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心得体会(14篇)
1.化学史心得体会 篇一
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论文
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论文【1】
摘要:当前我国化学史的教育并没有被放在很重要的地位,而化学史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化学史教育的情况,并总结化学史教育的重要意义,以此引起我们对化学史教育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 化学史 化学史教育 意义
1.引言
我国化学家傅鹰曾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化学史的教育在国外有比较久远的历史,在我国也开展得比较早。
20世纪30年代,丁绪贤在北大开设化学史课,新中国成立后,化学史教育得到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期刊网上关于化学史的教育论文有150多篇[1]。
很多高校老师和中学老师对化学史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不断地挖掘和利用化学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化学史及其在中学和大学中的教育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等。
2.我国化学史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中学教育阶段,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程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主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被提到了重要地位。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应试教育还左右着中学教学,很多老师为了学生的分数而更重视解题的训练,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点的学习,重视概念的理解,而这些方面并不是连贯的和整体的,所以学生对相关知识只是机械地记忆,没有形成整体的观念,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其次,化学式教育有培养学生兴趣和世界观、人生观的作用,而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在中学教育阶段,教师较少涉及化学史的教育问题的探索,教师的热情不够,因此削弱了化学史教育的实施效果。
就课本来说,化学史知识所占的比例很小,据统计,人教社教材中化学史内容按页码粗略统计仅占全书篇幅的约1.6%[2],而且很多中学教育工作者的化学知识是有限的,所以在中学化学史教育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
在化学史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科学家无意中的发现和各种蹊跷,而没有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发现不仅仅是偶然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持之以恒地科学研究,对科学知识的追求,以及在失败后的振奋和向上的精神,从而真正体现科学研究的内涵,使学生明白在以后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
化学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科学知识的发现。
化学史也体现着知识与技能,科学发现和各种技术的发明,包含着对物质的本质的研究,包含着物质的性质、结构,等等,因此,利用化学史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思维等方面都有所收获,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必定会有所感触,有利于情感的培养。
3.化学史教育的意义
3.1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
化学科学知识是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描述性到推理性的发展过程。
[3]化学史的发展,伴随化学知识的.发展;在进行化学史的教育史时,伴随着学科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化学史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全面、深刻的解剖,并使知识产生联系,形成一定的网络,便于学生学习。
3.2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和学习的兴趣
大量的教育工作者及其所写的文献都把这一点列为了化学史的教育意义。
在化学教学中安排适当的化学史教材,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
[4]然而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积极的诱导和启发。
心理学研究发现,直观的、趣味性的事物更能刺激个体的大脑兴奋。
[5]化学史及化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实验,而实验现象、实验仪器、实验探究的过程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即所谓的化学美。
充分利用化学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可提高他们对化学及科学的兴趣,在他们的内心产生驱动力,进而更好地学习化学。
3.3有利于增强环保理念
环境保护被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每个公民都应该有环保意识和理念。
化学史和能源的发展也是有关联的,古代的钻木取火、近代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以及石化能源的使用、当代新能源的开发都与化学知识有紧密的联系,也渗透在化学的发展过程中,因此通过化学史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3.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6]
首先,化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化学史发展的过程,是前人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学习这些内容后,感悟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其次,渗透德育,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的发展充满了曲折,并不是那么顺利的。
研究过程总是使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而各种科学方法不断地被改进或者发明,使研究更深入和变得容易。
方法在改进的同时,工具也不断被发明,科学技术也随之发展。
总之,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科学探究、科学发展等方面有较为深刻的体会,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4.对化学史教育的思考
当前化学史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不太重视化学史的教育,他们可能认为化学史不重要,与考试关系不大。
只有改变这种思想,重视化学史的教育,才能从行动上在教学实践中做好化学史教育。
其次,中学教科书中化学史的篇幅比重很小,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多阅读有关化学史的课外书籍,增加知识的储备,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最后,化学史教育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目前化学教师对于化学史教育教学功能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精神(实际是科学家的精神)的培养[7],也就是说化学史教育教学功能不够全面。
最后,要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化学史教育,通过观察、实践、条件控制、测定、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分类、抽象概括、模型化、提出假说,对假说进行验证及得出结论等环节来完成。
[8]以实现化学史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5]关婷婷,苏育志,常向阳.化学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教育功能[J].广东化工,2002(11):24-25.
[2]刘前树,邱道骥.化学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7(1):60.
[3]李远蓉,卢一卉.论化学史的教育功能[J].大学化学,1997(12):60-61.
[4]许青锋.化学教育应重视化学史的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8(2):44.
[6]李惟熔.渗透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化学教与学,2011(1):21-22.
[7]王秀红,于建军.中学化学史教育教学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化学教育,2009(2):72.
[8]张成山.浅析如何进行化学史的教育[J].高校理科研究,2007(31):102.
