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交流会(共15篇)
1.教师阅读交流会 篇一
今天下午3点,我们小组举行了第二次阅读交流会。这次交流会地点在尚佳琪家,除了段超越没有联系上,其他成员都准时参加了。这次交流会的主持人为尚佳琪。
首先是尚佳琪给我们介绍了《小王子》,并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受。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了《草地时钟》。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草地里生活着哪些植物和动物,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草地里的植物和动物一年四季各有什么奇异的变化。读过这本书,我知道了草地上的植物都是由根、茎、叶和花组成的,它们必须靠土壤、水分、阳光和空气才能够生长。我还认识了很多植物如:三叶草、雏菊等,还知道了很多动物生活习性。原来看似平凡的草地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只要我们认真去观察,就会发现草地里有很多有趣的事情。
后来刘德泰向我们介绍了《森林报(冬)》.崔一川向我们讲述了《窗边的小豆豆》,杜晨昱讲述了《变成小虫子也要在一起》,他们说得都不错。
大家讲完后,就开始换书了。我们互相借阅了图书如下:
尚佳琪 《窗边的小豆豆》
刘德泰 《森林报·冬》
盛泽西 《小王子》
杜晨昱 《草地时钟》
崔一川 《变成小虫子也要在一起》
最后我们商量了下一期的交流会时间、地点和主持人。时间定在2月25日下午3点,地点在刘德泰家,主持人为刘德泰,集合地点:戚城公园东门。
这次阅读交流会和上次比起来,顺利多了,大家也很准时,我们聚在一起还互相交流了假期收获和作业完成情况,我们都过得非常开心。但我觉得我们的交流会还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大家准备的不是很充分,读书心得和收获说得过于简单,活动内容也少。希望我们在下次交流会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最好每人准备一个正式的发言稿。在交流会上我们还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游戏。真心期待我们大家能够共同努力,把下一次的阅读交流会办好。
2.教师阅读交流会 篇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 阅读, 再阅读。”新课标也提倡让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大量的阅读, 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让学生心灵沐浴书香, 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不仅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为孩子的一生着想, 为孩子的生命奠基。为了加强阅读, 我们要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交流, 尤其是课外阅读交流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交流, 巩固阅读内容, 渗透用心阅读的意识, 体会作品中的写作方法, 在交流中成长进步。
教学目标:
1.交流阅读感受,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采用“阅读交流课”的形式, 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
3.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 体悟作品的教育意义。
教学准备:
1.学生阅读《列那狐的故事》, 多种形式完成读书笔记。
2.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夸一夸, 整体把握
1. 这段时间, 我们共同阅读了吉罗夫人的《列那狐的故事》这本书, 因为共读, 我们才拥有分享彼此阅读成果的机会,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列那狐的故事》这本书。 (板书:《列那狐的故事》)
2. 这是一本厚书, 我们先来把它读“薄”, 能不能用一两句、甚至一个词来夸一夸这本书? (引导学生从语言、人物、故事等方面说一说。)
3. 既然《列那狐的故事》是这样一本独具魅力的好书, 今天, 我们就要上一堂阅读交流课, 交流彼此的阅读感受。 (补全板书) 老师和大家一样都作了充分的准备!相信通过今天的交流, 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感悟, 更大的进步!
(设计意图:通过夸一夸让学生整体把握全书并带着积极主动的交流学习心态, 处于“思考并急于表达”的状态, 课上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个人的语言和智慧, 才有可能焕发活力, 生成精彩!)
二、猜一猜, 激发欲望
1. 猜人物:首先请同学们来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 猜猜他 (她) 是谁?
(课件出示)
a.他暗中被列那狐浇了一头开水, 痛得死去活来, 坐在列那狐家的大门口呻吟。后来, 他除了把一截尾巴留在冰里以外, 还伤了皮, 掉了不少毛。
b.他装死骗过卖鱼的车夫, 得到了一串又大又肥的鲜鱼。
c.他被列那狐几句漂亮话迷惑住了, 尖声地唱了几个音调, 然后闭上眼睛, 唱起了他最美的歌。列那狐乘机下手, 扑上去把他擒住了, 但他最后还是逃走了。
d.那天早上, 他得到一份美味:一大段圆润鲜嫩的香肠。他的主人不知为什么不爱吃而留给了他。
2. 猜章节:我们都知道, 这本书有许
多篇文章。接下来, 老师想看看你们对文本本身的熟悉程度, 让我们比比看!下面的句子出自哪篇文章?
(课件出示)
a.列那狐本想冒险掏鸡窝, 但最终还是被花猫说服, 跟着他一起走了。蒂贝尔蹑手蹑脚走近屋子, 当他肯定餐厅里确实空无一人后, 他俩便悄悄地溜了进去。
b.啊, 我的好舅舅, 我真疼爱你!这么冷的夜, 你孤单单的一个人待在外面, 我多不忍心啊!如果我能陪伴你, 那么夜对你来说也许会显得短一些。
c.人们把香肠拿到他的跟前, 让他欣赏了一番, 又让他闻了闻。古杜瓦像一条白杨鱼似地欢跃起来, 摇着尾巴, 发出喜悦的叫声。他等着主人把这条答应给他的香肠给他吃, 可是女仆却偏偏把它放到了一个很高的窗台上。
d.“你说什么?”列那狐说, “这样对你才好呢, 你因此显得更年轻, 更活泼了。如果我知道割掉尾巴后那么好看, 我也真想叫人割掉呢。而且, 你不觉得你的身子因而变得更轻巧了吗?”
(设计意图:学生们根据一段描述猜猜人物是谁, 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尽快进入谈话的情境中来, 激发学生们交流的欲望。)
三、说一说, 交流感悟
1. 说人物。
大家对书中出现的人物还是比较熟悉的, 下面请你谈谈你最喜欢哪个人物, 并说说为什么。
(学生交流、补充)
2. 说故事。
在这么多故事中, 你最喜欢读哪个故事?为什么?
