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2024-06-17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3篇)

1.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一

浅谈农村初中化学教学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注重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学习方法、应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过程的训练和培养,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须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何使化学课程与实际联系,特剐是农村学校.学生与实际生产、生活接触比较多,化学知识随处可见,怎样使化学知识做到贴近生活,做到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特别使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了解化学变化的规律,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把化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为将来他们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怎样使化学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化学教学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

作 者:胡礼娥  作者单位:平坝县十字中学,贵州,平坝,5611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化学   教学   方法  

2.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二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注意实验的基础地位,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化学现象直观、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生活中只要留心处处都存在化学知识,时时都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化学实验素材,用化学实验去解决生活中的化学的问题,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还能学以致用,学生自然学习,化学兴趣浓厚。

2. 学会知识是使兴趣长久保持的关键

任何学生都想学会所学科目,学会相关知识都能获得一种成就感,反之就有一种挫折感,这两种感觉的持续的连续性是学生学好学坏的关键,学习好的学生往往是不断的被肯定的学生,因此教师要努力给每个学生创造肯定的机会激励学生不断走向成功。

3. 加强师生沟通,为学生兴趣的延续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条件,学生只有尊其师才能信其道,才能以老师为典范,爱屋及乌,进而深到效仿领会老师的思想和方法。为此教师要关心爱护同学,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以理服人,民主化管理,求得同学的理解和支持,融洽师生关系,教学相长,营造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

二、突破化学用语关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既有科学的规定性,又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化学的概念、原理、计算都通过它来考查,可以说学好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学生最容易把化学用语当成死记硬背的符号,忽视它们的深刻内涵。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的方法是分两步:一是课堂上解决记忆关;二是生产、生活实例解决应用关,如让学生搜集食品、药品标签,说出标签中化学用语的含义,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拼图游戏来熟悉化学用语的应用规则;三是可以编顺口溜、取谐音玩游戏等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记忆的兴趣。通过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趣的游戏,使繁难的化学用语生动起来,学生变的爱学、乐学,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扫清了障碍。

三、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初三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现状,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化学教学必须要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为此我将课堂时间分为三部分,把每节的1/5的时间巩固前一节的重点、难点,3/5的时间解决新授内容,1/5的时间完成本节的记忆内容,每节课做到记忆性的知识当堂记住,每个知识点的应用都要当堂训练,课堂作业精心选择,作到精讲精练,及时指导。

参考文献

[1].劳凯声:2002.《教育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 篇三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学习动力。由于社会的变迁,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中学生的学习毅力也变得越来越脆弱,学习兴趣就成了他们搞好学习的关键。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胜心理,让他们参与问题讨论,认真钻研去获取知识,通过努力去解决问题。只要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有用,学习兴趣就会倍增。另外,学生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维、发展智能,动情、晓理、端行。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每个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2.在教学中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诱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教材安排了“家庭小实验”与“调查与研究”等内容。教师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課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培养创造能力。有能力的学校还应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已动手去设计、实验、验证,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也能让他们体会到探索的艰辛和有创新的喜悦,还能感受化学的有用性。

3.从“序言课”开始,初步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可以选择一些能为后面教学打下伏笔、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实验在课堂上演示。如:在课上就演示了几个实验,其中一个是“真假金条”的实验。该实验的操作过程是:先把铜片和锌片放在烧碱溶液中加热煮沸,这时就会发现红色的铜片逐渐变成了银白色的“银条”,再用坩埚钳夹取“银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翻覆加热,这时就会发现银白色的银条逐渐变成了金黄色的“金条”。这个实验的明显对比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为后面讲述“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粒子之间有间隙等知识提供了坚实的实验现象依据。当然仅靠“序言”课上培养的学习兴趣是维持不了多长时间的,兴趣还需要不断地激发和强化。

4.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采用了如“魔术”、“顺口溜”、“游戏”、“辩论”、“相声”、“猜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单调、枯躁的化学知识。评比“谁是真的英雄”,在学生中形成“比、学、帮、赶、超”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始自终对化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5.在实验中揭示化学之美,巩固学习兴趣。不少化学实验具有美的魅力。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犹如钢花飞溅,“铜树”、“银花”、“今夜星光灿烂”……这些神奇美妙的化学现象能唤起学生探索化学美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团队精神、合作能力较差。而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团队意识强、合作能力强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营造环境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优势互补。

在“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边讲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点和步骤,边举例子。但仅凭教师一遍两遍地讲,是很难使所有的同学掌握所有的要点的。所以,在举了两个例子后,便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练习书写十个化学方程式。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先独立写,然后再交流;最后,每小组将本组的最终成果拿到投影仪上展示,由其他小组同学评判。这样做使中等生和差生会从好生的书写中得到启发,好生和中等生也能从差生中学到点滴知识,哪怕是一个反应条件、一个沉淀符号、一个配平的数字等,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互教互学,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最终得出了科学结论。