从“化学教学”到“化学教育”【2】
[摘要]化学教学在起到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肩负起进行化学教育的责任,这是一种哲学性质上的认识。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迈出从化学教学走向化学教育的起始步伐;注重教学生成,寻找化学教学走向化学教育的契机。
以此帮助高中生进行化学的深层次认识。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教育;高中化学
一、更新教育观念,迈出从化学教学走向化学教育的起始步伐
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毫无疑问,在由化学教学向化学教育过渡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非常重要。
而事实上,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细节,我们或许就能够有效地迈出走向化学教育的第一步:
首先,要认识到化学教育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其是由一点一滴的与化学有关的元素组成的。
人教版化学选修教材以“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社会”为书名,实际上就是在提醒我们进行化学教育。
例如在“保护生存环境”一节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实施:我们以前都能闻到某些地方的自来水有味道,而现在则没有。
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用臭氧(O3)等作为消毒剂和漂白剂代替原来使用的二氧化氯(ClO2)和次氯酸(HClO)等,这样就能达到避免氯化物对人体造成危害。
在这类知识的教学中,我们既能渗透化学知识,又能落实化学教育的内容,即化学不总是生硬知识与抽象的符号、化学式等,其更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常说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往往也就体现在这种联系上面。
其次,认识到化学教育存在于化学教学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
从目前的教材编排来看,课本上的内容往往都具有显性或隐性的化学教育因素;而从现在的化学习题来看,目前的命题材料也越来越重视这一点。
近年来的各类考试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信息题,在对它们进行解答时,就有化学教育的空间。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
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中国的宣传口号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多用电子邮件、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属于“低碳生活”方式
B.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
C.氢键在形成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DNA双螺旋结构中起关键作用
D.高纯度的硅单质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光导纤维遇强碱会“断路”
这样的题目每个选项其实都提供了一个信息点,而对这些选项进行分析所用的知识又绝不局限于教材,因此这样的题目是非常好的化学教育的素材,在日常教学中要给予高度重视。
二、注重教学生成,寻找化学教学走向化学教育的契机
化学往往是以化学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其化学方法及化学教育往往蕴含在知识背后。
这些知识在学生的思维中生成时,往往会有许多有利于开展化学教育的良好契机。
这是因为学生学习化学时往往并不只是带着学知识的心理,还带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教学当中往往也就存在着许多教师未曾预设到的生成。
例如,在一次集体备课的活动中,同组的一位老师提到一个问题,说他们班在讲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时候,有学生提问:“物理变化时不一定有化学变化,那化学变化时一定有物理变化吗?”这个问题是老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因此当时竟然愣了一会儿,后来才勉强应付过去。
这个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后来我到我们班上去问学生是否也有这个问题,令人惊异的是竟然有不少学生说也想到过这个问题。
这就说明这个问题其实是学生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只是在教师的备课及教学过程当中不容易被老师注意而已。
面对这一生成,我后来从另一个角度对学生进行了解释:作为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涉及化学知识的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在这种联系与区别中又反映着对某一事物的判断标准,譬如此问题中的“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而这其实某种程度上讲又属于“化学哲学”可以解释的内容,化学家们常常说这么一句话:结构决定性质。
这句话其实不仅是化学教学的,更是化学教育的,不仅是化学的,更是哲学的。
当我们有意识将学生由化学引向哲学时,更是由化学教学走向化学教育的一种深层体现。
事实上,化学哲学是高中化学教学应当渗透的重要意识,其研究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研究化学运动本身的辩证内容,研究化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有研究表明,在高中阶段进行这些渗透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是十分有利的。
结合这个例子,笔者想到在我们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其实有很多这样的生成,而很多时候由于其与我们化学教学关系不大,又都被我们忽略了。
而从化学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生成,它们其实又是十分好的教育素材。
因此,作为化学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化学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需要,我们有必要高度重视这些学生自发生成的知识,让它们发挥化学教育应有的价值。
三、对于化学教育的反思
有时候笔者常常想,相对于化学教学而言,化学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过程也更加精彩,那为什么其在我们的高中化学课堂上没有绽放出应有的光芒呢?这里固然有客观上的应试压力的因素,但也可能与我们的化学教学价值取向有关。
笔者以为,基于化学教学走向化学教育,是目前比较具有可行性的一种思路,因为化学教育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化学教学基础上的,又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因而也能得到高中学生的喜欢。
既然如此,还是让我们努力去走一条由化学教学到化学教育的道路吧,至少这是符合课改精神,契合学生需要的。
参考文献:
[1] 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2] 王盟.在化学教学中有效实施绿色化学教育[J].教育导刊,2009(6)
2.化学史心得体会 篇二
一、通过讲化学史,培养学生勤奋好学、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
化学史中涉及到许多著名化学家的事迹, 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从崎岖的小路上攀登上化学高峰的。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顽强的奋斗精神。
自1768年马格夫发现了氢氟酸后,一百多年来,许多化学家都为取得单质氟而辛勤劳动。有的人因此而中剧毒,还有的化学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并没有因此而畏惧,他为制得氟而四次中毒,终于在1886年首次制得了单质氟。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为研究放射性物质,继她发现钋之后,她同她的丈夫从1899年~1902年连续4年日夜奋战, 他们既是科学家又是专业工人,既是工程师又是苦力。在那个冬不防寒、夏不避暑的板棚里,他们连续奋战45个月,处理了2吨矿渣,终于分离出纯氯化镭,虽然仅仅得到0.12克,但它却是智慧的结晶、毅力的结晶。居里夫人也因她伟大的贡献而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女性。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不幸患白血病而过早谢世。
通过学习氟、镭的发现史,一管窥全豹,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化学发展到今天的水平非常之不易, 它是广大群众和化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艰辛努力, 甚至不惜付出健康和生命的代价而取得的累累硕果,最终汇集成了一部化学史。它充分说明,作为一名化学工作者要想有所作为, 缺乏这种事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难以做出杰出贡献的。
二、通过化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纵观化学的发展史,无论是元素的发现,还是化学定律的发明等,无不是在一定理论知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而实现的。即在掌握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对于任何一个学习化学和从事化学工作的人来说,如果只注重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 那么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我校是一所省属卫生学校, 是为辽宁省乃至全国培养和输送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要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理论与实践二者的辩证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抓好理论课的前提下,狠抓实验和实习教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缩短我校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期。
三、通过讲化学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在化学发展史上,“燃素说”统治人们的思想几乎整整一个世纪,当时有不少著名的化学家受到它的约束。瑞典著名的化学家舍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772年,舍勒正在从事软锰矿的研究,他做了煅烧泵灰( 氧化汞) 的实验:把汞灰放进曲颈瓶中煅烧,忽然红色的汞灰不见了,变成了亮晶晶的汞珠。他用排水法将放出的气体收集起来,通过实验证明,这种气体就是“火焰空气”。舍勒把这个实验告诉了他的好友贝格曼,他们讨论了好久,但百思不得其解。主要矛盾在:“汞灰是一种脱燃素的物质,根据我们的知识,金属灰必有收木炭里的燃素,然后才能变成金属。现在金属汞怎么会产生出来呢? ”“难道金属汞中原来就有可燃空气?是它把燃素给了汞灰,自身变成了火焰空气?”燃素说把这二位大师牢牢地缠绕着,问题越来越复杂了,他们始终也没有搞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客观上他们是得到了氧气,并研究了它的性质,然而他们至死墨守陈旧的燃素学说,正是这个问题才是他们百思不解的原因。