3. 说感悟。
听了大家的交流, 老师觉得你们读得真的很认真, 课前, 老师认真读了大家的每一篇读后感言, 发现这本书还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感悟, 接下来我们真情告白。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交流学生打开了心灵的话匣,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的对话。我们关照学生所处的生活实际, 着力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 精心选择两者之间的联系点, 帮助学生跳出书本看生活, 才能使他们有更多的人生体悟。)
4. 说写法。
当我们读完这本书以后, 甚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 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却总是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 请大家想一想, 作者是怎样使这些人物个性鲜明, 活灵活现的?他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抓住了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学生结合句段谈体会。 (外貌动作神态语言)
总结:在我们写作的时候, 就要努力去刻画, 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生动起来。
四、读一读, 精彩赏析
1. 这本书当中, 有很多精彩的语段, 把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或一个片段, 读给我们看看, 并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
(学生个别朗读谈感受后, 课件出示书中的精彩片断再请学生朗读欣赏)
(设计意图: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 是激活文字的过程, 所以它有助于理解作品。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最直接、最有效、最简单的方式。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文本中的精彩语段, 就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与作者和文本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和真情对话。)
3.交流让阅读更精彩 篇三
一、独具匠心的话题设计
在阅读交流课上,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两个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且能够统领整个文本阅读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好的话题,可以帮助学生扣住文本的内核,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文本解析,收获自我的独特感悟和体认。
当学生觉得有话讲,愿意讲时,交流才能有效地展开,渐趋步入理想的境界。在“吹小号的天鹅”的阅读交流课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话题“如果命运之神让路易斯从小号、钱袋、石板石笔、奖章这四件弥足珍贵的物品中舍弃一样,你想它会舍不得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讨论话题,却赋予了学生自主、开放的发现和交流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积极性,更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言”和“意”。
二、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
如果让阅读交流课中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至少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1.充分阅读
课前,给足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举例来说,一般20万字的书,要给学生两个星期的阅读时间。在课前阅读时,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并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写下阅读收获及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对文本会或多或少地积淀下一些感悟。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证,只有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才能碰撞出夺目的“火花”,合作学习也才有意义。
2.科学分组
在课堂交流中,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组成人员、交流时间、任务分配提出明确的要求,避免出现合作学习的随意性。一般将合作学习的人数控制在6人之内,分组要做到组际同质、组内异质,同时要确定好每个小组的组长、计时员等。
3.精选时机
在课堂上,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功用。选择合适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开一番陈述与辩驳,让他们的感悟和思想不断地碰撞,能够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感悟。
4.给足时间
有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时间的保证。课上,教师给足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要做到不搞形式,不走过场,让学生真合作、真学习。在交流时,要求小组内人人发言、个个参与,让每一个组员在有限的合作时间里充分交流,杜绝交流“边缘人”的出现。
三、和谐美妙的课堂生成
相对而言,阅读交流课与日常的语文课有着一定的区别的,阅读交流课的整个流程设计相对要粗犷些,教师的课堂引导很多时候起着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粗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自主空间更大一些,空间大了,学生才能激发说出自己“心里话”。
阅读交流课可以采用板块教学,因为板块教学有利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交流。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好的预设不仅能让课堂少一些禁锢,少一些匠气,还会多一份生气,多一份灵动,为“课堂的生成”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在课堂中,学生潜心发现、交流,将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进行多方对话,碰撞思维、交流情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阅读交流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自我表达,自我获取。在水到渠成间获得知识、丰富感悟,不亦乐乎。
课堂上,学生在阐述自己的阅读感悟时,很自然地会回顾起文中相应的细节描写。通过对细节的研讨,学生会渐渐地潜浸在文本的世界中,自觉调动自己的认知经历来体验文本,并与文本传递出来的情思发生共振共鸣,对文本的主旨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文本的情思、美感、神韵在学生的胸中回旋、激荡、升腾。学生置身其间,被文本的神韵包裹着、浸润着而痴迷欲醉。课堂的充分开放,求取着一份“形散而神聚”的美妙。
4.亲子阅读交流会发言稿 篇四
晚上好!
我是二(2)班xxx的家长,首先感谢学校能给我这样的机会,此刻的心情非常的紧张,激动,但更多的是高兴。
接下来要跟大家介绍的亲子阅读书籍是“经典”。应该每个家长都不陌生,记得朱主任之前在校讯通里发过要求读关于这方面的书籍。那时的我也真的买了几本回来,并且与孩子一起共读了一段时间,但是很遗憾没能坚持下来。
也许大家会这样想“为什么同样的人,同样的事,之前不能坚持现在却可以呢?”那现在我来告诉大家原因。我购买的经典书籍配套了我们方便操作的音频,简繁对照的书籍,分段好的录音,更重要的是还根据每个孩子的年龄,配套了一份学习计划表,通过网络足不出户,我们就可以享受每天从早晨一直到下班不同的群里,给我们精心准备的育儿,和谐家庭,还有养生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专门的指导老师,在读经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可以随时与老师联系,当然在网上还有很多和我们一样志同道合的读经家长,一个人遇到问题,大家集思广益来解决,这种服务是一直持续的,相约服务十年。
现在我和孩子们的阅读的书籍(共计大小书60本左右),价格确实不菲,当时第一眼看到这个价格也觉得很贵。所以,没买回来之前我也考虑了好久,更担心的是花那么多钱买的书我真的能坚持完,孩子们真的会喜欢,对培养孩子真的有帮助?但是当我认真的了解了老是发的学习资料,学习了众多妈妈的分享,看到那么多孩子的进步,我真的下定决心把书买回来了。当我收到书之后,那些所谓的担心没有了,我收到了一位妈妈发给我的宝贝读经计划表,一看就知道那是一份花了不少心血制作出来表格,不管书再多也不觉得茫然。里面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有“137”种学习法,意思就是每1天读3种不同的内容,同样的内容读7天,不要求背,熟读即可,(目的是让孩子们养成阅读的习惯,)但一定要跟音频(让孩子们的普通话说的更标准)指读(培养孩子集中的注意力)而且把每周要读的内容也根据不同的年龄分好了。一天下来大概半小时的时间,相约十年。
从经典买回来到现在,每天都有带孩子把当天的内容读完,独特的童音跟读,真的把我们家长解放出来了。其实在经典面前我们家长也是学生,跟着音频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每天只需要半个小时,但是累积下来,真的是不可小觑,这个方法真的非常奇特。现在我们把读经典当作长智慧,孩子们也非常的喜欢,只要一说长智慧就会把相关的书拿出来,两人轮流着指读,今天弟弟,明天就是姐姐跟本用不着我安排。这种其乐融融的读书氛围,真是让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孩子们的改变也真的不少,第一方面:作业比之前完成的时间要短了,书写也工整了,学习也进步了点,虽然不多,但是那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方面:儿子的记忆力真的提高很多,一般老师要求要背的课文他都能背出来,只需要读几遍就能背诵。
第三方面:会主动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擦桌子,洗碗等等。通过劳动,孩子们更能体会出长辈们的辛苦啦!
这些看似渺小的事,孩子们每天都进步一点点,不就是我们做家长的想要的结果吗?
进步的不光只是孩子,还有我。以前孩子们做错事时免不了就是一顿打,家里的骂声更是不断,而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孩子们不但没有进步,在某些方面怕是变本加厉。但是通过接触经典,在群内的学习这几个月来,我的脾气也变好了很多。偶尔就算孩子们做错了,我也尽量心平气和的跟她们谈。不管大小事,只要是孩子们做的好的,我第一时间给她们大拇指,或是给她们拥抱。我敢肯定孩子们的进步与这些所谓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举动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家长改变了,孩子真的`自然就跟着改变。家里的欢声笑语多了打骂哭闹的声音少了。我们的家真的变成了一个充满欢笑和爱的幸福家庭,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孩子会越来越上进,各个方面也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感谢张老师的推荐,感恩学校领导给与的荣誉称号,借此也感恩每一位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5.教师阅读交流会 篇五
在进入正式的主题之前,我想跟各位老师谈个题外话,前不久,我到南京参加听课,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何为素养大赛?与平时的教学大赛大不一样,比赛分5个环节:朗读展示、书写展示、才艺表演,课堂教学展示和知识素养现场答题,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最后10分钟的知识素养现场答题的环节。每个选手有8道题,前7道题目是判断、填空、选择题,最后一道是简答题。要说题目内容,可以称得上包罗万象涵盖了文学、历史、教育、社会、新闻等等方面。上台的老师不仅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得学贯中西,我选了2个题目念给大家听,各位老师也可以现场思考一下,如果要你马上回答,你会怎么说?
