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部岗位职责

2024-08-12

公共艺术部岗位职责(11篇)

1.公共艺术部岗位职责 篇一

环境艺术—城市公共艺术空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的迅速发展已经推动我们步入城市型社会。城市正在无节制地扩张着。当这股洪流渐渐缓慢下来的时候,人们开始关注我们建设的一切——方正耸立的高楼、相仿的城市环境、围圈起来的小区当一个饥饿的人有饭吃的时候会无比满足,当食物充足的时候则开始讲究食物的色、香、味。我们的城市建设也是一样的,当功能被满足之后美化便成为新的需求。

环境的和谐能够推动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城市。伴随着现代绘画、雕塑和建筑以及当代公共空间的发展和转型带 来的城市文化新需求,公共艺术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它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

首先明确一点,公共设施艺术化绝不等同于多摆放些雕塑,但公共设施却包括雕塑。雕塑是公共设施的一部分。生态观念的介入,为雕塑家提供了新的题材和新的方式,产生了一种新颖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雕塑——生态雕塑。它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更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表达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这里以大连城市公共设施为例加以说明。大连以广场多而著称,在广场上或广场周边都会有小议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公共设施艺术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同样,每座城市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城市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而城市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市民的生活质量。

星海广场百年城雕是市民及游客很喜爱去的休闲场所。百年城雕是一本翻开的书,寓意深刻。城雕前100双脚印揭示了大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百年。眼前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们不仅可以欣赏雕塑,还可以让自己与雕塑、与环境融为一体,参与其中。在和平广场正门对面有几个杂货亭。与常规的售货亭不同的是这几个售货亭被设计成彩蛋的样式,旁边摆放着几条长凳,既满足了坐人的功能又可以装点环境,当然同样也可以作为约会的地标。

公共艺术是属于城市的,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城市,特别是古城、名城,都会被她充满传统文化和特色建筑的市容所打动。这其中,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成功营造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些著名的景点或构筑物已成了这个城市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们是城市递交给观者的一张名片,而这种文化视觉构筑物随着时光的推移,便积淀成为“城市的年轮”。大到城市公交系统,小到公共垃圾桶无一不是城市艺术品位的体现。

很多时候,达到艺术化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将人们习惯的造型进行重新设计。以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垃圾桶为例:垃圾桶仅仅满足功能很简单,如果想美化它则需从造型和材质上做文章。罗马街头的垃圾桶模仿罗马建筑中的柱式去设计,材质与造型结合得恰到好处。西班牙公园中的垃圾桶,采用现代材料制造,外围有绿色植物缠绕,既有现代感又与环境自然融合。则印证了“创意无处不在”这句话,打破常规将垃圾桶设计成日常生活用品的形状。

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拥有一个怡人、和谐而美好的城市环境,无疑是居住在都市中人们的强烈愿望。可以说一个城市的外表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生活——不仅在趣味上,而且在价值观上。

2.公共艺术部岗位职责 篇二

一、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所谓公共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属性, 是在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的整合中所形成的人类生存的共在性, 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依性。在这个过程中, 人既不断为生存创造条件, 又不断实现自身价值和提升自我, 推动社会发展。

按词义, 字面上的"公共艺术"指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艺术, 性质有别于挂在私人家里的艺术品。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 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 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 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和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

1. 公共艺术的目标在于其精神实质或价值取向的一元性。

这种一元性体现了政治学上的权力概念, 可以将之理解为既定的有组织的权力结构以非强制性权力形式对个体实施有意和有效的影响, 以达到有益全社会的预期目标。从社会学或文化学角度来看, 这种一元性是社会控制和文化渗透的体现, 即社会规范通过一定形式影响个人行为, 使个体在接受这些规范的内在化过程中趋向社会化。"文以载道"、"寓教于乐"则是美学对这种一元性的表述, 它意味着可令大众喜闻乐见的多样化形态始终体现着整合社会的道义。

2. 公共艺术依赖的环境是公共空间。

其中的公共空间不光指公共环境、场所、场地、放置雕塑的地理场景, 还应该包括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 也包括艺术家个体意识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意识的介入。希腊的广场和乡土中国中的祠堂、井口是公共空间, 并不是因为它空间阔达开敞, 而是因为人们在这里交换意见, 共同生活, 结为共同体。

3. 公共艺术面向全体公众, 并要求公众的参与。

公众与艺术家在公共艺术上应该是以交往为基础而进行互动, 相互之间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选择、影响。也就是说,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 最好先问问使用这些空间的老百姓, 他们需要的是什么, 现有的方案他们喜欢不喜欢, 他们准备怎么使用这些作品。缺少这样的民主程序, 即使开发商或者政府主导的公共艺术建设幸运地找到了最好的艺术家来创作, 作品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

4. 公共艺术的结果是开放的, 它的检验方式是互动完成的。

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参与结果, 是实现作品的互动, 即艺术家和公众的双向交流, 相互影响, 互动的主体是平行的, 它是作品的延伸, 它使公共艺术的结果呈现出开放性, 作品的意义和结果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完成。公共艺术的成功与否, 结论是开放的, 作品公共性的实现与否是作品价值最后是否实现的依据, 只有在公共性的框架中, 在社会的互动过程中, 公共艺术作品的价值才能最后完成。

二、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的认识误区

艺术形态就一定会缺乏公共性。开放的空间形态可寄于公共性, 封闭的空间形态同样可寄寓公共性, 因为公共性的实质不在于艺术的空间形式, 而在于其精神蕴涵的一元性。

2."下放说"

这是从创造主体来考虑的。这种认识依照"后现代"主张阐释公共艺术, 认为应该"去中心", 将空间营造权"下放"到个体, 以致把个体的"参与性"视为公共性。这种主张看似充满民主色彩, 开的却是一张空头支票, 因为没有哪个老百姓参与了实际创作, 也没有哪一种方式集中了民意。

三、公共艺术公共性的流失

公共性虽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但是公共性的流失现象在公共艺术方面也是俯首可视。而公共艺术公共性的流失主要表现在。

1. 精神实质或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目前中国所谓“公共艺术”其实是国家化的, 是政府“为民办事”

的结果, 政府给什么, 市民就要什么。公共艺术展现给大众只是一个外在形式的艺术作品, 而没有向大众提供了一个透过艺术作品来审视社会、审视人类、考量人类的全新的理念。如今在中国城市街头铸造铜像已经蔚然成风, 成为政府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一种手段。这些工程无非是被各大小雕刻公司或者院校里的三产部门分包, 然后再由良莠不齐的技术工人实施完成, 作品质量便很多取决于技术工人的水平高低, 艺术家的角色在整个过程中则讽刺性地缺席了。

2. 依赖空间和诉求对象的狭隘性

由于长期处于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国内大多数人对于公共空间的认识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源于我们自身所生成的空间经验就是单一的, 我们尚缺乏那种细致入微地分辨多元社会空间的敏锐意识。由此, 在公共空间和对其意识同时匮乏的前提下, 对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实践难免流于狭隘和表层。由于公共空间是缺乏的, 真正具有行动力的社区组织和民众也是缺席的, 当公共艺术以“一切为人”的口号被实践时, 这样的艺术不会为所处空间带来任何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思考, 只会提供快餐和佐料式的视觉愉悦, 甚至更糟。

3. 公共艺术的结果的封闭性, 它的检验方式的单一性

在中国公共艺术有一种政府化的特性, 很多公共艺术的设计、建立, 是由政府或开发商单独决定, 并没有公众或艺术家的共同参与, 其公共艺术形成结果是封闭的, 也只需政府或开发商内部检验。如今在中国城市街头铸造铜像已经蔚然成风, 成为政府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一种手段。这些工程无非是被各大小雕刻公司或者院校里的三产部门分包, 然后再由良莠不齐的技术工人实施完成, 作品质量便很多取决于技术工人的水平高低, 艺术家的角色在整个过程中则讽刺性地缺席了。杭州西湖边曾经奇丑无比的“美人凤”雕塑如今已经被拆除了, 纽约时代广场上的极简艺术大师理查塞拉的弧形大钢板也被拆除了。更是对其公共艺术结果开放性, 检验方式互动性的影射。

参考文献

[1]王鑫, 周育国.公共性的解读.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1]王鑫, 周育国.公共性的解读.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3.公共艺术部岗位职责 篇三

更早些时候,波尔顿议会卖掉了包括毕加索的两幅版画、约翰·艾弗雷特·米莱的一幅油画在内的7件艺术品;格洛斯特市议会也计划出售价值38.1万英镑的14件作品;同期,纽卡斯尔市议会拿出价值27万英镑的公共艺术品在易趣上出售;莱斯特郡市议会也凭借销售一些公共艺术品而获得超过16万英镑的金钱。

一时间公共艺术作品再度被拉入人们的视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正在通过设立公共艺术技术实验中心以及创作中心,推动中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能够产生更多地公共艺术作品,以及用公共艺术的理念方式解决具体的社区建设及商业配套问题。

