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申论热点(精选10篇)
1.国考申论热点 篇一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国考申论热点:最美精神
【背景链接】
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标准表述】 [现象分析] 中公教育专家分析,“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陈斌强,以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世间的那种至真至纯理念——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一种付出,一种朴实善良,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其实,在这种最美精神的映照下,还有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守护“炕头课堂”14载的高淑珍;为救孩子失去双腿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接从10楼坠落的女孩而左臂尺桡骨断成了3截的最美妈妈吴菊萍,这些平凡善良的中国百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最美精神,帮助人们寻找价值多元背景下的主流精神,他们是当代中国的闪亮坐标。如果一个国家能够靠精神层面的元素打动人心,就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尊重和仰慕。
“最美”现象的出现,体现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良性发展的好态势,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好契机;平凡英雄的善行义举维系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准绳,同时也支撑着老百姓对于正义、良知、道义的信念; 发现“最美”英雄,体现了当今时代和社会对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的内在呼唤。
[对策]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传递真善美精神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为了更好地形成点带面效应,当务之急是将“美”的品质根植于内心,外化为行动。用制度来保障,用自觉来互相感动。一是尽快建立一种“发现英雄、宣传英雄、关爱英雄”、确保“最美”精神常态化的保障措施和长效机制;二是完善教育培养机制,以孩子为主体,重视从小培育“真善美”品性内核;三是社会信任制度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提高诚信管理制度的可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操作性及相应的严密性。同时,制度的执行要有必要的刚性,对不执行者要有相应的惩戒,使其得不偿失,在政治上身败名裂,在经济上倾家荡产,最终落得个自取其辱的结果。
【可用妙语】
1、孟子曾在《公孙丑上》中说道:“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国考申论热点 篇二
2014国考申论热点范文
农村垃圾处理
文章来源:http://changsha.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
(一)现状
1.目前农村垃圾的处置除少数村(主要是省级卫生村)采用简易垃圾填埋外,大部分农村垃圾都是随地堆放,主要倾到地点是“六边”: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部分农村企业的工业废弃物随意倾到在工厂企业的附近。
2.目前农村粪便的处置基本以家庭户厕、公厕化粪池、三格式倒粪池贮存,满溢后自然渗透排放为主,由于部分化(贮)粪池的建造未按无害化要求(三格式)建造,原先建造的化粪池部分是二格式或一格式,因此未经真正的无害化处理而直接排放到河里和田里,但目前还存有少量露天粪缸,部分粪便还得不到无害化处理。
3.近几年来农村养殖业的无序管理造成的污染也比较严重。一方面养殖户的环保意识较差,畜禽粪尿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到河里或堆放在路旁污染环境;另一方面大多数养殖户缺乏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措施,要用先进的无害化方法处理,成本较高,养殖户难以承受。
4.农村生活垃圾、粪便处置严重滞后。
虽然我国各地制定了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但在管理职能上没有延伸,规划的制定上对乡镇的环境卫生专业不是编的很细致和深透。按照国家环保的要求,在农村垃圾的运转处理上,应实行城乡一体化,即:组保洁,村收集,镇压缩、运转,县(市)统一填埋、焚烧或垃圾资源化处理。由于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滞后,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城乡环卫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二)、垃圾污染环境的危害
1.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若农村生活垃圾不加以利用,任意露天堆放,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还容易污染土壤环境。残留毒害物质不仅在土壤里难以挥发降解,而且能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阻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白色”垃圾在土壤中长期存留,不易降解,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粮食减产。
2.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赖性高,这些日常用品产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排放,加之农村对废弃物的回收率极低,残留地膜和塑料废弃物因其自然条件下降解时间长,对环境产生长久影响。因此,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污染也就没办法得到根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成为严重的生活废水。目前,我国农村饮用水还存在着氟砷超标、铁锰超标、苦咸等问题。
3.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隐患。
农村生活垃圾,使井水变绿,使河水变臭,使近年来农村患病人数猛增。要么是突发心脏病,要么是突发脑溢血,还经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转移到垃圾场地,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所散发的废气和造成的污染,无论给运输沿线的农民,还是给垃圾场地附近的农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威胁。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三)、解决建议
一是要搞好宣传教育,通过环保下乡、科普宣传等形式,引导农民改变生活陋习,树立文明生活意识,争当保护环境的促进者;
二是要加强管理,建立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使农民能够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还要安排专人定时清运,提高农村垃圾的收集率、清运率、处理率;
三是要加大监督处罚力度,制定乡规民约等,形成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有关部门要经常检查,对于那些乱弃乱堆垃圾、污染生活环境的农户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并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营造“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良好氛围。
四是建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分期分批地投入到农村,逐步解决农村垃圾处理资金不足的问题,解决村屯垃圾集中转运、处理过程中的人力、设备设施所需费用,尽早结束农村垃圾无人管理的历史。
五是应认真贯彻我国现行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该法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有地方性法规规定”,各镇、乡、行政村应遵照“垃圾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对垃圾收集、储存、利用、回收生产过程制定相应的措施。
