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探究(9篇)
1.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探究 篇一
新汶实验中学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整改方案
(图书阅览)
一、我校图书室、阅览室概况1、2、3、4、面积:标准为144m²,实有面积为200m²。藏书:我校现有在校生836人,藏书共计29686册。教师阅览室:应有座位数为24,实有48。学生阅览室:应有座位数为70,实有64。
二、目前缺项
1、图书:标准生均为36册,实有生均35册,上报生均41册。缺口:生均6册。合计总数:6×836=5016册。2、3、4、报刊:我校实有21种,标准为80种。缺口为59种。报刊当年订单:无。学生阅览室:座位配备标准为70,实有64。
三、整改措施1、2、3、4、5、购买图书5016册补齐缺口。购买凳子6个补齐学生阅览室座位。购买报刊60种,补齐报刊缺项。跟有关部门联系,复印报刊订单。实际复查管理细节,细化落实借阅记录。
2.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探究 篇二
关键词:金融均衡发展,经济可持续增长,产业优化,立体金融网络
金融业是维持国家资本市场稳定的重要行业,金融业的发展,主要是指金融业结构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可以是业务形式,也可以是企业结构; 既可以是长期变化,也可以是短期变化。均衡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在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金融均衡发展。
1金融行业概述
从本质上来说,金融就是流通价值。从当前金融业实际发展情况来说,主要包含银行、基金、证券、保险、信托等多方面的金融业务。其中,银行、证券和保险又被称为金融业的三驾马车,占据了金融业的绝大部分资源和市场。金融主要是以交易为主,即其本身可以被看作是各种各样的交易活动。金融交易过程中,并不会创造出真实价值,却可以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这一方面来说,金融交易实现的经济效益实际上是一种未来经济效益,即通过金融交易,将未来的钱转移到了现在。金融可以反映一个区域、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繁荣程度,经济水平越高、繁荣程度越高,金融活动和金融市场就会越大; 反之,就会越小。
均衡发展是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均衡发展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对金融业实实在在的要求。只有实现金融业均衡发展,才能促进金融业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一旦出现金融业发展失衡的现象,就可能导致重大金融危机出现,给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形成重大冲击。比如前些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就是因为金融发展失衡,导致某一领域泡沫严重,最终引发危机,不仅给美国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对全球的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金融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五点: 一是金融对象,即指货币,或是资金; 二是金融方式,其主要以借贷形式为主,生成了债权契约、债务契约、信用证明等一系列文件; 三是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银行和其他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诸如证券公司; 四是金融场所,也可以称为金融市场,即发生金融活动的具体范围,主要有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 证券市场等; 五是制度和机制,制度主要是指限制金融活动的规则,而机制主要是指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督管控的制度。
2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意义
经济可持续增长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经济可持续增长。
可持续发展最初是基于自然生态发展提出的,后来逐步引入到其他各行业之中。根据可持续侧重点的不同,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不同定义。从侧重自然来说,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保护、加强自然环境的生产和自主更新能力; 从侧重社会来说,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超出生态系统的容涵能力下,最大程度实现人类生活品质的改善与提升; 从侧重经济方面来说,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今天投入使用的资本不会减少明天的效益,既基本保证当代人类的福利增加,也不会造成后代的福利变少; 从侧重科技来说,可持续发展就是使用更高效、更清洁的技术,最大程度降低自然资源和各类能源的耗费。
经济可持续增长,就是可持续发展从侧重经济的角度提出的相关思想。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涵就是通过各种经济活动,实现当代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促使当代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当代经济稳步提升的情况下既保证后代经济效益,也能实现稳步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意义十分重大,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有利于当代社会发展进步。经济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经济发展稳定可靠,才能保证社会发展稳定可靠。不仅如此,在经济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在足够的经济水平支撑下,可以实现社会取得可靠的进步成效。
其次,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和升级。经济增长的核心在于实体产业,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对实体产业的结构和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对实体产业进行结构优化布局调整,可以提升实体产业的运转效率、缩减企业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增加。
最后,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有利于金融均衡发展。金融业发展情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明显。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对于优化金融业产业结构,促进金融业均衡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研究
3.1金融均衡发展有利于产业优化完善
据当前金融发展实际情况来讲,其失衡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在我国金融领域中,银行业一家独大,证券、保险相对弱势。尤其是一些新兴的金融活动,在国内的监管不到位,导致违法违规的金融活动普遍存在。比如,在许多城市都可以见到一些投资管理公司,这些投资管理公司往往涉及非法集资的违法金融活动,不仅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更造成了老百姓的重大经济损失。实现金融均衡发展,可以使证券、保险以及一些新兴金融业务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法律法规上能形成完善的体系,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完善稳定。 在这一背景下,就可以带动相关产业不断优化完善。
3.2金融均衡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增长存在明确的必然性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金融均衡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增长之间,是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的。只要抓住两者之间的实际对应关系,对金融均衡发展采取相关措施,就可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具体来说,金融均衡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增长存在一个正面的对应关系,即金融发展均衡程度越高,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稳定性越好。反之,稳定性越差。引起这一对应关系的具体原因,可以利用经济行为来解释。金融发展失衡,会导致部分领域强势、部分领域弱势。强势领域容易形成垄断,在业务、服务等各方面容易出现不合理决策。而弱势领域又容易缺少应有的金融监管,在相关金融活动中容易发生一些违法违规的金融行为,给金融市场造成扰动。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失衡情况加剧,进而导致实体经济受到冲击,扰动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就应该促进金融均衡发展。
3.3金融均衡发展有利于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成果
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并不难,难的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取得的成果。因此,实现金融均衡发展,对于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成果具有积极的作用。金融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风险容纳能力,即实体经济发生危机时, 金融市场可以凭借其自身具有的弹性,有效消除实体经济危机产生的冲击。因此,可以将金融发展看作一张缓冲网,只有均衡发展,保持各处性能平缓变化,才能确保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 如果发展不均衡,性能变化较大,就可能在实体经济冲击下出现毁损。因此,实现金融均衡发展,可以加强其应对实体经济危机的能力,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取得的成果。
4结论
3.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探究 篇三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探究
广大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农村又从普及义务教育向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提高国民素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离不开智力支撑。而智力的开发关键看教育。接受保质保量的教育又成为广大农民改变贫困面貌,扼制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民期盼的教育公平已经从入学机会的公平,学校设施建设的相对均衡等,转化为孩子接受保证质量的教育机会的公平。因此,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也就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质量均衡提升。
一、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必要性
1.提高教育质量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只有激发基础教育的活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才能为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持续不断的能量。只有提升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才能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夯实农村创新驱动的根基,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贡献力量。