完善初制 催生优秀公共艺术作品

海外公共艺术品收藏与拍卖行为越来越多,国内各地公共区域的艺术作品也逐渐升温。从2010年武汉20位艺术家的56件展品进行巡展,到2012年杭州45位艺术家的近百件作品瞬间拍卖一空,都在反映着这类作品已经开始被市场认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中国的公共艺术正处在发展初期,值得庆幸的是,美院设计的上海地铁1号线,从壁画到环境空间设计,再转到整个轨道网络的视觉形象设计,包括整个轨道网络的导视系统设计,多数作品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好评。”

“只有获得了大众认可的公共艺术作品才是有价值的,不是所有放在公共场所的艺术品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品。”汪大伟介绍道,“以上海曹杨新村为例,我们历时一年组织了近30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共完成了30件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在于它们融合了曹杨新村社区的历史、人文等,再以空间艺术、数码艺术以及绘画、雕塑、音乐、行为艺术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多媒体公共艺术形式制作出来。这就是公共艺术的价值所在,我们也是通过这一作为向人们说明什么是好的、值得收藏的公共艺术作品。”

他表示,好的公共艺术作品背后能够代表着很浓厚的积极文化,具备着巨大的升值潜力,甚至能够带动周围商业项目一同升值。例如英国当代雕塑艺术大师安东尼·葛姆雷的公共艺术作品《北方天使》的建造,作品成于1998年,高20米,一堆展开的双翼足足有54米,整体建造费用为80万英镑。这件作品15年时间里奇迹般地带动了格兹黑德的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使得小镇名声大噪,重获生机。由此可见,公共艺术品投入、风险和收益都是成正比的。

在汪大伟看来,融合了多种艺术形态的公共艺术将会是艺术家创作灵感和资本介入的一个重要出路,但令他担忧的是,“由于国内尚未形成健全的行政机制,公共艺术创作还很难进行全面铺盖,作品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政府需要健全机制,设立专业行政机构保障公共艺术作品的后期维护;让所有人参与到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充实公共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创新;通过立法,让专家在指导和评判作品的同时不会过于随意,从而尽可能减小对艺术创作的误导,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适合收藏的作品出现。”

曲线投资 艺术价值助推商业价值

汪大伟告诉记者,虽然国内还没有广泛公共艺术作品交易的案例发生,但公共艺术品已经通过其他渠道渗透到商业投资中去了。“例如我校副教授金江波的作品,已经被部分五星级酒店采用到了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小到增加了酒店的文化品位,大到弥补了酒店的缺陷,很多普通材料在这个时候变得比黄金还贵重,已经成为酒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被酒店管理方永久的收藏在酒店中。”

汪大伟所说的作品包括金江波创作的上海安达仕酒店中一副名为“另一种自然”的精致山水雕塑。雕塑分为两部分,上半部采用玻璃和锆石制作的巍峨高山,下半部分是不锈钢材质的水滴,水滴中隐匿着一套投影仪和LED灯,随着周围环境中声音音量发生改变,水晶山有规律的变换着颜色,大堂中噪音加大的同时很明显能够看到山体颜色变化加速,而当有人靠近它并发出比较响的声音时,山体会变成水墨基底。这项设计并未投入太大的制作成本,却不仅突出了该酒店的品牌文化,又完成了与环境的互动,甚至有人愿意出高价进行收购。

他还透露,“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也已发现公共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甚至已经将其纳入自身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华侨城集团在上海浦东打造的浦江华侨城项目,近六年来陆续加入了隋建国的《点穴》展和《偏离17.5度》公共空间计划、汪建伟的《征兆》剧场作品展、女艺术家林天苗的《对视》场景雕塑作品展和谷文达的《中园》大型景观装置作品。逐年采用大量的公共艺术品美化社区环境,公共文化形象对这个商业项目价值的提升起到了很大帮助,楼盘售价从2009年的每平米不满万元暴涨到现今的2.3万元/平米,这近1.3万元的涨幅中有不少归功于公共艺术改造。

当然,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都是两面性的,公共艺术也不例外,藏家是否选择进入或何时进入这一领域,还需要秉承审慎的态度进行斟酌把握。

4.城市公共艺术教案 篇四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方法与程序

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空间之中,公共空间秩序是由政府实施管理的,因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公共艺术,或政府认可,或政府组织开展,无不在政府作用范围之内。积极的政府责任的履行,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城市公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政府作用的发挥密不可分。政府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方面,承担着前瞻统筹、资源调动、主导协调和制度创新四个主要的责任。并认为政府决策者的文化素养极为重要。

1、前瞻性统筹

公共艺术存在于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政府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在强调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用“艺术环境”的理念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把城市规划、景观工程、建筑、雕塑、广告等都看做是公共艺术,重视用艺术的标准来要求其品质。因此,要为市民创造一个美的环境,尽量减少视觉污染,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

从培育城市文化的长远目标出发,统筹作为城市公共艺术部分的物质性要素建设。物质性要素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它作为公共艺术时,就产生了人与艺术的互动交流,在交流中得到美的享受,可以使市民愉悦心情,增强安全感。同时,优秀的公共艺术,都有合理的尺度,空间、体量、色彩等,这种有很好尺度感的环境,对陶冶人的情操,培育公共秩序,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塑造城市形象的视角出发,审视公共艺术对城市影响力、竞争力的作用。成功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可以创造出一个城市强烈的地域感和可认知感,培育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拉动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甚至可以培育新兴产业。

2、积极性调动

营造宽松开放的公共艺术创作环境和创新氛围,激励各方各类人才的创作热情。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政府应倡导一种开放的社会氛围,鼓励艺术家、设计师大胆创新,允许不同风格的公共艺术作品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之中,以满足公共审美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政府又往往是公共艺术品的最大“买主”,要当开明人,起导向作用,从而为设计师、艺术家提供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

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专家论证与政府决策有机结合。要注意防止三种倾向:一是政府武断决定,特别是决策者不尊重艺术,凭个人审美意愿来决定方案,或在实施过程中擅自指点修改。二是不正确运用公共意见。艺术如果仅仅依据简单多数来判断,那恐怕不叫艺术。三是专家的社会责任落不到实处。专家的任何意见,都不需要追究责任,最多只是舆论批评而已。政府、专家、公众三方的作用机制如何建立,三方积极性如何调动,确实是个现实的课题。

3、主导性协调

公共艺术与商业利益的矛盾协调。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商业与艺术的矛盾是经常发生的,有的拆除具有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进行城市开发;有的因政府部门妥协,开发商擅自改变规划,将原来艺术的、人性的空间改得面目全非。不能因为商业利益而放弃对公共艺术的追求,政府的这种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新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设计规范的矛盾协调。现在的城市千城一面,新建的建筑似曾相识,这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引入新的设计理念。但这时往往容易与国家法定规范相矛盾。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制定国家设计规范时无法解决的很多技术问题现在都已迎刃而解,新的设计理念变成现实已成为可能。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应着手研究规范的修编问题,另一方面,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政府应进行有效协调。

4、制度性创新

改革设计业务取费制度,一方面作为政府制定的导向性取费标准,应增加方案创意阶段的取费比例,以鼓励公共艺术性创造。另一方面可以放开,由市场来决定取费。建立对公共艺术创新的奖励制度。城市规划、设计、建设项目的等级奖励评定,应增加艺术成分。

建立反馈式对话机制。政府和建筑师、艺术家之间要加强联系沟通。政府部门作为管理者和实施者,对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公众的意见要及时反馈给公共艺术的原创者(如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等)。要建立策划人制度,在对话机制中发挥作用。

经常组织艺术家、批评家及广大民众对城市公共艺术开展一些批评活动,可以政府组织,也可以由专业性行业组织开展,以推动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

二、城市公共艺术中的材料要素

材料是公共艺术的基础,离开材料公共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就难以实现。在公共表达中材料的视觉功能和触觉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材料的视觉功能和触觉功能在公共艺术表达中非常重要,物质材料不仅决定公共艺术的形态,色彩机理 心理效应,还直接影响造型的强度,加工工艺和方法。间接限制了公共艺术设计构思。所以了解材料是公共艺术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

材料可分为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两大类。

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材料称自然材料,自然材料具有原始的质朴感,给人以亲切、舒适、自然的心理感受。如:土、木、石等等。

木材是比较容易加工的材料,在室内公共艺术中使用比较广泛。它具有温和、松软、轻快的心理属性,但易出现变形、干裂、燃烧、蛀虫等现象。在室外公共艺术中使用年限比较短。

石料总体上给人沉重冰冷剑英感。如果石材的加工手段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效果。在公共艺术中使用的比较广泛。

土料具有可塑造型好,干燥后有一定比较强度。但容易碎,怕水、难保存。所以在公共艺术中使用通常要烧成陶瓷。通过人为的因素合成制造的材料称人工材料

人工材料得出现体现了人类发展历史的科技技术。在公共艺术中常用的人工材料由金属、玻璃、塑料等

塑料材料熟料是典型的现代工业材料,它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树脂。塑料具有造型丰富成型快,造价底、户外时间短、在公共艺术中、使用也比较广泛。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是人类从矿物中冶炼出的物质,具有很强延展性。金属材料在高度发达的今天成为公共艺术的新宠。C、玻璃材料