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4.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篇四

熊发福 指导教师:王绍云

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本科2006级

[摘 要]初中化学是整个中学阶段化学学科的启蒙教育,本文从5个方面探讨了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abstract]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is entire middle school stage-rization the discipline elementary education, how ability improves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quality of teaching in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having been discussed from 5 aspect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process.[Keyword]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Teaching method;Quality of teaching

初中化学是整个中学阶段化学学科的启蒙教育。步入初三的学生,刚接触到这门学科,往往对实验怀有极大的兴趣。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具体操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确定

教学内容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环节。脱离了教学内容的课堂,又何谈提高教学质量呢?其实教学内容对教师本身来说,并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的备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备课除了备教材、备教法,最重要就是备学生。只有备好了课,才能在课堂上对教材教法运用自如,应对学生才能得心应手。

2教学方法设计

2.1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科学地安排好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力提高的更快。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达到目的快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2.2妥善处理教学细节

有好的教法,教学细节处理不当,肯定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合理使用教具,妥善处理教学细节,因此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细节以及处理方法。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认真备课是

提高45分钟效率的关键所在。另外老师讲课一定要条理清晰,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样会引起学生学习上的混乱,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也会给学生带来不便。当然,一节课需要几课时完成,每课时内容怎么分配,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每节课讲多少内容,讲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强求一律。所以备课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所在。

2.3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通过学习,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常用仪器的使用和常规的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将大部分课堂演示实验改为由学生在课堂内完成。对上讲台做实验的学生,提出两条基本要求:(1)善于激发学习兴趣。(2)能初步阐明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这种办法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能自觉的在课前认真预习、阅读教材,甚至有些学生还进行了模拟实验,以争取在课堂上能亲手为同学们演示实验。

2.4出题学习法是复习课的有效方法

出题学习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编写化学试卷来掌握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它转换了学生的角度,由被动变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激发学生兴趣

3.1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生实验这一环节上,采取分层次教学,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即,在每次学生实验课前,先带着学习较好、实验技能强的一部分学生先做一次,目的是:(1)验证一下实验的准备情况。(2)从这些学生做实验中及时发现问题。(3)让他们在学生分组实验时做“小先生”。这一部分学生实验通过了,再组织其他学生练习。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2善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无兴趣的课绝对不会有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巧设疑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以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真理、净化情境的过程中去。富有启发性和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效的作用。使教学成为具有吸引力、有趣、有意义的活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设疑,但设疑必须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如讲《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提出疑问:

(1)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思维兴趣,然后测定其反应前后的质量,以作对比,得出相等的结论,再设疑探究原因。

(2)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用原子、分子论解释,同时展示上述变化本质的多媒体图片,学生观看后回答出其原因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没有改变,所以质量也没有改变,即质量守恒。学生回答后启发诱导再设疑。

(3)如果某物质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那么这种物质中一定含有什么元

素?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再设疑。

(4)某化学反应为4X+5Y2==2A,A的化学式是什么?为什么?

这一连串的设疑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富有递进性和启发性,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思维状态,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在探索性的教学氛围中,从设疑到探索,再到问题的解决,在教师的精心策动之下,教学逐步进入高潮。在这种教学高潮中,学生时而疑惑不解,时而低头沉思,时而为问题的解决而兴奋,学生呈现出情绪轻松、思维紧张的最佳学习状态,建立兴趣小组,然后指导他们开展课外活动,或看实验录像或观察实验,或进行专题讲座,或参观调查或出《化学兴趣小报》,撰写小论文,搞些化学晚会等。爱因斯坦说得好:“对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教师”。高效率地提高课堂教学,应是每位教师终身所要追求的目标。

4学习方法指导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学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1)预习方法指导。预习不是看一遍书即可,教师可列出提纲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带着问题听课。

(2)听课方法指导。动耳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动脑加以分析、归纳,将知识加以整理以便记忆;动手将重点内容做笔记以备复习。(3)复习方法指导。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到后来可间隔一定时间再复习,间隔时间随复习次数越来越长。

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大大提高,学生也将受益终身。5个别差异

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个别差异是可以改变的,不应回避,只要教师采取有效手段,差生是可以转变的。差生转变,关键在教师,重点在于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分析、思考差生学习差的原因。因为差生学习困难的产生过程和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多种原因集中到一点,即他们都是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数次失败后,随着失败的积累、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改变,逐步形成这些学生失败者的心态,丧失了学习内部的驱动力,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虽经补课,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失败心态的发展,致使教师束手无策。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尤其是差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往往取决于师生间有无相互尊重和信赖的情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建立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说得好:“如果教师能用教20%至25%的优秀生的办法对待其他学生,这个问题就会解决了”。

总之,从初中化学的要求来看,初中化学的教育内容应该是最低限度的、为适

应社会需要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它的内容跟以学科为中心和单纯以升学为目标的学术主义的教材不同,它的内容也是科学的、有序的,但不追求逻辑严密和系统完整,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从而提高了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俊明、倪志刚.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陈大伟.校本研究面对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年

