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习题(精选10篇)
1.苏轼《水调歌头》习题 篇一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苏轼《水调歌头》习题 篇二
关键词:苏轼,但愿人长久,亲情,词境
一.手足之亲情切切。
纵览一番古今文史, 苏轼与其弟苏辙 (子由) 的手足情谊是能让我们久久凝伫的。他们自幼“一起读书, 一起玩耍”、“形影不离”, 手足情深自不必说, 踏上仕途之路后, 兄弟二人的命运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 也都敢于直言进谏。他们因才略而被任用, 也因才略而罹难。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 弟弟也受到牵连, 但弟弟对哥哥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1074年, 苏轼由繁华的杭州调到荒凉的密州 (今山东诸城) , 目的就是为了能与弟弟相距更近一些。原以为到了密州就能接近弟弟, —叙愁肠。哪知, 苏轼来到密州时, 面对的却是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惨淡景象。凭借文人的良知, 他无暇嗟叹命运多舛, 也顾不得探望想念已久的兄弟。等外界的一切归于平静之后, 那一个“皓月当空, 万里无云”, “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 观赏着明月”的团圆夜, 便不由自主地成了苏轼情感喷发的巷口。“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皓月、这欢聚的场面, 怎能不让诗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触景生情, 情动辞发, 苏轼挥笔写就《水调歌头》, 一泄思亲的惆怅与伤怀。
这种思亲的伤感穿透了字里行间。“屈指算来, 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一个“又”字几多无奈, 一个“!”几许情伤。“无情的月亮啊, 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恼月、怨月、质月……怎样的宣泄才能释解满腔的思念呢?再看第5自然段, 那一个接着一个的“!”, 纵然是在求解脱, 求豁达, 却又如何说解才能解得了?子由呀, 就让我们把彼此的思念藏在心底, 让这一轮明月无声地传递吧。
像这样的情深意长, 苏轼兄弟的许多诗词中都有咏叹。《和子由渑池怀旧》、《戏子由》, 以及“兄唱弟随”《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及再后来的《西江月》, 无不生动地表现了苏氏兄弟亲密无间的手足情。最为感人肺腑的是乌台诗案后, 苏轼被囚, 在狱中写下的绝笔。那是两首七律, 诗中没有恐惧死亡, 没有喋喋抱怨冤屈, 萦绕不散的唯有那份浓浓的亲情, 那对子由的留恋:“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 再给来生未了因。”沉甸甸的忧伤与情谊交织在一起, 让人猝然心碎, 不忍再读。
一千多年前的这一段兄弟真情, 正如《我的兄弟姐妹》中所说:“兄弟姐妹本是天上的雪花, 谁也不认识谁;落在了地上, 就融在一起, 化成了水, 永远不分开了。”正是由于苏轼从深厚的兄弟情义中汲取了力量, 才使他从来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压倒, 而是满怀豪情, 直面人生。
二.词境旷达意悠悠。
观苏轼一生, 高潮和低谷相伴而生。有过春风得意, 做过翰林学士, 礼部尚书;也有过命乖运蹇, 屡遭贬谪, 甚至还有过“乌台诗案”的株连。可以说, 人生的酸甜苦辣他都品尝过, 人生各个层次的心境他都感受过。人生万象融会在他那聪颖的心田里, 福祸无常的人生际遇又给他隐隐约约的暗示, 于是, 他默默地领悟到这不仅仅是“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政治阴谋的倾轧, 不仅仅是“朝为朝中郎, 幕为田舍翁”的官场沉浮, 而是对生命意义的询问, 是对人生在世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究竟为了什么的怅惘。就如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思考的那样, 多少豪杰, 雄姿英发, 如公谨当年,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何等潇洒, 但最终的结局却是“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一切都化为泡影。苏轼以他那敏慧的心灵, 触摸到了人生的终极命题。这是人类的司芬克斯之谜, 苏轼自然无法作出解答, 他迷茫, 顿觉人生的空漠。
《水调歌头》就是这种心曲的独白。全词在咏月怀人中, 寄托了苏轼对生活的感喟和思考。他想乘风归去, 超越尘世, 但又深自彷徨, 担心难耐那份清冷和孤寂。与月默默对视, 愁绪又起, 月真是不解人意, “无情”得很, “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 让人徒生遗憾与惋惜。有什么办法呢?唯有“转念”, 自我解脱而已:“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 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 哪里会十全十美呢!”既然如此, 那就用坦然的态度来对待自古难全的事情, 祝福天下人“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此时心绪似乎归于宁静达观, 但那份自我排解下的苍凉依然令我们感慨不已。
这的确是人类一段最迷茫最深厚的感情, 他使苏轼摆脱政治和仕途的羁绊, 凌驾于宇宙万象之上, 在一个更高的支点上来审视人生, 感受着先觉者的幽冷和孤独。然而, 他能以坦然的态度来审视人生的空漠, 以天真的乐观悟化这份凄凉, 这是苏轼的本事。人, 可以逃离政治, 但人不可逃离人生, 不可能逃离人生的悲欢, 既然如此, 不如坦然而平静地接受。这便是苏轼, 便是千古名篇空漠叹惋雨又旷达飘逸的魅力所在, 便是中国古典文化久远的精髓所在, 便是古今无数文人墨客心怀虔诚所在。
三.千古名篇浅显出。
《明月几时有》全文紧扣“思念”, 转而“埋怨”, 进而“宽慰”, 最后“祝福”, 把叙述的重点落在思念弟弟的有感而发上, 无论是前半部分的介绍, 还是后半部分苏轼的心灵独白, 都显得思路清晰, 重点突出。而关于这首词其它所要表现的、反映的内容都简去、略去。这样删减的用意, 就是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可接受度出发, 顺承他们的心理结构, 以使《明月几时有》这样的名篇在这一年龄段得到更好的诠释。
那么编者在编撰此文时, 是不是就只取此枝叶而弃其他于不顾呢?教材中有几处细节, 颇值得深思。
第一处细节是两处……“无情的月亮啊, 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苏轼怨月, 还会感慨些什么呢?如果对苏轼的经历了解得更多, 他又会生发什么样的感叹呢?这是一处。另一处在文末, “想到这儿, 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 便低声吟诵起来……”吟诵的诗句文中只取了最后两句, 那么省略的部分是什么?学生一定有求解的渴望。从这两处省略号, 就能看出编者的匠心, 它们是引领学生继续探究的契机。
3.苏轼《水调歌头》原文 篇三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⒁但:只。
4.苏轼水调歌头朗读 篇四
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格律对照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明: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加黑体字有韵脚所在。)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水调歌头苏轼翻译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
3.《水调歌头·游泳》相关信息
4.《水调歌头》相关介绍
5.《水调歌头》经典句子
6.《水调歌头·游泳》全文创作背景及解读
7.苏轼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8.苏轼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苏轼水调歌头意境分析