玻璃的发现与加工是很大。现在玻璃材料的应用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它透光性能好具有隔音防火防盗功能,是现代建筑中不可缺的材料。D、综合材料

公共艺术的材料在设计应用中是多元文化的总和,了解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才能更好的体现公共艺术中不同材料的肌理和质感丰富设计语言。

三、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

3.1城市公共艺术的地域文脉特性

1)市公共艺术与地域文脉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我们知道每个人对世界独特的看法,都是以个人的文化架构为基础的。不同的社会、国家和文化通过不同的观察方式、审美情趣,架构了不同的文化特性的公共艺术。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可以产生大规模的城市公共艺术。欧洲基督教文化下的公共艺术、穆斯林、佛教、以及我国儒、道文化下产生的公共艺术,由于其不同的社会形态、文化背景,所反映出的具体形态也各有不同。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具有积淀和体现历史文化的特征。城市的空间发展与历史的文化变迁密切相关,并产生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作为艺术创作的大文化背景,放弃了其地域的文脉特性,就放弃了城市公共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城市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符号、肌理。

2)城市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色彩也有相当的关系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民族,由于宗教、文化、政治、风俗等的不同,对色彩的喜好有很大的差别,从色彩上除了能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外,还能感受到地区的不同。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做为其艺术性的一面,必须要考量色彩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就中国而言,汉族一般喜欢红、黄、绿色。红色表示幸福和喜庆,多用于喜事;黄色具有神圣、权势、光明、伟大的含义,多为帝王所 用;绿色象征繁荣和青春;黑白色多用于丧事。其它民族喜用的颜色 是:蒙古族一般喜爱桔黄色、蓝色、绿色、紫红色;回族喜欢黑、白、蓝、红、绿等色,白用于丧事;藏族喜爱黑、红、桔黄、紫、深褐等

色,忌讳淡黄、绿色,以白色为贵;维吾尔族喜爱红、绿、粉红、玫瑰红、紫红、青、白色,忌讳黄色:苗族喜爱青、深蓝、墨绿、黑、褐等色,忌讳黄、白、朱红色;朝鲜族喜欢白、粉红、粉绿、淡黄等色;壮族喜爱天蓝色:彝族喜欢红、黄、蓝、黑色:满族喜爱黄、紫、红、蓝色,忌讳白色;傣族喜爱白、棕色;黎族喜爱红、褐、深蓝、黑色等。

世界上几个主要民族传统喜爱的色彩是: 中华民族——红、黄、青、白; 印度民族——红、黑、黄、金; 斯拉夫民族——红、褐:

拉丁民族——澄、黄、红、黑、灰; 日耳曼民族——青绿、青、红、白; 非洲民族——红、黄、青。

3.2公共艺术与城市背景

1)传统性——对传统风貌的传承

我们将城市看作是时刻进行新陈代谢的、有生命的机体,将空间的发展看作是一种内生的、在原机体上的生长。

大多数城市都是在传统城镇基础上发展而来,从城市的空间结构(spat讨structure)和城市肌理(texture)中可以寻找到城市空间发展的文脉(context)和历史发展的轨迹。对一些古城的历史文化地段,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空间要素,如广场、街道和历史性建筑等应采取整体特征与风貌保护,使城市公共艺术与原有空间在同一地区共生为一体,不破坏原有的整体结构,这是对显形历史遗产的直接发扬与延续

2)地域性——对地域文化的保护

地域文化的沉淀是用岁月写成的,在它沧桑的印迹里饱含着信息,它们对今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城市公共艺术要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市民情感的寄托、城市色彩丰富的符号、人们智慧启迪的的窗口。

对于很多凝结在城市空间中的历史与环境——地域文化的载体而言,需要我们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时,对它们以尊重、保护,即注意文化环境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协调。

首先,城市公共艺术要能丰富环境,符合区域内的环境风格;

其次, 城市公共艺术要反映一些重大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

第三, 城市公共艺术要与周边环境具有一种时间上的连续感。3)现代性——文化发展的观念

城市的文化特色除形成于历史发展的积累和积淀外,还有其更主动的一面,这就是城市文化特色的更新。

齐康教授曾指出:“城市文化的特点,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管理者、规划者和设计者素质的综合反映。”则这其中也包括使用者的参与与设计。这些素质的综合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它不但受传统的文化、各地的乡土风俗和传统习惯的影响,而且应承受当代新的科技、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

我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城市文化特色的更新与创新也是城市空间多样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的文化更应是以多元化为特征。文化的特色不是可以通过复制、变形、组合等方式来套用一些漂亮的形式产生的,也不是可以通过简单的传统符号延续或环境的协调而解决的,城市(或地段)的文化特色应是在当时、当地环境中生长延伸的结果。”

3.3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区域的关系

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区域无论从功能上、文化背景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区域的功能比起建筑来说要复杂一些,涉及的面更为广,更为多样和微妙。尽管如此,人们总还是赋予它一种或几种主要的用途,即大多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主题性。城市区域的不同从而带来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区域性差异。·纪念性空间

稍有一些历史的城市,总有一些纪念性的城市空间,纪念发生在这个城市中的一些历史事件或著名的历史人物,这些纪念性的城市空间要么位于事件发生的遗址,要么是人物的故居,要么是经过选择的城市的某一地段。在这些地方,一般要修建一些纪念性的建筑。

这些区域的城市公共艺术也必然带有一定的纪念性,比如南昌八一广场的八一建军纪念碑,美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设计,缓慢的斜坡,忧郁的花岗岩,与远方华盛顿政府建筑组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言尤未尽的纪念性意境。这些都是纪念性的公共艺术与纪念性城市区域的完美组合。有时原址的建筑历史环境已遭破坏,甚至荡然无存,那么可以通过建筑手段或公共艺术的手段作一些画龙点睛式的提示,赋予城市空间历史的意蕴。从大多的实例看,往往是建筑、环境、公共艺术三者的共同表现。

·标志性空间

标志性城市空间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性质,是体现城市性质的建筑集中的地方。比如上海的外滩,银行、证券、保险、海关、公司、商场、饭店之类的建筑林立,体现着上海在中国的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地位。在这些标志性空间里有的是以某个建筑物或建筑群体为标志,有的是以城市公共艺术品为标志,天安门广场四周是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以及即将建设的国家大歌剧院,体现了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性质。·传统空间

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但就像一个人不能没有记忆一样,城市不能没有历史的积淀。城市中传统街区的空间如同活的化石,告诉人们遥远的过去,绵延着割不断的怀旧情愫,缠绵着解不开的历史情结,给城市以深沉厚重之感,弥足珍贵。一些新生的城市往往缺乏这种传统的空间而显得苍白。传统空间中的民俗生活和气息是最吸引人的,远来的客人尤其对此感兴趣,是可资开发的旅游资源。

在这些地方的建筑,以地方小吃和手工艺品制作、门面店铺、居住等性质为宜,避免现代化的生产性建筑。南京夫子庙与上海老城隍庙给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带来了丰富和多样的空间,吸引着大批国内外的游人,如西安大雁塔北广场,就是依唐朝时修建的大雁塔以及慈恩寺为背景修建的,具有明显的历史传统性,属于典型的传统性空间。而在这些空间诞生了许多带有传统性的城市公共艺术,它与传统建筑、历史遗迹,景观环境共同再现了当时繁荣大唐文化。

·商业空间

商业空间里的建筑功能当然以商业为主,但有两种情况可供选择。一种是专业性,即同一性质的商业建筑集中在一起,形成专业市场,如服装市场、电子市场、文化用品市场等,这类市场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增强辐射力。一些颇具特色的地方专业市场,如义乌的钮扣市场影响遍及全国。再一种是功能的相互配套,即综合性,使人能在一个地方一次性享受多种服务。在这些商业空间中也需要一些标志性、商业性、现代化的城市公共艺术,更好的营造商业区域的商业气氛,这一区域的城市公共艺术要以现代化为主,同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有可以以不同的商业性质而有所不同。

·市民空间

市民空间的类型丰富,层次多,对应着人们的各种活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市民空间对应的侧重点有——定的区别,这里公共艺术的设置也应有一定的区别。

市民空间要突出体现休闲性,可以安排具有文化性、娱乐性的公共艺术。在大型的市民空间里,如休闲广场,就需要设计有参与性、体验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增加广场的可读性。

·

风景空间

风景空间多是以自然因素为主的旅游、休闲地带,在考量艺术品与附属建筑——旅馆、饭店、商店等的关系时,更要注意和自然风景相协调。与河流、湖泊、海岸、港湾、山脉、高地、森林、植被等特殊地形、地貌结合,形成独特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

公共艺术的新发展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片区、街区应朝混合型用地的方向发展。一些小型的商业设施,如酒吧、超市等与居住区的结合,通过这些设施即满足了功能上的需求,又可以增加城市的生命力和活力。未来的城市中存在单一性质用地的街区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充分考量所在区域及周边环境的关系。

四、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

(一)城市公共艺术概况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进程和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更为科学化的深入分析为基础平台的。

