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概述(精选8篇)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篇一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
(一)定义
感觉(sensation)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种类
⑴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⑵ 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二、知觉
(一)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二)种类
1.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1)物体知觉
①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影响人对时间估计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种: 人的活动内容;情绪和态度;年龄因素。②空间知觉
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性的反映。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等。空间知觉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③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运动知觉依赖于许多主客观条件
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运动知觉的参照系;观察者自身的静止或运动状态;似动现象。
(2)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②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③对人际关系的知觉。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B.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C.社会投射效应
指知觉者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特性。
有意识的投射往往是知觉者为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D.社会刻板效应
是指社会上的部分成员对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有的共同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刻板是它的根本特点
它不是一种个体现象,而是一种群体现象,它反映的是群体的“共识”。(3)错觉
错觉是错误的知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错觉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视错觉,还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以及时间错觉等。产生错觉的原因十分复杂,往往是由生理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2.根据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3.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味知觉和触知觉。
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1.二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均为感性认识过程;均为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特征的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越精确,知觉也就越完善,越正确。
3.二者往往同时出现,很少产生孤立的感觉。所以常常以感知的形式出现。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2.感觉只需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各种感官共同的活动。(1)感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的产生主要是由外周感受器、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以及相应的神经 中枢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三个部分协同活动的结果。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我们 的感觉器官。感觉产生的条件是:
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观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相应健康的感觉器官
(2)知觉的生理机制
知觉的产生是大脑皮质许多机能区协同活动的结果。
首先,皮质感觉区对感觉信息进行最初步的分析,使信息更加精确并赋予其意义。接着言语活动直接参与知觉的形成,即把知觉对象纳入一定的范畴系统中。
四、感觉和知觉的功用
感觉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如果把感觉剥夺,就会使人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由加拿大吉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赫布和贝克斯顿等人于1954年进行的。
1954年,加拿大科学家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有些莫名其妙的实验。他们让志愿者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纸板做的套袖和厚厚的棉手套,躺在一张床上什么也不用做(除了吃饭和上厕所),时间要尽可能的长,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当时大学生打工一小时大约只能挣50美分,这让很多大学生都跃跃欲试,认为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
但结果却令很多人大跌眼镜。没过几天,志愿者们就纷纷退出。他们说,他们感到非常难受,根本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注意力都无法集中,思维活动似乎总是“跳来跳去”。更为可怕的是,50%的人出现了幻觉,包括视幻觉、听幻觉和触幻觉。视幻觉如出现光的闪烁;听幻觉似乎听到狗叫声、打字声、滴水声等;触幻觉则感到有冰冷的钢板压在前额和面颊,或感到有人从身体下面把床垫抽走。受试者在感觉剥夺试验七天后,出现了经典的病理心理现象:
①出现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及继发性情绪行为障碍;
②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
③思维迟钝;
④暗示性增高;
⑤体诉多,各种神经症症状; 感觉剥夺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
心理学家通过切断志愿者各种感官对外界信息的获取途径,让志愿者处于高度隔绝的状态。实验证明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被剥夺感觉后,人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1、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
2、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2.积极心理学概述 篇二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音乐学,音乐心理学研究
一、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以及发展历史
1、音乐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
