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2024-08-08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精选11篇)

1.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篇一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我省农业科技工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经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奉献和勤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作 者: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作者单位: 刊 名:安徽科技 英文刊名:ANHUI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1 “”(11) 分类号: 关键词: 

2.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篇二

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利于旱区保水保土、增产增收和保护环境。主要内容是用秸秆残茬保护土地表、减少耕作、免耕播种、化学除草。其主要作业是地表作物残茬处理、合理深松、免耕施肥播种、用化学药剂进行杂草控制和病虫害综合防治。

一、秸杆覆盖技术

1. 秸秆粉碎还田覆盖

1) 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覆盖。适合玉米产量较高的地区, 如秸秆量过大或地表不平时, 粉碎还田后可以用圆盘耙进行表土作业;春季地温太低时, 可采用浅松作业。还田方式可采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装置秸秆粉碎机作业两种。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具作业要求以达到免耕播种作业要求为准。

2) 小麦秸秆粉碎还田覆盖。适合用联合收割机收获, 土地又比较肥沃、疏松的地区。地表不平或杂草较多时可用浅松作业, 秸杆太长时可用粉碎机或旋耕机浅旋作业。还田方式可采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装置和秸秆粉碎机作业两种。小麦秸杆粉碎还田机具作业要求以达到免耕播种作业要求为准。

2. 留茬覆盖

在风蚀严重及以防治风蚀为主, 且农作物秸秆需要综合利用的地区,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采用机械收获时留高茬+免耕播种作业;机械收获时高茬+粉碎浅旋播种复式作业两种处理方法。

留高茬即是在农作物成熟后, 用联合收获机或割晒机收割作物籽穗和秸杆, 玉米割茬高度控制在至少20厘米, 小麦至少15厘米。残茬留在地表不做处理, 播种时用免耕播种机进行作业。

二、免耕、少耕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旋肥、播种、覆土和镇压作业;少耕播种:经必要的地表作业进行播种。

1. 玉米免耕播种作业

1) 播种量:春玉米一般亩播种量为1.5~2公斤;夏玉米一般亩播种量1.5~2.5公斤。半精密播种单双籽率大于90%。

2) 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厘米, 沙土和干旱地区播种深度应适当增加1~2厘米。

3) 施肥深度:一般为8~10厘米 (种肥分施) , 即在种子下方4~5厘米。

2. 小麦免耕播种作业

1) 播种量:春小麦一般亩播种量为18~20公斤。

2) 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在2~4厘米, 落籽均匀, 覆盖严密。

3. 选择优良品种, 并对种子进行精选处理

要求种子的净度不低于98%以上。播前应适时对所用种子进行药剂拌种或浸种处理。

四、深松技术

深松的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 打破犁底层, 增强降水入渗速度和数量;作业后耕层土壤不乱, 动土量小, 减少由于翻耕后裸露的土壤水分蒸发损失。深松方式可选用局部深松或全方位深松。

1. 局部深松

选用单柱式深松机, 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条件进行相应的深松作业。主要技术要求是:

1) 适耕条件:土壤含水量在15~22%。

2) 作业要求:宽行作物 (玉米) 深松间隔为40~80厘米, 最好与当地玉米种植行距相同, 深松深度为23~30厘米, 深松时间在播前或苗期进行。苗期作业应尽早进行, 玉米不应晚于5叶期, 密植作物 (小麦) 也可以局部深松, 但为了保证密植作物株深均匀应在松后进行耙地等表土作业。密植作物 (小麦) 深松间隔为40~60厘米, 深松深度23~30厘米, 深松要在播前进行。

3) 配套措施:条件适宜地区在作业中应加施底肥, 天气过于干旱时, 可进行造墒。

4) 作业周期:根据土壤条件和机具进地密度, 一般2~4年深松一次。

5) 机具要求:一般机具为凿形铲式, 密植作物地区可采用带翼铲的深松机。

2. 全面深松

选取用倒V型全方深松根据不同的作物、不同土壤条件进行相应的深松作业。主要技术要求是:

1) 适耕条件:土壤含水量在15~22%。

2) 作业要求:深松深度为35~50厘米, 深松时间在秸杆处理后作业, 作业中不得有重复或漏松现象。

3) 配套措施:天气过于干旱时, 可进行造墒。

4) 作业周期:根据土壤秣件和机具进地强度, 一般3~4年深松一次。

五、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技术成熟、效果显著

肇源县农机推广站连续三年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工作, 效果显著。

1) 保护性耕作可以增强土壤持水能力, 提高降水利用率。由于保护性耕作使作物的秸杆与残茬覆盖于地表, 覆盖屋起到减少水分蒸发、减缓地表水流速和蓄水的作用, 实验地测试得知:作物秸杆的吸水能力是自身干重量的2.5~4倍, 降雨在50毫米/小时时不产生径流, 降雨在80毫米小时时地面径流减少70%, 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 增加土壤蓄水能力16~19%, 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

2) 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高肥力。例如, 亩产500公斤玉米, 秸杆全部还田, 平均年增加土壤有机质0.05~0.08%;水解氮增加6.65%;速效磷增加16.4%;速效钾增加10.175%。

3) 可减少风蚀、水蚀, 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保护性耕作的地块, 秸杆覆盖率在70%以上时, 可减少大风刮起的土壤颗粒60%以上。

4)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实施保护性耕作比传统作业可平均减少机械作业次数3~4次, 降低生产成本23~28%, 提高粮食产量10~15%, 干旱年景增产幅度更大。

3.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篇三

一、人才开发: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发展。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要围绕经济发展来确立,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要根据经济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最终成效要用发展的成果来检验。发展需要人才,人才支撑发展。目前全县人才队伍的现状与泗阳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每万人口拥有人才243人,人才总量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4%,远远低于省内平均水平。二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全县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3133人,占人才总量的6.27%,各类高层次人才匮乏。三是人才分布不合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县直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相对集中,企业人才比例偏低,只占企事业单位人才总数的18.6%。专业技术人员中,近60%从事教育和卫生工作,产业化发展急需的理工科专门人才严重短缺。四是人才工作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健全。人才队伍活力不足,现有人才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优秀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高学历毕业生回归率低。

二、营造环境:破解人才工作难题的关键

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发挥人才作用,就要破除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政策和做法,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土壤,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一是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直接影响人才能否脱颖而出。人才政策不完善,贡献与报酬不相适应,是目前人才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高层次人 — 1 —

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重要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创新政策,出台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投入、保障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初步建立起了人才工作政策框架,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建立了县党政领导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了“一把手”人才工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是优化人才激励环境。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完善“泗阳县优秀人才奖”、“泗阳县科技创新贡献奖”、“泗阳县科技进步奖”,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建立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对承担重点开发任务的,费用可在项目或课题经费中专项列支,县财政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通过政策引导,事业激励,利益驱动,有序竞争,使人才的潜能得到有效开发。

三是优化人才保障环境。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投入的观念,逐步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完善泗阳县人才资源开发资金,集中财力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奖励、引进、培养,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资源开发事业。完善福利制度,逐步实现福利分配规范化、制度化、货币化,保证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把多种所有制经济纳入社会保障范围,解决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在转岗和流动中的实际困难。