总之,培养青年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两个途径,一条途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 另一条途径就是通过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来培养。我们化工学校在进行各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讲授一些化学史知识,能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通过化学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通过化学史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一些化学知识积累过程的各个方面,了解一些化学家如何自学成才,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发明创造的。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查阅化学资料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讲授化学史的过程中, 如同把学生引进了科学家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实验室中,使他们了解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是怎样产生的,是怎样通过实验来论证的。如此,能够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极大兴趣。而通过实验,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撰写实验分析报告的能力。
3.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史教育 篇三
关键词:化学史教育;教师;丰富;融入
化学史教育在中学化学教育中是否重要呢?回答是肯定的。化学史料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早就被人们所认识。法国著名数学家保罗·朗之万就说过:“在科学教学中,加入历史观点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傅鹰教授也曾指出:“化学教育给学生以知识,化学史教育给学生以智慧。”这也是新的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将化学史融入课堂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学习化学家研究化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创造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怎样让化学史的教育真正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成为教师应当关注并设法解决的问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化学史教育谈几点认识。
一、教师自身需要有一定化学史知识的储备
教师有一定的化学史知识的储备是很有必要的。有这样一句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后来又发展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河源源不断的活水”。这其中有一定的道理。教师要做到在化学史教学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自己先学好化学史知识,并且要不断地去丰富和完善。
(一)对化学发展史有所了解
纵观人类化学发展史,可以上溯到远古。那时的人类正处于蒙昧的用火时代。自从人类掌握了用火以后,就掌握了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强大力量。从最初的制陶、冶炼。到纸、火药的发明和使用,再到当今的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等尖端科技,这些事件无一例外地表明化学与人类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化学来源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要求和积极活动,同时化学又促进了人类生产的发展,充分体现出科学和生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
在学习化学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化学发展史有宏观上的认识,对各个时期的化学知识状况进行历史分析,判断其中的发明及研究方向产生的原因和前提条件,能够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客观分析和评价过去科学家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史之后,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认识到化学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贡献。
(二)教师本身应更详实地了解化学家的生平事迹及其研究成果
现行的各版本的化学教材要考虑其整体性,不可能对化学家的生平及其研究成果作很详细的叙述。教师在教学中要能游刃有余的运用化学史,就必须对教材中介绍的各个化学史故事有更翔实的了解。
化学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学家们的素养。我们在研究化学发展史的时候,不能忽略化学家所作出的贡献,很多化学家的研究成果都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促进作用。如拉瓦锡推翻燃素说,建立以氧气为中心的燃烧理论;道尔顿等人把模糊的原子假说发展为科学的原子理论,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开辟了放射化学这一新领域等。他们在化学研究中体现出的不畏艰险、勤奋进取、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都值得后人借鉴。教师如果让学生也能了解到这些化学史的发展过程,他们会注意到,即使是科学家,也必须百折不挠、不辞辛苦,以极大的精力投入到科学实践中,才能有一番作为。只有那些不畏艰险的人,才有可能登上科学的顶峰。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化学史实进行挖掘,利用网络、电视、书籍等手段全面了解化学家的生平和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活动中有关化学史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中选择哪些化学史内容才能真正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真正的教育价值?教材在编写时要保证主体内容,就要减少和控制一些干扰和冗余信息,所以在内容选择上要有所取舍。基本上化学史内容就是“科学家人名+国际+年代+成果”,这样就使得学生甚至是教师都感到化学史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的丰富化学史内容,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的本质和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关键是“适当的丰富”,太多、太少都不行。太多,会影响主体内容;太少,起不到提起学生兴趣的作用。因此,要有所选择地对内容进行丰富。
(一)可适当丰富科学家的形象
教材限于内容,很少有关于科学家形象、性格特征及相关故事的描述。这就需要教师对内容进行丰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品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在许多科学家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求实、执著、无私等高尚品质,这些是让我们十分敬佩的。因此,可以用适当的加入展现科学家形象、性格和具感染力的故事,展现化学家的人文风貌。
(二)应描述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
学生接触到的化学史故事,多是介绍一次发现的最后结果,而对于得出这个结果的过程描述甚少。好像这个发现和理论的得出并不是很困难,或者这个结论一下子就得出得很到位。完全符合客观事实似的。然而,科学的发展不是一个顺利的、直线的过程,而是一个困难的、曲线式的发展过程。其中,不同观点间的争论是很激烈的,例如氧气的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确定等,都不仅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事件,而是一个十分复杂、曲折的过程。为学生描述一个真实的科学发展过程,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科学的本质。
4.高中化学化学史教育研究计庆国 篇四
计庆国
本文修改后刊载于 《新课程学习》(刊号CN14-1353/01,国际刊号ISSN1674-697X,邮发代号:22-402。国家二级期刊)2010年11期22面,引用请注明出处。
弗·培根说:“学习历史可以使人明智”[1]。而关于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我国著名化学教育家傅鹰说过这样一句话,被广泛引用:“一种科学的历史,是那门学科最宝贵的一部分,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
[2]慧。” 可见,化学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利用化学史进行教育,有利于激发兴趣,理解知识,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有利于陶冶情操,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的建设性,有利于学生理解STS等。
1、当前中学化学史教育现状
1.1中学生对化学史普遍不了解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著名化学家,不能较完整地讲述某一化学家优秀事迹,更不能客观的去认识与评价化学家的某一研究成果的作用和贡献。这表明目前中学生对化学史料普遍不了解。再如,我今年用过一个关于化学史的题目:
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A.Avogadro)在化学上的重大贡献是
A.提出了科学的原子学说 B.测出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近似值
C.创立了分子学说D.制定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结果高三(包括复读班,共1260人)的同学答题情况是:
A:1.5%,B :85% C:2% D:11.5%
学生普遍认为题目很简单,公布答案以后,他们认为答案错了。同样的问题,放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高一去练,结果答题情况是:
A:1.5%,B :2% C:95%D: 1.5%
情况悬殊很大,和同事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差别原因在于学生所用教材的不同,高三同学老教材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解释,仅仅说明了阿伏伽德罗的国籍,生卒年,其他没有介绍,老师也没有讲,仅仅说是为了纪念阿伏伽德罗所以命名为阿伏伽德罗常数,学生当然会产生阿伏伽德罗的贡献是测出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近似值的结论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教材的注解里,增加了“ 创立了分子学说”,那么同样一个题目,出现两个截然不同的答题情况,就不难理解了。
1.2中学化学教师的化学史教育的意识和素养也急需提高
1.2.1中学化学教师缺乏化学史教育的意识
中学化学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学生获得的化学知识、化学理论划等号。认为只要传授了化学知识,讲清了化学原理就等于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学生只要在化学学科考试中成绩优秀,就能证明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所以虽然都知道化学史的教育作用,但中学教学中化学史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化学课程学时设置太少,把书本的知识和一些演示实验部分讲完,其实很少有时间再给学生讲述额外的东西了。虽然现在倡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高考