2.提高教育质量是巩固“普九”成果的需要
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提供了保障,但是,在农村部分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甚至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也存在学生辍学现象,义务教育巩固率、完成率不高。极少数学生是因家庭变故或疾病而辍学,多数是由于家长和学生认为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学了没有用,升学无望,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果普及之后不能把时间、精力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上,就难以巩固“普九”成果。
3.提高教育质量是均衡发展的需要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只是增大投资,也不只是均衡配置资源,最根本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相对均衡。走内涵发展之路,实实在在地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题。而农村学校的差距现在最主要的也已成为教育质量的差距。如果不全面提高所有学校的教育质量,同一县域内、同一学区内的学校,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距,就会削弱资源投放的效力。如果学校质量上不去,老百姓岂能真正满意。
4.提高教育质量是精准扶贫的需要
多年来,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我们盖教学楼,购买新设备,扩大办学规模,使义务教育覆盖面惠及到每个家庭,但这只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把精力用在内涵建设上,把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除设施投入不足外,更主要的是教育质量低,因此,要想彻底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就应当坚定不移地立足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否则,对农村学校的投入都难以取得实效,精准教育扶贫也难以真正实现。
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
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新时期,要把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具有实践操作能力作为重要目标贯彻到义务教育深化改革的全过程。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作为根本目标,全面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必须加强他们的观念转变,使他们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相一致,从而始终保持教育理念的时代性、科学性与先进性,使教育质量的提高紧跟时代脉搏,有着正确的方向。
2.强化课程管理
课程是实现学校总体培养目标的载体,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一些农村学校,由于师资仍然比较短缺,一些专业教师得不到补充,一些课程开设不齐,教学质量不高。还有一些学校领导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对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学习领会不深不透,如“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程”在一些农村学校仍为空白。对此,应挖掘现有学校的一切资源,开足开齐所有课程,要兼顾社会与个人学习发展需求,改变学校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杜绝偏离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的现象。防止各学段之间出现在学习主题、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和课程设置上的分裂,从而破坏义务教育体系的完整性。
3.提高师资水平
优秀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师资来源、教师结构、教师素质、教师待遇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面临的突出问题。一要吸引大批优秀学生进入师范院校学习,加大贫困地区、偏远地区师范招生比例,拓宽师资来源。二要形成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师职前职后相连接的培训体系,不断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水平。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农村师资队伍。三要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在职称晋升、生活补助方面给予倾斜,使他们能安心教学、扎根农村教书育人。四要特别关注边远地区小规模教学点教师配备的数量与质量问题,加强学区之间教师交流,补齐乡村师资的短板。
4.改革教育评价手段
针对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制订切合实际的质量评估标准,会使教育质量的评估尺度更切合农村学校教育实际,运用评估手段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依据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办法结合本地义务教育实际,制订义务教育监测制度,对每所学校的教育工作适时做出评价,发挥学区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督查指导作用,使评估重心下移,成为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听诊器”。建立包容性评价体系。不仅对中心学校要求质量高,而且要关注薄弱学校,偏远地方,家庭困难学生的教育水平,残疾学生的教育水平,使这些学生受教育水平共同提高,取得满意的教育结果。
参考文献:
赵庆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篇四
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好的教育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反之,则必然致使民族断根。自建国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教育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以农为重,要求我们真正解决失衡的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问题。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和谐社会既是物质生态、制度结构的和谐,更是人的和谐,而和谐人群的形成依赖于和谐教育。我们应该追求教育投入的均衡与增长,以现代公平理念为指导,重视教育立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及社会和谐发展。现代教育公平理论指出教育公平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弱势补偿。
2006年9月我国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写入国家法律。在差异性极大的现实中,必须依靠政府补偿性的倾斜政策对弱势地区、弱势人群予以特别关注。同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根源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新兴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直接导致他们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成为新经济穷人。只有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使农村教育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
教学资源分配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如分级管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筹措经费等政策以及发展观念落后,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了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而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进城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同等质量水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条件简陋的学校或者需要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才能入读较好的学校。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优先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教育资源,造成城乡以及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主要体现在人均教育经费、师资水平及就业率等方面。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化。学校之间的重点、非重点划分和有增无减的择校费又导致了富校愈富、穷校愈穷的校际差距。近年部分学校实行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富裕地区,而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进而扩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并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更加明显。
就茶亭而言,茶亭镇地域狭长,北接上饶市、上饶县,南至铅山县。茶亭小学辖11所村完小、6所教学点。最北端的南岩村小学紧邻上饶市荷叶街,应坊村小学与上饶县仅一河而隔,而最南端的前坊村小学及包家教学点已经深入铅山县境内。虽然长期以来我校采取各种办法来消除区域差异给我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弊端,但至今依然存在距离市区、县城近的村完小教师超编,而学生流失(由于距市、县近,部分学生转至市区、县城小学就读)日趋严峻的的现象。距离市区、县城较远的村完小、教学点教师不足,而学生人数又较多。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给我校的教学管理及茶亭镇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带来许多不便。教育均衡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
一、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中共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办学必须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为着眼点,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通过实现教育质量一体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目标,使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师资水平、生源分布、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切实体现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是教育强国的必然需要,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公正性,促进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工作总体目标。为此,充分发挥中小学布局调整作用,加快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加速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优质资源共享,使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有一个根本的提升。