[3] 陈旭远.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 篇五

内容摘要:化学实验探究型教学是指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科学方法论为依据,把认知科学知识的活动变成主动探究科学问题的一种过程,它要求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过程,而不仅仅作为结果来教。本人认为要进行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学生的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本文从五个方面谈了一些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化学实验

有效性

科学探究

创造性思维

化学实验探究型教学是指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科学方法论为依据,把认知科学知识的活动变成主动探究科学问题的一种过程,它要求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过程,而不仅仅作为结果来教。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实验情景,激发好奇心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更要认真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地改进实验装置和操作,简化复杂的实验过程,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观性,通过不可预测的实验现象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因此化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精心创设化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为此,上好第一节化学课对初中学生而言影响更为深远,因为学生会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步入化学殿堂,期盼着有更神奇的现象映入眼帘,能早日揭开这些神秘的面纱。因此在上第一节课时,用“雨落红花现”、“魔棒点灯”、“瓷盘煎鸡蛋”、“烧不坏的手帕”等小魔术,把学生带入一个神秘的化学世界。”学生急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此现象?自己能否操作?从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特高,兴趣很浓。另外在涉及到物质的性质时我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等情景创设,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因为有了好奇心才会有问题,有了问题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有了学习的欲望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自主积极获取知识,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增强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让学生参与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依据,合理安排学生做好实验。并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能让学生做的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如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的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金属的锈蚀的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探究等。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实验,从而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启迪了思维,培养了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织成的布料”的化学实验;用厨房中的一些物质怎样区分白糖、碱面、食盐等。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创设必要的实验情境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催化剂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

候。因此化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精心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那么探究意识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我是这样创设实验情境的。【故事情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几名士兵和一名军官闯进波兰一位化学家的实验室,要求化学家为他们服务,化学家誓死不从。军官恶狠狠地指着桌上的一瓶浓盐酸说“如果不同意就把它喝下去!”化学家从容地拿起浓盐酸倒在一只大烧杯里,说:“反正是死,还是死得更快些吧!”说着又拿过来另一瓶液体也倒了进去,搅拌了几下,一饮而尽,然后躺在地上等死。德国士兵哈哈大笑,扬长而去。他们走后,化学家又站了起来,继续做他的实验。你知道为什么化学家没有死吗?他拿来的另一瓶液体可能是什么?【猜想】学生大胆猜想,畅所欲言。【问题】化学家对药品间的反应把握得非常准,你不能随意效仿,因为你不知道两种药品是否正好完全反应。但是我们借助什么试剂就可以知道酸碱混合时发生了变化呢?什么时候两者正好完全反应呢?【猜想】①用PH试纸测试②用石蕊做指示剂③用酚酞做指示剂④酸碱等体积混合⑤酸碱等质量混合。【学生探究】学生分小组研究制订,教师指导。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做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探究什么时候两者正好完全反应。【交流与评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有关的分析说明。

四、注重对比型实验的分析

对比是创新思维的基础。通过对比有助于发现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在实验教学中运用一些对比性的实验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讲前用石蕊浸泡过的滤纸晾干制作了五朵小花,一朵喷食醋,小花变红;第二朵喷水,小花不变色;第三朵直接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瓶中,小花也不变色;第四朵先喷水再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瓶中,小花变成了红色。通过实验对比学生们就会想到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也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那么喷了水的小花放在充满二氧化碳的瓶中为什会变红?这一问题就会激发学生去思考。老师顺势利导再补做一个实验,将稀盐酸喷在石蕊浸泡过的小花上,小花也变红了。通过对比和补充实验使学生知道了其中的奥秘,原来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利用对比分析使学生对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有了更深刻的记忆,同时也借助实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类比性。

五、增强实验的创新性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许多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实验的旁观者,结果的接受者,学生的思维往往被牢牢的束缚,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同时,由于思考的被动性,对于部分实验细节无法全面去感知,准确描述。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创新实验,为学生创造实验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促进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大胆质疑,发散思维.。例如:再讲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只做酸和石蕊试液的反应,学生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因为酸溶液中有H+,Cl-、SO42-、NO3-和H2O等粒子,到底是哪种粒子使石蕊试液变红?学生始终处于茫然状态,只是机械的去死记现象。最终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我在讲授这节课时先让学生按课本上的实验做然后提出问题,紧接着给学生提供了下列试剂,H2O和NaCl、K2SO4、AgNO3的溶液、稀硫酸、稀盐酸,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氢离子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变红。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不但能把学生很快从迷惑中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彰显了化学实验神奇的功能,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六、注重化学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又为生活服务。化学知识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贴近生活,探究生活,创设生活化学实验新模式也是化学实验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到实验室外作实验,在生活中学化学”,就是要注重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延伸和拓展,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独立创新;譬如在完成“金属”的教学后我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问题】