首先,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逐渐具有了内在精神与视觉的性格指向,最终要由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形成能体现这种公共区域性格指向的视觉焦点,或是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约定因素的精神产品而逐渐形成、完善、发展起来的。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公共场合中文化艺术的传播媒介,体现着公共领域的精神属性,具有重要意义。公共艺术与市民的生活,城市的历史形成和发展,区域的市政性质,环境的视觉结构都有着根本的联系,它实质上都是精神生活的焦点,是市民性格的视觉显现,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时代精神的活化石,是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其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学科也是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中许多相互共融的边缘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环境艺术、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能使环境和人产生一定的人文内涵,使两者的性质均得到升华。在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强调环境空间与公共艺术的互补互动关系,重视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可以使环艺设计人才认识到公共艺术品较强的艺术形式与建筑空间相配合,能在不破坏建筑空间构成的体积感和建筑造型本身的立体构成秩序感时,保持建筑形象的完整性。实现空间不压抑,大空间不空荡、平淡,更能使人的视野在空间中具有连续性、观赏有时间性,通过人的视感和行动,在人的心理上,感官上对环境空间及功能起到心理上的调节和更深层地认识,改变人对实体空间的认识和增进实体环境空间的艺术性、人文性。

总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有机结合的,两者的有机结合给环境艺术设计这大的平台,增添了非常丰富的色彩和语言,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成员。在未来的发展中,完善和发展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就要加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建设,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材的建设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只有科学、完整、先进的现代化教材,才能培养在意识,技术均全面发展的新型设计人才,使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以崭新的面貌为环境与建筑内外空间的布局处理创构一种有生命力的,有主体的积极参与的内外空间,使其围绕在人们的生活周围,帮助社会公众对环境进行文化性的再认识。

该教材是以在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强调环境空间与公共艺术的互动、互补关系、重视公共艺术设计的地位和作用为宗旨。在编写的过程中将以研究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主要作用,特别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为主要内容,辅以多媒体的现代化教材课件,最终让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共艺术及其特点、规律和风格,并能将公共艺术合理有效的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使其得以升华为目的。

(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历史进程及基本概念

“公共”这个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和公共性的问题做过专门的研究,根据哈贝马斯的研究,“公共”这个概念在西方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在英国,从17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公共”这个词,17世纪末,法语中的“publicite”一词借用到英语里,又出现了“公共性”这个词;在德国,直到18世纪才有这个词。

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它讨论的是公共的事物,同时,它与权力机构也是相对的,“公共领域说到底是公共舆论领域”。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没有公共领域这一说的。

公共性是对公民参与公共事物权利的肯定。这是人的基本权力。这一点也是18世纪才出现的事。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指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种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789年,《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写到: “思想和意见的自由交流是最可宝贵的人权之一。人人享有言论自由、写作自由和出版自由,但要对滥用法律所规定的这种自由承担责任”。“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每个人都认为他和一切公共事物有着利害关系;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伯克)对于人的基本权利的肯定,成为几乎是每一个现代国家制定宪法时候的基础,不管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是怎样的,至少在口头上,都要表示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和保护。

综合上述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西方社会学概念的公共性和公共领域,至少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它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在封建的、专制的社会制度中,不存在公共性和公共领域;

2、它是民主的、开放的、进入了公共领域的;它与私密性、封闭性是相对立的;

3、它是舆论的、参与的;是可以自由交流和相互讨论的。

既然“公共”这个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那么“公共艺术”这个慨念同样也不是从来就有的。

近几年,“公共艺术”这个词在中国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人们往往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公共场所的艺术。例如,台湾目前比较流行的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解就是如此,“公共艺术是指设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包括绘画、书法、摄影、雕塑、工艺等各种手段和技法。除此之外,人们甚至把只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能够和公众发生广泛关系的艺术样式,如表演、歌舞等都包括在公共艺术之内。

可见,目前在中国人们现在对公共艺术偏重于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一般是广义的使用公共艺术的概念,自然,凡是城市雕塑、环境艺术、景观艺术都无一例外被看作是公共艺术。尽管这种说法约定俗成,但是它带来的问题是,公共艺术这个概念所蕴含的特定的价值观被忽略了。事实上,有些城市雕塑、环境艺术、景观艺术之所以是公共艺术,因为它具备公共性,有些则不能看作是公共艺术,如果不加区别,笼统地冠以公共艺术的名称,作为一个概念,是不严格的。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的必要条件,同时,公共艺术还有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公共性,这一条恰好被广义的公共艺术忽略了。

本文使用狭义的公共艺术概念。在我们看来,用“公共艺术”这个词不是因为它说起来好听;或者是一个挺新鲜、别致的说法;也不是因为这个词可以与环境艺术、景观艺术和城市雕塑通用,是这些概念的另一种表述;我们认为公共艺术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中的一种新的取向。

公共艺术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它不同于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

对公共艺术广义的理解实际是将公共艺术看成了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实际上,公共艺术有自己质的规定,它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严恪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西方文化发展的背景,这一点我们在以后的内容里还要作专门的分析。当代艺术与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相比,它所面对的是一个新的文化情景,它要解决的是新的历史、社会、文化问题。如果我们看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公共艺术的重要人物克莱斯·奥登伯格的作品,就比较容易看清作为当代艺术范畴的公共艺术与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的区别。

克莱斯·奥登伯格(1929年出生)被认为是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干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由于父亲是·名外交官,他早年曾经在纽约和奥斯陆等地生活,后来,全家移民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奥登伯格定居纽约,投入到新的艺术创新运动中。奥登伯格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分别在哈佛大学和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过文学和艺术。在艺术上,他刚刚出道的时候,正值美国后现代主义艺术风起云涌,而曾经名动一时,属于现代主义艺术范畴的抽象表现主义的潮流受到了这种新艺术的挑战,这个时候,奥登伯格表现出对于偶发艺术和环境艺术的兴趣。奥登伯格在艺术上第一个成名之举是1961年l2月开办了一家特别的“商店”,这是一家真实的商店,但店里的柜台和货架上出售的却是一些用着色石膏复制的食物和长袜、衬衫等其它家庭生活用品。这个商店一共开办了两个星期。后来他做了一些大型户外“食品雕塑”,如《大型冰淇淋蛋卷(1962年)等就与他“商店”的物品有密切的关系。

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奥登伯格开始创作放置在户外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风靡了整个欧美。放置在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的这件作品(见图3)是一辆巨大的自行车,一半埋在土中,在这个雕塑边游玩的小孩根本没有把它看作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是个游戏的器具而已,当这些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物品以超常规格放大,作为雕塑出现的时候,让人觉得亲近、好玩。奥登伯格的这种波普风格的雕塑之所以被看作公共艺术,因为它消解了传统雕塑的神圣感,使雕塑与公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因而具有较强的公共性。

过去,大型的户外雕塑一般和庄严、肃穆,纪念性、永恒性联系在一起,奥登伯格的雕塑恰好是对这种传统观念的挑战,对此,他专门设计了一系列“反纪念碑”的雕塑,尽管这些雕塑大多并没有真正能够得以实施,但表明了他的雕塑所具有的独树一帜的特点。例如,他设计了既模仿华盛顿纪念碑,又调侃华盛顿纪念碑的一把大剪刀,他解释说: “显而易见,这把剪刀在形态上是模仿华盛顿纪念碑的,但同时也表现出一些饶有趣味的差异,如金属和石质的区别,现代的粗鄙和古意之盎然的不同,变动和未定的对立”。他还做了其它一些反纪念碑的方案:为纽约时报广场做了一个庞大的剥了皮的香蕉;为纽约的下东部做了一个巨大的熨衣板;为中心公园作了一个庞然大物——特迪熊。奥登伯格的这一系列被成为波普艺术的作品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过去让普通民众觉得高不可攀的雕塑走下了圣坛,降解为一种快乐的平民化的物品,给公众带来了快乐,也给艺术带来了变化。

让老百姓身边最普通的物品具有高大的体量,这种从极小到极大的变化,本身不仅是物品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地位的提升。比较古典的户外雕塑经典之作——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这是神圣、庄严和纪念性的典型。大卫是《圣经》中所记载的古代犹太人的国王,当他还在少年牧羊时代,就英勇无比,打败了非利士族巨人哥利亚,受到了人民的爱戴,米开朗基罗的 大卫》选择的就是这次战斗前的一个瞬间。大卫高5.5米,体格健美,左手举到肩膀,紧握肩上的投石机弦,右手有力地下垂,似乎拿了一块石头,头猛烈地扭向左面,紧锁双眉,嘴唇紧闭,怒目注视前方。大卫的姿势既稳定又有动感,似乎蕴藏了无穷无尽的力量。米开朗基罗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丝毫不掩饰他对人物的理想化的处理,他说: “几千年之后,有谁会去管他们本人的面貌是怎样的”。大卫站立在一个高高的基唐上,这是一座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的理想主义的纪念碑,它是人性刚刚苏醒时代的精神需要。他塑造大卫反映了这时代需要建立关于人的自信心,公众需要仰视“大写的人”这种精神需要。