近几年来,上饶县教体局及茶亭小学领导致力于茶亭小学各校间教育均衡发展,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11所村完小半数以上已完成校园标准化建设,其余学校正在筹划及建设中,6所教学点先行完成标准化建设。自2013年至今,各村完小、教学点每个班级多媒体教室安装完成,彻底实现全镇小学数字化教学。各村完小实验室、图书室配备到位并开始使用,体卫艺器材设备配备齐全。茶亭小学标准化建设,统一了校园环境,统一了办学条件,为茶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硬环境基础。
经多年实践总结出,要做好校园标准化建设必须做到:
1、领导重视,职责明确
2、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3、明确任务,方案具体
4、统筹资金,保障投入
5、加强管理,确保达标
二、教学网点布局合理调整
要做到教育的均衡发展,仅仅依靠校园标准化建设是不行的。校园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办学的硬条件,它只是外在的形式,我们还得抓住学校办学的软条件,如师资力量分配、教学管理理念、方法、教师教学能力再提升条件、教学质量等。这些就必须通过教学网点的合理调整来实现。教学网点的合理调整是一项复杂的大工程,其不像标注化建设那样效果立竿见影,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
(一)、布局调整必须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直接目的:
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在茶亭镇这个市、县郊区的城镇表现尤为突出。茶亭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水平(专业教师缺少)都无法与城市相比,致使茶亭镇临近市、县的几所小学学生人数流失现象日趋严峻。“孟母三迁”的存在我们不能过多的指责家长过分注重一个孩子成长的外在环境,政府和教育机构更应该从自身上寻找突破点:
1、政府部门应重视区域内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使区域内的普通中小学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中小学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
2、教育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本校长处,人数多强化了校与校、班与班、生与生间的竞争意识,但人数少竞争意识的弱化不是必然的关系,而且学生人数少恰恰是我们教学优势,只要抓好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然形成良性循环。
(二)、布局调整必须以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为主要成效:
1.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但在布局调整之前,各地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校点过多、学校规模过小、需要改造的危房多等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投入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学校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有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资本投入,都要有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投入,使得本来就短缺的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合理配置和形成规模效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一些规模小的学校和教学点被撤并以后,各地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避免了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无论在中部人口稠密地区还是在西部偏远地区的调研中都得到了印证。
比如在广西,很多乡镇中心学校的校长认为,当地在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以后,除了乡镇中心小学条件要明显好一些以外,其它的所有小学条件都差不多,学生可以选择在全乡镇范围内的任何一所小学就读。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属于农牧结合区,居民普遍居住分散,人口密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布局调整后每个乡镇仅保留了一到两所完小(当地称“总校”),并且只在少数交通极其不便的村保留了教学点,布局调整与“普九”验收达标相结合,由旗教育局直接管理和建设,从而实现了各乡镇小学的相对均衡发展。
对6省(自治区)教育行政人员及学校教职员工对当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看法的分析结果也表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县乡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中持这一观点的占95.5%,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县教育局局长(副局长)中,这一比例高达100%。尽管学校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及其他(教辅和工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其比例呈递减趋势,但仍分别有78.7%、77.6%、69.8%、66.9%的人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见表1)。
2.促进了教师队伍优化和素质提高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师问题,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就谈不上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很多学校尤其是村小规模过小,部分学校只能开语数两门课程,其它的课则由语数老师兼任,有些甚至是包班上课,缺少专职的英、音、体、美和计算机老师,师资呈现严重的结构性短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布局调整后精简了部分不合格的教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且通过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使得各门学科基本上都有了专职教师,同时教师培训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加,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针对这一问题回收的8954份有效问卷中,有5041名教师经历了布局调整,占被调查教师的56.3%,认为所在学校的教师恰好配齐的1191人,占23.6%;2055名教师所在的学校正在进行布局调整,其中认为所在学校教师恰好配齐的只有377人,仅占18.3%;1858名教师没有经历过布局调整,其中仅有329名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的师资恰好配齐,占17.7%(见表2)。
3.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城乡二元教育政策,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论是从办学条件还是从师资队伍来看,农村中小学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小学的发展水平,由此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低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由此给广大学生和家长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调查发现,6省区有78.7%的教育行政人员、64.7%的中小学校长、52.4%的学校中层干部和47.6%的教师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有51.9%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49.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见表3)。
为了客观地了解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利用湖北某县一个乡2005-2006学年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程统考的平均成绩,随机对该乡中心小学、村小和教学点二、三年级的学生抽取350人进行分析。分析研究该乡中心小学、村小和教学点等不同类型校点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互关系。其中,中心学校随机抽取225人,村小83人,教学点42人;学生学业成绩用优、良、中、差四级评价方式进行,优、良、中、差在百分制中相对应的分数段分别是90分以上,80-89分,60-79分,60分以下。在350人中,优为85人(中心小学58人,村小21人,教学点6人),良为189人(中心小学137人,村小35人,教学点17人),中为76人(中心小学30人,村小27人,教学点19人),差为0,故忽略不计。
为了验证布局调整后农村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学生成绩是否存在整体上的差异,我们运用m×n列联表,对该乡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X2检验统计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与学生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程学业成绩差异显著(X2=30.10>X2(4,0.01)=13.3)。由于语文、数学是农村中小学阶段的主干基础课程,所以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助于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如果考虑到村小、教学点一般都不开设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中心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肯定会大大高于村小和教学点。
5.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篇五
姓名:郑静
学号:200921340120 指导老师:刘士民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教育整合及改革,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呈现一番新景象,但是与此同时,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也随之愈演愈烈,尤其城乡教育配置不公、择校热、师资不稳定等一系列有失教育均衡的恶习已经严重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及发展。为此国家积极倡导教育公平公正,加强对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资金和师资投入,建立和健全教育法制管理,改革基础教育发展模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使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使国民共享教育公平。
关键词:城市乡镇 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