1、小新拿来一片黄色的金属向同学们炫耀说他捡到了黄金.小宝说他曾在网上看到过,有一种铜锌合金外观和黄金相似,常被误认为是黄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和他们一起探究,这块黄色的金属是黄金?还是铜锌合金?学生就会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知道了怎样用简单的方法来鉴别市场出售的假黄金。从而维护了自身的权益。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教师立足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终于教育而不忠与教材,这样才能充分挖掘现有教材中的类似课题,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6.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六

【摘要】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切实落实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更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受教育者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和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开发具有不同禀赋的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初中教育是建立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因此,初中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创新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现象生动逼真的化学实验,或用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或用动画与视听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例如在初中化学绪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这样设计:课一开始,我先设置一种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说“现在,我来表演几个小魔术,请大家欣赏”。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下,我将四个事先已沾有不同液体(都是无色的)小烧杯摆在桌上,然后将一瓶无色液体分别注入四个小烧杯中,奇迹出现了,四个无色杯子中分别出现了红、蓝、白、黄四种不同颜色的“饮料”。此时,全班沸腾起来了。学生们既惊讶又不可思议,个个以期待的目光望着我,希望立即得到答案。我说:“这魔术的答案就在这本书里。”我边说边扬起化学课本,开始正式的讲课。这一课上,学生由于急于知道问题答案,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去学习、去研究、去设想、去探索、去创新。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营造创新环境

传统的师生关系严重摧残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如在讲“分子”这节内容时,我在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以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隙的时候,就有一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我就感觉到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我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并驾驭其中,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不断挑起思想的火花,创新能力也得到不断的培养。

三、巧妙设疑,设置问题,发展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来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问题是创新之始。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才能启迪新的思路,开拓想象的空间,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问,敢于质疑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要去发现、去追踪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例如,初中化学教学中讲授一氧化碳还原性时,涉及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但教材中并没有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这时巧妙地对学生设疑:实验室如何操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这一实验?这时学生会想到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而回答:⑴通入纯净的CO(排净试管内的空气)。⑵加热。⑶停止加热(继续通CO防止Cu重新被氧化)。⑷停止通CO。我作进一步启发设疑: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步骤是否相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会想到CO和H2不一样,因为CO有毒,尾气必须处理。因此,在上述步骤上应加上:⑸尾气处理。当讲到尾气处理时,进一步提问如何处理剩余的CO。学生经过思考会想到几种处理CO的方法,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得出最佳方案。

四、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索性实验教学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思维异常活跃,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开发,当他们探究成功时便会产生愉悦感,从而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兴趣提高。例如:在讲到铁生锈的条件,可按科学探索的思路: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进行探索性实验。首先出示一只生锈的铁钉,然后⑴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铁制品最烦恼的是什么?那么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⑵对问题进行分析:铁的生锈可能是与氧气作用的结果;可能是与空气中水分作用的结果;可能是与氧气、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⑶实验:根据上述分析,设计如下实验:a、在第一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与空气、水接触。b、在第二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刚煮沸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c、将第三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放入一枚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将三支试管放置在教室中,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⑷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这样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现智慧和才能。

7.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七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 演示好实验, 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但训练的重点只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 能否明白实验原理, 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 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二、挖掘化学实验的趣味性, 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实验具有趣味性的例子很多, 像根据酸硷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用无色酚酞在白纸上画一只小猫, 然后喷洒硷液现出红色。利用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原理制造无壳鸡蛋;设计喷泉实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 利用蛋壳和漏试管等器材设计实验, 制取二氧化碳。只要仔细琢磨研究, 就会发现趣味化学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上实验课时学生积极性往往都是很高的, 说明学生非常喜欢实验这个实践活动。因此, 挖掘化学实验的趣味性, 提高其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意义重大。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教学符合当前提倡和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这门科学精神动力的需要, 是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

三、教师要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眼、鼻、耳、手等器官观察、模仿仪器的装配、不同类药品的取用和加入、气体收集等操作, 以及操作顺序, 感知实验中发生的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休、生成沉淀等现象, 并能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加以叙述, 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对于实验装置、操作现象等内容不能只满足于学生知道是什么,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去分析、讨论得出为什么是这样, 并能进行归纳总结。例如通过对实验室制氧气、氢气的学习, 总结出气体的反应发生装置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 收集装置与气体的溶解性、密度有关, 从而分析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相关装置, 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中需要学生将基本操作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在此过程中,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分工、各负其责, 集中精力认真操作, 保证实验成功, 可以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精神。值得一提的是, 不少学生实验由于诸多原因往往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 甚至出现与所学知识相悖的现象, 有的学生怕麻烦, 图省事, 对此弃之不顾, 去抄一抄别人实验报告也就完事了。如果有此类现象, 我设法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 找出原因, 重新实验, 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在化学实验课中充分体现多媒体技术教学