四是优化人才信息环境。建立经济发展与人才供给相匹配的信息互动机制,充分利用县内外各种人才资源。着眼于特色经济战略与特色人才战略的结合,建立网上人才市场,完善人才资源开发、管理信息网络体系。加快人才供求信息网络和各类高级人才数据库建设,促进人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水平。依托人才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公共培训、人事档案管理等工作,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的人才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三、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的核心

一是加大人才工程建设力度,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群体。以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科研骨干为重点,以省“333工程”、市“135工程”和县“实用技术人才建设工程”为载体,培养一支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制定和完善县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考核办法,实行动态管理,加大人才工程建设力度。

二是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争取有关大学来泗阳创办分校;整合提升现有教育资源,创办以纺织、木业等专业为主体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促使职教资源向职业技术学院整合,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定、技术等级认证的评定制度和办法。

三是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切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培养开发工作。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开发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开发的总体规划。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在参加培训、职称评定、评选专家、学术交流等方面提供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实现人才资源在多种经济主体之间的优化配置。四是有效盘活存量人才,发挥现有人才作用。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和所有制限制,疏通各类人才之间的流动渠道,积极探索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机制,鼓励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影响本单位利益的前提下兼职兼薪从事科技开发与推广。

四、构建平台:人才引进开发的现实要求

一是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创业平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必要条件是特色经济战略与特色人才战略的结合。依托泗阳纺织园、木业园等经济开发区以及现有的泗绢集团等省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棉花原种场等良种繁育基地、来安等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等,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人才创业平台建设,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来泗阳创业。

二是面向科研生产,吸引紧缺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采取调动、兼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着力引进高新技术、应用复合型、外向型和工科类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坚持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对重大工程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和技改项目,采取公开招标和招聘技术负责人的形式,引进人才和智力。

4.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篇四

日前,市政协组织市政协委员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建言献策,形成了《市政协关于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动南阳跨越发展的调研报告》,并报送市委、市政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为了切实贯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科技强市、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市政协确定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调研课题,成立专题调研组,由市政协主席刘朝瑞牵头,柳克珍副主席具体组织实施。调研组通过深入市内企业实地调查,赴外地考察学习,召开市直部门、金融机构、重点企业、大专院校负责同志座谈会,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真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至去年底,我市培育形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35家。已建有国家高新区和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了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先后与国内外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全市各类企业已建成技术研发中心333家。我市共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66项,申请专利1.5万件,年均增速达到59.5%,全市近50家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30多项,超高效电机、大颗粒金刚石、数字化超深井石油钻机装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科技创新主要指标进入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十一五”末的66.7亿元增长到“十二五”末的166.2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6%,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激增至56%。

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领导重视不够、产业层次较低、创新主体动力不足、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创新平台辐射带动不力、创新人才极为短缺、政策支持不力、部门协同联动不够。

推动创新发展的有关建议

(一)切实增强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南阳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产业竞争加剧使南阳面临不进则退、慢进即退的发展局面,世界发展大势所趋和南阳现阶段发展所需,迫切需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南阳发展的新引擎,作为推动南阳发展的新动力,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强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紧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因此,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切实把科技创新当成一号工程、提到核心位置,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带动自上而下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潮,牢牢夯实转型跨越的思想根基。

(二)大力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技创新实现突破。以重大科技专项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在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一是突出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抓住“中国制造2025”机遇,以打造省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为目标,科学制定南阳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突出我市电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光学仪器、防爆消防车及防爆电器、能源装备、输变电装备等优势行业,明确产业“路线图”和时间表,排出10大引领企业,集中政策资源扶持,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融合创新,率先实施“机器换工”“数控一代”计划,建设一批省级智能化示范车间、示范工厂,引领带动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业。二是大力发展食品纺织产业。培育一批食品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优质特色品牌,形成绿色食品千亿产业集群,将南阳打造成中原地区现代食品产业基地。发挥优质棉花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打造纺织服装千亿产业集群,建成河南省重要的棉纺、高档服装面料生产和品牌服装加工基地。三是发展壮大新能源、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光电信息产业,以光学组件、光电信息核心部件、智能终端等为重点,培育核心产品产业链,促进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力争“十三五”末成为河南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新兴承接地。物医药产业,以中药大品种、化学原料药、生物化工等为重点,促进中药材深加工、现代中药、西药制剂、医疗器械、健康医疗同步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把南阳建成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医药产业基地、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健康养生基地。四是大力提升安全高效现代农业。用好南阳农业资源优势,走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重点在有机农业、高附加值、品牌质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四个方面做文章。加快健全完善推广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规范认证,建设一批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加强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高新技术带动涉农产品实现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实施品牌带动,争取省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我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南阳黄牛、名贵中药材研发,加强小麦、玉米、花生等育种创新基地和全国牧原猪、食用菌、有机瓜果蔬菜、南阳月季等科研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南阳农业品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加快科技长入,延伸产业链,打通一二三产,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五是积极发展生态环保技术产业。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把环保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举措,积极发展节能降耗、资源回收利用、环保等产业,大力培育新型墙体材料、环保装饰材料产业。六是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建设大数据交易市场,形成大数据产业新业态。七是推动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实施军民融合重大项目、转化推广军民两用技术,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军民融合骨干企业,促进军民产业深度融合。八是大力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筛选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型骨干企业,配套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集中扶持,示范带动,培育一批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科技小巨人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加快构建创新龙头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助推、科技小巨人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带动企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

(三)强化人才支撑。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改变南阳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的现状,综合施策,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一要引进高端人才。高端人才是稀缺资源。一个高端人才可以开发一个项目,救活一个企业,拉动一个产业。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观,通过项目合作,加强与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和国内外技术领军人才的联系对接,聘请专家作为经济或科技顾问等形式,实现高端人才引进、为我所用。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支持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与国内知名高校及教授专家对接,实现高端人才的引进、应用。二要挖掘潜力、培养用好本土人才。大力培育本土科技人才,推进人才需求信息有效对接,实行“政企校研”联手“以产定培”“订单育才”,倡导“把工厂办到课堂上、把学校办进车间里”。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要开设适应南阳产业所需的专业,培养南阳区域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切实把我市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为我市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建立南阳籍在外专业技术人才档案库,由市人才办加强联系对接,推动项目和宛籍技术人才的对接,实现在外专业技术人才为南阳发展所用。对我市重点学科带头人、企业技术带头人、行业拔尖人才,加大培育力度,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推动联合研发、协同攻关。三是健全机制、重奖激励。建立优秀科技人才政府奖励制度,每年评选一批优秀科技人才、科技功臣和优秀企业家,拿出1000万元用于大张旗鼓表彰。鼓励企业推行以智力资本入股或参与分配,激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专利创造、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要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四是优化环境、留住人才。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制度,落实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帮扶政策,建设南阳人才公寓,努力营造人才创业、居住和生活所需的良好环境及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做到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

(四)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载体和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构建“政金产学研用”紧密联结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以高新区、保税区、经开区、产业集聚区为依托,打造科技创新样板和模式,发挥好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集中力量打造国家级高新区这一科技创新主阵地,力争建成国家协同创新基地,发挥核心载体作用,当好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二是采取“企业、高校+研发机构+资助政策”模式,推动企业、高校建立各种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众创空间等区域性、企业性创新平台,集中扶持我市优势行业、重点企业、高校建设一批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逐步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三是以项目为纽带,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合作,建立科研战略联盟,加大科技引进创新力度。向内挖掘,充分用好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资源优势。四是用好京宛合作平台,突出与中关村的科技合作,引导我市企业积极承接中关村优势科技资源,打造好中关村南阳科技园,努力把我市建成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五是采取引进合作、企业领办、盘活资源等模式,引导、支持县区、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社会资本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