Prospect Expectations on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bstract: 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and reform, the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come into a new stage.At the same time, the unfair phenomenon of educa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intensified, a series of inappropriate deeds that go against balanced education have been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s of unfair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 choosing school hot and teacher instability.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government takes a great many measures, including advocates for fairness positively, strengthens the investment of finance and teacher in the areas that poor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establishes and improves legal administration of education, changes the development styl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distributes educational resources rationally, promotes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so that citizens can share educational fairness.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Elementary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1.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界定和研究意义
所谓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及资源配置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①若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则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体系本身的不和谐发展,同时也会带来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所以,国家应积极地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保证现行的基础教育按照全社会均衡发展的道路前进,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2.我国现行基础教育城乡学校不均衡现状及其影响
2.1课程单一,不能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全面要求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进步在城市的基础教育机构已经步入轨道,但是在乡镇是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基本上还是处于松散、原始的低水平状态。虽然课程表上安排了校本课程课,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用来进行语数课或自习课。这样一来,使得乡土教材缺乏易处于脱节的境地,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层次还有所差距,依旧是停留在以传统的语文、数学为主体的教学体制上,课程开发不系统,缺乏多样性。校本课程开发也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性质和特征把握不稳,观念模糊,有点甚至狭隘地将校本课程的开发理解为编教材,忽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2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备不均衡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各地区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越来越大,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不是另外,城市学校除了拥有保证其教学任务目的的基本配置外,还注入新型的教育工具:多媒体教学、课外活动设施一一具备,反观乡镇学校的教育硬件就相对差了许多,现代的教育工具普及度不高、硬件配置老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对教师的吸引程度,学生与家长的吸引程度都大大地降低,一旦有能力的教师因为工资待遇、发展前景不符合自身的要求、学生和家长就乡镇教育效果效益有质疑时,就会出现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平衡的趋势,现阶段最能解释的即名校热现象。究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各学校间的教学资源配置得到了不合理的分配,这种现象要是持续的时间过长,就会势必会影响现在社会倡导的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有促使社会不良风气的横行,再加上现在社会盛行的一考定终身的不合理思想,使得城市重点学校独占资源,硬件设施很完善。虽然近些年国家和政府都做出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工作报告,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比较缓慢,在此过程,鉴于家长们名校情结的热浪,使得好的学校又获得更多的支柱。而那些正进行质量提升的乡镇学校就面临优秀生源得不到保证的问题,这样一来,反而使教育资源处于遭遇浪费的不利之地。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个天平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教育公平不能得以实现,则会造成基础教育发达的区域不断得到国家、社会、个人的支持,即使是饱和了其发展需求也视而不见,但是薄弱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不健康成长会愈演愈烈。
②
2.3城乡教师队伍水平差距大,不稳定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力资源都有差别性,所以教师之间的任教水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领导能力、因材施教实施把握水平都有各自的特点。优秀教师历来都是各个学校的纷纷争夺的对象,优秀教师资源不但可以提高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威望,还能合理的配置学校的师资队伍,对唤起其他教师的激励和竞争意识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但是现阶段城乡教师差距大,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不合理,培训跨度大、骨干教师少,培训程度较浅、活动经费无保障,培训困难多。③首先,农村大部地区学校交通不便,学校教学硬件条件较差,生活水平较低,工资待遇激励性不高,使得优秀教师难招聘来、难将其留下;其次,由于我国现行教师编制一些数量上和范围上的限制,使得教师队伍年年都不能从传统的教师招聘编制中获得足够多的师资,教师数量的缺失必定会引起分配的不均,;再次,由于城市学校的优势,农村的优秀教师纷纷涌向城市学校,这样一来,就造成农村学校成为年轻教师的“训练基地”,他们在乡镇学校实习,积累教学经验,一旦满足一定的“进城条件”,又会不顾一切的进入城市学校,造成教师队伍的恶心循环;最后,由于学校的有限公共资金和资源中的很大部分都用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开支,这样一来使得农村学校不得不将培训资金一再的减缩,造成现有教师得不到参加培训的机会,而年长的教师均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使得乡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培训就沦为纸上谈兵。
2.4城乡经费投入不均衡
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引进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变化不大,这样一来,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财政收入基数大的地区,就有足够的资金的投入在教育领域,相反,在经济比较贫瘠的学校,即使当地政府想切实改变学校的教学资源,也是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同时,国家的财政教育补助,大部门都被用在城市学校的教师培训、改进教学设施、引进优秀教师、扩大校区等方面,而乡镇学校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经济支持的份额就相对较为少量,由资金因素所产生的教育问题就油然而生。2.5使教育公平的理念停滞于表面
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旨在使每个公民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平等接受教育,共享社会教育资源。若教育公平原则仅仅停留在向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阶段或者是在其实施过程中没有切实贯彻最初目标,偏离事先
制定的实施方法,就会出现教育不公,受教育者不能均衡、有效地了解和掌握知识。长久过后,教育公平就会转化成人们对教育制度的畅想,以后即使有足够的能力再次进行教育公平的宣传和实施,也得不到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在一些人们内心产生对社会教育制度的根本宗旨的怀疑,甚至不利于教育系统的有效运转和社会的稳定团结。
2.6乡镇或较偏远地区人们所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基础教育是为人们今后接受高等教育所进行的基础知识铺垫和积累,由于城市的基础教育机构坐拥便利的地理环境、先进的教学硬件条件、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社会大众以及政府的支持投资的条件,造成城市教育素质水平要高于乡镇学校。虽然国家鼓励有能力的各大城市自主根据自身地区的特点、条件适当地编写教材,但是选用国家统一教材的地区还是占多数,在这些地区的学校中同年级的不同地区学生所受知识教育水平不同的现象已经不容小视,所受教育水平差距一旦两极分化,势必不利于今后的学习。例如:城市小学规定在3年级就得进行英语教学,但是在乡镇的学校受到英语教师的缺失,致使英语教学水平有限或者将其成为自修课,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就与城市学校的学生差距拉大,即使以后进入高年级,要追赶起来就比较费劲,必定会影响其学习英语的兴趣。2.7城市乡镇基础教育机构发展两极化
若教育持续非均衡化发展,造成城市和乡镇基础机构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城市学校基础教育水平发展速度愈来愈快,而乡镇学校却被置于无力革新发展的境地。众所周知,城市的基础教育将会得到更为优质的“照顾”,大量的教育资源涌进城市基础教育机构,高耸的教学楼,先进的实验室,宽广的操场,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仪器一一具有。在一方面是促进了其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出优质的学生,为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在另一方面,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必定会产生供大于求的境况。与此同时,乡镇的学校则面临生源有限、硬件配置落后等问题。基础教育机构发展两极化,既不符合社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利于教育系统的正常、和谐地运行。
2.8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导致择校热愈演愈烈
不均衡的基础教育会使现存的择校现象更加的难以控制,虽然国家为了使学生们合理选择就学所在地,已经开始对中小学生实施 “就近入学”的规定,但是每逢开学报名家长们的心理就开始作祟,非得让孩子上好学校,不能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
由于城市的学校较为集中了优秀的师资,硬件,环境,但是毕竟还是少数,不能满足大部分的需求,缺口较大,随着日后时间的积累,必定会败坏社会教育风气,破坏社会公平、公正。若是基础教育的天平还是不能端正,就会造成越来越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涌进本就充足的城市学校,乡镇学校得不到发展。择校热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最终有碍于我国全面构建社会公平。2.9不利于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