音乐心理学, 顾名思义, 是研究音乐与人心理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也就是说, 它是从心理学的角度, 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 阐明人的音乐感受和音乐实践经验的学科。从范畴上讲, 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同时也是音乐学所研究的内容之一。确切地说, 音乐心理学是心理学和音乐学二者结合所产生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从科学角度研究个体音乐思维和行为的学科, 运用心理学方法进行研究的音乐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聆听、表演、创作、记忆、分析、学习和教学等方面。作为一门科学, 音乐心理学基本上属于音乐学领域, 但是它与普通心理学、心理生理学、声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学以及一系列其它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2、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音乐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形成于十九世纪中, 这是实验心理生理学发展以及赫尔姆霍茨著作中建立听觉理论的结果。在此之前, 音乐心理学的问题只是在音乐理论著作或美学著作中顺便提及。现代音乐心理学的开始应归于1 9世纪中叶的实验心理学派的努力。如: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姆霍通过调查及系统观察法研究了乐音与感觉的问题, 于1 8 6 3年发表了著作《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这部著作是以“欧姆定律”音响学理论, 和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理论为基础的。首创音乐心理学的是卡尔·斯通普夫, 1 8 8 3年, 他发表了《音乐心理学》, 论证了音响心理现象之规律, 尤其对协和与不协和的向题有着独创性的见解。他把心理学的观点渗透进赫尔姆霍茨的物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中, 成为心理学领域中唯一的音乐心理学家。并于1 8 8 3年和1 8 9 0年他分别出版了《音乐心理学》上下卷。他的三名弟子柯勒、考夫和勒温都是完形心理学的创始人。
近些年来, 德国的L.费尔斯、M·肖J恩与美国的C F·西肖尔又从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力学、心理语言学等角度, 多层次地探讨了音乐与人类互相影响的心理规律。尤其对音乐教育心理、音乐感知的心理活动、音乐创作心理、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音乐工作者的心理规律、音乐解释的心理分析以及音乐心理学与其他音乐科学的关系等问题研究卓有成效。因此, 一些权威性的音乐辞典中, 常把上述三位当作现代音乐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二、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音乐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有4种:
(1) 客观分析与内省相结合。通过对作品的作、表演及欣赏的具体过程进行心理分析, 通过乐家的自传、自述、书信、日记、谈话以及创作手所提供的心理分析材料, 从中发现音乐创造的某心理活动规律。
(2) 实验法。通过实验室, 对音乐心理功能测试, 对听觉反应的研究, 也包括研究者为特定的而设计的一些实验, 包括对比的实验。
(3) 问卷调查法。对于了解音乐行为、音乐理功能、音乐创造者气质的关系, 以及社会音乐理的研究。
(4) 测量法。这种方法运用于音乐才能的试。如最早发现的西肖尔测试, 共1 0 0题, 1 9 1 9录制成唱片6张公开发行。
一百多年来, 西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一直追随着大心理学的发展轨迹, 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变化中逐渐完善, 改变了早期心理学流派研究方法的过于简单化、机械化、缺乏科学验证且说服力不强等弊病, 采用多元化的, 思辨、内省、描述、实验、测量、调查和统计分析等实证研究的方法, 将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推向深入。
三、我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情况
1、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脉络
本世纪二十年代, 王光祈先生把音乐心理学 (德国) 首次介绍到国国内, 写了《音学》一书。此后是六十多的沉寂。1 9 8 3年, 张前先生先后发表了音乐欣赏心理简析>一文和《音乐欣赏理分析》一书, 开了有关音乐心理问题究的先河, 较具代表性还有赵宋光先生的<伦音乐的形象性》张前先生的《音乐创作心理初探>、刘兆吉先生的《乐记中的心理学思想研究》等文, 而何乾三、茅原、修海林、周立、叶纯之、金兆钧、韩里、王洪生、徐行效、砚臣、马文标、任志琴、罗小平、刘沛等前辈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也都有独到的见解。此外, 1 9 8 2年, 金士铭先生译出英国西?布克的《音乐家心理学》一书, 孙哮先生译出苏联捷普洛夫的《音乐能力心理学》一书, 刘沛、唐继凯等也先后发表了有关译文, 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我国的音乐心理学尚处于起步阶段, 其体系急待完善, 更科学的研究方法需要去探索和应用, 有志于这一工作的人员有必要更全面、深入地掌握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音乐学等各有关学科的知识, 各学科间有必要进行经常的交流、信息传递、乃至合作, 也急需继续将国外有关研究成果介绍、翻译过来, 以利于及时的借鉴。同时, 加强音乐心理学修养已日益为越来越多从事音乐创作、表演、理论、教育、应用等工作的人们所重视。
2、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的研究方法
目前, 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有二十余年的历史, 研究方法是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如观察法、实验法、心理测试法和个案法进行研究, 以了解人们对音乐反应的心理能力, 揣摩音乐家的心理活动。尽管如此, 大多数研究者还是停留在采用定性研究中的思辨性方法。定性研究中质的研究类型不多, 定量研究更少, 实证研究很薄弱。
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在学术上的现状和差异较为明显。这种差异, 既体在研究思想观念上, 也体现在研究方法上, 同时也学术研究水平差异的一种表现。这种不成熟的究, 使我国音乐心理学学科发展很慢。2 0 0 2年, 我国成立了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并进行了多次学术研会, 学会的成立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对于一个一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除了拥有一定建树的研者以及一定的科研成果之外, 还要有成熟、规范、特的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中的质的研究方法和定研究方法是必须要掌握和重视的。
虽然我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正稳步进行, 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少。一是专业研究人员极其缺乏, 绝大多数的参与者都是客串性质。因此, 缺乏长远的研究计划与目标, 也没有群体合力的气势, 完全处于一种散兵游勇、零敲碎打的小手工业者经营状态。二是在理论心理学的研究上缺乏深度与广度, 实验心理学操作方法的运用尚处于起始阶段, 对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研究都不够充分。三是对中国音乐心理学思想的研究不够重视, 国外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未能与国内的实践完全融合。
四、小结
3.心理健康教育概述(上) 篇三
为了澄清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首先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概念有个明确的界定。综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断扩充变化的。为了正本清源,首先要了解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来源。
一、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来源
当代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来源于本世纪初在,临床医学中产生的心理健康运动。心理健康运动,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比尔斯(C.W.Beers)提出。此人原为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位学生。在读时期,比尔斯由于精神失常而被送进精神病院住院治疗,长达三年之久。由于当时的临床医学对精神病尚缺乏完备的认识,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了一些很不恰当的措施。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遭受了粗暴、残酷、痛苦的折磨及非人待遇。幸好由于不明的原因,比尔斯的病自然康复了。
比尔斯出院后,为了呼吁社会关注改进此类疾病的治疗,于1908年出版了一本名为《一颗失而复得的心》(又译为《我找回了自己》),揭露了他在治疗过程中遭受到的非人待遇。
比尔斯的书问世后,得到社会各界深深地同情、关怀与重视,强烈要求医务界改进工作。他在各方面的赞助与鼓励下,于1908年5月在康涅狄克州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协会,推动了他所倡导的心理健康运动。该协会的工作目标是:①保护心理健康;②防止心理疾病;③改善精神病患者的待遇;④普及关于心理疾病的正确认识;⑤同有关心理健康的机构合作。这五项目标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正确开展对心理健康疾病的防治。