1、母语有必要要象外语那样从单词和语法教起吗?课程理论指出:儿童快速学习母语的根本途径在于必须以语言运用为中心,而非以语法字词为中心,联系你的实践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2、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这种反应叫做“蝴蝶效应”。请你谈谈“蝴蝶效应”对教育者的启示。
所以,通过这一次的学习,让我更加坚信,一个语文老师,想要获得和拥有属于自己的专业尊严,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言归正传,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谈谈自己班上的一些实践和体验。所谓实践,是全无计划,想到哪儿做到哪儿,完全凭兴趣,完全跟着感觉走的那种。我相信,一个教师,只要专注倾听儿童需要的,努力满足儿童需要的,就可以弥补工作缺乏计划的不足,甚至比有计划的人做得更好,更灵气。我一直认为,语文的源头就在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上。不管是基础知识,还是阅读、写作,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都是课外阅读──这就是语文学习之路。
首先,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我们班是从“轻松”开始,从“趣味”开始的。一年级,我们全班在家长的支持下统一购买了一本《儿歌三百首》作为课外阅读书目,因为儿歌的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活泼,容易读容易背,非常适合刚入学的孩子,所以我要求小朋友每天背诵一首儿歌。一年下来,大部分的孩子把三百首儿歌都背完了。到了二年级,我们开始背《日有所诵》这本书,还是坚持一年级的习惯,周一集体朗读,每晚背诵一首。最明显的好处是,孩子们在快乐的背诵中能认很多的字。对于低年级来说识字就是基础。
其次,处于儿童期的孩子,想让他们保持持久阅读的热情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一个热爱阅读的老师会感染身边的孩子爱上阅读,引导孩子阅读的方法就会灵活而多样。比如建立班级书库、比如全班共度一本书、比如自己为孩子大声朗读,或者是给予孩子物质、精神上的奖励等等,尤其是老师为孩子朗读这种方式效果特别好,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太会选择好书,往往拿起一本,走马观花地浏览,不知其味。通过老师朗读,他们听过之后马上就会喜欢,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阅读热情。现在在我们班上,只要我读了哪本书,那本书一定成为人人争抢的最火爆的书籍。
最后,我觉得千万不要忽视了家长的力量。我们要相信,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每一次家长会,我会认真地准备。用语言、用真诚、用激情去点燃家长的热情,我发现家长会开得好,是能解决许多问题的。当然,对于那些没能力或者是不理睬的家长,我们也不要太在意,有绝大多数家长能跟上来,就该欢喜了。毕竟,老师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那么理想,正是因为家长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孩子水平的参差多态,而参差多态才是一个班级正常的状态。
6.教师随笔交流会总结 篇六
到交流学校后个人能以较短的时间调整好心态适应交流学校的工作环境。自从踏入交流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坚定了一个信念,认认真真学习,扎扎实实工作,尽自己所能,发挥自己所长,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出色地完成交流任务。三年来个人充分认识到: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树立“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价值观;正确对待学生“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客观现实,能够蹲下来和学生说话,睁大眼睛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教师要尽努力对学生进行扬长教育和信心教育,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基础。
三年来,个人能积极主动参加交流学校组织的的各类师德学习,记好学习笔记,做好心得体会。
二、学习情况:
在交流期间,我积极参加交流学校的各种教研活动,与交流学校老师一起研究、探讨、交流、改进,做到了互助互利、共同进步。
平日除了搞好自己教学之外,在各方面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这里,我养成了每天读书的好习惯,并能做好读书笔记,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我不仅注重提高自己的理论层次,同时也加强对各种业务知识及教育科研
知识的学习,及时积累、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执教水平。
课余时间,我还到阅览室借阅书籍,充实自己。阅读大量杂志报刊,有教学案例,论文、课堂设计,复习课讲授方法等文章,有助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有师德教育,学生心理等文章,有助教育思想、情感的培养。学习“报告”以及各种教育理论,加强思想理论教育。总之,我充分利用这些便利条件,给自己充电。
三年来,我严格遵守请销假制度、作息制度,遵守学校教育教学规章制度,服从学校各项工作安排和要求,尽力尽责做好工作。
教学中,认真、充分备课,规范书写教案,研读课程标准要求。做到提前两周备课,每上一堂课前,都尽量先听其他教师的课,好的方法,多多采纳,发现备课中遗漏的地方,及时补救;并试学着对其教学进行分析,欣赏精彩,提出意见,(自我认为“知不足才能足”)提高自己的教研方面的能力。课后及时总结,写好教学后记。每周参加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听取同科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知识点的把握度,课堂结构设计思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同时把自己对这一课的认识拿出来请其他教师进行评判,征求意见,改进教学。参加每周的研讨课,认真做好听、评课记录,并在之后进行细细分析,学习别人的优点。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认真聆听、学习组长对于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价值观教育的讲解。树立新课改理念,实现新课改的目标要求。
7.构建阅读教学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篇七
一、软件建设——平等的学生观和民主的教学氛围
学生观往往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阅读教学要构建对话和交流的平台, 在软件建设上, 关键要有一个平等的学生观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平等的学生观是来自教师内心对学生的尊重, 没有来自内心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 真诚、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难以形成。没有平等的学生观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的教学氛围。因此, 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上走下来, 尊重学生人格,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差异, 发掘学生的潜能, 特别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学生不仅应该有机会说, 而且要与教师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教学就是对话主体在平等的基础上, 在民主的氛围中, 双方自由言说, 互相倾听, 在对话中分享、领略课文精神的愉悦。平等的学生观和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 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实现对话教学的前提。特级教师魏书生教书育人的成功内核就在于他“平等的学生观”和“民主的教学氛围”。
平等的学生观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在具体的课堂阅读教学中表现如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读、思、议、练的主动活动时间远多于教师“独占”时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探究式教学,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参与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民主评价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尊重差异, 尊重落后生, 要通过积极性评价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 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促使学生以愉快、高涨的情绪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加强课堂教学活动外的师生交流和沟通。
二、硬件建设——师生共享的学习资源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对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师和学生不再仅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注入关系。网络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 对每一个老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视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不断更新观念, 继续学习, 丰富知识,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合作互动中, 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 实现教学相长。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要真正实现对话和交流, 在硬件建设上, 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教师掌握了相当多的“教参”资源, 带着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参与对话;而学生虽有个性化阅读, 却没有解决阅读中产生问题的途径, 他们无法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源, 不能对等地参与对话和交流, 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势必会回到“教师中心”的课堂模式中去, 谈不上真正的对话和交流。因此, 要构建阅读教学理想的对话平台, 就一定要让学生也拥有同样丰富的学习资源, 将教学参考书给学生作学习参考, 将图书馆和网络全部开放, 作为师生共享的学习资源, 这样既促进了教师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也提高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思考探索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的对话和交流才会激发出生命的活力, 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才是师生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三、驱动程序——问题解决策略和价值观引领
阅读教学构建对话和交流的平台, 如何进行程序驱动?笔者认为,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是对话交流的起点和中心。现代思维科学研究认为,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 问题是创造的前提。从发现问题 (生疑) , 提出问题 (质疑) , 讨论问题 (议疑) , 分析问题 (析疑) , 直至解决问题 (解疑) , 是学生个体或群体积极主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 也是学生个体对文本阅读的多样性、独特性、主体性的体现过程。所以, 问题解决策略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其创新精神的重要策略。在阅读教学中, 老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他们勤于思索, 敢于质疑。要营造真实的问题情境, 以问题构建对话和交流的中心,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分析问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又产生新问题走出课堂,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需要学生自主地合作探究, 但自主不是“放羊式”的自由自在, 问题解决也不是自由论坛和无原则的容忍和放纵。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不可忘记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强调对话交流中的平等尊重并不是舍弃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教育职责。相反, 教师要努力寻找各种契机,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什么是理想人格?什么是人生的价值等问题, 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自主建构”。