六是狠抓运行机制,垃圾常清化。一方面,政府要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实行开放式的市场运行,鼓励民间投资介入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另一方面,也要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逐步在各地实行生活,生产垃圾收费制度,明确垃圾收费相关事宜,在使垃圾得到有效的减量的同时,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3.国考申论热点 篇三
发布时间:2012-10-29
文章来源:江西考德上公培网
【背景链接】
株洲市居民张孟月不到两岁的女儿,因发烧在湖南株洲妇保医院接受治疗后死亡,张孟月与亲友到医院打条幅讨要说法。7月15日下午,该医院几十名职工突然围殴张孟月及亲友,致使七八人受伤,其中张孟月右脚被打成粉碎性骨折,另一亲属被打得精神错乱。
今年6月,因为医患纠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被患者家属刺伤,差点丢了性命。之前,双方僵持了很长时间,医院要求赔偿前必须做医疗事故鉴定,而患者却认为鉴定机构和医院是一家,根本不相信。
【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在增加,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在提高,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在增强,但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相对滞后„„医患纠纷的数量逐年增多、关系日趋紧张,医闹冲突时有发生,医患纠纷呈现以下特点:
1.纠纷数量居高不下,发生范围明显扩大。纠纷案件数在之间波动较大,发生范围也从市级医院、中心卫生院、卫生院延伸到了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及民营医院。
2.解决途径以协商解决为主,走法定程序越来越少。近年来,在处理医患纠纷中,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途径和以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比例逐年减少,而协商、经济赔(补)偿成为解决纠纷的主要渠道和主要方式,赔(补)偿的金额也越来越大。2004年至2008年,医患双方协商解决的占当年医患纠纷总数的比例为82.8%、78.6%、85.5%、87.5%和91.8%,呈逐年上升趋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分别为6例、6例、6例、2例和4例;民事诉讼或庭外调解的2004年为3例、2005年为5例、2006年为1例,以后已连续两年没有患方走此解决通道了。3.“医闹”现象增多,医患双方冲突加剧。纠纷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呈快速上升之势。从2005年至2008年分别为5起、10起、8起和15起。患方诉求索赔的行为过激、队伍庞大,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的越来越多。而医方、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医患纠纷的预防和处置缺乏经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纠纷,主动应对、及时化解和依法处理的能力还不足,冲突较难控制,矛盾容易升级。
4.社会负面影响日益扩大。医患纠纷的日益增多以及处置失原则、责任缺认定、赔偿无标准,医方“息事宁人”的心态和患方“有闹有赔、大闹大赔”的经验助长了“医闹”的增多和升级,造成医患双方均不满意,社会反响大,负面影响深。在现实中,医方往往以“人道补偿”代替“责任赔偿”,造成医疗责任的不清不究和赔(补)偿金额的相互攀比,对今后纠纷的公平公正处置带来更大的障碍。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执业环境恶化,人人自危、时时自警,消极医疗重新抬头,过度检查成为医生诊疗活动中保护自身的常规手段,反过来影响了患者享受科学适宜的医疗服务„„患方的诉求索赔行为本身带给医方以监督和警示,有利于推进全社会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但当前许多患方的无序过激行为,对社会的负面作用同样很大。
【解决对策】
事实上,出现医患纠纷,并不是没有渠道解决,既有医疗事故鉴定机构可以申请鉴定,又有法院大门敞开着,更有近年出现的多种形态的“第三方”调解„„这些渠道解决了很多医患纠纷,特别是“第三方”调解的出现,对于处理医患纠纷、化解医患矛盾,起了很大作用。
首先,政府必须加快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政府要坚持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把握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科学制定全市卫生发展规划,合理设置卫生机构,在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进一步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公立医院将工作重点进一步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满意度上来,减少医院因生存发展需要被迫“找米下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坚持走以人才、技术为核心资源的发展道路,加快人才培养与建设,加大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医技水平。强化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和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从根本上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其次,医院必须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和创新,切实强化医院管理,为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提供制度保障。一要创新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建设,提高诊疗技术水平;二要创新医疗业务服务流程,方便群众就医;三要深化内部改革,创新人才管理培养机制和综合目标考核机制,突出社会效益原则进行内部报酬分配;四要创新医院“和谐医患”文化建设,转变医务人员服务观念,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加强医患沟通,实现全程优质服务。
再次,积极探索建立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的新体制、新机制
要解决“医闹”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向患者及时提供医学方面和法律方面的服务,同时降低患者依法维权的成本,将患者的维权行动疏导到合法有序的渠道中来,这样才能使“医闹”无隙可乘,失去生存的空间。建议政府遵循预防为主、依法处置、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制定全市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的具体办法,明确基层政府和社会各方的责任,争取在第一时间参与纠纷的疏导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引导医患双方依法、有序解决纠纷,要尽可能地主动提供法律援助、技术鉴定等全方位的服务。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医疗场所治安管理工作的指导,制定医患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现场处置预案,明确现场处置工作的程序和方法,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要积极探索把第三方调解机制引入到医患纠纷处理中,组建一个既懂专业知识又超脱于医疗卫生系统的机构,增加医患纠纷处置的公平性、专业性和规范性,赢得医患双方对处理结果的认可,从而建立起医患纠纷处置的新机制。
4.国考申论热点 篇四
民生问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十分重大。
2、为什么要重视民生问题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同时,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会推动经济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依靠人民,才会拥有不竭的强大动力。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3、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扩大内需。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第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第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第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4、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六个方面:(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切入点一:分配关系