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 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在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 使现有的实验不能完全地发挥其教学作用。因此, 把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 可以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 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增加演示实验的时效性。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 则可以通过电脑课件来实现, 帮助解决问题。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学校现有条件无法完成, 也无法进行尾气处理。为了弥补条件的不足, 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教师边讲解边实验的录像片, 将会使实验现象、学生容易忽视的环节一目了然。

五、开展课外实验, 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课外实验是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外实验任务比较开放, 需要较多的时间, 基本上是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完成。实验设计是容易做的, 但要将设计付诸实际, 确实需要一定的热情与耐力。组织科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有效方式。我们在进行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 就开设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小科研实验, 譬如利用废电池的锌皮制取硫酸锌, 从柑橘中提取果汁, 利用西瓜皮制取果胶、果冻等, 让学生懂得一些利用化学知识进行生产实践的道理, 从而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思维意识。

8.浅谈初中化学教学 篇八

关键词:初中化学

一、注意学习兴趣的培养

论语中写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他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同样,“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最有效地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如:再讲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的第一节课时我们并不急于上新课,而是演示一组有趣实验:如:“魔棒点灯”、“清水变牛奶”、“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通过使学生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动脑(问题的实质)、动口(描述实验现象)从而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

二、精心教学设计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会上以说课的形式形成发言。说教材、大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观察。有条件者全程录音录像。让研究真正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来。

教学反思。执教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形成新教案。同一教案多层次,多次上课,多次教学反思,反复讨论。结合本班级的实情,最终讨论定稿。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加强现代教学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复习课一般知识密度大,综合性强,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教学技术运用于教学中可以快速展现思维过程和事物发展到历程。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求所有老师要充分利用所在班级的多媒体设备,最大限度地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复习效率。同时还要求老师们注意教学技术与化学教学要自然段结合,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统领,展示应用知识的过程和成果,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有的班级在复习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用自知道课件在上课。当然,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的智慧与团结协作。

为使学生掌握必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理解。

下面谈谈我们的几点做法:

首先是时间安排,我们计划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按章节进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然后进行第二轮复习,也计划用一个月,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是着重抓好基本概和基础知识的复习。其中,尤其是有关定义的复习,因为定义就是用简短的文字揭示出概念的内涵,其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特定的含义,不能省略交换要把已做过的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与物质知识、概念等密切挂钩。尤其是课本中的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所占比重大,内容杂,不易掌握,要通过典型的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和具体现象等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挂钩,且一一对应。

其次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单元知识的网络化。学习化学的最大障碍是难以进行“分析、对比、综合、推理”,难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复习使知识“网络化”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还可以按章节编网络,按基本概念、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分别编网络,包括化学式计算网、化学方程式计算网和溶液计算网等,可根据它们来设计解题思路。

四类知识复习好。 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复习方法:咬文嚼字抓关键、分析比较辨异同、分类归纳成网络。注意对教材中所有概念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分类掌握。通过分析、对比,把握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

二是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方法:纵向联系法,以某物质为中心,将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保存、鉴别串成知识链;横向比较法,如三种气体(H2/O2/CO2)、酸和碱、等,这样可以减少记忆单元,优化记忆内容;综合运用法,重视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并由此归纳出各类反应的一般规律,并将知识综合运用(鉴别、除杂、推断)。

三是化学计算的复习方法:立足于化学基本概念。解题思路要清晰,通过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未知间的关系,再借助于数学工具。注意每一题与这类题型的关系,举一反三;解题要规范化。在化学计算的复习中要引导学生①注重解题的过程和方法,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上做文章。②关注身边物质的化学性质,学会看说明书,甚至探究商品说明书上内容的真伪,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的总结,从而不断地提高。

9.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篇九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化学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实,也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当代、迫在眉睫的全球性课题。从大范围来讲,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是化学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时代赋予初中化学教师的神圣使命,是中小学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从小范围来讲,是培养现代公民素养的需要,特别是作为璧山人,为早日建成绿岛新区,更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为此,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化学教学 课堂教学

化学实验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因为环境是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也是每个人的职责。因此,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我们每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作为璧山人,为早日建成绿岛新区,更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下面就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谈谈具体做法。