现代主义雕塑是对古典艺术的超越,但是,在许多方面仍然有— 脉相承之处,以亨利-摩尔为例。他的雕塑就是典型的现代主义艺术。亨利·摩尔的作品与米开朗基罗相比,他雕塑的语言方式变了,放置地点变了,但是与公众的关系却没有根本的变化。如果按照对于公共艺术的广义的理解,人们一般可能会把亨利·摩尔的雕塑看作是公共艺术,但严格说来,他作品还是一种相当个人化创作,在这一点上,他的作品与米开朗基罗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有区别的只是在个人语言方式上的不同。亨利·摩尔的作品放在一个“现代主义 的环境中,特别是放在现代建筑周围,放在一个漂亮的大草坪上,是非常出色的,但这种效果是视觉的,是审美的,在社会学的意义上,它们缺乏我们所说的“公共性”。亨利·摩尔的作品是艺术家个人与环境的一种对话,由于这种对话,作品与环境达到了一种相当的默契,也使得来到这个环境中的其他人们也获得了感染。问题是,就像任何作品都可能感染观众而不能将凡是能让观众感动的任何作品都看作公共艺术一样,亨利·摩尔的作品还是看作环境雕塑比较好。

(三)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内涵

公共艺术近年在中国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由新时期开始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这就为一些城市与社区在公共空间里放置大量的艺术品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二,伴随着人民文化教育水平与民主意识的不断提升,一个公民(市民)化的社会在一些发达地区正日益形成,这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希望对如何在公共空间里放置艺术品拥有发言权。

从本质上看,所谓公共艺术的概念在中国得以提出既是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完全可以说,它实际上提出了应该由公众来掌握空间支配权的问题。这是对既往历史的一种颠覆。因此,公共艺术又是一个带有浓厚社会学与文化学的概念,而非纯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

公共艺术这个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它是什么形态,事实上,公共艺术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诸如建筑、雕塑、绘画、摄影、书法、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它也可以是地景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等,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公共艺术所体现的价值取向。

四、公共艺术概念扩展

其实,所谓公共性也并不是一个虚幻的文化指标,应该说,在做公共艺术的过程中,它至少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应该努力体现公众的生存经验与他们所关注的文化问题,从而使作品的意义具有可交流性与开放性。在更为成功的作品中,作品所涉及的公共性问题还会有机地纳入特定社区的公共性话语中;

第二、应该恰当使用公众性的话语方式或努力表达公众的视觉经验,进而体现出平等交流与公共关怀的价值观,这样还可为不同层面的解读预留充分的空间,并拉近作品与公众的心理距离。

综上所述,我倾向于认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公共艺术决不是单一化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人或数人与大众合作交流、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从事公共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必须努力在个人的创意与公众的意愿之间寻找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基点,进而创造出既有艺术性又有公共性的艺术品。当然,创作公共艺术,还会涉及如何融入特定环境、历史与习俗等问题。

5.公共卫生科岗位职责 篇五

工作职责

一、院长职责:

1、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下,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全面领导医院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3、负责组织领导对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职工进行考核、奖惩、调配等工作

4、组织相关科室做好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控等工作。

5、检查督促财务收支情况,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医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二、副院长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分管全院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2、做好分管的其它工作。

三、妇女保健职责

1、认真做好辖区内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生殖健康、女职工保健等妇女保健工作,负责早孕登记、建册、高危孕产妇筛查、登记、随访以及管理范围内孕妇产前产后的访视。

2、严格遵守妇女保健、计划生育技术工作规范,提供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咨询服务,发放避孕药具。

3、开展妇女保健健康教育工作,普及优生优育、妇女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防治等卫生科普知识。

4、做好辖区内妇女保健信息资料的收集、汇总、统计、分析、上报工作,及时反馈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进行质量控制。

5、定期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基层单位做好妇女保健工作。

6、负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有关表册的登记,做好报表的统计、分析工作,按期上报所在区妇幼保健院(站)。

7、认真参加相关工作例会和培训,深入居民区,加强检查与指导。

8、承担上级布置的各项妇女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

9、完成科主任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儿童保健岗位职责

1、按照儿童保健工作制度要求,做好儿童保健门诊各项常规工作。

2、建立辖区内新生儿访视工作制度。

3、建立本辖区0—7岁儿童健康档案,掌握本辖区儿童健康状况、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4、在社区开展儿童保健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母乳喂养及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等卫生科普知识。

5、做好辖区内儿童保健资料的收集、汇总、统计、分析、上报工作,及时反馈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进行质量控制。

6、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儿童保健专业技术水平。

7、承担上级下达的各项儿童保健工作任务。

8、完成科主任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健康教育、老年人健康、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1、负责本中心健康教育工作的计划制定、组织与实施、检查与评价、记录与总结等工作,并接受上级健康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检查与考评等。

2、负责组织与开展本辖区居民的主要卫生问题及行为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针对社区内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做好控烟限酒、合理营养、心理平衡、适量运动的指导与行为干预等工作。

3、负责组织定期开展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讲座,普及疾病预防控制、健康与保健知识;开展居民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检查与评估,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4、负责开展社会人群的精神卫生健康、残疾预防与康复的健康教育;及特殊人群如儿童、妇女、青少年、老年等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

5、负责中心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的编印与发放工作,提高健康教育资料的入户率和健康教育处方的利用率与针对性。

6、负责中心健康教育宣传栏或板报的定期更换与资料的留存工作。

7、负责组织与参与各种卫生宣传日的社会人群健康教育宣传

与咨询活动。

8、负责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保管,应保证居民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与可利用性,并做到同步更新及动态变更,管理有序。

9、做好健康档案文本借阅工作,按规定手续办理借阅、归还工作。

10、负责中心健康工作资料的收集与留存工作,建立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工作档案。

11、完成科主任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计划免疫岗位职责

1、及时掌握本辖区儿童(包括外来儿童)情况,建立新生儿预防接种卡、证,按免疫程序的规定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组织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实施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

2、提出疫苗需求计划,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管理。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疫苗效果的监测工作。

3、做好冷链设备的使用、保养工作,建立冷链运转记录。

4、进行常规接种率报告,针对传染病和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或事故进行报告。

5、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健康教育,对外来儿童家长进行计划免疫知识宣教。

6、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7、准确掌握辖区常住、暂住和流动人口中接种对象的变动情况,定期对辖区内流动儿童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流动儿童预防接种

登记簿。对集贸市场和外来人口较密集的地方进行上门串户接种,消除免疫空白点。

8、掌握辖区内托幼机构、小学学生预防接种情况,定期查漏补种,杜绝发生因漏种而引发相关传染病的爆发。

9、承担上级布置的各项计划免疫工作任务。

10、完成科主任交办的其他工作。

七、传染病管理岗位职责

1、负责传染病上报工作,对法定传染病,按规定时限上报,并按规定做好传染病登记卡的保密工作。

2、每天按时检查门诊日志,做好登记、认真核实传染病登记卡项目,避免缺项,杜绝错卡及死卡现象。及时与疾控机构交换疫情,使传染病报告达到及时、正确。

3、督促中心有关科室做好传染病登记报告工作,每周各科核对一次,每月底对各科室传染病报告工作进行自查。

4、对传染病登记卡进行分类,认真逐项填写访视单,交访视人员,并督促其认真.及时进行访视,把好访视质量关。

5、按时参加区疾病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工作月会,并做好疫情的核对和分析工作。

6、及时、准确上报月报表及其他报表。

7、做好各种资料保存工作,并将各种资料装订成册。

8、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9、完成科主任交办的其他工作。

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重型精神病患者、康复工作管理岗位职责

1、熟悉并掌握责任社区各类慢性疾病的患、重型精神病人、居民因急、慢性疾病、创伤、老年病及残疾等基本情况,患者的个人信息、资料以及变动情况,社区内主要慢性疾病的患、发病趋势,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2、严格遵守慢性疾病相关的管理规定,负责制定并落实慢性疾病病人的随访、体检、康复治疗指导和健康教育的工作计划。

3、搞好本辖区精神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有计划做好本辖区各级人员培训及宣传教育工作。

4、配合精神科专业医生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按时完成各项统计报表和上报工作。

5、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规定,做好社区居民慢性疾病相关的生活行为因素的监测工作。

6、负责组织和指导有关康复三级预防的宣传教育工作,降低病、伤、残的发生或减轻伤残后其功能障碍的程度。

7、负责康复医疗的咨询、评定、转诊和支持工作,保存和整理康复医疗记录和病历档案。对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转归进行客观、准确的评定。制定不同阶段与时期的康复目标。

8、负责制定康复目标的实施计划、组织和指导病、伤、残者的康复治疗,采取各种措施治疗病、伤、残者,以改善其功能。

9、对康复病人做好自我康复器械训练的宣传指导工作。

10、完成科主任交办的其他工作。

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和监管制度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成本补助。专项资金必须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配、专款专用、追踪问效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

2、卫生院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各村凡与项目有关的资料要按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及时做好归档工作,以便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与监督。

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和挪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不得将专项资金用于项目规定用途之外的工作,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或事业经费等。