1、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对收入分配改革的表述: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收入分配关系的难点
一是利益格局已经形成,既得利益者或特殊利益集团不可能自动放弃在财富分配格局中的优势地位。
二是路径依赖本身也是阻力,很多政策已经实行几十年了,一下把它矫正过来很难。
三是政策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构成了无形的阻力,实践中产生的摩擦而带来的抵消作用不容忽略。
3、如何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第一,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消除行政性垄断。对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国有企业,逐渐减少国家持股比例。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促进行业竞争,最终消除垄断利润。
第二,强化劳动法令执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扭转单个劳动者相对于资本的弱势地位,形成劳资双方共创、共享企业财富的新模式。还包括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第三,政府应出台鼓励政策,创造更多的机会实现充分就业,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为职工劳动报酬的稳定增长提供保障。”贾康说。第四,政府在二次分配领域通过发挥财税政策的收入转移作用,确保财政的公共性和满足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有关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加大二次分配领域的调控力度,将公共支出和基本公共服务的重点,逐步转向城市低收入者和广大农民,更好地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
切入点
二、就业 促就业的万能公式:增量 + 存量 + 保障 + 培训 切入点三:社会保障
1、当前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覆盖范围比较窄、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比较薄弱、资金支付压力大、部分社会群体社会保障待遇不合理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就业形势多样化。三是城市化。四是经济全球化。
2、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将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纳入养老保障范围,努力实现新农保三年全覆盖目标。
二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建立养老金与工资增长和物价上涨等因素相挂钩的正常调整机制。逐步均衡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缩小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待遇水平差距。
三是加强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提升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建立健全社保基金预决算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实现保值增值。
切入点四: 公共交通
1、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市交通设施与城市交通需求严重失衡 二是混行交通状况加剧交通拥挤
三是公交企业普遍亏损,缺少科学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 四是发展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 五是结构不合理 六是公共交通发展不充分 七是交通管理手段落后
2、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对策 一是优化公共交通线路
二是采用先进的公交智能调度技术 三是发展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体系
四是建立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开展响应需求服务 五是财政补偿 切入点五:公共安全
1、当前我国公共安全产生的原因: 第一,体制转型期内产生的社会震荡。第二,收入差距拉大产生的变态利益需求取向。
第三,大规模社会人口流动产生的附带性社会治安问题。第四,政府职能转换期内产生的社会调控能力弱化。第五,国际犯罪活动对国内产生的冲击。
2、应对公共安全对策:
第一,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公共安全事故防范意识。
第二,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将安全责任分配细化、安全责任主体具体化。
第三,完善公共安全法制保障,力推“安全法治”。第四,加快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安全系统。切入点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慈善事业
1、成绩:
一是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完善。二是慈善组织快速发展。三是配套制度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四是组织全国性的社会捐助活动,建立了跨省(区、市)对口支援制度。
2、问题:
一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措施不配套。二是慈善事业发展体制、服务机制尚不完善。三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活动能力总体上较弱。四是社会募捐管理缺位。
五是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未能全面落实。六是义工(志愿者)活动缺乏制度安排。
七是慈善活动的统计体系没有全面建立,信息发布制度不完善。
3、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完善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法规建设。第二,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
第三,企事业应增强参与慈善事业的社会责任感。第四,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
第五,加强人才的培养,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热点二:社会管理体制
1、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方向(1)管理主体多元化。(2)服务对象普适化。(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4)参与方式多样化。
2、对策 第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第二,着力改革和完善有关体制机制。这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第三,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第四,完善社会管理政策法规。第五,成立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第六,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
第七,大力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切入点一: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见政治维度)
