大家都知道吃月饼的习俗,除了吃月饼,许多地方都会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生活习俗吃一些土特产和时令水果。比如广东人过中秋,在吃月饼的同时,还有吃芋头、菱角、田螺和柚子的传统习俗,虽然这些传统食品吃的含义不同,但都有祈福求神保佑、辟邪消灾的意思。

2、拜月光的节目主要是玩花灯,舞火龙和烧塔。

玩花灯,舞火龙和烧塔这些活动是平时我们很少玩的节目,一般到中秋节才能上演,北京,江浙和广东三个地方对于这几种活动的青睐程度是差不多的。

3、拜月光时吃菱角,据说能让孩子长得聪明伶利。

菱角的大多数吃法是将菱角用清水煮熟,然后剥壳当零食吃;也食物月饼习俗赏月,拜月,玩花灯,舞火龙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大家都知道吃月饼的习俗,除了吃月饼,许多地方都会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生活习俗吃一些土特产和时令水果。比如广东人过中秋,在吃月饼的同时,还有吃芋头、菱角、田螺和柚子的传统习俗,虽然这些传统食品吃的含义不同,但都有祈福求神保佑、辟邪消灾的意思。中秋节吃菱角,据说能让孩子长得聪明伶利。

各地拜月光的习俗来源

各地拜月光的习俗来源如下:

1、广东人拜月光:

广东人拜月光从北宋兴起。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

2、江浙人拜月兴起于清代。

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江浙一带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

3、北京人拜月光就要追随到远古时代。

6.中外习俗 篇六

过去每年,为了欢度泼水节,举国放假5天。今年,政府大惠于民,放长假10天。据说,原因有二:一是希望将泼水节打造成象西方的圣诞节一样的主要节日;二是让在新首都内比都辛勤工作的各级公务员有更充裕的时间返回仰光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有了“长假”的概念,节前的市场供应立马呈现“经济规律”,人们纷纷抢购年货,带动菜价上扬。节日里,商场、餐馆几乎全部歇业,想找个地方买东西、吃顿饭,都很难如愿。

按照缅甸风俗,节日期间,人人载歌载舞,相互泼水。泼水象征着温馨、清凉、吉祥。缅甸人以泼水送旧迎新,祝愿来年去除污秽,消灾减难。

泼水看似简单,但细究起来,也有文雅与狂野之分。所谓文雅型,这主要是对一些贵宾。讲究的人,用香樱桃花枝,从银钵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轻轻地向别人身上抖洒。至于狂野型,主要是青年之间对泼。这些人泼起来简直是不要命,他们喜欢整桶整盆地泼,甚至用水管喷浇。而泼洒的水,往往是由大冰块溶化的冰水,浇在身上,冰凉刺骨,寒意顿生。

缅甸人大多信奉佛教,男女老少温文尔雅,谦恭有加。可到了泼水节,他们象换了个人似的,尽情宣泄,无所顾忌。年轻人可以从早到晚恣意狂饮,醉酒当歌;也可以当街狂舞,引来围观者一片喝彩。此刻,纵观满街的年轻人,竟找不出一个身穿传统服装—“纱笼” (缅甸全国上下,男女老少,均着此服,俗称:国服)的,取而代之的尽是入时、前卫的奇装异服,多数年轻人则更钟爱黑色文化套衫加牛仔裤。

泼水节期间,有三种人不会被水泼身,一是穿着袈裟的僧侣,二是身怀六甲的孕妇,三是老年人。除此之外,人不分男女,位不论高低,财不区多寡,彼此之间,即使素不相识,也可以相互泼水。这个时候,男人“欺负”女人,小孩“犯上”大人,也不会被责骂。相反,人们被泼得越多越高兴,因为水象征着幸福。