程序编制——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模式构建
1. 学生自主阅读文本 (自主阅读课)
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地阅读文本 (一篇或一单元) , 并把自学的感受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这种阅读是学生个体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它既是对文本的“还原性解读”, 又是以读者为中心的鉴赏性阅读。教师要让学生多向文本提出“为什么”, 敢于向文本说“我不同意”, 善于对文本说“我认为”, 乐于向文本说“这儿说得真好”。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生疑、学会欣赏。
2. 共享开放式学习资源 (搜索探究课)
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书, 明确相关学习目标, 同时开放图书馆和网络, 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和自己碰到的问题去搜寻信息, 寻找论据,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 组内讨论和问题解决阶段 (研讨交流课)
以学习小组 (可自由组合) 为单位交流、研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同时对存疑问题进行筛选, 提交课堂 (全班) 讨论, 教师作为交流和对话的一个成员, 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解决, 调控对话的方向和中心, 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和价值建构。
4. 问题带出课堂和目标达成训练 (拓展训练课)
8.交流上课外阅读更快乐 篇八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中年级学生对于任何活动,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收获外显,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赞许。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常常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参与阅读、用心体验。但单凭读物、环境等外在媒介的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常常不能长久,阅读体验也势必不能深入。因此,教师应重视读书课的有效开展,努力搭建轻松愉悦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平台、设计趣味十足的课外阅读交流形式,通过阅读成果的展示交流,让学生获得阅读的成功体验。
一、“猜一猜”:激发兴趣,亲近文本
【课例片段1——“名人故事”】 交流形式:“我说你猜”,趣猜游戏。
活动流程:
1.点击出示规则。
(1)选择一位名人,用简单的话语透露他的个性信息。(出题信息参照阅读单中出现的如国籍、成就、经历、名言等)其他人边听边猜,猜中后还可集体补充该名人的其他信息。(2)猜中者获得出题的资格,接龙猜题。
2.教师示范,师生说猜—集体照样接龙互动猜题—小组内说猜。
说猜样本:
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他是我们浙江人。
他从小读书的地方叫三味书屋。
……
操作提示:
中年级的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文本中或整体或零散的信息,去了解人物、事件。“名人故事”阅读伊始,教师可以设计一份相应的阅读任务单给学生,任务单中简要涉及的内容有“国籍、成就、经历、名言”等,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中有任务而无负担地去搜寻一些零散信息。而课堂上设计这样一个“我猜你说”的游戏环节,一是想让学生在趣味性的互动交流活动中轻松参与,亲近文本。二是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出题的学生树立起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而对猜题的学生来说,同时也是一次阅读成果的有效检测,检测他们的阅读效度和广度。事实上,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是最感兴趣,也是最没有压力的。如果是第一次开展这种形式的游戏,最好有个示范,学生一学就会上手,不至于冷场。
二、“画一画”:多样描绘,梳理情节
【课例片段2——《小溜溜“溜”了》】
交流形式:绘制旅游图,体会故事奇趣。
活动流程:
1.出示主任务:小溜溜贴上邮票,被塞进邮筒寄了出去。他游历了哪些古怪的城市呢?选择印象最深刻的8个城市,按顺序组合成最有趣的画面画下来。
2.集体讨论:借助书本目录罗列小溜溜游历的城市。
3.学生着手绘制旅游图,要求画面中能表现出这个城市的特点。
小溜溜→ → →……
学生作品:
操作提示:
在课外阅读交流中,动手绘画是一种很好的展示阅读成果的方法,因为绘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具体的绘画内容与形式有画情节梯、画旅游图、画成长图、画人物关系图……在描描画画中梳理情节,感知内容,内析文本正能量,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演一演”:角色体验,感知形象
【课例片段3——《寓言故事》群文阅读】
交流形式:自导自演,把握故事人物特点。
活动流程:
1.自读准备:读好寓言故事《狼和小羊》《狐假虎威》《乌鸦和狐狸》,想想故事人物特点。选择其中一个故事准备自导自演,要求导得合情合理,演得入情入境。
2. 导演说戏:当导演的学生来说说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特点以及怎么演出这一特点。
3.分小组排演——集体交流展示。
操作提示:
喜欢表演是儿童的天性,以表演为交流方式顺应了学生好表现的天性。在我们的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甄选一些适宜学生表演的句段、文本,精心设计,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文本的了解,体会人物的感情,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当然,在交流展示的设计中,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教学形式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演”是“形于外”,只有在读、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场景,才能让形式发挥出强大的教学魅力。
四、做一做:内化信息,展现成果
【课例片段4——《我的后院观察日记》】
活动形式:实践于课外,展示于课内。
活动流程:
1.教师导读。出示一串由爆玉米花穿成的项链,让学生猜是什么做的,怎么做的,引入书本P49爆玉米花的句子。
2.布置阅读及实践任务。这是我们冬天里的活动,小小的玉米粒带给了我们多少快乐!而在这本书的作者文瑛美老师家的后院里,春天、夏天、秋天,又能看到哪些植物在生长?这些植物带给我们哪些不一样的收获呢?同学们用两周时间好好地读读这本书,选择书中所说的任何一种活动,像老师做爆玉米花项链那样进行实践体验。两周后,带着你的阅读收获或实践成果到我们的读书课上来吧!
3.交流展示。读书交流课上,学生有的带着烹饪食材,有的带着采得的植物,有的带着实践成果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
【课例片段5——《宝葫芦里的秘密》】
具体形式:编排、制作迷你画报。
活动流程:
1.教师带着学生折叠迷你画报(A4纸两次对折,并一页页指定内容)。
2.学生各自制作迷你画册。
3.组内、组际展示交流。
学生迷你画报部分作品:
1.创意封面。
2.目录创编(我和宝葫芦的秘密故事)。
3.宝葫芦自我介绍。
4.想不想要宝葫芦。
操作提示:
语文学科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手段灵活多样,这为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教师把学生的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被书中的精彩内容所吸引,突破书籍的约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涉猎更广博的知识。
课例片段4,通过导读课上教师阅读示范和实践成果的展示,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地激发。随后布置的任务是希望学生在两周时间内深入阅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拥有更立体的阅读感受。课例片段5,借助设计迷你读书画报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设计、交流的兴趣,促使学生带着任务进行针对性的细读,并创作简单的读书笔记。交流课上,学生在展示、模仿中互补,在教师的随机指导中改进完善迷你画报的设计,既理解了故事内容,又图化了情节。
除了以上所述,中年级课外阅读实际教学中,吸引学生的交流方式还有很多,如朗诵比赛、故事大王比赛、办小报比赛、小小辩论家、小小作家等。我们常常会根据课外读物的不同特点来选择和设计相应的交流方式。而在展示中,为了取得成功,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便会体验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并对课外阅读保持比较持久的兴趣。
9.教师读书交流会活动方案 篇九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形成良好的书香氛围,本学期组织两次到三次的读书交流活动。
二、活动目标:
1.阅读教育名著,促进专业成长,丰富升华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2.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在阅读中提升修养,拓展人生,愉悦身心,静享幸福。
3.让“学习、实践、反思”成为教师职业的行为方式,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勤勉的实践意识、深刻的反思精神,消释教师的“职业倦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成就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三、活动主题 :“在读书中体验快乐,在交流中提升自我”
四、活动时间和地点 时间:11月4日下午4:00 地点:多媒体教室
五、活动形式
10.在自主阅读交流中展开有效引导 篇十
一、即时把握学生精彩对话,巧开掘,畅其流
面对学生思维的“灵光一现”,鼓励、赞赏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只停留在赏识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这种精彩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新的资源,通过即时评价,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比如,当学生们读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一个同学接着说:“我在登黄山时遇到一位挑山工。他大约50来岁,脸很黑,皮肤特别粗糙,大概是常年风吹雨打的关系吧,他的眼睛还布满了血丝。肩上的重物把他的腰都压弯了。我想这就是饱经风霜的样子了。”其他同学听了不住地点头。这时,我灵机一动,没着急解释这个成语,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这一问掀起了议论的高潮。
二、即时抓住学生肤浅认识,善搭桥,解其困
由于受年龄和经历的影响,学生在理解、感悟上,难免肤浅。但如果能融入学生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他们就可以沉入文字中去。教师应以敏锐的触觉为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搭桥铺路。
比如,在读《只有一个地球》时,有限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学生在读课文时只关注文章的内容。他们读文后只能交流地球的“美丽”“渺小”等情况。他们对文章的写法、结构等的理解是肤浅的。于是,我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运用学过的关联词穿针引线,巧妙渗透,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例如,用关联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我先出示一组学生熟悉的关联词:“虽然……但是……,……所以……”然后鼓励学生练习说话。如此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将课文的语言内化,帮助学生弄清了句与句、节与节之间的关系。
三、即时抓住学生错误认识,巧设疑,清其障
当学生的认识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改正;或反诘归谬,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推衍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
比如,在教学《林海》一课时,学生读重点句“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发生了错误,我顺势导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他刚才哪里读错啦?