农村地区本身经济发展滞后,产业链单一,教育机构数量少,水平低,各方面都与城市学校差距甚大。基础教育不均衡,影响了社会成员潜能的开发,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利益,影响他们对知识能力和劳动技能等教育成果的获取,影响他们对现代公民意识的教育成果的获取。同时不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和树立健康的心理,对社会公平质疑,有时候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
④3.产生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
3.1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所产生的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我们都了解经济基础是决定上级建筑的,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大众对教育投资热度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是相应地增加,社会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对基础教育机构进行改造和革新,表现在城市的学校现代化教育设备齐全、教师水平高、课程开设丰富化、教育环境相对开放。而在经济欠发达甚至是贫困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较落后,则缺乏一定的资金、人力对当地的基础教育机构进行整合、开发,所以使得乡镇的基础教育发展就相对的被动。同时建立起新型的农村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教师的待遇和福利差距,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为教师排除后顾之忧。3.2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虽然近些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但是一些传统的较为守旧的观点还是影响着人们,在子女的教育问题方面甚是严重。大多人都一致的认为只有城市的学校才能提供优质的教育,自己将子女送进城市的学校总是好过于乡镇学校,他们过于重视于环境因素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对乡镇学校不信任、一致排斥的态度更不利于乡镇学校的发展。这种思想水涨船高,使得本以均衡发展基础教育的天平向城市学校逐渐倾斜。
3.3法制不健全
在从1986年全国人大颁布《义务教育法》起,经过十多年奋斗,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同时对普及的范围积极地扩展,逐步做到使乡镇,农村及偏远山区的孩子都能基本充分享受基础的义务教育权利,实现知识育人,改变人。突破了过去只对城市及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的思想弊端,越是基础教育欠缺的地方更是加大了对其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力度,改善教育环境,加强师资力量。前几年,国家又减免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用,这对于扩大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范围,进一步扫清文盲率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法律所涉及教育要均衡发展发面还是有所欠缺的,对于有违反教育公平现象的处置也是含糊不清,这样不利于全社会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3.4现行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绩效都是以应试的最终结果为主,应试教育以应试为手段,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和传输,强调填鸭式教学,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充分运用,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应试教育的实施,是历史文化的延续,不符合当代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片面地促进社会补习、培训班级的盛行。譬如,在各城市,一到寒暑假其间,培训机构就会出现火爆的情形,各类的补习吸引了大批的家长和学生,虽然教育部门已经禁止在节假期间进行补习的活动,但是现行应试教育以成绩论英雄,广大的中小学生都会在寒暑假其间进入这些补习机构学习,而乡镇的补习机构缺少,就造成了大量
4.实施解决策略
4.1全面贯彻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
教育的根本就是让每个公民接受知识、有效地运用知识、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积极地对教育事业投资以促进其发展,就十二五规划中规定:“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⑤国家有信心有能力进行教育公平的持续推广,保证公民平等接受教育,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和权力。毕竟教育资源、教育系统的非均衡化趋势定会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
展,不利于我国建设教育公平社会。4.2强化政府职能,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
当代政府的职能是合理有效地履行职责、配置社会资源,在教育的资源配置方面更应该积极承担责任,明确自身的角色,政府应变过去不利于全社会进步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教育策略为均衡发展策略。首先,正确处理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之间的统筹和协调,积极加强对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支柱,多配置教育资源。其次,加大对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投入,国家在积极加大对其的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还应鼓励社会上有能力的企业和其他教育机构增强对这些地区的帮助。再次,国家政府应还在师资上力量下功夫,鼓励在教职工、在校师范院校学生,走进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地区,以改变当地的教育不合理现状。协调我国教育系统,共促全国教育的积极健康均衡发展。4.3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不管是对当地学校的发展还是加强学校的硬件配置,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如果乡镇学校只能在等待国家财政和社会其他组织的经济援助,学校的发展就不能长久,所以,发展当地经济才是长久之计,合理有效的运用当地资源吸引投资企业,广泛纳入贤才,用人知事,任人唯贤,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以在增加自身企业绩效的同时适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带动当地经济,合理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和政府支持的优秀政策,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经济发展问题,为当地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4.4革新人们的思想
思想一旦固化就变得十分可怕,往往在现实中影响人们正常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因此,改变人们过去那种认为城市的学校都是优秀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学习知识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结果,其中个人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不是说进城市的学校获得优秀的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就能取得理想的好成绩,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古往今来,那些取得优秀成绩的人们哪一位不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所获得的。在乡镇的学校有条件的时候,为什么家长们总是要舍近求远?一味的排斥、不支持乡镇学校,不但不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4.5加强监督管理
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整顿教师队伍、改造薄弱学校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法治监督的作用,积极制定出有利于规范在实行教育均衡化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对违反教育公
平、教育均衡发展行为应进行有力的打击。同时建立和健全行政监督制度,充分发挥法制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良好的监督体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树立人们正确的观念,拓宽群众监督的道路,以规范和保证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
4.6建立优秀教师轮换机制的建立并保障其健康运行
要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优秀教师的学习和交流,促进教师人力资源的不断优化,避免教师资源的不合理集中,教师轮换制度的建立可以保证各学校在一定阶段和时间内都能获得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以不断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鼓励各任职教师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最终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优秀学校带动其它学校发展的教育合作模式。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地进行轮换制度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并快速有效地解决。
注释:
①宋勤标.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奉贤教育专栏,2010,(8). ②陈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J].江苏教育,2005,(4). ③邢亚春.浅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科学大众,2010,(10).
④陈要文.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N].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14(3)⑤全媒体记录两会[N].新安晚报,2011-3-6.
参考文献:
[1] 宋勤标.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奉贤教育专栏,2010,(8). [2] 陈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J].江苏教育,2005,(4). [3] 邢亚春.浅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科学大众,2010,(10).
[4] 陈要文.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N].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14(3). [5] 全媒体记录两会[N].新安晚报,2011-3-6. [6]王浩.义务教育城乡师资均衡的思考及对策[J].教师成长与专业生涯发展,2010,(631):145. [7]高如峰.对农村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分工的建议方案[J].教育研究,2005(3). [8]王凌皓,高英彤.中小学生择校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及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0(6):6.
