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习计划

2024-10-09

本科学习计划(共12篇)

1.本科学习计划 篇一

20xx年我参加了电大(本科)学习,现根据自己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时间等情况,制定本学习计划。在今后的日子里,要严格执行学习计划,不折不扣地完成电大学业。

一、学习目标

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完成本专业所有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每学习一门课程,合理的运用学习方法、安排学习时间,争取一次过关。

二、学习形式

以自学为主。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向辅导老师请教,或者上电大网站与学友探讨、交流,直到弄明白这止。

三、学习时间

1、每天坚持上网学习2小时以上,并做好学习笔记。

2、利用周六、周日到电大听课学习。

3、不定期上电大网站在线学习,每周不少于三次。

4、对每周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加深记忆。

四、学习安排

全面理解所学的内容,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解,充分利用电大网上课堂,进行在线学习,平时把理解不了的问题及时跟老师和同学沟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平是积极参加多媒体教学,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做好课后复习和考试工作。

2.本科学习计划 篇二

一、教学计划的不足

教学计划是高校培养学生的总体规划与设计, 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我国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落实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教学计划方面, 还存在以下不足。

1.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不协调。

公共基础课是向学生传授与未来工作有关的、自然和社会领域的、带有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开设这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人才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它主要包括“两课”、人文素质、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军事理论和大学必修的基础课程等。专业基础课是按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相近相关专业打通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模块, 它与公共基础课一起为学生构筑学习专业知识而必须掌握的、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其在所学的专业知识中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专业课是提供与学生未来社会生活和职业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或为加深某专业方向或特色的专业课程组。它分为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实验课三大类, 集中反映了各专业的特色。针对大部分财经类院校所确立的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和目前会计就业形式的要求, 我们可以看出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明显偏高;而面对“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 专业基础课所占比重又明显偏低。

2.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不尽合理, 内容趋同。

科学的教学计划一定是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合理地安排各类课程的比例与结构, 在内容上衔接紧凑, 循序渐进, 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复合性和创新性素质, 这也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的根基之所在。“厚基础”是指教学计划中应该定位为具有符合学生专业所应有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基础, 有这样的专业基础才可能在将来发展为“宽口径”。从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准则来看, 会计的职能已由传统单纯地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 延伸和扩展到参与经营决策, 规划企业资金、成本、利润, 控制企业经营活动等方面。由此可见, 会计人员除了必须具备过硬的会计和财务知识, 还应有较高的计算机技术、金融、法律、外语等知识, 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 一方面, 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设计不仅少且迟滞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会计学基础中会计科目的变化跟不上经济社会和相应会计规范的变化。另一方面, 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科目, 在内容上的重复性仍然相对较高, 部分课程内容的重复率甚至达到了5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会计教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等问题。

3. 实践教学不足。

实践教学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社会应用型人才起着桥梁与枢纽的作用。目前, 会计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不够合理。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的规定一般很笼统, 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间、组织方式不够明确, 更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 实践教学课时在会计总教学课时中所占比例偏小。由于大部分年轻教师缺乏实务经验, 以致在实践教学环节的随意性很大。另外, 由于高校在管理与控制上缺乏实践教学质量和数量的严格监控措施和标准, 从而影响了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实践教学的内容来看, 主要是校内的实践课和毕业前的实习。对于实验课, 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在院系的手工或电子模拟实验室走走过场, 熟悉一下会计记账的流程和简单方法;对于毕业实习, 学生也多选择在校内进行。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真实会计工作和环境的直观感受, 不利于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结合。这也是造成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4. 教学计划雷同, 创新较少。

虽然高校的专业教学计划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内容的连贯性, 但这并不是说不根据社会形势与经济的发展做出必要的调整与更新, 不突出所培养人才的特色。据调查, 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不仅在院校内部的调整变化较少, 而且在不同院校之间也显示出较大的雷同性, 创新性与特色性不够显著。会计专业的特色与创新集中体现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的科目设置上。从所搜集的资料来分析, 专业基础课的重复率达到了90%, 核心专业课程有93%是类似的。

二、改革教学计划的建议

1. 合理调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 整合、完善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在公共基础课中结合“两课”教育, 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会计 (财经) 法规、会计诚信教育等课程, 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 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一年级就有机会涉及本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会计发展, 可增加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内容。同时, 教育部2007年根据形势的变化, 也提出了“两课”教育内容缩减的计划, 这也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提供了条件。

2. 改革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种形式, 它是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一环。因此, 各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应突出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改革目前高校所实行的最后一学期集中安排实习的单一模式。

首先, 根据教学的课程安排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穿插安排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之中, 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缓解目前大部分院校集中进行实验, 教学场地紧张的窘境。其次, 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 学校可以根据自愿原则, 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 在第三学年分批在相关的实践基地进行短期轮训, 既可让学生切实地感受会计工作的环境与氛围, 也可使学生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 可进一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指导性的思路。最后, 进行集中的校内毕业实习, 目的是在学生熟悉了基本的会计流程的前提下, 集中进行拾遗补缺、重点突破。这样的实习设计既改变了传统的实习模式, 也充实了校内外实习的内容。

3. 增设专业基础课课程和选修内容。

学分制的灵魂在于其选课制。目前, 财经类院校由于扩招、教学设施和师资条件等软硬件条件的限制, 虽实行不同的学分制, 但总体上专业基础课开课不足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专业选修课开设的多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 在教学计划中, 首先要打破传统的专业学科知识结构, 淡化学科间的界限, 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减少由于专业细化造成的知识缺陷。在财务管理和会计学专业之间, 如过早、过细地进行专业基础的划分, 不仅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 甚至会导致知识结构出现严重缺陷, 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与深造。

(2) 在教学计划中增设专业基础课的选修内容,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主要靠在专业基础课上学习与积累。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可着眼于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提高就业率。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增设相关课程, 如财务分析学、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项目风险管理、证券投资学、网络会计专题、财务与会计案例分析、财务策划与分析、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环境会计专题等。对于选修课的教学也应该改变传统课堂灌输的教学形式, 以师生讨论分析的互动形式为主, 着重于案例教学, 这不仅能增添学习的乐趣, 扩大知识视野,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突出院校的特色与优势, 对教学计划进行创新性改革。

对于目前教学计划“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 要根据院校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创新性的改革。教学计划的改革需综合考量, 全局统筹规划。不同的院校具有不同的学科基础, 从而显现出不同的学科优势, 有的以金融学科见长, 有的以企业管理学科闻名, 有的以经济贸易学科立校等。在教学计划的创新过程中, 结合院校的特色、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目标, 对会计专业教学计划进行革新, 突出本校在会计教育中的特色。虽然国家在1992年的学科调整中取消了行业会计专业的学科设置, 但这并不是院校不进行行业教育的理由。以金融学科见长的院校, 可以整合师资力量, 组编金融会计教材, 并增设相关的选修课或必修课, 突出金融会计的学科优势, 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保险、金融知识方面的基础;以企业管理学科见长的院校, 可以把管理与会计紧密结合, 使学生掌握企业管理的流程, 着力培养企业会计人才;以公共政策研究为主的高校, 可以在会计学教学计划中, 突出“公益性”和“公众性”, 为政府和事业单位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同时, 各院校还要积极疏通会计实务界与教育界的联系渠道, 推动会计教学计划的变革。在教学计划中, 可根据自身专业的社会影响和地位, 规定一定学分的专题讲座。高校可积极联系会计职业界的参与, 邀请政府主管会计的部门领导、企业的财务总监、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负责人等会计实务界人士进行不定期的学术讲座。实务界的参与, 一方面可以将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与事件引入日常教学, 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大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总之, 教学计划作为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 其变革与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据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变化和要求, 结合各院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对其不断进行修订、完善, 从而提高所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摘要:本文以本科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作为分析财经类院校教学计划的突破口, 指出当前会计学本科教学计划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计划,建议