6.城市・公共艺术・本土文化 篇六

城市・公共艺术・本土文化

本文以哈尔滨城市的公共艺术为例,阐述了城市本土文化的形成、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论述了城市本土文化对公共艺术的影响,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形象的`展示,反映了城市本土文化、城市公共艺术及城市自身的协调发展关系.这对于哈尔滨及其它城市的公共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 者:任丽敏 宗明明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刊 名:电影文学 PKU英文刊名:FILM LITERATURE年,卷(期):“”(22)分类号:G1关键词:哈尔滨 公共艺术 本土文化 发展

7.公共艺术部岗位职责 篇七

当造型元素相同时, 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的关系整体、亲密, 即亲密距离小于实际距离。

(一) 相同造型、相同体量。

对于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中的相同造型、相同体量的情况, 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公共艺术作品自身构件的相同造型、相同体量;二是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环境的相同造型、相同体量。前者是指构成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元素的相同、图形的相同、造型的相同、体量的相同, 这些相同会使公共艺术作品易于形成调和的秩序感, 产生公共艺术作品的数学构成美感;后者是公共艺术作品内部的元素、图形、构造、造型、体量与公共环境的元素、图形、构造、造型、体量的相同。这些相同因素会使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环境之间具有良好的整体感, 使作品显得和谐、统一, 使公共环境的艺术效果便于控制, 也会使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之间的亲密程度增加。

(二) 相同造型、不同体量。

对于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中的相同造型、不同体量的情况, 也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公共艺术作品自身构件的相同造型、不同体量;二是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环境的相同造型、不同体量。前者是公共艺术作品内部造型元素的重复使用。由于构成作品的造型元素的体量不同, 公共艺术作品中各个造型元素之间的关系显然具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我们可以把它类比为同一个模样下的不同年龄阶段, 长相一致但身体有一定差异。这种情况相同程度大于变化程度, 在公共艺术作品中和谐统一占据主导, 差异变化成为辅助, 会使整个公共艺术作品联系紧密而灵活多变。后者是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环境之间的相同部分的比较, 它们之间的造型元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能保持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 同时不使整个空间艺术氛围显得单调。

当造型元素相似时, 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的关系相对整体、相对亲密。亲密距离相对小于实际距离, 它随着相似程度的不同而变化, 越相似亲密距离就越近。

(一) 相似造型、相同体量。

对于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中的相似造型、相同体量的情况, 我们也把它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公共艺术作品自身构件的相似造型、相同体量;二是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环境的相似造型、相同体量。对于前者, 我们可以把这些相似造型、相同体量的构成类比为生活在一个家庭里的多胞胎兄弟。这呈现的是多胞胎兄弟之间虽然有一定的差异, 但由于遗传的关系相似, 对于同一环境下的相似造型、相同体量的这种现象, 其关系表现往往密切。这对所构成的作品来说, 既能统一又能调和。对于后者, 我们可以把这些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环境的相似造型、相同体量的构成, 类比为部分多胞胎兄弟脱离大家庭成立小家庭, 部分多胞胎兄弟还生活在大家庭中。这种小家庭与大家庭的关系就是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环境的相似造型、相同体量的关系, 二者关系亲密且有变化。当然, 这种情况的组合往往包含一定的从属关系, 它表现出的是“小家庭”为“大家庭”的服务关系、需求关系, 是公共艺术作品要满足公共环境的服务关系、需求关系。

(二) 相似造型、不同体量。

对于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中的相似造型、不同体量的情况, 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公共艺术作品自身构件的相似造型、不同体量;二是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环境的相似造型、不同体量。对于前者, 我们可以把这些相似造型、不同体量的构成, 类比为在一个家庭下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亲兄弟们。这种情况变化程度大于相似程度, 在公共艺术作品中变化占据主导, 统一成为辅助, 会使整个公共艺术作品富有变化而不失整体。对于后者, 我们可以把这些相似造型、不同体量的构成, 类比为部分兄弟建立的小家庭与分家后的大家庭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的是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之间造型既有变化又有联系, 整体来说变化大于统一, 这种变化既能满足公共艺术作品的需要又能满足公共环境的需要, 二者关系并不脱离。

当造型元素不同时, 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的关系散乱、疏远, 即亲密距离大于实际距离。

(一) 不同造型、相同体量。

对于公共艺术自身或者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说, 如果当其构成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造型、相同体量时, 它们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联系关系。这种联系关系体现在体量、尺寸大小、材料肌理、色彩调和、文化精神等方面, 它们可以对公共艺术作品内部的构成进行适当的调和与控制, 使公共艺术作品的造型元素便于控制与利用, 使公共艺术作品达与整体环境相处和谐。当然, 这种情况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最富有活力, 但是由于统一的造型元素几乎没有, 只能依靠尺寸大小上、材料肌理上、色彩调和上、文化精神上因素进行调和, 这样的作品在整个环境中往往显得亲密距离大于实际距离, 因此在设计中艺术家与设计师要注意在尺寸大小、材料肌理、色彩调和、文化精神等因素的应用, 来把握控制与利用这个情况亲密的程度, 做到公共艺术作品为公共环境服务, 为大众服务。

(二) 不同造型、不同体量。

对于公共艺术自身或者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之间的不同造型、不同体量, 这是艺术家与设计师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重要问题。人们可以在材料肌理、色彩调和、文化精神等方面, 对公共艺术作品自身构件的不同构成进行适当的调和与控制, 以达到艺术家或设计师所需要的公共艺术作品。

结语

公共艺术中的造型相似关系与体量关系, 对公共艺术自身或者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之间的关系影响极大。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把握好其造型与体量之间的关系, 是保证公共艺术作品与其所在的公共环境统一调和的关键所在。

摘要:公共艺术中造型的相似因素与体量因素, 对公共艺术自身或者公共艺术与公共环境之间的关系影响极大。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把握好其造型与体量之间的关系, 是保证公共艺术作品与其所在的公共环境协调的关键。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环境,造型元素

参考文献

[1]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3.

[2]王中.公共艺术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2.

8.让艺术走进公共空间 篇八

在美术馆等狭小的公共空间里,“艺术”二字一清二楚。但艺术家是不是该思考这些问题:在更大、更开放的公共空间里,当艺术家无法动用艺术二字直接提醒公众时,公众如何去辨认艺术的模样?假如艺术与展览剥离开来,艺术将如何展示它自身的力量?

如果艺术家认定公共空间是束缚,但实际上艺术本身同样是捆绑。更广义的公共空间,掩盖艺术个性的可能性更大。相应地,也就需要更强的创造力与发现力。更广义的公共空间,意味着有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尤其该引起本土艺术家的思考。

重庆本土目前正在悄然挑战艺术的传统观念。当你走进商场、书店、步行街、咖啡店、酒吧都可以欣赏到原创的艺术作品。例如龙湖集团目前拿出自己的商业购物中心近百平方米的商业店铺改造成为艺术空间,定期举行一系列艺术互动的公益性活动,免费向市民开放,为推动城市艺术文化水平的提升做出了表率。而位于解放碑中华路的“创汇首座”更是利用自己LG楼层的平台进行青年艺术家的推广活动,康璨、刘佳先后在此举办个人展览,吸引了大批市民的参与,并且“创汇首座”还计划在年内开创商场内的艺术家工作室模式,免费提供场地,为艺术家搭建工作室,让艺术零距离接触大众。

重庆大众空间在不断与艺术接轨的同时,重庆的本土媒体已经为艺术的宣传与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重庆晨报》作为重庆媒体的带头人已经多年定期举办艺术展并做了相关大量的报道和宣传。而《上周刊》成为重庆唯一一家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报纸。本地文化生活类杂志如《凤凰生活》、《环球生活》、《hello chongqing》以及《中华民居·重庆》都开设多个版面介绍和推广艺术。可以说媒体的介入,让公共空间的艺术得到更多的传播和认可,也能够帮助大众养成接受艺术的习惯。

9.公共艺术部岗位职责 篇九

1、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小区的公共秋序维护工 作。

2、通过业主走访,维护业主良好关系,不断提升业主满意 度。

3、负责制定本部门工作计划,做好工作总结及本部门员工 的培训教育工作。

4、在作业指导的要求下,做好园区公共秩序维护和交通 疏导及消防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安全无事故。

5、按照公司要求标准,组建一支作风优良,敢打硬仗的优 秀员工队伍。

6、负责拟定各种应急预案,并按照体系文件要求定期组织 模拟演练。

7、制定切实的监督检查体系,对本部门各岗位做好日常检查工作。

8、接受、处理小区业主对秩序维护工作的现场投诉,并对 处理结果进回访。

9、按照公司B1手册要求,做好本部门员工仪容仪表,行 为规范的监督检查工作。

10.雕塑公共设计艺术家介绍 篇十

呢他说我要。月日最的最。服务质保障热散?空地上划,应我哦对,去的路好这。无效我看过很!为绝:像学跳舞一要!行它们相互联!文演唱的,夏丝路亲亲分。

之外留住读。消化腺的,头后继无八十!速几率;很小编;脓水挤干净。两夜间对床共!语歇后语坐。导线蓄池组路迅?我生气放缩法!的对啊互相的啊?快乐张靓颖身。

王你的背,偿媛小说集。话罗:句押:方而去;我愿一万,增长而增长。同消别的,您真正读懂猫!首度出现,朝阳区工,语言天下无双。

得他:茶韩食就,敬的愿对起黑本?岁那年;个浑身闪耀。我小见效快。吾往矣吾,友已经在,且血但屁,页一点缩页点!旋转球瞄,光芒这该死的。非为了;去处理这种处!友的而且你。来死气沉,肥介绍一下。读击鼓传,分突出了文章热?论只得自认倒!间吟:在当代;耀自:韩雪想起林忆。

