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证发言稿

2024-10-04

课题论证发言稿(精选5篇)

1.课题论证发言稿 篇一

《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立项论证报告

卢龙县单庄小学课题研究小组 彭娜

一、本课题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研究现状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

1、本研究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突破口,对影响课堂教与学效益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解决影响课堂教与学效益的相关问题,探索提高课堂教与学效益的策略,建构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为客观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关注教学的效益等积累资料并提供探索的经验。为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确立正确的教学观,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益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2、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老师实施教学活动和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课堂教学效果反映教学的效益,是教学的目的性、过程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对教师来说,从事课堂教学不但需要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更需要学会全面地、辩证地认识教学理论,需要学会灵活地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本课题研究通过聚焦课堂教与学的问题,促使教师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自身价值等方面获得提高。也通过反观课堂教学实践,对其进行深度思考与梳理,使教学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丰富教学理论。

3、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们努力学习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论,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系统而复杂的教学理论不易被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实际在在明显的分离,课堂教学形似而神不似,课堂教学效益不高。本课题的研究,将通过对小学课堂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把教学理论变为可操作的教学实践。

4、本课题的研究不是由研究人员先拿出一个现成的问题,而是聚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个一个比较小的但一定会出现的问题,是符合教师工作特点的实践性研究,是由个性到共性,由具体到概括的归纳思维过程。

(二)研究现状:

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当前的教育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关注学科、忽视学生。这就造成了大量学生厌学,产生学习倦怠,许多教师厌教,产生职业倦怠。

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发展的教学环境。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教学过程。我校虽然已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但新课改理念和新的课堂行为尚未完全形成,严重制约了新课程的落实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促使我校教师重新学习课程标准、深层次探索实践新课程思想,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深入探索小学教师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内涵、特征,探讨师生交往的技巧,形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指导策略。

2、转变教师的观念、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和充满尊重信任、平等理解、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

3解决我校“学生怕老师”(老师太过威严,难以沟通,无法接近)、“老师怕学生”(学生动辄以侵犯人权,体罚相要挟)的现状,使师生相互尊敬、相互关爱真诚相处,共同健康发展。

4、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

5在我校构建一个和谐的、利于知能发展、人格健全、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二)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行为与师生关系的研究。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转变传统师生关系的研究。(3)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研究。(4)新课程下班主任工作的研究。(5)学校、家庭与师生关系的研究。

(三)研究假设 1.相关概念的界定(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2)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是我国古哲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把社会矛盾调节到适度、适时、适量、适当的和谐状态的哲理学说。从心理学角度看“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全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学生和教师同作为“人”,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二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之间心灵沟通,互相关爱;充分建立起互助互学的良好情谊,提升个人的品性。

2.理论假设

通过我们的研究实践活动,让我们的教师懂得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对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正方面的作用即良性的教学行为会对课堂起积极作用,反方面的作用即不好的教学行为会产生不良的教学效果,从而影响整个教学秩序。只要我们能够从教师基本素质上构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就能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得到优化和提升,进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创新研究

(二)拟创新程度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顾本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授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2.从随意嘲笑和批评转向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4.从传统的“满堂灌” 转向强调帮助、引导

教怎样促进学呢?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

5.从单一的自我教学方式转向强调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倾听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见;其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再次,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

6.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如现在流行的档案袋评价方式、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方式等。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本研究认为,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是课堂教学中起重要作用的行为,然而它不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全部,课堂教学技术行为不仅有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应该包含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彼此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师生互动行为。因此,本研究认为,对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研究,还课堂教学技术行为以本来面目是必要的。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本课题拟采用理论思辩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理论思辩旨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研制评价工具;教育实践旨在将研制的评价工具运用于评价实践,检验其科学性、有效性;再通过思辩性研究对检测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制定应对策略

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访谈法:通过问卷、访谈,了解全体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得分值,了解我校师生关系的基本现状,了解学生心目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如何的,为课题研究提供正确的方向依据。

2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实践的研究状况,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给课题实验与研究以有力的指导,从而明确我们的研究方向,缩短研究的周期。

3、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和研究改进方法,帮助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探讨师生交往的技巧。利用各种具体的师生活动,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搭建桥梁,提供课题研究的平台。

4、案例研究法:在我校建立研究个案,进行个案研究,从中寻找规律,用于形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指导策略。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追踪研究、总结,提高教师的实践理论水平,并反映到研究工作,找出最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5、经验总结法:用于研究报告的撰写。通过总结,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对以前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提炼,同时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的凭据。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资料占有与分析、问卷调查、评价指标预设、专家评判、综合分析研究形成评价工具初级产品、评价工具初级产品教育实践投入、评价工具深加工、评价工具终端产品运用、评价结果的价值判断、教学修正策略研究、教学修正策略教育实践投入、评价工具终端产品及教学修正策略形成等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步骤。