参考文献

[1].杜娟.中英会计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8

3.本科学习计划 篇三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模式

[作者简介]王丹(1975- ),女,安徽涡阳人,桂林医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GA17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81-01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级人才非常重要的载体,科研项目是培养和造就一流人才的有效平台,让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对其实施科研训练计划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地方医学院校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一、地方医学院校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1.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正处在从低端产品出口型经济向高新技术创新为主的经济转型期,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为解决因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医学难题和医疗实际问题,培养出更多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本科生科研素质的提高,而且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2.国内外教育改革形式的需要。为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普遍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重点是加强大学生基本的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适应国际教育改革的大形势,我国高等教育也将改革重点放在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上,本科生参与科研则是这一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地方医学院校,科研训练计划仍只是在研究生教育的层面上实施,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很少。为顺应国内外教育改革形式,提高本科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地方医学院校应该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给予足够重视。

3.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随着新世纪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可以让本科生通过参与科学项目,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初步掌握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培养研究素质、提高研究能力,促进知识应用能力及综合创新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二、国内外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现状

本科生科研训练国外起步较早,特别是美国。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简称MIT)负责本科教学的院长马戈立特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简称UROP),资助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开创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也开始系统地支持本科生科研。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大学分别于1994、1997年成立专门办公室,组织本科生科研训练并提供服务,尤其是伯克利在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方式上有独特的创新,形成了著名的“伯克利模式”。

国内较早出现的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模化的科研训练是1996年清华大学实施的SRT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开展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近几年,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设立了专项学生科研基金,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参与到教师科学研究工作中,使其科研能力得到训练。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大学生科研训练的作用和地位,国内大多数高校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还有很多尚未开展这项活动。因此,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医学教育进行改革,构建适合地方医学生科研训练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构地方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

1.教育理念的重构。所谓的教育理念的重构既包括对教育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也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问题。多年来,我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是通过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来培养高等人才。然而,现如今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则是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品德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只是传授科学知识,还包括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和角色定位都将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学生也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和学生是一起探寻科学奥秘的同行者;此外,教师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还担任着引路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2.课程设置的调整。在当今知识更替日新月异的时代,具有获得最新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医学生在具有获取最新信息的技能的情况下,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获取大量的新知识、新技能和科学证据,提高能力。因此,在本科初级阶段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医学情报学、医学信息学、中文工具书及数据库的使用、论文写作技巧等选修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应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和更多跨学科的课程、增加一些介绍科研创新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内教学和课外科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研究探索精神。

3.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作为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引导者,教师独立从事专业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根本保障。参与科研训练的教师需要早一步学生获取系统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本学科前沿动态,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素质。为保障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顺利开展,地方医学院校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到外地进行学习和进修等师资培训方式,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交流等活动来促进教师与外界的交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4.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的培养。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学术品德。本科学习阶段是学生今后工作和深造的基础阶段,有必要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课程、教师、学生群体以及校园活动等共同营造的一种校园文化的氛围。参与科研训练的教师不仅要在科研工作中做到自律,而且要在科研训练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诚信的科学研究氛围,培养学生科研诚信,养成科研诚信行为习惯,让学术诚信深深根植于科研人员的头脑,内化为精神追求。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地方医学院校需要掌握的知识较多,虽然学生主观上愿意参加科研训练,但现实中因为课程繁重,时间安排不匀,导致参与科研训练的人数不多,因此,学校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如对参与科研训练并取得成果的学生给予科研学分或薪酬补助,并颁发奖状、证书,以科研成绩作为保送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条件等奖励方法,激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培养其创新能力。二是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对于一般地方医学院校的教师,因学校本身科研条件并不优越,从事科研工作比从事教学工作的难度要大,因此对参与科研训练的指导教师应给予奖励,如给予适量的教学或科研工作量补贴,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职称的晋升,津贴、教学奖项的评定等方面应考虑将教师在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工作列为较重要的评估指标。

地方医学院校应从发展角度,注重本科生的培养和教育质量,探索和实践具有地方医学院校特色的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

[参与文献]

[1]彭惠民,胡先明,徐晨,等.基础医学研究创新性实验的组织管理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12).

[2]崔林开,胡艳红.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初步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

[3]白淑英.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学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4.本科论文工作计划 篇四

文学与教育系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20xx届汉语言文学毕业生52人,广告学56人,学前教育86人、专升本53人,广播电视编导47人,共计294人。

二、工作安排:

(一)第一阶段:组织准备

时间:20xx年9月——10月

1、成立文学与教育系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小组,制定20xx届本科毕业论文计划。

2、根据《工作手册》,采用个人申报、系部审核的方式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人选。

3、组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申报论文选题。

4、召开毕业论文工作教师动员会。

(二)第二阶段:审题、选题、下达任务书

时间:20xx年11月

1、对指导教师上报的选题进行汇总,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评审,最终形成《文学与教育系20xx届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分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学前教育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四部分)。

2、召开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动员会,组织学生学习学院和本系毕业论文的相关规定,向学生公布《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及课题的具体要求,提出撰写要求,做好选题的动员和指导工作。

3、组织学生与教师的双向选题,反馈后汇总,确定指导教师(原则上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不超过8人)。自拟题目的学生填写《学生选题申报表》,经教研室论证、评审后下达。

4、安排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向学生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讨论与毕业论文题目有关的问题(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调研、资料搜集、撰写开题报告等),确定论文工作方案。同时,对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要求学生签署《学术诚信承诺书》,并将学校制定的以下论文检测标准与处理办法明确告知学生。

5、在20xx年11月27日前将《选题指南》、《选题情况一览表》报送教务处实践科备案。

(三)第三阶段:开题阶段

时间:20xx年12月

1、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结构设计,撰写开题报告。须在第七学期第16周前交指导教师,指导老师评阅后给出修改意见,第18周前完成修改后方可提交系部参加开题答辩。

3、组织开题答辩。在第16—17周组织学生进行开题答辩,开题答辩通过者可进行毕业论文下一阶段工作;未通过答辩者应重新撰写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直至通过后方可进行毕业论文下一阶段工作。

4、系部组织检查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的评阅等工作,并对本学期的毕业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报送教务处备案“评分三表及其评分实施细则”等材料。

(四)第四阶段:论文撰写、审阅(评阅)、答辩资格审查阶段

时间:20xx年1月——20xx年5月

1、学生于第八学期第8周(20xx年4月17日)前将论文初稿交给指导教师,在第12周前完成第二、三、四稿的修改工作,定稿时间最迟为20xx年5月30日。

2、毕业论文字数要求不少于8000字,定稿后第13周组织指导教师及时进行审阅,写出指导教师评语并打分;系答辩委员会组织有关教师交叉评阅毕业论文,写出评阅教师评语并打分。