切入点二: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第一,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第二,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第三,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第四,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切入点三: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热点三: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
l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尽管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农业生产力水平偏低、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不强的特征并未根本改变。农民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2.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刚刚起步,无论是覆盖面还是保障水平,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3.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水利、交通、电力、通信条件较差,目前全国还有2.5亿农民饮水安全缺乏保证,近100个乡镇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约200万户农村人口用不上电。一些地区村镇布局不合理,垃圾处理、生态保护设施缺乏。4.农民的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利尚未得到切实保护,侵犯农民权益问题时有发生。农民土地权益尚未得到有效保护,低价征收征用农民土地、补偿不到位等问题较突出,征地纠纷频繁发生。农民工的权益保障还不到位,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最低生活保障、工伤保险、子女教育、廉租住房等权利缺乏有力的制度保护。
5.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相关政策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需要下更大决心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切实向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倾斜。在规范转移支付、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政府支农资金管理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些涉及统筹城乡发展的深层次改革,如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形成促进农村土地依法流转的机制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l 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加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都要求统筹城乡发展。
第二,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人均GDP实现1000美元以后的新阶段,如果不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着手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不仅会对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将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较低阶段,包括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制度上和政策上实行的是城乡分治,从而实际上存在着城乡对立。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突破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城乡融合。l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 第一,统筹城乡文教卫事业。第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第三,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第四,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第五,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第六,统筹城乡税费体制。第七,统筹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八,统筹城乡财政支付,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第九,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l 统筹的思路,就是要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统筹公共资源分配,坚定不移地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首先,要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
其次,要深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理解。第三,要善于统筹,找准农村改革的突破口。第四,要解放思想,大胆试验。
l 背景常识: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
(1)胡锦涛的“两个趋向”: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新目标(五句话20个字)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3)新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是关键,建设现代农业是重要内容,深化农村改革是重要手段,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重点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前提和首要环节,加强党的领导是重要保证。
(4)根本原则
一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二是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切入点: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规范表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新要求,并明确了各级财政支持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向和任务。因此,逐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提升人类发展水平的重大任务。
(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作用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失衡,已成为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突出问题。从现实需求看,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关键在于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进入新阶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因素。
1.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并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因素。2.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阶段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3.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