[9]荏苒.我国择校现象透析及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2).
6.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篇六
一、学校基本情况
清凉小学位于固镇县的大西北,创建于1949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环境幽美、文化积淀深厚、人才辈出的县级名校。
学校占地13704平米,建筑面积3000平米,新建1465平米的教学综合楼已投入使用。校园内道路井然,花草绿树错落有致。图书室、多媒体室、实验室……一应俱全。徜徉于红花绿草之间、嗅着墨香、耳闻朗朗书声,你会神清气爽流连忘返!
学校现有七个教学班,280名学生;有教师18人,本科7人,专科11人,中师1人;市级优秀教师3人,县级优秀教师5人,县级教学能手1人。“文明守纪勤奋创新”是我校风,“打好基础培养技能发挥特长全面发展”为我办学思路,始终坚持以“读书为重点写字为突破口”。县第四届“春笋杯”硬笔书法比赛中,仅一等奖就有11人;王传荣同学更是获省“党是阳光我是苗”杯书画二等奖!
学校被评为县“文明单位”、县“先进单位”,“蚌埠市农村特色小学”,通过“市级家长学校”验收,现正申办创建国家特色学校。
目前,清凉小学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沐浴着“十二五”的春风,一路高歌猛进,为把我校创办为“一流设备、一流管理、一流素质、一流学校”的新型学校而奋斗!
二、自查情况
(一)明确责任,踏实工作。
我校规定,各班主任为班级第一责任人,要求各班班主任要认真细致地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都有一个愉快高兴的心情来学习。
(二)制定、强化学校管理工作。
美化校园,管理好学校的花草树木,定期给花草施肥、浇灌、整形,学校的卫生区、班级的环境,学校都不定期地检查,都得到了非常好的认可。
学校严格执行计划,能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引导教师认真搞好教学工作。学校加强了半月查工作,增强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我校注重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造就了一支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善于管理,上进心强的班主任队伍。通过校本培训,校本研究和师德学习,培养了一支理念新颖,热心教学,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我校还积极参加中心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坚持参加中心校的教学研讨活动,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积极参加各年级组织开展的论文评比活动。
还通过“家访活动”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
比较好的增长率效果。
三、教育拓展
7.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篇七
关键词:教育公平,均衡发展,育人
一、教育公平理论的内涵
什么是教育公平。历史上教育公平一直被人们提倡, 在中国教育公平这一观念可以追溯至孔子, 当时他便提出“有教无类”这一观点即不应因为受教育者的个人差异、家庭环境、智商高低等等原因使某个人、某类人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到十八世纪末一些欧洲国家也把教育公平立法, 确定了教育公平的法律地位。我国在2010年的7月也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推进教育公平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通过分析我国各个时期的教育政策不难发现教育公平就是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的一种趋于合理、公平的配置规则。这种合理、公平要配适的是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及稳定, 要与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 要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的发展需求。即教育公平所涵盖的三个层次:确保所有人都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和条件;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 也就是教育结果的公平。
二、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教育公平观点提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它的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而教育公平的实质就是让每公民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教育发展的核心, 把发展人的教育贯穿于教育的目标、过程和结果的始终, 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事业, 不仅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 更能够使教育事业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 真正实现教育为民。而教育公平的推进也需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指导思想,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对缩小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我国的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但是由于种种限制, 相当一部分地区都存在教育不均衡的现象。因此要促进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就必须遵循规律, 坚持用科学的统筹方法作为理论指导, 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科学的、有序的解决教育公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最终全面协调地实现全地区、全社会的教育均衡发展。
科学有序的推进教育公平, 是与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这样的发展目标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乌托邦, 它是建立在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等等物质条件不断稳步发展的现实基础上的。一方面, 它是建立在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居民生生活水平日益改善,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基础之上, 这些都为教育公平的推进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 提出教育公平这一战略目标, 主要源于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条件供给的差异性。因此, 推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促进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发展革新的重要基础, 教育质量的提升、人民素质的提高, 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升我国在国际间的综合竞争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把教育放在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民生问题之首。推进教育公平, 直接关乎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将教育公平统筹协调发展, 才能使得各地区的、城乡间的受教育者都能接受到适时的、适需的教育产品及相关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从根本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三是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教育公平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 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 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对平等的公共服务, 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使之成为公平正义坚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现阶段推进教育公平的几点建议
首先, 把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确立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点。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体现, 而只有教育公平了, 才能为人才成长提供公平环境, 才能使社会公平成为可能。当前, 我们要着力推进教育公平并使之成为一项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飞速发展, 我们更要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 更加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 把均衡发展的重点放在边远地区、留守儿童聚居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 把我们关注的焦点落在弱势群体身上。
其次, 让政府成为推进教育公平的“责任人”。使人民群众能够接受到更多、更好、更优质的教育产品、教育机会, 是政府部门不容推辞的责任。在不断推进教育公平过程中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主要政策措施都由政府决策, 离开政府教育公平无从谈起。因此, 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加大财政投入, 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相关的教育立法、执法日臻完善, 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构建教育公平发展评估体系, 把教育中存在的城乡间的差异、区域间的差异、不同校际间存在的差异量化起来, 使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科学的数字保障。
8.着力学前教育 均衡教育发展 篇八
金怡平:感谢你们对丰城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十七大以来,是丰城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的时期,也是丰城教育事业大提升、大繁荣的时期,教育确实得到了优先发展,具体体现为“四个大”。
一是教育事业大投入。2007年至2011年,全市财政教育投入累计达31.95亿元,年平均增幅超两位数,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2011年教育投入10.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25.6%。为激励师生乐教好学,丰城市财政设立了“三个一百万”专项教育资金,分别奖励优秀教师、优秀学生,资助家庭特别困难学生。
二是教学设施大改善。全面完成农村教育“三集中”工程,即农村完小向中心区集中、农村初中向集镇集中、农村高中向城区集中,新扩建农村校舍近50万平方米,撤并高中3所、初中24所、小学258所。为了策应城市扩张,大力实施城区教育网点布局调整工程,新建了丰城中学、新城学校、孺子学校、剑声中学、四小等5所学校,改扩建了丰城二中、实验小学、三小等学校,新(扩)建校舍建筑面积达22.3万平方米,城区学校建筑面积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两番多。