生: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不大一样”。
师:这两个词意思相同吗?
生:意思不同。“大不一样”是说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差别不大。
师:读读课文,想想秦岭与大兴安岭差别大不大。
学生读课文,找出两者的不同。这样,巧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展开教学,不仅化解学生的尴尬,而且能促进教学的有效展开。
四、即时抓住学生争论之处,巧包容,适引导
在对话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互相交锋、碰撞、融合。同时,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争论的焦点,随势引导。
比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学生围绕一个“冲”字展开了争论。教学片段如下:
生1:22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他们太勇敢了。
生2:老师,我发现句子中有个词语用错了。既然战士们是攀着铁链过泸定桥的,速度不会很快,课句子中却说他们向对岸冲去。这个“冲”字用得不恰当。
生1:不对,这个词没有用错。他们动作不快,可心里想快。
生2:你怎么知道他们心里想快?
(听了他们的发言以后,课堂顿时乱成了一锅粥。我随即重新调整教学环节)
师:好,这个字到底合不合适,我们还得从课文里找依据。读读第一和第二节,联系上文想想。同桌互相商量商量。
(学生读文讨论)
……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对课文的体验感悟更深了。
但还要注意的是,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千万不要简单地下孰是孰非的结论,要多采用延时评价的策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11.教师阅读交流会 篇十一
时下德国的法兰克福已被浓浓的中国味所包围, 无论是从机场到地铁站还是巴士站都挂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广告栏或宣传海报。“China”成了法兰克福关键词。且在市区各大小书店醒目的位置上, 都放着余华、莫言、苏童、毕飞宇、于丹、阎连科等国内知名作家的德文翻译作品。在书展上, 演讲嘉宾们都谈到了关于书展与文化交流的主题。莫言在演讲中表示, 作家之间的对话是必不可少的, 互相阅读彼此的作品, 是更重要的交流。而交流对话是消除误解最有效的方法, 也是中国作家来的目的。同时他认为, “作家在对话交流时, 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还强调:“文字必须抓住社会热点, 否则文字就是一纸空文。”莫言谈到在法兰克福书展历史上, 还没有哪个主宾国像中国这样带来100多位作家, 显示了中国对书展的重视和向往:“我知道这次来的不少同行都将参观歌德故居, 1763年, 曹雪芹逝世, 那时候歌德14岁。10年后, 歌德写出了《少年维特的烦恼》, 他不会想到这部作品在很多年后能在中国那么多读者里引起那么大情感共鸣, 这是因为文学揭示了人类的普适价值。歌德晚年提到了世界文学的概念, 世界文学也是文化交流, 了解各种文化观念。今日我们发现, 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已经突破了文学的范畴, 多样性的思想是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 这也是对歌德文学理想的实践。”
12.草房子阅读交流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创设愉悦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书中的人物,走进书中营造的童年世界,感受作品的内在魅力,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
2.通过读书交流,感受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3.读书方法的渗透,如:通过细节揣摩人物、边读边想体验小说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等等读书方法。
4.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写人故事类的小说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老师和大家读了同一本书,那就是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佳作之一《草房子》,喜欢吗?能简单的说说你读后的收获吗?(预设学生会从人、事、景或者总的来说)是啊,走进《草房子》我们认识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欣赏了如诗如画的景„„随着男孩桑桑一起度过了他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老师的感受和大家一样,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完全融入了这本书,真是百读不厌、爱不释手啊。今天,让我们从小说中走出来,带着满满的收获,走回老师和同学身边,我们一起分享,一起聊一聊住在草房子里的那些人,说一说发生在草房子里的那些事。课件1
二、小组学习探究、交流展示:
(一)环境美:
1.学生交流。
师: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个方面——环境美。你认为文中哪些景物描写很美?指生谈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的段落。师及时评价。
2.交流老师的读书感悟,指导写作方法: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具体描写。
老师觉得文中对于草房子的描写很有特点,在大家的印象中,草房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生谈!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笔下的草房子又是什么样子的:(课件2)指生读。这一幢一幢草房子,看上去并不高大,但屋顶大大的,里面很宽敞。这种草房子实际上是很贵重的,它不是用一般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那茅草旺盛地长在海滩上,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曝晒,一根一根地都长得很有韧性。阳光一照,闪闪发亮如铜丝,海风一吹,竟然能发出金属般的声响。生谈这里的草房子有什么特点?
师过渡:见过这样的草房子吗?此房只应书中有,人间能得几回见!作者抓住盖房子所用的草的特点写出了草房子的宽敞、美丽、结实、贵重。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把这难得一见的草房子记在心里。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一聊住在这些草房子里的那些人!
(二)人物美、故事美: 1.猜人物。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
游戏的名字是:猜猜她(他)是谁?