在比尔斯倡导的第一个心理健康协会的推动下,全美掀起了一个蓬蓬勃勃的心理健康教育运动。1909年成立了“全美心理健康委员会”。1917年,出版了《心理健康》季刊,广泛宣传健康知识,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在随后的20年中,先后在加拿大、法国、比利时、英国、巴西、匈牙利、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相继成立了心理健康组织。1930年5月,于美国首府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到会代表包括中国在内有53个国家,3042人。
在世界心理健康运动的推动下,我国在1936年于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健康协会。因抗日战争于翌年爆发,全民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工作被迫停止。194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建立了全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H)。我国直到1985年9月,由北京安定医院牵头,重新举行了心理健康协会成立大会,并在一些省市地区的卫生部门建立了心理健康组织。1990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研讨会。2000年2月在北京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
简单回顾心理健康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心理健康问题,最初由改革临床医疗提出,随着这一运动的展开,其工作目标、活动范围、参与人员不断扩大。目前的心理健康工作内涵,不仅限于不同人群中的心理疾病的防治,同时关注到怎样培养健全的个性,以便能很好适应高度复杂而紧张的社会环境的问题。心理健康的内涵,大大扩展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与作用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词,在我国又叫心理卫生,两者的含义是一致的。从上述心理健康运动的演变,可以看到心理健康的含义是不断变更的。究竟什么叫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提出的,两者均从属于”健康”这一上层概念。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首先要清楚什么叫健康。健康指的是有机体的一种机能状态,一般指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所谓机能正常又是什么意思呢?依据生态学观点,指的是生态系统中,有机体与其环境(指与有机体发生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系统)能保持良好的适应。
所谓适应,指有机体与环境能保持适度的动态平衡。适应作为一种机能状态,具有复杂而多种多样性。从性质上来说,有消极和积极之分;从层次上来说,则有简单和复杂、低级和高级之分。心理健康是人类个体对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的一种高级适应状态。所谓适应,实质上是有机体对环境影响的调节功能。心理健康则是人类个体对社会影响所作出的一种调节功能。通过以上我们对心理健康的实质分析,心理健康一词的含义是富有弹性的。它可大可小,可宽可窄,这就是心理健康运动不断变化扩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狭义方面来说,心理健康就是运动初期提出的,指对心理疾病的防治,使心理健康功能得以维护和发挥。从广义方面来说,心理健康泛指个体对社会的良好适应。
(二)心理健康的作用
1.个人作用
心理健康对于个人来说,乃是事业成功之本,幸福之源,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因为从心理健康的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主体在面临来自环境的挑战时,能充分利用其心理机制的调节潜能,作出适应性的行为和活动的抉择,才能事业有成。人生在世,面临境遇的挑战,将是不断的。风雨人生路,难得平安程。弱者常悲戚,强者得生存。为人当自强,心理必健康。这乃是处世之道。只有心理上的强者,才能战胜一切困难。事业越大,困难越多,越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凛然不惧,作出良好的适应性行为抉择,完成良好的适应性行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乃人生幸福之源。
2.社会作用
社会是人群的结合体。个人是社会生活的实体。心理健康的个人意义,同时意味着巨大的社会意义。从心理健康的社会作用来说,乃是强国之本。因为人民乃国之根本,只有全民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一切财富的创造才能有充分保证。启迪民智,历来都是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的强国之策。我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优秀民族,在于具有勤劳、勇敢、好学、创新等特质,在于全民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全民心理健康,乃是国家兴旺发达之源,富强之本。
4.第一章临床心理学概述 篇四
第一节临床心理学的一般概念
1、为了实现自己服务于社会的理想,1896年,witmer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间心理诊所,并首先应用“”临床
心理学“”这个术语,标志着临床心理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2、临床心理学的学科定义:临床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原理和方法来理解、预测和改善人们的适应不良、能力缺陷、情绪不适,并
促进人们的适应应对和个人发展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3、临床心理学的定义或范围决定了临床心理师的工作任务,4、目前中国临床工作者大多数人在大学和医院工作。
5、临床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主要有三大类:①基础心理学科,包括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
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以及心理测量学等。②生物学科,包括解剖学,生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③社会科学,例如社会学,人类学等。
6、临床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指同是。关注心理健康和疾病问题、并因此在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等方面同临床心理学密切联系、形成交叉的学科
可以分成两大类:①主要关注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应用心理学科。②医学学科,包括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心理卫生学,心身医
学和行为医学等。
7、同临床心理学最为密切、有时甚至难以区分的学科是咨询心理学,他们之间的区别:①传统上,咨询心理学更加关注正常人的成长与发展,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以增进个体良好适应和应对为目的;而临床心理学则更关注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②
在美国,咨询心理学的训练大多在教育学院和教育系进行,而临床心理学的训练则在大学的心理系进行③尽管这两个专业的训
练的主要内容都包括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但临床心理学家的训练更强调研究方法和人格理论等内容。④喜讯心理寻更多地受
到职业指导运动和人本心理学的影响,而临床心理学主要是基于遗传学、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物学、和心理社会学原理而发展
起来的一门学科。
8、心身学和行为医学都是特别关注人类身体健康和疾病中心心理因素的作用的医学分支学科。
9、1977年,美国科学院的一组资深生物医学家和行为科学家举办了一个讨论会,标志着心身医学的正式诞生。
10、行为医学是设计行为科学同生物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整合,以及将这些被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多学科交叉领域。
第二节临床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1、witmer被称为临床心理学的主要创立者,提出心理障碍的“器官理论”。
2、n.prince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变态心理学杂志。
3、现代的心理测验是从19世纪开始的。
4临床心理学科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专业队伍的扩大
第三节临床心理工作的职业化