(五)完善财税金融政策保障体系。科技创新风险大、周期长,强化政策保障是关键。财政方面,一是继续探索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着眼财政涉企资金趋向基金化管理,建议运用政府投资担保,设立科技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放大财政资金效应,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探索健全“政府+银行+企业+担保”推动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模式,加大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二是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财政资金,对企业自建或联建国家、省级研发中心或行业技术中心以及承担我市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攻关的企业和研发机构,予以资助、扶持和奖励。三是推行科技创新券,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培强科技型创新企业。四是研究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建议我市研究健全优先采购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政策,通过政府手段推广使用像防爆消防车这样类似的产品,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运用。税收方面,全面落实科研项目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扣、技术转化税收优惠等各方面税收扶持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金融保险,围绕化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一是积极探索科技金融结合。积极引进、设立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等开展面向科技企业的金融创新;争取南阳设立“科技保”“科技贷”“专利贷”,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大力发展股权众筹、风投、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业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推动科技保险发展,鼓励保险公司为科技企业、科研项目、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保险支持。二是建立科技服务平台。政府要搭建股权投资、融资担保、融资租赁、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等多元化、综合性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定期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三是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直接融资。要把企业上市直接融资作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一个战略来抓,组建专门领导机构,编制企业上市计划,加强精准辅导,力求突破。当前尤其要借力国家为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新三板挂牌、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等开辟的“绿色通道”,抢抓贫困县企业“上市免排队”、“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优惠机遇,力推一批企业上市挂牌。四是以财政资金引导保险、风险投资、担保等社会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同时,要把各种要素捆绑起来扶持创新型产业、企业,创造有利于创新企业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

(六)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和品牌建设。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普及推广现代品牌观,广泛开展企业品牌人才培养以及企业知名品牌创建指导工作,打造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示范带动“品牌南阳”建设。强化产品认证,加快普及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积极推动企业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系统,严格生产标准和工艺流程,以过硬的产品质量保障品牌;加快建立完善市综合性质检中心,合理规划和建设县级综合性检测站,以质检体系完善带动质量升级,加强质量建设。

5.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篇五

浙江省温岭市十二届二次党代会提出,在今后一段时期,将着力实施“三个温岭”战略(即“内生温岭”、“海上温岭”、“市外温岭”),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到2020年前实现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三个温岭”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内生温岭强调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温岭发展的基础所在,海上温岭强调发展空间的转变,是温岭发展的希望所在,市外温岭强调发展路径的转变,是温岭发展的动力所在。实施“三个温岭”战略是保持温岭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和长远需要。

一、实施“三个温岭”战略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培育和建设“三个温岭”,实现市内和市外、海洋和陆地、东部和西部统筹发展,这一战略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从发展实践来看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培育“内生温岭”是温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温岭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着四大不利因素。一是随着外部竞争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变,直接造成劳动力成本提高,这一点目前在鞋类企业表现尤为明显;二是人们环保意识增强,政策要求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使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投入加大,成本上升;三是土地、水、电等资源和能源供应紧缺(温岭人均水资源量709立方,仅是台州平均水资源量的40%和全省平均的1/3,属严重缺水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负荷50万多千瓦,目前缺口达15-20万千瓦,短缺严重。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亩,可用土地更加稀缺);四是反倾销、贸易壁垒等国际因素,致使制造加工类产业的竞争力逐渐下降,产业急剧扩张受到一定的限制,造成了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保持竞争力,开始向低地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环保要求低的地区转移。温岭区域经济发展已进入“高原状态”,高速前进的负荷加大。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地运行,必须调整优化温岭的经济结构,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第二产业的科技水平。

2、建设“海上温岭”是温岭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温岭陆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承载力越来越弱,可用于产业发展的土地越来越少,经济持续较快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温岭拥有1521平方公里海域、316公里海岸线的海洋资源优势,滩涂用地155.28平方公里,其中绝大部分可围涂。因此,向海洋要资源、要发展,开发利用海洋、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已成为温岭解决土地资源短缺、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当前,温岭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随着甬台温铁路、石松一级公路的即将贯通,台州沿海高速公路的动建,东部产业集聚区的交通环境将彻底改善,其良好的区位优势愈加凸显。依托三面环海的海岸带,充分发挥沿海陆域、岛屿和海洋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建设东部产业集聚区和滨海新城,培育和建设“海上温岭”已经成为温岭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这是温岭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

3、建设和培育“市外温岭”是温岭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选择

英国著名国际投资专家约翰?哈里?邓宁曾研究了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过著名的投资发展周期论。该理论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等于对外直接投资额减去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与该国人均GDP具有密切的关系。邓宁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均GDP低于400美元的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几乎为零,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负值;第二阶段,人均GDP在400~2000美元之间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相对较少,但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外资,因此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负值,且绝对值有增大的趋势;第三阶段,人均GDP在 2000~4750美元之间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而外资输入的规模同时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依然表现为负值,但绝对值有缩小的趋势;第四阶段,人均GDP超过4750美元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明显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明显表现为正值,并呈逐步扩大的趋势。对照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温岭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的过渡时期,正是对外直接投资和外资输入规模同时扩大的时期,在此期间实施“市外温岭”战略顺应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建设“三个温岭”的主要思路和工作举措

1、实现三大转变,培育“内生温岭”

(1)在优化产业结构上下功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一是进一步提升工业层次,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方面要抓好现有传统优势产业的提升,引导其朝着产业集群的方向做大做强。当前重点要发展壮大以临港工业为主的重化工业、以汽摩配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另一方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动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成长壮大。二是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当前温岭现代服务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机遇期,要积极实施三产先导发展战略,促进城市产业升级,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着重抓好功能区块建设。在城市中心区,积极实行“退二进三”战略,并积极推进“总部经济”大楼建设进程。三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2)在推进科技进步上下功夫,推动经济由快速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一是积极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全市层面,继续开展院校(所)合作工程,引进一批高层次的科研机构。行业层面,鼓励八大支柱行业都建立行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企业层面,鼓励大型或骨干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研发中心)。二是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3)在提高投资强度上下功夫,引导要素利用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一是“腾笼换鸟”进一步盘活土地存量。二是提高集约利用水平。温岭已出台政策,新建工业用地项目一般应建造3层以上厂房。鼓励企业零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555行动计划”,认真落实节能减排举措,推进节能降耗减排。

2、创新开发路径,建设“海上温岭”

(1)要坚持统筹协调多方配合,促进合法、合理、合力开发。“海上温岭”建设,东部产业集聚区是主战场,该区域范围规划面积310.87平方公里,建设重点区面积152.2平方公里。在如此大的土地上要进行劈山填海、围涂造地、筑路架桥,以及相应的工业化、城市化开发,涉及到海洋、土地、资源、环保、生态等多个法规,因此,一是必须在学法、懂法、用法的前提下顺利推进开发。二是在开发过程中,必须时刻注重在科学与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背景下,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赢得最大的科技经济附加值,也就是要合理开发。三是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政府各部门、项目建设单位、社会各界、广大市民、大众传媒,要形成一个合力促开发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也就是要合力开发。尤其是项目前期工作必须要建立联动机制走并联审批之路,这是“海上温岭”开发建设的关键所在。