3、各教研室在第14周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内容及成果进行验收,并上报系答辩委员会参加答辩的学生名单。

4、系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的答辩资格进行审查认定,并将可以参加答辩的学生名单报教务处学籍科。

(五)第五阶段:毕业答辩及评优阶段

时间:20xx年6月

1、由系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确定各答辩小组评委,制定答辩工作计划并报送教务处备案;向学生公布答辩的分组情况(包括直接提交大组答辩的学生名单)、时间和地点。

2、组织各教研室检查毕业论文格式、装订是否符合规范化要求;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答辩准备,并做好ppt。

3、第15-16周进行毕业答辩,其中第15周组织小组答辩;第16周由系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主任主持大组答辩。整个答辩及成绩填报工作于20xx年6月18日前全部结束。(参加大组答辩的学生包括:经指导教师审阅和评阅教师评阅认为未达到毕业论文要求、不同意其参加小组答辩的学生;小组答辩成绩评定为“优秀”和“不及格”等次的学生;其他需参加大组答辩的学生。)

4、答辩结束后,所有毕业生均应按答辩评委的意见及时对论文进行修改,并于20xx年6月17日前向系里提交合格的纸质存档论文2份(1份交系部留存,1份交学院保管室保存)及其电子稿,存档论文须按规定正规装订。未按时提交合格存档论文者按自动放弃答辩成绩处理。

5、第17周完成成绩汇总及评优推荐工作,整个答辩及成绩填报工作于20xx年6月20日前全部结束。同时,按照教务处要求,完成毕业论文成绩汇总及评优推荐工作。

(六)第六阶段:材料归档、工作总结

时间:20xx年7月

1、对毕业论文材料进行整理、归档。

2、撰写本系的毕业论文工作总结,报送至教务处。

三、工作要求:

1、各专业和教研室要重视对毕业论文进行过程检查和质量监控,填写检查记录等。

2、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学生应在20xx年4月15日之前全部返校进行毕业论文的后期工作。20xx年4月15日之后学生因事因病需临时离校,必须向指导教师的准许并得到系主任的签字批准后才能离校。

3、指导教师应要求学生与自己经常保持联系,须将每次指导情况进行记录,如若通过电子邮件或QQ等通讯进行指导,应转抄并保留电子记录备查;督促学生按规定完稿上交,如学生长达1个月不与指导教师联系,可写出书面材料,拒绝再指导。

4、指导教师要认真履行职责,未按规定履行职责,造成重大失误的,应视为教学事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5、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论文写作严格把关,严禁抄袭和变相抄袭,一经发现,按作弊论处,并及时上报系部。

5.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篇五

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上机 学时32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32032 112006 122030 122031 132001 212001

222001

体育(1)

工程制图基础B 高等数学A(1)思想道德修养 毛泽东思想概论 大学英语(1)大学计算机基础6 2 2 4 4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上机 学时 16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32033 112001 112003 112007 112011 122002 122032

计算机辅助制图B 大学物理A(1)物理实验A(1)高等数学A(2)线性代数 法律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4 2 4 2 2 2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132002 212003 222002

大学英语(2)

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体育(2)4 1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第一学年第三学期

上机 学时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262001

军事理论与实训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查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上机 学时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158 012159 112002 112004 112012 122008 132003 222003 102020

测量学A(1)测量学实验A(1)大学物理A(2)物理实验A(2)概率论及数理统计A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大学英语(3)体育(3)工程力学C 通识教育选修课1 4 2 4 2 4 1 4 2

16326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任选 考试 任选 考查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上机 学时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162 012163 122034 132004 222004 042005 042009 112014

测量学A(2)测量学实验A(2)邓小平理论概论 大学英语(4)体育(4)

电工及电子技术基础B 电工及电子技术基础实验B 数学建模A Delphi语言 通识教育选修课1 2 4 1 4 1 3 2 2

161610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任选 考试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必修 考查 任选 考查

第二学年第三学期

上机 学时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164 122035

地形测量实习A “两课”社会实践A1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上机 学时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012019 012020 012021 012023 222005 012022 092001 092002

测量平差基础(1)控制测量学(1)控制测量学实验(1)数字化成图 体育课外测试(1)地图学A 经济学基础 管理学概论 VB语言 通识教育选修课3 2 3 0 3 3 2 2 2

1610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任选 考试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第三学年第二学期

上机 学时16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024 012025 012026 012028 012029 012030 222006 012027 012031

测量平差基础(2)控制测量学(2)控制测量学实验(2)GPS原理及应用A GIS原理及应用B 工程测量学 体育课外测试(2)遥感导论B

三维可视化与虚拟仿真 测绘管理 通识教育选修课3 2 3 2 6 0 2 2 2 2

8 8 10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第三学年第三学期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033 012034 122036 012032

GIS课程设计 控制测量实习“两课”社会实践B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5 1 1

学时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第四学年第一学期

上机 学时10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036 222007 012035012037 012038 012039 012040 012041 012042

摄影测量学 体育课外测试(3)测量软件设计 数字地球导论 工程建设监理 城市规划 地价评估 地籍测量学 土地利用规划 3S集成与应用 证券投资分析

photoshop及在测量中的应用 通识教育选修课0 2 2 2 2 2 2 2 2 2 2 2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试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双语教学

第四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134 012135 012165

学时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测量综合实习9 4

6.本科教学指导计划-财务管理 篇六

四年制本科教学指导计划

一、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扎实基础、宽厚知识、善于动手、勇于创新,并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市场中介机构及政府机构等其他部门从事各种财务活动、经济分析、经营管理、政策研究和贯彻的实际工作。

(二)基本规格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现代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熟练财务、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深的财务管理理论素养、业务素质和现代金融意识。

4.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5.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6.熟悉我国有关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的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惯例。

7.掌握一种外国语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

8.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

二、学制

学制4年,在校学习年限3-8年。

三、课程设置、学分安排及对学生修读学分的要求

(一)课程设置与学分结构

课程及学分设置为通识课程①48学分,通识课程②6学分,学科基础课程29学分,专业核心课程21学分,专业方向课程10学分,拓展课程16学分,实践教学环节36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专业实习10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2学分,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2学分,专业社会调查与实践6学分,专业技能训练6学分,选修性实践教学环节2学分。本专业毕业 ·230·

最低总学分为166学分。

(二)修读要求

1.每学期所修学分原则上要求在14—28学分(含)之间,第7、8学期除外。2.学科基础课程只能指定学期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可以跨学期学习。3.学生可以在两个专业方向课程中选择一个进行学习,选中一个专业方向课程后,该专业方向课程中的全部课程都必须修读,所得学分记入专业方向课程学分。另一个专业方向课程则成为自由选修课,所得学分记入拓展课程学分。

4.拓展课程为自由选修课程,学生也可以不受所列拓展课程限制自由跨学期、跨学院、跨专业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生修读该类课程时,不得修读与本专业必修课程重复的课程。

5.每位学生必须获得以下学分方能毕业:(1)通识课程54学分;(2)学科基础课程29学分;(3)专业核心课程21学分;(4)专业方向课程10学分;(5)拓展课程16学分;(5)实践性课程36学分。共计166学分。