1、心理师是指系统学习过临床或咨询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督导,正在从事心
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且达到本标准关于心理师的有关注册条件要求,并在中国心理学会有效注册的专业人士。
2、美国临床心理师的培养采用两种模式,哲学博士学位模式和心理学博士学位。
△作为科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临床心理学开端于19世纪末。
中国临床和咨询心理师的培养分为两种水平,硕士和博士。
心理治疗的近代史起源于s.freud的心理分析。
精神病学使用来探讨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以及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分支学科。
■临床心理学的工作任务:①运用心理测量、会谈、行为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等技术,评估和诊断心理健康问题。②通过各种心
理治疗形式来处理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③参与同心理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④制订心理健康问题核心身问题的预防方案,努力帮助人们增进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提高社会功能。⑤开展研究工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问
5.第一章 社区护理学概述 教案 篇五
科 目:社区护理 任课教师:唐四元
授课对象:四年制护理专业 授课地点:湘雅医学院L115教室 授课章节:第一章 授课时数: 2 学时 授课内容:社区护理学概述 授课时间:2013年度 【教学目的】
1. 掌握社区护理、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健康的概念。2. 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3. 理解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
4. 熟悉社区卫生服务概念及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体系中的位置。5. 掌握社区护理主要工作方法与技术。6. 了解国内外社区护理发展历程现状。
【教学重点】
1. 社区护理的相关概念(社区,社区护理,社区健康)。2. 社区护理的功能。3. 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4. 社区护里主要工作方法和技术。
【难点】
1.社区护理与医院护理的不同点。2.护理工作思维理念的转变。
【课程类型】
新知识理论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讲授法(结合提问、社区案例等进行启发式教学等)、讨论教学
【教 具】
多媒体电脑、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屏幕、多媒体课件、激光笔等
【教学内容及授课时间分配】
1.导课(5分钟)
2.社区护理学的基本概念。(25分钟)3.社区护理的功能。(5分钟)
4.社区护理特点和工作内容。(10分钟)5.社区护理学的基本理念。(20分钟)6.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15分钟)7.社区护理主要工作方法与技术。(20分钟)
【思考题】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实意义?
教研室主任签字----------------
2013年 9 月 6 日
第一章 社区护理概论
【导课】
◆学习社区护理的必要性
1、人口增长及老龄化
2、医疗费用增长过快
3、疾病谱的改变
4、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 ◆社区护理学的学科位置
第一节 社区健康与社区卫生服务
一、社区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社区
1.社区(community)的概念社区社会学家费孝通:“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个地域里所形成的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2.社区的五个特点:①地域性。②人口要素。③同质性。④生活服务设施。⑤管理机构和制度。3.社区的功能
(二)健康、社区健康的概念 1.健康的概念
健康观念的变化
1948年 健康的定义 WHO 1978年 初级卫生保健 《阿拉木图宣言》 1986年 健康促进 《渥太华宪章》 1948年WHO:“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和”。1990年又对其加以补充,将健康归纳为四个方面: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提问] 你对健康的理解? 2.社区健康的概念
社区健康是在限定的地域内,以需求为导向,维持和促进群体和社区的健康,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注重作为服务对象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的健康。
(三)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based health care)
社区卫生服务又称社区健康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内涵包括:
(1)政府领导、社会参与、上级卫生机构的指导支持与参与。(2)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
(3)以妇女、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和弱势人群为重点,以满足社区基本需求为目的。(4)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
(四)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与机构
第二节
社区护理
一、社区护理(community nursing)的概念
1.社区护理:综合应用了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群体为服务对象,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维持健康等服务,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
2.社区护理的功能
二、社区护理服务与管理
(一)社区护士
社区护士是指在社区卫生机构及其他有关医疗机构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理专业技术人员。
(二)社区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①具有国家护士执业资格并经注册
②经过地(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
③独立从事家庭访视护理工作的护士,应具有在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五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三)社区护士的核心能力
社区护士不仅仅要具备一般护士所应具备的护理基本能力,而且还要必备以下七种能力: 1.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社区护士必须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及人际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 2.综合护理能力:主要包括各专科护理技能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技能;
3.独立判断、解决问题能力:社区护士不同于医院护士,常常处于独立工作状态;
4.预见能力:预见能力主要应用于预防性的服务,而预防性服务是社区护士的主要职责之一;
5.组织、管理能力:调动社区的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
6.调研、科研能力 :在社区护理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提出新的观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推动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7.自我防护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法律的自我防护及人身的自我防护。
第三节 社区护理主要工作方法和技术
(一)社区护理主要工作方法
1.家庭访视
2.居家护理 3.健康教育
4.健康普查和保健指导 5.社区组织活动 6.社区流行病学调查(二)常用的护理技术
1.一般护理技术:包括四大生命体征(呼吸、体温、脉搏和血压)的观察、测量和记录、静脉输液、各种注射法、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物理降温、饮食指导、雾化吸入、导尿、鼻饲、灌肠等基础护理操作。2.专科护理技术:包括各种慢性病患者的居家护理、各系统疾病患者的居家护理、围产期妇女、儿科疾病患者的居家护理、长期卧床患者和临终关怀的护理等。3.社区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技术
思考题:
如何看待中国医疗改革?