(2)要实施点轴相结合的非平衡战略,促进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所谓“点”,主要是指温岭沿海的产业集聚区块,主要有滨海、箬横、东海塘、东南和上马5个工业区块,这些都是区域经济的生长极;所谓轴包括纵横两个方向,纵轴是沿海岸带或海岸线方向的交通干道,主要是沿海高速温岭段和75省道南延及东部产业集聚区内的松航路、经塘路、8l省道松门过境段,横轴是从沿海各功能区块向内陆延伸的交通主干线,主要有石松一级公路、8l省道、太龙一级公路等。通过实施非平衡战略,点线结合,连线成网,依托日益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把东部产业集聚区与温岭中部、西部等内陆地区连接起来。下一阶段,必须加快沿海高速温岭段和石松一级等交通主干道路建设,构建内陆与沿海之间的物流大走廊,提高综合集疏运能力。同时,要积极利用温岭丰富的海洋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产业,实现海洋资源和区域优势紧密结合,海洋产业与陆域经济联动发展。

(3)要注重空间开发和产业开发的一体化,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东部产业集聚区发展条件优越,尤其是优良深水港区龙门港的立项兴建,这一区块将是温岭未来开发建设的重点,但目前集聚区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比较薄弱,需要依托西部的滨海、箬横、松门、石塘几个中心城镇来带动发展。该区域的开发并非是东部四个城镇单纯的拼合,而应在各城镇现有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通过改善和建设区内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形成温岭市域全新的发展空间,把东部小城镇现有的产业纳入到产业集聚区中,依托周边城镇服务功能,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在产业不断集聚、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进一步带动人口、经济的集聚,推进东部城镇建设。因此,下一阶段东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要重点提升松门在东部沿海的中心地位,促进松门由传统的渔区经济向滨海港城经济转变,成为临港工业集聚地、水产品集散和加工基地。同时依托台州滨海工业区块,促进滨海镇发展,使之成为温岭东北部的重要增长极。保持石塘历史文化名镇和渔港城镇特色,建设温岭中心渔港,大力发展船舶等临港工业。把箬横建设成为东部平原区重要的人口和现代产业集聚地,提升制造业、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3、内外互动,推拉结合,建设市外温岭

(1)明确战略定位,优化发展路径。必须结合温岭实际情况,确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吸引企业回归的产业选择和基本类型。从“走出去”的类型看,一类是优势型的“走出去”,温岭在鞋业、机电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这就为温岭产业梯度转移奠定了基础,当前着手筹建的江西泰和温岭产业园是这一类型“走出去”的典型代表;另一类是学习型的“走出去”,即以汲取国内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市内产业升级、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为目的向更高水平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对外投资。从实际看,温岭市“引回来”企业的主要落脚点在于两处,一处是总部经济基地,一处是东部产业集聚区。总部经济基地应着重引进企业总部以及营销、研发等部门;而东部产业集聚区应选择有利于温岭市产业升级转型的临港型工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2)拓宽发展空间,推动企业和个人“走出去”。在温岭目前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较为紧缺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在市域外建立原材料供应基地和产品生产营销基地,通过“借力提升”、“借地发展”,充分挖掘所在地在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结构和质量上的比较优势,直接扩大生产经营空间和资源拥有量,实现温岭产品的“全国化”乃至“全球化”研发、生产和营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和交流,不断优化“走出去”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要充分利用“建筑之乡”的品牌优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市外工程承建、劳务输出和资源开发;同时,要着重考虑发展“飞地经济”,建立市域外温岭产业园区。要鼓励新一代温岭商人外出经商和创业。目前在外地经商办厂的温岭人达40多万人,每年赚回的钱数以亿计。这些在外温岭企业和商人是温岭宝贵的人脉资源,也是促进温岭人外出经商、创业的推力和拉力。

(3)营造创业环境,吸引在外温岭商人报效桑梓。主要载体是“回归工程”,建议结合正在开展的“围海造地”、实施“海上温岭”战略这一巨大的历史性机遇,引导在外温岭商人参与东部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培育“市外温岭”提供基础保障。同时,积极发展高层次的现代服务业,尤其是要加快建设位于城市新区的总部经济基地,筑巢引凤,吸引部分在外温岭企业回家乡设立总部。

三、立足理念创新,加快平台建设,落实“三个温岭”战略

1、创新理念,转变发展思维

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如果抱着守成固有的思想去培育和建设“三个温岭”将步履维艰。比如在“内生温岭”建设中,仅靠工业增长推动经济发展已不是长久之计,必须突出制造业转型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两个重点,做到互动发展。培育和建设“海上温岭”,仅靠海洋经济部门努力也非易事,而应通过陆海联动,以陆域经济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近期必须要确立以东部产业集聚区为主战场,加大力度,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做强海洋经济实力。培育和建设“市外温岭”,从表面看转移了部分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流失了税源。但从长远看,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企业来说,寻找到了有利于发展的空间;对资本来说,得到了获取最大利润的机会。这实质上就是“跳出温岭发展温岭”理念的最好体现。

2、创新载体,加快发展平台建设

这里指出的平台含义非常丰富,具体讲就是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润滑剂、助推器等。比如技术中心、创新平台和信息、物流、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这是制造业产业链之间衔接的润滑剂,有助于降低企业内外不同环节间的交易成本,加深产业链一体化程度,这在“内生温岭”、“海上温岭”建设中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实施“三个温岭”战略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它既是推动内部产业升级转型的有力支撑,也是承接外部投资和产业转移的基础保障。商会则是“市外温岭”建设的助推器,是内外联系的纽带和桥梁,要把温岭企业和商人“推出去”发展,把分散在各地经商的温岭人“引回来”投资。总部经济建设则是培育和建设“市外温岭”、“内生温岭”的重要平台,既是招商引资的载体,又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基地。

3、创新机制,狠抓工作落实

重点应建立工作机构、工作举措、绩效评估体系等工作机制。在工作机构上,市里已成立“三个温岭”建设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四套班子成员参加、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并在领导小组内设立“内生温岭”、“海上温岭”和“市外温岭”三个工作组,现已着手拟订方案组织实施。在工作举措上,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推进责任化、责任落实具体化”,把每项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项目建设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关键。在实施“三个温岭”战略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主抓手,牢固树立项目首位意识,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位领导牵头、一套班子运作、一事一议、一条龙服务、一竿子到底”办法,加快项目进度,为顺利实施“三个温岭”战略提供坚实的工作保证。在绩效评估上,要建立符合温岭实际的指标体系,开展合理的绩效评估,实施赏罚分明的考评措施。

6.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篇六

赵 宇

近年来,临武县委、县政府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现代化,用工业化的手段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建设大龙头、大基地、大市场、大品牌,全县农业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以临武鸭、临武优质水果、临武香芋、大冲辣椒等为主导的七大农业产业。农业产业链由原来的基地生产型逐步发展为“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链条。尤其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共发展县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其中国家级1家、市级7家。2010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2.87亿元,增长5.8%,其中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产值9.35亿元,增长14.7%,占农业总产值的72.6%。

一、做牢农业基础,改善现代化条件

县委、县政府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近五年来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6亿元,用于病险库、骨干山塘治理、水渠水坝维修、灌区配套工程建设等,有效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加强立项争资工作,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对基本农田改造、渠系配套、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加大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全县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0.2万亩,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2家,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双溪新农村示范乡和32个县级以上示范村建设,基本上形成了玉美—龙坪—小湾—寺冲、五星—曹家冲—田里、黄皮山—邝家—贝溪—莲塘等产业化新农村示范带。