四、教学计划表

(一)·231·

·232·

·233·

五、教学计划表

(二)·234·

7.本科学习计划 篇七

关键词:物流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校特色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现代物流业在我国备受重视。但是到目前为止, 设置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仅仅有72所[1]。由于各高校依托的基础千差万别, 对物流工程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造成了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并且当前教学计划的制订有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课程的设置有很大的重复性和零散性, 因此有必要对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持续进行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1 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 我国高校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

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体系中课程孤立, 未形成课程群, 缺乏系统;课程与教材不匹配;实践环节独立零散, 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升。

1.1 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成立于2005年12月, 简称高校物流教指委) 多次组织和指导有关专家学者对国内各高校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改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然而, 目前部分高校物流类专业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研, 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及外在环境制定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方向不明确, 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欠缺, 导致学生毕业后岗位适应性差。

1.2 课程体系中课程孤立, 未形成课程群

物流工程高校教学计划大都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组成。物流工程类设置课程门类较多, 系统性欠缺[2]。没有紧紧根据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来确定其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往往按照知识点→知识单元→课程→课程群→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路线图逐步构建的。这样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过分注意了专业的知识点, 而缺乏系统的整合, 导致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

随着设置物流工程本科专业高校数目的迅速增加, 物流类教材建设步伐尤为加大, 各出版社、各层次的学校、各层次的编著者、各相关专业均竞相制定不同名目的系列丛书, 虽一时缓解了教学燃眉之急, 繁荣了图书市场, 但另一方面也造成良莠不齐, 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3]。

1.3 实践环节独立零散, 不利于能力的综合提升

虽然多数高校院校对物流教育越来越重视, 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实验教学体系不健全、教学手段落后、实验室投入不足, 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比较低, 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过去, 在相关的物流专业培养方案中, 大多把实验环节设置在具体的专业课内。例如, 物流信息系统、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第三方物流、运输管理等课程, 每门课均设有6-8课时不等的实验课, 实验教学显得很分散、不系统, 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体系, 不利于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提升[4,5]。

2 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2011年上海市教委对我校物流工程专业进行了检查, 为了促进我校“物流工程”专业建设, 加强本科生的培养, 利于学生就业, 我们根据物流行业人才需求要求, 集中调研、明晰定位, 对“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完善。在修订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总结培养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 结合其他院校成功的经验, 本着体现本校特色的原则, 通过多次开会讨论, 听取专家意见, 制定了新的2012级物流工程专业新的培养方案。

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比较相关院校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确定明确的培养方向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物流业的服务能力, 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2010年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了《关于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 现代物流是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要推动制造业物流需求社会化, 鼓励制造企业整合优化业务流程, 分离物流业务, 创新物流管理模式。可见, 加强制造业领域中物流的研究与发展对降低物流成本, 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根据2008年物流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试行) 》的指导性文件中, 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及基本培养目标的要求, 同时调研了物流工程专业发展比较成熟的高校:同济大学 (定位:轨道交通物流) 、上海海事大学 (定位:港口物流) 、西南交通大学 (定位:铁路物流) 、大连海事大学 (定位:港口物流) 以及大连理工大学 (定位:制造业物流) 。本着错位发展的原则, 并结合学校定位和食品学科优势, 明确了我校物流工程专业的定位:培养面向制造业、食品行业所需的应用型物流人才, 使之具备从事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物流信息集成与自动化以及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等三大能力。

2.2 课程体系中课程融会贯通, 形成课程群

依据2008年物流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中有关课程的设置要求, 以及我校《物流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定位, 在对有关高校调研的基础上, 我校把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梳理分类整合为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物流信息集成与自动化、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等三大能力培养的课程群。

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知识单元→知识点这一路线图逐步构建, 具体操作逆向进行。由此所构建的课程体系, 完全可以消除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 也必将是一种比较优化的课程体系, 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整体的优化。

根据物流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求及我校培养计划中三大能力培养的要求, 按照三大能力培养模块分别进行了梳理和调整。

(1) 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能力培养:

调整后, 新培养方案中支撑物流系统装备设计与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为:“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物流机械制造技术”、“人因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物流装备”以及“自动化仓储设计与运营”、“液压与气动技术”、“计算机绘图”、“食品包装技术”。学分:28, 学时:448。

(2) 物流信息集成与自动化能力培养:

调整后的方案中, 支撑物流信息集成与自动化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为:“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工程数据库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现代自动识别技术”、“控制理论基础”、“物流自动化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自动化仓储设计与运营”、“冷链物流”。学分:29学时:464。

(3) 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能力培养:

新的培养方案中, 支撑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能力培养的主干课程为:“管理学概论”、“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管理”、“物流服务与运作管理”、“现代流通学”、“国际物流学”、“物流法律法规”、“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工程项目管理”、“交通运输工程”、“运筹学与系统工程”、“运输经济学”、“食品仓储与配送”。学分:29, 学时:464。

结合三个能力的培养, 调整后的培养计划中, 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情况与教指委课程设置指导意见的对应情况, 学科专业课程的调整也较好地满足了物流教指委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求, 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匹配度好。

在物流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基础上, 本着“体现特色”并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错位培养”的原则, 以及“社会适应性”的原则, 依托学校在“食品科学”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对现行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 体现“食品冷链物流”学科发展特色, 力求满足食品行业物流人才培养的需求。直接体现专业特色的主干课为:“食品仓储与配送”、“食品包装技术”以及“食品物流管理”, “冷链物流”。学分:6学时:96。

2.3 综合实验的开展能力的提升

物流是实务性和工程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专业, 因此学校的物流教育不仅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把握物流发展的脉搏, 更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才能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物流人才。物流实验课程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科学地设定物流实验课程体系, 并建设满足培养目标的物流实验室是其中的关键。新的培养方案中除了158学时的独立课程实验外, 还有集中实践环节, 包括“物流工程认知实习” (1周) 、“金工实习” (2周) 、“物流机械与技术课程设计” (2周)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设计实践” (2周) 、“物流系统仿真” (2周)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 (2周) 以及“物流工程毕业实习” (3周) , “毕业论文” (20周) 等实践教学内容, 满足了三大能力的培养要求, 同时满足了物流教育指导委员会对物流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要求。

同时加强建立实习基地, 直接和专业相关的4个企业签约学生实习基地, 加强了教学与实践部门的联系, 在学生实习环节的过程监控与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将进一步提高, 切实达到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

3 结语

目前, 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受物流教指委2012年基金课题 (JZW2012083) 的资助, 上海海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全体教师对物流工程培养计划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和鼓励, 但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绝不是一劳永逸, 应当根据时代市场的需要, 与时俱进逐步完善实践, 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慧.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 (8) :80-81.

[2]王忠伟, 庞燕.物流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路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 (3) :146-148.

[3]马建, 李晓霞, 胡大伟, 王来军.物流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2) :111-113.

[4]谢如鹤, 陈宝星, 周耀旭.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4) :177-179.