三是教师队伍大加强。通过实施“521”人才战略工程、公开招聘、定向培养等多种途径,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引进本科优秀毕业生362人,硕士研究生37人,公开招聘大中专毕业生1356人,为农村村小培养教师451人,为我市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是教学质量大提升。全市高考连续7年保持跨越式发展势头,升学率连攀新高,二本上线人数在宜春市排名由原来的“八九不离十”上升为现在的“数一数二”,并连续四年均有学生录取北大或清华,特别是2010年,全省高考文科状元花落丰城,全省理科状元也是丰城籍学子。可以说丰城的教育已经走上良性发展、持续上扬的发展轨道。
■
丰城市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扩大学前教育公共资源供给,在各乡镇、街道至少建立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均衡化发展基础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特色化发展,统筹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布局,适应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推进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配置,加快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初步形成协调融通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丰城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部门进一步增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三个率先”的工作目标,即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教育,在全省率先打造县级职业教育大学城,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记者:据了解,在年初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您就丰城市乡镇学前教育做了典型发言,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前丰城市学前教育现状吗?丰城市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金怡平:丰城市国土面积2845平方公里,人口142万,辖32个乡镇(街道)、550个行政村(社区),地广人多,学前教育基础薄弱,要实现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难度确实很大,尤其是乡镇和农村地区。据统计,全市共有适龄幼儿5.8万人,现有幼儿园66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93所,民办幼儿园369所,在园幼儿32809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49.82%。而在农村,学前教育普遍存在“入园难”“入园贵”或“无园上”等问题。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也是造成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一个主要原因。为此,丰城市委、市政府把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发展学前教育上,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并举、优质协调、充满活力”的办园机制。“十二五”期间,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要求實施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覆盖工程,三年内投入2亿元,分三批完成32所乡镇(街道)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2011年已开工建设10所,2012年、2013年每年开工建设11所,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同时,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99所,增设附属幼儿园271所。
为了加速推进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丰城市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做好“三个结合”:1.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一规划,提前启动,优先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把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景点和教育发展的亮点;2.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改造,改建或增设幼儿园;3.与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市、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二是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坚持“三个优先”:1.用地优先,由国土部门优先落实,并以行政划拨方式给予解决;2.用钱优先,全市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预计投入资金达2亿元,鼓励教育、发改委、财政等部门跑项目争资源,接受社会捐资建园;3.用人优先,一方面从现有小学教师中选派127名热爱幼教工作、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年轻教师调剂到幼教岗位,另一方面加大新教师的招聘力度,2012年丰城市面向社会招聘幼师120名,为全市公办幼儿园提供足够的师资保障。
三是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做到“三个到位”:1.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的全市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督查全市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2.责任落实到位,教育部门制定了公办中心幼儿园管理办法,机构编制部门追加教职工编制,财政部门制定了财政保障政策,发改委、规划、国土等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司其职,自负其责;3.工作目标到位,制定了全市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三年规划,建立工作考核机制。
记者:从您上面讲的可见,丰城市在推进学前教育方面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当初丰城教育工作为何会选择公办幼儿园作为突破口呢?同时,又是如何处理好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发展关系?
金怡平: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首先,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开篇就谈到了发展学前教育,并提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这可以说是丰城发展学前教育的战略要求。其次,在学前教育中目前确实存在“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一方面公办幼儿园少,但希望入园的幼儿又多,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民办幼儿园为追求经济利益而降低了教育服务质量,但收费又不低。第三,当前大部分幼儿园还是民办的,布局缺乏整体规划,处于一种无序的发展状态,在基础设施、安全教育、经营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比如在农村,很多民办幼儿园都是在自家房前的院子里放两个滑梯,在墙壁上画几个卡通画,然后在房间里摆放黑板和桌椅板凳,一所幼儿园就这样开始经营了。此外,丰城市虽然有公办幼儿园293所,但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只有市示范幼儿园一所,其他的都是乡镇中心小学附设幼儿园,其教育教学方式完全“小学化”,也没有达到对幼儿保教要求。基于以上原因,2011年丰城市委市政府将强力推进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作为丰城市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作为丰城市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作为扎实推进民生工程的有力举措,作为夯实“教育强市”的坚实基础,从而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同时还要求,把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尤其是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纳入对乡镇教育工作的考核内容。2011年10月,出台了《丰城市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实施意见》,高位启动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按照“三统三分”的原则,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担,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工程建设。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教育部门作为学前教育发展的主管部门,公办和民办的幼儿园都属于我们的管理范围,我们也都一视同仁。其中公办幼儿园是一项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公共服务,其服务对象是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对于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协调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政府行政规划这一只无形的手,将公办幼儿园与民营幼儿园引入到一种良性竞争的发展方向。比如说,幼儿园的分级管理,首先通过对幼儿园进行评估分级,设定收费标准等级,在限定幼儿园经营利润的同时,又鼓励民办幼儿园向最高等级标准去发展,提高保教质量和教学水平。其次,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前教育的规范管理和标准化建设,以及考核、评估、激励等手段,提升民办幼儿园的管理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管理、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高标准、高要求,就起到一个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最终,我们希望能够构建一个“政府主导、多元并举、优质协调、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以示范幼儿园为引领、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格局,实现我市学前教育发展的结构性新突破。
记者:“教育要发展,关键在人才”。三年要做到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时间紧,任务重,丰城市如何保障公办幼儿园的经营管理和保教质量?