(三)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普遍短缺的问题较为严重。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实行非均衡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严重缺位,政府用于“三农”发展的公共投资欠账较大,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仍然严重不足,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农民对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非常强烈。
2.农村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问题相当突出,因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不均等或结果不均等而引发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资源占有不均等,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大量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占全国人口近70%的广大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资源严重匮乏。二是服务水平不均等,不同地区现有物质、技术和资源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公共服务能力的差异,从而造成不同地区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差别。
三是制度体制不均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制约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正常发育。
(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策
当前公共服务城乡统筹供给的重点应放在增加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基本医疗保健、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要尽快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均等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健、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1.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成本分担机制。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要在统一的税制下公平纳税,平等接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所承担的责任。以科学合理的标准和技术手段统筹调控各级政府实际所需的大体财力,充分考虑地方政府的支出需求、财政能力和税收努力,建立起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3.逐步改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改变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畅通农民参与渠道给,使有限的财政资源能用于大多数农民最急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上,从而实现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目标。4.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体制,提高公共财政投资效率和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培育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
5.国考申论热点 篇五
2014年国考申论热点预测:政府的角色
华图教育 徐临阳
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的震撼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标准;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2009年,南京市民翁彪自焚抗议强拆;2006年菏泽市民李民生上吊自杀抗议拆迁补偿价格偏低;2009年成都市民唐福珍自焚以“伤己”的方式抗议强拆„„拆迁过程中,各地频发惨案,逐渐曝露出由开发商主导的现行拆迁模式中的弊端,造成了及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当开发商违背自身道德准则,一切惟利益是图时,政府在房屋拆迁过程中的作用渐显重要。
我国现行的拆迁工作由开发商进行主导,本应无法与被拆迁户发生直接联系的开发商与被拆迁户产生了联系,由此产生了拆迁困难,拆迁过程中存在违法或者野蛮拆迁,随意降低补偿标准等等问题。同时有可能与政府形成强强联合,导致被拆迁户的财产和人身权益受到及其严重的侵害或生计难以为继等问题。此外,政府有时利益指向不够明确,存在公权力干预私权力,导致政府公信力受损,产生了“与民争利”的问题,使得人民群众头顶商的这片星空蒙尘。所以,放弃由开发商主导的拆迁模式,转而为由政府主导的拆迁模式是必然的趋势。
政府主导,名正则言顺。过去,由于房屋拆迁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一方面是被拆迁户拿着由政府颁发的房屋产权证;另一方面却是开发商同样持有政府颁发的拆迁许可证。两者皆拥有合法之处,却往往由被拆迁户的被拆迁而告终。究竟孰是孰非,无准确的法律条款可依,政府反而在其中成为承受压力的一方。2010年1月29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由国务院法制办正式公布,向公众征集意见。可以预见的是,由政府主导的拆迁模式将终结由开发商主导的模式,使我国的拆迁工作有法可依。师出有名,名正则言顺。
政府补偿,民智则业乐。今年来的多起惨案还历历在目,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开发商基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将拆迁工程转包给拆迁公司,而拆迁公司往往为了节约成本而随意降低补偿标准,使得被拆迁户的拆产权益受到损害,加之政府没有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最后导致被拆迁户采用不理智而极端的方法来进行抗议,以血的警示来促使政府作出改进。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时代的悲哀。所以,在草案公布后,明确了由政府作为补偿的主体,使弱势群体能得到合理的补偿,进而解决生计问题。明确主体,民智则业乐。
政府安置,民安则国安。在以上的案例中能清楚的看到,由于拆迁问题中所曝露出的各种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且极坏的影响,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长此以往,必将溃散民心,动摇国本,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政府积极采取对策,在草案中将公共利益与商业开发征
/ 2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收彻底分开,只站在公平的立场上行使权力,解决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对被拆迁户进行妥善的安置。在重庆就是以政府统一规划安置点为表现的。立场公正,民安则国安。
总之,由政府主导的拆迁模式是必然且不可或缺的,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政府在房屋拆迁中的重要性,增强政府工作效率与积极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
/ 2
6.国考申论热点 篇六
2012国考申论热点分析:交通安全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10月7日下午四点左右,滨保高速天津界内发生一起重特大交通事故。一辆山东籍小轿车撞上了一辆河北籍大客车,导致大客车侧翻,被高速公路上的护栏从中间插穿,分为上下两截。经初步核实,事故已经造成35人死亡,19人受伤,死伤者大多数是河北唐山学院的学生。仅仅在10月7日当天,在天津、河南、安徽就发生了三起重特大交通事故,这三起交通事故,有两起和高速公路有关,有两起与超载有关,也都和超速有关。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动车脱轨、翻车、相撞、追尾等等事故也许就不会发生。达,更是驾驶员的文明、自觉和负责任。是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安全负责的人。显然,这些惨烈的车祸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我国每年有6[对策措施]
第一,加强对驾驶人员的安全管理。,调离驾驶岗位,培训考核合格后再上岗。
认真排查、清理道路安全隐患。加固护
第三,交通部门要组织学校、机关、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及网络、宣传!