8.军校本科学员学习适应性研究 篇八

【摘要】本文介绍了本科学员学习适应性的含义,分析了提高军校本科学员学习适应性的意义,阐述了当前本科学员学习现状调查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军校本科学员学习适应性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分析;建议

一、本科学员学习适应性的含义

学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通过阅读、观察、听讲、研究、实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活动。适应在心理学上一般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符合,这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学习适应性则是指个体充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亦即学习适应能力,该能力的高低与学习效果的好坏显著相关1。

对于军校本科学员来说,经过四年的学习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队指挥员,这一过程需要经历而且必然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求学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是关系到学员生活、血液、任职的重要因素,更是关系我军战斗力的关键因素。

二、提高军校本科学员学习适应性的意义

在新军事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未来军队的中坚力量,军校本科学员学习适应性的提高对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宏观上来讲,军校学员学习适应性的提高和优化,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质量建军的一个重要方面,十六大报告曾指出“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趋势,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质量建设,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位置,深入开展科技练兵,加强军队院校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世界范围新军事革命的不断发展,高技术的的带动和牵引,使战争形态、军事力量结构和运作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对军人个体和群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队现代化的发展,既有武器装备等“硬件”指标的现代化,也有人的学习适应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软件”指标的现代化。

从微观上看,军校学员自身发展要求具备良好的竞争力,竞争力作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以学员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而学习适应性,是一切能力的基础。人的知识和能力都是通过学习和锻炼得以提高的,而能否具备较高的学习适应性关乎一个人能否快速地的接受周围环境,更好更快地学习。它使学员具有超前的预测性,能借助一切可利用资源,用最优化的方式和最小的成本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在当今军事变革中,军校学员必须做好任何情况下快速学习的准备。

三、当前本科学员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作为步入大学校门的部队学员来说,学习适应不良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它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影响着其学业成就。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军校本科学员对学习不适应的表现主要为以下几点:

1.学习动力不足。首先,军校学员毕业后全部统一分配到基层部队,没有就业压力,就缺少了青年学生应有的学习动力。其次,有些学员人为很多课程在今后的工作中用不到,因而无上进心,没有学习动力,只满足于考试及格。再次,有些学员由于考上了大学,产生了“松口气”的思想,失去了奋斗的目标,精神松懈,把注意力转移到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学习环境方面不适应。首先,依赖心理严重,未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部队院校大多采用大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许多学员由于习惯中学的学习方式,对大学的自主学习方式极不适应。其次,在军校这种比较特殊的大学,由于其严格的保密性,是的学校里依靠的一切网络资源只有军网,而由于军网其自身局限性,使得学员们在课余之外查找学习资料也变得不易。

3.学习身心不适应。一方面,对很多学员来讲,进军校前,对军校生活的憧憬和对自己未来的设计都特别美好,但进入军校后,他们发现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了,从而对现实、学校、甚至对自己不满,思想波动大,心理不稳定。另一方面,军校不比地方大学,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都有着严格明确的要求。这里每天生活内容重复而单调,学员总反角自己在这里做什么都会有人盯着管着,从而感到了很大的不适应。

四、提高军校本科学员学习适应性的建议

根据前面对军校本科学员学习适应性的调查分析,并结合军校本科学员自身的学习情况,在此,针对如何提高军校本科学员学习适应性提出几点建议。

1.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对学员要加强教育,严格要求。教员不仅要向学员传授课程的知识,而且还要注意培养学员良好的学风。要使学员认识到,学风问题不是小事,它是一个严肃的道德原则问题。一名军校学员,如果连最起码的诚实、自律都不具备的话,那么,日后在部队的管理训练中就不会有扎实的作风,做学术科研工作也不会有求实精神。

2.激发学员学习动机。首先,应对学员介绍所学专业在现实生活及今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激发学员学习的动机,使学员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其次,应强调教学目标的意义,给学员定目标,使学员感受到目标对自己的重要性。宜将目标设置在适宜的限度上,因为这样才最能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的。再次,有必要通过奖励和惩罚等措施给学员以学习的动力和压力,并要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尽量使学员朝追求成功的方向发展。

3.培养学员自学能力。我们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教会学员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员获取知识的方法,即把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作为重点。为了新学员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教会学员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注重学员自学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体会自学成功的喜悦。

4.改善管理方式,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首先科学制定教学计划,保证学员有足够的自习时间。大学生的自习时间与课程的教学时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一般是1:1,这样可以保证学员有足够的时间自学和完成作业。其次,搞好日常生活管理,解放学员的课余时间。学员队的管理必须树立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观念,为学员的学习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周步成,方真.学习适应性测验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戴时茂.部队院校新学员数学学习适应性障碍分析及教学策略[J].边防建设文摘,2009(3).

9.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计划 篇九

工作计划

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所属教研室:课题名称:

专业(方向):班

学级:生: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职称:高级工程师

毕业设计工作计划

1.外文翻译时间20__年2月28日3月20日

在老师下发了翻译文献,我开始了文献的翻译工作。定题的时候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因为题目确立了文章的翻译大体走向。经过不懈努力的翻译,文献的大致内容基本翻译完成。最后经过不断的检查和特殊词汇的修改,翻译工作圆满完成。

2.论文选题时间20__年4月1日4月7日

老师给了论文任务书与论文资料,确定了毕业论文的题目与写作方向,明确了毕业任务。

3.读书报告时间20__年4月8日4月9日

在老师帮忙确定了论文题目之后,我开始到网上和图书馆查找关于课题有关的文献和资料。系统的学习论文的制作规范和相关知识,将一些在课设用的到的知识和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摘抄。最终完成读书报告工作。

4.开题报告时间20__年4月10日4月18日

我先根据毕业任务书的要求和研究的方向,搜集相关文献,经认真思考和研究,初步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案、以及研究的主要的方法。把所选方法与资料进行编写,并预计所得结果,完成开题报告。

10.济宁医学院专.本科学员实习计划 篇十

毕业实习计划

根据成人教育各专业教学计划,现将毕业实习安排如下:

一、实习目的毕业实习是医学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医学生通过毕业实习,进一步树立医学职业道德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巩固和深化所学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熟练掌握医学各专业的基本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为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打好基础。

二、时间安排

1、实习前教育:2010年5月26日前

2、实习时间:2011年6月1日开始

4、实习鉴定单位盖章:县级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科教科(医务科)盖章

5、毕业生登记表填表时间2011年12月20日

6、实习鉴定表、毕业生登记表各贴二寸蓝底彩照一张

三、实习内容(选择实习科室选二个)

1、临床医学、计划生育专业

(1)必须实习科16周:内科5周、外科5周、妇产科3周、小儿科3周(2)选择实习科4周:五官科2周、皮肤科2周、急诊科2周、放射科2周2、护理学专业

(1)必须实习科16周:内科5周、外科5周、妇产科3周、小儿科3周(2)选择实习科4周:五官科2周、急诊科2周、供应科2周、手术室2周3、药学专业

(1)必须实习科16周:门诊西药房6周、门诊中药房4周、病房药房6周(2)选择实习科4周:普通制剂2周、无菌制剂2周、药库2周、药检2周、临床药学2周4、预防医学专业

(1)必须实习科16周:劳动卫生科6周、食品卫生科6周、环境监测科4周(2)选择实习科4周:学校卫生科2周、计划免疫科2周、疫情科2周、地方病防治科2

周5、医学检验专业

(1)必须实习科16周:临床生化检验4周、血液学检验6周、检验学基础6周(2)选择实习科4周:细菌(微生物)检验2周、病毒学检验2周、免疫学检验2周6、医学影像专业