初中各学科中,化学与环境关系最密切,与环保教学结合点最多,相溶性最大。因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保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同时渗透环保教育,既是社会的责任、历史的使命,同时,又增添了很多课堂趣味性,更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蕴含大量的环保教育内容,涉及到环保教育的方方面面,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载体。如:我们身边的物质主题中的“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日报”、“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温室效应”、“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水的净化和利用”;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中的“酸碱性废水的处理”、“钢铁的锈蚀及其防护”、“化石燃料燃烧与环境污染”、;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中的“沼气、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海底深处的‘可燃冰’”、“海水的综合利用”、“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废金属的回收利用”、“中国的水资源危机”、“‘白色污染’与塑料制品的回收、再生与降解”等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一些与环境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如在学习“空气”这课题时,穿插“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空气污染与危害”等内容,学生从中知道造成空气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和工厂排放的废气。据调查表明,世界城市人口中有一半左右生活在二氧化碳超标的大气环境中,每天有800人因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而死亡,另有10亿多人生活在烟尘和灰尘颗粒物超过标准的环境中。历史上因空气的严重污染造 成的灾难不少,且是触目惊心的。又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这课题时,我就在教学中给学生讲了太行山区严重缺水,有的地区的人一生只洗3次澡的故事,学生听后感触颇多;同时讲了我国“南水北调”的战略构想,使学生逐渐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在学习“水的污染与防治”、“废水处理与水危机”等内容,我就结合我们璧山的实际,给学生讲了被市民戏称为“黑龙江”的璧南河的污染,也讲了县政府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治理璧南河水污染的决心和措施,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我国的水资源本来短缺,长期以来人们缺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水资源被污染的情况十分普遍,许多地区被迫用污水灌溉农田或作为居民饮用水,对区域居民健康带来危害。因此,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本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绿色化学思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思想,以促使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环保生态意识协调发展。化学实验中,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比如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我们则可将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SO2,通过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NaOH溶液将其吸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又如实验“CO还原CuO”,必须加装尾气收集装置或用酒精灯点燃,防止多余的CO污染空气。在实验过程中,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三、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课外活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根据九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课外活动实验,使学生明白环保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在课外活动中,安排一些了解我们周围环境的实验,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组织学生测定校园内不同地方的降尘量。通过对教室、走廊、宿舍不同环境的测量,学生们发现降尘量从大至小顺序依次是走廊、教室、宿舍。从而大家认识到人活动多的地方,空气中尘粒会多。明白学校为什么规定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先洒水后扫地的道理,并自觉地执行这个规定。又如,组织学生对校内雨水进行监测,通过测定雨水PH,发现校内有时也会降酸雨。根据记录,如果降雨时吹东北风,就常会产生酸雨。如我们学校的校门外建有多家个体皮鞋厂和废旧轮胎加工厂,给全体师生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二)、社会调查,使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严峻性

社会调查也是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被污染的环境中,目的是让更真实、更严峻的现实教育学生,远比课堂的教学有效。在学习“爱护水资源”这课题时,我除穿插“水污染及其防治”、“废水处理与水危机”等内容外,还组织学生对鉴璧南河水质污染进行调查,发现上游有些工厂、养殖场,常有大量废水流入,致使水被污染,造成璧南河水质污染,水中鱼类减少。对照璧南河水污染的事实,使学生感到震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严峻性。

(三)、利用各种形式,宣传环保知识

为了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要求学生制作环保知识的板报。如在讲授完“空气”这课题后,要求学生结合选学内容“臭氧空调和臭氧层保护”、“空气污染与危害”、“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以及收集近年来的杂志、报纸上有关大气层中臭氧变化情况,产生危害等资料,刊出一期“保护臭氧层人人有责”的墙报;又如结合每年的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办宣传墙报,宣传环境保护知识,使学生心理明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不受污染,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保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不仅是推进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升初中生的现代公民素养的需要,还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小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每一个初中化学教师都应行动起来,积极探索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

10.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十

【摘 要】当今中学化学教育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这一模式必须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中心环节,只有把化学教学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培养有创造能力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最终转变。【关键词】观察 实验 思维 创造 能力培养 方法

初中化学是一门到初三才开设的新课程,内容浅显而且较少,是学生化学知识的基点,因此,初中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育需要探究的重要课题,目前不少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为了抓学生的升学率和合格率,不断扩大加深知识,增加难度,打“题海战术”,忽略了对学生素质、能力及方法的教育,使不少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抓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真正的化学人才,而不是一部“应考的机器”。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人们有效探索、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是人们顺利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任何一个实验都有它的目的性,观察前教师应注意强调该实验应重点观察的地方,由于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有时候往往只被某一方面的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了对其它方面的观察,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正确引导学生全面仔细观察现象,从而达到用实验结果分析解决化学原理的目的。如做白磷自燃的实验时,引导学生观察固态白磷产生白烟、熔化、自燃、发光、放出浓厚的白烟的变化过程,学生往往只注重观察白烟而忽略了白磷的熔化和发光,因此实验前应向学生强调、引导、培养全面的观察能力。

2、在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在观察方面也存在个别差异,教师应针对学生观察的个人特点,给予不同的训练,要引导学生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由外表到本质、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静到动地进行观察。