7.国考申论热点 篇七
|背景链接*
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已取得初步成效。全国已有很多村庄参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但农村垃圾治理和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没有真正解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必须清醒认识农村环境保护与整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综合分析* 原因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农村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深层原因,重城市、轻农村,不仅使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拉大,而且使得城乡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的差距拉大。城市环保机构健全有力、农村环保机构力量薄弱;城市环境标准要求严、农村环境标准要求低;城市环境投资多、农村环境投资少。农村很难申请到专项环境治理排污费,很少得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财政资金;城市垃圾转移农村,一些企业危险废料运往农村倾倒。
1、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理念不科学。一是把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跟发展农村经济割裂开来。二是农村环境整治简单套用城市标准。三是农村环境整治急于求成,重形式、轻内容,重当前、轻长远。
2、农村环境保护与整治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3、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资金投入缺口大。
4、农业环保技术推广应用乏力。
5、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对策
深化对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的认识。坚持环境保护与环境整治并重,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并重,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来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坚持城市环境整治与农村环境整治并重,统筹规划城乡环境整治,统筹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坚持农民在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生态文明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能力,着力改变农民不良生活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1、建立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的法规和规章制度。
2、着力推广农业环保技术。
3、建立健全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机制。
4、拓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渠道。
5、建立完善环境考核评价和环境监管体系。
|文章素材* 名言警句
1、十八大报告:“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生产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留下蓝天、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2、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3、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4、十三五规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扮靓乡村,打造美丽乡村。精彩开头结尾表述 排比式开头:
记得年少时,家乡的山是翠绿的,青山绿林环抱的小乡村炊烟袅袅,田间地头蛙声四起;家乡的水是清澈的,各类的鱼虾螺蟹在江河里自由自在游荡,模样和大小清晰可见;家乡的天空是湛蓝的,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辛勤劳作,享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恬静画卷。可如今却今非昔比,禁不住我们暗自伤神,因此让我哦们行动起来建设美丽乡村,加强乡村环境已刻不容缓,还我们一片蓝天。
结尾:
我们不能总是生活在记忆中,我们要保存美丽,要珍惜大自然,要保护和善待环境,抢救我们将逝去的美丽乡村;当前“美丽中国”和“中国梦”正在华夏大地锐意进发,并汇聚越来越多的中国发展的正能量,为抢救我们将逝去的美丽乡村而行动!
|申论范文*
集三维之力 建美丽乡村
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并且农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渴望。但是,农村地区环境仍然存在污染,农民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低效化,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应该多管齐下,集三维之力,当好美丽乡村的践行者和建设成果的维护者。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注重机制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打造宜居乡村。干净整洁的卫生条件是美丽乡村必备条件,以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五化”为重点,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整治三堆和卫生死角,治理乱堆乱搭乱建等影响村容村貌行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建设长效化的机制,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农村环境的问题,建设美丽乡村必然要求村庄环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为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每个自然村都有最基本环保设施,提高农村垃圾收集率;建立村庄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要求村民管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并为村级保洁员提供工资保障,建立健全村级保洁员各项规章制度。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文化内涵建设,提高村民素质,打造美德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追求的不仅是农村居住环境的优化,更主要是塑造美的心灵,建设农民精神家园。应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教育宣传引导农民践行核心价值观。善于发现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突出典型引领作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活动,让美德在人人心里落地生根。