(1)必须实习科16周:放射科6周、(CT、MRI)6周、超声4周(2)选择实习科4周:内科2周、外科2周、放射治疗科2周7、口腔学专业

(1)必须实习科16周:口腔内科5周、口腔外科5周、口腔正畸科3周、口腔修复科3周(2)选择实习科4周:内科2周、外科2周、五官科2周四、组织管理

1、实习生超过3人以上组成实习组(队),在实习单位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实习计划,进行行政管理。实习生的党团活动由实习单位的党团组织负责。

2、实习生必须严格执行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严格请销假手续。一科实习时间缺勤达1/3者,该科实习成绩不及格,应补足实习时间后,方准毕业。

五、考核与评定

1、实习考核内容与标准:按毕业实习大纲和毕业实习鉴定表的要求进行,成绩评定标准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2、实习考核方法:采取以实习单位为主、学校和工作单位共同负责的方法。

每科实习结束前,实习生填写自我鉴定,由实习组(三人以上者)集体评定并填写意见后交给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在科内实习期间的表现,对照实习成绩评定标准(见实习鉴定表),经科内集体讨论后,填写科室评语,确定该科实习成绩,并由科室负责人签字。

全部实习结束后,学生本人详细填写毕业实习总结,由实习单位进行全面鉴定,填写鉴定意见。

11.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词汇学习探析 篇十一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本科生 词汇学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18-03

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作为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词汇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无论语言学习者的语法和语音掌握得多好,没有表达广泛意义的词汇,任何有意义的交流都不会发生。

一、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

著名语言学家里弗(River)认为,掌握足够的词汇是成功运用外语的关键,没有词汇,就没有能运用所学的结构和功能的意念。一个人掌握词汇量的多寡和牢固与否,直接影响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他思想表达的丰富与准确程度。对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来说,英语词汇的掌握直接影响着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高和进步。

2004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听说技能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弱项,多数学生在进行听力测试时带有畏难情绪,这成为英语考试中的难点之一。英语听力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听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在四、六级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听力考试考查的是单词的听觉形象,也就是当学习者听到一个单词时,必须在很短时间内根据听觉信息对该词作出反应,并最好是以英语思维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只建立了视觉形象而没有建立听觉形象的词对学习者来说,实际上还是完全的生词。例如,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考试中的Part III,考查的是单词及词组听写,要求考生在听懂短文的基础上,用所听到的原文填写空缺的单词或词组。这无疑对考生的听音能力和单词拼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数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习了若干年的英语,在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仍感觉到词汇量不够,在英语表达上需要边想边说,更多情况下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有效的沟通。比如,当与外国人交流时,他们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但需要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教育及社会发展等情况时,就会碰到“想表达却表达不出来”的令人尴尬的情况。

作为语言的五大基本技能之一,阅读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帮助学习者扩大词汇量,积累知识,拓宽眼界,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另外,英语阅读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考生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三篇文章的阅读。然而,在阅读过程中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都难免会遇见生词,学会在阅读中习得词汇既有利于扩展词汇又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将词汇学习与阅读巧妙结合起来,不但有利于阅读能力及速度的提高,而且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学习者进行更为大量的阅读,从而进一步扩大词汇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词汇是写作的必需材料,掌握充足的词汇量,就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语言交流目的,因此写作与词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掌握的词汇越多,他们可写的内容就越多,文章就会有长度和深度;如果他们词语贫乏,对单词的掌握也不熟练,即便写作时思维活跃,写出的文章思想性也强,但因使用的语言形式词不达意,结果往往会错漏百出,从而最终影响写作质量。

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

英语是一门综合分析性语言,其词汇量之大,是我国英语学习者,特别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学习掌握英语过程中的一道难关。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如下:

(一)单调的词汇记忆

就英语词汇学习而言,相当多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课后所花时间极其有限,方法也是单纯以背课文词汇表或以背词汇表为主,简单地将英语单词直接对应汉语,不建立任何联系,只注重单词的拼写及词义,对发音和词性重视不够,更是忽略词的用法、词法以及前、后缀等。很多学生在背词学词的过程中不仅要努力地去记忆而且还要与遗忘作斗争,单词背了忘,忘了背,每天都在考验自己的耐性,充满了挫折感、失败感和枯燥感,没有背单词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词汇学习的兴趣。

(二)为考试而记忆单词

绝大多数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受传统应试的影响,为考试而记忆单词。如期中期末考试前,突击课文单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前,突击四级词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前,突击六级词汇。因此,很多学生词汇只背到七八成熟就去考试,而考完后没有再复习,多数单词再一次被遗忘。

(三)薄弱的词汇教学

我国的英语教学大纲对词汇的要求是比较低的,本科毕业生需要掌握的单词在5500个左右。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对于词汇教学也不太重视,认为学习者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了多数词汇,在大学阶段只要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的大意和重点词句,并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词汇教学,课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记忆单词,下次课给学生听写就算完成词汇教学。

(四)欠缺的词汇策略学习

从学生的学来说,教师把对词汇的学习和记忆完全停留在学生自发学习阶段,把单词记忆的任务完全交给学生,缺乏对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指导,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识记词汇的难点和重点,如特别的发音、拼写,难以记忆的词汇等。尽管是大学生,多数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善于发现、总结学习规律,教师也未加以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对词汇老是念不准、拼写易出错,他们花在记忆单词的时间多,但遗忘快,而且连常用词汇的基本含义也掌握不好,换个场合和搭配就不懂了。因此,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地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

三、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几乎每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都知道也肯定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英语单词,但效果往往不太理想。为了减少词汇学习的盲目性,提高词汇学习的效果,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必须形成有效的英语词汇学习的策略。

(一)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也称做自我管理和控制技能,主要利用认知过程中的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来控制语言学习,负责管理和监督其他策略的使用情况,具有自我管理的功能。英语词汇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策略。

1.策略一:词汇学习的目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首先应该明确自己学习英语词汇的目的,以及不同学习阶段英语词汇的学习目标。学习词汇时,每个非英语专业本科生都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在现阶段我为什么要学习英语词汇?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雅思、托福考试,还是为了更好地与外国人交流,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文献?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学习者对词汇的选择和词汇学习策略的运用。

2.策略二:词汇学习的深度。英语单词大约有100多万个,但不是所有的单词都必须掌握。很多英语学习者在碰到生词时,经常见一个查一个,不加区分地学习单词,记忆单词,效果欠佳。更可悲的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记住一些生僻的词语,却很难有用武之地。对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来说,除掌握基本词汇以外,还可以接触一些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单词,以便阅读专业英文文献。遇到生词时要善于判断该词是否重要,是否必须查,必须记。

3.策略三:词汇学习的计划。为了达到目的或目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必须做好规划,每天应该学习和掌握多少词汇。在词汇的记忆中,分散记忆比集中记忆更加有效。如能将一组单词分6次记忆,每次10分钟,其记忆效果比一次学习一个小时更佳。另外,学习者还应定期地对学习计划进行监督和完善。

(二)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用于语言学习的活动中,是对学习策略进行分析、归纳或转换时所运用的策略,对语言学习产生直接影响,具体指推理、演绎、组织、总结等。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英语词汇认知策略主要包括语境、分类、推断、联想、对比、演义、运用、练习、笔记、查字典。