3、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大量现象的观察中归纳同类事物的特征,总结有关事物表象的简单规律。因此,在观察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按顺序地做好观察记录,同时要对结果进行分析,作出总结,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这样才可以巩固观察的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是作为学生探索发现、验证知识的手段,实验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自身的智力、能力、意志品质获得尽可能多的发展,化学实验在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较熟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崇实、求实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实验研究的科学方法,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具有特殊意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应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第一、培养使用仪器和药品的能力。使用仪器和药品的能力是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功,必须学好、练好,要利用一切可以动手练习的机会,如分组实验、随堂实验、课外小组实验以及由同学们自己安排的家庭小实验。因为只要是亲手做的实验就必然会涉及到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第二、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中学化学实验中涉及到的基本操作主要包括溶解、振荡、搅拌、加热、过滤、倾倒、蒸发、结晶、溶液的配制、仪器的配制及气体的收集等。这些基本操作要达到“学会”和“熟练”的程度,都需要经过有计划、有步骤、反复多次地练习和实践。

第三、实验设计的能力,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设计的实验方案要充分注意到“现象明显、操作方便、程序合理、安全可靠”这一基本要求。如:在学完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后,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气体的方案:CH3COONa固体和NaOH固体在CaO作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可产生一种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的甲烷气体。或用“实验方法”证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

第四、实验记录和总结的能力,实验的记录主要用于学生的独立操作的实验活动中,学生的分组实验则是让学生独立操作、获得技能的最主要的途经,做实验时,引导学生坚持做到“四带”和“四勤”,所谓“四带”即“带书、带笔、带记录本、带预习报告”。所谓“四勤”就是要勤动手、勤观察、勤记录、勤思考。记录观察时,一定要记录真现象,凡实验不成功的要把实际情况记录下来,查找失败的原因,重做,反复做直到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填写实验报告时不能弄虚作假。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学习中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回到感性的解决问题阶段,靠的就是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久而久之,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形成就会促进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方面下手。

1、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一学科有了兴趣,才能认真学好它。初中化学是学生化学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应从第一节课开始,在第一课上,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化学实验,如“鸡蛋跳舞”,“清水写红字”,“纸花变色”等都是一些很好的实验题材,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创造良好的思维气氛和环境,让学生积极思考。学源于疑,疑则思,思则明,明则进,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在化学课堂中适时、合理地运用设疑,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开拓学生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1]如在讲《CO2的性质和用途》一节时,先提出这样一组问题:“①在电影和电视里,你常常看到一些云雾缭绕的幻境,它们是怎样拍摄出来的?②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前,为什么要做灯火实验?③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现象?”

3、运用对比联想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关键是要抓住问题的比较点,类比点“并联”。如三种气体的制取,酸、碱、盐的性质等。

4、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Cl-、SO42-、CO32-的鉴别方法后,不妨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实验习题:现有三瓶无色溶液分别是NaCl溶液、Na2SO4溶液和Na2CO3溶液,应怎样通过实验来鉴别它们?学生整理出的实验方案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根据产生的不同现象鉴别出NaCl溶液和Na2CO3溶液,现象不明显者原溶液为Na2SO4溶液。

第二种:用BaCl2溶液和稀HNO3溶液根据产生的不同现象鉴别出Na2SO4溶液和Na2CO3溶液,无现象者原溶液为NaCl溶液。

第三种:先用盐酸鉴别出Na2CO3溶液、再用BaCl2溶液鉴别出Na2SO4溶液和NaCl溶液。

第四种:先用酚酞溶液鉴别出Na2CO3溶液,再用BaCl2溶液鉴别出Na2SO4溶液和NaCl溶液。

究竟哪种方案最科学,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其步骤的多少,现象的明显程度等最终确定第二种方案为最佳方案。教师应通过这些方法,运用各种手段,启发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经常性的锻炼。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时代命题,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实施创新教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呢?

1、正确引导、培养创造性意识。根据创造学理论,创造是人类最伟大的永恒的潜能,创造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才能,为了“打破”创造的神秘感,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形成“大胆求异”的习惯,挖掘学生的创造意识,如用石墨和可乐瓶制作简易的水电解器进行电解水实验,自制简易装置制取H2等实验。应多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求同求优的思维训练。

11.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情境 篇十一

一、化学实验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引人注目,极易把教师和学生带进变化纷繁的化学世界。化学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化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化学实验活动,都会形成良好的实验情境氛围。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82个演示实验即为化学课程通过教材所设置的重要的实验情境要素:

镁带燃烧发出的耀眼白光,转眼间银白色金属变成白色粉末;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绿色变成了黑色;

氢气的爆炸实验;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中黑色变成亮红色;

酸碱盐中的变色、沉淀反应;

……

这些内容在教学中经过教师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足以突出化学学科教学的明显特征,营造化学思维和化学创新的良好氛围。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鲜明有趣的实验,尤其是将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思考和分析有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化学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简单地说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的设置取决于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处于探索的情境中,激发他们进行一定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1.实验问题情境

如前所述,纷繁灿烂的化学实验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探析这种氛围,则是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针对学生渴望了解的事物,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迷宫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益处。

在学习燃烧这一知识点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后,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教师及时提出问题。由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再一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经教师的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