【板书设计】
多媒体课件、黑板板书 【课后总结】
1、简述社区护理的概念及特点。
2、简述社区护理的功能。
6.积极心理学 篇六
积极心理学期末论文
系别:______人文社会科学系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09级人力一班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孙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0907024109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题目:谈“我是一切的根源”
2011年12月2日 这学期学习积极心理学,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的“我是一切的根源”的理论,我很认同老师的观点,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是一切的根源!一切问题不都是人的问题吗?我们活着就要面临一切问题,而一旦去世什么问题也就没有了!
我们经常看到:企业间的竞争、生存的压力、管理者不断想方设法提高销量、员工每天在不情愿的按步就班的工作等等!但是就没有谁停下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不能融洽的交往?为什么不能开心的工作?非得要赚好多好多钱吗?更为有意思的是:世界富豪们恰恰在散财!
我想说活在世上一切不要那么复杂!简单些,再简单些!做好当下事,建立使命,未来目标再大也是今天一点一点持续努力的结果!还有重要的是健康快乐是排在第一!
我想你一定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正在恋爱时,所看到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到处都是光亮、光明的,人生充满希望,你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可爱,身边人所做的许多原来你不能接受的事情,你也都能够一笑置之。
可是当你生活里遇到挫败时,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同样的物却变得如此无法忍受!其实世界可能仍是相同的,可是因为你内在感觉的不同,所看到的将是不同的世界。
“我是一切的根源”,你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你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而那一切的根源就是你自己,也就是你潜意识里从小到大所有的经验。
如果你愿意,不妨在你匆忙的人生脚步里,停下来,好好觉察在你生命里有哪些模式,为你创造出什么样的结果。下一章里我们将详细的谈“觉察”,因为这是生命潜能开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没有觉察,就不会有改变,也不会有自我的发展,更不会有潜能的开发。
生命潜能的一切研修也是根源于“觉察”。当我们迷失在人生匆忙的脚步里,迷失在外面世界的潮流时,就失去了觉察的能力;生命的脚步越匆忙,你将越没有能力去觉察。
我想假如你曾经有在高速公路开车的经验,会发现当车速越快,视野将会变得越狭窄,时速超过一百二、一百三时,你只能看着眼前的一个定点,完全无法看见两边的风景;可是车速渐慢时,你又发现视野逐渐宽广;当车子完全停下来时,眼前的一切完全浮现在视野里,你可以充分浏览视野里所有的风景。
所以参加自我成长、潜能开发课程,或者训练工作坊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暂时抛开匆忙的心,给自己两三天的时间,停下来看一看在你眼前、身边的风景到底如何?停下来看一看这些结果与你生命里的经验、与现在、与你经验中的自己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有一对年轻夫妇,先生的父亲是比较传统的大男人,他童年的经验是父亲每天下班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让自己好好休息一下。
而他的母亲,正好也是一个很传统的女性,当父亲回家后,母亲会先把父亲侍候好,不让孩子们吵他。父亲休息了一会儿,可能才开始注意家里有没有他可以帮忙的事情。
而这位先生的太太却是生长在另外一个不同的家庭,她的爸爸是一个非常体贴、会照顾家里的人,每天下班回家,放下公文包,就先帮着太太把家里的事料理好,把孩子整顿好,甚至会帮忙做晚餐,然后一起上桌,和妻子、孩子一起用餐。
这对年轻夫妇在恋爱时,因为被对方吸引,所以看不到对方的缺点,结婚之后,热情逐渐消退,你可知道在一天二十四小时里,他们最容易发生争吵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当然是每天先生下班回家的第一个小时。
这对夫妻彼此带着自己生命的经验相互结合。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对“先生”、“爸爸”各有不同的观念、不同的看法。
只有他们俩人结婚吗?我想不是的,他们俩人的父亲都跟了过来。也许这对夫妻一辈子都不了解真正引发争吵的症结在哪里?