美丽乡村不要千人一面,还要通过内涵建设来体现本地的特色,努力打造出品牌和特色。结合各乡村地理区位、民风民俗等,充分挖掘特色人文元素,进行个性化塑造,保留了传统民俗活动的生活土壤,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使美丽乡村真正让人流连忘返。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注重乡村特色产业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打造生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外在美,更要美在发展上,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潜力,这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土地流转政策,多渠道推动农民增收,消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力。成立专业合作社,与果品企业深度合作,发展果品深加工,发展农家乐、采摘园、乡村游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的从业人数,加强科技创新,利用高科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果品业、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等乡村特色产业的兴起,既培育了农民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又为美丽乡村建设积累了丰厚资金,注入可持续发展的血液。
8.国考申论热点 篇八
2018国考申论热点:十九大报告解读之扶贫、脱贫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实现全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既极大地改善了数千万老少边穷地区困难群众的生活,更为解决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近日,正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九大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总书记再次把扶贫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并对扶贫攻坚提出了新思想、新目标和新征程。
十九大报告提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这是扶贫攻坚的新任务与新要求。
/ 2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十九大报告在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精准脱贫”的新策略,提出要打赢扶贫攻坚战,既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更要全面动员全国全社会力量。这是扶贫攻坚的新机制与新策略。
针对过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贫困群众“等、靠、要”,扶贫成了养懒汉、东西部地区贫富差异大等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大扶贫格局,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这是扶贫攻坚的新方法与新手段。
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们既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也要有愚公移山的毅力和耐心,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和贫困群众掉队”的美好愿景,必将成为一个渐行渐近的美好现实。
更多考试资讯:http://nmg.huatu.com/
9.国考申论热点 篇九
背景链接
2017年7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向各省反馈督察情况,通报了一些地方政府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比如,企业超标排放,政府却帮其弄虚作假;政府以会议纪要形式违规干预环境执法;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违规建别墅,政府为其补办手续。对此,一些干部的解释是怕影响经济发展。
最近,媒体报道了桂林地区采石挖沙的教训,几年来创造的税收不过约100万元,而生态修复却花了近1000万元。“山水名片”遭到破坏,当地干部都连连叹息,“真是得不偿失”。
综合分析这种错误的政绩观在诸多地方都存在。有些地方面对环保督察,不但不清理“土政策”,甚至出台新的“土政策”,原因就是担心会影响经济增长。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只算了财政税收的小账,而忘了算污染对当前生活及后世子孙的影响这笔大账。
实际上,以发展经济之名纵容环境破坏,不仅仅是一种短视,更是在推卸责任。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一种必需品,马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活环境却无多大改观,甚至还一天天变坏,这是不能允许的。换句话说,以前我们对环境的欠账,迟早是要还的。因此,现在算经济发展的账,就要把生态修复的成本算进去,否则,不仅这一代人要承受生态破坏之苦,子孙后代仍然要花更高的代价去修复和改善生态。
而事实上,生态保护并不会阻碍反而会促进经济发展。
在绿色经济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种互促共进关系,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可以产生正向乘数效应。不过,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由传统粗放增长方式向新兴绿色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部分领域和部分行业会经历转型的阵痛。我们应理性看待这种系统与部分、长期与短期的关系,而不应质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甚至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驻足不前。
从全局和长远看,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不会给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反而会助力经济发展。随着绿色生产生活成为人们的共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深入推进,社会生产
力不断得到解放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就会逐渐出现。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态环境保护会带动生物、材料、能源、电子等一系列高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从而促进科技创新及创新成果产业化,拓展科技和经济发展空间。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新科技发明、新技术应用等还会被应用于其他行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第二,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内需增长。倒逼产业转型升级,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将被淘汰,绿色环保的高新技术产业、高级服务业将得到更快发展,这有助于增强我国企业和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对策生态是一笔“脆弱的财富”,要给后世发展留下足够空间,关键在于度与量的平衡、用和补的协调。一棵树成材需要十几年,而砍伐只需要几分钟,无论从生长与消耗的对比看,还是从抚育和利用的价值看,修复和保护生态的成本远远大于开采。如果只开发不保护、只利用不修复、只污染不治理,“吃多少就要吐多少”,甚至更多,这样的财富置换并不经济。只有树立适度适量的原则,“用”与“补”协同进行,才能避免生态产品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尴尬。