二、做大基地规模,促进集约化生产

商品基地建设是基础,规模开发出效益。我县坚持以“拓规模、求发展、促增收”为主线,围绕龙头建设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重点抓好临武鸭养殖带、商品蔬菜种植带、红薯淀粉原料生产带、优质水果种植带、山羊养殖带、楠竹和桉树种植带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共建成各类规模以上种养基地289个,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临武鸭基地1.6万亩,年养殖临武鸭1000万羽以上;淀粉红薯基地3.5万亩;商品蔬菜8万亩,优质水果5.1万亩,玉米6万亩,优质水稻1.5万亩,油茶林1万亩。比较典型的基地主要有广宜、南强万亩脐橙基地,三合万头养猪场,双溪乡万亩香芋基地,广宜、花塘万亩油茶林基地,土地、楚江等7个乡镇的万亩优质稻基地,三合、麦市等2个乡镇的万亩玉米基地。

三、做强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进程

龙头企业是处于上连市场、对接基地、下连农户的关键环节,龙头越活,带动能力就越强。我县准确定位,瞄准市场上项目,建成了以舜华鸭业公司、金福科技公司、小徐瓜瓜食品厂、舜丰源芋业公司、鸿源果业公司、恒丰竹业公司、湘港茶油公司、金江沙田牛业公司等龙业龙头。2010年各加工企业实现加工产值4.9亿元,其中舜华鸭业公司年加工910万羽,加工销售产值3.56亿元,上缴税收1000多万元。同时,进一步巩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各农业龙头企业共联结基地13.7万亩,带动农户6.5万户。特别是舜华鸭业公司通过养鸭协会与农户签订养殖合同,免费供种苗、供饲料、供饲养技术,统一收购,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现年出笼临武鸭1000万多羽,年产值2.3亿元;金江沙田牛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养牛基地230个,年加工肉牛1万头,加工鲜产品1250吨,年产值9360万元。

四、做活流通市场,实施品牌化战略

市场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只有市场宽广,农产品销售顺畅,农民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收才有保障。我县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坚持从优质种苗抓起,从农业标准化建设着手,全方位打造精品名牌,以品牌闯市场。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14.3万亩,涌现出舜华临武鸭、舜溪临武香芋、舜珠水果、舜湘乌梅、舜峰食品、大冲辣椒、沙田牛巴等一批品牌产品,其中舜华临武鸭品牌连续五年获湖南省农博会金奖,连续两年被湖南省消费者协会评为“消费者信得过品牌”,被定为第四批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为把特色品牌推向全国各地,我县坚持多轮驱动、多措并举,不断扩大市场占有量:发展订单活市场。共落实种植业订单面积5.6万亩,养殖业订单600万头(羽),订单产品流向广东、深圳、长沙等城市。组建协会闯市场。先后组建了香芋营销协会、蔬菜营销协会、小水果营销协会、山羊养殖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协会42家,会员达6000余人,成为市场营销的主力军。健全网络拓市场。各行各业与全国11个省市68家客户建立了稳定的销售关系,销售网点达1500个,大大拓宽了农产品销售空间,实现外销产值4.1亿元。其中临武鸭已享誉省内外,2010年公司相继在武广高铁、长沙、广州、北京等地新开连锁门店30多家,特产店总数达到120多家,“尖椒炒临武鸭”作为湘菜代表摆上上海世博会的餐桌,使临武鸭品牌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临武香芋占领了广东江南市场70%的份额;临武大冲辣椒酱进入了广东、湖南等大中城市;红心桃、乌梅、蜜枣等优质水果深受消费者青睐。

五、做出特色亮点,实现科学化发展

7.大力推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 篇七

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今年乃至十二五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大力推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

安全发展作为一个科学理念进而明确为一个重大战略,是党和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总结,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导纲领。

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了安全发展的理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安全发展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则。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坚持和推动安全发展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能不能实现安全发展,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各个环节,实现安全发展。《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

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这是我们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安全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不顾安全的硬发展就没有道理。安全始终是发展的 续的发展,或根本称不上发展。因此,安全发展既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必须首要明确其内涵、原则和目标要求。安全发展是指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以及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改革发展,必须建立在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证的基础之上。在推进安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依法治安、综合治理,突出预防、落实责任,依靠科技、创新管理的基本原则。其阶段性目标,就是力争到2020年,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亿元GDP和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等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必须切实做到以安全为前提和基础。在谋划发展思路时,要把保障安全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位的主要标准;在制定发展目标时,把安全生产作为考核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文明建设成效的硬性指标;在推进发展进程中,自觉调整和改革经济运行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六大体系,着力提高六个能力,加快实施九个重点工程,努力推动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8.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篇八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等4则

作者:

来源:《职业·下旬》2011年第03期

报告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公办民办并举,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以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为主,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做好“双语”教学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出特色,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支持特殊教育发展。落实和完善国家助学制度,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努力营造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验收

两部门将验收2008立项建设的30所项目院校

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日前发布通知,决定对2008立项建设的30所项目院校进行验收。

通知称,本次30所项目院校的验收工作以“院校总结为基础、省级验收为前提”。通知要求学校提交自我总结。其中包括:项目建设基本情况;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和成效;重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示范与辐射成效;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和使用效果;资金管理情况与存在问题等。

通知称,30所项目院校的验收材料将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栏中进行公示,同时,将组织专家对30所项目院校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核查,并分别对30所项目院校的建设情况作出评价及结论建议。

品牌

山东潍坊首批职教特色品牌专业出炉

近日,山东省潍坊市201010个特色品牌专业出炉,潍坊商校、山东工业技师学院等7所职业学校10个专业成“名牌”。

2011年3月 7日,潍坊市教育局网站公示新评定的四个特色品牌专业,这四个专业从全市19所院校20个专业申报的特色品牌专业选出,最终,山东工业技师学院的数控技术专业、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潍坊职业学院的园艺技术专业及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的畜牧兽医专业入选。

从2010年开始,潍坊市将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面向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在全市职业院校重点建设30个职业技能竞赛基地,评审认定30个装备条件好、师资水平高、与产业发展符合度较高的“特色品牌”专业。准备每年分别认定10个职业技能竞赛基地和10个特色品牌专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专业,直接认定为潍坊市职业院校特色品牌专业,其基地直接命名为“潍坊市××专业技能竞赛基地”。

据潍坊市职教教研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申请成功的院校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潍坊市职业技能竞赛基地和特色品牌专业将实行动态化管理,有效期为三年。2011年以后,还将评选出20个“特色品牌”。

第一个

湖南建起了中国第一个职业教育“云”

土豆网是中国最早和最具影响力的视频分享网站,吸引了大量网民的热情关注。而在全国政协委员王键看来,湖南也有一个职业教育的“土豆网”。

“我们职教新干线现在在全国创造了一个模式。”王键介绍着这个网站,“等于在湖南建起了中国第一个职业教育„云‟,是第三代互联网的雏形。” “它以个人空间为基础,基于实名制,学习视频为主。每个老师一个空间,每个学生一个空间,班主任每天都能从空间上看到学生情况的变化。长沙民政学院一个学生去非洲实习,就用这个空间跟国内的学校老师交流。”王键指着网页介绍。