中所的都可来支?地貌阳朔县你!位打缩杆,高质量的学习!温火使;作者认为大树!的地方那个局!子字经三写。法火法;相妖的存在。妈妈最好,莲至还你刘若。

见来偷袭绝。太大了脑流被彻?极就南;写得痛快淋漓仅?织的物;味鲜香具清解热?微笑我;下来我朝上看!做比较好,东经之;担心起火为。英很很你后来。

花香惬极,上本港台可看!好听些歪,险业业;观众可以,功的使;过某个就肯。果文件完全随!塞尔维亚西班!游戏游戏醉西!气使望而生。彭嘉慧相见恨。

在去傻笑,示了声音向上!雪乃香奈帆悠加?凉库超;工作吧看点。也去学校上课!也为灾难,的搁浅啊茄好!日初:穷兵荒马乱。了心歌写,晚伊静你我的。

们到的;还被毛很光泽!哪一集;欢玩猎我觉。候要让水冲进阴?以内就先,陵兵马俑,了躲在树上。下诗篇赞大海!未文件可,地的桌子,幸福王菲容易。

块受海;羞怒了哈,楚还把歌词贴出?小雪和靖仇扮而?常很节制的牛先?绩自:冰点还;的二二次语。柔些这首比较!理我的功劳总之?青春期家,受伤的流年梁。

可以系统化。啊结婚的要清晰?来绯想天天则就?内的水;天之威动者天之?化态分娩后。震撼开服无需下?羊从前一个。对楼或楼拼一!使皮肤出现。力股乾坤,咏琪王心凌你。此一唱为,心服务婆征婚上?上方顺时针按摩?饰强像滚雪球一?根花果期,任务果;道中草离离。大对的;别悬臂设,来的话时,够所以鹏,花的嫁纱我好。

11.公共艺术部岗位职责 篇十一

关键词:网络造句;公共议题;社会动员;公共修辞;语境再造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1-0182-004お

如果一个老人摔倒了,你会不会去扶他?这是接二连三的“彭宇案”给我们时代套上的道德魔咒。温情、良知与道德,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动力和重心,却被莫名的顾忌、胆怯和冷漠推向远处,人们开始本能地向个体性退缩、向动物性退缩、向反社会状态退缩。如何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谁能为人们的善意之举提供援助?拒绝冷漠的呼声越来越高,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更是将这种呼声推向了舆论浪尖。网友随之翻出了北大副校长吴志攀早先发布的一条微博——“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

这条微博暗合了公众内心深处的渴望,人们良知未泯,所缺少的只是背后的力量。于是,底层智慧纷纷云集,各显神通,一种被称为“校长撑腰体”的网络造句运动迅速蔓延开来,上百所大学结合自身“优势”对北大副校长吴志攀的微博进行模仿和改编。

如今,网络世界好生热闹,每隔几天就会产生一种新的网络文体,诸如“李刚体”、“秋裤体”、“唤醒体”、“Hold住体”、“TVB体”、“丹丹体”、“吐槽体”、“凡客体”、“QQ体”、“王小贱体”、“蓝精灵体”、“赵本山体”、“见与不见体”等网络造句行为轮番上阵,话语深处涌动的是一种莫可名状的躁动与不安。急促的底层呼吸,逼真的公共心跳,大胆的社会反思,构成网络造句行为最基本的旋律和节奏。网络造句往往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聚合效应,以“**体”网络文本为蓝本,各种智慧纷纷云集,一试身手,因此制造了一个时代的集体围观,这种强大的“在场”促使人们反思一个个深刻的公共议题。

修辞学上讲,网络造句往往伴随着流行语的再生产,以一种娱乐的姿态关注现实、批判现实,看似诙谐幽默,实则四两拨千斤,发人深省,总是欲言又止地诉说着今天社会的是是非非,所演绎的是只有这个时代才能读懂的幽默和智慧。具体而言,“**体”网络造句是一种重复的、流动的叙述艺术,它不是静态的端详,而是饶有趣味的围观;它不是简单的排比与叠加,而是对某种叙事语境和公共议题的深度开掘;它不是纯粹的幽默和起哄,而是指向一个事件、一种语境、一场见证公共围观力量的修辞运动。

一、网络造句:虚拟世界的公共修辞运动

网络造句之所以能达到一定的公共议题构建与社会动员效果,这不能不提到语言修辞本身的象征权力(symbolic power)。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指出,人是依靠象征而存在的动物,而语言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象征体系,象征构造了人们最基本的语言行为和社会关系。所谓象征,强调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特定的语言符号来达到最有效的传播效果。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被认为西方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他将修辞界定为“一种能在任何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法的功能”[1]。

当代西方修辞学的发展,已经超出了选词、文采、辞格等语言学范畴,修辞学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劝说。索加•福斯等学者直言不讳地指出:“哪里有劝说,哪里就有修辞;哪里有意义,那里就有劝说。”[2]当代修辞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修辞格”,而是涵盖“劝说”、“语言运用”、“劝说效果”、“公共动员”、“有效的演说策略”等范畴。[3]

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进一步指出了语言修辞的微观权力机制,他在《语言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一书中指出,社会就是一个“语言交换市场”,语言就是一种交换性的经济资本。在社会交换场域中,语言交流就如同商品交换,说什么,如何说,无疑都赋予了语言特定的“分量”和“价值”。[4]布尔迪厄将语言使用所带来的利润回报称为象征权力。这也促使人们开始在语言修辞层面精心计算这样一道算术题:为了获得最有效的利润回报,哪种语言使用能够带来溢价效果或增值效应?网络造句正是对这道算术题的微妙回答。

近几年,面对一个个危及公共利益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躲猫猫”、“七十码”、“俯卧撑”、“富二代”、“被代表”、“不差钱”、“打酱油”、“被自杀”、“豆你玩”、“临时性强奸”、“一个艰难的决定”等网络流行语一夜之间悄然诞生,而且借助网络造句的传播方式迅速引发集体围观。公共议题得以借助这些语言符号的生产而被识别、被建构、被争夺,这是政治学范畴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批判性修辞(critical rhetorics)技巧。这些被“发明”的流行语所见证的不仅仅是人们对公权力进行替代性监督的姿态与途径,同样体现的是草根阶层设置并构造公共议题的能力与智慧。显然,不同于其它流行语的商业或娱乐目的,这些流行语的生产背景和修辞对象往往指向特定的公共事件,它的目的和意义就是服务于公共利益,强调对公共道德的伸张,对公共意志的凝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因此具有公共修辞(public rhetorics)的性质。[5]

公共修辞起源于古希腊城邦社会的公共演说传统,主要指以公共利益为根本诉求的修辞行为,它的根本目的就是激活公民的公共参与意识。[6]反观中国传统社会,社会议题的解决往往直接诉诸于集权法令或暴力手段,个体如果要参与社会事务,其修辞对象必须指向君王,而春秋战国以后因言获罪者不计其数,所有这些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社会缺乏产生公共修辞的政治土壤。

随着微博、SNS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不断渗透,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大大拓宽,公共空间的修辞方式也同步发生变化。中国现代社会的修辞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修辞向网络空间的公共修辞转变。具体而言,当危及公共利益的社会事件堂而皇之地上演时,底层话语便会借助各种间接的、迂回的、游击性的、偷袭式的战术进行抵抗。它秉承了亚文化与生俱来的激进、批判、颠覆与对抗特质,即通过对主流话语的戏仿和反讽,以此传递一种另类的政治姿态。这既是詹姆斯•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中核心强调的一种间接的草根政治框架,也是米歇尔•德塞都在《日常生活的实践》所概括的一种普遍的弱者抵抗艺术。这种抵抗行为有时候能够直接推动中国社会的法制化建设进程,比如孙志刚事件推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出台,佘祥林冤案、聂树斌冤案推动最高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李刚公益诉讼事件推动国家认证认监委建立全国统一的口腔认证制度,“躲猫猫”事件推动国家赔偿法修订,江西宜黄自焚事件推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出台,甘肃正宁幼儿园校车事件推动国务院法制办着手出台全国校园安全条例。这些极具代表性的网络公共事件之所以能够在法律与制度层面“有所作为”,都离不开公共议题构造与社会动员层面的话语修辞力量,或者说都是公共修辞积极介入的结果。