他们总是在外在行为上认为一个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有时候先生用许多理由、借口不做家务,很可能当他做家务时,在潜意识更深的地方就觉得自己不像个男人,不像一家之主。在这种情况下,太太不会很愉快,她可能压抑了许多不满、委曲和愤怒。
有时候太太不停唠叨着自己所处的境况,而她惟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先生帮忙做家务。可能她一直都不知道她也在期待着先生成为她父亲的样子,因为她觉得必须要这样才是一个男人!当然,当先生因屈服而帮忙时,他一定也会压抑许多不满、委曲,甚至愤怒。
不知道有多少夫妻可能都不自觉地这样相处了一辈子,所以很多夫妻刚开始时是相拥而眠,渐渐地两人开始平躺,当那些不满与委曲开始累积时,他们就背靠背;慢慢累积更多了,他们就分床睡,然后分房间,最后很可能就分房子了。
所有外在的距离都是开始于我们内在先有了距离!
每一个人在现在的生命里,所有一切的结果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现在所有的读者在看这本书,但是每一个人所看到的都是一本不同的书,虽然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样,可是因为你是不同的,所以接受到的部分也不同。所以我们常常以为玻璃是透明的,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整个世界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你所处的四周都是镜子,那不是透明的玻璃。
如果你讨厌一个人,就会看到他许多缺点,然而那个人在一百个不同的人眼中,他就会是一百个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都看到他自己想看到的那一个人,到底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外面的世界都只是一个外缘,都只是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内在的因和生命里的许多经验。如果我们想要成就自己的生命,想要让自己有一个更高可能性的自己,首先要接受“我是一切的根源”这样的观念,停止要求外在世界来附和我们的需要,把所有曾经浪费过的那些精力,用回到自己身上。
停下脚步,去觉察一下自己生命里所有的模式、潜意识和在成长过程中所学会的一些方式。那些都是幼小时候所学的,都是内心里无形的绳索,当我们重新觉察后,也可以重新再做选择,这是改变的开始,也是潜能开发的第一步,这个重点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
7.心理语言学概述(英文) 篇七
Psycholinguistics as a separate branch of study emerged in the late 1950s.Chomsky established the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and claimed the innateness hypothesis.In the early years o development of psycholinguistics,special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to examine if the focus of processing is the deep syntactic structure.On the basis of transformation of sentences it was initially discovered tha the ease of processing was connected with syntactic complexity However,later on it became clear that not only syntactic complexity adds to the difficulty of processing,but also semantic factors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it.Besides,certain principles of sentence processing were formulated.One is the principle of minima attachment,which means that when processing a sentence which could have multiple meanings people most frequently tend to choose the simplest meaning,or the meaning that in syntactic analysis would present the simplest parse tree with fewest nodes.Another principle is the principle of late closure which states that there is a tendency to join the new information to the current phrase or clause.
A natural language can be analyzed at a number of differen levels,and the study of its subdivisions is based on the components that make up human language,including Phonetics,Phonology distribution,and sequencing of speech sounds and the shape o syllables,Morphology,Syntax,Semantics,and Pragmatics.The three major areas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are the comprehension production,and acquisition of language.That is,How do people use their knowledge of language,and how do they understand what they hear or read?How do they produce messages that others can understand in turn?How language is represented in the mind and how language is acquired?(Hu Zhuanglin,Linguistics.A Course Book)
Modern research in psychology makes use of biology neuroscience,psychology,cognitive science,and information theory to study how the brain processes language.Usually psycholinguistics covers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at make it possible to generate a grammatical and meaningful sentence out of vocabulary and grammatical structures.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inguistics.Jean Piaget,as its representative holds that human being don’t have innate language ability,but are born with cognitive ability.It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rn cognitive ability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at arouses the language ability.
Research Proposal
On the basis of the brief description of psycholinguistics above,I’ve got an outline of psycholinguistics.One is the acquisition of a language.S.Gass proposed a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1988.There are five stages in this model:apperceived input,comprehended input,intake,integration and output.This model is quite reasonable and reflects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the first stage,apperceived input,apperception takes place in such a way that newly observed materials are related to the former experience,or the past experiences or former knowledge relate to the selection of what might be called noticed material.The second stage is comprehended input,which refers to the process that a learner makes use of his prior knowledge,especially the prior linguistic knowledge to analyze the input and comprehend it.Then comes the third stage-intake,which refers to what is actually internalized by a learner.More importantly,it is in this stage-intake where psycholinguistic processing takes place.It is in this stage where generalization is likely to occur.Some of the major processes that take place in the intake component are hypothesis formation,hypothesis testing,hypothesis rejection,hypothesis modification,and hypothesis confirmation.(S.Gass,Larry Selinke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fter intake,it’s the component integration,which lead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 language grammar,and storage.The last stage is output.There are two points to emphasize:First,there is the role of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testing out hypotheses.Second,there is the role output plays in forcing a syntactic rather than a solely semantic analysis of language.(S.Gass,Larry Selinke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s I reflect upon the progress of my English learning,I find this model is quite appropriate.Reflection is not enough,and the progress is far more complex.So I plan to do some longitudinal experiment with som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collect data and analyze the progress and features of their English learning as beginners.I could take records of what they say,collect what they write or design some questionnaires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s to a certain structural point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I have just got the rough idea,an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needs further consideration.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岑运强,语言学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刑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2002.