此环节是学生考学生。抢答和指名答两种类型。
学生出谜面,指生说谜底。学生描述一个人物的特点,并指定学生来猜。猜对了可以得星。师:老师很想知道,你是根据什么这么快速地猜出人物名字?看来大家回去真的认真阅读了这本书,老师觉得大家还要感谢作者,他抓住每个人的特点进行生动的描写,让我们读者就有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因为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其实,这也是这部作品写作方面的另一个亮点——抓住人物特点进行生动描写。(板书)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研究故事和人物。
在这么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中,一定有个人,有些事深深地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那根弦,让人感动、令人难忘。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每个小组先确定最令你们感动的那个人,然后研究他的主要事件和人物特点。组长组织讨论研究,书写美观的同学负责填表,一会儿,我们全班交流展示。争星行动进行中。3.小组代表展示,全班交流。
师:刚才各个小组的同学都在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形成了研究成果,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到台前交流一下。一个小组展示,其它小组同学认真倾听,你认为他们谈得好,可以得星,就掌声祝贺。他们谈完之后,你如果有补充可以直接站起来说。预设:
(1)、杜小康:
他挺着瘦巴巴的胸脯,有节奏地迈着长腿,直朝人群走来。现在最吸引人的就是那顶帽子:雪白的一顶帽子,这样的白,在夏天就显得很稀罕、格外显眼;很精致的帽子,有优雅的帽舌,有细密而均匀的网眼。它就这样戴在他的头上,使得他陡增了几分俊气与光彩。他坐在校门口的小桥头上。令油麻地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都感震惊的是,这个当初在油麻地整日沉浸在一种优越感中的杜小康,竟无一丝卑微的神色。他温和、略带羞涩地向那些走过他身旁的老师、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最光明磊落,敢作敢当,拿得起放得下,潇洒,英俊,爱读书,过早地咀嚼了生活的艰辛。(2)、秦大奶奶:
终日干干净净的秦大奶奶,居然不顾自己的衣服,像个坏孩子似的躺在苗圃上,从东向西滚去。
秦大奶奶像一捆长长的铺盖卷在滚动。她滚动得十分投入。有几次滚出苗圃去了,她就慢慢地调整好,直到放正了身子,再继续滚动下去。她闭着眼睛从东滚到西,又从西滚到东,一边滚,一边在嘴里叽叽咕咕:“这地反正是我的,我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那时,她正在看着她的鸡在草丛中觅食。她听到喊声,转过身来,隐隐约约地见到一张孩子的面孔正在水中忽闪,一双手向天空拼命地抓着。她在震撼人心的“奶奶‘的余音中,来不及爬下河堤,就扑了下去„„
(写法指导: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运用生动的比喻等修辞手法就把人物写活了。)4.交流教师的读书感悟:
师:刚才大家谈到的人物各有特点,他们身上的故事让我们感动。老师也一直被书中的一个孩子感动着,至今老师的眼前还有他的身影: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光溜溜的脑袋„„他就是——陆鹤(秃鹤)。同学们笑了,可老师读到最后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大家请看大屏幕。老师摘录了秃鹤练习演戏那一幕。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可以吗?(课件4)秃鹤要把戏演得更好。他把这个角色要用的服装与道具全都带回家中。晚上,他把自己打扮成那个伪军连长,到院子里,借着月光,反反复复地练着:
他将大盖帽提在手里,露着光头,就当纸月在场,驴拉磨似地旋转着,数着板。那个连长出现时,是在夏日。但眼下却是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秃鹤不在意这个天气,就这么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额头竟然出汗了。
师: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秃鹤?(认真练习,有集体荣誉感的秃鹤)你还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秃鹤?(为了坚守自己尊严,赢得大家的尊重而努力的秃鹤)。大家再接着往下看,老师还摘录了两段话:(课件5)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读?师生齐读。
秃鹤演得一丝不苟。他脚蹬大皮靴,一只脚踩在凳子上,从桌上操起一把茶壶,喝得水直往脖子里乱流,然后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我杨大秃瓢,走马到屠桥„„” 秃鹤用嘴咬住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克制不住地从喉咙里奔涌而出,几乎变成了号啕大哭。纸月哭了,许多孩子也都哭了。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师:你又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秃鹤?(做事认真,对尊严执着坚守的秃鹤)
(写法指导: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进行惟妙惟肖地刻画,就把一个独具特色的少年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关键是我们不仅看到了秃鹤的形象,更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情感。这就是作者语言的魅力。)
师质疑:同学们,对于秃鹤——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却是个光头,在我们心中应该是很丑的,为什么又说他是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生谈自己的看法。
师:是的,秃鹤倔强的外表下有一颗善良、上进、热爱集体的心,这样一个活得有尊严的孩子,一个战胜自我的勇者,毫无疑问,他就是一个最英俊的少年。5.小组接着交流:
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抓住人物的特点谈你们的感悟、体会。预设: 细马
桑乔
桑桑
6.师小结: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了书中的人物,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桑桑、杜小康、细马、秦大奶奶、秃鹤、桑乔等等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熟悉的那个人,随着他们的命运变化,我们也跟着时而欢笑、时而难过,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指生谈。
师小结:正如大家所说,正是因为作者抓住每个人物的特点,选取典型事例,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才会让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也是作者的另一个写作特点:抓住人物特点,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板书)
7.总结板书:
三、总结提升,练笔训练:
师:现在,大家也来做一次小作家,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像,为《草房子》中你喜欢的那个人物续编一个结局。1.生续编。预设:
生:陆鹤长出了黑亮的头发。
生:陆鹤仍然是一颗光光的秃头,但偶然的机会成为了一个秃头明星。
生:桑桑学有所成,考取了名牌大学,最后回到油麻地小学兴办学校,成为这里的校长,把生:这个乡村小学办成了国内名校。
生:杜小康后来发家致富,重新回到学校,后来办了一个爱心商店。生:纸月后来成了国内知名的书画大师 „„
2.指生交流,师评价:
师小结:你们可都是优秀的小作家,为书中人物续编了这么美好的结局,老师非常感动,不仅感动于你们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文笔,更感动于你们也和文中的孩子一样,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生动的人物形象,美丽的语言文字,感人的故事情节,再加上同学们这些美好的期待与祝福,让老师不禁想起曹文轩曾说过的一段话: 出示,齐读。
“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
这个美,既是指作品的美,更是指人类永远追求的真善美。(课件6)
四、总结升华:
师:一部《草房子》就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怪不得读过这本书的专家做出这样的评价!请看大屏幕。(课件7)指生读。
•水乡风情画,拳拳少儿心。------高洪波
•《草房子》就是当代中国之《爱的教育》。------崔道怡• 《草房子》是一首诗。------肖复兴
•读《草房子》真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文学的享受、艺术的享受,是一种真、善、美的享受。-----樊发稼
13.青年教师经验交流会汇报材料 篇十三
一、让自己沉下去,踏实地做好教学研究工作
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自参加工作以来,我紧紧围绕“四个字”下功夫,就是:学、听、做、写。
学:学理论,学经验,学习专家和同行同事的先进经验,以弥补自己工作之不足。学教法,教法要不断创新,我在教学实践中要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形式发展之需要。
听:听专家讲座、报告,吸收其教育教学之精华。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其原因也在于此。通过学校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的学习的平台,听优秀教师讲课,我们有机会来充实提高自己,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做:教师要经常做各种各样的课,要积极踊跃地去做汇报课、优质课、交流课、。在讲课实践中,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接受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从而取得进步。
写:常写教学反思,多写工作体会。多反思,多进步。
二、让学生动起来,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1、注重习惯的培养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下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所起的作用之大。通过上学期的工作实践,我以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突破口,把学生的学习习惯分为两种,即:一般学习习惯和特殊学习习惯。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等。学生的特殊习惯主要指语文学科的学习习惯,就拿书写习惯来说,这是学生的一项特殊的但又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我不仅指导学生如何握笔、运笔,而且教会他们写字的顺序,严格看书、写字的姿势,努力做到“三个一”。我认为,只要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高度重视从小行为入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一定能养成。
2、设计精彩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语能扣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思维,它能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导入的类型很多:有猜谜语,讲故事,听歌曲等等,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使课文的导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急于想通过阅读去了解课文,寻求答案。
3、注重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
丰富的语言来自于积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的教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量非常大,生字卡片天天使用,是加强记忆的好办法。我在教生字时,有意识地把一些生字,编成谜语或故事讲给他们听。同学们听后很感兴趣,一下子就把生字记住了。
4、课外与课内相结合。