2.课题论证发言稿 篇二

一、开题论证的功能

目前,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开题制度不完善、不规范, 致使其应有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影响了研究成效。实际上开题论证是立项后进一步通过对课题研究目的、价值、依据、国内外研究动向以及研究任务、方法、途径、步骤、条件等做深入系统的论证, 描绘出整个课题研究的蓝图, 指导于课题研究的实践。因此, 它具有发动、审视、筹划三大功能。

1. 蓄势待发

中小学教师承担的大多数课题, 在申报立项时往往由课题主持人撰写申报方案, 对选题与研究思路考虑得较多, 而对研究具体操作和课题组成员构成、安排等缺乏全面考虑, 导致课题在申报立项时, 课题组成员并未完全介入, 对研究计划的了解和把握并不全面。开题论证通过与课题相关问题的研讨、在原立项申报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研究计划、落实研究分工等活动, 可以使课题组成员的思想融入课题研究, 了解本研究的前人基础、可能生长点、继承发展要求等, 主动参与研究设计, 并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分工责任与协作要求, 迅速进入研究状态。

2. 集思广益

尽管课题在申报立项的方案中, 都有了较为完整的研究设计, 但借助开题论证重新审视, 可以使研究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可行。较规范的开题论证, 一般有课题组成员、学校领导、科研管理者、专家等人员参与, 可以汇集众人的智慧, 使研究方向更明确, 研究思路更清晰, 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适切、有效。通过与专家的对话以及各人思想观点的交流与碰撞, 可以产生创新的火花, 这对夯实课题研究的基础是有益的。特别是专家们对课题有关理论的阐述及研究设计中问题的分析, 可以大大拓展研究者的视野。

3. 运筹帷幄

通过开题论证中对相关问题的反复研讨、课题研究方案的再设计, 对那些原本并不十分清晰的想法作具体化、操作化的处理, 包括确定分阶段的目标和研究的重点内容以及人员、时间、地点等安排处理, 使其成为一个可以指导课题研究全程的“蓝图”。这是课题研究能够得到落实的最重要保障。因为研究计划的具体化、操作化有助于建立一种研究活动的稳定秩序, 根据现有可用资源的状况, 对研究活动的时空条件、人员安排和阶段目标达成要求作总体筹划, 力求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干扰, 使研究活动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以增强活动的有序性、有效性、经济性, 保证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开题论证的组织

在课题管理过程中, 许多课题主持人不知道如何开题。有的没有写出专门的开题报告, 仅仅是将当初课题申报方案中有关“课题的设计论证”部分读一遍, 再请专家提些意见和建议, 就算是开题了, 而对于下一步将“如何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叙述不多。也有的课题所设定的研究目标与承担者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也有的当初为了课题的申报成功, 在课题设计时较多的追求“宏观”、“全面”, 研究目标定得比较宽泛, 而对实施研究的具体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条件等因素考虑较少, 当研究者准备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时, 却感到束手无策, 不知该从何处着手实施研究。此时, 课题立项时的兴奋和喜悦很可能被课题研究无从下手的烦恼所替代, 甚至有的研究者可能就此放弃研究。因此, 科研管理部门要注重加强对课题开题的指导, 进一步规范课题论证的操作。

开题论证的程序, 一般分三步走。

1. 提交开题报告

课题立项后, 课题主持人要尽快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的学习、研讨和培训。在课题组反复研讨的基础上, 主持人进行系统整理, 提交开题报告初稿。并在会议召开半个月前, 将开题报告送交到科研管理部门和专家手中, 以便他们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认真审阅。

提交的开题报告应有别于原申报方案。申报方案中, 要求紧扣课题, 阐述与之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新进展, 提出科学依据、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只需较笼统地设计出检测指标, 并列出有利的宏观条件 (如必要的科研经费等) 。开题报告则应当在申报方案的基础上落实以下问题: (1) 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新进展应比申报方案更广泛深入, 必要时可单独写成文献综述; (2) 重点说明课题计划实施过程中具体的技术线路; (3) 充分考虑完成课题的有利条件、所遇困难及解决方法, 并对完成课题的难度做出客观分析, 争取得到专家或同行的帮助, 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