这根“指挥棒”没有变,对1995-2008年的高考试卷进行分析也发现,无论是课改区还是非课改区,试卷中几乎都没有涉及化学史的内容。既然高考都不涉及化学史,那么一线教师又怎么会重视化学史教育呢?所以在教学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就不足为奇了。
1.2.2中学化学教师缺乏化学史教育的素养
也有教师将化学史教育纳入课堂教学的范畴,但仅仅是一种口头层面,仍属于较低层次的,偏重于强调科学家的精神态度在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反映在教学结果上,学生对化学史的印象仅仅是一个个听起来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教师近乎说教式的精神宣扬以及散乱的陈旧的化学知识。[16]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如果对化学史背景知识缺乏细致了解,利用化学史进行教育就不好展开了。并非所有师范类大学把化学史设为必修课,这些教师在自己学习期间没学过化学史,或即使学过,也只是粗略了解,未从化学史教材中得到相关的启发,一旦成为教师后,也不会想到用化学史来教学,或缺乏化学史内容和教学过程糅合的经验或能力,也不知道如何用化学史来教学。
1.3理论界对利用化学史进行教育的研究仍然较少
在1994年至2008年中国知网上关于化学史的论文有二百多篇文章中,基本上是关于化学史教育的教育价值的。如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较少涉及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化学史教育及进行相关性评价,如何提高教师化学史教育的意识与素养,及如何有效地开发化学史校本课程等,对中学化学史的教育价值及地位未进行全方位的论证和定位。
4.借助新课程改革,实现利用化学史进行教育的新突破
4.1增强中学化学教师的化学史教育的意识和素养
“教育者先受教育”,化学教师首先要充分重视“化学史”及科学史教育, 通过再次学习化学史的教育功能,克服“学了也没有用,反正高考不考”错误思想,充分认识到化学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从而激发利用化学史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兴趣,开展关于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化学史教育及进行相关性评价的研究。
建立完整的化学史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素养,然后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手段将化学史教育与科学素养教育有机结合,既要给学生以知识,又要给学生以智慧,领会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积极开发化学史校本课程,全方位地、高效地提高学生科学史素养。
4.2借助新课程改革,实现中学化学史教育的新突破
新课程标准对化学史教育非常重视,教育部《中学新课程资源库--化学卷》共388页,而“化学史简读”篇幅是55-159页,约占全书的1/3。且放在第二篇课程必备资料的第一章,突出了重要性。
在新课程标准化学教科书中体现很明显。首先,历史人物数量增多,初、高中10本教材出现了92位化学家;图文并茂,出现了23位化学家的图像,另外还有部分实验室的仪器画面,可读性增强,易引起学生兴趣;其次,呈现方式多,有故事有叙述,正文部分有14个,其他出现在不同栏目里,如阅读“资料”里有普利斯特里、卡文迪许、张青莲、候德榜等,“科学视野”有罗朗、范德华等,“科学史话”里有舍勒、戴维、丁达尔、法拉第、米希尔里希、日拉尔、凯库勒等;再次,详略得当,在教学中可挖掘的内容很多。92位化学家中仅仅12位科学家详细介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绝大部分科学家是简单介绍的,甚至有些科
学家是一笔带过的,为老师的课堂发挥提供了空间,即教材告诉学生科学结论是谁发现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结论的发现过程等
5.化学史心得体会 篇五
韦克斯编著的<化学元素发现史>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化学史名著.张资珙于1933年开始翻译此书,1940年完稿,但迟至1952年才正式出版.他增补了约269个注释和41帧插图.特别是,他增补了与中国有关的注释和插图.他所做的.既是翻译工作,又是研究工作.他的译本是一本风格独特的专题化学史译著.
作 者:袁振东 郭世杰 作者单位:袁振东(安阳师范学院,化学系,河南,安阳,45500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
郭世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
6.学习史明星心得体会 篇六
祁 翠 红
史明星同志在农村工作中的几十年,呕心沥血,充分发挥着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一位农村干部为老百姓谋福利、办好事的工作职能,充分发着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全国开展创先争优的热潮中,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以史明星同志为榜样,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千方百计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工作中,我要学习史明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品德,在思想上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发展意识,在行动上要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贯穿于自己的工作当中,力争取得一定成效。学习史明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追求。史明星是在百姓迫切需要领路人的情况下,扛起使命。在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中,他不断奋斗,以改善本村整体水平,提高村民经济收入为工作目标,不断的探索,寻找到了彻底改善农村现状的致富之路。在这过程中,他付出了常人难想象的激情和力量,我要要向史明星同志学习,学习他看待人生的态度,对待理想、对待事业的态度,始终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和追求,为百姓、为农村的发展努力奋斗。特别是要学习史明星扎实工作、敬业守责的务实作风。农村工作是一项繁琐、复杂、挑战重重的任务,这需要农村工作者,特别是农村工作的领导者坚守为“三农”服务的态度,扎根农村。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破除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
学习他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的智慧,以创先的思想,开创有效率的工作方式,有效益的工作程序,从方方面面推动农村工作的向前发展。在工作中要敢于大胆去闯、大胆去试,永不满足、开拓创新,不断开创迁安转型发展的新天地。
学习史明星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坚强党性。农村工作存在着很多未知,农村社会的进步需要廉洁自律、公平公正的工作者,坚持党员的党性,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增强拒腐防变、抵御各种侵蚀的能力,严于律己,秉公办事,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发挥表率作用。
用心把工作任务完成好,在科学发展中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推动石屏新发展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7.重视化学史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篇七
一、运用化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化学能给人以知识, 而化学史更能给人以智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化学史, 积极创设探究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究问题, 可以使其保持一种对新奇事物的兴奋感。这样一来, 教师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就不会成为他们的一种负担。与此同时, 教师再引导学生去追踪化学发展的轨迹, 还会使其获得一种对化学知识的亲近感, 增强他们的主动求知精神。比如, 在讲述活泼金属能够跟酸起置换反应而放出氢气的一段内容时, 教师可以结合当初许多化学家认为活泼金属是“氢的化合物”以及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 后来又是怎么纠正的, 用什么实验才能验证活泼金属究竟是化合物还是单质等等这些问题, 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到化学发展的进程之中, 缩短他们与知识间的距离, 并同化学家们“一起”去主动探索。
二、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无数事例说明, 科学家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创造思路都体现在了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过程中。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摆脱经验型研究的束缚, 于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 并据此规律大胆预言了当时一些未知元素的存在, 为化学发展的系统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科学家的求知精神以及他们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如果我们能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讲解, 并在日常学习中对学生加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将在帮助他们掌握方法, 培养能力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运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化学发展的历史, 也是一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反复激烈斗争的历史。因此, 教师若能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化学史, 将有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普利斯特里和舍勒都在拉瓦锡之前独立发现了氧, 在此基础上如果再前进一步就可以揭开燃烧现象的本质, 否定已流行了近两个世纪的“燃素说”, 取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然而, 由于他们二人都是“燃素说”的忠实信徒, 结果将这一发现真理、否定谬误的绝好机会拱手让给了拉瓦锡, 演出了一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导致的科学悲剧。由此看出, 利用化学史中活生生的例子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极其有益。
另外, 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亦是思想教育的重要方面。我国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 在化学的发展中都有骄人的成就。从古代火药、造纸术的发明, 到近代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从商代高度发达的冶金技术, 到1965年牛胰岛素的首次人工合成。这些光辉的成就和卓越的贡献, 如果被我们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 将能大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不难看出, 将化学史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是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