在《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改进为探索性的随堂实验。在介绍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时,有的同学会提出:“假如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时,不要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结果的比较。根据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现象,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则灼热的铜就会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

2.思维问题情境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镜头的开篇,扣人心弦,欲罢不能。所以,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设疑、激疑、导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登攀。通过思维问题情境的创设、解决的不断循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化学计算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常用方法。

三、化学语言情境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和工具。在教学中,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它支配、调节着学生的认识活动。课堂上时时刻刻都伴随着教师以自己的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体态语言,以此向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种信息,这就是所谓的语言情境。如果化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戏剧语言的生动,相声语言的幽默,演讲语言的激情,军事语言的果断,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精练简洁、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还能借助诗歌、谚语、比喻、歌词、笑话等活跃课堂气氛,则可将化学教学的语言激活。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在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那些“易混难记”的知识点,教师可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编成顺口溜,引导学生记忆。另外,写化学方程式也可编成顺口溜:“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写对化学式,计量数配平;中间连等号,条件要写清;生成沉淀气,箭头来注明。”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可归纳为“设、写、找、列、算、答”,即设未知、写方程、找关系、列比例、细心算、简答案。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讲武城镇学区)

12.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篇十二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 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及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依照新课标理念,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

二、完成教学模式的革新

(一) 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 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 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 尽可能地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 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 信息反馈畅通, 思维流畅, 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是被动地参与, 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 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 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应能自己找出实验的原理, 设计实验方案, 讨论实验方案并选择实验仪器。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 亲自参加了化学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及问题的验证解决等活动过程。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 丰富想象, 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 既达到了开拓思维, 交流合作的目的, 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 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二) 开放化学实验室, 提供探究的平台

探究性实验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 这对实验室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规定的实验内, 按学生个性化和要求来准备仪器将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我们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可以通过开放实验室, 轮流实验的方法,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以补充时间及设备的不足, 实验时可以以两人或四人为一小组, 开展探究实验研究。开放实验室要求有专职教师负责, 负责老师要有科学探索精神和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能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分析,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三) 增加实验探索的机会, 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实验教学过程中, 要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 如在新课标中的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增加一些后继实验, 提高学生探究的机会。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设法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此, 我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 即每一小组中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 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 有的学生思维深刻, 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 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 更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 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 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 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创新教育的原则就是让学生主动创新。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 关键在于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只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教师, 才能明确基础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核心, 才能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中小学的创新教育, 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研究与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问题。

1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十三

提升化学课堂效益

【内容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在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能将事物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促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益。本文结合农村教学的实际,就当前多媒体在农村中学化学中的应用做一探讨。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初中化学 教学 课堂效益

初中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教育技术可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如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不易实现的实验等,进行信息处理和图象输出,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这样,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因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益。下面我根据平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的点滴经验积累,谈谈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化学教学的体会:

一、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我在教学《碳的单质》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导入,弹出一幅泰坦尼克号主题画面,一边听着泰坦尼克号主题曲,一边在屏幕上用文字设疑:“这幅画女主人公胸前佩戴了什么,它有一个动听的名字,你知道吗?”这样让学生目观其型,耳闻其声,心有所思,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解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变抽象为具体,化被动为主动。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破重、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利用三维动画将水通电分解的过程即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展示出来,它能使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反应过程变成生动有趣的化学过程,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较快,无法控制,学生难以看清,难以理解,有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太慢,上课又无法完成,我就利用多媒体技术二维或三维动画软件,可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同步控制。例如:我在讲《碳的单质》这一节时,就利用了动画演示实验演示了木炭的吸附过程,效果比做实验明显多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思维,拓展学习空间。

适当地选用合适的现代教育技术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我在讲述“二氧化碳性质”前,将意大利峡谷之谜、动物进入古老山洞出现死亡的现象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通过动画图像、文字注释和优美声音展现,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一目了然,轻松自如的突破了教学难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形到有形,从平面到立体,拓展了教学空间,改变了讲、听、问、答直线式的信息传递反馈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全状态的理解并延伸课本知识,做到定时低耗,优质高效,充分的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四、强化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快反馈、强矫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计算机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或考试。练习或考试完后,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起到教师面批的效果,而且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拟试卷,可随时修改,随意排序、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巩固重难点,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五、归纳知识要点,形成知识体系

化学教学中经常要对不同时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现代教育技术能很好地展示相异反应类型、相似反应过程等。诸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的比较、小结。以上内容,重做实验,既浪费时间,又无新鲜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文字声音图象表格动态再现化学实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进一步得到同化,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总复习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课件,即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进行实验装置及相关练习部分的复习中,用传统的方法若把装置图画在黑板上很浪费时间,用一些挂图,又没有动态效果,如果制成课件,只需一按键即呈现出来,运行极为方便。也可制作化学实验常见的仪器素材库,根据每节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实验,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在总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一以导为主,启发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电费交纳通知单下一篇:小学作文:爱游泳