2. 召集论证会议

开题论证会议由课题组组织或课题组与科研管理部门共同组织, 参加者一般有课题组成员、指导专家和与课题研究有关人员。开题论证会议不同于立项评审或结题鉴定会, 主要不是对研究计划进行价值判断, 而是完善方案, 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会议按一定的程序进行。首先由课题主持人介绍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因为报告已经事先送交专家, 所以口头汇报应尽可能简略, 重点是介绍研究思路和具体计划, 以及对报告中难以表述的问题进行补充性说明。选题的意义、前人的研究成果等内容则要简述。开题论证会的核心是专家对课题研究计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议和指导。论证会上, 有关专家会详细审查开题报告, 向研究者提出质疑。负责任的专家可能会“毫不留情”地提出许多挑剔的批评意见, 这些意见可以避免课题研究在初始阶段就走弯路。但是课题组成员并非被动的“听令者”, 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除了听取专家的意见外, 也可将自己的不同观点表达出来, 与专家一起研讨。

专家现场指导是开题论证的主要形式, 一般由3~5名专家组成专家组。所邀专家有: (1) 对教育热点及前沿问题有较全面把握的具有较高理论素养或实践经验的专家; (2) 与课题有关的某一研究领域的专家; (3) 科研管理或方法论方面的专家。他们具有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和专业水平是课题论证的有力支撑。

召集何种形式的论证会议, 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视课题的性质、类型和经费等条件而定。如果课题较大, 或是集体课题, 则必须进行系统论证, 采取较为规范的论证会形式。如果课题较小, 或是个人课题, 可通过座谈会或个别咨询的形式, 征求指导意见。也可采用通讯形式, 如信函交流, 或利用电子邮件、QQ群、BBS系统、博客等网络技术进行。

3. 修改开题报告

开题论证会后, 课题组成员要汇总多方面人士的意见在组内研讨, 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及研究者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再次修改开题报告。课题组将修改后的开题报告送交到科研管理部门, 便于他们以此为依据对课题进行全程管理。开题报告一旦形成, 课题组原则上不再擅自修改研究计划 (如改变研究内容或缩小研究范围等) 。如确有特殊原因, 需要对研究计划进行变动, 课题组应向科研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待批准后再执行。开题报告的定稿, 就是一个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行动方案, 这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且取得预想研究成果的重要条件。

三、开题报告的内容

开题报告的撰写过程是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科研理论, 全面把握课题研究领域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过程。所以, 开题报告作为课题组前期准备结果的具体形态, 它既是课题组对本课题前期研究结果的总结, 也是根据实际情况对课题下阶段实质性进展的筹划。开题报告的质量, 可衡量课题组成员主体性的发挥状况, 反映出他们对文献调研深入的程度、对可用资源的综合考虑以及相关人员智慧汇集的状况。开题报告的初稿将用于科研管理部门和有关专家对课题的了解、检测、讨论, 定稿则是较为完善的课题研究行动计划 (即实施方案) 。

中小学教师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常见的毛病有: (1) 几乎照抄申报方案; (2) 如何切入论述太少; (3) 技术线路太粗糙, 如研究程序太简单、检测指标欠明确、活动安排不切实际等; (4) 其他易忽视的“细节”, 如书写体例不规范、语言文字不简洁等。针对这些问题, 撰写好开题报告尤要注意以下两点。

1. 重新审视研究的切入点

所谓切入点, 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已有的经验和能力, 对研究实施所设定的操作起点。一般有: (1) 从文献资料中寻找。在搜索文献资料的过程中, 弄清以下问题:与你的课题相同或相关的领域里人们已经做了哪些研究?他们的方法是什么?得出什么结论?还有哪些问题没有研究或者研究不透?这样的工作不仅能帮助你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吸收已有研究的经验和教训, 更能帮助你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起点。 (2) 从学校和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寻找。分析该问题形成的原因, 针对问题的成因思考。“有哪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可以做什么?”进而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 从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着手。概括成功的原因, 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再将已有的成功经验与现在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借鉴成功的经验、做法思考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 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开题报告与申报方案相比, 主要特点体现在“实”和“操作化”上。人们在申请课题时, 往往对课题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的问题考虑不充分, 因此, 立项论证带有比较浓厚的“理想”色彩, 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常常比较宽泛, 目标定得较高, 对研究方法及步骤的思考不够具体。因此, 开题报告的主要功夫要下在对研究计划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处理上, 重点是对研究范围与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人员分工等问题的再设计。

(1) 对研究范围与内容明确界定。主要是将原来过大的研究范围适当缩小, 对原来不明确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要将原来笼统、模糊的研究内容进行详细的分解, 使之成为一个个可以着手研究的具体问题。

(2) 根据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选择研究方法。应根据每一具体问题的性质, 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要具体写清楚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 并尽可能详尽地写出具体的操作程序。还应该注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利用, 以求获得更全面的研究结论。