四、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往往会僵化地认为教科书中给出的都是正确的、无疑的, 从而严重地抑制他们科学思维的发展, 禁锢他们的思想。而课本上的东西虽然都经过实验的验证,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但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 还需要不断地进行补充、修正和发展。如通过居里夫人发现镭而使人们对原子的认识发生彻底的改变这一事实的教学, 可以令学生认识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和相对性, 从而使其养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良好作风和科学态度, 培养他们的钻研创新精神。
8.化学史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化学史;无机化学;教书育人
化学史是化学学科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历史[1]。化学史教育是克服在化学教学中向学生灌注科学知识的教条主义、实用主义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2]。关于化学史教育,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傅鹰教授曾经说过:“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在国内外,化学教育的先行者们都十分重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化学史的教育。
《无机化学》是化学、材料、食品、环境、制药和生物技术等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化学必修课。学好《无机化学》不仅为后续化学课程(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相关生产和管理工作提供知识储备[3]。然而,《无机化学》教科书中概念内容比较多,知识点庞杂,各种理论假说交错,每一章内容之间的联系也不十分紧密。不少学生在学习时感觉内容零散琐碎,掌握知识点有困难,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化学史实,将化学史与各知识点融为一体,合理地贯穿于教学中,会使抽象的化学理论变得生动、形象。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从历史上科学家严肃求是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塑造学生的人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智能培养
《无机化学》作为新生的第一门化学必修课,是他们进入化学殿堂的基础课,也是连接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的中间桥梁。然而,《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容易使学生在听课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缺乏足够兴趣,导致对课程的学习动力不足。如果适当地增加化学史内容,介绍一些重要理论的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就可以在学生的脑海里构建一个基本轮廓,增加与其他事物的联系。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有趣的化学史实与抽象的理论知识融为一体,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求知欲。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兴趣和探求的欲望就会转化为巨大的学习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智能的培养。例如,在沉淀反应的教学内容中,可以联系人体医学,介绍尿道结石形成的化学原理;在讲配合物的知识时,可以延伸出与配位化学联系密切的人造血液、人体微量元素与健康以及抗癌药顺铂的发现历程;在介绍卤族元素中氟元素时,可以加入氟元素的发现史以及其为什么被称为“死亡元素”等小故事,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无机化学》不是对化学原理和元素知识的机械记忆,切身感受《无机化学》这门学科的无穷魅力。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训练科学研究思维
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使之具有不断更新知识的动力和能力。只有具备了学习能力并且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的人,才不会被未来高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大学一年级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他们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也为循序渐进地训练他们科研思维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奠定基础。化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部充满化学智慧的历史。在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舞台上,曾涌现出不少善于思考的科学家,他们在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和理想实验,而这些都是对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想和试探、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推理与假设等科学研究方法运用的事例。
例如在讲授原子结构时,教师可结合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道尔顿的原子模型→汤姆逊发现电子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行星式模型”→玻尔根据氢原子光谱提出玻尔原子模型,直至现在人们在认识到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基础上提出的原子结构量子力学模型。通过介绍,让学生领略“提出假设——建立模型——实验验证”等科学方法在科学发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4]。因此,通过化学史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而学生通过自我学习,逐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从而形成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力。
三、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和品质
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尽管已经具备了学习大学化学的基本素质,但是由于各专业新生原有基础参差不齐,对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及迥异于中学的教学方法也有不同的适应能力。有一些学生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学习上有怕苦怕累的情绪,很容易在学习中掉队。如果能不失时机地穿插一些化学史进行教育,向他们说明任何一个科学发现和发明无不凝结着化学家的千辛万苦和劳动汗水,其中包含着化学家们在漫长道路上遇到的无数次失败、挫折以及种种困难和打击。例如,可介绍一生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的故事。她历时四载,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艰苦顽强地从数以吨计的沥青铀矿的矿渣中提炼出100毫克氯化镭,并初步测量出镭的相对原子质量。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事实故事透射出科学家们对科学的真诚热爱,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也没有动摇他们追求真理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鼓舞下,他们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不畏艰险、顽强探索甚至为科学献身。通过化学史的教育,使学生们进一步明白“天才在于勤奋”的道理,逐渐转变学生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帮助他们养成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坚强品质。
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教书育人,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好书,而且更要注重育人,其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该是《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内容之一[5]。化学史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好的素材,例如我国近代化工专家侯德榜为了祖国的化工事业,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国效力,在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发明了我国自己的制碱法——“侯氏联合制碱法”,将世界制碱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又如北京大学教授张青莲院士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锗、锌、镝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等。这些事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进一步帮助他们明确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人生目标。当然,还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和科技发展现状,向同学们介绍目前在自然科学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帮助他们认识到肩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鼓励他们为了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应该更加努力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在《无机化学》教学过程渗透化学史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的创新人才。同时,将化学史教育与《无机化学》课程有机地结合,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焦萍,焦元红.无机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教育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0,26(3):63.
[2]尤启东,于奕峰.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6,23(1):12215.
[3]王辉.在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化学史的作用[J].广东化工,2010,37(5):280,282.
[4]李玲,商少明,方云.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教育[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9(3):293.