金怡平:是的,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对于公办幼儿园的管理和人才引进,我们也是一边建设一边思考这个问题。在首批10个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我们正积极探索和尝试引入一种“公办民营”的方式,即幼儿园资产是政府投入的,其主体是属于政府,而在经营管理方面,由民营企业或者说私人老板来租赁。其中,幼儿园的园长和骨干教师由政府负责派遣,比如由乡镇中心小学派教育管理经验丰富的园长,幼儿园聘请幼教专业的骨干教师。同时,2012年我们面向全省为首批10个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公开招聘了20名幼教专业教师。此外,利用我们现有的教师进修学校这一资源,统一举办幼儿教师培训班,邀请教育专家和有经验的园长、骨干教师对幼教岗位的新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新建的幼儿园提升保教质量。
保教是学前教育的中心工作,如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是我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2011年10月《丰城市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实施意见》出台之后,我们教育部门就主动跟进,通过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和反复修改完善,制定了《丰城市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管理办法(试行)》,从人员配备、教育教学、卫生保健、安全工作、家长工作、领导管理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人员配备。幼儿园保教人员主要在社会上公开招聘或在乡镇(街道)小学且热爱幼教事业的年轻教师中调剂。园长应具有一定学历,取得幼儿园教师任职资格和园长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并有3年以上幼教工作经历和一定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应具备高中以上學历,师范(含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以上学历占60%以上,取得幼儿园教师任职资格。保育员应具备初中毕业以上学历,保健员应具备高中以上学历,并受过儿童保健知识培训,取得卫生行政部门的资格认证。
教育教学。幼儿园应坚持做到保教结合,因材施教,使用正版幼儿教材,教学内容安排科学,严禁小学化倾向。幼儿活动要有计划、有目的,内容丰富、有趣,突出游戏教学特点,创设丰富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同时严格执行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和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制度。教师对本班幼儿发展进行评价,注重阶段性和过程性。教研活动立足教育实践,搞好园本培训和教师专业水平提高。
卫生保健。教职工、幼儿建立保健档案,每年体检一次,体检率达100%,建卡率100%;幼儿入园须进行健康检查,身高、体重、视力每年检查一次,测查率100%;按年龄和季节完成防疫接种,疫苗接种率100%,幼儿入园时,家长要向幼儿园提供免疫证明;科学合理安排幼儿膳食,食堂严禁承包经营,定期对食堂进行消毒,严格执行48小时食品留样监控工作;教职工伙食与幼儿伙食严格分开,定期向家长公布幼儿伙食账目。
安全工作。幼儿园内无危房,各种建筑、设施设备均有安全防护设施。幼儿园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日常管理要求,制订重大及突发事故预防应急预案,组织教职工接受安全教育,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乡镇(街道)中心小学应联合当地政法办、派出所、工商所、卫生院等多方力量,帮助幼儿园整顿、优化周边环境。
家长工作。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和教育幼儿的知识,吸收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与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召开家长会,实行家长开放日制度,解答家长疑问,定期公布幼儿健康体检等情况。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到幼儿、家长和社会满意。
9.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篇九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一、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问题
(一)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政府要求,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坚持以区为主、分级负责、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原则,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工作新目标,将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学生,提升好每一位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快建立更具公益性、义务性、均衡性的义务教育体系,切实缩小城乡之间、层级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知识: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事关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了“有学上”之后,逐步解决“上好学” 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校际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提高教育质量的本质要求。
2、推进教育公平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机会均等,教学过程均等,教育结果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均等。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本质属性的要求,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法定职责,更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将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
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学校的均衡发展,因为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实施机构。
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个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三)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问题: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限制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区域、高质量学校、高质量学习成绩的学生的发展,而是共同发展。不能“削峰填谷”,而应在“填谷”的同时,鼓励高质量的地区、学校都能有所发展,共同发展。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绝对平均发展,而是缩小差距。有人认为:均衡发展就是绝对平均地配置教育资源、绝对平均地获得学习成绩。实际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教育理想,是一种奋斗目标,是一种基本的工作要求和过程,是要最大程度地缩小区域、城乡、学校、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并不是要彻底地消灭这种差距。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千校一面”的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强调的是教育机会的均衡、资源投入的均衡、最低教育质量和最低教育效果的均衡,并不是要抹杀在上述基础上的更有特色、更高质量的教育。
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整体发展。在实践中,有些人认为教育均衡只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但实际上,教育均衡应该是权利、机会、资源、过程、结果等的全面均衡。如果只强调某一方面的均衡而忽视其他方面,势必会造成系统中各要素发挥效益时出现不协调,使整体最理想的效能难以实现。
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断续发展、短期发展,而是可持续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由不均衡到基本均衡,再由基本均衡到更高层面的不均衡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阶段交叉、综合连续、动态推进、螺旋上升的历史过程。
6.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同步化的“一刀切”式的发展,而是允许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未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地区分阶段发展,但大家都要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党的十八大对教育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料
目前存在着“上学难、上学贵”等热点问题,怎样解决和预防这些问题?
答:新义务教育法对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作出专门的规定。比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并明确“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以来,取得了很多成绩,为什么还要修改法案?是不是现在的义务教育有很多问题?
答:之所以要修改,是因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吸纳,有新出现的问题需要解决。
新法坚持怎样的立法理念和指导思想?
答:以人为本,保障权利是新法最突出的立法理念和指导思想。新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制定本法。特别是对于学生这一章比较系统地确认了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针对不同的儿童和少年,哪怕是弱势群体都进行了特别的规定。同时,法律还从多个方面规定权利的保障,规定了学校管理的责任,规定了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的责任,也规定了国家在管理和经费保障方面的责任。这样的规定使得权利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保障。
什么是义务教育?它有什么特点?
答: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它具有公益性、统一性与强制性的特点。
新法中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是否意味着,新法实施后,学生上学不用交任何费用?
答:按照原《义务教育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我国城乡的义务教育学校一直收取杂费,用以补充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新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同时也规定“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按照国家要求,沿海发达地区要从XX 年开始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而我市不仅已于今年春季开始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还将于秋季开学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教科书费;但对城市而言,我市目前还未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何时开始实行城市免费义务教育,我市将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进行。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那么教育所需的各种经费怎样保障?
答:国家对义务教育采取新的经费保障机制,这样一个保障机制首先体现在义务教育的投入上。新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新法还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
新法对实施义务教育的管理机制是否有新的变化?
答:新法对义务教育的管理机制有了明确的规定。新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这是根据近年来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确立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同时,调整了义务教育管理的事权,增加了省级人民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职责。
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原因的影响,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在东中西部、城市与农村、不同学校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对此,新法有所考虑吗?
答:新法针对我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熟政策、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确定下来,明确各级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从师资流动、预算编制、设立专项资金等方面规定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
我们现在提倡进行素质教育,对此新法有何规定?
答:新法将素质教育上升为法律概念,规定要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法还对教育教学和教师予以专章规定,为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教育教学和师资保障。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新法是否涉及教师的问题?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探究】推荐阅读: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教育07-26
甘肃教育均衡发展对策11-30
创省级教育强镇 促教育均衡发展06-09
发展农村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化进程11-2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讲话06-1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材料09-11
红旗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细则10-23
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资料08-29
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材料10-01
镇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检方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