据悉,该网站功能强大,有网络精品课程,学习视频点播,老师和学生都能申请自己的学习空间,不仅能搜集整理储存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和视频,还能实现学校、机构、老师、学生的点对点交流,甚至一些其他国家的名牌学校的教学空间也能在网络上实现互联。

9.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篇九

一、文明城区创建需要齐心协力文明城区创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全区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自全区文明创建动员大会后,各部门、各街道都对照《白下区创建文明城区实施意见》和《创建文明城区工作一级分解表》,制定了创建方案,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指定了专门联络员,明确了创建目标,制作了一批宣传品,营造创建氛围,提高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一些部门、街道还对照指标任务进行自查,针对薄弱环节,找出差距,明确重点,力争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区文明办抓住新街口创建工作重点,制定了新街口商业街区精神文明创建实施方案和工作进度表,开展了“实践雷锋精神,做诚信公民”、“青春闪亮新街口”两大主题系列活动;在《南京日报》上开辟了“新街口三个文明大家谈”栏目,并向社会广泛征集新街口主题口号;以“文明诚信、科学发展”为主题举行了2004中国南京新街口商圈高层论坛,为新街口建设和文明创建出谋划策。各部门、各街道充分发挥社区论坛、党员之家、社区大学等现有载体的作用,广泛开展“文明从细微处入手”市民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和以诚信为核心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培育市民精神和城市精神。4月初,市文明办对全市创建工作进行了随机实地考察,从检查反馈、平时工作和调研中反映出的问题来看,当前,我区的文明创建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市民的文明素质普遍不高。乱扔、乱吐、乱张贴、乱穿马路现象,损坏公共物品现象,车辆乱停乱放现象还较为严重。二是文明城区创建氛围还不够浓厚。部分主干道既没设大型公益性广告,也没有文明创建工作的标语牌。三是基础设施毁坏和缺乏。主要是主干道人行道上的盲道部分被占,街巷路面硬化不够,导致排水不畅、积存垃圾;居民小区有些未按规定设置消防设施,有的部分消防设施已损坏,消防通道不畅;社区文化场所面积缺口大,小区健身器材毁坏多。四是部分“窗口”行业服务、执法不规范。环卫部门存在环卫工人未统一着装,不及时清扫垃圾等现象;园林风景区存在环境不整洁、公共物品有损坏等现象;物业管理缺乏健全高效的投诉、回访处理机制;商业零售服务中存在未向顾客明示售后服务制度现象;交警有不及时疏导交通现象。五是市容、文化市场、卫生行业管理上的不足。如还存在违章搭建、无证流动摊点、抛洒滴漏、占道经营、盗版音像制品,娱乐中心、网吧等没有标识未成年人不宜入内警示牌等现象。经营性公共场所存在证照不全,从业人员不持证上岗,食品行业中少数还存在食品卫生不符合质量标准和证照不全问题。回顾前一阶段的文明创建工作,与文明城区的标准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要实现文明城区这个目标,需要凝全区之力,齐心协力,全力以赴,用科学的发展观引领创建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找准薄弱环节,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破解创建难题,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全区的文明创建工作不断地提升。首先,全区要紧张起来,行动起来。距离文明城区评比还有半年时间,全区各部门、各街道应充分提高对文明创建工作的认识,增强创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抓紧落实各项指标任务,确保在每个明查、暗查中不丢分。其次,应进一步发动和依靠群众,在创建中凝聚民心。大力开展“文明从细微处入手”市民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从基本礼仪和基本行为习惯做起,革除不良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让市民处处感受文明、享受文明成果,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全体机关干部应先行一步,成为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示范者。第三,以新街口商业街区文明创建为重点,推进文明行业建设。深入开展以诚信建设为核心内容的系列主题活动,重点突出商家的诚信建设,引导商家成为创建工作的主体,主动增加企业诚信成本的投入,树立企业诚信形象,最终成为创建的受益者。政府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使新街口真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城市的品牌。第四,应进一步加大文明创建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四失关爱工程”、特教站等各种精神文明创建载体,通过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文体活动,宣传和普及基本道德规范,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同时发挥志愿者队伍及好市民、劳模等先进人物、团队的带头作用,用他们的自身行为来引导、说服、感染周围的人。第五,将文明创建工作与全区重点工作、行业创建工作及机关日常工作相融合,在工作中创建,在创建中工作。如创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百名文明南京人”、“十佳文明市民”、“十佳诚信企业”等等,通过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各种角度的创评活动,来推动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树立执法部门的形象,提高机关干部的素质,改善市民的文明行为,促进全区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使全区三个文明领域中的各项工作能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席之地和一定的话语权,从而提高白下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刻不容缓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近三年来,累计教育经费投入6.98亿元,其中区财政用于教育投入3.71亿元,年增长15%以上;基础建设投入3亿多元,完成校园建设项目17个,建筑面积10多万平方米,教育技术装备投入5931万元。目前,全区有省、市实验(示范)学校达25所,四星级高中1所、三星级高中4所、省合格职教中心1所、省示范初中3所、省实验小学9所、市实验小学7所、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4所。为了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区按照省、市部署和《“十五”教育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实施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到今年上半年,已撤销合并了15所小学、5所初中、3所职业学校和6所集体幼儿园,基