在缅甸,4月份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候。大家互相泼水过年,既感受到了节日带来的喜悦,又给炎炎夏日带来了难得的清凉。这个时候,城市的主要街道两旁一下子会出现许许多多的临时舞台(泼水站),都是由市民、企业自发组织或由政府出面搭建而成。今年,仰光的大街小巷旁搭建的泼水站有300多个,短短1.3公里长的茵雅路上竟汇集了130多个。有的宏大气派,有的小巧玲珑,但共同的特点就是向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尽情泼水,让人们以水为纽带分享节日的欢乐。泼水站周围,到处可见年轻人狂欢的场面:舞台中央男女青年载歌载舞,舞台临街一边大家手执水管把水洒向过往的人群和车辆;一辆辆敞篷泼水车从泼水平台前依次缓缓通过,车上的人们更愿意在台下多逗留一会,甘心接受这清凉的祝福。

缅甸的泼水节一直带有浓浓的文化气息,但现在也逐渐渗进了商业味道,可谓是与时俱进。一些公司、企业抓住泼水节商机大做宣传,它们的泼水站搭建得非常气派,广告味十足,还邀请明星站台走秀、尽情放歌,时而也会在现场派发免费的商业宣传品,吸引的围观者众多,场面十分火爆。

7.新年民间习俗 篇七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8.冬至有哪些习俗 篇八

立冬不算冬,冬至到来,才是真的冬。12月21日将迎来2016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冬至。这是一个寒冷的节气——因为我们即将开启“洗澡靠勇气、洗衣靠毅力、起床靠尿意”的模式,想想身体就一阵的哆嗦;这也是一个温情的节日——因为我们离新年更近了,与家人共聚的日子也不远了,想想心情又止不住的激动。

无论此时的你是在哆嗦还是在激动,小编先为你送上一份冬至的习俗大餐,愿你能从那些久违的民俗中感受一缕冬的温暖,从那些熟知的美食中嗅到一丝家的味道。

冬至民俗,“数九”祭祖文化多

一岁一“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在古代,冬至被当作一年中较大的节日来过,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后来,人们在这个时候常用糯米粉做“冬至圆”,同时为了区别后来春节前夕的“辞岁”,人们称冬至的前一天叫“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九天是一九,再数九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在古代,入九以后,文人墨客喜欢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祭天祭祖

冬至还是一个传统的祭祀之日。据说,唐宋时期冬至就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明、清两代的冬至日,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谓“冬至郊天”;现在很多地区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冬至,有着两千五百多年的古老文化。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关冬至所流传下来的美食佳肴有很多,那你知道这些饮食习俗背后的传说吗?

冬至食俗,味美传说更美

饺子——“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称“饺子”。馄饨——“冬至馄饨夏至面”

北京人吃馄饨驱灾辟邪:相传,汉朝为了平息与匈奴的战乱,希望能够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所以在当时,老百姓把匈奴部落中两个罪大恶极的首领浑氏和屯氏取谐音叫做“馄饨”,用肉馅包成角儿,恨以食之。

江浙人吃馄饨忆西施:相传,春秋吴越争霸时期,吴王夫差因吃腻了山珍海味而导致没有胃口,西施进厨房为他做了些小点心,并用畚箕盛给夫差吃。夫差吃后高兴问道,这是什么点心?西施心里想,这昏君每天混沌不开,便脱口而出应道:“混沌”。于是,为纪念西施的美貌与智慧,江浙一带的人将馄饨定为冬至的美食。汤圆——“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早在明、清时期着一习俗已经形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史料有正式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这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羊肉——滋补驱寒

山东滕州沿袭这一食俗,冬至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寓意驱除寒冷。相传,汉高祖刘邦在 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赤豆糯米饭——防灾祛病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9.中外习俗 篇九

吉林东北的年俗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吉林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旧时,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几乎都集中在除夕夜举行。全家都要换上新装。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席间,老少互相祝愿、兄弟间推杯换盏,尽情享受天伦之乐。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响,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

“天地桌”上供着大幅黄纸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诸佛”或“百份”(天地诸神像册),设大饼,蜜供、面鲜、果品、素菜、年糕、年饭为供品,高点金字红烛与子午香,以表迎请诸神下界赐福。

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屎”、“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

娱乐中佐以鲜果、糖果、干果杂拌儿、温朴、炒红果、蜜饯海棠等,边吃边玩,尽情享受,直至“接神”。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

礼成后,即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一一引进“压岁钱”。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

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

上一篇:医院业务主管岗位职责下一篇: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