学生的知识大部分从课堂上学到,我充分利用活动课让学生自我学习,让学生多读课外书,让学生把从课外学到的字、词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相互学习。同时,成立自我展示小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课外主动识字、记词的意识,又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让班风好起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1、虚心请教,累积管理经验
当上了班主任,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我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带好这个班,要对这些孩子们负责。由于管理经验不够丰富,刚开始我对班级管理多少有些困惑和迷茫。所幸的是,我周围有许多带班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们,给了我帮助和启迪,使我的班级管理工作很快步入正轨。
14.师生和谐交流的教师策略探究 篇十四
一师生交流不和谐的表现和原因
1 缺乏“以生为本”的理念, 师生交流呈现单向性和压制性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是受教育者, 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和管辖的对象, 丝毫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采用注入式灌输法, 用各种法则去规范要求学生, 把学生一些不经意间的行为一概斥为“越轨”, 甚至常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其结果, 教师讲的话学生听不进去, 教师要求的事, 学生不认真去做, 师生交流不畅甚至中断。
这种情况的出现, 在于教师缺乏“以生为本”的理念。我们强调“为了一切的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但是, 现在的学生与我们那个时代有哪些差别、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欢迎怎样的教师, 教师想过吗?教师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 而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差异、生长环境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由此产生认识和情感上的偏差。因此, 教师只有建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以学生的心态去想问题, 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 使学生产生温暖感、满足感, 才能开启交流的闸门。
2 消极对待学生, 师生交流呈现对立性和不信任性
面对学生的解释或申诉, 有的教师由于既成印象或标签原因不愿意听, 以至产生对立情绪, 互不理解, 互不信任。于是, 背后辱骂教师者有之, 给教师起绰号者有之, 与教师对着干的有之。
心理学告诉我们:决定你对人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不是这个人及其言行本身, 而是你对这个人的认知评价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就是说, 你怎么看待别人, 别人就会怎么看待你。所以, 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对学生传递健康美好的信息, 以此影响他们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识, 并以积极的暗示引导学生敢说敢干。
3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 师生交流呈现冷漠性和隔阂性
有些教师或由于工作忙或认为学生可以自我管理, 很少走入学生中间, 主动与学生谈心更少, 因此不知道学生渴望什么、需要什么;学生由于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而不愿和教师交往, 见到教师也不愿打招呼, 甚至躲着走。
长久以来, 我们已经习惯了“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的角色, 都相信训斥的力量。然而众多的实例告诉我们, 无论道德说教还是知识性的解释都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学生怎样适应学校里的各种复杂要求如人际的拓展、价值观的形成等, 必须依靠其自身的内在需求、同学的积极影响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只有在实际行动中尊重和理解学生, 平等地对待学生, 才能获得学生的好感和信任, 才能顺畅交流。
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像正比例函数一样, 随着亲师性的增强, 双方能爆发出强劲持续的能量, 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
二促成师生和谐交流的教师策略
1积极回应学生
在校园内我们经常遇到学生对你说“老师好”, 有的老师假装没听见, 有的尴尬地点点头, 他们没有认识到这是交流的机会。当遇到一些平时表现不活跃、表情不自然的学生时, 我会主动和他打招呼“同学, 你好!”, 使他觉得教师在关注他;当有学生说“老师好”时, 我会微笑回答“你好”, 使学生觉得平等和受尊重;当进入宿舍, 我会询问生活上的困难, 了解个人的爱好、特长等, 使身在异地的学子们感受到教师真切的关怀, 愿意敞开话题。
人总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关爱。教师的一句回应, 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和教师之间没有距离, 有一种亲切、平等的感觉, 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师生的心会贴得更近, 情感会更深入, 交流与沟通亦更深刻。
2 平等对待学生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倡“当仁不让于师”, 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教师尊重、理解、关怀学生, 学生便在心灵深处回应, 师生间的平等人格关系才能建立, 才能推动师生沟通的顺畅。
碰到学生问问题, 我总是与他一起站着讨论或到她的座位处讲解, 处理学生问题时, 则与学生在办公室坐着谈话。教师自觉放下身段, 师生“平起平坐”, 促膝谈心, 站在他成长的角度指出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不足或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 提出适合学生自身情况的建议, 这种做法既考虑了学生的自尊, 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又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隔阂, 师生的感情更加交融, 交流更深入持久。
3 暗示激励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与尊重。学生不是没有优点, 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因此, 教师要善于用心去发现, 找到沟通话题, 并及时表达欣赏之意, 鼓舞学生斗志, 增强学生自信, 激发学生潜能。作为回应, 学生会以自己的行为来回报教师的赏识。
男生3000米长跑是块硬骨头。身为班干部的顾同学没有尝试过, 担心跑不下来, 作为班主任的我多次找他耐心交谈:“你体质不错, 我相信只要坚持一定能跑下来。对你没有夺奖牌的要求, 你不尝试怎么知道自己就不行呢?只当给自己一个锻炼和超越的机会。”在比赛时, 顾同学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顺利跑完全程, 并得了奖。看着奖状和比赛时的照片, 顾同学激动地说:“连父母都不相信我能跑完3000米, 还是老师和同学给了我机会, 使自己超越了过去。”鼓励的语言、赞赏的口吻, 帮助学生树立了成功的心理定势, 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师生友谊将更为长久。
4 倾听了解学生
虽然教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 但是现在的学生会遇到许多新的困惑或问题需要教师帮助指点。如果单凭表面的举止是无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的, 因此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学生表达意见, 做一位专心的听众, 使学生认为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有事愿意来找你商量, 这必将促进师生的和谐沟通。
一位学生干部遇到了工作中的困惑:同学对他的想法有时有保留意见, 甚至认为他有些独断。我首先请他坐下静静地听他诉说, 然后对他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接着与他一起从多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引导找出良好的工作方式和改善问题的对策, 使他解除了思想包袱、心情恢复了平静。专心倾听学生诉说, 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能减少解决问题的时间, 利于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进而建立成功的师生关系。
5 爱心引导学生
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 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 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 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教师指出的方向迈进。只有给学生以真挚的爱, 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 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恋仰慕心理, 才能向教师敝开内心世界, 教师才能“对症下药”。因此, 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 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 才会产生动情效应, 从而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我班有位脑瘫学生, 终年坐在轮椅上, 但是热爱学习。于是我身先垂范, 经常弯下腰与他交谈或推着轮椅上的他去晒太阳, 从笔谈到口谈, 对他含糊不清的语言能听懂一大半, 同学们也从教师的示范中理解了爱的内涵。接着教师将他以前努力学习和获奖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 使大家对他产生了敬畏之情。同时, 组织召开了主题班会, 号召学习他“身残志坚”的精神, 同学们自发结成了学习、生活的帮助小组, 推着轮椅到操场、背着上六楼机房, 五年的学习生涯, 爱心接力从未间断。每年的春节和教师节, 我总会收到他的新春祝福和问候。
6 微笑感染学生
在人际关系中, 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 脸上常带三分笑, 学生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微笑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艺术, 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 都会让学生感到你的亲近。
教育需要微笑。面对经常迟到的学生, 我不再严厉呵斥, 而是在了解具体情况和摸清该生性格特点的基础上, 微笑着循循善诱:既给他保留了面子, 也使他对问题有了清晰的自我认识, 产生改正错误的自觉想法。当今的高职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在家当惯了“小皇帝”, 对教师严厉的硬性说教并不十分愿意接受, 友善的气氛、平常的谈话会更有效。
课堂需要微笑。在课堂教学中, 有的学生胆子较小, 他们愿意当旁观与聆听者, 而不愿意当表演者, 他们把掌声给了别人, 失去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我事先策划、微笑引导———使学生突破第一次, 变无声为有声, 使学生对自身有了较客观的评价, 同时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 集体对他们的关心和友爱, 从心理上感到满足, 为进一步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沟通之上。教师只有“以生为本”, 尊重、理解、热爱学生———用你的关心态度、人格魅力和教学实力吸引学生, 才能实现沟通从外化转到内化, 从单纯的说教转化为实践活动, 使情感上升为信念, 成为提高学生自觉认识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海姆·G·吉诺特.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M].冯阳, 周呈奇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5.