本完成区域内中小学布局调整“十五”规划任务。调研中大家一致认识到,我区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教育发展不均衡,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已明显滞后,存在学校数量多、办学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办学效益低的现象,尤其是中学的结构布局调整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品牌窗口学校数量不充足,不能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制约了全区办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骨干教师尤其是在省内外有较大知名度的教师紧缺,没有真正形成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机制,队伍的活力没有被充分激发;教育服务经济、文明社会、造福人民的社会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要早日实现白下教育强区的目标,使教育成为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提供能量的发动机,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首先,应高起点的做好结构布局调整,实现均衡优质发展。要按照省市有关教育布局调整的标准和要求,统揽全局、抢抓机遇、整体规划、科学论证,抓紧启动新一轮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结合白下教育发展实际和城市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效益、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做大、做精、做优、做强品牌学校,撤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质量低的薄弱学校,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加快规模学校建设步伐,争取3年内高中从10所调整到5所左右,初中从11所调整到7所左右,小学从41所调整到25所左右。第二,应坚持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白下教育应与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走在全市的前列。学校应强化自身办学特色,强化课程教学等素质教育的内涵改革,在提高现有品牌学校教育水平的同时,努力争创新品牌。高中学校要全部办成四星级(即国家示范高中)的优质高中,金陵职教中心要建设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初中要全部成为省示范初中,90%以上小学成为省、市实验小学,教办幼儿园全部创建为省、市示范性实验幼儿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第三,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队伍。树立“教师是教育事业第一资源”观念,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继续通过校长聘任制、任期目标制和竞争上岗制的落实,建设一支敬业奉献、高能高效的干部队伍;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完善布局调整中富余人员多渠道妥善分流措施;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逐步向优秀人才、骨干教师和关键岗位倾斜;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把好教师入口关,实行教师“凡进必考”;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开展实施“网络教师培训”工程,提高在职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第四,应推进社区教育,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提高社区教育发展水平,是教育服务经济、文明社会的有效途径。围绕创建文明城区的目标,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为社区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重视和加强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老年人的社会文化知识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区社会生活培训、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等,努力提高群众受教育的普及程度。第五,应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教育是一项投资,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原则上义务教育阶段由政府投入,非义务教育阶段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应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通过银行贷款、资产置换、捐资助学和社会办学等形式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在全区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确保教育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推进社区民主自治任重道远我区的社区建设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呈现四大特征:一是社区党组织健全,工作扎实有效。全区60个社区建立了社区党总支,楼院建立了党小组,使党的组织体系深入到居民楼院,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新的社区党组织活动网络。还分别与辖区16家单位党组织建立联谊制度,实行党员教育联搞、思想教育联做、社会治安联防、公共建设联办、贫困对象联帮、文明社区联创。二是涌现出一批富有特色的品牌和亮点。如洪武路街道的“社区功德录”和“爱心驿站”、苜蓿园的“特殊家庭教育辅导站”、止马营街道七家湾社区的“民族之家”、五老村街道三条巷社区为独居老人安装的“爱心互助”门铃等一大批特色服务项目。三是社区中介组织逐步发育。表现为三种类型:活动类,其特点是以消闲或文化娱乐为主。如各社区群众自发组织的腰鼓队、合唱队、健身队等老年活动队。权益类,主要是居民合法权益的表达和维护。如五老村街道三条巷社区的计划生育协会,会长由住在社区的医院退休妇产科主任担任,为辖区内育龄人群提供生殖保健和优生优育优教服务,并帮助妇女维护合法权益。服务类,其功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如洪武路街道马府新村社区的“康爱百姓服务站”,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四是社区民主自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各社区通过社区民主选举制度、社区民主决策制度、社务公开制度、社区服务承诺制度、社区居民听证会制度和社区工作者述职制度等有关制度来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建康路街道致和街社区的“社区议事园”自成立以来,先后解决了各种社区重大事务、邻里矛盾和家庭纠纷上百个,深受居民欢迎。社区建设工作开展了多年,社区民主自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社区居委会负担仍然过重,表现在:社区台帐多,除区里统一制作的“5+1”本台帐外,不少职能部门又另设台帐;检查评比多,各类调查统计多,自去年底至今,各类调查统计不下9种。一些职能部门工作延伸落实不到位,社区工作经费与人员配置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民主自治的进程。强化社区自治功能、推进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可谓任重而道远。为此,政府各部门和街道在推动社区工作中,要确立新的管理理念,实现由领导、管理到指导、服务的角色转变,积极为社区依法自治创造条件。要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民主自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党组织指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管理模式,积极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自治、服务群

10.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篇十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6月14日,荔浦县2018年第二期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在桂林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点(修仁镇柘村)举行,来自各乡镇的50名砂糖桔种植户、农业技术骨干等参加了培训。

培训班邀请了荔浦砂糖桔种植协会党支部书记xxx现场授课,以砂糖桔增收富民为主题,采取专题授课、现场答疑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切实提升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参训人员专心听讲做笔记,提问环节争先恐后,培训结束后仍有不少人围着授课老师继续交流,培训达到了预期效果。学员们纷纷要求,像这样的接地气、有干货的培训要多搞、搞好。

11.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应浙江大学旅游学院王书记及学院的邀请,来到了美丽的杭州,国内外知名高校浙江大学,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学习研究体会和成果,感到十分的高兴和荣幸。我跟高校有割舍不掉的情怀,我曾在云南农业大学校长办公室工作过十年有余,我当过村干部、乡干部、县干部。16年前当过副县长、在省直机关工作了20多年,而今又在中字头的协会工作,中国体制内外干部的酸甜苦辣都尝试过,甚至还到老山前线支前参战经受生与死的考验。按时间来划分前10年跟乡村干部打交道,第二个10年是跟在高校工作是跟知识分子打交道,第三个10年在云南省政府扶贫办和国务院扶贫办工作和挂职是跟官员和贫困人口打交道.在农大工作期间,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农业院校我都去参观学习过,还有幸和教育部周远清副部长一道在上海参加了上海农学院并给上海交大的合并仪。一转眼二十年就过去了。浙农刚并给浙大时,受理学院领导的邀请,也来参观学习过,我一直是浙大的粉丝,而今我们与浙大有很好的合作,我们王婉飞书记还是我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的副会长,特邀专家,还有搞品牌研究的贾枭老师,经常邀请我参加品牌发布会。我们协会的会长朱保成,是河北正定人,他也是农业部的基层联系点的负责人,他联系的村庄是闻名遐迩的河北正定县塔元庄村,众所周知,总书记曾经在正定县委当过副书记、书记,也曾多次骑自行车来过该村,偶遇洪水大时,曾晚起裤腿,蹚着滹沱河的河水来过该村。在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和担任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后,先后两次到过塔元庄村,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很高兴,并抒发了对父老乡亲的思念情怀。近半月前,我们协会去河北正定县塔元庄村举办携手推进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开展这个主题活动意义重大。你们学院的王书记在我的朋友圈里看到我们协赴河北正定县塔元庄村举办携手推进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就向我发出邀请,要我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携手推进乡村振兴学习体会。虽受之有愧,但推之不恭,因此,我只得在此抛砖引玉了。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我想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第一,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二,关于农业品牌建设。第三,民族民居民宿民乐与最美乡村建设。

第一、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7个战略中的第4个。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大的一次飞越。农民问、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即“三农”问题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以及特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始终如一,高度关注和高度重视。

(一)“三农”始终得到几代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高度重视。我们来回顾一下毛泽东怎么说和怎么做。大革命后期,毛泽东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从1927年1月4日开始,身着蓝布长衫,脚穿草鞋,手拿雨伞,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历时三十二天,行程七百公里,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这个报告里。毛泽东回击了当时对农民运动的责难,赞扬农民运动“好得很”,还指出贫农“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没有贫农阶级(照绅士的话说,没有“痞子”),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到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他还明确地提出:“农民问题只是一个贫农问题,而贫农的问题有二个,即资本问题与土地问题。这两个问题都已经不是宣传的问题而是要立即实行的问题。”同时还“要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

1936年,他在延安会见美国作家斯诺时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美]洛易斯·惠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版,第47页。]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2页。]

毛主席最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说农民运动好得很。充分强调了农民和农村的地位,我们党走过的道路就是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就是近40年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农村开始的。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现在看来是个伟大的创举。习近平同志当知青七年的梁家河我2015年底去陕西培训,在延安枣园接待并担任解说的习总书记的党婕睿看是我的朋友,她请朋友开车送我到梁家河学习,听了介绍看了村村史馆,习近平同志知青是住过的几口窑洞,和沼气池,铁镰社,总书记的多次入党申请书。深受教育。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合作化和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的更本出路在于机械,农业要实现现代化等等,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失,想信今后也永运不过失。

(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三农”及农村发展也有许多重要论述。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解决“三农”问题要靠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发挥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我国80%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始终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他在1985年的一次讲话中总结说:“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按照邓小平同志这个思想,在农村开展任何一项工作、实行任何一项政策,都必须首先考虑是维护还是损害了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有利于调动还是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能够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政策就是好政策,就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并坚持下去;否则,就应当调整和改正。在我国,对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早在1926年,享誉世界的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晏阳初就在河北定县开展了为期10年的乡村平民教育试验,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1931年,著名学者梁漱溟等人在山东邹平创办乡村建设学院,倡导“乡村建设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改变农村面貌,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1955年底,毛泽东同志组织起草《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196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纲要》明确了高速度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任务。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前,我国一些学者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刺激农村消费、消化城市过剩产品、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角度,丰富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2012年9月1-2日,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年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市召开。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分别致辞,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全国人大常委、农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范小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肖万钧,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万宝瑞,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副书记、理事会副主任李春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等分别作了大会主题报告。