9.团史知识竞赛心得体会 篇九
此次团日活动主要是通过有关团的知识必答和抢答来展开的。两班各派强大的代表团,进行必答和抢答两班团支书提出的有关团知识的问题。班上气氛异常活跃。特别是到了抢答环节,两班人员更是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在回答正确后还有相应的小礼品赠出。
在这两个环节中,作为参赛团中的一员,我了解了许多关于团的历史。比如早期的“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青团成立的时间、标志;中国共青团最初的名字及其变更等。与此同时,我还知道了有关团本身的一些知识。比如团构成的条件、团歌、“三会一课”等。在团情方面,我看到了老一辈先烈们对团的热爱。雷锋、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及故事再次让我们震撼。他们对团以至党的那份热情更让我为之敬佩不已。从中,我学到了无论是在何时何地,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积极投身到青年团的工作中,不断向党靠拢。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我们需要向那些革命先烈学习,带着满腔的爱团爱党热情,为人民服务。
此次活动不仅是单单的知识竞赛,还穿插了两班多样的才能表演。有黄梅戏、手语、相声、诗歌朗诵.......精彩绝伦,笑声阵阵。特别是诗歌朗诵,有两班各派代表合作,选择一些爱国诗歌,用各地不同的方言和普通话对比演绎。
10.四史教育党课心得体会 篇十
严把思想关,把党性强起来。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校主体班次、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必学内容。定期政策理论培训班,培训科级以上领导干部700余人次,通过专题授课、分组讨论、理论测试等方式重点培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第二卷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新疆“四史”等内容,强化科级领导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常态化举办“组工大讲堂”、“初心红”系列访谈、“党务干部党建说课”等栏目,邀请党务群团口单位领导和业务骨干,围绕党的政策、基层组织建设、党支部建设、群团工作等方面,培训县乡两级党务干部1400余人次。
严把政治关,把标准立起来。严抓“三会一课”“5+__”、民主评议党员等活动开展,制定下发《拜城县关于严格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的实施方案》,明确过双重组织生活的意义、程序及要求,为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提供依据。开展机关基础党务工作正反典型案例式情景模拟演练,设定“党建工作闹钟”,下发《每月工作提醒》,推进机关党建规范化运行。实施“初心工程”,组织党员干部开展重温入党志愿、过政治生日、颂红色家书、唱革命歌曲、讲初心事迹、讲党史国史、讲方志故事、讲家教家风八项活动,开展“领袖故事、红色故事、红色家书、红色党课”“四进机关”主题活动,深化对党忠诚教育,持续预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11.论中国化学史的育人作用 篇十一
关键词:爱国主义;化学史;教育
中国分类号:G414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爱国情感的产生与对祖国文明史认识密切相关,教师职业本身就有传承文明、以墨济世的功能,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结合中国古代化学史教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国也曾经有过化学快速发展、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期。例如,配合《硅酸盐工业》的教学,可向学生介绍我国的陶瓷工艺。我国是世界上生产陶瓷最早的国家,早在秦汉时期,有一本叫《逸周书》的著作里,就有"神农耕而做陶"的记载,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则更详细地记载了制陶器的方法。当我国陶器在七世纪传入西方时,那些王公贵族们纷纷丢掉手中的金银玉器,为自己拥有一件中国瓷而窃喜,我国景德镇的瓷器驰名中外,素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称,你可知道,中国的英语发音为"CHINA",而"CHINA"这个单词的意思就是"瓷器"这不正说明了中国为世界瓷器的鼻祖吗?
配合金属冶炼,介绍我国的冶铸钢铁历史,史料记载,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公元前200年,中国炼出了球墨铸铁,比英美领先2000年。1000多年前中国就能炼锌,早于欧洲400年。中国的块炼铁经渗碳变成了钢,渗碳钢经反复锻打而变得组织致密,锻打则发展成"三十练、五十练、七十练乃至百练钢的工艺,"百炼成钢绕指柔","百炼成钢"的美名早已超越练钢范畴,成为激励人们刻苦锻炼的佳话。公元前1700年中国已开始冶铸青铜。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就是最好的证明,时至今日,该剑仍寒气逼人,锋利无比,曾试之以纸,二十余层一划而破。足证《战国策,赵策》所记吴、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医"决非向壁杜撰,《越绝书·宝剑篇》曾记有名剑鉴赏家薛烛对越王勾践的"纯钩"宝剑评论说:"手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瓤,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溢于塘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职冰释。......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好犹不能得一物"。而《庄子·刻意篇》则云:吴越之剑"押而藏之,不敢用也,主之至也",其声价之重自不待言。据有关专家进行科学测定,越王勾践剑的主要的成份是青铜和锡,剑刃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在精密磨床生产的产品相媲美,充分显示了当时越国铸剑工匠的高超技艺。许多学者对我国古代精湛的铸剑工艺盛赞不已,叹为观止,也给后人留下了卧薪尝胆的千古佳话。再如讲纤维素时,可介绍我国造纸术,在公元前2世纪,我国就发明了造纸术,蔡伦提出的造纸工艺为现代造纸业奠定了基础,我国造纸术在发明500年后向东传入朝鲜,再由朝鲜传入日本,唐天宝十年(公园751年)中国造纸术才传到阿拉伯,在欧洲,第一家造纸厂是1050年在西班牙建立,其时据我们的发明已晚了800多年。直到1960年造纸术才传到美国费城,据蔡伦造纸已晚了整整1500多年。这些史料的插入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且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二、结合古今化工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华夏民族的化工工艺亦源远流长。如配合"硫"的教学,可向学生简述我国黑火药发明史,在唐代(公元七世纪)托名晋代郑思远著的《真元妙道要略》一书中就载有"以硫磺、雄黄和硝石并烧之,焰起、烧手、面极尽屋舍者。"北宋末年用黑火药已可制造出火箭、霹雳炮、花炮等。1126年,爱国名将李刚就是用霹雳炮击退金兵对开封围攻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千古名句正是诗人辛弃疾观看正月十五焰火书写的,可见,火药在当时的战争、和平建设和娱乐方面皆有广泛应用。欧洲应用火药的历史落后于中国5--6个世纪。13世纪后期,希腊人马哥写了《制敌燃烧火攻术》这是欧洲最早的一部火攻书籍,1804年拿破仑第一次将它复印,其实这本书是13世纪中叶伊斯兰国家从我国翻译过去的。黑火药的发现,在化学上有着巨大的理论和和实践意义,是人们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先声。在讲述淀粉水解时可穿插我国的酿酒技术,公元前4000...3000年中国已会酿造酒。公元前1000年我国已掌握制曲技术,比欧洲的"淀粉发酵法"制造酒精早2000多年。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就是最好的写照。在讲氨基酸蛋白质时,插入1959年中科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和有机化学研究所与北大化学系等单位合作,全面展开了合成胰岛素的工作,经过几年奋战,终于在1965年9月17日获得了用人工方法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质,这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理论研究方面,为祖国争得的一项世界冠军。又如在生物科学技术方面,基因工程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总理基金获得者袁隆平,他研究的籼型杂交水稻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在讲运载火箭燃料时,可介绍自1964年来,我国先后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洲际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2.化学史心得体会 篇十二