8.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家访 篇八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积极家访;教育合力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搭建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促进家校合作与亲师合作,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将更有帮助。家访工作是教师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利途径。笔者在班主任实践中,注意善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坚持、完善、创新家访,促进家校良性沟通与合作,形成积极教育合力,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家庭教育与积极家访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从西方兴起的一场心理运动,主要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家庭教育即家庭内部的教育,主要指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是教养的基础和起点,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生受益,不良的家庭教育则容易贻误终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中,父母必须发挥积极的影响,营造积极和谐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以积极态度面对生活,塑造优秀品质和美好的心灵,促进孩子及家庭健康成长,幸福生活。
研究表明,孩子80%的习惯是在家里养成的,其道德修养、意志品质、价值观念、为人处世之道等大多来自近亲的影响与教育,家庭教育有问题,去再好的学校也没用。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那些学校教育成功的孩子,往往有着比较成功的家庭教育;而各种类型的问题学生、特殊学生,其家庭常常有着不够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或者复杂的家庭成长环境。可以说,要实现学校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积极参与。
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搭建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渠道多样,家访即实地走访、深入学生家庭,和家长、學生坐下来一起面对面谈话,是最直接便捷、积极有效的方法。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家访不只是指教师积极主动家访,更主要指尽可能地更新家访观念,创新家访形式,丰富家访内容,讲究家访艺术,升华家访价值,调动家庭教育积极因素,让家访发挥更积极的教育效益。
二、善用积极心理学,积极家访,形成积极教育合力
1.更新家访观念,建立积极的教育统一战线
家访的对象应包括所有学生,以体现“众生平等”。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帮助、转化、教育学生,是让家长知情、协同、参与、监督、共同成长,是家校间、亲师间的求同存异和相互学习,密切配合,建立积极的教育统一战线。家访的主要内容是老师、家长、孩子一起坐下来沟通,找到每个孩子独特的生长点和增长点,促进其自信、主动、独特、健康的发展,是向家教成功的家庭取经,为家教有问题的家庭传经送宝,答疑解惑,而不是只针对问题学生的上门告状,批评指责。一直以来,笔者所在的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厦门市“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精神,尽可能地对包括问题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进行全员家访,家长们也逐渐接受、欢迎这种常态化的家访。
主动的积极家访能让我们更及时全面掌握学生信息,针对性进行帮扶。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心思细腻,敏感脆弱,也许家庭情况特殊却不敢让老师、同学知道,主动的家访可以及时发现、了解、掌握家庭特殊学生情况,建立特殊生档案,确定帮扶计划和方案。例如,在开学初的常规家访中我发现,有位女生的父亲多年前因为意外脖子以下全部瘫痪,母亲只能在家务农并照顾父亲,家庭经济极为困难,我及时把这一情况向学校进行汇报,学校马上采取相关的帮扶措施,家长和学生深受感动,也很愿意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项工作。家访也可以交流互动,密切关系,可以宣传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及理念,可以向家长学习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或者发现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问题,针对性指导家教技巧和方法,解决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困惑。
2.讲究家访艺术,提高家访的积极效果
讲究家访艺术,可以提高家访的积极效果。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在人类所有的冲动中,以‘希望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最为强烈。”人都需要获得成就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家访中对学生在校的情况多做正面和正确的评价,多夸赞优点,客观中肯指出其不足并探讨成长规划,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体验在学校学习的幸福和成就感,在家长面前感到自豪,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让他们更愿意做个向上向善的好孩子,塑造优秀品质和美好的心灵,获得更多的进步和成功。没有家长不爱自己孩子,没有家长不关心孩子所在的学校和接受的教育,积极家访让家长感受到对孩子无私的爱与积极肯定,感情上就容易和老师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充当学校教育的强大同盟军。积极发现家庭优势、学习家庭教育中的闪光点,当着孩子的面,感谢家长用心教育孩子,又可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和信任度,更愿意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形成积极教育合力。来自教师的充分尊重,让家长和孩子都成为“重要人物”,都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发现对方的美好,拉近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睦,让他们更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更悦纳和配合学校教育,更愿意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实现。
3.传递积极正能量,指导问题学生家庭教育
问题学生是家访的重点对象。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是有问题的家庭,或者是家庭教育有问题。香港媒体人屈颖妍在她的书中曾写道“当今最难教的,是家长,不是学生”,令人深思。其实,孩子年龄有多大,家长的“家长龄”也就有多大。现实的问题是,家庭、学校、社会无不想尽各种办法教育孩子怎样当个好孩子、好学生、好少年,却鲜少有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来指导父母怎样当好家长,有许多家长是“摸着石头过河”,磕磕碰碰地学习当家长的,既没有知识储备也没有心理准备,家庭面临着教育的困扰,家庭教育亟需指导与帮助!