我在也安排在会上的发言:根据会议主题谈4个观点:一是要认真落实城乡统筹的方针政策,加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的投入力度,切实通过政策引导,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还富于民。二是加大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实行体制转轨、机制转换、社会转型、公民转性、农民转城。建立具有时代特点和特色的农业专业合作社,逐步淡化村级行政体制,向公司化发展。三是加大农业区域化、特色化、版块化发展。如云南的城市上山、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农转城等。四是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这是有效解决大中城市病,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经,这是引导广大农民工转移后回乡创业的有效形式和方法。当时是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中财办副主任韩俊主持会议。当时要求会务组把我的这几条建议写入会议纪要向中央报告。

(三)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多次讲过这样深刻的话。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不能掉队;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数亿农民的梦想构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

厕改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可以说小厕所、大民生。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厕所革命。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中“。怎样体现重中之重,报告中用了坚持、巩固、深化、构建、加强、培育的关键词。虽然字数不多382字,但为今后“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了实实在在的措施。认真学习党十九大报告,关键就是吃透这些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论断,几乎是一句话就一个政策、一条措施。要在吃透精神的基础上做到结合各自的实际,实现有效对接,培育和开发农业品牌产品,真正强化品牌引领,进一步发挥农业品牌建设的推动作用,切实提高农业品牌产品的覆盖面和国际竞争力。

一是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在在意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二是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三是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七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四是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怎么办。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新矛盾新战略,科学把握“三农”工作的新起点新目标新任务。要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入手,透过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整体把握“三农”工作新要求新任务,使党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准确把握新时代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三农”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的重点任务。作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课题研究,这是农业部韩部长提出来的要求。认真学习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一句就可以报一个课题。相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新时代的伟大事命题,在中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第二、关于推动农业品牌建设

发展品牌是实现强国梦、中国梦的战略选择。品牌的培育、建设和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列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总书记多次对加强品牌建设提出要求,指出“要加强品牌建设,积极争创名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我认为:实行民主政治立国,抓科技教育兴国,抓产业品牌建设强国。在国基稳国、国家强盛之机,产业与品牌必将变为进入由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品牌建设做出了明确的部署。关键的是未来十到十五年,五到十年的时间,加上中国农业品牌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农业品牌闪亮登场,跻身国际舞台,向世界弘扬中华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底蕴。

大家知道,2016年6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品牌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农产品(不仅是农产品)竞争优势不强,究其原因是生产技术滞后,品牌意识不强,质差量少,服务水平不高,多头发布和多头管理缺乏必要性等。这是我们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所以培育品牌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所以要充分认识培育品牌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的重大意义。怎样才能通过培育品牌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我认为:一要增强发展品牌农业的意识,要在培育和提升品牌农业上下功夫。二要保护与创新结合,重点在有利于品牌农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上下功夫。三要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要把品牌农业发展同步推进,形成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四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品牌影响能力和认知度和度可度。

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长期以来把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作为己任,一是强化了顶层设计,团结和带领广大会员,深入国内外考察、调研,广泛听取意见,中国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建议、提案,积极向党中央、国务院、全国政协以及农业部等谏言献策,有很多建议和意见得到了采纳并应用,强化了顶层设计,如品牌日的设定,为推动农业品牌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二是组织和引导广大会员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品牌观念,致力于培育和保护自己的区域品牌,推动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国际品牌建设。三是致力于搭建交流合作共赢平台,举办了6届品牌农商大会和品牌农业国际(北京)论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展国际交流合作,24个国家进行了交流,提高农业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整合各类资源,以2468会员和20分支机构为载体和抓手把农业品牌建设落到实处。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规划研究。五是全媒体宣传推广。六是强化农业品牌的研究牵头农业类全国品牌价值评价工作发布。巩固现有成果,强化品牌建设。七是强化品牌认证,强规范品牌培育建设的标准,尽快完善品牌评价的国家标准,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品牌评价标准建设。

创造民族民居民宿民乐新品牌已成为人们新追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常唱的56个民族56朵花,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风景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常讲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才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纽带和情缘。由于我国民族众多,而民居也各具特点和特色,大家熟悉的白族的青瓦白墙,栗粟族的千支脚落地的房屋,瓦族的、彝族的各具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特色。如果说民居是外观形态而民宿就是内部结构与装饰,这是体现特色与档次的重要环节。民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前三民的结果,归根结果要使国民安有所居,民有所乐。

总书记指出:“美丽的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2013年底农业部确定11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重点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农民培训、农技推广、沼气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等各类项目的建设,从大产业、大生态、大农村的角度,不断创新机制,着力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投入保障体系、科技支撑体系。2014年2月,农业部又发布了产业发展型、生态保障型、城市集约型、社会综合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等十大创建模式。今年10月农业部又向社会公布了2016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名单,全国共有150个村特色民居村、特色民族村、现代新村和“历史古村”4大类型。围绕古朴、特色、美丽、和谐的主线,形成了新的民族、民俗、民居新的时代特色。

我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城市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提升,农村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上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但目前也是存在着缺乏统筹规划,特点特色不突出,硬件与软件不协调,行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品牌意识和品牌观念差,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还未形成,可持续性程度低等问题。为此我会也准备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重点推进此项工作。

当前,民族村建设与民宿经济成为最美乡村建设的支点,利用互联网思维把酒店产业链与打造美丽乡村民宿建设有机结合,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随着两者之间深度融合将为最美乡村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通过这次会议会将开启新的征程。

民宿的灵魂在于“人”,特点“在于外土内洋|”,“土”就是农耕文明,田园风光,村落建筑、乡村生活、民俗文化等乡土性元素,原汁原味原生态;“洋”就是管理现代化,服务规范化、精细化、营销网络化,“民宿管家”正规化。

怎么把民宿文化、民宿经济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美乡村建设,实现有效无逢对接,提4条建议。

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最美乡村建设力度,一大批美丽乡村在祖国大地崛起,为民宿文化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跟着走,与他们直接对接,值入民宿化的理念,找到结合点做到查缺补漏。

充分调研,了解现状,找准问题,制定规划,做到远景规划与当前发展有机统一。

抓住重点,实现局部突破与整体推进,做到民宿文化、民宿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古村落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等有机结合,按照十大最美乡村创建模式实施重点突破。四是抓保护。尊重和保护提升民族特色和特点,加快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和民族特色乡村建设。首先在尊重和提升上下功夫。多年来,在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上勇现了许多好的典型,例如:昆明市的寻甸县七星乡,曲靖市罗平县的钟山乡,昭通市威信县水田乡,红河州红河县大羊街乡,金平县的莽人,玉溪市华宁县的盘溪乡,文山州富宁县的谷拉乡以及山瑶族脱贫,楚雄州姚安县的左门乡,大理州剑川县的三河乡,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克木人,迪庆的虎跳峡镇,双江县大文乡等几百个村的规划与实施等,扶贫开发及民族团结和美丽乡村建设。其次是强化保护意识。如大理古城、丽江古城、红河泸西的子城都保护得比较好,现在通过旅游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上一篇:小学升初一同学录留言寄语下一篇: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