5.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苏轼) 篇五
shì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què
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q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bēi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chán
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juān
娟。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1-
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此化用其语。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
【不胜】不堪承受。
【弄】赏玩。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qǐ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共】共赏。
【婵娟】指嫦娥,传说她是月宫里的仙女。这里借代月光。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译文】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
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月亮照过了朱红色的楼阁,又把它的清光投进雕花的门窗,照着失眠的人。)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月亮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拣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团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但愿彼此都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很远很远,却都分享得到月亮的光辉,也就很好了。
主题归纳:
6.水调歌头中秋宋朝苏轼 篇六
我认为《水调歌头》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水调歌头 焦山
2.水调歌头说网恋
3.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原文赏析
4.水调歌头苏轼带拼音
5.《水调歌头》词牌名简介
6.除夕团圆的古诗:苏轼《水调歌头》
7.杨万里《水调歌头·玉树映阶秀》欣赏
8.水调歌头·游览
9.水调歌头·登多景楼赏析
7.苏轼水调歌头说课稿 篇七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送的名家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要求。
2、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3、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其中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为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构思: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安排了赏月诵月——品月写月的教学环节
四、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 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 交流讨论法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3、 揣摩意境,将词改写成散文,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赏月诵月——
(一)知识积累导入新课:“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而长大后,天上那一轮明月,却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感。请欣赏一组月亮的图片,齐读古人为我们描写月亮的诗句。
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在学生齐声朗读的情境中,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拓展知识积累,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推进式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 品读:以“月”为中心词,从词中挑选一些动词放在“月”的前面组成一个短语,看看苏轼对月都做了什么想了什么?(问、归、怨、共……)
老师介绍苏轼的生活经历,学生选择诗句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谈谈:“透过……诗句读到了……”(读到了苏轼对月亮的向往、读到了苏轼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惆怅、读到了苏轼积极豁达的胸怀……)。
4、自读:把自己假想成政治失意远离亲人的苏轼,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回答问题——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抑郁而不失旷达,惆怅而不失乐观……)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抑郁——旷达。
5、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6、齐读:女生齐读上阕诗句,男生齐读下阕诗句。
7、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第二步品月写月——拓展积累式鉴赏: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漫步古代咏月诗篇中,通过比较阅读老师搜集到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中月的永恒魅力。
1、听:老师朗读这两首诗歌,学生做标注。
2、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说:以“我欣赏————诗句,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8.教案水调歌头·苏轼(小编推荐) 篇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2.通过诵读读准字音。
3.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教导学生热爱我国悠久辉煌的文化。教学重点:
1.读懂、背诵这首词。2.联想力、想象力的训练。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王菲的《 但愿人长久》歌曲 问:同学们,这首歌曲美吗? 明确:美
问:这么美的一首歌,听完之后,大家印象最深的是那两句呢? 明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正是这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被作为千古传颂的名句,下面,就请大家跟着老师,共同走进这千古名句的出处,苏轼笔下的《水调歌头》。{板书:题目,作者} 二,基础检查
生字词的读音及写法{ppt出示,教师在黑板右边板书,并让学生一个词读两遍}
宫阙que
qiong琼楼玉宇
朱阁ge
qi绮户 婵娟chanjuan
问 :“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什么?