对问题学生的家访,除实事求是反映问题外,傳递积极正能量,指导与帮助家庭教育是关键。曾经有个学生,性格比较冲动、好胜、爱表现,与同学时有发生小摩擦,某天放学后在被几个穿黑色衣服的青年在校门外包围未遂,家长得知情况来到学校时情绪特别冲动,草木皆兵,在校门口错误揪住路过几个的黑衣少年不放,现场气氛一度紧张。值班老师和我对其进行安抚,承诺进行妥善处理。详细的调查后发现,事情起因是孩子和另外一名男生同时喜欢上一名女生,该生去挑衅那名男生,结果引起当事女生的不爽,叫了几个校外青年准备给该生一点教训。学校对几个当事人进行了相关处理之后,我对该生进行了家访,先向家长说明情况,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对孩子进行严肃批评后,就为人处世之道,与同学间交往、言辞有礼有度等给予引导,孩子也接受了教育。等孩子进房间读书,我又中肯地向家长提到当时她的在场表现,很容易激起新的矛盾,建议更理智处理,顺便向家长介绍家教理念,指导家教技巧和方法。家长虚心地接受了,检讨说自己性格冲动让孩子深受其影响,今后将调整改进,与孩子共同成长。此后,我与家长保持友好的联系与密切的配合,共同指导该生以积极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孩子更成熟更懂事了,原本长期比较紧张亲子关系也不断改善,高考中他考上了本二线,家长感激万分地说 “孩子接受教育的同时,我们家长也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帮助与成长,这是学校、老师的功劳”。这让我们更加坚信,积极家访传递积极正能量,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感化并帮助家长成长,有效指导家庭教育,有理有据地去转变家长的一些观念,对孩子的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4.积极协调亲子关系,升华家访价值
和谐愉快的亲子关系,可以分享喜悦,分担痛苦,让孩子体验父母关爱,专心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也有利于家庭幸福和稳定。然而现实中,却有许多父母和孩子总会把双方的关系搞得尴尬别扭,家访中,积极协调亲子关系,可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更升华了家访价值。
有名男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住所是危房,环境较恶劣,姐姐一出生就被寄养到家境较好的外祖父家中,长此以往,姐姐认为父母亲重男轻女,该生则认为父母偏爱姐姐,让姐姐过较好的生活,家长则有口难言,一家人有许多隔阂。上高中后,该生常与家长闹矛盾,倔强、偏执、暴躁易怒,学习成绩波动明显。我对其进行多次的家访,帮助倔强的孩子和无助的父母化解心结,对其学习、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积极引导,坚持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耐心教育和及时的家校配合,该生到高三年脱胎换骨,进步显著,和家长的关系也逐渐得到改善。个人以为,虽然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酸甜苦辣,有许多的反复和折腾,但老师积极的家访和干预,积极协调亲子关系,让这个家庭更健康和谐,家访的价值得到了升华。
还有一名男生,家访中发现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女主人却背着孩子偷偷向我求助,原来,男孩读小学时其生母出轨与一富商生下私生女,后与其父离婚;初二时父亲经人介绍,和来自重庆、丧夫、带来一个小女孩的她重组家庭,一直以来,家庭四个成员相亲相爱,唯一的遗憾是,男孩从未叫过她。回到学校以后,我找来这个孩子,询问他和母亲相处情况,看得出来,孩子是真正受到疼爱,也真正喜欢母亲和妹妹的。我和他谈起母亲的困扰,了解到他只是不好意思叫出口,就给他布置个家庭作业,让他在一周内找个合适的机会正式叫“妈妈”,他如释重负,很开心地同意了。当天晚上,母亲激动地给我打电话,说孩子一回家就抱住她,和妹妹一样,亲热地叫她“妈咪”!其实,许多家长和孩子都深爱着对方,也深知对方爱着自己,某些时候,只是欠缺沟通的桥梁和捅破那层纸的竹竿,这种时候,就让家访成为和谐亲子关系的桥梁,让老师成为那根做好事的竹竿吧!家访将不只是家访,它还能促进孩子及家庭健康成长,幸福生活。
以上是笔者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家访实践及点滴心得,实践证明,善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坚持、完善、创新家访,在家访活动中传递正能量,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和信任度,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营造舒适幸福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环境,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切实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牵挂和关心、寄予的厚望,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力地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发挥积极的教育效益。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徐红译.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75.
【积极心理学概述】推荐阅读:
积极心理积极成长07-19
积极心理学感想07-17
积极心理学幸福论文09-09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09-19
积极心理学幼儿园论文07-27
心理课题研究之积极心理学内容07-10
技校学生积极心理心理健康论文11-04
积极心理与幸福人生09-02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笔记800字11-26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读后感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