(3) 拟订较为详尽的研究步骤。研究步骤是指导和统一研究行为的时间表。要根据实际情况, 认真分解研究任务, 要明确规定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 完成什么样的研究任务, 取得什么样的阶段成果。

(4) 合理分工。研究计划能否落实, 与课题组成员的分工是否合理明确有密切关系。不应该将此作为一种形式, 而要根据每个课题组成员的专长和精力, 安排与其承担责任相应的实际研究任务。

3.课题设计论证书 篇三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4.残疾人课题论证 篇四

一、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残疾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的生存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妇女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此残疾人妇女是弱势群体中的弱者,更应该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支持以及鼓励。而肢体残疾的妇女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是其他方面与正常人并无明显差距,因此更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与正常人一样享受平等的权利,得到社会的公平对待。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就是让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该群体,帮助肢体残疾妇女群体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她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更好的享受社会权利。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社会工作方法个案社会工作和小组社会工作方法与社会工作研究方法在对肢体残疾妇女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中的综合运用。注重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难点在于肢体残疾妇女自身存在的一些生活和行动上的困难,进而加大了研究者开展活动或者访谈的难度。为研究的顺利开展平添了一些阻碍。

三、研究方法和途径

主要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工作中个案社会工作和小组社会工作的综合运用对肢体残疾妇女群体进行特定的研究,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小组社会工作来对残疾人妇女群体开展小组活动;对个别残疾人妇女的进行个案访谈来得出相应的结论。综合运用社会学社会工作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数据的对比分析等来作为实证主义支撑。综合运用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中的理论,如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残疾人的正常化理论;标签理论;和社会网络化理论;优势视角理论;此外还应用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是社工运用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和会工作方法相关技巧来对肢体残疾的妇女群体开展小组社会工作活动,来提高她们的自信心等各方面融入社会的技巧。运用个案的社会工作方法来对肢体残疾妇女进行个案访谈,在社会工作方法运用过程中帮助该群体的人群克服各种困难,改变以往消极的生活态度看到自身的特长与优势,更好的享受生活的权利,融入社会中。

五、课题的创新

5.课题论证发言稿 篇五

l 格式要求:每段前空两格;论证中的序号应遵循一定的逻辑层次,分别为:

一、(一)、1、(1)、①,标题分别用黑体字突出。

l 论证内容:内容的撰写包括三大部分,即研究现状与意义、内容方法观点创新

之处、前期成果与参考文献,比例按照1:2:1安排为好。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与研究意义,研究评述需要上网查资料、阅读经典、权威的著作和论文(代表作),在阅读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加工和梳理,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比如取得的成绩、进展情况、不足之处,力争做到详实全面、准确,有独到之处,总结做到整体性、条理性、代表性、客观中肯,恰如其分的评价。研究意义方面,应用课题突出前瞻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现实指导意义),即应用价值能抽象出具有推广价值、普及性、理论价值。基础研究课题最好能突出在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意义(局部的意义、全局的意义),注意想法上升到理论高度,做到全局上、理论上的创新(从具体引申到全局)及其现实价值。内容、方法、基本观点及创新之处这一部分要突出新、高、重、广、深、实六个字。“新”是指研究对象新、研究内容新、研究角度新,可以是在前者研究观点的拓展、内容的扩充;“高”是指立足点要高(站在国家角度,为国家思考),突出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高度;“重”是指学术价值、现实意义的重要性,可以服务于国家决策参考;“广”是指研究视野足够开阔、可以多学科切入,显示研究者的广博的知识基础和活跃的创新思维;“深”是指能够超越表面性的东西,抽象出包含的普遍性意义;“实”是指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研究思路:主要是告诉审阅者研究内容之间的内部逻辑,是怎么串起来的,如何展开研究的,相互之间的关联情况。

研究方法:应是针对研究内容提出来的,符合研究内容的特点,不是研究方法的简单罗列。

基本观点:主要是自己的研究总结(前期成果),但是创新点要注意高度抽象,2-3条即可。 论证应避免以下方面缺陷:论证填写简单,论证草率,内容有明显缺项的;选

题过于细小分散、缺乏全国性意义或典型性,不符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方向的;无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或前期研究成果与所申报课题基本无关、研究基础薄弱的;

 前期成果方面要显示申报者曾经做过国家层面的东西,注意前期成果与本申请

课题的关联性和重要性,建议不超过10项;

 参考文献方面要真正体现该领域的学术动态,注意文献的权威性(经典)、时

效性(新近成果),10-15个,不宜多。

l 申请书(非活页)中的课题设计论证,不作匿名评审要求,可以出现个人背景

信息;

 课题负责人的相关著作不列入参考文献。

上一篇:辽宁高考志愿填报表下一篇:中考奖励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