[2]叶玲.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 2008 (3) .
[3]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教师实用心理学[M].上海:开明出版社, 2000.
15.教师阅读交流会 篇十五
一、忌杂乱琐碎,宜板块呈现
读后交流课上设计的话题如果不得要领,细碎庞杂,缺少内在的逻辑联系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又消解了他们再次深入阅读的兴趣。教学时,教师不妨通盘考虑,整体架构,设计几个话题板块。各板块涉及的内容、侧重点及思维层次各不一样。板块间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或并行、或递升、或由点散开,或收拢聚焦。具体说来,板块可有以下几种:
并列式。几个话题板块各围绕作品某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板块之间并排分列,并无主次。岳乃红老师执教《草房子》时就曾经设计了这样四个话题板块:1.“心心相印”人物篇。曹文轩在书中为我们塑造了二十几个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这么多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2.“真情告白”感悟篇。读了这本书之后,对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把自己的感悟浓缩成一句人生格言写下来。3.“精彩回放”朗诵篇。作者描写了很多儿童的内心世界,把你认为写得最细腻的段落配上音乐读给大家听,并适时说说自己的感受。4.“推而广之”推介篇。《草房子》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师生分别向他人做推介,教师向学生推介作者的其他作品。四个“篇章”分别围绕一个主体问题展开,看似指向不同的方面,其实又都扣住了作品的核心内容。
渐进式。几个话题板块循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向前推进,板块间呈承接递进关系。一位老师执教《安徒生童话》时,首先引导学生走近作品,回顾安徒生笔下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并联系作品内容畅谈各自的感受;接着,启发学生思考安徒生的作品拨动读者心弦的秘诀是什么,从而自然的引出关于作者人生经历和境遇的介绍;然后,启迪学生将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相似性的比较,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最后,引领学生表达内心对于作者的认识与体悟,深刻感受其永恒的魅力。“作品—作者—作品—作者”四个话题板块回环往复,渐次深入,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水平层次展开,对作品、作者的解读也不断往纵深发展。
发散式。以作品的一个核心内容或主要特色为中心,从不同方面或角度设计话题板块,多向展开的板块集中指向于一点,可以加深对作品中心问题的认识。一位教师教学《王尔德童话》时,以寻找、感悟作品中的美为中心,从“人物外表美”“人物精神美”“作品语言美”“作品意蕴美”等方面设计板块,不同的板块都由“美”这一作品核心要素生发出来,最终丰富了学生对于作品中美的感知。
二、忌指向单一,宜丰富多样
笔者作为教研人员,发现读后交流课许多话题的设计始终指向于作品情节的回顾,其实,读后交流课,不仅可以有内容的分享,也可以有观点的碰撞,更可以有情感的抒发。多类型、多维度的设计话题,摒弃线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开掘,并使交流深入下去。
话题类型多样。记忆型话题是为重温作品内容而设计的话题类型,在教学中被老师们广为使用,比如《火鞋与风鞋》中的迪姆在旅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他是怎么面对的。此外,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指向于理解和创造的话题,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在交流中得以发展。理解型话题一般围绕对于阅读材料的感悟、认识以及特色何在,喜爱、认同的部分及原因是什么而设计,或者交流还有哪些疑问尚未解决,对哪些观点尚存异议等等。比如,曹文轩在《草房子》中运用了大量的笔墨进行景物的描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谈谈感受。此类型的话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体察与欣赏,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创生型话题意在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研读,从而做出拓展、审视、评鉴,并由此领悟内涵,找寻生活原点,产生自我的生命观照。比如作者在《城南旧事》中塑造了四个不同个性的女性形象,意图何在?在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物形象吗?创生型话题调动了生活经验,打通了作品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培养价值观,形成圆融的人生智慧大有裨益。
设计维度多元。读后交流课上话题的设计多维度,多指向有助于拓宽视野,提升学生阅读品赏的能力。具体说来,设计时可以既扣住内容,更指向表达。高年段的交流课,要引导学生在疏通情节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表达,从作品中汲取要领为我所得,为我所用。比如,有老师教学《西游记》时,组织学生讨论:小说中有许多精彩的环境描写,找出来读一读,并想一想它们妙在何处。还可以既分享已有收获,更探寻未知领域,引领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更深邃、更广阔的空间。比如对于作品更深入的领悟:一位老师执教《魔法师的帽子》时设问“书名是‘魔法师的帽子,为什么魔法师直到故事快要结束时才现身?”此问显然是许多学生阅读时未曾关注的,虽出乎意料,然而确实在情理之中,它的解决有助于学生体悟到作品布局之巧妙。又比如对于作者更全面的认识:安房直子的作品都富含奇妙的想象、瑰丽的色彩和淡淡的忧伤,其中《狐狸的窗户》是极为精美的一篇,一位老师先把此篇作为了解作者创作特色的一扇“窗户”,进而向学生推介安房直子的《花香小镇》《遥远的野玫瑰村》《黄昏海的故事》等几部幻想小说,并让学生根据书名猜测每一本的色彩以及可能发生的奇妙故事,最终实现了对于作者进一步的认知。
三、忌攻其一点,宜旁及四处
读后交流课上的话题要富有包容性和张力,要努力使之成为提挈全篇的“领子”,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一个点,辐射一个面。
围绕作品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总是通过语言文字,随着情节的推进一步步透发出来的。抓住这一作品的根本设计话题,可以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岳乃红老师执教《时代广场的蟋蟀》时将主旨定位于对友情,对朋友的全面解读。她紧扣“真挚友情”让学生三读“朋友”:一读,说说自己从书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真挚友情”;二读,以柴斯特因为误食两元钱,朋友们为它出主意逃跑,而它却毅然决然地留下的情节再次解读“真挚友情”;三读,引发学生讨论“柴斯特功成名就时选择离开,作为朋友的塔克、亨利和小主人玛利欧既然不希望可又为什么让它离去”,从颇具矛盾冲突的问题中升华对朋友的理解。
抓住作品线索。线索是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人与事连缀在一起,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扣住线索设计话题可以以点带面,辐射全篇。仍以《时代广场的蟋蟀》为例,这是一个跟“声音”密切相关的故事,从一个声音开始,到一个声音结束。一位老师围绕声音这根线设计了三问:一问,进入这部作品,你听到了哪些声音?二问,借助于谁的耳朵,你听到的最难忘的声音是哪一次?为什么?三问,面对故事中纷繁芜杂的声音,柴斯特选择了哪一种?如此三问,由浅入深,推动了学生对于整部作品深入的理解。
扣紧作品特色。特色就是作品在主旨,结构,基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围绕特色设计话题往往能直击要害,触及作品的核心要素。《火鞋与风鞋》是记录男孩迪姆心灵成长历程的故事,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讲述父子漫游历程时穿插了一个个生动有趣富含深意的小故事。一位老师教学时启发学生抓住故事中的故事进行交流:旅途中爸爸给迪姆讲了哪些故事?讲故事之前与之后,迪姆的想法和做法各有什么改变?从而体味作品给以读者的心灵启迪和艺术享受。
(朱彤,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225007)
【教师阅读交流会】推荐阅读:
教师阅读笔记摘抄07-22
乡村教师阅读答案12-01
教师如何阅读教育名著08-24
语文教师阅读书单推荐07-12
适合教师阅读的20本书09-10
幼儿园教师阅读心得12-06
《给教师的阅读建议》读书心得08-08
幼儿教师亲子阅读心得体会06-28
阅读《做幸福的教师》读后感08-21
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