1.根据单词的读音记忆英语单词。英语属于拼音文字,虽然字母的名称音和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不同,但是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英语总共有26个字母,48个音标,其实每个字母或字母组合都发固定的音;反过来,每个音标都是由固定的字母或字母组合来发音的。然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语音训练,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读音方面仍然感觉有困难,难以读准单词;在拼写方面也没有意识到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与单词的拼写有着一定的规律。在词汇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加强读音规则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根据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规律把单词拼写出来。这就解决了学生掌握词汇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拼写单词。比如,a 一般发 /e?/,/?/,/?/ ,/?/,/ɑ:/,如late,hand,about,what,fast; o一般发/??/,/u:/,/?/,/?/,/?/,如 note,who,love,today,hot ; u 一般发/ju:/,/?//?/,/?/,如 refuse,put,but,support。

2.根据构词法学习和记忆英语单词。单词派生法、合成法及转换法在英语词汇学习和记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英语单词都是在词根前或后加前缀或后缀之后变成的派生词。有些词缀本身有意义,有些则没有。教师应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每单元课后练习中的构词练习,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缀及常见构成词并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归类整理。如常见的四种否定前缀:un-,in- / im- / il- /ir-, dis-,mis- .还有其他前缀,如post-表示时间和顺序的“在后边”,加在名词或形容词前(= after, behind),如post-war,postmodern,postgraduate;inter-表示“互相”,“在……间”,加在名词、形容词前构成动词(= between, among),如interchange, international, interact,interdependent,等等。表示人和物的名词后缀:-er,-or,-eer,-ess,-ician,-ist;抽象名词和集体名词后缀:-age,-ure,-ity,-ment,-ion,-ism,-y,-al,-ness,-ship, -hood,-ance,-th,-dom;形容词后缀:-able,-al,-ant,-ent,-ic,-ical,-ish,-ive,-ful,-less,-ous,-y,-ed,-en,-ern,-ly;副词后缀:-ly,-ward,-wards;动词后缀:-ate,-en,-fy,-ish,-ize.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合成一个新词,这种构词的方法叫做合成法。它有三种形式:直接写在一起;用连字符(-)连接;由两个分开的词构成。如overcome,four-legged,classroom.

转化法就是在不改变拼写形式的基础上,由一种词性转化为另一种词性,主要有名词转化为动词、动词转化为名词、形容词转化为动词或名词等。一是名词转化为动词。例如:The hall can seat thousand of people.(大厅能容纳数千人。)例句中的“seat”由名词“座位”转化为动词“容纳、坐”。二是动词转化为名词。例如:I can not imagine a move. I have really been enjoying the job.(我没有想到换个工作,我一直十分喜欢这份工作。)例句中“move”由动词“移动、搬动”,根据句子意思转化为名词“挪个地方,换份工作”。三是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如The author emptied all his pockets to find his ticket.(作者掏空他所有的口袋找他的票。)例句中emptied由形容词“空的”转化为动词“翻空、掏空”。

(三)分类策略

对单词进行分类就是把意思或类别相同或相近的单词放在一起学习。分类的过程也是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例如,衣服类(clothes)[kl?u?s]:jacket夹克衫['d??kit],shirt衬衫[??:t],T-shirt T恤衫,skirt短裙子[sk?:t],dress连衣裙[dres],jeans牛仔裤[d?i:n,d?ein],pants长裤[p?nts],socks袜子[s?k]s,shoes鞋子[?u:s],sweater毛衣['swet?],coat上衣[k?ut],raincoat雨衣['reink?ut],shorts短裤[??:t]s ,sneakers网球鞋['sni:k?] s,slippers拖鞋['slip?]s,sandals凉鞋['s?d?l]s ,boots靴子[bu:ts],hat(有沿的)帽子[h?t],cap便帽[k?p],sunglasses太阳镜['s?n,ɡlɑ:siz,-,ɡl?-],tie领带[tai],scarf围巾[skɑ:f],gloves手套[ɡl?v]s ,rousers裤子['trauz?z],cloth布[kl?θ, kl?:θ].

(四)对比策略

英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同源词和同形词。学习英语单词时,如果能把这些词进行对比,都可以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在记忆一个单词的同时记住了好几个与之有关系的词,轻松地扩大了词汇量。例如:同义词:seize / catch / grab / grasp;反义词: optimistic/pessimistic;同源词:present现在;出席;呈现;presentation呈现方式;represent,v,代表;representation,n,表现,代表; representative有代表性的;同形词:effect/affect/effort/offer/offend。

(五)联想策略

联想,是英语学习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法门。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在进行复杂、枯燥的单词记忆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联想策略。串珠成线法是公认的记忆单词的好方法。串珠成线单词记忆法就是把一个个的关键词汇和固定表达通过联想,按照不限定的顺序连成线,并赋予情节。例如,大学英语学习者在准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过程中,可以把阅读理解题型中的文章的关键词和固定表达挑选出来,自编一个故事。例如,在2012年6月的这套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中,有一篇阅读文章是关于经济危机与家庭关系的,我们可以把这些词挑选出来,串成一个迥然不同的更有意思的故事。

(六)在语境中学习和记忆英语单词

与孤立地学单词相对应的是在语境中学单词。通过语境加强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已经不是什么新方法,很多学习者都在使用。它主要包括利用上下文里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利用上下文单词之间的指代关系和利用上下文中词与词之间的搭配猜测词义。为了避免重复,作者经常使用不同的词表达同一个概念或意义,这为读者猜测词义提供了很好的线索。例如:My meeting with my friend in New York was not an expected encounter.这是一个系表结构的简单句,即“什么是什么”的系表结构,很明显meeting with就是encounter的意思,即“碰见、遇见”。根据上下文中的指示代词、连词等功能词,往往能够确定单词与单词之间的关系,从而猜测单词的意思。例如:Mr. Johnson taught me a lot of useful things in my high school. In my heart he is a very good instructor in my life.根据taught me可以推断instructor的意思是“导师”。词语词之间的搭配不仅有规律,而且搭配也是有限的。例如:In order to catch up with and surpass the advanced world levels,well have to accelerate our speed.根据单词accelerate后面的搭配“速度”以及前面提到的“赶上和超越”,不难推断accelerate是“加快”的意思,即加快速度。

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中开始最早、困难最大、结束最晚的一项任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应当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策略意识,教师也要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词汇学习策略培训,帮助他们扫清英语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提高英语词汇学习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高越,张卓娟.词汇学习策略与词汇学习[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12)

[4]吕道利. 英语词汇教学研究[J].外语研究,2004(2)

[5]章方颖.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方法调查分析[J].龙岩学院学报,2006(7)

[6]周晓玲,严幸智.英语词汇学习策略[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王 越(1981-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学习策略。

12.本科学习计划 篇十二

关键词:学生事务管理,新生体验计划,成功学习

美国大学对于新生的关注,至少可以追溯到16世纪,那时,哈佛大学校长亨利·邓斯特(Henry Dunster)就已经开始安排辅导员或研究生来协助新生们。[1]1930年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给新生开设了另一种形式的活动——新生研讨会(first-year seminar)。[2]与此同时,大学的教授或教员们又被正式委任以照顾好自己的学生,其中包括关注新生的适应性问题。[3]本文所关注的“本科新生体验计划”(first-year experience)则是一个在25年前才被创造的新名词,最初是指新生研讨课程(seminar course),当它逐渐成为关注热点时,就演变成一项“运动”,今天它被用以形容所有关于帮助新生从中学过渡到大学及成功学习的政策、战略、课程以及服务的活动,[4]是新生们在本科第一年中的经验总和。