面对物理化学这样一门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费解的一门课程,兴趣是最好的 “良丹妙药”,是将学生从 “被动的学”转变为 “主动的学”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物理化学老师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手段,从而是我们的大学生能够更加轻松愉悦、系统全面的了解物理化学的神奇魅力,达到培养其思维力、想象力、创新性和探索精神的助推器。
俗语讲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笔者认为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引入一些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有趣的或具有重大意义的化学史知识,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下面就在物理化学课程中引入化学史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或定律
对于物理化学课程中胶体的稳定状态,大家屡见不鲜,但是却不一定理解。例如云是以微小液滴为分散相,以气体为分散介质的胶体分散体系。通常情况下,这种胶体分散体系是比较稳定的,较难形成降雨。当需要降雨时,可以通过人为发射水汽凝结核到云层的高度,破坏其稳定性,从而形成降水。我们熟知的表面化学的开拓者之一朗格缪尔不仅仅是一名物理学家,也是一名气象学家。早在20 世纪40 年代,朗格缪尔和他的助理就对云和人工降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利用碘化银和干冰人工降雨的可行性[2]。作为一种人工降雨助剂,碘化银在受热时会在空气中生成数以亿计的碘化银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进入云层后,为云层中水汽的凝结提供了成核中心,使水汽在其表面快速凝结,最终破坏了云的胶体稳定性,形成降雨。
再如界面现象中讲到表面吸附,就可借助以下的历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朗格缪尔在改进白炽灯时,研究了灯泡内气体产生的原因以及各种不同气体与钨丝的相互作用,发明了充气灯泡。在实验过程中,对吸附的机理和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他于1913 - 1942 年间,提出了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单分子吸附层理论。他指出,固体中的原子或离子按照晶体结构有规则地排列着,表面层中排列的原子或离子,其吸引力( 价力) 一部分指向晶体内部,已达饱和。另一部分指向空间,没有饱和。这样就在晶体表面上产生一吸附场,它可以吸附周围的分子。但是这个吸引力( 剩余价力) 所能达到的范围极小,只有一个分子的大小,即数量级为10 - 10,所以固体表面只能吸附一层分子而不重叠,形成所谓 “单分子层吸附”。
在物理化学的课堂教学中能引入的类似的史料举不胜举,在枯燥的理论和概念传授中,实时地引入一些令人难忘的历史瞬间,对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知识是大有好处的。
2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体系建立的认知
化学史的引入可以使学生懂得新的物理化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新理论往往孕育于旧的理论中,有时甚至是一场曲折复杂艰苦的斗争。
依然以表( 界) 面化学为例。作为物理化学的重要分支,早在19 世纪初表( 界) 面化学就引起了人类的关注。1805 年,托马斯杨率先提出表面张力概念[3],指出: 系统中两个相互接触的均匀流体,从力学的观点就像是被一张无限薄的弹性膜分开,界面张力则存在于这一弹性膜中。他还将表面张力概念推广应用于有固体的体系,导出了联系气—液、固—液、固—气表面张力与接触角关系的杨氏方程,从而为液体在固体表面润湿程度的判断提供了量化手段。1806 年,拉普拉斯导出了弯曲液面两边附加压力与表面张力和曲率半径的关系,可用该公式解释毛细管现象。基于杨氏方程和拉普拉斯方程,1869 年达普里研究了润湿和黏附现象,并将黏附功与表面张力联系起来。1859 年,开尔文将表面扩展时伴随的热效应与表面张力随温度的变化联系起来。后来,他又导出蒸汽压随表面曲率变化的方程即著名的开尔文方程。1878 年,表面热力学的奠基人吉布斯提出了表面相厚度为零的吉布斯界面模型,他首先应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指出了在界面区上的物质浓度一般地不同于各本体相中的浓度,从而使这一新型学科一开始就建立在稳固的理论基础上。他还导出了联系吸附量和表面张力随体相浓度变化的普遍关系式即著名的吉布斯吸附等温式。在1913 - 1942 年期间,美国科学家朗格缪尔对蒸发、凝聚、吸附、单分子膜等表面现象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此他于1932 年荣获诺贝尔奖金,以表彰他的卓越成就,并被誉为表面化学的先驱者、新领域的开拓者。表面化学的统计力学研究是从范德华开始的。1893 年,范德华认识到在表面层中密度实际上是连续变化的。他应用了局部自由能密度的概念,结合范德华方程,并引入半经验修正,从理论上研究了决定于分子间力的状态方程参数与表面张力间的关系,范德华的研究可以看作是用统计力学研究界面现象的前奏。可见正是先辈们通过一代一代的不懈的努力和追随,才有了现在成熟的理论和知识体系。
通过引入表面化学发展史这段故事,可以在课堂上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进入科学探险的处女地,使大家明白任何一项成果的取得都不是平地起高楼,都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在欣赏路途中的美丽风景的同时,将理论知识与有趣的史实有机结合,转化为牢固的个人财富。
3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观
榜样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无数的科学家不仅在科学研究上为人类奉献了里程碑式的成就,而且也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为后来者树立了学习标杆。
阿累尼乌斯,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动力学中的公式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但究其一生,电解质理论是其最具里程碑的研究成果。在物理化学发展的初期,作为瑞典乌帕萨拉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年轻的阿累尼乌斯通过对不同溶液电阻性能的研究,最早提出了电解质模型假说。虽然他的电解质理论得到了答辩委员会的一致认可,但却遭到了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的严厉驳斥和否定。尽管如此,阿累尼乌斯并没有灰心,而是将自己的论文寄往欧洲各化学教授手中。起初支持他的人很少只有基尔霍夫,奥斯瓦尔德等少数几位物理化学家。几年后,随着科学的发展,他的电解质理论被越拉越多的实验证明,支持者越来越多。最终,门捷列夫认识到了自己当初的武断,在一次欧洲化学年会上主动向阿累尼乌斯承认了自己过去认识的局限,两位物理化学泰斗握手言和。在这个故事中,阿累尼乌斯的执著和韧性得我们佩服,门捷列夫的科学态度,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担责,更加值得我们尊重。
在传授物理化学枯燥理论的同时,穿插讲一些与之相关的伟大物理化学家的故事,不仅有助于调动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围绕着课堂教学而不游走于教室之外; 而且还有助于当代的大学生以这些伟大化学家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观。
4 结论
科学的发展史不仅记载着科学知识的一步步重大进步,同时反映着每一步进展中人类为之所做出的努力、历经的艰辛和获得的经验及教训。因此,在物理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有关的化学史知识,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献身科学的伟大事迹,讲述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动机,描述科学家取得研究成果的艰辛努力。这些故事就像画布一样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对物理化学的枯燥理论产生好奇和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汲取科学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家的高尚人格魅力将为年轻的大学生传递去满满的正能量,有助于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化学家。
摘要:分别以朗格缪尔、托马斯杨、阿累尼乌斯等伟大科学家的故事论述了在物理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部分化学史知识的重要作用。化学史的引入首先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和枯燥理论的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第三,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观。
关键词:物理化学,化学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之五:物理化学[J].科技导报,1992(8):17-20.