明确:(词牌名,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词牌不同于题目。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作者介绍:
请一位同学回答他记忆中的苏轼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对后代很有影响。写此词之时,他仕途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三,朗读课文
1、师:现在全班把课文朗读一遍
从大家的读声中,老师可以肯定,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还是很棒的,不过美中不足的一点瑕疵,就是缺乏一些感情色彩,下面,请大家听范读,听得过程中注意读音与停顿,并揣摩作者写这首词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好,范读听完了,大家说说,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好,那么我们读的过程中,也要读出诗人的旷达与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下面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老师和大家来做评委,哪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一下呢? 【读完请学生点评,教师总评】
请大家再次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出诗人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从大家的读声中,老师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是否注意到词的全篇包括序在内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三个,序,上阕,下阕
好,请大家集体把词的小序朗读一遍
很好,从这首的词的从小序里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明确:作词时间.当时情形,及缘由。
好,那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出小序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小序的作用: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 那么,我们看,作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作品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正式走进词的内容,请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词的上阕
词以把酒问月开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请大家结合课后注视,“几时”的意思是“何时”“把酒”的意思是“拿着酒”,我们要怎样理解这两句话呢?
明确:皎洁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这两句话,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这样写,体现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这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苦闷(板书苦闷)
我们接下来看,“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天上宫阙的什么情感 明确:(向往之情)
这份向往让作者产生了一个怎样的想法? 明确:我欲乘风归去。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结合注释,“青楼玉宇”指“月中宫阙”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这句话可以看作者的心理是怎样的? 明确:矛盾心理(板书矛盾心理)
对,一个“欲”,“恐”字说明作者既想去又不想去,“归”字怎么理解呢?
明确:天上。
我们联系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作者到底要去哪里的? 明确:朝廷,官场
为什么高处不胜寒?
明确:“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寒冷,指的是什么的?明确:(朝廷中的排挤和中伤,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我们看一下上阙的最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 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从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上阕我们学习完了,同学们,根据上阕,请用一个词概括上阕的内容 明确:望月(板书)
下面我们进行词的下阕,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词的下阕,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大家读的很棒,我们接着看词的下阕,第一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结合课后注释,“转朱阁”指月光从朱红楼阁的一面照到另一面”“低”指“月光渐低”“绮户”指“可有纹饰的门窗”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的?
明确:承上启下
“转朱阁,低绮户” 是呈上,“照无眠”是启下 为什么无眠?
明确:想念弟弟,不得志)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这是什么语气?
明确:(责备,埋怨)
我们现在来看下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作者这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豁达)
全班一起齐读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体味到了什么?
明确:对他人的祝愿。(板书:祝愿)婵娟是什么意思?
明确:(原指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师: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词的下阕我们也讲完了,请大家联系下阕内容,同样用一个词来概括下阕的内容 明确:怀人
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刚才我们细细品味了一下词的意境,现在来纵观一下全词,1.词中上阕写景,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板书)实: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虚:宫阙(琼楼玉宇)
2.词的下阕抒情,又写了那些呢?(板书)朱阁,绮户,祝愿
2.哪些地方用到了想象?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 联想:由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叫联想 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意境叫想象。
好,到现在为止,我们词的内容就讲完了,下面请大家顺着老师的板书试着背诵课文
五:板书:
上阕(写景)实:明月,酒,青天 虚:宫阙,琼楼玉宇
“我”,风 下阕(抒情)
朱阁,绮户,祝愿
9.苏轼《水调歌头》习题 篇九
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退之:即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听颖师琴诗:指韩愈诗作《听颖师弹琴》。
隐括:亦作“檃括”,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词的檃括是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宋人常有此类作品。
昵昵:音逆,古音尼。象声词,形容言辞亲切。
尔汝:表亲昵。
填然:状声响之巨。
青冥:①形容青苍幽远。指青天。②形容青苍幽远。指山岭。③指海水。
跻攀:登攀。跻音机。
10.苏轼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十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1)“不胜”和“婵娟”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12.(5分)(1)经受不起 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苏轼《水调歌头》习题】推荐阅读: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06-10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10-04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09-23
苏轼的作文:与苏轼的对话06-22
苏轼江城子07-09
苏轼作文素材08-28
与苏轼相遇09-14
苏轼的宋词09-27
苏轼人物小传10-28
苏轼拼音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