一、美国新生体验计划的缘起与发展

在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中,大学大量招进了很大一部分未为上大学做好充分学习准备的新生。根据大学考试机构(ACT)的调查结果,在120万名高中毕业生中,只有22%的学生为进入大学做好了充分的学习准备,掌握了一定的数学、英语和科学能力。[5]对此,大学必须给未做好准备的特殊群体做一些安排和调整,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环境。[1]

1972年,南卡罗莱那大学在加德纳(John N.Gardner)的带领下,为帮助新生过渡到大学生活创办了“大学101”新生研讨课程。结果,“大学101”课程非常成功,吸引了很多大学的目光。随后就有了1982召开的全美第一次针对“新生研讨课程”的全国性会议。1986年,南卡罗莱那大学成立了“新生体验计划国家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Freshman Year Experience,后易名为美国国家新生体验计划及新生过渡资源中心,(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in Transition)并出版专门的研究期刊——《大学新生体验期刊》(Journal of the fresh man Year Experience,后易名为《大学新生体验及学生过渡期刊》Journal of 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in Transition)。1989年,加德纳、厄普克拉夫(Lee M.Upcraft)与其他几位作者一起编写了第一本关于新生体验计划的指南书——《新生体验计划:帮助新生在大学生存与成功》(The Freshman Year Experience:Helping Students Survive and Succeed in College)。1999年,加德纳以及他的同事们在皮尔慈善信托企业(Pew Charitable Trusts)的赞助下,在北卡罗莱那大学成立了“大学新生政策中心”(Policy Center on the First-Year of College)。除此之外,其他大学或机构的研究中心如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Th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高等教育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at Penn State)等也对新生问题展开了相关的调查并出版调查报告。[7]

新生体验计划的开展目的是为了新生或学生的成功(student success)。但“新生成功”最初的定.义非常简单,即成功完成本科第1年所有的课程并在同一所大学继续2年级的课程。然而,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这种狭隘的成功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新生的根本性问题,大学教师也不为这种肤浅的成功定义所动,不愿意投入到新生体验计划的项目或活动中。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的变化,厄普克拉夫和加德纳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新生的成功是因为他们正在进步,并且正向自己的教育和个人目标迈进,因此新生成功意味着:(1)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智力得到发展;(2)成功开拓和保持人际关系;(3)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往此方向发展;(4)决定了自己将来的职业和生活方式;(5)保持个人的身心健康;(6)发展一种完整的哲学生活态度(developing an integrated philosophy of life)。这些是对所有人的要求,不会因为种族、性别或年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8]

二、美国新生体验计划的活动内容

不断发展与创新的美国新生体验计划在原来关于新生巩固率的理论背景和实践推动下,并结合后来的跟进研究,逐渐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样化的做法。

有关新生体验计划,影响较为广泛的有两大理论—一阿思廷(Astin)的投入理论以及廷托(Tinto)的相互作用理论(或称离校理论)。阿思廷认为学生对于学习或社交的总投入(包括时间和精力)是直接影响着其大学体验质量的重要因素,[9]参与投入的内涵包括投入学习、与教师及同学维持良好的联系。[10]他主张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校园的学术及非学术活动中去。廷托[11]认为,学生选择离校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与大学学术系统或社交系统相互作用后的一种选择结果。

新生体验计划的每一项活动,都绝非独立存在。概括起来,新生体验计划可归为以下四种类型:(1)服务——入学管理、定向辅导活动、宿舍计划;(2)学术支援——学术指导、图书馆与信息素养、辅助教育;(3)课程——新生研讨班、学习共同体;(4)课外活动——服务一学习(见下页表)。

三、主要结论

毫无疑问,美国新生体验计划是成功的,对当时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作用和贡献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关注和对学生的帮助是大学痛定思痛的结果和行动。概括起来,新生计划的成功得益于以下三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紧密围绕学生需要的活动设计理念。以上的各种活动不是大学管理者或是相关学生事务人员凭空或者依据某种哲学思想构想出来的,而是建立在通过问卷等多种科学的信息采集方式及统计分析信息基础上的。并且,信息的收集并不是一次性的,既包括开始前的需求信息,也包括活动开展中的过程评估信息。进一步说,评估一直贯穿着活动的全过程。时至今日,在美国大学使用的一些有关学生的评估手段和技术都与新生体验计划的探索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第二,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有力地保障了新生体验计划的成功。美国新生体验计划自产生以来,就既是一个不断创新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被专业人员持续探究的认识历程。在专业人员队伍中,既有具备与学生事务密切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从业者,更重要的是有一大批前赴后继的各个领域的课程教学人员。

最后,各种计划之间既独立又相互依存且呈螺旋式上升态势。新生体验计划中的许多活动和安排的最终目的和指向是完全一致的。之所以不断产生如此名目繁多的活动名称,一方面是出于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考虑,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学生学习中的螺旋式上升规律。毕竟,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很难一次完成,更何况是掌握学习技能、获得能力发展等高级学习结果。

参考文献

[1][6]Dwyer,J.O.(1989).A Historical Look at the Freshman Year Experience.In M.L.Upcraft & J.N.Gardner(Eds.), The Freshman Year Experience:Helping Students Survive and Succeed in College.San Fransico,CA:Jossey-Bass,p24- 29,25-39.

[2][14]Gordon,V.N.(1989).Origins and Purposes of the Freshman Seminar.in M.L.Uperaft,& J.N.Gardner(Eds.),The Freshman Year Experience.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pp183-197.

[3]Gahagan,J.S.(2000).A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First-year Seminar,The 2000 National Survey of First-year Seminar Programs:Continuing Innovations In the Collegiate Curriculum(Monograph No.35).Columbia,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p5-10.

[4]Kelly,J.M.(1996).The First-Year College Experience:Stra tegies for Improvement.Retrieved[EB/OL],December 15, 2007 from http://www.newfoundations.com/OrgTheory/Kelly 721Sp06.html.

[5]Barefoot,B.,Gardner,J.,Cutright,M.,Morris,L.,Schroeder, C.,Schwartz,et al.(2005).Achieving and Sustaining Institutional Excellence for the First-Year of College.San Francisco: Jossey-Bass.p32.

[7]Robert D.Reason,Patrick T.Terenzini and Robert J.Domingo. (2006).First things first:Developing Academic Competence in the First Year of College.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47:p2.

[8]Upcraft,M.L.,Gardner,J.N.,& Associates(.Eds.).(1989). The Freshman Year Experience:Helping Students Survive and Succeed in College.San Francisco:Jossey-Bass.p28.

[9]Astin,A.W.(1984).Student involvement: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5:pp 297-308.

[10][12]Astin,A.W.(1996).Involvement in Learning Revisited: Lessons We Have Learned.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126,pp 302.

[11]Tinto,V.(1975).Dropout from Higher Education:A Theoretical Synthesis of Recent Research.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5:pp 89-125.

上一篇:家委会班主任代表发言稿下一篇: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考点及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