[2]TAYLOR,H."Irving Langmuir 1881-1957".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4[M].1958:167-243.
13.新疆三史心得体会(定稿) 篇十三
——爱,不曾轻易说出口
新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域名词。雪白的棉花、灿黄的烤肉、甘甜的葡萄、无垠的沙漠,不知从何时起一提到新疆,男女老少都能说上那么几句。然而,落后的发展、闭塞的交通、稀缺的淡水、混杂的民族,一切的一切好像又打破了我们的认知。这纷繁复杂之中,使我们对新疆变得模糊,变得陌生。
想了解一座城市、一个地方,不能道听途说、远远地伫立观望,而要走近她、感受她、理解她。对新疆来说,亦是如此。从今年阳春三月踏上西去的列车第一次进疆,真实的感受到了她的遥远,看清了她的面孔。如今,有幸参加了伊犁税校举办的新疆“三史”教育课,使我深入的了解了新疆的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进一步走进了她的内心深处,看到了她一路走来的历史风尘,倾听到她真实的渴望。新疆,不再是一个地域名词。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追求的奋进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有泪水,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热爱新疆,就要懂她、识她、护她。
懂她,就是要了解新疆的地理人文与历史革沿。
识她,就是要了解新疆的优势与短板。
护她,就是要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14.学习四史感悟心得体会 篇十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做学问的三重境界,即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习“四史”,同样适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四史”中汲取解决问题的智慧,厚植发展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昨夜西风凋碧树,做到常学常新。一部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一部新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奋斗史。学好“四史”,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秉持“学贵有恒”的毅力,坚守“读书破万卷”的决心。毛泽东曾经说过:“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只有静下心来通读苦读,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才能学有所获。在“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过程中,把握时代变化的脉动,洞察理论创新的深意。
衣带渐宽终不悔,力求走深走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只有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才能“洪钟小大随叩鸣”,不会“入宝山而空手回”。读史方能明智,党史、新中国史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历史智慧、政治智慧、管理智慧,学习四史,要用心、用力,学会用历史思维,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挑战,提高解决问题的本领。
众里寻他千百度,坚持笃干笃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工作、解决难题。干事创业需要实干、苦干、巧干。实干是态度,苦干是品德,巧干是水平。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落实工作部署,对每一件工作力求实效,做到解决问题不推诿、推动工作不蛮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求实效、讲实干,以“带头干、认真抓”的实干作风推动事业发展。大事难事看担当。在困难面前要毫不退缩,直面问题抓落实、攻坚克难带头上。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形成“干成事”先锋力量。
学习四史感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奋斗历史,我进一步深刻认识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担当的本质内涵,我们要发扬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要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坚持不懈,用革命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校准前进的方向。
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奋斗历史,我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没有脱离于群众之外的特殊利益,党员没有超越群众之上的特殊地位。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就是一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历史,就是一部服务人民、以民为中心的历史。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历史的大视野中回看自己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读史使人明志,鉴以往而知未来,滋养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
以史鉴今、砥砺前行。通过“四史”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质量管理工作的方向、目标,一定会持续谨守质量初心、勇担增效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四史”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x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四史的学习有助于理清历史脉络,有助于认清历史事实,有助于坚守初心牢记使命。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巩固党的教育,提高工作水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作为一名基层质量管理者,在“四史”学习过程中,我愈加清醒地认清世情国情,时刻以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涌现的许许多多的优秀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实践创新为引领,牢固树立“向客户承诺的是诚信,让客户体验的是满意”的质量价值观,把服务意识放在首位,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素养,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自觉把纪律和规矩时刻放在前面,以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自身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潜移默化地把提质增效融入到成长中,引导员工在工作、生活中发挥更多积极正向能量,力求使自身的本职工作向良性、健康发展。
学习四史感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历史是的老师”、“历史是的教科书”,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是党员的一门重要必修课,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学习四史,才能更加了解历史,增强理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方能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记述了他们治理社会和国家的思想与智慧,记述了他们经历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对历史的重温和回顾,我们感慨时代与人民力量的同时,钦佩在心中油然而生,更加坚定了信念。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新时代青年的必修课,让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史为鉴,明确努力前进的方向,时刻谨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开创属于我们的时代!
学习四史感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今年党内学习教育的重点,也是不忘初心使命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四史”系统化学习,能够更加深入的对当前面临的新形式、新任务、新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一、学好“四史”,在鉴古知今中把准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组工干部来说,第一位的是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忠诚。四史学习涵盖了我们党近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是我们深刻理解新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脉络和实践逻辑,学好“四史”,能够帮助我们即使走得再远也不忘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坚定未来的路,在实践中不断和党中央、向新思想对标对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是最好的教课书,树立正确的历史记忆,有助于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四史学习不是水煮历史,是必修课不是选修课,不能抱着走马观花,挑挑拣拣的心态去学习,而是真正把四史学习作为接受政治锻炼的一条必经路,提高政治能力的一场马拉松,学在日常,习在经常。对浩瀚无垠的四史,也要做好深学、细照,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悟。
二、用好“四史”,在学史明智中谋事创业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党建工作归根结底就是做人的工作,要从四史学习中汲取直抵人心的力量、厚植坚定的政治素养、提升自身的理论功底,并进一步转化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各项难点瓶颈工作的实践热度和情感温度,从而实现党建跟人走,人才能跟党走的根本目标。
毛主席在x时期就曾说过,x的人要通古今,全国的人要通古今,尤其是我们共产党员,更要通古今。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更好地认识过去,运用好历史这门大学问,才能把握当下和未来。发展是历史不变的旋律,也是基层党建永恒的主题。要善于把四史作为“显微镜”、“望远镜”,对我们现在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审视,找准基层党建的定位,判明工作所处的时和势,在比学赶超中,在解锁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牌中,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传奇。
学习四史感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通过这次的四史学习,使我认识到了我们在关注着国家实事的情况下也不可以忘记历史;四史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党性修养,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同时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创造性,最终提高自我能力。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照亮了现实,也照亮了未来。通过对党史的学习,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党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自诞生90年来,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英勇奋斗和奉献精神,书写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探索史,自身建设史。这部历史,无论从什么样的高度解读,对于党和国家,对于人民大众、对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中华文明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历史,它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动力,是建设学习型的党组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
【化学史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化学史校本课程教案09-08
初中化学听课心得06-25
化学研修心得体会201311206-21
化学远程研修心得体会07-18
化学竞赛学习心得07-17
2023年化学教师心得体会06-26
高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10-16
高等有机化学学习心得09-28
材料物理化学学习心得10-18
高中化学德育纲要心得体会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