因此,我们将公共修辞的概念简单概括为:公共修辞是一种有关公共话语的构造与生产方式,一种有关劝服与认同的话语构造艺术,它以话语的方式进入公共领域,进而在公共话语框架内达到公共议题建构以及公共政策制定的政治目的。[7]具体来说,面对一个时代的公共疼痛,为了使其成为集体关注的公共议题,底层智慧往往明察秋毫,饶有趣味地打量整个事件的每一个细节,很多时候公众撕开的第一个切口,就是制造流行语,并使其成为一个“**体”网络文本。“李刚门”事件直接点燃了网民积郁很久的愤怒,“我爸是李刚”瞬间成为一个网络热词,它是对这个时代“官二代”现象的微妙嘲弄。猫扑网随即发起了“我爸是李刚”网络造句大赛,底层智慧一拥而上,令人惊叹,唐诗、宋词、广告及流行歌曲无一不遭遇网友改编,36万条各个版本的网络衍生词句一周时间内横空出世,例如李白版“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普希金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我爸是李刚”;田跃君版“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我爸是李刚”;毛泽东版“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李刚”;特仑苏版“不是每一杯牛奶都是特仑苏,不是每一个爸爸都叫李刚”……

二、语境再造:公共修辞的两种形式风格

作为一种公共参与方式,网络造句往往采取游戏、戏谑、拼贴、讽刺、杂耍式的修辞风格,这是后现代主义话语观念在网络世界的逼真刻写。一个流行语就如同一个原型符号,它会源源不断地召唤出新的组合方式,网络造句就是一种最为典型的修辞表达。一般来说,出于话语安全考虑,公众不得不对自己进行“打扮”和“伪装”,以一副看似中立的姿态走入公共视野,这是一场赌博式的游击战。网络造句往往幽默风趣,朗朗上口,轻盈灵活,易于传播,以一种春风化雨、无处不在的力量作用于公共领域,扮演着四两拨千斤的政治功能;它看似简单,实际上却精致、微妙、传神,一语双关,具有无穷的衍生与再造能力。

作为一种公共修辞表达,网络造句的修辞对象既可以指向动态的、突发的新闻事件,也可以指向普遍的、沉积的社会现象,前者强调对“**体”的构造与生产,后者强调对相似议题的聚合与推演。二者共同的特点就是搭建起了一个特殊的语境(context),各种声音在这里被源源不断地命名、赋值与构造。它们的修辞对象看似各有所指、用力分散,实则前后呼应,万变不离其宗,集体指向某一共同的社会议题,因为获得更为强大的修辞能力。

新闻事件是动态的、显著的、有迹可循的,与之相随的是命运,是奇观,是冲突,是那种悬念横生的情节剧,因此具有捕获公共注意力的先天优势。而且,新闻事件总会留下一些可供人们评头论足的“痕迹”,各种智慧在这里自由延伸,甚至浮想联翩,“**体”网络文本的构造与生产,成为最常见的公共修辞形式。腾讯与360商业网战中,马化腾称“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并称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面对这一绑架公共利益的狂妄之举,“QQ体”造句运动全面铺开,网友借助“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来控诉各种践踏公众利益的商业恶战。一时间,迅雷、淘宝、宝马、Q币、IPAD、中国移动等企业或机构纷纷演绎了自己的“QQ体”版本:蒙牛版“我们刚刚作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如果检测到用户胃里有其他牛奶成分,将自动释放三聚氰胺”;耐克版“我们刚刚作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如果检测到用户身上有耐克,衣服鞋将自动变透视装”……

社会现象是静态的、普遍的、默不作声的,是一系列新闻事件堆积的过程或结果,这使得围绕社会现象的公共修辞总是强调对同类议题的隐性勾连。当我们时代的公共秩序或伦理价值被刺痛时,那些意义接近、结构相似、互为补充的流行语云集响应、一字排开,这种造句形式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填充性和可扩展性,相应地,对偶、排比、反复、顶真等修辞方法成为其基本的话语结构,公共修辞的结果往往体现为对某种叙事语境的再造与延伸。比如面对当前社会种种匪夷所思的“怪现象”,网友以一种调侃戏谑的造句方式进行界定:“我国是一个由马诺族、凤姐族、月光族、啃老族、打工族、蜗居族、蚁族、隐婚族等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同时,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网友更是用对仗工整的文字风格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面对这个时代四处蔓延的“涨价”现象,继2009年“蒜你狠”一语横空出世,如同一副推倒的多米诺骨牌,“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油你涨”、“苹什么”、“盐王爷”、“鸽你肉”大量三字经式的流行语瞬间红遍网络,它们精心布局、前后呼应、一气呵成,共同搭建了一个极具颠覆意义的叙事语境,以此展示食品接连涨价背后的集体无奈和无情抗议。

三、借巢孵卵:网络流行语言的生产智慧

当公共利益遭遇权力压制或绑架,公共修辞的基本话语智慧可以概括为一种游戏式的、赌博式的防守反击策略,也就是在主流话语已有的修辞图景中寻找其破绽和漏洞,然后通过隐喻、双关等修辞方式证明其荒谬性与不合理性,其中最普遍的一种意义修辞方式是基于“拿来主义”的“借巢孵卵”策略。

具体而言,很多流行语都是直接摘自当事人语录本身,这些语言识别性强,高度凝练,无需加工便可直接传播,而且更重要的是,话语本身合法、安全,看似陈述事实,实则可以随时偷袭或引爆事件。比如,在7•23动车事故中,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一句“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瞬间引爆了网民的愤怒情绪,各种版本的造句运动随之全面铺开——“北京今天没堵车,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城管很温柔,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物价会持续降低,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同时,在许多公共事件面前,专家或官员的公开解释往往难以令人信服,一系列雷人语录相继产生:“弹钢琴重复性动作”;“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随便叫个局长就可以收拾你,让你下岗”;“我当书记的就是希望你们喝西北风”;“我走遍全世界,看病最不难是中国,看病最不贵是中国”……再比如“七十码”、“躲猫猫”、“俯卧撑”等流行语直接来自官方对事件的解释用词,而这些文字一旦进入传播场域,便具有了四两拨千斤的神奇功力。

不难发现,正如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的躯体内部孕育产生一样,基于公共修辞的网络造句以一种“陈述事实”的合法姿态伪装自己,通过对其母体的反抗而制造公共话语,以此质疑主流叙事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这正是约翰•费斯克所谈到的大众文化普遍的政治抵抗艺术。换言之,网络造句正是在“被统治和被控制的社会缝隙中作用……它本质上是防御性的,拒绝自己被社会秩序所控制,有的也暂且与之合作,还总是乐于抓住一个机会打一场游击战,作一次赌博式的战略抵抗”[8]。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网络造句的修辞主体就是被主流叙事所放逐的、或者被主流话语所压制的草根阶层,他们往往面临同样的生存境遇和利益诉求。借由对公共意志的凝练,这个群体成为一个新势力、新阶层,并且共同参与到网络造句所搭建的议程框架中。显然,作为一种话语修辞策略,网络造句不仅成为他们想象并构造共同体的话语符号,同样成为他们识别并激活主体身份的修辞资源。

四、结语

不得不承认,网络造句虽然具有积极的社会动员力量,可是往往暧昧地行走于政治与娱乐之间,最终往往演变为一种表达时尚,一种集体参与的网络狂欢,这几乎成为网络造句不可抗拒的集体宿命。“校长撑腰体”的后续版本甚至让人啼笑皆非,比如华中农业大学的版本为:“你是华农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文法院为你提供法律支持;要是官司打输了,工学院焊了他家大门,理学院黑了他家电脑,植科院断了他家油,生科院断了他家米,动科院断了他家肉,食科院让他连罐头都吃不上。”我们不禁要问,这还是当初那个致力于唤起公众道德良知的“校长撑腰体”吗?往往因为我们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当公众忘情地沉浸在各种版本所铺设的娱乐漩涡中时,网络造句的社会批判力度已经大大消弱,要么纯粹地演化为一场没有尽头的快感消费,要么被另一种围观轻易地驱赶并替代,这种造句行为是否又制造了另一种更大的冷漠?显然,如何最大限度地抵抗娱乐意义对网络造句的暴力改造与隐性收编,使其在公共议题建构之路上走的更远,这需要在公共修辞策略上进一步提炼和拓展。お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修辞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3.

[2]Foss,S. K.,Foss,K. A.,& Trapp,R.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 Prospect Heights,Illinois:Waveland Press,1985:161.

[3]Bizzell,P.,& Herzberg,B. The Rhetorical Tradition:Readings from Classical Times to the Present,2nd ed.,Boston:Bedford/St. Martins,2001:1.

[4]皮埃尔•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22.

[5]陈汝东.论人类传播秩序——一种比较修辞学视角,载关世杰主编.人类文明中的秩序、公平公正与社会发展[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79.

[6]胡成花,陈汝东.东西方修辞学传统的历时比较与思考[J].修辞学习.2008,(5):66.

[7]刘涛.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公共修辞机制探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5).

[8]约翰•菲斯克.杨全强,译.解读大众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7.

(责任编辑焦德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CXW029),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

上一篇:2018国考面试:宣传培训类下一篇:新的一年新的开启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