修复和补偿生态是系统性工程,要找到新的替代发展方式。已然亮起红灯的生态区,在补历史欠账、发展欠账的问题上不能含糊,也要在体制机制上形成合力,明确补偿与修复的标准、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法律法规等,想办法走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发展模式,否则容易走上老路。
我们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因此,无论是资源开采还是旅游开发,都要有底线意识。这不只是说,必须绷紧绿色发展的红线,还要意识到,放到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期看,以环境为代价去求经济发展,其实是不经济的。只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历史责任,才能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以全域的、全民的、全面的绿色化,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生态文明新阶段。
备注:以上材料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学会平衡发展与生态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李洪兴
原标题:申论热点辨析保护生态不会阻碍而会促进经济发展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0.国考申论热点 篇十
背景链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尤其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思政课建设节奏加快,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满意度也在提升。但我们也看到,思政课教学中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不够高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思政教学上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菜单”比较单一,导致学生“食欲”不振。一些教师一味提供“高大上”的主菜、大菜、硬菜,脱离学生实际大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忽视了聊点学习、谈点爱好、说点生活等“特色菜”“农家菜”,也缺少激励青年拼搏奋进、勇于创新的“心灵鸡汤”。
二是“厨艺”不够精湛。烧好思政课这道好菜,教师既要掌握好火候、拿捏准调料搭配,更要懂得思政课的精妙。但是,部分教师沿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成了教师个人展示的舞台,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都淹没其中。教学方法习惯大火猛攻,不善于小火慢炖。教学方式简单直接,缺少人文关怀的力量和温度。
三是“装盘”不够精致。思政课不仅要求内容搭配得当,课程包装的形式感也很重要。当前,一些教师仍然采用原生态的方式讲课,不会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没有课程包装的概念和意识,使思政课缺少时代感和吸引力。
参考对策中公教育总结:思政课教师如何守好渠、种好田,关键在于从自身的努力与改变做起。
一是抓住需求点、瞄准兴奋点,始终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抓住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找准思想矛盾点、政治困惑点、学习生活烦恼点,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菜单服务。
二是不做“复读机”,要做“解码器”,要敢于转换、善于转换、勤于转换教育内容的话语体系,用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话语把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清楚、讲透彻,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共情。
三是要做“良师”,更要做“益友”,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是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接下来介绍综合分析类题目的解题注意事项及技巧:
综合分析类题目不仅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也要求考生能基于材料把握出题人的思想和观点,进而对作答对象进行分析、解释。在国考中综合分析属于考查频率相对较高的题目。中公教育专家在此进行指点。
所谓解释型分析,就是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对题干中的句子进行解释和分析,主要考察考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能力,看似很难,实际上解释型综合分析就是只“纸老虎”,具体作答思路如下:
一、把握作答对象,直接解释句子
对于解释型分析而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针对题干所给出的句子进行解释、分析,所以把握作答对象,并对其进行解释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句子意思的解释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题干中提取作答对象,把握句子字面意思。如“根据给定资料,谈谈你对‘丰产不丰收’的理解”,从题干中可以提取得到作答对象为“丰产不丰收”,而对这句话进行字面意思的解释可以得出“农民种植农作物产量增加了,但是整体收入不增反降”,这种方法能够在审题时大致把握句子的意思,但是其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在句子中包含一些特殊名词,或者意义不明词语的句子时,很难通过字面意思进行直接解释。
二是提取句子中的关键词,立足材料,通过把握材料的核心思想对句子进行解释。如“结合给定资料1,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的理解”,从题干中可以把握该句子中包含“新技术”、“创造性”和“毁灭力量”三个关键词,回到材料中发现,材料核心内容围绕新技术既能创造新事物,又能毁灭旧事物的特性展开。由此可知,对于这句话的直接解释为:新技术在毁灭旧事物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事物,具有创造性的破坏作用。
二、结合材料内容,进行辩证分析
回到材料中,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展开原因分析、影响分析、合理性分析等。
【国考申论热点】推荐阅读:
2024年国考申论热点:农村征地管理09-17
2022年国考申论热点:农民土地换社保10-04
2018国考申论热点:斑马线上的城市文明08-23
天星培训2015年国考申论热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08-03
两会热点申论06-29
2015公考申论热点06-14
申论热点政绩观08-12
我的申论热点解析09-29
申论热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